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全球化趋势

时间:2023-10-10 10:43:29

导语: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新举措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日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总体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使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因此本论文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应该采取的新举措进行探讨。

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

1.科技进步发展突破的新趋势。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常常会催生出新的技术革命。尽管对当前将要形成的新的技术革命是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但许多学者认为科技进步、发展、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正在孕育新突破。从具体的行业上看,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信已经分别成为全球专利申请增长最多和最快的领域。因此,可以认为智能制造、无线革命和大数据三大变革将给本世纪带来巨大的改变。此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生物、材料等领域的新技术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工智能、3D打印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当前的研发热点,而页岩气技术已经实现重大的突破。

2.生产方式变革趋势。总的来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三个融合,三种趋势”。第一,智能制造与数字服务相融合,呈现生产个性化、分散化增加趋势。这种个性化、分散化的趋势将使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对区域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第二,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现实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对能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或者说是进入互联网能源时代。第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呈现二、三产业界线模糊化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活动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制造业必须与服务业实现更深的融合,从而使二、三产业的界线逐渐模糊化。

3.生产布局调整趋势。(1)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在全球价值链的所有生产环节中,附加值不断地被创造和累加,并且通过该链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也就是说,生产在全球的分布,不再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间的分布,而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就是产业内分布,即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这种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深化的必然产物。

(2)服务业全球化趋势。服务业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当前有约2/3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服务业;②跨国公司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将产品生产活动中的某一工序或者零部件分包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使接包企业在中间产品生产和服务环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若干是新产业;③据经合组织的数据统计,66%以上的全球货物贸易是中间品贸易,而在服务贸易中该项比例高达70%。

三、中国的新举措

1.坚定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面对全球经济化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新形势,我国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双边、多边以及区域贸易体制谈判,努力转变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促进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形成。继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形成以周边国家为基础、面向全球的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

2.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应在试点基础上,选择其他具备条件的地方继续发展自由贸易园区或自由贸易港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模式,为全面改革国内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方式,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3.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实施向西部开放的战略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外开放的新亮点。我国西部地区历经多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局势稳定,投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向西部开放,将重点提升贸易的规模和层次,重点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和能源合作以及双向投资。

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推进向西开放的重要手段,是中央所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其工作思路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重点抓好战略规划的制定,极主动推动与中亚国家之间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电网、电信和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扩大在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无可避免。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研究工作,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尹艳林.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与中国新对策[J].国际贸易,2014,01:4-10.

第2篇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走势。一些学者以经济全球化损害多数国家和民众利益为由,断言经济全球化将会出现逆转。而主流观点认为,只要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发展将是可持续的。

历程和前景:发展动力大于阻力

从历史上看,近2000年来世界出现过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通过建立交通网络、形成共同的语言、法律和货币等,促进了从英国到中东贸易的发展;第二波全球化浪潮出现在500年前,哥伦布等航海家开拓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及东亚地区的贸易。这些贸易后来为英国、荷兰的贸易公司所控制。在此期间,因一些欧洲国家内部出现反对声音,国际贸易扩张势头受挫,经济全球化一度陷入低潮;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70年至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增长,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轮船、火车、电话、电报被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输、通讯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赢的理念,开放政策对国际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作用。科技发达和资本充足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中心,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则成为其外围。制成品、金融资本及熟练劳动力等从“中心”流向“外围”,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从“外围”流向“中心”。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发生,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并出现倒退;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与前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相比,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商品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超过20%,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GDP的比例为21%,而19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国家及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第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中心”与“外围”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换回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十九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拥有巨大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经济体输入资本;第三,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购买政府债券等少数领域;而现在的投资者拥有涉及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第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过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会出现逆转,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因素。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是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以及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进一步降低运输和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了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战结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持续发展,多边贸易谈判多次达成协议取得进展,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近15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直接结果是人口众多的东亚和南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二战后的历史证明,向世界经济输送廉价、勤奋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是通往繁荣的道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走过这一道路,如今中国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中、印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转型,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参考的发展范例。

经济全球化发展正遭遇不少阻力,主要体现在三对矛盾: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地化的矛盾。生产要素在全球迅速流动,但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制于国内政治力量特别是选民的意向。全球化发展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决策需要国内政治支持,缺乏民众支持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美欧一些国家受国内政治气候影响,贸易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上。西方国家社会和政界对经济开放的反对声增大,其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俄罗斯及一些拉美国家实施经济国有化举措;二是全球自由贸易机制与双边、次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矛盾。美、欧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分歧导致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而美国却热衷于双边及次区域自贸协定谈判;三是从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将使所有国家和群体都得到好处,但眼下的现实是不少国家及群体并没有受惠,他们的态度对全球化发展不利。总的看,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从战争、大萧条、疾病恐慌、自然灾害、金融危机、股市泡沫破灭、恐怖袭击及能源危机等重重磨难中挺了过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仍不会重蹈倒退的覆辙。

影响和问题:利益不均

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正对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据世行统计,1980年以来,全球人均收入增长近1倍;1990年以来,世界有4.5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状态;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丰厚利润,出口扩大,生产率提高,消费物价降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以美国为例,近几十年来,按2003年价格计算,经济全球化使美国每年GDP增加约1万亿美元,人均收入增加2800至5000美元。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大,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例从197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4%;近十多年来,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为25%,支持美国内1200万个就业机会。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每年为美国创造600万个就业机会。近几年,美国还从其他国家输入数千亿美元资金,以弥补其“双赤字”。除老牌跨国公司外,许多西方中小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大发展的机会。芬兰诺基亚公司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一个乡村小型公司发展成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电话制造商;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等,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步伐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据世行统计,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从1980年-2000年的3.4%提高到2005年的6.6%,其中东亚和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分别从8.5%、5.4%提高到9%、8.1%。不少国家还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技术产品出口国,其跨国公司也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设厂。如韩国1960年代仍是个穷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使其经济快速增长,目前韩已进入工业发达国家行列。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财务管理;创新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137-02

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驱动,早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因此,面对这种经济一体化、网络一体化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新视角,我国企业如何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早已成为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发展并生产的首要前提。

1财务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所进行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及最终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财务管理展开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的血液,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提升企业运营水平和竞争力。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财务管理同时直接制约着其他管理水平,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深化企业改革,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自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早已与世界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驱动力。因此,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视角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潜在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管理环节,经济统一化,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财务管理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早已逐步放松对外资机构进入我国的区域限制。而正是随着国际贸易交流、投资的越发频繁,致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金融工具、品种也在不断增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革新,随之而来的汇兑风险、利率风险等新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发展趋势,早已成为如何有效规避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投资组合等服务工作。

第二,财务管理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面临了一次相当大的冲击与调整,而财务管理工作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势必也要随之改变。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可以享受多边、无条件的最优惠国待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增加跨国经营活动,而财务管理工作必然要向跨国管理的发展趋势挑战,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受到国际贸易交流、合作、投资的影响,在我国原有的一些受到地方保护、国家政策保护的部门及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竞争冲击,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已形成规模经济且技术成熟的部门则将从中受益,这必将影响到我国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因此,在后期企业产业内部调整、并购、破产等权益清算上,都将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3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满足统一化经济的时代需求,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理念必将进行全面的更新,以拓展出新的领域、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以下从三个方向,对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粗浅的探讨。

首先,无形资产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全新重点。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科学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企业经验、生产的核心。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商誉和信息等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济增长、企业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在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无形资产管理必然成为全新的管理重点。

其次,网络化、虚拟化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全新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空间,从本质上改变的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使之越发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的全新网络特征,构成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因此,企业的经济竞争,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网络上。而正是竞争、发展形势的网络化改变,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必然向更加适应经济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

最后,风险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增多,企业面临着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势必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的投资总额上,比重日趋上升,也使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这些都使风险管理必将成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4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以下从两个方面,阐述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第一,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目标。随着我国企业投资理念的不断变化,投资者们所注重的不仅仅是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更是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即企业所拥有的成长性。因为,企业的成长早已成为决定其核心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财务管理部分,必须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实际的发展需求,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目标,使企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拥有明确的市场发展导向,找寻明确的发展的方向。

第二,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完善的企业财务理念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基础理念和业务理念。核心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务理念,具有导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基础理念是指财务管理中一些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念。而业务理念则是指在处理各类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时应树立的一些观念,这些理念是针对某类财务管理工作而发挥作用的。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理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就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为了进一步深度改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地推动各项经济配套条件,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十分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经济配套条件中的核心环节,只有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财务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彦.经济全球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1(9).

[2]陶英倩.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初探[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2).

[3]谢明珠.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商业会计,2006(24).

[4]付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及其成熟度衡量[J].财务与会计,2009(22).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其实也不尽然是如此,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讲,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全球已经运行了两个世纪,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的机会。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

2.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上的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3.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上。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 80% 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 的国际直接投资,60% 的世界贸易。

4.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物质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

5.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可是鉴于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中国政府采取如下几策略:

1.立足国本,面向世界: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努力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努力推进建立公正、合理、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

2.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国民经济,并操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3.坚持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就应当适时收回,让市场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断加大制度建设方面调整和改革力度,促使政府的角度由直接引导改变为间接诱导型转化。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种形式市场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别是要健全各种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职能并规范其运行。加强民主监管机制, 防止和克服出现官商不分和政治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公平。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提高物质文明的程度,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步伐,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循序渐进地扩大对外开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争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作用,规避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当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远去,因此只有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坚持以“人”以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力开发人力资源,走“人才兴国”之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2.

第5篇

世界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重大趋向性变化,这些变化基本上源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不能不与研究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只有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进行了客观、系统、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才能得出反映客观实际的、有充分说服力的科学结论。二战后,随着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本的内涵和特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正在从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演进,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演进。揭示资本的这些变化,对于揭示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资本向社会资本演进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资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十分鲜明和尖锐,资本统治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追求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是资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和目标。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导致财富在少数资本所有者一方的积聚和积累,贫困在大多数劳动者一方蔓延和扩大。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限增长与社会有效需求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基础,是周期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和日趋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劳动者反抗资本统治斗争日益升级与激化的社会原因,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的突出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和重化工业等的发展,由于机器设备的增加和复杂化,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投资额的增加,作为各个独立存在和运作的私人资本,已日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上要求个别私人资本联合起来组织股份公司。个别资本联合组成股份公司,不仅仅是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它标志着私人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指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私人资本、私人企业、私人财产和私人产业的扬弃,标志着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社会财产和社会产业的诞生;其次,这种扬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进行的,因此这种社会资本、社会企业、社会财产和社会产业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第三,这种变化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股份公司又有了新的重大发展,突出表现在资本的社会性更加扩大化和深化。这些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自行扬弃”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部分质变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缓解了物支配人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2、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

随着金融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态也日益从实体资本向虚拟资本演进。虚拟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等实体资本相对应的,是以有价证券、有价信息形式存在,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形成现代虚拟资本的因素首先是货币,但货币作为虚拟资本的历史并不长。发行和使用纸币是货币史上的一个质变,越来越多的货币及其衍生物脱离实物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形成了货币与货币的交换,货币与货币衍生物的交换,从中获利,从而形成了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

形成虚拟资本的另一因素是信息。信息作为人类精神的、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心理的活动,一开始就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信息就有了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本。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是信息经济和信息资本出现的一个重要条件,科学技术已经能将自然界存在的波性物质(声波、生物波、电磁波、引力波、光波等)转化为技术,如电子,徽电子,光电子、光纤、卫星、遥感技术等,使信息的采集、识别、传输、存贮、处理等独立运作和独立存在,并形成通讯、咨询、广告、电子商务等服务性产业,为物质生产和实体经济服务,从中获取收入。

还应特别指出,货币及其衍生物和信息是密切不可分的,二者的结合与融合是虚拟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信息方面来说,不能获利的信息不能成为资本。信息要获利就必须进入市场,成为买卖对象,借助货币及其衍生物来运作,将其价值转化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货币。没有货币及其衍生物作为依托和载体,信息是不可能成为资本的。从货币方面来说,货币及其衍生物所以能成为买卖对象,在于它们的价格不断涨落,存在买入与卖出的利差,有利可图。而价格的涨落主要来自于信息的变动,发达的信息不仅能迅速反映各种资源的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状态,而且对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予以表达,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予以反映。

在当今世界,虚拟资本数额和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信息与货币相互结合形成的虚拟资本的大发展,使资本范畴泛化,使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虚拟资本使社会核心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风险性和泡沫性,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一,虚拟资本使社会核心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农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土地,工业社会的核心资源是工业资本或生产资料,而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今天,在信息经济和虚拟资本大发展的情况下,社会的核心资源正在转向了金融。金融现已成为特殊的战略性和全球性资源,用电子商务武装起来的金融业务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互联性和扩散性,大大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降低了生产和流通成本,因而金融资本也日益成为政府调控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经济杠杆。

第二,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强劲增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信息网络和网络产业,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供给等经营活动。信息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起来,摆脱了时空限制,使所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交易效率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虚拟资本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风险性和泡沫性。虚拟资本的发展一方面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投机性、风险性和泡沫性。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相比,它的运作具有更大的变动性、灵活性和投机性。投机是市场经济普遍现象,经济领域的投机就是对商品和资产未来价格走向的赌博。金融资产价格的投机,不像实物资产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它的增值或贬值也往往是脱离实物经济而独立动作。金融运作形成正反馈时,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就将提高,就会产生进一步上涨预期,从而吸收更多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

第四,虚拟资本使资本范畴泛化,使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虚拟资本的发展不仅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使资本的核心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及其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力已成为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生产力构成的变化导致生产资料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生产资料主要是指机器、厂房及其附属设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展,生产资料范畴在泛化,微机系统、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等都已成了生产资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能转化为资本的载体也在日益广泛。除货币之外,股票、债券、外汇及各种金融衍生物都成了投资和获利的工具,都成了资本的一种形式,因而资本范畴比生产资料范畴更加广泛化。生产资料和资本范畴的泛化使一部分人对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垄断日益困难,为生产资料和资本占有的社会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条件。

3、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演进

第6篇

【关键词】 全球化;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各国、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各国各区域都面临着极为重要的抉择。因此将网络开放性和互动性来作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内容,已经成为提升各国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各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协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必须以全球化的视角和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衍生发展来丰富区域产业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这样才能通过创新 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来促进区域创新的发展。

1.以新技术经济范式为基础的区域产业创新理念分析

1.1 区域产业基本创新理念

以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以新技术经济范式为基础的区域产业创新研究,其所进行研究的内容及范围都在持续的完善和丰富[1]。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各国以及各国地区之间的开始相互合作和交流,也开始不断的推动着整个区域产业开始向着更为深入的层次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导致如今各国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频繁。不过,这些都处在全球的范围当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消费和生产活动的创新发展。同时这种影响还直接到导致各国开始在制度、社会及文化等方面产生变革。在整个变革的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动力主要来自国际资本方面的流动以及对于跨国企业方面的经营活动等,以实现探索适合各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性道路。

1.2 需要培养产业创新集群

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阶段,因此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开始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产业集群的出现,一跃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创新进行有效聚集和发展主要载体。在世界多个发展中国家当中,其工业化的发展普遍不够成熟,而集群当中一些距离比较接近的产业也根本无法有效的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所以集群的发展和产业之间的创新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如今,在以全球化和新技术的经济范式基础上,区域产业的发展路径已经开始进行关键性抉择,如今集群的发展开始从集群制造转换为集群创新,因此集群创新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知识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开始推动集群创新知识的产生扩散和转移,并最终促使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成为当今主要的研究课题[2]。通过对集群的不断创新和培育,从而创建出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创新型网络,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最终获取区域产业环创新环节的竞争发展优势。这样不但有利于组建创新型的国家,同时也能有效的促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这就需要对创新集群的主要来源,包括一些被业内人士普遍认定的复杂性的技术、积极性的范围积累性学习程序以及不连续的范式等。

2.以全球化新技术范式为基础的区域产业创新途径发展对策

2.1 需要形成开放式的创新型机制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开始为资源的配置和流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区域产业所进行的的创新性发展模式也开始向着开放式的方向进行转变。同时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创新性要素也开始陷入不断的互动和整合的状态当中,所以就需要对原始的创新理念进行消化和吸收之后再进行发展和创新,因此除了为其提供自主的创新理念之外,还应当加强原始的创新能力,要求各个企业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行网络的创新,强化自身和一些先进性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对一些先进性的技术及管理方式的引进和学习。同时结合其自身的发展实际,来对所具有的资源、技术等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在产业技术方面的整体创新力。

2.2 改善区域产业优化机制

产业间的升级和优化必须注重对全球价值链的有机融合,同时应当建立起核心企业间的重复性及紧密性的研发、生产及交易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变化,促使其能够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因此就需要对一些产业的整合行为进行引导,组建出一项具有主导型的企业,同时提高控制器自身产业链的能力,并促使企业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其自身的创新技术能力。

3.3 加强对创新机制的落实情况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过在具体的效果方面不够显著。如今在大多数的区域产业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做出了损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这是一种对经济发展速度过于盲目追求的行为[3]。所以应当以可持续化发展来作为其基本的出发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信息服务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从而促使环境、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主要需要针对一些情况较为特殊和重要的领域,比如在废弃排放、碳排放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处理应当尽可能的做好披露工作,同时强化子自身的监督和落实的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促进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网络的形成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动力,同时也保证了其较为明显的竞争性优势。主要是以网络的开放性及互动性为发展前提,以加强实际竞争力为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保证经济发展转型成功。

【参考文献】

[1] 卢兰万. 科技产业革命下的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变[J]. 商业时代. 2014(02)

[2] 刘英基. 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J]. 理论月刊. 2012(03)

第7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与挑战 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现状

(一)贸易全球化迅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贸易体制也变得更加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规模与范围不断发展扩大。从总量与规模来看,短短几年间,货物贸易出口额与服务贸易出口额均有明显增长,而且远远高于同时期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贸易范围也有较为明显的扩大,不但传统产品与货物贸易持续增加,虚拟贸易与服务贸易等新兴贸易也快速发展。贸易的深度也不断加深,包括基于产业间分工与基于产业内分工的国际贸易。

(二)技术全球化迅速发展。

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内涵中的一种新的形式与内容,但自从其出现之后发展就一直十分迅速。首先,技术转让与贸易空前提高。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国际技术贸易总额进几十年来平均每5年都会翻一番,其发展速度不仅比货物贸易快很多,而且与其他服务贸易相比也快很多。其次,研发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快,近年来,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主导者,为了更好地整合全球化的各种研发资源,不断扩大其海外机构的研发投入,纷纷在外广泛建立研发机构。

(三)金融全球化快速推进。

金融全球化,指金融活动已经超越国界,从传统的局部地区性业务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创新性的、全球性的业务活动。金融全球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收益、金融业务、金融政策、法律制度全球化等诸多方面。与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相比,金融全球化虽然在时间上出现较晚,但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规模、速度与范围就十分迅速。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的经济国家逐渐融入到资本市场中,与此同时,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也逐渐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鲜明特征。另外,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全球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风险,但是,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在跨国公司以及发达国家的主导下,金融全球化还是将会伴随生产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逐步转变成主导生产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主要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拥有了更多的引进与利用外资的机遇。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外国投资迅速增加,早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452.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的直接投资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超过英国与法国。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吸引的外资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中所占比例达到30%。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更广泛的利用外资,进而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引进更多的新技术,并进一步消化吸收。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内我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缩短与世界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甚至有些技术应用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再者,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够引进更多的世界先进管理经验。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落后。最后,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不但要加快产业方面的改造与更新,还要大力发展知识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是我国面临很大的挑战。第一,经济全球化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我国的现代化启动发展较晚,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科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金融、科技、管理等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强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全球化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发达国家也把更多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这必然会增多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各种产业项目,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第三,经济全球化会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性规律,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加强民族意识教育。

强化国家利益、民族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很多方面还十分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国际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们要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民族创新力,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不断加强民族意识教育,强化国民的忧患意识,积极创造出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完善制度安排。

我们不但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还要加快本国的发展速度,所以需要作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以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是我们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保证。国家的科技能力决定着科技发展的水平,而科技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竞争的实质,所以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挑战,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力求实现一些领域的技术跨越。

(三)加快高新技术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代表,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现行的产业结构,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不但要积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知识服务业的展开,还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发展,促进其高新技术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相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需要尽快加快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措施;挑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社会科技的大革命、大推动,使得国际分工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市场经济也相应的逐渐内化、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的扩大,其相互间的依赖性也有所增强,进而直接的造成了经济活动大规模的突破了国家、区域的界限。总之,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就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之内带有自由性以及全面性的流动、运转,从而也使得各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客户带来的挑战

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没有了客户,也就没有了经营活动的意义。然而这几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多样化、具体化以及丰富化,但是客户对商品的功能、质量以及外观等等要求也随之相继的提高,可以说企业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高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竞争的挑战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所实施、贯彻的改革开放政策,都为我国企业带来了非常客观的、巨大的市场,但是我国企业还必须正确面对的一点就是,超强市场同样也会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各企业的营销活动越来越淡化了国界以及区域,而跨国企业的进入,绝对的构成了对我国企业巨大的生存威胁,因为我国企业从规模方面、资金方面、生产技术方面以及企业管理方面都无法与这些跨国大企业相竞争。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在为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上的强敌。

(三)经济全球化环境中金融风险的挑战

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成了各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地区,这也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资。虽然说这些外资的引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金融系统以及货币带来很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说我国需要增发大量的人民币,否则大量的外资将难以兑换、如此巨大的外资如果抽回或者是流动,就会使得我国出现外流的现象以及如果外资不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那么就会直接的造成重复性的建设以及资金的浪费,而最为重要也最为严重的就是外商借贷会使得我国出现汇率方面的风险以及外商偿债方面的风险,而这些种种问题都会直接的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的局面。

二、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体制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必须调整、更新原有经济的结构以及方式的重大压力,而在这个过程又会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贸易盟友以及新的活动领域。这种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而这个机遇需要企业利用好外资,并且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从而发挥出优势。但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企业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就必然是因循守旧,进而难以从中获得发展,比如说我国企业在管理以及机制上,都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僵化,所以不能够及时的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必须及时的、合理的实施改革,为了能够更好的去适应、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机制,但是有应变能力机制不必要前提就是要具备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企业应该先设立好专门的机构来处理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工作,进而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体制。

(二)培养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既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诱人的发展机遇,又为我国企业带来了竞争上的强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具有一定规模以及实力、具有科学化管理方法、具有创新的能力以及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面对那么多的强敌,我国企业必须要正面的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树立好作战的信心;必须充分的考虑、分析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道路、正确的认识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想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正确的认识到创新的作用,因为创新才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可以说企业没有创新那也就没有了生存,不能生存的企业又怎么会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必须从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企业营销意识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的创新等等综合方面来全面的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的必然阶段,而是一个长期战役,所以我国企业必须从思想上正确的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才能够继续长期的竞争,而有竞争,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加快企业自身的制度转变以及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有机调整、大力的研发高科技、新科技产品、着力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重视对优秀企业家的培养;第二,必须尽快的建立以及完善现代企业的综合制度、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以及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既对我国有利,又为我国带来更激烈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企业的向前发展,并且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经验,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以及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直接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观念以及管理意识,并且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正是因为这样,我国企业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必须正确的、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积极的去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这样才能够获得胜利、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第9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营销;营销环境;战略创新

一、引言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可谓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使其概念深入到各个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呈现互补现象,国家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企业有向无国界化发展的趋势。对中国企业而言,要想在国际市场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为企业带来的冲击进行分析,研究国际营销环境,不断推动国际营销战略的创新发展,从而降低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及其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经济活动范围突破国界限制,以对外贸易或者资本流动等形式,形成相互影响与联系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特点如下:首先,贸易全球化。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形式都在向着无国界化、自由化的方向改革。尽管出现了部分经济危机,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世界不同国家之间也产生了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然而,贸易全球化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其次,企业并购现象频繁。受到贸易全球化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并购现象越来越频繁,而且跨国并购的现象也呈现上升趋势,这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再次,科技全球化。顾名思义,科技全球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主要是在科技的开发、技术转让与合作方面的全球化。企业之间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其自身的综合实力得以提升,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此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还包括服务外包等,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分析,能够提升我们对国际营销战略的创新力度。

(二)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对很多国家的大型企业而言,其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支柱便是国际营销。一些我们熟知的跨国公司,例如,可口可乐、福特、耐克等,在世界多地拥有加工厂,销售网络遍布世界各国,企业有一半左右的利润来自国外。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与其高超的国际营销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不仅大型企业发展战略如此,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非常注重国际营销。在美国,制造业中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超过了2.5万家,这一数据正在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自由贸易区域将会更加扩大,世界各国对外国投资的政策法规也会进一步放宽,国际市场的开放性也会相应提升,企业不仅要面临来自本国市场的压力,更要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竞争者的挑战。目前中国正在处于国际营销环境中,和发达国家在同样的市场中角逐,如果不对传统的营销观念、体制等相关因素做出创新,势必无法与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展开较量。为此,我们除了要用于迎接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挑战,更要对当前国际市场的发展做好把握,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思考问题,推动营销思维方式与战略组织体系的创新发展。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有五千多家企业开拓了境外市场,分布在一百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所以,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营销满足了其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营销环境

(一)经济环境

通常而言,世界上现存的主要有两大经济体制:一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二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言,其发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强调个人家庭的发展,期待以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拓海外市场,把自身企业产品推向世界,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国际营销是紧密相关的,一般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常见。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环境的因素众多,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便是自然资源和经济结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源匮乏或者分布不均匀,那么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量变会大幅下降。受到本国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影响,很容易使得该国无法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式相匹配,更无法做好国际营销活动。

(二)政治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政局稳定与否及其政府决策等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对于欢迎国际贸易的国家而言,为了支持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往往会为进出口贸易创造相对宽松的政治条件;对否定国际贸易的国家而言,他们的态度则截然相反,在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中表现得尤为谨慎,制定出的国际营销策略也是过于死板,对本国贸易的过度保护而使得国外资本无法在该国流通,自身国家的产品也无法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反垄断法》以及《防止不公平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