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35
导语:在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由此可见,脑血管病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的严重性。而且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上升。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要预防脑血管的发生,就必须了解,脑血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基础上发生,我们称这种“情况”这种“基础”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治疗这些危险因素,就可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的目的。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 倍。
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
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
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高血压病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既可致使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又可致使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病发生。
糖尿病糖尿病因其糖代谢的紊乱,可使体内大中小血管硬化、狭窄、血糖度增高,从而致使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
心脏病心脏病的范围很广,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等。这些心脏病致使血流紊乱,形成发生脑血管病的栓子,经血流导入脑血管发生栓塞。
高脂血症和肥胖高脂血症与脑血管的因果关系看法不一,但高脂血症促使动脉硬化,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进而发生脑血管病。
吸烟和酗酒吸烟有害健康,这已是社会的共识,除对呼吸系统等其他系统损害外,在脑血管病发病中也占一定的地位。饮酒对脑血管发病的作用,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酗酒肯定有害,而少量饮酒尚有一定益处,它具有扩张血管,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烟最好不吸,酒可少量饮用,每日不超过100克。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其表现可存在数秒、数分、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些表现可以是突然发生,一只眼或双眼视物不清模糊、口角歪斜、语言不清、不能讲话或讲话不流利、一侧肢体麻木、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肢体不能活动等,这些都可能是严重脑血管的先兆。
脑卒中发生过脑卒中的病人与没有发生过脑卒中的同龄“正常”人群相比,其再发生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五倍,也就是说发生过卒中的人更易再发。
上述这些危险因素是对一般人群而言,对某些特殊人群如育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物可诱发脑血管病。因此,口服避孕药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成为共识。
脑卒中三级预防
为战胜脑血管病,应当对不同人群分类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可以把他列为一级预防对象,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卒中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应尽早诊断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
三级预防对已患卒中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多发为三级预防。
早期治疗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即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卒中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
定期体检、积极锻炼
定期体检有利于监测病情发展,检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越能减轻后遗症,恢复效果也越好。
老人往往不了解病情的严重性,病人子女要说服、督促老人经常参加体检。一旦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应该马上把病人送至医院神经科就诊,如果延误就会有生命危险。
鉴于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45岁以上的人应该每年进行一次全身体检,而有脑中风高危因素的人35岁以上就应该定期体检。
积极锻炼每天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但要因人而异,不要盲目加大运动量。除非从年轻时起一直坚持锻炼,否则,某些“危险”运动还是少做为好,例如剧烈的跑步、登山活动。
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某单位工会在重阳节组织老人登山,结果每年都有一两个老人在登山过程中发生脑出血。推荐的保健运动包括:慢跑、快走、打太极拳、舞剑、打乒乓球,做这些运动时切记动作尽量慢,避免过度劳累。
小贴士: 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
突然发生眩晕眩晕是脑血管病先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较大。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步态异常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哈欠不断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约80%的患者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患者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出血。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由于社区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们着重介绍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与公共卫生工作。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伴有任何时间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②如果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至少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遗传易感性;②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③肥胖(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④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⑤中老年;⑥吸烟、药物及应激反应。
糖尿病的社区预防
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就是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通过有效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以控制或逆转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控制好血压、血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
糖尿病的监测与治疗 对于社区的糖尿病病人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监测项目除了血糖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等项目。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5个方面。
糖尿病社区防治的基本流程
准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和社区动员: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络和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在社区进行宣传和动员,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创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性环境。
制定社区防治工作计划,落实实施计划。
通过社区诊断,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
开展以高危人群干预为中心的综合预防。
通过机会筛查、重点人群筛查如>35岁居民免费测血糖、现场调查等找出社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非药物治疗,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量、注意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量饮酒,同时要适量运动、不吸烟等。对筛查中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则纳入规范化病人管理。
开展以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管理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
以上内容可总结为以下的流程图。见图1。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筛查
筛查是应用快速测试、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主动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筛查的分类与方法社区筛查的疾病应是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及时发现某病的高危人群,以减缓发病。按筛查对象的范围分为整体筛查和选择性筛查。目前社区常用后者,选择性筛查是将重点集中在高危人群组(如筛查慢性疾病选择>40岁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发现那些无临床症状的病例。
确定筛查的疾病和高危因素首先根据社区诊断的资料确定需要进行筛查的疾病,在根据筛查的疾病种类确定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比如具有以下≥1项的危险因素者,即可视为高血压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 mm Hg之间或舒张压介于80~89 mm 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BMI≥24);③高血压家族史;④长期过量饮酒;⑤长期膳食高盐。
筛查的记录和分析 对所有筛查人员的资料进行记录,做好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社区干预工作的开展。
附: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社区防治举例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由医护人员制定相应的合理、安全、有效、经济、标准的治疗目标和方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1],并且根据临床路径,为患者治疗期间的治疗步骤进行评定和实施,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到预防和借鉴,可有效规范医护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临床路径在剖腹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笔者以我院82例剖腹产手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临床路径剖腹产手术及常规剖腹产手术,总结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2例剖腹产手术产妇,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32.5±1.4)岁;产妇未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精神疾病、肝脏等疾病;依从性良好;均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41例,两组产妇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参与研究进行对比(P
1.2 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方法。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采用常规方法实施剖腹产手术。
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1)制定疾病治疗进度表。入院后由责任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做好相关辅助检查及用药,会诊明确确定诊断结果。(2)成立治疗小组,制定临床路径手术表单。由责任医师牵头成立治疗小组,并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病情,确认手术方案;制定临床路径表单。(3)明确医护职责。责任主治医生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决定患者进入或推出临床路径,并与手术科室配合执行临床路径的相关项目,包括手术过程中观察产妇麻醉情况、手术情况及生命体征,观察术后切口情况,做好防感染措施。同时若路径中有方法改变时要与相关人员研究讨论确定。责任护士需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手术配合和术后治疗护理工作。(4)制定规范化医嘱。术后,医护人员要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对产妇制定针对性全面医嘱,如用药,卫生清洁,治疗方法,饮食起居,确保产妇术后可安全、健康康复,指导产妇哺乳,并注意侧卧位,避免出现溢奶现象(5)做好出院工作。依规范化医嘱在出院时做好相关医嘱,做好手术满意度调查工作,及时完善病情及出院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如:产褥病率,产后出血,切口延期愈合,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等)及治疗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将所得出来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54.6±4.8)min,参考组手术时间(67.4±8.2)min;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2.2 两组术中并发症及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在剖腹产手术中实施临床路径,需明确手术室医生责任,参与临床路径,并要明确医疗相关措施;明确临床路径治疗目标,并要观察临床路径计划和执行。因此在剖腹产手术中实施临床路径,首先需要明确产妇实际状况,分析产妇是否合并其他病症,如高血压等,并要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和处理措施,避免在剖腹产中出现意外情况。其次通过制定临床路径,可有效规范治疗方法,避免术中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要制定术后产妇的以后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要求医生正确指导产妇以正确的姿势、进行婴儿喂奶,并注意侧卧位,避免出现溢奶现象。并要积极锻炼锻炼子宫收缩功能,关注阴道流血情况。另外,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观察新生儿呼吸情况,保证脐部卫生,防止出现感染情况,并关注新生儿吸吮情况,睡眠是否良好等情况。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临床路径实施手术治疗,参考组采取常规方法实施手术治疗,统计相关观察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54.6±4.8)min,参考组手术时间(67.4±8.2)min;两组间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吴庆蓉,范德庆,钱敏等. 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在三级医院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2,41(10):2970-2971 .
[2]李丹,朱义保,赵菲等. 临床路径在计划性剖宫产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8):627-629.
【关键词】 护理干预;高血压病;自我管理
导致高血压的原因除与遗传有关外,更多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不良生活方式越多的人,其高血压的病情越严重〔1〕。本文自2008年4月对我院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 2009年5月在本院确诊为高血压老年患者102例。其中男60例,女42例,男女性别比为1.43∶1。年龄60~89岁,平均(71.52±11.76)岁。职业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约占2/3;体重47~88 kg,平均(65.46±15.52)kg。体重指数(BMI):16~21 kg/ m2 7例(消瘦),20~22 kg/m2 21例(正常),22~25 kg/ m2 32例(偏肥),>25 kg/m2 42例(肥胖)。病程1~13年,平均(7.87±4.14)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5例,中专26例,高中26例,初中以下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在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非同日3次测量),均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和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均无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无智力及语言障碍,知情并愿意合作。
1.2 方法
1.2.1 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联系电话、文化程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BMI、疾病认知情况、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水平等。同时定期发放调查表,进行系列的调查、分析、研究。设计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及生活行为方式4个方面的问题,采用三级评分法,根据患者的回答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依次计1~3分,每项问题的总分为10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低〔3〕。
1.2.2 认知干预 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同时通过对患者能力的评估进行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健康指导,包括定期举办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宣传资料、课后咨询等方法,使患者和家属了解高血压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服药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压与运动、情绪、饮食、不良嗜好的关系及其危害性。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普及自我防治知识。每月电话随访或家访1~2次,并指导患者监测血压,监督患者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
1.2.3 饮食干预 通过对患者饮食习惯的评估,找出其危险因素。首先戒烟、限酒。讲解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高盐饮食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凡是高血压患者原则上饮食宜清淡,严格控制盐摄入量
1.2.4 运动干预 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同时体力活动还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等大肌群活动的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6次,每次40~60 min。可根据各人年龄、BMI、血压、运动习惯及运动耐受性制定运动量表。可参照运动时适宜心率=170-年龄,有不适即停下休息,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活动限度。量力而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运动,以不感到心跳气喘和疲劳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坚持有序、有恒、有度,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4〕。
1.2.5 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一般心理紧张,即使是通过治疗病情得以控制,也常常心有余悸。因此,在为高血压患者治疗时,自始至终不能放松心理治疗,让患者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使患者明确高血压的危害性及治疗控制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不同的个体运用理解、安慰、帮助、鼓励、支持等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避免不良的刺激。
1.2.6 用药干预 高血压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导患者要坚持规律地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的应用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患者根据身体状况和疗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作用好、副作用小的降压药物。不可随意突然停药或增减剂量。
1.2.7 误区护理干预
1.2.7.1 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运动锻炼、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等,对高血压防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如边吸烟嗜酒边降压者,饮食无节制、作息规律紊乱,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疗法,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并增强运动锻炼,规律作息。
1.2.7.2 新药、贵药就是疗效好的药 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如何选用是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的。其关键在于遵医嘱办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是疗效最好的药。
1.2.7.3 以保健产品代替治疗药物 “不用药亦可降压”,这是近年来不少保健品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但保健药品和器具并不能代替治疗药物。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很多保健药品和器具的疗效并不可靠,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
1.3 效果评价 分别于干预后3、6、12个月,记录患者体重、血压变化,评估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及药物依从情况,不合理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心理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 info 6.0软件包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 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况 见表2。
2.3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见表3。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比较(略)
与干预前比较:1)P<0.05,2)P<0.01。下表同
表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况(略)
表3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分析(略)
3 讨论
运用现代护理模式,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是改善老年高血压预后的另一种有效手段〔5〕。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减少75%〔6〕。
3.1 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常需终身治疗。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率,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预防教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干预前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不良生活方式比率高。干预后患者重视合理饮食,掌握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纤维、禁食腌制品膳食的“四低一高一禁”的控制饮食方法。多食水果、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肥胖者减少热量的摄入,增加有氧运动,积极戒烟、限酒。现代医学证实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升高,笔者在临床干预措施中积极开展心理干预,耐心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传授讲解当遇到紧张事件或不如意的处境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的方法和措施。实施干预后,患者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绝大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情绪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态。本研究干预前仅29.4%的病人对高血压诊治知识有部分了解,较多患者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预防及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知。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12个月后,有96.0%的患者熟悉了解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危害、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及注意事项,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大大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随着干预的逐步深入,本组病人对疾病知识掌握逐步全面,能积极配合治疗,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遵医行为,使血压水平逐渐得到有效控制。
3.2 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高血压的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患者除了遵循医嘱合理服药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限酒戒烟、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同样非常重要。通过进行系统性科学健康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掌握高血压诊治和保健知识,了解不良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药物治疗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用药知识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率,使他们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标〔4〕。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患者血压控制明显。
3.3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同时纠正患者诸多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梅.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22(2):1.
2 叶任高,陆海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3 朱金兰.护理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9(5):989.
4 符可文,陈赤霞,赵亚丽,等.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 14):17767.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左旋卡尼汀;葛根素
作者单位: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综合征。纠正患者的心肌能量代谢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法之一。笔者采用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012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以及国际心脏学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其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49~77岁,平均年龄(5853±1152)岁;分型:恶化心绞痛5例、静息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4例、混合心绞痛38例;其中7例伴有糖尿病,10例伴有高血压,5例伴有脑血管病,10例伴有高血脂。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5971±1238)岁;分型:恶化心绞痛6例、静息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5例、混合心绞痛36例;其中8例伴有糖尿病,11例伴有高血压,6例伴有脑血管病,9例伴有高血脂。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型、合并症等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严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休克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立即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口服治疗、β受体阻滞类药物治疗、硝酸脂类药物治疗以及钙离子拮抗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静脉滴注治疗,将30 g左旋卡尼汀和400 mg葛根素+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1次/d;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共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显效:患者的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基本消失,2周内无心绞痛发生,ST段恢复程度≥50%,T波恢复为正常的直立;有效:患者的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明显缓解,2周内心绞痛偶有发生,ST段恢复程度≥50%,T波变浅或者变为双向;无效:患者的胸闷、胸痛等心绞痛表现无明显变化,2周内心绞痛反复发作,ST段无改变,甚至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加重,严重的患者会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发生死亡。患者的显效、有效例数之和为总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左心功能以及血脂指标。左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脂: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程长,病情重,患者最后发展终点为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立即给予积极的治疗措施,以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治疗上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给予患者抗心肌缺血治疗,抗血栓治疗以及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2]。同时,在患者住院过程中,要求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在必要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恢复患者的心肌功能,减少患者的心肌梗死的程度,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
综上所述,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迪力木腊提阿扎旦 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7,10(2):7576.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
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及其自身的微创优势,各类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开展并日趋成熟。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已成为普外科较为成熟和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现抽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男31例,女52例,年龄21岁~72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胆囊结石79例,胆囊息肉4例。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2例。全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中置腹腔引流管5例。
2 结果
本组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 d。术后19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全组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3 手术前后护理
3.1 术前护理 评估并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和身体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预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术前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情绪。通过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运用纽曼三级预防干预措施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和护理[1]。
3.1.2 协助做好术前检查 协助、督促患者完成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根据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评估主要器官功能及对手术的耐受性。对合并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应协助医生做好术前治疗。
3.1.3 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1 d对患者手术野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洁,特别是脐孔附近为腹腔镜入路,也往往污垢较多,应注意清洁。术前一天进低脂、少渣、易消化食物,常规禁食12 h、禁饮6 h。对大便干结或便秘者,可于术前晚以0.1%~0.2%肥皂水灌肠。吸烟者应提前戒烟,练习深呼吸及咳痰动作,以利于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
3.2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的目的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
3.2.1 术后 麻醉未清醒前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窒息,并利于气管分泌物的排出。待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半卧位,以减少用腹部张力,减轻疼痛,利于切口愈合及病情恢复。可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及病情,早期下床活动,以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会。
3.2.2 观察腹部体征及切口情况,监测生命体征 LC术后患者常规每30 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一次,连续4~8次,每2~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及渗血、渗液等,保持切口清洁、干燥。观察腹部体征变化,以确定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记录引流物的性状及引流量。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3.2.3 术后饮食 LC术后次日可予以流质饮食,一周左右可予普食。宜低脂饮食,并少食产气食物,如豆类、牛奶、甜食等。
3.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3.1 呕吐 恶心、呕吐是LC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组83例中,19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此类呕吐症状都能自行或经镇吐治疗后消失。但对未清醒患者,应注意预防呕吐物引起窒息。对频繁呕吐伴腹痛、腹胀者,应进一步检查是否有腹膜炎发生。
3.3.2 胆漏 有报道LC术后胆漏的发生几率约0.4%~2.0%[2]。胆漏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胆管损伤,胆囊管残管夹闭不全或钛夹脱落,胆囊床毛细胆管漏等。术后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特别是腹膜刺激征,并密切观察腹部引流情况。以判断是否有胆漏的发生,及时采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措施。另外,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剧烈咳嗽等突然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引致胆漏及术后出血。
3.3.3 腹腔出血 LC术后出血原因有:胆囊动脉钛夹脱落,电凝组织块脱落,凝血功能障碍等。术后应严密观察脉搏、血压变化及腹腔引流情况,发现出血情况特别是休克征象者,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积极补充血容量,做好再次手术探查的准备工作。
3.4 出院计划及指导 出院计划的目的是让患者及家属做好出院准备,保持医疗及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利于患者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出院时嘱患者3~4周内避免剧烈活动,进低脂饮食,保持切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出现腹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4 讨论
LC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较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3]。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实践。针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特点,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及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于颖.应用纽曼模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95.
关键词:糖尿病 临床特征 预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7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59-02
1 糖尿病的早期病症特点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尿、多饮、多食,“一少”指体重减少,患者出现消瘦、疲乏。糖尿病初期有隐匿性,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1]。
1.1 胆道感染:糖尿病伴发胆囊炎的发病率甚高,而且可不伴有胆石症,有时还会伴有胆囊发生坏疽及穿孔等糖尿病早期症状。
1.2 体力:疲乏、常有饥饿感、出汗、乏力、心悸、颤抖、低血糖这些均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1.3 眼睑:眼睑下长有黄色扁平新生物(黄斑瘤)这些均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1.4 口腔:口干、口渴、饮水多、口腔粘膜出现瘀点、瘀斑、水肿、牙龈肿痛、出血、牙齿扣痛、或口腔内有灼热感觉,这些均是糖尿病早期症状。
1.5 皮肤:糖尿病早期症状在皮肤中表现比较明显:下肢、足部溃疡经久不愈;或有反复的皮肤、外阴感染;皮肤擦伤或抓破后不易愈合,或有反复发作的炎、外阴炎、阴道炎。
2 糖尿病并发症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对糖尿病病人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致死率的重要措施。
2.1 糖尿病性眼病;在糖尿病患病过程中,眼睛的大部分组织都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和不同症状的眼部病变。
2.2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对神经造成的一种损害,虽然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会引发许多不同的表现,但常见症状大多为感觉迟钝甚至消失、尿路感染、障碍、便秘、腹泻、皮肤多汗或少汗。
2.3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多导致下肢坏疽,发生溃疡,是截肢的主要原因。其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足部皮肤温度变凉、间歇性小腿肌肉疼痛、容易水肿等。
2.4 糖尿病肾病;肾脏是机体的过滤器,身体内的各种毒素经过肾脏排泄到尿中,人体有益的物质保留在血液中。而当肾脏出现问题时,一方面身体内的毒素排泄不畅,另一方面,部分有益物质又会随尿液而排出体外
2.5 糖尿病性心脏病;主要为冠心病和糖尿病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甚至剧烈的胸痛、呼吸短促、出汗、踝部肿胀等。
3 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措施
3.1 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四级。
一级预防:此级最为重要,目的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措施是:改变人群中与2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
二级预防:目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主要措施是:通过健康查体及早发现糖尿病;对高危人群、肥胖、或有家族史、工作紧张的人进行筛查;对糖耐量异常人群进行运动与饮食治疗,并定期观察。
三级预防:目的是较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措施是:对已确诊的糖尿病病人,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的综合治疗,使血糖长期稳定的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四级预防:目的是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减少糖尿病人的致残和死亡。
3.2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血压、血脂、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心脑血管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3.2.1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疗法,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前提,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病人。轻型病例以食疗为主即可收到好的效果,中、重型病人,也必须在食疗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应用药物疗法。
3.2.2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疗法之一,长期有计划的运动,可促进血中葡萄搪的利用,减轻胰岛素的负担,可加速脂肪分解,使血糖下降,帮助肌肉保持弹性,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达到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状态的目的[2]。
3.2.3 糖尿病的药物指导:糖尿病患者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医生应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理、类型、作用时间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一方面加强病人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患者将同类药物同服的错误。
3.2.3.1 糖尿病要合理用药。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病种不下50多种,其中90%的患者属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不同的个体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个体发生糖尿病以后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状况,伴有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治疗应科学、规范、个体化。
3.2.3.2 早期用药达标最重要。糖尿病血糖控制如果没有及早达标,胰岛功能将逐年衰退。对新发糖尿病患者给予强化达标治疗,使各种慢性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早期强化达标有助于保护及逆转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逆转高血糖对胰岛及各脏器血管的毒性作用。因此治疗糖尿病,早期合理的用药非常关键。
3.2.3.3 联合用药事半功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有胰岛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两种情况,联合用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减少单一用药量大产生的副作用及继发性失效。
3.2.3.4 稳定血糖不能以点带面。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控制,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糖尿病除了高血糖外,不少患者还伴有其他代谢紊乱,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代谢紊乱,即所谓“代谢综合征”。这些使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风险增大。
4 结论
糖尿病为终身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通过对糖尿病病症特点、简单的诊疗及预防等问题进行论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糖尿病虽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并发症多,但通过合理用药及健康有效的饮食和运动可以有效控制病状,使患者保持乐观精神,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Hellp综合征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以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为特点,常危及母儿生命。国外资料表明:Hellp综合征在孕妇中的发病率占所有妊娠的0.2%~0.8%。在重度子痫前期中,Hellp发病率约为10%(2%~20%)。我国学者最新报道的发病率为同期重度子痫前期的6.77%[1]。这一综合征常常发生于妊娠晚期,有时也发生在孕中期,极少发生在产后24~72h。
由于Hellp综合征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多变,无特异性且常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症状所掩盖,导致医师对该病误诊率高。而护理人员对此病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规范的护理措施,因而临床上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疾病观察、护理措施不到位,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病死率高。
随着人们对此病的不断认识,对其诊断护理日益受到重视。最近我院收治1例Hellp综合征患者,诊断明确,治疗及时,护理措施到位,患者恢复良好,母子平安出院。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0岁,主因妊娠39周第二胎头位临产,产时子痫(抽搐1次)急诊入院。患者意识不清,烦躁,T 37.0℃,P 102次/min,R 24 次/min,Bp160/100mmHg,查体:发育中等,营养差,贫血貌。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部膨隆,水肿,肝脾触及不满意,四肢无畸形,活动正常。双下肢水肿(+++)。产科情况:宫高32cm,腹围 96cm,胎位 LOA,胎心 140次/min,估计胎儿体重2000g。骨盆外测量各径线在正常范围。可触及宫缩30秒/3分Pv: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畅,宫口开大8cm,先露头,S-2,胎膜存,凸。
2 处理
紧急送入隔离产房,准备接产,必要时行阴道助产迅速结束分娩;同时做好产妇、新生儿抢救准备和新生儿转诊准备;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镇静、降压、解痉和催产素滴注等治疗,同时行心电监护,备好压舌板、开口器、舌钳、电动吸引器、胎头吸引器、新生儿复苏囊、喉镜、吸痰管等抢救设备和急救药物。并与新生儿科医师联系,新生儿出生后送入新生儿科治疗。同时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等辅助检查。入产房15min,自然分娩一早产儿,阿氏评分8-9-9分,体重2000g,为足月低体重儿,即刻送入新生儿科。产妇胎盘娩出完整,子宫收缩欠佳,给予按摩子宫、催产素10U肌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后好转。产后Bp160/110mmHg,P 102次/min。保留尿管,导出酱油色尿液约200ml。辅助检查结果显示:Hb 11.8g/L,血小板 58×109/L,尿蛋白(++),ALT 198U/L,乳酸脱氢酶 652U/L,白蛋白28.8g/L,空腹血糖12.8mmol/L,肌酐149μmol/L,尿酸583μmol/L,总胆红素64.5μmol/L,直接胆红素30.8μmol/L,间接胆红素33.7μmol/L。考虑子痫合并Hellp综合征,迅速给予激素治疗、保肝治疗,同时行解痉降压镇静治疗。即刻建立特级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详细记录出入量,同时注意尿色变化。监测血小板变化,注意肝肾功能变化,并积极预防颅内出血等血小板减少的严重并发症。
3 护理
3.1 子痫的护理 (1)安置病人于小房间,保持安静,避光,床旁设置床挡,防止抽搐而导致受伤。(2)备好开口器、压舌板、舌钳、吸引器、吸痰管、氧气等急救物品。(3)密切观察T、P、R、BP、神志、尿量、尿色等留置尿管,记录出入量。(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心衰、肺水肿、脑出血DIC等严重并发症。按特级护理要求,每15~30min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请示医师[2]。
3.2 血小板减少的护理 卧床休息,可如厕,尽量减少活动,防止自发性出血;病人皮肤黏膜出现淤点、瘀斑时,应嘱其剪短指甲,避免搔抓,注意皮肤清洁,忌用酒精和热水擦洗;如鼻腔出血,应用1:1000肾上腺素棉球塞鼻,也可用拇指、食指按压鼻根部;或配合冷敷前额部使血管收缩止血;教育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不要抠鼻孔;刷牙时姿势要正确,不要用硬毛刷用力刷,饭前饭后漱口,防止口唇干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操作,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至少5min;产后应密切观察阴道出血情况,其他部位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注意有无血尿;输血时要严格核对,输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3];注意患者有无头痛等不适,防止颅内出血。
3.3 溶血和肝酶升高的护理 卧床休息,减少氧耗,减轻肝脏负荷,增加肝脏血流量,有利于肝细胞恢复;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注意体温变化,防止发生感染;当皮肤出现黄染或瘙痒时,应做好皮肤护理,忌用热水和刺激性化妆品,不要搔抓皮肤,每日用温水擦浴。
3.4 正确执行医嘱 医生开具医嘱后,要仔细核对,并及时正确执行医嘱;对医嘱有异议的,应与医生核对后再执行;紧急情况下(如抢救病人)可执行口头医嘱,护士复述一遍,抢救结束后6h内及时据实补记、根据医嘱及时配合做辅助检查。
3.5 产时观察 卧床休息,减少氧耗;必要时持续吸氧;鼓励产妇摄入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专人守护,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注意胎心变化,行心电监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开放静脉通道,保持液路通畅;注意尿色、尿量,产妇有无主诉头痛、上腹部不适等症状。第二产程,要指导产妇用力,配合医务人员,避免大喊大叫,徒然消耗体力,必要时助产结束分娩。产后立即给予宫缩剂、按摩子宫,刺激子宫收缩,防止产后出血;留置尿管,注意尿量尿色。备血液制品。
3.6 健康教育 指导孕妇保持良好情绪及足够的休息,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保持外阴清洁,勤换会阴垫(2h1次);适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技术宣教;输液或注射完毕,要延长按压进针部位时间,最少5min,减少出血的危险;防止擦伤、碰伤等意外伤害;感觉头痛或上腹部不适时及时告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4 结局
经以上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尿液逐渐由酱油色转为深黄色,10h后转为清亮;乳酸脱氢酶 1041U/L,产后第3天为708U/L,第5天为652U/L;血小板 58×109/L,产后第2天为40×109/L,第5天升为198×109/L ;谷丙转氨酶109U/L,产后第3天为78U/L,第5天为55U/L;Na+136mmol/L;尿蛋白(+++);BP140/95mmHg;建议在院继续治疗,患者及家属坚决要求出院,签字后离院。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及足够的休息,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豆类、新鲜蔬菜等;保持外阴清洁;勤换会阴垫,2h1次;避免擦伤、碰伤等意外伤害;继续抗贫血、降压保肝等药物治疗;输液或肌注完毕延长按压进针部位5min;感觉上腹部不适或头痛等自觉症状时及时来院就诊;并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术的宣教。建议15天来院复查。
5 讨论
Hellp综合征是子痫前期中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产妇死亡率高达24%,主要死于脑血管意外;胎儿病死率30%~40%,主要死于低胎龄儿[3]。临床表现多变,无特异性,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常导致确诊困难,以至于延误治疗,给护理带来困难。导致产妇和新生儿结局差。此病例发生于分娩期,产前未行规律产前检查,因临产、子痫来院,经积极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结局良好,基本痊愈出院。因此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对农村等边远地区人群的宣教工作,做好三级保健网建设,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妊娠高血压等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早期治疗,防止病情恶化。(2)产前检查和产前宣教同时进行,告知孕妇妊娠期相关知识,使其认识产前检查的重要性,提高其遵医行为,了解对母儿的危害,从而提高产前检查的效率。(3)对高危孕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对其反复强调产前检查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门诊治疗无效时,及时住院治疗,防止子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4)医务人员应提高对Hellp综合征的认识。Hellp综合征的病人在下次妊娠时再次发生此病的危险性约为19%~27%,发生妊娠高血压的危险性为43%,其中I型Hellp综合征的再次发病率最高。产前检查时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主诉自觉不适,详细查体,做好产前高危筛查,使其得到规范的治疗。(5)护理人员应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护理病人时,应动作轻柔、仔细观察,并注意患者主诉和自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请示医师处理。并协助医师进行各项治疗,正确执行医嘱,及时采样进行辅助检查,以便指导医师正确及时制定治疗措施。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充分休息, 掌握母乳喂养适宜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兴会,王晓东.产科临床热点.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99-100,104.
关键词:糖尿病;预防;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伴有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的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以及心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60.3%神经病变、60%视网膜病变、44%肾病、41.8%高血压、25%冠心病等,引起各脏器功能缺陷及衰竭。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1]。
1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病因不同,概括而言,引起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2大类。
1.1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在糖尿病1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2型中其重要性达>90%,因此引起糖尿病2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1型。
1.2环境因素 精神因素: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肥胖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患糖尿病明显增多[2];长期摄食过多: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感染: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妊娠: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2糖尿病预防与护理措施
长期血糖增高会导致多器官组织损伤,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发生急性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做好糖尿病预防与护理措施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五驾马车”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个项目如下。
2.1合理饮食 控制饮食是糖尿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合理调配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进食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对轻型病例,可单用控制饮食疗法。我国结合患者饮食习惯及特点制订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60%~70%,蛋白质15%~20%,脂肪30%以下[3]。肥胖型患者超标准体重15%,主食应限制在200~300 g/d并限制副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少吃肥肉及动物内脏,因胆固醇含量较高易合并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可选食瘦畜禽肉类50~75 g/d、鱼虾类50~100 g/d、蛋类25~50 g/d、奶类250~300 g/d、蔬菜类300~500 g/d、水果类200~400 g、水2000~2500 mL/d、油25~30 g/d、盐6 g/d。营养不良、体型消瘦特别是需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主食可300~500 g/d、3餐/d应按早餐1/5、午餐2/5、晚餐2/5的比例进主食,水果类宜在两餐之间吃。也可按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病情酌情调整。忌食糖,包括果酱、蜜饯、糕点等。对伴有肾病尿毒症或氮质血症的患者应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可用大豆及其它制品代之,同时应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类。
2.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具有降糖、降压、减肥、减轻高胰岛素血症、降低甘油三脂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等作用,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还可以避免肥胖和过度紧张。安排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的原则,了解运动的禁忌证:血糖>16.8 mmol/L 、酮症酸中毒、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肌酐176 μmol/L)、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足、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即运动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跳不过快、呼吸平缓的一般运动,运动时以中等强度为适宜,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游泳、老年迪斯科、气功及家务劳动等。一般在饭后1h左右运动最为适宜,1~2次/d,30 min/次。至少运动5d/w。简易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年龄计算运动中的脉率:运动中脉率=170-年龄(岁)。为了避免低血糖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1~2 h)进行,在活动时应注意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并携带甜点,如饼干、糖果等。携带写有姓名、家庭地址、亲人电话号码和病情卡以应急需。
2.3药物治疗的护理
2.3.1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双胍类、a-糖甘酶抑制剂类等。教育患者按时按量吃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量和体重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这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症状的异常变化,及时采取可行的临床处理方法,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进而实现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为了摆脱传统治疗工作的不足,需对此类药物用量严格控制,以免用量控制失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此外,对于其它相似药物使用也要综合控制,主要是避免双胍类药物产生的异常反应,集中表现为恶心、头晕、发烧、腹泻等,以及少数的皮肤过敏。这些都是临床用药护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2.3.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应置于冰箱(4℃)中冷藏,禁止冷冻,为防止注射部位脂肪萎缩,使用前1h自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不同类型胰岛素注射方法和注意事项,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宜早、晚餐前即刻注射;常规(短效)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可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30min内吃饭,防止低血糖发生。中效胰岛素: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锌或鱼精蛋白悬浊液,一般在睡前注射;短效加中效的预混胰岛素: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70/30,餐前30 min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锌悬浊液,一般在睡前注射。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外侧1/4部分、腹部脐周5 cm以外、臀部及大腿外侧等,有计划、按次序的更换注射部位。注射前须洗手并保持注射部位清洁;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及针头应一次性使用,注射装置与胰岛素剂型应相匹配,切忌混用,切勿多人共用针头;外出就餐时应随身携带胰岛素,在就餐前注射,以防止因等餐时间过长出现低血糖;外出旅游携带胰岛素应避免冷、热及反复震荡;不可将胰岛素托运,应随身携带; 须经常变换注射部位,并应考虑到注射避开运动所涉及的部位;若注射部位出现肿胀、红斑、硬结、水疱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咨询医生。 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禁忌复帽,应弃在专门盛放尖锐物的容器中;超过标签上有效期的胰岛素不可使用。
2.3.3观察和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1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疲乏、头昏、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低血糖反应者,立即平卧休息即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 mL[4]。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护士应作好抢救准备。
2.4心理护理和糖尿病教育 患上糖尿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它会跟随患者一辈子,给患者带来很多的麻烦,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灵,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一定的阴影。
2.4.1心理护理 平常心:鼓励糖尿病患者培养自己的"平常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不嘴馋:糖尿病患者日常节食,常有想吃、爱吃而不能吃的感觉。因此,要从严治馋,不该吃的一定坚持不吃或者少吃;要开心:糖尿病患者最怕生气,生气后血糖常常上升。要少管闲事、少发牢骚、少生闷气;不偷懒:老年糖尿病患者吃饱后容易打盹,饭后应适量活动30min。糖尿病患者不要太亲近电视、电脑及麻将等,应该多亲近朋友,多亲近运动,多亲近大自然;不累着:有些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原因与多年工作劳累有一定关系,因此在治疗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强度要适中,过分劳累了,血糖会升高。因此,控制血糖要做到"三不"--不闲着、不累着、不气着。
2.4.2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是重中之重,宣教不是灌输知识,是点燃火种。动员全社会人士积极投入到糖尿病教育中,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如美国礼来公司的糖尿病"看图对话",鼓励糖尿病病友相互传授控制血糖的好经验,寓教于乐,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使患者成为糖尿病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参与者。做好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二级预防:早期预防并发症;三级预防:降低致残致死率。改善代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5自我监测 教会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糖仪,定时监测血糖。根据所测得的血糖,遵医嘱调整用药。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应该为:4.4~6.1 mmol/L。空腹血糖4.4~6.1 mmol/L理想,≤7.0 mmol 尚可 ,>7.0 mmol/L差 。非空腹血糖4.4~8.0 mmol/L理想,≤10.0 mmol/L尚可,>10.0 mmol/L差。 餐前血糖:餐前血糖是指各主餐前的血糖值,餐前血糖的测量有助于观察疗效,指导用药,有利于检测出低血糖。餐后血糖:餐后血糖是指进餐后2 h的血糖值(从进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餐后血糖的测量有利于检出高血糖,餐后血糖正常值应该为:4.4~7.8 mmol/L。凌晨2∶00~3∶00血糖:此时的血糖是人体24 h中血糖的最低点,利于发现夜间的低血糖或高血糖。体重:糖尿病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直接影响着人的胖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变化是病情变化的晴雨表。因此,经常关注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标准体重应该为:(身高-105)kg,在标准体重的±10%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腰围:腰围越长,越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经常测量腰围。糖尿病患者腰围控制标准应该为:男性:90 cm(2尺7)以下;女性:80 cm(2尺4)以下。说服鼓励患者经常测量体重和腰围,合理控制体重和腰围。
3结论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疾病,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预防神经病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警惕糖尿病足;延缓肾病发展;预防视网膜病变、小心眼睛失明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指导,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预防病因发生,对已发生糖尿病患者采取各种护理措施。健康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血糖监测"五驾马车"齐头并进,做好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
参考文献:
[1]周云辉,周晓艳.谈谈糖尿病的护理[J].新医学导刊,2007,7(6):7.
[2]程沛民.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6,1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