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39
导语:在初中科学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生成性教学 案例分析 理论支持
自新课改应用之后,中学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一改传统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勤于动手,提高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教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科学中对此方法进行应用,能够让学生主动亲近大自然,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活态度,并让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教师要对此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一、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1.学情介绍
二氧化碳在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虽然学生对其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其内在知识较少涉及。根据之前所学习的氧气学习,对比进行氧气制取及学习,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
2.教学目标
学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之前学习的内容,将二氧化碳的制取理论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并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研究,运用试验退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学习。
4.教学过程
(1)回顾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方法
通过运用石灰石、稀盐酸通过向上排空气法的收集方法,运用CaCO2+2HCL=CaCL2+H2O+CO2原理,对二氧化碳进行制取。通过使用燃烧的木条对收集在瓶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测试。运用CO2+Ca(OH)2=CaCO2+HO2原理对其收集的气体进行检验。
(2)二氧化碳性质学习
活动一:笔者向学生出示一瓶气体,将其放置于桌面,让学生观察其特性。通过屠狗洞的故事让学生引发思考,指出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区别。最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对比自己的结论与书中内容的异同之处,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活动二:给充满气体的塑料瓶迅速加入一定量的水,拉紧瓶盖,振荡,观察什么现象?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
活动三:从瓶中取少量液体滴入试管,加入蓝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了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现象。
活动四:用酒精灯对试管溶液进行加热,让学生了解探索分解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反思
1.随时观察学生情绪,促成生成。
学生们在教师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老师的行为动作进行观察,这时候可以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对实验观察的反应,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好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比如,笔者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热闹,这一方面让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非常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笔者便寻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实验,这样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的情绪能够完全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勇敢尝试,引领生成。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思维的生成,既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工作的完成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又让学生们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比如,笔者在教学之前首先给学生们布置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作业,并寻找生活中是如何对二氧化碳进行利用的,以及生活中什么物质中常常包含二氧化碳。在课堂上因为有了之前的预习,学生们的反映都非常活跃,学习的思维被打开。加上课堂上教师的“宽容”,给予学生们尽情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激发。
3.重视德育,创设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不仅包括知识内容的生成,更包括德行问题的生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们的思想进行捕捉,通过敏锐的观察,在时间恰当的时候对学生们开展课堂德育工作,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告诉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物质都如同二氧化碳一样,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们要具有全面性的眼观,要从全局性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考虑。对于自身也同样如此,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笔者的教学工作既让学生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气体性质的全面性,又能够注重学生非知识性的学习,注重学生生活道路的引导。
4.抓住契机,捕获生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中“闪光点”的捕捉,通过某一个有趣的场景或者回答,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们的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比如,笔者在实验过程中,有个同学提出疑问: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像倒水一样被倒出来,笔者则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并对于学生们的回答并不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们在实验中进行检验,结合相应的结论对自己的回答进行审视。通过对实验的研究、探索、总结,学生们能够形成较为科学的语言描绘所观察到的现象,同时能够感受科学所蕴含的魅力。
科学课中的生成性教学的开展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并将之付诸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教师所进行的生成课程才具有魅力,才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一、运用案例开展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意图所在
1.抓典型,突重点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错误往往具有相似性,即不论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对题目的解答,学生不懂或是出错的地方基本上都是相似的。深究其中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彼此之间会相互交流,若是部分学生在某些知识或某个问题上掌握较好,那么就可以在交流中让其他对于该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但是若是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不清,那么学生彼此交流也无法起到解惑的作用,进而大多数学生都对这一问题抱有疑惑。所以,通过案例进行复习教学,可以将学生存在的相似性问题通过典型题例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可以突出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重点,有利于复习教学效果的提升。
2.分类别,强理解
复习教学和正常课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正常课本教学是依照教学大纲,对课本内容展开细致讲解,速度较慢;而复习教学主要是针对已经教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只做简单回顾,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所以,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案例为载体展开复习教学,可以对学生所存在的知识疑惑实现分类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消化。
二、案例在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中的运用措施
1.案例设计
在进行复习教学时,要将案例引入其中,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汇总,明确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当的案例展开教学。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环节,主要是以学生的日常作业和考试中表现出的问题为主,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并按照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分类。例如,关于规定运算的问题的解决,首先观察新运算是怎样规定的,然后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算式来解决。比如,?表示一种新运算,已知2?3=2+3+4,7?2=7+8,3?5=3+4+5+6+7,按此规则,若n?8=68,求n。针对这类题,首先观察“?”是怎样定义的,然后将n?8=68转化成我们熟悉的算式。通过观察,a?8的含义是a?8= n+(n+1)+(n+2) +...+(n+7)=68,即8n+28=68,所以,n=5。
2.案例运算
在设计好复习教学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将这些案例运用起来。具体说来,案例的运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复习教学之前引入案例。复习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展开补充教学,所以可以在开始教学前,将设计好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求解。这时学生必然会再次表现出其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对案例展开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例如,用正数、负数表示下列各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①零上19度与零下20度;②高于海平面1432m与低于海平面253m。解决这一类问题需先规定其中的一个量用正数表示,再用负数表示另一个量。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知识复习讲解之后,学生可能还存在不清楚的地方。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相关的案例进行进一步说明,让学生切实对所讲解的知识产生深刻认识。例如,复习“相反数几何意义的运用”:已知点A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一个点,它表示的数是有理数a,请在数轴上画出有理数a的相反数的点B。在复习时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来讨论,将a按正数、负数、零三种情况分类来讨论,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第三,在复习教学完成之后运用案例。在完成复习教学之后,为了检验教学质量,也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教师就可以设置一道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处理。
3.对案例的演变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某个题目能够求解,但是将其进行变形之后,他们就不会解题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复习教学时就要通过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迁移能力。这时可以训练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一、藏族中学的生源情况
藏族学生大多生活在远离城市的牧区和草原,家长常年忙于游牧生产和生活,家庭教育非常单调。统计表明,藏族学生在入学以前有90%以上是由爷爷或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的,学前教育以溺爱为主。大多数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很少,他们在上学之前基本上不会说汉语,听不懂汉话,与教师及同学交流较困难。
由于牧区以游牧生活为主,学生习惯了自由和随遇而安。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识不足,只是在普及教育的形势下,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接受管理或照顾,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
二、藏族中学的教学现状
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藏族中学,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调查发现,藏族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拓展都不重视,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上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之不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被动思考或者不愿意思考等问题,只“等”教师讲解;教师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敢表述自己的见解或教师根本不给学生表述见解的机会。因此导致学生不自信、不敢发言、不愿发言,被动学习。
三、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学案”在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侧重让学生“会学”。
学案导学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既关注教师的“导”,又注重学生的“学”,尤其是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认可。
四、藏族中学课堂教学使用导学案的理由
理由一:在预习环节的问卷中,有62.3%的学生认为预习有用,但不知道如何预习,有61.9%的学生只等教师讲解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导学案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藏族学生在课余时间不预习、“老虎吃天”式的预习、“等”老师布置任务的被动学习习惯。
理由二:调查问卷表明,80.7%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导学案的应用,使藏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环节中主动思考适合自己认知水平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活动,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了藏族中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靠”老师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在课堂中思想抛锚、睡觉、打瞌睡的消极学习习惯。
理由三:调查问卷表明,71%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以抄袭为主。导学案的应用,使藏族学生能在做作业的环节中做到因生制宜、因材施教、分层作业、自主作业的原则,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的负担。从而改变了藏族中学学生大面积抄袭作业的不良学习习惯及在作业上“要”老师指导和详细讲解的懒惰学习方式。
一、教学案的内涵
教学案,即教案学案一体化,就是教师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加工理解、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学生在深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设计等方面糅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整体方案。它是以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是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整合,是近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创造出的新的教学媒体。在内容上,教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高考考点、情景导入、诱思导学、达标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具有灵活多变、思路清晰、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是教师“教”、学生“学”不可替代的有效手段。
二、实施教学案引领教学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案引领下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既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其全面发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可以使教学相得益彰,收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教学案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同时也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往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催眠曲的传统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便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的人,水平不同,发展能力不同,悟性不同,知识的生成结果也不同,特别针对初中枯燥的思想品德课,我们的教学、训练、练习都应该有针对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落实。教师在教学案探究问题的设计、达标习题的选择上分清层次,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区别提供不同的题目,关照到不同智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案的应用
如前所述,教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考考点、情景导入、诱思导学、达标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如何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案的利用,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初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即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规三个目标的统一。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目的、步骤等,学生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富有成效。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规的培养形成最得更为重要。而要实现三维目标,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学生通过学习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做到先入为主,从而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与探究,克服了盲目性。通过教学案教学目标展示,学生在预习、听课、探究、作业等过程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性,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2.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一堂思想品德课要引人入胜,教学过程的安排就应讲究曲折起伏,跌宕有致,富于变化。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节课的开始、发展、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而一个好的开场白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基石。“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场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案这一载体,可以使导入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学生印象也更深刻。例如,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充满哲理的成语和寓言故事,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道理。此外,以幽默漫画的方式导入,以成语、寓言故事导入,故事、笑话导入等导入方式,教学案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案例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通过探究案例来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参与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分为五个步骤:
一、案例选取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收集的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热点的时政问题,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选择的案例要 “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案例要尽量涵盖教材的概念和理论。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掌握、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案例过程中掌握全面的、更多的知识。
2.案例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相类似,又与课本理论知识有着密切联系。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有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教学效果。
3.案例要新颖、典型,要有时代性、代表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案例要和国家当前的时政热点有关,或是大家共同关注感兴趣的或是体现健康思想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实施智育和德育并举,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展示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
教师在展示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做好展示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吃透教材和案例,设计好案例展示的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争论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描述给学生。有的案例复杂要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或就案例自发进行初步讨论。
2.课前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或是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去感悟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置的问题(或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题量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题”、寓“理”“情境”之中。
三、理论学习
学生带着初探案例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案例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师可把书本的理论知识问题化提纲化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解决简单的知识点,记录好个人学习的疑难点,然后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间进行互学探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合作,把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教师深入学生随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并面向全班学生精讲讨论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解决案例问题(或情境)扫清理论知识的障碍。
四、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是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是其他课外的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是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 。然后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讨论或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老师点评
关键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地理课堂;
案例教学是对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进行真情实感的描述和介绍,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素材,将日常生活中同地理息息相关的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补充,教学中凸显了案例分析的优势和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有效的促进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运用与地理事物有关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和认知,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信息的获取后对获取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运用,进而获取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道理到案例型,即从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上案例为辅助,加深理解,进而获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从案例到原理型,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说明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地理知识所遵循的规律,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1]。
案例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对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延伸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地理事物表面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析,明晰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有效的空间结构模型,找出地理教训过程中的知识规律,从而提高学习质量[2]。而案例的选择也要充分考虑案例的科学性、动态性、社会性、综合性、区域性及针对性,不同的案例可以揭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需要用综合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去把握。
二、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运用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积极性,可结合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相长。
(一)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多是停留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以教师的讲学生的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多是被学习。案例教学打破教学常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1]。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点拨下得以拓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同生活间的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学生还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将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局,对教学课堂进行情景模拟和内容延伸,显得通俗易懂,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案例教学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地理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思维得以发散,综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3]。
(三)有利于培育学生探索精神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团队学习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也可以创设比较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对地理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思考,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平等的交流,整个过程让思想不断碰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3]。
三、初中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选择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结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认知规律,选取生活中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比较突出的案例来加以教学。案例材料的选取之后也要进行加工和挖掘,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案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案例也要看能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否对案例进行扩展或者分组讨论,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3]。在教学中,对一些地区的典型事例要深入分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巩固知识和加深理解的知识平台[4]。例如在介绍《自然灾害》这一节,就要结合一些时事政治和地方实际来展开教学,如福建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多的省份,影响最大的就是每年的台风,此外还有地震、泥石流、干旱等,在教学上也可以选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如台风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动漫、图片来演示台风的来源、成因、危害和防护等内容,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明了的表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点评,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变化、空间结构等内容的联系有更好的把握。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合理的导入课程教学内容,导入环节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的运用教学案例,可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堂上就能主动的融入课堂学习,有很好的积极作用。教学中也要选取一些同时事政治、环境保护、生态破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讲授中国政区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先播放《美丽中国》的短片视频,配以轻音乐,让学生为之兴奋,同时也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让学生上来讲解一下自己曾经去过哪些省份旅游,对各个地方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播放《国家》的励志歌曲,在帮助学生记忆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采用立体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子式的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分组谈论。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墨守成规,组织好教学内容,较好的把控教学秩序。在案例讨论中,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深入分析,揭示案例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提高学习能力。
(四)明晰研究取向,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特别是要明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取向、创新取向、关联取向、层次取向和动态取向[2]。教师自身要提高综合素质,在听读说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强化,同时要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讨,提高教学技能。要寻找地理同生物、物理等学科间的关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间的关系同环境科学、生态保护、全球气候等内容结合起来;案例选取贵在创新,对地理事物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新的视角和创新取向角度来探究知识间的变化规律;案例的选取也要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要帮助学生在全面认识地理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包括"收集-筛选-分析-组织-讨论--价值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也要有层次感,融入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在动态取向上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的改造、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等变化,分析地理的变化发展规律。
总之,案例教学要融入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下运用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他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认真的组织,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要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指导,不断的总结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在思考中创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8
[2]谷晓红.基于地理特点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地理教学论研究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1(11):118-120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案例教学 有效教学
数学案例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概括,是数学学科内在特性外在表现的平台。案例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基础、锻炼数学学习技能、培树数学学习品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同时问题案例课也为学生实践探究、分析思考搭建了载体。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课讲解中,经常将案例课作为教师讲解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舞台,包办了探知问题条件、推导解题思路、归纳解题策略等环节,完成应由学生参与合作的“任务”,学生得不到分析、探究的实践时机,数学探究分析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如何让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素养在案例课讲解进程中得以锻炼和培养,成为案例课研究的重要方向。笔者现结合新课标要求,对课堂案例课教学活动实施作探讨。
一、教学案例设置要凸显教材内容精髓
典型事例的设置,是案例课有效、深入开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教育实践学认为,案例课作为数学课堂教与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实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更深入地开展探究和分析活动。这就对案例课教学中案例的设置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和教学理念的承载体,应设置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践性的问题,将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等进行有效展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案例课教学时,要切实做好案例设置的准备工作,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及教学知识内容重难点,设置典型生动、形式多样的数学案例,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这一“枝叶”,深刻“窥知”教材内容精髓之“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设置工作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研析和精心准备,其准备环节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展示教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案例教学过程要具有双边互动特点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讨论的发展、前进过程,具有显著的双边特点和双向特性。传统的教师包办整个案例课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也不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有效载体,学生只有在双边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主体特性的展现,主体能力的提高。如“如图所示,在ABC中,现在从ABC中内接一个正方形DEMF,如果S■=1,S■=4,求S■的值”案例教学中,教师围绕解题思路这一主题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条件内容中告知了哪些条件关系?”、“问题条件中隐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点内容?”、“要实现问题要求的有效解答,需要找到哪些数学关系式?”等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得出解析过程:“先根据所揭示的正方形面积,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过A点作AQBC,利用S■的面积求得AP、AQ两条边的长度,再由ADE与ABC之间相似,求出BC的长度,最终得到S■。”教师针对所得解析过程进行讲解,强调:“解答该问题过程中要找准三角形相似成立的等量关系。”在探析解题思路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学生深入探讨的“遥相呼应”的互动教学中,主体特性得到有效锻炼,探析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三、案例教学活动要体现能力发展功效
案例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一样,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习能力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案例讲解必须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服务,重视主体能力训练和培养,强化对学生分析、解答、判断等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点拨,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培树良好数学学习品质。
问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C=90°,∠A=40°,BC=3,试求出AC的长度。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条件内容,指出:“根据问题条件内容,解题时需要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内容。”
学生合作探析并共同推导解题过程,得出其解答问题的思路:“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B的度数,然后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教者根据初中生推导过程及合作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好边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书写解答过程(略)。
在上述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案例解答的“主力军”,承担了解析问题的大部分工作。其数学分析、探究、归纳、推导、判断、合作等学习技能得到锻炼和增强,较好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义。
四、案例教学内容要呈现延伸拓展特性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个案研究;生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2-06
一、绪言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自上世纪80年代被舒尔曼(Shulman)提出之后,迅速被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与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新视角。学科教学知识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或教学知识,舒尔曼认为它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内容、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加以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的知识,是多种知识组成的特殊的“合金”。[1]
国内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涉及较少。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的缄默性、实践性和个体性等特征,更需要我们深入教师个体缤纷繁杂的教学生活,去触摸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去深描教师的成长历程,去洞见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这是本文选择用叙事方式进行个案研究的初衷。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L老师是一名非师范类中专毕业生,一直在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初中数学。2005年前后,开始在本地初中数学界崭露头角,课堂教学评比获全国、市、县一等奖,参加过市中考数学命题工作,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几年,在省内外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开始初具影响,先后应邀到部分省市上示范课、做讲座20多节(场);在核心期刊20多篇,其中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就生活境遇而言,L老师处在最偏僻的乡村,成长的道路上缺少引领与氛围;就学识根基而言,非师范专业中专毕业,显然“先天不足”,但L老师却在专业成长上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此对其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与L老师的面谈、QQ交流、L老师撰写的个人自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关于L老师的相关信息和发表的文章。资料收集后进行了整理分析及故事合成,并认真研读了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的成长故事进行了分析。
二、故事
(一)走上讲台的“医师”
1997年8月,学习校医专业的L老师从卫校毕业,一同回乡的其他四位同学都如愿以偿进入完中校医室,只有L老师分配到乡镇初中。报到时校长告诉他学校教师紧缺,还有部分代课教师,想让他任教初一数学兼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L老师显然缺少思想准备。
L老师说:“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奇妙的人生组合下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最初我对教学的认识就是把学生讲懂,自己认真看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进度跟着其他老师走,偶尔听听其他教师的课,一年下来教学成绩还不赖!”
“医师”与“教师”一字之差,所需知识却相距甚远。“治病救人”与“教书育人”对象一致,方法途径却各殊各异,“医师”何以“教学成绩还不赖”值得思考。教育教学领域常存在一种独特的现象,科班出身的并不一定会成为优秀教师,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业绩突出屡见不鲜。《人民教育》杂志“名师人生”栏目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刊登了全国46位特级教师撰写的人生经历或感悟文章,北师大胡定荣教授选取了其中36位特级教师样本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特级教师的入职学历都不高, 以中学和中师毕业为主,并且没有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中小学特级教师。[2]其实,我们身边也从不缺乏这样的实例。
(二)在“医师”与“教师”的职业选择中纠结
L老师在自述中写道:“七年后的2004年,经过补修教育学、心理学,我获得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书,结束了长达七年‘非法从教’经历。工作的前七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成人高考,上了南通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专夜大班、参加了南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函授,接着又参加南通大学理学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函授。期间,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士的考试,获得执业助理医士资格。”
工作的最初七年,L老师一直在“从教”与“从医”的职业选择中徘徊,也一直在为两者的“合格”身份而奔波,内心深处“从医”的梦想一直未放弃,只是在现实中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教师的合格学历意味着什么?作用有多大呢?
“一些数学思想、数学哲学、数学史对提高数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有帮助的,但大部分高等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触碰不到。”
师范教育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等显性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的学科教学知识很难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形成。“由于师资训练课程较偏重学理的探讨而缺乏实际的运作,以至于新任教师往往不知如何具体运用以前所学的教学知识。”[3]
(三)“高产”的教辅资料“”
显然,学校教育不是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主渠道,L老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和形成过程,还需要我们作更深意义的追寻。
“约摸2004年前后,经历一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学历、职称相对稳定,稍有精力,我尝试初中数学教辅稿的撰写。从开始十多篇难中一两篇做起,到一年下来,在各级学生辅导类的报刊上发表50多篇学生辅导稿件,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似乎找到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接下来的六年中,我以自己都感叹的速度和静坐功夫,年均发表200多篇学生辅导文章,累计发表1000多篇,出版教辅练习册10多本。这也给我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改观,稿费收入达到了工资水平。”
交流中L老师并不忌讳撰写教辅资料稿件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样的敞现增加了研究材料的信度。对于这段经历L老师认为对自己的作用最大。
“回望来时路,‘教辅’出发是正道。多年来的教辅撰写经历看似没有品位,不登大雅,功利取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我对数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2000年启动课程改革后的一纲多本的熟悉,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及时关注与解读……”
章建跃教授说:“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课改的三大基石。”[4] L老师通过写作教辅资料稿件这种特殊的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给人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四)关键事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际遇
2010年左右,L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命题骨干教师培训,并参与了当年市中考数学命题。L老师认为那次培训活动是其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在那次培训活动上,我结识了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老师,符老师给我明确了专业成长的方向,他的那句‘L老师,要尽快从解题研究中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至今还不绝于耳。”
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些所谓“关键事件”也可能使得专业发展发生突变和质变。关键事件有时可能是一个难忘的经历,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个人一句话。“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取决于其本身,而是在于由其所引起的对自己过去已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否则,所谓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只能对教师有潜在的专业发展意义,而难以实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5] 符老师的一句话“要尽快从解题研究走出来,教学研究才是大道”,实际上给处于专业发展“高原期”的L老师以类似禅宗式的棒喝,促其猛醒促其反思。
(五)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成长
与符老师的相遇成为L老师专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在此后的发展中符老师给予L老师以悉心指导与提携,成为符老师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参与符老师组织的各种活动。在符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两项教学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师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全国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参与。他们建立了专题研究博客,每天都上传学生作品,同行们互相点评孩子们的作品,并利用QQ群坚持“周一有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互相影响、一起成长,也分享着职业幸福。
通过实践与研究,L老师在核心期刊相继发表了《让学生在“讲题”中提高数学能力》《让学生“讲题”,教师做什么》《学生“讲题”,教师应该“在场”》《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容易做,值得做》等论文,产生一定影响。2013年1月23日,山东张海生老师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究竟向名师学什么》中有这样的文字:“江苏有一位教师的‘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反思小论文’研究受到很多教师推崇和借鉴,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了众多的‘同行者’。”[6] 此文中所写的“江苏有一位教师”,据证实指的就是L老师。
(六)“我的阅读方式:链接式专业阅读”
L老师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多种教学专业杂志。阅读杂志时,L老师一般只关注“大家”的文章,每期杂志只精读一两篇,其他文章以浏览为主。这种“精读”很有特点,L老师把它称之为“链接式专业阅读”。
“当精读某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引发我的兴趣或共鸣时,我会查找相关的文章或根据参考文献进行‘溯源’阅读,我把这种阅读自谓为链接式专业阅读,将参考文献一起认真体会、理解,方能获得豁然开朗的阅读。”
L老师阅读杂志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主题阅读”,总是紧密结合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兴趣与研究方向进行阅读,认为这样的阅读更“专”,也能节约时间。
从L老师购买的70多本数学专业书籍中,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其专业阅读的深度。这些书目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教育再探》,克莱茵的《古今数学思想》,多尔的《课程愿景》,R·柯朗《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国内数学教育专家史宁中、郑毓信、涂荣豹、裴光亚、张奠宙等的著作也尽收其中。
在阅读这些数学教育专家的专著时,L老师的读书笔记也显得与众不同,采用Excel表进行摘录,一行行一列列条目分明,L老师说:“这样方便日后及时查找、索引,我的阅读摘录已积累了2000余条。”这样的读书笔记是另一种形式的“链接”,通过Excel表链接了专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
L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位自我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L老师从不打牌,从不上网打游戏,连上学期间最爱的篮球也很少打了,有八年时间基本不看电视,业余时间基本用来进行阅读、研究和写作。
(七)努力锤炼数学课堂教学“三项基本功”
新授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L老师认为数学教师上好这三种课型的关键是要锤炼“三项基本功”,即:善于举例、善于提问、恰当处理多元化与优化的关系,他在发表的论文《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举例、追问、点评》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善于举例”即是试图通过表征不同的数学概念、问题解法的多样化、反思感悟的多视角等方向,在不同的列举中,帮助学生发现、感悟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并由“多”逐步深入到“一(本质)”。
“有效追问”除了对学生已有发现的深入追问,以便将成果扩大化以外,还可以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通过对概念的理解的多元性、多视角展开追问,追问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引导他们举出适当例子来反馈学情。
“即时性点评”既需要重视数学科学性(如生成中的正确、错误、错误中的合理性分析等)的一面,同时如何点评又会涉及很多课堂艺术性。面对课堂生成中的学生表现及解法的思辨等诸多情况,来上一段富有启发性的链接式点评,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L老师着力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艺,在课堂上认真做好组织学习、思维引导和及时评价工作,努力让数学课堂实现从“讲”到“学”的转变。
(八)怎样提高现场学习力
虽然L老师处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但还是经常争取机会参加省内外的一些教研活动,也曾二十多次应邀到各地上课或做讲座,常与一些专家、名师以及众多的一线同行交流。从最近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上的文章《数学教师该怎样提升现场学习力?》,我们也许可以窥见L老师是如何参与这些教研活动和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现场学习力的:
“现场学习力需要专注其中,在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现场学习力需要“入教”;在同行的课堂上,专注其中主要表现在尝试理解教者的教与学生的学,及时记录精彩的或有遗憾的教学瞬间,进而思辨式地思考;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倾听,理解专家或同行的发言,提取并思辨他们的观点,及时梳理记录。”
L老师认为提高现场学习力需要带着“钉子”和“钩子”进入现场,“钉子”就是要专注其中即时捕捉;“钩子”就是要把现场中有用的资源“钩”出来,“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实现有效转化。
三、讨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L老师正行进在成长的道路上,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要从他的成长故事中较为系统地理解、阐释和总结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也许是困难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L老师的成长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思考
德鲁特等人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知识四种成分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融合体,这四种要素的整合过程就是个体观念变化、整合,最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7] 通过对L老师学科教学知识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有如下一些认识:
1.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内容知识量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较高要求
就数学学科知识而言,L老师与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存在差距,但无论是入职初期还是现阶段并未影响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说明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不是构成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的主要成分,胡定荣教授对36位特级教师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一些专家也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需要知道一部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8]
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才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深刻程度表现为知道内容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内涵与本质、能娴熟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这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所构建的学科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所受到的数学思想熏陶等,会影响教师的对具体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也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产生影响。
2.学科教学知识是其构成成分不断融合、调整与重构的结果,实践与反思是形成的关键
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相关成分融合、调整与重构的重要方式是实践与反思。著名学者波斯纳给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9],既揭示了实践与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其在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性。
L老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刻意去“恶补”教学法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学历进修、观摩学习、阅读杂志获得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相关成分,在研究教材、磨题研题、专题研究、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反思交流等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提升,以适应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对象,施教方法、学情分析、数学思考、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也在实践与反思中得以发展。
(二)对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分析与思考
廖冬发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的调查表明,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①自身的教学反思和经验积累(73.40%);②与同事的日常交流(49.30%);③有组织的专业活动(16.50%);④参加优质课观摩课的听课和比赛(11.50%);⑤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10.10%);⑥自己阅读专业书刊(10.10%)。[10]
这里“教科书及其他参考书”和“自己阅读专业书刊”的作用排在倒数两位,这与现实中一般教师对教材、专业书刊作用的认识以及他们日常专业生活的现状是吻合的。但L老师的成长历程表明,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另外,L老师经常进行专题研究,即围绕一个小的学科教学领域进行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究,也是其学科教学知识形成途径中的一个“亮点”。
L老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二研五专”,即: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专题研究、专业现场、专题写作、专家引领。这些途径与廖冬发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有些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有些是L老师所特有或一般教师不常有的,如:专题研究、专题写作;有些是他人忽视而L老师做得很好,对其帮助较大的,如:研究教材、研题磨题、专业阅读。
1.研究教材:教材蕴含着学科教学知识最合理的表征,需要细加体会
教材中“许多学科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表征形式以及教育学形态的分析讲解,这些其实都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同形式。”[11] L老师在撰写大量教辅资料稿件时,通过研读各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深刻理解了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编写意图,理解了学科知识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在不知不觉中,研究教材的过程成为生成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这也是L老师为什么认为“教辅资料的写作经历对其帮助最大”的原因所在。
2.研题磨题:是实现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L老师每年都要收集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按章节或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一些或典型、或经典、或新颖的题目反复进行琢磨研究,探索解题方法、规律和技巧,在研题磨题中锤炼自己的解题能力,在反思中对比各种解法,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体悟学科知识的结构与内涵,把握命题走向与趋势,并将研究的体会和心得有机融合到教学之中。L老师重视解题教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撰写论文时,所举例题能很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维判断准确,引导到位,这与平时的研题磨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题磨题的过程是教师暴露自己思维、梳理解题思路的过程,是预测学生解题思路,感受学生解题可能遭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前预设课堂解题教学的过程,丰富学科教学知识的过程。
3.专业阅读:折射的是一种专业态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程度
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专业阅读,其实折射出教师对待教学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也影响着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高度。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M.Klnowles,1990)在《成人学习者:一个被忽略的物种》有这样的观点:“教师学习倾向于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是否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良好的专业态度是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保证。L老师专业阅读的内在动机就是渴望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其阅读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具有“专、深、透”的特点,在阅读专业书刊的过程中学到了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成功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促进自身反思并改进教学,对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专题研究: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12]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教学知识总是与具体的内容与问题相连的,教师对待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问题会有不同的学科教学知识,专题研究可以让教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上形成有针对性和更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知识。“数学课学生讲题”“学生撰写反思性小文章”就是L老师针对练习题教学效率不高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所学数学知识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中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使得自身针对这一教学问题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5.专业现场:学科教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与反思中丰富
李政涛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13]这里的现场是指教育教学的专业现场,主要包括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讲座现场。中小学教师每天都处在教育教学的现场之中,但各人的投入程度不同,决定了收获各异。L老师专注于专业现场之中,除了表现为参与和倾听外,还表现为及时捕捉、思辨式思考、有效转化,正如他所说是带着“钉子”与“钩子”这样的工具“入戏”“入境”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
6.专题写作:学科教学知识在显现化的过程中不断明晰
李政涛教授在《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14] 实践中,教师需要把学到的用起来,把用起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写作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专业能力。L老师的专题写作是建立在专题实践和专题阅读的基础上的,专题写作是阅读的延续、研究的延续。学科教学知识本质上是个人知识、缄默知识,通过写作不仅可以总结和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还可以让缄默的学科教学知识显性化,让一些不太明晰的学科教学知识清晰化、条理化,让一些有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确认。
7.专家引领:在对话与引领中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
舒尔曼认为:“高成效与低成效教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即在于是否拥有学科教学知识。”[15] 当然,这里说低成效教师没有学科教学知识是值得商榷的,但高成效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肯定是高于或是多于一般教师的,特别是学科教学专家,他们往往研究深透、视野开阔,拥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专家的指导常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指明方向。L老师的成长是与学科教学专家的引领密不可分的,L老师会抓住每一次与罗增儒、章建跃等专家见面的机会进行交流与研讨,对专家的一些观点他常常要琢磨好些天,加入符老师名师工作室更是让这种对话、交流与引领成为常态,在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几项教学研究不但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让L老师得到了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7][12]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2][3]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7).
[4]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大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1-2):封面.
[5]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6]张海生.究竟向名师学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3-1-23(9).
[8]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9][11]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62.164
[10]廖冬发,周鸿,陈素苹.关于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09(12).
[13][14]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年(21).
[15]白益民.学科教学知识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0(4).
A Case Study 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mation of
a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ZHANG Huai-ming
(Hai'an Bureau of Education, Hai’an 226600, China)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模式
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为核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听课,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2.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创意课堂,主要是教师有目的为知识创造设计一些和课程知识有关的虚拟情节,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设计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剧,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配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林则徐》等经典的影片。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近代史博物馆,再加上语言渲染,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导入法是“学案导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因为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寻找有关康熙帝与乾隆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咨询整理。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搜集的素材不够丰富、代表性差的同学,教师要指出差距在哪,并告知其提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其已做工作给予肯定。最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以此通过听觉、视觉的立体式冲击,带给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体验。同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的很有效的途径。
4.尊重差异,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