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时间:2023-10-10 15:58:46

导语:在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第1篇

[关键词]全面 精准 系统 规范

[中图分类号]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76-01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是对知识点全面扫描的过程,是对5本书浓缩成精华的过程,是对知识点系统理解的过程,是答题规范养成的过程。注重好这四个过程,有利于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目标的达成。

1.全面――扫描所有高考考点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知识点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政治部分)为依据,《经济生活》82个考点,《政治生活》51个考点,《文化生活》42个考点,《哲学生活》77个考点。在复习过程中,对252个考点要逐一进行讲解,千万不能凭经验或个人感觉少讲或者漏讲,应做到不留知识死角。超出考点范围的,尤其是老教材有的内容,但已删减的,不应再讲给学生,否则增加了学生负担。考点就是目标,学生只有弄懂了考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应对考试,否则,当一份试卷呈现出来,学生总感觉题目考得太偏,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2011年广东高考37题第2问要求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回答问题,结果很多学生无所适从。觉得考得太细。其实当年考点就有这个原理,而且还是教材中的目标题。因此,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建议给学生每人印一份考试说明,作为考试宝典,这样备考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2.精准――把握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炼筛选出精华的知识。200多个考点,每个考点又涉及很多相关知识,如果面面俱到,认为个个都是重点,那就是没重点。况且高考也是抽样考试,不可能覆盖到所有考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抓住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准确记忆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用专业的术语准确表达在试卷上。

对于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确定,应当合理权衡,切忌主观随意性。一是要根据本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即在整本书、本单元、本课或者本框中的地位来确定。如《经济生活》中的宏观调控知识,它是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其地位不言而喻。《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知识,其地位举足轻重。二是要依据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确定。反复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命题规律和命题趋势,这对把握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不无裨益。如《经济生活》主要考查宏观调控、价格与供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消费、财政作用、收入分配等主干知识。《政治生活》主要考查各个主体的知识,尤其是政府的知识。《文化生活》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与繁荣等知识。《哲学生活》主要考查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四大部分。

3.系统――整合知识板块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是对知识点的逐一讲解,对于某个知识点而言,学生可能不难理解,但是一遇到综合题,就感觉比较吃力,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就是没有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去理解教材。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要做到知识板块化、系统化。

根据近几年广东高考政治命题的趋向,不难发现主观题的命题视角多选自课本的框标题和目标题,所以在整合知识板块方面,首先就是得识记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和目标题。如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36题第2问“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社会历史主体观的”。其中的“社会历史的主体”就是课本中的框标题,在此标题下有两个目标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然而然,标准答案也是根据这两个目标题确定的。

同时,不仅要弄清楚单元内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应跳出固有的单元模式,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比如《经济生活》可以从国家、企业、消费者或者劳动者三个角度去理解。

4.规范――运用专业术语

第2篇

高中教材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原大象版)四个版本,而全国新课标卷是依据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而不是依据哪一个版本的教材来命题。

2015年高考有两道经典的选择题:

例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例2(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27)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读】例1中选项A、B、D的表述明显与史实不符合,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朝廷禁止国人出海;程朱理学思想的强化,女性较汉唐王朝受到更多礼教的束缚;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与民众的观念虽有一致之处,但总体上是对立的;运用排除法,可以选出正确选项C。例2中选项C、D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从唐至清,除中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两宋之交的靖康之变外,北方经济并未大规模遭到破坏,至少在长时间内没有急剧衰退;唐朝之后,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并最终北移,元、明、清王朝均定都今北京;选项A符合史实,但理学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考生运用排除法,同样可以得出正确选项B。

这两道试题,实际上考查的都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所带来的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一知识点。然而,在人教版、人民版等新课标教材中或没有涉及,或没有明确阐释,而岳麓版教材不仅讲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且分析了其社会影响。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节选P13】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例3【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40】(节选)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l展。

【答案】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解读】各个版本的新课标教材在讲英国工业革命时,都出现过《济贫法》或《新济贫法》这些法律名称,但都没有对其展开分析。不过,就本题而言,考生依据材料就能概括出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单纯的社会救济。二战后西方的现代福利制度,其他版本教材虽有提及但并未对其展开论述,同样只有岳麓版的教材对其有概括性的综述。本题的参考答案,有鲜明的岳麓版教材的痕迹!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节选P76】

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特点是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其实,每个版本的教材都各有其优点,学有余力的考生可适当阅读其他版本的教材,找出其共性与差异;其中,关于核心考点在评论方面的差异还可补充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二、海南卷与全国卷在命制上的相互影响

海南省是最早开始高中新课改(2004年)和最早开始新课标高考改革(2007年)的省区之一,其历史单科卷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带有明显的全国新课标卷风格,在核心知识的考查上,海南历史单科卷尽管与全国新课标卷的视角有异,但落脚点极为相似。

例4(2016・海南卷)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解读】前文所述,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6年海南卷则考查了古代中国三个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的共同原因――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拓展链接・

2013年海南卷第23题考查了我国“一五”计划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1题考查了“一五”计划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的影响。2013年海南卷第22题考查了欧共体的主要目标,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5题考查了冷战结束后欧盟的东扩,前者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内涵性知识,后者考查了欧洲一体化的外延性知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海南卷的考点布局与全国新课标卷吻合度极高,而且在前后一年的高考试题中高频出现,如2015年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出现的考点,2016年在海南卷出现。

建议高三考生对海南卷予以重点研究,尤其是对近两年试题涉及的核心考点应拓宽加深。另外,海南卷的题量很大,如选择题就有25道题,考生多练一练海南卷,对迅速适应全国新课标卷试题的命题风格也大有裨益。

三、未颁高中历史新课标对高考命题的影响

即将颁行的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五大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和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新课标草案在2016年初已经面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五大学科素养的考查在2016年的高考试题中就有渗透,如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及以下例题中体现的对史料实证的考查。

例5(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读】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1题是最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题型,几乎每年的考查形式都有创新,2016年的一大变化,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题目给出的材料仅仅是为了让考生提炼出一个观点,而其论据必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这是通过高考试题来检测考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成功尝试。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迁移所学知识

1.考生要关注“历史的另一面”

【原创】1958年公布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三军统帅,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的提议任命部长,签署法令,批准国际条约,可以无须内阁连署单独采取某些重大行动,如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全民公决。与1875年宪法比较,现代法国( )

A.总统的权力变化不大

B.国民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内阁的权力大大提高

D.议会的权力受到限制和削弱

【解读】选D。新课标教材在法国政治史部分只讲到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对法国现代政治体制无一介绍。本题与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5题在命题的意图、材料的选取、设问的指向上都高度一致,各选项的表述虽然不同,但都是考查现代法国代议制的特点――行政权力扩大、议会权力削弱。新课标教材多从正面评价法国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对其负面影响没有阐释,@启示考生在复考点时一定要关注历史的另一面。

2.考生要掌握学科知识

高考考查的是学科知识,而不仅仅是教材知识。所谓学科知识,是指构成学科体系的所有内容。如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它们在新课标教材中非常简略,没有一个具体的赋税制度,但全国新课标卷就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过唐朝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税制改革。这并不属于超纲,因为考生要学习和研究古代中国经济史,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是绕不过的核心知识。

【原创】唐太宗对638年修成的《氏族志》很不满意,因为山东崔氏列于首位,他说山东士族世代衰微,怎么可以作为第一等的士族呢,于是令高士廉重修,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唐太宗此举的目的之一是( )

A.重建门阀制度 B.提高庶族的政治地位

C.禁止士族参政 D.消除门第的贵贱观念

【解读】选B。本题与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5题设置的试题情境相同,都是讲唐太宗敕修《氏族志》,并且都引用了“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这一核心材料。两道试题的考查意图相近,都是从谱牒改革的角度考查隋唐时期阶级(士庶)关系的变动。新课标教材中,主要在科举制这个考点提及世族门阀,从东汉末年到唐宋时期,世家大族和门阀政治的兴衰是古代中国中期阶段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现象,所以它属于核心学科知识。考生若对这一核心学科知识的处理不到位,极可能无法从阶级关系变动的角度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

3.考生要在历史与现实中进行常态互动

【时政热点】中日关系:张海鹏等在《人民日报》刊文谈“琉球地位”(文章节选略)

【原创】1952年4月,日本制定了《关于援助保护战伤病者以及战殁者家属等的办法》;1953年8月,日本重新实施《军人恩给法》,对战犯给予了一般战殁者同样待遇;同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有关赦免战争犯罪受刑者的决议》。导致日本开始为战犯翻案的重要原因是( )

A.日本经济的全面崛起 B.美苏关系的缓和

第3篇

一、夯实基础知识,“要素备考”给力高效复习

“越是基础知识就越具有决定意义,越是基础知识就越有区分度。”因此,夯实基础知识是高考复习的关键要素,也是考生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因素。

1 “抓纲”与“务本”相结合,构建知识体系。“抓纲”,即“吃透”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全面掌握考点(知识点),不留死角。“务本”,即依托课本实现“三观”复习。宏观上就是要抓住各单元的主题和核心知识,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中观层面对于高考答题更为直接而有效,考生要格外重视。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将分散在各单元、各框目中的最重要的主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本主题的知识集成块。微观落实就是要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全面复习,落实每一个知识点。重点落实四点,即高频考点、热门考点、新增考点、调整考点。尤其在后期更应回归课本,在大纲的指导下,把基本知识点按顺序、结构进行再整理、再落实。

2 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提升运用能力。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是常用的考查题型。因此,政治复习要坚持知识与时政的结合,要能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为此要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课本知识,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优化教材知识结构,结合热点专题开展“立体式”的复习。

二、提升综合能力,“技巧备考”给力高效复习

1 强化高效训练,着力提升成绩。高考试题是对考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检验。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命题和答题,培养其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训练时注意培养科学有效答题的习惯。可采用几种有效方法:错题成集、对题再做、旧题新做、专项突破。

2 重视学法指导,提高综合能力。注重学法渗透。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学会立足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基本功;注重学科间联系,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关注热点、掌握重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三、注重状态调适,“科学备考”给力高效复习

1 坚持周考制度,培养应试状态。周考可以让学生尽早适应高考,进入状态。(1)周考系列化。整理纠错本“回顾型”训练,各类题型“针对型”训练,专题检测“综合型”训练,模拟测试“强化型”训练,选做真题“仿真型”训练,保持状态“调节型”训练。(2)试题精选化。不搞题海战术,注重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测试规范化。积极关注最新高考动态,训练答题技巧与规范,要求审题准确、书写工整、答案规范。真题训练与高考时间同步,生物钟调节与高考一致。(4)考评数据化。考试成绩统计数据张贴在办公室和教室,以此自加压力,激励师生争先创优。

2 注重考前指导,调整心理状态。做好考前心理调适和辅导非常必要。文科生心理尤其脆弱,稍有不慎,就功亏一篑。作为政治教师,即使不是班主任,也要肩负思想教育和心理按摩的职责,努力提高学生应试的综合能力。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科学减压,优化心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以平常心迎接高考、享受高考,把高考当作“月考”,当作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一处风景。

四、追求高度对口,“捆绑备考”给力高效复习

文科综合模式把政、史、地三科绑在了一起,一科偏废,全盘皆输。政治复习必须注重培优补缺、学科平衡,树立全局观念,追求政治与地理、历史的高度“对口率”,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第4篇

一、精研考试大纲,明确最新趋势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中心下发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对2017年高考全国卷考试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对比往年高考,修订内容主要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具体见下表:

2017年高考在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上都要发生新变化。

二、归纳历年考点,把握命题脉络

全国卷高考试题虽然比较灵动,经常创新,但还是有规律可寻。在复习备考中,对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归纳总结,就能把握命题的脉络,对科学备考起到指引作用。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2017年的高考试题还会沿用这种命题形式。论述类文本一般在1000字左右。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人文价值、文化含量、教化作用。2015年的史学论文与现实密切相关,论述的是宋代的金融特点。2016年的文本重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考生在解答时,要注意断章取义、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命题陷阱。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进行考查。

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16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五年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

从近五年试题情况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有一处变化需要注意:“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16年以前的大纲都是“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今年首次把新闻排在了第一位。2017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很可能为小说+新闻。

4. 文言文阅读

从2012年到2016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6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5. 诗歌鉴赏

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阙的词。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6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

6. 名篇名句默写

近五年考查的名句多出自先秦和唐宋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在命题内容上对初中和高中内容的考查比例比较固定,为1:2。从2016年开始采用情境默写的形式,难度有所增加。从已考查过的名篇名句来看,能被选为默写内容的句子大致为:思想深刻的句子,主要是道德教化,弘扬正面的人格精神,侧重思想性、教育性;写景叙事特别精妙的句子;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

7. 语言文字运用

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分值为20分。成语、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成为高频考点。

成语考查由考查4个成语变为考查3个近义成语,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

病句辨析题覆盖面广,考点均匀分布,尽量涵盖多种病句类型;所选的句子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涉及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错误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病句语病典型,尽量避免争议,所选语料大都见诸报章杂志。

语言连贯题为考点,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固定题型,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2016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改变以往选用句式的题型,考查语段准确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

三年连续考“图文转换题”,分别涉及图表解读、图片解说、漫画解读。“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8. 写作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2016年全国I卷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命题呈现如下特点:凸现理性人文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引导个性思维,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2015年出现的任务指令型作文仍然是热点题型。作文试题创设了生活情境,规定了具体任务。复习备考时,应强化理性思维,摈弃宿构、模式化作文。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试卷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但2017年预计有大变化,如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要挨着文本类阅读。三篇现代文阅读之后考查古诗文阅读。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预计2017年阅读量要加大,答题时间会比较紧张。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做好专项复习,领略答题技巧

高考考查的是高中生的C合能力。所以,在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的时候,语文教师要正视学情,立足现实,为学生建立专项复习计划,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做好专项复习工作,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回归课本,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是对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考点的设置均来自于教材,考生备考时应注重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比如,复习诗歌鉴赏时,考生可以根据作者进行分类整理,分别找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李清照的词等。还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景物进行分类整理,分别找出诗中运用了“月”的意象的,诗中运用了“雨”的意象的,等。当考生能够在心中形成严密的知识网络以后,就能够轻松自如地答题了。

2. 坚持积累,锲而不舍

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得,急不得。只有老老实实,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在复习中,坚持“每日一练”,对基础知识要低起点、全覆盖、高密度、分门别类加以练习,并及时反馈,狠抓落实。用好《笔记本计划》,督促学生读背结合,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注重课前活动和课后反馈检测,督促学生利用零碎时间每天都要落实相关内容。可以利用连缀成文等新形式把基础和能力结合,增强训练的综合性、趣味性。

3. 倡导读书,厚积薄发

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阅读,视野与思维就变得狭窄,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高中学子,特别是高三学生视读书为累赘,浪费时间。这是认知的误区。语文的内在规律不像理科那么明显,不经历大量阅读,难以获知其规律。语文试题要重视第一感觉,而感性思维能力只有在长期的阅读积累中才能形成。

4. 重温真题,培养题感

“重者恒重”,高考试题的核心重点内容是基本固定的,每年虽有变化,但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却是基本不变的,少数情况下还有重复的题型。高考真题在命题时经过了反复打磨,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考生通过做高考真题能够切实感受到高考语文的难度,对自己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量。而且,考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要点,能够学会从命题者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切入点,培养“题感”。

在做高考真题时,考生一定要勤于动笔,亲自动手。将答案写出,看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在哪里。做完之后,做好总结和反思,让自己的做题能力得到提升。

5. 重视训练,总结技巧

第5篇

关键词: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 复习效率

多年来,学习《考试说明》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变化,往往忽视《考试说明》一些基本的功能和要求,这样是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考试说明》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面,我就《考试说明》对高考后期复习的指导作用谈谈认识。

一、引导师生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解读和记忆,未能真正体现《考试说明》中对学科能力的全面要求。

《考试说明》突出强调了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在高考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和考查的重点――历史学科能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共有四大项各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考试说明》的第五部分“题型示例”中把“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四个方面十二级的能力层次要求,都结合典型题例进行说明,都体现出新高考命题加强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独立地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诠释历史事物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掌握。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后期复习中,要充分发挥《考试说明》对高考复习的导向作用,把这些层次的能力与要求落实到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复习中,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二、利用“考试内容”,查找基础知识的缺漏。

《考试说明》中“Ⅲ.考试范围和内容”是关注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了解与往年相比,考试内容“增加了什么?”“又减少了什么?”,就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研究并作为复习重点。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试想,如果这部分内容没有变化,那么考试说明也没有使用价值了吗?其实,《考试内容》是基本稳定的。经过一轮轮复习,是否清楚高考历史有哪些重要知识考点,自己掌握较好的有哪些?有哪些没有掌握?知识结构是否完善?

《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古代中国”部分有以下内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内容区区四百多字,集中在一目了然的方寸区间,高度概括了必修Ⅰ、必修Ⅱ和必修Ⅲ三本教材中有关古代中国历史的主干知识。它把教材中数十页的内容集中起来,是非常精简的知识提纲,是很好的复习指南,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建议可采用以下方法使用《考试说明》的这部分内容:一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查缺补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参照以上内容,甄别主干和非主干知识,集中力量复习巩固主干知识。如关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重点考查的有四条,分别是:“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秦始皇征匈奴,修长城”等并非是要考查的主干知识,这些内容即可淡化。

三、认真领会“考试范围和内容”中的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

利用《考试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脉络化,将分散的知识点有规律地串联,把许多零零碎碎的历史知识点建成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效率。

四、依据整体性原则学习《考试范围和内容》,宏观把握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胸中先有一个宏观的大框架,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这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正确法则。依据整体性原则,以宏观之着眼点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并前后连贯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压缩性的特点纲领。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记忆分散的,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后期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强化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以下为“考试范围和内容”中“近代世界”的部分内容: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6篇

关键词: 高考历史史料题 中学历史教学 启示

史料题型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需要出现的。1989年的历史高考卷中首次出现“史料分析题”(后更名为“材料解释题”),当年的分值仅占全卷的5%,到1995年已发展到20%,后基本稳定在22%―24.7%。新课程改革后,材料题在全卷中的分值大大增加,以广东2007―2009年的高考卷为例,三年来高考卷的非选择题部分都是以史料题形式出现,共75分,尽管每年各小题的分值有所变动,但占全卷的50%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史料题型已成为历史高考试题命制的主要题型。本文以2003―2009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作为研究对像,阐析高考历史史料题命制的思路旨在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史料的重要性,指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史料教学,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一、注重知识理解,凸显能力立意

能力立意是由考试的性质和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些反映在高考题的命制上不但是题型的改变,而且是命题思路的改变,即由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也就是说,新高考的考查更注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能背下多少历史知识。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多是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的形式出现,而在广东2008年的高考卷第31题里,它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了解及其影响,而且考查了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这和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理念相一致。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不能仅仅把重点集中在让学生记住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要集中在如何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懂得运用历史知识在新情景、新材料中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凸显情感价值观

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的积淀并不在于我们能够记下多少知识,具备多少解读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形成,因为历史留给后世可以借鉴的往往是一些价值观。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考的史料题在这方面的导向是非常清晰的。如,其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建立起了一个民主共和国,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共和,这就是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的价值观。如2005年第27题,它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考查,从头到末,它没有像以往的命题那样问的意义或影响,若是这样的话,学生写下的答案也只是脑袋里背下的意义和影响,远谈不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而是以没有出现“意义”的字眼,对它的意义进行了考查,同时也对于民主这一价值观进行了考查。有人会问这是教材的知识吗?肯定地说它恰恰就是教师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它既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体现了新的教材处理观念:教材只是给师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而不是被这些资源牵着走。

三、关注新学术观,科学指导教学

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人员大多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当前新的历史学术观点包括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对于新学术观关注的材料题在新高考中也大量出现,比如2009第28题(2)对文明史观的考查,2007年第29题(2)对近代化史观的考查。要更好地适应高考命题的这些变化,首先教师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比如可以多阅读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总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中发展,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文明史、近代化史、全球史来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四、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

历史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新高考历史材料试题的命制也多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目的是要“实现对考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如2009年第28题(2),通过对中国在不时期不同背景下两次成功发射卫星带来的不同意义的变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树立“和平与安全”、“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意识,同时也是对“建立和谐社会”热点问题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学科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增强实战能力。

第7篇

1.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追求的是:让优秀学生出色发展,让中等学生超常发展,让学习困难学生自信发展。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结果。只有这三者达到和谐统一,有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2.“国考”指的是福建省2016届高三学生将采用的全国Ⅰ卷试题,全国Ⅰ卷历史科考查的知识范围广、学术性强、能力要求高,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构成极大的挑战。

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016年的高考是福建省使用全国卷的第一届高考。全国卷下的新高考是注重考查学科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品质,旨在选拔优秀人才。高考总复习的目的是除了使学生做到普通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也就是要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以适应高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高考复习模式必然会制约高三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下的高三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适应模块化教学,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教学指导思想到教学组织形式,从掌握的知识量到综合素质与能力,对教师都提出与以前很多不同的要求,教师既需要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又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体会和总结。

2.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三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历史课程目标体系。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依据现行课程所存在的问题确定的,并吸收了国外课程改革的优点,要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较大的变革。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课程标准、教材、课程目标、评价体系、教学策略和高考考纲、高考试题是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考知识内容是课本内容的具体体现,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既是教材编写、高考历史复习的依据,更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课标”和“考纲”,把握高考的要求和命题趋势,明确复习要点,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实效性。

4.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对高三历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2016届学生是我校招生最为困难的一届,生源质量不理想,生源数量下降,进行高三历史复习策略的研究能为我们实现统一的复习目标找到一条捷径,也能为国考背景下探索出适合我校高三历史教学的模式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三、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研究“国考”背景下的教材和考试大纲:研究使用“国考”卷的省份2011――2015年的高考试题,在已有的高三复习策略成果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高三历史复习的计划和策略。

2.在复习计划和策略的指导下收集整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个案,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积累丰富高三历史教学实践材料,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进行问卷调查。

四、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我校近一年的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探索出适合我校高三历史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策略:

1.眼中有高考。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要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又排出了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他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2.以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非常重要。这类考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3.心中有学生。首先,赏识、尊重学生。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其次,关心、帮助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大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则需要系统知识,化解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差一点的学生则需要督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记忆并掌握基础的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多转转教室,多陪陪学生,不仅解答学习疑难,而且可以与学生聊聊天。

五、存在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新高考;视阈;古典诗词;赏析;指导;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4.《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每年高考试题所选古诗词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十分重要。结合学生实际、古词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在古诗词专题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有序进行古诗词方法技巧的指导并扎实训练,这一定会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结合课堂及复习实际及时总结、反馈。对陕西省宝鸡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拟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考点,根据古诗词文本及作者,有效鉴赏诗词,仔细解读,用心答题、品味。这些方法、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提升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这也确实为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内心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古诗词名作、经典作品,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飞梦想,让古诗词陪伴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大师对话,慰藉心灵,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梳理古诗词知识系统,归纳整理考点及能力层级要求,结合强化训练,师生合作,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积累完成了《2014年古诗词鉴赏高考试题例析》(一)―(三)、《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2015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宝鸡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金太阳陕西专用高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练习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考试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等共37件成果,成效显著。这使我们深信,古诗词鉴赏不仅有规律、路径,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题和诗词鉴赏资料,强化训练,恰当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和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我们专业化成长,促使课题研究成果多样化,并能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得出一些结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按时结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语文课标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高考考纲规定古诗文为必考内容,但课改以后,语文选修、必修及模块化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科目的影响,学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轻文,导致古诗词积累不多,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高,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同时,高考古诗词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范围很大,所选诗词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内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处时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古诗词阅读信心不足,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因此结合高考实际,我们还是努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古诗词,掌握b赏的方法、路径和技巧,经过强化训练,学生信心大增,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对理科生古诗文基础不扎实这一实际,我们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过深入摸底,引导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主动阅读、鉴赏古诗词,而不是死记鉴赏术语,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尽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诗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诗句中体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灵动,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古诗词的鉴赏渐入佳境。除了文字资料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绘画、音频、视频素材及资源,置身于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王国,聆听妙音美曲,欣赏优美恬静的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顿感诗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对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练,无论我们怎样插入、粘贴、链接,那些美图、美曲、视频、音频也进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许遗憾,因此以后应努力学习博客如何操作。

总之,课题研究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既促进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师生进步、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师范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第9篇

一、教学案编写要注意几个结合

1 注重基础知识与艺术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艺术生的文化基础差,文化学习能力差,所以艺术班学科教学案的编写首先要着眼于改变艺术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最佳的教学案设计就是用填空方式。在设计教学案时尽可能地利用好教材,在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后,能够完成教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填空,教师再督促学生识记这些基础知识,体现了“注重基础知识与艺术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是编写教学案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

2 注重将历史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学生想学、乐学相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与现实,富有情感,进发思想,才能实现理性、道德、审美、生活等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整体发展,学生才会产生想学、乐学的念头。在设计教学案时,应尽可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通过“史料探究”这个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到“原来历史并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案编写的主要步骤与基本结构

(一)教学案的编写步骤

1 每学期开始,备课组(一个年级为一个备课组)根据各自年级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学期教学案的编写计划与具体分工,每位教师按照分工准备好自己所要执笔编写的教学案。

2 在每周备课组会议上,承担下周教学案编写任务的教师提供预先编好的教学案(草案)或提纲,备课组成员共同对草案进行探讨,并形成对草案或者提纲的修改意见,体现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负责执笔的教师,根据备课组的修改意见,对历史教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形成定稿,交给油印室印制。

(二)历史教学案的基本结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新课改形式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培养了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我校在对艺术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探索出普通高中艺术生针对性很强的教学案模式,主要分为“考纲要求”、“考点梳理”、“史料探究”、“课堂检测”四个主要部分。

下面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复习为例,介绍艺术班历史学科教学案的基本结构及相关流程。

【考纲要求】本环节为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考点梳理】本环节为学测知识点的详细解读梳理,采用填空的形式,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并完成的。填空的形式有利于使学生能够在上课之前预习知识,并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做好记号,以便上课时有侧重点。在此基础上,上课时用比较快的速度让学生交流展示课前的预习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如果时间允许,点拨后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再次梳理巩固一下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