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53
导语: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心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66-0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计划。该训练计划是针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设立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1,2],主要目的是在通过实施训练计划时,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3]。
一、高校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意义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不断扩招和国家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高校毕业生在创新精神、主动性和开拓性等各个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所以,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校面对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能够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创业人才,不仅可以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自觉地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相结合,自觉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矛盾,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业型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作用
石河子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的高校之一。笔者指导了多项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通过指导这些项目,笔者深切认识到这些项目的开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以笔者指导的石河子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为例。项目确定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如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合成方法、材料的表征手段与性能测试等内容都了解较少。为了项目顺利开展,学生主动要求指导教师,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同时,参加项目的学生深入实验室,学习如何使用相关专业仪器,集体讨论分享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加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均有显著提高,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学生通过整理分析数据、撰写总结报告、学术论文、参加结题答辩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开展项目能够提供给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并且让学生了解工程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例如,在“碳包覆SnO2空心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项目成员参观考察了石河子市天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让学生们切实感受电极材料实际生产、制备过程,并且让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实际的考察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方案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场地情况、技术条件、自身设备、具体问题等,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与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同,这些工程思维的拓展,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有一定意义,更为学生就业后能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知识系统性增强
参加项目之前,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所学的知识比较离散、不系统,和实际需求、工程实践都是脱节的。实施项目时,学生才能够把之前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令本来很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简易理解。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需要的推动下,需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课程知识“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现代材料分析与检测技术”等来解决具体问题,与此同时还能重新组织之前逐渐忘却的知识点。因此,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工程实践、实际需要与学生学到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系统性显著增强。
(四)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提升
开展项目会涉及到许多环节,学生想着顺利完成项目,就需要在每个环节中彼此相互配合与通力协作。因此,在初期确定项目时,需要先对每位成员进行分工,再一起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了解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背景、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知识,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制作幻灯片,顺利通过申报评审环节。
实际实验中,一个人很难完成全部的工作,因实验模块多、重复次数多、涉及面广,所以工作量特别大,这就需要所有项目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分工。通过完成项目,学生们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更加理解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真谛。同时,通过实验中遇到问题时共同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解决,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往往忽视了过程管理,而太过于注重结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宣传较多。但是对失败案例报道较少,缺乏对失败原因的剖析及应对措施等的教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提倡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评价应增加项目的针对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评价成员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与收获,着重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
(二)处理好大学生学业和项目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学生修读的课程普遍较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得到学分对大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大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事情无疑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种资格证书等。而对于准备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需要积极备考,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激励措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如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项目申请人可申请代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如果能为其保研加分或提供对考研面试有利的证明材料,无疑会更有吸引力。
(三)完善教师队伍激励
目前,各大高校对每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仍然有限,不足以支持项目开展所需的分析、检测、调研等的费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需要指导老师解决部分经费问题,造成教师的指导动力不足。就拿石河子大学化工院的情况来说,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基本都有主持的项目,研究经费比较充足,在学生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有限,造成了不少学生很难寻找指导老师。因此,各高等学校应就如何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激励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教师指导一项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学生人数不少于3人,一年完成,计工作量60标准课时。每年评选若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突出的项目作为优秀项目,对其参加者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并对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院(系)实行奖励。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果可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措施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项目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仍值得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1]武广臣,刘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推广[J].高教高职研究,2014,(30).
[2]史宝中,袁俊茹,张雅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0).
[3]鲁保富.论教育现代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心理素质 团体心理咨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经济萧条以及国内就业结构调整、高校扩招、人才市场不成熟、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改变。“就业难”使在校大学生在离开校门后就必须面对生存与发展的考验。
目前,社会各界已经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关注与支持。而做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之一的高职院校,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状况将决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如何有效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将所学发挥最大效能,以达到创业成功。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则将在这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个性方面比较稳定的品质。它并不是一种遗传素质,而是在其基础上,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各种文化传递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品质。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业难带来的问题、学校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以及贫富差距问题这些现实因素,使很多的大学生都无法正确面对这些人生考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压力,并且这些不可逃避的压力源导致了不良情绪体验,产生了“学再多也是毕业就失业”的错误理念,这种不良情绪已经严重的波及到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积极性,并有了混日子的不良行为出现,偏离了创业发展的人生轨道。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是矛盾的心理,有着来自于现实的常形冲突。他们一方面在社会和家长的高度期望中成长起来,也有着强烈的成才的欲望,但是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差等等因素,又使他们在迎接挑战时却步。如果只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可能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够完成环境变迁下的社会适应过程。
大学生从学校这个环境步入社会,是在经历他人生中重要的文化变迁过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们的心理文化适应过程。创业是富有挑战性的人生举措,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并可以为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二、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
综观大量的大学生心理调查的统计资料,在当前的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卫生问题的,大约占大学生总数的20%,所以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之前,首先要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行为是心理的外显,心理健康状况决定了行为的方向与方式。
关于心理健康水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其是就包括了:能充分了解自已,并能恰当估计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备中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内容。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否达到健康标准是保证其正常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而想要最大化的实现人的发展,对于面临以创业为就业方式的大学生来说,还要具备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其中包括了:做人做事之本――诚信、创业动力――自信、成功创业捷径――社交能力、创业团队关键――合作能力、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财富的勇气、敢于冒险的魄力、抓住机遇的敏锐眼光等。
三、团体心理咨询在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通过团体中的人际交互作用,团体成员探索自己内心,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拟订具体可行的目标,并在团体中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其与和柯瑞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咨询展望》中,详细列举了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例如,在团体中发展信任的气氛以促使彼此态度和情感的分享,并能将这种信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增进自我接纳和自我尊重;能容忍他人并能接受和尊重不同的个体;学会问题解决和正确决策的技巧,并坦然接受这些决定的后果;能敏锐地感知他人的需要;增加关心他人的能力;学会将团体中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等。
根据团体咨询的功能,可分为成长性团体、训练性团体、治疗性团体。
1.治疗性团体:侧重利用团体的治疗因素减轻或消除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2.成长性团体: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培养出一种信任、尊重、关爱、自由和安全的氛围,在此氛围中自由表达自己,进行自我探索、体验、反馈等活动,最后达到扫除各人成长和发展中的障碍,促进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3.训练性团体:注意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实验室,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并通过练习使新行为得到巩固。训练性团体咨询强调此时此地而不涉及过去的行为,强调过程不强调内容,强调真实的人际关系,重视团体发展过程中成员的互动方式,引导成员观察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强调通过团体环境中的行为实验来帮助成员解决问题,做出决定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体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正如美国的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提到的三种类型文化:前塑型文化、互塑型文化、后塑型文化。其中前塑型文化指的是长辈的引导与帮助,而互塑型文化则指的是同辈之间的学习。那么,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中,心理咨询的指导老师扮演的是前塑型文化中的长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年轻人的心理及行为进行引导与帮助。而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中的群体成员,则是互塑型文化中所指的同辈群体。团体成员在参加团体的过程中,能在一个真实的人与人相处的环境中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并学习有效的社交技巧。当团体成员在年龄、兴趣、背景、社会经济状况、问题的类型等方面不同(异质)时,团体作为一个社会的缩影,提供了一个真实生活的模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往产生的动力,促使大学生在参与中观察、学习和体验,从中不仅可以确认自己存在哪些问题,而且还可以发现没有从未意识到的问题或可能产生的问题。他们可以在团体活动中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对自己的一些困惑进行验证。此外,团体咨询的辅导老师可以针对同学们在活动中表现进行适时的引导与帮助。这些效果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积极开展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完成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一方面可以调整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树立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为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和谐校园;以人为本;心理健康
总理2006年5月10日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当前,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基本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
人本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不仅是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差异中见出协调,在不齐中见出整齐,在整体上给人以匀称一致、和顺适宜的感觉,并使主客体达到矛盾统一”。和谐校园是一个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主体的各系统要素协调运作的校园,是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优化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园地。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追求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整体效应,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形成和谐校园发展的基础,是教育规律的体现。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
一、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核心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使学习环境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氛围,使学生惶惑不安,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
(二)教师心理不和谐的表现与原因
由于高校教师是一个承载社会、学生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社会与自我的定位比较高,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非常强烈,因此,当他们遇到晋职、晋升、晋级等现实问题的时候,当他们面临着涉及自身利益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不断深化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会遇到如竞争、工作、经济、科研、招生、情感和家庭等各种压力,使教师会受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侵袭,承受着一定的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1)面对压力形成的心理紧张和焦虑;(2)多重角色的矛盾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3)社会对教师素质的发展要求与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内心冲突;(4)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教师实际社会地位的失落感,降低了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同程度,造成自我意识偏差;(5)缺乏社会人文关怀而产生的无助、郁闷、自卑和偏激等不良心态[1]。
由此,只有始终“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心教师的生活、身体和心理健康,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心身健康的学生,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措施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充分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导向,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2]。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需要心理和谐的教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创造条件增强教师对工作的乐趣感
教师的工作乐趣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高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形成对教师的支持系统,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操作起来公正、公平、公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形成民主、团结、和谐的干群关系。第二,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展露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强化自豪感,让教师参与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将学校管理目标与教师工作目标融为一体。第三,建立完善符合高校教师特点的评价制度、聘任制度和薪酬制度,制定合理的工作量、科研量,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强化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激励,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第四,学校领导也要促进教师相互尊重,增加教师间的交往和沟通,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接纳和赞许他人,主动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取长补短,适度竞争,形成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
2.提高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对职业的满意感
教师工作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带给教师的诸多压力,需要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具体的方法有:第一,正视自我,悦纳自我,不断进取,在工作中体验快乐;第二,正确认知压力。要认识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压力及其反应不是自己的弱点和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学会正视现实、自我调适,提高综合素质,变压力为动力,养成乐
观宽容、淡泊豁达的性格,遇到尴尬的境遇,选择应对策略,适时适度地调节好心态与情绪,;第三,积极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学会自我放松。当工作压力过大时,还可通过各种身体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另外,还要学会适当放弃,对评先、评优、晋级、提干等,只要付出了全部努力,就不要太在乎结果,顺境中不忘形,逆境中不气馁。
(3)为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事关全校发展的大事来抓,开设媒体宣传专栏,编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手册,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另外,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甚至杜绝教师消极心理。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阵地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句话,判别校园是否和谐的最终尺度,是看是否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处在和谐发展的状态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就业压力、恋爱情感等面临的变化与挑战日新月异,由此导致的自卑、恐慌、失落等心理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且有呈上升发展之势。据《大学生时代》杂志登载:“调查显示,因为心理疾病而退、休学的大学生占退、休学大学生总数的39.7%,因心理疾病自杀的大学生占因病死亡的53%,在校大学生的自杀率比非大学生人群高出5%左右”[3]。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神圣使命。必须责无旁贷地应对新挑战,创新路径,把培养学生和谐心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予以落实。学生心理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的第一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阵地,只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快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4]。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面对全体学生,着重于“五学”教育
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一种和谐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尊重,对自然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保持对自身存在合理性的认知,在满足自身自然需要的同时尊重自然,即以自然的方式实现人的愿望。人在尊重自然的需要的同时,也就尊重了自然中的人自身满足的需要,从而也就筑成了人心理健康的生命性基石;其次,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相处,学会通过满足他人与社会的需求来实现自我的需要。从传统的文化中去了解自我,树立良好的社会理想。学生要学会自我解放,了解自我力量才是生命中最可以依赖的力量,更好地接受自己发展自我。发展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好奇感,对于人类存在意义的追寻。
(二)全员参与,构建有利于高校学生情商教育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这个网络不仅指电子网络,还包括教师情商教育理念网,家庭学校联络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学生心理问题应急网和援助网、师生互动网、社会的参与支持氛围网等,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参与、全社会配合的大网络体系。(1)学校的全体管理者、教育者都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情商理念,营造心理关注氛围,使大学生处处、时时、事事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心理档案;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3)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心理社团,培训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让社团成员、学生骨干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辐射到每位学生,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4)创建宁静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人的心理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一个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赏心悦目,使人保持清醒冷静而富于理性。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则能使学生心态轻松,感受他人的温暖与关怀,遇到心理问题也可以与人倾诉并获得帮助。
(三)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的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示我们要重视师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呵护,是一种浸润心灵的关爱过程,那么,教师和学生作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发展个体,同样需要呵护与关爱。如果说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极富生机活力的状态,那么,充分关注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就是维持这一状态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张婷,邵利明,陈萍.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J].科学论坛,2007,(5):91-92.
[2]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