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8:55
导语:在海绵城市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海绵城市;人居环境;绿色环保;城市品位
在当前追求绿色生态的大环境下,人们越发注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讲求对天然水资源、植被资源、雨水资源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全面释放城市活力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对于制定全面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提升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积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二是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三是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基础设施除了自然河流、湖泊、林地等外,还包括城市绿地,要求在满足绿地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研究适宜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规模、布局方式,与周边汇水区有效衔接模式,植物及优化管理技术等,可以显著提高城市绿地对雨水的管控能力。
2海绵城市人居环境构造中的绿色因素
2.1城市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体系在规划阶段相互指导。绿地系统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雨水径流量、峰值流量与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对城市绿地的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城市绿地布局、规模与建设情况也会反过来影响海绵城市体系的规划,两者在规划阶段相互指导。
2.2生态雨水管控系统的构建
生态绿地对雨水管控的生态功能部分契合了海绵城市对雨水管控要求。城市绿地具有雨水的渗透、滞留、蓄集和净化功能,这与海绵城市要求的对雨水的渗透、滞留、蓄集、净化、利用和排放与管控措施部分吻合,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2.3城市地下建设体系的形成
海绵城市体系下城市绿地建设标准,符合城市绿地生态化和节约型园林的要求。城市绿地的生态化和节约型园林要求城市绿地要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减少雨水的地表径流,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海绵城市建设要采取的雨水管控措施符合节约型园林建设的要求,促进了节约型园林和绿地生态化的发展。
3构建海绵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路径
3.1城市绿地系统与雨水控制系统的融合
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但是在控制雨水径流方面,由于海绵城市体系对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中承担辅助角色。根据国内试点城市的经验,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对雨水径流量的控制率约为30%~40%,城市绿地系统在海绵城市体系中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对雨水的处理能力低于海绵城市体系对城市绿地系统的预期。不能为了消纳多年不遇的雨水,而使生长多年的树木被浸泡而死,同时也不能只顾绿地的消纳功能,只种耐水湿植物而降低了植物多样性。不能只做一些排水植草沟、雨水湿地花园而减少乔木种植量,降低了绿地应当以乔木为主的生态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要科学地处理好绿地对多年不遇的一次性雨水消纳功能与千百年绿地乔灌木形成的生态为主的多种功能熟轻熟重的关系。
3.2雨水管控模式的综合建立
根据城市降雨过程,低影响开发雨水管控技术主要分为截留技术、渗透技术和调蓄技术3种。现结合南阳市的绿地状况提出如下具体方法:透水地面方面,园路、广场、树穴周围等需铺装的地方,采用透水地面,增加雨水下渗。渗透井方面,在绿地中分散布置小型渗水井,利用碎石等材料的空隙,贮有的雨水向四周的土壤中扩散。渗水边沟方面,在绿地道路旁建造渗水边沟,当降雨量大或降雨时间长时,减少降水的流失。坡地蓄水沟方面,在园林中坡地较大的地段,每隔一定高程建平行水沟,沟的两边在径向上相互搭接。地下雨水收集管网方面在地下埋设多孔管材,管材周围填弃碎石或其它多孔材料,利于雨水的渗透。生态草沟方面,在大型绿地的中部或广场、停车场边缘,设置生态草沟,有效收集下沉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挡土墙方面,在山坡或陡峭地形上,设置挡土墙,将坡地作成梯田或鱼鳞坑,有效阻挡雨水。在坡度较大的山路或园路上,每间隔一段距离作一段平台,平台四周适当围合,中间铺砂、石子等透水材料。雨水湿地花园方面,雨水湿地花园也称“生物滞留区域”,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的低洼区,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通过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并使之逐步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补充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3.3城市环保与居住环境的优化
在台风的影响下,会对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要从多方面强化在植被、绿色生态建筑等方面的整体融合度。在具体的设计中,突出海绵城市气候特点,形成不同时令景观的多方面呈现。譬如,在露天花草的衬托下,对于一些开花效果良好的植被进行整体的设计管理。其中,在植被的选择中,可以使用桫椤和银杉2种,还可以结合运用白豆杉、水杉、野荔枝等植被,并结合岭南地区的长苞铁杉、野龙眼等不同的植被,形成一种绿色的生态构建方式。同时,在植被类型的选择中,可以选择相应的热带雨林植物,形成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典型植被等,并对于北纬度地带性植被,形成常绿阔叶林等混搭的方式,这样,可以实现在海绵城市绿色生态植被管理与运用的综合性,形成常绿针叶林、竹林、灌木以及草坡等生态要素的营造,更好地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态模式,及时进行加固护理处理方式。在台风等强热带风暴的影响中,就要对绿色树木进行整体的支撑检查,在进行原有枝条加固的基础上,对于缺损的,要依据树木的大小规格以及生长态势、树种特性以及现场种植的条件等,形成不同的综合管理模式。因此,在支柱与树干之间运用橡胶、草绳等柔软的东西,提升海绵城市绿色景观设计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海绵城市;透水路面;绿地
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频遭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城市发生内涝,从根源上说,是大量硬化的建设和建筑减小了雨水下渗,增大了地表径流量,造成了雨天全民“看海”的模式。当雨水地面径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时,城市内涝现象将减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
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内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生活区域,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道路、公园、绿地还是树林、湿地,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海绵城市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其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通过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新型生态系统。
2 市政道路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市政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硬化用地面积能占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5~20%。道路面积如此广泛,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如果能在保证道路功能的基础上,采用更为生态的设计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修复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
3 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的设计
市政道路建设提出“海绵+城建”的加法理念,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海绵为主,所有配套设施一并建设。这种做法既能提升居民满意度,也能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在这一理念下,保定市将恒源路作为试点,进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恒源路位于保定市北部,为东西向的城市次干路,道路红线为50米。道路红线北侧主要为居住区以及规划为居住和商业金融用地的基本农田;南侧为植物园以及学校。项目定位为海绵城市道路,同时结合道路两侧打造景观带。
3.1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尽量布置较宽的绿化带(生物滞留带),道路范围内的雨水可快速汇集入生物滞留带内,有效减小地表径流量。以恒源路为例,横断面形式为三幅路,由中央向两侧依次为:机动车道24米+绿化带2×4.0米+非机动车道2×6.0米+人行道2x3.0米。其中,道路绿化带设计为生态滞留带;道路北侧的红线外设计为下沉式绿地与现状铺装衔接;道路南侧的红线外结合植物园景观设计为植草沟,与植物园一起形成路边景观带。
3.2 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建设部先后了《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规范规定透水混凝土路面应满足道路路面使用功能,并满足透水、抗滑、降噪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理念中,也提出了选用透水路面的方法。
3.2.1 车行道路面。车行道可选用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沥青路面又分为全透水式沥青路面和半透水式沥青路面。全透式沥青路面,即透水沥青面层下不设防水层,沥青下面层、基层均为可透水层,地表降水最终渗入路下土基。这种结构主要应用在园路、广场等处,在市政道路车行道中应用较少。
3.2.2 人行道路面。人行道可以采用透水砖铺砌,基层采用透水混凝土铺砌,垫层采用碎石层。
透水人行道具有多孔结构,自然降水能迅速透过人行道到达地表,适时补充地下水源;发挥土壤调节城市温度和湿度的优势,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表面粗糙,透水性高,路面不积水,可有效提高行人安全性。
3.3 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的设计
滞留式绿化带和生态树池设有种植土,种植土的下部依次设有过滤土层和砾石,砾石的下部设有渗水管,种植土的上部设有陶粒。这样的布置结构能使渗透管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土壤长时间保持湿润。建议将绿化带做成低于车行道5~10cm的凹型形式,以便于收集雨水,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在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考虑凹形绿化带可能对车辆通行造成的安全隐患,在绿化带周边加设低矮栅栏。
3.4 其他低影响开发措施
3.4.1 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下沉式绿地可以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周围设置,用以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截留和净化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
3.4.2 植草沟。植草沟设计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态雨水设施。通过采取与亭台、堆土等结合的方式形成微地形景观,增加植草沟的可达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种植植物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耐涝性的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多种群落结构,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地景观。恒源路道路南侧红线外37米范围内设计为植草沟,与周边的植物园衔接,形成广阔的景观。植草沟本身具有渗透功能,在降雨较大或高坡绿地渗透饱和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会顺坡汇入植草沟,水借助纵坡沿植草沟流向下游。
4 结语
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于2014年10月实施,为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涉及到整个城市系统,应该通过当地政府把涉及到的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业主、施工单位和其他单位协调起来,明确目标,落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作为城市的建设者,需及时汲取设计新理念,并在工程项目中合理运用,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自然、更加生态。
参考文献
[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DD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S].
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而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对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净化处理,同时还应该对园林绿地中植物的科学合理配置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不断推动我国园林工程各项功能的更好实现。在园林设计工作中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充分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园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使得生态自然环境、城市以及人类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鉴于此,本文先对海绵城市和城市园林绿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然后对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设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海绵城市;理论;园林设计;渗透
1城市园林绿化和海绵城市
随着低碳理念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城市建设工程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当中,存在多种循环系统,其中水循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中无论是物质能量的转换还是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都和水循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水循环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具有很好的水循环系统,才能对降水实现有效的循环。但是如果降水只能在地表进行汇集的话,那么就很容易引发一定的城市内涝现象发生,可见水循环的重要性。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的时候,只有对其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实现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共同生存与发展,不断促进与大自然界的和谐共处。而海绵城市理念的合理应用就可以使得城市园林绿化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从而使得城市园林的净化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构建其一个更加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
2海绵城市理论下的城市园林设计
2.1加强城市园林设计规划,实现因地制宜
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城市的环境不同,其植被、降雨情况以及土壤的性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和这些情况进行充分的结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与要求。遵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旨,注意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最大限度实现园林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1.1道路渗滤沟设计
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在对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降水量,如果降水量非常大就会给土地的渗透性带来一定的压力,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对雨水的收集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创建一定的道路渗滤沟,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绿地坡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与建设。
2.1.2渗透性铺装设计
在城市园林工程设计的时候,只有做好对渗透性的铺装设计,才能有效发挥地面的渗水工呢过和排水功能,大大节约了各种物料的使用,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生态化设计的实际要求,从而使得自然环境和园林设计两者可以更加和谐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在铺装设计过程中都会采用在地面上铺设一层砂砾层以有效增加路面的透水性和稳定性。如果是主路的话最好是铺设砖层以更好地方便人们的行走,对于两侧的辅道可以采用石子进行铺设,其也就有非常好的透水性。
2.1.3园林生态水渠和雨水缓坡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结合园林内部的实际地势来设计一定的生态水渠,这样其不仅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对雨水实现很好的回收。水渠主要包括暗渠和明渠两种,暗渠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留出一定的排水沟使得水流可以顺势而下,而明渠则主要采用透水性能比较好的沙石材料来进行铺设,然后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
2.2雨水储蓄系统的合理设计
2.2.1集雨型绿地
集雨型绿地的建设的过程中,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最好选用那些不怕湿涝的植被,在将多余雨水充分导入到这种绿地的前提之下,还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存贮,同时也是整个城市园林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可以暂时以湿地的形式存在。
2.2.2人工湖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适当加入一定的人工湖不仅可以有效增加整个园林的意境,而且人工湖还对雨水具有一定的存储功能。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将湖水的水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在下雨的时候有足够的储水空间。另外,还应该注意对人工湖当中各种水生植物的配置,从而使得泥沙进入到湖里之后,其便可以对水质进行有效的净化。
2.3雨水净化系统的合理设计
2.3.1土壤渗透净化
土壤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其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有效净化处理,例如雨水在经过草坪的渗透之后就可以实现很好的净化,大多数的雨水都是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的渗滤净化,渗滤过的雨水会被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者渗滤池中循环利用。
2.3.2生物处理净化
该项技术主要是对生物可以有效分解污染物的这一功能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植物对雨水的净化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充分利用植被比较密集的地区,由于植物元素的密集浓度要远远高于水的密集浓度,所以可以对雨水中各种杂质和元素进行有效的吸收与净化;②由于植物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所以还可以对雨水当中的部分有害物质进行一定的分解。总而言之,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但应该充分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还应该充分结合该城市的具体生态环境,不断提升雨水的收集和净化功能,同时还应该对各种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有效促进城市园林各项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陶涛.低碳理念的园林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6(06):70~71.
[2]张艺.浅析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01):175.
[3]周小明.浅析如何将人性化理念应用到园林设计中[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5):81~82.
0 前言
生物多样性本身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资源消耗性经济的发展,资源总量严重下降,许多生物濒临灭绝,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与此同时,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水平实现根本性的提升,促进我国的发展。
1 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现状
城市作为当前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本身在进行人工建筑规划的同时,又融合了许多自然因素,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生存环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在城市中建设了许多大规模的工厂,由于其本身没有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在处理工业废料、废水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净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给生物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许多生物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致许多生物被灭绝。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设,土地资源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栖息地就会逐渐减少,城市建设中留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生物无法在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定位,逐渐消亡。随着生物的逐渐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城市本身的发展,给城市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但是,经过有效的调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虽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然而从认识的整体上而言,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护的整体水平未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在这样的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化的措施,促使其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全面性的认识,促使其自主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2 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城市的环境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处于发展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阶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够有效缓解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通过对其进行保护,保证城市生态平衡,为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能够保证当前生存区域的平衡性发展,并且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本身的科学性,通过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城市的发展。
3 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性应用
3.1 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注重物种多样性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在工作过程中,对不同物种在当前区域中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保证其引种和繁育工作的成功,为物种多样性的实现奠定基础。多样的物种构成对城市中的园林绿地有可持续发展潜力,而单调的物种构成使园林系统相对脆弱,一旦发生不可抗的灾害或者病虫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国白蛾这种灾害性的病虫害。
另外对各种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过对乡土性物种的科学性驯化,促使其生物多样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作用,还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地反映该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通过采取有效的办法增加园林绿化中的种类,从而实现植物上的多样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动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其的均匀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增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并有效保证其整体的生态平衡性,保证其实现长效永续性发展。
3.2 在城乡交错区域进行园林绿化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增强其功能,首先必须保证各个绿化带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在城市园林绿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其各个区域绿化带上的联系性,有利于各个不同种类的物种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第二,在城乡交错的地带,同时也是城市和乡村重要的分界线,在城乡交错地带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能够保证其实现各种动物之间的迁移活动不会受到限制,从而保证城市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城市实现健康高效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绿化趋势是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的,乡土树种将更受重视,园林绿化的发展,需要景观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4 结语
总之,城市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片面性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促使人们进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在园林绿化过程中,运用生物多样性保证园林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园林建设水平,并且为城市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提升城市整体的大环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周福波.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J]. 绿色科技. 2015(5)
[2] 陈晓菲.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海绵城市景观途径探讨[J]. 生态经济. 2015(10)
[3] 邱玲,陈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样性与景观认知评价的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之研究综述[J].中国园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规划与生物多样性——《针对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发展部门的生物多样性指南》评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5] 张军,董彩丽,王崇,李治阳. 生物滞留设施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 2016(07)
[6] 张翔,王雪松. 台湾地区EEWH绿建筑评价系统“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演进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5(3)
关键词: 外来插班生 优势 劣势
一、外来插班生的劣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扩大及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涌向城市,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感谢他们的加入,感谢他们对城市的贡献,保障他们的生活,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协调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计划。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已被很多城市列入政府实事工程。但随着这些孩子的入学,他们的劣势逐渐暴露出来。
(一)不被老师重视,甚至是被轻视。
部分老师其实不愿意自己班有插班生(尤其是外来插班生),因为这些孩子大部分基础不是很好,他们的加入可能会影响班级成绩,进而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所以他们大部分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而这种长期的忽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成绩。
(二)被同学孤立,产生自卑心理。
很多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相对富足,所以当班级出现各方面比不上他们的外来插班生时,就会产生敌视甚至排挤心理及举动,比如不和外来插班生一起玩,不愿意和他们分在一个小组,经常以“外地人”代替他们的名字……而这些举动产生的伤害对这些年幼的外来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轻则影响成绩,重则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孩子一生。
(三)教学内容不一致,影响孩子发展。
很多外来插班生以前学习的教材和现在就读的学校教材版本不同(如苏教版、人教版),有些内容其他学生已经学过,而他们却没学过,这在课程衔接上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理科具有很强的系统连贯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成绩自然跟不上,而这些孩子的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本无法进行家庭辅导。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如别人就产生自卑或者厌学情绪,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利。在我教的一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孩子很优秀,本来应该上六年级,可是因为在老家没有学过英语,到我们学校后只能从三年级学起,一个年纪偏大、个子又高的学生在这样环境下要承受压力可想有多大,幸好这孩子非常用功,不仅及时赶了上来,而且各科成绩遥遥领先。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多,五年级时他已经17岁了,如果继续念下去,完成义务教育时就已经到了他们老家成家的年纪了,最终再三权衡下,五年级结束后,家长给他找了个技校,然后就进厂找了份工作。每每想起他我都会觉得心痛,如果说不是因为插班,而留在老家继续上下去的话,这孩子上大学肯定没有问题。
二、外来插班生的优势
当然,外来插班生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劣势,很多优势也显露出来。
(一)能吃苦,求知欲强。
外来插班生的家长文化程度相对城市孩子的家长偏低,插班生看多了家长因为缺少知识而受到冷遇的现象,比本地孩子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也比城市的孩子更深切地知道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的求知欲。而相对差的生活环境,又造就了他们能吃苦的优良品质,所以只要他们意志坚定,一段时间后就能在集体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个女生让我难忘,和上文中的孩子一样17岁仍呆在五年级教室,同样各方面都相当优秀,但不同的是她有更加坚定的意志。她不愿意像很多老家的女孩一样早早地嫁人,不愿意平凡地过一生,她有属于自己的美梦,所以她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拼命地吮吸知识的甘霖。她用一个暑假学完了六年级的所有课程,然后自信地考入初中,挽回了错过的一年。跟我告别时,她自信地告诉我她一定会考上大学,而我相信,她一定会创造属于她的灿烂人生。
(二)渴望被肯定,表现欲强。
大部分外来插班生刚到新环境时,在生活条件、基础知识等各方面均不如本地学生,他们要想被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肯定,就必须在各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所以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充实自己,勇敢地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而这一过程无疑会让他们变得更优秀。
(三)害怕失去,更懂珍惜。
我跟很多外来插班生交流时都会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很多人都不可能上大学,不是因为成绩差,而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这些孩子大多都有兄弟姐妹,如果是最小的孩子还好,但如果是家里的老大,那就要放弃自己继续求学的机会,撑起家庭的重担。所以他们更能体会在学校学习,跟同学相处的不容易,更懂得珍惜这一机会。而他们的努力也能给本地孩子树立榜样,激起整个集体向上的热情。
虽然这是大多数外来插班生在新环境下的状态,但是每一个个体又有着不同,教育工作者要抱着一颗“爱”心,抱着每一棵树都能开花的心态,用平等的眼光面对、鼓励这些外来插班生,我相信所有劣势都将不复存在,教育对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这些淳朴、善良的孩子肯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河流生态 景观设计
1 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城市投入大量资金对河流水域进行开发建设,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规划体制、设计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河流水域区的建设效果。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区域内,河流生态景观建设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忽视了水域护岸的生态保护,河流仅仅被用于防汛和泄洪的通道,以致进行人工化的硬质整治和景观建设留于表面工作。弯曲的河道被拉直,河道线条生硬、失去活力;生态结构和自然景观人为简单化,水岸护坡使用混凝土块石硬质护坡;为加快泄洪速度,高筑垂直的人工水泥驳岸,并随着防洪堤和防波堤的不断加高“渠化”现象愈加严重,甚至出现了连河道底部都用混凝土块固化的河道。这种人工硬化的水体,不仅造成河道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的增加,而且使滨水生物和水生生物失去了生长和栖息的场所。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生长,整个人工水体自净能力大大降低,最终出现变黑变臭的现象致使水质降低,破坏了水域生态栖息地,水生生物及滨水生物无法继续生存,使水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同时也削弱了城市中水岸景观的自然风貌。河流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为城市自然系统廊道、城市生物多样性区域的价值。
2城市河流景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2. 1片面强调水利上的功能,而忽视了生态、景观功能
目前, 人们经常会片面重视河流的水利作用,而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在很多河流治理实例中,人们往往单纯的把防洪、改善水质或经济效益作为河流治理的第一要素进行考虑, 而忽视了河流作为城市自然景观的作用和生态的功能。因此, 出现了很多治理及规划上的误区。例如河道硬化、截弯取直、防洪堤的修建、清淤等治理方式,经实践证明是无法彻底恢复退化河流的功能和结构的, 既忽视了城市河流的生态性,又破坏了城市河流的自然景观。
2. 2 城市河流的人工化,导致了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性,各地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城市河流景观进行设计与改造。但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河流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比如大江大河的堤防多采用人工材料;河道两岸用混凝土包裹,成为人工渠道, 使两岸湿地消失,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被无情地毁坏;沿河修筑游览大道、观景平台等一系列的硬质景观,自然植被被严重破坏,切断了河流水体与土地、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河流水体的自净功能,使得城市河水难以变清,造成水生动物栖息地和水生植物系统的致命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 3传统的规划设计存在多部门缺少同步考虑的问题
以往的水域治理是由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业来进行的,如水利部门进行洪水防治与岸堤建设的规划;园林部门进行水岸的绿化和植被的规划;城市规划部门制定城市开敞空间规划和沿河城市发展规划; 环境部门制定的河流污染和排污规划等。详细归类的片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质污染、防洪、排水等问题,但是也造成整体流域空间的割裂和流域生态的破坏,导致河流景观的整体性、多样性被破坏,美学与生态价值不能兼顾,为河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3 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 1尊重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生态的景观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要尽量保持该处原有的生物群落,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
3. 2 遵从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应遵从整体性原则
1) 一个完整的河流景观包括河流水体景观、沿岸景观、跨越结构(桥梁等) 景观和远景以及人的因素(人、自行车、汽车、船等) 、自然生态(鸟、鱼等)、变动因素(季节、气候、时间等)。一个合理的、符合自然生态性的河流景观设计必须统筹考虑组成河流景观的每一个因素。
2) 从动植物的生境而言,在河流景观设计中应把河流水体与岸坡、岸边陆地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
3) 河流是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的河流景观设计应与整个城市大环境统一考虑。
3. 3遵循自然性原则
1) 河道应尽量保持其自然的曲折形态,不能为了排水泄洪或城市其他用地的需要,而盲目的裁弯取直。蜿蜒曲折的河道、植被茂密的河岸和起伏多变的河床是自然化河道景观最具特色的形态。自然河道如海绵般吸附水体的水岸湿地和曲折多变的形态,不仅更有利于减缓水速、调节水位、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而且凭借其丰富的凹岸、凸岸、浅滩、沙洲为自然界各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丰富多样的河道和水际边缘效应是任何其他生境所无法替代的。而连续的自然水际景观又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
2) 河道建设时应尽量采用自然生态材料。水陆过渡带是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地段,在做岸坡设计时,尽量采用自然材料,如石材与泥土,创造类自然型的生境,适合各生物群落的生存和繁殖。
3) 河流景观设计中应遵从自然过程。河流和滨水区发生的各种自然过程都有相应的自然形式。因此,在对河流水体、驳岸、滨水区的绿地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如何恢复并促进这些自然过程, 积极利用和发挥各种自然形式应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 4地方性原则
生态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必须遵循地方性原则。当地的自然景观是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演替而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景观形式,是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在城市河流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借鉴当地自然的河流景观形态,吸取其精华,以自然河流景观为其设计的蓝本。首先,要注重当地材料的应用。当地植物与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其次,要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是当地一代代的人们在漫长的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因此,生态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是以其为基础的。
青岛市建筑市场正在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到2020年,我市建筑业将达到总产值2400亿元,实现增加值735. 32亿元。此外,随着青岛地铁的全面开建以及胶东国际机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青岛市建筑业投资规模仍将持续增大,到2030年仅规划的14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1500亿元。2.2国内其他城市建筑市场需求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由“十二五”时期的9. 0%下调至5.5%,建筑业增长速度开始进入较快的下行通道,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业规模及总量将继续增大,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建设将实现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到约53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平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约35平方米。此外,山东省是国内经济比较强的建筑业大省,根据山东省建筑业“十三五”规划,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到2020年达到500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300亿元。这也为青岛市建筑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3国外建筑市场需求情况
随着新型经济体的蓬勃发展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外建筑市场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未来几年,从整体规模、发展结构等各个方面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都将呈逐步提高趋势。
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了9596亿的营业额,同比增长达8. 2%,新签13084亿元合同额,同比增长达9.5%,同时带动设备材料出口161多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60个国家新签工程项目合同额926.4亿美元。国家商务部预计到2020年,全球建筑产值将增至12.7万亿美元,建筑公司的海外营业额预计将超7800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波兰、美国将成为建筑业增长的主要阵地,推动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建筑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中国建筑企业将主打亚非拉,在国际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202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将达3352亿美元,预计完成营业额将达2518亿美元。3影响青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青岛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城市建筑业发展和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要求相比,我市建筑业在整体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层次上仍存在着明显差距。3.1建筑业整体规模有待扩大
我国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左右,而我市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 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我市建筑业企业总体数量偏少、资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建筑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我市建筑业企业主要是中型或中型偏大企业较多,企业规模和实力相似,过度集中于相同的综合承包目标市场,直接导致行业内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这就导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二是中、小、精、专企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三是在过度集中的综合承包市场板块里面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3.2建筑业经济效益增速缓慢
一是市场结构单一。青岛建筑行业由于受传统保守思想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不愿、不敢、不会”走出青岛发展经营,发展视野仅仅局限于青岛本埠市场,发展空间极小,尚未形成本市、埠外、境外“三分市场”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资质过分集中。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主要集中在房建、安装、装饰装修等3个专业,地铁、市政、路桥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高利润、高附加值专业施工能力比较薄弱,缺少与国字号企业及先进城市同类企业竞争的实力。3.3建筑业发展水平亟需提升
目前我市建筑企业在管理上仍属粗放型,存在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和规模现象,部分企业仍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在管理技术方面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应用现代计算机等信息管理技术,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总结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才匮乏,发展理念落后。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教育与提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一批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型人才,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部分企业安于现状,满足于眼前利益;大部分企业处于行业的低端,只有极少数企业涉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附加值高的建筑领域。3.4外地企业大量抢占市场份额
据统计,2016年市级直管的新开工项目106个,其中,外地企业承揽项目41个;新开工项目总造价165. 08亿元,其中,外地企业承揽项目总造价82. 68亿元,占50. 0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地企业承揽项目的造价比例远高于个数比例,说明我市大型项目被外地企业承揽的更多。另外,如地铁工程、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大型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基本上由外地企业“垄断”,胶东机场、华润中心、深蓝中心等具有“标志性”的大型房屋建筑顼目都由外地企业施工完成。4推动青岛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建筑业要通过深化建筑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力争在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陆海统筹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增长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率先实现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发展模式的转变。4.1提升发展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树立建筑业“品牌化”理念。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把创立、维护和发展品牌作为系统工程,贯穿于建筑施工、经营管理、人才培育等方面,着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企业应始终把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永恒的主题,积极争创“鲁班奖”、“泰山杯”等奖项,依托精品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二是树立建筑业“现代化”理念。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积极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核心团队,拥有一流管理、技术及操作人才,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教励企业引进高科技、高水平的技术装备,提高现代化生产能力,加快实现建筑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树立建筑业“国际化”理念。科学引导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企业及工程施工企业。充分发挥我市企业在高铁、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立足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双向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地开拓国际建筑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独立承揽建筑工程,或与国内优势企业、国外企业联合开拓国际建筑市场。4.2调整组织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
一是调整组织结构。构建以高等级企业为主,总包强、专业精、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建筑业结构体系。鼓励大型骨干总承包企业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本土等优势,通过合资、联合经营等形式实现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向交通、水利、港航、铁路、城市轨道等领域拓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延伸,增强综合竞争力。鼓励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向专业承包企业发展。敢励专业承包企业以技术、专利、差异化管理为特色,加强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专业优势,逐步打造自身特色及品牌。推动劳务企业转型,大力发展木工、电工、砌筑、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二是完善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建筑业企业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以及世园会、高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抱团”发展,加强与金融机构、国内一流开发、施工、设计、咨询企业合作,大力开拓埠外市场,同时鼓励企业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承包商联合,参与国际承包工程,基本形成建筑业本市市场和埠外市场并重的市场格局。三是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工程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建设,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政府投资工程要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投资咨询、勘查、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招标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集团化模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4.3强化政策扶持形成健康发展新动能
加强建筑业政策引导,学习江苏、浙江等建筑业发达地区政府牵头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的做法,切实将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和形象产业着重培育。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鼓励、扶持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政策的激励性和操作性,从巩固企业本土市场、融资、税收、市场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本地建筑业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达到建筑业大发展与高贡献的双丰收,为我市建筑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要求,城镇化建设调整了经济社会结构,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平均为80%,我国2016年达到了57. 35%。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我国部分大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现象(王放,2004)。
小城镇是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结合点,联结了大城市和乡村,是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乡村城镇化的中间阶段,是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已经具有城市的特征,又保留了农村的部分原貌。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和重要途径,是城镇化的基础,可以缓解市中心的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现象。
我国现有3.3万个镇,2. 01万个建制镇,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土地、户籍、就业、社保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指经济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就业和公共服务。 研究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丰富了土地制度的相关理论,拓展了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良性发展,防范小城镇建设中可能出觋的风险。2文献综述
对小城镇建设的研究非常丰富。有学者对小城镇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我国小城镇吸纳了24%的城镇人口(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2013),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发展小城镇上(孔祥云,2013),中国城镇化的潜力和重点在城乡结合部,即重点小城镇(吴良镛,2003)。
有学者对国内小城镇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三种传统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提出发展2 5万人口的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人口的蓄水库,减轻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2000)。“在发达城市周边农村采取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小城镇、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并通过深层次制度改革实现转移农民的真正市民化是发达城市郊县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模式选择。”(梅顺达,2015)。
有学者对国内外小城镇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刘会晓认为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模式有:卫星城市建设模式、综合建设模式、绿色或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坚持多样化、走环保与生态之路和发展特色小城镇(刘会晓,2013)。黄妍妍总结了国外小城镇建设的7种模式,有卫星城市、新城、生态宜居小城镇、侬靠特色产业支撑、低密度蔓延的郊区化、行政管理导向的高度集中、缺乏产业支撑的外部经济等建设模式,描述了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小城镇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难题和路径选择(黄妍妍,2015)。
有学者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进行了研究。宅基地是城镇化建设的土地来源(杨一介,2007),农民从土地经营权的转让中获得收益,土地所有权的集体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方辉振,2010),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的城市化”的速度,致使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刘亭,2002)。曹刚对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城市瓦解农村、城市馈补农村和农村转变城市三个阶段,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曹刚,2010)。
有学者对小城镇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小城镇联结了城乡经济(杨林防,2003),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阶段(王士兰,2001),小城镇在发达城市周边农村的城镇化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陈鸿彬,2004),小城镇可以缓解发达城市的各种矛盾(朱东风,2005)。不能够通过农业向工业转变来发展农业经济,应当通过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经济的结构和布局,从而发展农业经济(郭影,2014)。
在小城镇建设的就业方面,研究者认为小城镇的村民应该在本地就业(崔功豪,1999),需要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周泽炯,2004),小城镇聚集了产业可以促进村民就业(肖万春,2003)。
关键词:高架桥;施工;质量;混凝土;伸缩缝
中图分类号:TV3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高架桥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原因
(一)裂缝的产生
高架桥会因为出现裂缝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严重地甚至会发生坍塌事件,对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会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现在列举一些成因如下:
1、结构参数不合理
结构参数在高架桥施工工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几乎所有的工程都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截面尺寸的误差,而在工程完成的验收步骤中也有允许存在的规定范围的误差的存在,正是这些误差导致了裂缝,会使高架桥在结构上被破坏。在施工过程中实际的材料值与设计值会有偏差,所以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抽样检测,以便于及时发现两者的差距,一旦较大就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出现重大质量事故。
2、混凝土配比不合理
建造高架桥时使用的混凝土,对混凝土的配比随意,没有按照设计比例进行配比,选购的原材料进货来源不统一或者质量不高,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同时,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周围环境在不断改变,而内部结构处的温度没有办法随外部温度的变化而及时变化,使得混凝土膨胀,桥梁在变形时会受到其他部分的阻力而产生内部拉应力,在积累到超出混凝土的极限后就会产生裂缝。
3、施工管理欠佳
在高架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堆放建筑材料和施工大型仪器设备的时候随意摆放,对于高架桥的受力特点不了解,在受力较为脆弱的地方摆放重物,也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施工操作,对起吊机,以及车辆的安装,运输,等操作的随意性,直接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载重量不均匀,进而形成裂缝。
(二)麻面、气泡与蜂窝的产生
高架桥使用的混凝土结构松散,导致建成的高架桥严密性低,所能承受的载重量也较低,大大降低了高架桥的寿命,容易受到腐蚀而产生麻面、气泡、蜂窝等。
混凝土的配置比例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混凝土模具的加工精度较低,出现局部漏洞和形变,接缝处不严密容易漏浆,容易使得骨料的间隙处无水泥浆,等到干硬后就用于出现稀疏的蜂窝,在浇筑混凝土后,由于施工工艺水平的限制,振捣方面不够规范,不少地方振捣不够,混凝土过振也会使混凝土发生水灰离析,使得高架桥容易出现结构上的疏松。
二、城市高架桥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一)模板安装与砼浇筑
1、模板安装
模板在安装前应除去表面污迹并进行整修,使模板平整光洁无变形。模板安装要平整,接缝要严密。所有接缝应采用粘结剂(水泥与胶水配制而成)刮平刮实,而后用胶带纸粘贴整齐确保接缝光洁。尤其是侧模与底模的接缝外侧要用角钢加固,角钢用螺丝钉固定在底模上,角钢与模板下压海绵条,确保棱角直顺且不漏浆。
另外,模板接缝要规则有序,要考虑到与连接段施工缝、端模、支座的协调统一。对于侧模与底模、侧模与翼缘板底模、翼缘板底模与翼缘板侧模3道接缝要采取拉线检查。施工时,我们要求平面偏位直线段20m不超过2mm,曲线段5m一10m不超过2mm。这里尚需强调一下内模的接缝,由于现浇箱梁的内表面为非外露面容易被质检人员忽视,箱梁内模的接缝应采用海绵条填塞或粘结剂封堵,并外裹―层塑料布,确保内表面不漏浆。
2、砼浇筑
砼采用商品砼,拌制必须正确使用外加剂,既保证输送管道通畅,又能保证砼坍落度。另外,还需确保砼的缓凝和早强(视施工需要)。箱梁C50砼,采用砼输送泵输送到浇筑位置,其坍落度控制在12至14cm。在第二次砼浇筑前,将粘在钢筋上的砼清除干净,对砼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松动石子、浮碴,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砼浇筑要求每阶段一次完成。捣固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均匀振捣,其标志是砼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呈平坦泛浆。砼采用泵送,对模板的冲击力很大,出口必须在水平方向加以缓冲,严禁直接冲击模板。浇筑顶板砼时,应严格控制其顶面标高,以免影响铺装层厚度。浇筑时,应边浇筑、边抹平。在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抹面,消除收水裂缝,并拉毛。砼浇筑完毕后,应马上清理孔道。并在12小时内用湿麻袋遮盖,经常洒水,保持砼湿润状态。若遇气温高或太阳暴晒时,则应在砼初凝后即覆盖湿麻袋以免砼产生干缩裂缝。
(二)桥梁工程中伸缩缝的施工
伸缩缝的设置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施工部位,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是否达到优良,而且也关系到桥梁使用功能、行车平顺及结构的稳定性。桥梁主体结构的伸缩变形,主要来源于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量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收缩量。其收缩量由设计单位确定,伸缩装置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伸缩装置留设缝隙的宽度,以满足桥面主体结构变形的需要。当前桥梁施工进度都很快,伸缩装置安装与混凝土浇注时间相距较短(特别是混凝土现浇连续结构),且各部分梁体浇注时间与伸缩装置安装时间各不相同。由于新浇混凝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收缩现象,因此在安装伸缩装置,设置其宽度时也必须加以考虑,以免造成伸缩装置安装后期伸缩间隙过大。
缝内填充聚笨乙烯硬制泡沫板,密度30kg/m3,侧面及底面用嵌缝胶密封或用压光不锈钢板封堵。不锈钢板一侧固定:检查伸缩装置的位置,确保伸缩缝装置符合设置要求,伸缩缝如果分段安装的,接缝外焊接:模板应具有水密性,防止沙尘堵塞缝隙。主梁伸缩缝处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增伸缩缝与主梁伸缩缝等宽。另外,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增应在跨中和支撑处设置伸缩缝,跨中伸缩缝宽为2cm,支撑处伸缩缝宽1cm,缝内填充及封包材料同主梁。
(三)高架道路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1、砼现浇层
桥面砼现浇层设在空心梁处,采用C40混凝土,其厚度为8cm。施工前,对梁顶进行认真的清扫,将杂物清除干净,并在梁顶面洒水湿润,以利于现浇层与梁的结合。在板端30cm宽度修整齐,然后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严塞空隙,沿35cm宽度喷刷二遍热沥青后铺白塑料薄膜一层密贴板端。
钢筋绑扎,绑扎时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接头要错开,并垫好保护层垫块。桥面现浇层厚度及顶面标高通过钢管来控制,钢管间距(横桥向)一般为3.5m左右。混凝土用泵车送至桥面,浇筑采用水平推进,均匀下料。先用平板振捣器来加拖拉一遍,对于有留出钢筋的地方用振捣棒补浆,压辊以铝合金刮尺刮平,现用压辊来回滚压,压至表面泛浆,压辊以隔离条钢管为依托,在这期间
发现有凹坑则随时填平,依次滚压,初步收水后取出隔离钢管冲净以便下次使用,凹槽则用混凝土填平,木蟹拍实、拌平。在砼初凝后,即覆盖湿麻袋进行养护,并定人定时浇水。
2、改性沥青砼铺装层
沥青砼混合料用摊铺机摊铺,接缝应紧密,拉直,并宜设置样桩,控制厚度,分二层摊铺碾压,如间隔施工分层时间较长时,应对下层进行清扫,并浇一层粘层油,沥青砼混合料摊铺温度不得低于100℃,机械摊铺与路缘石离开10cm,用人工摊补,以防挤坏路缘石。摊铺后先用6吨至8吨光轮压路机初压2遍,检查其平整度、路拱等,以便修整,初压温度在100℃左右,复压时用20吨双轮压路机碾压4至6遍,达到稳定,无轮迹,终压时用6至8吨压路机碾压2至4遍,沥青砼此时温度不低于70℃,碾压时从二侧向路中碾压,相邻碾带轮迹重叠1/3至1/2轮宽,禁止中途调头,急刹车和停放各种机械。
(四)做好抽样检查
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抽样检测,并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全面地掌握着整个施工过程的进程和发展状况,这也是对高架桥施工安全的保证。一旦监测到的实际值与设计者差别较大的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重大事故的出现。施工的每一个阶段内,桥梁结构的内力和结构变形的可能预计值是可以预测的,施工的实际值也是可以相应的监测到的,培养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高架桥的重要性,只有责任到人才能分工明确,避免出现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
结语
综上,施工质量在工程进行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城市高架桥梁施工中,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全与美感,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使实际的工程效果达到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诚. 城市高架桥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 魅力中国. 2010(03)
关键词:园林节水设计;合理植物配置;节水型灌溉 ;雨水及中水的利用
一、广州园林绿地建设发展规划及水资源状况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按广州2001至2020年的规划目标,规划中心片区到2020年,绿地率: 38%,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20m2。充分利用广州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国际化、生态型华南中心城市。
广东省水资源总量表面上看在全国属比较丰富的省份,而实际上广东省水资源形势却比较严峻: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枯水期易出现旱情。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水环境改变的影响,随着全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城乡人均耗水量偏大。广东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城乡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为每日227升和每日147升,分别高于全国城乡人均每日212升和每日68升的生活用水量(2)。
二、园林节水设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因此水资源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来愈重要,是支撑整个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广州,大多数公园及绿地的浇灌水源都是市政自来水,且它们的浇灌方式大多数都是洒水车及人工胶管式的手动喷淋浇灌。全自动的智能喷灌系统至少比人工系统浇灌节约30%的用水量,如果能利用雨水、公园本身的湖水及公园自身的卫生间排水(经处理达到绿化浇灌水质要求时),就可进一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随着广州绿地率不断加大,园林的节水设计也是势在必行,其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三、广州地区,园林节水设计普遍所存在的问题
1、整体规划不到位,中水的利用率仍然较低。广州市年污水处理量已达四亿吨,大部分都排入了珠江,造成了“中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有条件的新区,许多也没有统一规划实施雨水及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从而也影响了园林绿地节水的实施。
2、许多节约用水的政策及要求没能真正的贯彻及落实,即使设计方考虑了园林节水方面的内容,往往是使用方也不予采用。
3、园林节水设计是靠各个专业紧密配合才能完成,由于节水意识薄弱,许多设计人员没有将节水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各个专业之间也没有密切的配合,仍然各自为政,导致园林节水设计专业间脱节。
4、广州对于常用的不同植物耗水量的基础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对园林节水设计非常不利,因为没有这个最基本的基础资料,节水设
计无从谈起。所以这些基础数据的研究、测定,都是园林节水设计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在园林建设中许多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盲目建设大广场、大草坪,与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定位不协调。既没起到应有的良好效果,又浪费了珍贵的土地资源。以草代木,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耗掉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6、目前城市园林绿地灌溉方式多种多样,在广州是以人工胶管式灌溉为主,且水源多数以市政饮用水为水源,而节水型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乃至地下滴灌等则应用较少。即使采用了喷头或滴灌溉方式浇灌,但仍然是人为控制浇灌的时间及地点。对于人工控制浇灌,它们不能保证灌溉均匀、适量,经常会出现灌溉过度,影响植物生长且水源浪费严重。由于较多园林绿地管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不会使用全自动灌溉的设备以及供货商的服务不到位,也是造成全自动灌溉普及不高的原因。
7、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为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园林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大量移植大树及外来品种的树木。大树从购买、运输、栽植到后期管护的费用都远远高于规格较小的同类树木及本土树木,而且其成活率也较低,死亡后需要进行二次栽植,对于外来娇贵的木种,也需较多的水及肥料精心栽培浇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8、盲目地设置许多水景观设施,没有考虑其运行成本,而且没有配备相应的水处理循环系统,导致水景水质很快变坏,需全部重新换水,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就出现刚开始水景景观设施有运作,但长时间后,水景就成了摆设,既造成投资的浪费,又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景观效果。
四、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园林节水型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合理布局新区域各类绿地, 善于利用雨水及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使它们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尽量减少以生活饮用水源维持各类人工水景用水、城市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使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被重复利用。应尽早日由“耗水型园林”向“节水型园林”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在新建区域推行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网供水的制度,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都应将污水进一步处理为中水,使其成为供新区的农业灌溉、农业养殖、工业用水、环境用水、绿化用水的水源,并逐步实施对旧城区的供水管网改造,将已建好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一步深化处理为中水,配套老城区的管网改造,逐步实现旧城区也能有中水给水管网的供给。
2、将节水政策落实到位,指标到位,使具体的用水单位要求设计相应的节水措施,这是园林节水设计真正实施的有力措施。
3、园林节水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园林绿地用水总原则为若有市政中水水源,尽量直接采用该水源;没有该水源时可将在工程范围内利用已有的河流、湖泊、池塘或设置新的湖泊、池塘作为雨水调节及绿地、水景的水源;对于非常小的公共绿地而又没有中水源的,才使用市政自来水。
(2)加大园林节水宣传,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让每一位设计者都意识到园林节水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使节水型园林必将成为广州新型园林的主要建设模式。
(3)园林节水设计不是任何单一专业能够解决,而是需要各个专业都能高度重视、通力协调、积极配合完成。
(4)对于设计实体需在总体规划时就应将节水设计考虑在内。在进行现场勘查时应注意其所在地的地质土壤情况、气候气象情况、现场与外部接壤的水文水利情况、现场原有的地形地貌情况(在低洼处是否已有天然形成的湖泊、河流、小溪等)、周围市政设施实施情况、原有地块各种植物地被的生存现状等等。结合园林的特色要求及现场的勘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市政中水水源,尽量利用已有的湖泊、河流,作为我们绿地灌溉水源,如果没有这些水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在绿地实体的地形低凹处设置人工湖泊、池塘。在需设置排水沟的地方,条件许可时,尽量由传统的排水沟改为生态草沟。人工湖泊、池塘及草沟的作用:一是可以储存、调节雨水高峰的水量,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放压力;二是与目前所提倡的建设海绵城市―让人造城市,转变为能够吸纳雨水、过滤空气、过滤污染物质的超级大海绵,达到降温、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从而迈向生态与低碳城市相一致;三是生态草沟可将雨水通过滤层的过滤改善雨水水质;四是解决绿地的灌溉水源问题,达到节水的目的。生态草沟示意见(图一)
(图一)
(5)对于大中型园林绿地的设计,宜进行全园用水平衡计算。
4、广州虽然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对于不同植物耗水量的基础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此种情况,应尽快加大此方面的投入使园林节水不再是空谈。
5、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结构,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
(1)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尽量减少移植大树。当前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宜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这给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乡土树种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同时,乡土树种还具有丰富的林相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景观。因此,乡土树种应成为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4)。
(2)大量应用耐旱植物。耐旱植物包括旱生植物、 中生植物的耐旱种类,以及通过培育而成的耐旱园艺品种。 耐旱植物的应用,能减少绿地的用水量。
(3)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品种多样,用水量差异较大。在园林绿地种植中,必须坚持以树木为主体。乔灌木不仅是城市园林景观的主要载体,而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效显著。乔木(含落叶与常绿乔木)虽在株数上不占优势,但其绿量却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4%,释氧固氮、蒸腾吸热等生态效益的量化值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5%-87%。园林绿化应符合植物群落生态学特性,减少大面积单一种植草坪、色块、花卉带来的水源严重浪费,提倡以乔、灌、地被植物组成的复合式立体生态群落为植物造景主体,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地表径流,达到减少灌溉的目的。对于草坪的建植应遵循“不可不建,亦不可滥建”的原则,提倡发展节水型、耐旱型草坪。
6、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城市园林的灌溉方式上,需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对灌溉系统进行认真全面的设计,园林灌溉的精准化是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其是通过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蒸发量等参数的综合考虑,据不同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向植物供水,才能科学的控制水的灌溉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了推广使用全自动灌溉系统的运用,需加强对园林绿地管理单位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
7、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应采用与之相适宜的科学灌溉方式,同时由于不同类型植物特性及栽种地方的不同,也要求不同的灌溉方式与之相适应。
(1)对于森林类公园,如果树木已经长成,就不再需要浇灌。对于树木仅为幼苗类的森林公园,由于用水量不多,且树木成林后就无需灌溉,为节省投资,只需沿着园路旁每隔30~40米设置快速取水阀。
(2)对于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地类公园,就不适宜采用喷头类系统灌溉。如果树木繁茂,用水量不大,仅需设置快速取水阀,而在平缓地带可采用快速取水阀加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
(3)一般的公园及绿地,对于成条状的灌木类,需采用直立型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对于草坪及低矮类花卉植物可采用埋地式旋转喷头喷灌,无论采用哪种灌溉方式一般都应设有快速取水阀系统,作为自动喷灌的一种补充。
(4)对于新修的马路,为减轻城市硬地化的问题,绿化带低于路面,马路雨水可以直接排入绿化带,在绿化带内设置可渗水的排水沟或渗水管,一般5~10年的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土壤,当雨水暴雨强度大于5或10年一遇时,再通过溢流一部分排入市政雨水管网,一部分流入雨水蓄水池,该条形绿化带的浇灌就可通过雨水蓄水池、水处理装置及加压泵送至灌溉给水管网(如果已有市政中水供水管网,绿化灌溉给水管可直接接市政中水管网)。灌溉形式可为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对于此类的绿化带植物要求是耐涝性比较好的植物。对于旧的马路,一般绿化带都高于马路面,如果没有市政中水供水管网,可在较为宽敞的马路交接地带的绿化带下设置雨水蓄水池(马路部分雨水溢流至该池内)、水处理装置及加压泵送至灌溉绿化给水管网,浇灌马路绿化带的植物。
(5)屋面绿化植物,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植物,设置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条件许可时建议推广使用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所做的绿色屋顶。该绿色屋顶的特点:一是雨水通过下渗种植层后再汇集至屋面周边的雨水汇集管,再由抬高一定高度的溢流口排至雨水口及雨水落水管内,其好处是延缓暴雨峰值达到的时间,同时部分雨水会存留在屋顶的介质层里,保持土壤层的湿润;二是该屋面所种植的是既耐旱又不怕涝的植物:非洲霸王树、大将军、仙人掌、金虎仙人球、柱叶虎尾兰、巴西龙骨等,降雨过后,由于有存留在屋顶的介质层里的部分雨水,除极端气候外,该屋顶的植物一般不用浇水灌溉;节约灌溉用水;三是屋面的雨水通过植物的种植层过滤后,水质可达Ⅲ类水质指标,通过雨水落水管直接排至小区水景池塘内可做水景观补水及小区的绿化用水。
(6)人行天桥及高架桥两旁的绿化带的灌溉。由于该地方的环境恶劣,要求所选的植物生命力强、耐干旱、落叶少、花色鲜艳、适合广州南方气候等特点的植物,目前在广州运用最广泛的是勒杜鹃(1),其具有耐修剪、容易扦插繁殖,而且具有一定的垂枝性、叶面占整株的比例较大、密被柔毛枝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气体,被广泛使用;其他如马缨丹、云南黄素馨、软枝黄蝉、希美莉(1)等应用还较少,可以适当发展,这些植物普遍具有抗污染、抗病害、生长粗犷等特性,而且花色鲜艳、花期长、有悬垂效果,比较适宜作为桥面绿化整饰植物,以增加绿化种类和花期色彩变化。滴灌系统主要是通过一条细小的软管把水输送到桥梁的花槽中,用电磁阀、时间控制器、土壤湿度控制器控制浇水量和时间。这样不仅保持了植物生长的泥土潮湿,促进植物的生枝、长叶,而且还大大节约人工,提高用水效率,也解决了跑水漏水的状况。设置多出口压力补偿滴头,每个滴头根据花盆大小和植物品种连接不同数量滴箭。滴灌系统装置包括有:调节水压不足问题的调压阀、保证灌溉均匀度的压力补偿器、电磁阀、过滤器、时间控制器、土壤湿度控制器、降雨自动停灌的雨量传感器等。设置保险箱保护控制器和电磁阀,安装位置尽量放置于桥梁下以便于操作与检修,具体见(图三)。
(图三)
8、目前《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中已明文规定在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小区及公共建筑区内所设的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3)。目前许多的公共绿地、公园等场所所设置的景观用水水源大多数是市政自来水,由于没有考虑其运行成本,加上没有配备相应的水处理循环系统,水景水质很快变质,需全部重新换水,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所以要求我们在做设计时一是应慎重考虑景观水的运行成本,尽量少采用需时时用动力设备的景观;二是要求按规范规定设置水处理循环供水设备(封闭水景);对于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水深大于0.5米的湖泊、水塘建议采用水生物处理法保持水质要求;三是景观用水水源首选是中水水源,避免市政水资源的浪费。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将得到快速的发展,高效利用城市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园林,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环境、资源优势、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自然条件差异大,在建设节水型园林的实践中,广州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遵从科学的理念和原则,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地理环境、植物品种、山水资源和文化特点;走出自己特色的园林绿化建设路子,走上创新、节约、环保和谐之路。广大园林工作者积极开展节水方面的技术研究,并将已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设计中。应积极推广国内外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经验,推广非常规水的利用,把广州建成绿荫秀美之地,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行天桥、立交桥绿化种植养护技术规范》DB440100/T112-2007
[2]《广东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
[3]《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