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

时间:2023-10-10 15:58:59

导语:在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体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已实施了三个阶段,新课程的教材有很多新颖之处,它最大的亮点便是开设了选修课模块,提高了语文选修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可以说,选修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了长久以来语文课堂相对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确实是一个大胆的举措。而这种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面对选修课,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取舍得当,详略相宜,做到教学内容个性化

新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成为困扰语文教学内容的难题之一,如果用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模块教学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科学有效地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去除枝蔓,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学习视野有所开阔,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注重实效,突破难点,追求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性质。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辅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注重不同课型、不同学情的因素,在方法的选择上各有侧重。有些课型可以侧重学生的爱好,如,《小说阅读》《人物传记》等,有些可以侧重语文的涵养,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的则可以侧重于树立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先秦诸子选读》。

三、关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避免教学误区

1.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封闭的语文知识专题课

在一个封闭的课程空间里,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择,在缺失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也就失去了客观诉求。

2.不要把选修课上成专题内容的学术课

选修课要有拓展和探究,但应“适当”,要讲究拓展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不顾学生的实际,一味求“深”求“难”,这样做也同样无法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无法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3.不要把选修课上成架空的人文课

第2篇

一、选修课的概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不断变化着,课程的结构必须体现在选择性、综合性等多方面。课程不应该仅局限于静态的经验和书本之中,它是精神和物质文明的相互结合。在新课程的改革体系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最具创新的一次改革,是我国多次教育改革的核心。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它强调知识是来源于认知字体自身对知识体系和意义的一种主动的构建,也间接地说明开设语文选修课有较强的理论性支撑。在理解选修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几个特点:模块化、层次化、多样化。

二、提高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策略

1.在高中开设语文选修课具有特别的意义,它让语文回归了经典与生活,突破了传统的理念,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的交流平台。新课程的标准下,选修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选修课程中扮演的角色即是创造者也是开发者。所以如何优化课程的设置、有效运用选修的教材是考验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当很多的角色,如引导者、协助者、选择者等。开设选修课的最大作用是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自身素质、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选修课与必修课相比,更能尊重学生的自身情况,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让学生有选择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是最好的一种选择。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加强学生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兰亭序》,学生们对它及它的作者都有一定的了解,它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的人生观和精神气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完成教材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和情趣,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鉴赏能力,领悟到诗人的独特诗意。

2.提高语文课的素养,加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要提高。在平常的学习当中把最基本的课程概念、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显现出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方法。从课程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发现创新意识。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教学反思更加深入地了解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掌握课程的知识,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创造性地开展语文课堂,改变课堂的上课方式,大胆改变教学内容。课前仔细认真的准备,促进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们的活跃性,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知识的同时,同样提高学生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一 研究背景

1.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改革的历史要求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是对原有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层次的冲击。在教育第一线,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适应、积极调整的过程正是改革的外在表现,其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则是教育领域改革最具有行动意义的改革。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改革是改善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低迷状态的直接途径。课堂教学行为改革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要求。

2.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专题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课堂教学行为才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对象。国外的研究中最早见于克瑞兹(kratz)1986年的研究。从探讨教师人格与特征的间接研究逐渐发展到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研究,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效能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显著的方法,已经有研究者(傅道春)开始采用类似人类学的方法对课堂实录进行研究。但是国内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不足是把课堂教学行为等同于教师行为,或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行为进行心理现象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都未能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未能把教师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有效结合来作整体性的研究。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应该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师生的互动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开展研究。

二 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精神。无论提倡何种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都应重在求”实”,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而教学方式也不要单纯以小组合作、讨论为唯一途径,应根据内容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

三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途径

1.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以课本为中心,对不同的课文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 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2.尊重学生,调动兴趣

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就必须研究、掌握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实把握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设定恰当的学习自由度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的尊重。

3.创设恰当的课堂气氛

恰当的课堂氛围是激励学生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

4.重视课堂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都是理论,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时间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 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第4篇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语文教学面临边缘化的窘境,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实践表明,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形成性考核为手段,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六位一体”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高职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教育课,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程定位模糊、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局限于教材和教学方式、手段,整体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湖南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及评价标准的改革工作,并将这一模式较好地运用于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职语文整体优化教学体系。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一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一、“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由原国家重点中专郴州商业学校和原部级重点中专机械电力工程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学院从2006年起,创立并实施了“六位一体”能力型课程模式教学改革。

所谓“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摆脱了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的思维定式,是一种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系统优化、彰显职教特色的全新模式。

二、“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六位一体”课程改革的第一批试点课程,经历了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科学定位课程培养目标

在“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中,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来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最重要的工作。明确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学科定位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材设计、师资配备及教学方法等。而培养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对高职教育特点、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状况和社会需求的把握。

高职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也不同于本科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和“基础性”,本科语文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高职语文则介于二者之间,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高职语文课程要超越中学语文课,必须在夯实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言文化的熏陶,培养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与本科语文相比,应降低知识的深度和厚度,弱化理性思辨色彩,突出实用价值。

此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后者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和岗位的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即: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据调查显示,职业核心能力较之专业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这就从本质上要求高职语文课程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改变了“有了知识,就有能力”的传统知识本位职教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高职语文课程定位为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重要文化基础课。它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只有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体现高职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应该具有的作用。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我们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了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是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对当代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不够,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与现实要求相差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样泛泛而教,靠有限的课时讲授几篇课文,很难达到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培养要求。

为此,我们打破了依据知识本身逻辑来组织内容的传统高职语文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参照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形成来选择、理顷课程内容,将高职语文与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内容由阅读鉴赏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信息处理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学习内容等模块组成,做到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本位,融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以课堂学习内容为本位,构建自主学习内容。这样既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1)项目驱动法。根据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单元(两课时)目标精心设计合适的训练项目,以训练项目来引领技能训练和知识的讲解及归纳,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安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被动学习的心理定式,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调控。(2)问题探究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应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评议,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视角进行思考,也可运用逆向思维,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全面考虑,提出多种解决办法。(3)分组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活动。例如学习策划书写作时,先布置小组成员利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和相关信息,讨论写作思路,并进行写作。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成员上台陈述观点、展示作品。这种方法可与竞赛、讨论和情境模拟结合起来,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开放式教学法。高职语文课时有限,教学中应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将语文课堂与文化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相结合,把语文学习贯穿于各种课外活动、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扩展阅读,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引申到工作、生活中去。

(三)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开发特色鲜明的高职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改革理念的物化形式。传统高职语文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文章内容为编排体例,选文缺乏时代感,多与中学语文重复,且忽视职业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六位一体”课程改革理念,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条主线来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开发出了方便教学的《高职语文实用教程》。该教材运用“六位一体”课程职业能力分析方法,确定了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将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信息处理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第二课堂学习等六个模块,再依据每个模块包含的单项能力,确定各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训练项目和训练素材既考虑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又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学校还陆续开发了教学光碟、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训练素材和试题库等立体化教材。同时,这一系列教材首先在学院试用,并在教学活动中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再进行公开出版。这样,不仅保证了教材开发的质量,也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学习的品质及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那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既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正确判断,无法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

首先,我们建立了学生、教学专家、语文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考评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份 课程设置 考核理念 改革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1-02

当前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礼仪修养类课程主要包括:《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和《酒店礼仪》等,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院校陆续开展了针对该门课程教学和考核的改革,成效不一,情况复杂。

一、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礼仪修养类课程通常被设置为限选课或选修课,出发点是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个人基本礼仪、日常交际礼仪、常用专业礼仪及世界各国的礼节、风俗习惯与禁忌,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言语举止,为学生求职、工作做准备。这种理念的教育目标明确,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更多是把礼仪类课程作为一项技能教育来看待,忽视了礼仪修养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养成非一日之功的事实。因而该课程在各类专业课程结构中居于微末的地位,甚至有些院校、专业已经或正在计划酝酿削减课时或直接砍掉该门课程。很多学生踏入社会后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方法、待人接物生涩、拘谨,屡屡碰壁、吃尽苦头,在实践中反证了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有关。

2.时间安排不够科学

首先是课时不足。作为限选课或选修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课程总学时的安排都比较少,而礼仪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简单认同为是一门专业课,在十分有限的课时内期望学生学会较为完备的礼仪知识并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不现实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了解和知道怎么做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大量实践、勤奋练习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和行为。

其次是授课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礼仪课通常在高职院校被安排在第四学期或毕业前夕。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学生在毕业前为以后的应聘求职以及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因为众所周知,一个应届毕业生能否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良好的礼仪素养不可或缺。但是,一个人优雅的气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体悟和实践。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消化吸收课程知识。

3.教学内容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作为选修课程不被重视在所难免,内容安排上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教学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难以落到实处。体现为重知识,轻实训,很难对学生以后的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2)内容选择比较随意。因课时较短,选择授课内容必有局限,任课教师选择授课内容可能因人而异。

(3)由于设施设备、实训耗材和实训场地的缺乏等客观条件限制,有些礼仪知识细节内容只能通过描述,甚至一语带过,不能深入分析和学习;例如各种酒类对酒杯的选择和饮用方法、茶道茶艺等知识的学习必须具备相应条件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4)体现教学内容的教材很多内容陈旧。当前各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礼仪教材,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各有偏重,或偏重专业工作、或偏重一般待人接物的礼仪内容。有些教材甚至存在内容错误、重复、简单粗糙、内容结构编排逻辑顺序不合理等问题,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礼仪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4.教学过程固式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习惯的影响和制约,多数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课堂上基本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的力度不足,课程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学生兴趣了了。

5.缺乏具有丰富实践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为节省办学成本,许多学校不配备专业礼仪教师,授课教师大多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他们本身或缺乏专业知识和素质,或对课程重视度不高,更缺乏相关实践,无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示范与指导。

6.成绩考核、评价方式难以真正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礼仪水平。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在期末进行闭卷理论笔试。这种考核方式难以体现课程的性质和达到教学考核的目的。可能出现"高分低能"、"高成绩、低素质"的情况。

二、礼仪课程设置与考核理念的重建

(一)课程设置理念的设想与构建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的精神,在本课程设置上,坚持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指引,使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结合,促进礼仪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

礼仪素质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高等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因此在此考虑下把该类课程作为必选通识课程进行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本和职业素质目标,不同专业以不同专业能力要求目标为侧重点进行讲授,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礼仪素质和必要的交往艺术,而且应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礼仪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应基于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的需要,培养具备较高礼仪素养的人才,体现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授课时间与地点的调整

(1)鉴于礼仪素养的学习非能一日奏效,礼仪课程教学在授课上应把握住本课程教学特点,在授课时间上作如下调整:总课时无法调整的情况下,延长授课间隔时段,如可以分别在新生入学、每学期首末和毕业前安排适当时间授课、考核学生学习情况,而非如前在学生毕业前"短时集训";

(2)教学讲究情境和工作环境,地点不仅安排在课堂,更多安排在其他场所和场合,如校内实训室、模拟工作室、校园内、实习企业等。

4.授课内容的设置

授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基本礼仪素养,使学生学会塑造良好个人形象;二是专业礼仪素质要求,使学生掌握职业要求的礼仪知识和能力。

(二)考核理念的重建和实施设想

由传统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改为形成性考核形式。学生的礼仪素质状况很难通过一次闭卷笔试的考核来真正验证和判断。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学生礼仪考试成绩高而礼仪素质较差的情形。形成性考核是一种开放式考核体系,它通过增加平时学习权重、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和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考核来进行综合考察,在过程中和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课堂抽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项目式考核、平时表现、期末综合鉴定等项内容,按一定比例构成课程考核体系。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动态化的评价过程以及职业化的评价标准。

这种考核评价的主体由过去的任课教师一人,增加为多人,包括学生本人、同学、班委、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等,分别赋以不同权数,综合性、全方位考核学生个人形象、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与沟通等情况。这种改革促使学生把良好礼仪行为要求内化为个人习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设想是:

1.从考核主体分析:任课教师考核课堂部分,包括考勤、课堂表现、练习与配合以及模拟场景、情境考核等情况;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行为的变化做出反映和解释;同学和班委对个人打分,反映该生品行和日常行为方面的改变;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对该生在其他课堂和班级的表现打分。各项分别赋予不同的权数。

2.从考核时间分析:由过去有限的100-120分钟延长为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全部校内三年的学习时间。虽然难度较大,时间跨度长,但能真正考查学生礼仪习惯养成的真实情况。三年时间的坚持使良好行为习惯足以养成,培养具备较高礼仪素养的人才成为可能。

3.从考核形式分析: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综合采用技能测试、模拟演练、口头面试、书面问答、间接观察、直接观察等多种评价方法。

4.从考核内容分析:应包括个人基本礼仪素质、专业技能知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如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亲和力、沟通力、灵活变通能力等。这方面考核可以聘请实习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考核学生校外的情况。

三、课程教学实施措施改革初探

礼仪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作如下的改革:授课模式由传统的纯课堂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课程的操作性和应用性,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相适应。

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课堂教学部分:改革重点在于授课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授课内容的调整

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基础上对授课重点内容应为:介绍课程基本理论的架构、提出学习要求和阶段目标、指出学习和练习的方法、适时监督和考查学习效果等,引领学生的学习。

针对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组织优秀专业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编、创新,结合专业突出重点、难点,并最好配套音像等资料。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建议根据不同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 教学的感染力。当前高职学生更擅于感性思维,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声并茂,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思维。

教学可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1)情境教学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境,有利于形象教学的方法。例如讲授谈判礼仪时,利用校会议室或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室,进行模拟训练;应聘礼仪中模拟应聘现场,使学生分别扮演考官和应聘者等身份去体会和学习等等。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礼仪素养,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和工作。

(2)示范式教学

示范式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包括教师示范、学生示范、案例示范、视频示范以及各种示范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模仿和练习中准确地掌握动作规范。例如讲授西装的穿着时,如果仅靠讲授很难使学生接受和掌握各种细节,利用示范式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当前教学中应用广泛,其提高学生技巧水平的效果较为明显。案例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灵活变通、合理运用的很好方法。

案例教学要注意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案例的分析与采用方法多样。可以课前布置、也可以课中分析讨论;可以个别提问、也可以分组或集体讨论。可以充分利用案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课堂讨论所延用案例,更是能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对错、找寻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发挥案例的纠错和验证功能。

(4)研讨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思考性的礼仪问题,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问题答案、设计动作、练习演示。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实践教学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知识的操作应用、学生礼仪习惯和行为的养成。

可以分两个方面实施:一是校内实践,把教室扩大到餐厅、办公室和宿舍等地点,全面督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学习基本交往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二是校外实践,重点培养专业礼仪行为素养,如结合地区展销会、企业周年庆典等场合学习,也包括在顶岗实习岗位各项礼仪知识能力的全面应用。

实践教学部分可采用行为教学法。具体可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观摩、交流沟通、实际操作、角色参与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礼仪理论知识和技能。总之,改革后的教学课堂拓宽了,实践既是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又是考核内容的体现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

参考文献:

[1]彭云.高等院校礼仪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探讨.高教高职研究.2012年1月号中旬刊

[2]彭秀兰.公关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构想.天 中 学 刊2012 年 8 月第 27 卷 第 4 期

[3]张丽英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年第 17 卷第 4 期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特点 数学概念学习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教育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应试教育主要以教师和知识为本体,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合作探索能力,因此,将高中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也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深入研究高中教学的教学特点下,本文针对构建数学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数学概念学习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探讨发现适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1.新课程教学特点

新世纪发展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知识的更新与改革,随着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日益表现为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综合竞争,“科教兴国”战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总结前几次的基础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正式推出新课程标准这一科学理念,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形式,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充分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这一学科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学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发展人类的智力与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魅力。数学是高中教学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与各科学科有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能力提升。新课程教学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三维目标,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领导者,是新课程实施与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必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学特点以及其适应性。

2.高中数学教程的问题研究

学生普遍反映数学学科很困难,这在学习思维模式中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模式,而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数学理念与概念的不透彻认识。一般地,高中阶段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与系统,学生在初次接受数学概念时会由于自身的错误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的模糊性而存在困难,不同的错误类型是由学习者在构造特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本文将其归结为“合理性错误”和“过程性错误”等观点。其中,合理性错误是指由于长期性学习概念形成而出现的障碍分析,具有隐蔽性质的错误理念,尽管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能承认其正确性,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要打破原有的概念模式,层次分明,建立新的概念学习。比如:将平面平行的概念推广到空间中就存在不合理性,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所认为的错误理念推广新问题的解决中,要避免此类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性错误是在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形成的错误操作而带来的相反理论,具有通透性、短暂性。,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是可以有效预防与避免的,比如,学生在接受一个新概念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一些认识,导致术语的不相一致性,比如线面角的概念就不适用于日常生活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差,在数学概念运用与联系使用的同时会增加错误的发生率。

3.新课程内容教学模式

3.1 教学服务于全体学生

高中教学课程的学习要服务于全体学生,这就需要体现课程安排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能让所有学生在共有基础上提升学习技能,又能奠定基础的学习理念,这对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全国高中阶段数学模块主要涉及集合数列、三角函数、空间向量几何与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内容,同时新增算法、程序框图以及推理证明等基本知识,数学知识的覆盖面广泛,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数学知识的层次丰富,对于数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教学内容螺旋式发展

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接收新知识的心理规律也逐渐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促进,使得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编排上具有连续性、层次性以及螺旋式发展的特点,最终达到深入理解的层次。比如高中课程中引入概率这一概念,为以后课程的排列组合内容打下学习的基础,因次这一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对于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高中数学阶段的教材安排正是利用这一优势,其中很多基本的数学概念都是通过前期铺垫,加强过程的学习和后期跟进的力度,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反复领会和使用。

3.3 弹性选择与个性发展

高中教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多向发展以及弹性选择,高中数学的内容编排会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动手能力,因此,高中教材逐渐引进教学选修系列内容,根据文理科学生或者特长生的不同需要,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课程。新课程的教材编排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多项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知识进行巩固与认知,加之教师的课堂引导,对于数学定理、概念以及结论的学习历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对知识的分析、选择与更新的能力。

结语:

通过教学调查与分析,在高中教学课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学研究十分必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渗透数学建模与概念性学习理念,教师对新课标实施效果的认识、整体感受以及学生可接受能力都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率,深入研究探索高中数学教育理念,此外,在高中数学课程教育新理念下,是否发现一个有效促进概念性学习理念的可操作性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韩际清,田明泉.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论――走向高效的数学教学理论篇[M].天津:新蕾山版社,

2011.

[4]杨春华,杨玲.素质教育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概念课、定理课教学初探[J].保山师专

学报,2010,(4):19―24.

[5]赵天书.新课改中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的七种关系[J].中学数学教与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教学工作由于受到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应试知识点教学过于注重,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由于对语文教学研究较为浅显,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整体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本次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不断推进和深入后,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核心在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以及研究教学对象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成效。

一、优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的大背景下,初中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进度越来越快。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路技术、多媒体等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也逐步应用到多媒体技术。但是,对于这一新型教育手段的认识存在着差异,一些教师还没有全面认识到多媒体的意义,认为只要将规定的知识点讲完就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对于这种高端的教学手段完全没有必要运用。新课程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接收到更多、更丰富的有效资源信息,尽量地增大教学信息容量。但是这个要求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即依靠挂图、小黑板等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展示出有限的信息。而作为现代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能够融合大量的语文教学信息,并通过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将这些教学信息展现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课堂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改进教学模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性目标的记忆,而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常常被忽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采取单向的传授方式以及机械的巩固训练,使得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十分必要。为了充分激发出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创设有效载体,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积极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类型师生双面教学活动。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成果典范之一就是通过采取小组探究的模式,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采用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将他们分成多个小组,把教学要求设计为思考题的方式,并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合作,在重要问题上进行实时引导。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对探讨内容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点评,对于不好的地方进行完善,好的地方进行鼓励,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同时也使得教学成效进一步深化。

三、改变师生观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在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方面,很多教师都只是片面地将其关系理解为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等了解甚少。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导致师生互动难以提高。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师生之间没有建立一个和谐的平等的台阶。对于刚迈进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发展逐渐趋向个性化特点,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对这一现象充分重视起来,根据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保持亲和力的态度,无论是在教育方式还是在说话的语气、眼神等方面充分地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只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和谐关系。

四、改变评价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长期以来都采取的是同一个标准评价方式,通过一张试卷实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些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学困生的成绩是不能完全反映出来的。因为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可能各方面都在提高,但是比起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进行分层改进评价模式十分必要。有的教师将学生进行多个层次的划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分别对各层次的学生划分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各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优化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坚持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与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谭剑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J].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1(10).

[2]何明星.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深入开展:对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7).

[3]伏志文.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实施策略的探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1(12).

第8篇

关键词: 高师美术教学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人文意识

1.引言

美术是在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所以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原编著者唯一视野和学术主张的分析与研究,还应当在有效获得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它材料和及时补充、吸收他人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综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将美术教学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积极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美术教学发展的资源才是美术教学的真谛。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涉及的层面是广泛的,一切富有教育价值,并且能转化为美术教学服务的各种资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我对高师美术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谈自己的见解。

2.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是实施课程计划,落实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渠道,一切基于如此教学思想下的方法运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美术作为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仅仅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还不能完全体现美术教学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还应该思考课堂以外如何实现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2.1鼓励课外阅读,获得丰富体验。

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之后将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学校美术教学工作,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把对美术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到对美术文化认识的更深层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在狠抓学生课堂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与美术专业有关的书籍和各种美学理论,通过阅读,开阔眼界,实现对美术文化和历史的领悟,加深对艺术对社会作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学生美术方面的思维、想象、设计、表达等意识形成于学生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丰富的美术文化,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如此的体验,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参与对美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美术相关的报刊杂志,因为大多数报刊杂志中既有文字的描述,又有作品的呈现,可谓图文并茂,学生通过阅读,从文字中得到的是启发和感悟,从作品中获得的是对美术表现手法的学习。美术教学实践表明,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的方式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机会,他们的思路会更加敏捷,对美术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应该说,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可谓一举多得,诸如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避免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重蹈以往先辈只会单方面传授自身实践经验、方法,而缺少美术文化教育的覆辙;避免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对各种新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在自己学生面前捉襟见肘、顿然“失语”的情形。

2.2指导课外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高师校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所以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又一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完全满足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美术课外活动,因为只有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更为宽广的天地,才能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美术学习意义的认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树立信心。学生参与美术课外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校园内活动和校园外活动两大部分。高等师范学校随着办学历史的推移和教学成果的积累,其自身所积淀的深厚文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深厚的文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挖掘就会被荒废。因此,教师必须以敏锐的眼光,引导学生亲近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既包括静态的图书馆、美术作品陈列处、美术工作室等,又包括动态的各类学校社团活动,诸如参加学校海报、黑板报、物美设计等活动,参加各种美术作品评比活动或展出活动,等等。走出校门,学生所面对的是广袤的社会,并且遍布于社会每一个角落的美术资源都有着不一般的艺术品质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这些都需要学生亲身去品味和领略。诸如,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各类美术文化遗址,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产、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表明,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师课堂授课的单一模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而且实现了通过学生走进、利用、实践等方式使校内、外充裕的人文及自然资源为美术学习服务的目的。

3.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整合者、投放者和最佳实践者,而且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师资源是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可偏废的重要环节。在高师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个人素质状况和能力决定着美术课程计划的实施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程度,因此,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3.1立足课堂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美术教师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个体所储存的知识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程度和效果。因此,实现对美术教学中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重大。结合教学实践,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学习。毋庸讳言,传统美术教学中客观存在着教师美术课程理论相对淡薄的实际,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人们对教师“知识传声筒”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事实上,教师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对美术价值的判断能力、对美术教学方法选择的能力受制于自身知识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开发与利用教师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广大教师主动更新知识结构,积极投身美术教学改革,惟有如此才能科学把握美术发展趋势,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树立符合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现代教学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善于积累。随着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美术研究领域在不断地丰富,美术教学的方式、手段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切都使得所有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广大教师应该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在提升教学理论水平、科学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教学技能的同时,善于积累各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夯实理论基础,以迎接各种挑战,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美术师范生。只有立足于美术课堂,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使在长期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专业研究、丰厚的知识底蕴成为自己最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

3.2放眼广袤空间,挖掘地方资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不同地域都形成和培育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造就了丰富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主要为地方基础教育学校培养美术师资的摇篮,责无旁贷地承当着开发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重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呢?首先,理解意义。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和时代内涵,拓展教师内容的选择空间,弥补单一国家课程资源的不足。美术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在教学中阐述美术发展、美术特征和美术现象,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形成的地方民族文化。其次,注重方法。具有地域性的美术资源丰富多彩,只有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有效诠释其中的美术现象,归纳其中的美术规律。因此,我们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只有体现广阔的视野,加强对本土美术的重视,表现强烈的意识,才能达到开发与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中实现丰富美术教学形式,拓宽美术教学内容的效果。当然,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征还在更深层次上升华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因为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可以在满足学生对美术学习多样性的需求的同时,培养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美术教育人才,为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积极宣传地方文化提供一定的依据。

4.结语

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美术教学目标,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当然,我们在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时,要考虑师范性的特征,从高等师范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出发,在遵循美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目标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真正体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2003.

[2]毛岱宗.关于办好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思考.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2.

第9篇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语文自然衔接问题,我个人觉得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初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初高中语文新课标

初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学习达成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我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如下几点差异:

(1)两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的基本内容不同。

(2)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简单,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较高。

(3)从阅读能力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能力较低,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较高。

(4)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这个变化过程,同样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素质衔接和心理衔接。

(5)现代文阅读方面:初中重在速读然后提取信息就可以,高中重在鉴赏,能力要求更高。

(6)文言文阅读方面: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使初中语文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之间不相衔接,因而需要我们去引导,进而达到高中新课标的要求。

二、努力尝试改变初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做好学生小学升初中的语文衔接就不错了,再加上初中的语文教师围绕中考考纲教学,把一些很基本的知识放弃掉,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师增加了更多的负担。比如初中中考淡化语法。福建中考考试大纲提到“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知识,结果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再比如诗歌教学,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语文)中只要求“古诗文的阅读,重在考查记诵积累”于是,初中的教师在上诗歌的时候通常只讲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去识记。初中的诗歌鉴赏课,只停留在诗的表面意思上。笔者也多次参加初三升高一的保送生语文试卷阅卷工作,发现初中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背诵都没有落实到位。初中的学生一上高一,高中的语文教师在讲诗歌的专用术语时,往往听得一头雾水。刚上高一的学生对诗歌考查什么一点都不了解,所以第一次月考的时候,诗歌鉴赏题往往得分很低,平均分经常在1至2分。种种问题都需要初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观念。初中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不能那么功利性,只顾中考,要本着教育为人的原则,在初中教学中尽量结合高考语文的考纲,多渗透高一语文教学中所需要知识。高一的语文教师也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能一直说高一的学生语文基础差,认为他们在初中必须接受的知识,在高中语文课教学中就不渗透,不讲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高一衔接的时候,能多渗透就多渗透,有总比无好。

三、改变学生、家长观念,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语文自然衔接活动中

笔者生活的地方是福建省里文化积淀比较少的小山城。现代生活的节奏导致我们的很多家长不阅读,在家里没有阅读的氛围,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初中学生在学语文的时候,就只是把语文当作一门中考考试的科目,他们很少会自己主动去接触中考语文试卷外的知识点。初中试卷很多知识点来自于课内,初中的学生就只认为读好语文就是把初中语文教师上课的内容记住就行,但这类学生一上了高一,他们发现在参加高中语文考试时举步维艰,他们高中的语文成绩也是惨不忍赌。初中的语文考试,150分的卷子,考个130分或者120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高中的第一次月考,语文成绩差得让他们不忍直视,因为高中的语文试卷的题目全都出自于课外。这个时候改变学生、家长学习语文的观念就显得犹其重要了。

那么怎么去改变学生、家长学习语文的观念?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多灌输学好语文重在于课外积累、重在于阅读等理念,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不是只依靠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初中的语文教师尽量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出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有空的时候阅读。作为家长应该自己以身作则多阅读,让自己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课外阅读。家长在家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不能认为他们是在读闲书,多鼓励他们读书。改变家长和学生阅读的观念,对初高中语文能否自然衔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部门在制定考纲时灵活变通,做到初高中语文衔接自然过渡

初高中语文无法自然地衔接,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初中中考的语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少且固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肯定是围绕着中考在转的,中考就是指挥棒,中考试卷考什么,初中语文教师肯定就教什么,中考试卷不出现的知识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肯定就一略而过,这最终造成了初中语文教师很多语文知识点都不讲解的局面。笔者在上高一的时候,问到学生词性、短语、句子、句子主干、复句等等的时候,他们一无所知。如果句子成分都不了解、不熟悉,那高一我们在上文言句式的时候,他们肯定都是“鸭子”。如果中考试卷的题型和高考试卷的题型能够接轨,那么初中的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就会把知识点都在课堂里渗透,我想初高中语文的自然衔接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初高中语文的自然衔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作为战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