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与营销

时间:2023-10-11 10:17:19

导语:在传统文化与营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与营销

第1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沉淀下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财富。孔子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人生信条,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陆游说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孟子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I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教给孩子并让孩子继承和发扬。

语文,作为炎黄子孙的母语,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重任,语文教学,更应该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把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下去,别让历史在我们手中夭折,更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小学教师怎样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呢?

一、要做到润物无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限于课本上知识的传授,老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传授课本知识中,教师的一句引用可能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对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讲的一个故事就会有好的思想在学生心理扎了根,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高尚的品格与道德情操。在课间休息中,传统读物更能引起同学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吸取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一次高山流水的回放,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美好的乐曲中向往美好的明天。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润物无声的教育,能更好地把传统教育传承下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

二、要做到大张旗鼓

首先在课本中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如小学课本中的寓言故事,不仅要学生明白故事,还要明白其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要把这一课的教学引申出去,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道理。小学课本中的古诗不仅要学生会背会写,还要明白诗中的意思,明白作者的意图,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诗境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要求背会其作者别的一首或两首诗,还可以要求背诵和这首诗相关联的诗。在经典名作教学之中,教师除了教好课本知识外,还要举行一些知识竞赛,故事品读,故事积累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传统文化。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多举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赛,如古诗词背诵比赛,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赛,在读书汇报会中让学生演课本剧、历史剧、神话等,在表演中学生会对中华历史感到无比骄傲,从而更加深入的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我们语文小组可以创立作文班,古诗写作班,故事创作班等,让学生不仅更好地传承,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够让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更加浓厚。

大张旗鼓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学校已经做到了率先垂范。学校组织印刷了《经典诗词诵读》本土教材,学生每天都要进行晨诵,学校还不定期地进行抽测比赛,学生大量积累古诗词,在背诵中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意境美,文字美。在背诵中学习古人留下的精髓,感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朗朗上口,感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赤子情怀,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景色,感受“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等更好地诠释了古代教育的方法,让孩子在诵读中学习古代家庭道德教育和私塾道德教育,学会怎样遵守道德,做一个知书明理的人。

三、要做到持之以恒

教育不是三分钟热血,传承传统文化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持之以恒地传承好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盲目跟风,不是形势需要。现在的教学很多都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而丢弃了我们最原始的本真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数,高质量的教学。请问,连自己祖国五千年的智慧和文明都丢弃的人,还能会有什么好的教学质量?

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师要爱上传统文化,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喜欢,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指引孩子们学习掌握。要做到持之以恒,不仅要爱好,还要不断学习,学习《红楼梦》中人物经典描写,学习《西游记》中精彩故事叙述,学习《唐诗宋词》中的精髓词句。在学习中只有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才能不愧于一个教育者的称呼!

第2篇

一、价值的碰撞:营销理念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营销理念,指营销人员所具备的本行业特有的人文认识与观念。传统文化,指前人创造的具有延续性的历史遗产。所谓延续性是有些文化创立以后逐渐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独立出来形成的一种跨社会制度、跨时代的意识形态,即它能够影响当代社会制度及今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既包融着精华,又包融着糟粕。部分文化糟粕尽管失去了进步性,却仍然具有相当强的人文生命力。在向市场经济模式过渡的历史进程中,营销理念正向传统文化发起挑战,现代意义上的营销观念与传统民族文化进行着价值取向上的碰撞。

碰撞之一:市场意识向自然经济观念的挑战

市场意识,指社会公众对市场和商品的认识态度。在现代经济背景下,营销理念的首要内涵是参与市场、立足市场,以市场经济原则为营销行为的基础。这说明营销理念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指针,才能推动营销事业,进而积累国民财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向贫困挑战。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状态,至今很多地区仍然存留着小农经济意识。在农村,很多人习惯于躬耕垄亩,自养家禽,自植果蔬,以物易物,满足于单一结构的低水平生活消费。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这种自然经济观念对于人们形成超越物欲羁绊的观念,提高道德境界,产生了积极作用。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自然经济观念有其重大缺陷:自然经济注重经济的道德价值而轻视功利价值,主张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等,会促使经济运行服从于伦理要求而失去市场运行的活力。事实上,很多人正是受到自然经济观念束缚,自发排斥营销理念中的市场意识,并进行舆论贬低和行为抵制,极大地制约着营销事业的发展。

碰撞之二:竞争观念向平均主义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是促成市场营销产生的重要因素。竞争观念是营销理念的重要内容。目前,企业营销手段日益增多,市场营销竞争程度不断加剧。而传统文化中与小农意识紧密相连的平均主义观念却时时升腾于现实生活,阻碍着营销事业的扩展。我国的平均主义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典型的如儒家主张的“有家有国者,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等,集中表现了平均主义和一味寻求实适的观念,阻碍人们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育,养成社会对“不均”和“不安”的恐惧心态,形成潜在的惰性,从而制约营销事业的发展。

碰撞之三:合法谋利意识向关系哲学的挑战

营销活动是按既定的制度进行的,营销利润分配有多种形式,而营销利润唯一源泉是公司利润,即营销网络中不存在通过人员争利改变既定制度的问 题,合法利润人人应该争取。而传统文化宣扬的“君子重义,小人言利”、 “君子固穷”、“君子之交谈如水”等 道德观念恰恰与其相停,使中国人过于 看重“关系”和“面子”。很多营销人 员唯恐伤及人和,不愿在亲朋中做业务,极大地缩小了营销市场范围,降低了营销效果。

碰撞之四:创业意识向中庸观念的挑战

很多营销人员承担着较大商业风险,恒久从事营销事业,并不断开创新 业绩。这对“抱朴守拙”、“养晦稻 光”等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观念形成强烈的观念冲击。

二、文化交融:营销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整合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制度变迁中,营销理念也同传统文化发生着积极的相互影响,并形成文化上的整合。

整合之一:集体主义观念的共鸣

营销始终把关心爱护他人的集体主义观念置于重要地位。营销网络激励人们注重合作,在此之上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而盲目的绝对化的自由主义是为营销理念所排斥的。

像传统文化中的其他精华部分一样,集体主义观念不能独立于文化网络本体而单独作用于经济活动,而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连续地表现出来。经深,入观察不难发现,“以人为本”、“贵在人和”、“共惠共利”等传统价值观念和营销理念中的集体主义存在着精神上的稠合,共同推动了营销事业的发展。

整合之二:以诚为本观念的同一

营销倡导“诚实为本”的理念,不容忍通过低毁竞争对手、商业欺诈和弱 肉强食等手段取得业绩。传统文化也极力推崇“人无信不立”、“祟德尚诚”、“诚行合一”等观念,认为人们应坦诚相见,相辅而行,建立诚挚友善的关系。显然,营销理念与传统文化在此达成了同一。

整合之三:以仁爱为共同真谛

营销提倡参与者以爱心和关心作为营销网络的剂。营销制度普遍主张营销商应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双方都获得精神和物质的享受,即双赢原则。而传统文化也大力提倡“仁”、 “义”、“敬天爱人”等儒家思想原则,并将其作为封建道德规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营销理念与传统文化共有的这种仁爱观念,能够相互推动,加速营销事业扩展。

第3篇

一、在词汇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单词是组成英语句子的基本元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词汇教学入手。小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需要学习的词汇也比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无聊乏味,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词汇,学习效率也很低。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词汇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词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单词apple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其水果方面的含义“苹果”之外,还可以介绍其他方面的知识,汉语中掌上明珠的英文翻译就是“the apple of one's eye”。在教学有关颜色的单词时,可以和学生讨论不同颜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如,黄色yellow在古代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代表了富贵和权力;黑lack和白色white,代表着庄严肃穆,一般用于葬礼等场合;红色red,代表着喜庆,一般用于婚礼。在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大大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在教材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节日、习俗、饮食等各方面的文化多是西方国家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关于食品的内容,包括了火腿ham、面包bread、三明治sandwich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西方食品,而中国传统食品却没有提及;关于节日的知识内容,一般都是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圣诞节Christmas等,对中国传统节日也少有提及。因此,教师在实际教W中,应当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教学西方食品时,可以问学生爱吃哪种中国传统美食,有的学生说饺子,有的学生说面条,教师就可以引入有关中国传统美食的英语单词,饺子的英文是dumpling,面条的英文是noodle等;在教学西方节日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中国有什么传统节日,然后给学生讲解关于这些节日的英语知识,如,春节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等。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还有效地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三、在情境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英语环境中与人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建英语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可以适当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知英语知识和中华文化。例如:在教学有关圣诞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对话情境,让学生模仿教材中对圣诞节的介绍,用英语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与其他同学讨论节日中的活动。在介绍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时,人们会赛龙舟(dragon-boat racing)、吃粽子(zongzi/traditional Chinese rice-pudding),学生讨论这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效率也会自然提高。又如,在教学关于食品的知识内容时,学生大多不熟悉西方食品,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中国传统的食品,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内容可以讨论。

四、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英语阅读材料时,可以多选择一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内容,这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更顺利地读懂材料。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国内的一些英语报纸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些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版本,在选择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水平和身心发展状况,报纸可以选择《双语报》、《英语周报》等,文学作品最好是童话或者寓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

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学 融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中国传统文化灿烂丰富,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高校中,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而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以语言为手段进行文化的了解。在了解文化方面,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可以更好的把握不同文化的核心,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e极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产生以及用法,甚至是意义表达都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一、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加深了学生对于英语特色的认识。英语在表达上和汉语有着显著的区别,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就是将传统的表达进行体现,通过这种表达方式的融入,学生对于英语表达的认识更加具体。第二是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英语学习的单调性有所减弱。就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十分的不利,而融入传统文化之后,英语教学具有了现代感和古典感,这样,其教学的内涵丰富性增加,学生对其的兴趣会浓厚许多。

二、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融入

1.科学的设计英语教学课程。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做教学设计。而要想使得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考虑。英语不单单是一门语言,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所以其语言表达的内容必然会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做出考虑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融入提供更好的环境。第二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想融入。虽然说英语背后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其在某些方面的表达还是相同的,所以从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可以发现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第三就是进行合适的教学案例设计,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到英语教学案例中,这样,二者便可以实现有效的结合。

2.在教学中找好融入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找好切入点也是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步骤。之所以要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语言,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提升。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那么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两个单独的单元,这种独立性对于学生的文化统一性认识非常的不利,所以找好切入点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十分的重要。举个例子,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的内容会从旅游、法律、或者制度等方面展开,在进行这些内容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对英语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关性讨论。通过讨论范围的扩大,内容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学生们对于英语中的文化理解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都会更加的全面。这样,学生可以在对比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英语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特殊性。

3.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与英语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英语学习中强化传统文化和英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分析也是传统文化融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教学的融合发展来看,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在融合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会更小,融合的效果也会更,而差异性较为显著的内容,因为其对立性较强,所以很难实现有效的融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英语背后的文化分析,然后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化,这样,通过对比模型的区分可以将二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表现得更加全面。在全面掌握差异和同一的基础上,采用统一融合,差异分立的教学方式,学生对于英语代表的文化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因为英语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大环境下,对于载体的认识和把握效果会更加的具体。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在目前的高校中被普遍的开展,但是从具体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度不高。要学习一门语言,最好是将其放置在相应的文化环境中,所以英语教学需要进行英语文化环境的建设。利用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对比可以营造出具有具象性的英语文化环境,这样,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无论是对应于的兴趣度,还是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立艳.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廊坊高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3,25:47+98.

[2]刘彦斌.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07:50-52.

第5篇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医学留学生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党和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赋予的历史机遇。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中针对留学生设置开展民族传y体育课程是传播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参与能够使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留学生活中去。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长沙市普通高校医学留学生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传统体育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情况,试图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优势和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发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和长沙医学院的留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梳理,分析其对留学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发展高校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方法,总结出相应的对策与研究方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2006-2016年涉及到高校体育教育的相关文献近千余篇,而针对留学生体育教育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近2年。本研究选取其中39篇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归纳整理,作为文献探讨的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设计英文留学生调查问卷,先后对220余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就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态度、对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收集问卷资料,总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高校医学留学生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医学院校留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现状

2.1.1留学生体育课程调查

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长沙市普通高校医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上,一般根据高校体育课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选择了武术和太极拳等内容作为大学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程之一。把留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计划里的极少,只有1所学校开设了必修课,3所学校对少部分学生开设了以中华武术选修课程为主的体育课程,这些课程的临时性、随意性也较大;基本上是留学生插入中国学生体育班上课,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1.2留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求程度

尽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对留学生来说,还是一种较陌生的文化,但他们仍有了解学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强烈需求,其需求现状如由表1可知,医学院校为留学生提供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氛围还不太浓厚,但他们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有着强烈的期待,他们中有185人希望了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占总数84.09%。由表中后3项调查因子可知,留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方面均有需求,说明医学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水平有限,尤其在留学生教育中几乎没有开展,这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播不利。

表1:医学院校留学生(n=220)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需求程度

2.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医学留学生的影响

2.2.1民族传统体育对医学留学生心理发展的提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调和身心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民族体育项目中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情节、有规则、有趣味性、具有很大的娱乐性,有助于学生的情绪发展。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和失败带来的感伤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及自信心,消除了孤僻和畏缩等行为,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稳定的情绪。

2.2.2民族传统体育对医学留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讲求在循序渐进、轻松娱乐的的氛围中达到健身的目的。例如武术中,马步可以锻炼下肢腿部力量;单脚支撑可以锻炼平衡能力,持器械的演练可以锻炼手臂的肌肉力量和手腕部的灵活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大部分是追逐、躲闪、改变方向和对抗的情况下完成,可发展学生的跑、跳、投、钻、爬等技能,增强身体各个系统的肌肉组织,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

2.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医学留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集体进行,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协作来完成,如二人三足等,都强调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通过游戏,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医学类院校的留学生来华除了学习医学类知识外,还希望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医疗体育有太极拳、五禽戏和八段锦等,都被广泛运用临床,来指导和治疗预防疾病。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留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一门特色课程开设,一方面推进国内高校留学生体育课教学研究;另一方面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民族体育教学内容纳入留学生体育课程,把它作为特色课程推广,借助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点向留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养生方法、防身技能等,把留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使留学生更能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还能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3.2建议

加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中华武术等中国传统项目外显的是一种技术,内隐的却是一种精神。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技术层面的教学,同时注意加强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了避免留学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仅来源于影视的中国功夫,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武术礼仪、背景故事等方面的讲述,从而更好地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深远历史。

创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教材,教材应该让学生看得懂、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医学院校留学生中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性、竞争性、娱乐性等特点,筛选出适合在留学生中开展和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实际出发,遵循民族传统体育特殊的教学特点和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依托高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教师资源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俱乐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竞赛,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气氛,促进项目的开展。同时,利用"流动中国"的活动,走出校门,进入其他高校进行宣传、交流、表演,扩大民族传统项目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高校留学生体育教育存在校方重视与宣传度不够、与留学生沟通不足等问题,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还没有充分引起留学生的参与兴趣;语言能力有限,对中国的文化环境和体育文化存在好奇心却又存在陌生感和胆怯感等。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编号15C0174)。

参考文献:

[1] 郭琼珠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2] 赵中芳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2年8期.

第6篇

首先,学生思想活跃,教育方式不够灵活。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构成来看,他们都处于青春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追逐个性、崇尚新潮、追求时尚的思想,更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思想引导。传统文化氛围不强,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思想已经“过时”,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乏味、枯燥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过程中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其次,学生接触信息量大,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吸引力不强。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来源广泛,学生现下的娱乐生活中,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等一些“新奇特”的方式层出不穷。在学生所接触的庞杂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左右,传统文化的融入显得单薄,对学生而言不具备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众多思政教育者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科学、优良的思想方法、行为指导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思政教育要想切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迎合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体系,深刻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强大的青春活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他们理应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将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处事方式作为自身的思想、行为的引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符合时展要求。

近年来,西方思潮的不断引入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外来思想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例如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不良思想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要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忠烈刚正、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教育高职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进行提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学生中倡导与时俱进,弘扬现代精神社会中的优良风貌。

三、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应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在基础课程中引进传统知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填充到课堂讲解中,弘扬以仁义礼智信等内容的精神价值观念。用爱国、自强、和谐、友善、团结等优秀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律、诚信、节约等引导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宣传海报等方式,营造氛围,可模仿主流电视台的知识类综艺节目,在校园中举办国学知识大赛、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或者通过校园广播等方式,宣讲传统优秀故事,促进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优良的校级校风建设成为传播优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在传统文化引入和教育中,力求做到继承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例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剪纸、面塑、草编,传统艺术中的瓷器、刺绣、雕塑进行展示;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开办具有历史感、文化感、个性化的创意作品展。通过校内网站等一些传播途径,在学生之间形成诚实友善、勤俭自强的学习氛围,并将传统观念构建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对学生思想作风的引导。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过于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广大思政教育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互动、交流、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校应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等课程,加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思想文化中修身养性,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广告中的传承与传播,分析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误用现象,对如何正确、规范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广告正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挖掘、呈现、展示出来,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创意,伴着与时俱进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优秀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解、传承中国文化。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源泉

我国悠久古老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广告的文化载体,将产品的信息与古老的中华历史积淀相融合,使其底蕴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康酒以其传承十三朝文化为视觉符号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指出其历经十三朝发展的白水杜康,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白酒典范,是“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文化内涵的体现。

2.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受到喜爱和礼遇

广告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与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诊释了品牌内涵的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例如: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她既代表着安全可靠(长城电脑广告语),又标志着科技、精美(长城汽车广告语),这种古典一与现代、文化遗产与科技产品、文化与广告的自然融合,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3.广告覆盖面大,受众多

广告的影响力、优美的文案、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她已经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民族文化亦可为国产品牌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时尚而不乏“内力”,从而彰显民族特色,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滥用

1.滥用象征中华民族的形象、标志

龙、石狮、长城等形象、事物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对这些元素的滥用,是一种侮辱行为,严重损伤了国人的感情。在耐克球鞋“恐惧斗室”篇中,具有中国功夫的老者、飞天形象的美女以及龙的形象,都败倒在西方运动员勒布朗的脚下,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同样,在立邦漆“滑落龙”篇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广告制作者安排从涂有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下来,广告激起了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不满。另一则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的户外广告,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遭到国人的不满,最后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这个广告。在以上的几个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方希望把全球化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破坏了象征中华民族尊严的形象,从而使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2.滥用传说、古典书籍中的典故或人物

中国古典书籍、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滥用典故或人物、篡改情境或人物性格,成为此类广告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步步高复读机的电视广告中,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外国,唐僧语言不通,悟空随即拿出步步高复读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唐僧的难题。广告虽然借鉴了电影《大话西游》的情节场景,但故事基本结构却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可以作为创意点,但情节本身与复读机的卖点结合得很牵强,而且用一种恶搞的形式,除了让消费者记住了类似熟悉的电影情节,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典籍的歪曲和破坏,无形中损害了原著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诸如许多白酒类的广告,一味追求历史悠久,便找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名人举杯畅饮,是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盗用现象。

3.滥用古成语、古诗词

古成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们具有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汉字发音、语义的特殊性,利用谐音、谐义、双关等手法,偷换字词、制造歧义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特效文胸的广告“丰胸化疾,一戴天骄”(逢凶化吉,一代天骄);止咳产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冰箱广告“制冷先锋”等等。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名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成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指出后,该生还强调“电视里就是这么说的”。滥用古成语、古诗词问题的后果己经很严重了。成语、诗句一般都有出处,或是出自名篇佳作,或是约定俗成,都不能随意篡改。虽然广告语运用要求新颖,但盲目求新、求押韵、求容易记忆,就有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引导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在广告中规范、正确使用

1.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

作为在商业经济领域有着特殊作用与影响力的广告行业,不能只是简单把她看作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还应以文化传播的发展眼光与思维将广告作品置于“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高度加以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服务。

我们知道文化的外延范畴非常宽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从古文、诗、词、曲、赋,到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这都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应善于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敏锐地洞察时代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用文化这根线牵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那条根,使广告的立意与受众的诉求产生共鸣,让广告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2.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欣赏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才,是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初级教育来说,可开设各种集教育、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例如可开设古代传说故事的阅读课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欣赏等。对中、高级教育来说,增加文史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专题、古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作为大众媒体,应刊播宣传民族文化的公益栏目或公益广告。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保证,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制作、使用、上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护。

(1)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版权、使用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使用细则,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确立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拥有及各项权利。

第8篇

一、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国旅游业鹏兴勃发,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可是,乡村的旅游业较之城市旅游,其发展明显不够顺畅,而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恰能为其注入活力。现代化的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对旅游的品味也要求日益提高,高质量的旅游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在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的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化的参与。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可以增加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迅速打造出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无数实践均表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如今,各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乡村旅游业也日益显现出其生命力。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渴望回归乡村那种宁静的生活,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再加上,近几年来,人们节假日时间明显增多,这就更促进了人们出游的次数。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许多自然景观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古村古镇、墓葬寺庙等,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有一些自然文化景观已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而我国乡村地区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深厚的农耕文化,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乡村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以及诸多历史遗迹,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创造了优势条件。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则使得旅游业的质量与品位得以提升,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儿,有力促进农民收益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乡村的景点开发以及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城市旅游业的进步,虽然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乡村旅游构成竞争。乡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大量优秀的乡村文化还面临传承困难的危机。城市化的发展,将大量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乡村商品变得日益商业化,使得乡村产品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魅力。乡村的文化景观,以其自身淳朴的民风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可是,游客在观赏时,往往不注重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使得乡村的文化景观面临被破坏的威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极易被破坏,但是也不能因为怕遭受破坏而将其封闭起来,唯有开发性保护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才能凑集起保护、传承的资金。

(二)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极广,而对于乡村来说,文化则主要是指古代留下的一些文化遗存以及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风情民俗。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缺乏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要想使得乡村旅游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将乡村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而乡村文化深深植根于乡村,所以,要通过对其进行挖掘,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作用。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有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而乡村的历史文化气息又比较浓厚,借助优秀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则会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前进道路较为顺畅。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进动力,乡村的传统文化村落较多,而将其纳入旅游景点,必将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进而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此外,乡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让游客了解乡村的发展历史、体验乡村生活,以此来让游客亲身感受乡村文化,彰显乡村文化的魅力。乡村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浓厚的乡村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乡村的民俗文化,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从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乡村文化以其自身的魅力引领者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二、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已不仅仅满足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逐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虽然目前的旅游业已能满足一些人对旅游质量的要求,但存在于乡间的传统文化则更能够更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增强其吸引力。我国的乡村文化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如若能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无疑会给乡村旅游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在乡村的大规模开展过程中,尚且面临着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前进步伐。

(一)对乡村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

乡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其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目前对其宣传力度欠缺,使得乡村文化难以融入旅游业之中。乡村文化缺乏传播渠道,使得更多人难以对其进行了解。例如,乡村旅游中一些文化旅游景点,人们不注重对其进行宣传,则使得游客对此不了解,也无法激起游客的兴趣,进而导致文化景观未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还有一些乡村的独特工艺品,他们只在当地进行流通,导致这些特有的工艺品缺乏市场。此外,对乡村的民俗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不足,使得游客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当地的习俗,也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是个宏大工程,必须借助政府才能有效推动。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使得乡村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受阻。乡村的政府机构本身就不健全,很难对乡村旅游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由此导致其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变得十分盲目。此外,政府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的制度,使得乡村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容易遭到破坏。由此,不仅会导致乡村旅游的品位降低,还使其经济效益较为低下。

(三)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

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心灵得到放松,而存在于乡村的文化则更具魅力。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种多样,但是乡村文化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此现状阻碍着将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的发展观念较为落后,他们仍然停留在靠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却不知道利用当地的优秀文化来激发游客的兴趣,没有将乡村的文化赋予观光景点。此外,他们也不注重将当地的产品赋予当地文化内涵。例如,对于乡村的旅游纪念品来说,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却不懂得将乡村的风情民俗赋予其中,因此,使得旅游纪念品少了文化魅力,乡村旅游缺少了足够的吸引力。

(四)忽略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的重视,旅游部门也开始注重将文化纳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传统文化自身魅力突出,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可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大规模开发乡村文化,不注重对其进行保护,这就使得乡村文化面临被破坏的威胁。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流行文化开始兴起,而乡村人们不懂得对其进行保护,使得存在于乡间的风情民俗受到巨大的冲击。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虽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观赏,但是,乡村旅游景点的地域空间有限,而工作人员却不懂得限制人流量,造成了景点较为拥挤,这就使得乡村的自然文化景观极易被破坏。还有,某些游客的素质较低,对于乡村的文化景观不但不予以保护,还故意毁坏。

(五)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缺乏

当前,我国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乡村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他们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缺乏了解,所以,大多数农民对将文化纳入乡村旅游业缺乏支持。例如,他们只看到在旅游景点上投入资金,可以得到回报,而不注重对一些潜在的因素予以支持,也就是说,他们往往对乡村的文化不重视,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再者,由于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中尚且处于较低层次,旅游部门对人才仍未采取培训,造成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才较少。人才是乡村旅游文化得以发展的保障,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才短缺使得乡村文化难以进行传播,给其融入乡村旅游造成重大障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

我国乡村文化多姿多彩,而将其融入旅游业可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使乡村旅游业提档升品,最大程度地激发游客的兴趣,有力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可彰显乡村文化的价值,拓宽乡村文化的流通渠道,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弘扬。可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政府的指导作用不强、文化与产品的结合程度低以及对文化的保护不足等问题,从而严重妨碍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当前急需采取措施来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

(一)大力宣传乡村传统文化

文化在融入乡村旅游受阻,原因虽然很多,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文化的宣传不足,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宣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文化。例如,乡村的一些古村、古镇以及乡村的优秀民风民俗,若是没有被发现,恐怕早已消失,更不要说对其进行宣传了。我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如原生态文化景观、红色旅游胜地、历史文化遗迹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优秀文化,必须要对其进行大力宣传,才能为更多人所熟知。对于乡村的原生态文化景观以及红色旅游胜地,旅游部门应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其进行宣传。同时要大规模拓展旅游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使其顺利销售。还有,旅游地应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演出活动,使得游客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

(二)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力度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个复杂的宏大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管理。政府若不对乡村旅游进行支持,凑资、征地、修路、移民等难题根本无法解决,若不对文化市场进行合理规范,必然会导致文化市场的混乱。首先,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支持,积极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引导乡村文化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即政府要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的经营秩序,对那些制造假冒伪劣文化旅游产品的人,给予严厉制裁。再次,乡村文化贯穿于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对游客在旅游中所进行的吃、住、游、玩儿等各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以此保证旅游的高品质。

(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对乡村文化的保护

乡村文化与旅游结合价值,显而易见,可是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使得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困难的危局。对于乡村文化的破坏现象,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引导,让旅游经营者在对乡村文化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避免某些人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以牺牲文化为前提。保护乡村文化,最有效的办法是要制定规则,对故意破坏文化者,给予处罚,以此减少破坏文化的现象出现。再者,要尽力保护乡村文化本来的面目和自己的特色,不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魅力。其实保护乡村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将文化封闭起来,而是要与时俱进,在开发中进行保护。若是盲目地将其封闭,不但不会使得文化得到保护,反而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永久性消失。

(四)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而对乡村旅游业来说,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可是离开传播载体,文化传播又将从何谈起。

保护、弘扬乡村文化必须要借助传播载体,借此将乡村产品赋予文化内涵,以此来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其形成本地区的一大特色,进而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实现以文化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对存在于乡间的民俗文化,要深入进行挖掘,而后将民俗文化与当地的传统工艺品进行融合,使得游客在观赏工艺品的时候,能够体验到工艺品背后的传统文化。此方法不仅仅可以使得游客感受到乡村的风情民俗,更能够使得乡村的特色文化得到完美展现。

第9篇

1、本书理论新颖,运用最新营销策略指导旅

游景区食品营销,应用性强饮食文化旅游是食品工业、餐饮业和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属性是“旅游”,能让消费者通过旅行、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和娱乐完成整个旅游活动,感受到食物带来的味觉美感和旅游风景带来视觉享受。《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第二章“秀”出特色食材阐释了食材旅游的开发方式和食材旅游开发案例,有助于了解旅游景区的食品营销策略。一方面,要基于旅游景区的特色风景和饮食,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制定相关的旅游资讯、旅游指南,帮助外地旅游者及时寻觅到各具特色的“老饕之所爱”,借助互联网的“口碑营销”延长景区产业链,增加景区旅游食品营销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各地景区也可以利用特色的美食元素进行民俗文化营销,例如四川省推出的“游‘三国’线,品‘三国’宴”、“川南悠闲游,大饱竹荪宴”、“游世界遗产、品藏羌风味”,福建省推出的“福建传统闽菜品尝线”“福建风味小吃品尝线”等地方特色旅游线路,从而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内容,塑造区域特色形象,增加区域旅游美誉度。

2、本书案例丰富,介绍了酒文化和茶文化

景区旅游开发,对食品营销具有参考价值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品尝美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也能在了解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中追寻历史文化特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与设计》在书中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酒文化和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及营销策略。例如对于酒文化旅游而言,其最大的营销特色是酒产业,包含酿酒遗址、酿酒园区、酿酒工厂、酿酒建筑和储酒设施等,可以在营销方面开展“吃住行游购娱”结合的“酒产业+旅游”项目,包括创意酒文化宴、煮酒糟蛋、酒庄和酒堡住宿等;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而言,也可以打造景区特色茶旅品牌,例如通过举办各类传统的茶文化艺术节,以茶艺表演、茶具拍卖、制茶大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向游客们宣传当地的茶文化,并促进当地茶叶营销,也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置茶馆、茶亭等休闲场所,提供采摘茶叶、制作茶叶的平台,让游客在景区中感受茶叶带来的乐趣、达到身心愉悦。

3、本书特色鲜明,从旅游开发角度探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