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7:23
导语:在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失眠 外因 治疗
失眠通常指入睡或维持睡眠突发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白天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高,在各种睡眠障碍中,以失眠最为常见,全球约30%的人群有睡眠困难,约10%以上存在慢性失眠,我国失眠发病率高达40%以上。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44.4±5.8岁),病程2~72个月(49.3±7.8个月)。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现分析如下。
2 治疗
失眠的基本治疗是消除各种可能的外因。
2.1 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等。
2.1.1 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的工作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周末和假日也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 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保证安心入睡。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适度运动可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晚餐后不饮酒、咖啡和茶,不吸烟,睡前不要过多饮食;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2.1.2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正常值为95%左右。
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
2.2 药物治疗
2.2.1 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疗效不如苯二氮卓类,且安全范围较窄,成瘾性和耐受性均较苯二氮卓类强。
2.2.2 水化氯醛: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口服30~50 mg/kg,成人500~2 000 mg。口服易吸收,约15分钟即可入睡,持续6~8小时。该药不缩短REMS睡眠,醒后无不适感,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作用。治疗失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特点。 方法 对60例睡眠障碍患者,58例焦虑症患者,63例抑郁症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 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焦虑、抑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60a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a者,≥60a者焦虑发生率低于<60a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睡眠障碍组焦虑、抑郁症状均高于国内常模,但其严重程度均低于焦虑症组和抑郁症组患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结论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在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抗抑郁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关键词】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国内常模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e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for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anxiou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insomnia, 59 anxiety and 63 depression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and compared with national norm.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anxie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Incident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ad no difference in sex(P>0.05).Incidence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 was higher or lower in the patients who was older than 60 years than in ones younger than 60 years, the difference had significance(P
【Keywords】 Insomnia; anxiety; depression; national norm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焦虑、身体不适等。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情绪的焦虑、抑郁及睡眠卫生不良等原因引起[1]。因此,了解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助于指导治疗。为此作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2月就诊的60例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失眠症诊断标准,排除继发其它疾病的失眠。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6~65a,平均44.56±18.4a,病程2mo~10a;60a以上24例,60a以下36例;家族史:神经衰弱15例(25%),精神疾病3例(5%)。同时选取抑郁症患者63例和焦虑症患者58例为对照组,其中抑郁症组男31例,女32例,年龄28~66a,平均46.3±18.62a,病程6mo~10a;60a以上28例,60a以下35例,家族有抑郁症病史3例,精神病史2例;焦虑症组男26例,女32例,年龄27~64a,平均45.32±15.3a,家族有精神病史2例,神经症病史1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比较。评定标准:SAS标准分≥50分为抑郁,SDS标准分≥53分为焦虑。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 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研究组焦虑、抑郁发生率 SAS标准分≥50分者31例,抑郁发生率51.6%;SDS标准分≥53分者26例,焦虑发生率43.3%。经χ2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χ2=0.64,P>0.05)。
2.2 研究组男、女间焦虑、抑郁发生率,见表1。
表1 研究组男、女之间焦虑、抑郁发生率(略)
表1显示:睡眠障碍患者男、女间焦虑、抑郁发生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2.3 研究组≥60a和<60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见表2。
表2 研究组≥60a和<60a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
表2显示: <60a患者焦虑发生率66.7%,≥60a患者焦虑发生率37.5%,差异有显著性(P
2.4研究组与焦虑症组、抑郁症组、国内常模SAS、SDS比较,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国内常模SAS、SDS比较
注:SAS:与常模比较*t=11.37,P
表3显示:研究组、焦虑症组、抑郁症组SAS、SD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极显著性(P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 睡眠障碍患者焦虑发生率51.6%,抑郁发生率43.3%,与有关报道[3] 失眠症患者焦虑发生率51%,抑郁发生率42.5%相近,与国外报道[4]的54%和37%亦接近。
本次调查发现,≥60a患者抑郁发生率高于<60a患者,而焦虑发生率≥60a患者低于<60a患者。这可能与年轻患者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工作、生活压力大,焦虑情绪比较突出有关。≥60a的患者由于躯体、生理性衰退,多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加上生活单调、孤单、失望等,因而以抑郁情绪为主。
本文还发现,睡眠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但其严重程度低于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这与国外研究[5]基本一致。
总之,睡眠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失眠不单是睡眠生理紊乱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过程[1],所以,治疗期间给予抗抑郁剂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安眠药的用量,亦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应当重视心理治疗,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有较多报道[6]认知、行为治疗在治疗失眠症方面有可信赖的持续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任钢,王静.失眠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6):377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2000
[3] 李融,蔡志强,侯纲,等.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 :530
[4] 施建安,王焕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1):52
[5] viens M,Dekonick J,Lorrain D. Traitanxiety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sychphysiological insomnia[J].sleep,1992,19:163
【关键词】
心脏介入;睡眠障碍
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心血管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诊疗方法由以前的影像学等检查及单一药物治疗发展到内科介入诊疗。心血管介入诊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成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最常见诊疗措施之一。但另一方面,介入诊疗手术花费高、有的术后需长期服药治疗,增加了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表现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导致心血管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1, 2],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失眠是指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障碍[3],以难以入睡和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4]。睡眠质量的好坏对确保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对于住院患者,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睡眠。失眠是住院患者的常见问题[5]。本文对2010年0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心血管内科行介入诊疗手术的200例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为介入诊疗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10年01月至2010年12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行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28例,女72例,年龄38~82岁。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80例,冠脉造影术20例,射消融术50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50例。排除标准:入院前睡眠异常者;表达能力异常及有精神疾病史者。
12 诊断标准 ①入睡困难者:从要入睡到实际入睡所需时间超过1 h;②不能入睡者:有轻微声响刺激便会醒来,一夜睡眠中醒来达2次以上:③早醒:早晨觉醒比以往正常时提前2 h以上,醒后即不能入睡;④睡眠时间缩短:虽然有充足的时间,但一夜累计睡眠时间少于5 h[6]。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睡眠自行诊断;影响因素。调查表设计7项影响因素,分别在入院后、术前一日、术后一日发放给患者,由患者选择或填写。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的发生 调查患者200例,其中131出现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6550%。
22 失眠类型 见表1。
23 睡眠障碍的原因 见表2。
3 讨论
31 本组患者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患者约6550%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32 本组患者在入院后26例,术前一日有49例,术后一日56例出现睡眠障碍,分别占1985%、3740%、4275%。
33 分析原因 有36例(2748%)是心电监护、加压包扎、肢体制动等措施所致;24例(1832%)为担心疗效;有21例(1603%)是害怕手术;14例(1069%)为环境因素;13(992%)例为睡眠过程中护理中断及其他原因所致;12例(916%)为主诉不适症状影响;11例(840%)为担心费用所致。
4 结论
从本组患者分析可以看出,心内科介入诊疗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因此有必要对介入诊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联合干预。首先,因心电监护、加压包扎、肢体制动等措施所致者,要求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穿刺处的敷料及绷带包扎情况,是否包扎过紧。手术后可根据包扎的松紧度适当为人放松绷带,缓解压迫过紧的情况。必要时睡前给予镇静治疗。其次,大多数患者对冠脉造影术、支架植术及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术等不了解,存在着一定的顾虑,担心操作带来的不适和危险,担心疗效。我们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原理及操作过程,讲述心脏的解剖知识及病情的危害性,让患者对心脏介入诊疗术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的顾虑[7];解除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保证手术前夜充足的睡眠最佳状态接受手术。第三,心血管内科介入诊疗新入院患者,由于对病房环境、病友、主管大夫、分管护士的陌生,又加上躯疾病所引起的胸闷、憋气等主诉不适症状均会出现睡眠障碍。这就要求医人员对患者进行详细、及时、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病区环境、主管大夫、分管护士、同室病友等,同时及时对症合理用药,尽快减轻症状。第四,介入诊治花费较高,患者往往会关注自己的住院费用,担心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就提示我们应站在患者角度,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使睡眠得到改善。第五,针对由于噪音、医疗护理操作中断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我们应努力为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在不影响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中应做到“走路、说话、操作、开关门轻手轻脚”以避免影响患者休息。
总之,如何提高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睡眠质量,已成为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据报道,影响睡眠的绝大部分因素是可以控制的[8]。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睡眠卫生指导多种干预措施与药物辅助治疗相结和可收到独特的效果[9]。因此医护人员有必要对介入诊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联合干预,改善患者睡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菊贤,陈启稚焦虑与惊恐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5):379381.
[2] 李建明,李建英情绪生理和心血管病及其心理治疗临床荟萃, 1996,11(10):433435.
[3] 胡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9(1):50.
[4] 程利萍,孟虹,张代玲,等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3):178.
[5] 库宝善,庄鸿娟失眠与睡眠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160.
[6] 薛艳,马敬霞,许乃芹,等心内科介入诊疗患者睡眠障碍原因与分析. 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 31(2):145147.
[7] 刘元珍,马慧冠脉介入诊断与治疗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3, 9(2):131.
关键词: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24-02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经历过睡眠障碍的困扰,而老年人的睡眠障碍问题尤显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包括临终关怀在内的诸多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关心。笔者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发现,老年人睡眠障碍往往与精神紧张、孤独、体力下降、白天瞌睡时间长、疾病折磨、大小便失禁等诸多原因有关。老年人通常又早睡早起,白天活动少,夜间睡眠短,进一步加重了老年人的睡眠困难。同时老年人具有多梦,觉醒次数增多等客观原因,也造成了老年人睡眠质量的降低。另外,一部分老年人长期依赖镇静安眠类药物,造成其对正常的睡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因此,保证老年患者正常的睡眠时间,提高老年患者睡眠的质量,在老年患者临床护理中显得特别重要。在笔者多年工作的中西医结合病房中,老年患者居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睡眠障碍。在诊治过程中,通过采取下列护理措施,并配合医师的合理治疗手段,老年人的睡眠障碍问题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简要报道如下:
1改善睡眠环境,减少室内外干扰
1.1减少噪音:老年患者对噪音的持续应激很难适应,噪音直接影响睡眠的连续性(包括浅睡、深睡及做梦)。综观院内噪音的来源,一是医护人员的常规治疗活动,特别是夜间治疗活动;二是陪护人员、探视人员造成的噪音;三是病人之间的谈话等。针对上述情况,除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三轻”、合理调整夜间查房的次数及时间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沟通形式告知探视人员及患者有关住院制度与疾病相关知识,遵守医院作息时间,形成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治疗环境,赋予患者一个宁静的睡眠氛围。
1.2变换灯光:耀眼的强光与频繁的灯光启闭往往使老年患者难以入眠,故平素除了按时熄灯外,夜间若无特殊要求,可多开启一些较柔和的灯光来作为病室照明。
1.3调节病室温度: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差,过冷过热都不利于患者入眠,故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平素的睡眠冷热喜好,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患者个性化需要的睡眠用具,如被子等,并因时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尽量满足部分老年患者特殊的睡眠条件。
2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对老年患者的睡眠十分重要,特别是患者初入睡时的环境改变,往往会引起或加重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帮助患者重建一个良好的入睡习惯,纠正其混乱的生理节奏。一方面适量、有效地增加老年患者白天的活动量,减少白天瞌睡时间与次数;另一方面选择适当时机,让患者听听轻音乐,并辅以患者“足背按摩”等护理手段,促进患者身体和精神放松,帮助入睡。另外,还要注意、关心患者睡觉前的卫生习惯,如条件允许,可满足患者诸如“温水泡脚”等特殊需要,告知患者正确的睡眠姿势等,都有助于患者入睡。对长期依赖服用镇静、安眠药入睡的患者,要提醒其按时服药,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其服药顾虑,放松心情,帮助老年患者塑造一个良好的睡眠心理环境。
总之,睡眠障碍不单单是老年患者一个孤立的症候,更是一个加重或诱发其他疾患的重要因素。在临床治疗中,结合医生的治疗,再辅以合理的护理手段,不仅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欧琼,郑勤伟,徐陶钧等.老年人白日过度嗜睡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55-56
[2]曹丽敏, 秦俭.老人睡眠障碍的自我调理[J].中老年保健,2004,17(6):26
[3]侯立虹.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6):1680
[4]Manabe K,Matsui T,Yamaya M,et al.Sleep patterns and mortality among,elderly.patients in a geriatric hospital. Gerontology 2000,46(6):318
[5]张玲.失眠症的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
[6]Schenk CH.Mahowald MW,Sack R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somnia.JAMA 2003,289(19):2475-9
[7]Neubauer DN Sleep problems in the elderly. Am Fam Physician 1999,59(9):2551-60
[8]刘勇谋,韩敏.影响老年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实用老年学,2000,14(6):313
[9]王润梅.冠心病人睡眠研究与护理的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1-52
[10]Cochran H. Diagnose andtreat primary insomnia Nurse Pract 2003,28(9):13-29
[11]郭庆芝, 王军等.脑卒中病人睡眠障碍的调查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39
[12]Beck-Little R,Weinrich SP. Assesment and management of sleep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J Gerontol Nurs 1998,24(4):21-9
[关键词] 抑郁症;认知行为;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057-02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压力增加,抑郁症发病率逐渐升高。抑郁症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且与患者处境不相称,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较常见,睡眠障碍可加重患者的抑郁状态,严重影响患者康复[2]。抑郁症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和心理治疗。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本院诊治的12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45.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17分。排除酒精或药物滥用者、严重躯体残疾及其他精神疾病者。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HAMD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口服,初始剂量为10 mg/d,以后根据情况每周递增剂量,最大量为40 mg/d,疗程为6周。观察组患者在口服西酞普兰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每周1次,共6次。帮助患者识别负性自动式思维和逻辑错误,让患者用实践检验自己的负性自动式思维。根据患者情况制订活动计划、进行知识讲解、分级安排任务、指导解决问题、制订治疗目标等。要求患者及家属每日根据情况按计划表进行日常活动,活动结束后记录并评分。
1.3 评估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后4、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比较两组抑郁状态、睡眠及生活质量。HAMD共有17项,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评定,分数越高,患者抑郁状态越严重。PSQI共有18项,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 7分为睡眠质量差,总分越高代表患者睡眠质量越差。GQOLI-74共有16个因子64个条目,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生活4个维度,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及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4、8周,两组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2 两组治疗前后GQOLI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GQOL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4、8周,两组患者GQOLI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 0.05),且观察组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抑郁症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与神经生化、心理因素、遗传及社会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躯体症状,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认知曲解,矫正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改善患者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3]。
本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P < 0.05),但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 < 0.05)。目前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含量减少。西酞普兰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新型抗抑郁剂,5-HT再摄取抑制剂[4]。但本研究显示,单纯药物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无法缓解。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理论而设计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是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发生和改变的原因。通过学习可获得适应和习惯等行为,同时可以矫正消极反应及不良行为,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抑郁情绪[5]。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变患者错误或歪曲的认知,建立健康的认知模式,使患者坦然自己,学会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客观地去看待事物[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给予认知治疗干预后睡眠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有研究显示,90%以上的抑郁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问题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7]。睡眠障碍可加重抑郁症患者消极状态,影响患者康复。认知疗法通过谈话技术使患者了解科学的睡眠知识,重新树立睡眠信念,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从而改善睡眠。
综上所述,通过认知疗法,提高了患者生活处理技能、应对精神应激、人际交往等能力,改变了患者消极自卑、逃避的生活态度,使其积极主动地关心家庭并融入社会生活。相对于单纯抗抑郁剂治疗,抗抑郁剂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汪作为,方芳,陈银娣,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属述情障碍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9):799-801.
[2] 杨云秀.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2):134-135.
[3] 秦忠智.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2):240.
[4] 倪荣国,倪爱华.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7):6579-6580.
[5] 王胜,郑汉波,汪达山,等.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期抑郁症的辅助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5):347-348.
[关键词] 失眠;针灸;心理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5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c)-0128-02
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睡眠障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攀升。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寐而不安,甚者彻夜难眠,常伴有抑郁、焦虑、烦恼或者紧张等,对患者的学习、生活和身心造成严重影响。治疗失眠常用镇静剂,疗程长,副作用较大,且可诱发药物依赖性[1-2]。笔者临床采用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住院的失眠症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按照就诊顺序单双号分组。实验组6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8例,男女比例为1∶3,平均年龄(37.60±10.56)岁,平均病程(2.36±1.12)年;对照组6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50例,男女比例7∶25,平均年龄(38.40±10.65)岁,平均病程(3.16±0.9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脑力宝(每次0.8 g,每日3次)、谷维素(每次10~30 mg,每日3次)和艾司唑仑(每次1~2 mg,每日睡前口服)进行治疗,均以10 d为1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采用针灸配合心理疗法进行治疗,每10 d为1个疗程,并从治疗第2天起记录患者睡眠情况,共记录2个疗程。
1.2.1针灸治疗 选穴: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四神聪透百会。首先对穴位常规消毒,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采用直刺,用1.5寸毫针平刺百会前后的神聪穴,再后刺百会左右的神聪穴,针尖刺向百会穴。患者得气后,施捻转,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留针30 min,每天1次,持续2个疗程。灸法:临睡之前用艾灸治疗,对涌泉穴行温和灸,为患者感受适度为准,每穴位15 min,针灸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 d后再行第2疗程治疗。
1.2.2心理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和话题,以关心和同情的态度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加相互信任。分析患者失眠的病因和病性,诱导患者形成正确的态度,消除顾虑,恢复正常生活规律。(1)让患者了解针灸治疗失眠的成效,树立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调整患者正确的作息习惯,适度加强体育锻炼和参加娱乐活动;(2)创造一种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安静的病房,空气流通,室内温度和湿度适中,被褥舒适,室内灯光暗淡柔和;(3)纠正患者容易造成紧张和疲劳的睡觉姿势,采用舒适的,有利于睡眠。右侧卧位为主,四肢自然放置,采用深而慢的呼吸方式,调节入睡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4)患者睡前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心。睡前不能剧烈运动和服用有兴奋作用的饮料和药物,以及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节目。建立规律的一觉醒睡觉方法,提高夜间睡眠的质量。
1.3 疗效评定
患者症状消失,睡眠时间在6 h以上为治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睡眠时间在4~6 h为显效;患者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延长但在3 h以内为好转;患者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变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Excel数据库进行分析,对采用率表示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的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时间分析
本文对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失眠患者经过治疗后,睡眠潜伏时间和睡眠时间都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 < 0.05)。治疗后实验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
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失眠是脏腑阴阳失调所致的疾病。本文采用针刺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加四神聪透百会的方法治疗失眠,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能“入络于脑”,四神聪透百会有安神镇静之功效;手法选用平补平泻以调节神经紊乱。失眠又与心、肝、脾和肾四脏关系密切,故选用神门、内关补养心神以安神;足三里、三阴交补益心、脾、肝、肾四脏;灸涌泉以滋阴宁心;以上诸穴协同,起调节脏腑、调和阴阳之功[4]。现代医学将失眠归属于心身疾病范畴, 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不良作用引起的病变,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疗法成为临床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5]。因此,心身疾病治疗过程是以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双重措施同时实施,护理工作也应按照躯体护理和心理护理同时进行,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顾虑,稳定患者情绪,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6]。
本文观察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睡眠潜伏期变短,睡眠时间增加;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较对照组(70.31%)为高。说明针灸配合心理疗法对失眠症患者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是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无法达到的。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容易使得患者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停药后容易发生病情反复和不良反应,而针灸配合心理疗法能够对大脑神经功能紊乱进行有效的正面整体调节,同时又能纠正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因此临床效果满意,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参考文献]
[1] 蔡利群,张泽刚,余涛,等. 心理护理在针灸治疗慢性失眠中的干预评价[J]. 四川中医,2007,25(9):124-125.
[2] 赵秀芹. 针灸配合心理疗法治失眠40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1):59-60.
[3] 余道强,靳风云. 补脑安神片联合谷维素片治疗失眠症90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9):2245.
[4] 刘慧,黎萍. 针灸配合心理护理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 新疆中医药,2007, 25(6):20-22.
[5] 何键铭,陈春华,张汉平,等. 心理治疗和针灸综合治疗失眠[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85.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 或睡而不实, 或时睡时醒, 或醒后不易入睡, 或整夜不得入眠的一类病症[1]。失眠症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 导致第二天白天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又称入睡和维持失眠障碍。治疗失眠症, 用心理治疗失眠的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因多数的失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作者临床以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穴、心俞、脾俞、三阴交、胆俞、阳陵泉、太溪、太冲等穴, 同时辅以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 43例, 取得显著疗效。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3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8例, 女 24 例, 年龄l7~58岁, 平均41岁;病程 6个月~6年, 平均3~ 6年。43例就诊前均接受过中、西医治疗。排除既往有精神障碍, 智能低下及其他脑病史和严重躯体疾病者。被试者均为无耳聋及严重语言障碍者, 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以上。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 由经过培训的 2 名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联合检查, 用观察与交谈的方法对43名患者进行检查后, 2名评定者分别单独评分, 然后取平均数, 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 治疗前后各评定 1 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 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 “0”分为很好;“1”分为较好;“2”分为较差;“3”分为“很差”。在上述的测量汇总的结果为:11例睡眠质量为较差, 32例睡眠质量为很差。
2 针刺治疗
头部腧穴与肢体腧穴并用, 百会穴、四神聪穴为主穴。心脾两虚型配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型配心俞、胆俞、阳陵泉;心肾不交型配心俞、太溪;肝郁气滞型配肝俞、太冲[2]。各穴位常规消毒, 选 1~1.5寸毫针, 采用平补平泄手法 , 留针 40 min, id, 连续治疗 4 周 。
3 心理治疗
3. 1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就是用心理学方法使患者改变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解决心理问题。(1)如人们的工作压力大, 晚上思绪纷飞, 难以入睡, 久而久之, 每到晚上就怕自己睡不着觉, 但是越是担心失眠越是难以入睡, 人也变得很焦虑。建议有这种失眠症状的患者, 放松心情, 应保持良好的睡眠规律, 睡前想一些愉快的事情,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2)如有人每晚睡觉做梦, 白天会觉头昏脑胀, 进而会认为是多梦造成的自己睡眠不佳, 因而会产生焦虑、担心等情绪反应。时间长了, 就会产生担心睡后会不会做梦的心理, 这样就会导致睡眠不实, 出现失眠。其实, 做梦不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而且是脑的一种工作方式, 有助于记忆、过滤无用信息, 保证正常的效能。梦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 有害的是“认为做梦有害”的心理, 这种心理使自己产生心理负担进而影响睡眠。(3)有些人受到挫折后心情不佳, 情绪低落, 晚上难以入眠。这类人由于一次过失就感到内疚自责, 在脑子里反复重演过失事件, 并懊悔不已。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自责、懊悔越发严重, 大脑神经长期处于幻想与兴奋状态, 自然入睡困难。在这种情况, 应及时调整心情, 并且告诉自己, 事情已经过去, 接受教训就好, 懊悔自责也于事无补。(4)遭到突发事件后, 很多人会不知所措, 即使是很小的事也理不清头绪, 不知该怎样办理, 晚上睡觉时也经常翻来覆去的想对策, 焦虑无助, 结果导致失眠。
3. 2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放松主要是消除肌肉的紧张。因肌肉放松后, 可以增强机体新陈代谢, 使身体的气血运行得以改善,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充足的营养, 心神得到气血的滋养, 则失眠得以缓解。放松可以通过呼吸放松、想像放松、先紧张后放松等放松方法。
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应该让自己平静下来, 让患者仰卧, 双眼微合, 先进行缓慢而深的呼吸;然后从头到脚渐进式的全身慢慢放松, 用手或脚的沉重感来体验肌肉的松弛程度。一般能在训练中安然入睡。
3. 3 正确认识睡眠 人在清醒一定时间后, 大脑会自动进入睡眠状态, 不必为睡眠减少过度担心。不要过分强调睡眠长度, 主要白天不感觉疲劳就可以。有了睡意再上床, 不要希望通过早睡增加睡眠时间, 入睡前形成正常的睡、醒节律。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如每天打太极拳等。
4 疗效评估及结果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得分的改变:总分< 1为痊愈 (17例, 占 39.53%), 减分率>5O%为有效(26例, 占60.47% )。本文结果显示, 失眠症患者经针刺与心理认知行为疗法综合治疗后, 有效率达 100% 。
5 讨论
失眠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但(70~80)%的失眠患者都或多或少的伴有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同时, 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也可加重失眠, 这样就可形成恶性循环, 从而导致症状持续存在。 因而, 积极改善失眠患者的情绪是中断该循环进一步治疗失眠症的关键。作者通过针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滋肾平肝潜阳, 使气能化血, 血能养心, 心能藏神, 则睡眠可佳。同时配合心理认知行为疗法使患者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 假设和自动化思维, 进而情绪平稳, 身体放松, 失眠得以改善。总之, 随着社会的变化,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过去的单一的生物学模式已经向“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转变。而中医的“天人合一, 心身合一 , 人事相通”的整体观念, 也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指导;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
抑郁症患者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为特点的一类精神疾病,常表现为沮丧忧虑、愁眉不展、坐卧不宁、内感性不适和睡眠障碍,对前途悲观失望,生活索然无味,孤僻,兴趣缺乏,不与他人交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联想困难,自我评价过低,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等一系列综合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抑郁症患者大多数为产后抑郁,老年抑郁症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另外我们常说的抑郁症,其实是指临床上的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人群中有16%的人在一生的某个时期会受其影响。患抑郁症除了付出严重的感情和社会代价之外,经济代价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但我研究的一名抑郁患者通过心理治疗,病情大有好转。
1.2疾病治疗诊断一旦确立,即应制订合理的整体治疗方案:在急性期时,首要的是采取有力措施,尽早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控制发作;在急性发作期控制症状达到康复后,应长程治疗,包括防止复燃、预防复发,改善预后。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1.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特点是起效相对较快,疗效比较确定,适合于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
目前一线的抗抑郁剂包括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俗称“五朵金花”,SSRI类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尤其是抗胆碱能及心脏的不良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障碍等。
SNRI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SNRI疗效肯定,起效较快,有明显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对难治性病例亦有效。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阳痿和障碍,大剂量时部分患者血压可能轻度升高。
NaSSAs类(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如米氮平,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及改善睡眠作用,口服吸收快,起效快,抗胆碱能作用小,有镇静作用,对几乎没有影响,常见不良反应为镇静、倦睡、头晕、疲乏、食欲和体重增加。
安非他酮,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再摄取的弱抑制剂,对单胺氧化酶没有抑制作用,适用于抑郁症以及双相抑郁,优势为对体重以及影响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激动、口干、失眠、头痛或偏头痛,恶心、呕吐,便秘、震颤、多汗。
对于一些焦虑明显、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一些苯二氮卓类(安定类)药物或者一些新型的助眠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甚至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2治疗
心理治疗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合适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带来的痛苦,其实不是任何人都适合,但若能坚持会增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的预防抑郁症的复燃复发。
物理治疗包括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MECT对于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抑郁性木僵患者MECT治疗应是首选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采用MECT治疗。MECT治疗见效快,疗效好。6-10次为一疗程,但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常见副反应包括短期内记忆力减退、头痛、恶心、乏力等。rTMS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式,国内近年来逐渐在精神科开始应用,适合于一些难治性抑郁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rTMS),对于一些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适用,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但接受过MECT治疗过的患者,至少MECT停用1月后才可接受rTMS治疗。3总结
很多患者对抗抑郁剂治疗有很多顾虑。常见的顾虑之一为担心药物副反应。不少患者喜欢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在网上查阅各种相关内容,但由于一知半解会觉得说明书上写的所有副反应,甚至包括一些罕见反应都有可能一一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很多常见副反应比如胃肠道反应、头痛副反应仅是在治疗初期会有,一般坚持服用几天后会慢慢适应,到了药物开始发挥抗抑郁作用时,各种副反应会减轻消失。而且服用某种药物有一些副反应,并不代表服用另一种药物也会有副反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抑郁症状本身就以躯体各种不适为主,服药初期会对原有躯体不适更加敏感,并不一定就是药物副反应;遵医嘱维持治疗,定期随访的重要性。临床上很多患者治疗一两个月后便自行停药了,或者症状减轻后便自行减少药物剂量,这样很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最后变成慢性或者难治性的抑郁症;还有部分患者治疗2周或者一个月后症状减轻,便偷懒不再去门诊随访,自行购药,其实抑郁症治疗的目标不是症状的减轻而是临床治愈,定期随访可以便于医生判断,及时调整治疗。另外临床还会出现有些患者服用抗抑郁剂后出现躁狂或者轻躁狂的表现,但往往这时患者本人会感觉状态很好,无法觉察出自己的变化,只有定期随访才有助于医生的观察和判断,一旦发现患者转躁,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4讨论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4.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9项:①兴趣丧失、无愉;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⑦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⑨减退。
4.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4.3病程标准①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②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4.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这些都能导致抑郁的不良发生。5结论
心理治疗的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研究表示HPA轴活性增高的患者对心理治疗反应较差,这支持了临床上对生物学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有效。多数研究以抑郁的严峻程度也可以影响治疗效果。对轻到中度的抑郁单独进行心理治疗可取得与药物治疗相同的效果,且无副作用;而严峻抑郁症应该选择药物治疗或与心理治疗联合进行。实践证实,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但心理治疗的疗效与抑郁症的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若以上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的简单介绍,让您了解的不够透彻,您还可以点击商务通,在线咨询各大医院的心理专家。朋友们在工作的同时应该要加以注意有可能引发疾病的因素,早日发现早日得到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朝辉.抑郁症患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03).
[2]谭常赞.维普抑郁症患者维持治疗药物情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05).
[3]肖红.5-HTT基因多态性与SSRIs,SNRIs类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20(1):38-40.
[4]王鹤秋,许本键,金枝,王素珍.文拉法辛缓释剂与氯米帕明治疗门诊抑郁症患者的比较[J].上海精神医学,2004(06).
[5]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12-125.
中图分类号:R741.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57-02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神经科门诊就诊的10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 方法
综合干预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 结果
在100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70例(70%)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30例(30%)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