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7:27
导语:在手套医学外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频电刀;外科损伤;手术;术中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5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57-01
高频电刀是一种先进的手术工具,能够以较小的创口实现组织切割,具备操作便捷、创口恢复快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方面有利于广大手术患者的治疗,一方面却又由于可能出现电外科损伤,容易给患者和手术者造成额外的身心负担[1]。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高频电刀致外科损伤的主要原因,并找到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基于此,笔者总结了15例符合条件的人员的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例选取的患者均于本院进行外科手术,且于手术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现高频电刀致轻微皮肤灼伤事件,共15例次,其中患者9例,手术者6例。住院时间从2000年5月至2013年5月,时间跨度较长,伤者男女比例为9:6,年龄范围(22-59)岁,平均(37.6±11.2)岁,伤者基本信息、所进行的手术类型等均不相同,然而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高频电刀致外科损伤的原因不造成影响,故研究价值充分。
1.2研究方法分析并统计各患者于手术期间出现电外科损伤的原因,总结护理对策。
2结果
高频电刀致外科损伤的主要原因部分与仪器本身有关,部分与操作不当有关,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所示。
3结论
3.1高频电刀在手术中造成外科损伤的原因分析
3.1.1高频电刀简介高频电刀是通过生成高频电流,在传导过程中导致待切割组织不断汽化凝固并与身体分离的手术装置,主要由主机、电刀及其手柄、电极板、双极镊、脚踏式开关等组成[2]。电极板又可分为金属式、导电胶式、一次性粘裹式等,本院所使用的均为一次性粘裹式。
3.1.2仪器原因仪器原因主要包括仪器失控、漏电,本例中因仪器原因导致轻微皮肤灼伤的人数为7人。其中,患者5例,手术者2例。仪器失控是指电刀手柄或脚踏式开关控制失灵,导致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刀仍处于工作位,这时电刀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身体或手术者手部,都会造成局部灼伤;仪器漏电主要指患者直接接触接地金属导体或随身携带金属导体时,超出人体忍耐强度的电流流通过患者身体局部,这可能造成灼伤。
3.1.3操作原因操作原因主要包括火花遇可燃液体、电极板使用不规范,本例中因操作原因导致轻微皮肤灼伤的患者人数为4人。其中,火花遇可燃液体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碘酒、酒精等消毒液,而这类消毒液一般可燃,电刀启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火花,与消毒液接触,会引发燃烧,导致皮肤灼伤;电极板使用不规范主要指因不合理调整患者姿势等问题,导致电极板与患者皮肤接触面积过小,造成的局部皮肤温度过高,这很可能导致皮肤灼伤[3]。
3.1.4其它手套破损或薄弱导致电灼伤手术者手部4例。手套破损或手套过小导致手套薄弱,局部绝缘功能丧失或减弱致电流电灼伤术者手部。
3.2护理对策探讨术前护士对高频电刀进行全面检查,术中护士按照规范操作,能够有效减少高频电刀致外科损伤发生率,值得手术护士高度重视。
3.2.1术前规范管理电刀首先,由责任心强的护士专人管理高频电刀,对仪器设备包括其配件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其次,每次手术结束后都要对仪器进行测试检查,尤其注意漏电情况,结束后将电刀输出调整至0,妥善保管;最后,还应于每次使用前后做好登记。
3.2.2清理可燃液体首先,手术护士必须在消毒时做好提醒工作,避免酒精残留于手术野;其次,皮肤消毒后,必须保证酒精完全挥发,防止无菌单吸收酒精;再次,术中手术野区域严禁酒精消毒。
3.2.3护理首先,护士必须于术前检查患者有没有携带金属导体,卧床后有没有以外接触金属导体;其次,手术过程中患者还可能变化,这时还应重新检测患者有没有直接接触金属导体。
3.2.4规范电极板的使用首先,保证粘贴部位肌肉血管丰富;其次,保证电极板与粘贴部位的接触面积;最后,还应尽量选用带有异常报警系统的高频电刀[4]。
3.2.5术者手套破损及时发现并更换;术者手套大小合适,避免带过小手套可减少或避免术者手灼伤。
参考文献
[1]杨芳.手术中高频电刀电外科损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S1):57-58.
[2]刘魁枝,李婵.手术中实用高频电刀灼伤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224.
“离经叛道”的医学先驱
一个夜晚,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黄钢为学生们点开PPT,第一幅画:伦勃朗,《拉普教授的解剖课》。
“这是一幅作于1632年的画作。当时,28岁的伦勃朗应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业协会邀请,绘制团体肖像画。伦勃朗通过一个解剖讲解场景,画下医生们富有动感的肖像。这位年轻的画家因此一举成名。在很多人看来,伦勃朗的画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从医学的角度看,这幅画也记录下一个重要变革:解剖学的出现。”黄钢介绍说。
解剖学对外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解剖学的出现并非一帆风顺。在中世纪,人体解剖是禁忌,有限的解剖知识主要来自盖伦的解剖书,而后者主要通过解剖动物推断人的相关脏器状态,错误不言而喻。当时有一名学生,名叫维萨里,他对盖伦的解剖书高度怀疑,为此,他常到无名墓地取出骨骼,或从绞刑架上收走无人认领的尸体,自行研究解剖。1543年,维萨里公布《人体构造》一书,真正翻开了人体解剖学的第一页。
这种实践精神在达芬奇身上更为典型。“在维萨里之前,达芬奇就做了较为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研究,他的解剖透视名画《维特鲁阿人》是例证之一。又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人微笑时,嘴角和双眼会因肌肉带动而微微上翘。但这幅画里却没有,主人公的嘴角和双眼被蒙上一层薄纱,神秘微笑就此诞生。”有人说,达芬奇之所以熟悉人体结构,得益于他曾在医院解剖了不下30具尸体,由此对人体每块骨骼、肌肉的位置了如指掌。
记录在画布上的外科学巨变
“别看现在医院里的外科大夫地位很高,其实外科学出身卑微,起初与理发师为伍。”黄钢说。不少学医的人也是过了很久才知道,理发店门前的滚筒最早只有“红白”两色,正暗示着医学与理发业曾经的“交集”:白色代表干净的绷带,红色是被放血病人染红的绷带。另一种说法是:“红白蓝”三色滚筒中,红是动脉,蓝是静脉,白是绷带。
1540年,外科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它被允许加盟到理发师学会,成立理发师外科联合协会。直到19世纪,外科医师才逐渐摆脱与理发师和放血者的联系。在此期间,外科学的巨变记录在画布上。伊金斯的杰作《大诊所》是一幅19世纪70年代美国外科的快照,展示了当时著名的外科教授格罗斯将要进行的骨髓炎手术。
从画面上看,患者正在接受麻醉,但外科医师们穿的是日常便服,没有手术专用服、没有口罩、没有手套,未消毒的器械随意暴露和使用,周围有很多人像看戏一样坐在旁边。这就是当时的外科手术环境。
“在这10年间,外科学穿插着许多重要的发明,李斯特消毒术出现了,很快消毒手套也出现了。”黄钢说,外科学有几大进步:李斯特消毒术的发明,让外科真正从野蛮的放血时代进入到抗感染时代;麻醉剂的出现,让外科手术变得可行;此后,抗菌素诞生,外科手术真正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直到今天,外科成为最令人崇拜的学科。
那些名作中的药理和疾病
黄钢饶有兴致地准备了一组匈牙利民俗画《秋收的喜悦》,在这组图画中,人们享受着秋收后的果实,开心地蹦蹦跳跳。不过,医生并不这样看。
“这不是高兴,而是精神狂躁症!”黄钢分析,这幅民俗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画面上,麦子被堆在狭窄、潮湿的空间里,很容易霉变,诱发黄曲霉素。如果把这些霉变的麦子磨成粉,烤成面包,毒素就会变成麦角碱。这是一种高度动脉血管收缩剂和中枢神经兴奋剂,由此解释了画中人们蹦跳的场面。而长期服用,动脉血管会收缩,尤其是小腿部分容易坏死,最后只能截肢――画面上,有些人是断腿的。这就是麦角碱中毒,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非常流行。后来,人们从发霉的大麦中提取了麦角碱,现在孕妇生孩子时如果不顺利,滴点麦角碱,就能帮助子宫收缩加快――它成为了一种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项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在不断进步,多种职业危险亦随之日益增加。外科手术患者中乙型肝炎、结核病、淋病、梅毒、HIV等疾病时有发生,加之大量化学消毒药品、生物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作用,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危害。我们在注重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的同时,发现外科医生往往只注意手术操作和患者安全,自身防护意识较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手术配合中加强了对外科手术医师的安全防护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此举对预防疾病感染和意外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监督外科医生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据报道,美国有0.1%~0.5%的成年人感染乙肝,而医务人员感染比率高达0.5%~5%;2003年春季在我国发生的“非典”,证明医务人员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许多感染HIV的医护人员与职业损伤有明确的相关性。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如长时间与开放创面接触,经常操作锐利器械以及接触大量血液等。在实际工作中,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护士要比医生执行的好,预防感染的培训也比医师多,对于外科手术患者同时又患有感染性疾病或感染病毒携带,外科医生往往只重视外科疾病的治疗而容易忽视对感染性疾病的隔离和防护,极易在手术操作中造成意外损伤而感染。因此减少外科医生职业损伤和感染危险的关键是防护,而防护的关键是提高外科医师对安全防护的意识和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在手术配合中起监督管理作用,从而避免和减少外科医生感染的危险。
2 对外科医生开展安全防护教育
2.1 根据外科医生直接频繁接触血液和体液的特点,必须培训他们在手术中注意自身防护的意识,树立所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都有潜在的感染危险的观念,了解不同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机制,预防措施和接触后的治疗方法。随着我国HIV患者和和携带着的增加,将有越来越多的这类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传染给健康医护人员的危险已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做好HIV的预防工作。对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做肝功、肝炎七项,HIV和梅毒等实验室检查。手术室要求医生在送手术通知单时,在上面注明阳性结果,以便提前做好防治准备。
2.2 鉴于手术治疗过程中有感染,对HBV的严重危险,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建议所有参加手术的外科医师都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护士在术前访视患者中应查阅病理证实是否为HBV阳性,接触后应该提醒术者,注意手术操作安全,避免被污染的刀片、针等锐器所伤。手术中应该尽量减少减轻对手术间和物品的污染程度,沾有血液和体液的敷料、器械不得随意摆放丢弃。正确接受护士的指导,按要求将污染的手术衣及手套等物品放置特定地点。
3 为外科医生提供安全防护的措施
3.1 对外科医生手术换穿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物品均采用专人专用、一次性使用,并定期洗刷消毒处理。
3.2 在侵入性操作,接触无菌部位,非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及接触血液、体液、利器或污染的仪器时,都必须带手套,使用后的手套要作为临床废弃物处理;手术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在行感染手术时要带双层手套。
3.3 带防护目镜在手术中是十分必要的,可减少血液和体液的喷溅,同时还可以防护抗肿瘤药物或医用生物黏胶误入眼中。
3.4 对手术中使用电凝器,氩气刀切割止血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要及时用吸引器吸除,对麻醉所产生的废气亦要及时接管排出室外等妥善处理减轻手术间空气污染。
(一)对于公共交通工具司乘人员、出租车司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媒体记者、快递人员等行业人员,因日常接触人员较多,存在感染风险,其所在单位应为其配置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以及手消毒液、消毒纸巾、体温计等物品,并做好工作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上岗。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注意保持手卫生,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洗手液。每日至少2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如出现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立即停止工作,根据病情居家隔离或就医。
(二)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三)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对疑似和确诊病例也可考虑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流调。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技能;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32-02
医师执业考试是国家对医疗行业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医学院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针对目前高职医学教育的现状和高职医学生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临床类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平均成绩为70.9分,合格率达83.9%,而执业助理医师平均成绩为49.8分,合格率为28.5%[1]。我校参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以改革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及考核模式为切入点,制定临床技能过站考核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前,要通过6站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到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回校后,再次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毕业[2]。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通过考核情况的反馈,找出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
一、对象和方法
2008年,对我校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214人,进行实习前技能考核。考核内容第一站测试体格检查25分,第二站测试穿刺术20分,第三站测试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10分,第四站测试外科换药、打结10分,第五站测试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15分,第六站为心肺复苏术20分。每一站设若干考试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教师为主考官。采用随机抽题方式进行考核,根据我校制定的统一评分标准分别在评分表上打分,考试结束后由考官负责统计最后得分。
结果分析,成绩由差到好依次是,第三站测试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是考核心电图、X线阅片判断与分析能力,第三站最差,及格率和优秀率与其他站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其次是第一站测试体格检查。第三是第四站测试外科换药。第四是第五站测试外科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第六站考核成绩是所有考核成绩中最好的。
原因分析,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是考核心电图、X线阅片判断与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学生反应抽象不易记忆,学习比较困难;其次这部分内容学生见习时间少,造成考核成绩差。体格检查考核内容有190项,内容较多,其中心肺叩诊、肝脾触诊是难点,学生完全熟练掌握有一定难度,考核成绩较差。外科换药,外科换药是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动手机会多,易掌握,是考核成绩较好。心肺复苏术是临床医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急救操作技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校进行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增加实践课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校两年总课时由1995学时减为1776学时。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适当减少理论课,提高实验课占总课时中的比例,可以达到总课时的20%以上。加强课间见习,第一、第二学期到教学医院见习2周,早期接触临床,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体验职业生活。第三学期到教学医院见习1周,见习内容为病历书写及常见体征。第四学期到教学医院见习1周,见习内容为病例讨论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把课程展示平台拓展成教学互动、资源更新和服务共享的课程空间。
按“学中做、做中学”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法。以教学医院为基地采取病房床边教学在实际训练中进行能力培养,推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一是聘请行业专家和临床“能工巧匠”进课堂教学,医院临床一线教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例和经验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二是采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和校外教学基地临床见习、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校内实习前强化训练课:安排在下临床实习前2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历时1周,主要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常用诊疗穿刺技术;外科换药;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心肺复苏术和心电图等。做到“校中院”、“院中校”,实现“学校里有病房、医院里有课堂”,使学生能真正“学中做、做中学”。
改革考核制度:近2年来,逐步改革对医学生的考核制度。重视在校实践能力的考核,占30%,理论考试占70%;毕业实习阶段实行出科考核制度,实习医院带教老师综合评价考核制度,要求医学生从理论知识到临床操作技能逐一过关。我们对2006级和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践技能考核,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充分发挥技能考核的杠杆作用,提高了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
二、结果
采用t检验方法分析实验组(2008级)与对照组(2006级)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成绩见表1。
三、结论
从表1可见:2008级学生穿刺术;心电图、X线阅片判读;外科换药、打结;心肺复苏术均好于2006级学生,P0.05,无统计学差异。
四、讨论
(一)对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的必要性。临床技能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接受技能训练的时间较早,并且在接受训练后,距离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由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考试压力,难免会顾此失彼,有所遗忘,如果直接进入实习,很可能会导致不适应或适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实习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因此,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考核教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在以后的教与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实习中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考核学生临床技能的水平,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临床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高等职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是决定高职高专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任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双师型”结构不合理等现象,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培养、引进、培训等模式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实施“双师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我校建立专业课教师到医院顶岗工作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下医院顶岗工作。鼓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医院兼职,参与医院的科研工作,共同开发科研成果;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医院学习研修。
引进,加大聘请兼职教师的力度,改善师资队伍“双师”结构。聘请在医院一线工作的专家具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实战”技能的独特优势,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来校参与实践教学,可以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让他们将医疗行业中最新的知识、技术带入学校教学中,真正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培训,要树立教师终身教育的理念。要建立多方位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科前沿技术的培训,通过攻读学位、社会实践、教学实践、高级研讨班、出国进修等继续教育手段,使教师不断获取新信息、新知识、新技能,逐渐形成多层次、多序列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实现教师知识结构的最优化,为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创造基础条件。
必要的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可进行分层分类和创建素质模型来完成。有了完善的聘任制度后,还要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形成充分体现并积极鼓励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4]。
(三)创设一体化的教学实施环境。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每个实训室均设有教学区、工作区等功能分区。按照以“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学校全面推广了单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四)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技能训练机会,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空间和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活动,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6]。
(五)开展实践技能比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实践技能比赛,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学习正确的实践技能操作方法,发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创新校院合作联合办学模式。我校在长期职业教育的探索中,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了工学结合、校院合作“1+1+1”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和晋江市医院签定校院合作办学协议书,校本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于二年级开始到医院临床教学,由学校和晋江市医院联合承担教学、见习、实习任务。在医院采用边上课边见习教学方式,上午在医院真实情境下进行见习,下午上理论课,可以较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高职教学特色,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学生临床实习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和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有效措施和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卫东,武晓蓉.临床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4):516-517.
[2]蔡雅谷.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10.
[3]邹俐爱,祝火盛,关勋强.浅谈医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教育,2000,(2):4-6.
[4]周颖,刘英.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3):38-40.
【关键词】临床实践 腹腔镜 规范化培训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4211C0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40-02
2015年度医改热词仍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建立全国统一的住培制度,实现临床医师水平同质化,成为解决医改众多矛盾中的一剂“良方”。我院作为全疆首批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逐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外科住培医师通过腹腔镜规范化培训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培训经验。
作为微创外科的技术核心,腹腔镜外科技术以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1],占用医疗比重小获得了外科医师、患者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由于该项技术对外科医师操作技巧要求非常高[2],故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价值。我们结合腹腔镜外科医师“学习曲线”[3],通过腹腔镜模拟培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奥林巴斯微创培训中心进行腹腔镜培训的住培医师(包含专硕规培)40人,共学办培训班4期,每期10人,每期培训10天,平均每天训练6小时。培训人员平均年龄28(26-32)岁,其中男性32人,女性8人;普外科专业19人,泌尿外科专业15人,妇科专业6人;既往均无腹腔镜经验。
1.2 培训方法及步骤
1.2.1 腹腔镜基础理论学习
采用视频及现场观摩式的集体授课形式,授课时间为2天,其内容包括腹腔镜技术发展史,腹腔镜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腹腔镜手术原理及使用方法,以及腹腔镜器械的日常维护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外科适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常见病种,明确手术适应症及并发症,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各种腹腔镜器械的使用,腹腔镜下“分离、结扎、缝合”等手术技巧,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进一步区别与传统手术的差异。利用视频教学的优势,反复观看手术录像,熟记手术操作步骤和细节。
1.2.2 体外模拟箱操作训练
在模拟训练箱中,遵循渐进式模拟操作训练,主要是模拟人体腹腔镜手术的环境,依靠显示器成像进行手眼协调操作,做到器械使用熟练、定位准确。训练时间为4天,同时进行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包括:转移瓶塞、拾取瓶塞、剪手套三角、缝合与打结训练。
1.2.3 腹腔镜下动物组织 ( 猪大肠) 操作训练
通过体外模拟箱操作训练考核合格学员进入此阶段,培训时间为2天。在腹腔镜模拟操作系统下,对动物组织(猪大肠)进行切开、缝合与打结训练,可以真实的再现手术环境。以两人为一组,“术者与助手配合”训练模式,轮换进行。方法是将猪大肠固定在平板上并置入模拟箱中,启动腹腔镜监控系统。操作者双手分别持钳、剪刀,将肠管剪开或离段以此训练“切开术”。然后把切开或离断的肠管进行缝合及打结,将持剪刀的手改为持针器训练缝合打结。合格标准为腹腔镜下3分钟内缝合一针并打3个结。通过2天的时间完成该阶段内容的训练,同时进行考核。
1.2.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SPSS 19.0处理,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P
2.结果
四期培训班均顺利完成,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所有培训学员均合格毕业。与培训前相比,四期培训学员接受培训后,完成转移瓶塞、拾取瓶塞、剪手套三角、缝合与打结训练等同样的操作用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3.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日趋成熟,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微创诊疗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为了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病人诊疗的安全性,外科医师应首先经过腹腔镜模拟器的训练。对于外科住培医师来说,具备腹腔镜操作初级技能是住培期间必须具备的。然而,传统“传、帮、带”培训模式周期长,如何进行高效科学、系统地针对腹腔镜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通过举办四期外科学住培医师腹腔镜培训班,利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培训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住培医师理论知识薄弱,临床操作机会欠缺的不足。
首先,腹腔镜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训的基础,只有了解和熟悉腹腔镜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认识腹腔镜设备和基本手术器械才能更好的实际操作腹腔镜[4];通过视频录像观看手术演示,才能了解常见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腔镜下解剖特征、手术入路及腹腔镜器械使用时进行分离、结扎、缝合等手术技巧。
其次,体外模拟箱操作训练是腹腔镜培训的关键。腹腔镜外科手术对术者的外科技能要求甚高。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其区别在于:视觉焦点差异,触觉感知差异,手术器械构造差异,手眼协调差异、手术团队配合差异等。外科住培医师通过转移瓶塞、拾取瓶塞、剪手套三角、缝合与打结训练能够较好的熟悉乃至熟练掌握腹腔镜主要器械的不同握持方式,适应手术器械的杠杆操作原理,逐步适应双手触觉改变和视觉二维平面感的转变[5]。
最后,腹腔镜下动物组织 ( 猪大肠) 操作训练是培训的升华。我们在进行动物组织 ( 猪大肠) 操作训练前,记录外科住培学员完成考核内容的成绩与培训后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运用腹腔镜系统对用动物组织(猪大肠)进行切开、缝合与打结训练,能够基本完成模拟腹腔镜手术下的各种操作,从而达到比较真实的训练效果。在应用价值方面,不仅缩短了培训时长,增加了培训强度,满足了学员真实模拟操作的愿望[6],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模拟箱训练的单调乏味。虽然腹腔镜下动物组织操作训练无法达到活体动物实验的效果[7],但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培训成本。在本组资料中,培训前模拟箱的各项考核用时的标准差较大,分析原因是为参加培训的学员中包含外科住培医师和专硕规培研究生;阶段性培训结束后,各项考核用时均无明显差异,腹腔镜操作技能接近,标准差值相差不明显。
因为腹腔镜模拟训练是基础训练,是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必备前提[8],因此诸如气腹训练、放置套管、各种止血设备的使用等技能还需更进一步的培训。但是就此次腹腔镜培训经验来看,该腹腔镜规范化培训在外科住培医师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Miskovic D,Ni M,Wyles SM, et al.Learning curve and case selection in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systematic review and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analysis of 4852 cases. Dis Colon Rectum. 2012; 55(12):1300-10.
[2]Flemming Bjerrum,Jette Led Sorensen,Ebbe Thinggaard,et al.Implementation of a Cross-specialty Training Program in Basic Laparoscopy[J]. JSLS. 2015;19(4): e2015.00059.
[3]黄小虎,蔡小勇.腹腔镜初学者如何缩短学习曲线[J].微创医学,2012,7(2):194-196.
[4]杨飞,湛海伦,卢扬柏,等.重视腹腔镜下动物组织模拟训练在腹腔镜培训中的作用[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2):10-13.
[5]钱峻,汤黎明,朱杰等.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中的团队配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9):781-783.
[6]Stein S,Stulberg J,Champagne B.Learning laparoscopic colectomy during colorectal residency:what does it take and how are we doing?[J].Surg Endosc.2012;26(2):488-92.
[7]Celentano V.Need for simulation in laparoscopic colorectal surgery training[J].World J Gastrointest Surg.2015;7(9):185-9.
[8]Bardakcioglu O,Khan A,Aldridge C,Chen J.Growth of laparoscopic colect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f region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over time[J].Ann Surg.2013;258(2):270-4.
作者简介:
王文光,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泌尿系肿瘤防治。
手术室的无菌管理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关键,关系到手术切口的感染和愈合以及患者术后恢复。它包括手术室的环境、手术物品的消毒、术中配合等方面。现将有关手术室无菌管理的新进展报告如下。
1 手术室的环境管理
1.1 手术室的区域划分 手术室的区域划分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并做好标记。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患者通道、污染通道。将医务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手术后器械、敷料、污染物等作为污染流线,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及手术流程的需要。
1.2 手术室的洁净度 建设空气净化手术室是当今的趋势[1]。层流手术室近年在我国医院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对于减少外源性手术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2]。发达国家及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对进入手术室空气采用层流设备和高效能空气过滤装置,这些装置不但能在手术前将手术室内空气进行充分的净化过滤,而且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自始至终不断地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从而大大降低手术感染率[3]。
1.3 手术室空气的管理
1.3.1 普通手术室空气管理 手术室空气管理是目前手术室无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手术患者的术后愈合及健康的恢复。手术间湿度控制在50%~60%,温度在22 ℃~26 ℃;手术间每日晨、术前、术后用“84”消毒液、清水湿式拖地,紫外线照射1 h;手术间无影灯、手术床、器械车、壁柜、各种仪器表面应每日术前、术后用“84”消毒液、清水各擦拭1次;每周彻底清洁一次,每月再进行卫生大扫除1次。术后做好开窗通风换气工作,是保障净化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重要保障。
1.3.2 净化手术室的空气管理 由污染途径可见,人员本身是一个重要污染源(洁净手术室中尘粒来源于人的占80%以上),物品是影响空气洁净的媒介之一,所以进入洁净手术室的人员和物品应采取有效的净化程序,以及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来保证[4]。同时净化程序不要过于繁琐,路线要短捷,在洁净手术室内走动时,动作宜轻缓不可奔跑,以免影响层流及产生大量微尘。净化手术部有手术时,必须提前45 min启动相关净化空调机组,对手术室内空气作术前自净处理,以达到要求的洁净度。若长时间不用的手术间,使用前除做好风口等清洁工作外,应提前3 h开机。风罩应每周清洁处理一次。过滤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以保证过滤设备的正常运转与良好性能。初、中效过滤器每隔30 d检测一次,并用洗涤剂清洗,最好备用一套,以备清洗时用。根据实用情况,初、中效过滤器应每隔3~6个月清洗一次,1~2年更换一次。高效过滤器不能清洗,一般三年左右更换一次。洁净手术部的一切清洁工作必须采用湿式打扫,并且在净化空调系统中进行。手术结束后,待所有人员离开,再关闭空气净化系统。每周彻底清洁一次,包括墙面、天花板、地面。
1.4 手术人员的消毒管理
1.4.1 手的消毒 洗手消毒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5]。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最好在单独的刷手间内。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的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的开关应为非手触式的开关。目前国内医院广泛采用肘式、脚踏式开关的龙头,还有膝式、光电及红外线控制的开关。手术室术前洗手方法,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1/3,并认真揉搓2~6 min,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1/3,无菌巾擦干。手术人员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免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1/3,并认真揉搓至消毒剂干燥。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1.4.2 手套的消毒管理 乳胶外科手套在手术中已应用100多年,在使用中发现有一定的缺陷,如手套粉遗留在患者腹腔造成肉芽肿产生肠粘连,手套穿孔造成手术人员受到患者体液及血液污染而可能感染,以及乳胶过敏等问题[6]。根据上述问题,专家们进入了新粉的开发与研究,日本产Ethicom-Spai牌和美国产Boshib牌的滑石粉主要成分为吸收性淀粉,其全部吸收的特点克服了滑石粉带来的弊端,未发现粘连和肉芽肿的发生[7]。另外,要彻底控制由于手套污染而造成的感染,还应做好手套的细菌培养监测工作。
1.5 手术室细菌培养监测
1.5.1 空气细菌监测 每月对洁净手术部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对空气灰尘粒子数、噪音、湿度、温度进行检测1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进行I类手术包括器官移植、心血管、矫形外科手术的手术室空气细菌含量小于10 cfu/m3[8]。普通手术室标准为小于或等于200 cfu/m3。手术室空气中细菌的含量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浮游菌达700~1800 cfu/m3,感染率显著增加。若降低至180 cfu/m3以下时感染的危险就大为降低。加强室内空气洁净度的监测是减少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9]。
1.5.2 手术人员的手及刷手消毒液的细菌监测 定期对手术人员的手进行监测。用无菌棉签沾无菌生理盐水在手术者手指的四面作之字形擦拭,然后放入培养试管进行培养,带菌者不超过5 cfu/m3为合格。对刷手消毒液的进行细菌监测,无菌生长为合格。
1.5.3 器械、敷料的监测 对已消毒灭菌的器械、敷料应每日对高锅进行生物监测1次,从而确保物品的绝对灭菌。应注意器械包不宜过大,物品包体积不得超过30 cm×30 cm×50 cm。灭菌包每个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剂,物品包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帖封。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达到灭菌的色泽或状态,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10]。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有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1.6 污染性手术处理
1.6.1 非感染性手术处理 通常情况下,手术器械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11]。清洗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手术布类送洗衣房处理。做到一用一洗一灭菌。
1.6.2 朊毒体污染的处理 疑似或确诊朊毒体污染的患者,宜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械,使用后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可重复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浸泡于3%双氧水或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 min,再按照清洗、消毒灭菌的原则进行处理。压力蒸汽灭菌选用134 ℃~138 ℃,18 min或132 ℃ 30 min或121 ℃,60 min的标准。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每次应更换。每次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消毒清洁器具,更换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1.6.3 乙肝患者术后的处理 术后患者一切一次性物品投入双层黄色塑料袋扎紧袋口并标明传染,将手术物表及地面用1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手术所用的器械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 min后,再按常规处理,消毒。
1.6.4 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 在手术间的门上挂“特殊感染”的警示牌,以引起他人注意隔离,宜使用一次性诊疗器械,使用后进行双层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可重复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 mg/L~2000 mg/L浸泡30~45 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 mg/L~10 000 mg/L浸泡60 min后,再按清洗消毒灭菌进行处理。
1.6.5 艾滋病患者的手术处理 手术器械的处理,浸泡于0.1%次氯酸钠溶液中30 h后用大量自来水于特殊水槽内冲洗,然后浸泡于2%戊二醛溶液中30 min,清洗后擦干行高压灭菌备用[12]。
1.6.6 严格废弃物品的处理 手术室废物处理对预防医院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13]。对手术废弃物品采取分袋包装、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严格区分。医用垃圾要焚烧,废注射器消毒后送到指定地点粉碎销毁,手术中的血纱布严禁在地面上查对,采用血纱布清点架进行查对。手术敷料不得落地,在手术结束时收起装入黄色塑料袋中,吸引袋等垃圾入小黄袋内,统一进行焚烧。手术中吸引袋均采用一次性的,避免清洗吸引瓶而造成污染,手术后将血液倒入专用桶内,经消毒液消毒后倒入带有净化池的下水道,防止污染环境。
2 手术物品的消毒与管理
所有手术器械、医疗用品首选用压力蒸汽灭菌,对于不耐高温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灭菌[14]。目前消毒灭菌大多采用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每次消毒按标准放置3M高压指示胶带纸[15],并严格掌握消毒的压力和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物品时,要严格掌握有效浓度及浸泡时间。灭菌后的物品应按灭菌的先后日期存放在良好干燥的器械橱柜内,灭菌物品应贮存在离地20 cm,离顶50 cm和离墙5 cm处,以减少来自地面,屋顶和墙壁的污染。每个无菌包外要有标签、灭菌日期、高压灭菌指示胶带每日由专人负责检查无菌包,定期对消毒物品抽样进行细菌培养。
3 手术室无菌操作的管理
手术室无菌技术不光局限于手术过程中,而且贯穿于手术室工作的全过程,要降低手术切口感染,提高一级手术切口一期愈合率,关键要加强手术室的无菌技术管理[16]。参加手术的所有人员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原则。手术室做好术前物品准备、术中配合和监督以及术后物品处理工作,是手术成败的关键[17]。因此,手术室的设备管理和操作都应以方便手术各项工作的进行和符合无菌技术为原则。手术护士进入手术室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检查各种器械敷料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各种操作必须按照严格的无菌技术进行,尽量控制手术间参观人数。术者在洗手前必须修剪指甲,保证手消毒的质量,定期做手的细菌监测。洗手护士传递器械应规范,做到稳、准、快,同时严格无菌操作。护士自始至终保持术中无菌技术,发现或疑有污染时及时撤换,更改纠正。
4 小结
无菌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有效地降低了手术的感染率,促进了外科手术治疗的进展,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18]。手术室作为医院治疗、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技术部门,在医疗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一切必须要建立在不断提高手术室的无菌管理水平上,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和运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证手术质量、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 桂筱玲.手术室无菌管理的新进展.南方护理学报,2000,7(3):57-59.
[2] 王亚玲,孙静,唐棠.影响手术室空气洁净度若干因素的相关分析.重庆医学,2008,37(17):1938.
[3] 徐英,宫建平,王京永.手术室的空气净化与管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31(6):33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
[6] 蒋平,姜从桥.乳胶外科手套的缺陷.实用护理杂志,1996,12(5):203-204.
[7] 桂筱玲.手术室无菌管理的新进展.南方护理学报,2000,7(3):57-59.
[8] 陈世平,魏华.医院空气微生物学检验.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19-120.
[9] 李爽,李晋川,王素梅.层流手术室环境及设备管理的研究进展.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3(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技术规范,200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清洗消毒及无菌技术操作规范,2009.
[12] 倪红梅.艾滋病患者手术用物的处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1):567.
[13] 王淑芬,贺安莉,邢玉梅.全面做好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中华护理管理杂志,2003,19(4):250.
[14] 马丽娟.手术室无菌管理体会.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2(3).
[15] 吴丹云,陈碧素,邱赛琴.手术室消毒无菌质量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3,10(6):655.
[16] 曹秀兰,张贺华.手术室无菌技术管理.职业与健康,1999,15(6):33.
[17] 李学珍,符永艳,孙英哲.手术室的无菌观念与职业素质.当代医学,2009,15(12):28.
良好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技术是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随着各种新型消毒剂及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部分医务工作者出现了对消毒用品的依赖和盲目信任,忽视了无菌观念的培养及坚持,违反无菌操作规范的事件频频出现。这就要求我们从医学生入校开始至其踏入工作岗位,进行包括基础教育阶段、实习阶段、工作阶段的全程无菌观念的培养、灌输与强化。
1 基础教育阶段的无菌观念培养
基础教育阶段是着重对医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阶段,教师应结合其所讲授课程的实际情况,将无菌观念培养贯彻至基础教学的全过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有意识的加强对细菌的认识,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加深学生对无菌观念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逐步了解无菌技术,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同学动手操作,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手指消毒前后对比等实验,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及繁殖特点。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动物学等课程的动物实验中注意强调无菌技术,教员在带教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无菌观念的培养,并在考试中适量加入此类考核内容。在进入局部解剖学、外科手术学学习阶段,则应严格按照手术室的规范来讲授常见手术操作,强调无菌技术训练,针对无菌操作提出量化奖惩机制,有意识的强化医学生的无菌观念培养[1]。课堂教学之余还可定期举办无菌技术讲座、无菌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无菌术的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其对无菌观念的重视,使其进一步认识到无菌术的重要性。
2 实习阶段的无菌观念培养
实习阶段是对医学生进行培养的又一关键时期,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实习阶段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此阶段也是对医学生贯彻无菌观念,强化无菌技术的关键时期。医学生在入科实习前,应进行外科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并进行专门考核[2]。进入科室轮转实习前,应统一安排学生在手术室、消毒室进行参观并了解其相关规程。在麻醉科、手术室实习阶段,应对学生无菌操作中的常见错误进行集中纠正。随着多种高效消毒剂的应用,各医院外科洗手程序已不完全相同,但刷手仍然是必要程序,学生易出现手臂抬举位置过高或过低、刷手不充分;在穿手术衣、戴手套时易出现沾染无菌部位、对无菌及有菌区域划分不清;在进行手术区消毒时,消毒范围及消毒顺序不明确等情况[3]。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员要给予及时、反复纠正。进入临床科室特别是外科实习时,应着重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带教老师应在不违反基本原则及病患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并进行及时的启发和提问,强化其无菌意识及无菌操作,如针对多种清洁程度不同的切口进行换药时,考察学生对换药顺序的把握,通过典型病例来强化其无菌意识。在学生实习阶段中期及结束时,教务部门应集中进行无菌操作的集中考核,以检验阶段性成果,观察学生掌握及强化情况,根据考核情况对培养计划进行及时调整。
3 工作阶段的无菌观念培养
实习阶段结束后,医学生将会进入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直接面对病患开展工作。在此阶段,必须要明确掌握无菌技术是医学生可进入临床工作的先决条件。进入医院工作后,医务工作者往往因为事务繁多而忽略对无菌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容易产生麻痹思想,犯经验主义错误,从而出现违反无菌原则的情况[4]。针对这些问题,除了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主观上要加强对无菌操作的重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医院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定期抽查、考核医务工作者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有效杜绝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和规范的事故发生,更好地服务于病患。
【参考文献】
[1] 文 灿. 浅谈外科无菌技术的教学[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6):413.
外科手术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提高手术学的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新形式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提高教与学的时效性、实用性,具有积极意义。
1增强学生对外科实验动物的认识医学动物实验是外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由于手术实验课的时间长、次数多、学生技能不熟练等因素,常导致学生在动物身上的劣性行为。因此将人文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动物的伟大,手术过程动作要轻柔细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的树立,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培养大有裨益[1]。
2强调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
2.1无菌观念的培养在无菌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要非常严格,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注重强调以下几点:①老师必须以身作则,比如:必须戴口罩、帽子才能进手术室,亲自示范外科洗手法,穿手术衣,戴手套,无菌器械或用品的取用与传递等,并指出常见的错误;②发现学生的错误必须立即指出和纠正,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且在每节课完后进行相应的总结;③将无菌技术纳入操作考试内容,并向学生指出每一项的得失分要点。
2.2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切开、止血、结扎、缝合四项是最主要的基本操作技术,也是手术学基础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手术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主要体现在“稳、准、轻、快”四个方面:①稳,即平稳,包括术者情绪上的稳和操作上的稳,使每一个手术步骤扎扎实实,整个手术过程有条不紊;②准,即准确,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要准确无误,特别是解剖血管神经不能有半点差错;③轻,指轻柔和灵巧,是在稳的基础上的轻,要与灵巧密切配合,避免手术中用力猛、动作粗暴而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④快,即反应灵敏和手术进程快。反应灵敏指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策。手术进程快指手术操作中每一个具体动作在稳的基础上要有一定速度,但这种速度一定要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之上,不要盲目追求[1]。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
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可克服传统教学视野小等的局限,通过图形、动画及声音等,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可随时返回重看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对于以后的动物实验有更深刻的印象。两者相结合,侧重多媒体的应用,更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注重设计性实验的应用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基本操作和无菌观念的基础上,加强设计性试验的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加深知识的记忆,促进对于临床的认识,而且对于学生整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的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方式为: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在实验前一周,将有关病历资料和需解决的问题打印成文,分发给学生,说明将要实施的教学程序,小组自学、讨论。需解决的问题有:①陈述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诊疗计划;②将洗手、消毒、铺单、切开、止血、分离、暴露、结扎、缝合等外科手术学基础内容贯穿在实验实施过程中;③书术记录单,组织学生观看手术录像,要求以组为单位写出实施操作步骤;并确定组内成员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然后老师启发指导,纠正不足之处,最后进行动物实验[2]。
5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0%),操作考试成绩(20%),理论考试成绩(70%)。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如:迟到、时操作中不严格要求自己等情况可扣平时成绩或者操作考试成绩,平时成绩针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进行考核。操作考试内容可分为两组,考前由学生随机抽签决定考试内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地掌握教学的内容,因此对打结、穿衣、消毒铺巾、器械认识等内容的要点要为学生进行复习,并在操作考试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3]。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把实验室当成临床手术室,在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地巡回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全面提高手术学教学质量,对于优秀的医学生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集建,左艳芳.浅谈手术学教学中的互动作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