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工智能英语教学

时间:2023-10-11 10:17:27

导语:在人工智能英语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工智能英语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46-02

收稿日期:2006-12-12

作者简介:孙厌舒(1979-),女,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语言习得及英语教学研究。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1999)。隐喻的认知功能在17和18世纪再次被Vico和Teasaoro提及,只是进入20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才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1977)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语用现象。为此,莱科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 Johnson, 1980)。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卡梅伦(1999)也指出,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且根据Lakoff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

二、外语教学中隐喻的应用研究回顾

卡梅伦较早地探讨了具有认知功能的隐喻的应用。她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的认知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语言行为。因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语言资源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应用、加工,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作为语言学者,应当揭示种种语言行为的内在过程。因此,研究隐喻,要把隐喻的社会层面和认知层面都包括进来。在此基础上,卡梅伦建构了隐喻的应用框架:1)理论层面;2)加工层面;3)神经层面(Cameron, 1999)。近年来,第一层面主要研究隐喻的认定和分类,第二层面主要指隐喻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作用和解释,第三层面研究处理隐喻时的神经活动。国外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已逐渐扩展到很多领域,例如Gwyn(1999)有关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医疗中的应用研究,Clarke (1999)对儿童话语中隐喻的分析,Forceville(2000)对广告中隐喻的认知作用的研究,等等。

相比之下,在外语教学领域里,有关隐喻认知功能的应用研究要少得多,仅有零星的研究散见在认知语言学著作里。在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庞继贤和丁展平(2002)曾撰文讨论过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尝试把卡梅伦的三个层面应用于外语教学。王寅(2004)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问题,蔡龙权(2005)也提出了把隐喻性表达作为一项外语交际能力的设想。但是隐喻的研究成果仍未在外语教学领域里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的相关研究亦很少,且多为母语为英语的二语习得研究。例如Cameron(2003)对英语国家课堂中出现的隐喻的分析,Cortazzi(1999)对本族语教师与学生有关“教学”、“教师”等概念的隐喻性理解和表达的研究。另外,这些研究也都没有直接探讨外语教学和隐喻的关系。

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应用层面,分析外语教学中隐喻应用的可能性,以期为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探索路径。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出现在政治、经济等各类语篇中(孙厌舒,2004)。我们的外语教材中也有大量的隐喻。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基于卡梅伦的应用框架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可分为三个层面:1)语言层面;2)交际层面;3)文化层面。语言层面主要包括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提炼和组织的作用。隐喻在交际层面上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外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问题。文化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文化教学与语篇理解。

1.语言层面

语言层面上,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隐喻能有效地明确教学中的概念。Cortazzi总结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外语教学的借鉴之处时指出,“隐喻能有效地明确教学中的概念,系统地组织概念”(Cortazzi,1999)。隐喻在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投射中,一些特征在被形象化、具体化的同时也系统地被提炼。在语言学研究中,不同的隐喻用来明确不同的概念。例如,Saussure认为,Language is a game of chess.Chomsky提出 Language is growth,而Halliday则认为Language is a resource。在外语教学中,一些较抽象或较陌生的概念可以借助隐喻来明确。写作教学中的“大纲”(outline),阅读教学中的“框架”(scaffolding)等,都是利用隐喻来明确概念的。(2)隐喻性的映射可以用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可以说明词的具体义项和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了解词的演变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词汇。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很多词汇产生多义的原因。Lakoff举过“foot”的例子:the foot of a mountain,the foot of a list中的foot正是将人们对人体的认知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产生的意义。再比如通过了解表示空间概念的词,如“up”、“down”等在语义扩展中的意义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语中介词意义的多元性和抽象性(赵艳芳,2000)。(3)借助语言的隐喻本质及其隐喻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隐喻性语言。特别是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中,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解作品的修辞及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隐喻的认知模式,帮助学生理解隐喻的含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新编英语教程》第6册15课“Teaching as Mountaineering”中,教师被喻为登山者。这里教学是源领域,登山为目标域。源领域和目标域之间基于相似性而成功地被映射,固然是因为两者都有艰难险阻,都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教师必须像登山者一样善于“结绳”,即帮学生串起一个个知识点,或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对源领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的把握,教师可以比较顺利地把隐喻蕴涵的意义传达给学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2.交际层面

① 选自Istvan Kecskes(1999)。语言的普遍隐喻化表现在词汇和语篇中,也表现在受情景制约的言语中。Lakoff(1980:4)说:“隐喻充满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Richards(1936:94)则指出:“我们的三句话里就有一句隐喻。”交际言语中出现大量的隐喻表达也是基于我们的隐喻认知机制。隐喻源于我们的隐喻概念系统,而这一系统又源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我们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知空间和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所谓“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隐喻的认知基于身体体验,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并且必然受情景的制约(Lakoff & Johnson,1999:468)。例如“give me a break”①在特定情境中,它们意思并不是“让我休息一下”,而是表示一种拒绝或反对。当我们用“give me a break”表示拒绝时,所形成的并非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而且是一个言语社区所共同认可的交际行为。再如,在某特定情境中,“get out of here”①的意思也许并不是“leave”,而是“don’t fool me”。可见,我们交际中使用的隐喻化表达方式不仅普遍,而且是与语境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对外语学习者而言,隐喻化表达既是一种语言能力,也是一种交际能力。

面对交际中大量的隐喻化表达方式,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隐喻性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缺乏专门隐喻性表达的训练,外语教师甚至尚未建立起培养学生的隐喻化思维和隐喻化表达方式的意识。蔡龙权曾撰文指出,“隐喻性表达是外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构成,应该把它设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个高级性学习目标”(蔡龙权,2005)。王寅(2004)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两位学者都提出要把隐喻确立为我们外语教学的一项内容,是很有见地的观点。

3.文化层面

隐喻的认知模式也有不同的文化意蕴。如上所述,隐喻产生于体验,产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Lakoff指出,“我们所说的体验决不仅仅涉及某个个体,确切地说,每一种体验都是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前提下产生的……所有体验都完完全全是文化的产物”。隐喻本身的文化意蕴已是语言学界的共识。外语教学必须同时教授文化,这也已是外语工作者的共识。Swiderski(1999)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问题。

的确,讲授隐喻固有的文化意蕴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一个方法。然而通过分析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通过考察隐喻的认知模式,考察隐喻对概念的整合功能和对信息的筛选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隐喻所传达的文化意蕴。

四、小结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语言层面、交际层面、文化层面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中,语言层面是基础,交际层面和文化层面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并与之相辅相成。

但是隐喻的认知功能并非仅限于这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相信,通过提高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但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逐步培养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敏锐的捕捉力和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2000.

[2]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2003(6):38~42.

[4]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国语,2005(6):21~26.

[5]孙厌舒.认知研究与外语教学[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50~53.

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智慧课堂

一、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要点

1.重视英语课堂氛围的营造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学生可以更加踊跃的加入到教学中,对于英语素养地提升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较为基础的句型加以整理,在课堂进行运用,以试探性的语言展开,如在开始上课之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生聊一聊当天的天气,提问“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尽管这一句型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过,但是由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分层,基础的不同,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反应不过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用汉语进行解释,而是可以通过动作、实物等进行讲解与阐释,如在问天气时指一下天空等,在一定阶段实现教学课堂的全英化发展。

2.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实践环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为学生创设实践环节。实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最重要的是将其语言运用能力充分地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有语言运用实践的机会,能够全面推动学生的成长,实现课堂教学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实践探究的机会,如在课下组织学生进行英语黑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与创设,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完成,在这个过程,是将英语知识以一种综合性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进行学习。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

1.教学手段的智慧化

(1)重视微课在英语预习中的作用

在初中英语中,教师每天在预习作业的布置时,可通过将已经做好的“微课”发送给学生,使其能够在家里完成微课的自主学习。这样,课堂教学内容会更丰富,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牛津版8AUnit 4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的教学时,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水果色拉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且将制作步骤罗列出来。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希沃白板5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希沃白板5属于一种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它主要针对信息化教学的需求而进行设计的。初中英语教师依靠希沃白板5的相关功能,可以让英语课堂互动化与游戏化。以分组竞争的活动当作实例,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笔者通过设计“找出动词的正确过去式”活动,将学生分为两组,并且代表分别站在两侧,且点击落下来的动词过去式。在该活动中,点击正确就加10分,如果点击错误就将扣除5分,在规定时间内,得分多者即为胜利。借助这样的英语课堂竞争活动,能够让课堂互动性更加强烈,英语课堂也会因此而智慧与高效。(3)重视口语100在英语课后复习中的作用“口语100”是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智慧学习空间。其采用世界领先的智能科技来打造智能听说教练和多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并与认知、教育及行为心理学的教学设计相结合,促进学生提高外语的学习成绩并受益终身。另外,其可以通过网上的虚拟环境、观摩范文及互相点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构建智慧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1)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等模式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且效果很好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与自主探究,能够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组员在互相影响、交互式的学习策略下进行自主合作、信息互补、智慧分享和意义建构,凝聚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全体成员的学习热情。如笔者在教授The Taiwan earthquake这篇课文结课时,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讨论How to protect yourself in an earthquake?组内成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碰撞智慧,这培养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十分理想。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且,学生只有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时,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才能得以实现。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师不但要准确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合理设计教学策略,还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探索,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3篇

关键词:智能控制;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志楚(1976-),男,湖北仙桃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电信学院,讲师。(湖北 十堰 442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77-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处理手段网络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正在经历教育方式国际化和人才培养综合化。而社会对于掌握专项技术同时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往和合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当前高等院校中的双语教学方兴未艾。

当前随着我国入世和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不仅需要面对大量的工程问题,同时也会遇到使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问题。能够阅读和查找最新说明书和工程资料,与同行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高校教育的目标。采用双语教学,引进外文教材,使用英语、汉语来讲授专业内容,让学生可以接触到较先进的内容和理念的同时,增强使用英语阅读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校相关课程设置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改革。

智能控制作为高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在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于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等领域的本科生来说,需要通过该课程掌握智能控制的基本理论并逐步学会智能控制的应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控制的基本结构、各类主要智能控制方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模糊控制与神经控制的基本理论、算法和基本设计方法,并为今后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运行打下一定基础。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坚持特色兴校、教育创新,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本科教育上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坚持走产学研道路,积极推进本科教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与教研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自动控制教研组在省级精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上,以“智能控制”课程作为教学试点,开展了双语教学的一系列教学实践。

双语教学是使用外语进行的非语言专业类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的同时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在课堂中由于双语的引入,引起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备课工作量都大为增加;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和教师的英语能力有限造成课堂专业课信息量减少,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受到限时。笔者一直任教控制类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并从事过英语教学多年,在开展“智能控制”课程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教材的选用

双语教材的选用是关系到双语教学质量的大事。在选择教材时,应以实用、适用和学生的承受能力为主要参照。引进的原版教材一定要是优质的,同时也应是内容比较新的。各个学校和各个院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优选。原版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善于由浅入深地叙述和展示理论、原理,并非常注意实验和技术应用。但是原版教材也存在课程体系和大纲与国内不符,同时内容过浅的问题。而国内教材从内容、知识结构和难度上都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知识体系清楚完整,叙述严谨,擅于概念和理论推导。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应完全排斥中文教材,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组合使用。而学生也可以在使用一两本主教材的基础上,同时阅读多本参考教材,以帮助理解,激发求知欲。

考虑到多数高等学校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智能控制课程,其前序课程有“自动控制”、“现代控制”和“过程控制”作为基础,所以其内容和前面课程有较强的连贯性。因此,为开展“智能控制”双语教学,笔者将在前面部分回顾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引入智能控制方法的基础,并向学生推荐课下阅读控制理论的经典教材,比如Dorf的《Modern control System》(国内有影印版)等。“智能控制”课程本身内容非常庞杂,涉及领域也很广,故教材也是风格迥异。模糊控制方面的教材有Kevin M. Passino etc.的《Fuzzy Control》等,神经网络控制方面的教材有Kevin Gurney的《An Introduction to Neural Networks》等,但符合国内“智能控制”大纲的教材非常少,而且国内改编和自编教材基本没有。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点,笔者采用了“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结合,主要教材和参考教材结合”的方式。笔者在课程中外文教材主要采用Alexander M. Meystel和James S. Albus等的《Intelligent Systems:Architecture,Design,Control》。该书是智能控制领域的著名教材,它回顾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同时从理论和技术两个方面全面讲述了智能控制系统的构造、设计和实用。国内出版社有影印版出版,并同时有原文和中文翻译两个版本方便学生阅读。易继锴的《智能控制技术》作为主要中文参考教材。该书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述比较清晰透彻。除此之外,在课程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自由选用、阅读更多的外文教材和中文参考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不论是否采用双语教学,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是关键。由于双语教学在语言理解上花费了学生和老师大量的精力,这样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应在内容上选择符合大纲、重点难点为主的知识,并在这些知识点上增加教学投入时间。“智能控制”是一门国内开展较晚的课程,由于其涵盖模糊系统、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和专家系统等诸多智能算法和应用控制方法,所以教学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是择优而取。参照国外很多著名大学(诸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大学等)的教学课程安排,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智能控制”课程,而是各个系会针对学生所学专业需要开展相应的课程,例如“针对模式识别的神经网络算法”或者“机器学习中的模糊控制”等等。依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自动化专业的具体情况,“智能控制”主要是对各类控制算法的原理和应用领域进行介绍,让学生对其有总体的了解和认识,使其能在实践中运用。基于此目的,笔者主要讲授的内容为绪论(智能控制的发展历史)、模糊控制理论基础、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控制论和集成智能控制系统。

由于课程学时较少,每个知识点的学时有限。这样,每种智能控制方法以介绍讲述为主,但不作详细的分析和过多的数学推导。比如在讲述模糊控制的模糊推导系统时,推理方法有蕴含积、蕴含最小和Mamdoni方法等各种推理方法,在讲授时以应用最多的Mamdoni方法为主介绍原理,其他方法只需了解。为使得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特为本课程增加实验环节,并专门开设“智能控制”实验,安排实验学时及老师等资源配置,以保证实验效果。学生需要利用Matlab或者C及其他编程语言分别针对倒立摆和水箱水位控制等多个控制对象使用神经元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等不同的智能控制手段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课堂内容。比如针对水箱水位控制学习,采用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确认选择不同算法,可采用神经元控制、模糊控制、模糊控制和专家控制结合等各类方法。最后测试结果,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直观理解,增加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智能控制”课程涉及到控制论、人工智能和运筹学等诸多交叉学科,而其中每个学科的内容都十分庞杂。一味介绍讲述容易使学生像听“科普课”,兴趣很大但实际意义不大,无法指导实践;而针对某个知识点讲述过深过难,本身学时不够,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且无法让学生形成对课程的整体理解。双语教学既有很多优点,但要教好也存在学生不易理解等诸多难题。为此,笔者和课题组老师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探索。

1.教学课件使用英语制作,主要使用英语讲述

双语教学要提高学生英语的阅读、沟通和交流能力,教师首先要使用英语教材和英语课件,并使用英语来“教授”课程。但是考虑到英语并非母语,可在重要专业术语初次出现时旁边加注汉语。并在介绍和描述概念时主要使用英语,但不应盲目排斥使用汉语。在需要师生互动的时候,如果学生反映理解有困难,可以使用汉语举例子或者使用比喻、讲故事等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

2.多使用课堂多媒体演示

智能控制效果单独通过讲述智能控制方法会让学生觉得枯燥,而利用多媒体来对某个控制算法进行软件仿真和演示就可以直接形成“感观”意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印象。例如针对智能洗衣机的模糊控制,可以使用Matlab结合Simulink和Labview等软件对分别进行使用不同形状隶属度和不同模糊推理方法的仿真,最后控制的效果可以通过仿真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真实结果来对比并展开讨论。

3.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本课程之前由于学时的限制,仅限于理论教学。为增强教学效果,特增加神经元控制和模糊控制等多个实验,并在实验验收阶段增加小组答辩等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的改进

双语教学不同于普通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它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目的。但是双语教学课程既然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那么在最终成绩的考核体系上就需要综合各类因素,尽可能全面公平公正地给予学生评价。传统的“智能控制”课程考核方法仅限于试卷考试,主要是概念论述和公式推导演算,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试卷中无法涵盖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无法提供学生在学习探究以及采用双语教学后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结论。

本课程现已转变为试卷考试、试验考查和独立报告等多方面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除去卷面考试分数外,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加分:阅读相关外文文献并作出阅读报告或完成英语口述演示;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实验分析报告且完成答辩。这些教学改革意在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分析研究和创新。学生不仅要掌握智能控制的控制思想和方法方面的知识,还要能使用英语阅读和表达,并通过试验和独立研究实现自己的控制理念。

五、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智能控制”进行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同学认可教学改革的效果。课程考查通过率达到82%,其中约21.2%的同学通过英语综述和阅读报告获得加分,约1/3的同学通过实验和课程报告获得加分。而随后的问卷调查显示,31.7%的同学在课程结束后对智能控制产生兴趣,51.3%的同学认同在学习后英语水平有提高,并对后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帮助。

从长远看,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如何使双语教学发挥优势、避免一些可能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大量细致的问题,在师资培养、教学方法创新和双语教学效果评估方法方面不断思考、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2]莫勇波.关于大学双语教学有效性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5):48-51.

[3]Richard C.Dorf,Robert H.Bishop.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12th Edition)[M].Prentice Hall,2010.

[4]Alexander M.Meystel,James S.Albus.Intelligent Systems:Architecture,Design,Control(First Edition)[M].Wiley-Interscience,2001.

[5]TimonthyJ.Ross.Fuzzy logic wit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Third Edition)[M].Wiley,2010.

[6]Laurene V.Fausett.Fundamentals of Neural Networks:Architectures,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First Edition)[M].Prentice Hall,1993.

[7]Kevin M.Passino,Stephen Yurkovich. Fuzzy Control(First Edition)[M].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7.

[8]Kevin Gurney.An Introduction to Neural Networks[M].CRC Press,1997.

[9]易继锴,侯媛彬.智能控制技术[M].第二版.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10]刘金琨.智能控制[M].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第4篇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指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由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和考试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史朗教授将其所教授的《人工智能导论》放在了互联网上,结果吸引了来自将近200个国家的16万余名学生,最终有2万人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由此掀起了慕课风暴。2012年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将2012年称为慕课年。可见其影响之大。

慕课的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规模效应,由于慕课充分利用了网络,因此它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学习参与者,也使开设的课程的覆盖面达到空前广泛。第二,参与者多渠道。慕课的参与者来源广泛,文化差异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围绕课程内容的对话已从过去的小范围转向来自全世界范围的多元文化学习群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球村在慕课中的体现。第三,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满足各个层次的学习参与者,不设“进” 和“出”的门槛,只要有网络,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自己所需要的课程;第四,与传统大学的结业不同,当学生学完某门课程后,可以选择要证书,也可以选择不要证书,考试证独立于学习之外。

二、慕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慕课的出现,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慕课冲击了传统大学英语师生面对面的授课教学模式。几千年来,师生学习基本沿用了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模式,即使计算机被引进课堂,也仅是教师在课堂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而已。而慕课的出现,则对传统授课模式进行了根本性的冲击。在慕课教学中,师生几乎可以不用见面,而且也不用同步教与学。

其次,推动大学英语教师更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据报导,慕课兴起后在哈佛大学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而另一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校长几乎失去了她的工作。部分原因是因为她适应网络学习新潮流的步伐不够快。幕课对教师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能力的改变。过去,我们说,一位好老师,需要写得一手好粉笔字,讲一口标准普通话。而今,幕课的发展却需要我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对待互联网的运用方面高度熟练。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网络技术,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二是交流能力的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时代,教师学生面对面交流,而今师生几乎可以不见面而完成交流。比如教师需要学会使用微博、云平台去和学生充分交流。

第三,冲击了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主要为听说读写。而今,这种评价模式在慕课时代受到冲击。比如听,学生什么时候听,听多久,教师基本上无法控制,这就促使学生由过去的pull到push式的学习。而这种方式的转变实际上需要学生更多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否则就会落伍。

第5篇

关键词: “人机对话” 自动化测试 英语教学 听力教学 口语教学

1.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软件、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报纸杂志及图书馆、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学习模式。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人格和能力的提升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人才测评理论与方式的重大转换。

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

2.1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界定

为了实现英语考试评价信息化,提高江苏省中考英语听力和口语测试评价信度及评价工作效率,江苏省自2009年在中考英语中实行省级统一命题、测试、评价为一体的听力、口语合二为一的“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该测试总分30分,其中听力测试20分,涉及的题型有:图片型对话理解、短对话理解、长对话理解、完成信息记录表和短文理解。口语测试总分10分,涉及的题型有:短文朗读、情景问答和话题简述。该部分的测试成绩直接记入中考英语总分(英语中考总分130分,其中卷面笔试100分,人机对话测试30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考试进行管理的一种测试形式。它是根据考试设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组卷,并完成试题呈现、接受答案、计分、数据分析及结果解释等一系列任务。学生在进行人机对话测试过程中,每人单独使用一台电脑并且戴着配有语音输入功能话筒的耳麦,整个测试过程不介入任何人为因素。考试时,电脑扮演考官的角色,考生的所有问题和指令都由电脑发出,考生根据从耳麦中听到的要求或电脑屏幕上看到的试题指令和要求进行听力和口语测试,电脑自动将考生在考试中的答案和语音信息进行保存和录音。

笔者认为,“人机对话”自动化测试彰显了《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要使学生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学习真实、鲜活、实用的英语,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

2.2“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的相关理论

认识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计算机相结合,在认识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领域。人工智能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理过程,使行为主义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它借用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仿生学等新兴的学科理论,将人才测评置于更前沿、更科学、更稳定的领域。认识心理学理论在“人机对话”测评中的应用,更新了测试的方式,拓宽了测评的视野,完善了评价手段,是对实证主义测评范式的扬弃。所有这些,都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作为一种测评方式的转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非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指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合成智力,即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经验智力,即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智力,即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信息时代的人才测评发展越来越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测评。非智力理论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提供了理论支持:一般的测评方法只能在简单的文字、图片上假设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经验智力的测评,而人机对话则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现和测试成为可能,使得人才测评具备更广的维度、更富层次性、更有针对性。

人机交互作用理论。“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中的测评主体和客体能够相互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机交互作用。人机对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据测评客体的反应不断学习和选择不同的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施加测试项目。仿真、实时、主动型的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声音,使得测试成为动态的交互作用,为测评客体提供测试语言的逼真情景。通过与计算机交互测试中体现的形象性、简易性、安全性、科学性、经济性、实效性已凸显其测试的优越性。

3.“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对英语教学的新启发

3.1 语言技能――“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基础

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基础,又呈螺旋式提高。根据认知理论,听、读是信息输入过程,是领会和理解别人表达的意思,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写是教学对象对输入的信息内化后的产出性活动,是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语言技能培养的整体性。从语言信息输入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扩展学生的阅读材料。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进度补充和教材相关联的、难度稍大的课外阅读材料,并且可以设计相关阅读题型帮助学生理解以便及时反馈学生对补充材料的理解情况。教师还可以利用早读和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读磁带、模仿朗读等方式促成学生的有效输入。在语言信息输出的层面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和对阅读材料进行缩写和改写等。比如,对比较熟悉的阅读课文,可以采取当堂的口头复述形式检测学生的信息输出情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写作的方式提高学生信息输出的有效性。

3.2 语言知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源泉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用于表达常见话题和功能的语言形式等。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要素,学生对语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他们的听力水平。因为语音中的连读、弱化、失去爆破、语音浊化等发音规则会使单词的独立发音有别于具体的语音群中的发音。除了语音知识外,词汇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如果学生的词汇数量和理解能力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交际要求,就会在客观上形成听力障碍,影响听力效果。同时,语法、固定用法和搭配等知识的不足会造成听力和口语表达上的困难。比如,习惯用法“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看似是否定的句子,其实表达的是十分肯定的含义。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口讲英语。比如,在每天的英文值日报告中增加天气情况汇报、新闻简述和热点关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在公共场合说英语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真正提高学生在情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医院看病、图书馆借书等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从而达到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3 情感态度――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保障

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Hypothesis)认为,如果学生上课时心情紧张,他们的情感因素就会形成一个“过滤器”,阻挡语言的输入。 所以学生在听力、口语测试时,如果一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过滤器”就会影响学生接收声音信号及语言信息,并且还会影响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解码的过程。

诚然,学生在“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过于紧张和焦虑将给整个测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新颖的课堂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榜样激励等方式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组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凝聚力,磨炼他们的意志,形成合作精神;通过小组竞赛等形式,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4 学习策略――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战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在听力测试中,预测技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所谓预测技能指听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现有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联想、推理未知信息的能力。因此,一个人预测信息的能力越强,其听力就越强。

为此,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重点进行技巧点拨讲解。比如,在该题干“What is the woman probably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重点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如下两点:把握时间“this afternoon”;重点听女声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比如当题干变为“What is the man doing now?”时,我们就要对重点听力内容进行调整:注意时间“now”;重点听男声内容,从而不但帮助学生学到听力的技巧,而且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3.5 文化意识――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测试的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文化而独立存在。G. Brown(1997)认为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对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

比如,图1、图2这道听力试题和文字稿,不但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英语基本技能听懂对话内容,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学生熟悉一些西方国家的代表性建筑或特有文化。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要求教师不但要从词汇、语法、情景等角度讲清楚字、词、句的正确使用,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促成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图1 听力测试模拟试题

图2 对应试题的文字稿

4.结语

“人机对话”自动化考试不仅是外语考试形式的一次革新,而且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一种尝试,更是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变革、引领信息化时代英语教学的航标。新时代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即兴的调控能力,最大化地优化课堂;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中生成动态教学资源捕捉的灵敏度和运用的科学性、实践性及实效性。

参考文献:

[1]G.Brown.Assessing student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1997.

[2]Krashen,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第6篇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计算机广泛而又频繁地运用于教育领域,这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它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将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课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合和彼此间的相互感应,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 丰富了教学资源。计算机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资源,包括英语学习软件、英语学习系统、英语音视频材料等。这些资源也是多层次且各有侧重的。不同的计算机学习资源,面向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程度也不同。并且可以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模拟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知识的形象图片,或是某一课文具体内容的发生场面的再现,从而解决了初中英语教学技术受时间、空间、条件等限制的问题,表现了传统教学技术无法表现的内容。

(2)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三个一”式的单一教学模式,使授课内容由静态的教师灌输转变为图、文、声、貌的动态传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科技创建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式教学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表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表现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新鲜,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便于突出重点、节约时间。

通过将所教内容以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形式播放,将重点、难点内容以特殊字体或以醒目标题等形式呈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节约讲解和板书的时间。并且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为学生提供纯正发音的影像素材,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通常以超媒体结构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它把多个知识点(其载体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它们的组合)称为一个“节点”,从一个节点指向其它节点的指针称为“链”,整个知识体系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性网状结构,使得学生容易从知识体系的整体出发掌握各个细节,提高学习效率。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学内容的选取。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注意选取教学信息内容。计算机提供的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十分杂乱,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加以分选、取舍、归类。在计算机中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信息,但并不是所有资料都能任意使用,必须因材施教,选用难度合适的资料,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2) 教学的主次关系。教师在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时,应遵循适时性、主体性、互补性、适度性等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貌于一体,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但是,如果过分注重课件的动画、色彩、音响等效果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落在教学内容上,而是讨论图像、声音、动画效果。这样,教学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如果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优势,就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积极研究教材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掌握科学有效的技能。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向一专多能、多科性教师方向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91-01

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不管是从教育内容上还是从教育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讲,现代教育更加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此,将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引入现代教学模式中已成为必然趋势。现代教育环境中,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为当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策略做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1.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手段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高效引用多媒体技术,能使英语课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对于英语学习也一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目标取得预期效果。多媒体技术使集音频为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创造与英语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从而激发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学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多媒体的高效运营,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英语单词、语法等内容的学习相对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示英语的学习是有难度的,另外,老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很抽象,导致学生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的内容就能变得立体起来,变得生动形象,使得英语教学取得事半功陪的效果。另外,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能使英语课堂更加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快速的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英语老师教学效率的增高也离不开多媒体教学。网上素材的运用,能为老师节省很多时间,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初中英语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还应靠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能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网络资源,不断优化网络资源,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策略的概述

2.1优化课件制作水平

一般而言,多媒体教学科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直接采取网上现成的优秀课件,另一方面是教师根据自身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借鉴网上优秀课件,进行教学与课件构思,制作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优秀课件。英语多媒体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是离不开一个优秀课件的,只有课件与本班学习特点相符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另外,教师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与水平。在原有优秀课件上,进行精心构思,把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宗旨等重要内容穿插到课件当中去,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化课件。同时,教师在运用课件进行讲课时,要彻底贯彻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使教学课件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不断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2突出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重难点是关键,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重难点内容的设计。在英语对媒体的教学中,把教学目标细化为不同部分穿教学重难点过程中,是提高英语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形象化与科学化,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好知识,形成有效的理解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

2.3不断开创学生思维

多媒体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化学生记忆,二是开创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中,课件的展示应结合学生的语言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语言的乐趣与自信,让他们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在英语课件素材中,加入许多有利于学生思维开发的小游戏或小知识,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激发兴趣;促进英语学习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

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

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等。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积极利用英文报刊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词汇输入,增

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英语报刊走进课堂的必要性

英语课程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健康内容和丰富的课程资源。高三年级目前使用的教材在语言学习的交际性、文化性和空间性上还不能满足这个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是不断发展的,新词语源源不断地出现,仅凭教材,学生难以达到大量输入语言信息的目的,难以及时掌握适应生活发展需求的新词汇和语法现象。因此,除了充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比如英语报刊来达到增加学生词汇输入量等一系列功能。词汇精炼、贴近生活、语言地道的英语报刊是学习和掌握现代英语最实用、最有效的资源之一;是学好英语的主要渠道。英语报刊不仅是对课内教材的补充,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阅读英语报刊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帮助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选择什么样的报刊走进课堂

报刊是高中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有益资源,但它的辅助作用不能离开教材资源的系统支持。报刊材料的优势是时效性强,内容清新,材料鲜活,语言简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报刊资源不像教科书那样有针对性,能较为科学、系统、完善地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课程资源体系。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选择报刊材料。报刊材料的选择应兼顾阅读与教学,所选文章应有趣味性、知识性;要注意控制文章的信息量和难度;题材广泛的英语报刊是扩大学生有效阅读,提

升英语能力的绝佳资源。

目前市场上的英语报刊数量众多,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有时候很难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报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多留心,为学生把好关。让英语报刊确实起到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而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英文报纸21st Century,TV

Guide和China Daily;英文杂志China Today和ELL都是很好的

选择。

三、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课堂交流与针对性指导相结合

一般地,每周可以安排一节报刊阅读课。在完成限时阅读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他们体会阅读、讨论带来的愉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可以留下10分钟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可以就某篇文章事先设计好问题,让各个小组进行抢答。这样能把学生阅读报刊的兴趣推向,而且也能核实学生所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偏差。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出本次阅读活动中表现突出、收获显著的小组并给予奖励。

2.授之以渔——阅读的技巧

(1)跳读、略读和查读等阅读方法。很多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养成了逐词、逐句阅读的习惯,这样阅读速度很慢。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按照意群阅读、跳读和略读等阅读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

(2)猜词悟义能力。学生在报刊阅读之初,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生词。这时学生不能总是借助词典。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构词法知识以及利用上下文线索来推测词义。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3.充分利用好报刊,仅仅依靠一周一课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做好指导和检查。

四、利用英语报刊进行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在自身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语言学习要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来加强对语言的体验,增长知识,培养语感。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教师的作用在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

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不是事事替学生包办,尤其是在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之,英语报刊题材广泛,信息多样,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作为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延伸。英语阅读教学丰富了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处理好英语报刊与教材的关系,从而合理、有效地通过英语报刊丰富英语教学、拓宽学习渠道。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

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马建国.英文报刊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王宗炎.语言、知识、学习和人工智能[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

第9篇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英文电影 大学英语

21世纪世界进入了“视觉文化”的时代。我们正处于一个德国哲学家德格法则宣布的正在降临的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什么是视觉文化?尼占拉・米尔左夫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它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的格局。“视觉教育”的作用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用视觉文化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外语教育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态和值得关注的现象。

1 教育对象的变化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便是在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一代。他们更善于用具象的视觉符号去感知世界,更习惯于视觉文化所营造的现实世界。

2 教育方式、教学模式的变化

视觉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过程。电化教育、语言实验室教学、远距离教学、远程教学、网球通信教育、人工智能教学、虚拟现实仿真教学以及现代教学设计、现代媒体教学法等给外语教育带来了灵活多样性。

3 教学资源的变化

“视觉化”资源占据极大的比重。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视觉资源符号及表征编码的形象直观性和生动娱乐性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有“从眼睛到心灵”传播效果的英语学习盛筵。

视觉文化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外语教育潜在的在文化意义层面上的本质缺陷,言语主义忽视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作为学习的基础,只是片面强调词句符号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词句对他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些缺乏意义的符号。传统外语教学的弊端在于使所教的语言抽象化和程式化,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倚重于间接获得的、已经条理化的或已纳入现成规范中的知识,感知排斥到边缘化位置。作为现代教育者,改变已有的对感知的偏见。树立正确的视觉文化观念。才能够有效理解“信息化教育”在文化层面上的完整意义。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赏析英文电影,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应用于现代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一、运用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视听作品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TBSOL)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He rron,Hanley和CoIe(1995)共同研究发现:带有描述性画面的录像对提学生的听力有极大的帮助。Baltova(1994)发现:比起那些只单纯通过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观看录像的学生对同样的听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赵秀华(2003),朱雯(2006),刘兰英(2004),朱晨晨(2004)的研究充分地论证了以影视手段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

二、运用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有人担心对视觉效果的追逐会使教育的人文精神被淡化消解,有人担心“图像霸权”的流行使对语言的“颠覆”成为可能。动听的声音、美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的背后,内涵价值与本质精神却可能被忽略,教育所满足的只是感官的刺激而非求知的欲望,教育在漫画化、简单化的图像叙事中流于媚俗。整个教育所呈现的是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快餐化现象日益严重。

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赏析英文电影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正如高一虹(1994)所说,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的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互相促进,学习者的潜能得到发挥,人格向更加整合,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电影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融汇了诸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戏曲、风俗等艺术精华,又涉及到文化、宗教、信仰、爱情、战争等人类永恒的主题,包括民族的底蕴、继承、观念、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习俗等等。它集合了多种艺术美,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正确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英语电影作品对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励炼人格,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观。拓宽人文知识。潜移默化渗透文化,寓教于乐了解历史,提升人文素养。

2 MorLey(1981)指出,放、看电影不应是目的的本身。而应是达到目的的手段。Stoller,(1990)也提出,电影课不应该是电影放映一结束就随之而结束的观摩活动,而应针对某一教学目的进行观后活动。美国语言学家K r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Swain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语言学习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输出的过程。因此,输入阶段、加工阶段、输出阶段这三阶段构成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各环节缺一不可。

然而,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电影的使用主要停留在语言输入阶段。相当多的学生把上课看电影当作一种轻松的课堂娱乐,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仅充当了一个“电影放映员”的角色,教学效果甚微。

为真正发挥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把握必要的环节,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