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集体经济形势

时间:2023-10-11 10:17:31

导语:在集体经济形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集体经济形势

第1篇

一、新型集体经济的内涵

新型集体经济是对传统集体经济的突破,产权明晰,包括多种新的实现形式,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为主,融合合作制与公司制管理模式,凭借劳动和资本分享企业收益。劳动者为自己和社会创造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些传统的集体企业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展现出新的活力。

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征

1、企业是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体

企业全部或多数职工既持有本企业股份,又在企业内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强调以职工持股为主体,其持股比例为本企业全部资本或占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地位。一些企业采用股份的形式引入企业外部出资入做股东,这种企业产权主体的设置,改变了原有企业资金制度单一内生性,拓宽了企业吸引外部资本途径。在组织形式上,自愿组合,自筹资金,民主管理,自主经营,集体积累,按劳分配,入股分红。在联合的基础上确立了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实行个人所有,集体占有。

2、劳动者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本企业具有控制权

劳动者资本之和在企业产权结构中占有相对控股以上地位。在产权制度上,逐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通过控股和企业章程规定取得对企业控制权,参与重大问题决策。大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按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决定企业经营投资计划、选举高管人员,审批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

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形式主要体现在支付给劳动者工资和奖励、按劳分红上,依据劳动贡献决定。按资分配体现在各方股东按其股份分得红利,也有一些企业把劳动技术等要素折成股份的,这部分名义上按股分红,实质上仍是按劳分配。职工具有股东与雇员的双重身份。在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取得劳动分红、股金分红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益。建立了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新型劳动关系。

4、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区

主要在资本结构上加以区别。新型集体经济出资入主体是本企业劳动者,劳动者对本企业有经营控制权,而国有企业出资人是国家,国家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授权,任用经营者,企业盈亏是国家的事,职工不具有控制权。而在私营企业中,不允许劳动者入股,或投资者不一定是劳动者。这些与集体经济主要由大多数劳动者共同出资共同劳动。企业不是少数人所有,而是多数劳动者所有的特征有根本不同。

5、与传统集体企业区别

所有权形式,由单一共同共有变为明晰到人,按份共有;人事及决策权由上级任免决定变为职工以股东身份决策;分配上由按劳分配变为按劳与按资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制度。企业治理结构由单一集体制度变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多种实现形式;企业地位由政府管理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有: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以集体共有和按份所有相结合,集体共有为主的集体企业;由职工股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由集体资本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劳动者个人资本为基础的合作制企业;其它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的各类企业。

新型集体经济的产生始于传统集体企业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初期大都以股份合作制改造为主,并在股份合作基础上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有集体资本参加的有限责任制、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公司制企业。这些企业吸纳社会资本,与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发展成为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各类新集体经济大量涌现。

四、新型集体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它作为市场经济,要以市场作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新型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而这种公有制经济有明晰的产权,产权结构趋于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化,机制市场化,同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是竞争的关系。因而有追求资源配置合理性和资源利用充分性的内在机制,容易与市场经济融合。

1、新型集体经济本质特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型集体经济实行“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相结合”及“个人所有,集体占有”的产权制度,其财产在价值形态上可以量化到劳动者个人。但在实物形态上不由个人支配,而由集体占有和支配,在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将企业共同共有与劳动者按份共有结合起来。这样的产权制度使所有者真正到位,解决了传统集体企业终极产权不到位的问题。

新型集体经济是“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它的资本主要来源于劳动群众,是一定范围内劳动群众民有民营民享的公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确立“民本经济”的观念,不同于传统集体经济经营活动由政府决定,经营者由政府调配,企业用工由政府安排,排斥个人所有权的二国营模式。

新型集体经济突出了集体经济民本位的特点。首先,在产权上以投资的劳动者为主体,实行民有,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其次,在经营形式上实行民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确定经营者的产生方式,自主决定企业的用工制度,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第三,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劳动者通过股东会参与企业管理,通过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等形式。行使股东权利及其它民利,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第四,在经济利益上实行民享。职工在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企业的投资享有收益。第五,在经营风险上实行共担。

这种新型的集体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体现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2、新型集体经济符合我国生产力现状及发展要求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生产的社会化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这种变化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型集体经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把单个的资源(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既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又在生产关系变化上体现了公有制的特点,一方面,集体资本参股控股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共同共有财产具有直接的公有性质;另一方面,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中,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劳动者个人投入的资金转换成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以法入主体形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转变是向联合生产方式的转化,符合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方向相一致。

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是我国的重要国情。新型集体企业是自发形成的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容纳不同层次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它的企业规模可大可小,企业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容纳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的生产力,也可容纳机械化和自动化、专业化的社会大生产。新型集体经济具有兼容性。能在各种行业中发展。同时独立自主性强,既有主动联结现代产业链,进行协作配套的能力,又有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的机制。由于集体经济量大面广,遍及城乡各个行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因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宪法》中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新型集体经济的长期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随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国有经济将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骨干企业,对一般性行业将逐步退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只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极向各方面渗透,大量进入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才能增强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填补国有经济退出份额,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否则公有制经济就失去在国民经济中主体地位。

4、新型集体经济与我国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基本国情相符合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创业),才能摆脱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资本的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能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新型集体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集体资本控股或劳动群众有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具有把劳动群众的个人资本融合为公有资本的功能。劳动者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享收益,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正为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5、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微观参与主体的要求

经过改革,新型集体企业不再是政府附属,摆脱了二国营模式,产权清晰,通过资产量化,经济补偿金转为股份。鼓励职工投资人股,吸收社会人人股,对外合资合作等措施,实现出资人到位,产权结构也逐步多元化。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依职责规范行使各自权利。随之配套产生新的用工制度、内部分配制度、管理和决策制度、对经营者激励约束制度、各项岗位考核制度等,都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运行,企业作为法入主体,在市场中有竞争发展的动力。经营行为完全由自己决定,盈利自身受益,亏损自行负担,与其它性质类型的企业是平等竞争关系。

6、国内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证实了其与市场经济是相适应的

一大批传统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变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较好。例如,白山喜丰公司原为集体企业。2003年企业进行改革,把净资5584万元量化折股,法定代表人占公司总股本13%,公司高管人员占9%,公司一般管理人员占13%。职工占12%,退休职工公益股占10%,职工平均每人量化2万元,其余为吸收社会自然人人股。随后,公司又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现在职工是企业持股主体,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重大决策由职工占大多数的股东大会决定,公司实行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后,还按股分红利。公司2004年销售4亿。产量3万吨,利润3千万元,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当前数量庞大的厂办集体企业和国有中小企业正在进行改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量化现有资产,吸收职工入股,变为新型集体经济。

7、国外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特征各类企业得到了广泛发展

资料显示,集体性质的经济在国外也有较好发展。如西班牙蒙德拉贡、英国工业共有权运动、美国职工持股计划、加拿大合作社、日本农协等,目前,合作性质经济已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各类合作社的社员数亿人。在农业、工业、流通、金融、保险以及各种服务业都出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西欧、北美许多国家80%以上的农场主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丹麦的奶制品90%由合作社经销,荷兰合作社销售的花卉、水果、蔬菜占市场份额的80%以上。实践说明,在发达国家,集体经济也是有发展空间的。它适应市场制度与生产力发展。

综合上述,新型集体经济在产权和治理结构上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又保持了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实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新型集体经济的存在是促进就业,共同致富的需要,是保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需要。新型集体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对企业法人主体、竞争主体的要求。大量改革改制发展起来的新型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市场环境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现在我国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适合改革成为新型集体经济。将来还要有一部分中小个体私营企业在面临生存危机或无法扩大生产时,发展成为新型集体经济。

第2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第3篇

目前看,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出现了流动性收缩的若干征兆。

一是金融市场流动性总体趋向紧张。6月份货币市场“钱荒”风险事件,因中央银行紧急输血而得到及时解除。但8月19日,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再度出现紧张态势,14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报5.6%,较前一个交易日大幅上涨154个基点,隔夜和七天拆借利率均出现了明显跳升。虽然中央银行已连续5个月实现净投放,但市场预期总体趋向谨慎。此外,在货币当局和监管部门的双重约束下,7月份开始的金融机构同业资产规模收缩与表外业务规范有所奏效,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下降,并产生了流动性收缩效应,进而有可能会传导到实体经济。

二是不良贷款上升风险还未完全消除。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继续增加,虽然第二季度的增加额为2012年二季度以来的单季最低增加值,但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还未完全消除。特别是宏观经济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尚未结束,重点行业的不良贷款风险事件频发,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继续增加,表外业务融资风险进一步暴露,未来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可能会有一个集中释放的过程。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若干大型企业逃废债的事件,将会通过债务链条和支付清算关系影响到相关企业的流动性。

第4篇

21世纪的前五年是科技飞速进步、机会大量涌现的五年,却也是灾难频传的五年。最近这场灾难就是迫使新奥尔良全境疏散的风暴和洪水。在卡特里娜飓风到来之前,能源价格就已经涨至上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初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近60%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已经误入歧途,经济崩溃的迹象已经无所不在。

美国经济顶住冲击

如果这是一部小说的话,那会是现代版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然而这种观点缺乏事实基础。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这部小说1939年出版时,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7.2%;而今年8月份美国失业率只有4.9%。再换一个角度来看,整整32年来,美国失业率下降的月份只有47个月。而这47个月全都集中在90年代末期,一个被大多数人看作是泡沫的年代。

两年来,美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增长了4.1%,商业投资增长了11.8%。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 认为,虽然人们都担心中国低成本生产带来的威胁,美国工厂的产出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美国人的生产率迅速增长――最近这两年的年增长率达到5.4%――不但帮助各生产商消化了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还帮助他们维持了相当的竞争力。

在新世纪刚刚开始的这几年,美国经济顶住了人与自然的多次冲击,并将继续作出不俗的表现。但是,仍有许多人担心出现最坏的局面。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的墨西哥湾沿岸各州是美国能源生产的中心地带,受灾地区经济活动总量占全美的大约1%。此外,这也是一场政治风暴,有望就此翻开政府行为的新一页。

虽然美国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美国12.5万亿美元之巨的经济规模还是能够消化卡特里娜带来的巨大损失,短期经济影响甚微,长期更是不会有任何影响。早先对重建所需时间和资金的估计也常常被显著夸大。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士兵们点燃了600多口油井。当时人们估计,扑灭这些大火就需要五到六年时间,并预计将发生全球范围的环境灾害,最终这些预期都被证明是过于悲观了。在著名的油田灭火机构Red Adair和其他私营企业的努力下,这些大火只用了短短9个月就被扑灭了。

自由经济体系是幕后英雄

虽然政府机构、大型非营利机构以及政治团体往往在灾难重建过程中最受瞩目,但默默无闻的英雄却是那些私营企业。他们夜以继日地忙着恢复能源、电话、零售网络以及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但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非但不是盛情欢迎,却因为重视利润的做法而备受质疑。这真是不幸。

美国之所以在灾难过后总能迅速恢复元气,凭藉的就是这套自由市场制度。价格上涨表明生产需要增加,而消费需要抑制;地区间价格差异则引导稀缺资本实现更有效的配置。这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面前真正的威胁就是政府干预。早在70年代,政府实施能源价格最高上限的措施就导致产量下降,最终走入短缺局面。眼下,大部分输送管道和石油钻井、以及大约四分之三的炼油产能都已经恢复运转,油价也回落到卡特里娜到来之前的水平。只有汽油价格没降。造成汽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就是炼油厂集中于飓风频发地带,并且相关环保规定导致产能受到很大限制。

灾后重建形势乐观

好消息是美国经济在没有招致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已经消化了能源价格飞涨的影响。原因很简单:1979年以来美国实际GDP增长了一倍,而石油消费仅提高了12%。今年第二季度消费者的能源支出只占收入的4.7%,大大低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6%-7%。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能源支出的增幅,因此消费者支出并没有如悲观者所料受到巨大打击。

这对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重建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美国经济形势稳固、失业率较低、被疏散的工人也已经开始找到新工作。此外,许多公司都表示,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向被疏散的员工支付薪水。总的来看,对9月份就业人数减少50万人的估计很可能有些过于悲观了。

零售销售的表现也好于预期。汽油价格因消费者担心供应短缺而飞涨,但大量捐赠物资的采购也推高了远离墨西哥湾沿岸各州的零售商的销售额。这些额外的购买将有助于抵消受灾地区零售销售的减少。

政府过度反应是最大危险

有关经济的一种重要问题是Fed是否会继续加息。但卡特里娜的影响无法用货币政策来消除,这一点看来也很明确。多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多余的货币政策调整只能让形势更加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70年代的滞胀都是如此。

1995年至1999年期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当前水平,联邦基金利率平均为5.4%,然而经济和股市却一片繁荣兴旺之势。因此,很难断定目前3.5%的联邦基金利率会不利于灾后经济发展。

若在30年前,生产率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时,这几年发生的种种都很可能将经济拖入衰退的泥潭。但现如今,经济非但没有衰退,反而继续迅速扩张,企业利润持续增长。但无论如何,股市估值的增幅还没有跟上,本益比持续下滑。若与美国国债收益率相比,股市显然存在相当高的风险溢价。

正因为如此,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和其他股票市场指数较卡特里娜来袭当天的低点已上涨3%,这样的表现毫不奇怪。股市的风险溢价已然很高,灾后重建工作不断加速,未来几周的股票价格也应该继续攀升。

第5篇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

(一)内部审计模式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较早出现了以农村经管部门(或称“经管站”)为审计主体,以村集体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的农村内部审计。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据1992年5月农业部第11号令《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部分省区制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而设置。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审计模式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至今仍被大量采用。另外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以乡镇政府成员临时组成的审计机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模式(即“乡镇政府内部审计”),这种模式从其隶属关系和设置的形式来看,也属于内部审计性质,但由于受到经费和人员编制等因素的限制,在实践中这种模式比较少见。目前以“经管站”为审计主体的内部审计模式实质上就是让经管站既充当经营管理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其审计结论严重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经管站”日常经管工作繁重,必然冲击审计业务的开展。而乡镇政府内部审计成员由于是乡镇领导干部组成,其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很难适应“两型”社会的审计要求。

(二)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 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是在县(市)级审计机关下设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其工作直接对县(市)级审计机关负责,性质属于国家审计。不足的是这种审计监督范围比较有限,与乡(镇)政府脱离,不能适时监督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开展,属于事后监督;其次审计工作过于偏重对经济案件的查处,忽略了其在乡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中的作用;然后由于县(市)级审计人员有限,导致审计工作覆盖面窄、连续性差,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乡(镇)的经济运行情况。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范围较广,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农民承担费用、农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等。因此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但其权威较大,独立性和审计专业性强,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三)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模式 出于探索和创新角度考虑,在一些乡镇(街道)出现委托注册会计师(简称CPA)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这是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得以实现的一种有益尝试。但这种模式暂时不适应农村集体经济这一特殊的领域。首先从委托理论角度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与村“两委”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破坏了典型的CPA审计的三角关系,独立就失衡,有碍审计的开展;其次从成本上来看,委托方难以支付相对昂贵的CPA审计费用,或者觉得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乡镇(村)经济业务相对简单,没有必要请专业技术和独立性较高的CPA来进行审计;从操作层面来看,CPA审计农村集体经济虽然是一块新的领域,但由于没有具体相关准则或制度可供CPA参考,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两型社会”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

(一)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模式的建立 为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权威性,根据2006年2月新修改《审计法》第十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其审计管辖范围内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进行审计工作”之规定,可以设想在各县(市)国家审计机关专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具体机构体系设置如图1),该中心垂直隶属于县(市)国家机关,主要职责是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财务审计监督。其优势和相关要求表现在:

(1)审计主体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是接受县(市)级审计机关的垂直领导,意味着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纳入国家审计体系范畴,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审计机关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主体,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的层次和独立性得到提升,审计监督的力度得到加强。县(市)国家审计机关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授权该中心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审计分中心直接履行对乡镇(街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日常审计任务。

(2)审计范围更加明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任务重,执行难度大,针对性强,中心可根据审计业务需要设置相关部门:一是农村财政财务审计,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乡镇的村级财务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二是农村专项资金审计,主要是对土地出让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村干部报酬补贴发放、救济(扶贫)资金、其他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三是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集中对所有农村建设中达到一定资金规模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四是农村资源环保审计,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情况和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专题审计,以达到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五是农村经济责任审计,对乡镇(村)主要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以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该中心相应部门和分中心接受纪检监察室和司法部门的监管。

(3)相关审计准则和程序的制定要求。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权威,保障整体审计质量,政府需尽快制定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相关审计准则或制度,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对于农村经济审计的基本程序可以从审计工作方案、发出审计通知书、实施就地审计、调查取证归纳问题、评审内部控制、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复审异议等问题进行考虑。

(4)审计人员录用和队伍建设要求。新设立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审计中心可根据授权的审计范围和任务,来设定审计岗位和编制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该中心负责人应由县审计机关任免,并向县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其他审计人员由县人事局、审计局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乡镇(街道)审计分中心机构人员编制由县级政府负责解决,可以是公务员编制或事业编制,所需经费由县财政纳入预算,统一提供。业绩考核和业务技能由县审计机关负责。

(二)倡导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充实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力量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采用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存在诸多困惑,但在今后 “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城郊结合的农村,其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农民民主意识会不断增强,政府审计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可将部分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在由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之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将会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必要补充力量,这既是农村集体经济受托经济责任扩展的需要,也是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业发展的契机。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其审计结论的公信度较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只是委托受托关系,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其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较强;三是注册会计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执业经验,能利用专业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执业过程规范,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论,审计质量较高;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其业务范围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审计环境的约束,农村集体经济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急需解决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和鼓励将部分农村集体经济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予以审计;二是政府尽快出台与完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准则或制度,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进入此领域提供法律依据;三是明确审计委托人范围,特别应明确全体村民以农村集体资产所有者身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地位;四是注册会计师应充分考虑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审计的风险,委派熟悉农村实际情况,通晓国家农村政策与法规、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工作;五是针对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问题,政府应科学引导,可以考虑给予承担了经济实力较弱乡镇(村)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相应比例补偿。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吕梁市货币信贷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存贷比例下滑,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意愿亟待提高

2015年9月末,吕梁市各项存款余额1667.7亿元,较年初增加94.6亿元元,增长了6%;各项贷款余额885.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5.8亿元,增长了3%。两者相比,存款增长速度比贷款高出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2015年9月末吕梁市存款增长速度提高了7.6个百分点,而贷款增长速度下降了3个百分点。从存贷比例看,2015年9月末吕梁市存贷比例为53.1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速度和存贷比例的变化情况表明: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继续下降。

(二)非经营性存款增加,中长期贷款大幅下降

2015年9月末,吕梁市新增存款9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94.6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了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6.3亿元,其中活期存款下降9.7亿元,定期及其他存款增加了16.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10.2亿元。9月末,吕梁市广义政府存款增加了11.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6.9亿元。从信贷投放看,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出现大幅下降。9月末吕梁市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42.15亿元,比年初减少11.81亿元,下降了3.34%。其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余额271.5亿元,比年初下降了18.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下降了41.6亿元。由于定期存款不符合企业经营对资金流动性要求,特别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定期存款大幅攀升,活期存款下降的情况反映了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而弱势经济下广义政府存款快速增加也反映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刚性和地方政府投资审慎的倾向。企业中长期贷的大幅下降,进一步印证了企业、社会、政府投资意愿不强的现实。

(三)资金投向调整,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失衡

近年来,吕梁市煤、焦、铁、铝等支柱产业生产销售形势严峻,银行贷款普遍存在收民企,增国企;收中小企业,增大型企业;收传统贷款,增票据融资的经营倾向。银行贷款进一步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集中,信贷资源配置进一步失衡。截止9月末,吕梁市新增企业贷款18.1亿元。其中大型企业增加23.9亿元,占130.5%;中型企业增加-14.7亿元,占-80.%;小型企业增加4.2亿元,占23.3%;微型企业新增4.6亿元,占25.5%。

(四)收缩传统信贷业务,金融机构热衷于虚拟金融产品

近年来,金融机构大步退出传统业务,加大票据融资、理财、信托等虚拟金融业务,这既规避或延缓资产风险,又解决因传统信贷业务增速减缓带来的利润压力,还满足发展间接融资的政策要求,但却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失血程度。据统计,2015年9月末吕梁市票据融资余额135.3亿元,比年初增加了9.2亿元,增长了6.8%,比全部贷款增长速度高出3.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多增了9.5亿元。新增票据余额占到同期全部贷款增量的36%,由于票据融资的票据主要来源于大型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票据中心的转贴现票据,当地实体经济失血严重。

(五)银行可用资金充裕,倾斜性政策预期难以实现

近年,银行存款增加,贷款投放意愿减弱,金融机构实际上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即使产生短暂的不足,也是金融机构过度从事理财、信托、证券投资等的结果。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自有信贷资金都面临投放困难的问题,人民银行倾斜性政策所释放的流动性很难发挥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的政策预期。如农村信用社9月末的存款准备金率9.5%,比国有商业银行低9个百分点,其释放出的资金至少从贷款数据上难以体现出货币政策的引导效果。

二、货币信贷运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经济深度调整,信贷投放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由于煤、焦、铁、铝等大宗商品及能源资源产品需求持续疲软,吕梁市经济连年出现断崖式下跌,这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2015年前8月,吕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77.2亿元,同比下降22.8%;工业销售产值869.3亿元,同比下降19.2%,产销率为99.1%;工业增加值345.5亿元,同比下降13.2%。

(二)经济结构弹性不足,信贷支持转型发展缺少新的支撑点

吕梁市转型发展,一要提升传统产业,二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重要。在经济向好时,吕梁市财政资源、金融资源高度向煤焦铁铝电等传统产业聚焦,第三产业、小微企业发展严重滞后,经济结构弹性不足。当宏观经济发生大的调整时,微小的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不能发挥缓解经济地震冲击压力的作用,经济运行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大量企业关停、工人失业、居民收入下降、投资与内需拉动无力;二是银行从传统产业收回的资金难以转移到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无论从微观企业还是整个区域来看,银行信贷投放都表现出只收不贷或多收小贷等问题。

(三)信贷环境恶化,银行贷款投放更加审慎

2015年以来,吕梁市主导产业减产、压产、停工、放假普遍,企业主跑路事件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滑,银行防范风险压力很大,信贷投放非常审慎。据统计,吕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的有26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9.4%;企业亏损总额达到53.7亿元。与之对应,银行资产质量下降,9月末吕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14.12%,较年初上升1.95个百分点。

三、以新思维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性

(一)坚守不向过剩产能增加贷款的经营底线,强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存款,追求利润是信贷资金的本质属性,救急不救穷是信贷资金运行规律的具体表现。对于产能过剩形成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绝不能通过强制银行贷款来解决。只有坚守这一底线,才能促使产能过剩行业接受市场调节,通过兼并、重组、破产、转型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坚持以经济增量调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我国过剩产业面临最迫切的任务是压缩产能。只有大力压缩产能,才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要积极盘活广泛分布在过剩产业中的信贷存量,通过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节,促使过剩产业并购重组、转型升级。金融机构新的信贷增量要重点用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绝不能只局限在政策层面“高、大、上”的新兴战略产业,还必须包括长期被政府、企业、社会所忽视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普通产业和普通企业。只有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以经济增量调节推动产业结构的经济发展思维,我国才能够摆脱经济发展的“寡头模式”,才能摆脱国富民穷的经济格局,才能摆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需、投资的窘境,才能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社会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强化货币信贷政策贯彻执行的法律支撑,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本能

春江水暖鸭先知。金融机构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先知先觉者,金融产品创新是金融企业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不能因为审慎监管而扼杀了金融企业自主创新的本能。国家要尽快解决人民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错配问题,适应货币政策开放性、发展性的要求,恢复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权,提高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政策执行的引导、管理、评价能力。同时,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目标的稳健、守法、合规的职能特性,取消其人民银行履行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职能,从法律上解决其监督目标的合规性与货币信贷政策开放性的工作矛盾,以便其专心建立、维护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市场运行规则,监督指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以此,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法律支持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吕梁市金融统计月报.吕梁:中国人民银行吕梁市中心支行,2015年(9)

第7篇

【关键词】 精细; 成本; 管理; 经济运行; 质量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立足于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不断调整财务管理思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以服务于勘探开发、保障生产为目标,以“预算管理到过程、经营管理到区块、精细管理到节点、作业管理到单井、分析考核到主体”为内容,强化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加大管理创新力度,规范管理秩序,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难题,财务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成本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不断克服勘探开发难度增大、投资成本紧张、社会环境复杂等多种不利因素,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指标,实现了开发管理与成本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精细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从油田财务管理工作来看,油田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生产与经营的有机结合,提高精细管理水平

坚持从创新理念、理顺体制、完善手段、强化运行等方面入手,服务勘探开发生产,扎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了预算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一整套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并完善了运行机构和管理制度

为确保全面预算的有效实施,胜利油田分公司及时出台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业务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了以分公司经理为主任的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了由勘探、开发、生产管理、计划、财务等部门组成的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对二级单位全面预算工作的指导。在对二级预算进行审核、优化、平衡的基础上,形成分公司全面预算方案。21个二级单位相应成立了全面预算组织机构,负责对三级预算进行优化、审核、控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优化平衡的预算管理体制。与此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启动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从而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注重短期投入向中长期投入转变;由注重生产向产量与成本并重转变;由先干后算向先算后干转变。

(二)分级配置产量、分类核定成本,实现生产任务、工作量、价值量的相互匹配

坚持工作量和价值量优化配比原则,年中按照“所有成本费用都要纳入财务预算,所有预算支出都要落实责任部门和单位”的原则,对年初预算安排进行优化调整。将年度预算细化形成二级承包预算、部门单项预算、部门控制预算、部门经费预算。把该下拨给二级单位的资金全部下拨,使各单位预算指标基本可以“跳起来、摸得着”,有效传递了成本压力,初步扭转了二级单位“等、靠、要”的思想,改变了各单位专题报告不断和年底认账的想法和做法,为严考核、硬兑现打下了基础。

(三)细化预算项目,最大限度地实施以业务工作量为基础的零基预算思路

按照预算做细的总体思路,根据各单位、部门生产费用的分类和投向,拟定了各项费用的预算方法和依据,形成了包括作业、电费、稠油热采劳务、维修、运输等38大项和97小项的精细业务预算标准体系。对其中34大项和75小项实行了零基预算。在股份公司规定的折旧、人工、作业、用电等项目基础上,还扩展到了维修费、运输费、常规材料、三采药剂、三防药剂、破乳剂、燃料等项目。通过编制合理、有效、量价分离的业务预算、消耗标准和财务预算,实现工作量与价值量双向管理。

(四)持续进行优化调整和决策平衡

在分项优化确定各系统、单位的投入后,组织经济开发研究院、开发单位、机关处室的相关人员,研究成本配置与产量配置的内在规律,遵从“注重投入效果、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了经济数学模型,对预算做进一步的优化。具体是按照成本与产量的对应关系,将成本逐项预算到油气产量的各个构成部分,并依据油气产量各构成部分的成本水平进行效益评价和产量配置,力求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将分公司的各种资源和工作目标任务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机关职能部门在预算分解下达与运行考核中持续对生产任务、方案设计和工作量进行优化调整,对各采油厂液量、注水量、作业工作量等指标进行反复平衡优化,努力减少无功低效支出和设计决策浪费。

二、以油藏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推广区块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精细科学管理

在32个区块(油藏经营管理单元)成本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围绕精细管理工作,以区块成本核算为抓手,优化和完善区块预算标准、核算归集方法、效益评价体系的区块成本管理方案,建立“分公司、采油厂、区块”三级成本核算体系,全面推行“以区块储量作为管理对象、以储量寿命作为管理周期、以单位生产成本作为评判标准”的区块成本管理工作,力争实现“预算优化、过程控制、核算管理、经营分析、考核评价”五大区块的目的。促进由开发油藏向经营油藏转变、由行政生产单位管理向油藏开发单元管理转变、由投资成本分段管理向投资成本一体化管理转变、由单纯成本总量控制向经营成本控制转变,实现油田开发的经济开采。

(一)预算优化到区块

按照“以核定业务指标为前提、以预算条件为基础、以历史数据为参照、以管理优化为手段、以政策配套为辅助”为总体预算原则,以“保障急需、以费养费、体现效益、改善管理、激励约束”为安排思路,通过“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业务部门-采油厂-分公司”、“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优化过程,紧密结合实际业务量需求,规范预算编制依据和程序,对预算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二)过程控制到区块

通过对月度预算、预警控制和专项控制三个方面的控制,确保区块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月度预算以优化量价运行,将管理控制点前移,做好生产开发计划、业务工作量、价值量匹配运行的控制。预警控制按照一定的方法确定预警指标体系的标准值和预警区间,确定不同指标的区间上限和下限。当预警指标超出预警区间时,便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专项控制针对电费、作业费等重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各项措施的投入的合理性与预期效益性,控制不合理支出。

(三)核算管理到区块

以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核算主体,以生产指标为依据,根据经济业务属性和原始凭证记录确定会计科目,核算到各油藏经营管理单元,为后续开展经营分析、考核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四)经营分析到区块

完善区块的成本分析制度,对成本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立足区块生产实际,剖析成本升降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将分析结果与经营考核相结合,确保预算的严肃性、约束力,同时为月度滚动预算的编制提供依据。

(五)考核评价到区块

通过对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经营水平、开发管理水平、生产管理水平及财务指标管理水平分别进行单项评价、综合评价,突出投入与产出的配比关系,细化产量结构及成本考核,强化开发管理指标、长效管理指标的考核,充分考虑产量结构的影响,完善投入产出配比机制。

三、以经济活动分析为载体,通过项目组的运作和四道防线的建立,提升精细管理效益

(一)建章立制全面推行经济活动分析

制定并严格执行在每月的5日业务预算安排会和在15日的经济活动分析会制度。通过业务预算和经济活动分析会,及时了解、掌握和发现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单位进行落实整改。经理办公室负责督查,责任部门和单位要在下次会议上说清楚、讲明白。根据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结果,对预算超支单位,采取分层次分别由公司经理专门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总会计师组织财务、开发、生产等部门重点解剖,财务部门专门督促等办法,督促和帮助二级单位制定措施、严格控制,同时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各单位成本控制意识普遍加强,杜绝了不良做法的发生,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大额成本预算支出管理制度,细化成本过程控制

分公司层面上对1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二级单位层面上对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打开分析,对成本费用项目细化分析,认真审查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必要性,制定措施,优化改进。对重大、重点项目,包括稳产基础投入、节能技改、安全隐患治理、河道维护、油地共建、基础设施维修、设施迁建等项目等实施成本费用的大额管理制度。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优化、预算核定、招投标、现场施工进度及质量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结算付款、效益评价等进行全过程跟踪,现场落实。通过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细化施工节点管理、落实管理制度、跟踪管理现场、掌握运行进度、追究管理责任,做到项目施工不走样、资金落实不挪用、结算资料不做假,确保资金投入有效果、见成效。

(三)拓宽成本管理思路,积极推行项目组管理

胜利油田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稠油、三采产量比例不断提高,使得成本上升、生产与成本不匹配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完善对重点费用管理与控制,组织成立相关成本项目管理组和技术支撑的专家组,形成上下联动、技术管理与资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单纯地控制成本向有效实施成本管理转变。用电治理项目组积极开展电网整治与优化、电泵和电加热治理、节电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开井数上升、稠油井、深井比例增加的情况下,2006年抑制住了用电大幅上涨的趋势,2007年同比减少用电量1亿千瓦时,2008年继续实现了用电量的负增长。作业项目组强化作业监督过程管理,完善作业指标考核体系,多轮次作业井次从2006年的1 983口降低到2009年的1 374口,共降低了609口,减少无功低效投入5 398万元,提高了作业质量。

(四)全面应用“成本节点”管理模式

全面推广应用“成本节点管理”,针对每个成本项目及相应生产开发管理过程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成本动因,以关键节点作为管理的切入点、着力点和效益增长点,明确责任主体、完善操作程序、落实管理措施、严格考核兑现,建立“分公司―采油厂―三级单位―四级单位―基层班组”五层次系统成本节点管理模式;构建起“目标、运行、责任、考核”四个体系,做到目标分解到节点、运行管理到节点、责任落实到节点、考核兑现到节点,真正实现“成本节点”的设置精细化、控制立体化、运行一体化、精细常态化的目标。

(五)设立四道防线,逐步完善成本预警机制

为确保全年生产经营管理指标的完成,需严把预算管理的四道防线,形成成本预警机制。一是现金流防线,通过加强资金预算的管理和分析,对预算超支单位,暂停相关资金的拨付,从源头上把好资金支出关;二是ERP防线,坚持月度预算审批制度,逐项设定预算限额并在TR模块中进行设置,实行月度预算执行的适时控制;三是内控审批防线,对预算超支单位,在确保正常生产性费用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内控审批,有效控制了行政办公费、维修费、材料费等项目的支出;四是考核兑现防线,严格执行考核兑现政策及分析汇报制度。通过四道防线的设立,层层传递了成本压力,形成了上下联动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局面。

四、以ERP为平台、内控管理为手段,夯实精细管理基础

(一)狠抓内控制度建设,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突出抓好财务预算审批、投资项目决策、物资采购管理、货币资金支付、关联交易结算“五条主线”,建立资金预算、TR控制、内部控制、考核兑现“四道防线”,强化招投标、合同签订、结算付款“三个环节”,抓住质量和价格“两个节点”,努力做到关口前移、过程控制,严把内控风险点和控制点,管理秩序得到转变。

(二)充分发挥协调、督导职能,加强关联交易结算

加大对制约结算速度症结的督导力度,督促计划部门及时下达、分解、释放计划投资,督促生产管理部门限期解决工程质量、土方等争议问题,严控无计划、无设计、无合同开工现象。实时监督工程预付款、进度款、结算款的到位率,动态监督完工未结算工程的进度。确保各结算环节的顺畅,保障关联交易结算率维持在正常水平。

第8篇

公交分局刑警大队主要负责全市出租汽车上发生的抢劫、抢夺、绑架、劫持人质、、伤害及其他一些与乘务有关的刑事案件。刑警大队现有民警33名,其中党员3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另有工人1名。

一直以来,刑警大队全体民警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对党的高度忠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发扬连续奋战,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公安工作之中。以来,破获刑事案件230余起,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70余名,报捕率、率达100%,追回被盗抢汽车40余辆及手机、现金等物品共计折合人民币200余万元。中央电视台《法制在线》栏目等媒体多次对刑警大队所破案件进行宣传报道。

荣获市局集体嘉奖,侦破“6.20”案件荣立集体二等功和市局建制集体三等功,刑警大队被市局评为“五个好”党支部,荣立集体三等功6次。其中有6人荣立个人三等功,18人受奖,副大队长王稳昌荣立个人二等功,并被评为当年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

数据虽然枯燥,但这是刑警大队全体民警饱蘸青春和汗水,书写在共和国大地上的最美的诗篇,每一起案件的破获、每一名嫌疑人的抓捕,都镌刻着一个个奉献者的风姿,阐述着祟高和神圣、严峻和厚重、无私和正义。尤为可贵的是,大队自成立近二十年来没有出现过任何违法违纪案件,没有办理过一起冤、假、错案。他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了市政府、市局及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他们不愧为公交战线上的佼佼者。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正规化

刑警大队坚信抓好队伍建设是搞好各项工作之本,始终坚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管理队伍的方式方法,将严格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紧密结合;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纪律作风和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紧抓队伍正规化建设。为此,刑警大队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使队伍管理在每个环节上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大队坚持“四抓”:一抓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二抓思想教育、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抓违纪苗头,防微杜渐;四抓典型,弘扬正气。在各项工作中,大队领导特别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富有奉献精神,勤政廉政,从一点一滴做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同时,大队领导深知强有力的班子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凝聚力、战斗力强,坚持民主集中制,办事公道正派,民警满意率达100%。

二、不断突出主业意识,业务工作显成效

刑警大队的主业是侦查破案。刑警大队牢固树立了破案是公安机关主业的意识,不断加大对抢劫出租车司机的犯罪嫌疑人的打击力度,恪尽职守,勇于吃苦,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破获了一批大案要案。

6月下旬以来,刑警大队不断接到出租车司机报案:在北郊的邓六路、石化大道沿线村庄,犯罪嫌疑人采取“1+2”形式作案。即:1名犯罪嫌疑人从红庙坡等地挡车到北徐村、南徐村、大刘寨、小刘寨等地后与在此等候的另外两名或三名犯罪嫌疑人共同对司机实施抢劫后驾车逃离。此类案件的接连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市出租行业的稳定,对出租车司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分局将此案定为分局挂牌督办案件,要求限期侦破。

刑警大队民警白天在发案地摸排走访,夜间在发案地秘密蹲点守候。经过一个多月的摸排走访和夜间的蹲点守候,7月27日,专案组决定展开抓捕行动。当晚10时许,首先在该网吧外将伍尊平秘密抓捕。经突审知道了团伙成员的活动范围,29日凌晨1时许,在韩森寨将团伙成员赵庆文、赵庆波兄弟俩抓获。从两人交代舒敬涛、陈朋、李占强在邓六路、石化大道租了一辆车在作案。大队民警立即赶到北徐村,舒敬涛、陈朋、李占强正抢劫出租车司机,当民警实施抓捕时,三疑犯驾车疯狂逃窜,民警追赶三十多公里,其间民警三次鸣抢警告无效,终于在大刘寨村外将该车栏下,三名犯罪嫌疑人弃车逃进路边果园。大队民警紧追不舍,身上均被树枝等划出深深的伤痕,在果园经过十多分钟的追捕,将犯罪嫌疑人舒敬涛、李占强抓获。陈朋借助夜色及熟悉的地形逃跑。经审查,该团伙抢劫出租车司机18起,盗窃摩托车案件10余起。伍尊平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现已批捕。

,刑警大队在加大对抢劫出租车司机犯罪嫌疑人打击力度的同时,注重抓现行带破案件,连破两起抢劫杀人恶性案件,实现了分局建局以来命案侦破“零”的突破。

8月30日凌晨,刑警大队破获一起抢劫出租车司机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两名,俩人归案后对抢劫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细心的民警并没有放过这俩人,而是根据俩人供述曾在东三环某学校上学,并在抢劫后威逼司机脱掉衣服这两个情节,积极与“8.26”抢劫杀人案件进行贴靠。最终通过民警不懈的努力,将“8.26”抢劫杀人案件的重大嫌疑人石浪成功抓获,成功破获了“8.26”抢劫杀人案,并落实系列团伙抢劫案件5起。

12月1日凌晨,刑警大队在侦破一起利用出租车抢劫的案件时,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作案特点,广泛收集信息,通过串并案分析,从而带破了分局辖区内欧亚路上11月30日凌晨发生地一起利用出租车拦路抢劫并致一人死亡的恶性案件。

以来,刑警大队侦破了盗窃出租车计价器敲诈出租车司机的系列案件、盗抢乘客金项链的系列案件等一批备受党委、政府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受到一致好评。

2月19日,刑警大队经过数日工作破获了盗窃出租车计价器敲诈出租车司机的系列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三名,落实盗窃计价器敲诈出租车司机39起,涉案价值4万余元。

第9篇

关键词:影子银行;实体经济;空心化

一、影子银行与中国式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是次贷危机爆发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上世纪六七十年达国家出现的脱媒型信用危机,危机造成了银行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等的局面。为应对危机,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管制,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产品大量出现,新的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相继出现。“影子银行”体系便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按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定义,影子银行指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美国影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把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做法,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实际上是在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但其运作模式、交易方式则完全不同,绕过了相应的金融监管,也就是有银行之实,而无银行之名。

2009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当局开始逐渐收缩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进行数量及价格上的严格管制。大量的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设法在银行表内业务经营,以达到规避国家金融监管的目的。长期以来,我国高的通胀水平导致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公众不愿意把存款存入银行,投向银行理财、券商理财、基金、保险保单、股票等,形成当前国内金融市场严重的“金融脱媒”。中国式影子银行就是此处金融脱媒体的主要载体。

但在我国,影子银行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非多少专门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张规避监管的功能。按照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理解,中国的“影子银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家熟知的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地下钱庄与典当行等;另一部分是指银行业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作为代表,及委托贷款、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转投资业务。以下阐释三种最主要的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企业转贷和民间借贷。

(1)银行理财产品。即银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来募集资金变相地为企业提供贷款。即信托公司作为中介,以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委托银行代销,待项目开发完毕,各方取得收益,银行获得托管费,信托公司获得服务费,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信托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资产而非表内资产,不受资本充足率、贷款限额及利率管制等约束,因此可以绕过银监部门的监管。而实际上银行在其中以其信誉发挥担保或隐性担保的作用,执行着传统的信贷功能。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实际上被注入了实体经济,这与银行信贷没有无本质区别,只是没有计入银行的表内。

(2)企业转贷。在我国的传统融资实践中,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种种优势很受银行体系的偏爱。民营资本为主的中小企业则融资困难,加之2011年开始的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表内信贷资源更为紧缺,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又不够准入门槛。信贷关系在有条件能获得资金的大中型企业与没条件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之间顺理成章地产生。鉴于企业之间直接拆解资金被禁止,银行委托贷款应时兴起。由资金供给企业委托银行向指定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委托一方有条件决定贷款利率。银行充当中介,从中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相应并没有承担信贷风险。利益驱使下,优势企业将银行贷款或通过增发股份、发行债券等通道获得的资金以委托贷款等形式转贷放出,赚取中间利差。中小资金希求企业通过转贷获得发展的救命稻草。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监管机构就开始逐步限制银行理财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向房地产、“两高一剩”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资金在这些领域的收紧态势,倒逼信贷受限行业和企业寻求新的融资渠道。2013年股市直接融资渠道近乎停滞,债券市场也不景气。银行则不需承担风险地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收入,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下,银行乐此不疲。据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和《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29.9%,占比较上年高7.0个百分点。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5.6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612亿元,但值得关注的是,委托贷款却增加7153亿元,同比多增1918亿元;而且从结构看,委托贷款占比12.8%,同比高出4.3个百分点。

(3)民间借贷。除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外的自然人、法人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即是民间借贷,包括民间个人借贷及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借贷利率由双方依据资金用途与收益合理约定,可适当高于银行同类同期的贷款利率,但不得高于4倍。中小企业因为贷款风险大、管理成本高,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要求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物;相比之下,民间借贷普遍门槛低,显然更加适合于小企业。货币紧缩背景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供给中断,大批需求投向民间借贷。与此同时,民间借贷手续简便、随需随借、资金使用率高。这就造成了货币紧缩形势下,民间借贷市场的异常活跃。据统计,2013年中国民间借贷规模达到了8.6万亿。但民间借贷的随意性与高风险性也极容易造成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大多数民间借贷是在半公开甚至秘密条件下进行的资金交易,仅靠信誉维持,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抵押,无可靠的法律保障,一旦情况有变,极易引发纠纷甚至是刑事犯罪。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市场需求的异常旺盛,埋下了危机隐患。江浙等沿海地区有相当规模的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资金并未实际流向用款企业与用款项目,而是流向了民间借贷市场。一旦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蔓延开来,金融恐慌在所难免,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2014年3月1日,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对活跃地的民间借贷做了进一步的规范,也实际上宣告了民间借贷的合法化。

二、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格局,据估计,2013年影子银行规模达21万亿元,其资金规模几占融资总额半壁江山。巨大的资金流动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影子银行可能引起中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即企业放弃经营企业实体,转而投向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的行业的经济现象。影子银行资金更具逐利性质,其业务较高的资金价格压缩实体经济的经营利润空间,金融投资挤压实体投资,造成社会实体经济“空心化”。当下中国实体企业利润率超过10%的项目不多,大都在3%~5%之间,以影子银行资金的高资金价格,这些企业与项目的经营将难以为继。与政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精神实质背道相驰。一方面,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生存受到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金融领域获得资金支持,融资困难。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左右,甚至更高,有的可能达到60%,还有银行强收各种中间服务费,“融资贵”普遍存在。大量中小企业在正规渠道很难满足的资金需求,被迫转向了民间借贷。过量需求致使民间借贷实际利率高出法定基准利率5倍以上,融资成本巨大。如此以来,不仅大企业热衷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许多中小企业也无心实业,纷纷进入民间借贷市场,甚至借钱放贷。为实体经济“空心化”、整个国民经济“金融化”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为获得融资,相互之间往往互相担保,债务链风险进一步加大。民间借贷风波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实体空心化问题,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其一,民间资本抽离,原本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雪上加霜。其二,企业信用受损,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金融本应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离开实体经济的金融经济是“无源之水”。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经济终将以危机告终,这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刻教训。国家应鼓励实业投资,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实力。建立在强大竞争力实体经济基础上的金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影子银行可能影响市场取向的经济转型。从根本上说,中国影子银行起源于国家严控金融导致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造成正规金融之外,大量影子银行存在,形成二元金融结构。虽然带有明显的转轨过渡色彩,却难以避免各种弊端,企业身份决定获取资金的价格。这种资源配置行为与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优势企业变身影子银行,通过金融控制行为,进一步强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甚至产生更多的对中小企业的支配行为。这种控制大多是行政干预管制的结果,而非市场竞争的产物,与经济转型目标不符。

三、影子银行合理发展

中国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金融的替代补充而存在。要实现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实现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根本目的,必须正确处理正规金融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关系,促进资金在在监管下高效运行,逐步实现影子银行的阳正规化。金融监管和准入门槛过高,是影子银行无法阳光化的主因。但如此而严禁其发展,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代价,实体经济效率会进一步降低。可见,有效监管的重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最高规格明确的影子银行的监管。

引导影子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让融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资金得到更优化配置。还要增加正规金融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实现互利双赢,更实现金融与实体的双赢。(作者单位:郑州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影子银行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