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7:33
导语:在物联网的技术环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物联网 监控系统 动力监控 环境监控 核心处理机
【分类号】:TP277
物联网,是一个最近较为热门的名词,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动力监控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系统实施的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集中监控系统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说,目前动力环境集中监控技术发展与监控系统的实施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时暴露许多新的问题,如在监控系统硬件配置灵活,软件功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其故障诊断分析、数据统计等高智能化方面的性能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过去人工看守维护方式下的一小时一抄表的报表模式在电源监控系统中仍有体现,监控系统的可靠性等问题仍然存在[1]。
一、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结构
监控系统能够对通信机房的高低压配电、整流电源、蓄电池组等机房动力设备,机房环境的温度、烟感、门禁、红外、声像、空调等环境因素,进行计算机化的实时监测、控制与管理。监控内容包括通信机房内的电源设备、空调设备和机房环境的遥测、遥信、遥控量。同时还要完成记录、告警、处理等实时操作,并与管理网接口,向其发送管理数据。监控系统由监控中心、监控局站和采集子系统模块组成。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扩容性强,支持大容量监控组网方案,能运行TCP/IP协议,支持多种传输方式。采用Client/Server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兼容性、扩充性及安全性。
1、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是监控系统的管理中心,负责对本地各机房通过传输网将所有设备的运行参数、环境量及图象上传来的大量数据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并实现维护人员的统一调度和派遣。
2、监控站点
各机房安装有监控主机,对机房内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并向监控中心上传数据及下传监控中心向底端设备发出的控制命令。
3、采集设备子系统
完成对各机房所有设备运行参数及环境监测量的数据和图象采集,并将数据和图象通过连接线路上传到中心局监控主机。
二、基于物联网的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实例
为响应国家及公司在物联网推广方面的号召,结合我们在提高动力维护工作技术水平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对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进行物联网方式的智能化改造应用设想。
1、机房设备监控应用设计
现状:在机房动力设备监控方面,通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已搭建起了覆盖全网的一个较为完善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相关设备的状态量、模拟量的实施采集、监测以及对采集数据进行后台分析处理等功能。对照“物联网”的定义,现在我们缺少的主要是对被监控设备的标识及识别。
改造方案:根据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使每个设备在本物联网范围内都具有一个唯一的编码(在小范围的物联网内,具体编码规则可以由我们自行定义,只要能让每个设备都具有不同的编码即可),并采用相应的传感器来对其进行采集、识别。从现有的机房条件来看,我们认为较为可行编码识别的方案有: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每个动力设备贴上存储有特定编码的 RFID 标签,在机房部署 RFID 解读器,让其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标签接收到这些电波后,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相关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识别设备。这一技术具有识别速度快,可同时识别多个设备、标签可存储信息量较大等优点,但造价相对较高。条码识别技术。在每个动力设备贴上打印有特定条码的标签,通过人工手持条码扫描器来对各设备进行扫描采集,数据再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送至相关系统进行处理,从而识别设备。这一技术主要是造价低,但不能同时识别多个设备、标签存储信息量较少。
应用设想:经过以上对被监控设备的标识及识别改造后,我们可对其进行智
能化应用。机房设备三维可视化。通过绘制各动力设备在机房内部的三维模型,关联到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中,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可直接通过点击相关设备,了解到它的精准尺寸及位置信息,并可通过三维模型实现可视化的呈视,实现对设备管理的可视化和智能化,动力设备资源管理。结合巡检管理系统,维护人员可通过笔记本电脑、PDA、智能手机等终端,快速调取相关设备的设备基础信息、运行参数、故障运行记录等信息,对设备的运行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设备故障闭环处理、系统容量预警分析等相关应用如图1
2、视频环境监控部分
视频环境监控部分主要对机房环境、设备运行的现场进行图像监视,可以直观地观察现场及告警等。视频监控部分提供联动功能,更直观地以图像方式对机房状况及设备进行实时监视。同时对机房的基本环境参量( 如温度、门禁、烟感等) 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火灾和非法入侵等。监控系统中的视频环境监控部分由视频监控、门禁烟感和空调监控组成。视频监控由硬盘录像机、高清摄像头、摄像云台、解码器、门禁、烟感、监控软件组成。硬盘录像机储存视频记录并上传告警信息,摄像头可以保证获取图像的质量,云台解码器可控制摄像头左右上下移动及放大缩小镜头,监控软件安装在监控主机上用以实时查看监控图像。门禁、烟感 通 过 门 禁 传 感 器 和 烟 雾 传 感 器 采 集 数据,通过硬盘录像机的监控变量接入并上传到监控主机。空调监控通过 RS816 智能空调遥控器采集温度数据,由空调监控软件进行管理维护,以实现机房空调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开关机。通过视频环境监控部分对机房内环境、门禁、烟雾、空调实时监视,实现机房防火、防盗及人员进出记录,保证机房安全管理,实现 24 小时无人值守。
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都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短期内还未能达到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先行开展一个较小范围的“物联网”改造,来试验一下相关的技术应用,给大家提供一些实际的参考案例和经验教训,同时也为将来维护技术向“物联网”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国民. 通信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分析[J]. 科技信息,2011,15:481-482.
[2]陆峥. 通信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3]盛元红. 通信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9.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控制;温室;农业信息化
[DOI] 10.13939/ki.zgsc.2015.24.051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宏观背景下,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精准智能正在逐步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实时远程监控大棚土壤含水量与酸碱度,棚内光照、温度与湿度,甚至监测病虫害情况。配合相应的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棚内环境的远程控制和自动控制,为农作物营造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温室作物生产精细化的调控与管理,提高作物产量,提升生产水平,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
1 ZigBee技术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立
ZigBee技术是一种在控制器件或传感器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ZigBee技术具有成本低、功耗小、能够自动组网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传输速率低、覆盖范围小等缺点,如果在系统中要求的传输的速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ZigBee技术就比较适合。
ZigBee技术有自己的无线电标准,主要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建立,在传感器构建的网络里依靠ZigBee技术可以实现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所传递的信息以无线电信号的形式向外辐射,在信息传递中需要的功耗非常的低,并以接力的形式传递增加了传递的可靠性。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在传感器、无线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完成环境信息感知的同时以其低功耗、低成本、白组织的特点进行工作。我们在需要环境信息监控的位置布置对应的传感器节点,再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网络。物联网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完成数据采集功能(温湿度数据采集、光照度数据采集、安防信息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功能(风扇控制、加湿器控制、加热器控制),通过ZigBee协议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通信。
无线传感网络节点采用模块化设计,共四部分,分别是核心板、传感器模组、控制模组、主板等。结构化的设计方便用户更换器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其中核心板、传感器模组、主板组合为数据采集节点,核心板、控制模组、主板三者组合为控制节点。
2 智能温室系统整体设计
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控制与采集功能的物联网智能温室控制系统选用ZigBee协议来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GPRS和Intemet网远程访问与控制功能、数据显示功能、视频监测功能,均选用Lmux操作系统的嵌入式网关技术运行的载体来完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的数据由嵌入式网关完成数据的存储,存储的位置在数据库中并对其进行管理,按照系统的需求调取相关数据。液晶显示器完成显示数据功能;驱动USB摄像头完成视频监测功能。在GPRS模块的作用下网关可以将数据以无线的形式上传到GPRS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无线网卡和无线路由将数据共享到Intemet网中,实现了农业温室环境信息与人之间的交互即物联网。
3 智能温室系统测试与分析
整个温室系统可以工作在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模式。在自动控制模式下,嵌入式网关将根据用户设定的各项作物生长环境参数进行自动调节,比如用户设定的温室内温度不低于25℃,当检测到温度低于25℃时,系统会自动开启加热器,提高环境的温度;在手动控制模式下,用户可以通过嵌入式网关界面打开或关闭风扇、加热器、加湿器这些位置,还可以通过控制卷帘的展开和收缩人为调节光照度。系统上电后默认工作在自动控制模式。
(1) 在自动控制模式下可以设定系统的各项自动调节阈值。
(2) 可以设置的项目包括温度阈值(自动加热的温度下限)、湿度阈值(自动加湿的湿度下限)、光照度(自动通风的光照上限)以及卷帘每天自动打开和自动收缩的时间。每一项设置在自动控制模式下的具体作用:①温度:当系统检测到温室环境温度低于此值时,会自动开启加热器,否则加热器保持关闭。②湿度:当系统检测到温室环境湿度低于此值时,会自动开启加湿器,否则加湿器保持关闭。③光照度:当系统检测到光照度高于此值时,会自动开启风扇,否则风扇保持关闭。④卷帘工作时间:系统自动控制卷帘的状态,当处于设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收缩,否则展开卷帘。
4 结论
本文设计的温室控制系统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免去布线的麻烦,提高自动化程度,同时提高传感器布置的灵活性、方便区域化测控。菜单的设置使本系统可以应用于更加广泛的范围,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同时也可以对报警方式进行选择,对传感器以及短信进行设置。应用网关界面进行数据的显示与调试,将系统中传感器测得的值和商用传感器测得值进行比较,了解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反应速度,更进一步了解整个系统的检测性能。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26-02
经过多年以来的发展和努力,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创新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相应的分析手段也在不断成熟,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充分发挥该技术优势,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更加坚实的保障。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和管理环境信息,有助于提升环境信息采集质量和效率,辅助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由此看来,加强对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 物联网技术和环境监测
1.1 环保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本质特点在于实现物物相连,可以将物体本身的信息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收集,传输到信息平台上进行统一分析和管理。环境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范围涉及较广,遍布全国各地,是一种先进的对污染源监控和管理的信息系统。环保物联网逐渐成为当前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通过大量先进技术应用,促使环境管理工作模式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总的说来,环保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对于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及环境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
1.2 物联网和环境监测两者间的联系
当前,我国对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化,为我国环保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于人类社会未来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更要提高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更多先进技术应用其中,促使环境监测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2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意义
2.1 环保物联网的应用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环境监测工作最为主要的手段,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变得十分突出。环保物联网主要是强调在传统环保行业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先进技术,促使环境保护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基于此,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尚未取得明显的成效,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及物联网技术实际应用中,可以实现对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及存储,有助于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质量,推动环境管理工作持续发展,对于我国未来环境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
2.2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意义
由于环境监测是一项涉及内容较广且十分复杂的工作,很容易受到设备和监测技术等因素影响,实际工作开展中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并未深入到工作实质中,环境监测相关信息并未列入到环境监测记录中,诸如,以往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的技术更多是针对山川、湖泊、江河的重要点进行分析,对于突然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造成环境问题的出现,并且持续恶化。而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更多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将这些数据信息整理和分析,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和监测效率。
3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3.1 大气监测
大气监测工作是环境监测工作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相关监测人员对大气中存在的污染物定期观察和分析,以此来判断大气中污染物含量是否超标,满足我国规定的大气质量标准要求。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可以监测有毒物质区域安装传感器,或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安装传感器,这样传感器监测的范围就更广,在传感器监测范围内,如果出现大气污染问题,或是监测内容突然剧烈变化,都会根据传感器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做好预防工作[2]。
3.2 水质监测
水质监测工作中,关于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多真实、全面、有效的数据,促使水质监测工作更加合理有序地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涉及范围较广,其中包含对工业排水和天然水污染的监测,同时也包括对没有污染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在水质监测工作中,不仅仅需要对水质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还要对水资源中有毒物质更加全面地进行了解。就当前我国水质监测工作现状来看,主要是对日常饮用水监测和水质污染监测两方面,对饮用水监测主要是讲传感器和相关设备安装在水源地,根据每日对水源地水质情况的监测,实时分析和掌握水质情况;对水污染监测工作则是对工业废水的监测,能够有效避免重大污染问题出现,从而有效地对污染排放进行管理和控制。
3.3 污水处理监测
随着工业化建设和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相应的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度越来越高,但同时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和再利用问题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升,尤其是对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成为抑制水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水质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存在较大局限,污水处理效果也变得不够理想。但是在污水处理监测中应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可以对污水处理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有效降低人员劳动强度,促使污水处理技术真实性、全面性获得有效保障[3]。
4 环保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4.1 提高环保物联网空气监测能力
根据我国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本质要求,应该进一步提升空气监测能力,根据相关政策和规范,不断拓宽空气监测范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来源也在不断增加,在制定相关空气监控政策同时,还应该对不同污染物协调监控,以此来提高物联网监控有效性,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诸如,通过对空气PM2.5指标检测,可以确定污染来源,从而制定有效的监控策略,结合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监测机制,从而实现对空气污染问题的系统性监测,提升空气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4]。
4.2 健全环保物联网统一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环保物联网监测效果,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有效性,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促使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得到共享,从而有效加强民众环保意识,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统一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自动审核、分析和存储,深入分析数据信息,确保物联网可靠性和准确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有效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和监测效率,确保收集的数据和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昊.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5,22(23):9-10.
[2] 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4,12(13):84.
【关键词】物联网建设;安全问题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在特定协议的前提下,将各种信息传感装置,如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
基于广阔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院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技术的普及不断推进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方面的现代化,反映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
虽然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拓展了数字校园的运用领域,但也对信息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构成物联网基础的互联网本身在设计及应用上就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加之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复杂信息系统,其除了面对传统的TCP/IP协议、移动通信网络等传统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大量自身特殊的安全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给各种针对物联网的攻击提供了广阔的土壤,使物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更加严峻。具体来说,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1.感知层方面——射频识别技术的安全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建设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是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基本的RFID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其中,包含相关信息的电子标签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嵌入到任何物品当中,而且其发出的信号能够被读写器自动识别并获取相关数据。该技术的副作用便是物品的拥有者或使用者能够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
RFID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电子标签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攻击,被非法读取截获、克隆复制、破解、篡改和破坏,进而可实施重构、删改、干扰等攻击手段。主要表现为:电子标签数据的窃听和截获、通讯数据的截获和分析以及对电子标签数据的干扰。针对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集中于电子标签信息的截获和对这些信息的破解。在获得了标签中的信息之后,攻击者可以通过伪造等方式对RFID系统进行非授权使用。尽管RFID设备都使用了一定的加密机制,但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对电子标签进行加密,势必会大大降低电子标签的处理能力,并增加电子标签的成本,这是当前实施密钥管理机制的主要瓶颈。受到芯片运算性能及成本的制约,一些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在短期内还无法运用到RFID标签的加密中。
除此之外,当电子标签传输数据被传输给读写器时,使用的是开放的无线信号,这就给非法用户的侦听带来了方便。非法用户可以通过发射干扰信号来堵塞通信链路,使得读写器超负荷运作,从而导致过载,无法接收正常的数据信号。还可以利用伪造标签来向读写器发送数据,使得读写器处理的都是虚假数据,而真实数据则被隐藏。
2.网络层方面——基础协议固有的安全隐患:
物联网的建设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由于物联网本身并没有专属协议,所依托的均为现有的通讯传输协议,如WI-FI、蓝牙、ZIGBEE等,其任何一种功能和服务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互联网中的数据交换来进行,因此,互联网的不安全因素亦会扩展到物联网。特别是病毒攻击、黑客入侵、非法授权访问等对互联网用户造成损害的危害,同样可以危害到物联网。由于物联网设备应用的普遍性,在受到攻击或破坏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比互联网更大。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上传输的是大量涉及企业经营的物流、生产、销售、金融数据,保护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数据的安全比保护互联网上音乐、视频、游戏数据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因此,物联网所能够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会比互联网更多。
另外,由于物联网中的设备以海量计,节点层级复杂、数量庞大,会导致在数据传输时,由于大量设备同时发送数据而造成网络拥塞。现有通行网络是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必须解决空间地址缺乏和网络安全标准等问题,从目前的现状看物联网对其核心网络的要求,特别是在可信、可知、可管和可控等方面,远远高于目前的因特网所具备的能力,因此在数据的传输与处理上,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也将对现有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
3.应用层方面——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点又无人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庞大且多样化的物联网平台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独立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如此一来,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问题的产生。
二、对策研究
1.加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由于物联网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分布广泛、主体自治,要素间的信息传输一般通过光纤、电话线等有线传输和卫星等无线传输方式进行,并且信息的保密性要求会随着应用任务的要求而越来越高,因此,开展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确保物理安全、网络安全、部署安全、系统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
其中,数字签名机制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数字签名采用一种数据交换协议,使得收发数据的双方能够满足两个条件:接受方能够鉴别发送方宣称的身份;发送方以后不能否认他发送过数据这一事实。数据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整个明文进行加密变换,得到一个值,将其作为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身份是真实的。
2.对物联网中的设备实施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系统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目前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主要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及其扩展模型。对物联网而言,末端是感知网络,可能是一个感知节点或一个物体,采用用户角色的形式进行资源的控制显得不够灵活,物联网表现的是信息的感知互动过程,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决策和控制等过程,特别是反向控制是物物互连的特征之一,资源的访问呈现动态性和多层次性,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机制中一旦用户被指定为某种角色,他的可访问资源就相对固定了。所以,寻求新的访问控制机制是物联网、也是互联网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属性来授权,即不直接在主体和资源之间定义授权,而授权的基本思想是有主体、资源和环境属性共同协商生成访问决策信息,访问者对资源的访问请求需由访问决策来决定是否允许,即授权决策基于行业应用相关的主体、资源和环境属性。该方法的问题是对较少的属性来说,加密解密的效率较高,但随着属性数量的增加,加密的密文长度增加,使算法的实用性受到限制,目前有两个发展方向:基于密钥策略和基于密文策略,其目标就是改善基于属性的加密算法的性能。
3.加强防火墙建设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共网络的互联环境中。大型网络系统与因特网互联的第一道屏障就是防火墙。防火墙通过控制和监测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其基本功能为: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告警。
物联网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标准与建设进程必须以数字校园的构建为依托。虽然从技术的发展前景上看,物联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亦必将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受限于技术及成本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前沿技术都能运用在物联网中,导致目前物联网建设进程中问题丛生,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优势提高数字校园的智能化程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臧劲松.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J].计算机安全,2010.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使经过互联的设备在无人操作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大大的提高了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手机等移动设备也能够进行高速互联,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帮助,物联网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上的应用提高了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为物流行业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关键。
二、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发展未来的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智能化物件或者智能尘埃,例如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者有线,使得长距离或者短距离实现互联互通的通讯网络,应用大集成,云计算等技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采用适当的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靠,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控,定位追踪、报警联动、远程监控、在线升级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各种事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的“管、控、营”一体化。
三、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的发展情况
(一)物流行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我国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相对来说也比较成熟了,但是,由于我国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研究阶段,所以,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企业的基础信息化的建设和物流行业办公软件中,对物流行业最重要的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技术规范中还没有应用到物联网技术。仍然停留在表层的应用上,物联网技术中最主要的辅助物流企业决策的基本功能还应用到物流的管理中去。还有一点明显的不足就是,对于一些微小型的物流企业还没有应用到物联网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管理的层面上。
(二)物流行业在物联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行业在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缺少一个技术上的标准,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1、物流行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研究阶段,物联网主要的功能没有被使用,即物联网的辅助决策功能以及管理功能。2、使用物联网技术的企业没有向更深的层面去发掘互联网的功能,使得互联网的核心功能没有被开发出来。3、物流行业没有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度开发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循序渐进的使用方法使得物联网的功能单一化,物联网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四、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的构成都比较复杂的,因此,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企业管理也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物联网技术的环境下进行多维度协同管理的过程中无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对物流信息进行融合管理
物联网环境下的数据信息来源广,结构各异,数据量大,实时更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物流数据资源的及时有效的处理是实现物流信息优化调度和物流业务实时再造的前提。因此,要及时解决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的融合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缺少物联网环境下对物流信息在服务层面上的信息融合与管理。2、缺少物联网环境下对物流数据多具有的特点,没有建立针对物联网技术的存储体系。3、在对数据进行检索应用的过程中,过于重视从技术角度上去研究新的查询语言和数据跟踪技术,忽略了从面向服务的角度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检索、回溯模型等。
(二)物流行业的业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现行的物流行业的管理中,物联网环境下业务流程管理方面仍旧处于一个理论阶段,缺少实践经验。业务流程再造既是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等的重新设计,还是一次重要的革命,旨在重新塑造符合时展潮流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对于如何保证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业务管理,许多学者都开展了相应的研究课题,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系统需求分析问题。2、物联网环境下业务流程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制和正确的评价方法。
(三)缺少相关的物流管理标准体系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制定相关的在物联网环境下针对物流管理的标准,为物流行业和物联网技术发展提供带来一定的阻碍。
五、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物联网环境下信息的融合与管理力度
在物联网环境下,应该全面的从数据信息的各种特点出发,对信息进行融合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存储系统,完善信息的检索和追踪。
(二)实现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业务再造
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目标,仔细分析系统所需问题,对业务过程中存在的瓶颈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选择正确的评价方式。
(三)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物联网技术的潜能
虽然,我国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还存在很多技术难点,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逐渐完善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管理体系。
六、总结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节能型机房环境控制
一、基于物联网的机房环境控制系统模型
1.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的综合系统,利用无线传感器、射频识别、各类扫描识别器、位置定位芯片、温度、速度、方向等感知设备采集各类信息,并按约定的协议格式将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后台应用系统进行处理,进行庞大数据信息的通讯和交换,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了对原有工作模式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
1.2基于物联网的机房系统结构
物联网机房环境控制系统可按功能性划分为三部分:主控节点、测控节点及远端测控中心。其中主控节点与测控节点的运行位置处在通信机房内,主要负责室内外温度变化信息的采集、湿度信息的采集、风速风向的采集、空调运行以及风机联动控制等。而远端检测中心属于应用层,接收保存和分析处理机房环境数据,并为系统用户提供的人机交互界面,这是实现对物联网机房环境进行远程控制的关键。如图1所示,为机房节能测控系统结构框图。
1.3环境控制系统节点及其功能
测控节点是构成基于物联网的节能型机房的系统感知层,其主要功能为感知和采集机房室内外温湿度和风速等信息,并在本地仪器显示屏展示实时温度参数。系统中主控节点是一块增强型的51内核单片机,其能够作为机房环境控制系统节点的控制核心,除了要搜集和传输测控节点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感知数据外,还要具备接受指令并联动控制机房风机和空调系统的功能,这样,环境控制系统就能利用通信网络将室内温湿度值、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通过主控节点后,再中转传输至远端测控中心,远端测控中心接收并记录和处理主控节点上报的信息,实现对机房运行状态的不间断监控,分析制定并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并下发联动控制指令。
二、实现物联网节能型机房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
2.1系统运行设计
当空调运行降低室内温度到适宜的区间范围时,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准确地停止空调运行,或者改变空调运行参数,减少电能消耗;而当室内温度缓慢上升至临界温度时,测控节点能及时感知温度变化并传递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自动下发指令重启空调运行或加大空调运行力度,直至温度降到适宜范围,如此循环。采用物联网控制的机房不但能节省机房环境管理人力,还能更精确地控制机房环境温度,并节省电能消耗。在某些场景下,可以启用省电模式使物联网机房联动控制风机代替空调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当基于物联网节能型机房的室内外环境温差达到一定值时,可采用进风机和出风机来把室外的低温空气导入室内,从而完成与热空气的交换,由于风机作业的功耗要远小于空调设备,从而达到节能型机房环境控制系统设计的目标。如表1所示,为系统采用风机与空调设备逻辑对比。
2.2系统节能效果设计
散热性是基于物联网机房环境控制系统节能效果的重要体现,相关设计人员可根据热量计算公式来进行实际运行效果的估算。这里指的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 = Cp・ρ・V・ΔT,其中Cp为定压的比热容;ρ为机房所在的空气密度;V为空气体积;ΔT为机房设备运行所导致的温度变化。在温度以及气温相同的条件下,计算风机和空调设备运行所表现出的散热效果。结果表明,基于物联网的节能型机房环境系统控制设计,在特定室内外温度值及其温差条件下,采用风机作为通风降温设备比空调具有更良好的效果。
基于物联网技术控制的信息机房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设定空调或通风的联动策略,并可以实时监控其运行效果,然后进一步修正调整空调或风机的运行参数。
结束语: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作为当前科学技术水平进步下的产物,其能够实现机房环境智能控制,达到机房整体的节能性。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建设人员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机房环境控制系统模型以及分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事实证明,使用智能节能型机房环境控制系统能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还能更精确地控制机房环境参数保障系统设备稳定运行。
参 考 文 献
[1]谢伟,杨斌.基于物联网的机房节能测控系统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1,07:30-32.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250-02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翻译成英文是“TheInternetofThings”由此可见,“物联网”的重点就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交流,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发展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科技发展的时刻。在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在红外线探测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以及实时采集被测农作物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在短时间内被集合完毕发送给检测者。这种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以及人类社会这三个世界的联通以及发展,对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具有战略意义。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物联网的重中之重是对信息的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往往更多地依赖互联网。而物联网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各种方面的需要飞速增长。而相较于互联网来说,物联网的优势就是能够将触手伸到互联网所不能企及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上,人们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平面的形象,但是运用了物联网之后,人与人之间将可以全方面的感知对方,这种感知不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以及三维的。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产生将会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一次较大的改革。而物联网也将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供选择的方向。总而言之,物联网就是通过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物品的传递以及监控过程中,将物品的任何细节都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的第一手传达。以便于实现物品的交换和传递。智能化的物品传达也能实现迅速的定位以及跟踪。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将为我国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让世界的目光都注意到我国科技的进步。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物联网的需求则更为明显。物联网的发展也将给我国农业结构带来调整,为传统农业的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
在关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将目光注视到欧美各国的物联网发展,欧洲的物联网被分为很多个层次,且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以及养殖业的物联网发展最为重要。为了使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作物的发展情况被第一时间获知,作物的生长形式、水土状态以及是否有虫害,这些在物联网发展中都是需要解决的细微的问题。在信息传输层中,传感器获取各类数据的功能被放大,信息应用系统将会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定时定量的肥料施加都体现了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开展了农业领域的更新以及变革,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大范围使用,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型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物品在物联网的发展,为物联网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需求,为了保证农作物在传递过程中的实时消息反馈,物联网将会渗透到物品的传输、检验等多个环节,实现成本的节省以及农作物收获之后的高效流通,在农作物物联网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功能正在探索过程中。
2.1农业资源利用
在农业资源探测以及监控方面,我国可以利用卫星对土地的实时信息进行探测并将探测效果传递给各级监测系统,实现信息的整合以及分析,经过层层监控和分析之后,将会最大限度的农业范围的统筹与规划。对农作物的事实情况的把握也将会十分清晰而明了。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作物的采集,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及时反馈,GPS定位系统也将会运用到农作物的定位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不浪费。目前,在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的探测、土壤成分的检测以及害虫的防疫当中都使用了GPS技术,GPS技术也就是定位技术利用卫星,对大面积的农作物能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为了使得有机农作物的生长更加健康也有利于农作物整体的把握,而且从国外引进的新型技术也可以对农田里的各种情况都能制定出一套完美的应对政策,对突况进行监控并且及时反馈到监控者那里。特别是如今的农业发展已经进行到一个精细农业的状态,对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农作物的变化都需要有效的应对。在检测区域中构建基础网络和安装传感器,用于采集水温、PH值、电解质等等多种参数,及时的水况反应能够将水环境参数上传至检测中心并进行分析。
2.2农业生态环境监控
农业生态环境监控是保证农作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对农业生态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对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模范的解决方式。另一方面,在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也必不可少。因此国家必须要运用高科技手段融合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生态的自主监控,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形势趋于变好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控方面仍然不可松懈,对大气环境,对河流污染以及草木覆盖程度的监控形势都比较严峻。经分析研究后发现,地面监测站与遥感技术的结合是组成我国环境监控的主要手段。在前期卫星不曾覆盖的地点进行人口测量,在无线传感技术发展的同时开展了无数的网络监测站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星星点点的检测站的建设下,我国的环境检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些系统依靠传感器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2.3农业生产精细管理
建立农业物联网的前提是实现对精细农业的管理。只有将农业的生产环节与高新技术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在集成了信息技术以及GPS技术以后,农作物的生产环节变得无限透明,对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对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突发事情的应对决策都显得十分智能。
3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温度、湿度、PH值、二氧化碳含量都实现了实时监控。在上述所测数值出现超出常态的变化时,监控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物联网络上找到解决方案,并且对作物生长环境中的设备进行调控。2)视频监控:在物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用户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等等其他的移动设备,就可以实时关注自己所订购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监控室内的作物实际情况实施远程想法的传达。3)数据存储:在物联网监控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作物的数据往往能反应农作物生长中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以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素材,在农业物联网中实现一个档案的存放。4)数据研究:系统将会在收集到数据之后,第一时间实现报表的制作,让用户第一时间感受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空间分布情况。5)远程控制:由于物联网的便利性以及可操作性,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农作物的监控以及对温度、湿度的操控。6)错误报警:系统将会给用户权限设定一些警戒线,超出警戒线,物联网将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让用户能接触到农作生长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生长情况。
4推动农业物联网进程的建议和展望
我国幅员辽阔,并且由于农作物生长范围较大,因此建议物联网建立专业的工程专项,在农业发展优势区域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应用需求,在已有试点区域的基础上,扩大物联网试点的范围。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政府在一些措施以及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上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而物联网又具备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为了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政府应该在税收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进行减免、甚至补贴。并且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实现不同的补贴限额。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很多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在大环境下,我们在政策的支持下或许能够奋起直追,与欧美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在农业育秧阶段已经实现了物联网的渗透,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互谅网将会发展到农作物生长的方方面面。由于手机、pad、电脑等等用品的普及,用户的实时监控也不再是梦想。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政府设立的无数监测站可全方位地掌控我国生态环境中的雨、水、干旱、大雪等等问题。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及时的预警报告,为农作物的及时保护提供了方案支持。而到了农作物成熟阶段,用户可以直接在家里实现对收割机等大型农业设备的监控以及同GPS技术对它们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不仅如此,强大的物联网还能实现用户对实时路况的掌握以便于达到农用设备资源的不浪费,为他们实现运行效率的最大化提供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用户还可以对收割机内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前途不可限量,几乎方方面面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而未来的农业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也会更加的智能,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拥有者巨大的作用,对人工成本的降低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4(7).
[2]秦怀斌,李道亮,郭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及关键技术应用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4).
[3]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S2).
[4]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高校 物联网 技术特点 应用研究
现阶段物联网技术是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以及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依照物联网信息交换协议和通信要求,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跟踪、定位、监控与管理功能。对于物联网技术,其基础是互联网,并从物与物之间的信息通讯中来完成交互与识别。高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以IP/CDMA为接入手段,从满足师生对校园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功能服务上来实现数据传递、信息交互。如RFID射频技术,可以从一卡通功能上来满足学生身份识别、饭卡扣费、学生签到等。
一、物联网技术内涵及特点
从概念来看,物联网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络,能够从信息技术上来实现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并在相应协议下进行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从系统架构来看,物联网技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层,作为物联网的最基础层次,主要通过传感器来对周边现实生活或虚拟生活的识别和感知,并搜集相关信息和数据,为系统识别和数据分析提供基础;二是网络层,作为物联网的中间层,主要从网络传输环境中满足信息的精确、安全、准时传输;三是运用层,作为物联网的最高层次,能够从数据分析中来与用户终端进行信息沟通,并依据智能化软件来实现对某些管理或操作的授权。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来看,智能化、自动化,共享性和连通性是其主要特点,也是确保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的基础。
二、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基于特定终端的现代信息交互技术,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来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如物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将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实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关联,来实现人机对话,并从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中来实现知识的呈现与传递。特别是在网络化、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在智能化物联网平台中,将所学知识与课程资源进行拓展,丰富师生之间的交互,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手段上,特别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拓宽学生实验渠道,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如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师生实验教学营造安全、智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以从物联网中进行远程控制实验器材,便于从信息实时采集中来呈现和汇总实验数据,提升实验的真实性。
(二)在学生管理上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衔接,有助于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如在校园考勤管理上,利用RFID技术可以从学生跟踪服务上,来进行自动侦测和统计学生的考勤情况。如在校园的道路、走廊、教学楼入口、地下室、图书馆、楼顶等地点安装RFID识别感应器,通过学生佩戴的学生识别卡来进行位置跟踪,教师可以通过物联网快速查询班级出勤情况,以及各位学生所处的位置及状态。同时,在学生安全管理上,学校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区域的感测器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在楼顶或校园工程施工等不安全区域,当学生距离较近时发出危险报警,并利用语音警示和通知相关人员到场进行处理,增强了安全管理准确性、及时性。另外,在高校门禁系统设计上,利用校园学生一卡通来进行学生身份识别,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
(三)在后勤服务上的应用
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后勤工作中较为繁琐的环节,物联网技术能够从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上提升管理效率。如校园一卡通技术,最初在后勤食堂管理中应用于消费刷卡,从而便于学生与后勤餐饮服务之间建立快速结算,提升了学生就餐管理水平。
三、物联网对构建智慧校园的积极作用
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校园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打造智慧校园。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物联网技术所搭建的智慧校园,首选转变了教学方式,也为广大学生学习创造了条件。物联网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做教案,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声音指令、触控等方式完成教学设备的操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同时物联网技术在优化学生学习环境上,学生可以利用自助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连接到物联网中,对所感兴趣的资料进行下载和分享,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再者,物联网可以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物联网的传感技术,融入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从直接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中来拓宽学习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二是有助于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境。物联网技术在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教室多种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如利用光线传感器来调整教室窗帘的开合,也可以根据光线亮度来调整教室的灯光,利用声音传感器来完成对相关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和控制,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营造便利、快捷的学习氛围,增强人性化教学。三是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物联网与智慧校园的衔接,在学校校园网基础上融合物联网,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特别是在智慧校园中,物联网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的合作与互补来优化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也能够从物联网技术中吸收其他院校的优势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四是有助于简化校园生活,在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中,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学生、教室、宿舍、餐厅、图书馆及其他周边设施资源的全面整合,利用RFID感应系统,持卡来完成多项应用功能,简化了日常生活。五是有助于提升校园管理水平。物联网技术下的智慧校园,利用设置的RFID感应设备,从校园的安全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共享和服务中来实现校园管理的自动化,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来对校园进行全面监控,保障学生安全,利用学生标识牌来进行校园定位、跟踪管理,设置安全隐患监控,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便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在城市运行管理领域,利用物联网设备,了解城市各部动态,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高对现场信息的处理能力,将各种信息化设备接入物理网,对城市公共场所实时监控,弥补因人工巡查带来的时间、资金上的浪费,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效率。另外利用物联网设备对城市水、电、车站等重点设施和重要公共场所实施监控,全面提高城市安全管理水平和加强安全事故的预防预测,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在农业领域,运用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温室内的环境状况,然后通过网络把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远程控制计算机,再通过计算机自动调节温室内环境状况使之最适合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产量。例如,2010年,江苏省首个物联网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多种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进行农作物的培植,利用在田间布置的传感器设备收集环境信息,了解田间湿度、光照和养分等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全程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根据感知到的信息,远程管理中心的计算机软件利用指令实现浇水,施肥等具体操作,不仅节省劳动力,还实现了对农田的远程管理。
在环境监测领域,利用传感器设备感知并传输信息,在大气和土壤治理、森林防火、水资源保护等各方面,物联网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帮助改善生态环境。。利用传感器设备,对形成污染的排放源实施监控,掌握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治理污染的方法。利用传感器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并及时把掌握的空气质量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告知给城市居民,做好防范。利用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手段,完善对能源、楼房温度等建筑的监测、控制和管理。通过智能感知系统,合理调配和使用水利、天然气、燃煤、石油等资源。
2.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策
物联网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企业和政府带来经济效益,减少时间成本。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物联网产业也是我们考虑的当务之急。从物联网产业发展参与者角度,企业和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发展物联网带来的效益,采取具体措施来发展物联网产业。从企业角度:企业是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主力,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由于物联网产业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企业之间应该相互寻求合作,包括与政府的合作,与企业的合作,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其次,随着物联网产业在产品生产周期中多个环节的全面发展,企业必须利用物联网产业来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比如,有些企业利用物联网产业从单纯的产品模式转化为“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通过智能、可联网的实物产品生成数据,并据此提供数字化服务,获取经常性收入。另外,从政府角度:首先在物联网产业化初期,政府应该积极增加物联网需求,在一些大型市政项目、公共项目如交通安全、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项目上增加对物联网的需求,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调节市场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在物联网的技术开发问题上,由于市场与技术两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会造成企业投资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