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

时间:2023-10-11 10:17:37

导语:在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青少年网络安全素养

第1篇

《网络与道德》是浙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十一课的内容。主要通过网上搜索,进一步巩固搜索引擎的使用。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注意网络使用的文明。以往的信息技术科教学都是一种信息技术操作学习课,在从课堂中体会正确使用计算机来达到新课程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体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观,本节课我整合了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本身信息硬件的使用,从正面上引导学生了解利用网络学生的优势,从方面上教育学生不正当的使用网络给人带来的弊端,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道德观的教育。本人在学校的多媒体机房上了这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案例过程

1. 课堂导航、畅所欲言

课前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通过主页的导航图片和一些跳动的“文明上网,做个文明小网民”的字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网络与道德本节课的情趣,然后我引导学生单击课堂导航栏目去浏览本节课学习任务。学生了解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开始通过“你喜欢上网吗?”这个话题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讨论。学生单击畅所欲言栏目中的第一题BBS链接就可以进行讨论。我给学生3分钟时间到课堂BBS上留言讨论,学生互相查看别人发表的言论,随时进行评论。最后我对同学们发表的言论进行了总结,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喜欢上网这个观点。那么我就顺利成章的进入课堂第二个讨论话题,“你老师和家长对你的上网持何种态度?”。

2. 案例聚焦、引发思考

通过第一环节BBS的讨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长和老师都持有一定限制这

时候我反问学生,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美好的网络家长和老师持有一定得限制呢?学生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这时我引导学生开始点击案例聚焦栏目,然后去阅读案例一。5分钟之后学生开始被案例里的内容引发思考,这时我就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成员对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学生都总结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这时,我开始给学生讲解网络对学生的思想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3. 知识乐园、开动脑筋

通过案例分析之后,学生开始了解青少年网瘾的危害,那么对于我们国家对青少年的上网又是如何引导的呢?这时候根据我的提示,学生开始单击知识乐园栏目学习《全年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究竟哪些信息属于“不良信息”,哪些行为属于“破坏网络秩序”的行为呢?学生单击开动脑筋,进入BBS讨论这个话题。 学生了解了网络文明公约之后,我要求学生在此进入案例聚焦栏目阅读案例二和案例三。通过案例二,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认为黑客给网络安全带来的隐患违背了网络文明公约中破坏网络安全的约定,从而加深同学们心中注重网络安全的意识。通过案例三的阅读,学生开始了解了案例中侵犯知识产权,究竟知识产权的内容是什么呢,我指导学生去阅读知识乐园中的知识产权部分。

4. 文明之星评选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文明之星栏目的提示,进入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初中信

息技术论坛进行文明之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全班的同学中评选出3名在他心目中的文明之星,然后让获奖同学发表获奖感言。

5. 温馨提示、课堂小结

课堂最后3分钟我开始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我点击温馨提示栏目,这时弹出

一个网络温馨提示网页,我让学生一起来阅读网页中的两句话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这时我考试领读喊出我们心中的目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争当文明小网民。明明白白上网、健健康康上网、快快乐乐、开开心心下网,清清爽爽共度网络好时光!,

三:案例反思

本堂课通过整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再结果信息技术课本身论坛讨论的特点,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案例阅读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节课是一节网络与道德的教育课,在本案例的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阅读案例,然后引发思考,通过自己分析案例中发生悲剧的原因,然后教师再引入课堂内容起到恰到好处的教学效果。例如:本节课中案例一学生张某因网络成瘾最后跳楼自杀的事件。学生阅读后就会有很多思考,然后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上台发表见解,引入《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去。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传统的信息教学就是让学生直接阅读这些知识点,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合教学,对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起到促进作用。

本节课是让学生树立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明白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新课程中要求关注参与信息活动时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要求他们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并在一定的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实现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和问题的解决。本节课通过运用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方法,让学生去分析案例,然后引入课堂网络道德知识,学生记忆深刻。例如:学生阅读了案例一后,纷纷在BBS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多学生认为网络的快速普遍发展对青少年的心灵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这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网络的危害,问且无形中也树立了文明上网的意识。

3、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建立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创建的协助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由“向教师学”转变成“和教师一起学”。这节课我深刻的体会,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主要的方面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的学习,根据问题自己进行学习,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是让学生阅读案例然后思考讨论,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讨。

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信息服务;“三网”融合;城乡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71-03

Study on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 Wei

(Librar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 Problems in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tatu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Countermeasures we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onliz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triple-play”integration; urban and rur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网络发展到今天,农村信息化已经走过了从早年的“村村通工程”,到后来的“信息下乡”历程,又从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再到实现智能生产和经营的发展历程。未来,农村信息化将走向融合化。迫切的市场信息需求,要求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要实行融合、农村信息服务手段要实行融合、城乡信息化融合。

1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1.1“三网”融合的概念

所谓“三网”融合:狭义讲,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与趋同;广义讲,是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3种业务的融合。从服务商角度看,是指不同网络平台倾向于承载实质相似的业务;从终端用户看,是指消费者用户装置(如电话、电视与个人电脑)的趋同[1]。“三网”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为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1.2网民上网情况

通过“三网”的发展,利用手机宽带等上网的网民不断增加,根据CNNIC最新统计,宽带网民规模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底,由34 598万人发展到36 381万人;手机网民规模半年时间从

23 344万人发展到27 678万人。截至2010年6月,总体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 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应用逐步深化,对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长。

1.3城乡信息利用结构

截至2010年6月,半年来农村网民规模达到

11 508万人;城镇网民规模达到30 492万人。城镇劳动者网民占58.1%,农村劳动者网民占4.7%,学生占30.7%,从表1中可以看出,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互联网接入条件不足、硬件设备落后等因素,农村地区网民的增长仍显得较为缓慢,增幅小于城镇地区。值得期待的是,目前“三网”融合方案已经获得通过,并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推广,这将会对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带来质的变化,未来农村网民规模有望加速增长。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网民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呈普及化趋势,互联网作为全面的平台,也成为农村信息获取的常规来源及农产品交易的便捷渠道。农产品通过网络商务交易变得越来越现实。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革新、信息搜索、新产品外销等,互联网有望成为农村增产增收的又一渠道。

1.4信息资源分配情况

信息资源各地区分配一直以来都不均等(表3),IPv4不够的问题现在已经可以用IPv6来代替,但其他的资源还有待改进。由于东部、中部、西部资源分配不均,现今还是影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2当前农村信息化与信息服务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1农村信息平台的构建

农村信息化发展以来,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例如:中国电信在南方20个省建成“信息田园”平台;中国移动的综合信息网;中国联通的3G视频、平安农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机远程控制系统等[2]。因此,城乡手机上网比例半年达71.1%。但是,从表1、2、3中看出,信息化平台变化不大,各地区资源分配比例不均衡。因此,在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需要政府部门、企业、事业等提供一个共享的平台,整合适合农村网民的信息,以简便易行的方式提供优质服务。第一,政府要从资金上大力投入。如美国国家农业数据库(AGIUCO-LA)要健全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必须稳定、足额投入是成为农村信息高效共享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3]。第二,政府要建立公共的信息平台。平台对任何人都要提供无地域、质量、资费歧视且能承担得起费用的各种有偿信息服务。第三,信息均衡。实行“完全与开放”共享政策。针对农村信息化需求,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第四,解决信息平台重复建设问题。各地应对农业信息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从信息服务上下功夫,积极推动创建新型的服务方式。第五,“普及性智能终端+3G网络+信息应用平台”将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一种有效模式。

2.2加强农村信息素养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网络服务排在第一的是娱乐,其中绝大多数是音乐和游戏。农村利用网络的集中在青少年中,青少年网民规模接近2亿,手机成首位上网工具。农民信息素质是指农民发现和获取信息,对信息内容的吸收与利用,以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4]。一直以来,在经济压力及就业困难情况下,农村网民初中后就外出打工。青少年网民更偏重于娱乐性,远离信息知识功能,农民要增加收入、提高就业率,就应该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自身信息素质,走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2.2.1提高文化科技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培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继续巩固义务教育。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与信息服务体系。

2.2.2增加农村青少年网络知识免费教育有关农村青少年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应进行各种专业技术免费教育。此项应由政府来组织,与企业联手填平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为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行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工信部与AMD公司合作,在多个地区建立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培训中心”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信息知识匮乏、信息化人才欠缺的窘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3培育新型农民针对农村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农民的培训,不仅仅是让他们会用电脑这么简单,农村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新的动力,从而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

2.3信息网络服务于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业

农村要发展、要增收、要富裕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资源。但城乡信息市场不对称,要力求解决能让农民的小农生产与大市场联系在一起,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2.3.1积极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电脑下乡”政策切实让农民看到了信息化的实惠,但是,作为一项高科技产品,没有配套的服务和措施,很难让农民真正掌握电脑技能,并从根本上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从推动农民致富实践的指导和帮助等方面来努力。利用信息化手段所带来的益处是推动产、供、销一体化。农户通过网络查找农产品购销信息,并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外界有效联络,拓展农产品销路,实现增收。

2.3.2延伸高校图书馆服务现在各高校都在郊区及区县投资办学以扩大教育范围,图书馆作为信息化发展最前沿的阵地,有条件和义务来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第一,大学新区和各二级院校可就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农村办短期培训班;第二,农村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手机上网比较方便,图书馆可以利用WAP通信模式,用无线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之间连接的桥梁,在WAP内容服务器上存储服务信息,以供农村网民手机用户通过WAP来访问和利用图书馆资源。

2.4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增产增收,靠的是信息对称。阿里巴巴、华农网等网站的出现颠覆了全球零售业,尤其是农林牧渔行业的传统交易模式,农业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开拓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手段[5]。农民通过网络,十分便捷、快速地完成信贷、担保、交易、支付、结汇等环节。使农民可以更贴近市场,并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购买习惯、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农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2.4.1农民商务意识的培养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资金、服务,而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在我国,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和主管部门领导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只有使农民以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6]。

2.4.2信息流的发展信息时代,谁最先获得信息、谁最先运用信息,谁就能获得市场、获得利润。而信息需求表现为全面系统性、综合集成性、规范性、持续性、地区与时间的差异性、时效性。农村信息化要求农业信息服务针对性强、时间准、服务方便、成本低、使用后经济效益高;在城乡网上支付猛增的情况下,应建立网上安全保障系统。

2.5网络信息安全及防范

2.5.1全国网络安全问题2009年,半数网民曾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网民处理安全事件所支出的服务费用共计153亿元。虚拟财产损失成为网络主要经济损失之一,虚拟财产保护亟待加强;超过90%的网民碰到过网络钓鱼网站,网络下载和浏览成为病毒和木马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安全事件受关注度比以往大幅提升。网民安全感降低,提供网上个人信息比以往更加慎重。近2 100万网民缺乏密码设置方面的保护意识。99%的网民对个人计算机均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近70%的网民能够意识到个人网络安全问题会波及公共网络及他人的安全。28.4%的网民从没有听说过或关注过网站诚信标识,因此其宣传和推广力度仍需加强。近50.0%的网民不重视网上安全公告,极易引发网络安全事故。71.2%的网民听说过“云安全”概念,但其中仅有半数网民考虑尝试。

2.5.2培养农村网民的安全意识政府应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对农民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是近期最实际的办法。配备农村网站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时还要有技术人员去落实。加强防病毒意识,查、杀病毒是确保网络系统安全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苑,张剑,曾剑秋.三网融合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通信,2010(3):158-162.

[2] 丛亮.信息田园:中国电信的助农方式[J].互联网天地,2007(11):58-59.

[3] 贺文慧,杨秋林.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4):18-20.

[4] 余娇萍,许阳奎,段尧清.我国中部地区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7(9):46-49.

[5] .浅析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前景[J].农业考古,2009(6):303-305.

[6] 苏倩,曾志康,刘楷,等. 广州市农业种子网络化交易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8):331-333.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网络安全 教育

一直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是各个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自身的安全问题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对国民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加,在校大学生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为之所影响。正如其他新事物一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的隐患甚至是陷阱,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意识,远离网络陷阱,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1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网络防卫意识

虽然,近年来我国网民的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还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在校园中开展网络的相关教育就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授一些基础性的网络知识教育,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网络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网络运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们在面对网络骗局、陷阱时具备初步的辨别能力,进而从根本上减少校园网络事件的发生。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相信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将会赋予为个人更大的竞争力。虽然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中普遍设置了计算机技术的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导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漏洞这方面,却并不总是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相信通过在校园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将会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在面对日后的竞争时具备更大的优势。

1.3有利于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

网络方面的相关教育并不仅仅涉及到安全方面,它对于维护整个校园工作秩序的稳定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一时一地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在短时间内大量地迅速传播,使事件本身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升级成为危及校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如果,学生们拥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具备初步的网络判断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制网络谣言,降低校园的突发,从而为维护校园的正常工作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2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困境

2.1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普遍水平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依旧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中,日常的学生管理部门完全没有指派专人关注本校的舆论阵地,如官方微博、学校论坛等,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融入网络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在出现了相关事件之后才会注意到网络的安全教育,并在事后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2.2缺少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多数的高校基本都开设有计算机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其中涉及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往往过于肤浅。在当下的计算机授课过程中,老师们的讲授内容多为一般性的科普教育,偶尔会伴随一些办公软件的指导使用,由于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这些课程的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2.3缺乏相关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虽然不少高校都有一支专业的计算机人才队伍,但是由于专业背景的缘故,专攻网络安全的人才相对还是比较匮乏的,这也是多数学校无法开设专业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掣肘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于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各个领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就使造成了收入相对比较少的教育领域中,网络安全人才的缺口较大。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1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

在高校中,管理层需要统一思想,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校领导班子中必须有成员主管此项工作,并在各部门抽调专人负责相关环节,坚决避免“应付了事”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此外,还需要加大学校的制度建设,不定期举行相关的座谈研讨,对已经制定的条款进行讨论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使得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有理可依,进而为校内的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2开设专门的网络教育课程

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除了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之外,还要对授课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此外,在每一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对课程的效果、质量等开展调查反馈工作,以便于及时改进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日后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

针对校内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各个高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应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加大对校外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比较稀缺的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引进计划,通过高薪、优厚的晋升空间以及光明的发展前景等方式来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也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的途径,培训、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本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并通过有目的性的培养,进而使之成为本校在相关领域内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卢春宇.《欧盟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

[2]任海波.《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

第4篇

【关键字】网络 德育 管理

一、面对网络环境,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作为一项平民化的教育投资已成为众人家中学习和休闲的主要设备。学生上网的目的有娱乐、聊天、搜集资料、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连接了世界,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变量。对中学生来说,网络是一片没有地域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可以标新立异的领地。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营造了青少年道德成长的一个新环境,同时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提出了挑战。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方法,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拿出新的举措,积极应对网络环境的挑战,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1.网络既是德育的内容,也是德育的手段。网络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在它给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开发利用网络的德育功能,把网络作为德育的有效手段,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我们应积极探索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使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2.拓展德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3.改变工作方法,加强正面疏导,尊重、理解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强调以服从为主,忽视了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不能使他们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片面的道德教育方式,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1.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1)主动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空闲网络教室,多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上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学生可以在校内自由上网,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老师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网上行为,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2)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民主。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2.重视和加强网络管理与建设。加强对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过滤和监控,同时成立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对学生的网络活动进行引导、监控,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更好地发挥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3.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特色活动,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学生的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特色活动,主动占领网上阵地。通过网络活动推动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构建中学生主体德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第5篇

信息素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人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他认为学习者具备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学生需要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学习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如今信息素养的含义已演变成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一 紧扣教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其危害更大。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为此,我校由德育处、年级部、网络中心、班主任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了网络德育教育体系,结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校园网络使用规章制度》。每学年开学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打破教学常规,先从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开始,观看动画片《迷途少女》《E时代少年》等,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地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于身心健康,不沉溺于网络。同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内容、开展丰富的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观。定期聘请校外法制宣传员到校给学生讲解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一些与网络有关的社会现象:如黑客行为、病毒、BBS论坛、贴吧、网上交友等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正视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本质进行探讨,耐心教育,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树立健康、合理、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应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和“团队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学生应拥有自己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教师则要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奥妙,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博大精深;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 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建良好的氛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方法,如使用多媒体学习其他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或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目前,课堂教学仍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四 改革考试评价机制,让学生自觉提高信息素养

为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考试的导向、调控和激励功能,学校应改变传统考试方式,真正地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和各章节教学内容及平时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例如,采用与学业水平考试相似的上机考试方式,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答卷完毕后提交服务器,由计算机自动阅卷评估学生成绩。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核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又如,采用团队上交自制电子作品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给予任务驱动,最后共同完成作品。这种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实践中,这几种方式既独立使用,又结合使用,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使考评真正起到有助于学生整体素养全面提高的调控作用。

五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并不容乐观,他们往往习惯于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和模式下进行课堂教学,不愿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即使已有一部分教师认识到学习电脑的重要性,也只是学习电脑操作技术,但仅有的这些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举办的各种优质课之类的竞赛活动,信息化的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没有真正地得到体现,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并没有得到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不等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高,要加强广大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自己:首先,教师要在对信息的认识、态度上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这是每个教师在信息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即驾驭信息技术操作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等,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有了提高,教师才会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得到了提高,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课程术标准(审定稿)[S],2003.2

第6篇

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了德育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德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向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请教或同他们讨论有关人生、价值、政治、经济、时事等重大问题,甚至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性在“虚拟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体验其情其境,学习处事做人的经验,探讨一些自己所关心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使建立现代化的德育信息数据库成为可能。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学校计划内的德育内容,而且可以利用国际信息互联网络、校园网络等,自由选学有关内容,自觉接受教育。同时,学校间的德育信息数据库联网,可以使学生跨校学习,使学校间德育信息资源互补和共享,从而节约了德育投资,充分利用了德育信息资源。

二、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集多种媒体于一身,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投进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很好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大量优秀的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网络服务来充实丰满我们的教育教学,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体验,完善我们的德育教学。我们都知道,在教育教学中,反馈与反思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提供我们教师与学生进行反馈和交流,构建教与学的桥梁。通过我们学校校园网,经常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提供教生网络在线交流,让教师能有足够的反馈,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同时也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工作。

三、根据学科特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日益丰富的网上资源使学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然而打开窗户的同时,苍蝇、蚊子等也随之涌入。无数事实证明,网络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也极易导致信息的膨胀与泛滥: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真信息与假信息以及亦真亦假的信息等混杂在一起,从而产生网络的“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因此,教会学生选择,使其明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就成为提高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要提倡绿色上网,可先让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其次,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资源网站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学生”等,并且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使学生有目的的上网,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笔者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如上网时调高安全属性,增加一些反黄、反暴力,防病毒的正版过滤软件;及时回复学生的电子邮件。在不断实践中让学生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义务,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学会选择,提高信息道德判断的能力。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生活离不开交往,交往则应有协作精神,否则,人们不能共同相处,不能“共同生活”。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使命。

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缺乏与同伴相处的本领,到了上学的年龄,仍然缺少与同学、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据报道,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重交往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他们长大成为独立的社会人时,会因为缺乏协作精神而难与他人一起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应注重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和训练他们的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随时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认同团体合作的优势,而且这样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增强学生间的交流,消减个别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一起克服困难有利于在群体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重视在上机实践操作中渗透德育

现在,在我们学校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都是安排两或三名学生一台电脑,而这几个人一般都是操作动手能力强一些的和动手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这样的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与人共事的习惯,使他们知道,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善于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是几个同学每一节课轮流操作电脑,在每节课无论能不能进行电脑操作,都不能闲着,教师引导他们留心观看别人操作,从而取长补短,遇到不熟练的步骤时,敢于向身边的同学请教,身边同学能积极主动地提供帮助。另外,教师在普通的操作任务以外还可以布置一定难度的任务,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德育渗透。

六、运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第7篇

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1.大学生自身道德自律意识薄弱。道德主体处于一般的公共场所,既受环境的强制他律,也可能因他人的监督增强自律。但网络界面是不公开的、不透明的,及时有效的监督十分困难。在虚拟的网络里,大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又极大地助长了大学生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严重者引发网络犯罪。实际上,网络道德失范是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大学生道德意识十分薄弱。

2.高校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滞后。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学习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甄别也取决于所接受的教育和积累的经验。但大部分高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网络道德教育还没有十分有效地展开,明显滞后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很多教师在网络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很难在网络上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表率作用更无从谈起。

3.网络环境信息良莠不齐。现今,网络传播中的信息现状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霸权”信息的渗透。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对互联网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两项都达到了85%以上。第二,“黄毒”泛滥。网络的国际化使黄色信息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大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自觉抵制黄惑的坚强毅力,很容易陷入“泥淖”不可自拔。第三,网络信息泛滥。网络的海量信息常常使青年学生难以判断真伪,乃至不知所措,在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

4. 社会有效监督机制缺乏。网络自身的特性以及网络技术使用者道德水平的难控性使得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防范具有很大难度。在缺乏有效监督及控制机制的情况下,即使一些技术手段发展迅速,但对于一些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行为仍然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文明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一要靠网民良好的道德水平的支持;二要靠社会舆论对网络行为的监督,技术上对网络信息的监控。

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各高校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给学生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课程,或增设“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提高抗诱惑能力,唤起自觉维护科学价值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其次,要注重网络道德的教育与传统德育的结合。网络道德虽然不能将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直接移植到网络中去,但网民的性格、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平都是现实人在网络中的展示。高校可以利用各种传统的德育阵地,如辩论、演讲、报告会、模拟法庭等,开展网络道德讨论,引导大学生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规范,把传统道德规范的传承变成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构建的过程。

2.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高校自身应对网络制度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个人免费主页、博客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用户要给予警告,严重者坚决追究法律责任等等。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从道德角度来约束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主要通过网络行为主体―大学生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等力量来实现的。2001年11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受到了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一些高校也出台了本校的网络道德规范,如上海东华大学的《学生手册》中加入了《东华大学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山东大学也出台了《山东大学学生网络文明公约》。这些公约没有法律和纪律约束力,但以启发学生自律意识为主,往往比法律更加有效。

3.加强网络教育者队伍建设。传统教育者队伍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适应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样需要调整个人素质结构。在原有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的基础之上,还应着重培养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即在网上选择、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使用技能,能够正确操作计算机,能够上网工作,包括网络浏览、搜索、通讯、讨论等等,能运用各种软件进行教育和管理。目前,教育者队伍离这样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需要对他们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这种训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加强网络技术知识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一个是提高教师的网络道德水平,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上网起到正面导向的作用。

4.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各高校应着力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系统,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网络文化。以中南大学为例,2000年4月,中南大学开通第一个网站――升华网,成为全国第一家网上团校,每天平均点击高达1000多人。随后,中南大学乘胜追击,中国高校勤工助学在线网、理想导航(网上党校)、马列主义学习研究会网等先后建立,形成了由14个网站横向覆盖的德育工作网,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信任和欢迎。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可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求,足以吸引他们的网络视线。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各自独特的网络文化,真正占领校园网这块阵地,有效地杜绝不良网站的污染,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