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7:40
导语:在儿童构音不清楚教育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少儿英语学习;综合环境;对策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对各层次人才外语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外语已成为通往新世纪的敲门砖,当前国内各阶层对英语教育越发重视,社会上名目繁多的英语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英语学习的年龄逐渐提前,诸多小学乃至幼儿园早就开设了英语课,学习英语的儿童的年纪越来越低。
一、少儿英语学习的可行性及目的
(一)少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
少儿在中国普遍的是指七岁前的儿童,而本文指的主要是接受正规幼儿园教育的儿童,本文主要研究这段时期少儿英语的教育状况,首要的问题是看到少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这需要对这段时期少年儿童自身的特征(主要是与语言学习有关的特性)有最基础的了解。
1、少儿的自身特点及优势
英语学习中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情感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学习者的特性等。成年人往往会过分的担心犯错误、担心被别人嘲笑,这样会使成人产生一种焦躁的情绪,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英语的接受程度。少儿们则恰恰相反,他们和成年人不一样他们有着极高的期望,也不像成年人那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是真的“初生牛犊不畏虎”,常常可以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少儿们对英语学习未形成已有的态度(肯定或否定),这就可以避免像一些成年人那样因为对英语学习的否定态度而影响了学习。
2、少儿英语教育的目的
少儿不像成年人一样害怕犯错,积极大胆、勇于尝试地说英语,加之其发音器官的可塑性比较强,在学习英语语音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少儿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训练他们正确的英语发音,为他们形成正宗的英语发音打下扎实的基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听说能力为重,读和写为次之,在最开始的阶段对读写不做特别的要求;不以占据句型和词汇量的多寡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同时不要急于求成果。少儿英语教育的另一大项任务是激发少儿对英语学习的广泛兴趣,使他们在今后深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保持足够的热情。当然这就需要老师的积极诱导,悉心选择适当的教材、教师及教法。
二、学龄前儿童英语学习与综合教育环境
少儿的英语教育真正应该做的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英语使用的良好环境。因此,假如我们想为少儿们提供很好的英语教育,首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少儿阶段是他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对语言非常敏感.适应和接受语言环境的能力也非常的强。英语,对刚刚开始说话的孩子们来讲,只是一个个符号。这些符号没有任何意义,也很非常难理解。并且,假如过早的进行英语学习,也非常很容易和汉语拼音混淆。因此怎样进行少儿英语教育,成为了现今人们关心的首要问题之一。我国现在的少儿英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没有合适的英语语言环境,大都是照本宣科。
给少儿们只是一味的灌输单词和句子,让他们背诵。对于语言学习来将,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假如把语言拆解成单词和句子。而并不是表述方法的话,那么在实际的应用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2、应对考试,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目的。
许多学校和外语培训机构都开办了类似的“英语考前强化班”这种枯燥无聊的培训方式,这极有可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使他们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乐趣。测试,只是一个检验学生英语掌握的方法,但并不能作为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少儿本身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是通过自身对事物表达的成就感中获得的。他们能够表达的东西越多,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对语言的掌握就越好,也就更乐意去学习英语。但是,当他们为了应对考试而去学习英语,迫使自己把种种教条套用在一门英语学习上的时候,他们的兴趣会消失不在。
3、少儿英语教育,过分的重视读和写,这违反英语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
如同我们学习中文一样,最初我们只是聆听,听到周围的人们都会用这我们所听到的这门语言,把听到的语言与我们所描述的物体进行联系。我们听了很多之后,联想许多之后,便开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但是这个时刻.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字是怎么拼写的。换句话说,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听一说一读一写。而并不是现在英语教学中的:写一听一读一说。
三、少儿英语教育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1、融入情景法。
为少儿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实际的应用为主,填鸭式灌输为辅。将虚无缥缈的字母和单词形象化、具体化,将那些对学生来讲的“没有生命力的符号”,转化成“有生命力的活体”。当学生们认识单词的表意之后,下一步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在娱乐中学习。
不要给少儿们太大的考试压力。要让他们清楚,英语和汉语一样,都只是一门用来交流的工具而已。同时,培养学生英语学习乐趣,例如,有针对性的对课堂上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组比赛、游戏。在欢乐中附带了解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对表现优秀的组,予以适当表扬。相对较差的组,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结语
本文对详细的分析了少儿英语教育与综合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目前我国不少幼儿园中都早已开展了英语课的教学活动,社会上少儿英语学习班也非常之多。但是少儿英语教育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英语教学环境及教材教法都还有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素质还有待增强。
参考文献
[1]贺亚丽:探析全身反应法与新《标准》的整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22.
[2]薛爱:TPR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22.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教学法主要流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关键词】弱智儿童 感知 记忆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前提。由于弱智儿童大脑受到损伤,或大脑功能、结构有缺陷,必然会引起其相应的心理活动发生变化。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心理,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还有性质上的差异,这些特点(差异、不同),就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依据和出发点。不认识到这点,我们的工作就会徒劳无益,事倍功半。那么,弱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教育上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感知觉、记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弱智儿童感知迟钝、缓慢、容量小,对事物分辨力差,认识活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弱智儿童的触摸觉发展较为迟钝,难以区分物质的软硬、轻重,差别感受性差,动觉与视觉难以相互配合,动作笨拙,极不协调。让他们把垃圾装进簸箕,结果掉出来的比装进去的还多。弱智儿童的动作还表现出一种泛化现象。要弱智儿童做广播体操第一节头部运动时,他整个上身都会一起摆动。教他们拿碗、勺吃饭,则全身都紧张起来。
弱智儿童的颜色视觉发展十分落后,他们大都不知道国旗什么颜色,大海、沙滩、大树又是什么颜色,甚至自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搞不清楚。弱者儿童的听觉较迟钝,听觉感受性差,老师上课话要反复说多次,声音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听清。对他们说悄悄话、耳语,他们几乎会明白不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弱智儿童的观察特点是:观察笼统粗糙,挂一漏万,往往只注意一些表面的东西,分辨能力不行,感受性差,感知比较迟钝,观察往往易受情绪支配而分心;主动性、自觉性不够,观察的组织性、系统性不行,往往遇到什么看什么,缺乏严密性。
以上种种,直接影响了弱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家长,应想方设法帮助弱智儿童打开通往知识宫殿的大门,启迪智慧,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悉心指导他们进行观察活动。
(一)向弱智儿童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
弱智儿童观察的无意性、情绪性明显,要求其观察一幅画面,往往只被几个颜色鲜明、神态动人的景象所吸引,而忘记观察的目的,所以教师要十分明确地提出要观察什么,要注意些什么,反复提醒,特别要让他们从画面的隐蔽、细小的情节中,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给弱智儿童观察的方法
弱智儿童观察时往往一会儿看这,一会儿看那,分不清主次,零零乱乱,所以教师与家长应教他们观察顺序,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在教他们认识一些形状时,可让他们利用合理方法,与实物挂起钩来。
(三)要调动弱智儿童用多种感官协同进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可让他们摸摸铁、冷热水、面粉等等。玩泥球,捏出各种形状,既可培养他们的触摸觉,又可发展他们的视听能力与动觉。
二、弱智儿童识记慢,保持不牢固,再认和再现较困难
儿童的记忆过程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向有意识记占优势发展。弱智儿童则是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能力差。据调查,老师给两组弱智儿童讲故事,要求其中一组记下故事情节,弱智儿童知道应把故事记住,但却怎么也记不住。这反而干扰了他们的记忆活动,记忆效果比老师没有交代识记任务的另一组还差。可见,弱智儿童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强。
弱智儿童记忆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大部分的知识与信息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有意识记能力差,记忆方法死板,只知死背硬记,生吞活剥。遗忘快,保持量小,再认再现较困难,不准确,常出错。在记忆的数量和质量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性差别。记忆是组成智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为了全面发展弱智儿童的记忆,挖掘贮藏知识的宝库,我们在教学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要有意识地对他们的记忆能力进行耐心培养。
(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无意识记的功效
针对弱智儿童记忆多用无意识记的特点,老师上课时,语言要清晰生动,风趣活泼,能激起弱智儿童的情绪活动。经常变换教学的形式,把学习材料安排得鲜明、醒目、重点突出,制造各种模型、幻灯、图片等,充分贯彻直观性原则,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要教育他们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生活知识、行为规范等,培养他们有意识记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自学有时甚至克制自己,强迫自己去学习,做到这点很难,要从一点一滴开始。
(二)让弱智儿童学会一定的意义识记
大部分弱智儿童一般只会机械重复地去死记硬背,这样记起来既费精力,又记得不牢固,遗忘快。教师与家长要充分利用弱智儿童已掌握的有限知识、经验,使之与记忆材料挂上钩,使他们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识记。
(三)指导弱智儿童搞好复习
弱智儿童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要及时进行复习,贯彻及时性、反复性原则。
(四)发展弱智儿童的回忆能力
讲给他们喜欢听的有趣小故事,听完之后要求复述整个故事情节,回忆得对,还是不对,要及时反馈,并进行表扬或纠正。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英语课堂
说起自闭症,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都只是听说过这个名词,并不是很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直到在今年的一年级新生班里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小女孩,我才有了比较直接的认识。她从不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别人找她玩时也表现为躲避,对同学老师的呼唤没有任何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她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情似乎都与她无关,很难引起她的兴趣和注意。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她注意的事情上面。另外别人与她交谈时,她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看人时常眯着眼,很少微笑。她的言语很少,会说的词汇很有限,并且即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愿用手势代替。说话时,声音很小、很低并且很难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开始不知是怎么了,我就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得知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自闭症。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重复刻板的行为
自闭症患者常坚持某些行为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兴趣狭窄。如在长时间内着迷于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等,而对大众喜欢的电影、电视节目毫无兴趣;甚至每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走同样的路线等。如出现变动则有明显的焦虑反应,不愿改变原有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对新环境难以适应。
二、智力发育多异常
多数自闭正患者的智力发育异常,约有70%的自闭症患儿智力发育迟缓,但其某些方面的智力活动又具有较强的能力,如不少患儿在机械记忆方面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20%的患儿智力在正常范围,另10%左右则智力超常。
三、感觉异常
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冷、热、痛楚等反应很弱,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对某些声音、颜色、图像或光线等又有特别的喜好或恐惧,容易引起焦躁不安等反应。
具体的,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些行为可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如较多的使用打骂或体罚等。 自闭症患者一般在智力、感知、思维等方面长表现超出常人,但却很难融入社会,伴有的倾向。许多专家认为针对自闭症最有效的方法是行为训练,虽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但却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有自闭倾向的儿童,家长应及时发现问题,事实证明,尽早治疗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恢复,并融入社会。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原本以为她只要能对我们的课堂有所关注,能说几个单词就很好了,并不奢望她能说出完整的英语句子和唱英文歌曲。但是当她目光、表情、语言等等的变化被我捕捉到之后,使我更坚定让她走进英语课堂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第一阶段: 目光的变化
她的目光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她注意的事情上面,平时课堂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当同学们都在认真观看英语节目时,她总是在看别的地方或者是在做别的事情,无法让她能集中思想。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当她的眼睛在与别人对视时不再有以前那样的仇视,而是充满了温和而友善。尤其是在英语课上,她开始或多或少的关注我放给学生看的英语光碟,好像是被吸引住了似的。这种对事物的关注让我似乎看见了希望……
第二阶段: 表情的变化
在英语课堂上,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以前的她总是皱着眉头看人,经过一段时间后,我看见了她天真灿烂的笑容。我想让她有机会表现自己,以此提高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感受到被重视、被赞赏的滋味,提高她交往的信心和能力。于是,我就请她所在的小组上台表演,从用英语自我介绍,歌曲表演,到谢幕下台,每个环节都让她参与进来,即使有时她说不好也给予鼓励,因为让她融入我们班的整个学英语环境是最重要的。只有当她心理感到安全、放松,她才会大胆的表现自我,从自闭走向自信。在唱英语歌曲童谣的时候,她用僵硬的肢体动作和同学们一起开心的唱、跳。虽然动作有些不协调,也唱不清楚歌词,但是我能感受到她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此时我为之感动,幸福与满足充斥着我的整个身体。奇迹会发生吗?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第三阶段:语言的变化
较之一般的孩子,她的语言障碍很突出,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所以只要她能在英语课上感受到快乐,我已经很满足了。但有一次让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下课时,在我不经意间听见她说出了一句完整并且较长的汉语。我很是诧异,同时我又想到汉语有了进步,那英语呢。所以后来我就请她和其他同学一起上台表演对话,果然不出我所料,除了较长的句子有些困难,短句子说的很完整。全班同学都给她热烈鼓掌,告诉她有很大的进步,她很开心的看看我和同学们,脸上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这说明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不仅符合一般孩子的成长规律,哪怕是对那些特殊的孩子也同样有效,并且与自闭症有些治疗方法不谋而合:
1. 一个一致的治疗计划。
2. 尽量令自闭症儿童能明白对他的要求,令他对环境产生兴趣,觉得参与有意义。
3. 要制造一个稳定治疗结构,及要主动的帮助他们参与。
4. 教他的东西要适合他的能力,尽量帮助家长去学习在家里用同样的方法教导他。
5. 教他学习正常行为去代替异常行为。
6. 尽量用鼓励的方法,开始时可能需要物质奖励,最重要是令他参与后得到成功感。成功的经验会令他的情绪稳定及有更大的动机去参与。
7. 要从多方面去评估他的能力。他的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根据评估结果去提供适合他能力的训练方法及学习机会。
8. 重复及不愿改变的倾向需要慢慢治疗。通常是帮助他学习其它较好的行为去代替这些行为。另外,他们明白得愈多,这些行为就会愈少。
9. 尽量令儿童和家长有愉快的生活经验。老师可以让家长在家里带孩子一起做课堂上的游戏,唱歌曲童谣等等。
这个孩子现在的汉语、英语水平、表现欲望等等方面都与正常孩子几乎相同,告别了自闭。她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都有很大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个自闭孩子的巨大变化,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学习外语与学习母语一样,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怎样学好语文,许多前辈和同仁无疑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可是,针对我地教育发展较为落后,较为缓慢的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能紧跟在别人的后面搞形式上的追随,而应该因地制宜、因施教,在此谈一些从教以来的体会和看法。
一、语文学习方法应以熟读背诵为主
巴金曾这样介绍他的切身体会:“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选集,里面有部分我背得出来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读多了、读熟了,常可顺口背出来,也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那么是否该反躬自问,学生的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篇文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其泉源”。
通过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积越深刻,最终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就会在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学生一遇到内在或外在的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这时他就具备了通常所说的“语感”。叶圣陶指出:“至于文字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熟读背诵,就无法形成语感,而离开了语感。一切的读写、听说都无法正确进行,一切的语基训练都失去了实用价值。区编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中就有十多篇课文要求学生背诵。可见在打基础、长本领的中学阶段,必要的“死记硬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我校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辨识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均较差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二、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内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渔夫的故事》、《田忌赛马》、《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并不急于让学生看书,抄笔记,而是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当学生们倾听入神、意忧未尽、议论纷纷时,才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就是书上的第几课,于是,不用再多说什么,学生就会纷纷念课文,查生字、对注解,学习热情也就调动起来了。为此后的讲解课文,分析人物特性打下基础,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说明性的课文,如《赵州桥》、《松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配插图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先画出景物的结构分布图,然后边讲解边带领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参观游览,从中把握文章的内容、思路和特点,学起来既一目了然,以轻松愉快。
(三)、其它类型的课文,如:戏曲、古典小说、诗歌,由于创作年代距离现实生活太久远了,实施表演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在了解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叙述,根据需要增减句子,可以改变表达方式,但不改变基本内容,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由想象。人人是编剧,人人是导演,人人是演员,让他们自己去听、去分辨、去感觉。这样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一书中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这段话很有道理。为了不断让学生具有新鲜感,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直接动机,优化教学过程,我们应该积极选用现代教学方法。
1、教给学生规范的科学知识和具体方法。
(2)积累法:就是常用的帮助记忆的方法。每堂课涉及到的重要的词、句、段要做知识总结,要抄写背诵;每个单元要整理、归纳、列表。如:词类、字类、语法类、修辞类、文学常识类等进行分类整理。日积月累,知识会由点及线再到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比法:由于学生学习汉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多音多义字和形似字的学习,在具体运用中,很难分辨清楚它们的字、音、义,常混作一团。如:(1)绿树、笔录、 碌碌无为,(2)出差、差别、差不多、参差不齐等,于是,找出各类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记忆、牢牢把握。
(3)联系法:孔子云:“问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上下联想,随复习,不断回顾旧知识,使所学的知识, 具有连贯性、系统性、严密性。这样掌握的知识既准确又全面。
2、给学生创造学习运用知识的机会。
从21世纪开始,儿童阅读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儿童阅读推广日益引发关注,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态。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以“文化立市”为发展战略的城市,深圳拥有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便捷充足的公共阅读资源、活跃的儿童阅读推广实践,深圳的儿童阅读推广拥有来自政府、图书馆、书店、学校、幼儿园、家庭、媒体、社会机构和个人等各方面的推广力量,让深圳儿童阅读氛围逐渐浓厚,儿童阅读推广意识逐渐加强,儿童阅读环境逐渐优化,让深圳儿童阅读推广拥有比其他城市更好的基础。深圳率先实现将儿童阅读推广从民间上升为政府工程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2深圳儿童阅读推广的独特城市环境2.1浓郁的阅读氛围,为儿童阅读推广奠定了基础2000年11月,深圳设立“深圳读书月”。以“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为运作模式,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阅读为核心的活动进村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从不同的角落把市民吸引到读书活动中。统计数字显示,十届读书月共举办活动1916项,参与人次5740万;读书月举办以来,深圳的阅读环境逐渐改变,“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成为深圳市民共同接受的生活方式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城市阅读氛围浓厚,重视阅读理念深入人心。2006年,深圳在中国首创推出“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将老百姓的“生活福利”量化成21项指标,以此反映居民的生活福利状况及动态,人均公共图书馆馆藏被列为其中一个指标,提出了2010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1800万册(含电子文献)、常住人口人均藏量达2册的目标。这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深圳对阅读的重视,阅读已成为民生需要。
2.2经济实力为儿童阅读推广的政府行为提供财政保障2009年,深圳生产总值8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根据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92771元,比上年增长8.9%,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平均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581美元。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1〕。深圳经济实力在全国历次城市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具备承担由政府推广儿童阅读所需要的财力。
2.3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儿童阅读推广提供服务保障
2.3.1覆盖全城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与服务作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成果,截至2009年底,深圳共有公共图书馆617座,其中市级公共图书馆3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座、基层图书馆608座,在中国率先实现了每1.5万人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目前已经有140个网点设在人流密集的居民社区、工业区和地铁站。在“民生净福利”专项拨款支持下,截止200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已达1495.36万册,总流通人次1523.18万人次〔2〕。深圳公共图书馆服务不断推陈出新,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及“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共同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形成了覆盖全城的服务网络,也将公共阅读资源、公共阅读空间和公共阅读服务送到了儿童生活圈。
2.3.2丰富的图书供应与舒适的购书环境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市民拥有得天独厚的购书环境。深圳拥有全国第一个书城,还拥有世界上单店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城。目前,深圳有四个营业面积超过万米的现代化购书中心,还有大陆唯一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图书营销系统先进活跃。除了大书城,深圳还星罗棋布着很多小书店。在《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指引2009》中,列出近100个分布在各社区的书店,事实上,深圳书店数量可能比这个更多,据统计,仅南山区文化局审批过的小书店就有136家。便捷舒适的购书环境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深圳人有机会接触品种超级丰富的图书。深圳人均购书量连续19年保持全国第一〔3〕。市民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平时不爱读书的孩子受到感染也会沉浸其中”〔4〕。3深圳儿童阅读推广的实践活跃深圳地区成立了IBBY深圳分会,是中国三个地区分会之一;南山区是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授予的“中国阅读促进示范区”。
3.1教育系统阅读推广全国领先越来越多的深圳教育工作者将校园阅读文化建设运用于办学实践,从校园环境塑造、读书组织建立、阅读活动开展、师资力量培训、发动家长参与、阅读效果展示、阅读成果激励等措施全方位推动阅读。涌现出了一些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典型,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的文化阅读、后海小学的快乐阅读、翠园中学的社会主题调查、红岭中学的生态阅读、滨河中学的校内图书漂流、南头中学的阅读广场等,这些案例有的上过中央文明办简报,两位校长被评为全国“推动阅读年度十大人物”。许多幼儿园开设早期阅读课程,或以阅读作为办学特色。2009年,深圳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市多家幼儿园进行《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副主席艾利斯•万斯参观深圳南山后认为,“南山在促进儿童阅读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达到了国际水准”〔5〕。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亚当娜女士说:“南山的阅读推广经验应该让全世界分享。”〔6〕
3.2民间儿童阅读推广组织活跃深圳目前拥有三叶草故事家族、深圳彩虹花公益小书房等民间儿童阅读推广的公益组织,而且发展迅速,非常活跃。
深圳彩虹花公益小书房2009年5月成立,目前拥有4个固定的活动场地,正式义工50多人,5个QQ交流群,近千人参与活动。三叶草故事家族2008年10月成立,从刚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遍布全国的将近2000个家庭。通过故事妈妈培训、专家讲座、社区故事会、主题文化沙龙、新书试读会、年度古诗讲述大赛等形式,推广阅读〔7〕。
3.3儿童阅读推广,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行动深圳“读书月”指导委员每年精选出版物50种,推荐给全城儿童。2008年“读书月”开始“书香校园”评选,以促进儿童阅读推广的全面展开,截止2009年,108所中小学荣获书香校园称号。2009年第十届读书月专门为儿童策划出了“阅读•成长”版块。深圳儿童阅读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跃,先后举办“全国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首届全国未成年人阅读文化论坛”、“儿童阅读文化国际论坛”、“通过公共活动推动全民阅读———中英阅读文化交流论坛”等。图书经销商经常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推广儿童阅读。2009年三大书城共举办儿童读物主题书展32项,作者签售见面会18项,讲座20场,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活动25个系列。公共图书馆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推广儿童阅读。沙头角街道图书馆制定为期5年(2007-2011)的“小桔灯”儿童阅读推广计划。2009年,深圳公共图书馆界开展儿童阅读活动798项,12万人次参与。
4以政府工程推广儿童阅读:城市发展战略基于深圳的实际情况,将儿童阅读推广上升为政府工程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深圳该在中国率先实现以政府之名,合全社会之力,将儿童阅读推广带动到一个新的高度。
4.1制定儿童阅读推广政府发展战略将儿童阅读作为深圳全民阅读的切入点,用比较长的时期对儿童阅读进行系统推进。建议由市政府制定推广儿童阅读的纲领性规划,包括总体目标,30或50年长期规划,5年、10年、20年分阶段目标,实施步骤,成效评估等,下定决心,从儿童抓起,将深圳市民培育成热爱阅读的高素质市民。各行政区划、各职业集团应积极配合,结合地域、经济、文化实际状况,制定本区域、本职业集团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创造丰富多彩的儿童阅读推广方式和方法。这势必将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提升为全社会的核心工作之一,并将各行政区划、各职业集团的各种推广行动凝聚在一个声音之下,使这个声音更集中更有力量,最终让儿童阅读推广理念和儿童阅读推广方法深入人心。
4.2重视对早期阅读、亲子阅读的推进0-3岁是养成儿童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3-6岁则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8〕。“爱书和爱读书的基础,是在生命的头五年中奠定的。”〔9〕早期阅读和亲子共读,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好办法,也是整个社会最节约成本的推广方法。中国的父母重视孩子教育,只是他们并不清楚早期阅读所具有的意义,还没有了解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因此,建议政府利用强制力量对这些理念进行推广。比如,能否将早期阅读、亲子阅读作为孕期教育讲座之一,孕妇必须参加。新生儿父亲需先聆听儿童阅读教育讲座,方可领取出生证明。向新生儿赠送礼包,里面是儿童阅读指导书籍。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入学阶段,每个家长至少参加一次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相应年龄段儿童阅读特点。政府应该资助和鼓励各职业集团和民间机构开展各类讲座和推广活动,持续培训家长,推动家庭阅读的开展。
4.3推动一卡一生计划和分级阅读研究尽早让每个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借书证,能否将借书证作为幼儿园入学礼隆重颁发给儿童,让儿童对阅读产生庄严感和神圣感。采用一定的方式,激励儿童善用借书证。比如能否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分别将到图书馆参观、到图书馆上一次检索课作为某个年级的规定课程。政府可制作内容活泼适合儿童的专题片或是公共图书馆地图,引领儿童熟悉整个城市的公共阅读资源,并让儿童了解自己居住地附近的图书馆。图书馆员应为辖区的孩子介绍本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分布,教会儿童如何利用图书馆。采用读书奖励计划,对读书较多的儿童进行奖励和表彰。通过组织各种读书会,引导儿童对所读图书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公共图书馆亦可与学校图书馆开展合作,定期为学校图书馆更新图书,方便儿童在学校里借还图书。集中各领域力量,开展分级阅读研究,为各年龄段儿童提供阅读推荐和指导。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2-0016-05
一、问题提出
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当下,贵州省的重点是建设农村幼儿园,提升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良好发展的关键。有研究者指出,“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幼儿游戏水平的高低”,〔1〕“幼儿园游戏的指导应该渗透并贯穿游戏的始终”,〔2〕“适宜的教师介入是提升幼涸坝蜗分柿浚实现游戏发展价值的重要条件”。〔3〕
据笔者观察,目前,贵州省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游戏主要以户外体育游戏为主,幼儿的游戏时间较充裕,他们或在操场上自由追逐,或玩玩具和运动器械,或玩民间传统游戏。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好像更多的是随心所欲、自娱自乐,教师则像是个“局外人”,投放完游戏材料和玩具后,就无所事事了,只有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或是出现危险时,教师才会介入游戏。然而,观察发现,幼儿的游戏水平大多停留在低水平重复阶段,难以实现游戏的发展价值。可见,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游戏指导亟需改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贵州省遵义、毕节、黔南、黔西南地区随机抽取3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的8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半结构式观察和访谈。基于幼儿园游戏指导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编制了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内容聚焦于教师的游戏指导观、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及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指导三方面。尔后,研究者对观察、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从中归纳出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1.对游戏指导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访谈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指导,游戏就是幼儿的随意玩耍,幼儿有玩具、玩伴就足够了。这种观念其实也是受“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影响,因为持这种观念的教师都认为,游戏是教学之外的事情,教师只需关注如何教幼儿“学习”的问题,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事情。部分教师也赞同教师要指导幼儿的游戏,但认为教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为幼儿准备游戏材料和玩具;在游戏时“监管”幼儿,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幼儿如何玩游戏,如何遵守游戏规则;教幼儿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好好玩耍,不打人骂人等。可见,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游戏指导的价值,以为游戏指导就是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对于如何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实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等核心问题几乎都缺乏正确认识。
2.游戏材料和玩具的投放不足
由于受物质条件所限,很多农村幼儿园虽在户外、区角中投放了一些游戏材料和玩具,但数量较少,幼儿需要搭伴玩,或轮流交换玩。这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和合作能力,但幼儿常常会更多地关注如何得到玩具,而不是享受游戏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很多教师也抱怨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太少,经常会出现无材料可投放,幼儿争抢玩具的情况。为此,有些教师也费尽心思地制作游戏材料和玩具,并为“老玩具”创编新玩法,以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维持幼儿的游戏兴趣。
3.游戏内容、材料和玩具由教师决定
访谈得知,教师一般是根据幼儿园教材、教学计划,提前预设游戏内容的,并据此发给幼儿相应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偶尔也会让幼儿自主玩民间传统游戏,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玩具玩区角游戏,但大部分时候都是由教师决定游戏内容及材料和玩具的投放的。幼儿要完全服从教师的游戏安排,甚至有些教师还会把选择游戏材料、玩具作为管理幼儿的一种手段,让“表现好”的幼儿优先选择,让“表现不好”的幼儿没有玩具可玩,或是直接被教师惩罚而不能玩。显然,这种做法违背幼儿游戏的宗旨。在这种教师高控下的游戏中,我们看不到幼儿对于游戏的迫切需要,看不到幼儿生命本能的释放,看不到生命激情的绽放,这样的游戏实际已失去了它的内在精神,空有了游戏的形式,而无游戏的实质。〔4〕
4.过于强调游戏规则和纪律
访谈发现,很多教师会要求幼儿在游戏中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特别是在具有显性规则的游戏中。在玩新游戏时,教师通常会先讲解规则,并让幼儿复述规则,然后再亲自示范或让已经明白规则的幼儿示范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教师还会不断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并让幼儿之间相互监督。对于“不守规则”的幼儿,会不准其再玩游戏。在玩游戏时,幼儿如果吵闹,教师就会不停地用“不许吵”“小声点”等纪律口令来“控制”游戏场面。此外,教师还会用口头表扬、发小贴纸等方法来奖励遵守纪律的幼儿。总之,教师会用游戏规则和纪律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控制,从而导致幼儿游戏自主性、创造性的逐渐消失。
5.教师介入游戏的频率较低,指导方法随意
访谈得知,从介入游戏的时间长短来看,教师一般在组织幼儿开展新游戏时,参与的时间较多些,基本不参与幼儿开展的民间传统游戏、区角游戏以及自由活动。从介入游戏的时机来看,教师通常会在幼儿玩新游戏时介入,主要是讲解游戏规则并组织开展游戏;在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会介入;在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时教师会介入。访谈发现,教师较少考虑自己的介入是否会“破坏”幼儿游戏,很少反思自己介入游戏的时机及效果。他们认定自己的介入都是正确的,自己要主导幼儿的游戏。
访谈还发现,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该使用哪些方法,他们一般会询问幼儿游戏的内容,建议幼儿如何开展游戏;会亲自示范游戏玩法,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比如如何捏橡皮泥,如何插雪花片;还会以游戏者的角色和幼儿一起玩游戏。但更多时候是放手让幼儿自由玩耍、反复练习。
6.偏重对游戏结果和幼儿表现的评价
从观察和访谈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几乎没有游戏评价的意识,也不清楚游戏评价的意义,他们对游戏的评价仅针对游戏结果,比如“×队获胜,给他们鼓掌”“今天滚轮胎最棒的是××……”等等;或表扬、批评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比如“××不吵不闹跟着老师玩游戏,我们要向××学习”“××不说话,认真搭积木,我们来夸夸他”“××再推人,就站到一边去,不要玩了”如此等等。教师很少关注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哪些经验的积累,也难以利用游戏评价总结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更不会从游戏评价中反思、提高自己的游戏指导水平。
四、对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工作的建议
研究者认为,要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的现状,首先应解决教师观念上的问题,即转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游戏指导观;其次应解决“玩什么”的问题,即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因地制宜地丰富游戏内容,制作游戏材料和玩具,避免幼儿出现无所事事、争抢玩具的现象;再次应解决“玩得好”的问题,即指导幼儿生成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以及把握好自己介入游戏的时机和方法等。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转变游戏指导观
基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的现状,研究者认为,农村幼儿园教师需深化以下几方面的认识,进而转变游戏指导观。
首先,正确认识幼儿园游戏和游戏指导的价值,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增长经验,得到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角色观,即在幼儿游戏中,教师是支持者、指导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
其次,在游戏环境创设和游戏过程指导时,教师不要按成人的经验去指点幼儿应该如何进行游戏,而应充分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游戏意愿,让幼儿自主决定游戏主题、材料、规则以及自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充分践行蒙台梭利借儿童之口所说的“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5〕
再次,为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教师除要强调必要的游戏纪律和规则之外,更需思考如何通过创新游戏玩法、丰富游戏情节、生成游戏主题等,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提高幼儿的游戏参与,进而使游戏成为幼儿的内部需要。
2.重视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游戏
民族民间传统游戏可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主要内容。可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之余,自主玩玩民族民间传统游戏,让幼儿尽情享受传统游戏的快乐。为更好地发挥民族民间传统游戏的价值,教师可对其进行整理。观察发现,黔南×乡镇幼儿园对民间传统游戏进行了整理和改编,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颇受幼儿喜爱。
对民族民间传统游戏的整理和改编,可从游戏内容、规则、玩法、材料等方面入手。例如,布依族传统游戏“牛拱背”,是两人一组相互角力的游戏,但在游戏中,时有幼儿因用力过猛伤到对方的现象发生。为此,教师不再强调游戏中的角力,而重在让幼儿表现老牛拱背的形态;在民间传统游戏“跳海”中,教师把原来使用的瓦片、石头等材料替换成了沙包,以防止对幼儿造成身体伤害。
3.因地制宜丰富游戏材料和玩具
如果办园经费较充足,幼儿园也可购买一些成品玩具,比如积木、积塑这类建构游戏材料。但教师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极开发适宜幼儿玩耍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具体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因地制宜丰富游戏材料和玩具。
首先,可把大自然中的沙、石、水、土以及动植物变成游戏材料和玩具。农村地区随处可见的沙、石、水、土是大自然赐予幼儿最好的游戏材料。幼儿可把沙、土掺水作为黏合剂,用来将石块垒高,任意造型。幼儿可捡树叶、摘野花、挖野菜做娃娃家的“食材”,还可用它们玩分类、排列的数学游戏。山里田头的蚂蚁、蜻蜓、蝴蝶、蟋蟀、瓢x、蝉、毛毛虫……数不胜数,幼儿可通过捕捉,分辨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等等。这些亲近大自然的游戏对幼儿具有非常丰富多元的发展价值,理应受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重视。
其次,可利用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经验开发游戏材料和玩具。例如城市幼儿园精心创设的种植角、饲养角,在农村幼儿园唾手可得。教师可组织幼儿到果园去参与桃树、枇杷树等果树的栽培;到菜园去参与辣椒、小葱、番茄、玉米等的栽种;到养殖场去参与养鱼、喂鸡、喂鸭、喂鹅等活动。此外,竹筒、竹竿、草席、木板、废纸……这些农村地区常见的生产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也可作为幼儿园的游戏材料。观察发现,有心灵手巧的教师将竹筒、竹片做成了供幼儿玩沙子的工具;将易拉罐和竹竿紧绑在一起,做成了高跷,供幼儿玩踩高跷游戏;让幼儿把草席卷起来玩“开坦克”的游戏;用旧木板和木桩,做成了“平衡木”;让幼儿把废纸团成球,变成纸球开展相关游戏,等等。
最后,可根据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丰富游戏材料和玩具。比如,遵义仡佬族地区流传有历史悠久的“三幺台”食俗礼仪文化,当地幼儿园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制作“三幺台”盛宴中的“菜肴”,让幼儿玩起了角色游戏;黔西南布依族流传的“八音坐唱”有着丰富的艺术教育价值,当地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了制作“八音坐唱”中的“乐器”活动,并组织幼儿开展了相应的表演游戏;幼儿园还组织幼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染五色糯米饭,用米的工具组织幼儿打糍粑……
4.创设全园共享的游戏活动室
观察发现,农村幼儿园设置的区角往往空间狭小,布置简陋,游戏材料单一,数量稀少,这虽与农村幼儿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能力水平有限有关,但研究者认为,与其像城市幼儿园那样在每个班级都设置游戏区角,不如汇全园之财力、物力、人力,建立一个可供全园共享的游戏活动室。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三:其一,相对固定的游戏空间,可能更便于教师布置,持续投放各种游戏材料和玩具,从而丰富游戏环境。其二,每天有序地安排全园各班幼儿到游戏活动室游戏,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资源。其三,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全园教师的智慧,提高全园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5.掌握游戏指导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农村幼儿园教师应掌握游戏指导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体来说,在游戏环境创设方面,要为幼儿提供相对充足的游戏时间;确保游戏场所的相对固定、安全,注重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环境;投放的游戏材料和玩具要尽可能多样、数量充足、定期更新;要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而不是教师分配。在游戏指导过程中应注意:(1)在游戏开展前,注意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例如,利用图片、绘本、视频资料为幼儿做生动形象的讲述;用谈话法,组织幼儿回顾、讨论,准备或巩固相关经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带领幼儿外出参观、参与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真实体验。(2)指导幼儿确定游戏主题、内容。除可依据教学资料、教学计划,查阅书籍、报刊、网络等参考资料之外,更应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幼儿共同生成游戏主题和内容。(3)注意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游戏前,教师可适当讲解游戏规则或作动作示范,最好让幼儿参与示范。可鼓励幼儿探索新的游戏规则,或与幼儿讨论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而不是一味强调幼儿要遵守游戏规则,甚至靠惩罚去强制幼儿遵守游戏规则。(4)明确必须介入游戏的三种情况,即当教师发现幼儿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游戏中的困难,主动求助时;当教师发现幼儿的游戏总是徘徊在较低水平,需要提升时;当幼儿在游戏时发生冲突、产生危险时。把握介入游戏的时机及其产生的效果,不因随意介入幼儿的游戏而使自己成为游戏的破坏者或游戏的干扰者,当然也不要在需要介入时缺位。(5)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重在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了解,再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指导。(6)以师幼共评、过程评价为主,不仅关注游戏的结果,更关注游戏中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表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晓燕.学前儿童游戏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9.
〔2〕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J〕.幼航逃,2004,279.
〔3〕刘宇.自主性和游戏:概念辨析与实践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658(6):12-15.
一、由生活现象引出科学学习课题
学习始于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许许多多奇异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也使学生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出科学学习的课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案例1】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教学
人眼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该物体能够反射照射在它上面的光,而物体对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1,并向学生指出:一座大楼在阳光照耀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大楼有些部位看上去非常清晰,有些部位却因为反光很刺眼,什么都看不清.这究竟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学生十分熟悉而又难以解释的生活现象,由这个生活现象,我们可以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题的学习.
熟悉的生活现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但作为引出学习课题的生活现象并非一定要求是学生熟悉的.有时,一些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生活现象,具有为科学教学制造悬念之功能,只要在叙述时能够把情境陈述清楚,同样可以用于引出科学课题,同样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2】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密切相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草原犬鼠的“空调”系统:在北美的草原上生活着一种犬鼠,它生活在地下的洞穴中.科学家在考察中发现,草原犬鼠生活的洞穴有两个出口,其中一个是平的,而另一个则做成隆起的圆形土堆(如图2).草原犬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学生所陌生的现象,它反映了动物一个十分有趣的行为.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引发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
学生会想:这隆起的圆形土堆是不是犬鼠所建的视野开阔的瞭望台呢?但如果是瞭望台,为什么不在两个洞口都建筑土堆呢?有两个瞭望台不是更好吗?在学生对现象充满好奇、急于解开头脑里的谜团的状态下,将学生引入对新课题的学习中.
二、利用生活素材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1. 概念的形成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是学生以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为基础,在与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科学概念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观察和实验可以为理性加工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并非所有知识都要通过当时的观察、实验而获取感性材料的.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搜寻头脑里已有或教材文本提供的生活素材,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而得出科学概念的.
【案例3】 声音的响度概念与距离的关系
声音的响度不但与声源的性质及振动情况有关,还跟距离有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建构起这一知识.
师:公交车上的车载电视正在转播一段音乐,你坐在靠近电视机的前排时听到的声音响些,还是坐在远离电视机的后排时听到的声音响些?
生:坐在前排时听到的声音响些.
师:这一事实说明声音的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生:这一事实说明声音的响度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师:是的.这是因为声音从声源发出后,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离声源的距离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我们常看到有人对远方喊叫时,将双手掌围在自己的嘴边(如图3),你能对这样的做法作出解释吗?
生:将双手掌围在嘴边,可以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从而增大声音在远处的响度.
2. 概念的理解
知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人们对一个科学概念的理解,不但需要认识它是什么,还要认识它的适应范围,以及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所以,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随着学习的进行而逐渐深化的过程.当建立了一个科学概念之后,我们同样可以用生活素材为学生理解概念提供支撑.
【案例4】 光的直线传播
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实验显示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之后,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如图4所示的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为光的直线传播提供更多的例证,以增强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信赖感.
以上所述是用生活现象为科学概念提供正面的例证.对科学概念的意义,学生由于自己原有的前概念,有时会产生种种错误的认识.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与学生观点相悖的生活素材来动摇并学生的错误认识.
【案例5】 声音的速度与频率、响度的关系
在教学声音传播的速度知识时,有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直觉,认为声音传播的速度与频率和响度有关,频率越大,响度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大.对此,我们可以反问:如果台上有男女声在大合唱,当男女歌手同时发出声音后,你会先听到女声后听到男声吗?在演唱会上,虽然歌手的声音的响度要比乐器伴奏声音的响度大,但当歌手和乐器同时发出声音后,你是先听到歌手的声音后听到伴奏乐器的声音吗?对这两个问题,学生根据经验显然会作出否定的回答.由此也就了声速与频率、响度有关的观点.
有些科学概念与生活经验之间并不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难以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图像.在教学时,我们常常会从生活经验中寻找一个与新概念相类似的事例,来与新概念作比喻或类比,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案例6】 物质的构成
物质构成的知识涉及物质的微观图景,由于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接受起来有点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千世界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一些最最简单的基本单元——分子构成的,我们可以用数码相片的构成来进行类比:(利用电脑将数码相片逐渐放大)图5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如果把照片放大,你可以看到,照片是由许许多多像马赛克一样的小方块构成.其实,宇宙中万物的构成与这幅照片的构成方式是非常相似的,它们都是由大量叫做分子的粒子构成的.
三、反观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科学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还要引导学生从科学走向社会.利用生活素材引出学习课题和建立科学概念,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而在知识应用环节联系生活,则是引导学生从科学走向社会,让科学回归于生活.科学知识的应用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够体现科学知识的价值,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应用环节联系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1. 列举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7】 压水堆中的高压水
在教学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时,教材里通常是以压力锅说明这一知识的应用.但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的应用事例,使学生看到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在核电站的“心脏”核反应堆中,核燃料释放出来的能量是用水来吸收的.有一种称为“压水堆”的核反应堆中,为了提高水的传热效率,通过采用增压的方法,使水的压强高达155个大气压.这样,水的温度即使高达300多摄氏度也不沸腾.这样的应用实例能让学生看到,即使是在一些高技术的领域,一些最最基本的科学原理也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2. 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案例8】 走路过程中的摩擦
在教学摩擦力知识时,学生们都知道,人走路需要摩擦力.没有摩擦力,人就无法在路面上行走.但是许多学生却不清楚人在行走时摩擦力究竟是怎样在起作用的.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在行走时(如图6),两只脚的前后位置会交替变化,后脚离开地面前要蹬地,这时,地面对脚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摩擦力,正是这个力,人才得以向前运动;而前脚踩到地面时,地面对脚会产生一个向后的摩擦力,正是这个力,才使脚停止了向前的运动.这样的分析,既使学生更为具体地认识摩擦力对人行走的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应用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知识.
3. 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在传统科学教学中,学生解答的习题绝大多数是抽象性问题,而不是具有生活气息的原始问题.如下题:
例题1 如图7所示,大烧杯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只小烧杯,小烧杯内放有一块小铁块.现将小铁块取出放入水中后,大烧杯内的水面位置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这类习题只具有学术的意义,而没有生活的意义. 如果只是让学生解答这种抽象性问题,容易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割裂开来.他们会错误地认为:生活是生活,科学是科学,两者互不相干.基于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我们应当多开发一些具有生活意义和深厚生活气息的原始问题,应当寻找一些抽象性问题的生活原型.例如对上题,我们可以将它改编为:
例题2 小池塘的水面上有一条清淤船,当船上的人将池塘底的污泥挖起并装入船中后,池塘的水面位置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这类问题不但具有学术的意义,也具有生活的意义.由于题目情境不那么单纯,学生在解答时,需要进行分析和建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价值更高.
四、补充有用的生活科学知识
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求知能力,在教学某个课题时,如果能够适当补充一些与教学课题相关的、非常有用的生活知识,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案例9】 听诊器和检漏仪
在教学声音传播的知识时,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他们所熟悉的听诊器和不熟悉的检漏仪,如图8和图9所示.这不但可以使学生知道听诊器和检漏仪的作用是传导和放大声音,同时可以使学生知道,当夜深人静时,有一些叫wt检漏工的工人还在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忙碌着,他们在检测地面之下的水管是否存在着漏水,以及确定水管漏水的位置.学生甚至还可以看到,检漏仪与听诊器的结构和原理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而了解技术在两种仪器之间迁移.
五、让学生在“玩”中学
科学教育走向生活并非只是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事例作简单的连接,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打通,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生活,生活是另一种学习.
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玩”是儿童的生活常态,也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教育应当根据学习的课题,给学生创造更多“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尤其是采用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器具玩.这种接近日常生活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所喜爱的,它不但能使学生更为自主地实现科学概念的建构,而且能使科学知识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大脑之中,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但思念之情始终伴随
留守儿童基本上可以理性对待父母外出务工的事实,90%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养家、很辛苦”,有2%的人感到“很自豪”,有4%的人不理解,有4%的人感到“被抛弃”;有76%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远方打工的父母,20%的儿童“偶尔想念”,只有4%的儿童“不想念”;在访谈中,许多孩子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经济的需要,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他们小小年纪便陷入现实与情感的两难境地,并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希望父母不要那么累,即使想念外出的亲人也会强忍着不说,自己躲在一旁哭,不让照顾自己的人看了伤心;有88%的留守儿童认为幸福家庭应该是“和父母在一起,一家团圆”。
2.情感缺失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留守儿童自我评价不高
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对家庭经济做出了贡献,但经济上的收获难以弥补留守儿童内心情感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访谈中,有61.4%的被访者表示有心里话愿意向父母倾诉,并认为父母了解自己的心事,有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51.5%)认为父母打工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有57.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和其它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不一样,主要表现在“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母亲的陪伴,而我只有爷爷、奶奶送去上学”,“有了心事也不能和爸爸妈妈沟通,只能憋在心里”,“羡慕别人有爸有妈的孩子,感觉很温暖”……访谈中,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儿童遇到此类问题时,几乎都无法控制情绪而流泪。调查显示,在问到“你现在的生活缺少点什么?”有42%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目前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心,22%的留守儿童认为缺少学习上的监督和指导,认为缺少吃穿等日常生活照顾和零用钱的各占2%(见表4)。对父母的思念,对家庭现状的无能为力,让留守儿童过早地尝到与父母分别的痛苦,从而产生的苦闷与焦虑等内心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与学习。调查显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7.1%的留守儿童更愿意父母都在家,27.4%的留守儿童愿意到父母打工地学习,累计94.5%的留守儿童更愿意呆在父母身边,与父母在一起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方式。由于情感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相比更低,仅20.8%的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自己很棒”,“觉得一般”的占69.2%,“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和什么都不行”的均占5%。访谈中,发现有些留守儿童心理上比较自卑,有77.1%的留守儿童不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留守儿童”,他们说:被称为留守儿童有些家庭不团圆的感觉;不理解的人会以为是父母离异的意思,怕被别人误会;被人误以为没有父母、感到孤独;家庭不完整、不舒服、没有爱;不喜欢他们这样称呼我,虽然觉得自己跟他们有区别,但是不喜欢别人这么说自己。
3.留守儿童与监护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
在父母缺失的生活状态下,监护者成为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主要依靠者,二者的关系既亲密又有距离。根据调查,有74.3%的调查对象愿意把心事告诉给照顾自己的人,现实的依存关系使留守儿童选择信赖自己身边的监护者。据统计,留守儿童与监护者关系比较民主的占54%,专制型和溺爱型的分别占40%和6%。有58%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和照顾者关系很融洽,36%的留守儿童认为彼此间偶有矛盾;在多数情况下,55.3%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批评教育会诚心接受;大部分监护者还是能够重视培养与留守儿童的感情,虽然能力有限,但仍比较尽职地执行自己的监护任务,在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同时,重视儿童的安全,对留守儿童经常交往的朋友有意识地去了解,有36%的监护者非常熟悉留守儿童经常交往的朋友,54%的监护人能够达到“比较熟悉”;大部分留守儿童对监护者持有感恩心理。访谈中,他们对监护者想说的话里,最多的还是“感谢”二字。
二、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情况
1.来自于家庭的支持
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不足,亲子之间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频率不高。从外出父母回家频率上看,有53.3%的打工父母半年回家一次,有28.9%一年回家一次,一年以上的占10.8%,还有7%的打工父母几年不回家。留守儿童严重缺乏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对父母的深深思念和离别的痛苦;从联系方式上看,打电话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最普遍方式。有76%的留守儿童通过“打电话”与父母沟通,14.3%的儿童“等待父母回家团聚”,有6.3%的儿童与父母“上网联系”,1.1%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靠书信联系,还有2.2%的儿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团聚”;从联系频率上看,有38.7%的儿童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13.2%的儿童与父母每月联系一次,“不确定”和“几乎不联系”的分别占43.7%和4.4%,即接近调查人数的50%,说明有近一半的儿童得不到父母经常性的关心。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频率不高,时间短、内容简单,多集中在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和学习方面的话题,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要。父母回家带给孩子的礼物也大都集中在衣服、学习用品、玩具或零食上。
2.来自于学校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去特别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群体。对留守儿童来说,接触最多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教师,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班主任老师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访谈中也有老师表示,一些留守儿童自己不会主动说甚至刻意隐瞒自己的留守情况或父母离异情况,认为“丢人”“不好意思说出口”,这对教师工作进一步开展也产生了困难。对“班主任是否关心自己”这一问题,有70%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非常关心、经常谈心,是朋友,26%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会偶尔关心自己的生活,认为老师只关心成绩,其他不管的占2%,也有2%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根本不关心自己。在学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有54.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校有心理疏导老师,10.4%的留守儿童选择没有,另有34.7%的留守儿童根本不清楚本校有没有心理疏导老师。
3.来自于同伴的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经常流,受年龄与观念的影响,他们也无法和监护人探讨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转向自己的同伴,与他们探讨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观点,从而建立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的倾诉对象”中选择“同学朋友”的比例高达50%(见表5),有77.7%的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与同学、朋友”在一起,认为自己有5个以上朋友的留守儿童占79.6%,可见在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同伴交往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留守儿童从同伴那里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由于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受年龄和价值观的影响,监护人要时刻保持对留守儿童交往群体的关注。
4.来自于社会的支持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更渴望得到来自父母、亲属、同伴、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留守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对于外部群体,如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调查显示,有62%的留守儿童知道当地有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2%的儿童认为没有,表示不清楚的占36%,约一半留守儿童群体并不知道有困难该向哪一部门求助,另一半虽然知道也从未真正得益于此类机构,另外目前社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在有些地方尚属空白,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情感缺失影响儿童成长
中国现存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体系使城市和农村在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都处于不同的层面,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大量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生存状况,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和限制,也无法让来自农村的儿童与城市儿童享有同样的就学机会。因此广大农民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带孩子在城市创建自己的家庭,孩子只能留守农村,从而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另外我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家中,前往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打工,与子女长期分离,这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有很大关系。调查数据显示,父亲外出打工比例为39.2%,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比例高达47.8%,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法直接、有效地获得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指导,儿童在遇到生活问题、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缺少来自父母直接的关怀。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席,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心理上的失落感,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调查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在省会哈尔滨或外省城市打工,与子女见面机会很少,绝大部分半年至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平时多以电话沟通联络。留守儿童在生活中不能经常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爱与生活的照顾,在情感上逐渐与父母疏离,有的甚至产生隔阂。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心理造成的伤害,这种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亲子关系的疏离,往往是很难弥补的。另外,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受访儿童的家庭现状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父母长年分居两地,造成了最终情感破裂而离婚,很多儿童由最初的留守儿童变成了单亲家庭儿童,更有些案例是儿童判由父母中的一方抚养后,抚养人又重新组建家庭,留守儿童随着再婚的父母成为了新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复杂的家庭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更大的阻碍。父母离婚事件本身对儿童的身心就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而对于留守儿童,就更增添了他们内心的负担,由于留守儿童本身受到的关心和关爱就不够,父母离婚后,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情感疏导和心理辅导,则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
2.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或缺失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辈或单亲抚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祖辈亲属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质等的局限,如文化水平低,劳动负担重,还有远离留守儿童生活地点的局限,缺乏与留守子女的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使得留守儿童所获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或缺失。一是对留守儿童学业的辅导能力有限。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班级平均水平以下,成绩突出者仅占少数。由于受访者的年龄段集中在小学及初中低年级,所学课程并不难,大部分抚养人还能够对他们进行课业辅导,但是能够全面辅导的也仅占全部样本的三分之一,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抚养人仅能辅导部分内容。调查显示,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课业难度逐渐加深,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能力越来越不足;二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指导,教育方式单一。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祖辈抚养儿童比例最大。由于祖辈抚养,抚养人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也比较落后,许多老人对孙辈的家庭教育力不从心,而且出于对孙辈的溺爱,在生活中多表现为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对学业的辅导和心理的疏导相对缺乏。许多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例如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留守儿童都不能从家庭教育中获得,女童尤为突出;三是抚养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抚养人中隔代抚养居多,因此年龄差距和代沟也成为了抚养人和留守儿童缺少沟通的主要原因。根据访谈得知,很多留守儿童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需要倾诉时,多选择打电话和远在外地的父母沟通,而很少选择和抚养自己的人面对面沟通。很多抚养人和留守儿童之间不能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仅能在生活上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在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向,缺乏自信,说话声音很小,不敢直视访谈者,对很多问题只是问什么答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他们平时缺乏与人沟通的经验。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情感寄托,而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又容易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另外,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得知,被访留守儿童中寄宿者占一定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常年在寄宿学校或课外辅导班生活,通常半年或者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日常生活起居和学习辅导全由老师负责。这类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几乎完全缺失,他们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造成了很多儿童严重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下降,在班级中也较为孤立,亟需生活援助和心理疏导。
3.留守儿童成长所受社会关注不够,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
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不足,亲子之间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外出父母回家频率也不高,留守儿童严重缺乏来自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学习上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对于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的监护人,尤其是隔代监护人,由于年纪大、文化水平低和劳动负担重等原因,更不能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力量。从学校和教师方面看,提供给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也是明显不足,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和教师来特别关爱这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群体。绝大多数班主任能在工作所要求的范围对留守儿童加以特殊的关心与照顾,但也有少数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留守情况不知情或无暇顾及。这与农村学校目前的处境有关,许多学校经费有限、师资不足,教师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还要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这对老师来说要求过高。还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自身不投入,不关心、不配合,让班主任老师根本无法深入关心,开展帮扶工作。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心理疏导与社会帮扶机构也不充足、不够专业,如社区、村委会等组织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调查表明,留守儿童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关支持不够充分,他们在同伴中获得的温暖与支持在其心理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成长所受社会关注不够,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贫乏,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数留守儿童放学后都不会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回家或者和同学闲玩,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接触到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调查的我省农村当地缺少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的场所,而且没有能够带领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的人。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亲戚抚养,祖辈抚养人年龄偏大,家务负担重,其他抚养人也不愿或不能抽出时间陪留守儿童参加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都承担着一定程度的家务劳动,因此也没有额外的时间参加正常的课外活动。由此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社会接触面过窄,缺乏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少,社会化程度与同龄正常儿童形成明显差别。调查得知,妇联系统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寄宿学校”“爱心书屋”等,社会上也有一些机构和组织不定期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但是有的场所利用率不高,有的活动局限于一个阶段,比如六一儿童节期间,目前最为缺乏的是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机构、专业教师和长效机制,对于社会上相关机构与政府组织来说,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管理还应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家长监护责任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因为外出务工,很多父母放松与孩子的感情维系,放松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由此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望,让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会身心健康地成长。一是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使留守儿童父母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责任意识,监护意识和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改变“让孩子上学就行了,教育就交给老师”的错误观念。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方面,父母不能只关注学习,更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二是外出打工父母要增加和子女共处或日常联系与沟通的时间,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在沟通内容上,要转变传统方式,不能仅局限在询问子女学习成绩好坏,是否吃饱穿暖等方面,要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更多地关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同子女短暂相聚时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和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改正不良习惯。另外,对于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通过学校和当地社区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抚养人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抚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尤其是祖辈抚养人逐步改变他们对孩子过于溺爱的现状,让关爱不只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定期组织对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家庭教育培训。
2.完善学校各项机制,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也相应地承担了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起“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的管理网络。设立完整的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清楚,完善备案。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情感的缺失会让他们更倾向于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同时兼任着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职责,对儿童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调查发现,寄宿学校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了解比较多,有时候甚至超越抚养人和长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爱心,更要积极主动地同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进行沟通,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络机制,如“家长联系卡”“亲情电话卡”,使父母和抚养人全面了解子女的身心状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监督并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的交流;二是要建立与完善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机构。因为家庭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如果不建立良好的疏导渠道,会为儿童不良成长埋下伏笔。要注意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化,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有效辅导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三是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培训与讲座,开展留守儿童家访活动,帮助家长获得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等方面的知识,让留守儿童父母或抚养人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正确的教子方法;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校园文化,在情感上有所寄托,在学校感受到温暖与快乐,以此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
据了解,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至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针对今年的主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有关知识,本刊记者走访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赵长青以及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几位专家。
在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记者遇到家住晋中市榆社县兰峪乡的杨海清夫妇,夫妇俩正带着他们不幸的聋儿小瑾航,接受检查并报名申请免费安装人工耳蜗。
4年前,杨瑾航的出生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带来了喜悦。然而,就在孩子2周岁、其他同龄孩子都已经“呀呀”学语时,小瑾航还不会说话,对周围的声音也没有任何反应。杨海清夫妇焦急万分地带他到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去检查,最后被确诊为患有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也就是说他们的儿子是一个聋儿。医生告诉他们,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植入人工耳蜗,但费用很高,植入一只的费用大概在15万元左右,这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为了给孩子筹措安装人工耳蜗的费用,夫妻俩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身边,来到县城打工,杨海清找到一份做饭的工作,爱人则在一单位打扫卫生。转眼1年多过去,他们打工挣来的钱与15万元费用还相差甚远。想到当初医生说1岁到3岁之间是植入人工耳蜗的最佳时段,一旦错过,再要开口说话就事倍功半的话时,夫妻俩抱头痛哭。
从好心人那里,他们得知山西省残联正开展免费为聋儿安装人工耳蜗的报名活动,连忙赶来太原报名。在山西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做了电测听、行为测听等相关检查后,该中心的杨主任告诉他们,小瑾航确实需要安装人工耳蜗,中心将及时把小瑾航的资料上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他申请免费安装。
为了宝宝的健康请做听力筛查
山西省残联康复处的邹淑芳告诉记者,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因为有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这时巳错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
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 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语言发育。轻者会导致辨音不清,重者会导致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损失,给予及时干预和康复,减少其对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怎么做
由于许多家长对听力筛查技术和方法缺乏了解,因而对听力筛查的结果产生误解。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通过听力筛查就是听不见,从而产生担心和焦虑;相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没有通过听力筛查但能听见关门声,觉得孩子听力没有大问题而不带孩子去做进一步检查。什么是听力筛查,听力筛查都有哪些常用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赵长青介绍,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这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很轻柔的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检测就通不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蜗及蜗神经通路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不过,说明听觉通路上可能有问题。
一般在宝宝睡眠或安静状态下,将大小合适的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耳朵。OAE 或AABR通不过,就需要复筛或转诊。
按规定,新生儿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均应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当被告知宝宝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时,家长首先不能惊慌,应该积极按医生的指示进行复筛、转诊和干预治疗。
孩子听力有问题应及时干预治疗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健康的听力。一旦筛查没有通过,又被告知听力不好,家长会马上想到宝宝耳聋了,是听力残疾,之后会产生自责、悲伤等情绪。其实医学上常说的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可以用分贝来衡量。一般耳聋是指严重的听力损失,就是基本上听不到日常生活的声音。如果听力损失不严重,小孩是可以听到声音的,只是听不清和说话不清楚。我们正常人说话大概在40~50分贝,所以即使有轻度聋(30到40分贝的听力损失),不是专业人员的话,是感觉不出来的。
了解了听力损失和耳聋的概念后,就应该正确对待宝宝的听力问题。宝宝确诊为听力障碍后,家长应该积极听取医生和听力师的建议,及时对宝宝进行听力干预和治疗。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好比弱势或视力下降需要佩戴眼镜一样,也需要佩戴听力辅助装置。一般40分贝以上的听力损失,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如果听力损失较重,助听器效果不佳时,建议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如果是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如何保护宝宝的听力
听力损失的病因较复杂,但至少有一半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的。做好婚育前的遗传咨询;孕妇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妊娠期和围产期保健,使胎儿避免接触不良因素;积极治疗新生儿疾病等系列工作是预防听力损失的重要环节。
在孩子未懂事之前,家长如何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听力呢?首先家长应了解与宝宝出生时听力损失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宝宝,3周岁前每6个月应接受一次听力监测。包括耳聋家族史;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颅面部畸形;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新生儿严重窒息、严重黄疸;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此外,有些宝宝在出生时并无听力损失,但由于各种后天因素,如感染(脑膜炎、腮腺炎)、外伤,使用耳毒性药物等也可出现听力损失。而有的宝宝因严重疾病长时间住新生儿监护病房,也可出现迟发型或进行性听力损失。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也可发生在婴幼儿期或青年期。因此,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避免上述因素的损害,并密切注意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情况,怀疑听力有问题时应及时就医。
孩子懂事之后,家长如何教孩子保护自己的听力呢?首先,家长应提醒孩子注意用耳卫生,特别是听MP3等音乐时,连续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音量不宜过大;其次就是听音乐会时,在扩音器附近时最好带上耳塞;自己清理外耳道时,一定要特别小心,耵聍较多时最好到医院就诊;如果有外耳道流水或流脓,及时就医;慎用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
宝宝听力损失有哪些迹象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迹象,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
(1)听觉反应迟钝,睡觉时异常安静,很少被大声吵醒;叫名字不回头次数较多;对大声有反应,对小声不理会;对拍手关门声有反应,对铃声不敏感;听声音时习惯将头转向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