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时间:2023-10-11 10:17:42

导语:在医疗卫生行业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谐医患关系

当前,医患关系呈紧张态势,医患之间甚至导致死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将本就处于对立状态的医患关系推得更远,使医患矛盾更加雪上加霜。是什么原因导致本应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医患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矛盾和冲突呢?究竟应该如何使医患对立的状态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呢?毕竟医患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医生和患者无论哪一方受到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重构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配售市场不完善、媒体不恰当的报道渲染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漠、道德水平滑坡,医患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举证倒置、谨慎行医导致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的恶性循环等医院方面的原因;还有对疾病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医疗行为期望值过高、维权意识增强、对医务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等患者方面的原因。

纵观以上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有些是社会大环境方面的问题,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有些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有些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有些则是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重塑医疗卫生行业形象。在这些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当中,职业精神的提升是目前就可以着手加以改善,并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全国卫生系统轰轰烈烈开展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正是基于医患关系的现状,为重塑医疗行业社会形象而对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理性回归。陈竺部长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医改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建设、政策完善、投入增加,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价值的支撑和道德的坚守。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3月开始,分为学习研讨、总结凝练、践行3个阶段,201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最终表述。目前已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3个核心要素:一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二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三是伴随我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有以下认识: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就是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精神,由于医疗卫生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利用自己和同事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保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的职业,所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就应当包括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恪守医德、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大医精诚、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为依据,尊重患者、抚慰生命。并由此可以延伸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救死扶伤为原则,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医患之间发生何种冲突,都应坚守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医疗卫生职业的价值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正确合理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让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三是传递乐观向上的心态,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举行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座谈会上,张茅同志强调: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主动参与,引导大家共同思考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医学技术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理解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防止极端事件发生。

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的窗口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要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引领职工精神发展。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引领职工精神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弘扬先进的思想文化,完善科学的制度文化,培育清正的廉政文化。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人性化的就医环境,建立起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和睦发展的医患关系;通过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职工“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职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就医过程的体验性。医疗过程三分在“医”,七分在“疗”,而沟通又在“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沟通能够使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也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大胆采用先进的治疗方式,从而有利于人类整体对疾病的征服。可以开展相互的体验活动,让患者感受医生的辛苦和不易,让医生感受患者的焦虑和彷徨,有了相互的体验之后,才会对对方的工作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三是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大力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在全行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新闻媒体要占据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要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医疗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对医疗行为的局限性要进行说明,引导公众理性就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医疗服务;医疗卫生现状;体制改革

一、卫生服务现状及其问题

人在健康方面有患者、康复人群、健康、亚健康及高危人群这几种类型,而几乎所有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均通过医院来满足,大部分人的医疗服务需求都通过大医院来满足,由此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卫生机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浪费与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医疗保健费用上涨迅速,政府和社会对卫生的投入比例逐渐减少,而个人的投入比例逐渐加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但是,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2]。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有以下几种组织模式:四级网络模式,三级网络模式,家庭病床模式,资源互补模式,其他网络模式。

二、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应是以人为中心、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医疗卫生需求通过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来满足。如患者由医疗服务负责;康复人群由疾病管理服务负责;健康、亚健康、高危人群由健康管理服务负责。以健康管理为抓手,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大会上表示,2015年卫计委工作重点任务之一是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制订和落实《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的县(市)。启动四省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工作,跟踪指导试点进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健全完善全民医保体系。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切实发挥托底救急作用。

三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用药管理。启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扩大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

四是健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药物政策协调机制,完善国家药物政策体系。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部分药品价格谈判机制。推进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采购机制衔接。全面启动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五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实施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六是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制订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动各级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七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和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教协同,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落实新增5万名住院医师培训任务,研究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完善绩效工资制度。

简单来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未来主要的工作重点和内容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人人拥有医疗保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城乡居民能够得到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基本药物;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可及性有较大的增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使城乡居民能够免费或者低费用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逐步得到恢复。其中对卫生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构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逐步的建立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重点以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医保、药品和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的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卫生改革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分为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以及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第三步,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卫生改革首要要做到的是目标明确具体,改革的目标为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减少患病。那么如何实现这四个具体目标?第一,需要扩大保障覆盖,提高保障力度,控制医药费用上涨;第二,增加卫生资源,加强信息披露,规范就医秩序;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鼓励科技创新;第四,控制危险因素,强化公共卫生,倡导健康文化。最后卫生改革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着重注意农村乡镇的医疗建设,这样才会有重大成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丁立.浅谈中国城市医疗卫生制度改革[J].学术探讨,2009年02期,123

[2]梁紫璐.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D].2013

第3篇

全镇现有公立医院和卫生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服务站7个,卫生室8个,民营医疗机构19家,民营药店56家(其中藏书7家),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人员670余名。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正常运作,从医疗机构的数量和从事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来看,作为乡镇已是很可观的了。党委、政府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已作了很大的努力(如人民医院建设动迁、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合作医疗逐年提高结报比例,大病救助等),但是由于我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吸引了二十几万外籍人员入住全镇,使得上述医疗机构仍不能满足大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而使非法行医有机可乘,近两年虽经反复打击取缔3**余家次,但据统计全镇仍有1**余家非法行医单位,非法行医单位的大量存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影响木渎的安全稳定,几年来虽未发生过重大事故,但事故苗头不断、医疗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造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镇医疗卫生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和建设滞后于外来人员无序化,迅猛增长的速度(因为规划需要申报批准,建设需要手续和时间);二是公立和民营医疗机构服务价位较高(使得低成本的非法行医有市场,适合低消费群体承担医疗费用的心理价位);三是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现象,造成非法行医猖獗;四是居民一味追求房租金,不问租房人是否从事违法活动而镇级执法力量薄弱顾及不到造成非法行医禁而不绝。

三、**年医疗卫生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镇级公共医疗卫生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情况,能够做到迅速处置和有效控制。

2、择地建立木渎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将涉及医疗卫生的条线和行业,如:卫监、计生、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全部纳入其中,既能改善办公设施和条件,更能方便服务大众。

第4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结构 基建财务工作 财务管理 现状 策略

基层医疗机构其经济效益主要通过药品、医疗技术的收费,而财务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消费经营活动中,所以,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决定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目前,医疗行业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医疗行业的竞争力度,使医疗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只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行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前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为了更好的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等问题,有效的缓解医患矛盾,各地医疗机构基建工程大批上马。那么如果建立一支过硬的基建管理队伍意义重大。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医疗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

财务管理是基层医疗管理机构的最关键部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医院资金正常流动。但是,由于医院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并且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大多数都是出身于医务人员家庭,由于领导本身就不是十分了解财务工作知识,加上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导致领导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多数领导认为财务工作只涉及到收入与收出的管理,对财务管理缺乏统一的职业规划,在财务管理开展过程中,也缺乏建设性意见和要求,甚至有的领导把个人观点建立在财务管理制度之上。另外,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大多数都是从事医务工作,针对基建业务的管理,大多数领导认为基建工程只需要实行公开招标,认为基建工程的成本核算、造价的审核和监督没有必要性,致使基建的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同时医疗卫生机构每天的支入支出财务工作量较大,财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执行基建工程造价的监督工作,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医院领导或经办人签字,就可以开支票付款,却没有认真审核支付票所附属的合同,医院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性也不强。除此之外,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不仅要做好每天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出建议和创新理念,但是,大多数领导缺乏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若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进取意识,则不能跟上时代步伐。

(二)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建财务管理监督、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都不重视基建财务管理 ,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健全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势必会造成管理人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现象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基建工程也会出现超投资、超标准、超预算的现象,财务管理人员在基建工程成本核算和监督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财务人员只注重基建工程的记账、算账及报送基建报表,导致基建工程投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甚至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多付施工单位工程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损失。另外,在基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对工程成本核算和造价方面的审核和监督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未注重基建的财务管理,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力度也不强,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监督和检查工作也不到位,因此造成基建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审查不严的现象发生。

(三)对基建财务管理未实行全过程跟踪控制

目前,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都没有建立基建账,采用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方式进行基建财务管理,甚至有的医疗机构的基建账和行政账联系在一起,把基建账挂在行政账的财务科目下。大多数医疗机构也采用人工记账的方式,却没有利用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财务处理,财务处理也存在不科学、不规范化的现象,例如有的医疗机构没有把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计入基建工程成本中,基建工程在建设时,投资预算界定也模糊不清,没有合理的分摊标准,甚至会超出施工单位工程付款,这样容易造成医疗卫生机构基建项目成本存在一定的差距,若基建会计核算方式太简单化,如只在“在建工程”科目借方归集基建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待基建工程完成后,再从“在建工程”科目借方转换项目成本,这样的核算方法不利于基建工程的财务管理。

二、医疗卫生机构基建财务管理相应对策

(一)建立强大的财务人员队伍,培养财务人员管理意识

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只有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和建立强大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处理问题。第一,根据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队伍,若财务人员未取得会计资格证,则不能聘用该员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财务人员也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于新上岗的员工,应开展培训活动,加强新员工的教育培训,待考核合格后,才可持证上岗。第二,定期开展基建财务、业务技能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基建工程的成本预算和控制,如基建工程预算、决算、基建工程定额、招投标等,采用标准化的管理程序,从而控制基建项目的成本,降低基建财务管理风险,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第三,采用学习型的方式加强队伍的建设,由于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具有特殊性,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在财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采用学习型的方式,有机结合财务人员个人素质和整个财务队伍素质水平,使财务人员队伍不断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加大基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度

强化基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力度,完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使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第一,建立合同化的管理制度,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基建资金的支入支出,及基建的购销和服务等,应实行合同化的管理方式,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外经济活动受法律法规保护。制定医疗卫生机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时,财务部门应参与进来,同时明确财务部门的检查、控制项目,在检查经济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应明确违约责任。第二,建立规范化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在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也是最有效的制度性监督,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不及时发现财务内部问题,并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确保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建立制度化的内部审计,不仅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也能为会计提供真实的信息,降低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风险。第三,合理管理基建项目的资金,对于基建项目的建设成本,应确保资金的合理性和效益性,避免超投资、超概算、超标准的现象发生。根据基建工程的概算、预算和工程监督支付,财务人员应认真审核工程成本,待手续办理齐全后,才可进行付款,同时财务人员应向基建部门获取付款支付的资料,如投资计划、总概算、施工合同等相关资料,并把这些资料作为基建工程款支付的证据,工程的支付票必须由领导或经办人签字后,才可付款。

(三)加强基建财务的全过程控制管理

首先,财务人员应加强基建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及工程材料的监督,对于工程的预算,应做好预算控制,基建财务人员也应参与施工图纸、工程成本预算、招投标及施工合同和审核,尤其是施工合同的签订,应注重违约责任、付款方式、结算依据等内容的审核。在施工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对现场施工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跟踪可以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另外,检查采购的材料是否符合招标规范标准,物资的采购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采购。施工完成后,财务人员也应注重竣工的决算及材料的价差,经严格审查后,按照收费标准进行付款。

三、结束语

由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建财务管理具有特殊性,只有做好财务内部的管理,才能提高基建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高清,王心清,陈述平,黄成庆.重庆市全面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10,05:242-243

[2]杨宇霞.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李帮明.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浅谈基层医疗机构如何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J]. 中国水电医学,2007,02:120-122.

第5篇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不断扩招,随之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显著。本文分析了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指出在新时期就业形势下的对策,使医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充分就业,促进人力资源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91-02

[BT1]1引言

新时期,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也不断改革,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近些年,医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对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需求却没有明显变化,并且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医学生来说,选择就业面时其范围就相对狭窄。诸多因素使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BT1]2新时期医学生就业现状

[BT2]21供需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医疗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加大。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着地域的发展不平衡,供需方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使得人力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中城市的医疗人才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培养,情况得到改善,人数基本达到饱和,更有甚者有超编现象。因而,大部分医疗机构在调整和改革人事制度时,受用人指标的限制,就不能给医学毕业生提供很多的岗位。甚至有些医院为了名誉评级的需要会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虽然竞争很激烈,然而,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期望值却很高,就业目标仍是选择在大医院、大城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学毕业生面对中西部和基层农村医疗的强烈人才需求,却由于落后的经济、相对较差的设备和医疗药品条件而不愿意将其作为就业选择。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趋向比较集中,这样就形成了大家对于需求小的单位蜂拥而至,对于有着大量人才缺口的却很少有人选择,出现了大中城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却出现有岗无人的现象,社会需求与择业趋向的矛盾凸显。

[BT2]22就业选择相对单一

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疗卫生方面的技能,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定位和方向选择很受局限,择业范围很小,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是医疗机构,即使向医药企业和卫生行政部门分流的也相对较少。另外,由于医疗卫生法中规定,没有取得医师职业资格,就没有处方权,也就不能自助行医。所以毕业生如果想获得行医资格,就必须在先去医院工作之后,才能报考相关资格的考试。还有一部分医学生想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其专业较强,再加上缺乏就业指导,跨行业就业就很难实现。总之,医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可供选择的就业去向并不多。

另外,医学各专业之间在人才供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学生出于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的考虑,认为临床医生专业对口、待遇良好,将其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却很少有人报考影像、护理等从临床分流出来的专业。然而,近几年的就业率调查研究表明,在本科专业小类中就业率下降最快的就是临床医学专业。与此相比,一些医学类小专业像影像、检验、妇产、麻醉、护理等专业却备受青睐。虽然大临床专业人才需求很多,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这方面人才的供给要求。而从临床分流出去的专业像是皮肤、骨外、急救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此外,在医学生就业方面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由于体力和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就业状况明显优于女生,有些医院在招聘时直接表明只收男生或是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BT2]23用人单位提高要求

探究医学生就业的现状,致使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低、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透彻、临床实践能力不强、就业能力比较弱。但是,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机构提高了对医疗从业人员的要求,用人单位抬高了进入的门槛。他们对于从事实验研究的科研人员、专业专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型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一些医学科研院所和很多省级城市公立医院在招聘时也很看重科研能力、外语、学历,甚至只招收硕士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除了要专业知识扎实外,还要具有组织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很多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的原因是没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技能要求或是综合素质的要求。

[BT1]3医学生就业对策

在当今大众化教育时代,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来的就业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就业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学校和学生要共同协作,在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学校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社会进一步完善基础医疗条件,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BT(2+1]31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

考虑到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以后的发展和就业前景,很多医学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工作,而对有着强烈医疗技术人员需求的农村等一些不发达的医疗机构不予考虑,所以会有一些医学生不能及时、充分就业,同时还造成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因此,推进基层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和成熟的就业市场是解决医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国家在新医改中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大力改善基础医疗环境和医疗设施,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且在三支一扶的政策中,国家对支医的学生也提供一些找工作的优惠政策。并且在随着医疗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国家会不断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为医学毕业生向基层就业提供更大的动力。当基层就业的前景、社会福利和工资津贴等方面的条件好转之后,相信会有很多医学生愿意去基层医疗工作。

对于就业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等影响就业公平的现象,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建立有序、成熟的就业市场。

[BT2]32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速度提高的需要。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两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具备的综合素质有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普通本科的医学生一般是五学年制,在大四实习阶段面临考研和实习的矛盾,没能够好好实习,直接导致临床实践能力比较差。部分医学生由于学业比较重,很少参加活动,缺乏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医学生应该提前认清就业形势,有个明确的就业取向,将大学生活和求职择业联系在一起,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医学生要培养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对患者的生命负责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考虑的职业道德。此外,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学的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同时也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加强对毕业生临床实习的管理,规范操作要求,采用多元的实践课程,加强建设实践培养基地,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职业生涯中,劳动强度相对比较大,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并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临床可能发生的各种紧急突发状况。

[BT(2+1]33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建设一支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来指导学生的就业,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实现充分就业。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多种疏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多元化的就业平台,将一些医疗机构请进来招聘,同时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学生。学校向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促进学生对用人单位了解,选择合适的工作机会。

学校应该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不仅可以缓解现在医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实现充分就业,还促进了人才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合理分配。

总之,医学生、学校和社会要对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足够重视,形成一股合力。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积极配合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翟理样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J].就业与创业,2007(9):70-71

[2]彭娟当前我国医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及对策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1(12):268-269

[3]哈斯也提·艾力新疆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6):114-116

第6篇

通过对高技术产品,技术人才和新技术的需求、创新和应用,医疗卫生将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医疗健康是朝阳行业,作为热门的投资项目,前途光明一片,但道路也颇为曲折。

良性因素促发展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高。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5%,美国这一比重高达18%。尽管中国不可能完全按照美国的比重发展,但医疗卫生所占比重的增加,是必然规律。

从19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60%的GDP比重是用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个人消费的前三项是吃穿住,但在2000年,这一比重减少到了1/3,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维持生存的支出下降后,医疗必然会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

从美国财政支出结构和排名中,可以看出医疗所占比重是逐年上升的,而教育的比重比较稳定。众所周知,美国国防开支是全球最高的,虽然国防开支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所占GDP比重却是大幅下降的。

中国的卫生费用也经历着同样的发展规律:1978年时,中国医疗费用为人均12元,到现在已增长了150倍,达到了人均1800元。

中国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已30余年,从改革之初几乎所有东西都处于短缺的状态,到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和服务是短缺的,但唯独医疗供给服务不仅没有过剩,而且供不应求,儿科医疗资源更是稀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人口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更是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劲推力。

中国的现状是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支持。2009年新医改实行后,医疗保险覆盖了全国95%的人口,个人医疗支出随着保险的增加而下降,保险刺激了人们的医疗需求。两年前,北京市仅改变了医保的报销方式,可以即时结算,就释放了很大的医疗需求。

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0%,2013年“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民营医院的床位比重要增长到20%的目标。总理也表示,新一届政府将适当放权,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信号都十分有利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壁垒

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科技含量和门槛都较高,而且因其服务对象是人,行业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政府的监管力度强、政策门槛高。所以,投资医疗健康行业,想要很快得到回报,注定是行不通的。想通过医疗健康行业盈利,就必须沉住气,要有更加长远的打算。

从传统的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健康管理是医疗健康行业产业链的前端拓展方向。体检行业是中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歪打正着的成果,它是健康管理链条中的起点,这个行业可以做得更大更深。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很多非健康的需求在增长,比如老龄人口的慢病管理与长期护理。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中,也有许多有利于健康管理的积极因素,这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独特的健康管理发展优势。虽然中国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但是在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下,行政垄断力量成了重要阻碍,医疗健康行业出现了两个层次的垄断。一是政府部门对医院的行政化垄断,中国目前的两万家医院中,2/3为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床位更是占据了全国总床位数的90%。二是医院对住院资源、医生、药品、检查也具有行政垄断的特征。对比其他很多国家,这四者分别属于四个所有者。而中国的行政化垄断,令政府通过垄断医院后,同时也垄断了医生、药品和检查。

除此之外,还有七个行政化的垄断工具,也是医疗健康行业需要翻越的大山,即市场准入、政府规划、政府评级(包括对医院和医生的评级)、事业化编制、科研项目资源、医保资源、政府定价。这七条锁链,让政府把健康行业牢牢垄断在行政化中。

第7篇

[ 关键词 ] 医疗改革 市场化 政府 困境 原因 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这一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 ;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 。

当然,在收获的同时,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也存在问题。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导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和医疗保障水平上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发挥。此外,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直存在着对患者约束不足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存在互济功能不足的问题,如此等等。

然而,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能取得显著成就,关键的因素又在哪里?我们认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在干预重点选择方面以及在费用保障机制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医疗卫生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分配由政府统一规划,具体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也由政府按照严格的计划实施。从而保证了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中国当时的选择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 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随着80年代初期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由于该制度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 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

医疗领域市场化,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医疗保障的市场化,一个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医疗保障的市场化一般指的是通过商业性的医疗保险,以自愿性为主,为民众提供医疗保障。简而言之,不是由国家强制提供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说到底是由谁来提供医疗服务。原来的体制是由国家直接办医院,国家财政付款,这是事业单位模式。现在国家财政拨款占医院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这个过程应该叫走向市场化。

纵观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在供给层面上已基本形成了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提供模式。各种资本都可以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限制,新建医疗机构的布局以及服务目标定位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成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具有独立经营意识的利益主体。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微观组织和管理方面,普遍转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各种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则逐步走向全面竞争;医疗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也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在需求层面,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地演变为私人消费品。目前在城镇地区,医疗保障(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群大约有1亿人左右,不足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半数;在农村地区,则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

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这种走向的医疗体制变革的优势主要体现为: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医生数量以及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此外,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改革开放时期医疗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以及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表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当前医疗体制的定论,简单的成功与失败都过于轻率。但可以肯定的是医疗体制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多数获益。回顾医改的最近十年,民众对此看法如何,我们通过一组数字就可了解。78.9%的人认为医院比十年前多,的确,1980年全国医院达到18万,到2003年达到29万,反映了我国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但却有60.1%的人认为比十年前看病更难了,其中最关键的重点是认为药价更高,看病更贵了。越来越多的医院背离了公益性,转而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有81.2%的人认为,现在的医院在他们眼里是盈利性的而非公益性机构。

如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开始进一步推进。能够面对问题、正视现实,加快推进改革固然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获得预期的进展及良好的效果则是另一问题。

中国的医疗改革,要切合中国的国情,而中国的国情,莫过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而且收入低。据统计,2008年我国乡村人口依然还有72135万,而这部分人口的年平均人收入只有4761元,还有城镇人口中还有很大部分是低收入人口,如果中国医疗改革道路走市场话为主导的道路,就会变成美国那样,医疗保健支出占了居民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在美国接近百分之二十,这恐怕是国人难以接受的)。而且市场化主导的医疗不会瞄准那些农村人口和城市低收入者。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子,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都大量的采用,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形,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一如现在中国医疗的现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医院豪华,服务周到,可是却没有多少人够胆子进去,我们把这种制度归结为“为少数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调查地区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2%(其中:城市为47.9%、农村35.6%),比2003年下降了6百分点,农村下降幅度略大于城市。未就诊病例中,70%的患者通过自行服药或药店购药等方式对疾病进行了治疗,只有少部分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2008年,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其中:城市22%、农村20%),与2003年调查相比,出现下降趋势。

我们需要政府主导的为广大的公民提供公平的医疗服务,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必然导致医疗服务的质量的下降,我们称之为“为多数人提供低质量的服务”,虽然说是低质量,但是并不是代表医不好病,只是说环境不好,服务不好,但是试问,又有谁会在意感冒发烧的时候是否要睡好的病房,要有空调等,大多数人只是需要用一个架子吊着点滴打吊针而已。特别是在农村,“行脚”医生的模式还是没有过时的。这种成本底下的模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还是十分值得推行。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医疗模式,底下是基础,是主要部分,在政府主导的廉价

医疗的基础上,充分引进市场竞争,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医疗体制。

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城市地区居民拥有各种社会医疗保险比例为71.9%,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为44.2%,比2003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12.5%。农村地区,拥有各种社会医疗保险人口的比例达到92.5%,89.7%的调查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9%拥有其他社会医疗保险。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一定的长期内,中国的财政不可能像英国加拿大德国这些国家那样为全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中国更应该学习新加坡储蓄医疗保险制度,由国家强制居民把一部分收入存入国家直接管理的账户,该账户只限于在政府设立的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和少数昂贵的门诊费用, 并制定严格的启动和提取限额。

在任何情况下,卫生事业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中国的医疗制度只能走政府主导的道路,才可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医疗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云 邵蓉: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上海医药 2007年第28卷第6期

第8篇

顺应改革 全方位推进智慧的医疗

2009年是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医疗信息化产业都积极投身到医改当中。IBM“智慧的医疗”不仅在时间上契合了医改方案的,更契合了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提出的要求。以医疗卫生标准为基础、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建立互联互通的区域医疗体系;建立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和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全民共享是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目标。

尽管国家的新医改方案已经制定,但是新医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普及性和覆盖面的增加,如何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高效、安全、广覆盖地运行?近年来国内大型医院的业务量、门诊量、运营收入等都有很大提高。如何在医疗业务急速扩展的情况下,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院的效率,降低成本?这些问题不仅是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经营者以及医院的院长们所面临的挑战,更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潜在推动。随着各地医改具体实施细则的不断颁布,公立医院改革、区域医疗体系建立、以及使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改善,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为医疗信息化厂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和舞台。

IBM作为一个信息技术的厂家,一直关注如何将先进的IT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相结合。近一年来,面对当前的医改形势和医疗卫生领域对信息化的需求,IBM在能力、资源、解决方案成熟度以及对中国用户的适用性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公司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省市级卫生主管机构、大型的医疗机构、社区、制药、以及医疗流通等领域积极寻求发展,业务涉及战略规划、发展路线、信息成熟度、信息基础架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区域数据中心、医疗信息标准、医疗业务规范化等等。IBM中国区政府于公共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先生表示,“我们希望利用自身在医疗信息化方面的积累和研究,携手合作伙伴继续推进智慧医疗的开拓与落地。通过联袂合作伙伴展示IBM在医疗行业的前沿技术和最佳实践,我们将向业界证明‘智慧医疗’不仅勾勒了医疗信息化的美好未来,还涵盖了一系列洞悉行业需要、切实可行、且覆盖从区域医疗协同到医院信息化改革的全面解决方案。”

区域医疗 促进政府服务创新

在过去的一年中,为推进区域医疗的实施和建设,各地卫生局都进行着各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电子健康档案和开放标准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并迈出创新的第一步。由于医疗信息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各级医疗卫生主管机构,将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生态链中的核心角色和第一推动力。作为中国区域医疗改革创新合作伙伴的IBM公司,也借助智慧的医疗以及自身在信息科技方面的能力配合各地卫生局在医疗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广州,IBM在对广州市卫生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广州区域卫生信息资源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及各卫生专业领域主要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软件选型以及实施方法等详细方案。为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目标,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方案指导。

在云南,IBM与云南省卫生厅合作,全力打造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的省级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建立了全国首个基于SOA资源共享平台的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规划项目。实现了全省公共卫生、医疗保障、新农合等各个业务领域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整合,成为云南省卫生厅的信息中枢。

协作创新 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IBM作为中国医疗行业创新合作伙伴,凭借多年来服务于医疗行业的丰富经验及领先的信息技术,一直致力于帮助合作伙伴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外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开展不同医疗领域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和实施,积极推进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

IBM与飞利浦的合作将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信息技术与临床技术的紧密融合。IBM的动态基础架构和虚拟技术将为飞利浦在PACS的新技术应用方面打开局面。与SAP的合作,IBM将在项目咨询、管理实施、动态基础架构等方面对SAP进行支持,共同打造创新医院管理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的医院整体运营。IBM与天健科技的合作,将联手打造基于IBM云计算架构的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低成本、易管理且可以按需灵活扩展的信息共享平台,致力于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新模式的开发与探索。

今年,IBM还携手多家国内合作伙伴实施院内信息系统整合。IBM与南京海泰公司开展了电子病历等临床应用软件研究和开发合作,以及为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与福建实达软件公司开展HIS系统开发合作;与西安华海公司开展PACS系统的开发合作;以及与广州怡捷科技公司开展临床检验室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合作。

IBM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成功实现医院资源规划(Hospital Resources Planning, HRP)及业务智能分析系统,使全医院后勤系统能实现数据流、业务流、财务流的三流合一,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管理信息,助力医院管理层优化决策,让院长可以了解医院每一分钱的具体流向,实现高效智慧运营。

“智慧医疗的实现绝对不是任何一家企业或机构能独立完成的。IBM一直致力于为行业提供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通过整合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实现协作创新,一起打造更全面的智慧解决方案,携手推进中国医疗信息化发展。”IBM新兴市场医疗行业高级方案经理Fahara Nakhooda表示。今后,IBM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进行医疗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共同勾勒“智慧医疗”的美好蓝图。

推进标准 实现区域和系统的交互

IBM在中国的智慧实践同样体现在对开放标准的推动之上。多年来,IBM一直坚持合作与创新,积极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标准的研究、建立和推广应用,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能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

IBM与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采用符合IHE开放标准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探索医院、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模式、业务流程创新等内容。同时,双方也将推进建立浙江省医疗应用开发、测评、认证服务中心建设。通过测评认证,共建支持开放标准的生态系统,发展壮大浙江省医疗行业信息化服务,助力医疗卫生国际国内标准的开发与应用。

IBM联手海泰、嘉和、联众和杭创等合作伙伴,建立基于其区域医疗解决方案(HIE)的临床共享和互操作系统,成功地实现了不同应用开发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通过开放标准不仅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实现不同系统的整合和互操作。还可以避免受制于供应商,维护用户对数据长久的访问权、开放性和继承性,提高采购资金支出的长期有效性。

第9篇

关键词 卫生文化 新时期建设 医疗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1 卫生文化的概念

“卫生文化”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在1986年,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所在《明确卫生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的。卫生文化从广义看,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卫生保健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看,卫生文化是卫生领域精神文化的总和。卫生文化存在着三个层面,一是卫生物质文化,是指存在于卫生材料、医学科学技术中的文化;二是卫生制度文化,包括卫生经济制度、卫生政治制度、防病治病制度、医学科研制度、医学教育制度以及其他各种管理制度如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等。三是卫生人员的文化心态,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方式。

2 加强新时期卫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卫生改革的需要

针对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使新医改的主要内容得到贯彻落实。必须要将医疗卫生改革与卫生文化建设相结合。我国目前进行的医改政策正在逐步的落实。在经济上,我国卫生行业经费目前面临着经费短缺,补偿机制不当,生产结构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行业作风不端正,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并存等各种问题。在政治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受阻,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漠,部分消极腐败现像层出不穷。在文化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2 卫生发展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后,卫生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卫生行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卫生行业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提倡医德医风的建设,包含丰富的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各种方面的建设。其中,建设良好的卫生文化环境,有利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害健康的相关因素。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2.3 卫生管理的需要

卫生管理的形成与发展,和卫生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作为在现代的社会文化和意识下形成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它可以有效的导向、规范、激励卫生行业职业道德的建设。从管理学的角度思考,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卫生文化建设强调利用文化规律对卫生行业进行规范。从传统的卫生行业“物本”主义管理转为了“人本”主义管理。强调了卫生行业以人为本的行业特征。充分尊重人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这个角度出发, 可以有效的改变当前卫生行业唯技术论的现状。

3 加强新时期卫生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突出价值观引领作用

思想文化建设是卫生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卫生文化建设中,突出思想教育的领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统化、全面化、层次化、经常化的思想教育。以先进的思想为先导,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医德出发,树立医疗卫生行业“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生命至上”的卫生行业服务理念。形成先进的、系统化的卫生行业价值观。开展行业思想文化培训。在行业考评中,始终把人员的卫生文化素质及医德修养作为考评的重点。树立行业模范,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新风,不断促使医疗行业从业人员追求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3.2 加强医学人文科学的教育

为培养合格的医疗技术人才,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高等医学教育。但是在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一直以来,由于医学生本身就存在课程任务重、课程难度高的问题,因此,医学技术教育在各医学课程设置中,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医学相关的人文教育,则相对薄弱。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才开始引入《医事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学科,而且很多还作为选修课存在。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则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文医学的教育。在1978年,英国医学生就必须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等作为必修课进行学习。而美国则基本获得了人文社会科学学士学位后才能进行医学学科的专业学习。在发达国家,医学学科的课时分配中,人文学科为总课时的15%~20%,而我国为4%~8%,尚存在较大差距。片面重视医学技术教育的结果,使得我国的医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多的重视的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追求,不利于我国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卫生行业作为一个带有福利性质的服务行业,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理念,在卫生文化的建设上,必须要坚持围绕着卫生业务这个中心。将良好的医德,高超的技术服务于人民健康,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而目前的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部分国立的大型医疗机构,还存在着部分陈旧观念,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思想。破除旧有的思想文化体系,积极服务市场,改善医疗条件,严格执行行业规范,狠抓医疗质量,为广大的患者提供高效、优质、安全的卫生服务,尽量做到服务“零投诉,工作“零差错”。

3.4 推进卫生文化体系化建设

一是观念创新。卫生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必须将卫生文化建设融入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在平时的医疗管理活动中,也要革除旧观念,打破陈规陋习,勇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适应二十一世纪不断变革的社会潮流。二是管理创新。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医疗行业的管理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出现了新的管理方式。传统的医疗行业,更多的是注重降低医疗中的成本,而现代医疗行业,则更多的是追求价值的增值。在行业的导向上,也由以前的追求和谐转向到了注重科研与创新。卫生文化的建设,在新型的医疗管理中,也开始逐渐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