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联网基层治理

时间:2023-10-11 10:18:35

导语:在互联网基层治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联网基层治理

第1篇

鼎义互联作为一家专注于提供“互联网+政务+民生”和“互联网+党建”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企业,结合国家政策,顺应政府改革和群众需求做了研究、开发和实施,形成了提供便民服务和基层党建方面有特色的产品;承接了广东省政务服务一门式服务优化、基层公共服务整合等方面的多个标志性建设项目。

广东省茂名市是粤东西北地区中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GDP连续14年居粤东西北首位。鼎义互联承建的茂名市“一门式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是由茂名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光主要负责的创新型项目,是广东省唯一将“一门式”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统筹建设的地市级标志型项目,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领先的平台建设理念率先打造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用信息化有效的在全市范围内落实普惠利民工作,已覆盖全市7个市区、110个镇、1902个村、800多万人口。因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突出成绩,茂名市已于2016年6月获批国家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二是创新了基层党建和政务服务模式。该市政管办“审批服务建支部,全科政务到基层”获得广东省委组织部列为2016年重点实施“书记项目”,建立了各级党委书记、各行政部门党组书记以及各窗口审批服务、村(社区)党支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实行“门、员、网、线、端”五位一体,为基层提供一门式一网式网格化全科服务,为营造风清气政政治生态,深得群众好评。

2017年,鼎义互联将继续充分利用在“互联网+政务+民生+党建”领域的经验和优势,一方面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网应用整合,配合政府部门进行互联网服务和互联网办事的流程优化,最大可能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网上交互程度、提升公众网上办事体验。另一方面是在现有“互联网+政务+民生”平台良好持续运作的基础上,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发掘和分析应用,不断提升政府对民生、民情的感知程度,为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利参考。他们持续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进一步优化应用体验,降低基层群众的使用难度。在实现政府信息数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层群众进行个性化的行为分忻和数据整合,不断提高平台的智能化服务水平,提升公众办事效率;通过线上智能提示和线下智能机器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互联网使用频次和应用能力,真正实现跨时空、跨地域的政府服务实时在线提供。

通过几年的实践,按照“互联网+”的理念,鼎义互联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了简政放权的要求:

一是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搭建起政府服务群众的信息桥梁,推动政务服务进家门,群众通过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机便可以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镇”。

二是解决了“24小时政务服务”问题。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地域限制,实现了政府的全天候服务。各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全城共享,促进政府办事部门公共服务相互衔接,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第2篇

据普华永道的评估报告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中国则有望达到25亿美元。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医疗健康行业“攻城拔寨”的一年,但其中涉及到“互联网+”的领域更是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疗的2016:一个供给侧的视角

作为一个被资本强力催长的分支,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虽然,中国医疗市场的变革正在展开,市场的需求也远高于供给,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远未到达爆发的时点。在欠缺成熟催化剂的前提下,目前被资本强力推高的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挑战,2016势必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涅重生之年。

医疗市场的走势

要理解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医疗市场未来的走势。鉴于中国长期的老龄化和医疗服务需求的高涨,套用供给理论可能更适合作为医疗市场分析的框架。供给理论强调改善供给能力来调整需求,好的供给自然能带来需求,通过降低政府对资源的支配,加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供给侧改革初期治理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市场优化产能供给,而政府在多个渠道降低直接管理,鼓励创新,更多的转向以监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在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并没有下降,反而在节节上升,但有效优质的供给却始终非常匮乏。因此,相比于那些需求疲软的行业,医疗服务是供给侧改革更容易体现效果的对象。而要改革,首先是应该将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组并强化优势产能,从而进一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产能,无论是人才、技术水平还是硬件设备,三甲一应俱全,也获得了需求方的一致认可。而二级以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则因为缺医少药,成为落后产能,需求方不认可,看病的人寥寥可数。表面看来,改善供给只要扩大三甲,淘汰基层就能实现。

但是,医疗服务有别于普通商品,其自身的供给逻辑并没有这么简单。三甲虽然集中了优势资源,但价格高昂,浪费严重,严重耗费了支付方和病人的资金。由于小病占了医疗需求的大多数,而大病的占比毕竟只是少数;如果任何小病都涌向三甲,势必造成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导致供需失衡无法扭转,最终让病人和作为支付的医保承担高额的费用。基层作为守门人则主要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为普通的小病提供服务,而占比较小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则交给大医院去解决。

因此,在医疗服务市场,改善供给的核心是将大医院的功能定位于大病,大部分的小病还是回到基层。淘汰落后产能的核心是将自身服务能力差且无法吸引病人的基础医疗机构淘汰或重组,加强那些已经有较好服务能力的基础医疗机构。对于大医院来说,由于未来分流会造成其营收下降,应该以政策指引的形式让其明确自身发展的边界并做好开源节流的规划,通过深化对大病的治疗能力来增加供给纵深,并规模化地削减原本被浪费的成本。

医疗供给侧的改革

因此,医疗供给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合格医疗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当前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如何加强对医生的培养并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具有完整服务能力的医生成为重点。在中国专科盛行的体系下,即使放开医生自由执业也无法为基层提供足够的合格全科医生,这也是目前制约提高供给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加大合格医生的供给才是正道,但这耗费的时间会较长,不能立竿见影。不过与那些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困境的方式相比,这是更为有效而稳健的方案。

第二,支付体系的建立。在医疗机构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务费用的上升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上升后全国性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并未建立,医保的控费能力也极其粗放。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支付价格体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支付标准和监管标准作为供给改革的基础是最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服务供需双方还是产品方,最终都是要依靠这个作为指引。只有在一个全国性的支付标准建立后,医疗市场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市场的调节手段也才能体现出来。

另外,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作为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在过去的10年,高端健康险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市场规模过小,无法获得大发展。未来商业健康险主要的市场将集中在中端人群,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最为旺盛,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健康险。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支付方将支撑优质医疗服务的成长,也增加了供给。

第三,政府降低准入、回归监管。目前优质供给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错位,主要集中在准入审批而非强化监管。要加强供给,需要将准入降低,让各类机构都能进入,但需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行为。监管精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为各类辅工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同时,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控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

第四,各层级协同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供给,光有加强基层优质供给还远远不够,由于原先的供应体系已经被严重扭曲,各个层级之间原先的协作体系早已不通畅。如何将各个层级之间的协同体系建立起来,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引。在这点上,疗效将是一个很有利的核心指标,通过疗效考核的方式来明确各层级的合作,将有助于不同机构有着共同的动力。

当然,医生自由执业对于推动增加供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国医疗供给短缺的核心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医生自由执业只能盘活存量,无法增量,最终还是解决不了短缺的问题。所以,核心还是在加大培养合格人才,但人才的进入是需要刺激的,这就不得不依赖支付方的支持,以提高医生个人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必须伴随着监管,否则不仅控费流为空谈,也将严重损害病人和支付方的利益。最后,各层级体系的协同是完善整个供给的重要一步,否则供给无法有效,依旧是割裂的区块。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医疗服务市场的改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各方都将寻找到自身的机会。在大规模的市场变革中,互联网医疗公司必须顺应市场趋势来明确自身的定位,抛弃不切实际的战略,才能抓住浪潮,否则很可能难以维系。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分成

从供给侧来看,互联网医疗未来的机会将分为几部分:第一,医疗人才的培训。由于医疗人才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更是没有前例可循,课程的研发和远程教学培训将成为一块较为稳定增长的市场。同时,各个层级医师常年的培训也都将获得较大的增长。这部分市场,政府的投入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各家医疗机构的投入。因为在多点执业进而自由执业的大趋势下,医生会向更好的医疗机构流动,对人才的争夺将常态化,获得良好的训练是很多处于上升通道的医生所渴望获取的。多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协同对医生的要求明显变高了,这些都绕不开长期的培训。

第二,配合监管体系的发展。随着标准化支付体系的建立,对医疗行为监管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在精细化监管建设的过程中,各类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的工具都将获得运用,比如现在逐渐获得市场关注的合理用药系统和未来的PBM等都将是监管不可或缺的帮手。

第三,各层级之间的合作带来的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机会。随着各层级医疗机构协作的加强,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测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但远程医疗的发展更多的将是为各类医疗合作体提供协同,而非独立第三方的单独发展,远程问诊的辅角色将日益加强。当然,目前中国整体医疗市场扭曲较为严重,中短期内获得成功的远程医疗公司将是那些能拥有庞大的线下重资产的公司,而非单纯的互联网公司。这一点与美国的发展以及行业投资人早期的基本判断完全相反,也使得远程医疗领域更多的成为一个巨头之间的游戏,而非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所能运营的。

而移动医疗的发展更将紧密围绕医疗服务的需求。由于缺乏价值医疗的赔付标准,移动医疗在中国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只能成为各个医疗机构更有效地去管理和服务病人的工具,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为医疗服务提供延伸和诊断辅助。由于主要支付方的医保很难作为采购方来采购移动医疗的服务,而商保发展又过于缓慢,移动医疗在中短期内的发展更多侧重于技术类服务,而非整体。

第四,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规模性扩张。在支付、监管和多层级合作的体系下,远端的存储和传输将获得极大的增量,无论是为一家医院单独定制的还是为医疗合作体共同打造的,都离不开云计算。同时,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和更好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数据分析将不可或缺,拥有大数据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好数据分析,这在未来将是具有专业化能力公司的角逐之地。

从以上的简述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要真正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模式,必须顺应市场趋势,任何纯粹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做医疗服务的都将不可持续。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基础医疗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重组和关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想在中期就能有收获的公司必须暂时绕开体制,在体制外构建一个线下的重资产模式,才能在一个区域提供一个可能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因此,未来两年,能够在这一市场存活和发展的首先是拥有线下重资产的大体量公司,光拥有巨额现金依旧很难在这一市场立足。尽管目前有多家公司试图通过成为商业健康险的渠道来获得营收,但互联网医疗公司本身是无法通过成为保险渠道来成长为巨头的。

其次,市场趋势带动下的大量细分市场都有机会,但对于大体量的公司来说都不适合,而是那些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且专注的公司。无论是数据分析,或是合理用药和未来的PBM公司,都是需要长期专注才能成功的,但这些市场未来尽管体量会很大,但市场仍会长期分散,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体量公司。

总之,增加优质有效的供给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长期趋势,如何围绕这一趋势去获取发展动力将是所有医疗服务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工具性属性将有助于市场的推进,但如何成功的在市场上找到契合点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所在。

是什么让王杉们“瞧不上”移动医疗?

此前,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一场对话成了移动医疗甚至整个医疗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比朋友圈的热闹,当时现场的观众却只有一个感受:鸡同鸭讲。这场看似激烈的对话,其实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大佬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从气势上看,王杉也以压倒性的发言时间,成为现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整场对话也传递出一种信号: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互联网医疗公司目前还没有和他们平等对谈的资格。

真正让大医院院长“看不上”互联网医疗的原因是什么?是医疗质量,是商业模式,还是医疗资源的所有者与索取者之间强烈的不对等地位?其实回头来看,这种姑且可以用“封闭”或者“偏见”来形容的态度,多多少少都与院长们的知识储备有关。

院长心中的互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医疗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外界的观念往往并没有那么容易影响到他。在菁英阶层里,这种模式更加典型。

大型公立医院院长无疑是菁英阶层中的菁英阶层。在对话中,王杉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尤其是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关的经历。看得出来,他对IBM在医疗大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认可的,并且认为这将是未来医疗发展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院长们来说,IBM正在做的这些事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对医疗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覆盖云存储、云计算的领域才是与医疗行业真正对等的阵营。

在张锐为数不多的发言内容中,其中一点确实说中了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对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理解:“传统的医疗是以医疗作为主体的,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IT系统都会往塔尖走。”

实际上,无论是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也在进行着一次体验式的改革。当几个医院一起开会的时候,院长们拿出手机,通过业务或者管理的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到自己医院的运营状况,或者某个病人的信息。

对于院长们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真正能感觉到移动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现在广义上的移动医疗,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没有给院长带来任何体验。起码,没有任何正面的体验。

院长的价值判断:

投入与产出

面对张锐半玩笑式的邀请,王杉的回应也很直接:“你把我的价值只限于‘给你用’,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在哪里,委婉点说是给移动医疗“出主意”,再直接点说:这个游戏得让医院制定规则。

这样“霸道总裁式”的回应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说,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其实就是扮演着总裁的角色。他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是医院里“医、教、研”几条线,时刻惦记着人才、资金,总是在进行价值的判断。不难理解,王杉在对话一开始就抛出的那几个问题: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人才培养,以及围绕这一切投入的管理成本。

这些原本就不是移动医疗所能解决的,但是确实是医疗行为中必须涉及的部分。谈到这样的问题,是处于院长这个位置的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价值的博弈。

互联网企业如何冲破医院的“壁垒”,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就似乎真的成了医院的问题。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当移动医疗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把“壁垒”挂在嘴边,认定有人在人为地设置障碍,略显有些“矫情”。

而对这个问题,王杉的回答也很明确:“(互联网公司)真的没有拿出什么现在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你给到了医院什么,医院就必须买你的服务?”

回到最后,还是价值的判断和交换。在医院看来,他们的价值是明确的。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仍然是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大学医院更是“产供销一体化”。这时候有人想来分一杯羹,医院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医生资源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要“给你用”,凭什么?

目前公立医院院长们对于外界,尤其是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正逐渐形成一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刻板印象。假如从这种思维格局里跳出来看,不难发现,院长们对移动医疗的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它是“新鲜”的,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一行业能给医院带来的价值判断的。

回过头来再看这次对话,有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双方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不过,能让外界看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对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无论有多少用户,市场估值多少,到了现在确实是必须要考虑自己对于目前的医疗主体――大型公立医院来说到底价值几何的时候了。

第3篇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具变革力的发明,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把脉社会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变革,是互联网浪潮下企业应有的能力。在陈宗年看来,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方面。当今世界已经从数字化进入相对成熟的信息化,正在走向智能化阶段。“从本质上讲,智能化主要是要解决效率问题。有了效率才有投入、产出的合理布局,才有经济性,企业的经营才有价值。”陈宗年的脑海中,一直紧绷着“智能=效率”的这根弦,建设智慧小镇,便是强调效率优先。

作为智慧小镇建设的先驱者,陈宗年对这一称谓有着独特的理解。智慧小镇是中国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的延伸和拓展,在信息化走向智能化、互联网走向物联网、大城市走向城镇化的时代,正是特色智慧小镇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在中国电科提出的“六个一”总体架构的基础上,中电海康集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建设智慧小镇思路,被称为“三个先行”。

平安先行。安全是现阶段人类普遍关心的需求问题,全世界经过将近20年的建设,普遍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平安城市的信息化体系架构,这个架构从前端的感知,中间的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到后端的应用,都形成了一个以视频为主干线的体系架构,这个体系架构的建设来之不易。“我们倡导平安先行,其实就是跟中国刚兴起的平安城市建设的一种契合。”陈宗年解释道。

小镇先行。“小镇虽小却五脏俱全”。“全”就有示范作用,各种功能都有,同时“全”还意味着复杂,意味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小”,小意味着容易切入,容易把原有的一些孤立的东西打通。第三,小镇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层级,是整个国家政权最基层的结构。陈宗年笑言,“智慧小镇的建设好不好,能不能成为示范,绕不开整个基层政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而这种探索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基础设施先行。传统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交通、水、电、气等,但智慧城镇则一定是建立在智慧体系基础之上,即广义的互联网体系。

第4篇

发展实体经济

[精彩标题示例]

筑牢实体经济强国基石

激活实体经济这池春水

[精彩开头示例]

一国强盛之本在于实体经济,这本是普遍共识。然而,这几年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却不小: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资金周转捉襟见肘、市场需求疲软、投资回报率下降等等反映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整体状况欠佳。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无疑为发展实体经济鼓了气,壮了胆。

[精彩结尾示例]

总之,在全球经济深刻调整,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只有抢抓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实体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夯实我国经济发展基础。

人工智能

[精彩标题示例]

1.为人工智能铺就发展快轨

2.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精彩开头示例]

1.科技创新有自身的规律,而顺应规律的助推,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争夺科创前沿高地吹响了冲锋号。

2.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精彩结尾示例]

1.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2.历史上,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如今,人类早已跨越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山峦,正行进于智能化的快车道。为人工智能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轨道,我们一定能拥抱属于自己的时代机遇。

文化泛娱乐化

[精彩标题示例]

文化娱乐化助推文化粗鄙化

电视文化“泛娱乐化”需坚守底线

[精彩开头示例]

作家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华文化正在粗鄙化”。国门洞开后,超级市场、麦当劳、好莱坞、NBA、肥皂剧、歌星、影星、球星等商业元素伴随着西方的商业文化倾刻间蜂拥而入。商业文化的“快餐式”属性在网络、电视等强势媒介的助推下,促成了文化的“娱乐化”“眼球化”,并成了当下文化的一个“标签”。标签作用的深化加速了文化的粗鄙化。重塑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不能忽视文化的粗鄙化,更不能任其“逍遥自在赛神仙”。

[精彩结尾示例]

电视文化的受众面广,娱乐节目的影响力大,这就更需要坚持追求精神品质的境界,坚守文化娱乐的底线,切实剥离那些滥俗的东西。摈弃浮躁跟风心态,驱散荧屏文化中的“雾霾”,给予观众艺术的熏陶、精神的向往和人文的慰藉,多为社会注入向上的感染力。艺术产品用什么力量培育文化植被、建设文化生态、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诉求,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加强环保督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精彩标题示例]

1.让环保约谈“谈”之有效

2.环保督察,催生转型升级“化学反应”

3.环保不力不能止于“督查”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千秋胜负在于理”。环保督查雷厉风行的背后,是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是绿色发展的深入人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用环保倒逼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强身健体”,越来越多的地方学会“算大账”。

示例二

保护好一方山水,造福百姓,遗泽子孙,乃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责任。然近年来,环境问题不时引发公众焦虑,当环保局长屡屡成为质疑焦点,“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请环保局长喝黑水”成为热点新闻时,环保局长“匿名举报”的尴尬,环保部门“看得见管不到”的无奈,再次折射出,环保问题光靠环保部门的确独木难支。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环保督察绝不是一阵风,也不是最终目的,问责是为了督促各地根治环境污染的民生之患,回应绿水青山的民心之盼。人人都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示例二

蓝天,大地,青山,绿水……我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很多,我们也为经济发展付出很多;我们怀念从前,我们更希望未来可以回到从前。从督查开始补救,从当下开始转变,生命的健康、民众的期盼不容许再有让位,“美丽中国”的建设必须落实于行动。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精彩标题示例]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跨越新时展关口

3.创新驱动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示例二

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最初“现代化”的构想,就是指的经济领域。但是,块头大并不代表身体强,经济的体量大也并不代表结构合理。经济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体系”二字。中国经济,正在从“长体重”向“强体质”转变。

[精彩分析示例]

示例一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必须坚持品质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品质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示例二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意味着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是资源和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这是很难持续的。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投资的边际效率出现下降,依靠资本投入推动增长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强。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在时代进步中解放思想,在理念转变中埋头苦干,新发展理念必定能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问题提供答案。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过程,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环境污染防治

[精彩标题示例]

1治污需做好“发展加减法”

2.治理污染,不讳疾方可得善医

3.治污不能只靠政府

4.“向污染宣战”还需雷霆手段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近年来,人民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从最早提出雾霾、PM2.5等关键名词,再到现在将PM2.5等列入日常生活考虑之中,这无疑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周围生活环境和自身身体健康的关心,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重视。治理环境污染,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圆梦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示例二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跳不出“GDP至上”的陷阱,为了经济数字好看、财政收入有靠,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惜出台牺牲资源环境的土政策,让污染企业大行其道,成为备受呵护的“香饽饽”。在这样的治理生态下,环保部门要么无所作为,要么也加进去分一杯羹,滋生出以罚代管、靠罚养人的罚款经济。治污,亟需做好各地发展的加减法。

示例三

以往,或因担心引发恐慌,或是怕被追究责任,有些地方对于环境污染的习惯性做法是“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导致严重后果。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越来越幸福。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发展不仅不可持续,而且,是明珠弹雀,得不偿失。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环境“疾病”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理大气污染任重道远,尚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了改善生存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贡献力量,为实现“美丽中国”而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示例二

无论如何,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治理环境污染,只有用用雷霆手段,方显现菩萨心肠。治理污染,就得靠“通电高压线”般的制度设计、靠零容忍的坚决态度、靠动真碰硬的铁腕执行,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呼吸、守护我们的家园。

示例三

能不能把环境摆在正确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检验着治理者的能力。不管是遥远山村的生态悲剧,还是城市里的“呼吸之痛”,都在警醒我们,“向污染宣战”亟须落实为行动,做好“发展加减法”,更需要从现在做起、从众人最期盼的地方做起。

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

[精彩标题示例]

1.完善社区治理,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社区治理,要“破”更要“立”

3.健全社会治理,别忘了基层

4.社区治理要有乡土气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移风易俗只是农村治理方方面面的其中之一,如今农村还有很多不好的东西需要摒弃,比如宗族势力、迷信思想;也有很多好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植入,比如法治、诚信,这些都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极为不易。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从农村的特殊性出发,需要站在农民的角度研究问题。

示例二

古语云“打桩还需根基硬”,基层,是锻炼培养干部的主阵地,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大平台,从基层选拔德才兼备、群众公认优秀干部,将大批后备干部、年轻干部放到基层一线进行培养锻炼,是事业发展、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

[精彩分析示例]

示例一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简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很难,社区基层治理注定是一个“老大难”——“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人情味儿,很多风俗不单单是金钱上的事情,而是代表着乡亲邻里间的人情世故。如果只是看到了婚丧嫁娶的奢靡,忽视了其承担的人情维系功能,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却没有“结合群众感受干工作”,这显然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示例二

从总体上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管”和“用”上面还存在着突出的问题,重“建”不重“管”、重“验”不重“用”现象突出,有效利用普遍不够。有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沦为验收和检查的“秀场”。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在验收达标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或被其他事务挪用和挤占。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适用度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部分基层文化机构的设备设施陈旧简陋,建设中的制度性保障不平衡。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破”并不意味着彻底摒弃,“立”也不是要完全另起炉灶,“破”的是糟粕,同时应该保留精华,我们相信,未来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地区还会不断面临“破”与“立”。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始终沾满泥土气息,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必将不断成熟,广大农村也会更加和谐美丽。

示例二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非一时之功,功未必在当下。因此,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过程中,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基层建设的重点,管理也要随之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要建的好、管的也好,如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更持久。

共享养老

[精彩标题示例]

为养老插上“互联网+”翅膀

多方合力共促养老事业发展

[精彩开头示例]

1.“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重阳节之际,一首《当你老了》,刷屏朋友圈,戳中无数人泪点。每个人终会老去,当“银潮”迎面而来,如何安放2.2亿多60岁以上老年人的夕阳人生,是人们在感动之后,不得不思考的时代命题。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可如今,在父母身边尽孝道,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先生曾经论及,与美国的“接力模式”相比,中国的养老可归为“反馈模式”,即亲代抚养子代、子代赡养亲代,这可概括为“养儿防老”。然而,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父母与子女天各一方已属常态。对于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来说,侍奉父母确有难度,更遑论“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如何让“通讯录里的父母”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精彩结尾示例]

1.“打造银丝下的春天”,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老年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我们期待,随着养老模式更多元、社会保障更有力,我们的未来一定更有可塑性,“银丝下的春天”将变成现实。

2.“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到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即便有他人的精细照料,即便有可贵的夕阳友谊,亲人的呵护却是永远不可替代的温暖。远离父母的游子,不妨通过互联网,与父母视频通话,道上一声问候,与他们一起细数年华。在“流动中国”里,这也是“互联网+养老”的题中之义。

弘扬企业家精神

[精彩标题示例]

1.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蕴藏活力

2.时代呼唤优秀企业家精神

3.弘扬企业精神点燃时代引擎

[精彩开头示例]

1.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要深度挖掘优秀企业家精神特质和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示范作用,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在深入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企业家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由此呈现出的企业家优秀品质精神也已形成一股厚重的正能量,并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2.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发挥好企业家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回顾波澜壮阔的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一大批企业家挺立潮头、勇于创业、不断创新,推动改革与开放不断深入,成就了“中国奇迹”。如今,我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单个企业的稳增长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局稳增长的基础与保障,企业家对经济大势的正确把握与妥善应对成为企业稳增长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尤须激发企业家精神。

[精彩结尾示例]

1.“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中国改革进行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具有深刻的伦理精神内涵,企业家精神是其中重要内容。以法治呵护企业家精神的成长,也就是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护佑中国企业行稳致远、根深叶茂。

2.感召力、更富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家精神。我们要加强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传承,在全社会倡导加快形成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共识和合力,加强优秀企业家培育和党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领导,确保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各项举措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激发市场主体主动作为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仅能促进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涨、营造开放健康的市场环境,更能激发一个民族的创新活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活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把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让企业家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才能让“中国奇迹”攀上新的巅峰。

知识付费

[精彩标题示例]

知识付费是消费升级的必然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一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一位北大经济学教授的网络专栏,拥有超过17万付费订阅者,价值近3500万元。而这仅仅是众多网络付费内容中的九牛一毛。在崇尚分享精神的互联网时代,为优质内容付费已渐成趋势。

示例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仿佛一夜之间,知识经济的春风就呼啦啦刮起来了。喜马拉雅FM、得到、问咖、值乎、分答……一大波知识付费平台走红。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当前我国知识分享市场已初具规模,2016年知识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人。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一

知识付费的内容创作越来越倾向于精英化、专业化。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结构化讲述。随着各大平台引入重量级专家、提升产品质量和线上线下互动,知识付费也将不再过分依赖打赏,价格将越来越走向市场化。惟如此,知识付费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第5篇

为充分发挥供销社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涪陵区出台了《关于深化全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到2020年,该区供销系统组织体系更加紧密完善,供销社经营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社有企业管理、联合社机关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一是深化基层组织改革,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造提升,把基层供销社真正建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体、政府购买服务的承载体、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工程的载体、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综合体。大力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社有企业要通过引领创办、资金注入、项目扶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产供销服务等形式,与农民、产销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共同组建合作社或联合社,提高该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以土地流转、以销定产、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庄稼医院、农机作业、收储加工、产销对接、品牌营销等为主要内容,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四大连锁经营网络体系,引入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流通渠道和网点。搭建城乡综合服务平台,助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对接“供销e家”电子商务全国平台,以“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支持重庆供销合作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在该区落地运营,切实发挥金融助农惠农作用。

三是创新联合社治理,强化为农服务功能。理顺供销合作社治理结构,优化该区供销社运行机制,更好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推进工作,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完善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建立基层社对区供销社机关的工作评价机制,完善区供销社机关对基层社的工作考核机制,突出为农服务、经济发展、资产经营等方面的业绩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指导社有企业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财政支持政策:该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资产保护政策: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违法违规平调、侵占供销合作社财产,不得改变供销合作社及其所属单位的隶属关系。税收优惠政策:对改制重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股权转让涉及的所得税等税费,按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办理。土地房屋政策:供销合作社企业使用的原国有划拨用地经规划部门调整为出让用地的,由当事企业将土地交还政府收回后,产生的土地出让价款,按“收支两条线”原则,全额安排给供销合作社企业用于“三农”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 发展历程 卫星通信 多网融合

黄河水文信息是黄河防汛抗旱指挥决策的耳目和参谋,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管理以及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调度的依据,是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多年来水文系统十分重视水文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并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历史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建设方面,水文系统从八十年代末以DEC小型机为依托,构建了最初的多终端用户系统,该系统主要为水文测验整编提供服务,随着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原有的多终端用户的基础上又逐步建立了局机关内部的DECNET网络,实现了水情、测验信息的局域共享和远距离部分信息的传输。其真正发展得益于近十年黄河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目前水文信息网络系统覆盖了全河六大基层区域、十个水文分中心及重点水文站,实现了水文信息传输、水文、气象异地多媒体会商、水情信息查询及会商系统、水文信息数据分中心数据存储等功能。

二、黄河水文信息网络的特点

(一)基层单位分布广阔,各地网络条件差异较大。黄河水文系统分为水文中心节点、基层节点和水文测站节点,水文节点遍布黄河流域9个省区,各级监测测验站点数百个。各区域网络条件差异巨大,存在公网覆盖不全、运营商服务区域交叠,分布极度不均等问题。

(二)位置偏僻,一线基层单位普遍位于远离城镇的黄河防汛前沿,很多处于公网覆盖难以到达地区。尤其防汛重点关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站点多位于偏远山区,公网运营商覆盖范围有限,自有网络建设难度较大,信息需求与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

(三)水文信息业务对网络的要求高,对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安全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三、网络建设现状及网络应用

(一)网络建设现状

1.在局域网建设方面,水文信息中心局域网采用双星型拓扑结构,关键网络线路、设备均冗余配备,组成安全快速的全交换网络,速度达到骨干千兆,桌面百兆。六个水文水资源局局域网均为TCP/IP网络,主干连接为1000MB,桌面连接方式为IEEE802.3星形连接,10/100MB自适应。

2.广域网络建设方面,水文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由三级网络组成。第一级为水文中心机关业务网,水文中心机关业务网通过光纤环网接入黄委核心业务专网,与水利部及黄委各单位进行网络通信。第二级为各基层局网络,第一二级网络连通采用主要线路快速专线网络,备用线路公网VPN线路的主备式信道连接方式。第三级网络为各基层局下属勘测局网络,二三级网络主要采用公网VPN隧道的方式连通。与主干网采用路由结构互联,遵循静态路由协议,与一线测站采用PSTN/GSM/卫星信道的方式进行通信。

(二)主要承载应用

目前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已经由建设初期作为水情信息报讯通道的单一功能发展为多个子业务系统的多业务网络,各子系统功能如下:1.水情信息交换系统;2.语音通话支持系统;3.多功能的信息应用服务系统;4.水文、气象异地多媒体会商系统;5.水文数据中心数据存储系统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域网深度和广度有限:水文网络承载的业务在不断升级,对网络带宽和覆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主干网络与六个基层局主干网络连接信道为SDH,带宽受限。(二)基层网络条件薄弱,部分网段易受恶劣天气影响:水文系统部分基层测站还没有联通互联网络,已经联通的站点大多采用公共互联网信道和无线上网方式,带宽低,通信质量不稳定,部分地区由于地处偏远,通信信号差,遇到大风强降雨天气,影响正常汛情信息传输质量。(三)联网方式繁多,不易管理:为保障网络的通畅性,黄河水文信息网络采用了SDH\VPN\PSTN\GSM等多种通信技术,造成网络结构繁杂,管理难度较高。(四)网络带宽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水文信息业务具有时间空间不确定性强、网络需求突发性增长的特点,各应用业务也有不同的时效性要求,而现有的广域网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业务最大化并发的需求。

五、发展规划

(一)进一步扩展延伸水文信息网络基础

应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使标准化的网络环境扩展到勘测局水文站一级,完善整个水文网络体系。提升广域网带宽满足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融合水利卫星通信技术建设高可靠性冗余广域网络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组网灵活、抗毁能力强等优点。新一代水利卫星通信平台拥有Ku波段有22.2MHz,C波段有5MHz,增加了抗雨衰能力强的C波段资源。在基层测站建设基于水利卫星通信平台的卫星小站,配套相应设备,可满足电话、水情数据传输、VPN数据交换、Internet接入、云图接收、图像传输等多种业务的需要。与上级站点的信息传输既可通过防汛通信卫星网实现,也可通过防汛通信卫星网传输到卫星主站,再接入现有的SDH专网实现。

(三)多网融合,统一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于水文信息网络,应用多网融合技术的挑战是:一是包含在水文信息交换应用中的各种应用子系统要基本上完成数据信息的管理和融合;二是要实现各种子系统的插口和地址的接入融合。需要运用多网融合技术将水文信息传输中的多种技术通道和业务形式真正融合贯通,并实现IP协议的统一接入,对因特网、移动通信网络、固定电话通信网络实现统一处理,实现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

(四)应用流量控制技术,建设可靠可控可管的下一代水文信息网络

MPLS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步从传统路由器衍生的数据转换手段转变成为以互联网为控制平台的流量工程控制技术方式,在网络流量工程中突破了广播性能和链路的约束。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市场监督;大数据技术;问题分析;策略分析

近些年,随着国内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众的生活变得愈发方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而在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发展过程当中,相关人员应当以国家发展为指引准则,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完成市场监管工作优化。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是时展的需求,同样也是政府职能部门转变的迫切需要。

目前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现代化信息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等特点,可以帮助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在市场竞争当中具有良好的应用空间与应用优势。为此,各行各业都应当积极开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工作,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近些年,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各个方面展开有效推进与探索,逐步转变了传统人力信息收集、整理以及信息记录的做法[1]。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完成市场监管工作优化,由传统窗口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数据收集,到现有的电子化办公,将工作人员从复杂纷乱的工作环节解放出来,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与此同时,提升了信息收集以及信息处理效率,有效减少人力收集所带来的误差。目前国内现代化信息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市场监管工作应当充分发挥这项技术的作用与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对各个工作细节展开科学管控,及时发现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并且制定科学的优化工作措施,确保市场监管工作效率可以得到稳步提升[2]。

市场监管工作现存问题

(一)监管方式过于单一,监管效率有待提升

就目前形势而言,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对象为市场主体。监管信息收集通常采用人工上报这种方式。监管工作与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通常依靠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缺乏完善性与规范性,对市场数据的感知程度不足,导致监管工作以及其中的重点监管环节信息把控不严,管理效率有待提升,难以精准判定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3]。

(二)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在信息化建设环节,智能监管模式初步形成,但在实践环节,许多业务工作还是采用传统工作方式,信息化技术手段单一、各类系统的工作方式纷乱复杂,系统内部条块化、碎片化严重,登记系统、监管系统、办公系统、执法系统处于割裂状态,数据资源共享不及时、不准确,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互动,信息化数据应用范围狭窄,难以形成完善的整体性管理平台。除此之外,市场监管工作还存在监管单位职能过多、缺乏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信息推广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不仅对数据库重视程度不足,而且信息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4]。

(三)缺乏必要的分析与沟通,决策缺乏合理性

市场监管工作对于信息分析以及信息沟通的要求标准较高,这也是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与重要途径。目前市场监管系统数据量较大,且内容较为多样化,整体结构相对复杂,若各个部门没有实现通力合作、有效沟通,则跨部门联动监管实施困难,极易出现重复工作这一问题。基于此,需要各个部门提升协同作业程度,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与优势,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义务。除此之外,目前对数据展示、数据汇总、数据加工、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等环节的重视度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很多重要决策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建设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及大数据分析监管应用迫在眉睫[5]。

市场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实施一体化优化策略,提升基层监管效率

首先,应当推动信息统一,引入互联网技术,整合现有的市场资源,掌握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数据,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升级现有的政务平台与互联网平台的接口,突破传统监管工作,统一开展信息收集以及信息处理。其次,进行系统整合,不仅要对上级部门的政务系统展开优化,同样也要对基层部门的监管系统展开调整,尤其在构建完善的数据中心后,应当首先判定数据是否完成有效汇集。最后,完善现代化信息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体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优势,加强现代化技术应用培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互联网应用能力,推进整体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智能化发展[6]。

(二)着力构建智慧监管系统,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首先,适应监管机构的改革实际需求,加强业务整合以及数据整合力度,不断推进智慧监管工作机制建设。整体而言,要构建完善的基层工作平台以及互联网优化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升整体监管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其次,开发统一的软件,避免软件重复开发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在软件开发环节,应当注重软件的综合性,提升数据的精准判定能力以及系统承载能力。最后,着力构建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这是推动整个智慧监管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核心步骤。通过各种先进技术的引入,可以实现智能化信息处理,构建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库,提升整体数据运转效率。除此之外,还应当注重对外的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各个部门之间协调统一。这不仅是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更是提升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时效性的重要手段[7]。

(三)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

市场监管工作智能化发展还应当注重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的优化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数据采集分析、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合理利用效率。市场监管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这两种先进技术从技术层面展开模式创新、理念创新,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此环节需要始终贯彻以下原则:首先,以数据为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整合资源,构建完善的信息处理中心。其次,引入社会力量。在职能变革这一背景下,相关人员的工作眼光应更加长远,积极引入外界力量,以此提升自身的现代化信息建设水平。最后,进行分步处理,结合实际稳扎稳打,不断对建设环节当中的各个时间与节点展开调整,以此提升现代化监管工作水平[8]。

(四)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升级,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

随着国内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与进步,市场监管工作的需求发生着明显变化。为紧随互联网时展步伐,市场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加强。对各种信息以及数据进行分类,构建完善统一的管理系统。在信息升级环节,应当安排专业人员来对本单位各个运行系统状态展开评定与分析,从长远角度展开系统调整与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市场管理系统,确保互联网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各种突况以及突发事件,并合理设定分支系统,使其成为市场监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助力与支撑,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关人员应当注重完善监管平台,这也是整个智能化发展环节中的根本性操作。因此,市场监管相关单位应当详细明确管理平台当中的岗位职责,合理分配各个部门任务,强化各个部门沟通与联系,树立大局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智能化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应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互联网平台构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合理规划监管工作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监管工作标准,培养市场监管方面的专业人才,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与互联网管理理念,定期进行互联网系统升级,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系,大幅度提升市场监管工作效率,实现监管工作信息化发展目标。

(五)应用云计算技术,提升数据存储与处理效果

建议在市场监督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应用云计算技术,增强数据存储和处理效果。(1)将Hadoop体系作为主要的大数据存储体系,其中涉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列式数据库系统,能够提供统一性、安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的存储平台。其一,使用云计算大数据存储技术,数据采集交换的功能较为完善,可以按照数据类型特点和数据库的情况针对性使用不同的工具,例如:从结构化数据信息到Hadoop采集的SQOOP软件、ETL工具软件、收集日志的工具等;其二,数据处理体系中涉及离线类型、内存类型的计算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等,分别与各类场景相互对应;其三,为确保技术的有效应用,还需创建集群管控平台系统,统一进行整体分布式集群的管理,在平台技术生态体系内开发现代化的管控功能,例如:分布式任务调度管控功能、资源管控功能、数据安全管控和访问安全管控功能、服务监督和管理功能;其四,配置大数据处理工具进行数据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从数据建模阶段到数据定义阶段、数据关系处理阶段、数据可视化处理阶段和数据服务化处理阶段,都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进行有效管控。(2)合理采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市场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来自很多方面的各种类型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市场监督管理局内部的数据信息、其他部门数据、网络数据信息等。数据的种类很多,相互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数据量庞大,只采用传统的数据查询技术和分析技术很难满足当前的数据计算和处理需求。因此,需要使用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进行海量数据信息的计算分析。其一,在非实时性海量数据信息统计工作中,可以用来自动化生成市场监督管理汇总的数据,可以按照月度周期、季度周期、年度周期汇总数据;其二,实时化数据信息的计算和分析,主要是针对实时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快速作出响应,数据吞吐量较高、处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三,实时性进行数据信息的查询处理,按照用户所输入的内容,及时进行数据的查询,作出相应的反应,整体系统不会对查询的条件进行限制,用户可以将查询条件自定义组合,随时按照市场监督管理的工作需求查询数据内容,快速获取需要的结果和信息;其四,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从海量数据信息中挖掘、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数据查询和处理的基础保障。(3)做好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数据应用场景分类,制订针对性的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方案,例如:使用分布式技术有效执行海量数据信息的非实时化计算任务,利用流式计算技术方式准确进行各类实时数据的计算分析,同时还可以借助数据交互式查询技术对市场监督管理大数据动态性查询处理。另外,可以利用先进的数据信息挖掘技术,深入挖掘市场监督管理数据中有价值的内容,全面整合内部数据、部门数据、网络数据,为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数据分析、验证、研究等提供一定的支持,使其通过挖掘、研究来自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市场监督管理数据信息,寻找出有助于提高市场监管工作效果和水平的内容,合理进行市场监督工作整体情况的分析、研究、判断,促使各方面工作效果和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价值。

结语

市场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是未来市场监管工作的必然趋势,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施一体化优化策略,提升基层监管效率、着力构建智慧监管系统,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式来开展市场监管工作,为提高市场监管工作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成龙.协同、耦合与赋能:政务新媒体矩阵化运营的策略与路向——以市场监管系统政务新媒体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12):126-128.

[2]蓝志勇,吴件,方国阳.2018年以来地方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之探——以云南省Y市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2):103-110.

[3]胡昕,汪基强,向淼,等.基层市场监管工作机制现代化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0(12):44-47.

[4]杨郁.信息化视角下“互联网+市场监管”推进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162-163.

[5]彭江辉,王思庆.机构改革背景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3):135-144.

[6]陈奇星,汪仲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地方政府市场监管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0(5):14-19.

第8篇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日益深入和普及,既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给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只有和时代并驾齐驱的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企业需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并根据时代特点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电力企业作为承担了国民经济基础重任的特殊企业,变革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且积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并解析了互联网时代给电力企业管理模式带的具体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电力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互联网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社会生活进行着方方面面的影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着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利用互联网和公众进行对话,并传播企业文化,电力企业可极大地提升自身在公众眼里的形象,与公众维持良好的关系。不仅如此,互联网更是促进电力企业进行里里外外变革的助推器。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快速,整个世界已经步入了互联网年代,虚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加上消费者需求、管理观念的不断变化,无不要求企业与时俱进,进行适应时代的管理变革和创新。因此当前必须了解互联网时代对电力企业的影响,进行相应的变革,以此指导电力企业在未来更好地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维持企业良性运转。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1.连接一切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依托网络技术的高速进步,人们的距离正在变得越来越近,即时的“面对面”沟通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人人、人机之间的相互连接,带来大量信息的输入输出,这种连接让信息产出更加高效,人们可以凭借更加精确的信息做出更为科学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无不因为相互连接的丰富性、多维性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经营管理方式都因受到了连接的影响而发生着变化。

2.互动化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且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互动与人有关,人的自主性决定了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可以选择接受哪些方面的信息,也可以同时接受多种信息流。个人和个人可以自由地进行互动,交流自己的知识、分享过往的经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目的,自主选择和互联网上的其他人建立连接,这种非正式的联系有别于正式组织的联系,不必依赖稳固长久的关系就能获得有效的协作。

3.去中心化

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串联式”的共生关系。如今这一情况正在发生着改变,互联网时代给企业创造了一个独立生存又开放包容的竞争环境,企业也从串联步入了串联并联同行的关系中来。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竞争者,而且更是合作者和协作者。在交叉融合的网络里,没有绝对权威的中心点。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去中心化并不是去除中心,而是由各个连接点自行挑选中心。在互联网这个交错纵横的网络中,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可能成为一个节点,或者一个中心。

二、互联网时代员工的诉求

1.员工的个人意识更加强烈

互联网的透明、开放、平等,促使了个人自我意识的苏醒,企业的员工比以往更加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企业劳动力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内部脑力劳动者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而且一些操作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体力消耗也大大减少,脑力消耗大大增加。职工的素质比起以往有了相对显著的提升,员工不再满足于马斯洛层次需求最低的一级需要——生理需要,而是有了更强烈的自我控制、发挥潜能的愿望,员工普遍追求个人职业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激励上,不仅仅在意物质激励,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激励和在工作中获得的成绩,这种心理也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呈正相关的关系。

2.追求平等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级结构众多,命令通过一层又一层的机构传递到基层,员工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唯一指挥命令。互联网时代不提倡绝对的个人主义,崇尚人和人之间平等互连。员工渴求和上级部门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建议。一些能力较强的员工希望能有充分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拥有更多个性化的空间,发挥关键作用。

3.渴望更灵活的沟通方式

企业内部的员工们长期接受如开会、发放资料、开展活动等,缺乏创新性的方式已经难以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而新员工队伍里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更希望接受的是有活力的、更灵活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各种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因其在沟通上更加方便灵活、更容易进行自我表达等特点,受到了员工们的青睐。企业的员工们几乎都有使用网络平台的习惯,网络平台给企业沟通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4.渴望参与感

传统企业内外部的决策通常都是由领导层讨论制定,员工较难有机会参与到公司的决策里来,在公司运转管理中,领导与员工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传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开放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员工渴望更多地参与到公司的事务中来,并希望管理层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互联网这一管理工具给了员工参与公司大小事务的机会,企业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员工进行适当授权,管理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升级,如网络投票等方式,利用互联网形成平台和社区,加速内部信息交流,管理层可以听到员工的心声,采纳员工提出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三、电力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方向

1.组织结构灵活化

以往,企业的决策和指令通过最高决策者一层一层地传达下去,而执行性向上反映一线的信息也需要通过层层相传,造成信息的滞后性和不对称性。好在大工业时代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过去式,信息化促使人和信息、资源更加充分地融合,企业管理的结构也从金字塔式、命令式的结构向开放式的、更灵活的扁平化和协作式的结构变化。根据实际项目需要,跨部门或者跨领域建立可以随时组建,并在任务结束后可以随时撤销工作团队。这种更为灵活可控的方式可以提高信息的流通速度,降低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沟通成本,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员工的自主性和专业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知识共享化

信息井喷铸就的知识经济,决定了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知识共享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知识和才能互享互换来获得共赢。对于个人而言,知识储存量终归是有限度的,完全发挥出作用也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动更快,交流更加便捷,知识一旦被更多的人互相交换、互相分享,参与这个过程中的人就会获得更多的益处。企业内部可通过知识的共享来促进员工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企业也要鼓励员工有意识地进行知识共享,使知识共享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知识共享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内部的公开交流、或设立知识管理委员会等。

3.内部互动化

内部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越多,就越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企业应在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分享、增加员工的互动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搜集和整理来自第一线的工作经验、智慧创造以及典型案例,并将这些知识形成文件或资料在企业内部学习和分享,把这些优秀的经验内化为企业的DNA,建立起快速学习和复制的能力。

4.沟通生动化

互联网促进了沟通方式的生动化和平等化,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和沟通可采取时下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沟通方式的趣味性和活力性,提升沟通效果。非正式的沟通更加容易和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这种沟通方式,如利用互联网搭建上级与员工的沟通平台,拓展领导和员工之间的非正式沟通通道。这样的沟通方式打破了上级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了和员工之间的距离,员工更容易接受。

四、结论

总之,企业要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企业的管理变革需要,把握人们的心理变化,从而促使观念和行为的革新。就这个角度而言,这场变革也是精神、心理上的革新。管理者需真正领悟互联网精神的精髓,把握员工的心理诉求,提升教育和沟通的活力和创造力,并切实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真正发挥互联网精神,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作者:王彦亮 陈琪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国网重庆南岸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吴瑶,谢康,肖静华.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论发展与创新——2014“中国•实践•管理”论坛观点综述[J].管理学报,2015,12(3).

第9篇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催化、民众保险意识和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强,我国保险行业已成为一片创新的热土。其中如何让相互保险这种古老的保险模式在国内焕发新生机,展现新活力,创造新价值,推动我国保险行业迎来新发展,成为摆在保险人面前的一道考题。

什么是相互保险?

从保险行为的起源看,通过互助的方式分摊意外事故损失是保险的本性之一。比如早在古埃及时期,石匠们就成立了丧葬互助组织,用缴纳会费的方式为那些去世的会员提供收殓安葬的资金保障。相互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就很能体现保险行为的这一互助本性。

简单来说,相互保险又称作互助保险,是具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投保人,遵循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原则,以互相帮助、共摊风险为目的,为自己办理保险的经济活动。根据中国保监会2015年初的《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所做的定义,“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而“相互保险组织”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全体会员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包括一般相互保险组织,专业性、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等组织形式。

“相互保险”对国内很多民众来说是个新词,而在国外则已经发展了许多年。成立于1956年的英国公平保险公司通常被认为是现代相互保险公司形态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相互保险公司曾占日本保险市场76%的份额,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在60%以上。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统计,2013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达1.2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的26.7%,覆盖8.25亿人,相互保险组织总资产超过7.8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在农业、渔业等一些细分领域由相关部门发起成立了若干家相互保险组织,比如原黑龙江农垦局改制试点的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农业部主管的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交通部主管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宁波慈溪的养殖业互助保险协会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创办的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构和个人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相互保险的需求愈发强烈,国家开始鼓励发展互助保险。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明确提出“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相互保险的特点与优势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是股份制保险公司。互助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构目的、治理结构和出资性质上。股份制保险公司以营利为目的,而相互保险公司则以互助为目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客户只是被保险人,不参与公司治理。而相互保险公司的会员既是被保险人,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股份制保险公司发起人的出资作为公司的权益资本用于保障公司的正常运营,相关法律严禁出资人抽逃资本金,出资人根据出资份额享有公司的投票权和剩余收益分配权。相互保险公司发起人的出资则作为保费体现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作为公司的负债存在。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从国际上看,相互保险组织具有以下三个独特优势:一是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一致,能够较好地实现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并由客户参与管理,从而有效避免保险人不当经营和被保险人欺诈所导致的道德风险;二是展业费用较低,核灾定损准确度较高,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为会员提供更经济的保险服务;三是由于没有股东盈利压力,其资产和盈余都用于被保险人的福利和保障,可以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

网络互助与相互保险不是一回事儿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络互助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癌症等重大疾病的互助保障。然而网络互助不同于相互保险,网络互助平台也不同于真正的相互保险公司。这些平台更多意义上属于网络社交平台和慈善互助组织,而不是保险公司。目前国内一些网络互助平台的运营方是科技企业,它们还不具备销售保险产品的资质。保险是一项高专业门槛的业务,不是说汇聚了众多投保人的钱就能为被保险人提供有力的保障服务、扮演起“雪中送炭”的角色。保险公司需要在产品设计、风控能力等方面拥有过硬素质。目前,包括高校、上市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互联网公司等在内的我国多家机构已经公开宣布拟设立相互保险组织,并向保监会上交申请材料。保监会也已启动众惠财产相互保险总社、信美相互人寿保险公司和汇友建工相互保险有限公司等三家相互保险公司的审批工作,但还未有一家获批。

网络互助体现出了比较鲜明的互联网P2P和众筹的特征。类利于P2P,网络互助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撮合功能,让面对相同风险威胁的会员,通过协议承诺承担彼此的风险损失。和众筹类似,网络互助的“小额”特征明显。比如某网络互助平台就要求参与互助计划的成员一旦发生癌症或意外身故,参与计划的其他成员每人每次捐助不超过3元。由于设置了最高的互助金上限,所以参与计划的成员越多,每人每次所需捐助的互助金就越少。

相互保险走向“小而美”?

互联网在推动众筹和P2P发展的同时,也为相互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一股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保险也带有明显的互联网众筹、P2P特点。互联网可以很自然地将人们的线上生活场景、线上社交场景与相应的保险产品“联接”在一起,并且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线办理投保、理赔等手续。当下渐渐火起来的网络互助平台,虽然严格意义上不算相互保险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们对相互保险有着很强劲的需求。平安证券在其研究报告《相互保险,行进在路上》中指出,相互保险是一个新鲜事务,在我国保险产品相对还比较单一,诸多险种还面临较大发展空间,互联网渠道有可能极大降低相互保险获客成本的背景下,相互保险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还是值得关注的。

当下发展相互保险的意义更多还是作为对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的补充,来满足那些主流保险产品未能覆盖到的细分保险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相互保险在农业、渔业等高风险领域,以及中低收入人群风险保障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特定领域开展相互保险业务,有利于深挖该领域的保险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创新,同时在适当规模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做好风控。南开大学保险系教授朱铭来就认为,精耕小众市场才是相互保险的理想模式。

发展相互保险的意义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保险“新国十条”的,政府对保险业发挥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充满期待,公众对保险也有着强烈需求。在这一形势下,创新发展相互保险这一普惠金融形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相互保险组织具有不追求股东利润和经营成本低廉的特点,可以更好地为中低收入人群和高风险领域提供简便灵活、惠而不费的保险产品和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服务。二是有利于丰富保险市场组织形式,挖掘保险业新的增长点。发展相互保险组织,使其成为股份制保险的合理补充,可以突破保险业现有商业模式局限,改变我国保险市场组织形式相对单一、保险产品竞争力有待提升的现状,促进保险市场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三是有利于树立长期经营理念,促进保险业转型升级。相互保险能够更好地发展有利于被保险人长期利益的险种,从长远看将对我国保险产品结构甚至商业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四是有利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式,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效率。发展相互保险可以通过经济利益给广大农民搭建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方式,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效率,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和风险。五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改善保险行业形象。相互保险可以更好彰显保险“互助共济”的本质,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扶危济困”的保险互助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提升保险行业形象。

发展相互保险面临哪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