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3:25
导语: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 R 395.9 G 444
【文章编号】 1000-981
>>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形成与干预机制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个性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分析与预防及疏导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武汉市高职高专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机制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对策 某医药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许珊丹.大学生伤害特征、影响因素及干预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韩慧,汤建军,张勤.蚌埠市大学生伤害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研究,2012,4l(3):508-510.
[6]孙国仁,李红.网络成瘾与伤害的选择性机制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5(2):119-120.
[7]王严严。影响徐州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2卜23.
[8]袁杨,龙榕,苏斌.大学生运动伤害情况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06-107.
[9]李振英,郭向晖.朝阳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24-725.
[10]梁维君,龚萍,杨学文.湖南农村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与疾病负担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635-636.
[11]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12]毛迪,洪晓波.参与体育运动是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7):119-122.
[13]柯惠新,郝向宏,金锐,等。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14]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心理健康通常指的是个体在战胜自我和适应外部世界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持续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品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学好基础知识,为将来的升学和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为今后能从容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其中,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中学生在学习中萌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选定目标,树立坚强的信心和意志,为将来的升学和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分析
1.目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性心理不成熟。(2)情绪不稳定,情感单调,心胸狭窄,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群体。(3)性格乖戾,自制力差,自信心不强。(4)意志薄弱,不能战胜困难,对挫折承受力差。(5)智力不正常。
2.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1)愿望与现实心理准备不相适应。(2)享受意识与劳动观念淡薄。(3)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他们普遍认为老师、家长对其不理解,热切盼望得到别人的理解。(4)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5)情感与理智。(6)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
三、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对学生交往的促进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个性的展示,也是集体的表演。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许多活动是个人和集体项目,在活动中需要通过相互的协作配合和努力才能完成。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更直接地建立起比赛和交往中的角色意识,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在活动中情感得到升华,对于交流沟通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作用
通过体育训练、游戏、竞赛等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其比赛斗志,养成顾全大局的思想,培养其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组织观念、纪律观念,还能够促使学生勇敢、顽强、果断、自制、团结互助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调节不良心理情绪、释放内心情感,还可使其在活动的参与中,起到相互交流沟通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的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学习。
许多学生由于课业繁重,父母的期望值过高,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生由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了厌学、懒惰、说谎、作弊等问题,进而出现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常常顶撞教师,与同学打架,与社会无业人员联系,入帮入派等。
(二)人际关系。
由于独生子女的专宠心理,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自己是学生中普通一员的状况,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感觉老师与同学冷落了自己,自己没地位,没价值,没友情。
(三)情感的困惑。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学生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长三个方面:社会变革引起的生活和思想变革,使我国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发展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家长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尺度。
三、我的班主任工作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比如我班的张扬,父母的离异,亲情的缺失,使得这个孩子“出口成脏”,打架是家常便饭,厌学、逃学,课堂顶撞教师,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考试作弊……针对这种情况,我把他的父母一起请到学校,分析了孩子的现状,给他的父母做了思想工作。此后,他的父母经常和他一同出游、游戏,教育他、开导他。渐渐的,他成了同学们的好朋友,班级的优秀团员。
2.要求家长与学校和教师配合教育学生,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能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成也父母,败也父母”,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配合学校与教师的工作。
(二)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肥沃土壤――良好的班风。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良好性格才能培养起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塑造人”理论深刻地表述了环境对人的作用。从教育角度来讲,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大、最深刻的就是班级体的建设。因此,我非常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尤其是班风的建设。
1.建立班集体目标,形成班级凝聚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在班集体的初创期,我与班干部一起商量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包括长期的年度目标、短期的月目标及部分学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等。要求我班在第一学期至少要在级部第十名以上的位置(全年级共十六个班),要求班级在初中三年的开始阶段就不能落后。十六个班中的第十名对学生来说不是多难的事,所以,大家很快就接受了我的建议。然后,慢慢的,我调整班级名次,因为目标调整幅度不大,所以每次学生都接受了。就这样,慢慢的,我们班级的名次在级部中就名列前茅了,短期的目标也成了长期的了。好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进步成了大家的话题,知识成了大家的追求,能力成了大家的愿望。而且我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宣传班级的优势、正气,有效地抑制班级的劣势影响和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因为在这个集体中才迅速健康成长,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因为在这个集体里大有前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班集体在不断进步、不断前进。因而,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的荣辱而努力。这样,良好的班风就渐渐形成了,学生就有了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培养一批优秀班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助长剂。
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班级同自身工作的关系,以及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确共同的思想准则,即班兴我荣、班衰我耻。
其次,要让班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还要让他们懂得: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班干部,应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种子。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羞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才能不懒惰,勇于承担责任。因此,每位青少年都要明确地知道:“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少年只有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总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与督促。就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我不是一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祝愿每一位学生能快乐地在知识的殿堂里徜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父母必读.2007年第3期.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1.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个别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低俗的生活方式等;家庭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较差,而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又相对过高。现阶段,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也比较多,所以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苦闷与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农村中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农村中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基于形势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因此只是消极、简单地走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忽略了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关键时期的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3.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也一直客观存在。以语文课的学习为例,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缺乏毅力,且自控能力较差,造成了对语文学习的消极障碍心理。
二、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理解原则。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应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建立在师生双方的真诚关系之上,以启发并促进学生内部的成长作为目的,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
2.耐心倾听,细致询问。这是心理障碍疏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加以细致询问,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散情怀,帮助其解除心理负担,放松情绪。
3.价值中立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的过程中,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等,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其进行判断,不应以任何方式强行灌输学生某一个价值准则。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相关策略
1.提高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村中学生占国中学生的较大比重。因此,农村教育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之一,即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对于教育界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挑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教育为宗旨,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将健康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
3.应加强建设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与素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农村中学应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适度开展专家、学者的邀请活动,对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决,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联系学生生活,有的放矢进行调查研究和心理疏导。高度重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合理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手段,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现状及问题进行掌握与分析,也可利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座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解决的方法,开展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2-01
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重,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探究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是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各种课型,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克服不良心理障碍,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高中阶段是老师的义务和责任。
1.理健康教育渗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1.1 我国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据有关部门对我市某中学抽样调查发现:首先在问卷中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出:有38.65%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有15.13%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障碍,抽查结果表明:高中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和老师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1.2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我国新课程培养的目标。新课改提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有利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正确的引导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穿插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是学校老师实施的主要手段。高中政治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高一的《经济常识》、高二的《哲学常识》、高三的《政治常识》,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特别是《哲学常识》教学单元任务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资源,老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调整与健康发展。
3.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结合所授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1+1>2"的整体效应。
3.1 重视思政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相关的心理常识: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工作。在持续的消极情绪反应作用下,首先受到影响的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大脑皮层高级心智活动,破坏大脑皮层兴奋性与抑制的平衡,使得正常的判断力下降,甚至使人的大脑功能严重失调。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故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适时的进行心理指导。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2 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每个学生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政治课堂中感到身心愉悦。
3.3 科学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根据思想政治课知识容量相对较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要多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点拨等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情感目标、心理素质目标的达成度。在提问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给同学们提供均等的回答机会。上课时老师按座位逐个提问,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避免那些得不到回答问题机会的学生产生退缩与自卑。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老师要潜心钻研,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教会学生学会心理调节,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最后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认识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余建林:《浅谈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南平师专学报,2005。
[2] 王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3] 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2005(5)。
[4] 苟连兄、罗永忠:《甘肃省白银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西部教育参考,2006年第3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健康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大部分是留守学生,中学时期正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加上学习压力比较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等,使得学生在心理这方面显得压力很大,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不但身体健康,而且拥有健康的心理。
由于城乡差距,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农村体育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师资缺乏而且质量堪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不够规范。由于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难以完成新课标要求的任务,学生的身心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导致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就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广大体育工作者相互交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的、心理以及社会的完全好状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健康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无身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2.什么是心理健康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而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会一些技能后,便会表现出身心愉快,使学习生活满意程度得到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同时,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性和做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心理健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总之,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特别是在农村初中,通过体育活动的锻炼和教学实践,可以消除依赖性强、任性、娇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教师应该针对学生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的特点,制定适宜农村中学生的锻炼计划,通过体育实践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感。农村体育教师应在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各种条件的制约下,就地取材制订适应学生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教学计划,从而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三、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1.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不完善,且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年人弱。因此,每个学生对失败挫折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各不相同,受到遗传、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比如,我在一堂跳高课的教学时,因为中学生对跳高杆有恐惧心理,所以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难度要低,在布置器材时,我用橡皮筋代替了跳高杆,在橡皮筋上串上几个铃铛,以增加趣味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消除了恐惧感,敢试着跳了。就在这时,我发现有个叫项某某的同学,体型比较胖,还是不敢跳,我有意向他点点头,然后走过去轻轻拍拍他的后背,示意他不要怕,大胆跳,结果他倍受鼓舞,后来主动试跳了好几次,在以后的体育课上他也消除了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面向全体,启发诱导
健康的心理素质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等。当前农村,家长外出务工,很多学生都是在隔代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因此,带有隔代教育自身的心理缺陷,表现出依赖性强、任性、娇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例如:我们学校的二(5)班,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这个班学生团结不好,缺乏集体凝聚力,于是在上这个班的体育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他们进行“拔河”的游戏,使他们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体会到不论干什么事,大家必须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才是取胜的法宝,使那些团结性较差的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后来对这个班级我又组织了几次篮球比赛教学,他们的团结精神明显增强了,在校运动会时,这个班团结一致,夺取了年级段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这种实践体验的教育方法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更明显。在运用时要以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验回味完成体育动作过程中受到的启发教育以及巨大精神因素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达到健康心理形成的目的。
(2)自主选择,确定目标
通过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判断能力,来品尝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应该注意:目标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自己的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行为。比如:在短跑项目教学中,由于该项目要靠无氧代谢来完成,跑后肌肉分泌大量乳酸,感觉腿酸胀,呼吸急促,很不舒服。农村中学生大部分是步行到学校的,所以他们对跑类项目的练习根本不感兴趣。因此,体育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对抗的对象,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选择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同伴,每个人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不会再有学生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跑得快而自卑,消除了自卑心理,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都能健康发展。
(3)组织比赛,严肃活泼
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最吸引人的组织手段之一。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比如广播操表演赛;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接力赛跑等。在短跑或者中长跑教学中,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让相当水平的学生一起比赛,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
2.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培养承受压力能力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有:第一,是提高唤醒水平。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唤醒水平提高,使其产生兴奋、振作精神、全神贯注。第二,降低应急反应水平。体育锻炼具有减轻学生的应急反应及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使学生一下子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第三,增强社会联系。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特别是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锻,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学科身体活动的优势,加强中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精彩的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跳绳比赛等,学生既锻炼身体又体现了团队精神,既锻炼了个体的意志力,又使其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操。每次比赛之后,体育教师针对比赛的结果及时进行总结,指出挫折和心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应当想方设法战胜挫折和心理压力。同时用优秀运动员的榜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当然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和项目都是学生所喜欢的和符合中学生身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真正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
3.强化健康心理训练,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
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来自主观方面,主要是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如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与所学的内容相矛盾;有的来自客观方面,如器械体操、耐久跑以及环境气候、场地器材等。平时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几个心理脆弱、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争胜心,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中学生,教师首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比如,把他们编在一个组里,多跟他们一起活动,多给他们鼓励、表扬,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再次,在班上选定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同学与他们结成手拉手伙伴,使他们在集体的关爱中感受到温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来逐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当然,对个别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带学生到医院治疗,学校毕竟只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地方。
中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注意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地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去磨练自己。如每天坚持早锻炼,坚持课间操,节假日也不例外,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等。并将意志品质的磨练外延到体育之外的领域中去。所以,良好的习惯养成和不良习惯的克服,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意志努力去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才能逐步达到目的。
四、结语
在农村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从中引导,并在技术上加以点拨,让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体现出来。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本人,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成就其乐。
参考文献:
1.全钦昌等著.学校体育学.
2.马启伟等著.体育心理学.
3.张健超.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2-0013-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济源市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同来源(城市或农村)、家长素质等因素,共选择有代表性的11所初、高中在校中学生1450人进行测试。
2.测量工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道题并进行选择。该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3.施测与数据处理: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匿名答卷,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团体测验,收回1413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681人,女生732人;初中生772人,高中生641人。对各项目进行数字编码,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101人,占总体的7.15%;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719人,占总体的50.88%;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466人,占总体的32.9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127人,占总体的8.99%。以上情况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水平与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58.03%(轻度心理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41.97%,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8.99%,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1 任一因子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2.中学生各单个因子心理健康水平
表2 单个因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与百分数
从表2可以看出,在单个因子总均分上轻度以上检出率为44.73%,说明济源市中学生存在轻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比例最高。在各因子上存在中度问题的比例约为5%~17%左右,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
3.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表3 女生与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比较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男生稍高,但差异不显著;但从男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比较来看(见表3),女生各因子上的平均值都要比男生高,且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等因子上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在总均分上也存在均值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在抑郁程度上,女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困扰。
4.初中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看出,在任一因子心理问题上高中生的检出率比初中生的多,且差异显著;从表4可知,在单个因子得分上,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经过t检验后发现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除强迫症状因子以外的其他各因子上都存在均值显著差异,其中适应不良、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因子的均值差异较大。这表明更多高中生比初中生要面对诸如适应不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表4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上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1.总体检出率处在中上等水平,中度问题多集中在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等方面
本研究施测表明,济源市中学生在任一心理健康因子上存在中度以上问题的检出率为41.97%,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
中度问题检出率较多的是学习压力感、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等因子,存在严重问题最多的仍然是学习压力感、焦虑两个因子。这与这次所调查的样本人群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也处于紧张的学校教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是第二次生理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对父母、老师、同伴、学校、学习等生活构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从初中到高中的新环境、新任务、新生活也直接影响着青春期少年对外部环境的评价。如均值最大为2.8的项目“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均值为2.72的项目“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均值为2.67的项目“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各学段不同性别皆有反应的项目“经常有自杀的念头”等,都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在提高,情绪更敏感更易波动。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教师也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中学生更多细心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减少其学习的焦虑,培养自我调节、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情绪,提高其学习成绩,使其能对学习压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和情感。
2.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感等方面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这一差异与其他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些进入青春发育期,其巨大的生理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所受的各方面压力均比男生要大,虽然她们较为细心,但也较易斤斤计较,过分追求完美,易受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若看到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易产生自卑抑郁的心理。
3.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均值都要高,且在多个因子上都存在均值差异显著
高中生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其学习负担更重,高考的目标越来越近,紧迫感十分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年的高中生在思考学习之余,也逐步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就会受到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和影响。对高中生而言,进入高中学习代表着进入大学这一目标的确立,同时这也是一次生活的巨大变化,许多人经历了友谊、师生、学习、环境、自我的分离。许多人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宿舍,时时刻刻面对同学的竞争和繁重的学习压力,高中生受到新的环境、学校、教师、父母、同学、学习任务、学习课程、学习目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及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一开始进行“高中入学心理教育”,重点放在如何应对新的学习压力、适应新的学校环境、调节不良情绪、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等方面;在高二阶段,可以进行学习习惯、情绪控制、减少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三阶段,可以进行高考前激励、放松、目标确立等方面的心理教育。
五、建议与对策
1.学校要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片面,坚持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乃一时形势的需要,所以消极对待,简单应付。即使是名义上开展了一些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专家的引领,工作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还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跟形势,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态度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我们要真正使之在学校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在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教师考核、奖金发放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并创造条件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的设施和投入一定的经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要重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工作,落实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明确工作职责。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积极从在职教师中选拔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且有条件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经过专门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获得心理资格认证后,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中去。
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多样化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面向全体,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把心理教育纳入正式活动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真正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面对面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形式,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发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计划地推行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理测试制度。对新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品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咨询、训练进行记录存档。
三是学科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四是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作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五是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和诊断工作,掌握第一手的材料,为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方面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对学生主要存在的强迫、适应性、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所造成的压力、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此外还可以开展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择业指导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
4.全社会关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态度观念、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作为学校要把对家长的教育和对社会的宣传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辅导,不断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要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我们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1127001)
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2]刘敏岚,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1.
[3]姚丽芬,刘莹,刘敏岚.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2.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张健,吴运友.中学生心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5.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606-03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在对自己重要性的正面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正向自我情感体验[1-2],即喜欢自己、接纳自己。有研究认为,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通过培养个体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来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3-4]。相关调查[5-6]也显示了这一结果。本研究拟通过测庆市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现状,找出自我价值感中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因素,为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重庆市城乡4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4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4份。其中高一年级学生190份,高二年级学生194名;男生198名,女生186名;城区学生195名,郊县学生189名。
1.2 方法 以随机抽取的班级为单位,由各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团体限时施测,施测时间为2008年10月。研究工具包括:(1)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7]。共56个题项,全部测题总计得分越高,表示自我价值感也越高。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3个分量表,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2种类型,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道德、人际、心理、生理和家庭自我价值感。该量表是一个比较符合中国青少年特点的自我价值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的本次取样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7,0.86,0.82,0.63~0.80,0.61~0.78,再测信度分别为0.64,0.73,0.71,0.68~0.84,0.58~0.77,3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令人满意,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构念效度[8]。(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9]。该测验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组成。每个内容量表的得分根据常模转换为标准分,将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加起来就是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次测验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0~0.78之间,都具有较高的信度。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高中生自我价值感 从年级来看,高一与高二年级学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除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呈显著相关;过敏倾向除总体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的各因子显著相关;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均与自我价值的各因子显著相关;而且以上各种相关均呈负相关,即高中生在自我价值感量表各因子分量表上的得分越高,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心理症状因子分量表上的得分就越低。见表2。
2.3 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分别以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自我价值感的各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进入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5个方面的回归方程。社会特殊自我价值感进入了孤独倾向的回归方程。总体自我价值感进入了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回归方程。见表3。
3 讨论
3.1 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现状 在本研究中,年级之间存在着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差异,高一年级得分高于高二年级。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中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和稳定;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还不了解高中阶段已不能像在初中阶段那样很容易取得好成绩,但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很清楚这一点。而成绩对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中[10-12]已经得到证实。从性别来看,男、女生之间存在着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卢秀琼等[13]的调查结果不同。这说明现在的性别之间已经不存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的差异,但还存在着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的差异,即男生比女生更崇尚个性。城区与郊县学生之间存在着总体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差异,城区学生得分高于郊县学生。这说明尽管近年来城市一体化的措施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但其城乡差异的观念仍在影响着郊县青少年学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也有可能是从整体上来讲,城乡学校的学生之间仍然存在着家庭经济状况、父亲学历和母亲工作状况及学校开展的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差异[14]。
3.2 高中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除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各因子呈负相关,过敏倾向除总体自我价值感外均与自我价值感的各因子呈负相关,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均与自我价值的各因子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范蔚等[4]在2002年研究结果相比,相互相关的因子更多,这显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我价值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即高中生对自我越满意,心理症状就越少,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这一结果也证实了以往研究,说明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3.3 自我价值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进入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5个因子的回归方程,显示了个人特殊自我价值感对这几个方面的预测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独立性逐渐增强,因而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认识、体验自己,他们觉得自己重要就重要,自己有价值就有价值,而不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对自己满意,认为自己有发展前途、在团体中有影响力,感受到他人对自己尊重,则自信、乐观、热情、有成就感、不与自己过不去、少焦虑、无破坏性、感到自己充实、愉快和有力量;如果怀疑自己,认为自己毫无长处、在团体中缺乏影响力、他人不喜欢自己,则表现出抑郁、自卑、孤僻、无助、爱猜疑、对人不友好、焦虑不安等心理障碍,阻碍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着重从提升学生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入手,引导其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特别应注意方法,避免其形成闭锁心理。有调查显示,高中生的不被了解性与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呈正相关,显示出高中生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他人所无法了解的,因而不愿向他人吐露心思的特点,这非常不利于其自我价值感的提高[15]。
高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恰好又面临高考这一巨大压力。本研究提示,家长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其心理特征的变化,给予高中生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促进其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对自我的悦纳,提高其自我价值感,保障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童梅玲,邓静云,段娅莉,等.早期教育对婴儿行为发育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0(3):164-166.
[2] 童梅玲.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和脑潜能开发.江苏卫生保健,2002,4(1):1-2.
[3] 鲍秀兰,孙淑英,编著.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7-28.
[4] 范蔚.自我价值感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2):172-176.
[5] 范蔚,陈红.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25(3):352-353.
[6] 周宏敏.高职生自我价值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52-653.
[7] 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8] 黄希庭,余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报,34(5):511-516.
[9]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王蕾.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43-146.
[11]ROBINSON-AWANA P, KEHLE TJ, JENSON WR. But what about smart girls? adolescent self-esteem and sex perceptions as a func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 Educ Psychol, 1986,78(3):179-183.
[12]郑涌,张惠蓉,黄希庭.中学差生自我价值感及其控制源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4):497-498.
[13]卢秀琼,周静.三峡库区高中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调查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101-103.
[14]曾芊,翟群,游旭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2-127,151.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