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健康教育作业设计

时间:2023-10-11 16:23:28

导语:在健康教育作业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健康教育作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整合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其视角都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而较少投射职业学校。与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相比,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卑、抑郁、厌学、早恋等心理问题,必须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形式,但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应该是任课教师,而不是少数的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广大学校教师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直接接触者,他们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进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本文拟就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整合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整合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任课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意积极挖掘和整合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职校生在校主要学习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各门课程都蕴含着各具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如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文、英语和德育等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调控自我、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内容;专业理论课中的建筑、机电、数控、电气自动化等课程,包含着很多训练学生观察、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对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集中在本课程的教材、辅导书、学生作业、试卷等一切与学生有关联的资料。其中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任课教师整合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辅导书是教材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学生作业与试卷,除了反映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情况,还能透射出学生的性格、喜好,为教师提供了其心理成长的相对“真实”的信息。

二、设定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国内学者郑和钧提出的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被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力证明。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能舍本逐末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副目标”。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特点

目标设定时既要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区别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是直接进行渗透,还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渲染,或者借助活动来获得心理体验,要依据各学科及其教材的特点来定。再者,设定目标不能牵强附会,为了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而应自然贴切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3.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尽相同,他们面临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不尽相同,任课教师只有针对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设计目标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对新生与毕业班学生的差别设计,对纪律散漫和秩序良好的班级学生的差别设计,对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的差别设计,等等,都是任课教师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需注意的方面。

三、整合任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是任课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营造,师生互动的方式,对偶发问题的处理,对学生课堂反应的评价,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等。任课教师会根据不同的班级特点选择不同的课堂管理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行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与理解,受到激励与感化,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并维护心理健康。

四、注重评价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大了对学生评价改革的力度,评价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自我评价,评价开始注意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评价也越发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这些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独到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五、关注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第2篇

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剧、脑力激荡、视频教学、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测验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领悟心理学的知识和应对技能,再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创设具体的体验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5阶段模式安排教学。针对不同的心理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讲授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呈现案例,教师分析的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提前提供给教师他们身边的具体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再做点评;心理测验法: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针对量表中学生反应的突出心理问题利用课堂时间给予讲解;行为训练或心理剧:模拟学生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每个角色和行为的心理反应,教师指出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呈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2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形式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交1份论文或是进行课堂开卷考试,简单依据1张试卷给出成绩。这样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听课效果,因此改为采用阶段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可以是每一个心理专题学习完后的自我体验报告、心理测试报告、心理行为训练表现等。例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是平时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30%;其余的70%由4次作业成绩平均得出。第1次作业:完成1份自我分析报告;第2次作业:提交1份自我人际关系评估报告;第3次作业: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第4次作业:课程全部结束后写一份心理体验报告。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3.1教学内容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课余生活的单一化及对未来医生职业的高期望等因素导致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非医学专业,表现的更为复杂和多样,所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贴近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目标的学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常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地进行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3篇

关键词:美术;心理健康;渗透

目前,很多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制作了心理咨询网站,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形成了一个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网络,如果能将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在教学中相结合,将会使校园网络的功能更加强大有效。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得最早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这早已被历史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所证实。

心理学家认为:各种绘画、图案、标志和色彩等造型艺术品,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如,三角形有安定感、二方连续图案有节奏感、红色有膨胀感等。这些感受传递到人体后,自然会引起某种意识和情绪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人的生理上就会产生奇妙的效应,如,通过一些特殊的事物(如美丽的环境、图画、照片等)能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紧张、忧虑、多疑、郁闷、悲伤等精神上的压抑,进而使人变得乐观、放松,达到自我调节和转化、治疗的效果。

二、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入侵洞开门户。”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思想情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例如,通过欣赏凡・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景与作品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绘画艺术的疯狂执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自觉产生一种坚定、奋进的心境,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们自己的作品,每一次“心情绘画”比赛(我校为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而开展的每年一届的绘画比赛)的参赛作品,我都拍照后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当学生看到某些作品,如,学习压力大、家长不理解等题材时,自然会产生共鸣,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缓解,达到自我调节和教育的目的。

2.在美术创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美术创作时,不论是绘画还是泥塑、手工、设计等形式,都是尽情宣泄、释放压力,表达情绪情感的心理反应,学生借助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爱憎的同时求得心理平衡。同时美术作业也是一种自主、轻松、愉快的群体活动,它对排除学生孤独、烦躁和紧张心理,调节疲劳,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对学习和艺术活动的兴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

3.在作业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赞扬鼓励学生。例如,面对学生的绘画作业时,可以从多角度评价: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画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造;有的学生遇到难题时锲而不舍;有的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情感、理想,比如,对环保的关注、与同学的团结协作、对父母的感恩等。以此来丰富对学生评价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赏,让自卑的学生获得自信。

4.在校本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开发校本教材,纳入潮流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丰富的人生乐趣,用积极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教学中增加了电影欣赏、心情绘画、动漫欣赏、行为艺术、嘻哈文化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完全是我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为学生准备的,既融合了当下最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作为艺术教师不仅要关注艺术教育的信息,也要多留心收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作为美术教师,发现心理辅导活动中采用的活动方式对现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的目标有促进作用。

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现代中学美术教学的有益补充。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能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21世纪新型人才。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压力 政治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生一切以高考为主,尤其是高三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复习中度过的,之后进行定期的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效率和质量,造成学生面对考试和成绩的紧张、忐忑心态,一旦成绩不理想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针对高强度压力下的高中生群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十分重要。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1.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鉴于高中生所面临的紧张学习状态和巨大心理压力,在政治课程中应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适度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和节奏,并在高中生的生活环境中控制、调节自身情绪和状态,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心理教学中,为学生分析、调节心理状态。

1.2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心理、精神状态,然而人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就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心理学实际应用方面,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心理学理论开展丰富的情景模拟,拥有强大的思维逻辑能力及出色的演讲口才。

1.3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实施心理学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方面,还是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方面,都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对于首次进行心理学教育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对心理学教育的强烈热情和责任感,才能将这一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1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高中生群体,每天面对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和作业,无穷无尽的各类课程是导致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所以一切的课堂教学都会引起内心的排斥或反感情绪,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会例外,如果直接将心理学教育拿到课堂上开展传统模式的教学活动,则学生势必会排斥和拒绝而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所以在教学模式上一定要有所改变,打破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自由灵活、生动有趣的相关活动吸引学生参与,然后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心理学理念,鼓励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和核心力量。

2.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繁重的作业任务难以完成,长期不间断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压迫感,以及得到不理想的成绩之后面临的来源于自己、老师、家长的各方面压力,等等,说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长期被动接受高强度教育而没有收获理想的成果而造成的,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问题出发,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和心态,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角色,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就不会出现被动的压迫感。

2.3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倾向于将高考作为学生的跳板,作为学生命运的转折点,高中生为了即将到来的高考不遗余力地学习和备考,然后进行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成绩,似乎成绩就是一切,因为高考是根据考试成绩评价的,大学是根据高考成绩选拔专业人才的,所以学生、教师、家长最重视的就是成绩,而对学习的过程并不在意,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可能不公平,分数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具有情感的生物,存在感性的一面,所以人有时候会犯错误、会有失误,那么学生一旦在考试中出现错误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考试的分数成绩。但这并不能代表学生没有努力学习,不能因此而降低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评价标准可以视情况而定,分数成绩并不是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3.对学生施以“真爱”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作用

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情感流露,对人心的感化力量十分强大,能够带给人信心和动力。爱同样能够融入教育中,为严谨、严肃的教育教学过程带来一丝温暖和感动情怀,尤其是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关心和爱护,同时是一种尊重和信任,这种爱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带领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纠结与迷惘,从而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改革创新高中的教学模式,缓解高强度课堂学习带给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力;适当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集体活动,并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放松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今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健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可以设置类似阳光小屋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寻求帮助,及时解决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韧.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J].快乐作文,2011(3):61.

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实效性差。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将信息化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育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普遍,互动沟通少,教学实效性差。由于采取3~4个合班制,班级人数较多,学时少,很多教师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知识讲授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时间少,课堂上基本是“一言堂”,活动体验少,师生互动也比较少,陷入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困境,以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因为班级人数多,教师组织课堂的压力较大,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比较少,学生的课后知识内化难实现,以致教学实效性差。2.学生方面。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且更倾向于网络学习沟通。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成绩普遍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觉得没有专业课重要,因此常常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参与互动较少,再加上当今学生是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群体,更倾向于网络学习的沟通与交流,但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薄弱与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存在矛盾。如何克服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网络习惯,又能营造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和实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可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不再是独角戏演奏者,而是提供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而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第二,坚持小组协作探究,活动体验交流的原则,通过心理活动体验感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而且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内化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合作、创新”的教与学理念;第三,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知道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结论。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课前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预习课本,而是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带着引导问题自主学习。即使课前学习存在问题,也能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使问题获得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安静”的听众与“孤独”的记录者,而是在讨论交流与分享中习得知识,在小组讨论与合作中迸发创新思维,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需求,以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10个班级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为例,具体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认知;课中阶段是学生通过教学课堂与老师交流,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课后阶段是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进行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升华。1.课前阶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设计者,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是翻转课堂的执行者,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在“课程通知”模块查看任务安排,根据任务安排在“学习模块”选择相应的微视频和电子课件进行学习,在“课前测评”进行作业浏览及自我测试。学生也可在“课堂讨论”模块进行在线讨论和提问交流。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相关资料学习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下一步课中阶段的教学组织实施。“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阶段实施流程如表1。2.课中阶段以课堂教学平台为核心,答疑解惑,知识内化。学生通过课前阶段的学习对于知识点有了认知,接下来主要通过与教师及小组同学的交流以及进一步的活动体验,使知识得到内化。本阶段,教师是翻转课堂的主导者,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根据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并给予新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参与活动体验和行为训练,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并把体验感悟在“课堂讨论”模块,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看到学生完成的情况。这样教师不用再花时间讲解基础知识,对于重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心理活动进行加强练习。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多了,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课中阶段实施流程如表2所示。3.课后阶段:以课外实践平台为补充,知识升华。学生可以利用老师在翻转课堂中提供的“巩固练习、拓展知识”进行实践创新,在线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得到知识升华。考核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展开。本阶段中,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辅助者,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及交流,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组内和组间的协作交流,使知识得到升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后阶段实施流程如表3所示。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老师访谈对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效进行调查,结论如下:第一,翻转课堂的认知度提高,88.5%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模式,86.2%的学生认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心理问题的调适及心理素质提升有帮助,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更受学生欢迎;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反思:第一,教学资源方面,希望获得更多、更便捷的优质资料;第二,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第三,翻转课堂的参与度方面,少数学生不参与活动体验,小组合作不够主动,探讨问题不够深入,在今后教学中将关注这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提升等具有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教师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也获得相应提升。该教学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黄阳,刘见阳,印培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

第6篇

公民心理障碍将是21世纪的忧患。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将是21世纪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他们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一无所知,缺乏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其将来在适应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面临始料未及的困难。近年来,报纸和电台先后报道了教师打学生耳光,用刀片刮学生脸,发动学生给有过失的学生用墨水刺字等体罚学生的事件,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和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事的分析及反思,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部分教师的师德差以外,多数事件是教师因为情绪烦躁,不能自控所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若特说:“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气愤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可以是创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学问再精深,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这一切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诊治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百分之百健康,才有可能培养出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总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而且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1.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常常会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有了心理疾病,除了伤害自己外,还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角色接触的广泛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存在心理疾病,将给所教的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和示范性对学生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这一点讲,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如果教师时常带着情绪工作,把来自家庭、社会、同事、领导的不满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掺杂个人的喜好,对学生进行讽刺、人格侮辱、习惯性谩骂,等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的不健康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怎么搞的,又有许多学生没写完家庭作业”。面对眼前的学生,我的愤怒,我的质问已无济于事,只有冷静思考该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所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的不当教育,致使我班部分孩子撒谎、弄虚作假、拉帮结派……我深深地知道,如果单纯地抱怨、惩罚学生,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不会有所提高,效果也不佳,学生依旧会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师生对立,从而使教学“杯水车薪”。另外,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无法独立地辨别是非,只会直观地模仿,简单地看待问题。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果留心关注教师的闲聊,就会经常听到有老师以使学生害怕为荣,以把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为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有些老师甚至不择手段,讽刺、挖苦、罚站、打骂、体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无意中看到一个老师拿着板凳腿在猛打一个孩子,我问:“怎么了?”老师气愤地说:“不写作业,家长也不管。”我拿过那孩子的作业一看,是呀,一学期快结束了,作业却做了不到三分之一。我问:“早干吗呢?”老师说:“我天天要,她不做,我有什么办法。”我说:“算了,已经这样了,何苦呢?”“考试不及格,影响总成绩怎么办?”说着又朝孩子打了几下。此类老师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现吗?在教师的这种心态下,很多学生形象地把师生关系比作猫与老鼠、警察与小偷、老虎和兔子、留作业的工具和做作业的机器,等等。这足以证明师生关系存在着问题。有一个说明连带责任的典故:“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教师主观上不想毁了孩子,所以千万不能让孩子客观上因我们而毁。

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师懂得关怀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形成活泼、向上、合作、宽容的良好个性;冷漠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间形同陌路,常常会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热情;暴躁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常常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使学生经常处于戒备状态,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担惊受怕,产生抵触情绪。一天我因学生作业问题很生气,随口叫学生马某上讲台,本意是给他当面讲讲,谁知他看我起身连忙抱头,不仅他如此,学生任某也这样。我问:“你们干吗?”其他学生则大声说怕老师打,听后我无言了。怕老师打,可见老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有多深;学生或者察言观色,以至于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个性;而自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绪同样也是暴躁型教师教育管理不当的产物;教师的偏爱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嫉恨……因此,教师要自觉

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才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健康教育除家长之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医生。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才,是广大教师的责任。

1.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位教师都应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维护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减少日常教学行为的伤害,杜绝心灵施暴并有意识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像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身体一样关心学生的心理,而且把这种“关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许多内容。比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鉴别的能力,确定心育目标并设计、实施心理训练活动的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能力等。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的心理首先要健康,用健康的心理准确地为学生把脉诊治,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并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及时让学生的心理获得健康,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心理医生

当今教育的发展决定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保健工作,也许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教师绝对是学生直接的心理医生之一。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心理的辅导和咨询工作,就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会向社会输送有心理障碍的人才,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例子。每当听到这类触目惊心的消息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疑问:我们的学生有如此脆弱的人格,如何肩负起21世纪振兴中华的大任呢?所以,教师要明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使命,努力提高自己,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为社会培养健全的公民。

总之,一个不注重健康教育的学校是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不负责的学校,一个不懂得健康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竞争力的民族,只有重视学生健全而健康的心理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郑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

[2]刘艳.教师心理健康浅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

第7篇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8篇

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宣传、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1.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师事业执着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这些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学科教学渗透法

运用学科教学法进行心理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比如说我班上有一个孩子叫谢升,小家伙聪明活泼,就是多动,上课老是坐不稳,嘴巴也关不住。《我的战友》是进行纪律教育的最佳教材,教学这一课时,我故意制造机会,让他多次读课文中感人的片断,说自己的感受,在头脑中树立起严守纪律的高大形象。两节课下来,小家伙显然是受到了震撼,神情严肃,眼眶湿润,以后上课也老实多了。

二是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与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③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去年我班转学来一个学生叫林鹏臻,他学习很差,测验总是倒数第一,几乎每天都不能完成作业。同学们看不起他,排斥他,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老师嫌他懒,废话多,也不愿意搭理他。这孩子心理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甚至产生了又要转学的念头。孩子的妈妈把他的苦恼告诉了我,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心拉他一把。林鹏臻上课发言特别积极,而且因为脑袋瓜灵活,有时答案很有创新意识。于是我经常叫他回答问题,并借此大力表扬他。他很有表演天赋,一些课文角色他也表演得惟妙惟肖,因此我经常让他上台表演。老师对他的尊重、平等,让他心理暧烘烘的,渐渐地,他自信多了,学习认真人,成绩提高了,乌龟帽子也摘了。其他同学看到老师这样尊重他的人格,这样平等对他,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也愿意接受他,和他交朋友了。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户心理的钥匙。如学生通过玩“学做解放军”“过家家”“超市”“儿童医院”等角色游戏,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玩“插塑”游戏时,教師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收拾玩具,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培养了小学生的责任感。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小学生的自信心。

4.家长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9篇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特别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显滞后。很多教师认为,提高成绩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在这种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一是学生家长对数学老师说:“我数学知识方面一窍不通,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您就打!”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二是老师对学生说:“如果有人没完成数学作业,明天早晨不许进教室!”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三是老师对数学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全班的数学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四是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竟敢顶嘴?以后上数学课你给我出去!”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不敢再说话了;五是老师规定:“数学作业错一题,罚做十遍;数学乘法口诀背不了,罚抄20遍。”这么沉重的惩罚,极易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

这些都是我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这些现象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认为简直不值得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更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障碍。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数学教学要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有利于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抗挫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三、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展示数学教师魅力,塑造良好形象

(1)走进阅读天地,提高自身修养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只有经常捧起书本,才能让自己依书而富、依书而智、依书而雅、依书而贵。那么,究竟哪些书籍适合数学教师阅读呢?例如:史学类、文学类、教育类、心理学类、数学方面的著作等,从多方面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个人修养。这样在教育教学中就会从保护学生幼小心灵的角度出发,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教师适时激励,增强学生自信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鼓励可以满足学生成功的情绪体验,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其信心,同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旁边的同学发出窃窃的笑声,女孩的头更低了。我急忙说:“虽然她今天没背出来,但老师相信明天她一定能背好!”果然第二天上课她高高地举起手,很熟练地背完口诀,我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响声!从此,小女孩变得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我的不断鼓励中,她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进步!她还曾悄悄告诉我:“老师,我喜欢上数学课!”

2.正确处理教材,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内容

数学给人的印象多为理性知识,其人文性与教育性似乎少一些。其实认真细品发现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数与代数中,强调通过实际情境,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存在大量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生活化数学”“数学生活化”的意识;在计算中,注重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品质和估算能力;在空间与图形中,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获得切身体验;在统计与概率中,通过情境教学、运用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调查、合作体验交流、自主提问、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统计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和兴趣;在综合应用领域,主要关注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3.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自信心。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给他们交往技能,让那些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地交流、沟通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教师因势利导问: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因此学生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

(3)分层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中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就要求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做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如,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个性化作业,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计课堂作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另外,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全过程。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