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11 16:23:29

导语:在智慧课堂研究成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第1篇

一、转变观念。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新的学年。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准确理解教学内容,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把握教学要求,

重视研究教材体系,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教学行为。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不断的调整。

二、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

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新的一年里。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提高课堂效益。二要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①目标上。

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②内容上。

面向全体学生上来,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④要求上。

变学会为会学。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

三、强化管理。

把握基础知识,1加强集体备课。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落实常规。2加强教学管理。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提升理论素养,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第2篇

关键词:情趣课堂;学习场;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0-0050-05

“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课题立足我校“十五”期间的研究基础,并力图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在课改大潮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化探索,取得具有“轻负担高质量,重情趣高效率”的校本特色的研究成果。课题于2008年4月立项(课题批准号为B-b/2008/02/040),2011年6月完成结题论证。该课题于2011年11月被评选为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追本溯源:课堂教学期待情趣盎然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但综观当今教育,学习仍是一件既“刻苦”又“痛苦”的差事。该课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下因素:

1.新课程改革期待充满活力的课堂

进入21世纪,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等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显然,情感作为人生命中最为活跃、重要和复杂的因素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新课程的实施和深化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学习内容中有哪些情趣性的学习资源?怎样的学习方式是学生感觉到趣味盎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进行评价?情趣课堂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凡此种种,只关注知识传递,不关注传递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的生硬做法显然被大家所摒弃,乐见在教学中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学习的状态和用积极的状态去教,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

2.立足儿童发展期待充满情趣的课堂

(1)当前课堂重知轻情的失衡。

虽说素质教育倡导多年,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但勿庸讳言,高考指挥棒照旧在挥舞,应试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综观很多地区、很多学校,考核仍以一张试卷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业绩,重知轻情的状况难以得到很好的改善。原本富有情趣的教学资源,可以上得情趣盎然的课,变得过于理性,课堂上充斥着知识的讲解,充斥着机械、枯燥的习题训练。如此种种,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搞坏了,造成思想僵化、情趣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上课都没有兴趣,怎么可能学得好?

(2)儿童发展以人为本的缺位。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但是在教育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作为成人的教师们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而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不知道“儿童在哪里”。我们漠视儿童对玩的渴望,对情趣的需求,我们唾沫飞溅地讲解知识,毫不客气地让儿童苦战题海,我们眼里很少有儿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也不例外,学生存在一定的“苦学”现象。

3.根植校本研究期待课堂教学变革

“十五”时期,我校在省立项重点课题“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中对数学教学如何联系生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期,我校还研究了省教育学会课题“情趣作文的实践研究”,“情趣书法”也是我校的特色,所以我们对情趣课堂的研究已有了前奏性的跃动,并取得了相关成果。“十一五”来临之际,我校就在思考:如何在继承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来进一步改善课堂?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注重快乐过程,追求完美结果”。继而我们又认真学习了青岛实验小学等地的实践经验,在具体的操作上有了参照样本。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和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我们尝试通过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重视教师的情趣引导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一种主动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地学习,掌握知识,点化智慧,润泽生命。形成了以情趣课堂、情趣作业、情趣课外综合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情趣教学特色,使有效教学走向高效。

理清脉络:情趣课堂研究指向何方?

情趣课堂研究作为理想化的方向提出了,那么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和追求的价值体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些正是我们需要理清的概念脉络。

1.情趣课堂的概念内涵

(1)情趣课堂的核心概念:

“情趣”从词面看是指情感与兴趣的综合。《现代汉语词典》对“情趣”的释义是“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当情趣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词时,这里的“情趣”则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和趣味,包含学习的兴趣、理趣、志趣,以及与学习内容、过程相关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既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活动,又是个体认知活动的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内在动机。兴趣可以唤起人的注意,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启动器。而情趣比兴趣的内涵更为丰富,是兴趣的提升和发展。情趣不仅包含兴趣,还包含理趣、志趣。根据对小学生情趣形成和水平的研究,我们认为情趣一般有三个层次:“兴趣”属于情趣的初级水平。兴趣与人的内在的感觉情绪相关联。“理趣”属于情趣的中级水平。理趣与人的理性水平相关联,主要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倾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方法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知性能带来无穷的趣味。“志趣”属于情趣的高级水平。志趣是由兴趣、理趣迁移为自己志向的结果,是更加稳定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志趣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情趣课堂”是一种使学生感到趣味盎然的课堂,是生动活泼、智慧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里课堂不仅指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当包括课堂空间中物理与心理、社会与教育、个体与群体等等因素的有机综合。情趣课堂还应当是师生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活动的高水平体现。情趣课堂也应当是一个充满情趣和吸引力的社会心理场。它以积极的课堂气氛去浸润学生,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智力活动与审美情感的愉悦,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情趣和智慧同构共生,从而产生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情趣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脑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表明,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感与认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过程,而应当理解为两个并行的过程,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都是脑神经整体功能的体现。针对传统教学重知轻情的弊端,情趣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潜能。

实践证明,“情感在一个人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司职情绪的大脑相关组织激素蛋白质的分泌,进而影响人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热情,消极的情感便会阻碍学习的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把情感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提出来,指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新课改也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情趣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明确把“完善教学目标”放在优先位置,把形成学生乐学的心态作为课堂的追求目标。

情趣课堂决不是肤浅地追求课堂表面的嘻哈热闹,而要追求深层次的“理趣”,关注代表智慧的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指向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逐步引导学生从低层的兴趣发展到持久的志趣。

情趣课堂追求知情和谐发展。情趣课堂之所以突出“情”,只是对以往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的一种矫正,而不是忽视或否认教学中的认知因素。恰恰相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认知因素的重视,尤其要借鉴国内外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力求形成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

(2)情趣课堂的主要特点:

学习环境的宽松性。美国著名学者吉诺特曾多次强调:“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创造有情感的学习环境。这是任何精细的机器都永远无法代劳的。”情趣课堂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供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心灵的交锋,真情的宣泄,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小学各科的教材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蕴含着浓浓的情趣,然而它呈现的形态却是静态的语言文字或符号、图片,要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其中的丰富情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现版教科书已改变了原来“刻板”的面孔,编写得已生动许多,为此,我们要精心研读教科书,尽量挖掘出教科书中情趣性的学习内容。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给学习内容添情加趣,如以现实为素材,可添生活之情;富人文气息,可添文化之情;编趣题讲故事,可添快乐之情。

教学方法的生动性。呆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才能迎合儿童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故作悬念、激发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语文课上娓娓动听的背景介绍、声情并茂的范读表演、生动逼真的电视画面演示、优美抒情的音乐配音,都能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有情有趣的学习中。

教学评价的人文性。情趣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评价方式上鼓励老师用富有爱心、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指出孩子行为的对错,成绩的好坏。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明白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构建小学情趣课堂的实践研究”就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主阵地上研究如何使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富有情趣,探索实现情趣课堂的操作路径,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情的和谐发展。

2.情趣课堂的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让情趣充盈课堂,让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让教师在富有情趣的工作中成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中成长,让学校在情趣特色的形成中成名。具体目标是:

(1)形成对情趣课堂较为清晰的校本化理解。通过研究的深入,我们要深刻理解情趣课堂的内涵与特征,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在自己的实践基础上赋于我校个性化的理解。

(2)构建情趣课堂的课堂实践模式,形成一些情趣课堂的操作样式。

(3)达成学生知情和谐的全面发展,课题研究最本质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期待学生能乐学、会学,知情合一,谐调发展。

(4)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塑造科研型教师队伍。①转变教师观念,认识到情趣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②改变教学行为,使教育科研成为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③善于反思总结,促使教师多出优秀的教学成果。④磨砺出更多的教学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教学骨干。

(5)丰富办学内涵,彰显学校特色。通过举办对外的汇报活动、展示活动、较高质量研究经验介绍等多种方式来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办学美誉度。

跛行千里:情趣课堂实践初见成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辛苦的磨砺总是给付出者以真诚的回馈。三年来,我校的课题研究从蹒跚学步一路跛行千里,学校的课题研究从模糊走向逐步清晰,从“赶鸭子上架”走向教师的自觉追求,成效显现:

1.初步建构情趣课堂的理论框架

(1)形成了对情趣课堂校本化的理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不断加深对“情趣”的理解。课堂追求情趣,并不意味着去迎合情趣。打造情趣课堂是为了克服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状况所作的一种纠正,它不是忽视或否定学习内容中的认知因素。所谓情趣只是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给小学各科学习穿上一件比较生动有趣的外衣,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喜爱,从而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最主要的,我们还是要脱掉这件外衣,把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点适时自然地转移到知识本身,而不是始终停留在漂亮的外衣上,知识本身所弥散的理性之美若能吸引学生,这才是长久的,力量巨大的。过于放大情趣,把情趣泛化,导致的结果是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得到的也是肤浅的情感体验,可谓是舍本求末。

情趣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学习场。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系统,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社会、心理因素。课堂中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不仅有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还包括课堂其它各种情境因素,如:课堂的物理环境、集体的人际关系、课堂事件、心理气氛等等。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拓展到研究课堂的学习场问题。关于“场”,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如磁场等。后来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把这一概念运用到社会心理学中,成为分析社会心理情境的一个重要工具。他认为,人的行为是情境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社会心理场”是指影响人们行为和心理的各种物质、心理因素的情境。当人们进入某种情境时,人就会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因此,我们认为,情趣课堂要把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整个社会心理情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这一意义上讲,情趣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情趣与生命活力的学习场。

(2)初步构建了几个校本化的操作样式。

情趣课堂的建构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由于每一门学科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趣因素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去建构各种情趣课堂的样式。目前,我校初步形成了数学、作文、英语等学科的情趣课堂操作模式。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建构模型——解决问题——用于生活

作文学习:怡情——沟通——松绑——实践——积累

英语课堂:以“乐”入境——表演性学习——趣味练习

2.形成一批情趣课堂的物化成果

(1)学生学习成果丰富。

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更追求完美的结果。正是因为解放了学生,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学生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动性,学习更热情、成绩更突出。在三年的各级各类比赛中,书画类竞赛有100多人次获奖,科技小制作有约20人次获奖,音乐“三独”(独唱、独舞、独奏)比赛中有200人次以上获奖,各种征文竞赛有约200人次获奖,省数学小论文竞赛有约35人次获奖……如今,两本学生情趣作文集《快乐星期八》和《会游泳的鸡蛋》已由珠海出版社正式出版。

(2)教师研究成果突出。

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积极撰写论文和案例,至今已有近150篇论文在省市以上各级各类征文竞赛中获奖,有约16篇于各类省级以上报刊。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小学情趣课堂的理解,不断探索小学情趣课堂的操作模式,不断实践着情趣课堂。如今已把所思所做撰写成课题专著《情趣课堂——构建充满活力的学习场》,由现代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研究成果再次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3)学校办学内涵丰厚。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学传统,自从开展了本课题研究后,我校更是注入了一潭活水,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①科研浓氛围,学校显内涵。

老师们能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边研究边工作,教育科研成了老师们的工作方式。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平时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及业务学习时间积极进行研讨,畅谈研究感悟。在研究中,老师们对情趣课堂产生了很多感悟:

我一直执教低年级语文,长期从事情趣书法研究。在教学中,我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基本笔画,以人、事物来活化字形,使书法教学有情有趣,让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笔笔传神地写字,赋予每个字生命的活力,把做人的道理蕴含其中,学生对写字从“兴趣”到“理趣”,再到“乐趣”,直至“志趣”,做到“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周丽君

我想:情趣课堂该是什么呢?它应该是三月的夜雨,六月的柔风,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学生幼嫩的心灵,同时也默默地改变着我的工作心境和工作方式。“用情感化,用趣牵引,用艺点化”,工作着,研究着,并快乐着,这就是情趣课堂研究中的我。——汪燕芬

情趣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一个教师,一个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教师,他的生命动力来源于而且只能来源于教育科研! ——王羚

这些发自教师内心的话语,流露出的是他们对科研工作的热情,正是这股热情渲染出了我校浓郁的科研氛围,在办学理念“注重快乐过程,追求完美结果”的指引下,学校正努力走内涵发展之路。

②活动创佳绩,学校赢美誉。

2009年6月我校承办了江阴市名特优教师风采的展示活动,由校长带头展示了四堂课题研究课,活泼生动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每年学校面向全市的展示课活动,也都充分体现了情趣课堂的个性特色,我校的课堂活而不乱,趣而有味,课题研究让我们的课堂有了活力和深度。

从2008年课题实施至今,新增10人被评为无锡市(或江阴市)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两位老师执教的研究课分获省一、二等奖,有近10位老师获得无锡市一等奖。在近两年的江阴市教学大比武中,我校有十多位老师获得一等奖。

以上一系列活动,尤其是所取得的良好成绩,有效地为课题研究成果作了推广与宣传,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一道特色风景线,为学校赢得了美誉。

任重道远:情趣课堂研究路途遥遥

第3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创新应用;模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1-04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因素,造成多校区管理费时耗力;各校区之间在管理水平、课堂执行力、师资水平和教研能力上存在差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从2012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解决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下面笔者就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分享。

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目前我校共五个校区,对智慧校园的应用与探索重点聚焦于解决学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主要操作流程为:①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校区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②借助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管理功能,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物理校园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对感知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实现校园内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智能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

1.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

要实现多校区智慧管理,需要常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认真做好、研究好常规管理,搞好这个顶层设计,是实施智慧校园管理的必要条件。目前,我校多校区内部常规管理分为三大管理团队,从上至下,既垂直又交叉,既统一又分散,体现了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校区管理方式。但在常规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人力的分散,各个校区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变难;资源分配、优质资源共享等远不如单校区容易实施;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经常奔走于各个校区,浪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因此,要突破现有的管理瓶颈,我们可以借助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优势,来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

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端形态,因此对数字校园的分析建构是实施智慧校园建设的基本保障。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人、环境、机制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人、环境、机制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影响: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智慧校园管理模式,即借助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将学校常规管理方式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形成了鱼洞二小智慧校园七层管理结构模型(Seven Layer Management Model,简称SLMM),通过七层管理结构的实施,实现多校区的高效便捷管理。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结构图共七层,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图,每层的具体功能及应用阐述如下: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信息部是管理CEO,直接为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幼教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幼教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的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信息部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并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既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建设、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们的实效,才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智慧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有基础设施支撑,即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在上述SLMM结构图中,第一、二、三、四、六层应用主体都是“人”,第五层是应用服务的管理平台,第七层是应用及实施的环境,每层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管理实施的内在关联是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智慧校园环境支持

结构图中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本保障,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

1.后台环境

后台环境包括云计算服务器、分布式文件服务器、非关系数据库服务器等;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优课、易教)、智慧课堂备课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网络辅导与自主学习系统、互动教学数据分析系统、电子书包等。

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支撑,是智慧校园“智慧”的体现。云计算平台是支撑智慧校园的高集成、高效率、高智能的网络数据平台。[1]环境支持结构由信息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数据层、基础设施五层组成(如下页图2),其中第五层基础设施是实施多校区智慧校园管理的基础保障。

2.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包括传输系统、感知系统、终端设备。物联网技术为智慧校园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协作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师生全面地感知教学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获得智慧化的学习、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物联网的感知系统,是利用传感器、采集器、RFID、二维码、高清视频监控等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校园环境的数字化管理和全天候监控,使校园管理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和智慧化。[2]

智慧校园具体应用

1.智慧办公

通过智慧办公系统(hppt://),教师只要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在校园任何位置实现无线办公。智慧办公系统主要包括个人事务、工作流程、行政办公、人事资源等模块,模块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增减,其中个人事务包括邮件、手机短信、公告、通知、新闻、考勤、工作安排等项。智慧办公基本涵盖了常规办公管理,能实施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办公。

2.可视化应用

借助五个校区的阶梯教室、会议室、礼堂的高清摄像头、无线话筒、音箱、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依托五校区的网络基础、感知系统、可视化会议管理系统及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多校区的可视化会议和互动教学教研。视频会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学校多个校区开会、培训、研究等难于集中进行的问题,提高了多校区管理的有效性、统一性。

3.智慧科研

全面实施科研管理数字化,主要应用为科研档案管理,校本教研、校级课题、区级课题、市级课题、国家级课题等全面数字化、系统化,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等。数字化归档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类及Flas等,并实现分级、分层、分类或按关键词进行查询;同时包含在研课题研究,管理平台提供后台分权限实施动态管理。智慧科研管理,能使研究成果“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让研究成果“长眠”于档案室。

4.智慧服务

一是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共享教学、生活和服务信息,和接收任务。二是借助移动终端支付、远程无线抄表等方式,方便地完成校园各项费用的支付。三是利用移动终端的短信、彩信等功能享受校园和公众的各项服务。四是实验设备智能检修提醒、自习教室照明设施智能感应操控、门禁安全智能防范等。五是利用数字化的视频监控、无线定位、空气检测、红外感应等技术,实现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全天候监控检测,预防犯罪。

这种基于角色的智慧校园个性化服务,除以上应用外,目前学校还有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德育、智慧评价、资源建设等模块正在建设及探索,这些也是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重点,能为学校的多校区管理提供实时的智能化管理。

实践反思

对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的探索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是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更便捷。目前智慧校园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标准规范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建设标准规范,也要有细节的标准规范。[3]一是国家在推进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务必重视相关保障机制,如资金、队伍、制度、组织机构等的建立与有效运行。[4]二是地方教育机构在进行智慧教育规划设计时,务必重视相关标准,如环境、资源、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有实施的肥沃土壤。

2.安全性、可靠性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及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5]如将资源存储在云端,这些资源就涉及第三方,且对第三方是完全透明的。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全面感知数据的处理过程有很多环节,服务系统的成熟度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广泛使用,都增大了信息泄露的可能。

3.系统整合问题

智慧校园是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要考虑与原有基础设施的兼容问题,避免对数字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

4.经费保障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加之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教师应用问题

“建”是基础,“用”是关键,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学校需要加大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应用力度。

总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对传统教育模式、管理体制及业务流程有巨大的冲击,又面临着来自管理机制、成本控制、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6],学校领导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推动学校改革的根本趋势,对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不盲目跟风,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的最佳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3]曹春梅.云计算、物联网及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

[4]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第4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教科研;小学;全体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39-01

近几年,江苏省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的教科研呈愈加务实、愈加接地气的态势。2015年12月2日下午,“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相结合,在学校迎春校区的阶梯教室举行课堂研讨活动。陈老师借《登鹳雀楼》给二年级同学执教了吟诵课,倪老师结合古文《自相矛盾》配乐朗诵,再吟诵,整个课堂充满韵律之美。这两节课,结合两项课题的实践研究,携课堂实践、校本文化、语文课标于一体。课后,“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针对本次两项课题结合研讨的情况和目前城东小学教科研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一些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

无论是“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还是“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近几年的研究都是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教师永远离不开课堂,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吟诵课题组上至六年级,下至一年级,多次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还把吟诵课送到了邻近的社区学校。2015年暑假,来自市区城南社区的近一百名学生和家长,早早来到莲花四区文化活动中心,用心聆听城东小学张燕老师的吟诵课。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张老师以童诗导入,激发兴趣,诵读古诗《小儿垂钓》和《渔歌子》,指导学生注意停顿,掌握节奏,初识平仄,且吟且诵。在循序渐进的吟诵指导中,孩子们逐步掌握了“平长仄短韵字延”的吟诵秘诀,沉浸在趣味无穷的古诗词吟诵中,并感悟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张老师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展示了吟诵的独特魅力。活动得到了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也将古诗文的吟诵由学校带向了社会。而图文结合的课题是将课文插图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倪粉华老师根据配图,与六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古文《自相矛盾》。图片中矛与盾形象地展现了二者的互不调和,可是卖此货者却夸下海口,令人啼笑皆非。倪老师在将古文大意疏通之后,便和学生按节奏吟诵。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节奏感和生命活力,学生也由之感受到祖国文化的趣味无穷。

二、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

陈老师和倪老师是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都是基于全体学生做研究。古诗教学方式很多,历来对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城东小学的“小学传统吟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有效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两个课题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借助插图,以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是全体学生的阵地,是全体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几乎每一课都有插图。合理利用吟诵,巧妙配合插图,将之与课文内容结合,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途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这是课题组的目标。老师们巧妙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学生读书更绘声绘色,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研由点及面渐辐射

几年来,参与课题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也带动了更多老师的热情。“区域内小学教师教科研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来自海陵区的几所学校和单位。规模不同的学校之间教科研必然存在差异,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之间的不同使得教学与研究也不同,这都使教科研的调查更加便利,研究更加立体丰富。教师们的教科研意识都在逐渐加强,而且教研水平也在提高。一所学校做课题,受益扩大到区域内的其他学校,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旨意所在。要想将教科研效益最大化,可以尝试以下三点。第一,结题后不要束之高阁。教科研的成果尤其是课题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花了大力气,也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如果把老师们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工作中,效果将得到放大。课题结题了,并不代表研究结束了,教科研成果在学校内部、区域层面上一定要促进交流与推广。第二,注重推广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宣传那一纸奖状。科研成果是一所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在各个场所广泛宣传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更重要的是推广成果:一节课如何才能上得效率高、潜能生的转化策略有哪些、表扬与批评如何艺术地运用等,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智慧,这些智慧应该长久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而不只是存在于课题研究中。第三,把教育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教育科研并不以获得结论、发现规律作为研究的终点,在整个学校教育科研进程中,不断地传播改革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不断地将它们转换为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才是教育科研的最终归宿。

四、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分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的需要。教师在忙于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做一个有个性有成就的教育家,更好地教书育人。正因为教师意识到“做”研究,比“教书匠”更利于实现教育人生,也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所以才有更多的教师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第5篇

我校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相关经验总结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数学教研》《物理教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100多位教师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省市级教学案例或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结合课题研究,我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研系列丛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案例汇编》和《优秀课堂教学反思文集》。学校还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特别是我校师资、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套餐,分三次自编146本校本课程系列丛书,涉及高中新课程的领域,共计百余门课程,基本完成了“校本课程超市”建设,该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在我校举行的课题研究结题现场鉴定会上,鉴于该课题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一致同意该课题结题并形成如下鉴定意见。

第一,课题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意在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研究对深化“问题解决”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推动教育实践的理念转变与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二,课题研究从“建构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多元智能理论”等出发,对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校本思考,认为新课程实施必须聚焦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行为变革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索为平台,努力构建研究型教学文化,形成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整体思路,显示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敏锐眼光和教育智慧。

第三,课题组围绕“问题解决”教学的实施原则、实施策略与方法、教学设计模式等,重视研究与实践相融合,重点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探索“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开发与研究,积极构建学校探索教育文化,并以探索教育研究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整体提高学校效能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课题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得当,体现出较高的研究品质。

第四,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感悟问题,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反思——共同提高”为基本程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通过研究,公开出版和近60万字,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得以养成、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学校办学内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建构了校本研究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文化。

第6篇

我校从2010年起实行课题微型化,在做实、打响学校主课题的同时,确立一批市、校立项的辅微课题,形成一个学校主导课题覆盖下的“教学科研、德育科研和其他科研多线并进,人人参与又分工协作”的网格化研究格局,实现教育教学工作微课题化,使之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抓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基石。为做实做优微课题,学校加强了过程管理和指导,具体操作如下:

一、大题小做,做实做细

根据以往课题研究只是少数人负责,多数人挂名情况,学校采取将主课题分解成许多个子课题,同时实行子课题单独申报独立课题,实现课题微型化、具体化、专题化,并对总课题核心成员根据各自的子课题、微课题实施与完成情况实行动态出入管理。学校对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管理采取“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过程即方法”“学习即提升”“改进即成果”五大策略。这样既给所有参与微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又让教师课题研究逐步走向真实、有效。

教师可根据学校课题分解的任务选定研究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选取迫切需要解决且可行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内容。如学校所有普通教室内安装多媒体电子白板系统后,每年10多位教师参与电子白板课堂应用项目的专项研究;结合学校推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组织了几批导学案应用改进课堂教学的专项课题;思维导图应用、学科化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也是许多教师愿意做的专题。通过统筹安排研究内容,确定专题,为教师指明研究方向。为避免选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倡导教师自主选题的同时进行专项指导,确保每位教师选择研究行之有效的问题作为微课题,并能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工作。

二、小题大做,做出精彩

微课题实施过程中学校定期召开会议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并对各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评估。对价值大又较难开展工作的课题相关部门通过营造氛围、加强辅助,实行小题大做。如我校8年前为55个普通教室配备多媒体电子白板系统后,因种种因素只靠3位教师兼职协助维护管理,没有配备专职电教或管理人员,也没引入社会化管理力量,班级电教管理力量十分薄弱,这直接影响教师课堂运用效果和使用的热情。为此选取针对性强,并决定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是否有效的“班级电教设备自主管理”课题作为电教工作突破口。通过课题实施调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增加管理维护力量,确保每个班级内的电教设备天天可用、天天在用。这不仅确保了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在8年中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维护费用,更大的收获是培养并锻炼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孩子。

三、一题多做,做出干劲

1.一题多人做。微课题研究对象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或难题,所以研究内容很真实。但有些教育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不同的层面,但教育实际必须直接面对。如班级电教设备自主管理课题的“自主管理”不是放任学生自由管理,也不是不需要教师指导就可实现的自主管理。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学生自主管理只能定位在辅助管理。学生不可能完成全部管理维护工作,因此,学校应加强配备必要的管理维护人员。从客观情况看,设备管理维护不仅很繁琐,又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经验,需要管理维护人员不断学习钻研,才能排除多种故障。所以很少教师愿承担此任务,这是学校电教工作最困难之处。为此在学校层面的课题下提倡每位兼职电教老师根据分工年级特点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实行一题多做。负责初三年级的电教老师根据毕业班的特点实施“小先生制引入初三电教设备自主管理的研究”,负责初一年级的电教老师针对初一起始年级特点开展研究,负责初二年级的电教老师也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共同目标都是让更多的同学成为小先生,并参与班级电教自主管理工作,协助老师管理维护本班设备。这样,学校电教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课题指导的形式督促兼职电教老师主动工作,突出他们主持人的角色而淡化“兼职”角色,并让他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做出干劲来。

2.一题多次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学校多年来课题研究的一条主线,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尝试了“综合素质发展评估”“学生学习习惯目标化管理”等项目的研究;为提高信息化进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实施了“信息化进程中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培养”的研究;为培养初中学生学科化自主学习策略,先后进行“导学案应用”“思维导图应用”“小先生制”等项目研究,努力将学习目标、学习指导、学习过程学科化、具体化、自主化;目前为深化自主学习策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源动力,引入“活动单导学”的研究。同一主题反复做,努力做得次次有深入、年年有创新。

四、多题合做,提升含金量

微课题研究重视个体探索,也需要同伴互助。课题间相互交流协作可拓展研究视野,摸索更多更好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此,学校提倡在个人独立研究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将校内相近课题建立课题协作组或互为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这样,既使教师及时把握改革的动向,发挥专题合作研究的优势,为学校总课题从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研究积累直接的素材,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较高平台上持续发展。

第7篇

一、优化自主学习的“软环境”,凸显数学课堂的“生本性”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课堂环境.

在“表面积的变化”一课中,我安排了两个层面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变化的规律. 一是探寻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观察27个小方块拼合成一个魔方的动态过程,看到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因为有的面重叠在一起. 接着引导学生碰到难题时可以从简单的情形开始考虑,一起研究了将2个、3个、4个、n个相同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然后回过去研究魔方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提升了变化规律. 二是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体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先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磁带拼成大长方体,得到三种拼法,比较得出拼合面越大,表面积越小,越省包装纸. 再小组合作,讨论研究10盒磁带怎样包装更节省纸张. 通过这样一系列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了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凸显数学课堂的“生动性”

在生态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让学生的一切表现因精彩而使课堂变得生动.

教学“一位数除三、四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笔算”时,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教学,就题论题,学生也能掌握除法的笔算法则,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都是三位数,对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需求. 学生们各抒己见,并举出了一些例子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会是四位数吗?”“除法只能使商越变越小吗?”“如果一位数除四位数,商会是三位数吗?”……学生的问题接二连三,但我都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我稍加点拨指导. 这样一来,师生共同创设了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三、搭建感悟成长的“大平台”,凸显数学课堂的“生长性”

生态课堂追求“双赢”,即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和学生一起成长是生态课堂背景下教师的一种道德追求与价值取向. 因此,每一节课都是研究对象,都是科研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锻炼自己组织管理、协调课堂能力的机会.

在六年级“可能性”的复习课上,当讨论的话题由“甲、乙两人玩套圈游戏,下面的哪些方法是公平的”拓展到“如果是三个人,用什么方法可以公平地决定谁先套”时,学生自然想到了常用的抽签方法,可有一位学生却令人意外地提出了质疑:“老师,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当第一个人抽时,他赢的可能性是1/3;可当第二个人抽时,只有两张纸条了,他赢的可能性就是1/2了;最后一个人就没得选择了. ”他头头是道地表述竟让我一时也犯起了迷糊. 带着遗憾,我一下课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最后终于确定了“公平”这一答案,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我由衷地感叹,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靠自己的教学机智,更重要的应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往往可以获得课堂效益与师生生命的整体提升.

第8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生命观 教育教学互动机制

过去八年,新课程改革在实验、探索、成果推广的过程中,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旨,以转变人才教育模式为核心任务,促进了教育由关注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的深层次变革。伴随着涉及教育理念、课程构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管理的全方位教育改革,广大师生正在健康地成长。然而,“实用性”、“功利性”、教与学行为偏重“技能性”等价值取向还在影响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导致生命发展意识游离于教与学活动之外的现象产生。面对“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和推广的艰巨任务,我们应该明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的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新的聚焦点,探索和实施新策略呢?我认为,用教育的“生命观”审视教育,则新阶段的根本特征、聚焦点及主要策略,应该是构建和完善以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激活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为宗旨和主轴的教育教学生命互动机制。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特征之一:践行教育的“生命观”和“整体思维”,确立“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的教育目标。

叶澜的“新基础教育”,把人的内在力量的发展提升到教育目的的高度,强调用人的完整性的观点,用“整体思维”看待教育。因为人在从事任何一种活动时,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出现的。看不到这种完整性,教育就会片面化。[1]因此,教育应该突出对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满足。新课程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有利于引导我们激活教材文本资源和学生认知体验的“原始资源”,有利于在多向互动、动态创生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资源。然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往往只将其看成服务于认知目标的“附属物”、纯工具角色、单纯刺激某种技能学习“趣味”的手段,甚至将其当成以示目标完整性的有名无实的标签,而不是像叶澜所说的“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和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2]没有认识到情感目标本身也是一个终极目标。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个性化、动态化、多层次、丰富多彩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因素在活动中的作用和效应是综合性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文本价值取向的共性,又要看到学生认知和体验过程的个性、差异性和发展性;既要看到学科特点和学习某种技能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我们不能把教学活动从师生整体的生命活动中剥离出来。我们应该鼓励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需要、体验、潜能和个性的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多向互动的交互作用中,激发生命活力,发掘情感智慧潜能,激活创新能力。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赋予人把握自己命运的意识和能力”,“育人生命发展之自觉”[3]是教育的重要品质。

新特征之二:以教育的“生命观”,指导生命课堂构建。

叶澜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的伟大事业[4],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础,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构建生命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一直抵教育本质的基础性、原点性问题,将教师的教育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到一起;是促进“生本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生长点、重要切入点以及有效发力点;是实施新课程“三维课程目标”等核心理念的交汇点。它能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的“最新”究竟是什么,怎样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困惑,同时,对引领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片面关注技术性之“外力”,却忽视生命互动之“内功”的误区,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因为教育的根本是生命,教育的根基是孩子,教育的根源是生活。而生命课堂的构建,正是植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它让知识以“生命的动态”呈现,将现实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需要相沟通。

如有位教师在上七年级思品课《合作带来共赢》之前,先将学生分成“家庭组”、“公司组”、“师生组”、“异性组”,再让他们分别对四个群体中竞争及合作情况进行社会调查。课堂上,他又让各组学生模拟群体成员角色,参加“怎样让合作带来共赢”的讨论,再现和体验生活特定情境。结果,家庭组中有个饱尝父母离异之苦,受到邻里关照的孩子说:“我是爸爸,应该有爱心和责任,家里面要合作得很和谐,还要在与其他家庭的竞争中互利互助、共同致富。”公司组有的说:“我是经理,我要传递爱心,启发大家在竞争中友好合作,荣辱与共。”师生组一个学困生说:“我是校长,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大家都在竞争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异性组有的说:“我要用友情让异性之间的竞争焕发出合作共赢的异彩。”

融进真实的生活情境,架起一道桥梁,沟通课堂与生活;引进时代活水,唤起心灵感应,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正如叶澜所说:“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符号,它们也是有生命的,但是要靠教师去把它们重新激活,使其呈现生命态,办法是让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世界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5]以精神生命参与为根本,以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基本方向,以孩子生活世界真切的个性化体验为基础,以心灵参与的角色对话为前提,以幸福共品、情感共鸣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为桥梁的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互动。

新特征之三:以“激发生命活力”为宗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中生命活动的“整合”。

“促进精神生命发展”作为“新基础教育”的特质,需要我们从教育的根本上赋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内涵――实现“三能”整合,即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智能型”,发挥教师教育教学艺术和策略创新的“能动性”,以及发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潜能”的有机整合。当今时代,以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正趋向于智能型、人性化,各国都借此开发学生个性潜能,以加深创新素质和谐发展的深度。如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不断发掘潜能的终身教育体系中。[6]这要求我们构建充分发掘学生情感、智慧潜能的信息化生态课程。现代信息技术与三维课程目标实施整合,充分利用师生情智活资源,把融进真实生活的媒体情境和学生活动真实情境交融起来,构建人性化生态课堂,以适应网络教学人性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实现情(情感)、智(智慧)、技(技能)交融共生,激活精神生命,发掘学生情感潜能、智慧潜能、元认知潜能、创新实践潜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真正提高生命活动的质量。

如我校在“十一五”课程信息化课题研究实施中,在设计虚拟网站时输入了各学科的大量学习资源和生活仿真情境的课文、章节(单元)、“智能大冲浪”活动:“腾飞点”(基础知识大比拼)―“探险区”(问题探究)―“云里斗”(分歧点辩论)―“新洞天”(先发现、创新点)―“凯旋门”(研究成果自述)―“我实践”(实际问题个性化创造性解决)―“颁奖词”(激励性评价)。同时,我校在实施中不仅指导学生利用中教育星和K12等资源及本地强势优质资源进行拓展延伸研究,而且设计了BBS,以便学生交流社会实践体会。在活动环节中,“知识闯关”伴随着人性化的鼓励喝彩、情感激导、策略引导、过程调控。用在课堂上时,教师通过网络把学生连接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发挥“情智激导”和“头脑风暴”效应。这种新型的人机交互环境,自然呈现了一个界面友好、形象逼真、积极能动、激烈角逐、情智互生、张扬个性、师生潜能充分发掘、学生学科素养和谐发展的开放性立体课堂。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联系生活,发展语言智慧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ai这个音节时,我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和老师站在一块比身高,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孩子们有的说:胡老师高,xx小朋友矮。有的说:胡老师比xx高,xx比胡老师矮。甚至有一个孩子还用这样两句非常精彩的话来概括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师是a,我是i,高高矮矮在一起。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zhi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请孩子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因为在教zi时,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带领他们学习的,因此,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被他们编了出来。有一个孩子这样讲道:zh是妈妈,i是孩子,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可孩子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妈妈,小i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我们低段教学中,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来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记忆,发展视觉空间智慧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者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三、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i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他们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有个孩子站起来说,她要用儿歌来记: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