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

时间:2022-01-26 23:19:20

导语:在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乡教育差异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湘西少数民族教师 职业收入 调查报告

湘西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多年来一直吸引着省内外人们关注的目光,在教育发展呼声渐高的当下,那里教师的职业收入目前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究竟有多高?其职业收入与其所付出的劳动是否契合?凡是关心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的人们,理当关心这些问题。

一、调查数据的来源

本文所引用的反映湘西教师职业收入状况的数据来自于自编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职业收入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在范围上涵盖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8个县市,在类别上涵盖了地方高职学院、城市职业中专、城市与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方便性原则,并按照学校层次、性质等的不同选取30所学校,在每一所学校则主要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调查对象,委托这30所学校分别根据教师性别、教龄、学科按比例选择教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77份,回收率94.25%;其中有效问卷为377份,有效率为94.25%。

本文引用的其它行业收入情况来自中华英才网的《英才薪资调查(2004年下半年)统计结果》与麦可思的权威调查报告。

二、调查研究结果

(一)湘西教师的平均年薪

本次调查的湘西教师职业收入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补贴等每个月的稳定收入,在接受调查的377人中,月收入在801~1500之间的有116人,占30.8%;月收入在1501~2000之间的有159人,占42.2%;月收入在2001~3000之间的有85人,占22.6%;月收入在3001~4000之间的有17人,占4.4%。按各个组别的平均数算,求得湘西教师的月均收入为1754.23元,即年均收入为21050.76元,这一数字明显低于中华英才网上的2004年全国教师的平均年薪22274元。湘西教师总体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实行绩效工资以来,虽然给湘西教师收入带来一定增长,但由于湘西经济相对落后,当地因财政困难而无法保证教师绩效工资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教师之间收入的地区比较、类别比较、城乡比较、性别比较及教龄比较

1.教师收入的地区比较

通过对湘西八个县市之间的教师收入进行比较,可见在教师收入上,各县市差别并不大。湘西州所属八个县市,除了吉首市为省级扶贫县市,其它7县皆为国家级扶贫县,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状况大同小异,因此教师的经济地位相差不多,教师工资收入都比较低,除设在吉首市的几所高职学院和几所城市中小学个别教师有点课外收入之外,在总体上,各县市教师的收入差距不大。

2.教师收入的类别比较

理论上而言,教育机构的不同类别,往往是影响教师收入的客观因素。但是在湘西,由于财政供养能力的普遍不足,高职学院、职业中专、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民办学校等不同类别学校的具体差异并不十分明显。

3.教师收入的城乡比较

通过对湘西城乡之间的教师收入进行比较,可见即便排除一些隐性收入,在教师收入上城乡差别仍然比较明显,在接受调查的377人中,城乡教师人数几乎各占一半,城市学校里月收入在3001~4000元的有17人,乡村学校里月收入在3001~4000元的为0;城市学校里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有50人,乡村学校里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只有35人;城市学校里月收入在1501~2000元的有68人,乡村学校里月收入在1501~2000元的有91人。调查发现,城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课时奖金、加班费、津补贴和一些隐性收入上。

4.教师收入的教龄比较

教师各级收入的分布在不同教龄段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教龄在1~10年的收入多集中在801~2000元这一区间;教龄在11~20年的收入多集中在801~3000元这一区间;教龄在21~30年的收入多集中在1501~4000元这一区间。可见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工资也在逐步上升,这体现了一般教师从教的必由之路,即教师从新手上路,在教龄不断增加的同时,伴随其对教育贡献时间的累积,工资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递增。

综合上述分析,湘西教师之间的收入除了在地区、类别间无显著差异外,在性别、城乡、教龄上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湘西教师的收入水平在内部结构上呈现出合理性,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学历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城乡差异过大则不利于教师的合理流动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教师收入与其劳动价值的契合程度

据同一课题组其他相关调查表明,湘西教师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平均月劳动时间超过194小时,按前面得出的月均收入1754元来计算,教师每小时的平均工资为9元。而在湘西州府所在地吉首市的家教市场上,大学生的每小时平均收入在15元以上,教师的每小时平均收入在25元左右。教师在学校担负着繁重的课业、学生的安全与学校的形象,压力巨大;而在家带家教,则只需负责学生的学业,压力小,每小时收入又相对较多。这样,就使得城市教师在家做家教以及业余授课以获取收入的行为普遍增加,然而既使这样,湘西教师的平均收入仍无法与其劳动价值相匹配,既赶不上全国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更赶不上其他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

三、主要结论

一是导致优质教师流失严重。首先,长期以来,教师工资与教师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不能吸引素质佳、程度高的学生报考师范学院校,成为师资培训与发展的困扰之一。其次,在教师工资总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却比较高、劳动强度较大,主观上真正愿意做教师的人并不很多。2012年9月,麦可思《大学毕业生从教分析》显示,2011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仅有42%从事教师职业。而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人才市场的逐步放开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产生不小的影响,容易使得部分优质教师流失。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常宝宁带领调查组对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进行调查,就曾得出“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这一结论。

二是导致教师行为异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小学教师应具有中师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而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出了新的标准,即小学教师应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到一定的比例。教师付出了辛勤努力和大量教育成本满足以上这些要求后,却无法在从工资收入得到相应弥补,受攀比心理影响,教师可能会出现以下行为。

1.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收益补偿。比如在家里办学习班,收取家教费或者到其他一些机构带课,收取业余讲课费等。甚至少部分教师耽于家教和业余授课,忽视本职工作,甚至利用权力,强行要求学生参加家教。

2.因职业倦怠降低工作投入。由于收入的刺激作用消失,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失去教学兴趣,得过且过。因此,提高薪资有助于教师于本职工作,不必挖空心思、各显神通于本职工作以外的赚钱之路上,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成就感,为他们赢得社会威望。

参考文献:

[1]纪宣明.教师行为异化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建议[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8-30.

第2篇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是成人教育,都取得很大进步,具体体现在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很大提高,校舍环境有较大优化与改善,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等。但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城乡教育存在明显的差距,最明显的就体现在中小学教育上。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具有重要地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以后教育成长。因而研究乡村小学办学情况就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我们从基层农村来了解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现乡村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引起社会关注。

而且,乡村小学的办学情况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为此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将推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重点。华南师范大学是大学是广东教育的龙头,华师人秉承着关注教育的时代责任感,有义务和责任去关注乡村小学办学情况。

为什么选增城做调查呢?因为增城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不过现在并不是十分发达,处在转型中,城乡差距也比较明显,存在数量较多的农村小学,而且增城离华师比较近,本人对增城比较熟悉,所以选增城市乡村小学作为研究的对象。

 

二. 研究的主题和目的

(1) 主题:关于乡村小学办学情况调查,以广东增城为例。

(2) 目的:通过对增城市乡村小学办学情况的调查研究,反映整个广州市乃至整个广东省乡村小学办学的一些共同情况,引起各方重视,为达到推动广东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做贡献。

 

三.文献探讨

研究乡村小学办学情况的调查有很多,人们都普遍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乡村小学办学仍然比较落后 ,与城镇有一定差距。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小学办学要追上城镇小学,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本次调查中,为了更好地了解增城市乡村小学办学情况,调查中尽量收集增城市教育局对本次调查课题的一些已有资料。   

另外有专家曾指出增城市,或者其它地方乡村小学办学存在的一些共同问题: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使农村教育的话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

(二)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关键是农村中小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 乡村小学的办学,现阶段还不是扩大优质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问题。

(四) 乡村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老化,二是办学经费短缺,三是办学环境较差。

 

四.研究设计

(1)  调查方法:实地研究,采用访谈与问卷调查方式,加上拍摄,实施实地观察法。

(2)  研究的模型:增城市各镇各选一个乡村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如派潭镇—庙谭小学:小楼镇—棠下小学:荔城镇—棠村小学:正果镇—兰溪小学:石潭镇—麻车小学:朱村镇—莲塘小学:中新镇—梁屋小学:新塘镇—大勿村小村。(如果不存在所选小学,例如出现一些小学合并等情况,可选该镇乡村另外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这是初定,根据实际情况可改。)

(3)  分析单位: 所选的乡村小学。

 

五.研究调查步骤

(1)  选题,查找所选课题的相关资料,为调查的开展作理论准备。

(2)  组队:调研的队伍为10个人,选熟悉增城市的学生为主,以1人为组长,3人为采访员,3人为记录员,2人为后勤人员,1人负责拍摄。实施调研时,除组长和拍摄人员确定不变外,队伍里每个人可轮流当采访员、记录员和后勤人员。

(3)  申请:写好计划书,组好队后写一份书面报告给学校,希望学校批准,并希望得到一些资金支持及给增城市教育局的介绍信。

(4)  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稿,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访谈稿见附表,做好调查开展的资料准备。

(5)  进行调查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

首先,去增城市教育局说明此行目的,并努力收集增城市教育局对本市乡村小学办学情况概貌的一些资料;

然后,去所选各镇乡村小学进行调查,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所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访谈对象包括学校师生,该村村民,学生家长等。

派发问卷的数量为每个学校50份,其中学生卷40份,教师卷10份,访谈的人数为每个学校和村庄20人,其中学生6人,教师6人,普通村民4人,学生家长4人。

最后,收集整理资料。每采访调查一个镇一个乡村小学就整理一遍,最后汇总整理。

(5) 分析资料:考虑经济、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对该村小学办学影响。做到仔细认真,以小见大。最后撰写调查报告,完成其他调研成果。

注:访谈稿见附表。

 

六.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 本课题专业对口、立意深远

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本身所学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关心我国教育状况,这与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具有一致性。目前乡村小学办学情况已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此课题研究的开展有利于深入了解增城市乡村小学办学的具体情况,通过以增城为例反映广东省乡村小学办学面临的共同困境,引起社会重视,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一些贡献。

(二) 本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经过请教老师得到建议和我们小组的讨论,初步确定研究目标,勾画出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

(三) 调查对象资源丰富,资料来源可靠

增城市的乡村小学数量多,而且增城是广州郊区的一个县级市,离华南师范大学比较近,交通方便,这为我们就地取材提供了便利。

(四) 人力资源优势

我们的成员有10人,基本上对增城市比较熟悉,方便解决交通与语言问题,便于调研开展。而且队员都有参与下乡的暑假调研,积累了一些调研经验,并且有社团工作的经历,这对于我们课题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五) 研究方法可操作性强

我们根据研究的需要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访谈法,针对性强且可行性强,工作任务分配落实到个人,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七.测量

(1)  研究中主要变量:被采访人员的不确定性,乡村小学上学的时间、队伍进行调查时间安排、天气、调查期间人们的活动等。

(2)  测量(即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拍摄(拍摄学生、老师、校舍、村落、学生活动等)

 

八. 资料收集方法

     实地收集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挖掘调查所选乡村小学办学真实情况,然后汇总反映,记录员和采访员要努力合作,拍摄员要抓住调查中精彩镜头。

 

九.分析方法

(1)  主要考虑经济因素,思考经济与乡村小学教育的关系。

(2)  还有考虑环境、风俗等其它因素对该村小学办学情况影响。

(3)  经济差异对办学影响作详细描述,各村所属镇环境、经济等因素作为差异性比较,还有注意人们对学校办学的关注程度。

(4)  汇总资料后要做到以小见大,因而联系到广州、广东乃至全国乡村小学办学情况。

 

十.研究时间表

如下:

 

 

 

 

时间

事件

注意事项

2010年暑假前一个月

组队,向学校申请

尽量不要与考试复习冲突

2010年暑假开始后

着手调查,先去增城市教育局了解总体情况

调查时用语要礼貌,拍摄要得到批准

2010年7月上旬至8月下旬

按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石滩镇、中新镇、新塘镇、朱村镇、荔城镇顺序进行调查   

每去一个地方都要做好问卷调查、访谈记录与拍摄工作,回来整理

2010年9月上旬至10月下旬

继续调查

了解小学开学的时间,争取调查他们正式上课的情况,继续完成前面没有完成的调研任务

2010年11月

整理资料

做到详细和仔细

2010年12月

写好成果,论文及制作网页

做好成果汇报工作

 

十一.成果呈现方式

     论文加上网页,详细反映本次调查的成果,论文是作为本次调查的报告,网页的内容除了调查报告的方面,还有拍摄情景,以及与被采访者的谈话视频等。成果整理后,通过学校向有关部门反映。

 

十二.经费预算

总    计: 880(单位:元 人民币)

具体预算如下:

打印费:400份问卷*0.2元=80元

交通费:500元

通讯费:100元

摄影费:100元

其他费用:100元

 

 

 

 

 

 

 

 

 

 

 

 

                                                                                                                                                             

附表

访谈稿 (初定)

一.针对校长   

    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现在想了解一下你们学校一些情况,首先感谢您!我们想知道:

1 你们学校有多少个学生,多少个老师?     

2 你们学校的课室、体育场所是否设备齐全或足够?

3 您觉得乡村小学有面临哪些困境?例如你们学校?

4 作为一校之长,您有什么意见可推进乡村小学办学吗?

5 跟城市小学相比,您觉得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与城镇小学有什么差别?

(还会有其他问题)等等

二.针对老师

老师,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想了解一些情况,首先谢谢您!

1. 你认为自己喜欢在乡村小学里教书吗?

2. 或者说,让您留在乡村里教书的动力是什么?

3. 您对自己学校的办学有什么看法?

4. 您是教一个科目,还是几个科目呢?还有,您教几个年级?

5. 您觉得乡村小学的办学要提高,需要哪些人或部门的努力?

6. 等等

三. 针对学生

   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大哥哥和大姐姐,现在想问一下你们的问题,你们想听吗?

1. 你们喜欢自己的学校和老师吗?

2. 你们最喜欢上什么课呀?为什么呢?

3. 你们喜欢在这里读书吗?

4. 放学后,你们会在学校里进行体育活动吗?或者在其他空闲时间?

5. 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呢?   等等

四. 针对家长或村民

   大叔(大妈),您好!我们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请问您现在有空吗?我们想知道您对本村小学办学的看法,先谢谢您!  

1. 请问您有孩子在本村学校里读书吗?你觉孩子在村里读书好吗?

2. 您觉得村里小学办学搞得怎么样?

3. 你们村里的乡亲支持建好村里的学校吗?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流失 城乡教育差距 职业倦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劳动力作为资源要素之一参与到市场配置,教师开始加入到人才流动的大军,从此打破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从客观上催化了中国教师队伍在更大范围、以更快速度进行流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外流,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着重就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原因进行探索,以期能找出相应措施,解决农村师资现状问题,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典型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导致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别是贫困地区教师外流的首要原因一。

典型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导致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别是贫困地区教师外流的首要原因,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地区差异已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社会背景之一,而且随着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均衡,不同层次的地区差异愈来愈大。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之间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已相差无几,但从全国整体状况来看,城乡差异仍是全方位的,城乡差异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城乡师资水平的天壤之别。鉴于我国典型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地区、城乡差异长期存在且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差异。就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师工资及待遇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城市教师不必说医疗、卫生、住房、交通邮电、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的优越性,单就工资发放而言,城市教师无须担忧工资拖欠问题;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人们戏称之为“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即在教师特别是优质师资的流向上,主要是从农村到县镇,从县镇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中城市,从普通、薄弱学校到重点、示范学校,从西部流向东部,从西北流向东南。[1]

2.农村教师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

《教师法》、《教育法》等几十个法律相继出台,《教育法》已经实施近二十年了。可是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由《教育法》制定之初的近3%降到了20年后的2%,远远低于当初规定的4%的比重。在欧美日等国家,有相当多优秀人才选择去中小学教书,那是一份收入优厚而且受到社会尊重的职业。而在我国,教师对青年一代几乎毫无吸引力。据调查报告显示,在中西部的小城镇和乡村学校中,接近九成的中小学教师心中都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懊悔当年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不得不念师范当老师。

(二)教师个人的因素

1.需要失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之间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平衡已经被打破,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一种经济活动,带有一定的商品性,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教师提供了复杂而繁重的劳动,所得的报酬却低于大多数其他专业工作者。即使是教师之间,待遇差别也相当明显。当同样的付出不能得到同样的收获时,他们的心态就难以平衡,并通过努力寻求平衡。

2.职业倦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学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国内外的诸多研究均显示,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2]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产生,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工作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3]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无论对教师自己还是对教育教学工作,都会有极大的消极影响,从教师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到行为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教师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教师平均工资5435元,在16个行列中居13位,显而易见,我国教师属于低收入阶层。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其他行业从业者的工资猛增,教师职业虽然依旧获得人们的赞誉,但是收入却严重偏离这种崇高的劳动价值。强烈的心理矛盾不断刺激教师,不平衡的情绪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了对本职工作的轻视心态。这种心态状况下,教师往往会有两种选择[4]:第一种选择就是离开原工作单位,流向其他学校;第二种情况是继续留在原单位,这种教师往往是因年龄、知识、能力等方面不具有外出流动的可能性。

(三)管理方面的原因

许多农村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的民主治校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教师主人翁精神得不到体现。教师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在升评优上教师名额比例过小。对许多骨干教师不能委以重任,教师感到无用武之地。[5]某些农村学校领导在对管理方面也不能尽如人意,领导是教师的领头羊,领导的作风与教师的积极性直接相关。许多领导脱离群众,不了解教职工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我行我素,不能用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的作风感召人。领导的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不是挂在嘴上、写在报刊上的口号,而应落实到行动上,要舍得为这个“本”出大力、多投资;其次,要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现阶段我区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仍比较滞后,诸方面有待于逐步完善、提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认真研究,客观面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种种问题,群策群力把农村教师外流现象控制到最小范围,使农村义务教育尽快迈入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汪丞.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刘小明,邵海燕.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J].中小学教育,2004,(1).

[3]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悉[J].教育评论,2003,(4).

[4]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特性

一、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1月13日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比2007年增长8800万人。其中,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

对比2007年中国网民的城乡结构,2008年中国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

农村网民的迅速增长固然可喜,但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仍远远不够。与我国农村人口远多于城镇人口的现状相反,目前我国农村网民只占了总网民的28.4%,而我国农村人口却占了总人口的55.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网民的发展空间很大,未来几年内仍将是我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二、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发展特性分析

1.互联网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我国城乡信息化差距甚大,目前城镇互联网的普及率为35.2%,而农村仅为11.7%。可见我国农村信息化仍比较落后,甚至影响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政府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规划到实施,从政策到基础设施,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农村信息化的推广手段及途径尚不完善,信息化在农村的扩散相对较慢。

可喜的是,近两年来我国农村互联网迅速发展。据CNNIC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农村网民的年增长速度(60.8%)明显高于全国网民的增长速度(41.9%)。而在2008年中国新增的8800万网民中,新增的农村网民有3190万人,占36%。可见,农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新网民的重要来源,互联网将是目前我国推动农村信息化化建设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2.需求潜力大,农村移动商务市场空间巨大

首先,农村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CNNIC的《2008-2009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1.2亿,城镇手机上网用户7665万人,占城镇网民总体的36.5%。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4010万人,占农村网民总体的47.4%。手机上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普遍高于城镇,为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沃土。加之“家电下乡”工程的推进,农村的手机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增多,并将源源不断的加入到移动网民的行列,契合农村手机网民需求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并且在不断壮大的潜在用户群。

其次,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大

CNNIC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网民近年来在使用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两项应用上的比例保持着稳定的增长,但增速明显低于城镇,这一方面表明农村网民对电子商务的需求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上网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电子商务与城镇电子商务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不平衡的城乡差距,移动电子商务势必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低成本、“随时随地”的优势,通过打通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通路,迎合并不断深挖农村市场需求。

3.农村网吧问题需要关注和治理

(1)农村网吧经济繁荣

目前,家庭和网吧仍然是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的两个场所。但是,受上述因素影响,城乡网民上网场所的选择侧重有所不同。农村家庭上网的人群比例为68.0%,比城镇低14.3%;而农村的网吧经济较为繁荣,网吧网民比例为54.2%,比城镇高16.2%。对于农村网民而言,网吧与家庭几乎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网吧成为广大农村网民进行网上生活的重要场所,随之也带动了农村网吧经济的繁荣。8460万农村网民中,网吧网民人数已达到了4585万人,年增长率达79.7%。其中,约有787万人只在网吧上网的网民。

(2)农村未成年出入网吧急需规范

未成年人大多处于学龄时期,农村未成年网民中,81.6%都是学生,学生大量进入网吧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加之农村未成年人网吧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较高,他们对互联网加深现实人际关系深度方面的作用较为认同,而对网络世界的信任感则较低。

4.青少年成瘾倾向:农村比城镇更普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调查报告显示,农村青少年成瘾倾向网民占比高于城镇,农村青少年网民中一天不上网就感觉难受的认同比例达到13.9%,高出城市相应比例0.9个百分点;同时,认为与现实相比,更愿意呆在网上的比例也高于城镇相应水平。

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上网资源更加有限,网吧上网比例较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家庭监管,无约束的上网行为是网络成瘾巨大隐患。农村青少年娱乐活动更为单一,上网的娱乐性高于城镇网民。

三、结束语

对于网站和互联网上网服务业而言,广阔的农村市场、八亿的潜在消费者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商机。传统农业正在向科技化、文化的方向发展,网络作为新传媒,肩负着信息传播的责任,很多的农业产业链会通过信息搭桥,整合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从而给中国农村广阔天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中国农业地区的互联网用户的增长率显著高于全国的网络用户增长率,相信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亮点会在农村出现。

参考文献:

第5篇

近期公布的《2011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出让国有建设用地面积33.39 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3.1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4.6%。其中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30.47 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3.02 万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的91.3%和总价款的95.9%。此外,2011年全年共1.08 万个土地整治项目通过验收,项目总规模73.79 万公顷,新增农用地23.91 万公顷,新增耕地23.37 万公顷。全年国有建设用地实际供应总量58.77 万公顷,同比增长35.9%。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供应量分别为19.26 万公顷、4.21 万公顷、12.52 万公顷和22.78 万公顷,全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资金457.1 亿元。

2011 年综合地价为3049 元/平方米,同比增长6%

2001-2011年全国主要城市监测地价情况

全国105 个主要城市2011 年第四季度末综合地价为3049 元/平方米,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0.3%;其中商业、住宅、工业用地分别为5654 元/平方米、4518 元/平方米和652 元/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9.0%、6.6%和3.9%;环比分别增长0.7%、0.0%和0.4%。

84个重点城市2011年度净增土地抵押面积和抵押金额

截至2011 年末,全国84 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30.08万公顷,抵押贷款4.8万亿元,抵押面积和抵押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6.5%和36.3%。全年抵押土地面积净增4.19 万公顷,抵押贷款净增1.27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37.6%。

每周一数

近日,由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家庭财富净值平均为66.51万元,城市家庭平均为146.79万元,农村家庭平均为11.79万元。中国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为111714元,非金融资产为1456961元,资产合计为1568675元,城市家庭负债总额为101815元,城市家庭财富净值为1467860元。中国农村家庭金融资产为30996元,非金融资产为123436元,资产合计为154432元,农村家庭负债总额为36504元,农村家庭财富净值为117928元,因此,城乡家庭财富差距大。另外,处于财富分布90%以上分位数家庭的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例高达86.69%,在城市,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9.50%。因此,家庭财富分布差异依然较大。

  大学教育及硕士生教育回报显著。本科学历收入是大专或高职学历的1.75倍,硕士学历收入则为本科学历的1.73倍,而博士学历收入则只有硕士学历的70%。另外,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公民重要选择之一。中国家庭中9.78%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留学海外。在有15岁以下小孩家庭中,8.31%打算送小孩出国,29.43%看情况决定是否送小孩出国。中国高等教育已经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还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中国家庭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高于世界平均的60%。其中,城市家庭为85.39%。城市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占19.07%。城市家庭第一套住房价值平均为84.10万,成本价格平均19.10万,市价-成本比为4.4;城市家庭第二套住房价值平均为95.67万,成本价格平均为39.33万,市价-成本比为2.43。因此,城市住房收益可观。

第6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调研报告

1.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面对加剧的各种压力和环境变化,难免会出现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困扰。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情绪问题都与学业紧张有关。学习压力不仅在影响心理健康的种种应激源中稳居榜首,而且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心理健康诊断测试”,从八个内容量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我们在淄博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并且让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淄博市三个区县(张店、桓台、淄川)120名青少年作为被试,收回有效问卷107份,收回率为89.2%。其中男生51名,女生56名;年龄8-20岁,平均年龄18.75岁;城镇34人,农村73人。

2.2研究方法

采用周步成等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每题选“是”计1分,“否”计0分。以各内容量表得分≥8分及总分≥65分界定为有心理健康问题。

2.3研究程序。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前往各地区发放。首先由主试介绍并发放问卷,讲解施测目的、注意事项等,然后由被试自行匿名测试,30分钟后收回问卷。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3.结果与讨论

3.1实验结果。

3.2分析与讨论

3.2.1结果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7%,各项检出率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

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各项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与过敏倾向呈现显著正相关。

此外,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户口所在地的被调查者,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上,女生高于男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各项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3.2.2讨论

3.2.2.1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7%,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父母期望、学业负担及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等。这与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为突出的结果相吻合,反映当前青少年学生面对的学业任务较为沉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确定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尚需作进一步探讨。

3.2.2.2女生在恐怖倾向和对人焦虑方面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主要是由男、女生的生理性别差异造成的,女生生理与心理方面比同龄男生成熟较早,又无法及时得到成人指导,就必然产生焦虑;并且女生开始注意自己在社交活动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好坏,其特有的心细、敏感、脆弱等特点也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相对高的焦虑感。恐怖倾向是指客观上不需要恐惧,主观上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受到娇惯与过度保护的孩子,以及溺爱而又管教过严的孩子,容易变得胆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和管教较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受传统观念影响,父母及老师也开始加强了对她们的保护和管教,这可能是女生在恐怖倾向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

3.2.2.3城乡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乡镇学生进入城里学习的机会增加,所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不同越来越小。而乡镇父母的观念也日益改变,认为学习有用,加大了督促孩子学习的力度。

3.2.2.4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一次小型调查,本次调查的取样量和取样范围都比较受限制。而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从8岁到20岁,跨度太大,基于青少年的发展特征,这导致调查结果的说服力不够强。

4.建议

4.1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让学生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解决自身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各个中小学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或严重化。

4.2改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独断专行,避免对孩子过分迁就,或放任不管;家长要加强孩子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这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的气氛上,而且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

4.3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心理不健康则是有效学习的障碍;定期组织教职工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如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模范介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学生的经验,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性锻炼,积极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努力培养乐观、恒定、宽容、坚毅等优良品质,力求使人际关系向和谐愉悦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谢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新时代出版社,2007.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首先是树立“两个”理念,开展校本教研。语文教研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相处”,最终获得全面发展。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教研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对语文教学新理论的学习,整个教学活动基本处于零散、无序状态。自从进行高中新课改以来,有的学校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方面要求广大教师树立两个理念:一是树立人本主义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整合各个学科,强调潜能开发,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理念。通过板报、校会等宣传形式,使语文教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将这两个理念转化为实践,有的学校开展了“社区教育”、“学生流失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学校多为社会服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等语文校本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开放的、具有校本特色的多元语文教研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实施“差异教学”,促进校本教研。农村高中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文能力差异较大。语文教师只有针对自身实际开展“差异教学”,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才能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如有个学校去年开学初,就用两周时间对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社会语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个班的学生在个人和家庭方面差异都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平行结构”教育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手段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语文课程内容,就会导致优生“吃不饱”,中等生“跟着跑”,学困生“吃不了”的恶果,从而加剧两极分化。因此,该校以“差异教学”为切入点,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差异,允许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语文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实践中,该校不分快慢班,而是平行编班。各班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中公布好、中、差学生名单,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从而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所在社区自行组成语文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每个星期六早上8点到10点,各小组按照新课标要求,一起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表见解,寻求结论,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小组情况反馈表由所在社区家长签字后交给班主任。学校班主任、语文老师等组成检查小组利用周六到各社区进行巡查,每学期召开一次社区优秀语文学习小组经验交流会,给优秀小组颁发奖品,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为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是利用社会资源,延伸校本教研。农村高中所处社区的居民,大都是近几年农转非的人口,主要从事个体商业、农业,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管教和辅导子女;部分家长尽管也有管好子女的主观愿望,但苦于自身语文知识浅薄,有心无力。因此,有的学校往往将语文教研延伸进社区,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结合的语文教研模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全面发展。他们的做法一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快学生语文学习常规养成,提高学生语文程度。二是主动与附近的企事业单位、村委会、辖区派出所进行厂校、村校、警校共建,寻求校外作文教学有效途径。三是建立校外语文基地,创设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四是培训和提高家长家庭教育及管理水平,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运行的语文教学机制。每学期举办一次语文开放周,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因此,无论是平时还是家长开放周,许多家长都主动向学校反映其子女的语文成绩变化,共同探索语文教研新模式。比如高一(2)班海蓝同学的家长就在书面发言中写道:“我以一个普通学生家长的身份参加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活动,看到学校语文教学扎实有序,认真细致,有计划,有总结,教师认真备课上课,领导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可见,“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结合的语文教研模式既进一步拓宽了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的沟通渠道,又形成了合力型语文教学机制,推动了学校语文教学质量提高。

第8篇

另一组数据是,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余额为113.86万亿元,尽管同比少增3.08万亿元,但存款余额依然处于历史高位。

居民储蓄率二十年不变

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为20%。

国民储蓄的来源有三部分,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储蓄。一般而言,居民储蓄为首,之后是企业与政府储蓄,不过,中国的储蓄结构却刚好相反。

专家指出,企业储蓄率高暴露出在一次收入分配中,企业回报多,劳动者回报少,加剧了所得分配与经济结构失衡。而当劳动者收入增速明显低于企业收入增速时,居民的消费倾向则会降低。当有限的收入在消费倾向降低之后,是否转为投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受制于有限的投资渠道,居民投资意愿普遍偏低,不得不转向储蓄。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郑汉亮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中国现在的状况可以参照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日本,日本当年的储蓄率一度达到过23%。尽管中国居民储蓄率在过去20年没有增加,但20%依然是一个高比例。“现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波兰、欧洲等国的储蓄率都低于10%,甚至低于2%。”郑汉亮说。

释放需求,中部最受益

中国改革开放后逾30年,中国大陆国民储蓄率维持高位已成为一大经济现象和难题。在大多数先进国家发展经验中,随着经济发展与所得改善,虽也会进一步提高储蓄率,但中国大陆国民储蓄率远高于先进国家水平,也高于同样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熏陶的亚洲高储蓄经济体。

“宏观审视,居民储蓄受到国民所得分配恶化及养老医疗社保支出不足的制约;微观角度,国民储蓄行为受到家庭年龄结构、收入城乡养老及医疗社保差异的制约。”郑汉亮指出,中国大陆居民储蓄行为除受家庭人口结构、年龄及所得等常见因素影响外,很大一部份源于中国大陆医疗及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国大陆社会保险以全国范畴为实施,但是却是以城乡二元作区隔,社会保险在城镇与农村之间产生差别待遇,且保障水平不足,面对2008年后教育、养老及医疗费用上升的居民也只能提高储蓄率应对未来所需。

第9篇

[关键词]城市 互联网 信息差距 治理

[分类号]G203

1 引言

国内研究主要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社会影响。而新近的调查发现,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差距超过信息差距的总水平…,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而且还呈现出加剧的倾向。需要从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需求与认知能力出发,结合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讨治理差距的对策。

本文首先区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我国城市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状况与成因,以促进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明确治理差距的政策思路,基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具体情境,提出分阶段的治理措施。

2 互联网信息差距的三个层次

虽然已有文献尚未明确划分其过程的层次性,但可以从中发现,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接入、使用、获益能力差距三个层次。

2.1 第一层次――接入差距

以欧盟的互联网调查和美国商务部的系列调查为代表,许多研究根据创新传播理论分析了互联网接入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一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时刻、饱和率水平都有显著差异,可以用图1所示的分层模型来表述:

群体A属于信息富有者,是一国最先接入互联网的群体,该群体中的个体接入比例最高;群体C是信息贫弱群体,开始接入互联网的起始时刻最晚、群体中仅有较低比例接入互联网之后就不再有新增的采用者。

2.2 第二层次――使用能力差距

不同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使用能力包括基础性技能、结构性技能两个层面。基础性技能即对网上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英文水平,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取得的;结构性技能是使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加工数据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使用超文本以及各类软件等工具的能力,建立在基础性技能之上,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与学习取得。参与网络游戏、浏览网页与设计图文、开展网上交易之间的技能差别是显著的。基础性技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结构性技能持续变化。

2.3 第三层次――获益能力差距

互联网使用能力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辅助下,形成获益能力,即运用互联网支持工作、改善个人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战略性能力。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互联网使用能力、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获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获益能力差距最难以缩减。由于掌握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即便在使用能力等同的条件下,图1中的群体C从互联网使用中获得的收益也低于群体A和B:

3 我国城市互联网领域的信息差距现状

3.1 我国互联网发展模式与信息传播特征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建立在政府推进和外来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政府一信息服务组织一用户”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体系。自2005年后,我国互联网快速普及,正处在快速扩张初期,开始向农村渗透。2009年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12月已有网民3.84亿,成为人口最多的网民国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关键性变化,是产生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应用方式创新。除电脑之外,手机、游戏机、电视机等,都已具备网络接人能力,手机和电脑共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趋势日益明显。持续更新的互联网媒介,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向分众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3.2 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

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主要包括城市户籍的无业与失业人员、在业低收入人员等以及农民工两类。

3.2.1 城市互联网接入差距

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08~2010三年中,我国总体互联网接入率在持续增加,网民城乡结构对比基本没有变化;而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率远低于平均普及率,其中农民工的接入率明显低于城市户籍信息贫弱群体的接入水平,几乎没有提高,如表1所示:

3.2.2 城市互联网使用差距在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城市中,同一城市中的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联网使用差距。以互联网发展全国领先的北京市为例,包括流动人口、郊区农民在内的各群体的信息化水平可分为高端、中端、低端三个层次,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9%、37.6%、53.4%。各群体之间在收入水平、电脑拥有率、互联网接入、上网时间长度、网络应用方式等方面差距较大。高端群体网络接人率近100%,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广泛使用电脑和网络,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网络应用水平高;中端群体电脑拥有率超过五成,网络接入率近50%,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3小时;低端群体电脑拥有率低,几乎不能上网、没有邮箱。占人口半数以上的低端群体包括城郊农民、下岗与无业人员、残疾人、家庭妇女以及农民工,传统媒体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缺乏国家层面的量化数据,北京市的互联网应用结构作为一个参考,部分反映了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数量以及该群体与其他群体间的互联网使用差距。

3.2.3 城市互联网获益差距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网络应用产生的价值很有限。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制度环境缺乏稳定性、组织机构快速变迁、个体流动性大幅提升,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而利用互联网提供上述服务,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第24次CNNIC互联网调查指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因回避社会现实而上网的倾向,超出主动的互联网应用,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则与之相反;农民工与办公室职员在网上教育、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应用的普及率上有巨大差距。第25次CNNIC互联网调查发现,与我国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中农民工和城市无业、失业人员所占比例更高;而手机上网中使用率最高的应用是聊天,达到71.5%,信息贫弱群体从互联网应用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

4 我国城市互联网差距成因与治理

4.1 群体间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成因

在个体层面,低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对互联网的有限认知是我国城市互联网接人与使用差距的四个主要成因,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产生互联网获益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CNNIC历次调查发现,个人不上网的两个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上网所需的技能、不具备上网条件。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中初中

文化程度比重占6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5%,以从事低收入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几乎没有在岗位上获得信息技术培训,制约着该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我国市场化定价的互联网接入费用每户平均77元/月,网吧上网费用平均44.8元/月(第22次CNNIC互联网调查),网络接入价格占收入水平较高。城市户籍的信息贫弱群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略高于农民工,但是也难以支付市场化的信息技术培训和网络接入费用。信息贫弱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先赋性社会关系为主,链合关系短缺,导致其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难以通过使用网络获得利益。

在社会层面,农村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公共信息设施的难以获得性,是造成农民工、城郊农民这两个细分群体低接入率的两大外部主因。信息资源供给存在制度性缺失,是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获益少的主要原因。信息贫弱群体对信息服务的类型和定价决策以及信息内容和传播形式没有实质性影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对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求的信息资源整合不足,未能支持这一群体的就业、学习、生活事务。

4.2 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政策视角

城市信息化的本质是建立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改善城市交通、教育、安全与公共卫生、社区服务等,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公众的深度参与。我国城市信息贫弱群体数量庞大,与其他群体间存在较大的互联网信息差距,城市信息化进程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现存差距将会加速扩大,互联网差距会与既有的多种社会分化相互渗透,导致信息贫弱群体难以参与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社会活动,加剧这一群体在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劣势。

已有研究发现,仅采用技术性思路,例如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提供网络技能培训等技术性措施,不足以缩小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自2000年以后,相关政策设计开始转向社会性视角,在采用技术性政策措施的同时,从信息贫弱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障碍出发,通过社会政策,向这一群体赋权,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涉及教育、就业政策与信息化政策等多个领域,需要提高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使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加其社会资本,完善公共服务,使这一群体获得更多利益。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公私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同治理互联网信息差距。

5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思路

需要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建立一个社会矫正机制,缩小我国城市群体间的互联网信息差距,改善信息贫弱群体的就业与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1 治理我国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战略目标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基础还较为薄弱。本文认为,我国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目标应具有阶段性,以提高接入率为基础,设定近期和长期目标,见表2。

5.2 治理城市互联网信息差距的对策

5.2.1 近期的治理措施

・改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加强城市公共网络端口建设,将学校、图书馆、社区学习中心等接入互联网,使信息贫弱群体能够接触网络。建议以民政部门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区的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通过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借助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向各类信息贫弱者提供廉租或捐献电脑、免费或低收费网络服务;各地区应探索将城市公共网络资源向农民工开放的模式,改善他们对网络的获得。应融合网络与传统媒体,整合从中央到地方的已有信息资源和服务,向信息贫弱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提高互联网使用技能与收益。目前面向信息贫弱群体的信息化培训存在多方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应鼓励信息技术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开展就业支持计划(例如国务院扶贫办的“雨露计划”)的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结合就业需求(无论是正式或者非正式就业)设计教学内容,使信息贫弱群体通过培训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增强这一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灵活性。

5.2.2 长期的治理措施

・强化信息化的社会基础。应推进竞争政策和普遍服务政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互联网接入费用;根据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本土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包容性空间,继续推进信息无障碍标准,增强缩减信息差距的技术基础;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全民信息技术教育,避免信息差距的代际传递。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采取措施促使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承担社会责任,要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中文网络等媒体对信息内容加强自律管理,创建符合信息贫弱群体需要与认知能力的信息内容。重点是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用户导向性,使城市信息贫弱群体能够获得关键性的公共信息服务。

・形成长效信息培训运行机制。信息技术培训需要进行平台建设,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长期投入,对培训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改进。在实践中,一些跨国公司联合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了面向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区学习中心,项目设计和管理的规范性高,重视培训师资和当地的骨干力量,产生了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社区学习模式。

・增强城市信息贫弱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高级蓝领短缺的就业市场状况会延续。城市信息贫弱群体就业以蓝领职业为主,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就业选择、社会资源分配不利于蓝领。国家应提高职业教育的成效,创建更为多元的文化环境,使蓝领在社会参与、经济与文化资源分配中获得更为公平的机会,提高收入和职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新红,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电子政务,2008(11):25-43

[2] Empirlca Work Research Centre (Ireland) , University of Bath.Thematic Study to Analyze Policy Measures to Promote Avcess to ICT as a Means of"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Luxembourg: Eu-ropean Union, 2006:33-42.

[3] Steyaert J. Inequality and the digital divide: Myths and realities//Hick S, McNutt J. Advocacy, activism and the lntemet. Chicago:Lyceum Press, 2002 : 199-211

[4]Bonfadelli H. The Interact and knowledge gap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 17(I): 65-84

[5]邱林川,信息社会:理论、现实、模式、反思,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5:71-99

[6]Cartier C, Castells M, Qiu J L. The Infomaation have - less: Inequali-ty,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at, 2005, 40(2) : 9-34

[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数字鸿沟研究报告(2005)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8] Van Dijk J, Hacker L. The digital divide as a complex and dynam-ic phenomenon. Information Society, 2003, 19:315-326

[9]刁松龄,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农民工信息服务研究――以珠三角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136-139

[10]李曙光,我国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状与对策,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68(2):67-70

[11] McClure R, Jaeger 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olicy research: Im-portance, approacbes, anti realiti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i-ence Research, 2008, 30(4): 257-264

[12]周宏仁,国家信息化优先领域和推进策略,中国信息界,2009.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