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3:32
导语:在百家讲坛的感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08年尤为吸引眼球的是先在山东教育TV讲坛上出名的曲黎敏女士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系列,以及以炮制文艺类畅销书著称的长江文艺出版社迅速跟进出版的非专业内图书《从头到脚都健康》,这个出版现象说明健康养生是正走向全面小康的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说明优秀书稿资源的社会供给不足。
易中天教授最早从央视讲坛成名到超百万版税的《品三国》热销走向全国,出身大学讲坛的他据说目前已经回归学术界了;于丹教授从央视讲坛成名后也频频亮相于各个主流媒体和盛会,俨然成为著名学者甚至文化明星。她从写昆曲的《游园惊梦》销售惨淡到有炒冷饭之嫌的《于丹论语感悟》,她走了个圈,可以看出来她在写作方面正走下坡路,这也是出版方的无奈,热点形成了,明知道成本增高,销售趋缓,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了。
其实,自从百家讲坛图书热销开始,评论界,文化界甚至普通百姓就有声音质疑如此通俗演义似的说古文化现象是否能够真正有益文化发展?可是,强势媒体的宣传炒作轻易就掩盖草根的微小声音,不断推出的各种图书热销,“央视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甚至成为广告语,引以为豪的顺口溜,这也直接引发各家出版社无论是否擅长讲坛内容的出版都竞相参与到相关出版项目的“高价竞标”中去,书店设专区集中展示销售讲坛内容为主的图书和相关光盘,甚至有人(机构)专门销售百家讲坛系列的出版物,由于百家讲坛图书的热销也带动社会上相继出版一大批各种各样的讲坛书、论坛书。这里既有各家电视媒体,也有出版社,还有各个行业组织单位组织的,前面提过的曲女士养生书就是从地方电视走向全国甚至跨出国门(版权输出)。
这不啻是一场媒体的盛宴,出版社发财的好景象。读者随着各家媒体的宣传也以买本于丹的书为自豪和兴奋不已,这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文化好现象吧?我不知道,当时的主流媒体有发出异样声音的吗?那时即使有,也一定是被淹没在更多人的喜气洋洋中了吧。
不过,随着最近出现在江苏无锡一个图书签售活动中的一记耳光,各家主流媒体都纷纷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感到可惜的,有感到愤慨的,有质疑双方当事人的,也有反思论坛主办方的,不过还没有看到质疑出版社的,作为出版人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
从讲坛书热销时的万众一声到一个小地方小巴掌下去的声音频现,我认为,一方面,媒体的及时跟进采访报道有其新闻效应的驱动;另一方面也体现多媒体时代勇于开报道风气之先的需要,孰不知,到底是大众媒体先报道和深入传播了这个事件还是网民自发传播所为呢?
于丹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授电视新闻专业课程,同时还为每一届的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除了教授、系主任等头衔,于丹还是央视《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精品赏析》、《电视你我他》、《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栏目的策划,并且是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2006年10月,41岁的于丹在《百家讲坛》一亮相,便让观众眼前一亮,这位穿正装的美女学者,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姿态,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庄子》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成为继易中天之后又一位深入观众内心的学者。
度数略高的“女儿红”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期间,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被媒体誉为“学术超男”的易中天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大发感慨:“真棒!今天中午看了《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不禁拍案叫绝!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友情提醒:该节目系醇酒一坛,‘度数’略高,不胜酒力者慎之!”
紧接着,于丹在北京签售自己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时的场面比易中天不知还火上几倍,该书首印就高达60万册,已经超过易中天的首印55万册。于丹仅在中关村图书大厦8个多小时就签名1万多本!突破了近几年来全国图书签售的几项纪录。从下午1时30分开始签名,到晚上9时书店打烊时间,于丹教授的手已酸得抬不起来,但楼上楼下仍有许多读者在排队。为此,中关村图书大厦为读者推迟1小时关门。
随后,于丹继续在《百家讲坛》开讲《庄子》,观众好评如潮……
凭借《百家讲坛》迅速蹿红的于丹虽然仅仅7天时间便网罗了大批粉丝,但她的主讲也引来不少争议,比如她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
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啊,所以她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但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它像一种社会现象。所以说,学术上有多种解释,我只认同我这一种,但我不否认其他的存在。”
另类解读《论语》 融进个人情感
于丹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在于她把《论语》看成“简单真理”,在与观众交流时没有距离感。她认为,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限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表面的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候并不矛盾。“我是从4岁开始接触《论语》的,大人给我讲,让我背。所以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本来还觉得,这有什么可难的啊,小时候我不都背过了吗?但其实走到今天,有很多东西,你会恍然明白其中的意味。最朴素的真理――我就把《论语》称为简单真理,我相信所有最简单的真理,都不是从外在灌输的,而是从内心唤醒的。所谓简单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东西……”
为此,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在电视上采用的是与大学里截然不同的方式。她曾表示,自己的学养可能做不到去解读《论语》内涵,只能去做它外延的延伸,也就是心得。
历来关于《论语》的研究太多了,各种集注、读解、译注、别裁等等。也曾有一些人,致力在现代生活中推广应用中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比如台湾有一个被称为“麻辣教授”的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他是用现代观念把《论语》20章的每一句每一个字进行详解,极受欢迎,还做成有声读物,畅销不衰。但于丹讲《论语》并没有逐章解读,总题目叫“心得”,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讲,除第一讲是总括,其他六讲其实跳脱了《论语》的篇章,而自成六个角度。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式的阐发。什么是体验?我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浸润。我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我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它给转变成了当今的故事。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角度。”于丹举例子说:“我那天讲做人的分寸,讲到孔子告诉弟子‘以直报怨’。之后给我打电话的都不是小年轻的,没有一个低于50岁的,而且全是些事业有成的人。这些人就大加感慨地跟我说:‘要是早知道这句话,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一直以为善良是最大的美德,人就要以德报怨,西方的经典说,人打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送过去。哪儿知道孔夫子还有原则,说以直报怨就行了。’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以我现在的年龄和阅历来解读《论语》,我也太年轻。我现在可以有中年的感受,但是什么叫真正的知天命,什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就敢说我明白了吗?”
“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
2007年3月3日,《于丹〈庄子〉心得》的北京签售活动甚至吸引了外地读者赶赴书店,长达10个小时的活动异常火爆,于丹为读者签售了15060册图书,而一位打着“孔子很生气”旗号的抗议者一度抢了主角于丹的风头。
这名20多岁的男子进入签售现场后,脱去外套,露出里面早已准备好的白T恤,上面用毛笔写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等字样。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媒体注意,纷纷上前摄影摄像,这位男子也很配合,举起双手慢慢地转着圈。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干脆回答了两个字:“批判。”
仅仅1分钟后,他即被保安推出会场。走出会场时,这名男子始终面带微笑。忙于签售的于丹没有看到这个场面,但她表示自己并不介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观点,就连麦当劳和肯德基大家还各有所好呢!”
十博士联名“声讨”于丹
迅速蹿红并被称为“学术超女”的于丹同时也遭到了清华、北大等10名博士的联合抵制。
2007年3月2日,署名为lessnaxu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天涯杂谈”版发帖,名为《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发帖人是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博士徐晋如,后面签名的发起人还包括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大学的六名博士、一名硕士、一名学士。
徐晋如认为以于丹的学识没有资格讲《论语》,于丹是一个“古汉语知识等于零的影视学博士”。他说:“谁都有资格讲经典,但你不能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搞不清。”徐晋如称自己是根据于丹在讲述中所犯的若干错误做出以上结论的。但他并没有详细说出于丹的具体错误,只是引述了批评学者李悦对于丹的“错误分析”。徐晋如称他们发宣言并不是想针对于丹:“于丹有讲的权利,但我们从知识的良知出发必须反对。”另一位参与此次活动的博士刘根勤称,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庄子》,只是借了古典文本的壳,实际上很像速成教材,不仅偏离了文本本身,也给人造成了误导。
文章称发帖的本意是要“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称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他们难以接受。博士们认为于丹的讲解过于幼稚与表象化,这样的误导会让年轻人对论语和庄子都产生曲解。文章最后还呼吁“《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学者有责任传播中国文化”
对于遭博士联名“批驳”一事,于丹似乎并不热衷回应。她只是称,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每个学者都有责任。“我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他们也可以以他们的方式做事。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殊途同归,这是一件好事!”
而央视科教频道宣传组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于丹不会下课。该负责人还表示:“自《百家讲坛》播出后,关于学术论点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以前刘心武、易中天都在社会上引起争论。有不同意见存在很正常,所以这次出现反对于丹的声音,我们一点也不意外。至于说让于丹‘下课’、‘道歉’,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专家在节目中观点代表个人,不代表栏目,要允许各种声音存在,‘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就像早餐有人爱吃牛奶、面包,有人喜欢豆浆、油条。”
关键词:地理教学 启示 悬疑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39-01
在今天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大背景下,中学地理课教学也自然沦为了应试教育的阶下囚,使本来是人文精神教育主阵地之一的地理教学被功利化,甚至被庸俗化,从而使地理教学无形中被蒙上一层本没有的颜色。这与素质教育明显是相悖的。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包括的人文地理学内容,对人的人文综合素质培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为此,怎么才能让高中地理教学重新具有有效性,让其重新放出应有的光彩,在人文素质精神中发挥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将永远是高中地理教师永恒的追求和目标。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地理教师,笔者在观看多期的百家讲坛后,深深地被其放熠出来的光彩所吸引,并与地理教学相结合进行思考,给了笔者一些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1 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名家的讲述,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自己的研读,获得自己的独特认识,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活解活用,达到纵横捭阖,应用自如的境地。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种地步,应缘于他们对文本的熟悉和深刻的思考,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这样在自己的讲述中自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运用自如。作为一线地理教师也应同样做到这点,对教材的熟悉和体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将是精彩课堂的必备前提。在课堂上,应因时、因地地把有联系的知识点、背景知识以及相关的事例信手拈来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胸有成竹,讲解到位。这种思维逻辑上的深刻和熟练才有可能给学生以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精髓的传递。否则出现口沫四溅,下面睡倒一片就再所难免了。
2 巧设思维悬疑,提高课堂兴趣
百家讲坛众多名家讲述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悬疑的机智和诙谐,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传播了人文精神,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而在一线地理教学中,有人认为,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体系,所以只要按着教材体系去讲就不会出现问题,这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殊不知,教材的体系是知识的体系,并非是学生认知思维的体系。这二者的转换与接轨需要教师进行穿针引线的指导。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有必要把知识体系在认真研读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安排,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切勿把教材当作唯一,而应把教材当作认知思维体系上的素材来看。
这里所说的悬疑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设疑——回答模式,而是指一种思维上的认知规律上设置悬念,是建立思维方式的悬疑,而不是为了知识而生搬硬套的设疑,不是为了设疑而注重形式。这里的悬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的积极性、效果,激发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和思维思想的启迪,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冲击和培养塑造。
3 穿插生活场景,调节课堂氛围
综观名家讲述,你会发现有很多小故事穿插其中,而且这些小故事大部分都是些小事,并非宏大之事,也正是这些旁征博引帮助了名家讲透了深刻的内涵。帮助观众在生活场景中体悟了深刻的蕴意。而今天的地理教学中虽有了一些社会生活实例,但这些生活实例是干瘪的,甚至有时是为了引入而引入的,并非是因学生理解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所以今天的地理课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并未真正地深入学生内心,并没有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地理教学同样也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出发,把各种理论隐藏于所撷取的生活场景中。当然这些生活场景的利用不要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而应是上述所讲悬疑的方式,这样才能把生活场景运用到恰当好处。
【关键词】 百家讲坛―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舌辩雄风―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社会调查―实践中的探究学习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将上述理念付诸行动呢?本人结合每一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在活动中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家价值,让每个学生都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一、百家讲坛―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每个学生都有在老师和学生面前表现的愿望,以赢得别人的赞扬和肯定,这种愿望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为此,我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立“百家讲坛”这个活动栏目,让同学们大胆的讲,痛快的说,尽情的展示自己的风采。
1、讲演历史小故事。具体的做法是:由教师实现给出题目,如“张骞出使西域”“昭觉出塞”“诸葛亮借东风”“左宗棠进疆”“文成公主入藏”等等,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的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筛选整理成篇,以自己喜欢喝熟悉的题材(可以使散文、诗歌、快板、小小说、三句半等形式),讲演出来,例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谏。淳于髡(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长达三十六年。
2、成语交流会。在学完一个历史的知识后,让学生精心搜集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成语,为大家讲出成语出现的历史时期、由来、含义、应用及对我们的启示,活动的大致过程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向大家宣布他们搜集到的成语的数量和名称,然后本组成员一次讲出每一个具体的成语,例如:“五十步笑百步”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说有两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退了五十步远的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多看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
每次成语交流会上,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活动的开展旨在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体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为今后正确地阅读理解史料打下基础。
二、舌辩雄风――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我组织大家开展课堂辩论会,美其名曰“舌辩雄风”。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和裁判三个组,正反两方事先通过分工,每小组要分头搜集材料,在辩论是无论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对方的看法都需要有充分的论据,掌握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筛选、分析,要充分酝酿,相互切磋,提炼观点,并研究对方可能运用的材料,上头反驳之策。
开展一些活动,例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让同学们掌握了所学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正反方面的更多的资料知识,学会了用“史实”支持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手的辩论方法和语言技巧,大家学会了在合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合作,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在提升。
三、社会调查―实践中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具体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中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设立“社会调查”这一栏目。
1、历史现象的调查。以家乡的历史变迁为调查内容,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深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活动步骤如下:首先进行调查准备,确定调查的主题,如住房变化、交通变化、商业变化等等;设计调查内容,编制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形式,可实地考察或查阅历史资料;确定调查对象,可以是具体人物,也可以是某个职能部门等等。
2、历史人物专访。用小型座谈会或个别访谈等形式,访问老一辈人。
首先确立访谈专题,选择和确定访谈对象,同时还要事先你好访谈提纲,在访谈中不要脱离主题,并要按访谈者的原话忠实记录。访谈结束后,将访谈资料汇编成展示文稿。通过长辈对往事的回忆,真实感受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后的“”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见闻,探究党的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家乡未来的发展规划。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不管调查的对象是什么,调查的最终结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了社会,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弥补了课本上相关史料的不足。同时,学会了认识、思索、感悟,认识到了当地社会资源与教育的关系,思索出当地的认识给自己的生活启迪,感悟到了学习需要探究,探究会促进学习的辩证关系。
以上活动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做的尝试。当然活动的开展并不能说明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但为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环境。在各种活动穿插开展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主动探索、共同研究、相互交流,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团结的精神、用于探索的睿智。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着积极地转变。
参考文献:
在吕立新老师的家里,见到他。
不远处的南锣鼓巷已经热闹起来,我们则听着舒缓的音乐,手捧新书,品着暖茶,听他如数家珍地讲述齐白石和他画作的故事。
他说齐白石老先生的故居就在不远的胡同里。自己喜欢齐白石,看画的时候就有“隔空对话”的感觉。如果不那么严苛地计算距离,也算是不远的“邻居”, 奇妙的连接,大抵如此。
Q&A
除了英姿勃发,还有孤独自赏
Q:您之前写过《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这次再写白石老先生,侧重点变化在哪里?
A:那本书主要侧重于介绍齐白石老先生的生命历程,收到了很好的反响,结构也取自于我在《百家讲坛》的讲座,《百家讲坛》之后,促使人们回望美术史,重新了解齐白石。现在他头号大师的地位已经是公认的了,并且也认为其他人和他的距离还非常遥远,他对中国美术的贡献也被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但是,具体分析他的画作的书还很少,而我是研究近代书画的,在讲述了他的艺术经历之后,再去更好地解读他的画作,就是我写作这本新书的初衷。书名《花能解语》出自他的诗,我想努力达到的,也如副标题所写“带你读懂齐白石”。
Q:这本书图文并茂,绘画作品您做了精心选择,同时文字也朗朗上口,没有那么多行话暗语,您也是要求自己写得贴地气吧?
A:最初想写100幅“最美齐白石的画”,后来觉得篇幅太大,最后是选了50多幅画,仔细评述了对36幅的理解。我不想像有些艰深的美术评论那样,让大家有距离,我希望大家都读得懂。这本书写了一年,有些写得早的文章,当时就发到了朋友圈,点击率很高,大家都在传,比如《孤独的英雄》,历代丹青妙手画鹰,大都强调雄奇霸悍,白石老人的鹰与众不同,永远只画一只,在英姿勃发之外,还有一份孤独和自赏,那种若有所思,其实就是他自己人生的缩影。很多人也喜欢《平常日子平常过》,他画白菜,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大画家,有什么与众不同,依然强调清白传家,看看现在很多人稍微起来点儿,就开始招摇,可和齐白石相比,他们又算什么?这些画所传递的精神,都能让当下人在回观自己时有所反思。
Q:从讲坛到文字,对齐白石先生的推崇和喜爱,您的个性化审美也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因素吧?
A:其实不是,一定要非常客观。毫无疑问,在中国的美术大师中,只有齐白石,最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精神,也最反映中国老百姓的意愿,最接中国地气。这是公论。
真正的大师,是承前启后的链条
Q:在您心中,什么样的成就算大师?
A:没有固定的定义,有些仿佛已经约定俗成了。但我心里的线是这样的,在美术发展进程中,他是一个链条,是重要的一环,是传承的节点,缺了他就断掉,有了他才能承前启后,这样的人是大师,否则只能算是名家。当然,在“衰年变法”前,齐白石连名家都算不上,他一步步成为大画家,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成为大师。看看中国的绘画发展,从前都很素雅,齐白石开创了“红花墨叶派”,在他的画作中,你能看到欣欣向荣。从题材上讲,也是无所不能,野花野草、土簸箕,甚至屎壳郎都能画。如今的花鸟画家,都跳不过齐白石的影响。
Q:解读的这些作品,是所有细节都深入在您心中了,还是为了写作,您会重新再去一幅幅仔细品读?
A:还是会仔细品读。讲讲白石先生,他57岁定居北京,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时他的作品卖不出去之后,他实行“衰年变法”,同时有贵人相助,这都是他登峰造极的很重要原因。他聪明也非常勤奋,才把握得住人生的每一个机会。那么赏画也是,要有知识储备,多读多看,能静下心来从宏观看到细节,读懂了,妙不可言,不用心,肯定不行。这是心灵碰撞,隔空对话的过程。我看他的《深夜客来茶当酒》就非常感动,我们身边有几个是敢于寒夜来敲家门的朋友?又有谁是值得你半夜起床去给他煮茶的朋友?现在社会人和人沟通越来越简单冷漠,也没有那种心境,生活压力大,都匆匆忙忙,能有三两真正有进你心的朋友,是多么难得和美好。还有《守住一片自在》那篇文章我解读的是《雏鸡小鱼图》,画那幅画时,白石老人在北京的处境非常艰辛,那一年他的父母也相继去世,但是压抑和艰难的现实,并没有掩盖他笔下世界的从容大雅与祥和闲适。
Q:您也在很多学校兼任导师,白石先生的生平以及画作表达的精神,想必也激励了不少学生吧?
A:母校河北大学90周年校庆时,我给学生们讲座,有个男孩子听到落泪,他找我说,自己这一段非常迷茫,感觉毕业就失业,白石先生的故事,让他深受震撼,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齐白石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起点非常低,27岁才开始拜师学艺,可他勤奋刻苦,一生不曾停歇,矢志不移,从不见异思迁。后来他成为全国最高美术学府的教授,这对我们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启发。如果70岁故去,就没有齐白石,长寿也成就了他,他将近80岁才成功。也记得一位60多岁的退休干部,在听了我的讲座之后,跟我说,虽然过去做领导,但依然感觉白活了,没有活出自己,听了齐白石的故事,觉得还不晚,人生还可以从今天开始。我经常说,一生就干一件事,尽管达不到齐白石的高度,也会比别人走的远,不要朝三暮四。
写作,不是任务,是自在
Q:初入行的人买画收藏,您会给出什么建议?
A:高端艺术品是少数人占有,我的观点是,不管你是否真的欣赏,只要去买,有心去接触就是好事。西方有很多很好的艺术品博物馆都是私人的,他们开放给大众,我们还达不到,境界需要提升,有心去接触就是进步。也有人说,买不起名画怎么办?齐白石也有青春期,任何大师都有成长的过程。可以入手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当然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有很多,买谁的呢?依然是多看书,多看画,多听业内人士的意见,很多艺术家,学生时已经显露头角,老师们知道哪些孩子聪明用功还基本功扎实,那买他们的作品不会差到哪里去。我就见到有青年画家在短短几年,从500一平尺到15万一平尺,真的出手很重要,美术馆值2亿的作品,可能都不如你自己花2000元买的作品印象深。别怕失败,我也买过假画,只是别人买了十张,我买了两张罢了,是伤害,也是财富。记得刚从日本回来时,买了假的,被骗走十几万,这些都成了之后的经验。后来我写《跟着吕立新去买画》,成了收藏界的宝典,很实用。
Q:说说您自己,是怎么样的契机,从导演转行到艺术品的研究?
A:我在大学学习影视文学,第一份工作是电视导演,那时做的不错,25岁得到了一套房子的奖励,29岁还有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那是1992年,学的是电视,一学反而觉得没法干了,因为差距太大,其实那时我对电视已经有了厌倦,做电视需要集体合作,需要张罗,也需要强大体能的支撑,而我其实是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齐白石的很多做法,我特别能理解,比如大家在一起,他可能会回避,我也有这个感觉,于是就想找一个我一个人就能干的事情,不需要求别人,后来慢慢觉得把画看好就不错,从日本回来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刚刚兴起,我就看画、买画再卖出,挺好。当然,储备过程我非常用功,经常看画看到后半夜,早期参加过一个培训班,前辈讲解的时候提到某幅画被拍卖过,我基本都能接着说,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拍出多少钱,老师都非常吃惊。现在虽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但这种用功的学习,我一直在坚持。
Q:阅读和写作在您的生活中占据怎样的分量?
A:我在上中学的时候非常喜欢影视,看了大量电影方面的书,那会儿作文就很好,经常被当作范文。大学读的影视文学,又读了大量文学方面的书,也自己写剧本。现在研究美术,自己阅读的内容,也较多的在这个领域。近些年保持着一年出一本书的速度,我喜欢沉浸在写作的过程中,避免外面的嘈杂,不是任务,而是一种自在。
Q:如果拥有时光机,可以见到任何人,最希望他是谁?和他聊什么?如果可以见到20年前和20年之后的自己,会和那个吕立新说什么?
A:如果有这个机会,当然想见齐白石。听他讲讲他的画,看看他画画的样子,再和老人喝喝茶,应该很美妙。青春太快。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我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今天也算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存了一些名画,这都和青年时期一步步踏实走来有关,如果能见20年前的自己,会告诉他,“你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继续坚持吧。”如果见到20年后的自己,想让他好好享受人生,也想让他回望过往,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是不是已经尽力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了大家和社会。
自己的书
《花能解语:带你读懂齐白石》
【关键词】学术报告 校园讲坛 教师 学生 发展
Lead students to develop through the learning report
------The “schoolyard platform” of the No. I Experimental High School of the city Sipanshui in Guizhou province
Tang Lili
【Abstract】To a person’s development, the school education is one important link, which can not be replaced by any other things to a person’s gene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chool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s’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make students own big field of vision, much experience, deep thought through the learning report way, increase students’ knowledge, widen students’ field of vision, advance student’ lifetim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pus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yard culture ulteriorly.
【Keywords】Learning report Schoolyard platform Teacher Student Development
2008年4月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领导小组批准,已经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而“校园讲坛”作为该课题的载体之一,同年9月26号开始也拉开了帷幕,迄今已成功举办21期。一期期内容丰富多彩的学术报告,透过每月两次近50分钟的教师学术讲座传播开去。这一致力全校学生综合素质、德育教育的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意识,弥补了学生因地域条件所限而带来的信息、视野与见识的不足,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它的创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强了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1.创办“校园讲坛”的起因。
1.1 当下教育引发的思考。六盘水实验一中是一所地处贵州西部的城镇中学,和大城市的学校相比,不占有智力资源的优势。笔者作为“校园讲坛”的创办人,我总在思考着如何在这样的学校里,尽量帮助学生们开阔视野,培养他们的开放意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一环,这一部分对于人的整体发展是不可代替的。因此,作为学校、老师,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就不能忽视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这一教育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以学术报告专题为载体的“校园讲坛”应运而生。
1.2 受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启发。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已经发展成央视非常热门的品牌栏目。受此影响和启发,我校“十一五”课题组开设了“校园讲坛”,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园讲坛”就是要架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让老师们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2.为学生提供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每月定期两个时间段,当你漫步在我们的校园里的时候,一道亮丽景色就会映入你的眼帘。那就是内容、色彩丰富的“校园讲坛”学术报告海报,每当此时,学生都会聚集到海报之前,观看学术报告的内容。
实验一中的“校园讲坛”活动主要是本校教师的学术报告,就是学校的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主要是课题组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所学专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一个专题给学生作报告,这种报告既让学生接触到了课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也让老师得到了另外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可谓两全其美。
老师们的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时政、名人、科技、文学、生活、学科知识等多个领域,如“美元连着你我他”、“谋略赏析”、“安全文明与我们同行”、“文学与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化学那些事儿”、“趣谈汉字”、“忧郁诗人徐志摩”、“爱滋病离我们有多远”、“与艾米一起快乐英语――英汉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鉴赏”、“古代爱情诗歌中的禽鸟”、“不走寻常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感悟人生――包容的智慧”、“个性漫谈”、“成功者必备的三大要素”、“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巧学高中地理――从地理角度看衣、食、住、行”、“面对人生,如何选择?”、“我的网络我做主”、“教你如何记单词”、“中考命题趋势研究”等等。学术报告的内容有的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有的涉足课外知识的探索,有的是介绍名人世界,有的涉足探求科学空间,有的涉及疾病防控,有的涉及网络技术……报告内容新颖,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参与学生的欢迎。有的学生说:学术报告总是给人刻板的印象,没想到在学校也能聆听到幽默、风趣的较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沉浸其中,我们在历史的时空翱游,在科技的世界飞翔;被一阵阵浓郁的人文气息所陶醉,为―次次老师精彩讲解所慨叹。从安全文明到网络技术,从生活中的数、理、化到最前沿的科技,从古代美女到一代才子徐志摩,从纷杂的概率知识到抽象的四度空间,从A、B、C的起源到英语文化的传播,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从时空隧道到心理揭秘,从唐诗、宋词到新诗鉴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及。喜爱文学的同学可以去领略徐志摩的人生历程,了解一代才子的创作背景;对数学感觉吃力的同学可以去听听“文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热衷于时政的同学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因美国次贷危机而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学术报告跨越了古今,贯通了中外,超出了时空,带学生冲破书本知识的禁锢,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奇妙世界。
3.学术报告的积极效果。
3.1 对学生的影响。学术报告讲座在校园内营造了较浓厚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意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文化、智力背景,被学生誉为“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3.2 学生的体验。通过听“中国古典诗词、和新诗的鉴赏”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听“忧郁诗人徐志摩”让我们了解那个才华横溢的知名才子不为人知的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家不懈追求与努力和对文学的理解,听“文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改变了我们对数学的看法,更加体会到看似枯燥的数学,居然也有如此的乐趣;听“爱滋病离我们有多远”让我们既了解了一些爱滋病的起因,也懂得了一些预防的措施,提高了对爱滋病防控意识。在这里,平常生涩难懂的化学,成为了生活中的奇妙现象和小窍门;物理上让人琢磨不透的相对论,也随着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透过穿越时空的爱恋,展现在我们面前。“安全文明与我们同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校领导,更加领略了安全、文明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收益良多;“感悟人生――包容的智慧”、“成功者必备的三大要素”、“个性漫谈”等一堂堂生动、精彩的心理辅导课,让我们的阴郁和不快轻松化解,讲座吸引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当然也激励着我们,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我们在学术报告厅中学习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了一些深奥的规律。学术报告不仅教给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校园讲坛”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我们紧绷的神经,让思维跳动起来,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老师饶有兴趣的讲座,也让我们丰富了精神世界,陶治了情操,充实了空乏的大脑,提高了知识的储备量,给我门带来了乐趣,我喜欢这样的学术报告。“校园讲坛”用知识点缀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摒弃了课堂的模式,抛弃了听课的一些乏味,淡化了紧张气氛,拉近了师生距离,是我们所喜爱的“另类良师”,让我们受益匪浅。
3.3 学术报告对老师的影响。为老师们展示才华、锻炼能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提高了老师的素质。教师为了准备一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会往往会花上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搜集材料,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贮备,这样不仅大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增强了教师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师学术水平,还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虹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喜欢的一本书》。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这时,一位学者跳了出来,在《百家讲坛》他用他独特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这个人就是易中天。
因为易中天,我终于抵不住诱惑,买下了这本目前最畅销书《品三国》,再次对这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前读《三国演义》时,“三国”中的人物给我的感觉是“智勇忠义”交织而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孙权、周喻是何等英姿焕发,刘备桃花三结义是何等重情重义。会为张义德单骑伫立长板坡,“身张义德也,谁来共处决”吓破敌胆而拍案叫绝;会为关羽败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被孙权所害而破涕大哭;会为周瑜久不得胜,吐血身亡而深感惋惜。
当时感到陌生是不知易中天教授对我熟悉的人物是何等的评价。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品三国》,百感交集,千丝万缕的感慨,犹如喷发的火山,是那么强烈,合拢了书本,平静了心情。在易中天教授的引领下,我犹如梦回三国,曹操的奸雄,孙权的深湛远虑,刘备的重情重义,不但让人触手可及,而且古老的历史已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谚语曰:“勿以好恶论断之”。《品三国》中的曹操这个“奸雄”不再是“坏蛋”的代名词,易中天让我更为理性的认识到这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耽四州,曹操运筹帷幄,鞭挞宇内,拥百万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世造英雄,这顺应了历史潮流。看事物要一分为二,辨证统一,“勿以好恶论断之”,《品三国》让我更加理性地去认识这段历史、认识这个世界。
周瑜原在我心中是小气的。他处处为难诸葛亮,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结果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也就是所谓的“三气周瑜”)。易中天为什么又说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呢?看来那只是小说,那么真正的周瑜才是如此。我不禁改变对他以往的看法,反而多了一些敬佩之情。他不仅容貌俊朗,而且文武双全,把仗得十分漂亮,用易中天教授的话说就是“把战争变成艺术”。我想当时他一定是意气风发,叱咤风云地站在战场上指挥着千军万马。真的,周瑜不愧为江东名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的车辙已碾过千年的光阴,那些立马横枪,驰骋沙场的英雄们也已化为点点繁星,点缀着浩瀚的历史苍穹,千年之前的是非对错谁又能说的清。
静静的秋色,微微的风,看繁星点点,思索着书中的收获,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再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场景,但你不能让灰尘蒙蔽了双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通过启发式和渗透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运用儒家思想教育学生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孝”;运用道家思想教育学生做到辩证观察分析问题,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善于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不要骄傲自满、鼠目寸光;运用佛家思想教育学生要做到助人为乐、宽容大度、以人为本、爱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运用法家思想教育学生要遵章守纪、懂得规则,不做有悖道德法律之事,
二、寓教于乐,努力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从兴趣入手,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在品德课上播放于丹的《论语心得》,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组建成立了班级的“思想论坛”,利用每天的文化早餐时间让学生轮番上台主讲。每名学生事先搜集素材,整理讲稿,以古今历史人物及日常生活的道德观察为主,题目自拟如:《大义凛然与江湖义气》、《修身养性与思考》、《行善感恩有健康快乐》、《祖冲之的方圆之道》、《向学几招》等等,每次讲演时间为15分钟,整个过程也由学生自己主持。这一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道德教育,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既长知识又修品德,既授以“鱼”又授以“渔”。在每一天的活动中,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踊跃、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重在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文艺潜质爆发的大学生涯
刘孟哲出生在黄海之滨江苏滨海的一户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当地的小学教师。年幼的小孟哲聪颖可爱,1996年,不到10岁的他在全国知名的《语文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文字处女作,展露出在文艺方面的头角,至今孟哲还保存着那份微微发黄的样报。他说,那里承载着自己的美好童年回忆。此后,他陆续在全国多家文艺类报刊上发表作品:初三时,刘孟哲引起哈尔滨师范大学《理科考试研究》资深编辑董俊道教授的关注,董教授力推孟哲在《理科考试研究》上开设专栏,和众多考试专家一道研究发表理科考试类论文。
高中时,孟哲骨子里的文艺天分逐步地释放了出来,除了其个人形象被《时代影视》、《课堂内外》、《演讲与口才》、《歌迷男女生》等众多杂志采用作为内页及插图外,其在广播制作和播音主持方面的潜质,得到了高中母校八滩中学(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刘春华和梁健两位老师的重视,在两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刘孟哲创建了校园广播网,制作播出各类广播节目三百多期,至今被师生传为美谈。
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后,广阔自由的发展环境令刘孟哲如鱼得水,文艺细胞得到了扩张与爆发。大一时,他策划主持了《纳西民族音乐会》,让音乐会的主唱之一纳西族青年歌唱家达坡阿玻称奇惊叹:同年,刘孟哲作为年纪最小的主持人,在北京奥运会排球馆主持了一场近万人参加的综艺晚会,得到了教育部领导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代表的盛赞与肯定。
之后,各类主持活动的邀请如雪花般飞来,这其中包括总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谭晶《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原声碟》首发会,海政歌舞团青年歌唱家吕薇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对话央视《百家讲坛》最年轻的主讲人蒙曼,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走进良乡大学城品西游,歌手李健《想念你》的唱听会,电影《变形金刚2》与雪佛兰汽车品牌联合推出的宣传会,演员金巧巧在北京的歌友会,“中国力量”组合北京歌友会,北京高校首届倾向诗歌节颁奖典礼,首届华语流行音乐榜颁奖盛典等。
除了主持活动外,刘孟哲优秀的策划设计与统筹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担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志愿者联谊晚会的舞美设计、歌唱家谭晶深圳音乐会专辑统筹、歌唱家吕薇2009杭州演唱会的文案统筹、2010优秀军旅歌唱家系列唱片的媒介统筹、电视剧《我爱我家》续集《圆圆的故事》媒介组合及文案统筹等。
2009年,刘孟哲受邀参加由宋祖英等人演绎的《牡丹飘香》大型歌舞晚会,刘孟哲的音乐修养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得到了晚会音乐总监孟文豪的赏识,孟老师慧眼识珠,力邀刘孟哲演唱自己的重磅作品《我的名字叫感恩》。
前行之路一片明朗
2010年底,刘孟哲成立文化工作室,推出个人首张音乐大碟《异乡人》,收录歌曲《我的名字叫感恩》。他说《我的名字叫感恩》是一首温馨温情的歌曲,能够表达出对父母师友的感恩感激之情,在这个人情关系疏远、人情味变淡的年代演唱和传播这首歌曲尤有深刻意义。
目前,刘孟哲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二张音乐CD,力争用青春淡雅的音乐,为华语流行乐坛吹上一股清新风。2010年底以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TOM网、凤凰网、新民网、百度娱乐、《北京娱乐信报》、《盐城晚报》等媒体上,不断出现孟哲的形象、歌声及各类消息,著名的《中学生博览》杂志2011年第5期还采用了孟哲的写真作为封面人物,刘孟哲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肯定。
健康阳光大爱在心
去年初冬,刘孟哲冒着严寒回到了高中母校,拜访完当年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后,他面对几千名学弟学妹作了即兴励志演讲,鼓励他们要勤奋刻苦,学有所长,有目标有自信逐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对贫困学弟学妹进行资助,鼓励他们乐观面对困难、努力学习,今后为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
随着个人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刘孟哲更加热衷于参与公益慈善等爱心事业。西南旱灾、玉树地震、盈江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刘孟哲总是在第一时间为灾区捐去钱物,并深切关注灾区儿童的成长与生活,为灾区儿童捐款捐书:同时不忘用自己的歌声去鼓励灾难中的同胞,创作演唱如《生命之源》、《为你牵挂》等赈灾歌曲。今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级地震发生后,由著名作曲家陈卫东、词作家顾颖创作的公益环保大作《地球》,力邀刘孟哲演唱。这首凝聚中国乐坛顶尖的音乐力量,被业内人士誉为“震撼公众心灵”的音乐作品,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共鸣。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为他首张EP《异乡人》撰写的序言中说:“孟哲给人的感觉如绿茶一般清醇,还如向日葵一般的明朗和阳光。绿茶和向日葵这两种形象叠加在一起,才是我心中对孟哲的印象,也是对孟哲的期许。在时下纷扰的世界里,拥有这样内心的男孩有如天赐,值得大家爱护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