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分析数据

时间:2023-10-11 16:23:33

导语: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统计学分析数据

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管理现状;优化策略;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6-0071-02

1引言

统计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统计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当前多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规模化发展虽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实现持续性经营,确保统计学应用效益的最大化,是目前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

2大数据时代内容的基本概述

简单来讲,所谓的“大数据”是指在当前信息化产业时代背景下,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互联网公司在日常运营中生成、累积的用户网络行为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有效处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信息资产。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下时代未来发展的趋势。就目前来看,与传统信息数据相比,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多元以及数据价值高的显著特点,伴随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有效地对大数据进行处理,成为现阶段基层产业结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心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数据实质上是存储于计算机内的各种信息集合,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新产业时代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巨大转变,在改变人们关注度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最终为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倘若采取传统的处理技术,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目标,更极易导致一系列其他问题的产生,最终对企业整体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大数据发展的同时,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目前常见的管理技术主要有——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其中,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关系最为密切。

3新形势下统计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企业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市场经济常态下,企业规模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加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提升企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现阶段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但由于部分企业受传统发展以及管理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企业管理和发展重心始终集中于企业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统计管理的关注度,致使单位在统计管理工作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各项管理工作受到一定影响的同时,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3.2统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统计管理人員作为统计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其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的高低,对于统计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当下统计管理工作量的增加,部分企业为满足人员配置需求,不断地降低人员选拔标准,导致聘用人员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综合素养都有待完善。作为一项专业、系统的管理工作,统计管理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拥有细心、踏实、耐心等基本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随着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持续增加,统计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待遇不高等问题的存在,导致管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有所欠缺,业务操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最终对统计管理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3.3数据库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善

信息化产业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便捷人们日常生活,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同时,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各单位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统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作业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数据管理库自身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度对于统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影响,但对于某些偏远地区亦或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区域,统计管理设备、设施的落后性在影响现代化科技管理手段应用效益的同时,统计管理作业也始终未能得到突破性进展,企业发展也由此受到了一定影响。

4新形势下统计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探析

4.1加强对统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对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视

统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企业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影响,而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是极为必要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管理人员对于统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是影响统计管理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有效地改善当前管理现状,一方面基层产业机构需加大对统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统计学应用效益”高度认同的同时,为统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加强对统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在不断增强统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础上,为预期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4.2积极和有关大数据公司或机构进行合作

要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统计管理工作,就必须将大数据有关技术和统计管理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打破行业限制,积极寻求和有关大数据公司或者机构进行合作开发,开发出真正适合统计管理工作的大数据技术和工具,大数据无法使用单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技术等,其也必然和云计算的有关分布式处理、云存储以及虚拟技术等密不可分,因此统计管理必须要积极寻求多方合作,积极将大数据的有关技术引入统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

4.3不断优化和完善统计管理模式

在当前企业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加的新产业时代背景下,数据的形成过程较为烦琐,且数量也较为庞大,为从根本上有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和有效性,不断地优化统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也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在进行统计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渠道的日趋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统计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但由于部分企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未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电子统计管理中,导致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同时,预期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数据信息化纳入到工作日程中,为单位的数据管理部门配置专门的信息化设备,是现阶段提高统计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4.4将各项统计管理工作细节落实到位

在统计管理作业过程中,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细节落实到位也是现阶段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换言之,在当前多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统计管理工作质量,提高企業整体的经济效益,以会计管理工作为中心,确保各项细节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是十分必要的。要想确保管理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需将会计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在确保两者“统一性”的基础上,以会计管理工作为中心对企业经营进行系统化管理,最终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4.5确保预算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在当前企业经济收支管理过程中,预算统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是影响精细化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而为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全面预算统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是现阶段企业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作为企业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全面预算统计管理作业的开展不仅能确保企业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其在科学预测企业未来运营状况、协调内部资源以及控制内部预算编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预算统计管理过程中,企业统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摒弃传统管理理念,在做好日常收支管理的基础上,还要确保内部全范围、全过程及所有资产的预算统计管理落实到位,由此在保障全面预算作业有序开展的同时,提升企业在多元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研究生;数据;北京交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45-03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这个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首次提出后又经该协会定义的。随着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量以几何级数的方式递增。一方面,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做好决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检索,是利用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两者均取决于人的信息素养。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经说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是21世纪管理的最大挑战。”

在北京交通大学,早在2004年,便把信息素养的教育列入了研究生学期教育的内容,为了全面掌握研究生信息素养情况,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于2011年9月对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访谈的形式对于相关重点问题进行了确认。

一、样本与调查维度说明

调查根据各院系学术型研究生数量的相对比例,共随机抽取360位研究生进行调查。经检查核对,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3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7%,样本总量占6 847名学术型研究生总量的5.3%。有效样本在各学院的分布情况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50人,计算机学院29人,经济管理学院97人,交通运输学院29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39人,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20人,电气工程学院20人,理学院21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1人,软件学院17人,建筑艺术系5人,语言与传播学院5人。在全部被调查者中,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占84.54%,其余为博士研究生;从年级分布看,一年级占45.18%,二年级研究生占43.73,三年级研究生只占11.07%;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占57.73%,女性占42.27%,与我校男女生总体比例58.4∶41.6持平。

调查的维度包括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础、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对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途径选择与期望三个大的方面,共包含22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

1.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明:近四成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有34.74%的被访者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信息检索或类似的课程;有40.12%的被访者没有学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的课程或听过相关讲座。

2.获取并利用专业信息的途径。在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方面,以图书馆资源配合网络搜索引擎为主;将近1/3的学生经常使用纸本书和期刊,并通过专业相关论坛学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利用免费的(见表1)。

在对既有资源的深入使用方面,对我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有80.62%的学生使用过借还书服务;61.67%的学生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44.49%的学生进行过书刊阅览;只有36.12%的学生使用过学术资源门户;26.43%的学生做过信息咨询;17.62%的学生使用过馆际互借;甚至有20%未使用过借还书服务(见表2)。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涌现出很多面向公众的免费软件,这些开源软件除了在社交网络方面,在各专业领域里也层出不穷,熟练运用这些免费软件将是对我们当前有限资源的一个有效补充。但使用情况并不普遍。有15.42%的学生没有用过任何一款开源软件(见表3)。

研究生对本专业领域内优秀文献及前沿信息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创新力。研究生对其专业核心期刊及网站信息的掌握途径如下:60.79%的学生请教导师或同学,46.26%的学生利用期刊导航系统,28.63%的学生利用CSSCI或CSCD获知,11.45%的同学咨询图书馆员,其他途径为4.41%(见表4)。

从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来看,有3.08%的学生从不使用本专业外文数据库;有43.17%的学生不熟悉外文数据库但常用Google找英文文献阅读;只有29.52%的学生经常使用本专业的外文数据库。由此可见,我校的专业外语和外文数据库的培训亟须加强(见表5)。

学术数据库的便捷和及时已成为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之而来的大量电子文档如果得不到系统的管理,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国外学校情况相比,我校研究生对参考文献管理工具的认识和使用情况令人担忧。以三种最广泛使用的管理工具为调查对象,使用过endnote、noteexpress或 refwork这三种管理软件的学生分别占16.74%、12.33%和8.81%,竟有近63.88%的学生没有使用过任何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见下页表6)。

3.提高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方向与途径选择。调查显示:31.42%的被访者不太能对所浏览的网站的权威性作出判断,2.65%的被访者完全不能判断出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有40.27%的被访者回答能够判断网站的权威性,但根据的是模糊的经验;只有25.66%的被访者因为听过有关讲座,从而能够准确判断所浏览网站的权威性。

信息搜索能力提高途径方面,43%的同学希望采取听主题讲座的方式;22%的同学选择上选修课;20%的同学选择自学;15%的同学愿意请教导师和同学。

三、分析与建议

1.需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结合。近四成研究生在入学之前没受过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这样的数据映射了中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国外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的研究已相当深入。通过Elsevier、Infotrieve等检索系统都可以检索到众多的研究文献。而通过“google”进行网络检索则返回了1 180 000条记录。这些记录中包含大量的信息素养研究组织、论坛、专门研究网站和资源网站,可以找到数量丰富的研究报告、论文、会议文献及有关的项目和计划等资料。资料还反映出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逐渐由最初单纯的信息技能掌握到人的整体素养层面的演进以及信息素养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的过程。

相对而言,国内信息素养理论研究比发达国家滞后得多。1984年,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此后,受国外影响,中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养层面的研究。就发文量而言,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真正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95年首次在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概念,但之后发文数量一直非常有限,到2011年一共682篇。反映出中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

在对被调查者的访谈中,他们接受的信息教育要么就是计算机教育(简称为“计算机课”、“电脑课”)和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的;要么就是信息化教育,即将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用于辅助教育。从2000年开始,信息素养概念已进入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人士的视野,在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相关政策中也出现了“信息素养”的提法,但基本上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局限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而图书情报界则主要是从原有的用户教育、尤其是文献检索课的视角来看待信息素养。

因而,针对于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强调信息技术与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联系,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上的学习与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有待建立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涵盖教育的全过程。信息素养标准是信息素养评估的依据,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目标。因此,各国积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在这一方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都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素养标准分别制定于1998年和2000年。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与教育交流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并且涵盖了教育的全过程,是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全国通用的信息素养评估体系。《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参照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共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

信息素养教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领域一样,素养的提高是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持续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局部的强化难以实现。且研究生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便要走向职场,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的压力,还有面临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的压力。如果单纯从研究生阶段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即使体系完备,也难以避免学生现学现用,不成系统的弊端。

3.信息素养教育亟待与学科课程整合。最新的研究文献数量表明: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探讨促进图书馆、学生、教师及管理层的密切合作、谋求多学科的信息素养教学已经是研究重点之一。

第3篇

一、“数据”是说明问题的“证据”

1.要让学生感受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统计教学与其他数学内容一样,首先要激发学习的需求:为什么要统计?与其他数学内容所不同的是,统计是用“数据来说话”。

在《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创设了“常州气温是否变暖”问题。通过师生谈话聊出“气候变暖”话题,提出问题:怎样说明常州气温是在变暖?在现实且有意义的问题驱动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据”是说明问题有力的“证据”,以此认识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情境只是载体,想到需用“数据”说明问题是活动目的。随着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学生也就逐渐体会到“数据”能说明问题,说明问题需要统计数据,统计能帮助人们了解事情并做出判断,也就逐渐建立了统计意识。

2.要让学生明白用怎样的数据来说话。

在《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中,为使学生感受怎样的数据才能科学地说明常州气温变暖问题,师生间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你们觉得要收集怎样的数据呢?

生:收集今天的气温。

师:单单收集现在的气温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生:不能,要现在的和以前的,这样才可以对比。

师:对比,是一种好方法!只是,气温有最高气温,有最低气温,还有平均气温,你们觉得这里用哪个气温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平均气温。因为平均气温在中间,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比较公平。

师:是啊,在新闻中经常会出现在哪一年或哪一个月出现极端气温。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数据影响我们的判断,所以要用“平均气温”来比更合适。但气温的变化很微妙,如果用今年和去年气温比,很接近,很难发现问题。怎么办?

生:相隔时间久一些。

生:调查年份多一些。

师:其实,气象工作者和你们的想法一样,一般用现在月平均气温与前几十年的月平均气温作比较。(出示在常州气象局查阅的常州1949年-2000年的50年月平均气温和常州2010年各月平均气温)

……

《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统计教学明确提出:要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很显然,如何收集数据、搜集怎样的数据是要求学生达成的能力要求,那么,数据的科学性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数据”是分析问题的“依据”

1.要让学生读懂数据表达的信息。

在《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下面两幅统计图,只有一副是真的,请同学们猜一猜那副是真的。

这道题是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练习改编而成。改编后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统计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近感,让学生感觉数据并不枯燥乏味,数据分析也不仅仅是计算,数据是蕴含信息的,数据是能表达生活实际,每幅统计图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生活故事。

2.要让学生体悟数据有助于分析问题。

发展统计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价值。数据是能表达信息的,数据所表达的信息是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决策的。

在《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中,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设计这样的题目:完成某地区7-15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1)给出7、8、9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相关数据,要求学生独立描点、连线完成部分统计图,并交流绘制的过程。

(2)进行分析和推测。

看着7-9岁的身高图,先猜一猜9-15岁男女生的两条折线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然后出示9-15岁的折线统计图,说一说男女生7-15岁身高有怎样的变化。再想一想,如果接着画下去,男女生的两条折线还会怎么样?

两次猜测都旨在建立“图表意义”与“现实问题”间的思维链接。第一次猜测直接出示统计图得到验证,重在读懂统计图;第二次猜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要让学生理解后面两条折线到底怎样变化,需要再调查数据,分析数据才能做出判断,重在统计思想的渗透。

第4篇

关键词:测评系统;需求分析;逻辑设计;E-R图;关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921-02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Database

PAN Guo-rong

(Changzhou Liu Guo-ju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Changzhou 213004, China)

Abstract: An evaluation database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requriment analysis of the schooleduc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t can realize themaintenance of the essential information, and the query and statistics of evaluation data. The needs analysis,conceptual design ,logical design etc. was disscussed in the entire design.

Key words: evaluation system; needs analysis; logical design; E-R diagram; relational model

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测评是指学生对班主任教育情况及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我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1998学年开始,学校教务处会在每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前或考试后,统一组织学生进行测评。最早采用的测评方式就是给每个学生发一张评价表格,测完后以班级为单位装订成册,供领导和教师查询,这种方式的主要缺点是查询不方便且无法统计分析;从2005学年开始,改为学生按评分规则填涂卡,教务处用读卡机读卡并统计,最后将所有测评情况汇总成册,供主要领导查阅,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能作一些统计,但统计方式单一、查询不方便,也耗费资源,班主任和众多任课教师很难及时、方便看到测评结果,尤其是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及评价信息。在学校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大趋势下,学校于2008年初提出要开发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测评系统(简称测评系统),以提高测评工作的效率,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系统设计过程的基础,要收集数据库所有用户的信息内容和处理要求,并加以规范化和分析,这是最费时、最复杂的一步,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以后各步设计的速度与质量。需求分析做得不好,可能会导致整个数据库设计返工重做。

测评工作在我校已开展多年,本人对测评过程也比较了解,该项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是教务处。教务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原先使用的测评评价表(见图1)及测评情况汇总表,明确提出了对测评系统的要求,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学生能在校园网上登录系统,并且每个学生登录的用户名及密码是不同的;

2)学生测评时是不记名的,并且只能对本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测评;

3)测评的项目见图1测评评价表所示,这些项目和分值是相对固定的,即项目数不变,项目内容和分值在不同的测评中会有所调整;

4)学校领导及教师能在校园网上登录系统并查询测评数据;

5)测评数据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汇总并查询。

2 业务流程分析

根据对测评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测评系统主要的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

由以上业务流程,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三大处理部分,首先,教务部门人员在测评前要对本次测评所需的基本数据进行准备,即要维护好参与测评的班级、班级的班主任、班级的科目及任课教师等相关信息;其次,组织学生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测评;最后,领导和教师对测评情况进行查询。

3 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3.1 概念结构分析与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测评系统数据库概念设计的表达工具采用E-R模型,基本过程如下:

1) 按照业务流程分析中划分出的三大处理部分,可以确定主要模块。

教师情况数据维护:对教师(包括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课程情况数据维护:对课程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班级情况数据维护:对参与测评班级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班级科目数据维护:对参与测评班级的所授科目情况进行维护;

系统用户维护:对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

学生对班主任的测评:学生对本班班主任的教育情况进行测评;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测评:学生对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测评。

2) 确定实体集。

在教师情况数据维护中实体集合有:教师;

在课程情况数据维护中实体集合有:课程;

在班级情况数据维护中实体集合有:班级,教师信息;

在班级科目数据维护中实体集合有:班级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

在用户情况数据维护中实体集合有:用户;

在学生对班主任的测评中实体集合有:学生信息,班级信息,教师信息,班主任测评信息;

在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测评中实体集合有:学生信息,班级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任课教师测评信息。

3) 确定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学生是属于班级的,教师与班级之间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联系,一是教师担任班级的班主任,二是担任任课教师,一个班级开设有多门课程,每门课程可以有1位或几位任课教师,通过分析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便于设计数据库完整性约束。

4) 确定实体和联系的属性。

按前面分析及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可以设计出各个实体及联系的属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实体,从理论分析看,学生是参与测评的主体,系统中应该有这个实体,而从测评系统具体实际出发,测评时只需记录一个学号,不需要学生姓名等其他信息,因此,系统中不设计这个实体。

5) 画出局部E-R图。

分别画出班级选择科目及测评的E-R图,如图2、图3所示。

6) 集成局部E-R模型。

形成全局E-R模型,如图4所示,其中系统用户实体未画出。

3.2 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的具体机器上的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并对其进行优化。

1) 将实体与联系转化为表。

在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已画出全局E-R模型,现在只要利用范式理论,将实体和联系转化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表,将实体中的属性转化为表中的属性。测评系统所选用的DBMS为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一般可以利用SQL语言来实现数据库、表、属性等的创建,并完成所有表及表之间的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约束和用户自定义完整性约束。

2) 数据模型的调整与完善。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应用需要对设计结构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期进一步完善设计,提高应用系统的性能。本测评系统中,学生测评完毕后,领导和教师要频繁统计查询测评结果,因此在表中增加适当的冗余是必要的。

4 结束语

数据库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该准确了解用户需求,以便设计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数据库。本人开发的基于Struts框架结构的测评系统已经在学校成功进行了4次测评,在最近的一次测评中,有90个班级近4300名学生参与了测评,同时在线参测学生达400人,查询统计非常及时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系统的实际运行证明,测评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是规范的,运行是稳定的、可靠的,完全满足系统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相结合,搭建一套适用于远程教育的辅助管理系统,将最新的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中,使远程教育实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科学的提高。

一、数据仓库在远程教学应用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数据不断膨胀,目前,多媒体信息在整个远程教育系统中,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直接由操作系统管理,但是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存取和查询已经成了迫切的需求。因此,研究、引用并建立新型的基于分布式数据仓库的远程教学系统模型,将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与学习的效率。

二、数据仓库及其为何适用于远程教学系统

1.数据仓库及其特点

“数据仓库之父”W . H . Inmon在Building the Data}axehous。中提出: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整合的、稳定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我们可以这样了解数据仓库的概念:数据仓库为支持海量存储和高层决策分析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抽取和净化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从事物发展和历史的角度进行组织和存储,并通过对这种集成化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最终用户提供综合性和分析性的深层次信息,是基于传统数据库技术的一种应用拓展。根据以上概念分析出数据仓库的四点精髓:(I)面向主题;(2)集成性;(3)不易失性;(4)时变性。[2]根据这四点精髓内容,本文构建了基于分布式多媒体数据仓库技术的远程教育的教学辅助平台。

2.基于数据仓库远程教学系统实施的可行性

远程教育中,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活动,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同步型和异步型。无论是同步型还是异步型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讲授某个课题或者知识点,需要使用文字说明或动画,甚至要配上音乐的解说,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数据仓库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在日益膨胀的教学数据背后隐藏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希望能对数据资料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多媒体数据仓库模型。目前关系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率地实现数据操作的基本功能,但是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与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需要对学员的课堂学习反馈、理解能力、本身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知识点、考试结构等各种数据统计分析,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改进。这种统计的数据很多,而且是多面性的,只做简单的分析很难得到所需要的指导性的教学改进。

三、基于分布式数据仓库的远程教学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构建一套对文本、数字、文档、图像、声音和影像进行综合处理,并提供强大的数据管理和检索功能的远程教育辅助平台。系统主要包括教学信息的采编与整合、非结构化及多媒体信息管理与用户管理、信息资源服务与利用等几个模块组成,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课题,它允许信息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表现,并能将这些多媒体信息保存、管理、加工和传输。多媒体数据仓库将多媒体信息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用统一的机制管理和控制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正确,并给数据的使用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1.系统的外部结构

分布式多媒体数据仓库技术平台的外部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数据采集处理部分;

(2)数据存储加工部分;

(3)数据输出部分;

(4)数据反馈部分。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数据采集处理部分,需要对各种异构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引,采用基于XML数据交换处理方式;在数据存取加工方面,采用分布式海量非结构化的资源管理模式,整个数据加工过程中,要全面整合各种标准的信息资源,如MS-Office , S2 , PS2 , PS , PDF , HTML ,TXT,XMI,,MARC,BMP,JPG,JPEG等;实现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关联管理,并根据远程学员的需要,实现智能地提取、检索需要的教学资源,实现各种异构资源的统一化管理,实现整个资源的完整不可分割性。

2.系统的功能

(1)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方式

1)视频资源播放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个教师、某个教育实验的录像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来进行播放。播放时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一定的播放速度。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暂停、慢放、快放的功能。播放模块中,在用户面前主要有三类库:授课资源库(正常上课讲授,也可以选择教师)、课件资源库和习题讲授库。授课资源库存储了各科按照教学大纲的书本讲授资源,它以章节为单位存储在多媒体数据库中。课件资源库存储着各个科目对应的课件,同样这些课件资源也按照各个科目的章节存储在数据库中,学员从数据库中检索授课知识要点的时候,系统可以列出相关的课件供学员参考学习。习题讲授库以题为单位存储在数据库中,它与授课资源库同样是紧密结合的,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查看相关的习题讲授资源,这样就实现了从学习到自身检验的一个过程。

2)资源的检索

学员可以根据课程的各类信息对多媒体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播放。系统提供对基于信息内容与关键字段的逻辑组合查询、任意词查询、二次查询、多字段复合查询与距离查询等灵活简便的查询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查询需要,提供关联检索功能,方便学员能快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

课程资源库的检索主要包括:学校、科目、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及内容的深浅度;

课件资源库的检索主要包括:学校、科目、制作教师、课件名称、课件大小、课件类型及格式;

习题讲授课的检索主要包括:学校、科目、讲授教师、题目类型、难易度、相关的课程

3)视频编辑

通过对相关的录像资源进行编辑可以使之更加紧凑。整个平台的视频主要涉及到这三块:课程视频资源库的编辑、课件视频资源库的编辑和习题资源库的编辑。课程视频资源库的编辑将为学员提供大量的课堂讲授视频资料,它是以课程的章节为单位来分割编辑,然后通过格式转换及接口程序存储到多媒体数据库中;课件资源编辑同样也以章节为单位,通过平台的格式转换和接日程序存储到多媒体数据库中;习题讲授课可以编辑成以题为单位,存储到多媒体库中。

4)存储接口处理

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参照Oracle8i系统中的intermedia多媒体部件来处理统一的接口问题,然后所有资源数据由多媒体数据库来统一维护,统一备份,这样就可以简化管理。

5)教案资料信息采集

主要是将一些由Office办公系统编辑的电子教案文档通过格式转换后存储到多媒体数据库中。

6)师资及课程管理

提供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的整体框架、内容要求及考试方法等;推荐课程学习进度表和指导性建议;教师授课要点,包括多媒体课件的组成框架及使用提示、教案提纲和补充材料索引等。师资管理:提供教师介绍,包括本院校各学科优秀教师和聘请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情况介绍;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职称学历、学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等。

(2)习题库统计、分析与反馈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考试情况来统计考试中的各类信息,从而了解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根据学员的掌握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角度,让学员更易接受新的知识点,提高了远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远程教育中,由于学员的价值观、生存发展状况、兴趣爱好等存在着差异,以及学员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学习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学员的学习存在着需求的多元化,如何能做到多元化的学习呢?

第一是通过系统反馈,在同步教学中对各个层次的学员做到有针对性的讲授;

第二是在异步教育中,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制作不同的视频资源及各种扩充知识点;

第三是在查询系统中,教学辅助系统平台根据学员查询条件自动把查询结果及相关联的资源(如课后问题、测试题目)提供给学员,学员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学习;

第四是类别分组,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对具有相似查询浏览记录的学员进行分组,系统还可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反馈给教师及平台管理者,以便提供更适合、更面向学员的讲学或者课件资源等;系统记录浏览者的身份,如果有相关资源更新后,系统自动将相关资源信息以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发送给关注学员,以便能让学员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

3.系统的内部处理流程

系统内部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用户在使用系统时,通过Web方式提出查询要求,系统通过外部接口程序生成查询条件,根据查询的条件自动检索相关库,并综合分类临时库(如教学安排库等)后确定数据挖掘目标与主题,系统根据目标主题建立挖掘模型,然后建立临时数据仓库,通过数据处理相关工具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建立与原始库的数据处理通道,如多线程查询知识库、系统库、视频库等,然后再通过建立的临时数据处理通道,将通过此查询条件的结果存储于大型分布式数据仓库,再通过OLAP处理服务器进一步处理由原始仓库得来的数据,可以使用联机分析及OLAP分析工具或者深层数据挖掘工具等进行分析,将处理好的一定范围内的结果以多种形式显示在用户界面上,用户可以打印结果、制作相关的报表或者获取各种统计分析数据。如果无法根据查询条件查询到匹配的内容,系统将根据查询结果自动反应给系统管理员或者决策分析者;还可以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系统分析库;管理者可以根据系统反馈的结果来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并根据各种统计分析报表来增加或者调整原始资源库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手段,一方面,教学资源库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师也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便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同样,考试处理模块也能形成这样的数据挖掘方式。使用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后,用OLAp数据挖掘工具加以分析,可以得出学员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在试题评测时,能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让学员将此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4数据仓库在远程教学系统中的运用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讲义制作(课程安排)、多媒体课件制作、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和成绩考核等。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了各自的事务型数据仓库,如考试库、成绩库等。从这些数据库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并用于相关的教学活动,是远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如图3所示。

(1)由事务型数据库作为源系统组成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

(2)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确定数据挖掘目标,并由此采取相应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到相关知识,并由此构成事件处理库,如考试中的错题分析、知识点的归纳等;

(3)将获取的相关信息再应用到远程教学中,如提高课件质量、转变授课模式,对考试中犯同样错误的学员进行归类,做有针对性的讲解等;

(4)评价应用结果再次反馈到数据挖掘过程以改进数据挖掘方法。

练习和测试是远程教育中一项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整个系统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重要应用,是评测教学活动的成功标准之一。为了能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对于统计考试情况(正确率、错误率、各种题型等)采用的分析方法常常是粗略的,往往也只是根据报表凭经验做出决策,这不仅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不够客观。数据挖掘提供了进行练习与测试组合数据库分析的环境,其多种方法可以为此进行测试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错题量、错题类型、知识点出发,利用近邻算法寻找归类,从课程分析一直到试题分析,并把可能会影响正确结果的相关支持集中归类,如果数据库中没有,则补充,再讲解(视频资源),如果有问题,则由系统自动反馈给学员,让其充分掌握。

四、系统的特点

1.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系统与强大的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相连,可以由多台机器分布式地联机操作处理数据,处理速度快,操作方便。

2.统计准确

手工统计除面临统计工作量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统计过程中容易出错;有时候可能因为统计的出错,导致分析决策的失误〕在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数据面前,要想完全精确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运用计算机系统来统计便可完全克服这个困难。只需要制定相关的统计规则,系统便可以根据规则来统计出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数据。

3.快速、高效

传统的统计方法需要人工去处理,所以从统计完毕到处理结果需要一段时间。而使用计算机系统统计后.就能很方便很快速地从数据库中得出各种教学统计结果,从而大大提高远程教学中对各种教学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

第6篇

[P键词] 三阴型乳腺癌;病理特征;预后分析;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b)-0096-06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in China:a Meta analysis

LU Guofen ZHANG Huiting MA Dekui OU Jiwen ZHANG Qing

Department of Breast Surger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assess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and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medical proof for screening high risk groups,instruct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stimate prognosis. Methods The databases including the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WanFang Data, CNKI, VIP and CBM were searched. Published studies concering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in china were searched systemically and assessed. RevMan 5.2 software was used to establish random or fixed effects model for Meta analysis. Results Totally 20 studies were selected for Meta analysis, and most of them were classified as 6-7 stars. The age,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histologic grade,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pathollogicstage, 5 years of tumor free survival rate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group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nd the group of 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ere compared,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 the OR values was respectively 2.48 (95%CI=1.47-4.19), 2.05 (95%CI=1.48 -2.85), 2.19 (95%CI=1.81-2.64), 1.64 (95%CI=1.16-2.32), 1.59 (95%CI=1.19-2.13), 0.49 (95%CI=0.42-0.57), 0.46 (95%CI=0.39-0.5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menopausal status, tumor diameter, pathological type (P > 0.05). The OR values was respectively 1.11 (95%CI=0.99-1.25), 1.23 (95%CI=0.90-1.68), 0.87 (95%CI=0.74-1.01). Conclusi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re associated with younger disease onset age, higher rate of axillary lymph node positivity, higher tumor histologic grade. It is also related to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and 5 years of tumor free survival rate and overall survival rate are lower.

[Key words]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nosis; Meta analysis

三阴型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同时具有一定异质性,可表现为区域、种族及个体差异[1-2]。三阴型乳腺癌预后不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3],这是医学界共识,而国内大样本数据支持尚少,部分观点也存在分歧,暂缺乏系统性评价,因此,为分析我国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本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我国三阴型乳腺癌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及维普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8月31日。文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英文检索主题词为: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gnosis。中文检索主题词为:乳腺癌、三阴、病理特征、病理特点、预后。手动检索所获文献。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全文公开发表的病例对照试验;②病理学符合三阴型乳腺癌定义;③仅涉及人类原发性女性乳腺癌;④临床数据须来自我国各三甲医院,各患者接受个性化治疗;⑤符合5年以上的临床随访时间,生存数据完整,记录5年无瘤生存率或总生存率,且描绘生存曲线图。排除标准:①不能获得全文;②未提供原始临床数据或无法应用其数据行Meta分析的文献;③实验设计不严谨的文献,重复发表的论文,综述、科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

1.3 文献质量评估

本文文献质量评估参考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中队列研究的质量评估标准,从病例的选择、可比性和结果测量3个方面进行评价,最高星数是10颗星()。

1.4 资料提取

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选择、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讨论解决。通过阅读篇名、摘要、全文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应包括年龄、^经情况、乳腺癌家族史、瘤体直径、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分期、病理类型、5年无瘤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以三阴型乳腺癌作为观察组,非三阴型乳腺癌作为对照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首先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如研究不存在异质性(P > 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如研究存在异质性(P ≤ 0.10,I2>25%、50%、75%时,提示研究具有低度、中度、高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有较宽的可信区间,结论更“保守”。对高度异质性检验需计算失安全系数、构建漏斗图进行敏感性分析。定性资料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s,OR)及95%的可信区间(95%CI)。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共检索获得1485篇与我国三阴型乳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通过阅读篇名及摘要进行初筛,再经阅读全文进行复筛。定性合成文献有22篇,其中3篇由同一研究机构不同年份发表,取其最近发表者,最终定量纳入20篇文献,中文文献18篇,英文文献2篇,文献发表时间为2008~2016年。检索流程见图1。

2.2 文献概况及质量

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20篇,纳入患者34 329例,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依据病理划分组别,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随访时间5年以上,随访记录可靠。所纳入文献为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文献一般情况详见表1。

2.3 临床特征分析

2.3.1 年龄因素 纳入文献6篇,观察组共973例,

2.3.2 绝经状态 纳入文献15篇,观察组共4389例,未绝经的有2385例,对照组共27 454例,未绝经的有14 564例。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2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菱形位无跨越无效线,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0.99~1.25),观察组中未绝经人群比重与对照组相仿。见图3。

2.3.3 乳腺癌家族史 纳入文献13篇,观察组共4553例,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有2041例,对照组共27 503例,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有7228例。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有明显异质性(P < 0.10,I2 > 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OR=2.05,95%CI=1.48~2.8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OR=3.45,95%CI=3.19~3.74。计算失安全系数N=578.57。菱形位于无效线右侧,随机效应较固定效应检验效能更为保守,失安全系数提示发表偏倚较小,合并效应量较为可信。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中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更易发生三阴型乳腺癌。见图4。

2.3.4 瘤体直径 纳入文献9篇,观察组共783例,瘤体直径>5 cm的有128例,对照组共3703例,瘤体直径>5 cm的有526例。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 > 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菱形位无跨越无效线,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3,95%CI=0.90~1.68),两组瘤体直径>5 cm的病例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见图5。

2.3.5 组织学分级 纳入文献13篇,观察组共1669例,组织学Ⅲ级的有477例,对照组共7878例,组织学Ⅲ级的有1237例。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 > 2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菱形位于无效线的右侧,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9,95%CI=1.81~2.64),观察组更易出现组织学Ⅲ级的病例。见图6。

2.3.6 腋窝淋巴转移情况 纳入文献16篇,观察组共4672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有2948例,对照组共28 239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有10 418例。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 > 7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OR=1.64,95%CI=1.16~2.3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OR=2.83,95%CI=2.65~3.02。计算失安全系数N=784.02。菱形位于无效线右侧,随机效应较固定效应检验效较为接近,结合漏斗图及失安全系数提示发表偏倚较小,合并效应量较为可信。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更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见图7。

2.3.7 肿瘤分期 纳入文献8篇,观察组共1018例,Ⅲ期乳腺癌患者有247例,对照组共3943例,Ⅲ期乳腺癌患者有613例。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 > 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菱形位于无效线右侧,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9,95%CI=1.19~2.13),观察组更易出现Ⅲ期病例。见图8。

2.3.8 病理类型 纳入文献19篇,观察组共4979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有3873例,对照组共29 607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有23 374例。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 > 50%),采用S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菱形未跨越无效线,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7,95%CI=0.74~1.01),两组出现浸润性导管癌的几率相近。见图9。

2.3.9 5年无瘤生存率 纳入文献15篇,根据公式“生存人数=观察病例总数×5年无瘤生存率”推导了解两组5年无瘤生存患者“概数”,观察组共4430例,5年无瘤生存患者有3273例,5年无瘤生存率约为73.88%,对照组共27 421例,5年无瘤生存患者有23 541例,5年无瘤生存率约为85.85%。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 > 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菱形位于无效线左侧,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9,95%CI=0.42~0.57),对照组5年无瘤生存率优于观察组。见图10。

2.3.10 5年总生存率 纳入文献18篇,根据公式“生存人数=观察病例总数×5年总生存率”推导了解两组5年生存患者总“概数”,观察组共4727例,5年总生存患者有3743例,5年总生存率为79.18%,对照组共28 270例,5年总生存患者有25 077例,5年总生存率为88.71%。Meta分析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P < 0.10,I2 > 2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菱形位于无效线左侧,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6,95%CI=0.39~0.53),对照组5年总生存率优于观察组。见图11。

3 讨论

三阴型乳腺癌是乳腺癌的特殊类型,因其发病年龄早、侵袭性强、疗效差、预后不佳而备受关注。由于三阴型乳腺癌存在异质性表现,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为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防治提供前期数据。本研究与郭晨明等[24]的荟萃分析具有相似之处:两者研究表明,我国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与临床病理特征、Her-2的表达状态密切相关,所纳入的国内文献均表现出一定异质性。但其以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仅为558例,而本文以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作为对象,样本量达34 329例,提示本研究能较好反映我国三阴型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三阴型乳腺癌预后差,远期生存率低,究其原因除了与自身侵袭性强,如癌细胞分化差,淋巴结转移早,分期晚,易发生复发或转移等特点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另一重要因素。本文通过Meta分析显示:

第7篇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双排SCT平扫 诊断价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270

主动脉夹层(AD)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在主动脉异常中膜结构和异常血液动力学相互作用下,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分离的疾病。有资料报告,主动脉夹层1周内的死亡率达50%,1个月内的死亡率60%~70%,及时诊断和给予相应治疗成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临床主要的检查方法为MRI、CT、总和超声及血管超声造影。2007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56例,通过双排SCT平扫和MRI两种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双排SCT平扫在A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急性AD患者56例,根据DeBaKey分型[1],Ⅰ型17例,Ⅱ型9例,Ⅲ型30例;其中26例采用GE HisPeed DUAL双排螺旋CT平扫检查为实验组,其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456±74岁;30例采用GE O.2开放式永磁MRI检查,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72±81岁。

DeBaKey分型:①Ⅰ型: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均受到主动脉夹层累及;②Ⅱ型:仅升主动脉受到主动脉夹层累及;③Ⅲ型:仅降主动脉受到主动脉夹层累及,若向下未累及腹主动脉为Ⅲ A型,向下累及腹主动脉为Ⅲ B型。

方法:实验组采用GE HisPeed DUAL双排螺旋CT平扫检查,对照组采用GE O2开放式永磁MRI检查,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处理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X2检验或t检验作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性,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结 果

实验组检查结果阳性24例,阳性率9231%,对照组检查结果阳性29例,阳性率9667%,两组检查结果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检查结果阳性率对比,见表1。

经检查,实验组Ⅰ型6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灵敏度8846%;对照组Ⅰ型9例,Ⅱ型7例,Ⅲ型13例,灵敏度9667%,将两组检查结果灵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检查结果灵敏度对比,见表2。

讨 论

AD是严重的心血管急重症,发病突然,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见的病因包括:马凡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主动脉粥样硬化等。双排CT和MRI检查时诊断AD的主要手段[2]。双层SCT扫描因其扫描速度快,具有图像重组等功能,能清晰的显示血管内膜钙化,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有研究发现[3],双层SCT检查AD患者的灵敏度达90%。MRI检查的分辨率高,能够任意选取成像层面,成像的视野相对较大,能清楚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解剖形态及病理变化,以及各种序列、方法相辅相成,在诊断AD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目前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式之一[4]。随着MRI成像技术的发展,在AD的早期诊断方面,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5]。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检查结果阳性24例,阳性率9231%,对照组检查结果阳性29例,阳性率9667%,两组检查结果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Ⅰ型6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灵敏度8846%;对照组Ⅰ型9例,Ⅱ型7例,Ⅲ型13例,灵敏度9667%,将两组检查结果灵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双排SCT平扫与MRI对AD的检查结果阳性率及灵敏度都相对较高,能够对AD患者的及时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断资料,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向人驹,马大庆,张雪林,等.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 龚雪鹏,宦怡,孙立军,等.螺旋CT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0):1217-1220.

3 贾文宵,汪师贞,戴建平,等.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8):782-784.

第8篇

关键词 来氟米特联合激素;Igh肾病;临床疗效

IgA肾病为临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有研究报道,临床治疗IgA肾病给予来氟米特用药,具有可靠有效的免疫抑制效果。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40例IgA肾病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IgA肾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IgA肾病患者40例,所有受检人员在接受检测前,均得到相关的临床检测后确诊,并得到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于知情书上签字同意,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男13例,女7例;年龄21~57岁,平均(36.7±8.9)岁。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2~59岁,平均(37.1±9.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对比价值。

方法:对照组接受单纯激素用药,泼尼松口服,初始用量1.0mg/(kg・d),用药6周后降低剂量,至12周降低剂量为50.0%。研究组接受来氟米特联合激素用药,泼尼松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氟米特口服,起始剂量50mg/d,3d后调整为20mg/d,结合患者蛋白尿改善情况,待其稳定后调整用药剂量10mg/d。两组患者均用药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经不同用药治疗后,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根据医院IgA肾病相关规范准则设计调查表,将各项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于调查表中,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临床疗效、24h尿蛋白、肌酐、血清清蛋白(ALB)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对比。

疗效判定标准:①完全缓解:用药治疗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50.0%,肌酐恢复常规值;③有效:患者24h尿蛋白定量降低30.0%~50.0%,肌酐无变化;④无效:上述指标无变化或恶化。

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经SPSS17.0统计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x±s),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率,分析采用x2检验;P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60.0%相比于对照组55.0%,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24h尿蛋白及治疗前后肌酐、ALB对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24h尿蛋白(1.53±0.69)相比对照组(2.11±0.77)明显更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白细胞下降1例,血糖升高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糖耐量异常2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相比对照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IgA肾病是造成总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IgA肾病的临床变化过程与其预后存在显著性的差别。现阶段,临床关于IgA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十分明确,因此临床针对IgA肾病治疗还没有有效的针对性疗法,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疗效各异。

第9篇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教育;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宏建(1980-),男,安徽濉溪人,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讲师;费为银(1963-),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项目基金: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08JYXM070)、安徽工程大学教研项目(2012XJY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16-01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遭遇了1929 年以来最大的系统性金融海啸,全球经济放缓,我国经济也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防范金融风险、制订符合经济规律的金融政策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单位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国内金融人才,特别是既懂金融又懂统计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稀缺,高校首先应当担当起培养此类人才的重任。[1-3]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需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研究,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统计学专业(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通过六年的努力,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我校数理学院于2005年开始统计学专业(风险管理与精算方向)本科招生,专业设置围绕学校深度融合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乃至安徽省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科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使金融风险的量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更具科学化、系统化。

在专业建设之初,学校就将工作的核心确定为: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因为培养目标是塑造人才的方向和模式,是衡量人才质量的主要依据。顺应时展的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由“人才供给主导型”到“社会需求主导型”的转变,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事关专业建设的成败。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为此,结合实际将我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与金融学素养,掌握概率统计、金融工程、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进行统计调查与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有志成为高级统计师、金融分析师、精算师的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培养规格要求,使之能更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和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2003年11月,高等学校统计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了《统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规范》,条例中明确了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布局与课程结构,对我国高校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4]为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以理论为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金融特色”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1.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培养计划中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学生毕业要求控制在190~200 学分之间,由必修理论课学分、选修理论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综合素质学分五部分组成。课程平台结构由四个结构组成。

(1)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政治理论、人文社科、军事法律、自然科学(学科基础)、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类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65学分,选修课程5学分。

(2)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概率论、常微分方程、运筹学、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定性数据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经济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随机过程、试验设计、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利息理论、金融工程、数理金融、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保险学、再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险、证券投资分析与案例、公司理财等课程构成。其中必修课程110学分,选修课程12学分。

(3)实践教学课程平台。本课程平台由军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内容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课程包括抽样调查综合实验、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综合实验和“模拟股市”实验等,本平台需修满30学分。

(4)综合教育课程平台。由公共选修课和综合素质实践教育构成,其中公共选修课共设文史、社科、艺术、经管、自然科学、其他共六大类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5学分的课程;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2学分,旨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该专业的课程又可分为三个模块:统计学与数学模块、金融模块、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模块。统计学与数学模块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是基础,在前4学期内完成;金融模块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数理金融、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保险学、再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险、证券投资分析与案例等,是特色,贯穿2~7学期;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模块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程序设计、统计软件应用与开发等,是必要支撑,在2~7学期完成。

2.适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新世纪科技发展呈现交叉渗透和数量化的特点,出现了许多交叉、边缘学科。为使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形势,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统计背景的金融人才就必须适时地将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引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