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3:36
导语:在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影视资源;具体运用;实际意义
加强对高中语文教程资源的开发,是成功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影视欣赏不会受文化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影视资源以直观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效果,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在娱乐中找到学习的的兴趣,因此将影视资源运用到高中的语文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一、将影视资源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1.影视和语文具有相同性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而文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众多艺术学科中的一门,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同性。从古至今,众多国内外的优秀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而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对高中的语文教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就节选自我国的四大名著文学作品之一。
2.和高中语文教育有关的影视资源繁多
语文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而另一个则是文学。语文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灵活运用这种能力。目前央视节目热播的《寻找新主播》,虽然只是一个电视节目,但其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可以被高中语文教育所借鉴。
3.多媒体教学为影视资源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开始被广泛的运用到高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什么样的影视资源只需要用鼠标在多媒体设备上轻点一下,便能出现相对应的影视资源。通过这种形式,能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口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将影视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影视资源有着众多形象而具体的教学素材,因此为学生的日常交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听”与“说”中学习并灵活运用。同时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语文教育的原始目的。
2.名著阅读中的具体运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研读课本,让学生以积极的主观思维和情感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图,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为什么名著阅读中需要运用影视资源呢?原因有以下三点,那就是,1、目前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如课文《杨修之死》、《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老人与海》以及《高老头》等。这样就为开发影视资源,增强名著影响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观看影视作品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名著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丰富的网络资源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名著越来越得不到人们的重视,此外由于名著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阅读者有很好的语言基础,使得学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但影视资源的出现,使得困难的名著阅读变得浅显易懂了,因此成为学生学习名著的主要手段。3、影视作品能够有效拉近学生和阅读作品之间的距离。由于一系列原因的存在,如名著阅读的枯燥和无味,使得高中学生和文学名著之间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影视资源运用到高中语文教育中,正好解决了这个缺点,拉近了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如名著《水浒传》中有108将,需要学生了解他们各自的性格和特点,真所谓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因此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吃力,但影视资源的出现正好克服了这一缺点,清晰的画面使各自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加强了学生的理解。
3.写作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写作离不开社会实践,因为写作大多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反映,但现在的学生很多都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导致作文的选材困难。但影视资源具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就是资源丰富,能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优秀题材。如央视每年都要播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焦点访谈》,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上真实的人物事迹和社会热点,丰富了学生的素材积累,充实了写作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借鉴影视的技巧,这能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素材描写,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影视资源运用到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1.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育中需要学习的课文众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使抽象的形象能够具体化。充分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环境以及人物活动,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如在学习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由于是节选《水浒传》中的内容之一,因此使得内容出现断章,学生不能理解课文,但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影视资源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课程中穿插影视资源,能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发展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快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在选修课,特别是名著欣赏或戏剧欣赏中,可以很好的借助影视资源来实施教学,这既可以轻松课堂氛围,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7-0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能使教师更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组合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加以利用和研究,结合实际高中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优化。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现状
教师为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搜集课件或教辅资料。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太多,挑选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工具能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播放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够密切,则不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
2.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
在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创造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1]。教师可着重对教学资料进行吸收或删除,对教学工具进行灵活运用,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更改,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
2.1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因高中语文教学资料信息量庞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学习目的、任务要求进行信息的采集,进行有效地组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清楚明确。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确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定位更为清晰,准确抓住学习方向。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高中语文中《再别康桥》一课,是一首出色的离别诗,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特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课程目标是把握诗歌定的情感,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人生历程,对诗人有个自我的评价。再着重讲授代表“意象”的自然事物,并进行分析,逐渐使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进而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课程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有效教学。
2.2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媒体优势
高中语文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在实际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教学使语文内容从平面到三维,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上视听结合,画面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思维发展。通过对多媒体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当中。了解现代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实现有效课堂教学[2]。
例如,在讲到《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开始教课时就可以展示一系列的秋天的图片,营造秋天的氛围,再通过播放视频朗读文人骚客对秋的感慨的诗词,深化学生对秋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的理解重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也可进行情景再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习,开发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语言文字转换成音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言听之美,形见之美,培养其审美能力。通过优化多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优化教学方式,获得最大效益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课的风格。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已满足不了新课改对于语文课程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情况,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式,吸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程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3],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片断,建议学生在网上查询故事背景,然后让其提出不懂得地方,教师在结合学生的问题讲课。师生互动是一个活跃性强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总结归纳经验,与同科目的教师交流意见或在网络上吸收借鉴他人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获得最大效益。
3.结束语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优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实现资源优化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有效化还能体现语文这门学科带来的独特美感和思想内涵。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发挥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敏芬,林宣龙.以有效利用资源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浅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2,32(2):20-2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影视资源
G633.3
长久以来,教科书作为高中语文过程中的唯一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拓展资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我国近年来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也给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可用的材料。
一、 在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运用的可行性
1.影视资源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大多影视作品的拍摄都是会表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理念或是一个社会现象,很多具有教育意义,当然不同的电影反映的主题不同,能够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影视作品所反映的价值观或者主体对于高中生是会具有教育意义的。另外还会有专门的教育影视资源,直接运用电影的形式讲授语文的学科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2.影视自身的特征
影视作品本身具有形象性、表现性、生动性等的特征,能够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塑造,对故事的细节拍摄,展现给人们更加真实具体详细的故事,生动的画面能够更加容易引起观看者的共鸣,通过对电影里直观的传达的内容,在人们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3.影视在学生的影响
现在的生活中,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的学生也深受这些现代技术的影响,各种电影电视中的内容影响着他们,他们更热衷于在图声并茂的影视作品中吸取信息。现代课堂中投影仪多媒体等的使用,也给影视资源的运用提供了条件。
二、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专注于教材的语文课堂的氛围沉闷,内容无趣,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影视资源,集图画、声音、知识于一身,且表现的内容直观生动,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2.影视资源能让知识更具体形象
教育家布鲁纳说,“语言写得再直观都是抽象的。"语文教材更多也是枯燥的文字,具有抽象性,不管文字描写的多么优美壮阔具体详细,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抽象毫无吸引力。将影视作品引入到语文课堂,能够提供生动的具体的学习的途径,因此也备受学生的欢迎。文字是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影视作品也是一种文学的表现形式,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很明显,在高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更乐意接受简单生动形象的学习方法。
3.情景再现
语文中的知识很多的跨越时空的,比如很多的古代人写的古诗文,因为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体会到作者那和年代的特殊经历,很多时候作品的欣赏要结合时代的背景去体会,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难度。影视资源的运用,则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缩小因时空所带来的差距,对跨域时空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现。情景的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去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三、 影视资源的具体运用过程中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的选择影视资源,从众多的影视作品中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对学习语文有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一些符合主题的。二是,不是所有资源都要在课堂上放,课时在设计时按课本内容进行设置,影视作品的播放时间不会包括在里面,影视资源的播放需要老师自身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可以选择一部分在课堂上大家一起看,另外可以布置为课后自己看,这样可以比较合理的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2.引导性原则
影视资源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在播放影视资源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考性的引导,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看。看了之后要有所收获和感悟,这需要老师的引导,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思考电影更深处的问题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一致性原则
播放的资源是课堂的一部分,播放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树上的内容,所以被运用的影视资源和课本和课堂将的内容,在整体上是要一致的,也就是,要保证课堂内容的整体一致性。什么内容放什么样的资源,放了什么样的资源,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总之就是内容的一致性。
四、 运用影视资源存在的问题
1.会影响学生自身的想象
每个人都会有其自身的理解加想象,会有各种独特性在里面,然而影视资源的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是限制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想象,对他们的想象能力产生影响。会导致大多数人的想法的趋同性,失去原来特有的独特性。
2.影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影视作品之所以能被拍出来,是因为拍的那个人对文字作品或者是经历有个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拍出来。通过影视资源,可以帮助我问对文字的理解,但同时会让别人的见解影响到自己最初的想法。同时,也让学生难以细细品味文字艺术的美感,依赖于通过画面的展示区获得视觉的享受。
3.存在运用不当的现象
同源字 高中语文 汉字教学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高中语文汉字的学习往往都很零散,主要是书面语的随文识字。学生在汉字学习方面个别记忆的数量非常多,难字反复巩固所需的时间又很长,问题较多集中在易混淆字和语义分辨困难等方面,容易出现书写错误和选择甄别的困惑。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所列要求解释的单音词有“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课下注释中理解较难的字有“伯缒既焉阙说微敝”等。很多字词,学生需要通过逐个记忆、反复练习强化才能通晓其义。在高中教学中最好能对汉字寻其来源并分类整理,使汉字形成一条条联系紧密并方便记忆的系列,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识记,同时也可以减轻他们记忆的负担和枯燥感。同源字的源流及派生、意义与读音的联系、深层的文化内涵,对汉字教学改革能够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中学段同源字教学的意义
现代汉字学对于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源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发现汉语词汇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其自身的内在系统性的。词产生之初,出现了音义约定关系,以此不断产生音近义通、义通音同的同源词,用汉字表示一组一组的同源词,就形成了一组一组的同源字。它们“来源于同一个音义的约定关系,古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联系”。同源字的本质属性是“凡音义皆近,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或者是同时产生的,如‘背’和‘负’;或者是先后产生的,如‘’(耗牛)和‘旄’(用耗牛尾装饰的旗子)。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1]。
在高中教学中若对汉字寻其来源,从同源字角度加以分类归纳,可以使汉字学习形成一条条音义联系的记忆系列。通过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常用字的同源分析,有针对性深入浅出地讲解,对于解决汉字识记中零散无序、分辨困难、缺乏系统等问题有很大帮助。同源字集中教学,体现出系统性、条理性的优势,减少了零散识记的负担,扩展了词汇量,使字词学习深入文化内涵,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利于改进基础字词的教学现状,提高学习效率。
同源字学习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字积累的数量增多
同源字教学是遵循汉字学规律来进行的汉字教学,通过同源字群学习,由字源意义和读音相近建立起来的联系令汉字的音、形、义理解记忆更加高效。而且同源字讲解必然涉及汉字源流及汉字文化方面的信息,改变了单个汉字学习的方式。多数同源字还属于同一字族,信息容量大且相关性强,能够成批掌握。看到一个独体字就联想到由它派生出来的子体字,或者看到一个子体字联想到其母体字,或同一母体派生的其他形音义相同、相近的字体,明确其共性,同时把握其个性。
例如“父”字,甲骨文像手持原始石斧形,本义是石斧。石器时代石斧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兵器,是权力的象征,自然由生活中主事的长者执掌,故遂引申为对男性长辈的通称。音fù时,指父亲。音fǔ时,表示对老人的尊称。又通“甫”,指对男子的美称。又用以通称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父与爸同源,古无轻唇音,“父”读如“爸”。从同义字族中可联系到“爷”“爹”等字,《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的“爷”即指父亲,还有表示“父”本义的“斧”。
又如“判”与“别”是并谤旁纽、元月对转;“判”与“辨”是并滂、元部叠韵;“别”与“辨”的关系是并滂、月元对转。三字读音相近,意义都与“刀”的剖分之义有联系。
2.汉字学习得到拓展
根据同源词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来看:同源词的古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同源词的意义必须有内在联系。在同源字学习中,用音、义的同一性或相近性作标准,可以把汉字分成许多字群。读音相近包括:声母应是双声、旁纽、邻纽关系;韵母应是叠韵、旁转、对转、旁对转关系;声韵相配时,声近韵近,声近韵可远,韵近声可远。字义联系包括:词义相同或相近;词的义项部分重合或全部重合;词义相反或相关。“同源词之间的定名所指虽有不同,但因其取象立意相同相近,因而常常存在概括笼统却最能体现同源词族某一共同性的语源义。”[2]例如考、老、髦三字叠韵,并都具有“老”义,字形又可归入同一字族。语源义的认知把分散的识字系联成若干组具有共同语义的同源字,每组字的词汇都能形成一个词义系统,高中生的汉字识记便可在理解基础上达到长时间记忆的良好效果。汉字的认知范围相应扩大,音义联系更广,而具有共同语根的字,更加方便记忆。这种字音类聚、字形类联,既可以集中识字,又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字义,体会到汉语简洁凝聚的表层形式下所包含的丰富深层语义,拓宽了知识面,省时高效。
3.记忆时效明显,学习趣味浓厚
学生对于汉字学习的枯燥和难字、生僻字学习往往有排斥或畏难情绪,而同源字教学则立足于语言本体,积极开拓文化及认知,讲解涉及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较多文化信息和审美内容,大大增强了汉字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多音字中的同形同源词“朝”,音“zhāo”表“早晨”,音“cháo”表“朝见、朝廷”,由早晨引申出朝见、朝廷义。因为古代君王理政、臣下拜见都在早晨,故引申指朝见、朝拜。
又如眉、湄、楣三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或猜想三个字的意思及差别,后讲解三个字的内在联系,说明后二者是在前者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说文》:“眉,目上毛也”。“眉”本为象形字,它所呈现的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其意义特征是“在某物之上、横着的长条状物体”;又“楣,秦名屋檐联也”,它袭得了“眉”的在某物之上的意义特征;“湄,水草交为湄”,即指河岸、水滨,它袭得了“眉”的“横着的长条状物体”的意义特征,后来又引申为“边”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眉和“在水之湄”的“湄”和“光耀门楣”的“楣”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拓展思考“媚”是何意,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应该脱离字典也可以很好地解答了。学生能够感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与成就感,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4.增强对生僻字的判断理解能力
同源词意义之间的联系是源于新概念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来源:认识新事物形成新概念,对旧有概念的再认识,概念的抽象化。”[3]在学习中,通过字义类推、语源义分析,可以把握同源词和本义能够互相推求的特点,并以此推断词的本义或通过对词本义的证实反过来证明同源词,由已知推断出未知。
例如:“篦”、“梳”二字,齿密的叫“篦”,齿疏的叫“梳”两字来源于已有的“比”与“疏”的音义约定关系。《说文》“比,密也。”本义是二人并列在一起。“密”当是“比”的引申义。倘若知其来由,那么“篦”这样的生僻字也可以推求其基本含义了。
词义的引申是同源字产生的一个桥梁,这方面加强学习会比较容易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避免多义在使用中引起的理解的矛盾。
如“省”,音xǐng时,与“相”同源,《说文・眉部》:“省,视也。”又《目部》:“眚,目病生翳。”二字同源。由“目病生翳”限制了视力,故看东西得细察,引申为视察、察看,进而引申为探视、问候,又引申为觉悟、明白。音shěng时,由本义“目病生翳”视力受限引申为减少,进而引申为节约。“所以省费燎火。”《说文》:“相,省视也。”《诗经・风》:“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另有同源字“岿”、“巍”“嵬”、“峨”,声母相同,韵母相同或相近,“岿然”有“高大独立的样子”义,可以联类推想其他几个字的意义也含此义,并与“山”的形符相关。《梦溪笔谈》卷四十提到:“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它们读音相近,而且有共同的核心语素,可推知“戋”含有残伤、细小之义。
诚如学者所言,同源词研究的意义之一便是:“可知词之来源、义之引申。”[4]同源词的学习会使人们更准确地掌握词义和词义系统。
5.提高语文教师汉字方面的研究能力
在日常汉语教学中融入同源词知识的学习,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新鲜的尝试,同时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养的契机。在汉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源词研究被视为训诂学研究尖端的,但它的成果与进展,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汉字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点。教师通过对同源词的研究,可以发现很多词在音义两方面都是有联系的。这就可以使我们对词汇形成的历史加深认识。而且这样深入的学习不再是随机性的,教师可以通过一组一组的同源字研究,极大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对于汉字音形义发展及变化的规律巩固认知了解,在汉字训诂及音韵方面有所了解,利用语言学界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来给予学生更丰富的知识。实践表明,同源字在文化认知方面的优势可以使汉字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并且在一定程度是改变汉字单独逐字记忆的方式。随着高中生理解记忆能力的增强,他们对于富于文化内涵以及汉字源流信息的教学内容也特别感兴趣,同源字也可引导他们将汉字知识加以内化、深化,极大满足他们求知的渴望。如果仅仅以高考考什么就单单只教什么,不能旁及其余深入饱满地来实施教学,则未免有些短视。
二、高中学段同源字教学方法初探
1.字源为线,分类积累
按照同源关系对高中常用常见汉字加以整理,遵循古音并参考今天的读音加以分类,再按照音序排列,便于学生课余学习识记。
同形多音同源字。这类同源字的字形没有变化,读音有别而词义相通,应该属于上古汉语变调构词的产物,因此由相同读音滋生出的字也不只一个。例如“模”字,本义是铸造用的模子,功用是提供范例,要人们依样照着做,因此引申出模仿、效法之义。为了从语音上区别模字的本义、引申义,模子的模读mú。模范、模仿的模读mó。“朝”,属于近义多音字,词义有紧密的联系。两个读音声母相邻、韵母相同,读“zhāo”时本义指“早晨”,引申指“一整天”;读“cháo”时指“朝见、朝拜”,因为古代君王理政、臣下拜见都在早晨,于是由早晨义引申出朝见、朝廷义。又如“空”,古有读音“kǒng”。《说文・穴部》:“空,窍也。”本义为孔,即窟窿。又读“kōng”后引申为“内无所有,空虚。”还读“kòng”,由“内无所有”之义引申指“亏缺,短欠”等义。“空”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读音也仅有声调差别,词义都是从本义滋生。还有“食”,音“shí”时指“吃”或“人吃的东西”等义,音“sì”时指“拿东西给人吃”。古无舌上音,故古音相似。这类字往往还和其他意思相关的字构成同源关系,将在下文谈到。
所以,同形多音字在意义上皆有关联的就是同形同源字,但是异义多音字则不是同形同源词。
音同义通同源字。这类同源字多半读音相同,如前面提到的模仿的模、朝见的朝、空虚的空、给人吃东西的食,分别与同音的摹、潮、孔、饲,意思相同或相通,都属于此类同源字。又如夏、厦,读音相同,音xià,“尔雅释诂:夏,大也。”■“本像一个手持斧钺,奘大威武的武士形。……最初作为中原古族的图腾,遂成为中原古族名称……也用以表示大,又指大屋。此义后写作厦。”厦的另一读音shà,《说文・广部》新附:“厦,屋也。”也是大屋之义。这类同源字有的字音在今天来看声调稍有差异,但是词义关系密切。有的字本义完全相同,有的核心语义相同或关联。例如巫、舞,《说文・工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舞”在甲骨文中“像人手持牛尾等舞具翩翩起舞之形”,“本义为乐舞”。两字均与舞蹈有关。再比如知、智,“知”是知道,知道得多就是“智”,早期智慧之义就用“知”表示。这两个字意义上后者是前者的引申,字音声调有些差别,也是同源字。还有霞()、瑕、虾(、),均与赤色相关:“霞,赤云气也。”“瑕,玉小赤也。”“,虾虫,与水母游。”而虾晒干或治熟后也显现赤色。还有瘕:“取义于瑕。瑕是玉病,瘕是人病,义得相通。”瑕、瘕也是同源字。还有竟、竞、兢,晃、煌,章、彰等等也属此类。
音近义通同源字。这类同源字数量较多,除包括个别同音同源字外,读音多为声母或韵母相同,字义相同或核心语义相关。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同源字来举例说明这一特点。例如无、毋、勿、亡、罔、莫、靡、蔑、未,这组字都属于明母字,且都有否定的意思。《说文・亡部》“无,亡也”,表示“没有”;毋,“本义为禁止之词,表示不要、别,用为一般否定之词表示不或无”;勿,“用作副词,表示禁止,相当于不要,表一般否定相当于不”;亡,“读wú,由没眼珠引申为没有,用如无”。罔,“表示没有,也表示欺骗”;莫,“用作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用作副词,表示否定或禁止,相当于不,没有,不要”;靡,“从非取义,故也指无,用作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没”;蔑,引申指“无、没有”,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未,用作否定词时,相当于“没有、不曾”或“不”。其中无、毋、亡、勿还属于同音同源词。此外,又如既、讫;坚、紧;疆、界、境;考、老、髦;考、拷、扣;令、命、名、鸣、铭,此等皆属同类。
形近义通同源字。这类同源字的读音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差别,但是它们的古音相近,或声母相邻,或韵母的主要元音相近。例如帚、扫(、埽),二字读音分别为“zhǒu”、“sǎo”,因古无舌上音,声母相邻,韵母相近,古音接近。《说文・巾部》“帚,所以粪(扫除)也”,“本义指打扫尘土垃圾用的笤帚”;扫为“扫除尘土、垃圾”之义,二者是名词和动词的关系。又如走、趋(趣),二字读音为“zǒu”、“qū”,今音不同,但古音属于精清旁纽、韵母相同,二字的声母和韵母主要元音比较接近。再如巡、施,“斜行之义重合,二字又都以也字为声,均是喻纽j部ai。”因此也属同源字。此外“雷、电、申”三字“发音虽有差异,但都与电字字意相关或由此发展而来,以‘阴阳激,神秘而令人畏惧’这一意义为中心,由于语义的丰富引申”,形成了同源字。同时,电与霆也为同源字。还有“叩、敲”,“抓、搔”等等。
以上分类是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排列顺序也主要从字义字音的联系的紧密程度与理解的难易程度考虑,为使在教学中易于操作。实际教学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适当选取,酌量展开相应的内容。
2.由字到词,以点带面
王力先生认为:“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在同源字学习中必然需要解释剖析词义,也需要将某个或某些同源字联系起来学习辨别,例如前面所举同形同源字的例子――朝、空、食,下面介绍与这几个字意思相关的同源字。朝、潮同源,“水朝夕而至曰潮”,“早曰潮,晚曰汐”,二字与早晨之义有关。空、孔同源,本义均为“窟窿,小眼儿”;食、饲同源,在“拿东西给人吃”的意思上同音同义。这类音同义通的字,是由原始的音义约定关系所派生的同源字。
在音近义通的同源字中,由同源字还可以联系词汇加以学习,如亡,“由挖去眼珠的瞎子,引申泛指失去,如亡羊补牢,又引申为外出、不在,进而引申为逃亡……又引申为过去”;“往,之也”,“外出”或“逃亡”均与前往之义有关联,而“过去”人们也说成“过往”;盲,是亡加义符目表示瞎子之义,即亡的本义“眼睛失明,如夜盲”,引申义有“盲目地”之义。这样一来,亡组同源字进一步扩大,而且将词汇意义的理解也联系了起来。而高效记忆字词的方法之一就是意义相关和读音的联系。如此链条式地展开,记忆内容可以变得丰富而有序。
将这些字编排后,内容浅近易懂,字形字音皆有一定联系,多数可以按字族集合起来记忆,字词积累和辨别的负担将大大减轻。例如从“戋(jiān、cán)”取义的字皆与残伤、细小等义有关。如浅、钱、残、贱、线、笺、盏,“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线,细长之物;笺,注解;盏,小杯子。都与“戋,小也”之义有关系。又如“枝”、“肢”、“支”是同义词,皆指手足,是有共同语源的同源字,语源是“支”的音义,后来发生了分化:“分支、支持等义用支表示,竹木之支用枝表示,手足之支用肢表示。”这样记忆形象而充满趣味,掌握更加牢固,也能连类比较,延伸学习。
3.辨析运用,理解巩固
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同源字学习综合了联系识字、对比识字、分类识字、组词识字和文化教学的多重优势,在实践中也令学生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比较明显。然而,为了所学得到巩固,必要的练习也是离不开的。学校可以调动教研组、备课组的资源,将高中教材涉及的同义多音字、音近同义词、通假字中的同源字、与学生熟知的简单字有同源关系的难字僻字,分类后整理成册。在此基础上可编制汉字学习的教材与习题,不断补充完善,以期做到科学实用。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编写辨别近义词、同源字连线或是找出同源字核心语义的试题,让学生思考判断,以温习所掌握的同源字知识,并增强自主判断和分辨字义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
参考文献
[1]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袁健惠.认知隐喻学视野下的同源词词源结构阐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 雷缙碚.从概念形成的角度分析同源词的词义联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4).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这里不是消极地禁止学生接近网络,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将学生带进网络,让学生了解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学习的资源,网络是一个极佳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读书网站和文学网站,并带他们体验网上阅读的优越性。
二、对阅读内容进行指导
网上的阅读内容太丰富,学生对上网后读什么,可能很茫然,所以教师必须加以指导。选择阅读内容的原则应该是:以读名家名著、读高品位的作品、读与课本有联系的作品为主,兼顾时文佳作。笔者在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一是列出中外名著名篇目录,如《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目录》、《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目录》、《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目录》、《历届老舍文学奖获奖作品目录》;二是列出新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书目;三是列出时下具有影响的作品目录或作家姓名。我们将其印发给学生,或张贴在教室里。这种做法,既是阅读内容的指导,也是读书氛围的营造。
2.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意识。教师指导学生确定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是为了增强上网的目的意识。阅读计划应包括三年计划、一年计划和一学期计划。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临时布置阅读任务。其任务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配合一定时期的教学而布置;二是根据近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布置;三是为促使学生完成阅读计划而布置。
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的不良兴趣,及时予以引导、矫正。
三、进行读书方法指导和训练
学生在网上阅读一般是学生的独立阅读,其阅读效果必然由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决定。因而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训练至关重要。在阅读方法指导与训练上,如下措施比较有效:
(1)搜集经典读书方法,供学生选择借鉴。例如,笔者在读书方法指导方面,就搜集筛选出了20余种经典阅读方法和20余位名人的读书方法,将这些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供学生选择借鉴。
(2)进行阅读方法运用的训练。即重点训练几种阅读方法,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此步训练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的关键。笔者筛选出几种适合中学生使用,能够较快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方法,例如“五问自读法”、“四种读书方式”、“课外阅读方法”等,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运用的训练。
四、不断激发阅读热情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阅读热情,可采取如下措施:
(1)引导学生形成“大语文观”,把目光投入浩瀚的书海。让学生明白,如果一学期只学一本教材,只读二十四篇课文,那不叫“学语文”,那不过是学了“应试语文”而已,根本无法培养语文能力。
(2)利用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阅读。利用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有针对性地拟一些与语文阅读相关的研究课题,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选择。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解决问题而需搜索资料,必能促使阅读。同时,研究性学习一般是以多人为一小组开展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促使他们更有效地阅读。特别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读书探究的氛围,这种氛围能给予学生巨大的推动力。
(3)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规模可大可小,内容可以是相互推荐阅读内容,可以是交流阅读体会。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不足。信息技术是科技的代名词,要想发挥它更大价值必须依靠相应的配套硬件。尽管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已开展很多年,但是笔者发现许多院校对信息技术的配套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学校的情况更是严峻,由于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农村院校出现了无电脑可用的尴尬境地。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尽管有些高中的学校教学的配套设施很齐全,但是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到位,这就使得这些设备出现闲置的状态。不仅如此,软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关键,我国部分学校适合语文教学的软件比较匮乏。
2.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信息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它的知识储量十分巨大,包括很多与时代相一致的新技术、新科技。信息技术的这一特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学习,这样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放眼全国的初中学校,信息技术全面的老师不是很多,他们的教学水平一般,知识陈旧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3.学生对应用信息技术认识的盲目性。信息技术方便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许多高中生沉浸到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在他们眼中所谓信息技术充其量就是个娱乐工具。
二、倍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是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的关键,水平技术高超的教师才能让高中生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经过调查笔者发现,我国的高中学校的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熟练水平参差不齐,这严重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是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环节。学校做好教学规划工作,定期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保证信息技术良好的授课效果。
2.时刻联系生活实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教师要时刻注重所用的信息资料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高中的学生年纪还小,他们经历的事情有限,如果信息技术展现出的语文信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背离,学生会很难弄明白。这样信息技术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后果。因此教师在用计算机编写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在课件中穿插学生平时容易见到的与语文相关的生活场景。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不会有陌生感,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被点燃。
3.建立语文教学资源库。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将全国的教学计算机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出语文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在我国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开展情况良莠不齐,在城市的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蒸蒸日上,而在偏远的乡村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导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要想缩小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学差距、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语文教学资源,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是很有必要的。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可以创造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方便教师阅读和查看优质的语文教学信息,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还可以组织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依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课件,让各个地区的语文教师参考学习。
信息技术时展的产物,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是教学面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高中 语文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70-0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深入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尤其是长期处于劣势的农村教育,在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方面与城市教育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在日趋尖锐的教育竞争中举足维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其研究意义尤为深远。
笔者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就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及学生的群体特性,结合自己教学经历进行反思。目前,在农村高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带有随意性、模糊性,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教育内涵,严重地制约语文人文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高考这一大环境中,这些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问题更为突出。
1 语文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际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在高考的大环境下,为提高教学成绩,往往只重视做题训练,把内涵丰富,韵味隽永的语文文本肢解为孤立的单纯的知识点、考点,突略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破坏了语文的美感。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学生的身份更倾向为考生,只重视做题,而偏离了语文教育的原点。
1.2教学过程角色倒置,重视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主要核心,其最终结果是追求现成的、明确的知识答案。因此,不少的农村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文本教材进行解析,推敲文本所提供的零零碎碎的知识点,学生(考生)被动地接受,对于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缺乏赏析,感觉不到文学作品的美之所在,从而导致教学教程的主客体颠倒,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3课余阅读量过少,重视做题训练,轻视整体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提高语文素养,短期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大量的做题训练短期内提高学生做题速度,其效果较明显,尤其做题中有相似题目,分数提升更为明显。因此重视做题训练,轻视语文能力成大势所趋。另外,由于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耗时长,短期不见明显效果,学生不愿在语文学习上花费过多时间,也导致其课余阅读量的过少。
1.4经济制约导致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设施欠完备,我校图书阅览室仅能同时容纳两个班的同学进行阅读,全校40多个班级,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极少组织学生上阅读课,尤其是理科班的同学,课余阅读少之又少,甚至高中三年没有读过一部文学名著。由于经济制约,师资力量不够,高中语文教师因工作任务繁重,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尤显力不从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这些现状严重制约语文教学的发展。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应在注重语文应用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少数民族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学与民族文化,更多地体现几千年来民族本身的特性和内蕴,体现中国人民良善的本性与耐苦的韧性,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应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整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语文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教育目标。
2 如何深入挖掘并有效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应树立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充分发挥现有的课程资源(包括大纲教材、乡土教材、课余阅读内容)的作用,使这与大语文课程融为一体,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因此,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的现有的课堂教学资源和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
2.1课堂教学资源即大纲教材要充分挖掘利用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以达到“立人”之功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精选文兼美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劝学》一文,通过丰富而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强调做学问的意义;《谏太宗十思疏》明为一代贤臣魏徵劝谏太宗,实则处处可见为人处世的哲思;《陈情表》更是一份孝情,感人至深。这些语文教学教材人文内涵的充分发掘,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从感性直观的层次,触及内心,进入理性情感之境界,最终提升并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深刻思想,即语文素养。
2.2课外学习资源即乡土文学要充分挖掘本地耳熟能详的文化资源以培养民族自豪感
如笔者所执教的少数民族(毛南族)有着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其中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教材资源,如:地域文化之民居建筑、“北宋村古牌坊”、“凤腾山古墓群”;民歌“比”“罗海”歌、“欢”,民间编织和雕刻之“顶卡花”①(花竹帽),木质假面具;重要节日“分龙节”等。乡土教材,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本地乡土文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语文素养。通过乡土文学教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
2.3课余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途径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指标,高中三年应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一要求实际上指出了阅读名著经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课外阅读以“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为导向,从兴趣入手,逐渐过渡到有正确目的(丰富学识)的课外阅读。尤其重视经典名著,强调阅读整部文学名著,从中汲取丰厚的精神文化力量,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格。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仅以短期的功效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应提倡课外大量的阅读。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理科学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总之,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一些现象的探析反思,农村高中语文教育应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语文教学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效,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注释:
①顶卡花:“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特有的一种花纹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花竹帽分内外两层,以当地特产金竹和墨竹篾织成,精巧美观、被毛南族妇女视为珍贵的装饰品。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实际生活境况,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可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时展脉搏的生活情感体验,促使他们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一、切入社会实践展开教学
语文是社会实践的总结或反映,蕴含丰富的社会实践生活的切入点和生活资源,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生活切入点”和“社会生活资源”,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意蕴,获得对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生活元素更加深刻的体验,在增强对活生生的社会感受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和理性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引入当时社会生活背景的讲解,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字、词、句式等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联系校园生活展开教学
校园是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员工共同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家园,也是他们人生成长与经历的重要舞台。学校生活并不只是“教”与“学”的单调生活,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紧贴学生生活的校园生活情境,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更自然与和谐。例如,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学校军训的生活片段,让学生感受军训时的苦与乐,体验当代革命军人的可爱情怀,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内蕴,这既促进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体验。
三、体验生活情景展开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生活化教学情景,或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还原的生活场景”,置身虚拟现实情景体验生活,这可以促使学生增进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在感受“书本世界”的过程中,对“生活世界”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更加深刻。例如,通过课堂空间转换,让学生在自然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的优质体验,提升理解与认识深度。
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联系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加强紧贴他们生活实际的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可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实现将语文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成长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高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语文一直是高中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语文本身的复杂性和知识枯燥性,让学生一直对语文学习不能产生兴趣,就目前这种情况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一)语文教学的师资不足
语文教学中,教师起到主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对语文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具有语文知识素养的同时还拥有一定的组织创新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自我提升学习的能力,只有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水平才能让语文教学变得更高效,让学生真正开始热爱语文学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师水平不能达到上述水平,很多教师本身的学历不够也没有继续学习的自觉性,导致自身的教学水平跟不上教学任务的要求,不能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正确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的热爱,没有敬业精神,不能承担起语文教学所赋予他们的责任,语文教学本身就需要教师耐心教导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但是缺乏教学热情的教师显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教学资源不充足
很多学校不能合理使用自身的资源而且也不懂得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使得语文教学总是在老旧的环境中进行,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都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兴趣的极佳场所,但是由于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图书馆变成了单纯的摆设,不能及时补充新的书籍,不更新书籍信息,图书馆甚至不对学生开放,这些都让教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将有用的东西用到合理的地方去,导致语文教学资源长期处于匮乏状态。
(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不正确
在进入高中之前学生已经接受了八九年的语文课程,那些语文课程都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测试,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在学习语文知识,但是语文课到底讲的什么,语文课的学习究竟有什么用,学生自身其实并不清楚,这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性,也无法培养学习兴趣,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一段学习后发现没有成果学生会气馁而对语文学习更加没有热情,学生不能意识到语文贯穿于整个生活中,必然会对语文丧失信。
二、对高中语文课堂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师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改变整个语文课堂的气氛。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培养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对于老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改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果,对于年轻的教师可以多举办学术讨论会,通过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方式的交流让年轻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激发教师学习的动力,多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让教师探索出一条适用于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语文教师的水平得到了提升,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源
学校要在资源方面更关注语文教学方面,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供教师和学生使用,而且锻炼教师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教学资源的意识,通过适当的辅助手段比如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对于不易理解的语文情景进行还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利用学校中存在的语文学习资源进行自身语文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语文素养,慢慢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
语文的学习不仅限于课本知识,生活中的读书看报、与人交流都体现了语文的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只要有交流文字的产生,就会有语文的出现,语文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融合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语文不但是一门课程,而是慢慢变成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通过语文学习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锻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