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

时间:2023-10-11 16:23:40

导语:在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反思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理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随着新课程的出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仿若受到了捆绑,束手束脚,教师虽然掌握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实践起来却找不到门道,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地理教学以“城市化”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自己观点。

一、地理课堂教学内容“避重就轻”,教学重心游离于课堂目标之外

教师在对“城市化”教学中,对“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针对乡村以及城市的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生产方式等进行重点解读,并发表了长篇大论的讲解,学生听得朦胧,脑子里一片空白,课堂的时间也随之流逝,这部分内容本较为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但经过教师的大讲特讲,浪费时间不说还使得重点、难点问题得不到重视。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由于教师没有把握住地理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目标没有较为合理的定位,在处理教学内容上也多采取避重就轻的方式,导致课堂的重心出现偏移[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备课阶段,教师应当正确仔细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课堂目标,切实掌握教学上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按照制定的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紧扣住教学的主题,突出重点,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当,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氛围中,并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

二、问题情境创设不当,地理课堂探究弱化

在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填空来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氛围中,这就使得学生对城市化问题停留在“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等较为浅显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容易通过书本查找到答案,不同思考就能获得答案,使得学生的思维未能有效调动起来。再加上单一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的氛围陷入困境,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信息容量非常大,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有效带动起来,其智慧也没有得到挑战,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2]。在地理新课程中明确指出,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应当采取探究的方式,而要进行探究学习,作为引路者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如何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到情境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思维;其次,带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断开启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等能力;最后,应当切实把握住重点、难点问题,并能够紧紧围绕其开展教学,并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难题。进行探究式教学就需要教师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带动起来,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去探究学习。例如,在进行本课程的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信息的收集,以此了解城市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情况,并在课堂中,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城市化知识点进行总结,教师再结合学生总结的知识点进行深化,这就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循“书”渐进,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城市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按照地理教科书进行组织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不同类国家的城市化差异时,结合课本对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再按照课本进行案例分析。教师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先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解,而是直接按照课本进行教学,这主要归咎于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教科书的编排进行教授,这就往往达不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较多地提到了教师应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教材可以说尽是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书,也就是说尽是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打破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更加不一样的教学氛围,也可以说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梅开二度”。当然,这对教师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能力将教材活化,使教材内容融入到课堂活动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进行对未来城市化建设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开放式活动来进行教授,提出一些较为开放性的问题,并使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四、虎头蛇尾,课堂小结的缺失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也多通过走马观花的形式将小结带过,随之就该课程画下了句号。这种形式的小结可以说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多数教师大刀阔斧地开篇,课程内容也设计地较为全面,但却忽略收尾的重要性,草草地进行课堂小结。如果课堂小结仅是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这就形成了虎头蛇尾的局面,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可以说是整个课堂的压轴部分,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起到了归纳知识点的作用。而地理课堂小结的形式也是较为多元化的,例如,从整体出发,用图谱形式将课堂知识进行串联,使较为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总结归纳,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加深知识影响;也可着眼启发学生的方式,通过制造知识悬念,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入到下节课的学习氛围中;亦可针对重点难点知识,通过学生小组探讨,进一步突出知识要点。但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课堂小结,都应当贯彻“突出重点、承上启下、整体串接”的原则。

总而言之,新课程要求下,高中地理在城市化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中总结,不断反思,扭转不合理情况,通过调动学生思维,带动课堂氛围,进而使学生掌握城市化一课知识要点。

参考文献:

[1]杨桂英.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

第2篇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通过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状态,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的策略,学生可以优化“学”的方式。从而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对课堂教学的科学管理。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主要方面的评课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论错误,课堂教学评价陷入了新的误区,使得我国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挣扎在传统与后现代的博弈中曲折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过程中,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后来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等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但是,纵观国内学者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指标的地理学科特点不明显,评估指标大同小异。

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取较为笼统,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设定,有的甚至可以适用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

2.评估指标较详细,评价要素较多。

指标体系一般分为两级,各项指标的权重一般在10%以下。

3.重视地理教师活动的评价。

我国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等同于“学生的学”。所以,课堂评价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的教的评价———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之类。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中所列的各项内容基本集中在教师方面,体现出对教的强调和重视。

4.指标的直接可观测性不强。

我国多数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采用的是理论演绎方式,从好课应达到的标准出发,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逐级分解,但最低一级的指标只是定性的描述,不是可观察的指标,容易导致不同的评课者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大。

二、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及评价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未来公民在学科教学中的总体素质要求,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自主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本着“生本化”的指导思想,结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建议,笔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本体系密切联系地理学科特点,侧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构建该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评价改进课堂教学,以达到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

1.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保证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关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比较透彻,值得借鉴,其主要观点为:普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简要性原则,直接可测性原则,整体完备性原则,地理学科性原则。除此之外,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包括“生本化”原则,即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教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2.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参照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中学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以及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并听取了大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笔者采用理论推演法和目标分解法,推演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含评价要点)。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活动又可以分别归入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范畴,因此本评价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确定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项。教师行为包含三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是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评价必备的要素,因为教学内容的正确、科学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前提;教学过程主要针对的是教师方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点中可以看出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区别于传统的评价表,本评价表没有将教学方法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对其的评价主要反映在教师行为中。学生行为是重点评价的内容,其二级评价指标包括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和反馈状态三项。兴趣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状态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思维状态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反映的是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反馈状态即为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发生的改变,反映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重点。评价要点制定的依据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3.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采用AHP决策分析法,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及评价要点的权重。但为了简洁和计算方便,各评价要点权重取近似值。经过一致性检验,各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4.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判方法教师或专家在使用本课堂教学评价表时,评价要点权重仅供打分时参照,只对每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满分为100分,将各项二级指标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相加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得分并相加,即为该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综合打分。如某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状态,思维状态,反馈状态的打分分别为86分,85分,88分,82分,80分,85分,则这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为(86*0.105+85*0.258+88*0.637)*0.325+(82*0.200+80*0.200+85*0.600)*0.675≈84.6分,最后将每位评价人员对本堂课的综合打分取平均值即为本堂课的综合得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学习效果无法在课堂上即时体现出来,或者有的指标不易在课堂上直接观察,比如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经过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四、结论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地理;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普及地理常识,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开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备课、教学模式选择及课后作业的设计等角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需要,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应对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堂的具体规定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学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是民主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与气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得到全而的发展。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二是教育的个性化或个人化,包括教育就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各职业选择等;三是教育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做好教育职能的定位。基于这一考虑,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认真做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全面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课标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节课的质量部是看老师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学手段、不在于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更重要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三、新课标下应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不是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使教学工具与教学主体相适应,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四、新课标下应注意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口头回答、指图、填图、读图分析、演示操作、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评价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信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新课标下应增加中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地理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六、总结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重点做好课堂教学工作。重要应从课前备课、教学模式选择和课后探究性作业设置等几个方面人手,全面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满足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第5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地理新课程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是创设富有生机课堂的必备因子,师生间融洽的关系,情感的深层次交流是获得地理课堂教学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个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1 深挖教材,实现情感培养目标

中学地理教学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素材,在课堂上相互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

以七年级下册的《日本》为例,通过学习和分析日本的地形、国土面积、资源状况、人口问题、经济发达程度等,了解日本子在资源短缺、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且多位于火山地震带上的情况下,通过其自身的努力,仍然发展成世界著名的经济强国,可见日本民族是一个即可悲又可敬的民族,我们也应学会克服发展中困难,发扬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再以七年级下册的《美国》,通过学习美国是移民国家、人口构成、美国的工农业发展特点:它既是经济强国,也是世界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大国。使学生明白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也不是那么的完美,它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它的经济快速发展有很大部分是在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观念。

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可以作为情感教育载体的素材,如南极地区的鲸鱼濒临灭绝的危险——保护动物,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利己利人、全球的温室效应——建立全球意识,低碳环保人人有责、特别是我们每一课当中都有的阅读材料和课堂活动中,里面都有需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情感信息。只是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及时渗透了正确的情感引导。

2 以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实现培养目标

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时课内开展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是课外的兴趣收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以学习《欧洲西部》时为例,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欧洲的旅游名胜和与旅游相关奇闻趣事(埃菲尔铁塔、西班牙的斗牛和奔牛节、希腊的神话故事等等),并请同学富有感情的给全班同学介绍。这样既可以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又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很多地理知识能在生活中直接体验到,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在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意识,通过问题研究等具体实施,使学生对学术探讨的计划制定中,材料收集、整理、论点提出,论据论证等实施过程中的一般程序步骤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扎实、严谨的求学作风。

3 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第6篇

一、地理课例研究的调查

为了解中学地理教师从事课题、课例研究的状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中学地理教师从事微型课题研究的比例很低约占10%,约60%的人参加过微型课题研究,但缺乏具体研究的专业指导,约1/4的人从未参加过研究,原因是实在太忙,没时间研究或没兴趣。总体来说,对课例研究很熟悉了解的人仅占22%,70%是知道一点或听过这一问题,随着教龄的增长对课例研究越来越清晰,不同教龄段差异很大,教龄5年以下、6至10年、11至20年、20年以上的比例从4%-25%-31%-45%,但也仅有50%的人知道一些问题。如图1、图2、图3所示。

大家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问题是怎样进行课例研究占80%,不同教龄段的结果基本一致,与大家的教学实际相吻合。大家普遍认为以课例为载体的培训对平时的教学有一些帮助。50%的教师没有自主做过课例研究,自主完成的仅占15%,不同教龄段随教龄增长自主做过的比例上升很快,从2%13%21%50%,这一结果问卷第3题和第6题具一致性。如图4、图5 所示。

总体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来自听课研讨,持此观点的约占40%,其次是读书查阅资料。随着教龄的增长,学习培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原因是知识更新快,而年龄越大离开学校时间越长,知识老化越多。参加学习培训可以接受最前沿的一些研究成果,能够与时俱进。在阻碍教师成长的几个因素中,知识成为首要客观因素,原因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越来越觉得知识储备不足。

二、地理课例研究的程序

“地理课例研究”的一般程序,即确定课例内容——明确研讨主题——展示观摩——反思交流——形成成果。“课例内容”即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结合教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经过“主讲教师独立备课——集体备课——试讲交流——再次集体修订教案”等过程,形成成功的课例;“研讨主题”即在深入课堂、走访教师“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确定每次研究的主题,并要求每次研究的主题不能过宽,要有针对性,达到逐个击破,以求实效;“展示观摩”即选拔优秀教师上观摩课,组织教师围绕每次提前公布的主题进行观摩;“反思交流”即由主讲教师根据课例展示的情况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及成长过程,然后由观摩教师围绕每次确定的主题,结合课例交流自己的收获与建议;“形成成果”即集众人智慧,再次修订教案,形成课例研究报告,以供教师参考、学习、研讨之用。

1.观摩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观察,可以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理课堂,然后根据课堂观察记录,提出改进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设性意见,使每一项建议和分析都建立在课堂表现的基础之上,这不仅能提高地理课例研究活动的效率,也将提高教师的课堂研究能力。观课时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一课两讲课题“气压带和风带”涉及教学片段、观课教师反思、观课教师议课等内容。

2.聚焦课堂研讨

一课三讲: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程序如表1。

3.同行集体议课

一课三讲: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同行评议,涉及主持人致辞,听课教师广泛议论以及专家点评和主持人总结等。这里只摘录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 评课标准是什么。个人认为作为高一的新课,应该怎么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三位老师都做了很好的回答。韩健文的课更像新课,他是新人,他没有经过高考的洗礼。他就是让学生感兴趣,能学会。基于标准的高一地理教学,这已经足够。因为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不学地理的,高考也是不考地理的。对于这些人重点在于让他们爱地理,喜欢上地理课,能够达到课标要求即可。关于今天的课,首先,优点就是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很注重学生的参与。教学的设计相对比较容易,学法的设计则比较难,但三位老师都很注意,做得都很好,三位老师都有学案,学案形式多样而丰富,值得学习。第二,对课标的把握都很准。第三,注重生活中的地理。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觉得地理有用。第四,老师们都注重形成性的评价,及时的评价,通过评价给予诊断和纠错。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每个人都关注到。都注重学法的指导,如樊老师对于读图的培养,探究能力的设计;韩老师地理意义这个环节处理,不断的归纳与推进,然后建构学生的观念。问题也有一些,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河流补给,高中水体在初中基础上讲解是放在全球的背景下,学生已经知道初中的一些知识,加上教材上的图像和文字,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补给方式的理解,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明白水体是相互联系的,不仅三态可以相互转化,各种水体也是可以相互补给的。老师们联系框图都做出来了,可是没有强调相互联系的水体这一观点。关于图像,找图用图时,一定要给出所有资料,让图完整,包括图名和图例等。韩老师做地比较好,让学生讲和说。过程和环节方面,韩老师让学生画图,也请学生到黑板画图,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版图的好处是将错误呈现出来,通过老师纠错的过程给予学生很深的印象。方老师用的是动画,很形象。但是动画的名称与课本有出入。地理的概念和名词,应该按教材,必须专业、客观、准确。教师专业术语的表达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很大。教材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最专业的东西,应该要注意这一问题。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老师们都很注重,运用各种教法呈现知识点。地理意义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老师们风格非常不一样。韩老师是一步步推进,最后得出观点。方老师给了一些地理现象和意义,让学生对应去发现。樊老师的处理比较粗糙,是直接给出。对于高一的学生,应该多给一点时间,地理意义应该强调公民教育。

三、地理课例研究的意义

1. 激发研究地理教材的兴趣

课标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有利的丰富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提供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因此吃透教材最重要。由于“课例研究”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教师要全过程的参与,就必须研究课标和教材,对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编排特点,学习的重难点,隐含的思想方法,呈现的教与学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等都要进行研学,了然于胸,运用自如,为参与研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

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从“经验型”到“专家型”,由“辛苦型”向“创造型”角色的转换是当今教育发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时代的要求。由于“课例研究” 是一种“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活动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和谐课堂;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70-01

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在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接受的知识是课外知识的好几倍,课堂知识是集重点和难点一体的,只有做好课堂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课堂重要的就是和谐教学,只有老师与学生相处得好,课堂气氛轻松,才会使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那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呢?现结合本人多年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想构建一个和谐的地理课堂,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地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中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在讲到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二、和谐课堂要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我们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尽量少训斥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友爱、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带着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投入学习。让“三带”进入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个学生。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地理教学课堂。

三、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难以测量和评价,加上现行的地理考试很难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和一些新课程中的地理课,仍然主要还是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如同虚设,很难落实。作为课程目标,应该关注三维目标,但是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因此它更多的是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探讨的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给地理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这堂课地理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乡村和城市景观以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合作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求真精神,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2、要多鼓励

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每一位教师要通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思维锤炼的平台和支架,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这堂课地理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回答地理问题的契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用亲切和气的语言、希望的眼神来鼓励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这说明这位地理教师心中已有了平等意识,而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和鼓励,也将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将增进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这种积极肯定的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前提 根本 关键

“课标”指出:地理教学要实现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其基本理念是培养公民的地理素养,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紧扣“课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才能实现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一、 何谓“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正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它与传统教学最本质的差别就是“有效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改变了以往“填鸭子”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有效——“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地理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要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主要包括:更新课程观、更新课堂观和更新学生观。

(一)更新课程观

“课标”规定了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点、教学进度、教学基本方法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等。同时“课标”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作为其最基本的理念。要求学生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时又兼顾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

(二)更新课堂观

课堂教学是教师按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除了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把握好课堂气氛和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以便课堂教学更有效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教,“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重知识,轻能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②。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就把“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作为六大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我们的地理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材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同时,我们在评价课堂效益高低时不能一味地看老师讲了多少,而应该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感情了多少、体验了多少。

(三)更新学生观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副科”地位,造就了众多地理教师口中的难教,出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聊天”等与课堂教学不相协调的现象。现代教育提倡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亲其师、读其书”,地理科更是如此。如何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地理课堂的关键。我的经验是倾听与微笑。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微笑与鼓励。下课后,与学生一起聊天,多听听他们想些什么,那么,学生自然会视你为朋友,这样你的课堂自然也就成为学生所喜欢的课堂。

三、地理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是要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设计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效果好坏。而一节地理课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这节课的教学效率上,即让学生以尽量少的投入(时间、精力等),获得尽量多的收获。

(一) 教学目标制订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实用、适度。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因此必须明确表达出学习成果。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入手,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少而精,同时建议在每节课开始时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在目标和学习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也给了他们自我检验进步的机会。

(二) 教学内容要突显地理学科特色

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和人地关联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性,是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区别③。地理的空间性在教学中以地理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在“山脉造成地形基本骨架”内容教学中,教师跟学生一起从中国地形图入手,在地形图上查找中国主要的山脉,教师在黑板上当堂板图,绘出中国主要的山脉及其走向,把地形图中复杂的内容在板图中加以明确;接着在黑板原有的板图中利用其它颜色的粉笔继续填入主要的地形单元区,明确各高原、盆地和平原与山脉之间的相对位置。这样利用板图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了中国地形的基本构成,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 新课导入要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要富有新意,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住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利用形象化语言向学生描绘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以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来创设最佳的情境从而导入新课。如在八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一节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收集到的各种天气影像资料,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领略到各种天气模式。这样就达到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为本节教学营造良好的开端。

四、 地理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最为关键的是要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教材的要求是什么?”“如何设计本节课的内容?”“课堂上用什么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本节课让学生思考什么问题?”“上完本节课后学生要感悟出什么道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例子,把教材中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让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进而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目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体验和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感悟出生活的道理,才真正体现出“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目标。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大力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笔者认为要大胆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讲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来辅助课堂教学,均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感受、领悟和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香港与澳门》一课中,笔者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由学生分别扮演香港一家公司的CEO和内地某地的官员,其余小组成员作为各自的谈判团一起参与谈判,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香港与内地之间密切联系”的教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理课堂要大力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断调动学生自觉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对学生再加以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重视地理,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在课堂上构建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水融,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④,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①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J]《新华文摘》2006.3〈论点摘编〉

②王振宇:浅探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法制与社会:旬刊》

第9篇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地理教学提高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学生心目中的“副科”,如果占领课堂阵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与效果,不仅要求老师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水平,还需要老师充分运用好地理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文章主要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优质地理课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优质课;基本特征;探讨

新课标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课程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它的实施必然引起广大地理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而这一转变的核心则为地理学习观重心的转移,其体现必然折射为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之中。一堂好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地理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地理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寓有个性的地理学习。一堂优秀的地理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需要充满激情的课堂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它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只有把握好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堂课,如果有很多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那么这样一堂课,绝对不是一堂优秀的课。一堂优质课,一定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中,双边活动热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充满激情,并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地理课应该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包括识图、辨图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少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有这样的话语,通过对我国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山河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呢,一是可以巧用经典诗歌活跃课堂气氛,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少,干旱少雨。课堂中让学生分析夏季风为什么吹不道玉门?玉门既然不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有什么特征?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二是引入生活情景增加课堂趣味,三是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四是融入乡土材料深化感性认识等等。

二、应有启迪灵智的教学

教育应该是启迪灵智而不是禁锢思想,作为教师,应打破教条主义思想,不能把知识教条化,比如:某些地理教师在讲解气旋方向是,与小水槽中水流的流向相对比,认为是顺时针或逆时针,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小水槽中水的流向有时是没有规律的,再举个例子,某些教师在讲到比例尺知识时,要求在小比例尺图中量算距离,小比例尺图中量算距离,误差是很大的,像这些教法都是不科学的。还有就是对教材的态度问题,不少教师把教材当圣经,教材只是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学会取舍和替换资料,如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为案例教学,如: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这一节,我们不一定得按教材的内容上课,我们替换成长江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或其他的河流流域治理,当让,这需要教师能吃透教材,真正的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当然,启迪灵智还要求教师学会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提问,不过提问要讲究技巧,讲究难易层次。

三、能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

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过去传统教学中,教师完全低估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被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予以倡导;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讲述《旅游资源》一节时,首先将课文中旅游资源景观分为两个研究性课题:自然景观组:由四名学生介绍地质地貌景观、水文景观、天象气候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组:由四名学生介绍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乡土民情、风物特产。在上课前一星期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成两组,选定课题,选出主持人。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制作相关的图片、学具等都由学生自己进行,而且让学生特别去注意列举那些重要的旅游景观,搜集与其有关的旅游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主要是提供尽可能地指导和帮助。很多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向笔者询问相关问题,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见合作学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湖南省道县第二中学;湖南;道县;425300)

参考文献:

[1] 江玉印.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讨论的内涵及特征探论[J]宿州学院学报,2011(3)

[2]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吴也显.我国中小学常用教学模式[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