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10-11 16:23:41

导语:在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

第1篇

1.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的管理问题

在社会养老保险中,有些领导和一部分工作人员,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总是觉得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只是简单抄写和保管工作,谈不上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主要工作,不能给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只要做到不丢失、不泄露,就可以应付查档、外调;这种轻视档案工作的想法,表明这些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不了解,忽视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势必使社会养老保险当按工作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

2.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与环境设施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对档案管理必备的首要条件,首先是要落实档案室的设施建设,有些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至今没有专用档案室,还有些档案室狭小,由于档案资料多,出现潮湿和“六防”设备配套欠缺问题,使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出现资料虫蛀、霉变,影响档案的完整性和外观的整洁美观,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连必备统一的档案夹、切纸刀等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备。

3.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与管理水平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力量不强,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水平低下,这是社会养老保险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情况,他们大部分都未经过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档案的重要性、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等业务基本不了解,对收集档案意识薄弱,并且大部分档案工作者为兼职,没有人认真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日常事务只是把资料放进档案盒,也不及时整理,严重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另外一部分归档资料欠缺准确与真实性,传统陈旧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已难以适应时代飞速的发展,在新形势之下要求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一定要改变传统模式,进行现代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1.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管理模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以纸张为主的档案管理实体,大多是以手动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鉴别、存储、统计等方面管理,它的工作量非常的巨大,步骤又是相当的繁杂。由于存储量大,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精力,去实施对被封存的档案资料进行信息提取与加工处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已经大多被闲置或变成废物浪费掉。随着现代管理技术与引进先进的设备,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代化信息技术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挑战。档案管理重点在于适应数字化记录管理需求,从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向信息资源的管理转变,将信息作为管理对象,对形成的不同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采取现代化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才能体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2.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对档案原件得以保护的重要方式;档案数字化需要通过利用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手段,将档案部门的各种不同物质载体形式处理转变成数字化信息,并创建一个数据库文件以便于提供服务。形成数字信息化档案管理未必意味着传统的档案管理要取消,其两者应互相补充、。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衡量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时,应当根据国家推荐标准管理信息,根据其发展特点与需求,制定标准的内部管理,在实践中逐步改进。数据库文件的目录,要有利于实际性的操作,又符合国家的标准规范。

3.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人类社会推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在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环境下,使信息最大程度的利用与信息的公开得以实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当中,伴随着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及其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应及时地做出应有的调整,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深远并且立足当前,积极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会碰到的不同方面问题。

4.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人才建设

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信息资源和用户两者互相联结的纽带与桥梁,在档案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中,渴求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管理工作者应掌握好档案专业知识,利用其专业知识,指导电子档案文件进行分类归档。需掌握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及电脑应用技术,使他们的业务水准与知识结构能够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创建档案新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档案工作者若对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现代化的管理不够熟练,就难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更加难以高效率地实现档案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要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专业化人才,还应加强对管理工作者的在职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文件管理的专业知识,使他们肩负起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重任。

三、结语

第2篇

2010年,中国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将达到近80亿元。这一年也注定是效率和风险这一对欢喜冤家继续相互纠缠的一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对风险的重视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同时,中国保险业更加需要追求的是效率。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李克穆副主席曾指出,信息化对保险业发展具有显著的

支撑促进作用,是保险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推动保险信息化,对提高保险业经营服务水平、解决保险行业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有着积极地意义。

近年来,保险公司在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有数据显示,中国保险业信息化正从最初的IT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步深入到注重IT与业务的融合,完善IT治理的阶段。

甲骨文公司中国区金融、电信、媒体、公用事业部总经理庄国光透露“2009年公司在保险行业的业务成交量确实有一个很大的改变。过去在金融业,银行一直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保险的并不高,二者的比例在3:1左右,2009年,银行和保险业务收入的比例变成了1:1,这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保险市场的繁荣。”

在经营战略上,保险企业从过去以产品为导向转型为以客户为导向,充分掌握每一个客户的资料,分析并挖掘客户的港在销售空间,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先进的IT手段解决战略转型中的业务难题,成为广大保险企业的共同需求。

由于这种战略转型,使得保险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相当迫切。庄国光透露说,2009年第四季度,甲骨文帮助位列市场上三大保险集团之一的一家客户建设了一个很大规模的客户管理系统,应用了公司针对保险行业的Oracle SiebeI CRM。应用这个系统后,带给客户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这个系统建成之后,保险公司不用担心他们的销售流失。

因为这个系统已经将客户的所有数据,尤其是重要客户的数据都收集起来,由公司统一管理。即使销售人流失了,公司也可以马上接手去维持客户关系,继续为客户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

第3篇

在新时期要规范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保证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真实、完整和安全,为参保个人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开展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性的功能,这对于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档案服务工作趋于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显然,社会保险事业档案管理的发展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养老保险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更高标准,推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已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问题

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问题,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使档案管理提高到一个高的档次,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制度问题

尽管国家已出台一些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对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使得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档案分类不清,导致重要档案遗失或者归纳错误的发生;格式欠规范,档案材料纸张形式各异,装订不规范,给档案归类与查阅带来许多麻烦;保存或调阅无硬性规定,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工作正常开展,也增大了舞弊和错误疏漏发生的可能。

2.新时期社会保险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问题

社会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单位不能配备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且设备配置简陋,缺乏应有的防潮、防蛀、防盗、保密、存储、检索设备,导致档案在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更谈不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仍未完全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使得档案的查阅很不方便,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险业务量的日益庞大,传统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查阅、核对需求,使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对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的效率和质量产生质疑,影响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形象。

3.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不少负责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很少有时间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没有时间学习、补充和更新养老保险档案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技能,对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装订等业务缺乏了解。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势必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不能专注于档案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也就难以令人满意。

三、新时期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设计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因此,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负起责任,因此在新时期要积极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创新,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要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健全制度标准与档案管理规范化

健全制度标准,扎实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建立覆盖全部环节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判定文件材料的来源形式和查考价值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业务流程、档案分类方案。依据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从社保处养老保险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移交制度》等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各门类档案资料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做到从立卷归档到保管统计,从档案利用到鉴定销毁,从档案移交到奖惩处罚等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开展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夯实基础建设与推进档案集中管理

夯实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档案集中安全管理。积极争取单位领导对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设备不足等实际问题。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实行档案室、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购置金属密集架、防磁柜、计算机、扫描仪,配备吸尘器、灭火器和温湿度计等应有设备,确保达到“八防”标准。实行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确保保管利用过程中档案实体和数据的安全。积极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购置档案管理软件,按要求建立详细的检索查询系统,努力提升档案服务效率。

3.加强队伍建设与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档案人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在明确档案工作分管领导的基础上,将档案工作与业务经办工作同时部署,纳入每年的年初计划,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制定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要求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大胆的创新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档案人员的思维、知识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业务水平。此外,还要认真做好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社保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四、结语

第4篇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与参保人员也逐步广泛,包括了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企业职工、学生、自由职业者等。医疗保险不仅涉及每一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了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做好医疗保险工作是一大重点。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医疗保险档案的标准化管理,极具现实意义。

一、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意义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医疗保险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涉及面十分广泛,政策性与专业性较强,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制定的主要依据,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和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其中,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包括了“医、保、患、药”四大方面。所谓“医”,就是定点医疗机构,即对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认证、医疗费用清单与结算凭证等档案资料的管理;所谓“保”即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是指参保单位的基金征缴与支付资料;“患”是指参保病人,即病患的基本信息与个人账户信息;“药”是指定点零售药店,即要点的资格认证资料、药费清单等资料。“医、保、患、药”是医疗保险工作的重点,是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的必备资料,也是制定医疗保险制度的依据,因此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具有重要地位。

二、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缺乏现代化专业档案管理人才等问题亟待解决。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档案无法实现有效对接,没有一个完善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因此在参保方面存在种种漏洞,为医疗保险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2.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

虽然信息化步伐逐渐加大,但是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着诸多的不完善之处,比如硬件设施不完善,计算机、硬盘、服务嚣都没有达到标准;软件设施不规范,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网站存在种种问题;档案管理工作的互联网环境不安全,导致资料泄密甚至被篡改……这些都阻碍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缺乏现代化专业档案管理人才

医疗保险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医疗保险档案和各种医保方面的情况。当前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无论是专业化水平还是现代化技能都有所欠缺,学习与培训的机会较少,这影响到了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以上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于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管理人员三个维度着手进行解决:

1.完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

(1)促进城乡居民医疗档案统筹发展

城乡居民医疗体系的建设时医疗保险工作的基础与实现目标,因此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抛除旧的保障体系思想,完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医疗档案统筹发展,使全国范围内的城乡居民医保档案可以进行对接,从而相互结合,互促互进。

(2)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数据库

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应该针对不同居民的情况来建立不同的档案资料,并建立参保居民的个人账户数据库,将参保居民的照片、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编号等数据真实有效地记录在案,使档案资料完整、完善、真实,以便于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与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2.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体系逐渐完善,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长期存在的欠缺则将阻碍医疗保险体系的长远发展,因此要从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设施建设与安全工作平台这三个方面对医疗保险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由于医疗保险业务档案属于海量的数据文件,且文件的数量会持续更新,因此要选择高速的、大容量的硬盘作存储介质;为了稳定的备份档案文件,相关工作人员要以光盘介质存储数据档案;为了便于档案文件能迅速被调阅,网络平台要使用高速的服务嚣……这些都是硬件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加强软件施设建设

为了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规范性,相关的单位要使用自上而下、统一建设的方案进行软件建设。通过软件建设,可以建立一套界面美观、交互友好、便于管理、适合数据共享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网站。

(3)创造安全工作平台

当互联网时代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时,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相关部门要创建一个安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平台,利用封闭的、安全的管理环境来保护数据安全与资料安全。同时医疗保险业务档案的调阅权限要严格分级,使调阅者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自由调阅数据,以此排除安全隐患。

3.加强培训,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素质

对当前的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培训,促使其不断学习,定期提升,举办培训班,增加培训交流机会,不断丰富其工作内容,开阔眼界,并且要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工作环节中的显性与隐性问题,切实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

第5篇

根据2011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它保障了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1)养老保险

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管理包含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支付、职工达到法定退休条件后退休手续的办理与养老金待遇的计发,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的管理,职工死亡遗属待遇的管理等。

(2)失业保险

是指劳动者在暂时失去工作机会时,由国家和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向其提供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帮助,并通过专业训练、生产自救和职业介绍等工作,促使其重新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失业保险的管理主要包括失业人员的备案管理、失业待遇的管理等。

(3)工伤保险

作为国家立法,用于保障劳动者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及因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使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和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对工伤保险的管理,除《社会保险法》以外,国家还专门颁布有《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管理主要涉及工伤认定、工伤治疗与康复管理、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管理、工亡供养亲属管理等。

(4)医疗保险

是为了保障职工在因疾病、受伤、残废等原因需要进行医治时所必需的医疗费用和生活待遇而设立的保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缴费管理、医保个人账户(医保卡)划拨与管理;医疗待遇申报与结算;大病医疗救助、离休人员医疗费管理、门诊及慢性病医疗费用管理等。

(5)生育保险

是指通过国家立法,在职业妇女因生育子女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产假(有薪假期)、生育津贴和计划生育手术待遇管理等内容。社会保险业务范围涵盖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每一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保障职工生活的一张“安全网”,基于此原因,社会保险的信息化从国家顶层管理设计就有高度信息化要求,从2004年起国家就启动了“金保”信息工程,它是国家信息化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十二金”电子政务工程,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被列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经过几年的建设,全系统信息化已基本成型,目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办理等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2信息化管理是提升矿山企业社会保障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已经成为提升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

(1)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漏洞

做好矿山企业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企业社会保险业务质量,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提高企业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建立系统、有效的企业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做好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金保信息平台的同步信息对接,可以实现企业和职工各项社会保险费从缴费到待遇领取的全面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效率。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和职工待遇的申报都可以通过网上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操作,待遇的核定与发放也通过信息系统完成,可降低业务操作失误风险,减少业务管理漏洞。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管理模式的再创新

通过社会保险信息与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充分实现各类信息的融合与共享,打破管理壁垒,从员工入职、合同管理、薪酬福利、到社会保险,使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构建一个更为高效、和谐的运行系统,从而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最全面与准确的信息保障。同时基于信息化管理要求,自然而然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3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信息化需求分析不全面

信息化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工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项目。由于受管理体制以及传统的岗位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孤岛”,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相互隔绝、信息不畅,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管理孤岛”很容易造成“需求孤岛”,进而就演变成为最后的“信息孤岛”,也导致了经常在同一项业务数据统计中,出现多种结论和版本,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在全局高度上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手工+电脑”式的业务工作计算机化,而是对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的一次变革,是管理模式的一次革新。如果对此没有准确的认知和理解,很容易导致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不配套,从而使信息化建设走向高投入底效益的结局。

(2)资源数据库信息质量存在缺陷

是社会保障业务信息一体化建设与应用的最大障碍。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信息一体化管理后,实现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数据由分散实现了大集中,使得整个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建立数据库时原始数据提供不准确或者没有做好对信息数据库的定期更新维护,会导致信息数据质量下降甚至失效,严重影响信息化管理水平。

(3)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由于近几年企业普遍改革力度较大,机构重组现象比较多,造成业务分工也随之变化,并引发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流程缺乏稳定性。造成职工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业务流程的规定,对信息流程的不明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4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改进措施

(1)做好需求分析,规范业务流程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因此必须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信息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要站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高度再造业务流程,同时对流程的设定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性。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建设高质量的资源信息库

首先,对信息系统初始数据库信息要“严把质量关”,充分组织动员职工及单位,对业务库信息进行彻底清理摸底,校正错乱信息、补充欠缺项目;其次,加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数据标准的统一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只有基础数据和交换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来,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跨地区的信息交换,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升级联网;再次,充分重视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工作,建立高质量的数据接口,保证好“上对”主管部门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下对”企业基层管理部门的信息同步更新能力,建立严格高效的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管理的规范有序。

(3)最大程度使信息网络化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利用企业的局域网,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在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社保信息网站,合理设置业务版块,将日常业务办理集成至网站,使业务办理和数据维护同步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网站搭建了信息沟通平台,直接面向员工群体,既可以做好对各项社会保障信息的宣传工作,同时可以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极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

(4)高度重视信息数据安全

第6篇

一、服务器有差别

由于系统中所有的用户都通过网络来访问社会保险系统,为满足很高的吞吐量和很短的响应时间的需要,系统中单机OLTP性能和Web响应性能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指标,从单机性能指标来看,就要有很高的TPC-C和SpecWeb99测试值。另外,社保系统建设是长期的,应用也会逐步增加,所以设备均应具有可升级能力和可扩容性,所有机器均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事实上,在社保信息化网络中,在初始阶段,服务器主要集中在Web接入和数据库方面,对它们的要求又有所区别。

Web接入服务器

由于系统要承担大量的Web访问业务,因而需要较高的性能指标,这就要求CPU有较高的计算能力来处理大量并发的Web请求,同时应配置网络负载均衡器来均衡Web服务器的负载。

数据库服务器

数据库管理由数据库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存储设备组成,数据库服务器承担大量的数据库访问任务,应具有优良的OLTP(在线事务处理)能力。优良的在线事务处理能力不仅体现在主机的性能上,还体现在I/O的处理上。这是由于大量的数据输入输出需要很高的I/O带宽,如果仅强调CPU的性能,而忽略了I/O,就会出现处理能力的瓶颈。同时根据高可用性的需求,数据库服务器最好构成集群或双机方案,配置高可用性集群管理软件。可以用2台数据库服务器与磁盘阵列相连,保证数据共享与数据切换。

二、他山之石

下面介绍一下安徽省芜湖和马鞍山地区在社保信息系统中走过的路,把经验和大家分享。

目标明确了吗

在此之前芜湖和马鞍山地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系统建设和发展还很不平衡。各地系统分别建设,标准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同时数据存储在区县,也不利于数据的安全和统一管理。随着人员流动日益频繁和劳动保障业务日益统一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将数据集中化,建立由市、省、中央三层数据分布和网络管理结构组成的信息系统。

由此,马鞍山为了加快数据集中的进程,要建立一个对外信息、业务在线处理,对内数据存储和业务处理的信息平台,为此需要建立Web接入及数据库应用信息系统。而芜湖为了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推入社区,方便参保人员申报和查询社保信息,完善社保系统的覆盖面,须加强社区服务的网络构建。我们用下面2段文字来分别描述这2个地区的系统建设目标。

芜湖:在芜湖建立基层信息处理平台,为社区内各服务节点终端提供高速网络连接和高效请求响应处理机制,为区域内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

马鞍山:在马鞍山建立Web接入和数据库应用平台。采用开放式主流架构、数据大集中模式,建立网上Web查询、业务处理、数据集中的资源控制信息中心。初步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系统中市级的信息处理中心。Web接入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拓扑如附图所示。

选啥样的服务器

在确定了建设目标之后,硬件系统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确立,如投资规模、参保人数、业务量和现有系统构架。一般来说,参保人数和业务量决定了主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而用户选择的业务模式将决定子系统硬件和子网结构的整体布局。芜湖和马鞍山在选择服务器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芜湖面对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查询社保信息频率较高的特点,社保管理部门本着方便查询者的原则,在社区中就近设立了很多查询窗口、触摸屏等自助查询终端设备。为使这些设备能够方便地接入社保信息网,提供一个高带宽、安全、高效的信息初步处理、管理节点。将服务器引入社区,就近为各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接入、查询请求集中与分发、数据处理等服务。这样的服务器要求具有可靠的品质,同时要有高速的处理能力,并要有较好的I/O吞吐能力与高速的互联能力。另外,由于这批服务器是大量部署于区县社区之中,对厂家的服务覆盖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用户在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采用了浪潮英信NP350这款机器。

浪潮英信NP350是专为中小网络用户推出的高性能服务器,在工作组级服务器中引入功能强大的Xeon处理器,并支持双路交叉存取的DDR内存,带宽高达3.2Gbps,PCI-X提供高性能和高带宽的I/O通道,成功实现高端技术下移。同时,双网卡更可实现负载均衡和网卡冗余,保证数据传输高速和稳定,整个系统具有很高性能,是一款既能保护现有投资又为今后扩展留下空间的高性价比机型,特别适合芜湖地区在区县中开展社保信息服务的应用。

在马鞍山,针对社会保险业务的大数据量、大通信量、高实时性等特点,以及数据和资金在多个部门之间频繁交换的安全性考虑,必须通过网络来实现这种数据共享和交换,需要数据库的支持来完成数据的管理。同时为使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能够通过Internet实现远程申报和办理业务,或者访问社保管理部门网页以及消息的需要,马鞍山市急需在市社保信息中心处理平台上建立Web接入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满足数据流量大的要求,其市域网社保Web接入必须I/O带宽很大,处理能力强大,能满足7×24小时的运行要求。为此选择了NL360这种高端部门级服务器,同时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和双机高可用方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浪潮英信NL360是一款面向海量处理的高档服务器,在海量计算、海量通信和海量存储上为客户构筑一个全新的商用计算平台。NL360采用浪潮独有多变芯技术,同时支持英特尔至强处理器DP/MP,可使用户随业务增长实现计算平台的弹性部署。

一定要强调服务

目前整个系统已投入使用,实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提升了整体的工作效率,既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又便于敏感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真正实现了全面的信息查询和数据调用。需要说明的是,在芜湖社保信息建设中,由于本次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区县的信息建设上,所以机器的部署环境不是很好,这就要求服务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才能满足信息服务安全可靠不停机的要求,但为防止万一,仍要求产品提供商具有服务覆盖能力,即服务区域范围能覆盖到区县一级。事实上,很多地区的社保信息化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产品过硬的前提下,服务能力的强弱对用户就非常重要。

社保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

第7篇

市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宋主任,是从部队转业到家乡的科技管理干部,年富力强,处事灵活,办事果干。几年来,他带领办公室的几个年轻人跑遍了各个区县,脚踏实地做了许多调研工作,组织各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做规划、定方案、现场解决问题。在W市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项目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充当了市领导的有力助手,成为上下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现场指挥部。

当市、区县两级信息传输网络建成后,宋主任他们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网络使用状况,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应用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管辖的社会保险经办行业中去。为此,宋主任与市劳动局的领导进行了沟通,不谋而合,几位领导都想到一块了,就开始做相关的规划。

第一步目标是:先将全市养老保险的经办数据,集中到市数据中心的平台上,实施统一管理。

目前,全市有十几个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所应用的软件是同一家公司开发的,安装在各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上,独立运行,互相之间的数据交换很不方便。尤其是,当发生相关政策变化的时候,由市养老经办管理中心统一调整管理,不仅工作量大,还经常由于对政策理解的差异,造成经办数据结果的差异,引起用户的不满,十分令人头疼。所以急需建设一个社会保险应用软件的统一平台。现在,全市网络在硬件上已连通,信息高速公路已建成,将十几个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乃至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其余四种保险的所有经办机构整合在一起,是当务之急。

宋主任及市劳动局领导的想法,立即得到7市领导的大力支持,宋主任带领大家,对各养老保险经办单位进行了系统调研,广泛地听取了一线经办人员的意见,苦干几个昼夜,将市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整合到市数据中心,实施统一平台管理的蓝图画好了。

蓝图重点对应用软件平台的升级需求、应用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数据整合迁移、上报交换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同时制定了必要的硬件采购、安装、调试、接入系统的步骤;阐明了对上对下相关网络的连接方案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原则;对整合工程实施的组织、计划,论述得头头是道。

就在该蓝图申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

事情是这样的,H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从全省的民生利益出发,前一阶段成立7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并聘请省内相关行业专家,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建设一个省级的统一平台,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及生育五个方面的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实行全省集中管理。该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已报上级主管单位审定,核准了这一大手笔的工程。

宋主任考虑了多时,认为省上的这一决策,为实现异地办理社会保险业务提供了基本条件,减轻了地市级相关部门的负担,为条件较差地市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下级单位,应该全力支持省里项目的建设工作。但仍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担心:

第一,根据传达的方案中,各地市经办单位的计算机将全部换成网络终端,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直接与省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各个地市级不再设立专门服务器来保存本地市所属单位的社会保险数据。一旦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遭受不测而被破坏,怎么办?

第8篇

【关键词】保险;crm;知识管理;信息化

21世纪国际保险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资本+知本”成为保险业发展的灵魂,保险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中国保险业要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各家保险公司投入运营过程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产的“资本运营”能力,更取决于研究开发并以快捷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融入保险产品或保险服务的“知本运营”能力。

一、中国保险企业与国际保险公司比较

国际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多样的险种、细致的索赔评估、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将知识与战略相结合,快速的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瑞士苏黎世产物保险公司整合ca方案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以扩展企业优势;瑞士再保险公司应用知识管理,积极寻找机会向了解甚少的细分市场学习;中美大都会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在实施知识管理后表示:今天推行知识管理并不保证企业明天的成功,但今日不推行知识管理明日必遭淘汰。中意人寿则“以科技规划未来,构筑知识管理架构,通过知识型寿险营销队伍,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

与进入中国的国际保险企业相比,本土保险企业的知识管理应用已然落伍。信息化建设巨额投入取得的成果只能满足当前保险业务管理的需要,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保险业未来快速成长的要求。本土保险企业占有“了解国内市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未能将企业多年来的行业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转化为保险业it应用的知识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利传承与再生。这虽是保险业信息化的一大遗憾,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中国保险业信息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业务操作电子化阶段,电子化使保险业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第二是业务管理信息化阶段,即利用信息系统以支持业务处理;第三是业务流程知识化阶段,即利用从信息中发现、收集、整理、固化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保险业务和管理决策。

从信息化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保险业基本完成了信息化的初步建设,需进一步向知识化发展。而知识化正是中国保险企业全面管理集中、全面成本控制、全面风险防范、全面客户服务和全面面向未来所必需的。

从业务流程处理的角度看,国内保险业企业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系统、设备,搭建了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等等,已有较完整的业务处理系统,但“前台有余无集中,后台不足无支持”,“业务处理实现有余,业务支持管理不足”难以对业务操作提供知识化支持。

从现代管理的整体高度来看,信息管理应该和知识管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既是保险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和强化,也是保险行业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开端。“知识”保险是知识经济中最有生气的部分,管理“知本”保险与管理“资本”保险有许多不同点:“资本经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产品和管理,而“知本经理”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标准、伙伴、客户及价值链。而这些知识管理的内容可以统一在it支持的知识化管理平台上,将业务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整合。

二、中国保险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业务模式

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混业、跨国、多渠道、增值及联合经营成为中国保险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业务模式,同时,在行业“信息不对称”和员工“知识不对称”的双重压迫下,传统“面对面”、“一对一”的展业模式很难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保险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为了向员工和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通过对员工的知识化,从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保险服务。

在“以保额为中心”向“以保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过程中,如何构建保险业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平台,支持面向未来的混业、跨国和多渠道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2005年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与前台信息系统建设相比,后台的支持和管理系统则逊色得多。以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例,crm基本还限于呼叫中心,缺乏深入的客户信息分析及与后台可集成的销售业务操作功能。也就是说,crm的应用,虽然能够在业务处理上缓解这些压力,但是crm不能够为这些业务处理过程提供知识支持。而且,crm实施也需要知识管理来推动。

真实的、全面的客户信息是crm的一个基本前提。信息质量不高,成为许多保险企业crm实施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当今保险行业的客户信息不一定准确:保险产品大都通过业务员、经纪商和商进行销售,客户信息的采集工作都是由他们来完成的。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保险中介人常常采取隐瞒客户信息或提供虚假客户信息的做法,将客户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导致保险公司所掌握客户信息的虚假性和缺损性较为突出。

三、crm的实施

根据crcc200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如图1),国内70%的保险公司都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crm。

但是,保险公司对于crm应用的主要还限于呼叫中心,没有能够真正发挥crm系统的作用。而且保险公司在实施crm系统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呼叫中心的功能还是限于服务功能,不能够实现市场和销售的功能。

对于呼叫中心来说,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多元化的业务模式使得员工必须面对越来越快的险种更新和客户个性化需求;这些给呼叫中心的员工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导致企业服务效率的低下和很多员工的离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营成本和客户的满意度。因此,如何提高呼叫中心的员工对客户问题的一次解决率,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并降低服务成本;怎样在短时间内对员工进行更有效的培训等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成“集中”只是数据整合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目标。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集中的数据,是保险公司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保险公司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特色服务,以此提高其品牌知名度与业务服务水平。公司需要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需要提供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需要吸引更多有价值的新客户,留住老客户。因此,建设功能全面而真正有效的呼叫中心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呼叫中心是保险公司面向顾客的窗口

公司希望通过呼叫中心,能够将所有和顾客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都及时地反映到呼叫中心,建立从企业中各个面向顾客部门到呼叫中心的信息和知识流,使呼叫中心真正成为顾客的帮助中心和信息中心。然而,由于没有流入呼叫中心的信息和知识流,呼叫中心实际上只起到了电话转接员的作用。

因此,呼叫中心职能需要做出的转变:由传统的客户服务中心向信息收集中心、营销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转变。呼叫中心不仅仅是信息流入方,同时也要产出其他部门所需要的信息:呼叫中心可以直接接触到顾客,最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问题,客户最希望获得什么样的东西。呼叫中心在接受其他部门的信息流入的时候,也应该挖掘自己和顾客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有价值信息,为其他部门提供支持,在这种双向交流反馈中,形成良性循环,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从呼叫中心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可以减轻呼叫中心的压力,并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引导客户进行自助服务以降低服务成本,有效地管理呼叫中心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技能和经验,使这些宝贵的资源不因人员的流动而流失。

(二)实施:人、流程和技术的整合

呼叫中心的知识管理取决于“七分人的因素(如战略、组织和绩效)、两分流程因素、一分技术的因素”。保险公司将其知识管理策略定位于“知识与最佳实践传递型策略”。即注重现有知识的重用,力图提高现有知识的重复利用率,来提高呼叫中心的业务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素质,为客户提供更加令人满意的服务。

1.基于知识形成战略,为知识管理实施推动达成共识。为了在呼叫中心中成功地集成知识管理,公司项目管理人员可以从分析呼叫中心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入手,将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出知识管理内在的根本驱动力。争取企业各个层面人员的持续支持,按照具体需要和目标,量体裁衣地实施知识管理流程和工具,界定呼叫中心所需的知识规模,并建立监控机制和衡量成功的标准,以实现知识管理从员工发展、优异运营、服务领先、客户忠诚方面对企业战略的达成起到积极而且巨大的推动作用。

2.将呼叫中心转变为学习型组织,为知识管理实施提供实施保障。呼叫中心实施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公司可以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知识管理实施成功的。

(1)认知方面的保障:利用各种途径,包括各种媒体、研讨会、案例访谈和各种教育培训的机会对各个层次的相关人员进行理念、方法、技能的宣导与培训。

(2)变革管理方面保障:有效的变革管理大大促进了知识共享文化的形成。

(3)争取企业最高层明确持续支持的保障:保障知识管理的顺利推进。

(4)项目资源投入方面的保障。呼叫中心的知识管理项目包括管理咨询和信息系统实施两个大的阶段,在这期间,企业投入了较大的人力和财力。

(5)制度方面的保障:除了系统使用方便、简单、有效,并且能够满足公司业务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要求等技术因素之外,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保证,制定了相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规范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

3.再造业务模式,将知识管理与呼叫中心业务流程整合。一直以来,保险公司呼叫中心定位模糊,呼叫中心大都业务与服务脱节。公司的呼叫中心从表面上看是与业务相关的,但实际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可以带来帮助却很少。有些连简单的保险咨询都不能说得十分清楚。因此,项目组针对呼叫中心的业务流程,采用了知识历程图、知识网络图等知识管理工具,以“客户为中心”,从业务流程梳理入手,开展知识管理实施工作。

(三)知识管理制度

知识管理是一门对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科学。根据其产生的背景,可定义为“在企业内部将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交流和保护的管理行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的全球化.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传统生产要素上的竞争,而是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吸收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上。保险公司属知识密集型行业,知识对其增值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经验运作,国内各保险公司在营销、精算和投资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知识,比如以隐性知识形态表现的业务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无法用文字或公式来表达的经验,以显性知识形态表现的数据库、文档报表等,公司内部存在着有效管理与发展现有知识的迫切要求。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公司和其同行、中介机构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对企业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或者意识到了但不善于对知识进行管理,比如保险公司人员流失而引起的知识流失,低估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阻碍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二次开发不足以及对不该外溢的知识缺少保护等。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适合的知识管理制度。

1.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并设置专业人员。为了推动整个保险公司知识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企业需要设置独立的知识管理部门或知识管理小组,并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设置在机构总部的核心层人员,主要从事制订公司知识管理的战略、运作机制和管理准则。二是分布于各个分支机构的外围人员(专职或兼职),偏重于具体实施和操作有关的战略、计划和具体宣传及交流活动,在基层推动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积极有效地参与机构、部门、岗位和个人的知识管理工作(如贡献知识资源、提供意见反馈等),实施知识库和交流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特殊需要的知识资源和专家渠道等)。

2.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crm)。在知识经济时代,最有竞争力的营销是提供知识营销。通过信息数据库,科学地、系统地记载客户及潜在客户的商业信息、情报,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来提供满足甚至超出客户要求的服务,以赢得客户,并将偶然的客户变为长期忠诚的客户。目前,不少中资保险公司仿效外资保险公司的做法,纷纷设立客户服务中心或服务部门,但要完善和深化服务职能,尚须在知识管理方面下大功夫。我们可以采用调查问卷、业务员或中介人收集、设立服务热线电话以及利用因特网技术建立服务网站等方式挖掘客户资源,获得客户信息和知识。  只有了解客户对不同保单或服务的反馈意见,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与客户建立忠诚的合作关系。

3.与相关单位建立知识联盟。知识联盟不仅能优化保险产品和服务,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善知识结构,扩大专家渠道,加强合作关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尝试与客户、保险中介机构、保监会、境外保险公司等群体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可与之合作开发新险种,修正旧险种,联合作好防灾防损等工作。

四、结语

总之,知识管理的实际意义在于“将知识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管理”的理念,而并非追求系统和形式完备。知识管理如果有效地融合到保险公司现有的管理体系中,可望为保险公司创造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葛伟民.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研究[j].网络与信息,2005(6).

第9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建议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和主要制度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有效防范经办风险,保证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贯彻执行、业务活动的规范有序、基金资产的安全完整等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等制度。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

社保基金安全关系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和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对社保基金安全一直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随着社保基金规模逐步扩大,经办管理和基金运行风险也在逐年增加,社会保险在经办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虽然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职能部门也基本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仍有个别地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管理混乱,造成经办管理漏洞百出,经办人员违规操作,致使社保基金和参保人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科学设置业务经办岗位,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岗位必须分设,专职岗位不得兼职和包办,如社会保险稽核和审批岗位必须专职,绝对不可兼职和代办。要求建立岗位之间互相监督机制,使得岗位与岗位之间形成制约关系,一项业务必须经过审查、稽核、审批等一系列监督和监管流程后才能完结。所以说社会保险机构内部控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合理地设置岗位和足够的人员配备,然而目前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岗位设置混乱,一人包办多项业务,更有甚者一人同时兼任业务经办和稽核岗位,自己经办,稽核自己,岗位自相矛盾,其根本原因是人员配备不足。这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内部控制建设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

2.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部门及稽核人员与经办人员和参保单位之间的矛盾

当社会保险经办人员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时发生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情况时,稽核人员按工作职责进行纠正,并要求整改,这中间就产生的对立和冲突。通过梳理岗位关系,增加各岗位经办人员的相互理解和配合就显得非常必要。有些参保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会在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上做文章,部分社会保险经办人员一直按照参保单位申报多少就核定多少,造成了少征和漏征社会保险费,但是社保经办机构仅有稽核检查权,没有行政处罚权,纠正的难度大,这又形成了矛盾的另一方面。

四、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1.增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人员配备,定期进行内部控制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社会保U业务政策性强,覆盖面广,充足的经办人员配备是内部控制建设最根本的保障。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社会保险业务经办规程和信息系统的规范使用为重点内容,定期对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强化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内部监督、审核和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业务素质。

2.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责任追究制

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责任追究制,对经办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社保基金损失或参保人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于经办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涉及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使经办人员心中牢记内部控制风险的“红线”不能碰也碰不得,将经办风险、社保基金损失扼杀在“萌芽”中。

3.建全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和业务规范,使社会保险工作程序化、规范化

严格执行社会保险有关政策法规,对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的每个环节都要明确经办流程,把各项社会保险工作的具体内容、运转步骤,逐环节地规定下来,形成一个操作流程,对每项具体工作,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将内部控制机制融入到各项业务流程中,使得每个岗位既能独立操作,又能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使每一位业务经办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

4.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通过数据模块合理设置实现业务经办内部控制

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在提高社会保险经办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流程规范化,从源头上规范了经办管理过程,对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流程和社会保险业务系统功能合理设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能,明确业务操作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使用权限,并建立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业务操作和数据操作所依据的有效凭证和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