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23:42
导语:在化学工艺和工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十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以第一单位(个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省部级奖励36项。申报发明专利280项,授权101项。被SCI收录论文1050篇,被EI收录论文706篇,被ISTP收录论文187篇。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2004年学校被SCI收录论文244篇,居全国高校第35位,比2000年前进了50位,2005年SCI收录论文413篇;特别是在SCI被引次数由2000年的18篇次、名列63名,上升到了2004年的288篇次、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这对于一个只有800多名专任教师队伍的学校来说是殊为不易的。
以基础、应用基础为先导 构建知识、技术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插入化学这一概念已逐渐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十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2004年达到2029篇。以长江学者段雪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完善和丰富超分子插层组装理论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近5年以来,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7项(已公开5项,并有2项进入国家阶段),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9项,针对结构与技术创新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基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的科技成果,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形成了稳定的、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研究方向。
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
作为一家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学校针对行业中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研究、攻关,并将成果及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丁基橡胶生产技术“于2002年8月用于工业生产中,生产结果表明,该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关键技术的攻克为企业创造了5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成套技术及装置”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结束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与国内外技术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单台设备生产能力高、操作弹性大、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殊物料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高粘度、易自聚、含固体颗粒物料等270多套装置中。2003年对应用该技术的10家企业近三年的情况作了调查,他们开具的证明表明,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13亿元,节省蒸汽一百多万吨,减少化学污染物料排放约4万多吨。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案例说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企业不同,学校开发的这类技术不求自身独占,而总是力求让更多企业使用,以充分发挥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扶植、培育新的生长点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近几年,学校生物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领域项目明显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农业工程有关的研究工作开始显现成效。在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发酵平台技术和脂肪酶催化,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在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领域,开发了从青霉素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先后获得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小试已于2004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在分离工程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开发了中药连续多级逆流多级萃取设备及工艺,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靠现代化工技术 改造和建立新型化工产业
现代化工技术主要特点是“绿色化,资源高效、集约化,进而改善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并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现代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基地,建立新型化工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超重力技术,在长江学者陈建峰教授的带领下,在较宽领域中进行了大量有关超重力高新技术的研究。学校首创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技术,成功合成出纳米碳酸钙、纳米阻燃剂、纳米电子化学品、纳米白碳黑、复合纳米材料等产品,并成功实现纳米碳酸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脱氧的商业运行;协助美国Dow Chemical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力反应分离装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项超重力反应与分离示范技术已出口美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中心在超重力反应与分离、制备纳米材料技术以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200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10项)。
积极开展科研组织的创新
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基地、团队建设基础上,学校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四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首先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其所涉及研究领域大多数尚未完整体现于现有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中,而是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制度通过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同时形成了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其次,打破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壁垒,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第三,通过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中个体责任意识,大力扶植各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集成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点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通过努力,学校近年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全球性资源匮乏和行业资源消耗高,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矛盾。学校以“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化工与资源的学科交叉点――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积极组织协调,按照以化工手段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学校化工、材料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布局紧凑、专业方向完整的优势,通过化学、化工及材料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为特色方向,“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纳入建设计划。
摘 要:该文探讨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实践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指出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实训室和行业工作车间的整合,以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实践特色课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43-03
《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基于广告行业的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制作平面广告方法和技能的一门中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下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将概念理论和实践施工一体化,通过学校教学机构与广告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实践、授课流程与学生体验、学生的主观能动与企业的客观需求统一。学习内容是企业的日常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设定课程,以行动导向开展教学,通过真实的生产岗位锻炼,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学生就业(实习)情况分析
根据学校就业(实习)管理部门统计的数据,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学生主要从事三类型的岗位工作。第一类是彩色打印店(数码喷画公司)的输出操作员岗位,工作范围是打印稿件的色彩校对、广告成品的安装和打印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承担喷绘广告的设计任务;第二类是印刷厂的技术协助岗位,主要协助技术主管,从事印前的颜色调整,参与操作和维护印刷输出设备,检测稿件的印刷质量;第三类是广告公司或艺术设计机构的设计辅助岗位,主要协助主创人员,对广告素材进行加工和后期处理,输出设计样稿。
(二)学习目标的设定
参考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条件和水平,笔者在其任教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把学习目标设定为:在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双重指导下,借助工作细则、质量规范和设备说明书等资料,根据广告客户的要求,设计并生成广告初稿。把创意向客户展示说明,获得修改意见后,进行多次修改,审查确定后喷绘输出,运输广告成品到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完成设计思维导图一张,方案展示PPT一个,广告数字源文件和输出文件各一个,能以文字方式完整表述喷绘机器的运行原理和设置,并对已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完成模拟岗位的业绩量化考核总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户外广告、易拉宝广告和灯箱广告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它们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部分广告企业的专家技师研讨后,依照企业生产运营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包含一个结构完整的开放式任务,三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均是我校的对外形象宣传广告,原由学校委托广告公司设计制作,现在由教学班的学生在授课教师和行业技师的共同指导下设计,由校方承担制作费用,让学生到企业参与成品输出制作,经学校审定后,通过相关的宣传途径向社会投放。此举既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参与一线岗位的实践;同时企业获得了生产订单,为优秀生产员工的招聘作前期准备;也使学校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达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典型工作任务一(户外广告)
根据跟单员提供的制作记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设计创意,结合客户的反馈意见,输出成品,借助广告支架安装手册等文本资料,制定现场施工方案,进行户外作业。在生产过程中,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职效统计员对每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以文字、照片和视频方式记录,并提交作为评价的依据。
典型工作任务二(易拉宝广告)
了解客户对易拉宝广告的尺寸要求,由跟单员负责记录并协调设定生产步骤。遵循行业相关的生产规定,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应用计算机对广告进行设计、制作和输出,并固定在预制的支架上。在完成过程,要保障生产安全,产品合乎行业质量要求。专职组员负责记录,整理与保存工作过程的文档、图片和录像文件。
典型工作任务三(灯箱广告)
根据和客户访谈后完成的制作方案,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以头脑风暴法完成广告的创意设计。在灯箱广告的喷绘输出和打印设置的工位上,以最优的生产方式在行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广告的输出。在后期制作岗位,完成灯箱广告的带电调节和测试,并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安装。
(四)课型的选择
“课型”一词的含义,一是指课的类型,二是指课的模型。广州市中职学校艺术设计教研会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带领下对课型概念进行分析和开发,把艺术设计课型根据工作任务内容特征及表现形式分为技术训练、流程体验和项目实践三类特色课型。其中项目实践特色课型是以产品的行为结果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三个综合性的设计项目,产品具有特定的规格尺寸、行业标准和审美标准,需要使用指定工具材料制作,教学具有形式高度仿真、学习成果开放等特点。因此适宜应用项目实践特色课型开展。课程的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均以产品分析、计划实施和评估修正三阶段开展,教学过程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也要重视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建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践初探
二、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教学过程如下表示:
三、课程评价
学生的考核评价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评价内容需多元化,引导学生以相互借鉴为参照,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和对比分析。在承认个体差异情况下,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学科知识积累为辅,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评价体系。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评价表,借助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的统计,量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进步和发展。评价总表如下所示:
四、课程反思
传统的职业教育把专业学习分为理论认识和技能实训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拥有各自完整的学习内容和完成进度,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习得新技能的过程中,以主动和协作式学习,实现手脑并用和情商开发,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遇到疑难,打下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整合式的一体法教学虽然使学生在某些专业概念知识点或技术规范动作的掌握程度不及传统教学的清晰和准确,但它较好地满足现阶段广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功利性要求,使学生能快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行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并在入职后为终身学习提供基础的专业铺垫。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探讨 电力工程 管理科学化 经济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071-02
1 实现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
1.1 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
电力工程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抓好电力工程建设的每一关。要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保证这些组织机构的人员的职责分明。一旦企业的制度规范就能确保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正常进行,制度规范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一项工程的实施,或者一项工作的进行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好的组织机构,事情进行的进度也会顺利一些。特别像这种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工程的建设,更加必须要有好的组织机构来分配所有的事情。在电力工程建设有限的范围之内,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这对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电力工程项目中组织机构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组织机构在对人员的管理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一个企业建设的根本就是完善的组织机构,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可以让很多事情的进展变的非常的顺利,这些机构会对当前的人员配置和材料配置以及怎样的优化结合都会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让所有的人员和材料都会以最优的组合的形式出现。一旦人员配备良好,材料也配备的完善,工程的进度就会加快,而且这是才保证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下的施工进度的加快,所以不会影响工程的任何方面的质量,这样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的。
1.2 建立完善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抓好工程建设的每一关,做到对所有的人都负责,避免的发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设民生设施,我们不能贪污。电力工程的建设的好坏,其实是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的。最主要的就是一些制度的不完善,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就导致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质量成本安全等制度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尽可能的不让的事情发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健全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体系,这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电力工程中存在的一些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上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的措施,一旦养成这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的措施的习惯,就会形成一种制度,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管理上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1.3 提高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的发展很快,这都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经济的发展就需要配套的建设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促使电力工程这种民生工程的快速的发展。一些电力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的进度而不去注意施工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会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电力工程企业要想不发生任何事故,或者是把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就必须建立健全施工的监管制度。在一些管理部门内,增加一个监管部门,这个部门就是对所有的在建工程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他们对工程的质量和自己热人身安全放松警惕。施工单位人员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保护好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这就要求所有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的管理需要加大监控的力度。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健全施工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的建立对施工过程提高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监管制度要求所有在施工单位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否则一律不准出现在施工的现场。
1.4 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班组人员的安全技术
想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把安全生产的思想灌输到所有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人员的心中。要使一个企业的生产完全是安全的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将一些影响安全隐患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其实要做到这点是非常的难的,首先要加强对在建工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从思想上去重视生产的安全性,然后在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及时调整计划,及时总结事故经验、教训。对没有任务没有去工地的人员也同样的进行安全教育,保证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的过程中,避免事故的发生。其实加强一些岗位的人员的安全性的培训不仅能降低事故的发生,还能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1.5 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将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保证安全生产,要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做到这点是非常的难的,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基本的就是实现对工程的实时的监视,分析,及时的做出操作上的调整。有时候在电力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追求工程的进度,而不去注意工程的质量。由于只抓住了电力工程建设的进度,这就导致一些部门不去注意在建工程时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去关心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危险的地方,由于不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往往会导致一些事故的发生。从以往的一些电力工程的事故中,我们要吸取教训,找出本部门在建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能导致一些事故发生的危险的地方,多注意那些危险点,找出解决的措施,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将电力工程中存在的一些危险点进行分析和预控,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制度,就能使电力工程中的安全管理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 实现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需要实现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电力工程科学化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在这条路上进行不断的探索,然后在持之以恒的坚持,务实的慢慢推进科学化管理的措施,才能获得最有效的作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电力工程管理层的工作必须进行细致的分配,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实现管理层的科学化管理,对管理层的人员灌输科学化管理的意识,做好管理层内部的监查机制,对管理层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的发现,然后找出解决的措施,让企业内部先实现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项目后续的良好运转。在节约成本管理方面,主要是要解决节能降耗方面的工作,在保证工程项目实施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优化对成本的管理措施,,降低各项损失、把一些成本的参数必须控制在月度计划指标范围内,做好成本方面的科学化管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想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安全管理控制上必须精细,做到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就要责任到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所有人员的经济节能意识,才能群策群力,共同把节能降耗工作做到前列。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电力工程企业的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 结语
本文从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论述了电力工程管理科学化的措施,让这些措施很好的实施来保证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想要实现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通过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这就要求电力工程企业抓好企业的管理,做好内部监查机制,对企业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预警,要求企业对发展行情要有一定的先瞻性,让企业实现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这样才能实现电力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转,使工程项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由于物理化学溶液理论的发展,为分析化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发展为一门科学;第二次是在20世纪中叶,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促进了各种仪器方法的发展,改变了经典分析化学以分析为主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等发展的需要,基础理论及测试手段的完善,促使分析化学进入三次变革。
二、《分析化学》课程“工学结合”的特色
本课程以教学主体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特色和创建品牌为重点。课程体系优化,突出“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特点。通过优化模块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压缩理论课时,增设实践环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分析化学》课程“工学结合”的方法
⑴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①实验技能培养 注重知行统一
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注重知行统一,重点是实践课程的完善、课堂实践环节的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②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岗位调研,围绕岗位的要求,对重要的知识进行重点、详细讲解,各类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反复操作练习,对某些理论性知识适当的加以删减。
如实验数据处理、标准溶液配制、滴定操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进行重点讲授。对原子发射光谱法、荧光法、色谱法、电位法只做简要的介绍。
③注重学思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⑵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是要以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主要包括:
①自主性学习与引导性学习相结合;
②合作性学习与独立性学习相结合;
③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⑶评价体系的完善
改革过程中,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以灵活具体的评价机制,反映与改革有直接关系的若干方面成效。
采用4+4+2模式,,卷面理论知识降到40%,增加了实验技能的考核占到40%,平时表现占20%,这种模式即反映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和平时状况,也能反映学生实验技能情况。
四、《分析化学》课程“工学结合”的价值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也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创造了机会。
(一)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
传统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理论”上的课程体系,脱离了行业的生产实际需求。“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是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的课程体系开发,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课程设置,以岗位技能确定技能培养方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起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二)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工学结合一体化”对教师不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这样就需要专业理论老师走下讲台,走进生产,走进企业,锻炼操作技能;需要生产实习老师,潜心钻研专业理论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a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积极投身专业的教科研活动。
(三)有利于课堂角色的转变
目前中职学校教学中,大部分都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分别进行,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实训教师注重实际操作,再加上课程进度不一,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课堂模式变了,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通过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努力将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了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工艺流程图题;习题解析;教学策略;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6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知识在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高考命题中为了体现化学学科知识的实用性,试题有时会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这类习题往往以真实的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为命题素材,体现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工艺流程图题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解答这类习题需要学生既要熟知工业生产的基本反应原理,同时要能对流程图中所给出的关键信息进行解读,理解有关的反应原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江苏高考试题Ⅱ卷中有2道大题都是以真实的化学工艺流程图呈现出来,给考生答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研究化学工艺流程图题的命题特点,并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应对策略,已是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课题。李新勇、刘全明等人对江苏高考试题进行评价,指出流程图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孙国虎、王滋曼等结合命题趋势,尝试从命题的角度分析流程图,许国霞等分析了无机流程图的常见解法。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试图分析工艺流程图题的命题特点,提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给出教学建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认识化学工艺流程图题的命题特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2]。化学工艺流程图题由于它更能体现生产实际,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而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题型。化工流程图题就是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概括和抽象,将主要操作步骤或物质转化用框图和箭头连接起来,并以文字、表格或图像补充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流程中涉及的中学化学知识进行设问,从而构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试题。从考查内容上看,工艺流程图题以原料到产物转化为线索背景,以物质性质和物质的转化为考点;从呈现方式上看,流程图其基本结构包括题头、题干和题尾三个部分,其核心部分是用框图、箭头和文字等形式将操作或物质转换或反应设备等主要生产工艺流程表示出来;从设问形式上看,流程图比较新颖并且隐含的知识量较大,往往把化学理论、实验设计、基本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流程融合在一起,问题设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单一的图表题,因而在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工艺流程图题较难解答[3]。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命题特点,建立分析框架,总结出流程图分析的一般思路,从而弄清和完成命题者的设问要求。
2 解析化学工艺流程图题的方法和技巧
流程图题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需要在分析时理清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面对大信息量的流程图题时,要抓住流程图的关键词语,准确解读其化学含义,同时要抽象出问题分析的本质特征,建立起信息分析的基本模型,即构建分析框架。
2.1 建立流程图题的分析框架
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归纳等处理过程后,可以将某类实际问题用具体方式表达、建立起分析框架,然后用类比的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找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结合流程图的命题特点,可以建立流程图题的分析框架如下(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化学工艺流程图题从结构上看是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都能提供不同的化学信息。在解题时可以先全面认识流程图的基本结构,明确题中关键词的基本含义,进而理解由多个化学反应组成的实验流程。教师在对这类习题进行归纳提炼时,可以从流程图题呈现方式、化学规律和知识及解题方法进行剖析,提升学生对流程图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2 理解流程图中常用的关键词
工艺流程图题中给出部分文字信息,是流程图中化学反应的关键提示信息,可能是具体物质,可能是实验操作。对这些信息要进行仔细解读,特别是表示相应的化学实验操作的文字信息。因为这些操作目的是使相关的物质发生相应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表1列出了流程图题中常见的有关实验操作的关键词[4]。
2.3 利用流程图解题的常用方法
在解答流程图题时,由于题干中大都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物质,学生容易被陌生情景和专业术语吓倒,甚至造成很多学生放弃解答。其实,很多设问都是各自独立,无连带效应的,一个问题解决不了不会影响下一个问题的解决。而且每题中都有与流程图无关的问题,可以直接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完成。尽管流程图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首尾分析法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它是指在了解工艺流程试题的题干结构后,对比分析流程示意图中的初始原料与目标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如纯度、浓度、成分等不同的变化。这样就需要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结合题设的问题回答相关的化学原理或化学操作内容。
3 典型例题解析
从2012年高考试题中有关流程图试题来看,工艺流程图题常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依托,以反应原理、实验操作为考点,以物质制备为主要实验目的。现以2012年部分高考试题为例,分析其命题特点,剖析其解题的思维过程。
例题1 (2012·广东)难溶性杂卤石(K2SO4·MgSO4·2CaSO4·2H2O)属于“呆矿”,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
K2SO4·MgSO4·2CaSO4·2H2O(s) 2Ca2++2K++ Mg2++4SO4
为能充分利用钾资源,用饱和Ca(OH)2溶液浸杂卤石制备硫酸钾,工艺流程(见图2)如下:
(1)滤渣的主要成分有 和 以及未溶杂卤石。
(2)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a(OH)2溶液能溶解杂卤石浸出K+的原因: 。
(3)“除杂”环节中,先加入 溶液,经搅拌等操作后,过滤,再加入 溶液调滤液pH至中性。
分析:此题是以杂卤石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制取硫酸钾的工艺流程图题。从呈现方式来看,试题是以物质转化的操作为主线的原料转化工艺流程图。题中溶浸操作是用Ca(OH)2溶液与杂卤石进行充分反应,加入Ca(OH)2实际上包含Ca2+和OH-,Ca2+可以与杂卤石中SO4 2-反应,OH-可以与Mg2+反应,生成Mg(OH)2、CaSO4两种沉淀然后进行过滤操作。在剩下的滤液中需要加入一种物质除去Ca(OH)2,根据首尾分析法的原理,加入的物质可以与Ca(OH)2发生反应,同时根据此题的实验目的是制取硫酸钾,这种加入的物质必须为钾盐,分析应该是K2CO3。滤液中剩余的是硫酸钾溶液,进行蒸发浓缩得到固体硫酸钾。
答案:(1)根据题目给出的可逆溶解平衡,加Ca(OH)2后,Mg2+变成Mg(OH)2。硫酸钙是微溶物,因此滤渣成分是Mg(OH)2 、CaSO4和未溶杂卤石;(2)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加入Ca(OH)2后,Mg2+不断沉淀,硫酸钙也析出,平衡正向移动,因此浸出K+;(3)为了使生成的K2SO4纯净,要除去加入的过量Ca(OH)2,因此加入K2CO3,最后用H2SO4除去过量的K2CO3并调节溶液的pH。
例题2 (2012·江苏)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实验室利用废旧电池的铜帽(Cu、Zn 总含量约为99%)回收Cu并制备ZnO的部分实验过程如下(见图3):
(1)①铜帽溶解时加入H2O2 的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铜帽溶解完全后,需将溶液
中过量的H2O2除去。除去H2O2的简便方法是
。
(2)已知pH>11 时Zn(OH)2 能溶于NaOH溶液生成[Zn(OH)4]2-。表2列出了几种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开始沉淀的pH 按金属离子浓度为1.0 mol·L-1计算)。
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30% H2O2、1.0 mol·L-1 HNO3、1.0 mol·L-1 NaOH。由除去铜的滤液制备ZnO 的实验步骤依次为:① ;② ;③过滤;④ ;⑤过滤、洗涤、干燥;⑥900℃煅烧。
分析:此题是以废旧电池为原料经过综合利用回收铜并制备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图题。从呈现方式来看,试题是以物质转化的操作为主线的原料转化工艺流程图。(1)电池铜帽溶解在稀H2SO4和H2O2 中,说明单质铜可以转化为可溶于水的二价铜离子。根据电子守恒可知H2O2被还原为H2O。(2)此题的实验目的是制备ZnO,可以分析出步骤⑥是Zn(OH)2固体受热分解,步骤⑤应该是Zn(OH)2从溶液中析出,且不会有其他固体杂质析出。流程图中制备的原料是除去铜之后的滤液,其中含有Fe3+、Fe2+和Zn2+。①②两步应把Fe3+、Fe2+转化为沉淀,同时保持Zn2+不会沉淀。根据题目给出的离子生成沉淀所需pH的信息,可以得知应先将Fe2+氧化为Fe3+,然后调节pH使Fe3+全部沉淀,过滤后使Zn2+转化为沉淀。
答案:(1)①Cu+H2O2+H2SO4=CuSO4+2H2O;②加热(至沸)
(2)①向滤液中加入适量30% H2O2,使其充分反应;②滴加1.0 mol·L-1NaOH,调节溶液pH 约为5(或3.2≤pH
4 化学工艺流程图题的教学策略
要想准确、顺利地解答好工艺流程图题,一方面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掌握除杂、分离提纯物质等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另一方面要应用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提升分析工艺流程图题的能力。
4.1 注意对流程图题的整体解读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拿到流程图后,立即对题中的所有关键词一个一个地进行解读,希望能挖掘出深刻的含义。其实通过对流程图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命题者对流程图题的信息是通过不同的结构部分给出的。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命题者的意图,通过阅读题头,了解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进而明确生产目的——制备什么物质,找到制备物质时所需的原料及所含杂质,提取出所给的相关信息——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物质稳定性、物质溶解性等。然后对比分析生产流程示意图中的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依次进行的反应。在解读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命题者的目的和意图,不要拘泥于一个小问题的疑问,应把握题目的主线,对整个流程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解。
4.2 注意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的归纳掌握
掌握常见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化工流程题的解答。如在很多的工艺流程题中,经常标出温度、浓度等外界条件,对外界条件的分析主要从对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反应速率应从反应物接触面积、接触机会、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等方面思考,同时要结合试题的实际情境和物质的性质。若为不同状态物质之间的反应,则会有接触面的问题,而增大接触面的具体措施又各不相同,如固体可以用粉碎的方法、液体可以用喷洒的方法等。温度措施在运用时须确保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性质保持稳定,加热一般是加快反应速率或加速固体溶解;降温是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溶解,也可能是适当降低反应速率或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方向移动等;控制一定的温度可能是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分解、挥发(如Br2)或发生副反应,也可能是使催化剂活性达到最高。
很多学生解答工艺流程图题时感到困难,这与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未掌握好、方法不灵活有一定关系,同时这与工艺流程图题信息量较大,学生解读困难也不无关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地的命题趋势,有针对性地解读和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流程图题分析的一般框架结构,从而达到掌握流程图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新勇.江苏省高考化学流程题的评析[J].化学教学,2012,(7):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关键词:现代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科学化;管理
1 工程造价管理在现代化施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1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全方位综合工作
在工程施工中,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工程造价是一个全方面综合的工作,体现在技术、经济、管理三方面。第一,即使在施工过程中,整个工程造价是预先估算的,并没有实际操作,但是就是因为工程造价是对整个工程提前的计划和估算,所以才显得至关重要。大多数人觉得将工程造价的控制和有效管理的核心放在施工过程中,就不能对工程所投入的金钱和材料进行节省,也就不太可能在实际工作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由于大多数施工单位忽略了施工过程中对造价进行合理控制,所以造成了估算以外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最后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结算非常不利。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施工阶段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时就不能把他们分开来估算,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增加投资的可能性,所以说,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的估算和管理特别重要。
1.2 工程造价管理在现代化施工过程中决定着投资者的决策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在整个项目创建过程中都有体现,但是决策过程中每项技术经济的选择,都会给这个项目的工程预算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建设标准的高低、工艺的选择、设施的选择等等。在构建项目建设投资决策过程中,项目每项技术经济选择,对今后工程造价确定和项目完成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作用,也是在工程中对施工进行工程造价的主要过程。与此同时,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做决定过程中要编制可实施的报告,在报告中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进行模拟评价,同时对技术上所要施行的计划进行有效设定,并且对计划可行性及时优化,在以此为基础编制低投资高产出的项目预算,同时让它在这个项目创建中起到调控总投资资产的功能。
1.3 工程造价管理在现代施工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对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以后,怎样调控工程总价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去设计。设计主要是通过两方面对工程的全部建设过程进行安排,第一个是经济上,第二个是模拟建设工程上,这个过程也是对于工程构建整体规划。首先技术要保证先进,同时经济上要合理,这样才能让整个项目的施工期限缩短,同时对成本进行节约,最重要的一点是能把效率提升下来。在同样一个项目里,对于同一个施工单位所做的工程,能有不同种施工方法,从而产生了不同价格预算。所以说,一定要在充分满足功用的条件下,做出比较多的计划,凭借对技术对比、经济凭借和利益分析,从而选择技术比较高端、经济价格适中的施工方法,这就是设计方案过程中的优化阶段。工程造价在不同阶段影响投资程度如图1。
图1 工程造价在不断阶段影响投资程度
2 现代技术施工中工程造价管理重点
在运用现代技术,对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是控制成本首要方法。在明确工程造价重要性后,我们着重介绍下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要点。
首先是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化管理。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应该让项目经理在规定时间里,用经济确定方法来完善整个工程对于经济上的支出,将成本降到最低来保证计划合理实施。这是在工程造价中最重要的工作。现如今工程造价工作重心主要是在技术实施策略、管理花费策略、降低预算策略三个方面变现出来的,同时也是整个工程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重保证的重要条件。在进行工程造价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对工程造价管理预算策划编制依据进行确定,其中包涵承包合同、施工状态、预算、进度、方案等等,要让预测结果和现实结果进行联系,让先进技术经济作为保障,和其他策划相互联系,同时以上做法应该是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政策基础上。
第二,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策划编制过程施工项目预算管理的决定阶段,一般分成开始搜集所用材料,总结上期所用资金和完成状况,策划计算预期工程的成本和完成程序。其中对于最终目标成本的确定是最重要的。
3 在现代施工技术条件下推动工程造价科学化管理的方法
3.1 以现代施工技术为保障,增强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根据
现如今施工技术让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充分体现了技术化新趋势,在施工中,技术化应用于每个阶段,并且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去约束管理。比如说,在建筑工程所用材料上,现如今施工技术能够比较精确的估算出所用材料的质量和数量,这样就能进一步监管材料使用情况,防止偷工减料或者是极度浪费材料的事情出现。在工程施工中,进行造价管理是一项具体工作,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并不是坐在屋子里就能决定这项施工工程需要迈进多少资源、多少机械装备,要真正的进入工地去考察,联系现实,从而进行科学的造价管理,要求做到不仅节省成本,还要保持材料充足,能够保持施工中使用。这样看来,现代施工技术为工程造价管理做足了技术上的准备,找到了技术上的根据,从而有利于工程的科学推进。
3.2 以现代化技术为基础,处理好与工程造价管理关系
要以现代化技术作为工程造价管理基础,那么就要明确二者关系。工程造价管理是对整个工程资金的整体权利,管理范围非常广泛,同时难度也很大,要求由相关专业的财会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二者配合进行。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时,工程造价管理一般包括对建筑所使用资源、机械设施,和工人所需要开销等等进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能否得当,关系到这个建筑工程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收益,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所以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技术和工程造价科学化管理的关系,才能对现代化技术得到充分重视,从而进一步完成所需要的目的。
3.3 以现代施工技术为依据,减少施工所需要费用
以目前条件进行施工建设,讲求科学技术的使用,并且要保证施工单位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向收获。现如今施工技术能提供最好的机械装置和建筑所需资源,合理的运用让施工成本有效降低,从而体现出了施工工程节省资金,达到高利益的最终目标。所以说,在施工中,如果要达到降低资金的目标,就要让现代技术作为保障,才能全面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所以说,在建筑工程中对于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如果要真正将工程施工投资降低,就一定要以先进技术作为一项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对于一切就成为了一种空想,并不能真正去实现。
现如今要在工程造价中体现科学化管理的目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求很多单位在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来实施和展开,但是对于工程造价本身来讲,现代施工技术应用于工程造价科学化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如能把现代技术应用得很好,那么一定会在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从而达到科学化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薛叶红;关于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23).
2012年10月19日,南京市高二地理教研活动在宁海中学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即用同样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构思、教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第一次开市级公开课,深感不易,因此我倍加珍惜这次机会,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准备这节课,组内的老师也热心地帮助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有些感到满意的地方需要保持和继续发展,有些不足的还需要不断改进,现将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
一、有关课堂导入的评价
这堂课的导入我先后展示了学生熟悉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会徽和第26届大运会的会徽图片,并设问:为什么南京、深圳能够在众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这些重大赛事的举办权呢?从而引出这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又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分别是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上完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觉得这样的引入太过牵强,很是不妥。我想还不如呈现我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图,让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原因,这样联系乡土实情,学生会感到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然后扩大到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并举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例子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从人文地理资料和图表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例如,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阶段的分析中,我采用了深圳成长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深圳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工业总产值增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完案例后,先要自行消化,然后在材料中查找他认为必要的信息,这无形中加深了他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信息后,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老师加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三、有关区域地理研究思想构建的评价
必修三“区域地理”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及发展规律。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只是手段而非实质,教师需要高屋建瓴地在方法和思想上加以引导,因此在最后的课堂总结部分我梳理了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思路(见图1),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本节课的灵魂。
四、有关黑板板书的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展示有课堂容量大、更形象生动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瞬时性”,不利于学生构建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黑板板书就起着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主旋律”的作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进行中,我按照逻辑关系在黑板上书写相关知识要点,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更有利于达成课标的要求。
五、有关教材整合的评价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并且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断层,生活经验不足,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参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整合,重新编排、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可以穿插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学生对家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注程度,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感,这一点上我做的不够,有待改进。在讲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条件中,我没有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分析,而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学生首先能想到的条件应该是“对外开放的政策”,接着我又设问:“那我国政府为什么会优先选择这个地区进行改革开放哪?”从而引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区位”,也正因为这样的区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才成为“侨乡”,按照这样顺序逐步引导,深入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学生公寓,环境,服务,育人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在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特殊地位。如何树立先进的学生公寓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促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得到超越自我的升华,突出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值得每一位高校公寓学生教育服务者的思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在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中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深化学生工作“五进”公寓的成果,为学生营造品味高雅、文明向上、团结和谐、健康活泼的公寓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围绕“一、二、三、四”开展工作,使教育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一、服务一个核心,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以学生为核心”是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的灵魂,公寓的安全、文明、和谐是推动学生工作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学校每学期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校区党政领导定期、不定期组织组织人事、学生、共青团、后勤、公安保卫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学生公寓,检查公寓教育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办公。通过公示主管校领导手机号、微博、热线电话,设立学生处处长接待日、学生工作热线,开展辅导员、班导师与学生谈心活动、学生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密切了与学生的联系。
二、坚持二个基本点,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广大青年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抓好公寓安全,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满意。公安保卫人员全面进驻学生公寓办公,制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公寓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及时维修公寓内安全指示灯、消防设备等设施,利用讲座、《新家园》报纸、厅廊、橱窗等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二是抓好公寓文明,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好习惯工程、学生骨干工程、文明寝室创优工程,抓好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寓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将学生的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与“三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大学精神教育、学雷锋活动等学生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 带好三支队伍,以管理推动服务,以服务带动管理。
学生公寓辅导员既是服务者、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者,他们的朋辈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直接促进作用。
第一,定期开展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公寓辅导员标兵评比等活动;坚持开展“公寓辅导员论坛”活动,定期对公寓辅导员进行培训,定期召开公寓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每周召开公寓辅导员例会;每天下午有公寓辅导员在公寓辅导员办公室值班,时刻把握公寓学生动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学生“三自”职能。第二,在大学生自律委员会设立了校区团工委直属团支部。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的工作指导、业务培训,引入新的竞争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中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第三,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做好公寓学生党建工作。2011年初,成立了公寓学生党员工作站。党员工作站设立站务委员会,站务委员会成员包括组织人事部、学生处、团委的教师及党员工作站站长等学生党员。设立以公寓楼为单位的党员工作分站,使学生掌握跨院系、跨年级、跨楼层的管理模式。
4、践行四个育人,自觉肩负高校神圣使命。
首先是加强环境建设,环境育人。古语云,欲造物,先造人。人造环境,环境造人。生活环境能够潜移默化,我们注意不注意的一些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影响学生品质的塑造。公寓居住环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在公寓楼中间空地上设立羽毛球场地;公寓附近毕业生自发建立“常青园”;努力为学生营造品位高雅、文明向上、团结和谐、健康活泼的公寓文化氛围,“勤实德廉”板块、“青春风景线”板块、科技长廊、名人厅廊、优秀校友厅廊,处处彰显文化气息,时刻发挥着育人功能。
其次是引导公寓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公寓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努力把公寓建设成为育人阵地,公寓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引领校园文化时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逐步占领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充分发挥“书香文化、专业文化、厅廊文化、网络文化、橱窗文化、楼层文化、行为文化、寝室文化、党建文化”的育人功能。“公寓文化节”“校园明星脸”“趣味运动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竞赛”“寝室才艺争霸赛”等都已经成为了广大学生中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再次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管理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任何功能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高校学生公寓并不是单纯的住宿场所, 它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推进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 它同样承担着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任,科学的管理可以实现其育人功能。校区研发了高校学生工作辅助平台。公寓学生教育服务系统主要是为高校公寓提供方便的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以及为领导者提供决策标准的重要评判系统,目前系统包括公寓服务与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新闻、文化活动、系统参数设置五部分。公寓服务与管理子系统实现寝室评比,其中包括评比信息录入、复查信息、评比信息管理、调寝和外宿的申请和审核及相关查询与修改。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研究性学习;校企合作;多学科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内涵、外延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算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已经成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也逐渐呈现学科融合的趋势,人才国际化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些变化,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基础和在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锐意改革,建立了以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为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多年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利用自身的学科研究特色,针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需求,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 4个专业的资源,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精品课程推动课程群建设,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1-2],构建了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3]、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在计算机类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4]。
1建立多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产学研合作为平台,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互动、校企互动、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建立了基础实践、工程方法实践和创新体验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引导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在本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课程设计(俗称大作业Project),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完成较大型的系统或软件的设计题目。课程设计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从科研中提炼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内容,将科研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们已在80% 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设置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操作系统”――Linux系统分析、“软件工程”――典型金融软件设计、“程序设计基础”――趣味游戏设计。在实施课程大作业十
作者简介:陈刚(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何钦铭(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陈越(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陈丽(1970-),女,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套涵盖13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2) 加强校企合作,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方法实践能力。
我们与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与知名企业合作,包括:共建专业方向和模块课程、聘请企业教师授课、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共建工程训练教学基地等,将主流技术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若干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作正式的技术报告,将项目实践引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化、工程化。让学生在接触学科前沿、体验新技术的同时,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有9门课程获教育部-微软(IBM、Intel、SUN)精品课程,其中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并行计算与多核程序设计3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
我校已经与浙大网新和美国道富银行共建了金融信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建了电子服务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等。开设项目实训课程10个左右,同时与Intel、微软、IBM、网易、网新、道富等著名国内外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30多家。
3) 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实践意识。
我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研训练和创新俱乐部(社团)活动等。
一年一度的“浙江大学学生电脑节”已举办,每一届电脑节直接参与学生人数均达到2000余人次,成为浙大最有影响力的学生科技活动之一。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国际竞赛,包括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顶级设计大赛等,并频频获奖。近5年共有100多位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其中国际大奖50多项;利用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和自主设立支持的SRTP项目,使SRTP的学生参与面达90%;先后创建了IBM技术俱乐部、Intel技术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等近10个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创新型学术俱乐部,成员超过500人。
4) 以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大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
我校将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结合近年承担的面向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工程技术性项目,吸引一批高年级的本科生进入工程技术型研究基地和课题组,从事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工作。
现有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道富技术中心(金融软件)、嵌入式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等,每年吸收本科生150位以上。其中,道富技术中心几乎参与了美国道富银行所有的核心金融系统研发项目,成为国际化金融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大户。
2建设全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
我校以双语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全英语教学,通过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师资等方式,构建多方位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1) 推进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培养国际化交流基础。
大力推动双语教学,开展全英文教学,为本校学生和国际生源创造必要的国际化教学语言环境。
目前,我们有46门本科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并实施双语教学,开设了全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共27门,其中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两门课程获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另外我们还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为学生开设高级英文写作、高级英语口语等实用语言课程。
2)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探索国际合作教学的新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海外高校短期交流、中加双学位项目等,加强学生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海外师资队伍的聘任和教师国际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国际化教学的质量。
目前,我院已与加拿大、法国、爱尔兰、荷兰、新加坡、日本、德国、瑞士、瑞典、澳大利亚等地的19所高校实施本科学生交流。全部项目每年涉及本科生约100余名,达到单届学生总人数的25%。
2005年开始我院与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简称SFU)合作,启动了中外学生共同参加的双向“2+2”计算机本科双学位项目,不仅在培养方案上融合两所优秀高校的特色,而且在双方教师的互派、两国学生的融合教育方面创立了新的模式。接下去,将继续探索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发挥两校优势,积极组建国际化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
3) 引进国际师资,拓展国际生源,建设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人才培养环境。
我院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大学的学者和国际著名IT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并积极拓展国际生源,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
近五年来,我院邀请了24位外籍专家学者讲授本科专业课程32门次,接受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留学本科生89人(其中2009年接受22人),分别在我院进行课程学习、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专业训练,其中33人为攻读本科学位的全日制学生。
3创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根据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我院发挥学科研究优势,以计算机技术课程为核心,课程叉为基础,创建了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我院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催生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好互动。
1) 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建立融合多学科知识的模块化课程群。
围绕“宽、专、交”的目标,我院整合计算机、软件工程、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信息产品设计方向)4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群和交叉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软件工程方法、金融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电子服务工程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核心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等;工业设计专业(信息产品设计方向)[5]以设计方法与技术为基础融合概念创新设计和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围绕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培养目标,融合数字媒体、金融信息技术、人机交互设计等多个应用领域方向。
目前,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共建设完成12个课程群,所有课程群均涉及2个以上专业,如图1所示。2门学科交叉型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信息产品)整合与创新设计。
图1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知识体系
2) 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突出专业建设特色,催生学科研究新方向。
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内唯一一家设立于计算机学科内部的该专业,已形成了“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一批信息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并形成了富有优势的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专业则依托学科在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在金融信息学培养方向上具有很强的特色,形成了金融软件系统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我校在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设立了国内第一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目前所有3个拓展专业都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专业被评为第一类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开发技术、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方向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方向)和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技术被评为第二类特色专业,同时也已成为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3) 综合多学科知识,实践创新体验,建立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目前我们已有2个教育基地成为浙江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分别是浙江大学―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学―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
网新国际金融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与金融等专业的学科交叉,注重计算机软件、金融学、工程训练以及外语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研究生的国际化科研实践基地,实战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可以让研究生掌握产业动态,融入全球理念并拓展其研究视野和实践领域,还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实现理论研究与国际商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每年选拔的基地研究生不仅可获得3个月的海外研究和实践机会,而且有经验丰富的企业科研人员作为实践导师并制定以国际化为特色的实践计划。同时,合作企业网新国际还将为出访学生提供与国际专家的合作科研项目,以真实的银行金融历史数据为基础,从事金融数据分析与挖掘方面的研究。
杭州亿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以“工业设计+嵌入式系统+机电一体化”为创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与形式化的视觉表达相结合,通过功能创新、行为方式等创新模式整合多学科知识,将“设计+技术+商业+用户”紧密整合在一起,由内而外,真正地将概念设计转化成生产力,为我国传统产业的提升作出贡献。在教学上,引入研究型、应用型课题到专业课教学,推行学科间互动,构建围绕学科发展的开放式创新教学平台,建立国际化互动的指导教师团队,以及建立国际竞赛和知识产权成果推进平台。
4结语
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与政策
保证。学院十多年前就开始建设以课程群为基础的课程小组,并以院级教改项目为驱动,教师评价政策为保障,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目前,已建立了14个本科课程小组(含12个课程群)和9个研究生课程小组,每年投入教学经费近100万元,同时设立了教学骨干教师岗位,以确保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
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广受好评。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当年起薪保持全校第一。50%以上的就业学生到全球500强企业、国际一流企业工作。2008年48%的本科生出国深造或国内读研究生,其中出国深造比例13%。近年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耀眼的“新星”,如浙江省十大“创业之星”、“手机备备”的发明人方毅,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师章俊,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TopCoder程序设计竞赛“大赢家”并据此要重新评估中国软件工业水平的吴嘉之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 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4] 陈根才,何钦铭,陈越,等. 与时俱进的计算机本科教育[J]. 计算机教育,2008(13):26-29.
[5] 孙守迁,应放天,罗仕鉴,等. 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8(13):35-37.
Engineering and Compound Oriented Internationalized Comput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HEN Gang, HE Qin-ming, CHEN Yue, CHEN L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