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的价值

时间:2023-10-11 16:23:43

导语:在化学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教学价值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学科,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然而,化学却被视为一门难学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具有难以理解的核心概念和规则;需要记忆的事实性知识和材料太多,逻辑结构不清晰;化学知识太抽象,难以应用到真实世界中;这些都给化学的学习造成了负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忘记:学习过程中,边学边忘,费时费力,一旦毕业,不再参加考试,不再接触相关领域的时候,所学的知识便忘的更快,在遇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和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化学学科的教育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些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困境,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那么,问题出在哪儿,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又在哪儿?

巫香娟 (Boo Hong Kwen) 指出,学生难以理解某些化学概念或许是因为教师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强调不够。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多次提到了化学基本观念,并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了“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培养目标。

一、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

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深人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山东师范大学的毕华林教授将化学基本观念概括为三类:知识类、方法类、

情意类。知识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元素观、变化观、微粒观;方法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分类观、实验观;情意类的化学基本观念有化学价值观[2]。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观念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中学化学基本观念这一有机整体。

这三类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观念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是深人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形成更高层次化学学科观念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学习者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形成的化学学科观念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3]。

二、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在教学中的功能和价值

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把对具体知识的追求当作教育的唯一目的,然而缺乏化学基 本观念的支撑和引领,这些具体化学知识只能是缺乏内在联系与生命活力的文字堆砌,难以发生有效的迁移和应用[4]。这是化学琐碎、逻辑性差而又抽象的根本原因,也是学生学习的负担所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学实践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标将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追求。中学化学教学也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从记忆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思考事实、发展观念,即 “观念为本”的教学。对中学化学教学而言,化学基本观念有以下功能和价值:

1.深刻理解化学基本观念,有助于教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余个年头。然而,作为新课程的真正实施者,中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将具体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对于以模块为基本单位的新课程结构,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造成在各模块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够,难以驾驭。其结果就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

认识化学、理解化学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化学教师对于化学的理解水映了其对化学科学整体把握的水平[5]。作为化学知识体系的灵魂,中学教师对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对中学化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和各模块教学内容的把握,合理规划,轻松驾驭。

2.“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倡导教学方式的转变。生硬地把“讲授式”变成“探究式”或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动”,变的都仅仅是形式,不但效果有限,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再用化学基本观念引领具体知识的学习,就会使课堂有灵魂、活力和生命力。这种新的模式会使课堂内容体系和课堂生成方式都发生改变。更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来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以培养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在众多教学方式中进行有效选择,而不是生搬硬套。

3.“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

化学基本观念是化学知识背后的思想和观点,是对化学知识深层次的挖掘,它具有体验性和内隐性,不可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需要学习者展开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付出持续的心志努力。以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地记忆知识、贮存知识向主动地理解知识转变,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以背诵记忆为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8]

化学基本观念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而存在,它的形成以对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前提。以化学基本观念为中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构建化学基本观念的过程中,为了深人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需要对学科领域中那些最具化学学科特征的事实、概念和原理进行深人的探究和思考,使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达到高层次的抽象概括水平,以实现从具体事实中获得可迁移的概括性认识的目的。在学习某一知识内容时,学生的思维不是停留在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字面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深人领会知识的内涵,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规律,真正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用基本观念来引领知识教学,能从根本上扭转“知识本位”教学所带来的知识学习的短期效应,增进学生对知识深入、持久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长效。

5.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率

长期以来,忽略学生的后续发展,将升学作为中学化学唯一目的化学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当今题海战术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陷入题海而无力自拔,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放弃。

化学知识浩如烟海,化学物质更是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化学基本观念的高度概括性决定了它对具体化学知识的统率作用,使性质相同的知识处于相互关联之中。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避免错误,提高学习效率[6]。比如正确的化学价值观能够让真正学生体验到化学的魅力,正确认识化学知识以及中学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和不竭动力。再比如分类观和元素观,能就能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综上所述,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生在其认知发展的现有水准上对化学科学作出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是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当学生将具体的化学知识遗忘后,化学基本观念仍然会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并成为其认识物质、做出科学判断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这是中学化学价值的体现。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又是课改下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长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朱玉军.中学化学的基本观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13,(11):70-74

[2] 曾国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2):5-9.

[3] 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3-6.

[4] 辛本春.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 李月明.再论化学基本观念及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其教学意义[J].中学生数理化,2013,(7):83-84

[6] 杜明成. 中学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学习价值[J].山东教育,2006,(3):26-28

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价值追求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化学实验的价值倍受重视。要顺利实现三维课程目标,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学。从教学价值功能看,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理解化学研究过程和掌握化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态度和科学观。但是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其实验教学的真正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实验对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一下,高中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追求是什么。

一、在实验设计中追求创新思维

注重实验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的一个重大突破。实验设计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创新思维。如果实验设计离开了创新思维,那么与那种“照方抓药”式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就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了。让学生在学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完成实验,这是实验教学中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创新性地设计实验,挖掘实验中所涉及的一些探索性问题,探究其内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尽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变封闭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器材的替代方法,重视实验设计教学,积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验设计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求创新思维的路径:一是实验设计是否注重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对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实验设计能否体现微型化,也就是能否用尽可能少的药品获取最有效的实验效果;三是实验设计是否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遵循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原则,即遵循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四是是否注重了探究性实验,是否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化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能,学会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设计并完成一个证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的实验。这个实验原本只是一个验证性实验,为了体现实验的创新思维这一价值追求, 我们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完成实验目标。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做到实验设计体现探究性,微型化,绿色化。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创新思维被激活,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充分显示了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有一学生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用一张红纸,下端用水浸湿,迅速放入盛有氯气的试管中,到半分钟,下端漂白,上端不漂白,现象很明显。这样的实验设计既可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又能化解学习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其创新意识。

二、在实验探究中追求主体体验

探究性教学是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化学实验教学获得成功的核心标志。注重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能够让学生获得主体体验,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导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这一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用两个小烧杯分别装入蒸馏水,再分别滴入酚酞试液,用一个大烧杯把其中一个小烧杯(A)和一瓶浓氨水罩住,在另一个小烧杯(B)放在大烧杯外面,观察现象。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都感到很好奇:前面学习的物质的变化一般都是不同的物质混合以后或者改变了温度等外界环境才发生的。而这个实验只是三瓶液体安静地放在桌上,会有什么变化呢?很快“奇迹”就发生了,小烧杯(A)中的液体逐渐变成了红色,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了。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种看不到的微粒在运动的结果,使得两种物质接触,发生了化学变化。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靠的是自己的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因而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此外,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积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时,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而且都有受到表扬激励,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起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实验取材中追求贴近生活

第3篇

化学史;教育价值;实现策略

化学史是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探索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历史,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是科学精神最集中的载体。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实向学生进行的教育。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说过:“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然而,多数教师对化学史的教学并不重视,实际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课后自行阅读教材中的化学史素材。上述情况的出现表明教师对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笔者结合一些教学案例略谈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化学史上一些发现、发明和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奇闻轶事,都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介绍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的实验:“当我获得这种气体后,我发现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时竟然发出一种非常亮的火焰,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我用玻璃管将这种气体吸进肺中,感到胸部很轻松,很舒服,谁知道这种气体将来会不会是一种时髦的奢侈品呢?但现在只有两只老鼠和我才有享受这种气体的权利啊!”(普利斯特里先用小老鼠做了实验)通过上述叙述,学生在科学家诙谐幽默的话语中体会到氧气的性质,也感到化学科学的学习其实是件轻松快乐而又让人兴致盎然的事。

此外,教师可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实验的教学中,进行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故事的讲解;在燃烧与灭火中的教学中,介绍德国商人布兰德想从尿里制得黄金,却意外地分离出像蜡那样的色白质软的物质――白磷;讲解二氧化碳性质的时候介绍普利斯特里发明“汽水”的故事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顽强探索的科学品质

化学史上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和发明,无不凝聚着化学家辛勤的劳动和忘我的追求,而这一过程更能体现化学家孜孜以求、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初中阶段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元素性质的认识较少,难于体会元素周期表对化学学科的重要作用,但教师可对门捷列夫勤奋的一生做适当介绍:在门捷列夫的时代,科学家们只发现了63种元素,但是元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呢?门捷列夫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据此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为20世纪的科学发展指明道路。门捷列夫一生勤奋,涉猎广泛,被称为俄国的达芬奇,在他所写的几千卷著作中,仅有10%是有关化学和物理的,其它的是关于经济、技术、地质等方面著作。“什么是天才?终身努力,便成天才!”就是门捷列夫的名言。学生在感叹科学家对科学知识孜孜不倦求索的同时,也会鞭策自己更加勤奋的学习,以更执着的精神探索科学世界。

“每种纯净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中毫不起眼一句话,却是化学家普鲁斯特用整整 7 年的时间,做了上千次的分析实验才得出的结论,教学中教师也可对此段化学史作相应介绍。

三、增强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科学的魅力,在于其能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揭示出物质及其变化之间的规律,在于其创造性和实用性。在化学肥料的教学中,教师可介绍化学家李比希对肥料工业的贡献:千百年来,普遍的观念认为人和动物总是以有机物(即植物和动物)为食物,庄稼也应该是以有机物为“食物”。但是,人们往田里施绿肥、施粪肥时,庄稼的产量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为了探索庄稼的秘密,李比希雇人开垦荒地,种上庄稼,并给庄稼施用各种无机盐,根据哪块地里的庄稼长得茂盛,就能知道庄稼喜欢“吃”什么。很快,李比希发现,庄稼非常喜欢吃“钾”和“磷”。在农业化学上,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发现。为了给庄稼大量供应钾肥,李比希办起了钾肥厂。李比希还发明了制造磷肥的方法。如果说,许多化学家所研究的定律、结构、化学成分等还只有理论意义的话,那么李比希的这些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评论道:“世界上没有任何学者对于人类的贡献,能与李比希相比!”这话固然有点偏颇,不过,李比希的研究工作,使庄稼的产量成倍增长,造福于全人类,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巨大贡献。显然,这样的化学史实的介绍比空洞的口号更能激起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

化学史上人才辈出,科学家们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他们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更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良好素材。在盐的教学中,可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的事迹,教育学生为我国杰出的化学家感到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我国,在化学方面也有杰出成就,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掌握了铜的冶炼技术,并制造出享誉世界的青铜器,通过类似化学史的介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形成

化学教学不应仅仅传授具体的事实性的化学知识,更应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一切的化学知识中无不蕴含着科学家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思维方法。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无论是对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的实验分析,还是罗蒙诺索夫哲学层面的质量守恒定律和拉瓦锡的基于精确实验的物质不灭定律的比较,都是教师用来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极好素材。而在水的组成的教学中通过化学史的介绍,更能启发学生: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都认为水是一种元素,而拉瓦锡却能成功揭示出水的组成,除了其不相信燃素说外,还在于其逆向思维,使水分解,从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示出水的组成的奥秘。

第4篇

关键词:环保教育;化学教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71-01

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决策者高度的重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我校培养的对象都是化工专业的技能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的就是与环保关系密切的化工企业。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因此,中职教师应重视将环保教育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科学素养。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是在初高中,这就需要将环保思想贯穿于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使其成为中职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物理、生物一样,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要较好地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学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考虑。

一、紧扣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前提与依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借助教材向学生传授包含环保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学生是在化学课堂中接受与消化化学与环保知识。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中专化学教材中许多物质的制取反应、化学工艺等等都是值得讨论和重新考虑的。这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与生活相结合,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发他们的环保热情。

教师必须向学生系统介绍危害人类生存的三大环境问题,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如学习完“硫和硫化物”,教师可与硫酸、二氧化硫等知识相结合,分析水污染、酸雨污染、大气污染等,使学生了解“伦敦烟雾事件”的内因。还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做一个爱护环境的青年。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购买带有“中国环保标志、爱护臭氧层”或“无氟氯化碳”标志的产品如冰箱、空调等。在教学中介绍环保知识,让学生既认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又认识环境改造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又如,在讲“电解及其应用”时,教师可针对生活中废弃电池乱扔的现象进行解释。在废电池中含有这些铅、镉、汞这些重金属污染物,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因此教育学生对于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乱丢而要分类处理。上世纪50年生在日本的震惊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

二、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加深环保意识

我校每学期都为学生安排2~6周不等的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亲眼见证了很多与环保有关的内容,且这些鲜活的实例比起化学理论中反复强调的环保知识更直观。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实验废液的PH,并用这样的水浇灌植物,短期内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植物会出现不好的状态,从内心使他们认识到废水真的不能乱倒。或者给鱼缸中加入一点,鱼马上就不对劲了,可以更好地理解工厂废液对人类的生活会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我们不能因为化学物有毒怕伤害学生因此就省略这些有毒的实验,而应创新改进实验,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对部分实验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进行重新设计,把分散的实验综合起来,这样,可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而且,还可以节约药品和缩短实验时间。如:在做有毒气体排放实验时,教师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废物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教育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三、在化学课堂之外,组织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兴平有很多化工、电子以及机械厂,每家工厂都会有废液排出。积极利用课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例如组织学生从污染问题严重的地方开始寻找污染源,并对污染源的成分进行分析测定。进行“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活动,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知道随意燃烧垃圾对大气所产生的危害有多大,而这些恶果大自然最终又会反作用于我们自身。

2.根据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女,结合家庭实际情况,教育他们农田里所施用的各种农药残留也对土地是有所伤害的,鼓励学生注重环保的同时,将来尽自己的努力解决这一让农民关心的难题。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则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节水、节电、节气;不乱倒污水、乱丢电池;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从而改变生活习惯。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教学实验 科学探究

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认识和识别物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发现物质间存在本质差异的外在和内涵因素,从而使之成为分离、鉴别、合成和设计新物质的基础。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化学应当是重要途径之一。化学实验的教学或训练目标可以区分为:学习观察和测定化学物质的性质的一般方法;观察典型化学体系在反应时发生的现象及实验条件对反应情况和结果的影响,验证与其相关的理论或规律;合成某些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原理和影响产率或速率的方法;学习应用简单化学仪器装置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如溶解、过滤、蒸馏、配制试剂溶液与浓度的标定,以及收集和探究气体物质性质时的常用方法,等等。

就中学化学教学实验而言,服务于教学和探究目标的实验体系,可以大致区分为三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即:(1)经过优选后确定的化学体系,通常以影响因素或变量尽可能少的实验体系为首选,因为实验现象或结论的不确定性越低,越有利于初学者获得比较确定的结果,以使认知过程更好地符合循序渐进和少而精的原则;(2)合理的并有明确探究目标的实验步骤和安全措施;(3)必需的试剂、仪器装置及合乎规范的操作技术,三者缺一不可。

就学习和探究化学而言,化学体系的选定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在选定化学体系时,往往要求事先对探究目标的化学本质或预期现象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索和实验设计(这也是化学实验要求预习的原因之一),涉及的方面很多,这个过程将十分有利于学习化学,所以,通过实验学习化学,首先应当提高对这个过程的重视程度。即使在比较简单的经典教学或演示实验中,也可以举出许多实际的例子。例如对金属的观察,中外教材都比较偏爱单质钠。钠是一种常见元素,但是人们熟悉的主要是它的化合物。金属钠和食盐中的“钠”表现出的极大差异,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金属钠在存放期间所发生的外观变化和被切开后所呈现的非常典型的金属光泽,可以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化学要以纯净物为研究对象(金属钠比较柔软,容易观察到它的未经氧化的真面目)。通过和此前已经熟悉的铁、铜、镁等金属单质的对比,学生对金属的部分共性的了解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更能加深对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的认识。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实验中用到的观察和思辨方法之所以优于生活经验,原因在于它的科学严谨性。如在讨论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时,作为生成难溶物或沉淀的典型化学反应体系,中学教材中几乎无例外地都以生成AgCl或锡设计的探究空气组成的实验、泽维尔完成的对HI-OCO的飞秒化学研究等,都可以作为上述看法的依据,也应当成为初学化学者认真学习和反复体会的范例。

合理的并有明确探究目标的实验步骤和安全措施同样重要,它依从于所选择的化学体系,包含着实验者对化学体系的探究目标,过程的设想或推测,以及对于所用试剂、产物和仪器装置性能的了解。这时的学习范围虽然局限于选定的化学体系,但是所考虑的方面却比较广泛,涉及某些物质的动态性质,包括反应的剧烈程度(过程)、 反应产物的特性(包括毒性和后处理)等方面。这方面的化学知识和经验通常只有亲身实践过才能真正获得。这也许可以作为重视实验、重视过程方法的教育的注解之一。

必需的试剂、仪器装置及合乎规范的操作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组分之一,前者关系到完成实验工作的物质条件,后者就广义的教育价值而言,可以视为学习使用工具的方法。各个领域和各种行当常用的工具也许并不相同,但是都有使用工具的要求。学会使用工具,进而做到灵巧和熟练,本来就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手和脑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生产力中最为重要、能够自动地发展和改善的要素之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的教育价值也在于此,此外还有培养科学作风、科学习惯、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学习“见著而知微”的化学思维方法的作用。

化学学习是学习者以获得一定的化学科学经验为核心目的和基本内容的学习活动和过程。这种化学科学经验包括认识经验、动作经验和情感经验。其中认识经验包括了解具体的科学事实、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还包括建立核心的科学观念和发展对科学事实和概念的理解力。动作经验既包括外显的操作经验,还包括内隐的心智活动经验;既包括试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符号用语使用技能等基本动作经验,还包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学习所需要的过程技能、方法和策略经验。情感经验既包括形成对科学的热爱情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包括逐渐建立对科学的本质、对科学与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正确的、辩证的认识,树立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

第6篇

纸笔测试是学校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它是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好的试题对学生进行练习或测验,然后对测试结果加以分析,从而衡量、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纸笔测试作为传统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一直以来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但由于传统纸笔测试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存在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形式呆板、评价片面等弊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造成了不良的学习导向,主要表现为:

传统的纸笔测试主要用于检测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情况,考核的重点放在知识的机械记忆和重现上,测量的内容往往是零散、单纯的化学事实性知识。

题型单一,几乎固定为填空、判断、选择、实验和计算,很少出现新题型。试题情景脱离生活实际,计算题尤喜“偏、难、怪、繁”,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要化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运算,其他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考查和体现。

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缺乏对学习成绩的科学分析与反馈。

以结果性、量化性评价方式为主。考查方法单一,不能与其他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诊断与促进发展的功能,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纸笔测验在功能上愈发地削弱和衰减。

传统纸笔测试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但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纸笔测试能在同一时间测试很多学生,测验的内容广泛,测试的效率高,便于分析研究,效度高等。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化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纸笔测试只有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二、新课程理念下化学纸笔测试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要求纸笔测试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主,不要放在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取用鲜活的情景,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不应简单地强调解题的技能与技巧,应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评价目标多元化

化学新课标指出,纸笔测试可以从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出发,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判断,逐渐掌握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运用,体验和尝试对简单化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纸笔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因此,纸笔评价要坚持评价目标多元化的原则,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2. 评价题目多样化

可用于化学纸笔评价的题目类型主要包括论文型试题(如论述题、问答题)、限制型试题(如简答题、填空题)和客观型试题(如选择题、是非题、配对题)。目前化学纸笔评价基本上是以选择、填空和简答等限制型和客观型试题为主,鲜见论述题和问答题。问题解决是一个包括问题表征、原型匹配、反思与评价和元认知监控在内的复杂的过程,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与低不仅与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相关,还与学生对化学问题或现象的认识能力、学生头脑中的原型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关,客观型和限制型试题在通过各种条件、设问限定答案的唯一性的同时,也限制、隐藏了解题者的思路。论文型试题由于开放度较大,给学生留下全面思考和充分表达的空间,便于教师进行诊断,弥补了客观型试题和限制型试题的不足。因此,在进行纸笔评价题目设计时,特别是进行同步作业题目设计时,可适当增加论文型试题的比例。

3. 评价设计层次化

布鲁姆将认知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评价和创造。为了便于分析,纸笔测试评价一般可将认知要求分为记忆、理解、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四种水平,而间接应用又分为分析、评价和创造三种水平。其中,直接应用是指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较熟悉和比较简单的具体情景进行分析和判断,建立起知识和实际问题之间的直接对应性联系;间接应用指的是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能够运用相应的化学知识对新的、陌生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对解决新型陌生问题的方案进行评价;以及能够设计新的方案解决新型陌生问题即设计与创造性应用水平。其中,记忆、理解和直接应用水平多指向学生对特定知识本身(内涵、外延)的学习水平的直接考查,而间接应用水平则更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关联、迁移、转换、重组等能力,以及学生将所考查的知识作为认识方式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下表为认知水平要求的内涵及示例:

三、新课程理念下化学纸笔测试评价设计的一般流程

为了充分发挥纸笔测试的诊断、改进、激励、促进的评价功能,纸笔测验要尽可能避免传统纸笔测试的负面影响,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真实信息,从而使其对化学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发挥正确的评价与导向功能。

1. 确定双向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是一种反映内容和考查要求的横竖两向表格,其中横向栏目从左到右表示知识或技能水平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层次要求,纵向栏目表示学习内容,中间格子内容表示测验题目及其分值。双向细目表可以较简明地表达教学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认知能力类型以及能体现这种认识能力的测验题的类型和数目(分值)。如下表所示:

每一格子都有两个数字,括号外的数字表示题号,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值。在统计此表时要注意测验内容的交叉性。比如有的题目既考查了化学实验,又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因此,在统计时要根据情况而定。双向细目表可在考前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期待他们掌握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的学习。

2. 试题的选编

高质量的纸笔评价试题需在试题命制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内容的科学性、过程的探究性、结论的开放性、问题的应用性。

(1)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科学性是试题命制的底线。科学性不仅要求试题内容学科逻辑正确,而且要求方法合理、操作可行、结论可靠。

科学性原则要求命题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命题过程中要崇尚实证,反对在学科逻辑中“想当然”,以逻辑上的当然代替事实上的必然。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竭力摒弃那些人为设障、刻意偏曲、增加难度的“赝情境、伪问题”,防止这类试题的滥用,误导对化学学科本质的认识,异化化学学科能力的培养。

(2)过程的探究性。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探究性原则要求命题者在试题设计中要突出问题意识,即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同时体现科学方法,即在试题中渗透探究手段,开启解决问题的智慧。

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中的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在纸笔测试题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题中要考查的内容较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内的数据获取信息,进行比较、联系,解决提出的问题,引入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探究最常用的方法,在探究中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3)结论的开放性。问题一般是指那些材料新颖、内容开放、设问开放、解题途径开放的一类试题。开放性问题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把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放性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等能力的提高,同时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问题的应用性。迅猛发展的化学科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性重视以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试题的合成

编制好试题后,将试题组合成试卷,要对照双向细目表检查各知识点、各层次学习水平是否都安排了试题,比例是否恰当等。

四、体会与思考

1. 纸笔评价的实施包括纸笔评价任务的布置、组织等

在布置纸笔评价任务时,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评价目的和要求,如用多长时间完成、开卷还是闭卷等。在纸笔评价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从错解析因、正确解答、相关知识和体会等角度进行试题分析,以提高他们自我诊断、自主分析、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2. 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不宜根据分数公布学生的名次

教师在解释评价结果时应根据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点。对日常教学而言,测验不是为了确定每个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诊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参照教学目标解释评价结果,努力实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参照性评价。在反馈评价结果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第7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质疑激趣、设置情景激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开展探究实验等等。我认为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最好的方法。有实验的课堂永远是最有气氛的课堂、最有活力的课堂。例如学习《醛》一课后,我增加了“银镜反应”的学生实验,许多学生看到了自己做的实验中,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银镜时,不由欢呼起来,过后这些学生对化学更感兴趣,学习更有动力了。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在学生的脑海中也有许多“为什么”,如,为什么烂苹果有酒精味?为什么用蓝墨水写的字先是呈蓝色后变黑?加碘盐加的是什么物质?教学中应把这些“为什么”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到教学中。但有时这些知识与实际应用可能有很大差距,如,再问:“怎样检验室内空气因煤气泄漏是否达到爆炸极限?”学生往往束手无策,若稍加指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在室外把集气瓶装满水,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内后把水倒掉,再盖上玻璃片,拿到室外检验即可。)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可以通过一些有关生活、生产和科技等方面的应用性习题的训练,同样能起到加强应用领域的教育作用,如:为预防碘缺乏病,国家规定1kg食盐中应含40mg~50mg碘酸钾。为检验某种食盐是否加碘合格,某同学取食盐样品428g,使其全部溶解,将溶液酸化并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再用0.03 mol·L-1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用去18.00mL时蓝色刚好褪去。通过计算说明该加碘食盐是否为合格产品?怎样检验食盐中是否加碘?(有关反应:IO3- + 5 I- + 6 H+ = 3I2+3H2O;I2 + 2S2O32- =2 I- +S4O62- )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确实体会到化学是“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统一的学科,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贯穿到相关知识中,收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如教《化学平衡》一节,我把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渗透其中。化学平衡可以概括为三点:(1)动,V(正)= V(逆)≠ 0,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既动又静。(2)定,平衡体系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3)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随之破坏,并发生移动,即化学平衡是一相对静止状态,是有条件的。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在高中教材中,有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方面,都蕴藏着这一观点,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我把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概括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电子的失去,也就没有电子的得到。在学习离子反应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小苏打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出现浑浊,实质上是HCO3-与 OH- 反应生成了CO32-,CO32-再与Ca2+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在解决溶液中的离子溶液浓度大小问题时,应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时,强调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在教学中渗透哲学观点、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逐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热爱家园,重视环保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早在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就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我国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几乎都来自于实验并需要实验进行证明。因此,实验教学便成了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载体,教师要积极挖掘和开发实验教学资源,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中去,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一、积极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1.改进常规实验,利用物质性资源。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存在许多瑕疵,比如易造成污染、难以反应、现象不明显等问题,这时可以对这些实验加以改进,也可利用现有实验器材或生活用品制作成微型实验,使实验更加安全、操作简便、现象突出。教师可以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准备这方面的器材。如在学习氯、溴、碘性质递变规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微型实验设计:在1张滤纸的中心处,滴上1滴饱和溴化钠溶液,待其润湿之后,再滴上1滴氯水,滤纸呈现黄色的斑点;在呈黄色的斑点处,再滴上1滴饱和碘化钠溶液,滤纸上的斑点颜色又变成浅褐色;浅褐色的斑点处,再滴上1滴淀粉溶液,滤纸上的斑点再变为蓝色。通过这些颜色变化,学生很好地得出它们的递变规律。又如,要做“压强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可以将NO2、N2O4气体放在注射器里,通过拉推针筒轻松地改变压强,从而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2.延伸实验内容,利用生成性资源。一般实验都是具体地针对某一反应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实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延伸,也可以针对歧义结论展开分析与探究。教师若能敏锐地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准确把握实验“意外”带来的教育契机,将使教育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如,我们知道醋酸铅可以使蛋白质变性,这是因为重金属铅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性,但有些学生认为可能是醋酸根离子的影响。这时教师可以借机提供NaNO3、Pb(NO3)2、CH3COONa溶液,让学生经过实验假设、验证、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

3.简化生产性实验,利用校企题材性资源。化学与化工密不可分,生产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并将之简化为实验室可操作和完成的实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化学的认同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比如,制皂厂可以让学生了解制皂的简单原理,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制取;制药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如阿司匹林等一些药物制药的原理,并在实验室里尝试合成。

4.增设趣味性实验,利用辅资源。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化学上有许多有趣的新奇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探寻其中的奥秘,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如,将生鸡蛋放进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利用渗透现象可以使鸡蛋放大或缩小;又如,让学生尝试着用紫甘蓝、花瓣或黑豆水制作酸碱指示剂等。

5.依托视频或动画实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化学实验中存在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极易造成严重污染的实验;易爆炸实验;操作条件苛刻或难以成功的实验;实验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教师除了设法改进方法的同时,也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视频或多媒体动画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不纯气体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在教室或实验室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利用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还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性教育。再如,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扩散和渗透的过程,观察到的只是结果,这时可以大量使用动画和视频实验,让学生很清楚地观看到扩散现象、渗透现象以及红细胞渗透现象的过程及最终结果,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了解水分子在这些现象中的运动方向。

二、开发化学实验资源的价值分析

1.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无疑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认真摸索和反思,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积极探求新的实验理论与方法,不断挖掘相关的素材,整理和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而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促进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师各自为战、势单力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在信息交流、仪器设备、经费开支等方面的障碍。因此,培养和建立一支新型的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如果单位领导给予关注和支持,减少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壁垒,实验资源的开发就会更容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会更快、更好一点。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资源。对于改进型实验和拓展型实验,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从实验课题的选择到资料仪器的收集,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验证,从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到研究报告的撰写,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养成他们科学的探究方法。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怎样查找资料,怎样操作实践,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得出结论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鉴于实验设备的有限性和个人独立实验的局限性,大多数实验需要两人甚至多人以小组形式进行协同合作和默契地配合,因为集思广益,才能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实验中要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与争辩,对相关资源和信息进行加工与整合,从而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在组内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真诚地倾听其他同学的踊跃发言,展开思维的碰撞和争锋,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和磋商,积极吸纳同组学生的合理、创新见解,使合作建立在健康的竞争平台上。

4.催生实验模拟环境的开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化学实验除了真实的瓶罐实际操作外,也出现了视频、电脑动画和仿真操作等替代性实验。这些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离不开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使用和软件系统的研发。以化工实验为例,要真实地把化工企业及其工艺操作搬进学校和课堂是不可能的,但可利用仿真实验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实验中物料的加入、各种阀门的控制和温度的调节在电脑上操作即可完成。这种把专业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平台,是一种专门集中了各种信息手段、人机交互的应用软件。这种实验模拟环境的研发应是软件专家、化学专家和教师等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能够针对性地集中投入,建立起一批新型多媒体和模拟实验室,将会大大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际上是一个巨大工程,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与挑战,需要教师搜集最新有关资料,捕捉各种相关信息,创造性地开发和处理实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学生的功效,也需要社会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学试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课程改革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的高中化学试题的命制,它是引导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之一。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的试题,就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落脚点的试题。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试题的落脚点,既是化学学科展示育人魅力的重要表现,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要求。因此,探索和命制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的试题,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发挥化学教育价值功能的渠道。笔者主要结合2007、2008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省的高考题,谈谈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的试题在结构特征和技巧等方面的初步探索和体会。

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的试题的结构特征

纸笔评价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在高中教学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单纯地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单单强化解答习题的能力、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的评价不应提倡,也不宜采用。因此符合此评价理念和评价目标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的试题的结构是:

试题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出题的意图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选题的情境是有真实情境性的,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的试题有以下特征:

(一)从问题的构成看,基本呈现出由情境到问题的特征。给出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融合进去,把现实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感悟,理解现实,运用科学的规律去指导生活和学习,把握和预测未来。

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下列涉及有机物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干馏煤可以得到甲烷、苯和氨等重要化工原料

B.用于奥运“祥云”火炬的丙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C.用大米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时间越长越香醇

D.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分析:本题是典型的情境到问题的命题结构,将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融入其中,考查学生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从而间接获得情感信息。

(二)从能力层次的角度看,认识、理解、分析问题、运用能力层次的问题。

题目主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层功能挖掘出来,考查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态度情感,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度和应变能力。

31.(2008高考山东理综化学卷)钢铁工业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炼钢时,除去磷的化学方程式为:2P+5FeO+3CaO =Ca (PO ) +5Fe;加入硅、锰和铝的目的是脱氧和调整钢的成分。

(3)不锈钢含有的Cr元素是在炼钢过程的氧吹后(填“前”或“后”)加入,原因是避免Cr被氧化(或“氧吹前加入Cr会形成炉渣被除去”)。

(4)炼铁和炼钢生产中,尾气均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是CO。从环保和经济角度考虑,上述尾气经处理可用作燃料(或还原剂)。

分析:这道题如果单纯地考查知识点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命题人从学生的认识、理解角度,将题目拉到现实的生产问题上,考查学生的运用和分析能力,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路。

(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依托和能力依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测试。

选取带有情感因素的材料直接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或是从试题内容上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

7.(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

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

②沼气和水蒸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

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

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

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

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D)。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D.①③④⑦

14.下列有关能量转换的说法正确的是(AB)。

A.煤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B.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

C.动物体内葡萄糖被氧化成CO 是热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 转化为葡萄糖是太阳能转变成热能的过程

分析:这两道题目都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为依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测试,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试题呈现了归纳和梳理化学知识,分析和概括化学知识,从化学知识中得到认识,最后归结到学生的自己行为规范上。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分析、比较和归纳,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高度,最终落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形成合理高尚的价值观,规范平时的行为。

34.(2008年高考理科综合宁夏卷(新课程)化学试题)分析下面案例并回答有关问题。

(2)某地区已探明蕴藏有丰富的赤铁矿(主要成分位Fe O ,还含有SiO 等杂质)、煤矿、石灰石和黏土。拟在该地区建设大型炼铁厂。

①随着铁矿的开发和炼铁厂的建立,需要在该地区相应建立焦化厂、发电厂、水泥厂等,形成有规模的工业体系。据此确定上图中相应工厂的名称A发电厂、B焦化厂、C炼铁厂、D水泥厂;

②以赤铁矿为原料,写出高炉炼铁中得到生铁和产生炉渣的化学方程式Fe O +3CO=2Fe+3CO ,CaCO +SiO =CaSiO +CO ;

③从“三废”利用、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该地区和企业在生产中应采取的一些措施有(举出2种措施即可)用炼铁厂的炉渣(或CaSiO )作为水泥厂的原料;用发电厂的煤矸石和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原料;将石灰石煅烧成生石灰,用于吸收发电厂和焦化厂烧煤时产生的SO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分析:这道题梳理了化学物质铁的一些化学知识,要求学生熟悉炼铁过程和设备及它的生产经济效益,最关键的是要综合考虑的环境效益。命题人以一个巧妙的情境,把所有的知识点和环境效应渗入试题中,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并萌生环境保护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护环境。

二、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的试题的命题技巧

在考试的命题中,往往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第一是选材,即选择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应材料作为试题的情景,选择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选择环境保护等涉及价值观的内容作为试题的情景,等等;第二是设问,即要求学生作出有关的价值判断或态度取向。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习得的技巧。

(一)收集材料。

收集化学与生活、社会、联系的题材,可以参阅科技进步报刊时的记录,例如诺贝尔化学奖材料、最新材料、最近技术的出台,流行药物等。例如:2008年冬天的暖宝宝一下子成为了年轻人的钟爱,一贴暖宝宝身上就觉得很温暖,不再怕冷。那么化学教师可以收集暖宝宝中的成分、原理及它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材料。

(二)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创新、适应能力的情感目标不可忽视。除此,依据教材精神,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有很好的精神主旨,吸取思想并加以具体化,这将是很好的主题。

选取主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从小处着眼,关注学生发展意义层面上的内容。

2.试题内容要紧扣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强化的内容。

3.选取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内容,并以此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三)找情境,切准点,渗情感,成试题。

寻找有真实情境的问题,找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内容的切入点,结合化学名人的探索精神,当今化学实验的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化学知识带给科技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事实,把勇于创新、科学、不断进取的情感渗透进去,编制试题。

例如:能源方面的试题: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请回答以下有关内容:

1.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煤炭的储存量占世界储存量的13%,仅此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据估计,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于80年后将枯竭,煤炭最多供应200-300年。能源紧缺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制约因素,节约能源是解决能源紧缺的重要途径。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简述提高燃煤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

2.传统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为什么说“氢能源是最理想的能源”?

3.在地球上,氢元素主要以水存在,请设计利用水开发氢能源的方案。

在纸笔测验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比较难直接进行测量的,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化学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测验中不断引入这类主题的题目,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的试题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2006,(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薛仕静.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考[J].新课程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