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术道德教育

时间:2022-09-09 23:02:30

导语:在学术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术道德教育

第1篇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具体理解上又有不同视角。有学者认为 ,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 思所理解的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成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因而,实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超 越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定具有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于培养主体性的人。有学者认为, 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并不排斥教育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出发。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现实的规定性来 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树立发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赋予现实。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调 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有多种,道德是人们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显然它不能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其 特殊性就是用人的精神性的满足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协调人际关系。市场经济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化外 在道德要求为主体内在“自律”的追求,因此,当代道德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关于主体人格的培养。

在道德教育本质与现实性功能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是对可能世界的把 握,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并不是人们现实生活的摹写,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 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并且用理想的标准对现实行为作出善恶的评价。这种“应是”与“实是”,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并且推动人类向至善的方向前进。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自我 完善、自我超越。也有些学者提出道德教育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本质的立足点是什么的问题。认为,道德的超 越性必须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应该使超越性追求与现实性规范辩证统一。

道德教育在面向现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必须回答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当前社会转型道德 的“应是”是什么。学者们认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是不容置疑的。市场经济必 然要求有文明的人际关系来强化和维持自身模式运行。市场经济必定要求社会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道德规 范体系。因此,当前的道德教育及其理论困惑正是这种体系改组转变的阵痛反映。有学者提出,道德问题必须 放在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没有纯粹的道德。还有学者提出,德育的内容不是自身规定的,它首先取决于社会规 定。当前市场经济尤其是转型期环境有很多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因素必须加以克服。在当今社会背景中,道德教 育必须有自身特有的强有力的适应机制。

二、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与继承

有学者提出,在建立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以民族化为基础,强调民族性与世界性。道德传统是 民族文化的积淀,其核心是群体价值观。民族性的道德传统又是在不断发展的,只有在原有的传统基础上不断 更新,才能逐步建立当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离开了传统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对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不仅应该重视其内容,更要注意其方法。从总体来看,它与西方的理智主义道德 教育倾向有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所走的是情理合一的道路。道德情感的陶冶与修炼在道德人格形 成中既作为中介和动力又作为评价机制起着核心作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 想都具有现代转型的社会价值。如果说跨世纪人才素质培养需要立足于民族和传统这块根基上的话,那么,中 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精华为这种外在要求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历史证明,道德教育如果忽视民族文化的根基 ——道德传统,那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说上述观点主要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中挖掘宝藏的话,那么另一种观点则侧重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 判”。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基本上是消极的。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趋于保守和愚昧,压 抑着人的主体精神。尽管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但其意义究竟有多大令 人置疑,而且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支离破碎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学者还通 过对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分析,认为应该现实地、具体地看待传统,诸如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与 儒家文化并非极度相关。还有学者认为,几千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体系是依靠政治制度来维持的,与其 说是道德毋宁说是一种社会约束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道德教育,决不能在现代 道德及其教育体系中简单位移传统道德教育。 转贴于

尚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全盘否定或接受都是不妥的。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现实条件 ,即便是精华部分尚有现实的可行性以及方式、方法问题。不能因为西方有学者“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而“弊 帚自珍”,也不能因为有人“否定”而“全盘抛弃”。应该从现实社会条件出发,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并不完 全排斥传统的道德内容,而且现代道德教育的花朵只会开在由传统道德教育这棵树根生长出的枝条上,关键是 “改良”和“嫁接”。此外,有学者提出应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内容和方法,其中的合理性因素是不 能忽视的。 三、对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

大多数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及其研究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学者 指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历史性概念,作为历史的是可变与不变的统一。不变的是道德的永恒精神即自律精神 ,人类自律是超越自然性的自由。而具体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是可变的。不同的民族有其 不尽相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另外,就其可变而言,其变化发展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定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 总是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方式、经济体制的反映。我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展国家既不可能跳越西方工业化所走 过的道路,又应当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偏差。有些学者研究并阐发了西方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认为20世 纪以来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发展变化的,它与社会背景、历史条件相对应。60年代以来,道德理论及其教育 中的否定极权主义和相对主义与二战后人们认为道德是相对的有关。而60年代以后的主情道德教育又是与民主 化运动、人本主义等密切相关的,出现的反对灌输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微观操作模式研究,也是与之一致的。 尤其是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反对价值观念自由,“回归规范教育”的动向特别值得引起注意。

四、关于德育的现实操作与德育学科的理论建设

关于德育的现实操作,有学者提出建立全息大德育模式。从客体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教育本身和主体 的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道德环境,全方位地构建大德育网络。由于道德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作为 社会巨系统一部分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各组成部分彼此关联。有学者借鉴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研究、阐释了社 会至善与个体从善的关系,认为社会至善是个体从善的前提,互为条件。有学者提出建立一种规范教育模式, 认为当前最大的失调是规范的失调,应该培养受教育者的规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还有学者主张建立 主体参与式的德育模式以及强调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等。

第2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 硕士 学术道德 教育

Explore New Ways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Yong Jia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s enrollment,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is paid more and more social attention.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we need to find the reason of inappropriateness and obey the guidelines of academic ethics in order to improve graduates’ academic level, rich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cademic evaluation standard, enhance academic anomie penalties and play role of master’s "Double mentor " to innovative ways of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Academic moral; Education

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从事学术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1]。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关乎整个学术氛围的好坏,影响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频频出现的学术失范事件,敲响了学术道德滑坡的警钟。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业硕士”),其学术道德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应用型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关系到国家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前景,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专业硕士的学术失范原因何在,该如何针对专业硕士自身特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工作?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专业硕士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表现

随着专业硕士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抄袭剽窃学术成果、论文东拼西凑、不标注引用文献、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论文、一文多投或虚假署名以及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等。学术道德失范不仅会浪费国家人力物力,损坏学术队伍形象,败坏学术风气,更会阻碍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加强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需要找出学术道德失范的本质原因,结合专业硕士的特殊性,力求做到“对症下药”,治标又治本。

2.专业硕士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专业硕士学术水平偏低

一方面专业硕士生源渠道多样,学习、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直接造成了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一。部分科研基础较差的专业硕士不愿意付出努力,为了达到毕业要求获得学位而“铤而走险”,学术道德水平也随之“滑坡”。另一方面专业硕士学制短,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企业实践,在短时间内科研的积累量并不乐观,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再者,由于我国教育模式及培养体制的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对以创新为灵魂的学术发展极为不利。

2.专业硕士评价标准陈旧单一

专业硕士的培养起步较晚,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部分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重点的高校更是直接将学术型硕士的评价标准照搬到专业硕士的评价体系中,实行“一刀切”。在评奖评优、学位申请、论文答辩等环节以的数量或者是否被核心期刊收录为唯一标准,忽视了专业硕士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水平。大部分应用型的科研成果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有些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堪重负,为了争取到荣誉而选择走上抄袭科研成果、数据造假等学术失范的道路。

3.学术失范的惩罚力度不够

虽然针对学术失范的行为出台了相应的惩治办法,规定了学术规范的行为准则,但是当前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如果发现研究生有抄袭、造假等行为,处理过程也相对低调,处罚力度也明显不强[2]。事实上,社会上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也仅集中于部分身份地位较高的学者,而社会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失范行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容忍度。研究生正处于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如果在该阶段不能亲身体会到学术不端带来的惩罚强度,造成学术失范成本不高的错觉,从而形成不良的学术观念,势必会影响其今后的学术发展。

二、提高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水平的新途径

1.创新教学思路,改进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硕士学术水平

专业硕士教育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其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者。围绕该宗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教学思路、内容及方法也需独立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是应改变原有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的专业教学思路,把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创新三者融合进教学内容中,以企业实践教学和工程实例为依托,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和团队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专业硕士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提高其应用型学术能力[3]。二是将学术道德教育课堂搬进实践基地,用企业在专利申请、项目申报和论文撰写中遇到的实际案例教育专业硕士,让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不易和学术失范的可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术道德水平。

2.更新评价方法,拓展评价模式,丰富专业硕士评价标准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的差异决定了必须要建立一套独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评价制度要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4],尽可能展示具有不同特长的专业硕士的水平。在毕业要求方面,不能仅以数量作为最终评价标准,要鼓励采用专利申请、项目鉴定、参与导师或企业研发课题等多种方式对专业硕士进行全方位评价,充分拓展评价模式。增强应用型学术成果的评价权重,鼓励专业硕士把有限的精力投在专业实践中。在评奖评优方面,要逐步摒弃唯科研成果为单一考核标准的评审模式,加大对学术道德状况的考核力度,改变研究生“重成果,轻道德”的错误观念,达到“以评价促提高”的学术道德教育目标。

3.完善追究机制,落实监督制度,增强学术失范惩罚力度

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的监督制度是保障科研工作者认真履行学术道德规范的“铜墙铁壁”,是开展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一要明确学术失范的责任人。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导师未把好“第一关”,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在明确责任时,理应将导师因素纳入其中,对导师形成约束。二要界定程度轻重,划分惩罚等级。只要是发生学术失范,都不能姑息,但也需要分类处理。对于失范情节较轻的,主观意识不强的,应该以批评、警告、教育为主;对情节严重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绝不宽容[5]。三要明确学术失范惩罚实施主体。相关责任部门专门负责失范行为的调查取证、责任等级界定等工作,利用处罚权对科研工作者形成威慑。落实监督制度,关键在于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培养单位学术委员会、纪律监查部门要制定出系统性强、可操作的学术失范监察体系,从新生入学教育到中期检查,从评奖评优到论文答辩,每一环节都应有相应的学术失范监督和防范措施,不留“死角”,实现全面、系统、有效监督。

4.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沟通环境,发挥专业硕士“双导师”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导师的学术道德水平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态度。专业硕士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培养。因此,导师在专业硕士学术道德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要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上,要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加强学术道德的考核。凡是有学术失范先例的,要延长考察期和试用期,慎重聘用;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可以组织导师进行学术失范案例的讨论,重点培养导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从而带动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二要改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环境,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让双方都能了解研究生在校内外的学术表现。逐步完善校内外导师沟通合作机制,制定出台校内外导师共同防范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管理办法,双管齐下,为专业硕士的学术道德规范扣上“双保险”[6]。

参考文献

[1] 王沙骋,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68-71.

[2] 吕淼华,吕晓健,姚峰平,研究生学术行为分析及基本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11-15.

[3] 郭玉珍,孙威,顾青瑶,王婧菲,有效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方法探索[J],江苏高教,2013(3),112-113.

[4] 戴雪飞,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50-52.

[5] 何宏莲,宋雪,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78-84.

[6] 鄢娟,何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导师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7),133-134.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又是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保证[1]。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必须打破历来“见书不见人”、“重知识轻育人”的传统单一的以书本教育体现的功能定式,充分发挥教育和情报的双重职能作用,利用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环境优势,成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1.图书馆在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文化的殿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加油站,对开启学生的智慧,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发展大学生爱好和才能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联网后的网上信息资源,门类齐全,不仅有大量专业书刊,而且还有大量的马、列,哲学经典,宣传革命传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世佳作,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可谓包罗万象。它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使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目标从各种文献中汲取知识,特别是图书馆收藏的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人文科学文献,对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特作用。通过阅读文献,可以使大学生各个层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这是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

1.2环境优势

图书馆服务环境就是图书馆为发挥其职能、保证其服务质量, 为读者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为满足服务所组织起来的各种要素的综合体[2]。一是指馆舍及各种现代化设备,二是指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图书馆大多位于校园中心,环境优美、舒适,建筑庄重典雅,富有艺术感染力,馆内清净整洁,书香四溢。丰富的文献,浓厚的文化内涵,现代化的设备,快速的网上信息传递,多媒体阅读等,以及图书馆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服务,文明有序的秩序,堪称科学的殿堂。这些都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气质、情趣、行为、素养有一种导向作用和熏陶作用。特别是图书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1.3服务优势

先生曾说:“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长期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馆员,通过馆藏,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学生接触最广泛密切,随时可以和学生交流思想,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真负责的精神、热情服务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虚心好学的品质,势必无意中留在默默读书人的脑海之中,势必对学生起到持久的熏染作用,这无言的教育,这春风化雨的影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难以取代的。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源泉。

2.深化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能力的提高

2.1.读书育人,坚持正确导向

高校图书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把关导向、正本清源[3],社会上种种精神垃圾、污染主要通过各种文化传媒、载体而施加影响于青年学生。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主任悉尼.沃在接受《远见》杂志记者采访曾经说过:“哈佛大学最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在藏书建设基础上,注重有深度、高品质的资料。”图书馆整体考虑书刊的购置。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新书的采购、把关,着意选购优秀书刊,特别是重视选购马列主义社科人文书刊、具有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专业书刊,加强对原馆藏书刊的审查、筛选工作,注意剔除在各个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糟粕,同时还要补充不同载体的文献,如:电子图书、音像资料等,从数量上,品种和质量上满足开展素质教育的文献要求。通过这些载体,经读者的阅读而进行正确思想、科学知识的传递、接收、转化来实现,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内化产生正确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探求生活的真谛、寻求人生的答案,使图书馆的文化资源起到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并进一步使图书馆创建出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追求自身完善。

2.2环境育人,营造教育空间

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知识、智慧结晶、荟萃的地方,它承载着传播和继承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承担着教育读者、净化读者心灵的时代重任。高校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服务氛围,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其馆舍风格、绿化、室内空间结构、采光照明、色彩、装饰等,为学生构建了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空间。清静、整洁、幽雅、舒适的教育环境,图书馆工作人员文明礼貌、热情优质的服务,可以给学生以舒畅的心情和愉悦的感受,形成良好的阅读心理情绪。图书馆不仅要有为读者使用的静态的阅读空间和闭架、开架的借还图书室,还应设置多种提供社会服务的动态空间,如各类会议室、多功能报告厅、展览室、陈列室、自修室、还可以开展诸如书展、书评、画展、书法展、摄影展、举办演讲、讨论、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等形式,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社会活动的新型图书馆。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在精神层面上会得到提高,在思想意识方面上受到启发。通过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定期举办内容广泛的学术报告会,给学生以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吸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还应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服务、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了解省情、市情、乡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接触社会的体验。图书馆可以给各院系,搭设“平台”,铺设“基地”,使这些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光有影,使学生终生难忘。

2.3服务育人,提高馆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美国图书馆界有这样的共识: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文献信息资源占20%,图书馆各种设施占5%,而图书馆员却占75%,他们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料和财富[4]。图书馆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教育者”,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发挥,重在以其文明文化气息对读者的感染和熏陶,要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就必须将服务工作提高到育人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强化馆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位和质量。在加强本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技能、熟悉馆藏,更新知识结构,熟练计算机操作,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外语水平,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图书馆应依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资源保障体系,责无旁贷地充分发挥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文南、环境和人才三大优势,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92.

[2]王婷.论图书馆服务环境的优化[J].河北科技图苑,2011 ,(3):23.

第4篇

一、言传身教,渗透人格魅力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优势,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例如:教师上课时,着装朴素得体、简单大方而不华贵,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无形的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不穿奇装异服,教育学生不互相攀比,不要总买特别昂贵的衣服,使学生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与学生相处有爱心,不歧视学困生,辅导学困生耐心细致,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多多鼓励他们,对他们说:“你进步了或你也非常棒等”,利用肢体语言,摸摸他的头等等,这样学生会感到教师是和蔼的、亲切的、慈爱的,学生会愿意与教师交流,促使学生平等待人真诚互助。如果在教学中,老师总是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里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就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潜能。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二、巧创情境,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不要生拉硬拽,而要做一个“有心人”,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例如在教学例题“绿化祖国采集树种,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采集20千克,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采集25千克。两个年级一共采集多少千克?”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校内外、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从小要懂得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第5篇

关键词:课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最近,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改革搞得风生水起、波涛汹涌。老师们也是精心研究教材、打磨课堂,课堂改革的大潮中,老师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忙得是不亦乐乎!然而,众多看似热闹、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总给人一种停在表面沉不下去的感觉,就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掉了魂,缺乏实质性的东西。纵观众多的课堂之后,笔者认为,课改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姑且把这里的“章”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两把尚方宝剑,其一称为“道”,其二称为“术”。“道”者“规律”也,“术”者“方法”也。

一、把好课堂教学的“道”

也就是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真正的高效课堂一半发生在课堂上,一半发生在课堂下。课堂下的因素甚至决定着课堂上的效率,这一因素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即“规律”,也就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的“人格”保驾护航,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中“道”的深髓。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视和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上起春秋时期的孔丘,下迄民国时期的陶行知,他们堪称我们的楷模。今天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学生只有相信老师,才能实现“老师指到哪里学生打到哪里”。离开健康、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改革就会成为“无源死水”。

二、握好课堂教学的“术”

“术”是“方法”,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师生关系,把好课堂教学的“道”只是用好了一把剑,搞好课堂改革同样也要握好“术”这把剑。用好这把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也就是要在课堂上讲“方法”。这种“方法”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要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其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课堂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尊重每个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课堂教学改革最忌讳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潜力,课堂教学改革只能裹足不前甚至半途夭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千方百计地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尽量发展他们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门艺术,不能盲目遵从,“术”需研究,“道”需探寻。如果把课堂教学改革比作教育的“天”,那么“道”“术”这二物,只有彼此交融、相生相克,才能浑然天成。用好“道”“术”两把剑,定能舞出理想课堂绚烂的天!

第6篇

一、导学理念及相关概念概述

1.导学理念概述

导学理念是一种相对广泛的数学教学理念。导学理念提倡教师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之前布置给学生预学的任务,同时又不拘泥于原有的预学和上课教学,利用导学手册、导学案例、教学引导等手段,丰富了原有的数学教学体系。该理念主要是通过构建学生预学为基础、教师引导为主体、导学手册等工具为数学教学载体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难点的讲解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而言,导学理念又分为“导”和“学”两部分。

2.导学理念中“导”的概念

导学理念中的“导”在小学中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小学数学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引导。其目标学生一般是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在该阶段,导学需要强调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具有明确和可接受性两个特征。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则是教师引导和培养的重点。比如,可以借助导学手册、导学课件、设置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学习习惯,掌握学生“预学”过程中的正确方法,提高预学效率。第二阶段主要是针对高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在这个阶段,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尝试在教学之前分析解决难题,培养其独立思维的意识。比如,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也可以通过分组预习的方式,尝试团队合作。但是在该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和督促,保证教学效率。

3.导学理念中“学”的概念

导学理念中“学”的概念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的预学。教师的引导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将教学难点导入到课堂教学的节奏中;学生的预学是指学生如何在课前进行合理的预学,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的预学过程中,还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学家Maureen Lage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提高课前预学、课堂听课、课后检验的效率,带动新一轮学习热潮的良性循环。

二、导学理念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导学理念在当前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需要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数学课程,更是一种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理念。

1.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需要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教师虽然知道导学和预学对于提升?W生学习质量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学方式和重视程度的限制,导致教师很少对预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时间进行辅导。因此,学生不会预学、教师引导效率低下就成为预学一直缺少相应效果的原因。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导学理念通过有效的导学目标设置和预学学习方法教学,充分利用了导学手册等预学工具,帮助学生掌握预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提高预学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2.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正式开展多年,但是素质教育的效果却一直没有完全呈现出来。这一方面是教学体制、考试体制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导学理念的推广,带动了教师教学理念从原来“授人以鱼”向 “授人以渔”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而不是固定、机械地去“解题”。通过学习目标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自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积极响应国家教学改革的要求。

3.提高教学硬件设施利用的需要

当前,我国不少小学投入大量资金对校园硬件设施进行升级,但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其利用效率并不高。导学理念的推广,将带动一系列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比如“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教学,就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利用提前录好的视频将教学难点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掌控学生学习节奏的目标,将预学与引导教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校园教学设备的综合利用。

三、导学理念下小学数学预学引导教学的具体措施

1.丰富导学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教案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出色的剧本对电影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预学引导教学,最重要的是完善教案的设计。教学教案的设计首先要分清教学对象的年级层次,对于低年级数学教案的设计要以巩固和兴趣教学为主,降低复杂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对于高年级数学教案的设计要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出发,通过计算体验,结合学生的预学进行引导教学。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设计好导入机制和导入时间,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2.提高引导教学的针对性

对于数学预学的引导教学还要进行不同的课程设计,比如新课预学教学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式的内容。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建立针对导学手册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预学单,比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预学中,由于难度较低,可以设计出所学知识的联系内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形状对比(引出形状不同但是面积相等的教学内容)、自我举例等。至于练习课的引导教学就是通过课本或者导学手册中的练习题来催化学生解题思维的成熟以及对公式的熟练使用。学生的练习课可能是一节正课,也可能是一堂课的一个小模块,对此要利用好课堂时间,提高引导教学的效率。最后是复习课引导,在该阶段教师不仅要对上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检查,还要对学生的预学效果进行检查,比如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的图形总结等,还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对学生拔高。

3.提高对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

第7篇

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在教学当中要尝试运用诱导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直观思维活跃,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当中一味地灌输信息知识,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诱导式教学,能够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信息技术知识内容习得,顺利推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决定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诱导式教学必须在不同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最满意的效果。

1 设计情境,有效诱导

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用好诱导式教学。就诱导式教学来说,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诱导式教学在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通过诱导式教学介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1.1 科学设计情境,诱导教学效果显著

笔者在介绍电脑构造的时候,进行诱导式教学,通过设计提问情境,有效诱导学生习得知识。笔者提问:“同学们,你们家都有电脑吧,谁能说说电脑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学生立刻开始议论起来,积极地举手回答。通过诱导式提问,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立马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他们争相回答。接着,笔者继续诱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你们说鼠标是输入设备,还是输出设备?”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开始思考。接着笔者带领着学生细致地讲解电脑的基本构造,与电脑每一部分的重要功能。

1.2 课堂教学的有效诱导,活跃学生思维

笔者通过设计提问情境、合理诱导[1],使得这节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增强。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电脑的基本构造,还知道了电脑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说,通过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诱导式教学的巧妙设计,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了思维,促进了小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习得。

2 层层推进,强化诱导

作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除了在课堂提问之中运用诱导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之外,还要在提问中层层推进,深入诱导强化教学效果。

2.1 诱导式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

例如,笔者与学生讨论如何从网上下载文件的问题:“同学们,谁知道怎么把网上的电影下载下来?”学生踊跃回答,集中了注意力。笔者接着问:“谁能说一下从网上下载电影的流程?”这一诱导式的教学,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开始尝试运用抽象思维来回答问题,这对激发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是极其有益的。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学生的思路并不清晰,于是给予必要的诱导:“同学们,一般下载的电影文件保存在哪个盘呢?”这一提问,难倒了不少学生,也对他们的知识储备提出一定要求,他们想知道问题答案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接着,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他们积极思考,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也解答了自己的疑问。

2.2 强化诱导,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通过笔者的层层推进,强化诱导,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训练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信息技术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增强了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这对其今后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入获取将极为有益。

3 合理提问,灵活诱导

对于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诱导式教学应该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课堂的诱导也要注意灵活性。

3.1 合理提问,有效诱导学生思考

笔者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讨论网站的搜索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经常接触的,但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只是用课堂提问的方法,那么教学的效果是不会很理想的,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诱导并不够。笔者采取让学生上机实际操作的办法:“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搜索一下我们学校的网站吧。”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他们互相帮助,经过努力,都搜索到了学校的网站。

3.2 灵活诱导,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笔者合理提问,灵活诱导,增强了教学效果。学生不仅仅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上机实践,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很快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搜索方法,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极其有利的。

4 结合多媒体技术,直观诱导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的其他科目课程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十分重视实践性的学科[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介入信息课程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直观理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能够大大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1 多媒体技术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笔者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就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直观领会。笔者通过诱导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索,让学生的思维开动起来,诱导式教学成了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通过诱导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之中习得信息技术知识[3]。笔者在教学生办公软件使用内容时,运用诱导式教学。笔者首先提问:“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姓名在我的电脑上打出来?”学生在笔者的诱导之下,学习和表现得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说,学生在笔者的诱导式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注意力集中了,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知道了如何打字,如何尝试使用基本的打字软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对文档编辑的相关知识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4.2 直观诱导,教学效果倍增

作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思索,让学生开阔思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4],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热情,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5 结语

总之,在进行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启发,通过诱导式的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习得信息技术知识。通过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落实,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改善,从而助推初等教育教学效果的增强,促进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炜达.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198.

[2]张翔.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

第8篇

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我校的1+1高效课堂在有些教师身上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1+1高效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更要注重导学案的运用、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和运用。

一、导学案的编印和使用

导学案的编写工作是“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和依托,导学案的编写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学校虽然提出了导学案的编写要通过全组人的共同研讨,集全组人的智慧于一课,但真正操作起来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不说教师本身对此项工作不理解,单说如何让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的好的想法体现到每一节课的导学案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是要求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认真,多付出心血,集体备课时大家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尽可能地让我们的导学案能在使用中产生好的效果。如果我们能集中一些优秀的教师队伍,提前做好导学案的编写工作,使用时再由教研组研讨,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我认为尤其是初一低年级,要把使用的程序和方法向学生讲清楚,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规范地使用我们的导学案。“学什么”部分如何通过自学来完成,“怎么学”部分学生应怎样去看和理解。“学怎样”部分教师更是要精心设计,认真选题,使用时还要有时间保证和科学的策略安排。对于学怎样部分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方面、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教师更要重视并认真地解决,不留知识上漏洞,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是1+1高效课堂模式的又一重要载体,合作学习小组的使用质量直接关系到1+1高效课堂模式的效果和质量。我们认为,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策略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评价和奖励等。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班级的缩影,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小组组建好以后,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选一名得力的大组长和学科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大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2.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3.编一个相应的代号。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有必要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效工具,随之而来的信息伦理道德问题日益凸显。尽管人们都逐渐意识到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问题新,对于如何开展和搞好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目前普遍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有效的指导和经验借鉴,面临着许多有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尤为重视,近年来,本人协同各年级信息技术教师,从实践着手,立足我县教育实际,吸收大量有关信息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各种文献资料并结合新课程的有关规定,把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效果显著。

一、 什么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只要有信息的获取和,都存在信息伦理道德问题。作为我们的信息技术科教学来说,信息伦理道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礼仪;保护隐私权;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预防计算机犯罪;注重网络安全;尊重知识产权等。

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由此可见,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之一,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环境

(1)把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任务中。

信息伦理道德问题源于生活,现实社会中形形的伦理问题为教学内容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所以信息技术课可以适当的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比如通过"熊猫烧香案"、电脑变成任由他人宰割的"肉鸡"案等案例,引出黑客和病毒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讲解同案例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分析探讨案例相结合,师生从教与学的双向角度获得丰富的信息伦理认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伦理行为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蕴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伦理和职业行为习惯,从而使信息伦理知识深入人心。

另外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常以"任务驱动式"的模式进行教学,如果我们把一些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添加到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当中去,就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比如word的图文混排这个内容,我们可以把制作一个"戒除网瘾"或"防止网络犯罪"的宣传海报作为任务。

(2)拓展教学内容,适时、适量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有拓展空间的,教师在完成规定课程内容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如,在讲授PhotoShop这个章节时,在学生掌握了图片合成的技术以后,把从网上收集到的利用图片合成技术进行恶搞的图片和利用此技术进行造假的事例播放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判断。又如,在讲授电子邮箱的使用这个内容,我们可以加入一些信息安全防范方面的知识。还有,讲授网上交流工具的时候,适当介绍一些网络欺骗的案例,让学生在网上注意谨慎交友等。如此在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及时把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入其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日常教学注重教师教学示范,潜移默化对学生的信息伦理道教育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还要注意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用语。如课堂上用到论坛、电子邮件等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都注意自己的网上礼仪,多用"你好"、"谢谢"等文明用语;尽量用短消息来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发重复信息等。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良好的网上文明习惯。

3、综合实践教学,引发学生对信息伦理道德的深层次思考

在完成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后,让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自己去发现和研究身边的一些信息伦理现象,以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体验。具体实施包括确定课题、探索研究(搜集资料、设计问卷、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等)、成果展示交流及评价三阶段。

确定课题时,通过教师给定题目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来确定研究题目,具体可以设置如下所示的实践活动课题供学生选择:

* 网络对学生的利与弊

* 学生QQ使用及个性签名情况调查

* 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影响

* 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 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调查

* 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

* 学生上网与人的沟通

学生确定课题后进入探索阶段,探索阶段是整个实践活动的中间和核心环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资料、采集数据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形成了总结,将主要成果呈现出来。比如用WORD软件设计调查问卷,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软件来展示成果。在成果演示交流和评价环节中,教师和全班共同对各小组的实践结果进行交流和合理的评价。这样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融合,通过实践活动更深入的了解人们对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看法,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在信息使用中的行为准则达到我们实验的最终效果。

总之,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工作,仅仅靠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家长、社会、舆论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环境,并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伦理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