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5:36
导语:在教资音乐学科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音乐实习 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专业的教学实习是高师音乐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实践的必修课,是由指导教师与音乐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实习既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并在业务能力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以及掌握音乐理论知识等各个方面的测试,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与实际操控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练就一身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单独承担音乐教学任务的本领。增强学生对社会、国情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引起学生对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视,并成就学生在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中以教学改革的思想推动音乐课程的基本建设,出色地完成所承担的音乐教学任务。可见,音乐实习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是不可缺少的职业训练环节,在培养优秀的师德、师能、师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促进当代音乐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就业和择业奠定了良好的业务能力和思想基础。
一、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广大中小学生最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不仅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我国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教育课,并把它列入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也就成为实现审美教育的最佳场所,同时也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最好的基地。教师要指导实习生利用好音乐教学这一基地,在实践中开拓更为宽广而美妙的音乐空间,自觉寻求更多的音乐知识充实自己。采用科学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上与中小学生共同对音乐美的体验、欣赏、表现、创造等教学活动中,准确、清晰、形象地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以崇高的思想品德自觉地把音乐教育教学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活动之中,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观念,逐步懂得寓“育人”于“教书”之中的深邃道理。因此,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实习生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和理解音乐教育的价值和音乐教育的功能,二者都包含着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音乐教育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的保证。
(一)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来自音乐的审美性,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美育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这种审美性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出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音乐美的自身价值。音乐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感知和感悟体验的关系直接而密切,音乐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接受,所以任何文明社会都重视音乐,把音乐作为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内容之一。
(二)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指提高个人素质和开发智力
1.音乐教育是提高个人思想品德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音乐在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并不能靠强制的方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鲜明美好的音乐作品、悦耳动听的音响,用音乐的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产生美感,并与其引起共鸣,引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探索以及对音乐内涵情感美的体会,从而使学生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达到对学生在思想感情行为意识上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使音乐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2.音乐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演唱、演奏或欣赏都要引起学生的记忆、感知、注意、联想、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可有效地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音乐的无穷想象空间,又可促进学生脑部的发育。可见,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教学改革是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一项长期工作,是当代音乐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所以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帮助实习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的强化训练。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熟悉音乐教学规律,提升音乐艺术修养,深刻领会和关注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音乐教学的改革中,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成就一代合格的音乐教师创造良好条件。
(一)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从教师如何“教”来讨论教学,在这种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下,教师以知识拥有者的身份处于中心地位,成为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在讲台上按自己的意愿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只是接受、记忆,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其灌输,学生获得知识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传授,个性很难得到发展。这样完全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另一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重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中心,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这一中心,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因此,实习生要尽快适应和掌握现代教学理论,以便提高音乐实习效果。首先,在音乐实习的进程中,教师要指导实习生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的教学环境的格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角色”和回归“学生本位”,在音乐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观。在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转变传统意义的全面发展观,提升音乐教学的完整功能。传统的课堂通常以每一门学科对应某一特定的学生的发展目标,如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中,人们片面地认为学生的各门学科成绩都优秀,就是获得全面发展,而新的教学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新的阐述和定位,其突出的特点是课程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综合与均衡,强调教学的多边活动,多层次深入发展。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自觉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和愿望。这样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悟音乐,体验成功和欢愉,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构建“教”与“学”和谐协调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也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教师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1.音乐教师应是学生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因为音乐课堂的“教”与“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况且教师也不可能把音乐学科的全部知识在短短几年的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授给学生,也没有这个必要。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学生的音乐知识信息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就可获得。所以教师在音乐课上的主要职能应从知识的传授变为开发和发展学生智能的促进者,把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获取知识,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指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建立一个宽容的音乐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共同在分享和体验音乐美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
2.音乐教师应是学生的合作者和交流者。在音乐课上教师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独立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大效益的发展,师生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协作,创造一种真诚、相互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让每个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交流,创造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师生关系,共同学习,共同探索音乐知识奥秘。在“教”与“学”的课堂上,师生共同获得音乐美的愉悦、和谐的。
当然,音乐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是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实习生懂得,在今后的教师岗位上对新的音乐教学观念、新的音乐课程要有一种职业的敏感性,善于捕捉新信息、新动态,在头脑中建立起动态的音乐知识储备库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可随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跟上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音乐专业的实习,实际是教师指导实习生如何上好中小学音乐课,熟悉各个教学环节,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实习生操控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始,应努力熟悉教材内容,备好课,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氛围,尽可能地激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师生共同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所以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提醒实习生,音乐课堂不再是由教材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合理结构为内容的教学课程,因此教学的本质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堂计划(方案),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开发、创造课程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否则,音乐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然,教师指导实习生尽快熟悉和掌握音乐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包括熟悉教材、备课、写教案、优化方法、讲好课等。这是上好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条件,也是今后音乐教学工作的基础。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培养实习生在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与掌控的能力上下功夫。
(一)培养实习生驾驭音乐教材的能力。音乐教材是传授音乐知识的主要依据,涉及的知识面广而宽,所以实习生必须熟悉和精通音乐教材的有关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习生备好课、讲好课的关键。因此,实习生掌握的音乐学科知识必须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以宽厚的知识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才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讲授教材。
(二)培养实习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丰富音乐知识的容量,自觉调整头脑中知识体系的发展,以适应音乐教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拓宽音乐教育教学的视野,为今后成为音乐教学工作的带头人创设条件。
首先,指导教师要帮助实习生养成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从中积累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其成为学者型的音乐教师,也成为文化上的继承、创新的引导者。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它首先是一种文化。所以音乐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做好音乐教学工作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它们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否则虽有较高的音乐技能,但也不会表现出音乐的深刻内涵。其次是指导教师帮助实习生逐步形成一定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能力,要借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不断地吸纳音乐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地完善自我,形成音乐学科科研型教师,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富于理性。
(三)培养实习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电子技术巧妙的结合,可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性、形象性、感染性以及高度再现的特点,能向学生提供形、声、光、色等综合生动的感性教材,易引起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产生兴趣和注意,为学生上好音乐课,掌握音乐知识,拓宽音乐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以把十分抽象的、看不见、听不准、闻不到、摸不着的教师讲起来吃力,学生听起来难懂,费解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概念轻松搞定。例如,歌唱的发声原理,器乐的演奏姿势,乐理的音程、和弦等都可直接用生动的图象提供给学生,用有声的音频刺激学生,让观察的对象由静止变运动,使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发展过程产生直观的感知。所以掌握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应是每个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
新旧兼具的女子教育思想
由于侯鸿鉴处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他的女子教育思想虽然不乏远见卓识,但也没有太过背离传统的女子教育思想,呈现出新旧兼具的特点。
(一)女子教育首在养成健全人格,亦要培养 “贤妻良母”
近代以来,虽不乏有识之士倡导女子教育,但在侯鸿鉴创办竞志女校时,即使在较为开放的苏南地区,社会风气仍然很保守,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 “不宜令其结队入学,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致开自由择偶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③。即使到 1907 年,清政府将女子教育列入国家教育制度之中,赋予女校以合法的地位,但也仅设女子小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不设中学和大学,并且实行男女分校。女子教育仍然最重女德培养,强调 “至于女子之对父母夫婿,总以服从为主”④。女校开设的课程多为女红课,授以缝纫、编织、洗染、家事等手艺,女子教育的目的仍然是贤妻良母。侯鸿鉴虽然没有否定这一目的,但对此已有所突破。他认为,女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养成健全女子的人格”,其次才是 “养成贤母良妻”。由此可见,他已经开始突破封建陈腐的歧视女性的旧观念,用较为开明的态度来看待女性,首先把女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谈论她们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了她们自身之外的目的让她们接受教育。他能携妻子一起去留学,又鼓励妻子担任教师,从事各种社会工作,是和他的这一思想分不开的。尽管这种思想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男女平等的高度,只能是介于贤妻良母和男女平等之间,主张在养成贤妻良母的同时,还应兼顾到女子社会性的一面,但其侧重面仍是贤妻良母。但这是时代的烙印,同时也更易为过渡期的中国女子教育发展所接受。
(二)女子最适合于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从培养独立人格和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目的入手,侯鸿鉴把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师范教育之郑重,国民学校之负责,小学教师之对于儿童训练管理,非有耐心、忍性、和悦、慈祥诸德不能收养护逊于之效”,而 “女子性质勤劳、慈善最为相宜”;“职业教育为今日女子谋生活、求自立之要”,必须使女子接受职业教育,使其 “得一种职业以自存”。⑤但候鸿鉴认为女子接受适当的职业教育的前提,仍然必须以家庭为重,“在男子能养家的时代,﹙女子﹚可从事无害生理无妨碍家庭的职业;预备充足的实力,于必要的时候代男子做国家社会一切的事”。⑥侯鸿鉴还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女子自立自养的立场出发,对女子可以从事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女子性质特优专长,论其赋禀之特异而能力之最适宜者,既以师范教育为第一”,而就职业教育而言, “科学及美术、文学、女红、保育诸端,皆女子之所长也”。此外,如医学、算数理科之专修等,也无不可。由此可见,侯鸿鉴的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既立足于传统,极其贴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同时也对传统的女子教育思想有所突破,特别是他主张女子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真正的独立资本,女子亦可以学习算数理科等知识,可以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当然,侯鸿鉴对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视,是和他家乡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无锡在历史上就有陶朱公范蠡 “经商致富”的遗风和东林书院 “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加之近代薛福成倡导 “效法西洋”、“殖财养民”的思想影响,以及上海开埠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诱导,近代无锡的工商业十分发达,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早,女子职业教育也发展很快。1905 年,顾候创办 “商余补习夜校”,周锡卿创办 “商业半日学校”。1907 年成立 “锡山绣工所” 兼办“刺绣传习所”。之后,补公、志成、振秀等女校都附设刺绣科。到前,无锡城乡公私学校已达 152 所,其中就包括有专门的职业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 10 余所。①而侯鸿鉴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支持他办教育,他的夫人夏冰兰女士很早就在社会上从事教师等工作,以职业收入补充他的办学经费,这也让侯鸿鉴看到了女子接受职业教育、从事职业工作的力量。
积极全面的女子教育实践
与近代早期许多教育家重视用思想启蒙人民不同,侯鸿鉴作为一个教育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他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
(一)举全家之财创办和经营竞志女学
侯鸿鉴是无锡地区最早建办女子学校的教育家。光绪 31 年 ﹙1905﹚正月,他在以 “倾两年编译与教授之薪资八百八十金”为开办费,租赁无锡水獭桥南首廉皂大厅等 14 间房屋 ﹙今中市桥上塘 85 号内﹚为校舍,创办私立竞志女学,这是无锡历史上最早的女子专门学校,也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女子学校之一。竞志女学在随后的几年逐步完成小学、中学、师范三个学级的设置,于 1908 年由省公署改为无锡女子中学,1912 年正式命名为无锡私立竞志女子师范学校,与上海务本、爱国和苏州振华等女校齐名,为我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有影响的女校之一。1913 年教育部视察各地学校时曾评价说:“至于女子之有中学程度者,无锡竞志女校之中学两级,上海爱国女校之专修科与中学三级及务本之高等二级,各科成绩均有可观。”②第一批进入北京大学就学的三位女生中的王兰,就是该校的毕业生。侯鸿鉴创办竞志女学的宗旨,体现在他所制定的 “勤肃朴洁”四字校训上。“力行不怠之谓勤,律己惟严之谓肃,屏绝纷华之谓朴,荡涤旧染之谓洁。” “以真实劳苦为鸿鉴十年来励行之教育主义,故对于本校,尤时时以此四字为教育实行之程,自欺者真也,不蹈虚者实也,毋怠荒劳也,卧薪尝胆苦也。”#p#分页标题#e#
(二)开设内容广泛的课程
为了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康健、经济自立的新女性,侯鸿鉴在竞志女校把修身、国文、算术、地理、图画、体操、唱歌均列为必修课,注重女子的音乐教育、体操教育和职业教育。
1. 注重用音乐教育养成女子人格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家日益重视音乐教育在国民意识培养、促进智力教育和陶冶性情等方面的作用。侯鸿鉴不仅大力提倡,还亲自编创、搜集、整理许多学堂乐歌。1904 年,侯鸿鉴提出“同班生徒,同唱一歌,调其律,和其声,互相联合,声气一致,可引起儿童之共同心”③,明确指出学堂乐歌可以起到培养 “共同心”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国民意识的养成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同时,他还认为,学堂乐歌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即 “盖学校之有唱歌,凡历史、地理、修身、理科、体操等各科目,无不寓于其中;能使儿童口舌之间,引起各科之旧观念,而得新知识”④。侯鸿鉴还特别重视学堂乐歌的 “勉学”、“励学”功能,注重利用歌曲激发学生的向学心。他曾经创作过一首 《女子求学歌》,不仅勉励广大女性努力向学,还借用当时新的生理学研究成果,倡导男女平等思想。其歌词为: “同此管骸同此躯,学部须同求。脑纹组织细且密,颖慧让吾祷。珍重此天赋之资,艰苦不须愁。智育体育相研究,莫负那好春秋。”①他也曾为竞志女校创作了多首 《运动歌》,其中一首的歌词写道:“晚风起兮夕影遥,大家拍手竞相招,多旗赛步替换跑,踢球跳远且跳高,拉绳角力兴致豪,此境此乐让吾曹。”②此外,他还主张,学堂乐歌应与一般的政治动员歌曲不同,首先须“引起儿童兴趣”,方能达到 “陶淑生徒情性”③的教育目的。但当时的情况是,尽管众人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学校中的音乐教师多为外国人,音乐学习内容也多为外国音乐。由于语言和宗教等原因,外籍教员很难担任学校音乐教育重任,特别是难以承担国人期望通过音乐培养国民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目的。以至于梁启超曾经说过:“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④侯鸿鉴在无锡开办竞志女学后,积极聘用有留日背景的中国教员,如周佩珍、侯鸿鉴、夏素非等均为女学的乐歌教员⑤,改变了当时学校中乐歌教学完全由外国人担任的状况。由于合适的学堂乐歌不多,侯鸿鉴就亲自创作并改编了很多歌曲。如他创作了《始业歌》和 《休业歌》,让学生在竞志女学开学和放假时举行的始业式和休业式上歌唱。《始业歌》的歌词是:“凉风拂袖,暑气渐消,已是新秋到。几多同学,联袂偕来,握手殷勤道。姊乎妹乎,振刷精神,莫使光阴草草。欲令吾进步胜故吾,还是读书好。”《休业歌》的歌词则是:“忽忽韶华,眼底云霞,一曲和琴奏。此间修业,学期已周,自问进步否?暂时休假暂时离,岁月不可留。愿同学姊妹,来月开校毋落后。”⑥这些乐歌既切合情境,又有强烈的劝学意味。同时,为了规范教学,侯鸿鉴也注重搜集、整理、保存学堂音乐,他在 1906 年和 1907 年连续出版了 《单音第一唱歌集》⑦和 《单音第二唱歌集》⑧,作为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单音第二唱歌集》中还收有一首 《唐乐府清平调》,侯先生在这首歌曲的后面写了一段 “附识”和一段按语,记录了这首乐曲的由来。它是由无锡留日学生华倩叔在 1905 年留日期间从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米次郎处获得的。虽经有学者考证,该乐谱可能为明谱而非唐调,但这对于研究明代俗乐也不失为一个宝贵的资料。
2. 强调体操教育,养成女子健康体魄
长期以来,中国女子的身体锻炼受到了极大的忽视,特别是缠足的陋俗,对女子的身体破坏极大。侯鸿鉴认为:“体育为女子所缺乏者,故注重体操一科。”竞志女校在侯鸿鉴的倡导下特别重视女子体育,在开办之初就开设了体操课,由侯鸿鉴本人亲自教学。这一做法,要早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南京女子美术专修学校、湖南第一女学校等同类女校。“所教授之各种体操,除依普通小学及中学程度外,选择东西洋体育书合于女子应用之各种操法,务合于生理的卫生的美的各种游戏及行进等法,以补中国女子之缺陷。”⑨为了促进女子体育更好地开展,侯鸿鉴在竞志女校专设体育补习会,并专门增加了“体魄矫健”证书的奖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重视增强体质。20 世纪 30 年代,竞志女中及其学生曾经多次代表江苏省出席全国运动会,在女子篮球、垒球、田径锦标等项目上表现出色。
3. 利用职业教育达成女子经济自立
为了增强女子的职业能力,侯鸿鉴另设手工科为特课,分绒绳、编织及抽丝。后来还专设绣工研究所,添设家事课,教授缝纫、烹调等,进行女子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和实际教育。1911年,竞志女校曾评选出 120 余件作品参加南洋劝业会展览,得金、银牌及其他奖章共 60 余枚,其中得金牌的有 3 件。此外,竞志女校还附设艺术专修课,教授铅笔画像、造花等,以提高女性的艺术修养。4. 突出女子的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作为无锡颇负盛名的教育人士,候鸿鉴除了致力于女子教育事业以外,还积极参与一切与女子教育有关的社会活动,力争改变歧视女子的封建观念,开化社会风气,为女子教育的倡导扫清障碍。他还积极筹建教育会,呼吁设立图书馆,重视教育视学和考察等,为女子教育植根于社会并改造社会。候鸿鉴认为,发展女子教育的第一步便是破除社会陋习对女性的迫害,因此,在开办竞志女学的同时,他与妻子冰兰女士一道,发起成立了 “天足会”,让中国女性从小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针对中国女子科学知识水平尤其不足的状况,候鸿鉴于 1908 年主持成立了无锡女子理科研究会,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妇女的科学素养。
(三)采用新式教材教法
1. 新式教科书的编撰教科书是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和保证,候鸿鉴在办学过程中,除了采购文明、中华、图书、商务各书局的课本之外,学校还自编了一些图书,其中由他个人编著的就有 《高等小学女子修身课本》、《乡土历史及地理》、 《单级教授法讲义》、 《保姆学》、 《竞志杂志》、 《 刀体操法》、《范教及试教之教授案》、 《初等文法教科书》和 《最新式七个年级教授法》等。2. 教学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上,候鸿鉴吸收了赫尔巴特教学法,于 1914 年出版到了 《最新式七个年单级教授法》①,系统论述了我国单级学校的设备、编制、教授、训育及教师资格等。在论及单级小学校之教授及教授案时,明确指出: “践教授之段阶,执隔阶而揭其顺序,方法之大要。”又在各教科教授之方法一章中,具体阐明了预备、提示、总括、应用 ﹙或提示、练习、应用﹚的教授阶段。②虽模仿日本教学论的成分很多,但还是作了一些适于我国实际的变通尝试。3. 实物教学。候鸿鉴时时都在考虑改善竞志女学的教学,十分倡导实物教学。例如,他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自制标本,其中动植物标本数十种,矿石岩石标本 170 余种,都是他游历全国各省甚于世界各地时留心搜集的。这在当时的学校教学中算得上首屈一指。4. 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训导。候鸿鉴在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余,每周还要抽 15 分钟至 20 分钟时间,对全校学生行训话,讲上一周偶发事件、本周应完成工作和训导;每周还要抽半个小时与寄宿生谈心,讲格言、中外故事、关于女子与家庭,以及他在各校所见的可效法的事、他所经历的人生困难,等等,鼓励学生自强自新。#p#分页标题#e#
结语
候鸿鉴是一个殚精竭虑的实干家,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示范。相较于高深的教育理论,侯鸿鉴的女子教育思想更加通俗易懂、因地制宜,因此也更加适用于当时中国的教育实践。而他的女子教育实践由于因时因地而异,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因此他的女子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也得以更加密切。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侯鸿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创办的竞志女校。时人曾对此评价:“人之建设学校,或为小学,或为中学,或师范,或专门,苟有兼营,大抵如中学师范之有附属小学而止,竞志则以一校而蒙养园、初小、高小、中学、师范咸备,其难能者二也。热心者流浃其精神能力,为地方提倡教育不乏人,或则经始艰难,基础既定,委之而去,或则维持困苦,将伯无人,戛然而止。侯君则始终自任,绝无倦意。”①他的这份坚持与其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教育改造社会的信念是分不开的,侯鸿鉴认为国之不振关键在人,人之不振关键在教育,而中国女子教育的落后是人之不振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开办新式女校,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来养成女子健全的人格,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达成女子的经济独立,从而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侯鸿鉴还致力于各种社会活动,长期担任教育行政官员,他 “奔走教育职务,南北驰驱,筋疲力尽”②,这为其教育实践提供了更为便利通畅的渠道和更开阔的经验基础。由于长期的一线教育实践和担任教育行政官员,侯鸿鉴积累了丰富的女子教育经验。1916 年,在历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暨师范校长会议上,他提出了 《关于女子师范特别注意之事项》议案,被教育部采纳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