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

时间:2023-10-12 09:45:37

导语:在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科和临床医学的差别

第1篇

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敬业与奉献是医生的天职。人民的好医生韦加宁教授心中始终装着病人,时刻想着病人。为了病人,他无怨无悔地奉献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韦加宁教授说过:多做、多传、多教,等于活了好几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韦加宁教授的“做人”准则集中到一点就是“敬业”。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许多医生,他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医生,他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深深地激励着许多医生。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个终身吃苦奉献的过程。著名医学家张孝骞院士曾指出:“坐而言,立而行。一个临床医生,他的眼睛必须始终盯住病人,不能有任何的松懈。”作为一名医生,若不敬业,就谈不上奉献。只有敬业,才能为病人解除病痛;只有敬业,才能拯救病人;也只有敬业,才能成就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好医生。

其次,要富有爱心。医者父母心。医生不应要仅以治病疗疾为本职,更应以关爱病人为己任。医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遗憾的是,由于美学的长期“缺席”,医学中的人文问题被限制在伦理学范围内的抽象循环论证中。医学的本质乃“人学”。在实践中,医学科学与技术、医学手段与治疗、医学效果与评价、医学制度与政策都要以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考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观念上,医生应本着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观念对待人的生命健康。医学的本质不是人与医疗设备、人与药物、人与实验检测数据等的问题,而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人的问题反映在医学中常常表现为人性中对生命平等、健康公平、医学公正的渴望与医学现实之间的矛盾,理论上人之生命的宝贵与现实中人之生命的无助与脆弱在医学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医生,我们应努力去满足患者的那种渴望。病人需要关爱,医生的关爱有时能弥补药物的不足,富有爱心的医生无疑会给病人增添一种促使疾病康复的能力。

再次,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是医务工作永恒的主题。不言而喻,医疗单位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如果没有病人,医务人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说,在医生的眼里应该只有病人,病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病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病人至上”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询问病史时要仔细、态度要和蔼,在为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在给病人做任何一项医疗处置(如换药、手术等)时不但要操作规范、轻巧,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损伤。在接诊病人时,医生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需,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始终坚持病人至上、生命至上的准则。行医时应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种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只有对病人高度负责,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当我们遇到有的病人因客观条件所限不能明确诊断时,应该介绍病人到相关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而每当病人返回来时告诉我们其病情已得到确诊,作为医生,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病人。我们也曾通过细心地为病人做物理检查而发现大医院没有发现的病症,这并不表明我们的水平高,而是因为我们做得题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当抢救危重病人时,无论是三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与死神争分夺秒,为病人采取一切救治措施,并常常身心疲惫地守候着病人;当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时,我们感到我们工作的价值,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最后,要勤于学习。当医生就要终身当学生。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吴英恺院士说过:好医生或坏医生的差别在于“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为谁服务不言而喻,如何服务则大有文章可做。要想把病人服务好,首先得有高超的医术;要想有高超的医术,就要勤于学习。医学科学深奥无底,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当医生的只有勤学习、多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才能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医术与医德得到更加完美地统一,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要成为一个好医生,首先要有一颗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善良之心,其次要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要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钻研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医德和医术是医生的灵魂,而支撑这灵魂的是医生的品格。

医疗检查,该怎样面对普通人

施桂玲

一个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检查时,如果检查得足够彻底,患者会经受许多不必要的折磨,并白白地支付许多昂贵的检查费用;如果检查得不够彻底,又可能错过一些严重的痰病,延误治疗。问题在于,一个医生往往很难确定该把检查进行到何种程度。因此,很多普通人认为,没有感觉不适就去接受医疗检查是不明智的。

目前,由于医疗知识和信息来源的不对称等原因,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而患者则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有病或没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舒适或不适,是一个主观感受的过程。

有些疾病,早期虽然没有病人能觉察到的明显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难被医生发现。比如患者身体某处长了一个小疙瘩,无红、肿、热、痛,而且小疙瘩一段时间内能自行消失,就需要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最近的身体状况,并在一大堆主诉中找出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在心中明确考虑为某种疾病后再针对该疾病,让患者做例行的相关检查,这样就能发现疾病。这需要医生经验丰富,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检查的彻底程度,不让患者做无谓的检查。

有些疾病只有经过彻底的检查才能被发现。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地域广阔,地区差别很大,疾病的种类繁多,有很多痰病不是仅仅通过望、闻、问、切就能诊断出来的。人们常常将疾病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大科类,但是每个科类下面都有很多的痛种,各个病种的临床表现又各不相同。详尽的检查,从最基本的做起,一项一项地筛查,十分重要,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评估和判断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些严重疾病,一旦发展到病人有明显不适症状时,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很多疾病,都有一个潜伏期,或三五个月,或一两年,或十多年,脏器功能的损害又常常是在潜伏期的时候开始发生的。此时。病人可以无任何不适症状,机体自身可调动防御体系与致病因素对抗,这种对抗是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的。如果防御体系战胜致病因素,则疾病就会停止发展,否则就会进入前驱期,患者会逐渐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破坏身体的各种机能,甚至出现脏器功能的衰退。

所以,在医疗行为中,医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医学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患者不是医疗行为的客体,而是整个医疗行为的主体”的观念,在为患者选择最佳检查方案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并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做与不做某项检查,应该由被检查者来决定。

第2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消化内科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又称实证医学,是近代新兴的一门学科,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以医学经验为主,前者强调科学研究证据,并在最佳方案上建立医疗决策[1]。医生通过EBM准确、严谨地获取最佳医疗依据,结合自身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从患者角度出发,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2-3]。将EBM思想引入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循证医学思维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措施。该研究对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临床实践的2013级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循证医学应用于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培训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58名在该院消化内科临床实践的2013级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9名实习生进行传统临床带教方法,其中男生16名,女生13名,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2.52±1.26)岁;观察组29名实习生进行EBM的临床带教方法,其中男生15名,女生14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2.34±1.37)岁。两组实习生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针对消化内科特点,观察组学生开展基于EBM的临床带教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基础知识学习:带教教师详细讲解如何应用网络数据库查阅文献,让学生掌握查阅方法;②选择病例:选择消化内科经典病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明确诊治思路;③小组合作:每五人一组,利用学校数据资源及科室临床病案,找出研究证据;④小组分析: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文献查阅情况,针对问题给出小组结论;⑤病例讨论:老师进行病例讨论、点评,并对所有问题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影像及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对照组学生实施传统带教方法。

1.3教学效果评价

带教期结束后,通过消化内科学相关理论知识考试以及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考评,评估两组学生临床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病案分析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通过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包括自学能力、文献查阅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等方面调查。

1.4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n(%)]表示,采取χ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临床考评情况比较

带教期结束后,观察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病案分析能力及临床科研能力上均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知识掌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学生能力培养情况比较

通过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观察组学生在自学能力、文献查阅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对教学方法认可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循证医学是新兴的一种教育方法,目前虽然尚未十分完善,但其在医学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4]。医生结合自身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通过检索工具搜集证据得出最佳医疗决策,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消化内科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学科,不仅具有病种复杂、知识面广、知识点散等特点,同时涉及消化解剖、生理、病理等多门学科,是医学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与热点[5]。通过循证医学进行消化内科临床医学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分辨真假的辨别能力,并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点[6]:①提出问题,消化内科患病情况较为复杂,学生可从病因、治疗方案、诊断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②收集相关证据,从问题出发,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搜集最新证据;③评估证据,对搜集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客观、严格评价,做出最佳方案;④实施证据,临床治疗为患者选用最佳诊疗方案;⑤疗效评价,通过治疗后效果评价证据的价值,并提出改善建议。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教育,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EBM相关知识培训,通过EBM实施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保证EBM教学方法顺利实施。通过EBM教学后,研究发现,观察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89.47±7.18)、病案分析能力(90.84±7.35)及临床科研能力(88.48±6.14)上均优于对照组学生(76.12±5.09、72.58±6.74、76.67±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建成[7]的研究也表明,循证医学组学生的实践技能(88.5±7.1)、病案分析能力(91.2±4.5)较传统带教组学生(75.3±6.2、71.8±5.3)有显著提高,与该研究结果一致;两组理论知识掌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BM教学方法在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病案分析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上有很大帮助,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观察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与传统带教无差别,表明EBM教学能够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8]。带教结束后,通过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观察组学生在自学能力(82.76%)、文献查阅能力(93.1%)、临床思辨能力(79.31%)、医患沟通能力(75.86%)及对教学方法认可程度(96.55%)均高于对照组(58.62%、51.72%、51.72%、48.28%、6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BM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文献检索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大量最新的医学信息,大多数同学对EBM教学方法持认可态度,说明EBM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综上所述,循证医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并建立良好医学观念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凌,方利洲,张剑青,等.循证医学在呼吸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研究[J].昆明医科人学学报,2013,34(7):153-157.

[2]江艳,徐玉善,蒋世钊,等.循证医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5):89-90.

[3]肖帅,方敏,刘龙飞,等.循证医学模式在外科腹痛本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28):344.

[4]纳玉辉,刘梅,段晶,等.引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儿科临床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7):54-55.

[5]唐寒梅,高迪,达哇卓玛,等.循证医学模式对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3(6):92-93.

[6]罗秋育,林揆斌.循证医学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实践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3):19-20.

[7]包建成,刘俊芬.循证医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影响[J].医学教学,2016,16(8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