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5:38
导语:在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Teachers are the first resources of education. The lack of teacher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the aging of the teachers are the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ging status of teachers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Meizhou is as follows: the aged teachers are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teachers' aging is uneven,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s is unbalanced, and the aging of primary teachers is faster than that of middle school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re: the state has not enough investment in the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young teachers are not imported well, and the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in Meizhou are backward. Young teachers overstating call.Based on this, from the government, Guangdong Province, Meizhou City, schools,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teachers, change the negative factors for education valuable resources.
Key words:underdeveloped areas, teacher's aging,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教师问题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现象与突出问题,欠发达地区教师老龄化问题尤甚。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1]。参照人口老龄化定义,教师老龄化可以理解为教师队伍中因年轻教师数量减少、年长教师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教师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2]。教育是一项年轻的活动,教师老龄化,尤其是心理老龄化给基础教育发展带来许多弊病,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梅州市欠发达地区(指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梅县四个县)义务阶段教师老龄化的现状与对策为研究对象,以期探索促进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促进教师人才资源开发,推动广大欠发达地区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使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得到优质均衡地发展。
一、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老龄化现状
为了研究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老龄化现状,笔者通过发放调查表对梅州市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梅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老年教师年龄高于全国平均值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和高校教师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中40岁以下占56%,高校教师中45岁以下占71%。”[3]然而梅州市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情况却与国家统计结果大有出入。从表1可以看出,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40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67%,低于全国的56%的比例;而41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为59.33%,高出全国平均数15.33%;其中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为18.60%,占总人数的两成。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将教师老龄化的年龄界定为50岁以上。
(二)各县教师老龄化程度不等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各县教师老龄化程度各不相同。在各县区中,蕉岭县以50岁以上的教师高达25.63%的比例“高居榜首”,大埔县以20.1%的比例次之,丰顺县以17.93%占据中间位置,梅县则以比例15.05%位列最后。
(三)教师年龄结构失调
梅州市欠发达地区教师年龄结构失调,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小,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大,比例几乎是3:7,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调查显示(见表1),蕉岭县、大埔县、梅县、丰顺县的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均超过15%。而各县年龄在30岁以下和30-40岁之间的教师所占比例分别在8%-11%和18%-35%之间。
(四)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高于中学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明显比中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小学教师的年龄普遍比初中教师大。小学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比例为38.92%,41以上的教师人数比例为61.08%;初中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比例为43.50%,41岁以上的教师人数比例为56.50%。有些乡镇小学教师老龄化程度十分显著,如丰顺县砂田镇50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42.25%,大埔县光德镇50岁以上的小学教师占43.56%,几乎一半教师成为“爷爷教师”“奶奶教师”。两者相比,小学40岁以下的教师人数比例比初中的比例低接近5个百分点,41岁以上的教师人数比例比初中的比例高接近5个百分点,说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学段越低,老龄化越严重。
二、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老龄化成因
为了调查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笔者对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整理如下原因。
(一)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不够
从宏观来讲,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2012年教育投入甚至占GDP比重4%。但是从各种现象来看,由于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长期欠账造成本身底子薄,基础条件差,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济投入依然不足,导致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一时难以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既使得职前教师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任职,又使很多初到该地的青年教师不能“安心从教”,以致纷纷外流,到市里、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4]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颁布执行的相关教师优惠福利政策虽然很多,也给予了欠发达地区教师相对多的优惠与福利,试图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去欠发达地区任教,但是效果不佳,因为这些优惠与福利跟发达或较发达地区的基本报酬相比,如同九牛一毛。因此欠发达地区无法纳入新的师资力量,于是留下的更多是当地的年龄较大的教师。
(二)青年教师进口不畅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生源减少以及教师编制比例限制等原因,梅州市欠发达地区教师编制总体上基本饱和,甚至超编,如大埔县西河中学全校现有教师56人,但学生只有268人,师生比为1:4.79,大大低于国家关于农村初中师生比标准1:18的规定。但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却是紧缺的,该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名教师要上几门课,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2.国家颁布延迟退休方案,挤占了年轻人的就业岗位。2017年延迟退休方案就会出台,届时老教师不得不延迟退休,而因为编制和岗位有限,就造成了年轻教师进不来,就算进来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岗位的问题。
3.对大学应届师范生毕业生的录取要求太严格。其中以大埔县县城为例,现在的县城教师招聘都是以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条件,限制了普通本科和大专的师范毕业生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县城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速度。
(三)梅州市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留不住人才
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体现出:
1.工资待遇落后
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应该不低于公务员”,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却很难做到。由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不如广东省其他城市,教师教学生活环境差,工资也比其他城市教师的低,城乡和地域的这些差距造成了许多优秀骨干教师的外流。优秀教师大量流入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中青年教师严重缺编。以大埔县为例,加上政策支持和补助,新教师的工资基本达到3500元,县城地区教龄在二十年以上的老教师有5000元以上,农村的就4500元。而以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盐田区为例,该区单是临聘教师一个月的工资就均在4000-5000元之内,而在编教师的工资也在7000-9000元之间,更不用说给教师的福利了。
2.教学条件差
由于梅州市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还有许多学校校舍简陋、图书资料缺乏、师资水平低等,一些学校教室的桌椅已破旧失修,教师没有多媒体办公设施等。这样的情况下,很少有师范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学校任教,即使有年轻教师分配到梅州市欠发达地区从教,因为教学条件差或其他原因,学校也很难留住这些教师。
除上述原因外,教师子女安排、住房、福利政策等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
(四)年轻教师心理素质薄弱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再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其中都有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那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只是麻木地例行公事,仅仅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生存途径和手段,而并未真正认识到“教师”二字背后的神圣意义。很多刚毕业的应届师范生只是一心奔着拥有高薪资的发达地区去寻求岗位,而面对急需青年教师的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却拒之千里,恐惧于欠发达地区的恶劣生活环境与教学环境。也有一些青年教师抱着满腔热情初到欠发达地区任教,最后却因吃不了苦,心理承受力不足,而选择放弃,流向发达地区任教,最终留在本地的还是中老年教师。由此可见,教师的薄弱的心理素质影响了欠发达地区新教师的引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老龄化。
摘要: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对苏州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居民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同时对深化与推进苏州垃圾分类提
>> 苏州市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苏州市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苏州市中学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苏州市居民家庭过期药品处置现状调查 苏州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 苏州市2002~2005年居民死亡资料分析 苏州市中学开展“阳光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苏州市姑苏区常见乡土树种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苏州市外商投资现状分析 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 苏州市湿地保护现状与优化对策 苏州市社区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调查 苏州市农业保险调查 对苏州市职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苏州市大气污染状况与主要污染源的调查分析及防治对策 苏州市2007年居民全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苏州市居民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苏州市沧浪区居民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苏州市平江区儿童常规基础免疫接种率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宗文雯.《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力争2014年出台[EB/OL].[2012-10-15]..
[3]苏沛沛.浅析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及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启示[J].中国外资,2011(8):212.
[4]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养一社区举行“垃圾分类动起来”志愿服务趣味运动会[EB/OL].[2012-12-6].http:/Newsdetails.aspid=56177.2013年4月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4期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呈现老龄化逐年加速的趋势,“未富先老”的特征显著。与全国一样,宁夏也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老龄化。宁夏于200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地区。本文将通过分析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及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宁夏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于2009年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而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尽管如此,宁夏的老龄化情况仍不容乐观: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少比急剧上升。据如下统计数据图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少年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老少比也随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宁夏少年人口比重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经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持续增长,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长远超200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老少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据相关部门预算结果显示,2025年以后宁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20万,到2030年宁夏老年人口将接近142.5万人,较2014年增加约60万人,年均增长4.58%。据此宁夏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未富先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老龄化程度同水平的发达国家。而宁夏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速度,但是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宁夏惠农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成为宁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区)。宁夏红寺堡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3.8%,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宁夏老龄化程度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7.1%,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宁夏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剧上升,且宁夏人均寿命不断增加,高老龄人口多。宁夏人口老龄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增加的双面影响,从而导致宁夏人口结构向老年型发展。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老年人口仅仅消费年轻时的储蓄,没有劳动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会出现其储蓄率为负的现象,社会储蓄率将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据经济投资量:
可知u若减少,则经济投资量也将会减少。根据宁夏老龄化人数增长快、高龄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宁夏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总体储蓄水平u降低,从而影响宁夏的资本积累。且未来宁夏老龄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着宁夏家庭收入用于医疗保健等养老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储蓄率将进一步降低。那么宁夏经济的投资量也将会进一步将减少。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担的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养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将逐渐增大,而这些问题都将使经济生产中的在投入资金减少。
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
表明在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少、待遇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低,导致宁夏经济发展落后,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才、技术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龄化给宁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虽然宁夏是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然而由于宁夏进入老龄化时间段,老龄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宁夏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机遇,因而大力发展宁夏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宁夏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上对老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宁夏传统老年产业产品的层次低且种类少,现代老年产业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娱乐等相关的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因此解决目前宁夏老龄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宁夏老龄产业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医疗健康 投资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5]丁丹,贺平鸽,胡博新.医药行业:宏观数据库[R].国信证券,2013.
>> 兰州市虚拟养老院呼叫中心构建 基于兰州市域物流发展前景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模式 兰州市健身俱乐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饭店业创建绿色饭店对策研究 兰州市饭店业推广绿色饭店对策研究 关于兰州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兰州市绿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兰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 兰州市普通高校羽毛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多元文化视角下兰州市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前景问题研究 兰州市居民享有体育信息服务调查研究 兰州市与相邻地州市之间边界效应研究 兰州市城关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兰州市城关区城管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兰州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高校体育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促进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兰州市城区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n=C01
[3] 刘同昌.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青岛市老年人入住社会养老机构需求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01(2)
[4] 何香莲.“虚拟养老”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以苏州市虚拟养老院为例[D].2013
[5] 马斯洛.激励与个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 童星.正面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2015(12)
[8] 张晓亚.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研究[D].2016
根据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者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则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科技和医疗条件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中国老龄化呈现加速态势。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0.85‰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271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4%,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比,2年内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上升了0.5个百分点,说明中国老龄化态势已非常严峻。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内蒙古作为一个资源丰富、面积广大的自治区,其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稀少,因而有其特有的人口老龄化特征。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等方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分析内蒙古地区的老龄化现状及其特征,对未来内蒙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及其影响
根据1953-2010年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展现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的演变历程。
图1 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比例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图1,内蒙古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从1953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4%上升到2010年的7.56%。具体看内蒙古的老龄化发展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内蒙古人口老龄化进程在21世纪后加剧
内蒙古人口发展有一定特殊性,20世纪90年代之前,内蒙古人口老少比低于15%,属于“年轻型”人口结构。从1990-2000年其老少比从14.2%上升到26%,10年内快速迈入“成年型”人口结构。内蒙古2007年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12%,内蒙古由此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其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56%,3年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0.44%。因此,虽然内蒙古迈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稍晚,但其步伐较快。
(二)老龄人口增速快于总人口增速
根据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2000年、2010年内蒙古地区人口总数分别为2145.65万人、2332.33万人、2471万人,人口总数增长速率分别为8.7%、5.95%,而老龄人口在三次普查中人数分别为85.99万人、128.46万人、187万人,增长速率分别为49.38%、45.57%,老龄人口增速分别是人口总数增速的5.6倍和7.7倍,充分说明内蒙古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
(三)人口老龄化推力为底部老龄化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不断下降,内蒙古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呈现底部老龄化,主要表现为少年儿童人口下降速率高于老年人口上升速率。从1982-2010年,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5.52%下降到14.1%,年均下降0.8%,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3.61%上升到7.56%,平均每年上升0.15%,约为前者的五分之一。
(四)老龄化程度城乡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水平条件等方面差异,城乡之间老龄化进程存在一定差别。2010年,内蒙古城镇总人口为1272.0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96.78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比重为7.05%。乡村的总人口为1098.6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90.03万人,占乡村总人口比重为8.2%。无论是老年人口数量还是老龄化程度,城镇均高于乡村。
三、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一)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口老龄化提高速度快于全国
如图2所示,从1953年的数据看,内蒙古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2.9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4.42%,比内蒙古高出1.45个百分点,且从1964年之后一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说明内蒙古的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看,1990年之后,内蒙古老龄化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0-2010年,20年间老龄化程度增长了89%,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则增长了59%,前者增长速度是后者的1.5倍。
图2 内蒙古与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比较
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内蒙古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64年开始,不管是内蒙古还是全国,人口总抚养比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64-1982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了27和18.08个百分点,内蒙古人口总抚养比下降幅度大于全国。内蒙古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964年开始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快速上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内蒙古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体从50年代开始就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三)内蒙古总和生育率低于全国水平,但其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快于全国
从1990-2010年,内蒙古总和生育率从2.1下降为1.07,全国总和生育率从2.31下降到1.18,分别共下降了49%和48%,内蒙古略快于全国。总和生育率的下降必然导致少儿人口的比重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并且变化强度基本一致,这就是内蒙古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对快于全国的主要原因。
(四)内蒙古和全国城乡老龄化程度都存在差异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内蒙古城镇中65岁及以上老人占城镇总人口比重为7.05%,乡村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8.2%,城乡差距1.05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城镇总人口为67000.5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225.4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比例为8%,乡村总人口66280.5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667.29万人,在乡村总人口中比重为10.06%,城乡老年人口比重相差2.06个百分点,该差异高于内蒙古城乡差异水平。
四 、比较的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
(一)比较的结论
内蒙古老龄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其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间也比全国要晚,但内蒙古人口老龄化提高速度稍快于全国。内蒙古与全国老龄化主要原因都是计划生育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从而老年人口比例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存在是内蒙古和全国都面临的问题,农村地区老龄化趋势严峻。总体上,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相对全国来说还较低,面临的老龄人口各方面问题不算太严重。虽然内蒙古整体人口老龄化形势不如全国严峻,但由于内蒙古老龄化速度稍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内蒙古老龄化问题及其未来的社会问题不容乐观,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内蒙古老龄化问题。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老龄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对老年群体正当权利和利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使老年人相应权利、利益和地位得到合理保护,伦理道德上立法要做好相关准备。
加快完善适应老龄化发展的、覆盖范围广和形式多样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问题。按照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原则,推进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要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和保障力度,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则是先逐步加大覆盖范围,发展多种类型的保障,然后再慢慢加大其保障力度。
适度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和医疗队伍建设。老年群体不断增多,政府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的投入,恰当安排医疗卫生资源,增加城市和乡村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完善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为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衡量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结构即称为“老年型”。根据上述标准,甘肃省已经在2005年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于近年呈现出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势必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深入分析研究该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相关措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间的矛盾,进而促进甘肃省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当前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结构特点
自2005年甘肃省进入老龄化阶段以来,老龄化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2006年我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5%,2007年为7.49%,2008年为7.58%,2009年为7.59%,2010年达到了8.23%,逐年增长的数据表明了我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稳中有升,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近年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如表1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0—14岁人口比重除2005年外,呈逐年下降趋势;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少比越来越大,并呈现出加速状态。另外,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未来几十年甘肃省人口将出现总量持续增长、人口年龄结构老化迅速的基本态势,将迎来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发展趋势充分表明,今后甘肃省的人口不仅是数量过多问题,还交织着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二)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较大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具有两头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寿命得到大幅延长而表现出的城市人口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在农村表现为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流而使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由于经济条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城乡间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不同步现象。
(三)甘肃省目前尚处于“人口红利期”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这一时期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储蓄和投资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被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根据甘肃省人口年龄结构发展数据统计,近10年全省0-1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5-64岁人口总量和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 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和比重呈逐年上升势头。国际上一般认可的“人口红利期”人口抚养比例小于50%,根据国际通用标准,现阶段甘肃省总抚养比不超过40%,尚处于“人口红利期”。本时期省内劳动年龄段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负担系数最小;另一方面,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使全省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四)老龄化现象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三者大致同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生育意愿并非是主动选择性的降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就到来了。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约1000美元。在国家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未富先老”。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5年以来GDP总量与人均GDP两项指标虽然在不断上升,增幅也较快,但GDP在全国比重中不足1%,排列位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27。甘肃省在全国属于较为贫困的省份,在200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仅为913美元,“未富先老”表现极为突出。
二、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
针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水平、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水平提高。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使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人口人均寿命已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了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从而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渐加快。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使甘肃省乃至全国生育率大幅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孩子作为增加家庭劳动力,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由于生育、养育及教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使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速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再次,甘肃省人力资源的全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甘肃省内劳动力资源向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流出,虽然也有从其他地区流入甘肃的劳动力人口,但综合双向流动来看,净流出人口为正数。从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占绝大多数。针对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不同步的现象,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与外出流动人口也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甘肃省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加速引发农村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长期在家留守,造成农村空巢老人增多,使得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
三、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甘肃省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无论是从劳动力供给能力、储蓄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保障哪个角度考虑,越发庞大的老龄群体都向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而言: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鉴于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人口老龄化在未来若干年会导致退休年龄人口的增加并相对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但如果老龄化速度过快,则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影响全省经济的发展。另外,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结构老化,由于老龄人口对于新兴高科技行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学习掌握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现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致使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 阻碍此类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发生脱轨,降低全省综合竞争力。
(二)人口老龄化储蓄水平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青年时期会更加注重储蓄,以备年老收入降低后的不时之需;进入老年后,则会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意愿会产生减退效果,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总储蓄水平的降低。由于储蓄恒等于投资,对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储蓄减少相当于投资减少,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甘肃省虽然还尚处于人口红利期,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未来若干年,随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省内储蓄率会呈下降趋势,影响全省投资水平。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消费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引起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化。人们在进入老年后,对住宅建筑、自身教育学习、高端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减少;对保健品、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社会总需求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甘肃省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悄然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老年专用物品、保健费、医疗费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总量也增加了不少。
(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老龄人口的增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有效供给降低,由于甘肃省的地缘劣势,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在甘肃省很难从兄弟省份吸纳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本土大量较低素质劳动力却得不到合适的工作,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不一致成为甘肃经济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满足老龄人口精神和物质需求的产业在甘肃省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旅游、陪护、老年人专属用品等,面对突出的产业矛盾,甘肃省还未作出及时的调整。
(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由于为数众多的老龄人口的出现,社会抚养的负担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上升使得现行的养老保险发生困难,对养老金支付能力提出了挑战。从下图可以看出,甘肃省自2001年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增大,即青壮年劳动力的抚养压力不断增大,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抚养比会加速增加,这对甘肃省这个并不富裕的省份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
四、应对甘肃省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迟早要面对的现实、是不可避免的人口过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这个阶段既然来了,我们应该做好周密的安排部署,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充分考虑清楚,并做好应对准备,从思想上战胜这个人口问题。
(二)加快甘肃省地区经济全面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从目前甘肃省地区经济发展来看,传统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过程,会逐步被社会发展进程淘汰,产品竞争力的减弱会带来经济效益的递减,劳动者收入的相对下降,长久看来,社会保障资金的集资能力也会相对减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高附加值产业的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建立起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全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最终达到保障体系的全覆盖,转变过去养儿防老的观念,走上社保养老的新路。总之,应将城乡人口全面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突破过去只有城市在职职工才能够参加养老保险的高门槛。
(四)积极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老龄人口特殊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会形成一个市场广阔、潜力无穷的新兴产业——老龄产业。甘肃省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后,相对滞后的老龄产业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综合需求。如果甘肃省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完全可以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到来发展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环顾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我们会发现,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达到相对富裕、文明、安定之后的必然产物。甘肃省作为我国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压力,真正创造出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
参考文献:
[1]袁静.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人口老龄化.2008.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住宅;投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重庆老龄化的趋势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重庆老龄化趋势。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数占国家总人数的7%或6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以上时,即标志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渐渐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成为重庆人口发展的一个趋势。截至2009年,重庆常住人口2,859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325.35万人,约占总人数的11.4%,表明重庆已成为老龄化的城市,且人口出生率比2008年降低0.2%,死亡率降低0.1%,可见未来几年重庆老年人口有增加的趋势。
(二)重庆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不仅对老年人自身带来了问题,同时也给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1、对重庆养老负担的影响。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此外随着重庆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使重庆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城市。重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其结果必然是加大了重庆社会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压力,如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多,势必导致养老保险费用的增加等,此外,老年人患病的几率增大,对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
2、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劳动适龄人口逐渐老化,尤其在2025年到2040年之间,是重庆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和人口高龄化的高峰时期,低龄人口的数量减少,老龄人口的数量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速,其结果使得重庆成为一个老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而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到时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进而使重庆经济发展缓慢和劳动生产率降低。
3、对老龄产业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老年人的寿命增长,老年人口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老年人对社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将会形成一个竞争性弱,开发潜力较大的老年市场。又由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特殊性,就要求了老年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老龄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将会为重庆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市场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将会不断的开发老人医疗用品、生活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旅游、老年大学等产业,拓宽老年消费市场,尤其是在高龄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对社会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大,因而,人口老龄化很可能对城市的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5、对税收、储蓄及收入的影响。重庆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而劳动力人口是税收的主要提供者,进而影响国家税收收入;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加,使得老年人口平均抚养费增加,养老负担系数提高,劳动力人口的养老费用支出大大提高,这样就降低了银行储率;在城市人口结构和就业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受赡养的人口数量增多,税收、储蓄减少,这些都将导致生产总值下降,进而影响收入分配。
二、重庆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住宅供需分析
(一)重庆市老年住宅现状
1、重庆现有的老年机构较少。截至2008年底,重庆市约有养老机构1,255所,床位64,374张。主城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接近100%,部分受欢迎的老年公寓存在排队一年以上才能入住的情况。可见,重庆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重庆老年人的需求,养老住宅的发展空间很大。
2、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面积普遍偏小,且户型设计落后。设施功能单一,未完全按照老年住宅施工标准进行建设,不能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功能要求,未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
3、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设施落后,且人员素质不高。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大部分是传统的福利院、养老院等,其配套服务设施落后,休闲娱乐更为落后,且医疗服务不完善。同时,重庆现有的老年住宅中缺乏大量专业的护理人员,除了要对老年人身体上的照顾,还要对老年人精神上给予关怀。
(二)重庆市老年住宅市场需求量分析。截至2009年,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壮大的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的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根据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调查,截至2009年,重庆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超过3%明确提出要入住养老机构,超过7%的老年人需要养老服务。由此可以测算得出,现有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重庆老年人的需求。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住宅的需求将会逐步提高。
(三)重庆市老年住宅市场供给量分析。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城乡养老机构1,255所,床位64,374张。其中:城镇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203所,床位23,983张(国办94所,床位13,160张;社会力量办109所,床位10,823张),但2008年重庆65岁及以上的人口有319.39万人,仅按5%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计算,全市还有接近15万张的床位缺口,可见养老床位供求矛盾突出,已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且重庆老龄化趋势加重,老年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养老机构的不足与老年人需求的增多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明显。
三、重庆老年住宅投资风险及对策
(一)政策风险。老年住宅带有的一定的社会福利性质,因而政府的政策扶持对老年住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房地产商投资开发老年地产首要考虑的因素。一般而言,政府会在土地的取得、贷款政策、税收等方面给投资者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投资者获得政府或多或少的政策扶持和鼓励,但目前有关老年住宅的支持政策太少,且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落实到位,如老年住宅使用水电气,仍按照商业住宅收费标准;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较难得到减免;相关税收政策优惠较少等,政府没有及时采取一些如给予老年住宅建设的专项拨款、税收优惠和资金援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住宅的发展。
站在开发商的角度,建议开发商应熟悉国家关于老年住宅方面的政策,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政府的优惠政策,就建设用地、养老服务设施、财务税收与费用等方面积极与政府进行洽谈,争取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减免相关行政费用,降低项目建设中的政策风险。
(二)市场风险。市场的需求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存活。市场需求量很大时,项目发展的空间就很大,反之,项目发展空间较小,项目存在市场风险。老年地产项目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产市场,必然面临新兴市场所要面临的市场风险。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其养老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牢牢占据统治地位,在很多老年人眼中,把老年住宅和养老院、福利院区分不开,认为去老年住宅居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在一些子女看来,则是一件不孝顺的事。可见,老年住宅尚未被社会真正认可与接受,此外,老年住宅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住宅的发展。
项目开发商应做好项目的市场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项目是以老人为本的建设宗旨,项目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减轻年轻子女的负担。要破除“只有孤寡老人才入住养老机构”、“送老年人入住老年住宅为不孝者”等陈旧观念。同时,项目开发者保证项目优质完成,在老年市场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适应市场的需求,为以后进一步的开发老年住宅做好准备。
(三)经济风险。老年住宅项目入住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因而项目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切身需要和人性化设计,才能受到老年人及其子女的热捧,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老年住宅不仅需要一个“无障碍设计”的生活空间,还需要有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如医疗配套设施等,其投资额一定高于其他一般的房产项目。项目投资额度较大,资金的回收期就会较长,项目运行管理中的财务管理难度也会加大,项目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就很难把握,使得项目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
开发商在争取政府有关费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可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差额部分向政府争取补贴。另外,可以发挥社会力量,建设老年人事业基金,通过慈善会、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慈善机构社会融资渠道筹措一定数量的老年住宅资金。
(四)运营管理和人才风险。入住人群的特殊性使得老年住宅项目开发完成后的运营管理绝不是一般房产项目的物业管理,老年住宅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更需要多种专业化项目(如医疗护理、学习娱乐等)的管理。老年人作为主要的入住人群,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和体贴入微的服务,因而老年住宅项目运营管理要求较高,项目运营需要大量素质较高的专业性的护理人员和服务型人员。
建议项目建设时应注重个性化服务理念,体现“以老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招聘一批具有专业资质的护理人员和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保障提供服务的质量。定期进行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同时,可加强非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加强员工储备,使得项目建设专业性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使项目进入良性循环。
(五)设计和施工风险。老年住宅的建设存在设计和施工风险。项目的设计直接关系着项目建设的功能,从而影响市场需求。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对住宅的功能要求自然不同于一般住宅的功能,对住宅功能的要求更加具体化、细节化,且由于老年人在收入水平、家庭观念、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时,对老年住宅的功能需求就会有所不同,老年住宅的设计就存在多样性变化的倾向。由于项目投资额较大,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资金是否按时到位的风险,存在进度风险、施工安全风险等。
项目设计前,应对老年人对住宅功能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调查对象尽量范围广,了解不同层面老年人的多样需求,避免在住宅使用中出现一些制约性的住宅功能问题,使项目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多样性需求。在项目施工期间,应加强项目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进行适当的记录,保障项目按期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以达到项目建设的目标,降低项目的施工风险。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重庆老龄化现状及老年公寓初探.
[2]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
[3]乜堪雄.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与产业对策[J].探索,2005.6.
[4]重庆市社会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专项规划(2009年-2010年).
[5]曹建芳.对新形势下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1.
[6]刘艺容,门佳蓬.老龄化-发展我国公寓养老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社会视野,2010.2(下).
[7]宋言奇,韩卫关.关于苏州市公寓养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
[8]由春桥,刘娜.哈尔滨市老年公寓行业发展存在问题研究[J].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老龄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045-01
1南京市人口结构概况
根据2010年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南京市人口总数为800374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数是1100642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3.75%,由于年龄性别等所造成的差异,在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在60岁以上总人口数的1100642个人中,其中男性老年人口数为543081人,女性人口数为:557561人,两者性别比例为97.4。
2南京市老年人口健康情况
人到老年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身体的健康,一般来说,男性老年人口的身体比较强壮,进而和他们的饮食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体现出来就是健康的差异化程度就会比较的明显,要么就是比较健康的状态,要么就是健康程度较差的情况的发生,这也在数据比例关系上得以体现。在健康的情况比例中,男性老年人口的所占的比例为:50.8,而女性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41.5;男性老年人口比女性老年人口高出9.3%;然而在基本健康的统计中,男性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为38.7%。女性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为45.8%,女性老年人口的比例比男性老年人口的比例要高出7.1%个百分比。
3南京市老龄化特点
3.1老年人口的总的数量在快速增加
根据南京是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010年的时候,南京市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10万,该数据已经超过了1990年南京市60岁以上总人口的一倍。即用了二十年时间,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翻了一倍还多。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在去年底也就是2012年的时候,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20万,根据预测,在到2015年的时候,该数据将达到150万,在2020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占到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总数量为200万。
3.2老龄人口高龄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按照学术界的一般划分标准,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划分为三个层次,低龄老年人口具体是指:年龄在70岁以下的老龄人口;中龄老龄人口:年龄在80岁以下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高龄老龄人口: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于老年人口的时间跨度还是非常大的,要大于20年以上。不同的时期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口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会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一个60岁的老年人还处在工作的激情中,而一个80开外的耄耋老人已经需要机构养老的护理。
3.3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素质也不断提高
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其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有较大的差异。一个人的受教育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文化水平、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这些对于养老服务的提供有较大的参考借鉴意义。根据前面的统计情况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与2000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男性老年人群和女性老年人群之间的受教育差距在逐渐地缩小,一些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也在显著降低。
3.4老年人口中平均寿命不断增加
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南京市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根据统计数字显示,1981年的时候,南京市平均期望寿命为72.24岁,到1996年的时候,南京市平均期望寿命为75岁,到2010年的时候,平均寿命为76.84岁,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的时候,南京市平均寿命为79.31岁,笔者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南京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1.5岁。比较以前,老年人平均预计寿命的延长,则说明养老的时间会增加。
3.5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不断上升
社会的老龄化会带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就是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不断上升,南京现在老年抚养比要高于全国老年抚养比大约6.7,从1990年开始,南京的老年抚养比一直呈现一个上升趋势,1990年到2000的时候,虽然抚养比也在一直上升,但是由于总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不是非常的迅速,增长的趋势不是非常迅速。
4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4.1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投入还是不足,政策的具体落实没有到位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是其中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内容,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就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化运作规律来进行操作。但是在这其中,需要政府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
4.2目前我们养老机构的规模偏小,数量也较少,管理水平较低
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机构养老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承担了很重要的责任,特别是一些孤寡老人,以及一些三无老人和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年人群,在专业养老机构中养老是他们度过晚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在养老服务比较发达先进的区域,在养老机构中床位的数量应占到总人口的7%,而目前江苏省所占的比例只有2%左右,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4.3在养老服务中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机构不够专业
在养老服务机构中,提供养老服务人员(包括正式的养老服务人员以及志愿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足,只是会一些基本的技能(烧菜等),如一些具有一定的的专业背景的服务(如基本按摩等)普遍不了解,同时养老服务机构缺乏具有较高学历以及专业背景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缺失以及素质的不足。
5对于养老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1)首先我觉得就是需要改变人们原有在脑海中的观念。
(2)虽然政府的投资预算每年都会有所增加。但是在整个过程中的投入还是不足,并且所筹措资金的渠道还是比较单一,目前主要还是靠政府来进行投入。社会的资源需要能够进行有效的进一步整合。
(3)社会服务组织还是不健全,服务组织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组织其自身的生存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们现在的养老服务组织数量还是不够,每年也就是利用敬老日的时候,去老人院给老人们理理头发,打扫卫生等。
(4)在进行整个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策划,到后面的实现和检查监管,应有一套完整的全面的约束机制来进行管理,尽管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不够完善。
参考文献
[1]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2]罗楠,张永春.居家养老的优势和政府财政支持优化方案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学版),2012,(5):178-182.
[3]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和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27-33.
[4]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2012,(6):34-39.
[5]沈长月,时媛媛,郭牧琦.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理论理念与发展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11,(4):8-14.
[6]陈友华.居家养老以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1-59.
[7]石云霞.当代中国价值观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8]江苏省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9]孙燕丽,张肖敏.2009年江苏人口发展研究报告[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10]陈友华.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