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时间:2023-10-12 09:45:40

导语:在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第1篇

1 生态农业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全区农业生产总值实现52.4亿元,增长17.7%;畜牧产值实现24.4亿元,增长29.3%;占农业总产值的46.6%;粮食总产实现23.2亿斤,增长7.3%。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烤烟面积4.6万亩,烟农实现收入9100万元,烟叶特产税实现2007万元;林业产值实现1845万元,增长12.9%,森林覆盖率达11.5%;生猪、肉牛、大鹅饲养量分别发展到242万头、26.1万头和510万只,分别增长11.5%、6.1%、25%,拉动农民增收7.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共实施重大工程项目17个,特别是总投资2.66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建设,对兴福灌区长山支干和兴和灌区各类渠系及配套工程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建硬质化渠道55公里,增打改造机电井456眼,架设配套输电线路45公里,平整土地3.9万亩,组建农机合作社21个,投资额度之大、建设标准之高、功能配套之完备,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已成为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亮点。

2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长期以来,全区农业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三化(盐碱化、沙化、退化)”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生产后劲不足,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2.1 科学区划

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措施相一致的原则,根据地域分异性,把全区划分为三个生态农业区。

2.1.1 西南部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以农业为主,气候条件比较湿润,降水较多,地形条件比较复杂,东部丘陵,中部漫川漫岗,西部地势低洼。我们提出的治理模式:培肥地力,大搞生物、能源开发建设工程,建立高产稳产田。主攻方向是:调整作物布局,以玉米、大豆为主栽作物;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稻生产,建立本区养鱼基地;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加快能源(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粮林牧企、渔瓜果菜、庭院经济”等综合经营型、能源型生态模式。

2.1.2 中部冲击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位于呼兰河与诺敏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特点是地势低洼,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好。在种植业上我们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建立优质米和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并建成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在林业上,利用我区境内六河九岸及渠、堤旁等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薪炭林;在畜牧上以发展生猪生产基地为主,利用沿河的天然牧场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业;在渔业上,对自然沼泡进行改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面,大上养渔业,扩大精养面积,形成我区重点养鱼基地。

2.1.3 北部丘陵漫岗生态农业区。该区特点是地势较高,无霜期短,地形复杂,东部丘陵、西部河漫滩,丘陵坡地之间有荒沟,水土流失严重。我们重点加强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形成以农为主,粮林牧企并举,坡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的框架结构。在工程措施上,丘底缓坡横山打垄,漫川漫岗陡坡修筑水平梯田、缓坡梯田,建立较为完善的农田周围、路渠两侧,梯田坝堤防护林体系;在耕作栽培措施上采取深松或浅翻的土壤耕作方法,保持耕层土壤;在生物措施上通过大力发展生猪、黄牛生产,实现了以牧促农、以农保牧的良性循环;在水利设施上强化利用维修东津、后八等大中型水库,提高蓄、堤、灌、保的能力。

2.2 重点推进

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途径,要把握重点,下大力气抓好影响全区生态系统大循环改善的几项重点工程。

2.2.1 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粮经瓜菜工程。

2.2.1.1 以位于呼兰河、诺敏河之间及呼兰河南岸、诺敏河北岸的狭长区域(包括双河、秦家、五营等乡镇)为中心,大力推广旱育稀植配套技术工程,充分发挥该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区水稻栽培面积已发展到85万亩,年产稻谷50万吨左右。

2.2.1.2 以北林、东兴两个城郊办事处为中心积极发展日光棚室蔬菜生产工程,现已发展露地及地膜蔬菜50万亩,日光棚室面积达262万平方米,年产蔬菜12亿公斤左右。

2.2.1.3 实施以垂直结构工程与时间结构工程有机结合的“玉米间作矮棵作物的通透栽培技术”,形成了粮粮、粮薯、粮菜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每年推广应用10万亩左右。

2.2.1.4 以红旗、西长发、永安等乡镇为中心的“瓜类提前、延后栽培技术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日光能和土地,延长和加大瓜类供应的时间和区域,成为我区新的农村经济生长点。

2.2.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水平,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一是投资2.66亿元建设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项目,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委书记吉炳轩,全国财政、农业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以及省内外考察团,先后到项目区进行了检查指导和考察学习,都给予了高度赞誉。二是有计划的对老的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对全区264公里的防洪堤进一步加固,增强了排灌功能;提高了5处自然灌区、1处抽水灌区、25处机电抽水灌区的灌溉效能。三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修建新的水利工程,使全区大部分土地形成渠系相通、设施配套、排灌自如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2.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植树绿化工程。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我区在继续狠抓育苗的基础上,注重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以及实施“三田(梯田、条田、方田)”、“四旁(路旁、村旁、水旁、宅旁)”绿化工程等项目。在漫川漫岗平原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建立起一个以田、路、村相联,网带片结合的南北35公里,东西70公里的防护林体系。在低洼、半低洼地区,因水资源较为丰富,大面积营造薪炭林,辅以用材林、经济林,做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在低缓丘陵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重点发展水保林,用材林。全区林地面积达41万亩,农田防护林6.0亩,水土保持林1.6万亩,薪炭林16.1万亩,防护林总长4500公里,网格田(500米×500米)9700个,森林覆盖率达11.55%,这样的森林生态格局,对防风固土、保持农田、涵养水土、优化农业宏观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4 加强区域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工程。我区有281万亩耕地,其中平岗地142万亩、低洼地108万亩、坡耕地31万亩。由于十年九涝,旱田作物几乎连年受灾,“洼改水”是改造我区中低产田的最有效措施,通过对50万亩中低产田的“洼改水”,进一步扩大了我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相应治理。治坡分三种情况:缓坡长坡地采取调整垄向,多松少翻的耕作措施,修筑地埂、挖截流沟营造灌木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坡度较陡的耕地采取梯田、条田制;对那些坡度很大,黑土层薄、产量低、边远不易管理耕地,采取逐步退耕还林,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我区四方台镇的梯田区、张维镇的条田区,永安镇的涝区综合治理等区域正在形成规模。

2.2.5 促进良性循环的畜禽基地建设工程。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建立农林牧协调的复合农业系统结构,我区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首先从活跃畜禽产品市场入手,完善销售体系,先后兴办18个大牲畜交易批发市场和21个畜禽产品中介组织,完善了外销市场;第二,加快畜牧经济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进南京雨润、国外康达尔等集团企业,年可屠宰加工肉牛100万头、生猪300万头、肉鸡和大鹅500万只以上;第三,建立相应的子系同工程―基础母本工程,为社会提供了的优良母畜、种畜和种禽。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畜禽培养―商品畜禽养殖―加工―销售”的畜牧业经济产业化结构。

2.2.6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纽带和重要结构单元,我区长发镇和平村建太阳房一条街,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沼气池32口,节柴灶238个。全村每年节省秸秆115.5万公斤,折合标准煤近500吨,这些秸秆可发展奶牛450头,羊1500只。这个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初步形成了粮牧渔能协调发展模式即以粮草促牧业发展养殖业,粪便变沼气,沼气供应生活用能,沼渣养鱼肥的良性循环。全区现已建设民房、校舍、敬老院等各类太阳房9.2万平方米,日光温室2385栋,17万平方米,日光大棚6997栋,9.4万平方米,日光畜禽舍20万平方米,累计开发太阳能5亿兆焦,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2篇

一、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生态利民工程,加快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利用湿地森林景观资源,挖掘生态文化内涵,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新建户用沼气池3000户、村级服务网点30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个、生态文明示范村11个,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用能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湿地公园建设

1、规划设计阶段(2月—6月)。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按照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标准要求,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合理定位,制定《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提出湿地公园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功能分区布局,编制详细的湿地保护规划、修复规划、科普宣教规划、合理利用规划、管理规划等,并对规划项目投资及效益进行概算和评析。

2、征求意见阶段(7月—9月)。就《国家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向发改、住建、人社、环保、水务、镇等单位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各项规划设计后,提交市长办公会研究确定规划。

3、组织评审阶段(10月)。与上级业务部门加强协调,对接沟通,邀请各级专家,组织召开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论证会,通过专家论证。

4、申报审批阶段:(11月)。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的各项材料,逐级上报,力争11月底省级湿地公园晋升国家级湿地公园工作通过国家林业局审批。

(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1、在建沼气池积极性较高的村,选择3000户符合条件的农户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每户建设一个8-10立方的沼气池。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同步施工。

2、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建设村级沼气服务网点30处,配置相关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设备,进一步完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能力,解决广大建池农户的后顾之忧。

3、结合品牌特色农业,在我市中北部镇(街道)建设7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5000亩。在基地园区内建设沼气池、沼液储存稀释池、田间沼液输送管道,沼液出料车、设备,太阳能杀虫灯等设施。

4、在村容村貌较好的村,结合农村沼气池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在我市打造11个生态文明示范村。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建设筹建、运作工作。健全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制,强化生态农业日常管理,加强协调服务,成立专门技术指导小组,跟踪服务,加强质量监管。

第3篇

郑州市领导马懿、王璋、胡荃、白红战、李秀奇、王林贺、李公乐、孙金献、薛云伟、王跃华、张建慧、姚待献等出席会议。郑州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市、区)长,部分乡(镇)党委书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受表彰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参会。

郑州市长马懿指出,201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突出“三大主体”工作,按照“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的要求,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为重点,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农业发展要素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上实现新提升,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马懿要求,2014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菜篮子”建设工程,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建好“菜园子”,搞活“菜摊子”,把好“质量关”。二是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田灌溉排涝设施,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工程,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休闲体验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建设好生产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五是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创新扶贫开发及老区建设新机制。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攻坚规划,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构建社会大扶贫格局。六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减少农民,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高度重视进入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增收问题。

马懿强调,2014年“三农”改革和创新工作,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上下工夫。二要在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三要在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四要在稳妥推进农村上下工夫。五要在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上下工夫。

最后,吴天君就做好郑州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强调了五点意见:一是要走好“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化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二是要紧紧围绕两率一力规划推进农业发展,在提高粮食自给率和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上下工夫。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理念,推进农村发展。四是要以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五是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4篇

1.1白河县水保工程项目区基本情况

白河县水土保持工程区地处巴山山脉,岩石以变质火成岩为主,土壤以黄棕壤为主,矿物质营养丰富、砾石含量大,质地松,土层薄,保水保肥抗旱力差。植被以栎类为主,经济林以人工栽植木瓜、桑树、核桃为主,但管理粗放,效益较差,薪炭林较多,用材林次之,经济果林面积少。春干秋湿,夏季多暴雨,极易形成水灾,坡耕地无灌溉,群众靠天吃饭。白河县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区涉及8个乡镇,64个行政村,总人口83410人,农业人口81939人,农业劳动力49300个,其中40岁以上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小部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经济作物有黄姜、烤烟、芝麻、油菜等,平均亩产134kg,人均占有粮食278kg,用材林群众自产自用,经济果林不成规模,农户饲养的牲畜大多供自己消费。在耕地中农田数量虽然较多,主要是以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修建的石坎梯地为主,因受当时资金制约修建质量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垮坎较多。项目水利工程较少,能够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更少,项目区群众基本上是走靠天吃饭的旱作雨养农业道路。经济果林很少,品种差,零星分散无规模,管理水平低,无支柱林种。坡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坡度大、产量低、效益差,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1.2白河县水保工程治理措施

白河县内水土流失面积449.56km2,共规划治理449.56km2。主要治理方式有以下三种:①水利措施:建拦河坝、修渠、埋管道、渠系建筑物、小型蓄、排水工程、溪流护岸等;②农业措施:改良耕地、修建梯田埂等;③林业措施:造林(防护林、核桃木瓜等经济林);从山地区域位置上讲,走的是“山顶移民搬迁大封禁、山坡退耕搞造林、山腰修田造地种产业、山脚疏溪固堤保粮田”的水土保持道路。白河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63.14km2,其中坡改梯1254.7hm2,配套坡面水系600多处,建作业道路19km,新修河堤15.4km,建水窖590口可蓄水2.8万方,栽植经果林1479.02hm2,种草160.6hm2,坡耕地栽植生态林10161.65hm2,荒山栽植生态林2427.44hm2;生态修复面积286.42km2,制定封育管护制度,采取围栏,移民搬迁、建节柴灶和沼气池等措施来提高森林覆盖率。

2白河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概况

2.1白河县水土保持工程的“三个结合”

①把农业发展项目与水保项目相结合;采取“水保搭台,部门唱戏”的办法,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捆绑使用”原则,将小水工程、水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工程、迁移式扶贫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资金集中到“丹治”一期项目区。②把新农村建设与水保项目相结合;在龙王沟小流域治理中,朝阳村组织农户投劳参与治理,把田间道路、河堤、和沼气池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来抓;大构扒河流域的玉门村把小水工程和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工程有机结合,修地200多亩,水窖15口、田间道路2km,排洪沟2km、埋设管道3km,综合效益明显提高。③把水保项目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工程实施中把改善土地条件作为智力的关键,将上个世纪修的窄幅地改建为宽幅地,配套水窖、沟渠等小型水利设施,河道沟边新修防洪堤,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治理后的山坡地发展烤烟、木瓜、核桃、黄姜,旱平地兴桑养蚕,水平地发展大棚蔬菜,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使每个项目区都有特色主导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2白河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

由政府牵头整合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捆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和主导产业建设,大力培育高效特色农产品,调整农业内产业结构。水保工程通过水利措施基本解决了沿河两岸集中连片耕地的灌溉不足问题,提高了河道两岸抗洪能力,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流域治理是基础和手段,小流域的农业经济开发才是目的,将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每个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沟、坡、塬、梁、峁综合治理,点、片、带、网配套组合,山、水、田、林、路一步到位,林、草、果、粮、菜全面开发。梯田进行粮食、马铃薯和中药材特色农作物生产,缓坡种林果发展特色水果生产带,陡坡种草适度发展养殖业,做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菜则菜,提高资源利用和系统能量转化效率,推动农林牧副大农业系统的发展。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是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一项主要工程。通过改变坡地地形,对水土流失进行控制,将“三跑田”变为“三保田”,使得土地的生产力得以提高,从而保证农业产量的提升。据观测,水平梯田的拦蓄水效果能够达到90%以上,每公顷梯田要比坡耕地每年能够多拦蓄水600~700m3左右,每公顷梯田要比坡耕地每年能够多拦泥土50~60t左右。在产粮方面,旱作水平梯田要比旱坡地产粮多1000~1550kg/hm2。②加强植被修复与重建;植被修复与重建也是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措施。地表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直接作用者,不仅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农林牧副业生产的再生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③大力推广旱作农业蓄水保土耕作技术;除了采取深翻深松耕作、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等均具有抗旱保墒增产作用措施外,建立了技术培训和示范园。积极组织农民参与核桃栽培、木瓜种植、大棚蔬菜、地膜洋芋、优质高产油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并且建立了核桃示范园、优质木瓜示范园、优质高产油菜示范园等。④相关的配套措施:实施龙头引领和大户带动,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支持返乡能人创办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园区化的现代生态农业转变;以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猪-沼-园、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限制砍伐就限制了香菇、木耳产业的发展,大量种植既是经济林又是水保林的木瓜,2012年底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人均1亩)。

3白河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效益分析

①经济效益显著;只计算坡改梯、水田、水浇地净增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按照2010年当地市场价计算得出治理期末各项措施年发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450kg。②生态效益显著;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实施,首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其次,林草措施净化了空气,改善了水状况,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涵养了水源,调节地表径流,减少了泥沙的冲刷量,减轻对下游水库的淤积。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治理,白河县植被覆盖率达到89.3%(治理前71.3%),年可拦蓄水1016万吨,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减少侵蚀量142.37万吨(全流域估算年侵蚀总量197.45万吨),占总侵蚀量的70%以上。③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的结合,群众从中获得了利益,生态农业开发积极性大大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和自觉性有了提升,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开发,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对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得水土资源利用更加合理,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流域内水资源环境,降低了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率,使得区域内群众生存安全得到保障、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4结论

第5篇

 

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为原理,使用经济合理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精华,从而合理利用资源展开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粮食、能源、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必须根据秦皇岛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为支撑,提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在经济活动内完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自我维持和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除去人为政策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系统自身效益的情况及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也表现在农业生产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确保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保证。

 

二、秦皇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秦皇岛市的气候资源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渤海之滨,市辖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海港区、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秦皇岛市地貌特征多样,以低山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3%,全市的耕地面积共有293万亩,多数为棕壤褐土质,占整体耕地面积的72.7%。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上河流众多,覆盖范围大的河流主要有48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28亿立方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均气温为11.1摄氏度,无霜期约为170~188天,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年日照量在2700~2900h,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形成了春季干燥多发,冬季寒冷少雪的特点。本市从事农业的人约为190多万,人均耕地不足1.5亩。秦皇岛共有20万亩浅海和6万亩沿海滩涂,这一天然资源为秦皇岛水产养殖业提供最佳的天然环境。本地区粮食作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花生等。气候、水资源、土壤等有利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适合大面积的耕种农作物。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之后,秦皇岛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状态。

 

(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秦皇岛市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水库防洪标准不高、河道险工险段较多、灌溉工程老化、地表蓄水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本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设置完善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因不合理的建设和生产等人为因素,致使秦皇岛市有些河流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滑,水土涵养能力逐渐减退,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

 

(三)农村市场设施比较落后

 

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创建电脑信息网络,与外界信息沟通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步骤迟缓。秦皇岛市的海阳和昌黎县是本市农副产品发展最好的地区,2012年,秦皇岛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69个,产业化经营率为67%。本市多数市场交易设施比较简陋,配套服务落后,市场规模不大。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现阶段,秦皇岛市某些龙头产业依然出现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本市有8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屈指可数,拥有现今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的龙头产业仅有1/4,同时名牌产品不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团队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三、秦皇岛市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机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种植业必须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设,逐步落实农业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和旅游业,在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升单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增加优质小麦、甜玉米高淀粉玉米的面积,逐步提升农产品产量,扩大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种植面积,达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化。采用延长产业链条,创建绿色生态型农业模式,提升整个种植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林木业根据秦皇岛市人民的加快林牧业发展建议,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工程为重点,依照水体流失和开发利用合理结合的原则,给予生物、技术、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种植乔木、灌木、草地创建水木防护林,为涵养水源、改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提供最强大的支持。根据秦皇岛市整体的规划纲要,以建设重点区域森林绿化工程为基础,促进长城沿线生态防护林和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大力开发风能、地热能,从而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

 

(三)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严格落实国家的良种补贴、种子产业化等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市场有针对性的引入不同优良品种。增大繁育和推广力度,促进品种快速更换的程度,从而创建完善的营养良种繁殖体系。创建土壤信息化平台和专家施肥系统,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提供统测统配各项服务措施,从而达到平衡施肥产业化、系列化的服务。引进一系列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成果,有助于现代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大力开设农村成人教育,借助农业、广播、科技等方面的优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继续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力度,提升全体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和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秦皇岛市优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开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6篇

(一)沼气国债项目和省项目迎检工作

我区先后承担了国债服务网点项目省级户用沼气项目、国家新增农村沼气项目、国家新增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国家新增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项目等5个项目,按照省农业厅的要求,“十一五”期间的项目在今年底前全部进行验收,为做好这些项目的迎检准备,具体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整理档案资料。将所有档案资料,包括项目申报、实施、环评、立项、招投标、沼气配件发放等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编上页码、打印目录,并按要求进行了复印装订。

2、现场准备。要求各镇、街道共准备20个重点迎检的项目村,每个重点村准备15户重点户。要求重点户集中连片,重点户沼气炉具一点就着火,农户评价要好。经过精心准备,现已经达到了迎检条件。

3、准备汇报材料。按照项目迎检的要求,并根据各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认真撰写了迎检的汇报材料。将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经验做法、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等都写在了汇报材料之中。

(二)做好2013年沼气乡村服务网点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

项目中的出料车和检测仪已由省农业厅统一采购。其他的设备工具的采购,我们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因项目资金额较少,经区招标办批准,项目其他的设备工具均由农业局自行采购。

(三)认真组织报送2013年新能源项目。按照市农业局通知要求,我区将力大王肥料有限公司年产两万吨有机肥项目、新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秸秆生产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市申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项目、街道高效生态农业(菌蔬)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这4个项目按要求报送到市农业局。这4各项目现在已基本建成,计划在11月份接受市级验收。

(四)认真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1、按照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局的安排部署,认真按照全省能源统计的有关要求,对全区2013年度农村能源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统计。

2、根据农业部和农业厅的要求对全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管理和后续服务工作进行调研,填写表格,并写出了调研报告。

3、根据市能源办的安排,我区推荐力大王农畜产有限公司的大型沼气工程作为全省的样板工程,形成推荐材料上报省农业厅。

4、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关通知精神,我区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二、今年第四季度工作计划

(一)继续做好沼气国债项目和省项目迎检工作。

沼气国债项目继续完善档案资料,对重点村户实地勘察,确定好检查路线,确保在检查验收时不出任何问题。沼气服务网点项目要重点准备好迎检网点,要求项目配发的各个设备、仪器、工具俱全、完好,有开展服务的记录等资料。

(二)做好2013年市级新能源项目的迎检准备。

对力大王肥料有限公司年产两万吨有机肥项目、新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秸秆生产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市申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项目、街道高效生态农业(菌蔬)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这四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现场勘查,要求各个项目必须按照提报的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查缺补漏,确保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三)认真做好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三、2013年工作计划

(一)积极申报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积极联系市能源站,争取在2013年将示范县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争取下来,为全区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再添靓丽的一笔。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示范县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区联户沼气、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畜禽养殖场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等农村沼气工程,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为重点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积极发展“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发展太阳能路灯、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等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工程。

(二)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市级大型沼气项目。按照本区农村能源发展规划和当地农业养殖企业和各类养殖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意愿,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省、市级大型沼气项目,通过大型沼气项目的实施,将改善养殖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面源污染问题,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三)认真实施好2013年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项目。按照要求尽快将由农业局招标采购的其他的设备工具采购到位,使沼气服务网点发挥作用,服务区域内的各沼气户。

(四)认真做好沼气区域站和区级沼气服务龙头建设。在学习和借鉴其他县区区域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区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7篇

金鉴明:人类目前正由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后期向着生态文明迈进,全球环境保护的历程从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 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的首脑会议的30年。这是人类历史不平凡的30年。中国环境保护30多年的历史也是在全球环境30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已经或正在反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破坏生态所获的物质文明是不可取的。这种生产模式的工业文明同样应该抛弃,需要用先进的理念、持续发展的观点研究和探索一条走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

记者:构建生态城市的前提和保障是什么?

金鉴明: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能合理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就业、文化、健康和社会服务行业,推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中国城市化率目前只有39%,离世界城市化率平均50%相差较远,预计用50年时间提高到75%。建设具有容纳11―12亿人口的城市容量又要使其防备“城市病”的发生,其解决的主要途径是构建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这种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可以避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城市弊病,同时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编制生态城市战略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明确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框架、内容、措施是实施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

记者:在城市污染治理产业化方面,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金鉴明:在城市污染治理产业化方面,政府的计划经济体制急需向着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转变。中国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原因是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多渠道投资机制尚末建立,设施运行费完全靠政府补给,治理成本过高。近年来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在环保污染治理中引入新的市场机制,建立了环保产业的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目前,传统的污水处理双损模式向着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处理双赢模式转变。城市污水处理模式转变为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之路,即“适量开采、适当分散处理”之路,由双损局面变为双赢。目前江苏,浙江等省的许多民营企业已采用BOT模式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城市固体废物并取得成效。

记者:近年来,中国农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呈现出哪些新的探索模式?

金鉴明:第一,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中国生态农业的不同类型在全国试点近2000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实验生态农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产生了实施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新模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第二,农村区域生态环保先进模式――生态示范区。中国的生态示范区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以县域为区域界定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类型有生态农业型、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破坏恢复型等生态示范区类型。第三,发展有机农副产品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模式。有机食品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的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所有农副产品。它是安全、健康、富有营养的食品。

记者:中国是怎样解决自然保护区自养模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

金鉴明:至2004年底,全国已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194个,其总面积14822.6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个。国家提倡以自养的方式发展,以减轻国家对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的压力,但自行开发经营如不按保护区条例进行,往往又会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以多年来一直探讨和研究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于自然保护区,使之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达到既发展保护区经济增加自养能力又维护好自然保护区及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双赢的目的。保护区应该走自养的道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把生物资源变成资源优势和产业经济。运作比较成功的有辽宁蛇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养模式。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实验区以药用植物为基地的自养发展模式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链接

第8篇

向质量效益农业的转变。

关键词 水土保持;农业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206-01

1 基本情况

建三江分局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下游汇合口处,是低平辽阔的沼泽化冲积平原,全区地跨富锦、同江、饶河、抚远两市两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32°31′26”至134°22′26”,北纬46°49′42”至48°13′58”之间。南北相距约153.1 km,东西相距153.0公里.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土地集中连片,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总面积为12 375 km2,人口20万人,耕地802万亩,其中水田485万亩、旱田317万亩,有大型国营农场15个,人均耕地

40.1亩。

全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除分布在八五九、胜利、勤得利的少数山丘外,其余全部为低洼平原,地形坡降比较平缓,一般在1/8 000-1/12 000左右。绝大部分均为平原沼泽区。土壤类型有棕壤、白浆土、草甸土、黑土和河游土五大类,宜农土壤占土地总面积的54%。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建三江分局水土流失面积50 153 hm2。主要分布在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三个农场。其中八五九水土流失面积12 110 hm2,胜利21 650 hm2,勤得利16 393 hm2。土壤侵蚀强度均为中度,土壤侵蚀摸数八五九农场

3 000 t/km2・a,胜利农场2 899 t/km2・a,勤得利农场2 550 t/km2・a。冲刷沟55条长43 km。

我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1)自然因素:以水侵为主。2)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耕种、垦建脱节、水土保持工作不配套、标准低等。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分布在这些地形上的耕地,受人为多年耕种的影响,加上预防和治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水土流失危害较大,这种危害突出表现为侵蚀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沟壑增多,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由于这些耕地的土壤结构,耕作层部分为暗棕壤和黑土,耕层以下是黄粘土,天然降水入渗困难,导致耕作层土壤含水量过大,耕层渍涝灾害也比较严重。由此可以看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耕层渍涝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此,建三江分局垦区如要使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就必须以水土保持为主,发展生态农业。

3 加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定规划,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提

1)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定规划。为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展大量的水土保持基础性工作,并先后完成了八五九、胜利、勤得利三个农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该规划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规划设计中坚持“除涝与排渍、坡地排水与水土保持密切结合”的设计原则。规划设计方案在反复征得建设单位意见并经其同意的前提下,遵照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效益显著的原则而制定的。

2)“三区”划分。根据技术规范科学地划分了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区的“三区”划分工作,并在“三区” 实地分别立碑,以警示他人,这些工作的完成,为我局的水土保持监督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依据。

3.2 治理措施与经验

历经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下治理措施。

1)对易发生土壤面蚀和风蚀,又存在耕层渍涝的中低产田,我们采取了“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沟、洞、管、缝、草、物、耕有机配合”,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到风蚀特点,实行乔、灌木结合,大量的种植分水岭防护林、水源调节林、水蚀沟和农田防护林。具体方法是:在丘陵坡湿地的水线洼塘处布置农田道,利用农田道两侧的路边沟作为排水干沟,垂直或斜交排水干沟布置排水支沟,即干支两级明沟排水;垂直或斜交排水支沟布置地下排水暗管(波纹塑料管,其上回填砂滤料),最后在垂直或斜交暗管方向,利用鼠道犁布置鼠道排水。

2)对水土流失沟,采取削坡填补,同时沟中植草带,变窄深式的水蚀沟为宽浅式的草趟沟,在侵蚀沟下游入河床段植柳,既可以排水,又可以过农机具极大地方便了农机作业。

3)对明沟排水,我们大量采取了草皮护砌、生物跌水、工程跌水和涵洞等水工建筑物配套建设,坚决做到“建一处配套一处受益一处”确保“清水下山”,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对渍涝田进行了改造。

4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促进效益增长

1)从农业生产条件看,通过对坡耕地的治理,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较同条件的对照区相差20%,土壤容重相差0.2 g/cm3。降低了土壤的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土壤湿度和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增强了土壤透水、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提高地表水入渗和排出速度,改善了播种和收获期间的农机作业条件。在建设工程实施前,规划设计面积内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春播时间需5~10天,麦收时间为7~10天,经过综合治理后,春播仅需2~5天,麦收仅需5~7天就可以完成,秋收时,雨后2~3天农机具不带半链轨就可以下地作业。

2)从生态效益看,通过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渍涝的综合防治,使建三江垦区的坡耕地呈现了“田成方树成行,道路通田间”的新气象。同时减轻了水蚀发生的程度,风蚀危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降低了土壤养分流失强度,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北安垦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转化,维持了生态平衡。

3)从经济效益看,通过改变耕作方式,开展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单产,使建三江垦区的农作物产量逐年稳步递增,出现了粮豆和其他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稳定的可喜局面。综合治理后的土壤侵蚀摸数由过去的2 550 t/km2・a~3 000 t/km2・a,减少到500 t/km2・a~1 000 t/km2・a,

水土流失强度由中度级降到轻度级。治理后的农田过去的跑肥、跑土、跑水得到了根本的解决,亩产增加10%~15%。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近几年,我们在勤得利农场六队进行了测产:93年,实际测产:小麦450斤/亩,大豆300斤/亩,94年小麦386斤/亩,大豆325斤/亩,较工程实施前的88及89年平均亩增产:小麦34.67 kg,大豆45.13 kg,仅种植业年平均盈利50万元。农业生产出现稳产高产的新气象,垦区“两高一优”农业健康发展,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大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绍兴市委“13458”战略,根据既定的《生态市建设规划》,围绕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安全和生态文化四大体系和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文化、生态市建设支持系统七大重点建设工程,突出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强生态镇村建设三个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全面促进生态市建设。

二、具体目标

见《20*年度*生态市建设工作目标任务书》。

三、主要任务

积极实施“十个一”工程,以点带面,确保生态市建设健康、稳步推进。

1、改造一批生态工业园区

(1)实施*湾精细化工园区生态化改造工程。以《*湾*新区生态建设规划》为依据,按照《浙江省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保护考核指标体系(试行)》进行生态化改造;完成《精细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企业副产品、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重污染化工企业进园落户,淘汰10只工艺落后、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和项目;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危险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置率达到80%以上,加快固废填埋场建设进度,年底前建成投运;强化废气污染整治工作,园区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完善园区清污分流系统,封堵排向内河的废水排放口,督促企业建设规范化清下水排放口,完成北塘河整治工程,改善园区内河水质;督促16家企业完成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安装;加快热网建设,扩大集中供热范围,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20*年实施省、市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3家,5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实施解放塘、北塘河、西直河、东直河防护林带建设和纬三路、纬五路、纬七路、纬十一路等沿路沿海绿化工程。

责任单位:*湾精细化工园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经贸局

(2)实施市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工程。严格控制污染型企业进区落户;制定重污染企业转产或搬迁计划,完成华宝化工、舜联化工和精益生物化工等企业搬迁工作;实施集中供热工作计划,扩大供热范围;加快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污水泵站尽早投运,完成区内污水收集管网清理修复工作,建立完善雨污分流系统;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20*年通过省、市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家,ISO14000认证企业4家。

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经贸局

2、整治一批污染企业

(1)按照“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部署,进一步开展*湾精细化工园区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完成7家废水污染和22家废气污染企业整治任务,化工园区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实现“摘帽”。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湾精细化工园区管委会

(2)市污水处理厂截污范围内的排污企业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截污范围外的排污企业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对废水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开展全市氮、磷排放情况调查,对氮、磷超标排放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3)督促148家企业设置规范化清下水排放口。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开展道墟化工小区废气污染整治工作,改善道墟片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印染企业定型废气治理,确保治理面和污染物治理率均达到80%。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5)对35吨以上(含)燃煤锅炉实施脱硫工程,脱硫率达50%以上,其中75吨以上(含)燃煤锅炉脱硫率达70%以上。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3、建设一批污染治理项目

(1)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工作。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扩大生活污水收集范围;加快建制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7%。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

(2)加强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章镇标准垃圾填埋场和44座垃圾中转站建设,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60%以上。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

(3)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拓展截污范围,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开展脱氮、除磷设施建设,尾水排放达标率大于80%。着手筹备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责任单位: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

(4)*湾精细化工园区工业固废填埋场建成投运。

责任单位:*湾精细化工园区管委会

(5)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管力度。建设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系统,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6)加强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推进辖区内乡镇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镇(乡)独立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派驻机构或建立环境保护专管员制度,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和装备;加强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市级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强化重点源的监控;制定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运行管理办法,完成重点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安装,确保在线监测装置运行率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4、创建一批生态镇村

(1)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年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行政村达20个。

责任单位: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农办)

(2)开展省级生态镇创建活动,小越镇、章镇镇创建成省级生态镇。

责任单位:小越镇、章镇镇、市环保局

(3)创建绍兴市级生态镇、村。

沥海、陈溪、汤浦等3个乡镇建成绍兴市级生态乡镇;5个行政村建成绍兴市级生态村。

责任单位:相关乡镇、市环保局

5、培育一批清洁生产企业

(1)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化工、医药、印染、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40%以上的省级环境管理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浙江国邦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捷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20*年通过省、市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家,累计达到23家。

责任单位:市经贸局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

(2)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年全市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数达20家。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3)创建绿色企业。20*年,争创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显著的省级绿色企业2家,绍兴市级环境友好企业2家。

责任单位:市经贸局、市环保局

6、实施一批农业面源治理工程

(1)落实畜禽禁养、限养规定,完成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的关停转迁,限养区内畜禽散养存栏量削减20%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提高畜禽排放物的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年度推进计划,曹江牧业有限公司、天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2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市环保局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使用有机肥,削减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科学用肥和使用有机复合肥料等措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采用生态工程技术,使化肥施用强度达到260千克/公顷(折纯)。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4)开展秸杆综合利用工作。严格执行露天秸秆禁烧规定,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使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8%。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5)加强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工作。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鼓励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使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达89%。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7、开展一批山水整治工程

(1)开展“饮用水卫生达标”建设工程,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加强饮用水源长效监管工作,制定饮用水源保护规划,督促水源附近企业制订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水源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开展保护区内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

(2)整治农村水环境,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20*年整治河道61.72公里。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3)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9.0平方公里。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4)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对需治理的废弃矿山实行生态化综合治理,使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73.3%,治理废弃矿山4家。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5)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养护,实施城北休闲绿地等建设工程,20*年,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20公顷,绿地率达到3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3平方米。

责任单位:市建设局

(6)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20*年,建设绿色通道20公里。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7)通过封山育林、宜林荒山人工造林、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保护手段,加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农田林网等生态林建设。累计建设生态公益林22.07万亩,累计建成生态公益林16万亩。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8)开展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积极运用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使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94%。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9)大力推进文明殡葬,实施“青山白化”治理和生态墓葬。对“三沿五区”(沿公路、铁路、航运河道;耕地区、开发区、住宅区、保护区、风景区)已建坟墓进行复绿,逐步恢复坟地植被和自然景观,到20*年底,使“青山白化”治理率达到97%,生态墓葬覆盖100%的行政村。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8、通过一批绿色有机农(林)产品认证

(1)大力发展无公害农、林产品,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控制农业污染。20*年,建设无公害农、林产品基地5万亩、6千亩。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2)加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20*年,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达到10个。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

(3)加强有机及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20*年主要农(林)产品中有机及绿色农(林)产品的比重达到17%。

责任单位:市农林水产局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

9、建成一批绿色单位

(1)强化绿色生活理念,创建绿色社区。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20*年创建2个省级绿色社区。

责任单位:市文明办

配合单位:市绿化办、市环保局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建绿色学校。加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20*年创建5所省级绿色学校。

责任单位:市教体局

配合单位:市环保局

(3)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饭店。提升服务档次,20*年创建绿色饭店1家。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4)创建绿色医院。完成1家省级绿色医院创建工作。

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5)建设生态住宅,创建绿色家庭。开展绿色家庭创建活动,20*年创建2户省级绿色家庭。

责任单位:市妇联

10、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1)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分别开辟生态宣传专栏1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组织开展生态市宣传主题活动1次以上。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配合单位:宣传部

(3)在党校干部培训班中开设生态课或生态讲座。

责任单位:市委党校

(4)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编制生态环保知识宣传资料,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中小学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创建省级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