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血管专科护理

时间:2023-10-12 09:45:42

导语:在心血管专科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血管专科护理

第1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

1 资料与观察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 年6 月~2007 年6 月共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198 例, 其中男性128 例,女性70 例; 年龄最大70 岁, 最小18岁。治愈出院178 例,由于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2 例,死亡8 例。

1.2临床观察

1.2.1 症状观察

及时了解患者主诉,了解其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1.2.2 体征观察

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患者应使用心电、血压、呼吸等监护。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 护理人员与病人谈心

了解他们的病情及心理感受,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帮他们减轻焦虑的情绪,鼓励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基础护理,强化专科护理,用精湛的护理技术服务病人。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以细节的服务、善解人意的沟通、宽容的胸怀、真心的关爱温暖患者的心灵。

2.1.2 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护理人员针对心血管科的工作特点,完善落实护理责任制,加强基础护理工作,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和院内感染控制。

2.2休息与的护理

良好的医疗条件离不开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早期绝对要保证卧床休息,从而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心力衰竭的患者要尽量保持半坐卧位,可减少回心血量,给心脏减压,继而改善呼吸功能。若出现肺水肿的现象,采取端坐卧位,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度。

2.3饮食护理

对有心血管患者来说,提倡饮食清淡、戒烟、适量饮酒、劳逸适度的生活方式。心血管患者的一天的食盐量,每天不宜超过6g;多食含钙多的食物,如牛奶、乳制品、绿叶蔬菜、鱼类、海产品等食物。维生素D有促进钙质吸收作用,含维 生素D丰富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通过摄入富含低脂、高钙、高钾、高镁、低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使心血管患者的机体达到平衡。

2.4排泄护理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鼓励其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出现便秘则采取相应措施。

2.5急救护理

提高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进一步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和急诊冠脉造影、血栓抽吸及必要时的冠脉支架植入术,提高急性左心室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水平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水平等。进一步细化分专业组或科。如冠心病组、心力衰竭组及心律失常、先心病专业组等,进行分工合作,促进心血管内科的发展。

2.6药物疗法护理

重视基础护理,强化专科护理,用精湛的护理技术服务病人。掌握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方法、药物的作用、禁忌、不同年龄针对用药等,按时按量给药。

2.7鼓励病人参加适合的文娱活动

由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内科护士常常会遇见脾气大、焦虑、抑郁的患者。一旦患者对护理工作有意见,护士无论有无责任,都必须主动向患者解释甚至致歉。这对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让病人练习书画、种花、养鱼、听轻松音乐,可陶冶情操,缓解病情,这样做对调节冠心病患者的情绪是大有益处的。

3 讨论

坚持预防为主的教育,搞好医学科普教育。目前,心血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如果能够做到早检查、早治疗,许多悲剧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组织医护人员深入机关、厂矿、农村进行医学科普教育,做到预防为主,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规范化防治,减少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慢性心衰等患者进行规范化防治,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寿命。

人性化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业务水平高、服务态度热情、职业道德高尚,为每一名到该科室就诊的患者提供安静舒心的就医环境、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竭力奉献;以患者为中心: 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3)将人性化服务运用于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中。

参考文献

[1]曹玉琴.心血管疾病的观察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4(4):115.

第2篇

关键词:心血内科;患者;护理风险;对策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立的一个临床科室,它诊治的疾病有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1]。这种病情的发展变化迅速,而预见性较差,因而病死率颇高,多伴随着突发性事宜以及抢救过程,且各个患者的体质不同,导致对于疾病的耐受性也各不相同,由此心血管内科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本领、临床经验、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素质要求甚高。因此,认识心血管内科的护理风险,采用合理有效的防范办法来减少护理风险,就显得尤其重要。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1月心血管内科发生的14例护理风险案例,其中,安全性事件3例(跌倒1例、坠床2例);差错性事件4 例(摆错药1 例、换错液体1 例、样本送检不对2 例);其余7例则属沟通问题。见表1。

2 心血内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深入分析选取的案例情形以及护理过程,心血管内科护理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2.1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当心血管性疾病起病快,病情善变,普遍存在潜在危险性,容易发生猝死等不测,而且大多数心血管内科的患者为老年人,他们大多身体健康条件差,常常伴随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等其他疾病,这些病情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增添了护理风险的产生[2]。如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不当,一旦患者发生意外,家属就会认为是治疗失误,从而引发纠纷。

2.2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忙于护理行为而疏于解释与告知工作,忽视了潜在的安全问题,再者部分护士对工作和业务学习热情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导致了护理风险的发生。

2.3专科知识缺乏药物与医疗器械成为构成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有药物及医疗器械本身的安全性问题,另一方面还有对于药物及医疗器械的非正确使用问题。伴随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兴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使用都有着特殊要求,对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熟悉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低年资、经验不足的护士便成了潜在的护理风险。

2.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理文件不仅是病患在住院期间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的诊疗记录,还是日后纠纷中最有力的证据。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存在护理病情记录与医生病程记录不一致的情况,存在较大风险。

2.5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某些领导对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存在着监管不严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减了护理风险的监督和防御功能[3],使临床护理暴露出极大的漏洞,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风险。

3 心血内科护理风险的应对对策

3.1人员配备及专业培训实行弹性安排班次,减少护理人员高负荷的工作,在夜晚、节假日以及有危重患者的特殊时期,由技术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直接提供护理服务,充分利用和调动护士的专长及积极性,做到新老搭配、强弱搭配。制定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资料,制定奖罚制度,防止发生护理差错。

3.2控制药物和器械风险药物和器械属于外在因素,控制风险的关键在于避免失控情况的发生。例如把抢救的药物和设备给专人管理,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在交接班次时,能随时待于备用状态。普通药物要和高浓度药物分开存放,并用红色笔标注出明显标记。

3.3加强护患沟通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是整体护理的基础行为,它贯穿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是减少或避免护理纠纷的基础,如说话态度和蔼,采用礼貌用语,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倾听患者诉说,这些都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康复,能降低护理风险。

3.4严格管理护理记录针对护理记录的书写进行管理也是预防护理风险的重要媒介。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医嘱经过转抄后,需双方核实签名后才能执行,在交接班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务必要有清楚的交接记录[4]。如在每日晨交班时,通过夜班护士的陈述,医药治疗班护士应该了解夜班病患静脉注射了哪些药物,白班时应该静脉注射哪些药物。

3.5制定管理风险程序①提高一线护士特别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待遇,因为它不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高,而且工作强度大、突发状况多,这样能有效地减少有着丰富护理经验人员的流失。②近一步加强对重点风险的管理能力,依据心血管内科的特点,对待频发事件,如抢救、重大疾病等进行分析,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护理预案,并严格按照预案执行,避免人为风险。③增加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机构,用来对护理过程的监管、风险的识别以及事件的处理等。

4 结论

心血管内科的疾病具备起病快,病情复杂多变,风险性大,猝死率高等特点,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要求很高,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其护理人员要善于察觉问题,协助患者解决问题,合理满足病人的需求,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5]。我院在加强管理护理安全防范措施以来,成效显著。随着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安全防范措施逐步的加强以及护理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心血管内科必然会为每位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小平,谭建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4:89-90

[2]王萍.内科护理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02:165-166.

[3]胡原.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防范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0:176-177.

第3篇

在综合性的三甲医院里。心血管内科是护生临床实习的重点科室之一,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多。抢救病人多,老病人多,护理工作量大,要求护士敬业精神强,业务能力强。在这种条件下,提高护生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应变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综合能力。使其更快的适应心血管内科工作,是本院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工作的目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带教质量,本文对我院心血管内科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1 教学方法

科室教学组长负责全面安排护生的带教工作,护生具体带教老师是由科室优选工作经验丰富、带教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根据实习前中后期制定不同的带教目标及计划,具体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部分。科室每周固定安排讲课或查房,每周二、五为学生晨间提问时间。每日交班后由教学组长组织带教老师及实习同学强化当日危重病人的护理重点。护生实习6周内召开2次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学和老师意见与建议,反馈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必要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组长负责护生出科时的理论操作考试。及征求护生意见,并向护理部汇报教学情况。

2 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2.1 护生存在的问题:(1)心理应对能力缺乏:心血管内科工作繁忙、紧张、节奏快、仪器多、突发事件多、抢救病人多、死亡病人多、应急性强,专科知识强,再加上轮换到新的科室,接触陌生的环境,护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和病人沟通的技巧,这一系列原因让刚到科室的护生对心血管内科感到恐惧、束手无策。同时,带教老师忙于日常繁忙的工作,护生帮不上忙,导致护生心理脆弱。(2)缺乏上进心及积极性:心血管内科专科性强,知识较难理解,特别是心电图护生看不懂,有的护生不愿刻苦钻研、不愿多学多问从而放弃学习。本科老年病人多,问题也较多,很多问题护生回答有困难,从而失去病人的信任,导致对护生临床实习采取不配合甚至拒绝的态度,这使护生操作机会少,操作技术难以提高,影响实习的积极性。护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上进心,操作屡次失败后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操作不熟练,动手能力差。(3)缺乏敬业精神:在老年人及危重病人为主的心血管内科中存在大量的生活护理,护生不愿意为病人进行如:翻身、拍背、床上洗头、擦裕、倒大小便等琐碎的生活护理,护生没意识到护理工作的真正社会价值。没有吃苦耐劳奉献思想。

2.2 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临床上带教老师对学生关心、尊重不够,带教模式缺乏个体化。仍限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法,即三步法:学生看,老师做;老师学生一起做;学生做老师看。在整个带教过程中,老师讲的少,没有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培养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差,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3 对策

3.1 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尽快熟悉环境,消除心理压力,由教学组长进行人科介绍,包括环境、科室人员、主要班次、工作内容以及科室规章制度,主要疾病收治范围以及仪器设备的介绍,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自我介绍,使学生感到亲切,能尽快融入其中。鼓励护生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并要求老师以身作则,传授沟通的技巧。如:亲切的称谓及专业性的皮肤接触等,培养沟通能力,增强护生自信心。

3.2 由浅入深,兴趣强化教学:护生人科由教学组长组织带教老师和实习护生进行相互交流,一方面能了解护生的知识水平,及护生的实习心态,另一方面护生也能基本了解带教老师的性格,消除陌生感。第一周以熟悉基本工作程序为主,从第二周开始,每周进行讲课、查房、示教。提高护生对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讲课方式采取以查房形式为主,如讲心肌梗死的护理,组织护生在介人中心观摩,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置人术并由介入护士讲解全过程。再以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全面讲解心肌梗死的护理。护生有直观印象后,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每次查房、讲课、示教后第二天由教学组长提问前1天的教学内容,解答护生课后疑问。带教老师根据病区病人情况,每天给护生提问,并要求看书,第二天回答。经过反复强化教学,护生基本掌握专科知识及专科操作,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观察能力。第六周为考核阶段,出科考试有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组成,护生并对教学安排及带教老师评价,护理部每轮护生实习完后会分别调发,双向评估表。

3.3 人本主义理论应用:树立敬业精神,带教老师在工作中正确引导护生认识护理工作的真正社会价值,教育护生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刚刚人科的护生操作能力普遍偏低,加上工作繁忙而紧张,护生的工作热情常常受到打击,此时带教老师要处处爱护护生,对表现好的护生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及肯定,带教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放做不放教,这使学生感到自信,主动融为科室,培养学生责任感,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

第4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33例,其中男680例,女353例;32—50岁328例,50~60岁421例,60岁以上284例;病情好转出院者984例,转院28例,死亡21例,其中夜间死亡者6例,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 夜间护患情况分析

2.1病人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 心血管病人夜间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易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等,甚至会引起病人在夜间出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死亡。所以夜间对心血管病人来说是发病的高发期。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夜间生物钟紊乱,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值班人员少,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陪护方面的原因 夜间陪住人员,往往适应不了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加上住院时间长,陪床人员身心疲惫难以提供变化的信息。

3 夜间临床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同时根据心血管患者病情变化特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制定夜间工作流程 护士接班时要详细交接,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

3.2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区,包括病区安全设施、专科设施及急救仪器设备情况、仪器使用情况、巡视住院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值班医护人员的动态。保证夜间全病区的护理安全。

3.3夜间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对夜间治疗的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障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1)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2)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要定时巡查液体滴速。

(3)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安静入睡,保证患者睡眠。

(4)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密切观察心电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3.4氧疗的护理观察 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

3.5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 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第5篇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9例,治疗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给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

结果:治疗组49例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治疗后病情稳定均顺利出院,对照组有45例患者顺利出院,4例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其并发症,是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65-02

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及高血压等疾病被成为心血管疾病,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1]。在我国,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其也成为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研究发现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较易变化,预测难度大,加之患者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所以对其护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笔者就9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加强老年心血管疾病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作了探讨。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9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有57例男性患者和41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61-78岁间,平均年龄为69岁;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9例,治疗组4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治疗,给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

1.2.1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首先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保持仪表整洁、举止文雅和态度热情,让患者及其家属放心接受治疗;②护理人员需按患者的病情分配病房,确保房间整洁、舒适;③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对病房环境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主动告知患者病情,热情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亲人般的关怀。

1.2.2心理护理。由于陌生的环境和对疾病的担忧或恐惧,会造成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容易发生过激行为,如愤怒、冲动等,这些往往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严重,因此给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适当的心里护理非常重要。心理护理包括:①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表现,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进行研究,主动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②护理人员需对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安排、检查目的、病情及治疗方案等及时告知患者,使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恐惧心里得以解缓解;③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有关疾病知识的普及,使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悲观心理得到消除,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护理人员在同患者交流不断深入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里状态,及时做出调整,让患者能够更快的适应周围环境,从而使其不良情绪逐步得到缓解,也使患者处于面对治疗的最好心情状态。

1.2.3生活护理。生活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来讲非常重要。包括以下几点:①饮食上让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以及粗纤维食物,让患者长久保持低热量、低脂、低盐和低胆固醇状态,确保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②根据老年患者自身的特点,需给予患者易消化、咀嚼,且含纤维多的食物,同时需预防患者便秘;③对于伴有心肌梗死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排便不宜过猛,防止病情加重;④护理人员可适当使用缓泻剂促进已发生便秘的患者粪便的软化排出,或者采用肥皂水灌肠和使用开塞露,来促进排便;⑤护理人员要叮嘱心动过缓患者在排便时勿屏气过度,避免其因迷走神经兴奋而使心动过缓加重;⑥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饮食、大小便和洗漱等;⑦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戒烟酒,避免心血管危重事件发生。及时处理患者口腔黏膜以及其皮肤的变化[2]。

1.2.4病情观察护理。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所以应加强病情观察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必不可少。护理人员需做好以下几点:①对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和血糖等指标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根据患者各自的情况,选择基础护理方案;②将患者不适症状,包括:短、胸闷或胸痛气等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③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熟练掌握专科所以药物及其注意事项;④密切观察患者中的精神状态、尿量、血压及胃肠道反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加强病房巡视,控制输液流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而保护好患者的血管[3]。

2结果

治疗组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均顺利出院。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和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以老年为主,是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所以加强其临床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对9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探讨,其中治疗组49例患者均病情稳定顺利出院,而对照组49例患者中有1例冠心病患者和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出,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满意度可知,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其并发症,使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侯海林.阆中市保宁社区1586例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0(19):201-202

第6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人性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49-02

心血管科治疗范围主要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发病原因多与心理社会应激、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且以老年患者收治居多,其感知能力、视觉、听力、记忆力均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差。病情复杂,突变概率高,治疗任务繁重,这些特点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心血管疾病特点

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病情突变的概率高。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休息不足、情绪不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发生感染等等。病情发生变化来得快来得急,随时可能突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另外,心血管科用药品种类繁多、用药剂量控制严格、药物产生副作用比较大,药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性。护理人员在任何一个过程中护理知识不扎实、检查不细致、观察不及时、操作不规范,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延长治疗时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发生。因此,提高护理质量及水平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如何提高护理水平

2.1 加强专业培训:一些护理人员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知识学习不到位,对新药的使用方法、疗效、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不熟悉不了解,对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学习不扎实。如,心脏介入手术的各种新技术和手段更新很快,护理人员若对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掌握,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状况百出;再如,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起伏不稳[1]。心电监护时,护理人员必须准确分辨异常状况,否则极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应当注重加强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2.2 加强常规检查:护理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往病史、一般症状及所用药品等信息。同时,对患者三大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动态心电图、胸片、动态血压等辅助检查应该做到及时检查、准确掌握。对患者身高、体重、基础心律及心率、计出入液量、血压等数据了然于心。

2.3加强日常观察:便秘容易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通便药。患者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根据医嘱和病情变化及时跟踪记录。熟练把握药的浓度、剂量、用法,了解药物的作用。在患者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加强日常巡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如胺碘酮容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护理人员应当注重观察血压,硫酸镁容易引起呼吸、血压、心率变化。

2.4 加强操作规范管理:目前,处理医疗纠纷时,必须由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所以,加强操作规范管理工作不可小视。首先,病历是处理纠纷时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护理记录也就显得尤其重要。护理记录填写的规范化,是消除安全隐患、保护护士自身利益的需要。护理记录要完整、真实、准确、客观、及时。第二、针对患者多、医嘱复杂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当做好医嘱的查对工作。做到每班检查、及时查缺补漏。第三,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护理人员的动作必须协调、利落、正确、规范。第四,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护理人员在交接分管患者时,应当将患者的病情、治疗、用药、变化等情况交代清楚,并设立交接备忘录[2]。

2.5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健康维护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改变健康观念,激发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时正确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每星期安排2次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专科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及家属掌握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常识和家庭急救措施。每月由护士长组织1次座谈会,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医疗指导和生活指导,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并及时反思和调整工作思路[3]。

2.6加强护理法律法规学习:我国现行护理教育中,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护士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教育。医疗事故毕竟是偶发事件,不少护理人员对此存在侥幸心理,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健全护理制度的同时,要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组织学习各项护理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弄清楚护士在护理行为中的责任和义务、患者的权力等

2.7提供人性化护理: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环境使用合理的语言。养成使用尊称和谦语的习惯,做到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全过程使用礼貌性语言。护理人员的首要工作就是对患者进行护理,因此要从实践和经验中不断学习,逐步提高个人护理水平,规范护理行为[4]。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充分理解,合理的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做到真正的人性化护理。例如患者入院时,医护人员应该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以及想法,并主动介绍周围环境,同病房人员的大概情况,以便让患者及时熟悉环境,排出陌生感和紧张感。入院后,适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多了解患者的想法和诉求,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提早发现,提早解决”,尽早的进行人性化护理。

3小结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及护理过程安全,实现医患双方关系和谐。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与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护理技术、工作能力等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时刻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注重细节服务,规范操作规程,提高分析观察能力,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最终实现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更新护理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73.

[2] 吴秀文,王洁.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会[J].家庭护士,2006,1(8):128.

第7篇

1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治疗过程中由心脏学家、胸部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神经学家及介入性放射学家进行综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虽然能够通过治疗有所改善但是更多的是要通过护理、预防、饮食指导等方面的控制进行疗养,所以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内容更为广泛。随着我国踏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治疗心脑血管相对的护理工作就必须不断更新内容。这种情况下的内控护士会面临更多的学习内容,加上护理工作的繁多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变得十分沉重。而且,心血管的患者出现危险的情况比较多,任何高血压、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都会随时导致患者死亡。所以护理人员就必须要及时跟踪护理,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这些都使得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较其他护理工作更为复杂沉重。

2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研究现状

2.1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

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特点的文献研究以探索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为主,在探索过程中分析研究了吴秀文、王洁和郑秀琴的2006年的著作《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体会》,文章中提出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了护理工作的“安全”应当包括两个涵义,一是预知危险,二是消除危险,两者必须兼并。也根据实际情况探讨了心血管内科专科性强,其护理特点包括:(1)心血管内科病人年龄大,有的心功能不太好,静脉输注过快,易诱发急性左心功能不全。(2)监护管理按规定调好报警系统,严禁关闭报警系统,并应认真观察心率、心律变化,每1小时记录1次。(3)药物作用和副反应观察应在监护下进行,并注意心率、心律变化。而刘少玲、李薇和李小红2010年的著作《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也明确地指出了对心内科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学习和培训,采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每月前瞻性的分析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措施,健全各项护理操作指引,实行护理人员的分层级管理和落实护理质量三级质控,护理组长监管和指导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以及个别安全意识薄弱人员的护理行为。另外,还有周柳嫦2010年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等文章也都明确地表达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复杂和繁琐,而这种繁琐和责任压力是造成护士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2.2压力产生原因的研究现状

明确了心血管内科的工作特点就可以从源头找出工作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对此蔡文智2009年的著作《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明确指出:医院是个特殊的职业场所,它不但是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的工作场所,同时也是受职业伤害影响的场所,医务人员(hospitalstaff)在医院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罹患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性因素等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的应急状态,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这不仅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医疗卫生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而吉林大学蔡敏2008年的著作《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指出:护理工作是医院整体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反映医院护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和医院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影响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甚至对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护理人员的内心责任压力是很明显的。另外,余菊芬和陈旭的《护士职业压力及应对方式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分析了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1)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调查职业压力情况。(2)选用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调查护士的应对方式,该问卷包括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六种类型,共有62个条目,每个条目有“是”或“否”2个答案。(3)采用自编的护士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该问卷包括工作成就感、人际关系、专业发展、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5个因素。结果发现从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模型中分析发现:职业压力中各因素对工作满意度均有显著性的影响。

2.3压力应对措施的研究现状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压力应对措施是解决护理人员压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本次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探讨了曹祝萍2008年的著作《医护关系研究—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形成因素分析》参考了其中提到的医护关系是医疗环境的基本人际关系之一。和谐的医护关系对于恢复、维护、促进服务对象的健康,促进护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医护关系进行史学研究与实践研究,了解医护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明确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建设和谐、科学医护关系的对策。还有王丽英的《护患沟通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探讨》也明确指出:通过沟通,护士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获得患者的全面健康信息,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使患者尽早达到健康的最佳目的。

第8篇

【关键词】 左心功能衰竭;护理;心功能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所致的综合征[1]。随着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增加, 以及高血压临床规范治疗的普及率严重不足, 导致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发生率逐年增加, 已成为心血管内科常见急症。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但心力功能储备及修复能力也较强, 因此, 护理人员娴熟的专科及基础护理、配合及时的治疗抢救, 将大大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科在救治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的过程中, 严格规范操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科既往治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48例,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龄56~83岁, 平均年龄(68.5±3.2)岁, 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中:高血压性心脏病22例, 占46%;冠心病14例, 占29%;心肌扩张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病脏各6例, 占12.5%。经临床抢救和科学护理, 有46例患者心功能得到纠正, 有2例死亡, 分别因顽固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死亡。

2 护理

2. 1 注重专科护理

2. 1. 1 专科预警 科室针对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 应专科预案到位, 训练有素, 患者一旦出现急性症状时, 护士要沉着冷静, 敏捷果断。

2. 1. 2 合适 协助患者取端坐位, 双腿下垂, 以减少回心血量, 增加肺活量, 使痰较易咳出。

2. 1. 3 酒精湿化吸氧 通过20%~30%酒精湿化, 高流量氧气吸入(6~8 L/min), 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方式, 酒精可起到除泡剂的作用, 但注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4 h), 以防酒精中毒。吸氧卡应及时正确地注明酒精浓度及开始使用时间。

2. 1. 4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应用留置针, 以方便用药, 一般选取上肢较为粗直的血管作为穿剌部位, 滴速宜维持在20~30滴/min, 以免加重心脏负荷。连续输液者24 h注意更换输液器, 以防止输液反应。

2. 1.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心律、血压、尿量及血氧饱和度(SpO2), 并细心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 详细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以及时给予相应救治。

2. 2 及时正确用药 掌握常用抗心力衰竭药物的用法、用量、服药后的疗效观察, 熟知用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镇静止痛药, 如吗啡抑制呼吸, 用药后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强心药可迅速缓解心力衰竭的危急症状, 但洋地黄类容易出现新的心律失常, 如应用西地兰前后要密切心率变化, 心率低于60次/min应慎用[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作用相似, 主要兴奋心脏β受体, 增加心肌的收缩力, 增加心排出量, 扩张外周血管, 应用时单走一条静脉通路, 避免加入其他药物;应用利尿剂后要注意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并准确记录尿量;硝普钠是一种均衡型的血管扩张药, 既能扩张动脉血管, 也能扩张静脉血管, 同时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3], 具有强效、快速的特点, 合理使用对救治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可取得很好疗效。

2. 3 加强基础护理

2. 2. 1 心理护理 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危急, 病情重, 多有濒死感、烦躁、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 陌生的环境和医务人员抢救的场面, 更加重了患者的紧张心理, 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导致机体缺氧状况加重[4]。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稳定患者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2. 2. 2 饮食护理 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发作期间需禁食。病情稳定后宜给低热量、易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并严格限盐, 适当限制进水, 用利尿剂者应食用一些含钾高的食物 [5]。

2. 2. 3 基础护理 因患者需绝对卧床, 应给予波浪式电动气垫床治疗, 每2小时翻身或按摩受压部位1次, 以预防压疮;饮食中适当增加粗纤维成分, 防止便秘;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养成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习惯。

3 小结

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常见急症, 其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注重专科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用药护理, 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75.

[2] 黄宏佳, 陈少娟, 吴锦珍.胺碘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并窦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4): 1-2.

[3] 杜正慧.老年急性左心衰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15):208-209.

[4] 战翠玉.急性左心衰的急救与护理.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1, 28(4):410-411.

第9篇

【摘要】心血管内科疾病多呈慢性发展,病情复杂多变,长期反复发作,死亡率高。而护士的素质往往对病情的康复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名心内科护士,不仅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为了提升心内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浅谈己见。

【关键词】心内科;护士;素质;护理;专业

良好的素质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修养,是一名护士从事专业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关键。对于心血管类患者来说,面对疾病的压力和冰冷的手术刀,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医务人员炽热的目光和白色口罩后面真诚的笑脸。他们对于护士的要求也已不仅仅限于简单的医疗操作,而是希望从护理人员那里得到温暖、得到尊重。护士正确而有效的护理和无私的奉献是鼓励患者的最佳力量,护士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综合素质,才能给患者带来他们所希望的服务,才能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做出贡献。

一、提高心内科护士基本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心血管类疾病,这类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之中,这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病患年龄跨度大、治疗依从性差,由于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经常很高。心血管类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异常危险。护士对于病患的照顾贯穿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护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所以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目前对心内科护士的综合要求都比较高。心内科护士首先必须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因为这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专科护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还必须要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新时代下,护士已经不仅仅是医生的左右手,更是医生的合作者,病人对护士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病患者除手术外,对其住院治疗后期影响最大的就是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受到的护理。治疗期间每个病人不仅需要承受身体病痛上,还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所以精神上的安抚也是必不可缺少的。护士与病人接触时间长,最能体会病人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所以护士更应该用爱心去关爱患者,永远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护士是医院护理的主力军,这不仅影响到整体护理的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近年来随着本院心内科大批的低年资护士进入临床工作,我们更应该抓紧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以确保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证和优质服务。只有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才能确保临床护理的质量,确保病人在住院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如何提高心内科护士的综合素质

1加强心内科护士的专业实力

心内科护士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之外,还要详细了解各种常见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等,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起到辅助作用。在和病人的接触中,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掌握专业内常用药物的剂量、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等主要内容。要具有丰富的抢救病危患者的相关知识,对心电图等专业知识有较高的了解,应该具有正确的认识各种心律失常和异常心电图的能力。每一位心内科护士都应该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护士必须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在整个过程中照顾好患者。

2培养心内科护士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所有护士的基本素质,所以心内科的护士更应该在做事的时候仔细、细致、谨慎,要把患者的生命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看,决不能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患者。疾病的痛苦已经使患者在精神上无法承受,如果护士再对他们冷言冷语,只会让他们内心受挫,病情恶化,护士更不能在私底下议论病人的病情,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在病人护理过程中,护士往往比医生与病人接触更多,所以与患者多沟通的重任就落在了护士的身上,同时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护士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提高心内科护士的心理素质

除了护士的专业护理技术和职业道德意外,心内科护士的心理素质也是护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有进入医院的患者都会对医院感到陌生甚至是恐惧,特别是知道自己身患重症的情况下,更不能和患者一起自哀自怜,而是要冷静、沉着的劝导病人,给与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心内科护士应该尽量在每天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患者的面前,在无形之中减轻患者对于疾病的压力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使患者每天保持好心情,就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的发展,护士在医院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护理理论也在不断拓展,护士只有专注于实际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掌握相关的专业能力,才能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对患者负责,对医院负责,培养和提高护士的基本素质对患者和医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君芹,曹青,薛晶.心血管内科低年资护士专科强化培训模式及效果探讨,护理学杂志,2008(5)

[2]王永玲.护理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及强化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