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5:42
导语:在实体经济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林下经济;问题;发展对策;资兴市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
根据生态学原理,林下经济主要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并将农民收入增加,林地资源增长以及生态和谐为主要目的,并且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最大化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林木资源,合理发挥林下以及林荫空间的作用,通过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以及景观旅游等方式的全面综合性的生产经营形态,逐渐延展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促使林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在林地产业附加值的作用下,努力构建多层次、多种群、多序列、以及多效益的发展模式,并且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以及长期稳定的经济体系,实现林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资兴市正引导全市林农改变传统经营理念,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产业转型,为资兴生态环境改善,林农收入增长奠定基础。
1基本概况
资兴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南端,东经113°09′~113°44′;北纬25°33′~26°17′。全市南北长约80km,东西宽约60km。总面积为27.16万hm2,其中林地面积21.4万hm2,占总面积的78.86%。森林覆盖率74.35%,活立木蓄积量1188万m2。森林年生长量95万m2,年森林采伐量15万m2左右,年蓄积增长量为80万m2。
2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1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资兴市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近80%,林区农民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林下经济发展也从原始的采摘收集林下产出物,转变为科学发挥林地的基础条件,进行植物、动物以及菌类等各种生物的等进行林下种养,到现阶段的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旅游等比较完善的林下经济体系的过程。
2.2林下经济发展类型
全市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4大类16个模式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2.2.1林下种植
2.2.1.1林菌种模式
根据林地林荫下水分和氧气相对充沛,太阳辐射低以及白天与夜晚温差较小的特点,在合适的林下封闭的地区种植平菇、木耳、银耳、以及香菇等常见食用菌种。
2.2.1.2林药模式
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茯苓、草珊瑚、白芍等品种,或间种耐旱的金银花等。
2.2.1.3林花模式
在林下种植耐荫性苗木花卉和观赏花草植物等。
2.2.1.4林草模式
即在郁闭度0.70以下的林地,合理种植各种不同的优质牧草。
2.2.1.5林粮模式
在林下间种矮秆农作物,如绿豆、豌豆等小杂粮品种。
2.2.1.6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各个地区光照强度的差异性,并根据各种蔬菜在需光性上的不同,在各个林下地区种植合适的蔬菜。
2.2.2林下养殖
2.2.2.1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肉羊、奶牛、肉兔、奶牛、肉羊、肉牛等家畜,并按照每公顷放羊75只、放牛75头、兔450只的规模。
2.2.2.2林禽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多与杂草密集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生态鸭、鸡、鹅等。
2.2.2.3林蜂模式
利用森林放养蜜蜂,发展绿色养蜂业。
2.2.2.4林下珍稀动物养殖模式
利用森林林下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人工驯养繁殖野鸡、孔雀、毒蛇、虎纹蛙等野生动物。
2.2.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利用林下产品资源,开展野菜、野生菌、野生中药材、竹笋、松脂、其它工业原料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附加值。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组织形式,通过增强组织规模和提高对抗市场风险能力。
2.2.4森林景观利用
依托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旅游发展优势,利用林区自然景观优美、生态和谐宜人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林下无公害产品,合理布局城郊林家乐、生态家园休闲和林下旅游精品景区。
2.3林下经济产业规模初具雏形
据初步统计,2013年资兴市林下经济从业人数为25000人,经营面积达到6.3万hm2。林下经济产品潜在价值10.5亿元,实现总产值约6.0亿元。林下经济总产值持续增长,林下经济规模及综合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资兴林下经济6.0亿元总产值中,林下种植业0.2亿元,占3.3%;林下养殖业2.48亿元,占28.0%;林下产品采集加工0.32亿元,占5.4%;森林旅游3.80亿元,占63.3%。林下经济各产业内部产值构成如图1。图1资兴林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图
林业产业实体逐步发展壮大。到2013年资兴林下经济实体达到30多个,其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4个,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达8000户,涉及林地面积6.3万hm2。建成林下经济产品初级加工企业6家,年处理能力达2万t。在重视林下经济资源培育的同时,按照产业的标准,通过商标注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质量认证等方式,培育了像“瑶山春”、“故园”、“东江湖”等资兴名、特、优林下经济产品品牌。野生香菇、木耳、玉兰片(竹笋干)、干制林蛙等林下种植、养殖产品已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代名词,市场销售价普遍较高。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资兴市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经营化水平有待提高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林下经济产品多为农户自主经营,采用标准化生产的不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质无保证;市场组织没有健全完善,尤其是没有专业化、统一化的行业协会。导致农业订单分散,各个林农没有组建规模化的组织,在产品上以自产自销为主,在价格上没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服务指导和技能培训教育,所以林农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管理粗放,造成病虫灾害的经常出现,不仅提高的林业种植及养殖的成本,还降低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3.2资金投入不足
林下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它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被社会广泛熟悉,对于相关投资机构来说,在没有见到明显的效益之前也不会轻易的投资,再加上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完善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更造成了林下经济没有明朗的市场前景。政府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在银行贷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没有较多的扶持,使得林业经济很难开阔完善的融资渠道;林业经济需要相对巨大的前期投入,而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很难集中到足量的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林下经济由于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所以自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加上没有社会的广泛熟知和认可,社会资金流入到林下经济的相对较少。
3.3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
当前林下经济模式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虽然资兴市的林下经济模式已经发展到4大类16种不同模式,但是没有加强不同生产经济模式的优化组合,导致林业生产经济模式不能根据林地、林种以及林相科学合理的优化搭配,并且在具体的技术标准以及操作规范上不明确,不能达到农民简单易行的要求;林下经济的技术研究没有深入的实践化,在栽培、采集、种植以及景观上的技术没有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而且科技研究有和现实脱节的情况;农民在技术素质上整体偏低,大部分无法利用技术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并且技术技能不健全,相关培训制度也没有严格执行。
4发展建议及对策
4.1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健全完善相应的林下经济领导制度,以市级领导为核心,以林业、财政、发改委、农业、保险、交通运输、金融、水利、扶贫、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为基础,并在林下经济发展领导组织中吸收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员;在林业部门的带头组织下,协调有关科技部门和单位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有关技术的转化应用。金融、保险业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农业保险试点,降低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风险;为林业经济谋求更多的融资渠道,用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投资,突显银行的融资作用,实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发挥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引导性,对于林下经济的产业经营组织给予必要的贷款和补贴支持。
4.2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发展优势,求真务实”的指导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水利、金融、技术等相关产业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合力解决产业存在的关键难题和制约问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村屯、林间地头、交易场所等调查研究,建立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资兴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提高林地产出率,增加林农收入。从2013年起每年新增0.7万hm2林地发展林下经济,至2020年使从事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到8.5万hm2,年产值达20亿元;通过林下经济达到人均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的目标,受益农民累计达到10万人。
4.3强化服务,推动发展合作组织
4.3.1搞好信息技术服务
全面收集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引进适合林下种样的技术和品种,普及推广林下经济种养方面的科学技术。
4.3.2培育市场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下经济合作组织辅导员队伍。促使农村合作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同模式合作社之间相互合作,改变单一模式,共同发展,争取效益最大化。
4.3.3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培育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认定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在全市范围内执行“扶优扶强”政策方针,吸引外界的规模企业进入,并培育本地的专业化企业,在政策上照顾和扶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优惠的银行贷款;对于林畜、林禽、林菌、林药等专业化的合作组织,政府不仅要扶持更要积极引导,力争在5~8a之间组建50个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在为林下经济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管理服务时,还要加强林下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林业规划设计、林权流转、政策指导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4.4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
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的思路,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目标,规范和加强林地流转,将林下经济适宜发展林地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依法流转;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机制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积极引进专业的林业建设人才,推动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经营,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从而带动资兴林农致富。
5结论与讨论
林下经济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养及旅游观光立体复合性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诸特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能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区群众增收渠道,起到巩固生态成果又解决林区群众生计的效果;是资兴市实施生态发展战略、成功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需进一步发掘多种多样的林地资源,逐步完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经济 现状浅析 产业机构 人才培养 开拓市场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浅析
1、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是体育经济的重要决定要素之一,其结构分布和规划的合理性对于体育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了本土体育外围产业败于国外对手、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介产业缺位等现象,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增长和完善。
2、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工作不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尽管给予体育经济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也相继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攀比规划等宏观调控失调的现象,且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导致管理工作仍然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
3、民众体育消费欲望较低,影响体育经济增长。我们都知道,体育市场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媒介和动力,然而在国内媒介以及体育企业的数量增长中,民众真正需要的体育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也没有深入人心,阻碍了体育经济的进步。
二、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探究
1、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推动体育经济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效益以及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推动体育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有关体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以及征收年限等,保证体育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其次,深入开发具有价值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强大动力来扩大内需,从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带动产业升级;再者,要按照市场需求采取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扶持明星企业以及名牌产品企业等措施,在提升产品品位的前提下增强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地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相关体育企业的发展,加大开发本土体育文化以及产品的力度,增强我国体育产品的独特魅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总而言之,通过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开拓了更自由和广阔的空间。
2、加快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体育发展需要。只有谙熟体育经济运作流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将商机逐渐转化为产业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才能为推动体育的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加快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要根据我们体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在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将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升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依据实际情况优化培养途径和方式;改变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的理念,拓宽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领域,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加强体育人才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注重的是,体育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和满足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未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探索有效的市场开拓途径,增强体育经济消费市场。体育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消费作为基础的市场,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开拓体育市场,提高消费率,是体育经济飞速增长的源动力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去实现:加强有关体育理念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广大民众中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方式,让体育理念深入消费者心中,引起其消费行动;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要倾向,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将已进入竞赛表演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联赛作为优化发展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吸引大众的眼球,激起大众消费的欲望;政府要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相关企业践行常规体育娱乐消费项目与新型体育娱乐项目想结合的开发方针,大力发展符合市场要求的体育产品以及项目等,拓宽促进体育经济增长的媒介的领域,从一定意义上稳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由于发展实际以及具体情况的不同,各地区各企业在开拓市场的途径上市不尽相同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三、结束语
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注重体育经济领域的开发和完善,不仅是保证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增强。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是一项浩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尝试、改革、创新,为体育经济开辟出更广袤的发展空间。
:
[1]周清明.《浅谈体育经济》.商场现代化.2007(2)
关键词:县域经济 现状 问题 建议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中,要更加鲜明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重城镇更重农村。县域经济指标评价要把反映农村发展水平的比重放大,着眼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难题,更好体现关注民生。要重速度更重效益。确保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要坚决摒弃唯速度论,更加重视对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考核,引导GDP科学增长,避免盲目投资上项目,超越承受能力强行发展等,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相应满足。
一、私人银行及私人银行经营模式的概念
1、私人银行的概念
私人银行业务就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以客户为中心,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个性化、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是私人银行业务的载体。在我国,私人银行(private bank)的说法指的就是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
2、私人银行经营模式的概念
经营模式是企业赚钱的方式,企业如何将自己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效组合,从而使企业的价值不断增长以达到盈利的目的。私人银行的经营模式是私人银行如何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中盈利,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的运营方式。结合经营模式本身的内涵,本文从组织模式、服务模式、盈利模式这三个方面对私人银行经营模式进行了介绍。
二、我国私人银行现行的经营模式
1、组织模式
我国私人银行业仍然沿袭着“总分行制”,表现出明显的“部门银行”文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私人银行,都隶属于一定的金融机构。总体来看,我国私人银行组织模式包括“大零售”模式和“事业部”模式。
“大零售”模式下,私人银行的客户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有助于快速积累客户和降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期成本,适用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客户基础雄厚的大型银行,可凭借其客户基础优势,将私人银行与零售银行业务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内部存量客户的资产,还能让私人银行服务成为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和实验的平台,从而推动传统业务发展。
“事业部”模式下,私人银行部拥有直属的自营渠道,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专业标准可以自行决定,人、财、物管理链条相对直接,经营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集中,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能力相对较高。对于客户基础相对薄弱的股份制银行而言,有利于赢得私人银行市场的潜在新客户,快速建立起私人银行专属的差异化服务体系和品牌。
2、服务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净值客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我国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以综合模式为主,采用的是团队模式。在服务模式构成上,主要分为两种,即双重服务模式(如“1+N”模式)和三重服务模式(如“1+1+N”模式、“1+1+1”模式)。
(1)“1+1+N”模式
该模式由1个财富顾问、1个客户经理和1支由若干名专家构成的顾问团队构成,为客户提供私密、专业、量身定制的综合解决方案。财富顾问主要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组合设计、税务筹划、保险规划等,从而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等不同需求。客户经理主要负责日常关系的维护,包括客户的日常联络以及客户进行业务操作指导。而专家组主要用来填补财富顾问知识和技能上的空缺,通过团队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私人银行服务。采用这一模式的有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
(2)“1+1+1”模式
该模式由1个私人银行经理、1个私人银行经理助理和1组投资顾问组成,三者合作共同为1位高净值客户提供专属服务。私人银行经理负责了解客户需求以便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私人银行经理助理负责在私人银行经理外出时客户的接待工作。投资顾问负责与私人银行经理一起为客户量身身定制投资组合。采用这一模式的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
(3)“1+N”模式
该模式由前台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团队组成,共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经理无法得到投资顾问的协助,但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经理的一对一服务,得到背后的投资顾问团队在证券、基金、信托、等领域提供的专业支持。采用这一模式的有杭州银行、招商银行等。
总体来说,国内采用三重模式的商业银行比较普遍,三重服务模式内部的分工和协作比双重模式更为细致深入,更有助于提高单个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客户的数量。另外,三重服务模式对客户经理知识结构全面性的要求较低,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
3、盈利模式
我国以第一代富裕人士为主,其财富还大多处于增长阶段,所采取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以金融产品销售为基准的手续费模式,以满足富一代财富增值的需求。但这种模式受利率、信用等风险的影响较大,因此利润波动幅度也较大。此外,我国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已经认可金融服务收费的形式,他们也愿意为独享的专业化服务买单。我国私人银行收入还兼有部分资产管理费,但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这就要求私人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三、我国私人银行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私人银行领域的时间较晚。在私人银行的发展初期,事业部制模式下运营时,私人银行部和零售银行部的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很难单纯的将满足其条件的高净值客户从以往的零售银行服务中抽离出来,这样不仅无法避免客户转移过程产生的交易成本和阻碍,而且不利于维持客户的忠诚度。如果延续“大零售”模式,就很难将私人银行业务和贵宾理财业务区分开,从而导致私人银行不能完全摆脱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不能建立专属的私人银行平台、业务系统和经营考核机制,那么私人银行业务也就无法真正健康和特色化的发展。
2、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倡导的“1+N”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整个私人银行服务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度不够,导致实践中前中后台人员的工作不协调。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私人银行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完善,客户经理从前台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形成高覆盖度的客户资料,进而导致中后台的专家团队不能对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在其服务中,各个环节不能紧密结合,服务价值链条运转效率低,使得客户私人银行服务差异化感受很弱。
3、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私人银行虽然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客户基础,但盈利模式单一,仅采用手续费这一种模式。由于中资私人银行普遍不对客户收取管理费,则容易出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以产品为中心”的现象,通过引导客户进行过度频繁的交易而获取更多的佣金,导致对客户的资产规划和维护管理的忽视,造成客户资产缩水和客户的严重流失,不利于与客户建立并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不过,我国的富裕群体尚处于成长阶段,对财富的快速增长有着强烈的需求,手续费型模式是相对合适的盈利模式。随着“富一代”年龄的增长,当他们的资产达到相当规模后,部分客户的需求会转为财富保护和转移,此时,管理费型模式能够帮助高净值客户达到稳定的资产管理目的。
四、完善我国私人银行经营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私人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我们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因行制宜”渐进式改革我国私人银行组织模式
对于原本客户资源多、规模大的银行而言,存量客户丰富的特点使得在选择“大零售”模式的前提下,适当地延长独立与零售部的时间,减少失败的风险。对于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来说,事业部的组织模式可以帮助其快速建立起私人银行专属的差异化服务体系和品牌,差异化的定位可以成为与大型银行竞争的优势。
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事业部制模式仍是私人银行的最佳模式。不管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未来还是应该向独立于零售银行的条线式管理发展。因此,我国私人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案,由当前的最优模式逐步向未来的最优模式转化。
2、完善系统建设
开发专门的私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之上,从多方位的角度对客户进行细分,客户经理在第一线充分了解到客户的需求之后迅速传达给中后台的专家团队,这样专家团队就能及时的、全方位的针对客户的风险偏好、收入、投资目的等,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涵盖私人银行业务范围全部过程的有关财富保护、财富增值、财富转移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3、改变业务驱动模式
私人银行应将业务重点从“以产品为中心”转换到“以客户为中心”,具体体现在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考核指标的侧重点上,重点考核管理客户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只有真正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咨询顾问和综合性解决方案,才具备向客户收取管理费的条件,才能逐步向管理费型模式过渡。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经营 消费观念
保定市地处河北省腹地比邻京津,东靠渤海,人口110万,为了了解保定市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采用普查法, 尤其调阅了保定市体育局群体处与体彩中心的大量资料,调查涉及基本健身场地设施,体育彩票,大型比赛,产业赞助,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项目。
一、保定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省体育强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冠军城市。曾获全国冠军130多个,亚洲冠军30个,世界冠军20多个,在河北省及全国也是为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城市。与体育发展相比,保定市的体育产业却相对滞后,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体育场馆、健身行业的经营、体彩、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行业。
1.体育场馆经营、健身行业发展初具规模。保定市的场馆大都集中在大小中学校,经营规模初级水平,属于半经营性质的场馆。纯经营性质场馆休闲项目也比较单一,主要以健身、健美、游泳、羽毛球等项目。
由于纯经营性质的私营性,所以经营方式灵活,目标群体较为集中,市场经营程度较好,定位层次多样,有固定的消费群体。保定市经营性体育场馆情况大致有:市体育馆、挪亚俱乐部、新日莱美俱乐部、金风帆俱乐部、长城俱乐部等场馆。场馆大多有健身场、篮球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但不是很完善。
保定市是大中专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大中专学校的体育场馆大多是半经营性质的,主要先满足本校、本地区青少年、群众健身活动,其次才承接各种商业活动增加收入,经营水平处于初级状态,水平较低。大、中专学校体育场馆情况: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等一些大中专学校,主要是承办一些中校小型比赛,经营情况较差,年收入不过2000元~10000元左右。
2.体育用品销售火爆,体育彩票不温不火,体育广告收入较低。统计表明至2006年底全市各类体育用品专营、兼营商店150多家,年营业收入近4亿元,从业人数3000多人,但大多集中在市内。保定市已成为全市体育用品集散地,体育服装、用品主要是以青少年学生的消费为主体 。市民对体育用品的消费是以20%水平的上升,但农村的体育用品消费水平较低。保定市体育彩票从1995年至今总量逐年提升,2006年合计10462万元,占河北省总量的34.1%,其中电脑型彩票占95.1%,看总量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但从全国来看还是处于较低水平。保定市的体育广告收入与保定市所承接的大型比赛相联系,全年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比赛广告收入总计112.1万元,与大中城市的体育产业收入相比相差甚远。
二、制约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1.保定市近几年经济发展缓慢,群众健身的主要投资靠收入,生活用品涨价,工资收入水平低是一大障碍。
2.体育产业资本进入少:保定市体育产业主要以当地民营资本为主,缺少有实力的省内外京津地区的体育产业商资本注入,由于资本少,所以尚处于开发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
3.体育消费布局不合理。据调查城市人口的64%有过体育消费,但人均消费额为每年69.8元,这样的消费起点很难维持支撑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设施分布不均,有些地方体育设施非常充足,而有些地方体育设施不足,难于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合理调整资源分布,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等问题,还需政府、社会群众群策群力。
4.产业内部有几点不足。体育经营观念陈旧、管理不当、不能适应市场等因素,也有市场培育方面的不足。如:体育旅游、拓展运动、攀岩、极限运动等基本上没有此经营项目。比较成熟的体育消费项目在深度、广度上开掘不够,所以保定市体育产业只停留在消费层面上,虽有体育产品的制造业,但厂家规模较小,基本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水平,产品不上档次,对新产品的开发没有投入人力财力,所以滞后。
5.保定市体育产业大型公司少,高知名度的体育品牌少,缺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营销网络。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三、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1.保定市的体育产业应该以培育市场为基础,加快资金引进,增加市场开拓,加强内部管理,经营观念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谦虚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市场运作技巧,提高保定体育产业的整体商业化运作水平和市场规范化,同时有效拉动我市体育消费需求。
2.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建议以“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为突破口,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次契机。保定市地处京津,加上2008北京奥运经济价值在于推动京津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用新思路、新设想、新规划为保定市的体育产业助力。
3.要改革和完善体育竞赛制度,积极引进和举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推动我市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提高体育竞赛表演的商业化程度,鼓励社会各界承办体育赛事或发冠名、特许、指定、专营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为企业提供一条树立自身形象的更好有效的宣传渠道,逐步建立竞赛合理机构,带动相关的传媒、广告、赞助等行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保定市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合理布局建设高、中、低档并存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体系。健身娱乐是保定市体育产业的基础性行业,又是拓展体育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有效需求的重要行业。应以公共体育场馆和其他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为主,特别是大、中专学校的体育场所及社区的健身工程为依托,形成合理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长胜:2002年中国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91
[2]李 悦:产业经济家[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2.101
由于认识到在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全球影响下,媒体融合已超越言论,成为了实实在在的、承载国际政治经济角逐、影响国内社会权力结构的重要历史趋势,北美学者也因此给于媒体融合足够的重视,对这个历史进程在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机构和权力分配中起到的有机作用做了全方位的研究。
1 什么是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最早是由MIT政治学学者IthieldeSolaPool提出的。他在1983年的专著TechnologiesofFreedom中,把媒体融合描绘成一股未来趋势。这个概念泛指由数字技术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根据这个概念,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信电、电话、电报、大众传媒之间原有的行业隔离与技术区别正在逐步消失。未来,某一物理媒介―无论它是无线还是有线,无论是电波还是电缆―将能承载所有的语音、图像、数据、以及视频的传递;同理,原本只能由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未来主义把“新科技”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放大到绝对主导的地位,但是伴随着国际资本和西方发达国家实实在在的推动,媒体融合已从主观预测转变为有自我实现能力的潮流,因而有了超越话语范畴的现实影响力。在自由化的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垄断集团通过融合强占先机,以期制定规则,主导转型。可以说通过迎合跨国垄断集团资本扩张的本性,这一历史性改革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机制的兴起,其深远的影响力波及了整个国际传播体系。
当然,不同的学术流派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也不尽相同。首先是机构研究。机构研究以引导机构改革、促进融合为目的,着重分析和评估融合的具体政策和现状。这类研究默认并接受了主导媒体融合的商业逻辑,其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完善并促进资本主义技术改革,推进在“新自由主义”引导下的全球信息体系的重组与再造。从这个意义上,媒体融合说明资本逻辑渗透全球传播体系的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张。有别于机构视角,批判政治经济学往往突出国际资本活动所起到的隐形的,但实质上相当核心的主体导向作用,并且描述这个复杂历史过程中所上演的种种矛盾、斗争、控制,进而说明社会变革的根本性质和方向。
2 新媒体政策与融合经济
毋庸置疑,媒体融合给行业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信、广电和信息产业原本是在相对独立的监管制度下发展的。具体的说,在欧美地区,电信监管政策强调对基础设施硬件的管理,但视内容为超出监管范畴的私人问题;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维护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广电的监管则侧重内容管理;同时,信息与网络产业则是在相对无监管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Blackman,1998).但是面对媒体融合,原来各自分立的行业监管不得不重新调整,不同利益和理念之间的争论与冲突不可避免。对于这些争论的记载和分析有助于说明媒体融合的多重主体性与复杂的内在矛盾。
首先,在基础设施这一层面,就存在许多关于发展趋势的争论。在媒体变革的过程中,种种有关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条件、以及行业准则的监管政策都将影响未来媒体格局,因而至关重要。
其次,媒体融合还促使了许多新型终端和新型服务的出现;虽然传统媒体并不会彻底消亡,但却经历巨变。重要的是,这些剧烈的变革鼓励社会各界重新审视貌似永恒不变的媒体结构和媒体权力分配,因此孕育了大量的争论和动荡。但是,往往正是这些极有益的技术特点使得资本通过全球传播体系实现利润积累的过程受到冲击。
总之,如何创造新的盈利方式,如何控制乃至扼杀不符合资本积累的技术应用,如何打开并开发利用新兴市场,如何创造新的需求不仅对于资本逻辑下的媒体行业本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剖析现代资本经济组织演化也有关键性意义。
3 媒体融合的社会影响
由媒体融合引发的全球传播体系的重整对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本身有深刻的影响。当新媒体社会学和新媒体文化学的研究从大众“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媒体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则又回归到媒体与资本主义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交点,那就是媒体融合对劳动者、劳动关系和劳动状况的影响。一方面,数字技术在各种机构中的渗透加深了资本主义体系对劳动者的监视、控制和操纵,在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下,当全球数字化与经济全球化相融合,媒体融合更促使国际产业链的扩张和调整,因而对世界各国的就业结构和劳动状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新技术也带来了鼓励劳动者主体性和承载集体维权活动的空间。这一对相互制衡的矛盾趋势将怎样影响数字劳动、创造性劳动和知识型劳动?面对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媒体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广义的媒体工人是怎样应对的?在信息产业全球化,媒体行业的工会做出什么样的战略性的组织调整?可以说,关于广义的“知识劳动”与“创造性劳动者”的研究是一个的新兴领域。这个视角再次把媒体融合的现象设置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全球扩张和自我更新的时代背景之下。
4 总结与未来趋势
前言: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里除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等因素外,也包含课余运动队训练及体育竞赛。而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就青少年人群来讲,学校体育的范畴更广,包含的内容更多。两者并不矛盾,只是体制上分属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从而导致目前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降及我国体育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本文力图通过阐述来表明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的重要性,供有关部门与专家同行参考指正。
1. 关键词: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
2. 研究方式:走访法 数理统计法 资料法
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3.1 主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是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不力的最主要因数
学校体育的主管部门是教育局,以大纲教学里培养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和增进健康为主,是唯教育论。而竞技体育的主管部门是体育局,其追求的是比赛成绩,是唯金牌论。两个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成绩,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学校只顾着学习,除了大纲规定的体育课程以外,几乎见不到课外活动、课余体育竞赛,更不要说运动队训练了。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导致我们的学生体质连年下降。而体育局只顾在青少年中早早挑选出所谓的苗子进行集中制的少体校训练,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极少数的人群中,以期这些苗子快出成绩,为那些主管领导们增加政绩。我们的主管部门说到底都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是只顾自身利益的狭隘者。
要改变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互不协调的关系,必须从主管部门的协调开始,最好能合并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育事业的管理机构。
3.2 基层单位执行不力是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不力的另一因素
我们的主管领导们也知道问题的所在,也在推行各种方案来推动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的开展。其中,体教结合是一种目前来看可以实行的较为理想的方案。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的基层学校往往执行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流于形式,导致了我们青少年体质下降和运动竞技水平低下的严重后果。很多的学校只是把这个工作的开展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得分点来完成,在具体的操作中基本是象征性的每个星期安排一到两次的训练了事,更多的只是挂个体教结合的牌子,临比赛时找少体校借人完事。从我们周边15所体教结合学校的训练情况统计来看就能比较直观地发现这一问题,见表。表中所体现出的数据很直观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竞技体育在学校中得开展很薄弱。没有一个数据的统计超过50%,扎实在干的学校只有区区33%的比例,就这33%中,还有2个是少体校放
置在学校的运动项目。更要注意的是,还有更多的学校连体教结合的项目都没有开展,这些学校的竞技体育更无从谈起。
要改变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里开展不力这样的局面,就要对学校是否开展运动队训练和体育竞赛进行督察,要问责。
3.3 青少年学生从事竞技体育后出路狭窄是导致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开展努力的另一因素
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下,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把全部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到学生的文化学习上,练体育的出路太狭窄了。就算进入专业队发展,将来也最多进入体育类大学,特别优秀的才能被特招进入重点大学,但比例太小了,无法吸引家长和学生的眼球。以2013年上海市17所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来统计,总约招650人,其中一半以上名额招退役专业运动员,而且都以外省市为主,能招的上海市生源不足300人,这300人中,绝大多数又是从小被招入少体校训练的相对专业的学生,真正从学校出去的应该不足区区的50人。以上海市参加高考约6万来计算,连0.1%的比例也不到,这绝对无法吸引有一定天分的学生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就算学生想了,家长也不会支持。万人齐走独木桥的结果必然导致桥的损坏,危桥只能是个别胆大的人才敢于尝试行走的,聪明的人都会绕而远之。
要改变学校体育里对竞技体育不重视的现状,就一定要拓宽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学生的升学面,只有看到了足够多的升学机会,才会吸引学生和家长去考虑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美国最大的59所大学每年为中学生提供大约10500个运动奖学金名额,平均每个学校200个。这就是美国体育运动水平和学生体质明显好于我们的一个最大因素。我们的大学可以多搞几个体教结合项目,甚至可以规定每所大学都要开设一个运动项目,并完成高水平运动员特招指标。只有这样,我们学校体育里的竞技体育这一块才不会缺失。
3.4 缺乏足够的比赛机会是让竞技体育无法在学校体育里应有开展的又一个因素
竞技体育的开展,如果缺乏了足够多的比赛机会,那就等于是光干活儿看不到成果。而我们的各种级别的竞赛少得可怜,一年一次就算不错了。NBA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其主要是得益于NCAA联赛的火热开展。NBA80%的运动员都出自NCAA,这完全说明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里是可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开展各种级别的比赛机会让那些有天分的运动员苗子崭露出来,从而能被各种级别的运动队看中进入相对专业的队训练,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竞技体育运动中。学校体育里竞技体育的春天才会到来。
4. 结论:
4.1 学校体育里包含竞技体育,主管部门只有通力合作才会使两者协调发展
4.2 基层单位要真正执行有关精神决议,努力在学校体育里开展竞技体育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
0.引言
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在消耗大量的资源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百年来得到迅猛发展,由此不可避免地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1],从而对环境卫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分析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解决城市垃圾处理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城市建筑垃圾问题现状
1.1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大
建筑垃圾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产生的余泥、余渣、泥浆及其他废物。。
我国的建筑垃圾产生量大,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年递增[2]。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达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在城市建设中,建筑工人环境意识不高,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落后,大量的手工操作也是建筑垃圾产生量大的主要原因。有资料显示,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建筑类型的施工材料统计分析,每一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中,会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3]。而我国现如今正处于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期,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若处理不当,不但破坏市容,恶化市区环境卫生,还占用了土地,降低了土壤质量,对空气和水域造成污染。
1.2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方法现状
20世纪末,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增大,建筑垃圾乱堆弃的现象严重。。21世纪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大中城市相应颁布了建筑垃圾或工程渣土管理规定,并建设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和建筑垃圾填埋等消纳设施[2]。但绝大部分建筑垃圾均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而建筑垃圾存在着难于降解、弱碱性、成分复杂的特性[4],简单的填埋对环境中的土壤、水体和大气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等问题又加重了环境的污染[3]。
目前存在的建筑垃圾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存在着分类收集程度不高,回收利用率低;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筑垃圾问题的解决途径
由于我国城市建筑垃圾产生的量递增的趋势,加上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的仍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城市垃圾对城市环境卫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2.1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
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首先实行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产生之前,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措施将其消减[1]。在我国,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落后,大量的手工操作也是建筑垃圾产生量大的主要原因。在建筑垃圾中,由于施工人员的责任性不够强,施工工艺落后,施工技术落后,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而返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责任心,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
2.2建筑垃圾资源化
对于已产生的垃圾,应该采用有效手段,使其成为再生资源。
我国众多的学者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都做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用来指导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工作。唐娴等[5]对城市建筑垃圾的固体废弃物的混合料的强度形成原理进行研究,对建筑垃圾作为骨料和混合料进行试验,提出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可作为路面基层应用。梁洪波[6]对建筑垃圾制砖的生产工艺做了介绍,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结合邯郸市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墙材项目实践,证明用建筑垃圾制砖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乔峰[7]在某新建道路中应用了换填建筑垃圾处理软土路基技术,效果良好,建议在郊区外围工程中采用。众多经验表明对于建筑垃圾进行筛选处理后,还可进行堆砌胶结表面喷砂,做成假山景观工程。对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可以采用上述相关的措施,变废为宝,使建筑垃圾资源化。
2.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要处理好建筑垃圾问题,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是必备手段。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1992年制定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05年制定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法》,另外一些国内主要城市也针对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都相对零散,缺乏整体性,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方面在政策法规和实际应用方面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的体系。美国在1980年制定的《超级基金法》中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气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德国在1978年-2002年之间,颁布了相应的6部之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推进了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着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以促进建筑垃圾的转化和应用[1]。我国在制定建筑垃圾的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应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的法律法规。
3.结论
我国建筑垃圾存在产生量大、处理不当的现状,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可以通过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使建筑垃圾资源化、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的方法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 冷发光, 何更新, 张仁瑜等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环境卫生工程,2009,(01):33-35
[2]. 王雷, 许碧君, 秦峰.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与分析[J]. 环境卫生工程 , 2009,(01):53-56
[3]. 杨子江. 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途径[J]. 城市问题 , 2003,(04):60-63
[4]. 徐平, 张敏霞. 我国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分析[J]. 能源环境保护 , 2009,(01):24-26
[5]. 唐娴, 王社良. 城市建筑垃圾路面基层应用研究[J]. 科技导报 , 2009,(07):88-90
[6]. 梁洪波.建筑垃圾制砖生产工艺及其效益分析[J].墙体革新与建筑节能.2007(6):23-24
[7]. 乔锋. 试论用换填建筑垃圾处理软土路基技术[J]. 中国科技财富 , 2009,(08):60
关键词:高校体育 竞技表演市场 现状 对策
近年来,国内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CUBA和大学生超级篮球联赛的举办迈出开发大学生体育市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同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还对部分大学生联赛的决赛进行了转播,提高了高校体育的影响,促进了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高水平运动队,如清华大学组建的跳水俱乐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的乒乓球俱乐部,同济大学组建的手球俱乐部并都分别挤进了全国联赛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足球名帅”金志扬带领的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打进了职业足球联赛,开创了职业教练进军高校体育的先河。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承担了部分奥运项目的比赛;2009年全运会,中国石油大学、海洋大学也承办了部分项目的比赛。这些事例表明大学竞技表演市场发展速度很快,前景比较乐观。然而,站在全局的角度,国内没有几所院校能够做到“以体养体”,受体制限制,我国高校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基本靠学校教育经费拨款。由于运动水平低,观赏价值不高,像国外高校那种靠门票和电视转播的收入几乎为零,其他赞助也有限。据调查,近几年高校的足球、篮球联赛的门票低至几元一张,甚至免费观看,观众的上座率也非常低,这限制了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和手段,赛事组织运作水平不高
部分高校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滞后,对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目前高校体育竞技经营人才的人数少且素质偏低,学校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组办各类比赛时工作安排不周全,没有充分地与体育赞助市场、体育媒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很多高校在承办运动会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比赛顺利开闭幕,甚至敷衍了事,而极少考虑到经济效益,这正是中美高校体育竞技市场最明显的差别。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吸引观众
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异常冷清除了与组织承办方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吸引观众,从而难以吸引赞助企业。同时学校运动队和观众交流太少,很难使观众成为自己拥趸。
(三)主要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有限,对体育的热情不够。
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的支付能力,高校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大学生,除了少数兼职的大学生外,90%以上的大学生是没有收入的,所以消费能力较低,同时对体育的热情不够,给开发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带来了难题。
(四)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缺少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赞助。
体育赞助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发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没有依靠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获得的企业赞助,除了单纯的打广告,就只有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指令性赞助和公益型赞助。企业还没有把高校体育运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环节,没有把校园体育运动作为企业文化的延伸来发展,校园体育赞助还很不规范。
二、发展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思路及对策
(一)改革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尚未触及的一个,我国高校体育的竞技管理体制也是如此,时至今日,部分高校高水平队的组建,招生运作以及比赛的举办均受制于教育部、体育局和学校等行政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运动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的竞技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实现竞技体育的管办分离,将高校体育竞赛推向市场,才能培育、发展和繁荣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校际和校企合作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开放程度较低,从每年的CUBA可以看出,联赛基本上是完全针对大学生,比赛在大学举行,电视很少转播,造成大学体育竞技表演市场基本与社会脱节。为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影响,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应尽可能向社会开放,必要时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和庆典活动上做一些协会演出,促进彼此交流。另外,在不影响高校运动队学习的情况下,校际间应加强交流,制定相应的队员交换及转会机制,以求共同繁荣。在校企合作方面,要优势互补,一方面达到企业宣传形象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运动队有效解决经费问题。
(三)提高高校竞技比赛质量,增强比赛观赏性
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提供的是体育竞赛产品,因此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才有可能促进整个市场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运动员的敬业精神,使球员养成自我管理、自我训练的好习惯;打破地域观念,通过科学合理的转会机制和选秀机制使各队的实力相当;重视后备人才开发,完善梯队建设,进一步提高竞赛的质量和观赏性;改进比赛规则,鼓励学生运动员个人表演,采用先进的战术打法,增强比赛的对抗性和精彩性。
(四)以大学生为核心,培育和扩大消费群体
学生是高校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的需求主体,培育竞赛表演市场除了要改善供给体系,更要完善需求体系,学生应被置于核心单位。首先,在发展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球迷至上”的观念,宗旨是为了广大消费者提供高水准的观赏性竞技娱乐产品。其次,在联赛的组织与管理中要强调球迷参与,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球迷组织的代表参与联赛组织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决策。最后,要倡导并实践“取悦球迷”的理念,建立并完善球迷服务机构,明确高校运动员为社区服务和为球迷服务的责任与义务,增强球迷对高校体育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参考文献:
[1]编者.2008-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市场预测与投资咨询研究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