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时间:2023-10-12 09:45:45

导语: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第1篇

(一)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投资风险

高校基建项目由于受到学校发展规划、财政状况、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主观决策存在失误的可能性,导致基建项目反而拖累了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基建作为公益性的教育事业工作之一,社会效益是其主要目标。国家对高校的硬件条件,例如生均面积等指标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高校基建的收益评价应当以是否为科研教育、后勤服务提供硬件保障、是否促进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等为软性标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建项目的投资收益指标,侧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公益效益,没有设置量化的公益指标,导致很多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等不经济的现象。

2.预算风险

目前我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在立案阶段中,工程部门提供的资金预算,多为参照自身工作经验而提供的估算数,而在估算书的编制工作中,高校财务部门极少参与。高校领导根据这个估算数作为筹集资金额的依据,当估算数往往低于实际资金需求量,这对日后的筹资工作带来了难题。基建项目立项后,在工程概算阶段,高校聘请的建筑设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主观刻意抬高设计概算,而高校对此却没有相应的限制与复审,这导致项目工程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不切合实际。还有一些高校为了使基建项目获批,或处于降低税费考虑,概算编制尽可能地压缩,等项目审批通过,就把基建项目摊子铺大。另外有些高校审批部门在批复概算时,做不到正确核实项目成本,盲目削减概算,结果在后续建设中发现资金满足不了项目需要,概算缺口较大。施工预算专业技术性较强,一般都是由高校基建部门负责编制施工预算,在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基本没有参与编制,内部审计部门是否介入并没有硬性制度的规定,而是由高校领导主观拍板决定,使得施工预算编制缺乏制约。审批部门对施工预算的审核也不够严格,最后往往导致实际施工决算数额要超过施工预算金额。

3.负债风险

对扩招所带来的扩建校区、教学基础设施等建设需求,高校一般通过银行信贷的形式获得基建所需的资金,但对承担债务的责任意识不强,对各种债务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财务规划。贷款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对未来的资金流运转情况进行认真的计算,对归还贷款的资金保障也未认真考虑,使得贷款规模过大,超出高校承受能力,加上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高校将面对巨大的财务风险。据有关统计,至2010年,全国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金额约为2634.98亿元(2011年底省属高校尚有130多亿的贷款余额)。例如有的高校贷10个亿盖了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还不够还贷款利息的,更别提本金了,因为中国学生公寓收费有标准,一年不能超过1500元。据招商银行一位人士的透露:内地的大学城项目已经被排在“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成为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高校基建扩张导致的财务风险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例如东南沿海有一所高校,伴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由于贷款额度太高,已没有还贷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调解下,以“置换”的方式,转到另外一所大学门下,改换了门庭。很多高校在基建规划、设计时,盲目追求高标准,导致资金浪费,向银行举债不计成本,对相关风险没有仔细考虑,导致贷款规模远远超过自身的偿债能力。所以教育部从2005年起,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和相关资金监控系统。

4.项目实施风险

很多高校在基建项目实施中的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薄弱,由于内部控制实施主体机构为高校的审计、财务、纪检等部门,这些部门缺乏独立性,互相为平级机构,所以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内部控制的约束力不强。甚至存在高校领导意志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高校内部信息失衡也是内控机制失效的原因,例如资金管理信息由财务部门负责,审计监督信息由审计部门负责,基建信息由基建部门负责,彼此间很难获取其他部门信息。尤其是对施工现场监督的具体操作中,无法核实施工单位上报的信息是否真实合规。有些高校还存在内部部门间的推诿扯皮现象,导致内控执行失效。有些高校为了完成政绩,对基建盲目加快速度,提高成本;有的高校随意调整基建规模和建设内容,结果完工时跟项目规划设计的预算有较大出入;很多高校基建内控体制不够规范,导致难以详尽审核项目款项的每一笔支出,财务部门仅就经济单据、会计凭证角度进行量化审核,对具体工程造价、用料核算、工作量计算等建筑领域的审核就无能为力,审计部门跟踪审计模式也没有在基建审核环节加以应用,这导致施工单位与建工单位易出现串通形成不当的利益共同体,进行吃回扣、虚报支出、甚至腐败等不法行为,增加了高校基建的资金管理风险。

(二)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成因

1.对基建财务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扩招导致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绝大部分高校为国家办学,所以很多高校领导认为高校盈亏应当由国家财政负责。社会环境对高校发展也抱有支持态度,银行对高校的信贷风险分析不够重视,对高校信贷审核也比较宽松,这使得高校对基建财务风险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过度举债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筹资风险产生。

2.高校基建相关岗位的权责界定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高校基建管理体制是由高校领导班子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建设委员会,总指挥由校领导担任,项目主要执行部门为财务处、基建处。在该体制中,参与高校基建协同的人员和部门很多,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如果不够健全,岗位权责如果界定不清楚,就会产生不协调的问题,遇到问题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然而高校基建是需要高校各部门合作完成的,相关责任与绩效考评制度,也需要高校在各层级的统一管理角度下制定,所以在高校各岗位权责不清楚,内部管理不统一的局面下,基建项目必然会存在管理漏洞,造成财务风险。

3.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高校基建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首先体现在财务、纪检等部门对基建的监督无法过多的介入,控制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总体上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有的高校将内审部门并入纪委监察部门,有的甚至列入财务部门中,导致内部审计监督效果流于形式。

4.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

高校基建项目虽然有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政府财政部门与高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政府对高校无法深入了解负债状况,监管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在加上扩招政策对高校基建扩张的支持,也导致相关财务风险的增加。

二、高校基建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价指标分析

风险识别是高校基建项目风险防控中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程序,不仅要对基建风险进行定性判断,而且还要采取各式各样的指标进行定量判断;不仅要判断显而易见的财务风险,还要仔细分析隐蔽性强的、难以防控的财务风险。例如施工单位私自更改施工设计方案以增加施工成本,甚至有高校基建部门与施工单位私下串通吃回扣等腐败行为。所以风险识别阶段一定要应用切实有效的手段、科学深入的方法对基建财务风险进行收集、分类、汇总和识别,并对对财务风险发展趋势加以监测。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包括企业财务分析领域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当期借款占当期货币资金的比率;还有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体系中的投资基金占事业基金的比率(数值越大风险越大)、基建负债占自有资金净结余(数值越大风险越大)等等,还要结合高校自身状况和经营特点设置科学的基建投资风险评价指标。

三、高校基建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案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高校内部预算管理体系

高校基建预算管理体系应纳入到高校整个预算体系中,与现有财务管理体制向结合,提高对基建预算管理的监督水平。改变以往粗放式预算编制模式,将单个基建项目单独作为一项预算进行审核与监管。基建预算编制机构应当加以改革,由财政部门主导,基建部门以技术、信息等提供辅助支持,设置独立的基建预算审计部门对基建预算进行审计监督,也可考虑外聘审计机构来完成。

(二)对贷款规模加以控制

高校应当加强负债风险意识,科学测算贷款规模,规避财务风险,同时要扩展办学融资渠道,减缓银行贷款的偿还压力。高校应当将自身视为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的经营单位,将年度预算与中长期预算相结合,引入贷款预算,将信贷融资计划与自身中长期规划相结合,在预算编制上应综合考虑政府财政补助、盈利能力、负债规模、专款专用等要素来制定预算,并将贷款资金绩效考核纳入预算管理中,加强审计监督,以确保贷款资金用到实处,获得预期使用效益。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收入水平来制定贷款规模和信贷资金预警指标,尤其要分析财政拨款收入与学费收入这两项收入。财政拨款收入基本用于高校工作人员的开支,结余甚少。所以高校偿还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还是学费收入,所以在分析信贷风险时,要分析其与学费收入构成要素(例如学生人数)等的对应关系。

(三)对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高校应高度重视基建工作中的内部控制建设问题,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适度超前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与措施,加强基建工作中的全程监管,防止违规违纪问题发生。高校审计部门对高校基建项目要实施经常性地审计,不仅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还要对相关手续、支出理由是否合理进行审计,也可以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跟踪审成果进行复核,以判断是否出现舞弊行为。而且在内控体系建设中,要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甚至外部监管系统(政府部门),建立外部控制体系参与下的独立保证机制,外部监管可以在内控机制失效时起到预警和控制作用。

(四)建立财务风险全流程控制方案

第2篇

一、财务风险界定与认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一般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进行债务融资后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源于企业经营中增加了债务这一固定性成本,在企业效益没有增长甚至是恶化的情况下,较多的债务成本使得企业净收益减少,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概率增加进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因此,狭义的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在企业经营中,不仅仅负债融资丧失清偿能力导致财务风险增大,而且企业日常经营政策失败的结果也最终体现为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是指企业在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看,财务风险又可细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及其他财务风险。结合后金融危机企业面临的财务困境,广义的财务风险可能内涵更完整、界定更科学,更易引起企业的重视,并引导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风险特征

(一)财务风险成因复杂化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究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既有企业外部因素如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也与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态度和能力等企业内部因素密切相关。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复苏阶段,要完全实现全球经济复苏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频繁异常波动,国内企业期货、期权投资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国内市场需求疲软、通货膨胀压力大、能源价格不断上升,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困难。除了国内、外市场的复杂变化使得财务风险频繁产生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自身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控制的手段和能力还亟待提高,也对财务风险的产生埋下了隐患。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不再局限于筹资活动,由于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限,财务风险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成因也日趋复杂。正确认识财务风险的成因,才能有效地进行防控,而忽视财务风险的成因的复杂性、片面采取传统的控制手段则往往事倍功半。

(二)财务风险表现多样化 由于财务风险成因的复杂化,财务风险的表现也就具有了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后金融危机时代,虽然经济仍在缓慢复苏,但是经济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又加剧了这一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表现多样化、综合化。由于经济的波动,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都在不断地调整中,银根紧缩的信贷政策使企业融资难、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困境产生融资风险。另外,企业所面临的最显而易见的财务风险是主要由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市场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应对的主要财务风险还有短期内丧失偿债能力的流动性风险,由于消费者支付能力降低而未能及时回笼货款产生的信用风险,因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带来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等。财务风险的多样化、综合化、复杂化,增加了企业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难度。

(三)财务风险防控难度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运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害,而多种财务风险并存且相互作用,财务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防控的难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财务风险本身的复杂化导致控制难度大,如外贸型企业可能要面对国际市场汇率变动引起的汇率风险、客户支付能力下降导致的信用风险、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变化的商品价格风险等相互作用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等相关人员对财务风险防控的能力尚待提高。财务风险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对管理层及其员工的知识水平、业务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管理,需要员工具备综合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胜任相关工作,这些风险的存在和交互影响加大了防范和控制的难度。

三、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一)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 财务风险控制环境主要指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甚至员工对财务风险控制重要性的态度及采取的行动。企业应该努力从组织结构、管理层的风险态度即管理风格、员工的胜任能力及企业的风险文化等方面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

(1)完善公司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为企业活动能够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规范的公司治理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基于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在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各司其职,相互影响和牵制,不仅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而且保证了决策效果,可以有效防止因决策失误引发的财务风险。组织结构的缺陷可能会对整个财务风险控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资本市场上众多失败公司的案例,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组织结构的缺陷。

(2)强化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认识。针对重大的投资决策,管理层易于忽视风险评估,盲目投资,最后导致投资失败的案例,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也是时有发生。管理层对待财务风险的态度和认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此,提高管理层的风险评估意识,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3)提高员工尤其是风险管控人员岗位胜任能力和道德水平。人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也依赖相关人员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水平。不确定的经营环境,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对于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控制和管理,无不考验着员工的智慧,凸显出高素质员工的重要性。

(4)积极倡导健康的企业风险文化。企业风险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理念和精神。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可能导致发展目标难以实现,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如缺乏产品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侵害消费者权益可能导致的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突出个案。倡导企业风险文化有利于引起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风险的重视,有利于全体员工自觉在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中积极贯彻风险控制的原则。因此,企业管理层应重视财务风险意识文化的培育并积极参与文化的建设,将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企业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积极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并不否认具体的业务活动对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多表面上是由于具体风险控制活动失败导致的财务风险,其深层次的原因却根源于缺乏良好的风险控制环境。因此,财务风险控制环境是整个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基础,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将直接影响该组织中人们的风险控制意识,进而影响财务风险控制的效果。

(二)开展全面财务风险评估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无论其性质、规模、所属行业,在其内部所有层面都可能面临着风险。由于风险的客观性,无法把风险都降为零,必须决定准备谨慎地承担多大的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人们所承受的能力之内。全面的财务风险评估就是判别和分析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识别、分析和财务风险应对。企业要将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也就是要识别出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识别出哪些风险并分析风险的成因,才能予以关注并加以解决。忽视或者遗漏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的财务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败,导致投资损失。

后危机时代的经营环境中,以国内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可能主要面临筹资难、商品价格不稳定等风险;而出口外向型企业则主要面临汇率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风险等。可见,由于企业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需要具体识别,最终从企业整体出发综合各种风险的相互影响,采取风险回避、降低风险、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应对方案。因此,企业有必要对自身所面临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地评估,以识别出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研究不同的财务风险成因,根据风险成因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

(三)实施恰当的财务风险控制活动 通过全面财务风险评估,企业可能需要对筹资、投资、销售等活动中面临的财务风险采取适当的控制活动。财务风险控制活动是为防控财务风险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确保管理层的风险控制措施得以有效执行。为了更好地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控制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人工控制与电脑控制相结合,提高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财务风险控制活动具体可以从企业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两个层次实施。

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设置相关的控制活动。为了更好控制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管理层有责任保证企业整个组织存在恰当的控制政策和程序。除了积极设置和完善诸如组织结构、人员胜任能力考核、倡导风险文化等控制环境相关的政策外,还应对财务风险的评估过程、财务风险报告流程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和详细流程,以指导企业各部门、各员工的运作,提高管理层对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的控制水平。

其次,在具体业务层面上设置相关的控制活动。在遵循企业整体层面的控制活动前提下,企业应根据具体的经济活动或财务风险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业务层面的控制活动,实现业务层面和企业整体层面的控制活动的结合。具体来讲主要涉及:(1)重要岗位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明确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等不相容岗位分离,并明确相关的监督措施和监管人员的监督责任;(2)岗位授权审批控制。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财务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各岗位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审批额度和相应的责任。(3)营运分析控制。管理层根据生产、投资、筹资等方面的信息,结合全面预算等技术手段,定期进行企业营运分析的制度,有助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4)考核评价控制。对于重大财务风险或者重大财务决策,在贯彻执行相关的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同时,加强风险控制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价,以及时改进缺陷调整应对策略。

(四)保持及时畅通的财务风险信息沟通 财务风险的信息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员工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信息既包括来源于企业内部的诸如财务政策、融资渠道等与经营相关的财务信息,也包括来源于企业外部的信息,主要包括行业发展、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等信息。尤其出口型企业可能还要更多地关注国际市场上相关法律、监管政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汇率、供求等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动将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对这些因素的变动若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必将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后危机时代,对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多变性,对于行业的发展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需要构建反应灵敏的信息系统,提高对财务风险反映的灵敏度、及时性。

为了保持财务风险信息沟通,风险信息系统可以自成一体,也可以与日常的管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体。一方面,要增强全体员工进行财务风险信息沟通的责任意识。风险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单单是管理层和相关风险管理岗位员工的责任,各级管理层次和各部门员工都有责任及时提供包括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以作为最高管理层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依据。另一方面,财务风险信息系统不仅要处理企业内部的有关财务风险的信息,更要密切关注外部因素诸如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的变化,深入分析其对企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财务风险信息的沟通,有效的信息将及时在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进行传递,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沟通,以降低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五)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监督 对财务风险的监督与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一方面,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应及时根据财务风险信息报告系统和沟通渠道,监控企业当前和潜在风险敞口。另一方面,除了监控当前和潜在的风险控制水平外,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还应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以重大财务风险、重大财务事件为重点,对财务风险控制岗位职责分离、授权审批、报告等控制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确保各项控制活动得到顺利开展。资本市场上众多的投资失败的事实证明,离开了有效的监督,相关的风险防控的政策和程序往往都流于形式。因此,保持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持续监督,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承受能力之内,而且有利于确保组织的安全健康的运转。

总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如何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就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风险的复杂化,财务风险的控制难度不断增大。面对复杂的外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企业不应消极等待或者是片面采取单一的控制手段来应对财务风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应及时根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化,以财务风险防控为导向,重视企业筹资、投资、营运等各方面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从财务风险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风险控制监督等五方面,积极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免疫能力”,消除各种潜在隐患,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解读》,《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2]张卫平:《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

第2期。

[3]陈文岗:《金融危机视角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现代商业》2009年第4期。

第3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财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165-02

1 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分析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电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增长显著,在财务管理中具有以下特点:

1.1 资金高度密集

目前电力企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力需求强劲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30年里,全球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必须向电力产业投资10万亿美元,中国电力产业所需投资也将超过2万亿美元。根据“十一五”规划,全国未来五年电网建设投资将超过10000亿元,平均每年2000多亿元。 大规模的城网、农网、县城网建设已经展开,尽管如此,电网建设速度相对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居民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来说还是稍显滞后,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电网建设投资规模和力度,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也就从可能转化为成为必然。

1.2 资产比重较高

供电企业生产的主要内容是电力销售和电网维护,各级各类供电设备、网架结构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因此,在资产构成中固定资产占有绝对比重。如HB省电力公司2007年固定资产269亿,占总资产84%。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资产流动性和投资风险、资产贬值风险同时存在。

1.3 融资风险较大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急剧增加,电源建设投资迅猛增长,电网结构的薄弱和供电卡脖子现象日益突出,因此,近年来供电企业对电网新建和维护投入大量资金,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电力公司投资12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其中大部分以融资贷款方式取得,造成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偿债风险和还本付息压力巨大。

1.4 投资收益回收困难

由于电网的社会化和公益性,国家对电网投资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包括城乡电网改造、村村通电、户户持卡、同网同价等,造成一些电网投资带有明显的德政工程目的,不符合企业投资收益的风险控制原则。特别是电力销售价格受国家控制,企业无法根据投资行为回收合理收益,造成很大的潜在风险。

2 供电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在列示供电企业财务特点及其管理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后,笔者进行分析归纳,将供电企业基于上述特点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政策风险

政策性风险是国家政策对企业资本运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风险,诸如利率调整、汇率变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供电企业作为国家骨干企业,其经营发展必然和国家政策要求有密切关系,供电企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这样必然面临政策性层面的财务风险。

2.2 自然风险

供电企业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目前电力设备受外力损害的现象较为普遍,诸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会造成设备的损毁报废。自然灾害引发的电网崩溃、大面积停电等事故也屡见不鲜。供电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技术能力和加强企业管理来规避这种风险,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2.3 筹资风险

企业因筹资活动而引起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偿付本息的风险。供电企业属于微利企业,自有资金匮乏,偿债能力不足。一、二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的巨大资金投入,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过高,还本付息的压力相当大。再加上电力企业属于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设备更新较快,自有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面对银行利率上调的趋势,势必增加还贷压力。

2.4 营销市场化风险

目前电力交易逐步趋向市场化,在这种交易模式下,电价体现电力商品的需求弹性,在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电力现货价格必然上下波动,形成电价方面的风险。同时厂网分开、直供大用户的分割、用户需求、市场购买力等因素造就了客户市场资源风险。

2.5 资产风险

农网改造形成的资产总量并没有给电力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且资产产权关系尚未彻底理顺,产权主体不明晰,管理职责不到位。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大量的不良资产长期挂账,账面资产与实际发挥效能的资产存在很大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差异,资产收益率低,速动资产占固定资产比率小,资产结构方面也存在风险。

2.6 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包括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和生产费用的控制。企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将直接误导供电企业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决策,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经营成果带来风险。

3 供电企业应用财务风险的管理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的风险预防与控制创造条件。 常见的风险策略有:

3.1 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Risk Avoidance)是考虑到风险事故存在的可能性较大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法。就风险管理的一般意义而言,回避风险是一种最彻底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采取风险回避的方法,最好在某一项经济活动尚未进行之前。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回避风险是人们感知风险存在并且对损失的严重性完全有把握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第二,对某一具体的风险单位来说,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全球性经济危机、地震、瘟疫等。第三,避免某种风险,又可能产生另一种新的风险。一般来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风险回避策略。如某风险带来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或者在控制风险时使用其他的方法控制风险所需成本相当大,甚至超过了其产生的效益值。

3.2 风险接受策略

风险接受也称风险自留(Risk Retention),它是一种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其实质是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企业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特定财务风险的关键变量并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风险接受是处理剩余或残余风险的一种技术即残余技(Residual Method)。当其他风险管理技术均无法实施或者即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时,只能选择风险自留,与其他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合理的风险管理技术。如我国财务会计中为防范应收账款不能收回风险(即信用风险)提取坏账准备金,即是企业主动接受风险的一种方式。风险接受适用前提是:第一,企业财务能力足以承担风险损失的极限值。第二,采取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费用大于自我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第三,风险管理缺乏处理风险的知识和经验,疏忽处理或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无意识地承担风险。

3.3 风险防范策略

风险防范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避免损失的产生。它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风险处置方法。风险策略的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制定适当的防范措施。防范措施得当,可以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第二,风险分离。风险分离是将企业面临损失的风险单位分离,从而达到缩小损失幅度的目的。我们通常讲的“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这个道理。第三,分析事故成因。对于同行企业所发生的风险损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事故成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第四,应急计划。企业的经营者为应付潜在的严重损失环境而制定的应急的计划,包括抢救活动及企业在发生损失后如何继续进行业务活动的计划。第五,教育与培训。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与培训,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风险、防范风险,知道在风险事故实际发生时如何处置风险,树立风险意识。

3.4 风险转嫁策略

风险转嫁策略是指企业将风险损失通过一定方式有意识地转移给与其有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自己不承担。风险转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财产转嫁策略。这是将存在风险的财产转嫁给他人或其他群体的风险转嫁。第二,财务成果转嫁。这是将存在风险及其损失的财务成果进行转嫁的方式。但这种转嫁方式是在转嫁的同时可能付出一定费用,支出代价。具体有保险转嫁、非保险转嫁两种形式。

3.5 衍生性工具避险策略

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指自身价值依附于某种原生资产价值的金融工具。一般是指与期货、期权、掉期相联系的合约,其主要目的不是用于资金借贷,而用于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即用于保值或投机。衍生性商品工具一般多用于防范商品价格风险,而衍生性金融工具可广泛应用于防范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衍生性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保值投机和套利的机会。利用衍生性工具管理财产风险,其目的是套期保值。例如在股票市场上,如果要对各种股票价格都进行套期保值的话,既需要大笔费用,又极为麻烦。这时,投资者可以利用股票指数期货对其持有的股票组成进行套期保值。如果投资者预测股市趋势下跌,则期货合约的盈利可以抵消持有股票现货的损失;假设股价不跌反而上升,则其现货方面的盈利反会被期货合约的损失冲抵。

总之,对供电企业而言,上述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实施时,应结合自身经营现状及管理的实际,有选择性的谨慎使用,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策略及其组合。

参考文献

[1]王艳云.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N].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

第4篇

一、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背景

招标采购是市场主体通过有序竞争,择优配置工程、货物和服务要素的交易方式。招标采购方式的特点是变“买卖双方博奕”为“投标人之间的博奕”,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对买方的不利,目前,招标采购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招标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出现,会使得招标采购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偏离,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偏离就是招标采购风险。招标采购风险一旦发生,就可能影响招标项目的进程、效率、效益、目标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法律责任方面:如果在招标过程中发生违法行为或者参与招标投标的利益相关方提出异议、投诉、起诉等,相关责任人有可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第二,成本方面:增加了招标采购组织方面的费用,增加了人力成本;导致工期延长、甚至工程质量问题而发生的费用,增加了项目隐形成本。第三,工期方面:由于招标进度改变,导致采购周期延长、交货期推迟,必然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第四,信誉方面: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对招标项目产生影响,必然会对公司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大型发电企业的机组装机容量大、机组数量多,相应的生产运行所需备品备件、大规模的技改项目和机组检修就多,物资招标采购需求随之急剧增长,招标采购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在变大。另外,在招标方式的确定、招标文件的编制、开标、评标、定标、确定中标人等环节,都可能存在重大的廉政风险。因此,为了避免招标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构建招标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的内涵

招标采购本身就具有特定目标的唯一性、临时的一次性、不断完善的渐进性、风险与不确定性等项目属性,故借助于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以物资招标采购各环节的风险辨识及分析为基础,以招标采购流程为主线,以内防外控为抓手可构建出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3S4M”风险控制体系。

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3S4M风险控制体系是以招标采购六大环节的顺序作为招标流程,以“降、转、消”三策略(3Strategies,简称3S)作为外部防控层,以四“规避”措施(4Measures,简称4M)作为内部管控层,形成两层防护,实现招标采购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招标采购过程的顺利“流动”,为物资招标采购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该体系中3S即外部防控三策略具体是指“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消解风险”。4M即内部管控的四措施是指“规避投标人风险、规避制度风险、规避物资计划风险、规避招标方案风险”。中间“流动”的六环节是指“招标、投?恕⒖?标、评标、定标、签订合同”,签订合同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将经验应用于下次招标,形成一个闭环。

三、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的做法

1.外防抓降转消

1.1降低风险(S1)。设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或同时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如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可以选择资质等级高并有同类项目采购业绩的招标机构,从而有效地抑制风险。

1.2转移风险(S2)。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招标人可以将无法避免的风险,部分转移给投标人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承担风险,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投标担保。通过投标担保可以有效控制招标采购中投标人开标后弃标的风险,是转移违规行为风险的有效方式,通常采用递交投标保证金的方式。第二,合同履约担保。根据相关规定,是否采用履约担保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如果没有规定则不能要求投标人提供。履约担保可以转移中标人违反合同的风险,将风险转移给担保人。第三,合同履约保证保险。保证保险是保险人为被保证人(中标人)向权力人(招标人)提供担保。在招标采购过程中可采用合同保证保险和商业信用保证保险来转移中标人行为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所提供的商品质量风险。

1.3消解风险(S3)。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招标人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只能自己承担,或因转移风险成本太高而由自己承担。如内部人员风险,招标人只有自己制定措施来进行防范:一方面要加大招标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招标从业人员和评标专家的廉洁自律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避免廉政风险。

2.内控重四规避

在招标采购中,规避风险是指招标方和投标方设法远离、避开风险发生的事件和环境,避免风险发生,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实施:

2.1规避投标人风险(M1)

招标过程中投标人的风险是主要风险之一,这种风险是招标人可以设法消除的:一是严格执行资格审查制度,潜在投标人或投标人的资质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法定条件)、符合集团公司和基层企业的相关规定、符合招标文件对资质的要求(特定条件)。二是科学策划和编制招标文件,防止投标人利用招标文件中的漏洞设置陷阱而带来风险。三是严密监控、严肃处理投标人的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

2.2规避制度风险(M2)

规避制度风险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集团公司采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招标采购规章制度;二是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招标采购各环节做到有法必依、遵章守纪,执行力应与相关人员的绩效挂钩。

2.3规避物资计划风险(M3)

需求计划合理提报对规避招标采购风险至关重要,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需求计划时效性管理,根据公司的生产安排及检修计划提前上报,尽量避免紧急采购。二是提高物料描述的准确性,保证描述准确、编码唯一,以便于计划汇总和标包划分。三是对设备类物资,使用专业应做到技术要求编写规范、标准、明确,使得各潜在投标人的报价依据统一。

2.4规避招标方案风险(M4)

招标方案是招标采购的综合计划性文件,科学合理地编写好招标方案,可以有效地规避招标采购风险。编制招标方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择适当的招标组织形式,即自行招标与委托招标机构招标。

二是尽可能选择公开招标采购方式。采用公开招标,可以为投标人提供公开、公平的竞争条件,同时可将招标环节置于各方监督之下,减少争议。

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招标工作计划。招标机构应当合理安排招标计划,绝不能为了满足采购进度的要求而改变招标的合法程序。

四是科学和合理地划分标段或标包,不得利用划分标包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不得化整为零规避招标。

五是科学策划和编制招标文件,是整个招投标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招标采购风险防控最重要的一步。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第一,编制招标文件前,做好充分、准确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工作。如对所需招标物资的行业特点、制造加工难度,运输及安装调试周期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第二,?O定合理的资格条件。保证既能使投标人形成充分的竞争,又能使招标人买到质优价廉的产品。第三,选择合适的评标办法。对于具有通用技术、性能标准或对其技术、性能无特殊要求的设备,应选择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使招标人既能完成采购需求,又能获得最大效益。对于功能复杂、技术含量高或技术要求特殊、通用性和可比性较低的货物,应选用综合评估法。第四,设定合理的合同条款,货物合同条款及格式应明确合同项目情况、供货的内容范围与要求、招标人与中标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等。

四、大型发电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控制体系实施的效果

3S4M风险控制体系的运用,实现了风险管控机制的转轨变型,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出击”, 建立并完善了精细、标准的风险控制细则,实现了招标采购环节中的各个细分目标,从而保证了企业采购总体目标的实现,提升了企业物资招标采购风险管理水平。

该体系运用后,不仅可以满足生产现场的物资需求,从时效性方面也可间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招标采购成功率,避免重新招标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损失。合同履约风险的控制,使得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保证了资金安全,法律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思考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能否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巨大的影响,调查发现,超过70%的企业经营失败都是财务风险所导致的。房地产企业本身因为投资巨大,开发周期长,政策影响大,其财务风险相对于一般的企业更大一些,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来源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多因性,财务风险的产生既有房地产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具体进行如下分析:

1.内部风险来源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财务理念激进,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这从一些房地产企业较高的负债率方面就可以窥见一斑,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都非常高,要远远超过警戒线,这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偏大;二是成本费用控制较弱,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对于收入、效益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成本、费用,由此导致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处于一个控制乏力的状况,很多房地产企业没有做到每一个项目的成本独立核算,且既有的成本费用核算主要就是事后核算为主,事中核算以及事后核算缺失;三是会计专业队伍专业能力欠缺,财务风险控制本身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从业人员不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很难胜任此项工作。从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来看,离岗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加上这些年房地产企业财务工作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很多从业人员都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导致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薄弱。四是财务指标预警体系建设不力,财务风险的发生并非是毫无征兆的,如果能够构建完善的预警体系就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其萌芽状态来加以消灭。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疏于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总是在财务风险发生以后,才被动的去加以解决,由此导致了财务风险的难以控制。

2.外部因素来源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目前房地产行业的过热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不稳定因素,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调控时代”,政府的各种调控政策将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举例而言,政府提升二套房利率,对拥有二套住房以上的人限购,这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预期收入,从而导致企业的收入达不到预期,造成企业财务风险;二是利率因素,目前我国流动性严重过剩,人民币通货膨胀严重,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土地、建材等原材料,如果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一因素,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就会贬值,不能购买到预算内的原材料,导致财务风险发生;三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来讲是一个负面的冲击,当企业发生资金短缺时很难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化解财务危机。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财务风险控制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导致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内外因素,本文认为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修炼内功”,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另外一方面还可以解决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一举数得,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条件之一,良好的风险意识更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管理者、财务工作人员做出正确的财务管理行为,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关键是树立稳健经营的财务理念,在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不太明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现金为王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要恪守的一个重要准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消化外部不利因素的带给企业财务的不利冲击。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房地产企业的本身的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这期间各种左右成本费用支出以及经营收入的因素很多,如果事先没有一个整体的财务预算计划,事到临头才进行财务的统筹安排,就很容易爆发财务风险。通过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做到财务筹资以及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可以确保财务管理处于一个规范有序的状态,让财务管理服从以及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3.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考虑到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专业性,构建一支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守的财务工作人员队伍是必要的。人才队伍建设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根据财务管理岗位的胜任特征来进行人员的招聘,选拔胜任岗位工作要求的员工;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强员工的培训,让员工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

4.构筑财务预警体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过构建财务预警体系,设置敏感度较高的财务管理指标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判以及检验,当发现财务风险苗头时,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掌控的范围之内,避免财务风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损失。

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在观念层面应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在意识到财务风险危害的基础之上,充分的借鉴行业内优秀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构建一套高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作者单位:天正集团南京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李荣锦.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研究[J].会计之友,2010(35).

第6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控制;内部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由于不同因素对事件的影响不同,所以导致事件的不确定结果,这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不同人对于财务风险的认知层面不同,说法也不同,一般有两个层面:一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个人主观的差异,进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收益的不确定,引发的微观经济风险。二是它也称为筹资风险,是指到期偿还不了债务的可能性,换言之,它是由于借债引发的,若无借债就不存在财务风险。我在此文中研究的是企业难以预测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企业经营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给企业最终带来可能的财务损失。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态度,控制得当的话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使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若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何控制好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财务风险控制,就是在利用相关的信息和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施加作用和影响,使企业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环境的多变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伴随着风险隐患,企业管理重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中财务风险占很大一部分。财务风险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对企业的稳定、资金的安全性及获利有很大的作用。内部控制是一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由企业所有人执行的一系列过程。内部控制能适时反映企业的风险并相应地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的风险类型很多,财务风险是其中的一种,内部控制最终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内部控制薄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财务风险控制实质上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财务风险控制不好,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薄弱性。全面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顺利进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企业,预防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规划企业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的评价是以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坏为依据,同时内部控制是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

三、企业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

如今的经济环境是多变的,包括产品更新的速度、市场的变化、国家政策、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资金的运转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财务人员还是沿用传统模式来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对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只关心资金的投放与收回,对企业风险缺少实质认知和管理,忽略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薄弱的风险意识难以适应因素变化对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财务风险不是当它出现再采取措施,而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或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薄弱,每年虽然有几十万的会计人员,但是大多数专业素养都不高,企业管理者对这方面又不了解,财务风险是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无法消除但是可以预测,它本身就是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往往到来时就是致命一击。所以大多数企业开始都运营很大,突如其来的一场财务危机就导致破产。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企业采取的一种手段,为了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可以根据考察内部控制机制来评价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企业人员”权责利”的分配管理。它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对控制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内部机制的不足让人笼统的把企业的规定规章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人员的“权责利”分配不清,缺乏合适、完整、统一的体系,内部人员不恪守自己的职责,缩小了控制的范围,使效果大打折扣,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能够更好的控制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是经济环境中的主体,是我们可以看见和感知的,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正确认知是财务风险控制成功的先决条件。财务风险随时存在,企业必须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会直接导致企业管理机制出现漏洞,使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企业应该培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让企业人员参加风险探讨会,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用实际案例来分析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培养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对风险的适应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事前对财务风险的预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信息网和资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它意味着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成功一半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即在事前监控,使企业遭受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三)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第7篇

可以说21世纪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化时代。跟随21世纪的发展脚步,经济全球化趋势已进入白热化,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对我国企业来说,参与到国际经济并与国际企业竞争虽具有一定的压力,但也是我国各企业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逐渐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这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良好的生存发展下去,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而财务管理更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经济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命脉,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前提就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而管理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则需要及时分析和控制,以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受影响。

1浅析企业财务风险

1.1企业财务风险定义

企业发展必须要制定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而财务风险是财务管理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经济学中对财务风险的定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性课题,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了阐释。

从微观上对其定义就是:企业的财务风险取决于企业经营负债情况,也仅仅只与负债经营相关,指企业债务到期时,企业偿还期限的不确定性。从宏观意义上讲: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和财务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着企业风险,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引发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企业财务风险会造成企业实际收益达不到企业预期计划,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财务活动是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命脉,其参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1.2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能够保障企业长远发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掌握着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命脉,但企业财务风险在发展中时有发生,不能提前预知,只能有效控制。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取决于企业生产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确定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归为以下几方面:企业可靠性信息来源缺乏。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需要制定各种决策,而决策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大量可靠的信息来源,但我国目前的信息市场相对落后,很多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企业决策过程中很多不确定因素产生,就形成了财务风险。另外,若企业无法连续性对市场变化进行可靠预测,也会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而市场瞬息万变,经常处于动荡状态,企业若无法有效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则也可能带来财务风险。针对现在的经济现状,国家也会采取一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市场,如此又会带来一系列变化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产业结构、市场供需、价格调整等,其都会影响企业决策,带来财务风险。

2规范财务管理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策略

2.1加强财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预警体系是一种低成本的财务风险诊断工具,根据企业财务风险可能出现的范围,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对其分析和预警。当有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不良因素出现时,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短时间内进行分析和预诊,并在第一时间作出预警。预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及时制定财务防范措施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将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小范围内。针对财务风险预警,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定期对财务风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处理不良经济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应该合理控制存货,调整财务管理实施策略,监督资金投放等问题,最大程度地控制烂账和坏账,加速企业整体经济应变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

2.2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电算化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数据保密性还不够完善,经常出现安全性问题。所以系统相关技术人员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采取各种手段保护数据库的财务数据,避免数据系统遭受攻击和破坏。平时要注重计算机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且对接触数据信息的工作人员进行严密监控。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纸质或者电子档案都要妥善管理,以防止由于数据被破坏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2.3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中,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之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对生产运营中各项经济活动指标和财务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将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事前预测,即在决策前阶段,考虑收益的同时还要分析可能造成的财务损失,基于两方面内容的考虑,预测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便于及时控制和解决问题。其次就是事中控制。制定与财务管理内容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企业涉及的各项经济活动实行有效监控,提高各环节工作质量,将风险规避开。最后进行事后调整。对无法规避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妥善处理,并对其解决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避免类似的风险在生产运营中重复发生。

2.4提高财务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财务控制系统内部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企业财务管理中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高效系统,但这个高效系统的高效性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自由操控的,其本质在于操作人员的操作优劣性。所以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基本素质,还要求具备熟练地计算机操作控制能力,且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所以企业应该注重财务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要求,将专业技能、人文素质都算作控制系统中的基本要求。从面试时人才选拔,到工作时培养计划,都应该将自身素质放在工作首位。相关人员从业之后,还要定期对其进行多方面系统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水平,培养其工作态度并提升其对待工作和事业的责任心。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降低人为因素产生的风险,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第8篇

(一)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不足。在如今的这个经济市场中,竞争十分激烈,这也就使得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一味想着如何的竞争,却忽视了很多重要的工作,这是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不足的重要表现。对于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个别领导仅是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其具体的财务状况所存在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在公司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完全将会计与财务的职能“融合”,而未对其进明确行划分。除此之外,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中,相关制度、资料并不规范,未能形成完整的财务工作信息,自然导致企业管理层无法及时获取专业、有效、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价报告,这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三)过度注重利润问题。从利润的角度而言,其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但是在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随着其规模的逐渐扩大,公司的领导者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浮躁”。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领导仅仅是简单的对销售额地增长、利润总额的实现进较为重视,最终造成财务风险问题。由于过度注意利润,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基本没有进行严格、科学的成本管理,未建立完善的定额管理制度。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没有先进又切合实际的定额标准,现有的消耗定额只是根据以往经验简单估算,缺乏仔细的分析和计算。

二、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的控制策略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无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在现实情况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到自身企业才财务方面存在的风险,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毫无疑问,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财务状况中,已经存在了很大的风险,也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就是前文所说的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意识决定一切,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除此之外,对于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还必须要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进一步加强客户信用管理,从而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所谓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主要是针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控制的体系。总的来说,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整体管理、控制过程而言,其本身就应该属于综合管理的范畴。对于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而言,应高度重视加强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应聘请财务风险分析、控制方面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的为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控制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建议该公司能够在对领导层及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加强协作得基础上,共同制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三)强化成本管理。江苏鸿德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必须从财务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逐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针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问题,有以下二点可行的解决措施:第一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社会,电脑用于企业管理也使办公更加的快捷和便利,长远看来,它能够真正地降低成本。若在企业内构建了这样的系统,就能完成内部资料的共享,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减少企业成本风险。第二该公司应该合理的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

第9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171-02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价体系本身具有重要的地位,基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必须及时对企业管理形式进行分析,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体系应用形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其中以财务风险为主,此外不同影响因素对财务发展形式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明确财务风险形式的要求,满足后续控制形式的具体要求,使其适应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要求。在后续建设和干预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体系为基准,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的整体性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基于企业财务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干预阶段,必须对财务内容进行控制,发挥现有风险形式的最大化作用。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干预机制,直接对财务管理造成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外汇、经营、融资以及投资风险等。由于不同发展形式对财务管理风险有一定的影响,必须及时对干预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财务发展形式的整体性要求。

为了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要及时对评价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后续评价机制的要求,及时对控制形式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

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一)外界干预性比较强

财务管理本身是个复杂的程序,在整个管理阶段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内外干预机制影响比较大,进而会出现多种财务风险。市场经济对各行各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存在市场供需了解不足的情况,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形式的要求,会出现盲目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对企业资金的应用和周转造成消极影响。此外如果市场发展形式出现一定程序的变化,必然会对整体发展形式造成影响。此外在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下,如果不及时对控制点进行解析,必然会增加资本成本,增加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1]

(二)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差

财务管理意识对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风险机制进行分析,满足后续发展形式的要求。但是当前在整体管理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机制增加的情况,部分企业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主,忽视了财务风险的控制,进而滋生众多不安全隐患。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和各个职能部门对企业风险管理缺乏重视,风险控制形式不合理,对后续生产和投资造成消极影响。在宏观因素的影响下,不及时对宏观环境或者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最佳的应对措施,进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2]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针对企业发展形式的要求,必须以现有的管理制度为理论依据,发挥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对财务管理体系缺乏认识,导致管理体系不严谨,甚至会出现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直接对后续评价形式造成影响。在企业资金应用过程中,管理形式和控制机制对评价形式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出现全责不明确或者控制机制不合理的情况,会导致财务管理不受控制,增加财务管理风险。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

根据财务管理形式的要求,在后续控制阶段,必须及时对控制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风险发展形式的要求。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企业由于内部财务管理的混乱,直接对企业发展形式造成影响,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管理层次不明显的情况,甚至会出现资金流失的情况,在应用系统的干预过程中,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风险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出现在负债情况严重的现象,则会增加企业财务隐患,导致后续干预机制不合理。[3]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足之处

(一)财务管理指标不明确

现有的财务体系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基于控制形式的特殊性,在干预过程中必须了解管理指标,及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系统有效的控制机构。此外财务管理具体干预形式和应用类别对企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指标不明确的情况。根据静态发展形式的要求,如果流动资产的质量很差,就会高估企业的流动资产,即使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很高,仍不能保障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其次存款账目及周转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后续控制阶段,要高估收款账目,并及时对周转效率进行分析。

(二)偿还及盈利能力不足

根据现有指标控制形式的特殊性,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必须做好资金的评估和管理工作,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其适应企业实际偿还能力。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基于调节形式的特殊性,在盈利阶段,需要以指标控制形式为基准,了解影响内容和干预形式。在整体控制过程中,常见的盈利能力控制指标对权责发生机制有不同的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销售利润和资产净利润等,由于控制形式和企业盈利能力存在必然的联系,只能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无法对企业后续风险控制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偿还和盈利风险体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重大,如果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则必然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消极影响。

(三)缺乏针对性管理机制

当前不同行业都采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基于影响机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必须对评价体系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在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阶段,由于风险评估形式和干预机制本身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必须及时对企业盈利指标进行控制,并明确风险构建形式的基本要求,掌握风险控制机制的最大化作用。

(四)企业发展环境受到限制

根据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和控制形式的要求,在后续评价和控制过程中,必须及时对管理指标进行分析,适应财务管理机制的本质性要求。由于风险控制体系无法及时反映出风险体系的要求,必须明确抽象概念,但是由于发展环境受到限制,很难对其进行推广,在干预过程中必须满足财务体系的要求,了解综合分析机制的要求。企业的经营环境对风险指标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减少限制性因素的要求,确定最佳防护形式。根据控制指标和干预形式的特殊要求,如果长期受到指标干预形式的要求,必然会对企业财务整体管理构成威胁,在综合分析指标要求阶段,要根据信息资料的要求,构建系统的防护机制,使其适应企业实际管理的本质性要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形式

针对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在后续干预过程中,要及时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分析,预算形式对财务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及时对预算形式进行分析,能保证预算体系的合理性和完善性。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组织工作,各个组织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在现有职能基础上,对管理机制进行合理的预测,发挥预算管理体系的最大化作用。此外现有的编制形式必须和实际情况相适应,确保编制出的预算体系的完善性。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复式预算的形式。此外特定的收入和预算现有发展形式相一致,需要满足预算体系的要求,达到理想的预算审核效果。[4]

(二)改进财务风险管理指标

基于指标形式对企业财务发展形式的要求,在后续发展和应用阶段,要及时对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及时对资金的债务比率、负债流量进行分析,不断改善短期内的周转率和指标,使其和后续财务发展形式相一致。通常情况下,在经营活动控制过程中,指标形式和评价形式有一定的联系,必须及时对指标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周转指标形式的要求,并减少干预因素的影响,使其适应风险发展体制的整体性要求。针对不同指标形式的特殊性,要明确指标收益形式,规避风险,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5]

(三)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对风险的控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后续发展阶段,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基于财政资源的特殊性,必须及时对财政资源进行分析,发挥资金应用的最大化作用。为了减少财务风险,要立足于现有制度体系的要求,及时对控制形式进行分析,使其发挥后续干预形式的最大化作用。在整体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对支出结构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对资金应用形式和干预机制进行分析。基于管理制度对风险评价形式的积极影响,在财务控制和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对风险形式进行分析,使其适应风险机制的要求,满足构建形式的整体化要求。

(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