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5:46
导语:在农业技术成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部分就是农机的推广,这不仅仅是现代化农业最为基础的环节,而且在农业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决定作用。但是,山区农业有着本身所特有的限制,这使得农机推广工作无法正常顺利进行。即使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不间断的发展,国家对于农业产业结构也实行了相对应的调整,而且十分注重山区农机的推广工作,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山区农业实行推广的时候。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存在于山区农机推广工作中的那些问题,所以必须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来解决相关问题。如何能够更好的解决那些存在于山区农机推广进程中的问题,这是一件值得相关部门思索的问题。
1农业机械技术在山区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经济条件十分落后
目前而言,由于交通不发达,导致了山区的经济条件相对城市而言比较落后,而市场上所售卖的那些农业机械一般造价都比较高,加之在购买的时候,还需要高额的运输费和保养费等额外费用,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从而导致农民的购买能力下降,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就无法增加农业的生产力,又反作用农业机械的购买,这是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农业机械在山区地区的推行受到了严重制约。耕地相对分散、地理条件比较差、连绵不绝的山脉也导致了我国的山区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较低,这也给大型的农业机械的搬运、操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另外,由于山地地区的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农民不得不把自家的耕地切割划分成一小块,这也让农业机械的操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在山区的推广的工作。
1.2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从农业机械技术能够很好的推广的层面上来说,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内容,但是,就我国现在山区地区农村的教育情况来看,农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还达不到五成,就更别提受到高等教育的农民数量,更少少的可怜。此外,由于工作的需要,那些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素质的人才大多数为了能够最优发展,往往都被调去了其他的工作岗位,这些因素也都给在山区农村的农业机械操作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支持,认真负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系统推广农业机械不健全,工作推进受阻的原因。在一些地方,有农业机械没有具体的技术推广单位,缺少专门的推广人员,大多是由基层的宣传和推广市场的维修人员更换的,服务人员不具备这些特定的农业专业知识,甚至对一些产品,一些新的机器都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在没有专业推广人员,它是在推广过程中的难点,先进的机械特性使得它明确表示,它已经增加了促进农业机械化的难度,并在推广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促进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不能有效地引入到新的工具,这带来了不便农业机械推广。
1.3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挣得更多的钱,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城打工。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这就使得大部分山区的农村劳动力十分不够用,即便有所剩余的劳动力,也都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走出去的一些老弱病残。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剩余的这些劳动力一般都为年纪较小的未成年人或者是年龄颇大的老人,这些人要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要么就是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保守,无法适应当前超前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理念,这也会严重的影响山区农机的推广和应用。
2农业机械能够在山地地区正确推广的策略
2.1相关的政府管理人员应当加强推广的重视程度
①作为山区各地的政府官员应该积极加入到推广活动的协商和制定的过程中去,并且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一定要安排认真负责的人才来执行推广活动,同时保证技术、人员和资金的合理配置,从而保证农业机械技术的合理推广。②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推广方案,且方案通俗易懂,易于推广,可以简单、快捷的推广农业机械。③对于那些十分落后,难以顺利推广的地区,政府官员应该亲力亲为,进行监督,使推广活动得到足够的保障。对于当地政府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随着“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农业部门要争取理解和支持当地政府的,政府应侧重于实用和当地农村农民需要做先进,高效,实用的农业推广。同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调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安心,爱岗敬业,勤奋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促进效率。因此,要提高服务扩展劳动者素质,并确保可以合理地应用到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有效的服务。高品质的服务,使它更容易为农民接受。促进专门培训的团队,推广团队,以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营销效率。
2.2制定相对应的制度,确定各自的责任
①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制定出详细的、严格的、相对应的考核制度,把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写进政府官员的日常考核标准中去,用这种方法来监督和严格要求山区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②领导与领导、领导与职员、职员与职员、领导与农民、职员与农民都应当加强彼此之间相互的联系,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要对推广工作的进度与效果进行检查,同时与其他推广地区的负责人进行分享和讨论交流相互间的工作经验,从而达到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在山区推广的效率的目的;③作为政府,为了对人民负责,山区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对应的责任的追究、连带制度,各地的相关政府应当对推广进度慢或者推广不顺、不利的地区进行批评、教育,同时也要对进展认真、顺利的山地地区加以表扬和嘉奖,要奖惩有度,这样就可以规范责任制度,从而实现在山区推广农业机械的重大目标。
2.3提高农民的意识,加强宣传力度
①各地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积极主动组织动员大会,并提供相应的、大量的培训机会给农民,这样就可以增加村民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②也可以凭借广播、电视、收音机等多媒体传媒技术来提高宣传的力度,并对广大人民群众跟踪报道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流程目前的进度,从而可以大幅提升当地村民参与推广活动的积极性;③政府也可以通过印发相对应的宣传画册,张贴有关的宣传标语,以此来加宽宣传的渠道;④随时为农民提供可以咨询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咨询活动,政府也可以建立相关的咨询部门,或者官员应该主动走进农村的地区,为村民及时的进行解惑答疑。
2.4完善服务的流程,保证农民基本的利益
①组织相关培训机构政府应为村民和技术人员的提供培训机会,向村民传授专业知识,实际的步骤等,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推广的效率;②加大技术指导的链接,政府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及机械故障的及时查处,定期,以提高使用机器的安全;③各种渠道的发展,为村民提供更为方便的服务,村民政府窗口中应该设置每天都可以提供服务的窗口,还可以提供通过网络使村民们能够及时得到咨询,因此它可以保证农民的日常生活的运作,从而使村民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2.5积极的引进配套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
首先,在引进的农业机械技术的方面上,政府应该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为指导,在农业机械的山区选择合适的经济发展,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实用性,例如,在推出的多功能的耕地机器的中国农村地区,从而提高了使用机器和设备效率;此外,在引进的农业的机械技术中,政府也应适当引入其他项目,如交通项目,以确保促进农业的机械技术顺利能够进行的唯一途径。
3结束语
随着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也将成为广为流行,推动农业机械技术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对山路复杂情况下,相关部门在推动农业机械技术,必须用山上促进业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农民为出发点的利益,设置程序,确保的唯一途径农业机械推广可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芝香.农业机械技术在山区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5(07).
[2]沈光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问题初探[J].中国农业信息,2014(13).
“娶”回多项生物农药技术成果的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白云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专一转化、生产和销售中科院生物农药技术成果和技术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其近年来先后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合作,研发转化相关绿色农业生物防控的前沿技术并进行产业化开发,形成以农作物生物防控技术产品为主的生物农药系列产品体系。
昆虫病毒是自然界非常独特的一类病原微生物,源于自然,对人畜等生物体安全,利用昆虫病毒创制的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对害虫选择性强,没有残留,对农产品安全,是符合农业虫害综合防治科学规律和具有大好发展前景的农药品种。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是通过工厂化生产活体昆虫,把相应的病毒毒株接种到昆虫体内,利用虫体作为生物反应器增殖生产病毒,最终将分离提纯的病毒加工成可以喷雾使用的生物农药制剂产品。
中科院动物所秦启联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采用“昆虫群养技术”、“系统集成的病毒提纯技术”、“纳米包裹技术”等具有突破性的关键创新技术,实现病毒原药规模化生产,大幅提高病毒原药的病毒含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昆虫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和系统集成的病毒扩增纯化技术体系。
秦启联介绍说,目前,白云公司利用其技术成果共转化开发有2个母药、6个制剂共8种昆虫病毒杀虫剂产品,全部获得农药登记和生产核准,并拥有6项国家专利。系列高含量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主要用于无害化防治蔬菜(番茄、辣椒、甘蓝等)、棉花、烟草上的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等重大农作物害虫。
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系列产品已全面进入中外市场,先后在中国的新疆棉花产区、南方无公害蔬菜种植省区和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上累计推广应用上千万亩次,减少化学农药排放超过2000吨,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显著。
中科院动物所与白云公司合作的另一项目是瓢虫和赤眼蜂天敌生物产品:瓢虫是重要的昆虫捕食性天敌,2010年合作建成的瓢虫工厂批量生产异色瓢虫,用于园林、花卉、草坪和保护地蔬菜上蚜虫的生物防治,促进绿色农产品生产,有效保护使用地的生态环境;赤眼蜂是多种害虫的卵寄生蜂,2012年,中科院动物所在白云公司建成规模化生产稻螟赤眼蜂的生产线,用于有机水稻上稻纵卷叶螟和食用玉米上玉米螟等害虫的生物防治。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与白云公司“联姻”开展生物杀菌剂发酵生产项目,成都生物所谭红研究员科研团队创制的新型生物农药新奥霉素,是由土壤中分离的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类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用于防治作物病毒病和细菌病害。目前,已在白云公司建成年产200吨的发酵中试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该产品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完成急性毒性、环境毒性和室内活性试验,正向农业部药检所申请正式登记。
关键词:农业技术 推广 难题 策略 工作 经验
一、 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1、 推广人员技术素质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是由一些本地人员担任,还有的是一些刚毕业的学生担任,工作经验相对都较为不足,而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则往往是在高一级部门担任职务。这就导致直接面对农户的工作人员技术素质角度,对于一些问题的解答、应对缺乏科学思考,造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损失。另外加上部分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在面对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上报,造成损失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大难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实现。
2、 技术推广形式较为单一
农业技术是提升农业产值、提升农民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农村,由于农民接触科技知识的途径有限,所以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技术推广,以便农民能够更好的利用科学技术来提升生产力。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农业技术推广往往形式较为单一,对当地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往往缺乏具体的调查、分析,而只顾进行推广,造成不能实现预期目标,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也由于缺乏相应的产后评估,对于是否值得大力推广分析不透彻,也造成了推广形式的单一。
3、 农民技术掌握能力有限
在农村,由于农民的知识结构有限,加上农民的思想较为封闭,对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东西很难理解,甚至不愿接受。加上近些年来一些不法厂家借用科技噱头,用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使他们在面对一些农业科技推广的时候都抱有回避心理,不敢轻易尝试。另外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4、 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大工程,面对的是几亿农民,还有不同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地域差别,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作后盾才能够有效的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相关部门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偏见或者不重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而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措施,又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热情。这些都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受阻的关键因素。
二、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些应对策略
1、 加强对于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基层推广人员的技术素质以及个人水平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成败以及效果。面对当前阶段的一些人力资源分配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状况申请一些专业培训或者技术提升。通过远程学习或者自身提高等形式来加强推广人员的综合水平,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比如可以定期举办一定的推广人员心得交流会,让他们根据不同的工作形式、不同的推广地区总结出自己的工作经验,让大家能够相互分享、共同进步,不断的提升推广水平。另外也要注重加强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比如对于负责区域内的一些病虫害、旱涝等灾害要及时的上报,不能隐瞒。同时也要及时有效的进行防治,防止受害范围的扩大。
2、 加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
在基层地区,想要进行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就需要我们能够注重结合不同地域的民俗民情,来进行不同形式的推广活动,最直接的一项就是要做好宣传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但是一些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尽快的完成推广工作的目标。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年的播种季节宣传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宣传科学的播种时间、播种方法,来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为科技的宣传推广打下基础。另外在收获季节,也要多帮助农民解决一些难题,比如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生产工作,来提升他们的劳动效率。另外也要加强科技农业示范田的建设,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
3、 最大化的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接受者与使用者,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讲,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决定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能否顺利实现。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讲农民的科学文化意识提升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民的文化科技教育,特别是加强对科技项目示范户及农民技术骨干的技术教育,实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推进全民的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使科技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业科技的更快发展。
4、 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投入监督机制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单位的支持,所以还要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投入监督机制,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以便能够为农业科技生产的有效进行提供基本的保障,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是由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单项技术所构成的技术体系。农业技术进步既表现在单项技术的创新上,也表现在单项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上,还表现为建立在这二者基础上的整个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
(一)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的创新过程,是指该项技术从研究到应用再到淘汰的全部历程。这一过程可粗略分为技术问题的提出、研究项目的选择、研究目标的确定、技术成果的研究、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技术成果的更新换代等六个阶段。创新过程随时间先后递次推进的关联关系,表示前一阶段工作的结束是后一阶段工作开始的条件;而向左的箭线则反映了新过程的反馈关系,表示后续阶段工作可以发现前面各阶段工作的缺陷,并要求返回原阶段加以修正。该图描述了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完整生命周期。
(二)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
单项农业技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是指用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去取代低一层次的同类技术技术创新(如用生物工程育种取代杂交育种)。这一过程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单项技术创新过程组合而成,整个过程可用框图2示意。图中描绘了同类的单项农业技术由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由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差异显著的单项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如虚线框所示)通过嵌合而成。即高一层次的技术创新起始于低一层次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且要同低一层次的技术更新换代相衔接。
(三)农业技术体系的换代升级过程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主要在换代升级上。这种换代升级主要依靠农业技术体系中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发展来完成,特别是依靠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创新和层次提高来推动。因此,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过程实际上是众多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综合。
(1)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快慢不同,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也不一致,这种速度和阶段的差异使各单项技术进步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合力最终决定整个农业技术体系的进程;
(2)农业技术体系中,各种单项技术进步的层次不同,其中关键和核心的单项技术的发展层次决定整个技术体系的层次,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对其它单项技术的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3)农业技术体系中,密切相关的各单项技术(如品种技术与栽培技术)进步在阶段上和层次上的协调推进,对农业技术体系进步的有效性和总体推进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必须指出,上述分析仅说明农业技术进步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还要看是否具备必要的制度保证、人才条件、资金和物资保证、信息支持。
二、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识别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主体,是指直接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直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并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作出实际贡献的机构和人员。按照这一界定,可以从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和提供条件保障两方面对其主体加以识别。
(一)参与农业技术进步活动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是不相同的。在同一阶段,直接参与技术进步活动的机构和人员也有多个。表现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的多元性。在技术问题的提出阶段,某些问题是由农业生产者在实践中遇到技术疑难而提出的,某些问题是政府机构在农业管理工作中发现技术障碍而提出的,某些问题则是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在科技实践中发现原有技术的缺陷而提出的,并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给决策者。在研究项目选择阶段,项目的选择可能由政府机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也可能由技术成果使用者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作出决定,亦可能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根据技术发展需要作出决定,还可能由民间团体(如各类基金会)依据其宗旨作出决定。在研究目标确定阶段,具体的研究目标可以由政府机构(如科技管理机构)提出,也可以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提出,还可以由农业生产者提出。在技术成果的研究阶段,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既可能是公共的专门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及人员,也可能是民间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阶段,从事推广工作主要是公共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及人员,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也承担部分推广工作。直接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是众多的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更新换代阶段,既涉及到旧技术的淘汰,又涉及到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这一阶段的直接参与者,几乎包括前五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机构和人员。
(二)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条件保障的主体
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也同样具有多元性。政府为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法规,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实施管理与调控。教育部门通过培养各种专门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撑。政府为推动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者为获取更高收益,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为获取技术地位或经济利益,一些民间机构和人员为了特定社会目标,会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图书情报设施、通讯设施、各种信息网络则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提供服务。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的功能定位
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中,尽管直接参与各阶段工作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的机构和人员众多,具有典型的多元性,但发挥关键作用和起主要推动功能的,则是政府(或政府机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他们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最重要的主体。上述四大主体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政府主要行使管理决策和提供有力的资金、物资支持,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创造和提供农业技术新成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主要是宣传、传授并组织生产者应用农业新技术,而农业生产者则主要接受和实际应用农业新技术。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四大主体的功能格局,是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及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农业技术研究周期长、投资大、风险程度高,农业技术成果中的相当大一部分可局部化(被少数人占有)、可商品化程度低,具有明显的公共和准公共性。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极大,加之人平农业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众多人口对农产品需求形成的压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严格。我国农业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超小型化,农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不高,农民主动获取或靠自己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薄弱,靠农户投资开发新技术或完全有偿使用新技术较为困难。这便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充当管理决策者和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的角色,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和基本条件保障;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及一支学科门类齐全、攻关能力强的精干农业技术研究队伍,为技术成果的创造提供组织和人才的保证;要求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一大批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具有实际生产经验和组织能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为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充当“二传手”;也要求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掌握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及自觉性,以扩大农业技术需求,并为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保障。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在分析主体行为时,有三条基本假定:其一,各主体相对独立,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自主决定;其二,各主体具有理性,在行为选择时遵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标准;其三,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
(一)主体的行为动机分析
主体的行为动机,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或为其提供条件保障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主体的行为动机由自身属性所决定,并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参与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农民的小康与富裕;促进农产品的稳定增长,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基本保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促进农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很显然,政府的行为动机带有很强的宏观性、长期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的类型不同,其行为动机存在较大差异。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所室)和人员,从事技术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履行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通过创造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另一方面通过攻克技术难关,占领农业技术制高点,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赢得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再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成果的创造,为自己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带有公益性,也具有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具有典型的趋利性。而大型农业企业中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业技术问题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本企业的技术问题,促进本企业生产发展,具有明显的内部服务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也存在不同类型,各自的行为动机亦有较大差别。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从事技术推广的目的:一是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去实现政府的行为目标;二是通过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更多的扶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三是利用技术推广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其行为动机既有公益性,也具功利性。民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则主要是通过技术推广服务获取经济利益,趋利性特征明显。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有时也参与推广工作,其目的有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扩大社会影响,有时则是为了实现政府目标或为了谋求经济利益。
(二)主体的行为准则分析
主体的行为准则,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对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过程决定是否参与或以何种方式参与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主体的行为准则由其行为动机所决定,并体现行为动机的要求。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所急需的技术、对先进适用和覆盖面大及推广应用条件容易满足且需追加投资少的技术、对大范围农业生产中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发挥重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技术,在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优先支持;对全国或大型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对重要农业部门发展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重点支持;对农业发展带来突破性变革的技术,对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充分合理利用具有重大作用的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给以连续的支持;对其它类型的农业技术,则在研究和推广应用上有选择的支持。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政府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还要加进一些体现自身利益的标准。这些标准为:对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有明显作用的技术、对增强自身技术实力及增加发展机会具有明显效果的技术、对获取经济利益有较大保证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自身功利不带来好处的技术研究和推广,一般加以拒绝或逃避参与;对其它技术的研究推广,则选择性参与。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准则。具体表现为:对市场需求量大(用户多)且可商品化程度高的技术、对研究推广风险小且周期短及盈利高的技术、对树立自身社会形象和提高技术地位具有显著效果的技术,主动积极参与研究和推广;对其它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以拒绝。农业生产者在技术进步中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接受和应用上。其行为准则一般体现为:对先进适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应用条件易于满足,所需追加投资少、风险小、获利高的技术成果主动接受,积极采用;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对高投入、高产出、高盈利的高新技术成果,也有应用的积极性;但对投资大或见效缓慢的技术成果,增产不增收或盈利低微的技术成果,应用风险大的技术成果,一般不予接受,更不会采用。
(三)主体的行为方式
主体的行为方式,是指有关机构和人员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方法和形式。行为方式由主体的行为动机,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它自身特点所决定。
政府在社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通常以下列四种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1)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将农业技术进步纳入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轨道,使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利用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力量,规范其他主体的行为,调动他们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的积极性;(2)通过组建一批公共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建设一支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以及组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网和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技推广队伍,使全国农业技术研究有稳定的基地和人才保证,也使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能迅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3)通过农业技术发展规划的引导,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有选择、有重点的经费资助,使农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能得到优先研究和应用,并使农业技术保持一定的储备;(4)通过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承担者的招标选择,以及对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的择优扶持,形成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在活力,并使农业技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政府组建的公共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是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骨干力量,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通过向政府提出农业技术发展的决策建议、咨询意见,使政府农业技术发展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总体进程;(2)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常规技术成果和高新技术成果,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普及应用;(3)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集团)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技术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4)以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获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5)通过内部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增强内部活力,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进取精神与创新精神,使农业技术人才资源的潜能充分发挥,在微观基础上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源动力。
民间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目前尚少,在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中仅起辅助和补充作用,他们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1)以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经营手段,自主研究和推广技术成果,并以此谋取经济利益,在农业技术成果的经营中,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2)接受生产经营企业的委托,有偿为其研究农业技术成果,或为先进农业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有偿服务;(3)在能谋取一定利益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投标,承担由政府资助的农业技术研究或推广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成果和推进技术成果的应用。农业生产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中起决定性作用,他们以技术成果使用者所特有的方式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1)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发展并提出技术问题,反映技术需求,为农业技术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提出具体要求,使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通过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扩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反过来又刺激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3)某些大型农业企业或产业化集团,在企业内部建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或资助公共和民间的研究及推广机构,对某些农业技术成果进行研究和推广。
四、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主体行为协同
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既使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机会得到充分发挥,为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增添多重推进动力;又使各主体可以按不同的结构和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农业技术进步主体集团,使农业技术进步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和通过多种渠道加以推进。但多元主体在行为动机及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行为选择的自主性,又容易带来他们在行为方向上的歧异性、工作衔接和配合上的困难性,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受阻。鉴于此,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应当发挥的功能组合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步轨道上,实现多主体对农业技术进程的协同推进,便显得十分必要。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使多个主体在行为上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某项具体农业技术的进步;二是使多个主体集团在分别参与不同单项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
(一)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
在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各个参与主体对该项农业技术进步要有高度的认同,各主体间要有相互合作、共同推动该项农业技术进步的意愿。只有如此,不同的主体才有可能组织在一个集团中,并承担一定的工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其次,各主体在工作程度上要相互衔接,递次推进。当有关主体提出农业技术问题后,决策主体就要根据技术问题及时作出研究项目的选择和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主体便要按目标要求随之进行研究并提供技术成果,推广主体便应适时对成果进行宣传、示范、对使用者进行培训,而应用主体则应主动接受和积极采用技术成果。各主体在工作程序上的相互衔接,使单项技术进步过程得以连续和有序的推进。再次,各主体在工作质量上要对应匹配。即在某一层次上的单项技术进步,各主体的工作都应按该层次的质量要求来完成。这就要求决策主体科学的选择研究项目,研究主体创造出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推广主体准确有效的宣传和示范技术成果,使用主体正确应用技术成果,以保证该项技术进步过程每一阶段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各主体在功能上要配套发挥。即某一主体功能的发挥,要充分考虑和满足其他主体功能发挥的需要。如资金、物资提供主体要满足技术成果研究和推广主体对资金、物资的需要,而技术成果研究主体又要充分满足使用主体对技术成果的具体要求,以实现对该项技术进步过程的整体推进。
(二)农业技术体系进步中各主体行为的协同
农业技术体系的进步,既表现为众多单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表现为各单项技术进步关联关系的发展变化。所以,农业技术体系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的协同,除包含单项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主体行为协同的全部内容外,还应当包含体现单项技术进步关联要求的内容。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不同单项技术进步过程的同类主体(如承担不同研究项目的多个研究机构和人员)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联合、相互提供信息、相互提供发展思路和技术手段,有时甚至需要相互提供推进条件,共同促进多个单项技术的进步;二是参与推动相关的单项技术进步的各主体集团,应在各单项技术发展的层次和发展速度上保持协调,以保证这些相关的单项技术成果同步发展,并在生产上组合应用;三是不同的主体集团应有适当的分工协作,应按各自的特点和能力的大小,选择相宜的参与项目,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实现不同类型的主体集团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优化组合。
(三)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协同主体行为的手段
对参与主体的行为加以协同,将他们分散的力量组成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合力,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又需要有相应的协同手段。在目前情况下,能对各主体行为加以协同的只有政府,而政府协同各主体行为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政策调控。政府通过制定农业技术政策、法规、制度和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对各参与主体行为加以指导和规范。通过政策的鼓励或约束,使相关主体在参与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因彼此协同、有效推进技术进步进程而受益,或因各行其事而受到限制和遭损。从而使各主体在政策的框架内,自愿地或被迫地协同行为,共同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第二,资助诱导。目前有相当大一部分农业技术进步项目是由政府财政资助的,政府可以利用项目资助这一强有力的手段,要求相关主体协同行动,推进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的进步。并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使相关主体相互协同配合去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同时,各相关主体为求得自身发展,亦会组成“利益共同体”,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联合,去争取更多的政府资助项目和更好地完成这些项目。
第三,分工协作。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不同类型的主体进行指导性分工,让他们在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对公共性和准公共性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政府资助并重点依靠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及其人员去完成;而对可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主要由民间研究和推广机构完成,或由公共研究和推广机构自主开发及推广。使不同的主体在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各得其所,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
除了上面政府采用的协同手段外,市场也是一种有力的协同手段。随技术需求的扩大、农业技术成果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促进众多主体联合起来进行农业技术投资、研究和推广,并形成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主体多样化协同的新格局。
五、简要的结语
将上述分析归纳为以下结论,作为本文简单的结语。
1.农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由多阶段构成、多层次发展、多门类综合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的各阶段、层次、各门类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任何一个部分和环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只有不间断地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才能实现。
2.农业技术进步过程有众多相对独立而功能又各异的主体参与,正是通过不同主体特定功能的发挥,才使农业技术进步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工作得以完成。也正是多个主体或主体集团的相互配合,才使农业技术进步过程得到全面推进。各主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各主体的配合推进,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
3.参与农业技术进步的主体虽然众多,但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决定农业技术进步的进程。由农业技术自身特点和我国具体国情所决定,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中充当管理决策者、资金物资主要提供者、其他主体行为协调者等重要角色,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
1.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对我市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87项进行分析,其中蔬菜21项,水产13项,畜禽14项,林果13项,粮棉油及其它24项,农机2项。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共计投入资金1.64亿元,新增收入35.47亿元,新增利润8.32亿元。我市蔬菜行业科技成果21项,占总项数24.1%;投入资金448.2万元,总总投入2.72%;新增收入48114万元,占总收入13.56%;新增利润23686万元,占总利润28.43%。水产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3271万元,占总投入19.85%;新增收入18650万元,占总收入5.25%;新增利润8974万元,占总利润10.77%。畜禽行业科技成果14项,占总项16%;投入资金6593万元,占总项39.4%;新增收入11793万元,占总项3.32%;新增利润1444万元,占总项1.73%。林果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795万元,占总项4.82%;新增收入4280万元,占总项1.2%;新增利润2541万元,占总项3.05%。粮棉油及其它行业科技成果24项,占总项27.5%;投入资金5325.6万元,占总项32.31%;新增收入274285万元,占总项77.4%;新增利润47239万元,占总项56.71%。
1.2农业技术转移
天津市黄瓜研究所研制的“津美1号”黄瓜新品种寻求武汉地区推广,与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鉴定一份合作推广协议,我们在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分别选点示范推广,并纳入武汉市科委成果推广计划,两年示范试种面积18亩,平均亩产达5500KG以上,而且商品性好,瓜条直,刺少,色泽亮绿,腔小肉厚;用药少,农药残留少,市场潜力大。主要收获如下:一是由单纯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提高到既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又重视技术成果的市场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起抓,有利于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外向型黄瓜新品种—津美1号示范推广工作,合理地利用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为后续的项目推广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即利用“协议”的方式接受推广委托,安排试验、示范,逐步扩大推广面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三是示范基地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向区域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供了“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2、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基本特征
(1)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技术输出源头充沛。以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为核心,农业科研院所为骨干的技术储备十分宝贵,作为技术输出的源头,能够不断地为在汉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并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众多农业企业,技术接收库容量大。武汉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重点企业108家,正在成长的农业企业400余家。
(3)农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为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经费支撑。2月6日,武汉市“农业科技促进年”科技兴农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夏区隆重举行。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制定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339”行动计划,以提高支撑能力和引领能力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武汉农业科技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加快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思考
(1)建立区域一体的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提高武汉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为着力点,在现有市场服务功能前提下,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信息沟通、交易规则等功能;要素市场规范制度配套,各类要素市场既要有各自法规体系,又要有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有将近30多年的时间,在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据统计,我国已经有2000多个地区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不过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在全国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农业生态技术的推广不相适应所造成。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使用的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就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领导,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为核心,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一体系从形式的层面上看,功能完善,采取的是统一的管理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人、财、物进行管理,统一立项选择出重要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构建的是科技服务实体,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对新产品、新农药的推广等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实际运作时,农业技术开发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相脱离,根本无法产生出协同的效应。大部分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功能是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流于形式。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式太过单一化当前时期,我国农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具体是利用实验、示范、咨询服务等将农业技术进行普及并融入到农业实际生产活动之中。这样一来,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只涵盖了农业生产这一阶段,而没有将产前、产中、产后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推广,最后,致使土壤出现了严重的污染、草地不断退化、农产品质量逐渐下降等现象的发生,制约了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步伐。
1.3严重缺乏一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生态农业属于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注重的是不断优化和组合现有技术,对从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从相关统计中看出,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中,学历在大专或者以上的人员只有总数的28%,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0%,中等学历以上的占到60%。再加上最近几年部分地区涌现了基层农科站“网破线断”的现象,并且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没有进行再教育与培训,致使技术人知识更新难以满足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2加强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措施
2.1构建多个层次的信息网络系统应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机构作为重要枢纽以及农业信息中心为主要信息交互,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系统,并将生态农业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进行有机的结合。农业信息的任务是将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所获取的新农业技术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首先,根据农业技术需求者的实际需求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其次,提供正确的科研方向给农业技术供给方。
2.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用人机制,制定一套完善的人员聘用制度,将以往的固定用人逐渐的转变为合同用人,将身份管理逐渐的转变为岗位管理;始终遵循着公开、公平以及公正的基本原则,开展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活动,从中选择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健全考评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实际工作量与推广技术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基本考核指标;改进分配制度,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收入应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联系在一起。
2.3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在市场中,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无法从成本方面得到良好的补偿,所以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其支持与帮助,构建多个渠道的融资投入机制。一方面,作为政府部门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他们有个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应将间接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增设农业技术推广资金。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推广理念 推广模式 绩效考评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正加速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农业科技有两头,既应重视高精尖的基础研究,也不能忽视基层推广。因为要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广大农民手中,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试验田的产量变成普遍产量,基层农技推广这“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
农业作为青州市的一大支柱产业,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经具有基本的雏形,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严重制约了青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加快青州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青州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分析
青州市不断加大科技兴农战略实施力度,逐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农业科技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手段,全力助推农业发展。可以说青州市的农业科技推广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科技网络链不完整、农业服务中心作用发挥不明显
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均设有农技站和农经站、或农业综合服务站综合机构,另外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对于广大农民了解农业技术的渠道15.9%的农户选择了“技术人员的下乡指导”;8.4%的农户选择了“参加培训班和科普活动”;14.1%的农户选择了“农技站的宣传”;26.8%的农户选择了“亲戚朋友的介绍”;22.6%的农户选择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12.2%的农户选择了“其它渠道”。选择前三选项的总共只有39.4%,表明当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大,还没有成为农民了解技术的主要渠道,需要进一步对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改革,扩大其技术服务的范围,提高其服务效率,以更好地为农业农民服务。
(二)农业技术本身偏离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青州市市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还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形式为主,行政色彩严重,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为主体的推广形式等还没有充分运用,技术推广形式单一,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农业科研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可行性和经济上的有利性,最后导致技术推广的难度增加。
对“参加技术指导或科技讲座时,您对农技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是否满意”问题的调查结果有10%的农户选择了“很满意”,有48.9%的农户选择了“基本满意”,有17.8%的农户选择了“不满意”,有23.3%的农户选择了“不好评价”。实际上在这23.3%的“不好评价”当中相当一部分也是“不满意”。这表明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下,一些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农业推广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技术成果的价格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尚未建立规范的技术成果价格评估体系,且由于技术交易双方对成果市场前景、合作条件、成果预期效果等认识不同,再加上有些成果本身的属性制约(有些新技术具有无形性),往往造成价格与价值相偏离,使得成果拥有者、研制者利益受到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将技术推向市场的积极性。有时也会影响到技术的推广时间和期限,导致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漫长,甚至失败。
(四)农技企业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您认为哪种技术服务方式更好”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25.7%的农户选择了“专家现场指导”,27.5%的农户选择了“科技人员技术承包或入股”,2.5%的农户选择了“兴办科技示范园区”,10.2%的农户选择了“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9.6%的农户选择了“开通农技110服务热线”,3.3%的农户选择了“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还有1.2%的农户选择了“其它方式”。表明当前农民最希望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言传身教科技知识,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农民对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开通农技110服务热线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有3.3%的农户选择了“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作用。
(五)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户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位于农业技术应用的终端,是农业科技术的最终受体。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方面看,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要问题有:(1)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制约着农业技术的应用。土地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经营使得农户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动力接收新科技、新成果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的应用,如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大型农业机械的采用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纳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差。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知识贫乏,心理素质不稳定,加上我国农民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思想保守,对于一些存在风险的先进农业技术也不敢大胆尝试,这些也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质量,这也普遍反映出滨州市的农业技术推广状况。(3)农业经营风险大,影响了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多数农户对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顾虑较多,不敢贸然接纳。
关键词:生态农业 农业技术推广
引言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已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发展进程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特殊性,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适应其推广,造成其发展缓慢。
1.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
2.发展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建议
2.1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要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为基础,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的自然情况不同,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首先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问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要确保以下两点,一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及时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成果传授给农户,并听取农民的生产需求。
2.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远期效益明显,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积极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
2.4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建立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及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对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在编人员的学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奖励制度,针对在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并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
2.5建立能充分调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技术推广范畴,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证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态农业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刺激各利益主体,尤其是私人企业对农业的科研、开发、转化进行投资。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在职称评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广情况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主要内容,要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以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应当允许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有偿的技术承包,所得合法收入应受法律保护。
2.6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
生态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生态农业推广在市场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得到成本上的补偿,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给予农业推广以强有力的支持,在坚持以国办推广机构作为主体,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开发和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奖金,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技推广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于农业推广,使农技推广基金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推广项目中提倡使用各种银行贷款,可在农技推广基金中贴息予以扶持,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积极给推广事业贷款。三是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推广与经营的关系。四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鼓励各类企业、投资者把资金投到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建设中去,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战等.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2]济民,刘春芳.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只有农业技术在进行广泛推广之后,将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农业技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产值,增长了农业的收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在农业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院校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所,大量的教师会进行研发农业技术,时刻关注着农业的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
1.2粮食安全的保障
随着我国的人口的迅猛增长,然而,土地则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有的措施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人们生活所需要各种农产品。通常情况下,农业专业的学生比较关注于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的状况,更倾向于向广大的父老乡亲传播自己所学的农业的知识,充分地发挥出农业技术的价值。农学院学生在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对农业技术的推广。
1.3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相连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是指将现有的农业科研的各项成果,应用在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中,进而在科学实验以及生产应用中检验农业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组织广大学生进行各种的教学实习、企业锻炼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而与产学研的结合的过程相互接触,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应用在生产活动中,对一部分难题作出一定解释,进而表明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地完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漏洞,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2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
2.1传授农业新技术知识
作物栽培学属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实例,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实与解释。所以,教师应介绍更多的农业新技术,奠定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如:在讲解环境与作物间关系章节时,可以知道,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一旦选择不合适品种,一方面,会致使作物无法顺利地完成生长周期,在生长的过程中则会死亡,另一方面,即使作物顺利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同样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状况。此外,如若未能够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播种时间,作物则会出现不长茎秆、不会开花与结出果实等问题,降低作物的产量,甚至会出现作物颗粒无收的状况。此外,选择不合适的水稻品质,或者在不合适的播期进行播种,则会导致水稻颗粒无收。而上述现象则诱发各种农业的纠纷。因此,教师在对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时,还可以简要地讲解生产中可以进行大面积种植的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的名称,且在农作物的种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地注意一些事情,方便学生与亲朋好友就农业问题展开更加深刻的讨论,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作用发挥至淋漓尽致。
2.2农业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开展作物栽培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提升起点、增加设计内容,提高实验的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选择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的实验对象,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农业技术知识的推广。例如:教师在开展实验课堂的过程中,针对田间出现的倒伏状况,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且深人地分析出现倒伏形象的原因,一方面,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致使出现倒伏现象原因,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对作物产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与技术措施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在农业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农业技术教学,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地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学生的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作物栽培学成为农业院校的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邵庆勤,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浅议农业技术推广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中的体现叶科技视界,2013,(32):19,44
[2]凌启鸿.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叶作物杂志,2003,(1):1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