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时间:2023-10-12 09:45:50

导语:在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接受着前沿的文化,感知着现代的文明,汲取着深邃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校园里迟到早退、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学课堂上吃东西、玩手机、打瞌睡等不尊师重教的行为屡见不鲜,出现了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归根到底是高等教育尚没有完成将礼仪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或精神深处的任务,而只是停留在宣传的表层阶段,因而对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及教育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少的原因分析

(一)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

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礼仪习惯的社会化过程,包括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礼仪习惯养成的启蒙阶段。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容易受到父母言谈举止、行为表现的影响。一方面父母在家庭中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礼仪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礼仪知识,缺少文明礼貌;另一方面,父母在子女教育上过分关注子女的知识学习情况,忽视对其人格、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则是学生礼仪习惯培养和发展的最佳时期,但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尤其是初高中这些培养学生礼仪习惯关键时期的学校没有引起对礼仪教育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教育未能认识到学生因缺乏足够的社会交流而未能表现出的礼仪修养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也未将礼仪教育看作为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自律精神的教育过程。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加忽视了礼仪教育的作用,而是直接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挂钩,授课停留在实用性的表层而忽视了礼仪教育的文化内涵。在社会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当前社会经济大潮的影响,社会的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逐渐弱化,社会的不文明、不道德、有失礼仪的现象丛生,给与社会有着初步接触的正处于各种观念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对礼仪感的无所适从和对社会伦理认同感的降低。

(二)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

礼仪是一种文化,因此需要有传承和发展才能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但当前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潮流,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给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大学生是一个极易受到社会潮流影响的群体,在我国礼仪教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对中国传统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来新鲜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接纳,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积极迎合的态度。大学生盲目热衷追求西方文化,而摒弃对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失去了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三)大学生自身礼仪修养的认同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生表现出对自身礼仪修养认同的严重缺失,这主要跟大学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因素有关。在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缺乏对礼仪修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在生活中也不注重使用礼仪的方式待人接物,不能正确认识人文礼仪课程和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忽视礼仪课程对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的影响。在学校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理工农医分科的高校教育,使得高校只注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礼仪教育等人文素质的开展,终致大学生礼仪修养底子明显差薄。而社会因素方面,社会对大学生“实用技巧”的追求也终之学生对礼仪修养的忽视。

三、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

(一)礼仪认识的缺失

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当前人们对礼仪的忽视,造成中华文化礼仪的缺失日益严重甚至出现蜕变。当代大学生对礼仪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高校校园里一些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实用主义,讲求实际实效,追求金钱至上的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忽视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另一方面,将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封建糟粕,不理解中国礼仪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礼仪的盲目追逐,以拿刀叉为时尚,以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为现代文明。这些中华礼仪的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而且使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造成中华礼文化在现代青年中慢慢消逝。最后,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造就了许多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忽视了礼仪中的尊重、关爱他人的思想理念。

(二)礼仪意识淡漠

对礼仪认识的缺失必定造就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淡薄,导致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缺少谦敬和公德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更注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而忽视了礼仪的内在道德养成。缺乏公德意识,在校园生活中放任自流、随心所欲,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礼仪修养滑坡

大学生作为当代知识分子,本应具有就好的礼仪修养,落落大方,但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以个人为中心,自行降低礼仪实施的标准,言谈举止不文明,脏话连篇。在生活中不懂得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缺乏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自私自利,对他人缺少仁爱之心。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盲目追求社会潮流,以新奇怪异、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等仪表、仪态为美,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的知行不一

大学生礼仪的知行不一表现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大学礼仪知识的学习上,学校教育大多只停留在理论的讲授上,学分的考核也只是用来强化教学的效果,而没有进行理论付诸实践的活动,久而久之学生接受的礼仪知识也就逐渐被淡忘了,自然也就谈不上在生活中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另外,由于大学生的自律性差和对最起码的礼仪常识的淡忘,即便有的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也常常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如不会鞠躬、微笑、握手以及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与陌生人交往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尊重长辈,不知道适当的场合穿着得体等等。这些知礼而不知行礼的现象,体现了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的脱节和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形象,也暴露了现代礼仪教育的缺失。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措施

(一)创建专门的礼仪课程

礼仪是人一生的必修课程,俗话说“人无礼而不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没有得到很好地完善,礼仪教育仍处在德育边缘,因此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是良好的训练途径,可以在高校中依据不同的学科,传授给大学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教会当代大学生怎样规范好自身行为,如何塑造好个人形象,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当然,受过高等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在气质上还是在个人行为上都与没有经过礼仪训练的人不同,在我国台湾国立大学就对应开设了礼仪教学,从教学效果上看,接受过礼仪教育的大学生,言谈举止显得更为大方得体,气质端庄,这种综合性的素质教学不仅有利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整体提升社会文明起重要作用。

(二)深化大学生礼仪教育

当学校在举行重大典礼时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周年纪念日等,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式深化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入学典礼时,可以举行“拜师礼”,教会学生懂得尊敬老师的礼仪,大学生毕业时举行的毕业典礼时,可以教学大学生懂得感谢老师的礼节,毕业大学生向老师敬礼。以此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于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感恩于老师这么多年的细心栽培,感恩于老师的辛苦耕耘,并始终以母校为骄傲,努力学习和工作,为母校争光,通过如此隆重的毕业典礼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礼仪教育的深刻感悟,从而印在大学生的脑海里,并且不断地激励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热爱母校、尊敬师长的情感。

(三)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礼仪教学不仅是课堂上的言谈说教、规范礼仪,还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学习环境。礼仪教学课堂应该挑选为审美能力强、形象好、富有人格魅力、语言表达风趣的教师为礼仪教师,这样更能准确地为学生学习礼仪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师范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更具有教学的说服力,学生能够以老师为榜样效仿,在校园内使学生处处感受礼的气息的存在,为学生的礼仪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大学生的校园要组织一些礼仪的宣传活动,提倡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校园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并且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与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弘扬文明礼貌之风,潜移默化地规范大学生的礼仪行为,营造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礼仪之花遍地开放。

五、结语

第2篇

一、主题班会案例描述

(一)班主任组织,揭示班会主题

(二)主持人开场白

(三)表演小品“我的一天”,现场表演或事先剪切成视频。展示校园情景,然后按照个人文明礼仪、校园文明礼仪、食堂文明礼仪、课堂文明礼仪几个校园情景文明礼仪进行讨论。

(四)情景文明礼仪

个人文明礼仪

1.第一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个人的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个人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一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个人文明礼仪规范:言谈礼貌、仪态举止、谈话姿势、个人及宿舍卫生习惯。

校园文明礼仪

1.第二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校园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二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校园文明礼仪规范:同学交往的礼仪、尊师的礼仪。

食堂文明礼仪

1.第三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三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食堂文明礼仪规范

课堂文明礼仪

1.第四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四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课堂文明礼仪规范。

(五)主持人总结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大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三、指导建议

大学生堪称“准职业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礼仪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资源拓展

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才素质。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明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教育 礼仪修养

所谓礼仪,就是用来约束自己、尊敬他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通过特定的行为、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别人尊重、理解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受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展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为主要目标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和技巧。中国更是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在古代,“礼”更是曾经与“法”共同成为社会调整的手段,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却让人难以乐观:校园内各种不知礼、不懂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经常出现。笔者认为,在新的时期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也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大学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二、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但文明行为的教育却是可以从小进行的,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习得也就很难改变。而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增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小孩,很多家长都将子女奉为“掌上明珠”,更出现了许多“小皇帝”、“小皇后”。独生子女的成长较之多子女的家庭本身就缺少了分享、谦让、关爱他人等体验,不少家长更是对子女过分溺爱,对于子女的生活条件关心的多,更多的关注于对物质需求的满足,对于其人格完善关心的少。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更多的关注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对于礼仪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礼仪失范的重要原因。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但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虽然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高等教育从过去的“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这只不过将过去的“能否上大学”式的应试教育变成了“能否上重点大学”,更将学生本应在高考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中考乃至小学升初中阶段,因为只有考上重点初中,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这就使得“应试教育”进一步下移和提前,在对于青少年进行人格养成和礼仪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上,从而进一步延误了礼仪教育的时机。

在走入大学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大学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研、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 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反社会的行为。

3. 自身修养的缺乏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英语证书,关注于拿毕业证、学位证,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大学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将“尊重他人”作为一项基本要求置于德育体系的重要位置。文明行为是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不管体现为何种形式,礼仪的核心内核在于“平等”和“尊重”。如果缺少了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任何外在的礼仪不过是“虚礼”而已。中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教化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基础上的,而现代礼仪首要的应该讲求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因此,作为礼仪教育的根本,应当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尊重他人”的思想,将“尊重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全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专门礼仪课程

礼仪修养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与道德、宗教、习俗、民族等关系均十分密切,因此决不能将礼仪教育与个人修养割裂开来,就礼仪谈礼仪,而应该全面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知书不达理”的现状,真正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应考虑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利用课堂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训练。

3.构建全员育人的良好礼仪教育环境

高等学校肩负着育才兴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倡导者,在礼仪教育方面理应率先垂范。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修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有人、服务育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公关礼仪课程;实效性

中国古称华夏,古人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子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讲过,“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现代社会,礼仪是每个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新时代人才的基本素养。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由素质教育、择业教育发展到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掌握礼仪知识,做到“知书识礼”、“知书行礼”、“知书达礼”是创新创业的必修课程和新追求。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对提高公关礼仪教学实效性进行了尝试,力求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切实有效地帮助。

一、公关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除了如文秘、酒店管理等专业外,很多高校一直把公关礼仪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来开设。选修公关礼仪课程的学生人数多,而一个教师开课学生人数超过一百名,教室内学生拥挤,教学秩序不理想。

(2)作为公选课,公关礼仪课程普遍不被高校和任课教师重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授课内容不够完善,教学实效性不高。

(3)学生对公关礼仪的重要性认识模糊,主动学习意识差,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不强。多数学生注重的是专业课的学习,没有认识到礼仪素质的必要性,选择公关礼仪课程就是为了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与教师的对话和互动。

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下的现代实用公关礼仪课程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用教育。作为最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大学生群体,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就要把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个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公关礼仪作为实务性课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要从发挥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用的基础上完善公关礼仪的课程构建。

1.公关礼仪课程构建须加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容,帮助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唯分数论造成了中国的教育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自身的发展。

在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通过对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学习来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温、良、恭、俭、让和慎独的君子人格,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使大学生具备“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先学会做人,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而后再去创新创业,就会事半功倍。

2.公关礼仪课程构建要体现西方礼仪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掌握国际礼仪技巧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了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西方礼仪成为了现代国际通行的礼仪文化,包含了国家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交往的准则,是大部分地区认同的道德标准。西方礼仪主张平等自由、简易务实,维护人格独立,提倡绅士教育。大学生通过学习通行的西方礼仪,不仅能拓展视野,从西方礼仪的功能上体现实用性,如健康体魄的养成、荣誉感的培养、规范礼仪标准、知识和技能学习并重使之成为有学问的人;更通过借鉴西方礼仪来进行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形成属于自己的礼仪规范,从而建立大学生完整的价值体系。这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3.公关礼仪课程构建要实现授课内容的多元性和立体化,使大学生系统、完整的学习礼仪知识

卡耐基“一个人的成功,85%得益于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公关礼仪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不断的变化更新。因此,课程要实现内容的多元性和立体化,以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为内在核心,树立君子人格,再借鉴西方礼仪的绅士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在和熟练掌握国际礼仪技巧的外在。课程进行分段教学,前期9个学时学习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内容;后期21个学时学习见面礼仪、交谈礼仪、服饰礼仪、体态和空间礼仪、宴请礼仪、文书礼仪等现代国际通行的礼仪技巧,构建一个完整的礼仪技巧体系。

三、提高现代公关礼仪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这是公关礼仪课程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的关键点。通过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摸索出一些能切实提高公关礼仪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手段。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让学生正真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键点是要与学生实现互动。公关礼仪课程中许多内容富有技巧性,在教学中加入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很有作用。比如说,在讲授见面礼仪中如何正确的传递、接收名片时,就可以请几组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演示,通过教师的修正,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式。又如,在学习体态礼仪中,对于穿套裙的女士如何上下轿车时,也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在凳子上进行动作模拟演练,这比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的多。诸如此类,学生在礼仪的技巧学习中通过模拟场景的演练,再加上教师的修正和示范,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要好的多。对参加互动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演练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好、坏、对、错来评价,要了解学生放不开,怕做错被老师批评,在同学们面前丢面子的心理。应该要对学生正确的动作予以肯定,对错误的动作教师要尊重演练的学生,更多的从正确的动作本身去修正,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2.看电影学礼仪,形式生动,寓教于乐,吸引学生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在公关礼仪课程中通过知名影片为媒介,再加上教师对影片中礼仪知识点的评析,礼仪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具体的礼仪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把礼仪知识点和相关影片表述的礼仪技巧一一对应起来,在每节课中都安排了一部知名影片的礼仪技巧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使学习更为直观、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如讲授西餐礼仪知识点后,加入《泰坦尼克号》这部著名的影片片段,通过对影片中西餐交际礼仪部分的观看,再加上前面讲的知识点和观看后的教师评析,学生对西餐礼仪有直观的印象,并能基本的应用;又如在讲服饰礼仪的时候,通过观看、评析《时尚女魔头》这部影片的片段,让学生明白服饰礼仪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个连自身穿着打扮都不注重的人,就很难能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更难以获得成功。再如讲见面礼仪时,通过《窈窕绅士》电影片段的观看、评析,让学生理解礼仪修炼的重要性和进程,包括了改变形象、提升内涵、自我营销、内外兼修等过程。

3.关注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升教学效果

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据数据显示,87%的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低于80%,其中46.6%的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低于60%。可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保持很高的积极性,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活动不仅包含学科的意义和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关注学生们的兴趣点,要知道他们喜欢听哪些内容和案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投其所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5篇

摘 要:礼仪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学礼,无以立",良好的礼仪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礼仪教育更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论证了社交礼仪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礼仪 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历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等等,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大学生的自信心乃至影响其个人形象。因此,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第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交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 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交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4,7(5)

第6篇

一、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五、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随着人们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机会日趋增多,如何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应对自如,凸显个人魅力。通过《社交礼仪》节目VCD的学习,您会发现人生的改变从这一时刻开始。

适用对象:从事社会交往和公共关系的人士、商务人士、职场人士、企业白领、销售主管等

主讲专家:金正昆

浙江东阳市人,生于**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系主任、礼仪与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政府多部门礼仪顾问

个人专著:《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国际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

研究领域:外交学、礼仪学、传播学等

《社交礼仪》各集主要内容:

1.社交礼仪概述

2.遵守公德

3.称呼

4.介绍自己

5.介绍他人

6.相见礼节(上)

7.相见礼节(下)

8.名片(上)

9.名片(下)

10.交谈的方式

11.谈话的内容

12.拜访

13.待客

14.电话

15.书信

16.电子信函

17.礼品

18.鲜花为礼

六.社交的重要性

社交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社交的功能与作用。

综合来讲,人们从事社交活动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

1、交流信息

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

2、增进感情

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

3、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

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

4、充实自我

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

主讲专家:金正昆

教材组成:10盘VCD

出版社: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上市日期:2004年04月08日

社交礼仪在生活中的作用:

1、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

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

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第7篇

关键词:茶道文化;人文素养;大学生

由于科技的发达和思想的开放,我国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亟待加强。尽管我国的各大高校开设了能够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素材老旧,收效甚微。因此,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课程并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因此,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实问题,应该积极探求解决的方案,以应对日益下滑的大学生素质。中国的茶文化由于具有多种文化类型,便可以将其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来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使之有利于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

1茶道文化概述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明确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的核心便是我们所说的茶道,从本质上讲就是茶事的具体实践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茶人自身认识与完善的过程。”[1]由此看出,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本质便是茶道,它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和思想追求。因此,中国茶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广度和文化内涵,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

1.1茶道文化内涵

提起茶道,现在更多联想到的是日本茶道。其实真正的茶道起源于中国,而日本的茶道也是从中国发展而来。早在我国唐朝时期,茶道文化已经蔚然成风。之后随着中国文人的参与日渐成为主流文化,茶道也正是在我国不断兴盛的情况下传播到了日本。随着时间的流转,南北宋和明朝时期中国茶道进入了全盛期。到了清朝,我国的茶道文化日渐消亡,呈现式微之势。然而,伴随我国茶道文化的式微,日本的茶道文化在日本本土落地生根,并形成了枝繁叶茂的日本茶道文化。但是,不论是源自中国的茶道文化,还是流传至今的日本茶道文化,都是世界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的茶道文化共同建构起了东方世界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

1.2茶道文化的内涵

茶道的内涵主要包括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的集合,因此有着非凡的思想性。在茶道文化中,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是“中正”、“平和”,体现出了儒家讲求的“谦谦君子”。佛家思想主要表现在中国茶道传播到日本时所具备的“参禅悟道”的思想要求,这是中国茶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结合。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饮茶者在对环境的要求。品茗饮茶时,饮茶人多喜欢在山水之间,听松涛,看泉水,望远山,思人生。这不仅是茶叶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诱导,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中浓重的“返回自然”思想的显现。茶道文化除了具有典型的思想深度,还有深刻的美学追求。由于中国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渗透,中国的茶文化总是祈求五行调和、冲淡平和。所以中国茶道不仅注重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格外重视对茶具茶水的选择。正因为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讲究,中国的茶具在制造工艺上便十分细致,力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日本茶道在美学上便显现出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中国茶道文化相反,日本茶道在美学追求上显示出了失衡的美感。日本茶道的失衡美学旨在揭示日本社会的差异和不均等,所以日本的茶师便将这种思想投射到了日本茶道之中。

2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面对中国大学生日益下降的人文素养,将茶道文化引入其中便可相应的起到提升作用。但是由于人文素养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所以需要区别对待,将茶道文化不同的方面分层次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切实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纳到实处。

2.1培养大学生礼仪素养

随着思想的活跃和自由的泛滥,中国传统的礼仪习惯消失殆尽。同样,中国大学生尽管学历较高,但是其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这不是因为大学生整体礼仪素养的下滑,而是当下的大趋势造成中国传统礼仪的缺失。中国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礼仪习惯,这都能够切实地影响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国茶文化中有敬茶礼,便是中国古老的礼仪传统。在敬茶礼中,首先必须净手,做到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要净杯,保证茶具的整洁干净;最后以“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而且在沏茶过程中会将茶具有图案的一侧朝向客人,旨在给客人美好的一面;同时在奉茶时会双手端茶以表示对客人最诚挚的欢迎。中国茶道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相对较多,但是体现出的无不是招人待物的规矩和礼节,对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2.2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追其根源便是对“真”、“善”、“美”透彻的理解。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加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应该引领他们的审美思想,让他们知道抽烟喝酒不是美,网吧夜店不是美;忧郁叛逆不是美;唯有健康积极地生活才是美;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绘画书法等形式才是美。只有扭转了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建立合适的审美追求。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画艺术,便具有典型的美学内涵。中国的茶画是水墨丹青,是墨水与宣纸的互动和结合,并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茶画艺术表现的是茶文化中冲淡平和的审美追求,能够让大学生真正平心静气地欣赏,对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3有助大学生道德素养

中国茶道文化中有崇尚节俭的传统,这一文化传统有利于中国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早在两晋时期,由于当时生活习惯糜烂,茶叶便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成为抵抗生活奢靡的工具。在当朝宰相的主导下,茶成为待人接客的最好选择,渐渐便改变了大鱼大肉的待客方式。因此,随着历史的推移,在晋朝形成的崇尚节俭的道德追求便保存下来,成为中国茶道的重要文化内涵。我国的大学生在了解茶道文化故事的同时,便能够受到文化的洗礼,道德素养也就随之提高进而实现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3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应用的策略

茶道文化能够培养我国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使其成为懂礼貌、有礼仪的当代青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而感知世界上的“真”、“善”、“美”;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使大学生成为有道德、有内涵的国之栋梁。当然,正是由于茶道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操作时需要合理安排,进而实现对大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3.1开设茶文化课程

尽管中国茶道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中有着重大作用,但是大学课程中却没有相应的课程。所以要将茶道文化切实推进到实处,便需要开设茶文化的相关课程。一方面,这需要教育部和校方的足够重视,明确茶道文化在中国大学生人文素养上的作用和地位,之后便可以高屋建瓴地设计教材和教法。它既可以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出现在大学语文或者思想政治课的选读内容。其次,教师们也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将中国茶道的思想看成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引起教师的重视,茶道文化才能真正进入课堂,而不是沦为昙花一现的试验品。最后,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到中国茶道文化的本质和精髓,真正知道茶道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才能将茶道文化内化成自身需要,进而完成茶文化的课程学习。

3.2组织茶文化旅游

“人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绝不是闭门造车。应该“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3]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茶道文化的融合时,应该注重方式和方法,充分引起大学的好奇和兴趣。中国茶道文化中有茶文化旅游,便可以将其开辟成第二课堂。在茶道文化旅游中,既可以看到原生态的茶树,又能体会茶农的生活。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进而内化成自己的德行和操守。

3.3培养饮茶的习惯

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欣赏茶园茶区的秀丽风景都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生还应该培养品茗饮茶的习惯。当代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除了习惯于吃美国式快餐,也应该懂得中国传统的茶道。当自己亲身感受中国茶道的步骤,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才能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中国大学生一旦养成饮茶的习惯,就能学会心平气和、平和恬静,进而养成热爱生活,培育素养的生活习惯。茶道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茶道文化与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为我国大学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有着巨大的意义。此外,茶道文化在不断影响我国大学生素养的同时,也无形之中传播了茶文化,进而使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之间实现了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应当充分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问题之中,以中国方法解决中国问题,这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以后解决中国问题的不二选择。茶道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结合,具有开创性和启示性,对其他文化形式也有着借鉴意义。不论是日久弥香的酒文化,还是深刻巧妙的围棋文化等,都对当代中国有着借鉴意义,因此,茶道文化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领头羊,对传播我国其他文化形式都有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曾亮,官兴丽.茶道文化对大学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J].前沿,2013(16):125-12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第8篇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来讲,新形势下新的教育背景已经形成。作为当代的医学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假如只是?单的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及过硬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作为高层次教育人才,还应注重礼仪修养的提升,运用相关的礼仪知识和技巧,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以及人格魅力[1],在言谈、举止、精神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从而提升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在日常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教师礼仪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是教师向学生表达爱的具体形式。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高职护理院校新进教师虽说在学历上更上一层楼,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但很多人仅仅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由于大学教育不像中小学教育有升学任务,教师教育热情普遍不高,老师对学生相对比较淡漠,上完课就走,基本不和学生主动交流,缺乏职业的责任感。况且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甚至出现了个别老师在课堂上羞辱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这与教师的职业言行要求相差甚远,与高校教师的身份极不相称[2]。众所周知,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表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所以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礼仪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提升的途径

1.应重视教师礼仪素质教育,完善相关制度规范

高职护理院校应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师礼仪相关制度规范,将教师的礼仪修养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开设有关礼仪修养培训课程,加强高校在职教师礼仪修养培训,提高礼仪修养水平。学院工会也可以在教职工中举办一些礼仪趣味活动,把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争取使教职工的礼仪素养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

2.重视自身礼仪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从高校教师本身来讲,应正确认识教师、学校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礼仪修养的内涵,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从内心确立自己高校教师的地位,同时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实践礼仪知识,将其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内化成自身一种习惯,并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强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只有坚定高校教师职业理想,认识到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高尚和重大责任,才能符合高校教师职业要求,才能打造教师魅力效应,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尊重[2,3]。

三、高职护理专业教师礼仪修养的提升对教学的重要性

1.能帮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学生第一次与老师见面,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为该教师定位[4]。得体的仪表及优雅的举止不仅能够充分展示高校教师的个性风采,而且能够有助于教师才能的发挥,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以,高职护理专业教师要切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形象邋遢。更忌穿衣打扮热衷于时尚,花里胡哨。此外,高职护理专业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幽默等态度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诙谐的课堂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是当代魅力教师不可或缺的礼仪素养。

作为一名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

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虽说在进入大学校园时已基本形成,但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善于展现自我、易于接受新事物。高校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大学校园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敬佩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礼仪修养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形象。如果高职护理专业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展现出良好的外在形象、优雅的言谈举止、丰富的知识底蕴、崇高的职业道德,就会吸引学生模仿,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形象定位,提升他们良好的自我形象[4]。

3.能有效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沟通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不在期望师生关系是一种等级森严的主从关系,学生期待的是师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如果能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学生就没有压抑感,也就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导。

课堂上,高职护理专业的礼仪修养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善用微笑,就能使自己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零距离”接触,那么学生的敬畏就会被信任感和亲切感所代替,也会更喜欢任课老师。

在平常教学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学生会因为喜欢一名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如果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对他讲的课程产生好感,那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会积极配合老师,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式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和准则,才能显示人区别于动物的风范,才能保证社会得以正常维系和发展。通过学习礼仪,能使人们增强礼仪意识,明确礼仪规范,提高运用礼仪的技巧和技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开设礼仪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礼仪课程要真正发挥出它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还必须结合我国高校礼仪课程的实际,探索礼仪教育的新模式。礼仪课教学应突破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变单纯理论讲授为案例解析、情境模拟、自主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改变礼仪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1、高校开设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近年来,礼仪研究空前繁荣、礼仪教育深受欢迎、社会礼仪培训热火朝天,说明礼仪教育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望。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礼仪知识,养成文明礼貌行为,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开设礼仪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礼仪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自觉学礼、懂礼、守礼,用礼仪约束着自己的态度和动机,规范着自身的行为方式。可见,礼仪教育让学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素质教育内在素质的表现;而礼仪教会人们自觉学礼、懂礼、守礼,具有良好的行为,这是素质教育培养外在素质的重要表现。可见,礼仪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正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不仅如此,在培养学生重要价值观和具有良好行为的同时,礼仪还能在日积月累中促进素质教育其他目标的实现,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是能力、成就等其他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古代的蒙童,通过学习礼仪之事,在洒扫庭除,应对尊长,进退揖让中,在礼乐射御书数等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习得了外在行为,而且培养了内心。长此以往,就可以实现“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到得渐长,渐更历通达事务,将无所不能”的境界了。

1.2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道德建设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进行道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礼仪教育与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由于人的内在本性本身就包含了实践道德的倾向,所以礼能够折射出人的道德精神。因此,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礼仪行为常常就是一种道德行为的映射,任何一种礼仪都离不开道德。例如,在你送走客人的瞬间,客人对你的举手投足、言行举止这些感觉获得的最直接信号,往往能够有效地表现出你的道德水准。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的一样: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敬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愚蠢。

1.3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人的社会化是指由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过程。具体是指通过内化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并按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过程,如通过调整,使生活专业技能、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一系列的社会行为,接受社会教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最重要的就要实现能力社会化。礼仪所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品位,一个人思考、处理问题的角度与方法的创新,而这些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社会化的重要过程。这种能力不仅指做事的能力,更是指把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情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重要条件。人只有在处世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要让人误解,同时让人产生正面的印象,才能在激烈的社会中提高效率。礼仪的运用需要在小事中体现,更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如果你不注重细节,就会失掉很多生存的机会。同时,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习得,而是长期积累、反思、实践的结果,可以从小到大浸染于家庭环境而自然形成,也有可能是后天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得到。而礼仪课的开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2、高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礼仪课程是把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的科学,它的研究方向强,目的性明确,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密切;但是,礼仪课程内容上难度不大,学生一看就懂,往往导致不被受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又习惯于照本宣科,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在高校的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礼仪教育中,教学理论脱离实践,指的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教学理论不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不能上升到教学理论。我们都知道教学理论是不能离开实践的,否则理论就变成了没有任何作用的空洞的摆设了。在高校的礼仪课教学中,很多教师仅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定论,忽视了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学理论,忽视了实践训练,使理论严重地脱离了实践。

2.2教学过程中手段单一化。我国很多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这种方法直接把知识交给学生,不用学生去思考,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学习理论,教师应明白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仅凭这种方法单调而枯燥的讲授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化。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总结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而言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教师而言,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能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学校而言,能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礼仪课的评价存在不少问题,如评价的方式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缺乏科学性等。往往以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为主要依据,一纸定成绩,缺乏多元标准。

3、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方式探索——以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礼仪课程为个案

要提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效率,势必要改革高校礼仪课程的教学方式。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开设的研究生公关礼仪课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下面将以其作为范例进行分析。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学院充分认识到礼仪实践的重要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非常有特色的一方面便是把礼仪课程的理论与日常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把礼仪“十会”作为学院“文化育人”理念的一部分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有礼有节,会微笑、会问候、会赞美、会道别、会感谢、会鼓掌、会敲门、会拒绝、会谦让、会道歉,做到以礼相待,与礼同行。又如,学院还努力争取打造礼仪课程的实验室,建立了专门的形体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形体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形体塑造和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形象及气质,争做新时期具有良好风貌的大学生等。

3.2教学过程手段多样化。该学院的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授、自主学习和实战演练三个部分来进行,这种方式较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创新。这种模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加强了实践环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理论讲授自成特色。我们知道,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一门学科的性质,从而才能弄清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讲,要上好一门课程,理论性强的课程要反映学科的最新动态;对于实践课程来讲,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礼仪课主要偏向实践性质多点,从而在讲授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觉得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要讲,因为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表面上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还要看讲课的教师怎样创新性地去创造教学方法,把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礼仪教学结合起来,讲授出最有活力的理论。该学院的老师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并不只是照本宣科,讲授陈旧教材中的陈旧知识,而是大胆进行知识的创新,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礼仪课的重要性时,从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一种规矩”出发,把作为规矩的作用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结合社会是一个规矩性的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来讲授作为社会的人、经济的人和文化的人应该怎样来理解规矩与自由成正比的关系。以此教法,有效地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和思维。

二是自主学习自成特色。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习理论的自主性。表现为具体知识并不是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而是由学生在课外自己去涉猎。该学院的礼仪课程并没有标准教材,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不要拘泥于一种知识体系,要吸取众知识体系之长。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思维方式的创新;其次,自主学习还体现在组织实践的自主性,除了需教师引导外的内容,其他的内容和环节都由学生自主组织,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掌握知识的意识。

三是实战演练自成特色。该学院的实战演练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学生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三个部分来组成。每次课老师讲完理论后,都会留大约十分钟的时间来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并点评,不仅能使老师所讲的知识得到及时反馈,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老师的当场点评,也能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学生案例讨论主要是由课代表组织同学们收集经典案例,把案例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生活中的案例、视频案例和关乎个人前途国家命运的案例,在每个同学演示完案例并提出问题后,大家共同讨论,这种方式有效地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情景模拟主要是由三个小组的同学们自编自演一些专题礼仪,在表演中故意把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以错误的方式呈现,让其余同学来挑出问题所在,有利于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3.3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在考察学生学习效果时,该学院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有效地反馈教师教的情况。因此,该学院在期末考核时,通过知识竞赛来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细节的掌握情况;通过上交学习心得来反馈教师教的情况;通过写课程论文来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多种评价可考查方式有效地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礼仪课的教学特色分析,我们得出:只有正确把握礼仪教育的特点,利用好相关资源,创造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使礼仪课既能发挥综合训练的效果,又能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才能使礼仪课在素质教育和道德建设中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礼仪教育只有立足教育实际,改进教学方式,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新形势下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现代实用公关礼仪[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小学教育网,2010年9月14日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99.http:///blog2012.aspx?bid=3832686.

[3]何春晖.知书达礼:交往与礼仪[M].浙江科技出版社第1版 ,2009年4月.

[4] http://.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