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5:50
导语:在对美学的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素描造型艺术;方法艺术;由表及里;由简到繁
素描作为现代绘画艺术之基础,在现代美术艺术造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让理解者和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素描造型,一是授课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二是应有科学的授课方法;使技法和理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一、以培学习者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素描造型艺术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授课者的指导下,让理解者和学习者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的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理解者和学习者的主观应依据客观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五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理解者和学习者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学习过程中,传授者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理解者和学习者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保证学习者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理解者和学习者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理解者和学习者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理解者和学习者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二百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的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办法,这个方法掌握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传授者在向理解者和学习者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者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理解者和学习者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考虑到整体,是传授者在传授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理解者和学习者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时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而是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局部的深入刻画。
三、遵循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使理解者和学习者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点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力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作为理解者和学习者应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要深刻的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做基础,单纯的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必须具备照着事物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要注意培养学习者的表现能力
这里所讲的“表现”是说:在素描训练中,应当要求理解者和学习者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欲望,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将就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哪像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
五、应本着善始善终的原则
【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大学音乐鉴赏;教学
前言
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通常将音乐鉴赏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其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因此音乐鉴赏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1]。音乐鉴赏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塑造健全人格、树立创新精神等方面,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教学目标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不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加以重视,从而导致大学音乐鉴赏教学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2-3]。从以下几点对接受美学的各种观点进行思考,以为大学音乐鉴赏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一、“召唤结构”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启示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视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现象,如教师认为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音乐知识而进行过分详细的讲解等,如此只会使学生机械式的接受音乐知识,从而局限了学生的自由想象空间和思维拓展能力。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启示了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空间的开放。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召唤结构”来进行音乐鉴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课本内容应进行合理的取舍、适当的讲解,因为音乐鉴赏教学是一项需要用心聆听的艺术,教师过多的讲解也只能使学生听到音乐的表面,而无法亲身感受其中的意境,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自身少讲让学生多想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意境。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若不合时宜的插入讲解便会破坏了音乐鉴赏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把握好讲解的时机,于必要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于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时,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以做到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期待视野”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启示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期待视野”理念是学生欣赏音乐的一种内在审美期待,其产生于学生内心潜意识中的审美结构内。学生内心的“期待视野”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还包括学生自身形成的审美情趣等。由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在思维想法、生活经验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使其对音乐鉴赏的审美体验也大不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在接受音乐作品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使其在不同时代背景、地域特色、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欣赏上,也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例如,现代年轻人对时下流行的动感音乐比较感兴趣,而对年代久远的传统音乐敬谢不敏;长期身处部队的军人,比较喜欢具有革命情怀、军人气概的革命歌曲等,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音乐审美体验。针对该现象,“期待视野”给大学音乐鉴赏教学提出了启示,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审美期待加以重视,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审美期待,以使学生乐于接受音乐知识,从而使音乐鉴赏教学能够高效进行。
三、“读者中心论”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启示
在大学音乐鉴赏教学中,“读者中心论”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重要启示,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与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音乐鉴赏教学。“读者中心论”理念多用于文学方面,其在文学中的“读者与作品”,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表示为学生与音乐作品,因此“读者中心论”同样适用于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欣赏同样是接受音乐知识的表现。而在实际的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审美状态,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尤其应加以重视。教师应对音乐作品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学生会对何种音乐作品感兴趣,而何种音乐作品又能够被学生接受等问题,从而在诸多音乐作品中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和兴趣的音乐,才能够对其产生鉴赏审美;而对于无法入耳、难以产生共鸣的音乐,则难以对其产生鉴赏审美。但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其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应不断致力于音乐作品的选择,从而选出能够符合学生审美要求的音乐作品,来进行音乐鉴赏教教学,逐渐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例如,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当下流行、热门并且经久不衰的音乐,如陈奕迅、周杰伦等热门歌手的歌曲,其较大众化,且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教学中。
四、结语
对大学生开展音乐鉴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4]。因此,大学音乐教师应做好音乐鉴赏的教学工作,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音乐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音乐鉴赏教学的实际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盼.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41-143.
[2]刘凯华.浅析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启示[J].音乐时空,2014(16):131-132.
[3]黄岑.哲学视野中的音乐本性与音乐教育的文化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88-192.
一、健美操调节心理节律的作用
1.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健美操是在每10秒16拍至24拍的音乐节奏下持续运动,属于有氧运动。长期坚持锻炼,能促进心肌发达和增大心脏容量。一般人的心脏重量是300克,心脏横径为11―12厘米,通过健美操的运动,心脏跳动加强加快,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增生,心肌纤维逐渐变粗,从而使心肌发达,力量增强,心脏的容积也相应增大。有研究表明,健美操锻炼者其心脏重量可增长至400―500克,其心脏横径可达13―15厘米;心脏细胞的蛋白质,心肌的糖元,糖激酶等物质的储备量分别增加35%、30%、80%左右;心脏每搏输出量可达80―100毫升,在同样满足身体对血量需求的情况下,心跳次数则相应减少,一般只有50―60次/分。以上这些生理系统上的变化,都能使心脏功能有较大的提高,使心脏得到更好的休息,这对人体的健康和承担繁重的任务压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并能为人体提供使心律、血压及其它方面变化的生物反馈,引起放松和轻微疲劳,起到良好的镇静效果,将心理不安和威胁降到最低限度,在生理功能上为人的心理健康调节提供有效的保障。
2.缓解心理压力。健美操是有氧代谢的健身运动,是力量、力度、弹力、活力的综合表现。它与体操相比较,少些呆板机械,趋于自由自然;它与舞蹈相比较,少些抒情柔软,而趋于欢快有力。由于身体动作的快速变化和脚下富于弹性,连续不断地跑跳,使全身充满生命活动。它既是局部动作,又有全身动作,运动负荷适中,练习者可以灵活控制运动量和强度,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动作和时间,这样的一种运动方式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具有较好的作用。
3.运动转化功能。健美操是基本体操艺术化、动力化、健身化的运动,高中生定期、适量开展健美操运动,可使焦虑、抑郁等不稳定情绪得到转化,长期坚持锻炼,是一项具有实用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健美操锻炼能以运动转化方式帮助高中生从痛苦困难的情绪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运动行为代替消极的痛苦思想。经验会改变认知,而参加积极健康的运动是改变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健美操锻炼,高中生个体身体方面的控制力和知觉效能感会明显提高,随着运动动作的逐渐熟练掌握,他们不仅会降低恐惧感和自我抑制,从而提高对身体各方面的满意程度,提高整体自尊水平和对生活和环境的控制感,而且会透过在运动中对成功的期望,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和面对障碍的持久程度,从而强化自身的应对行为,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逐步摆脱学习和生活中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二、健美操运动过程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心理沟通,增进交流
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心理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他们容易感到孤独。虽然他们的人际关系意识增强,也产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往往由于缺乏成熟的全面经验,容易主观片面,过于偏激、固执或盲目自信,以致以自我为中心,影响健康人际交往,甚至产生孤独感或自闭症。
健美操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练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高中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与同学的共同参与中,可以探讨练习的感受,也可以相互纠正动作、相互鼓励,达到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的目的,使学生处在一个欢快、奋进、充满激情的环境中,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交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把个人置于集体大家庭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通过集体有效的配合练习,高中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开阔心胸,增进与他人的心理交流沟通,而不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他们在实现健美操运动的集体共同目标的努力中,也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消除孤独感,提高群体意识,完善人际交往。
三、艺术性的运动氛围有利于高中生实现身心完美塑造
面对高考的压力,高中生往往埋头苦读,较少进行身体锻炼,生活单调乏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美于一体的富有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它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显著特点,是“以自然人体为对象,运用自己的力量把自身作为对象,实现自我塑造”,讲究造型美,要求动作美观大方,准确到位,讲求有效地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姿势,使人体匀称、和谐发展,培养健美的体形和风度,塑造健美的自我。健美操运动同时充满节奏,既有运动节奏、时空节奏,又有服装、灯光等色彩节奏和音乐节奏,都给运动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中生参与健美操锻炼,在节奏鲜明、欢快奔放的现代乐曲伴奏中,能充分展现人体运动的艺术美感;陶醉在美的旋律中,能很快排除心理上的紧张与烦恼,身心得到全面调节,有益于表现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给人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之感,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健身、健美、健心的自然性整体效应,实现身心之完美塑造,展现出青年学生的活力。
总之,健美操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特点,能从内在生理系统功能和外在影响等方面对高中生的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与均衡,在促进高中生增强体质、塑造完美形体的同时,能使他们摆脱心理的困惑、焦虑与抑郁,开阔心胸,消除孤独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稳定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一项有益于促进高中生全面身心健康的有效运动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春.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健美操教学的探讨[J].2001.2.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历史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人就平时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解决对策,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缺乏目的性。多媒体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画面优美,动画不断,变幻莫测,使得学生眼花缭乱。然而,却忽略了教学重点、难点,脱离了教学目的,从而造成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相背离,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问题之二:缺乏启发性。有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引人入胜。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虽然对历史画面感受很深,却一直未能使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状态,也没有转变原来的师生关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问题之三:缺乏系统性。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很多生动形象的历史图表、画片、史料等来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激发学生的情趣。然而这些生动形象的知识信息过于零乱,缺乏系统性,不能组合成一个整体,因而使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整体结构。
问题之四:缺乏合理性。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十分迅速有效地组合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集成信息为教学服务,从而大大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启发性,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很多老师片面追求动画效果、优美的界面,把一些与主题联系不紧密的动画、图片也强行放在一起。特别是没有分清历史图片的真伪性,也把它放上去,让学生产生错觉,误导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长期的探索,我找到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
一、重视教学效果,避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在制作和展示课件时,要遵循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适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图像、音乐、动画等,贴紧教学的主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是专心于这些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二、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避免“人灌”变“机灌”
教师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多媒体设备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师。无论多媒体技术怎样发展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因而我们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要“人灌”和“机灌”相结合,以教师为主线。
三、要突出重点难点——避免全篇“流水式”授课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清楚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多媒体演示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整体性、系统性强的图示法板书,把所有的杂乱无章的知识像串珍珠一样按纵向、横向或逻辑关系拉成线,连接起来,使其系统化、有序化,构建起知识框架,推动学生思想从线型思想向网络型和立体型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五、在课件中留“白”,让学生自己思考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美托洛尔;参麦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 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7)05-0338-02
国内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指南和建议中都推荐在心功能NYHAⅡ-Ⅳ级的病人中使用 β-受体阻滞剂,并强调达到靶剂量才能发挥最大效益[1,2]。本文观察参麦注 射液对中、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美托洛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门诊心功能NYHAⅢ-Ⅳ病人,临床症状稳定(4 天内未静脉用药,已无液体潴留并体重恒定),未经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而又无使用禁忌症者 ,共47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38~76岁(平均5 7.0±11.4)岁。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37~78(平均57.3~11.8)岁。两组 在年龄、性别、基础心脏疾病、心功能分级及其治疗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美托洛尔 的同时和每次递增剂量时给予5%的葡萄糖150ml+参麦注射液40~60ml静脉慢速点滴(如有糖 尿病加用适量普通胰岛素),共3天。两组美托洛尔使用方法相同:起始剂量6.25mg口服Bid ,一周后若病情稳定剂量增倍,病情不稳定者,则剂量增倍顺延一周并进行相应处理,确保 达到目标剂量。目标剂量为①心率目标:心率达55~65次/分,当心率<55次/分或出现二 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减1/2~1个前次调整剂量;②血压目标:加量后患者休息仰卧位收 缩血压<90mmHg(1mmHg=0.133kPa)时减1/2~1个前次调整剂量;③心衰目标:加量后患 者心功能恶化1级及1级以上且经调整心衰基础治疗仍不改善者减1/2~1个前次调整剂量。 达目标剂量维持用药,并以此确定为最大耐受剂量。观察患者对美托洛尔能够达到最大的耐 受剂量及其所需的时间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 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美托洛尔的平均最大耐受剂量及其所需时间:见表1。表中示加用 了参麦注射液不能增加患者对美托洛尔的耐受剂量,但可以缩短达到最大耐受剂量所需的时 间。
2.2 两组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出现乏力加重的例数分别为 4例和11例,症状性低血压及心衰加重需住院治疗的例数分别为2例次和8例次,两组之间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出现心动过缓的例数分别为9例和11例,无统计 学差异(P>0.05)。说明加用了参麦注射液能减少乏力加重和因症状性低血压及心衰 加重需住院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性。
3 讨论
目前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主要药物之一。β-受体阻滞剂有 保护心肌免受过量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的损害和逆转上述病理性损伤的可能;使心肌β受体 密度上调,恢复交感神经对衰竭心脏的支持作用,截断其恶性循环;β-受体阻滞剂可阻断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一神经内分泌途径;并有减慢心率,减轻心肌张力,改善 其顺应性(舒张功能)及降低心肌氧耗的作用[3]。但由于个体对β-受体阻滞剂的 负性肌力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必需小心谨慎, 宜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务必与强心利尿等常规抗心衰疗法联合使用,以求安全达到最 大耐受剂量并维持长期治疗。参麦注射液是由中医古方“参麦饮”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药 理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Na-K+-ATP酶活性,影响Na+-K+和Na+-Ca2+交换,使 Ca2+内流增多,增强心肌收缩力;在适当浓度下还可使心输出量增加;小剂量的参 麦注射液(<1ml/kg)可升高血压,而大剂量(>1ml/kg)则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是治疗充 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4]。本文结果说明参麦注射液可减少β-受体阻滞剂在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不良反应,并可提前达到最大耐受的剂量。推测可能与其能够 增强心肌收缩力,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有关。提示对β-受体阻滞剂耐受性较差的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加用参麦注射液是一种相对安全而有效 的方法。
参考文献
[1]Hunt SA, Abraham WT, Chin MH, et al. ACC/AHA 2005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 a repor 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 hest Physicia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 endorsed by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J].Circulation,2005,112:e154-23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充血性心力衰 竭治疗建设[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7-23.
[3]黄见亭,黄蕊茵,陈焕章.美托洛尔在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华 心血管病杂志,1992,20:152-15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镁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制剂。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和氯化镁。每组疗程21 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测血清镁浓度和血浆脑钠肽浓度,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心衰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LVE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血浆脑钠肽下降率大于常规抗心衰组,血清镁浓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和氯化镁能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同时能显著降低血浆脑钠肽的含量。
【关键词】 参麦注射液 氯化镁 充血性心力衰竭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magnesium on plasma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level,and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Methods60 patients with CHF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3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30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egular anti heart failure drug(ACE inhibitor, digosin and diuretic, Betablock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henmai injection and magnesium on the basis of above regular treatment. Each group was treated for 21days. The concentration measured of magnesium and BNP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each group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prior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o evaluate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ResultsThe test showed tha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heart failur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and the LVEF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reatment group (P<0.05),and the decrease rate of BNP in plasma was higher than CHF treatment group,the concentration magnesium in plasma was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Shenmai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magnesium can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value of BNP can be reduced obviously.
Key wordsShenmai injection; Magnesium ;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unction ,CHF)是各种心脏病患者的终末状态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组临床综和征。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目前治疗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β受体阻制剂、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然很高。近年来,一些研究证实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能够敏感且特异地反映心室功能紊乱的程度。本文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和氯化镁,观察其对CHF病人心功能和血浆脑钠肽的影响,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氯化镁辅助治疗CHF的临床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为本院200510~200610收治病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均为≥Ⅲ 级。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 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63.2±7.2)岁,;病程3~13年,平均(8±5)年;心功能Ⅲ级18例,心功能Ⅳ级12例;冠心病14例,扩张型心肌病1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3±8.1)岁,平均68.7岁;病程2.5~15.5年,平均(9±6.5)年。心功能Ⅲ级19例,心功能Ⅳ级11例,冠心病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岁。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对照组分别选用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组滞剂及利尿剂。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氯化镁缓释片23.67 mmol/d(SEARE.USA2.63 mmol/tab,含镁64mg/tab)分3次口服。用药观察期为21 d。
1.2.2 观察指标及其测定方法血浆脑钠肽测定:血浆脑钠肽浓度测定严格按说明书操作,采用美国Biosite Dlagnostics公司出品的脑钠肽试剂盒和Triage BNP测试仪。检测范围为5~5 000 pg/ml。患者分别于入院后即刻、治疗21 d后,抽取2ml静脉血,正常对照组也采取静脉血,加入含有15%EDTAK2抗凝剂的试管中,颠倒混匀5~6次。将测试板放置室温下15 min后,用特制的移液管吸取该血标本至满管,再将血标本滴至测试板上测试,等待15 min后即可得出结果。血清镁离子测定:入院后即刻,治疗21 d后,采取空腹静脉血2 ml,正常对照组也采取空腹静脉血,注入经去离子双蒸水处理的干燥试管中分离血清1 ml,加入0.1%Lu和0.1 mol/L盐酸溶液稀释10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单位用 mmol/L表示。
左心室收缩功能测定采用美国菲利浦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专人测定所有观察对象,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同样分别于入院后即刻、治疗21 d后作超声心动图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参数均以±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显效15例(25%),有效33例(55%),无效12例(20%),总有效率80%。对照组显效12例(20%),有效27例(45%),无效21 例(35%),总有效率6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血清镁的变化表1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浆BNP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氯化镁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2.3 LVEDd,LVEDs,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改变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LVDd,LVDs,左心室射血分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
3 讨论
BNP是由心室释放的一种心脏激素,具有明显的利尿、利钠、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而且抑制心室肌的重构作用,当心室由于血容量增加或压力过程致使心室容积增加和心脏前后负荷压力增加引起扩张时,大量释放到外周血液中[1,2]大量研究证明,左心室功能不全病人血浆BNP水平增高,且增高的程度与心功能不全的程度有关[3,4]。因此,血浆BNP水平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都有一定的意义[5]。本研究显示,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治疗后随心衰症状的改善又有明显下降,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治疗组较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更为显著,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不足,可迅速激活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物质,高儿茶酚胺引起脂肪分泌,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与血清中Mg2+通过整合反应形成不溶性镁盐,血镁下降。同时心力衰竭可致胃肠淤血,进食少,吸收少,强心剂、利尿剂加重镁从肾丢失,使心力衰竭时体内镁明显不足,,使血清镁离子水平降低,而镁对心肌细胞代谢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调节和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具有重要意义:①镁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凡是与ATP有关的镁反应均需Mg2+参加。Mg2+缺乏时心肌代谢障碍容易引起心肌坏死,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加之ATP酶活性受抑,心肌供能不足,又可导致ATP向cAMP的转变发生障碍,从而使C-AMP促进Ca2+内流而增加心肌收缩,以及促使肌浆的Mg2+泵主动运转Ca2+流出,使心肌舒张的功能收阻,影响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加重心功能不全[6]。文献报道Mg2+可在肌膜上与Ca2+竞争共同通道使Ca2+内流减少,扩张血管而减轻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②镁激活细胞膜Na+-Ka+-ATP酶,促进Na+-Ka+离子的跨膜运动,维护K+在细胞内的稳定性及细胞膜功能。低血镁可使K+不能进入除极化的细胞内,导致心肌细胞K+的丢失,从而影响心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促发差异传导及折返现象,形成严重的心律失常。补充镁后可使以上的生化过程得以改善,使心肌细胞因低镁,低钾所致的代谢障碍逆转,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得到恢复,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提高心排出量。
参麦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参、麦冬,两味中药组成,中医认为可大补元气,益气固脱,养阴生津,补心复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主要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Na+-Ka+-ATP酶活性,影响Na+-Ka+和Na+-Ca2+交换,使Ca2+增加,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在适当的浓度下可使心输出量增加[7]。且具有抗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降低心肌耗氧量、稳定细胞膜等作用。因此,参脉注射液可改善心力衰竭心肌的能量代谢和蛋白代谢,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收缩力,改善和保护心功能[8]。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和氯化镁,能有效地改善心力衰竭的心肌舒缩功能,较好地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Multinational Study Investigators.Rapid measurement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ed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N Eng J Med.2002.347(3):161.
[2]Lunchner A,stevens TL,Borgeson DD,et al.Differential atria and ventricular expression of myocardial BNP during evolution of heart failure[J].Am J physiol,1998,274:1684.
[3]Harrison A,Morrison LK, Krishnaswamy p, et al.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s future cardiac events in pation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etment with dyspnea[J]. Ann Emerg Med,2002,39:131.
[4]Groenning BA,Nillsson JC,sondergaard L, et al.Evaiuation of i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increased dimensions by multiple neurohumoral plasma concentrations[J].Eur J heart fail.2001,3:699.
[5]宋建平,沈冰,,等.利钠肽检测评价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5):306.
[6]邵美珍,罗德城.镁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2):127.
【摘 要】目前,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实践缺乏和师资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探索分析,并针对我国专业硕士的教育特点,提出具有密苏里特色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模式:增加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和考核机制,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
关键词 密苏里大学 双师型 新闻与传播硕士
一、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的特点
早年,我国高校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型硕士教育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教学和科研专业人才。但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知识体系单薄、创新思维弱等问题特点,不能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务院委员会在2010 年批准开设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其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无法严格区分
虽然学界已经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严格区分,高校也因此将原来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但是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里,某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仍然是由原来的理论课教师授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之前的相差无几。而且,专业选修课的开课也是根据学生的选课人数及老师的上课时间而定,有些对于专业硕士比较重要的课程,却因为选课人数过少或是没有相应的老师授课而不能开课。最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新闻媒体部门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学内容实践性缺乏及考核机制过于宽松
专业型硕士学位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于新闻与传播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更需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内容往往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并不多。各高校在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教学与实践脱节。并且,高校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核机制仍然侧重于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的发表,因此新闻与传播硕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论文写作上,实践活动相应减少。同时,大多数新闻与传播硕士所发表的论文学术性不高,最终导致专业型硕士学生在学术要求与实践能力上都达不到研究生应有水平。
3、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欠缺
国务院委员会在培养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但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对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师资配置上有很大差别。校内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能力;校外聘请的教师,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很多外聘教师在名义上作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兼职导师,多数导师并未尽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责任,更多情况学生还是与校内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同时,高校对校外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兼职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无法定期指导学生,甚至无故中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和其他工作。
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第一个开设新闻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大学,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雄厚的师资队伍,更是在新闻教育上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其独创的“密苏里方法”(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支撑体系)对美国的新闻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独特的课程设置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在建院初期提出他的教学理念:实践是新闻学习的最好方法;新闻工作不是封闭性的,而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工作。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密苏里新闻学院培育出全世界优异的新闻界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将硕士学位教育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二年制的学生一共有16种专业方向,且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课程(“4+1项目”即本硕连读的学生也有9种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课程包括理论知识:美国新闻史、新闻学基本规范、传播法等;实践能力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采访、写作、编辑等技能。
2、完善的实践体系
在硕士生的录取方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会优先考虑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申请者,这并不是忽略那些完全没有经验的申请者,而是对于这些没有经验或是经验不足的学生,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创办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同时,学校也创办了一份面向社会发行的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在校学生可以在该报社兼职。不仅如此,学院还创办了日报、商报、电台等,在这些媒体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部门实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KOMU是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的一个分支机构,在这家商业电视台里,记者、制片人和电视录像制作人都由学生担任。在这些机构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加符合新闻媒体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严格的考核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硕士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不少于37个学分的课时,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除了新闻与传播知识的理论课外,学生还需要修一定的实践课。成为《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的记者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报纸采访、写稿、编辑。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中,有75%的学生选择做专业项目,他们毕业后直接去新闻媒体工作而不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因此,这部分毕业生更希望对自身的工作技能有更好的锻炼,他们将目标放在了专业领域上;而剩余的25%需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则选择提交毕业论文。
4、多元的师资队伍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分为专业实践课教师和学术教授两个方面。学院对于专业实践课教师主要注重于他们的工作经验、授课技能和专业成果上,这些教师大多数都是在业界有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能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同时,专业实践课教师们拥有广阔的人脉关系网,能为学生的求职道路指点迷津。在对学术教授的考查上,学院更倾向于他们的科研能力、讲授能力和学术成果等。学术教授不仅为学生授课,也会参与院内外学术或行政会议,担任研究生论文评审委员,带领学生做学术科研项目。
三、对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尽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性,但是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密苏里方法”。
1、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创新教学内容
在进行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开,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在这期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打造相应的实践平台,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实践环节。首先,有实力的高校应当创办自主的面向社会的新闻媒体,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声誉,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其次,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平台。新闻与传播硕士除了学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之外,也可以利用学院的实验平台得到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要加强与校外媒体单位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停留在一成不变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将全世界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传授于学生,同时也要多提供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文化下的媒体运作的特点。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改进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还是由校内理论教师进行授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俨然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一方面,应该加强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协调,引进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例如可以聘请一些新闻单位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加强校内外师资的交流。另一方面,原来的校内在职教师也可以安排到媒体单位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与之相对应,师资队伍的管理也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对于校内教师可以设立校内教师评估委员会,主要负责校内教师的引进、晋升、评定和解约等。对于外聘教师的评估,应由各地方政府建立起地方性的教师评估机构,主要负责校外教师的能力评定及教师的引进等,加速该地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
参考文献
①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
②武志勇、李由,《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J].《新闻大学》,2009(4)
③童兵,《为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拓宽路径——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期待》[J].《新闻前哨》,2010(10)
④董小玉、韩丹雨,《开放·实践·融合:构建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J].《当代传播》,2012(10)
⑤卞地诗,《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对我国媒介人才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⑥党苗苗,《当代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东南传播》,2008(11)
1.沈阳市儿童医院急诊科,辽宁沈阳 110032;2.儿童医院急诊科血液科,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在治疗儿童心力衰竭时对患儿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及B型利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将54例心力衰竭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笨那普利0.2mg/kg口服,1次/d,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及血浆MMP-9、TIMP-1和BNP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LVDd、LVDs、LVEDV、LVESV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5);观察组治疗后LVDd、LVDs、LVEDV、LVESV较治疗前下降(P<0.05),LVEF上升(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MMP-9及BNP较治疗前下降(P<0.05),TIMP-1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 对心力衰竭患儿采用ACEI治疗,能明显降低患儿血浆MMP-9、BNP,提高TIMP-1,改善心功能。
[
关键词 ] 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B型利钠肽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033-02
[作者简介] 张军(1979-),男 ,锡伯族,辽宁人,本科,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内科。
心力衰竭(CHF)在儿科并不少见,而心室重构被认为是心力衰竭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是胶原代谢的主要调节物质,与心血管基质的分解和重构关系密切[2],而血浆B型利钠肽(BNP)为心室心肌细胞合成及分泌的物质,在心力衰竭时其中细胞外基质重构所引起的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会出现明显升高,已经成为预测患者预后的主要标志物[3-4]。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儿采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笨那普利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MMP-9、TIMP-1及BNP的变化,旨在探讨ACEI在治疗心力衰竭时对MMP-1、TIMP-1及BN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的54例心力衰竭患儿为研究对象,心力衰竭的诊断符合儿童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5]。54例患儿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9岁。引起心力衰竭的的原发病:扩张性心肌病23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31例。心功能分级:II级11例,III级29例,III级14例。将患儿按照入院顺序以数字表格法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包括男16例,女11例,年龄平均(3.67±2.18)岁,扩张性心肌病13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4例,心功能分级II级5例,III级16例,III级6例;对照组包括男13例,女14例,年龄平均(3.56±2.24)岁,扩张性心肌病10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7例,心功能分级II级6例,III级13例,III级8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原发病及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的洋地黄强心、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笨那普利口服,剂量0.2 mg/kg,1次/d,疗程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时的心肌功能、MMP-9、TIMP-1及BNP的变化。
1.3.1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射血分数(LVEF)。
1.3.2 血清MMP-9、TIMP-1及BNP检测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5 mL,在离心机内分离血清备检(-80℃保存),以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MMP-9、TIMP-1(试剂盒为上海史瑞可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以免疫荧光法测定BNP(试剂盒为美国Biosite公司生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进行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检测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LVDd、LVDs、LVEDV、LVESV、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VDd、LVDs、LVEDV、LVESV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t=5.28,t=4.14,t=,3.26,P<0.05);观察组治疗后LVDd、LVDs、LVEDV、LVESV较治疗前下降,LVEF上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0,t=13.49,t=7.55,t=8.59,t=11.22,P<0.05);治疗后LVDd、LVDs、LVEDV、LVESV、LVEF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7,t=9.86,t=6.98,t=6.44,t=11.56,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儿MMP-9、TIMP-1及BNP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MMP-9、TIMP-1及BN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P-9及BNP较治疗前下降,TIMP-1升高,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18.79,t=20.07,t=2.16,观察组:t=34.23,t=37.39,t=6.71,P<0.05),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92t=18.18,t=4.44,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细胞外基质是由蛋白多糖、糖蛋白、胶原、糖胺多糖、弹性纤维组成,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外基质能起到维持组织结构的功能,但是细胞外基质不是不变的,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变化中,并且依靠MMPs与TIMPs来维持这种动态平衡[6]。MMPs为内源性的锌依赖性酶家族,根据作用底物不同分为6大类,MMP-9为其中一类,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在心室重构中能降解心肌基质成分,如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胶原、弹力纤维等均会被破坏。MMPs的活性主要受到TIMPs的调节,TIMPs主要有TIMP-1、TIMP-2、TIMP-3、TIMP-4共4个成员,其中TIMP-1是MMP-9的特异性抑制物,在机体内的多种组织及体液中均存在,能被多种炎症因子所诱导。TIMP-1的表达上调能抑制MMP-9的活性,进而减少MMP-9对心肌胶原纤维的破坏,改善心室及血管重构,进而改善心功能[7,8],因此认为TIMP-1的上调对有利因素。BNP主要是心室肌细胞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当心室壁张力增高时及左心室收缩能力下降时分泌会明显增加,因此在临床上已经被作为诊断心力衰竭及心肌缺血的主要指标[9]。研究发现BNP的血浆浓度与心室体积及压力超负荷成正相关,提示BNP的变化对于判断患者心室收缩能力及心力衰竭程度具有重要意义。BNP具有利钠、扩血管及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及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BNP的水平升高能增加心肌细胞MMP-9的活性,亦可能参与了心室的重构[10]。
苯那普利属于ACEI类药物,为第三代非硫含羟基ACEI,在体内经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水解后能形成活性极强的苯那普利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进而降低血管紧张素II介导的生物活性,因此常用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治疗,能通过影响MMPs的活性来改善对心室细胞、血管内皮的损伤,防止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刘超报道显示[11],ACEI类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能明显改善其预后,这一研究结果也在其他学者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12-13],均显示ACEI具有防止心室重构的作用,能改善心肌功能,本文对心力衰竭患儿使用苯那普利进行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MMP-9、TIMP-1及BNP的变化,两组患儿治疗后MMP-9及BNP较治疗前下降,TIMP-1升高,但是观察组治疗后比对照组以上指标变化更为明显,而且观察组患儿在使用了ACEI药物后LVDd、LVDs、LVEDV、LVESV明显下降,LVEF上升,也证实了患儿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应用ACEI的观察组则比未应用ACEI治疗的对照组的患儿心功能及血浆MMP-9、TIMP-1及BNP改善更为明显,表明ACEI的使用降低了心力衰竭患儿MMP-9和BNP的活性,提高了TIMP-1的水平,利于机体MMPs/TIMPs的动态平衡,抑制了心室重构,改善了患儿心功能,研究结果与临床报道一致,这也为心力衰竭患儿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
参考文献]
[1]张超英,李晓慧.容量负荷与心室结构重构的研究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2):403-406,416.
[2]张超英,李晓慧,伏瑾,等.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容量过负荷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3):992-994.
[3]周俊丽,高丽.老年心力衰竭病人BNP水平与心功能效果性探讨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231-2232.
[4]潘文博,钟万生,刘圣好,等.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和预后判断研究[J].安徽医学,2012,33(2):181-182.
[5]吴学思.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指南2007版要点[J].中华内科杂志,2008,16(4):267-268.
[6]丁巍.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汲取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2):3389-3392.
[7]叶玉民.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心肌重构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6):2418-2421.
[8]Gill SE,Huizar I,Bench EM,et al.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3 regulates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following acute lung injury[J].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2010,176(1):64-73.
[9]梅光艳,李杰,李兴升.血浆脑钠肽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J].医学综述,2011,17(23):3678-3679.
[10]张洪,赵施竹.BNP联合cTnI检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J].医学综述,2009,15(14):2229-2231.
[11]刘超.ACEI联合ARB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91-1498.
[12]王新,郑波波.ACEI 联合 ARB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 Meta 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 3(5):336-343.
关键词: 康德美学;判断力;知性;理性
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一个至关转折点。认真研究康德美学,将为我们理解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内涵、走向,以及我国的现代美学,提供重要启示。
一、康德美学的出发点是一座知性与理性间的桥梁
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又写了他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在《判断力批判》的内容提要里有这样几句话:“本书是美学经典名著之一,也是康德三部批判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分导论、分析论、辩证论和目的论四个主要部分。导论是康德的美学哲学,它和康德前两部批判紧密结合。”[1]这段话指出了《判断力批判》的导论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导论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概括,它说明了判断力在他的整个哲学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先验原理。”[2]
具体的说,康德哲学的中心目的是讨论人的认识如何可能,即对人的认识能力予以分析和划界,关注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是在一切领域之内都有效,还是在特定的领域内才有效,以及在什么样的领域内才有效。为此他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经由《纯粹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即以理性的理论的运用为媒介)不可能有过渡,好象是那样分开的两个世界,前者对后者具有影响。这就是说,自由概念应该把它的规律所赋予的目的在感性世界里实现出来。”[3]如何实现这种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呢?康德提出了判断力的概念,具体地他又把判断力分为审美判断力和审目的判断力。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而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具体落实到知性、理性(实践理性)上,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对鉴赏判断的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填补两者之间的鸿沟,沟通知性与理性的联系。所以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就是要建立一座桥梁,一座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这一美学出发点是由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所决定的,也是必然的。
二、“桥梁”性质规定了康德美学的独特价值
以审美判断力(严格讲是鉴赏判断力)的讨论为中心的康德美学,能不能成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他的审美判断力能否沟通知性与理性。这是我们理解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的第一个方面。
康德认为这是可能的。首先,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三种:认识机能、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的机能,其中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机能居于认识机能和欲求的机能之间,成为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因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情必然地和欲求机能结合着(它或是和低级欲求一起先于上述的原理,或是和高级欲求一起只是从道德规律引申出它的规定),它将做成一个从纯粹认识机能的过渡,这就是说,从自然诸概念的领域达到自由要领的领域的过渡,正如在它的逻辑运用中它使从悟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4]这就是说,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总是与人的欲求有关联,低级的欲求是因某种知性认识而形成的,因此与自然因果联系着,高级欲求则是道德法则的命令,因而总是与人的精神追求联系着,即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一方面与人的认识机能、另一方面与人的欲求机能有着关联,所以它是两者之间的一条纽带。而这三种心理机能又分别对应表现为人的三种能力:知性、理性和判断力,其中判断力对应着人的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因此,判断力就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使知性到理性的过渡成为可能;其次,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力能够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的原因在于,判断力分为两种,即规定着的与反省着的判断力。其中,反省的判断力是指“不依赖法则、原理、规律,凭直观直接对特殊事物做判断的能力。”[5]也就是说,在反省的判断力这里,要从既定的特殊去寻找普遍。“从特殊的事实,感受出发去寻觅普遍……正是这种‘反思的判断力’,能够把知性(理论理性即认识)与理性(实践理性即伦理)联合起来。它既略带知性的性质,也略带理性的性质。”[6]所以,这种反省的判断力就使得知性与理性之间得以沟通而成为一座桥梁。而这种反省的判断力就是审美判断力和审目的判断力,这样,审美判断力就必然具有了沟通知性和理性的能力。因此审美判断力能够成为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
三、“桥梁”性质也规定了康德美学的历史局限
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的这一“桥梁”性质规定了康德美学的独特价值,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相应的历史局限。只有从此出发,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康德美学。这是我们理解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的又一个方面。
首先,康德美学这一“桥梁”性质之出发点的确立,意味着以一个特定的视界来看美学,意味着对美学的深刻的洞察。第一,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带来了美学的“桥梁”性质。这意味着对美学的性质的一种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实质是美学是一座桥梁,一端连着知识的学问,另一端连着信仰的领域,因而既不同于知识也不同于信仰。这一桥梁的作用不在于知性对理性发生影响(因为在康德看来知性决不可能对理性发生影响),而在于理性对知性发生影响,即自由对必然发生影响。这样,美学就不是或者主要不是求知之学,人不是为了求知才需要美学,而是为了自由才需要美学。人并不需要美学为自己提供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人们需要美学给自己提供一种启示,使自己进入自由的天宇。第二,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决定了康德美学对“美”、“崇高”的认识,或者说决定了美(自由美和附庸美)、崇高都是构成这座从自然到自由的桥梁的因素。作为桥梁的因素的美和崇高必然地要具有自然和自由的双重属性,否则无法发挥桥梁的作用;同时桥梁有两端,即连接和靠近知性(自然)的一端与连接和靠近理性(自由)的一端,那么,不同类型的美也就必然因在这座桥梁上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分量的知性和理性的成分,或者知性的成分多一些,或者理性的成分多一些。过去,我们说康德的美学是形式主义美学,就是因为我们突出地看到了靠近知性的那一端却忽视了靠近理性的那一端;另一方面说康德美学是重视内容的美学,则是因为突出地看到了靠近理性的那一端而忽视了靠近知性的那一端。当我们看到了桥梁的两端,这些理解的不足之处就明显地突现了出来。也有人认为康德美学可分为形式美学与内容美学两部分。这种说法无疑要比上面的两种说法全面,但是将康德的美学划分为这样的两部分也是不妥的,因为康德美学是一个整体,是一座完整的桥梁。我们很难说能在这个整体中找到一条界线,将它划分为形式美学和内容美学,对于他的美、崇高范畴我们也同样不能找到一条界线,将其划分为形式美和内容美,形式上的崇高和内容上的崇高。在康德的具体论述中我们也不能说康德的“美的分析”就是形式美学,这里也存在着内容问题。康德将美分为两种:自由美和附庸美。一方面康德认为理想的美在于附庸美,是“以一个目的的概念为前提的”附庸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康德的理想美中是包含着内容的。所以他说:“美,如果要给它找得一个理想,就必须不是空洞的,而是被一个具有内容合目的性的概念固定下来的美。”另一方面即使是“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7]的自由美,也必须是在合目的性的条件下才能成其为美,而这里的合目的性显然有其内容,这就是自由。同样也不能说康德的“崇高的分析”就是内容美学,这里也存在着形式问题。崇高的“无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形式。第三,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决定了康德美学对审美活动的理解。审美活动处于认识活动与信仰活动之间,但它既不是认识活动也不是信仰活动,审美活动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即沟通认识活动和信仰活动的特性。第四,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决定了康德美学中真善美的关系,即美是真和善之间的纽带,美将善和真联系到了一起;但是美既不是真也不是善,真和善都不是美的前提条件,即美并非是靠真或者靠善而成其为美。第五,美学出发点的“桥梁”性质对美学的理解,很好地说明了美学的独立性和存在的永恒性。在现象界和物自体之间是美学的特定领域,是其它学科不可能夺去的美学的特有的天际;另一方面,愉快不愉快的情感的领域是美学自己的地盘,联系着人的认识的领域和联系着人的欲求的领域的学科,都不可能夺去这块地盘。正因为这一特定的领域的存在,于是美学的独立具有了合法性。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存在的永恒性,决定了美学的领域的存在的永恒性,进而也决定了美学存在的永恒性。
其次,康德美学的这一“桥梁”性质的美学出发点的确立,也意味着对美学的一次盲视。从实质上讲,这一美学出发点的确立,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对美学性质的预设,即美学是一座“桥梁”。这个预设是对建立美学的一个先在的限定,即美学必须围绕着“架桥”来建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康德美学具有了深刻的局限,这就是对审美活动的理解方面的偏失。例如,康德认为:审美尽管是每个人在单独地进行着,但是却不能说是独自地鉴赏,我们断定一个对象是美的时候,也要求别人的同意并且也必然应该同意。审美判断都是单个的判断,但是却有着普遍有效性。“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8]“审美的是一种必然的。那就是说,只要我们面对美的形象,就必然会产生审美的。”[9]康德的这种观点,如果从建立知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的角度看,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必然的。但是,这种观点与审美的实际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背谬。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每个人认为是美的东西,完全可以要求别人同意,但是并不是说别人必须同意,他完全可以不同意,审美活动是个体的,尽管人们在审美中可以有众多的共同性(共同感受),但是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审美的个体特殊性。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贾宝玉喜欢林黛玉,却并不等于天下所有的人都喜欢林黛玉。康德美学确实对审美活动的共同性的一面给予了突出的强调和详尽的阐发,相比之下对审美活动的特殊性的一面却重视不够。
所以,康德从其美学的出发点出发对美学的构建,既是对美学的深刻的洞察,同时也意味着对美学的一次盲视。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一方面造成了康德美学的独特贡献,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康德美学的局限,而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两方面时,也会启示我们对现代美学的发展进行思考和讨论。
注释:
[1]《判断力批判》,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北京;
[2][5]《康德美学研究》,马新国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33页,128页;
[3][4][7][8]《判断力批判》,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页,16页,67—71页,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