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发展形势

时间:2023-10-12 09:45:53

导语:在经济发展形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形势

第1篇

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将十分缓慢。同时,国内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稳固,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结合成都的实际,2012年,成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需增长将会有所减缓,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物价水平保持小幅上扬。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感”,为我市消费在严峻的宏观形势下仍能保持20%以上的增幅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近期成都经济运行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活力与动力的主要源泉。我国今年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我国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去年我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造成各地政府债务急剧增加,通过政府追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难度加大,我国将抓紧出台并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措施可能在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等领域提出更具体的安排,并在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财税支持、金融服务方面安排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扩大民间投资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将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三)房地产需要保持平稳发展。去年的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不可低估,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的微妙形势下,房地产发展既直接涉及当前的经济复苏,又涉及社会稳定的大局。国家近期密集推出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主要是抑制投机性购房,对自住型购房和改善型购房持鼓励态度,政府将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房建设速度。未来房地产的调控将兼顾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处理好投资复苏政策、扩大民间投资政策和房地产市场本身政策这

三者调整关系的搭配衔接。再则,支撑房地产市场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政策”,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在即,房地产很难出现大幅度下跌。对成都来说,蓄积的刚性买房需求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而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2012年下半年以后住房供给面积将较快增加,因此预计房价不会快速上涨,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四)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力度。随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我国居民消

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投资与消费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为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将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管理好通胀预期,给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以传导到国内,今年货币的供应可能影响到通胀的预期,明年物价有一个“翘尾”的因素,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但是我们要预见到通胀有可能出现。当前,成都经济处在逐步回升好转的态势,但还需要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回升的基础,巩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又要防止物价上涨过快,把物价上涨保持在一个温和可控的范围内,管理好通胀预期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2012年成都经济运行态势预测

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步伐。其中很多农业设施都已超出使用年限,不能够适应恶劣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出现自然灾害时抗灾能力有限,阻碍农业发展。

1.2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不足等问题渐渐被显现出来,这导致规模化农业生产和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另外,大多的农业企业都传承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传统方式,导致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1.3农业资源态势不利

农业资源态势也是一个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以来都是走传统向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快,导致农业资源的环境压力增长,进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有必要用创新技术和科技来发展现代农业经济。

1.4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资金供给短缺也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部门对农业投入有很大随意性,农业投入资金主要靠合作组成员筹措,外部资金和资本积累很少,这些都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1.5农民收入低

农民收入低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维持生计,虽然收入提高,但是是在与妻子孩子分离的基础上的,不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收入低的可怜。农村劳动力近年处于递减的状态,而且外出的都是青年和中年有能力的人,这样也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少了最基本的人力支持。1.6农民文化水平低人才是往城市涌进的,农村的人才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要依靠人才来创造和带动的。而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的问题,由于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使得他们没有发展的长远眼光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贫困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对现有的农业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农业设施研发中心,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同时要建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相关技术投资环境,让更多企业投资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2.2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不再是传统向粗放型转变,而应该是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把握好4个转变:由以前的农业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传统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比较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后就可以丰富种类,主要是可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向经济、生态和社会统一转变,在利用地方特色的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规模和质量就是品牌的保证,主要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向农业多功能转变,主要可以加快农业转变的方式;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主要是发展生态、安全的农业经济。

2.3改善农业资源缺乏

改善农业资源缺乏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改善我国目前农业资源缺乏的情况就要利用自身优势,用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使农业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发展,从而改善资源缺乏的态势。

2.4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做好定位,把惠民政策作为自己服务农民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巨大灾难风险分散机制等。同时还可以把求助的制度完善,加大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2.5提高农民素质

知识能带动农民走向富裕,只有农民摆脱思想上的贫困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主要是让农民具备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对农业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观察和判断力,以达到最低投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农民要培养集体协作的能力,多学习同行业先进经验和技术,以调整自己生产中的需要,达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发展起来的,只有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解决了农业资源缺乏问题,不断研究农业发展技术,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晓艳 单位:扶余市陶赖昭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实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1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经济结构开始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调整。在这种调整模式中,我国的实体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对我国的实体经济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实体经济发展是培育我国新增长动力的关键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不断转型,因此,壮大我国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当前积极发展的重要策略。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改革过程中不难发现,我国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供给侧目标尚未完成的事实,其主要的表现在于我国的新增长动力和旧增长动力之间的接替表现上。在这种现状下,我国目前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而在新形势的冲击下,我国的新增长动力需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虚拟经济占据了我国过多的发展资源,给需要以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的新增长动力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局限。而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供给测结构的改革是为了对我国新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和提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新增长动力的核心驱动必不可少。而作为新增长动力核心的实体经济,必然需要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方向

1.扩大制造业总体规模

作为我国的第二经济产业,我国的制造业在长期以来的发展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虽然经年来我国的第二产业平均每年的增值要高出发达国家百分之二十以上,但由于我国占据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均第二产业增值上却仍然处于落后水平。虽然我国的人均第二产业增值较低,但从人均增值上看我国的第二产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新形势下的实际经济发展,我国还应该局域扩大制造业的总体规模,提升我国人均第二产业增值。

2.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还处于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成为了拓展我国制造业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因素。而在实际上,我国的制造业产品质量着实令人担忧。虽然在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产品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在整体的产品质量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危害了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形象,同时也限制了我国国内需求空间的释放。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必须要着重于提高我国的制造业产品质量,只有通过质量的提升,才能为我国制造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有利于释放我国国内的需求空间,为实现我国的新增长动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3.结合新科技技术发展

新形势下的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新科技技术的有效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技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与此同时,基于新科技技术产生的新的实体经济也为我国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对新实体经济发展的分析,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的实体经济必须要充分融合新科技技术,只有紧随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三、新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

1.规范实体经济市场竞争

我国经济新常态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开始不断优化和升级。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了推动我国新增长动力发展的重要核心。因此,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来说,必须要严格规范我国的实体经济竞争市场。一方面,需要我国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对我国的制造业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标准、生态环境控制标准、劳动者保障制度等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制造业过降低成本而注重经济效益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其主要的变化在于调整了我国企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同时也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内驱力。而通过竞争市场的控制,也能够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驱动能力,这与我国新形势下企业经济发展理念相符合,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将动力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新形势我国对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的实体经济发展中,我国对企业的创新驱动能力的要求尤为重视。因此,如何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成为了关键。鉴于这种状况,在新的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高效、便捷在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尤其对企业的某些知识产权来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创新技术被他人剽窃的现象仍然严重。归根结底来说,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而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我国企业的创新驱动能力将会大大下降。因此,为了壮大新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

3.调整实体经济发展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从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变化。因此对我国目前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其最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提高我国实体经济的l展速度,而是如何做好实际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以往的实体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实体经济结构过于重视投资驱动,而忽视了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的实体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严格按照我国新形势下提出的各项标准和法律规范进行调整。只有充分增加我国实体经济的创新资源以及创新投入,我国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能力提升才能拥有一个强力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新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首先必须要严格遵循新形势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构。只有充分明确我国新形势下的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才能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模式调整进行有效的提升措施。

参考文献:

第4篇

发展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从宏观来看呈现多元化:以集体和农民自身的投入为主要部分,其次就是国家财政提供的必要农业资助和民村劳动者补贴,另外社会资金和外资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政府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宏观调控和补给投入的重要角色,在农业科研体制的完善、农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以及农业领域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的引导作用。国家应提供更多的农业政策指导和财政资金使政府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国家应尽量减少农民的税负和收费,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监督和约束农业经济方面的过度缴税、乱收费等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劳动者作为个体的生产生活费用和不必要支出。

2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高科技人才

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包括精神脱贫和生产力脱贫两个方面。前者,要求提升农民思想认知水平,引导和培养农民潜意识的判断力和观察力,对农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科学的认识和基本的预计规划能力。在农村定期开展农业经济讲座、培训等相关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在劳动实践的同时多渠道、多方面地接触先进农业理念和行业信息,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农村的现有资源。农民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劳动中,丰富的劳作经验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因此通过培训学习来加强农民的生产力,增强农民的集体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途径。

3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没有先进的科研技术注入到农业实践中,那么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会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止步不前。一方面,鉴于农业的资金投入呈现多层次性、多元化,那么农村就必须大力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利用良好的农业资金储备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新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改进;另一方面,农业体制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应该被足够地重视。农业科研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不但要结合农村经济现有的发展特点,而且应该针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和农产品本身的供应需求来科学定位农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力求农业生产的高效性和农业产出的优质化。

4打破单一产业结构,拓宽发展领域

大量的调查数据表明,农业生产在经济发达程度一般化的农村中所占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二,可谓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单一性的农业格局有很大的丰富空间,应该发展因地制宜的农业结构,广泛地开拓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其他链接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循环形式。根据调查,许多农村都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例如旅游景区的开发、农业采摘园、农家乐餐饮住宿等等,多样化的经营项目与农5快城镇化道路建设,和谐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实现是一个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创新性的发展途径。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是指单纯性人口密度上向城镇聚拢,而是适合并能更好地助力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方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首先,加快城乡企业的发展,使其实现生产结构、生产模式以及生产水平的多元化和多程度化;其次,科学合理地利用小城镇可以提供给大型乡镇企业的集约优势以及地理区域等特点,赋予小城镇经济带动力的同时减轻大城镇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压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5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乡镇经济;农业经济;经济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人均生活所需及经济建设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全国农业生产力中,又以乡镇农业生产力为主导。因此,如何加强农业生产力,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农业部门及乡镇农业部门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 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虾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 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 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 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 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国性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要加强乡镇水利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先进机械生产设备的购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接受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坚.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J].农业科技与发展,2013,(4).

第6篇

事业单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指为实现教育目标对职工施加有目的的关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旨在转变人们思维,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相应指导。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点,社会压力显著提升,随着人们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新的挑战。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途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升新形势下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

新时期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革新。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要由“以人为载体”向“以人为目的”转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努力创设符合“人”的成长特点、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参与意识,鼓励创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由“面向大众”向“关注个人”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个体差异,倾向于将不同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统一在固定的模式中,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对个体的心理以及素质差异进行关注,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需求。第三,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由“高远、宏大”向“具体、分层”转变。依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工作目标,在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中为每一个群体找到努力方向,进而提升工作效果。第四,由“解决思想问题”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通常,思想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实际问题,只有从实际问题入手,转变传统的说教工作方法,才能够更好的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二、以人为本,凸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既要做到关心人、尊重人,也要依靠人。既要充分关注员工的切实利益,又要实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既要讲政策、讲原则,又要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放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体而言,首先要营造出体现人文关怀的环境,体现出公平正义、和谐友爱、团结互助、民主参与的价值观念。其次,要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在道德层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培育员工的价值取向,形成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等,进一步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促进共同精神支柱的形成。最后,实施必要的心理疏导,做到感情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情感沟通的工作,充分的感情投入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避免“冷面孔”,选择针对性强的方法开展工作,做些暖心事,多说些暖心话,让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人情味,使整个单位更加团结与和睦。

三、借助网络,推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

网络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即运用网络环境,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类思想问题等进行手段方式上的创新。网络的有效运用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抓好理论学习,又要做到解放思想。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管理与引导工作,要加强针对性,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通常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三个基本途径。第一,建立单位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占领网络阵地。运用网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的图文、声像等,帮助员工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工作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开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的新局面。第二,开辟网络服务专栏,将网络建设成为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平台,积极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通过服务专栏开展的交流,往往能够真实的反映员工的思想状况。结合这一特点,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窗口为员工提供相关咨询,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另外,也可以设置相关答疑系统,进行网上答疑。第三,设立单位网络论坛开展在线交流与在线教育。通过网络论坛,员工能够积极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对员工的观点与见解进行收集与分析,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以及心理状态,为更好的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奠定基础。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保持足够的政治敏感度,设立关于热点问题的专门讨论,针对员工在帖子中表现出的错误立场与言论,应当进行科学的引导,纠正错误观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打破传统规则的束缚,积极创新工作途径。针对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与全新挑战,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转变观念,提升新形势下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以人为本,凸显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还要借助网络环境,推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主动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为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元信.浅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J].赤子,2013,(12):21-22.

第7篇

关键词:政法机关;经济发展;护航能力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04-02

新形势下,政法机关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持把增强护航经济发展能力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法为民的关键环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经济发展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战略机遇期国家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一、政法机关增强护航经济发展达到的目标

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有效推进,自我防范能力全面提高。企业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危害企业员工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政法干警结对服务企业活动更加深入,涉企法律服务工作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市场经济秩序规范有序,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明显减少。护航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服务企业工作的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要在更高层次上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公安部门要按照《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的规定,指导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内部安全管理责任。要充实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力量,保安人员按照《保安服务管理条例》规定,经岗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械,保障保安人员依法有效开展工作。加强对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指导企业完善技防设施,将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设施接入公安监控平台,属地公安派出所要不间断地开展“视频巡逻”,实行安全隐患不定期自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强化企业周边区域综合整治。实行企业及周边区域治安承包制度,政法干警定期对所帮企业和周边区域治安状况进行研判分析,及时会同综治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社区街道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综合治理。综治部门把企业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的重中之重,建立企业周边区域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工作制度,有效整治和消除“黑网吧”、“出租屋”、“黄赌毒”等治安乱点和治安隐患。落实公安派出所属地管理责任,以推进大型企业警务室建设为抓手,统筹安排警力,加强企业周边区域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最大程度地做到在上下班期间、案件高发时段、案件高发部位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增强员工安全感。

3.建立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快指导建立大型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委员会,完善矛盾纠纷预警化解机制,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在企业、工地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积极开展劳资纠纷、员工矛盾调处化解工作。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之间的沟通,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加强联动,及时做好欠薪逃匿案件的诉前财产保全。密切与企业人资、工会之间的联系,高度关注员工工作环境、生活状况、职业健康、工资福利等,依法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注重与宣传部门协作配合,密切关注涉企案事件舆论导向,严防媒体炒作。

三、要在更高水平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政法机关应配合工商、物价、烟草、经济发展等部门加强市场整治,深入开展医药、食品、烟酒专项打假行动。对于强迫交易、合同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侵犯知识产权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做到快侦快破,快诉快审。联合工商、劳动等部门,加大对非法中介组织和个人的查处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秩序良好。建立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机制,协助行政机关依法整治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优化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2.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职务犯罪。要建立重大经济犯罪预警机制、综合防控机制和办案协作机制。检察机关要严肃查处贪污、受贿等破坏经济发展的职务犯罪行为,加大、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渎职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重点查办发生在金融、房地产、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征地拆迁、物资采购、产权交易等领域和环节存在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办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中的犯罪行为,保障政府投资安全,促使国家补贴政策和支持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重大经济案件的组织协调。对涉及金融机构犯罪、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违规改制、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出走等可能影响金融秩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和特殊情况,主动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政法机关报告,在更高层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协商通报制度,政法委员会应加强组织协调,公检法定期研讨、集体会商,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整体合力,确保执法效果。

四、要在更高标准上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保障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充分发挥稳定风险评估在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潜在的重大隐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开工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动态评估,确保不因涉稳问题延误、推迟工期。落实重大工程项目民警驻点服务制度,强化巡视督查力度,定期研判分析“涉建”警情、社情,确保警务工作有力跟进。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零干扰行动”,以公安刑侦部门为主,严厉打击争夺工程承包权、抢劫工地财物、破坏重点工程施工秩序的涉黑涉恶犯罪行为。

2.提高企业员工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公安部门与企业安全、人资之间的联动机制,落实企业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实行员工在外住宿申请备案制度,推行公寓式管理新模式,改变公司员工居住混乱、易受侵害的现状。增加二代身份证识别仪配备数量,加强录用员工身份信息比对,严禁冒用他人身份、提供虚假证件、负案在逃人员混入企业工作。公安部门定期到大型企业为员工办理有关证件,到建筑工地现场采集从业人员信息,发放暂住证。

3.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要成立大型企业司法服务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涉企法律援助。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律师事务所积极配合,全面启动“律师进企业”活动。以大型企业、建筑工地为主阵地,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对重点工程、大型企业所需的投资公证、股权公证、经济合同公证等,提供上门服务。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搭建法治论坛、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征文、法治服务月等系列平台,提高法治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

五、要在更高要求上体现执法总体效果

1.把握涉企执法总体原则。以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保障企业员工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法律工作的调节、保障、服务作用,合理把握执法尺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的有机统一。灵活执法办案方式,慎用查封、扣押、冻结、没收、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落实诉前、审前走访企业制度,避免因执法不当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对确有困难的企业,减免诉讼费用、执行费用,避免因机械办案增加企业负担。

第8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1、土地政策的瓶颈制约。在农业招商引资中,引入的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需建生产用房,存在国土、规划等部门办证难。严重限制了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引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修路和发展村级企业都需要土地资源。

2、固定资产老化,利用率低。一是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无收入来源,无力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二是集体资产管理单一,未实行资产量化,未调动村民积极性,现有固定资产未得到有效利用。

3、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种植业生产有特色的村,因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道路不通,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渠系等,操作难度也很大。基础设施条件差,成了制约这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4、产权不明,对农业资源浪费较大。一是对土地资产产权不明,虽在2004年全面完善了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有一个较明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集体经济组织能拥有的土地所有权和尚未发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未流转的“四荒地”,仅仅只是法律认可的凭据,而不能将其用于贷款抵押,从某种意义上讲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转变观念,提成农村生产力水平

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彻底改变以人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

2、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3、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三、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

1、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在开展“科普之冬”等培训活动时,要适当确定一些法律法规的培训内容,使农民法制观念和科技素质同步提高。

2、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成立科技协会等经验,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

3、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组织农民参加省内外的经贸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强烈士墓的品牌观念、自我推销意识、产品包装意识,由浅人深地掌握商业谈判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观念和行动上真正进入市场。

4、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四、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组建加工行业协会。一方面加工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另一方面,加工面向市场,可以引导农民以市场需要生产,以销促产,进而减少生产的盲目性。第三,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使劳动力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第四,可以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减少浪费,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2、充分发挥农村养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养殖上要成规模、上档次的发展,传统养殖品种(以猪、羊、鸡为主)和特色养殖品种。比如说农村的土鸡子,土鸡蛋很受城市人欢迎。农村市场辽阔,可开发利用资源丰富,政府要示范引导,另外要搞好市场销售网络服务,真正做到一村一品。

第9篇

2011年1-9月,宁德市生产总值59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位居福建省各设区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44亿元,增长5.2%,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05.58亿元,增长24.7%,拉动GDP增长1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8.1%,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发展加快

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0.8和0.2个百分点。春夏收粮食播种面积43.31万亩,增长4.1%;产量10.35万吨,增长12.9%;茶叶、水果和药材大幅增产;畜牧业生产形势向好,肉蛋奶总产量7.09万吨,同比增长4.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水产品量丰质优,产量48.17万吨,同比增长3.3%。

2、工业保持快速增长

1-9月,全市工业增加值258.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0%,占GDP的比重43.6%,拉动GDP增长9.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4%,居各行业之首,有力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工业产销衔接平稳,内销持续领跑。1-9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947.48亿元,产销率96.7%,分别比上半年和2010年同期提高0.3和1.1个百分点。其中,出货值95.04亿元,同比增长35.5%;内销产值852.44亿元,同比增长61.0%。

二是工业用电高速增长,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速回落。1-9月,全市全部工业用电量达45.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7%,增速比上半年回落5.8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产值332.97亿元,同比增长39.9%,比上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回落16.5和7.3个百分点。

三是多数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市32个行业中有29个行业保持增长,增幅超过30%的有16个。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比增91.2%,塑料制品业比增3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比增31.0%。

3、三大需求持续增长

一是投资增速继续加快。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15亿元,同比增长46.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1.43亿元,增长45.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72亿元,增长66.3%。全市17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6.7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5.6%,其中116个在建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91.8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7.67亿元,增长54.3%。

二是消费需求持续旺盛。1-9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71亿元,增长17.1%,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2.1和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62.31亿元,增长18.9%;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24.40亿元,增长6.2%。全市批发业实现零售额6.12亿元,增长8.8%;零售业实现零售157.64亿元,增长17.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02亿元,增长22.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93亿元,增长15.8%。

三是外贸出口持续增长。1-8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0.55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9.16亿美元,增长50.0%,增幅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进口1.39亿美元,下降8.6%。从出口市场看,出口亚洲国家增长58.2%,出口额占比达61.3%,比重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出口欧盟增长70.8%,增幅同比提高25.8个百分点;出口美国增长46.3%,增幅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和水产品出口额4.92和2.57亿美元,共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1.8%,分别增长26.2%和89.5%。

4、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是利用外资稳步增加。2011年9.8洽谈会上,宁德市共签约项目22个,其中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1个,总投资11.68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5.98亿美元,增长67.5%。1-9月,按验资口径计算,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13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按历史可比口径计算,实际利用外资1659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

二是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9月,全市财政总收入5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63亿元,增长40.1%;上划中央收入20.56亿元,增长27.2%。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性收入30.60亿元,增长34.7%。

三是企业家信心保持稳定。1-9月,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4.5,比二季度略低0.7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中度景气区间。同时,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综合经营景气指数达126.5,处于中度景气区间。

四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9月末,全市在岗职工15.71万人,同比增长2.7%;在岗职工三季度平均工资25717元,比上年增加4782元,增长22.8%。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1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2万人。

二、当前宁德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011年以来,全市经济总体呈现“高位运行,好于全省”的态势。从前9个月GDP增幅走势来看,全市GDP增幅均在15%以上小幅波动,经济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当前通胀压力未能得到缓解、央行紧缩政策尚未转向的情况下,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全市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工业经济增速趋缓、市场要素供应偏紧、通胀压力较大等困难和问题。

1、宏观经济环境复杂艰险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20日的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0%,分别比6月份、7月份预测低0.3和0.4个百分点,显示全球经济复苏遭遇新挑战。欧债危机持续蔓延,阻碍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国际汇市和股市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复苏造成不利影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或即将实施扩大量化宽松政策,将使我国宏观调控陷入两难。2011年8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迈进“6.3”时代,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对外贸易前景不容乐观,出口增速下降不可避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时期,房地产市场形势将给经济平稳运行增加难度。

2、全市经济增速趋缓

一是后期投资增长乏力。1-9月,全市城镇制造业完成投资78.73亿元,增长97.4%,增幅比1-8月加快26.9个百分点。全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35.04亿元,增长25.6%,占全市城镇投资的比重达44.8%。尽管全市投资仍处于高位运行中,但后期增长仍显乏力,尤其是重大项目投资增长乏力。1-9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67.88亿元,同比增长52.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3.2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第四季度全社会投资增幅比前三季度有较大回落。

二是工业经济增速趋缓。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1%,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6.5和3.3个百分点。全市32个大类行业中,有2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半年低,18个行业的回落幅度超过3个百分点。在工业增速回落的同时,企业利润增速也逐月回落。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呈逐月回落态势,亏损总额持续扩大。尤其是小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全市973家小型企业中83家亏损,比去年同期多17家,亏损额1.33亿元,同比增长128.2%。

三是重点特色产业增长乏力。汽摩配件、电机电器、船舶修造等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1.4%,行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前三季度共实现产值504.09亿元,同比增长21.6%,比全市平均增速低9.4个百分点。

3、市场要素供应偏紧

一是企业资金压力加大。自2010年以来,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国家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力度空前。1-8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息支出达10.47亿元,同比增长42.1%,分别比上半年和2010年同期提高9.2和33.3个百分点;利息支出占企业利润的比重比1-7月高出2.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全市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99.0,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81.9,分别比上季度下降3.9和11.8个百分点。

二是土地资源供应紧张。当前,“缺地”成为全国各地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宁德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跨越期”,对接大项目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土地的需求大,土地供需缺口日趋扩大。

三是部分县市电力供应偏紧。从供电方面看,1-9月全市规模工业发电量增长20.4%,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从用电方面看,随着2010年底部分冶金行业企业的投产,全市高耗能行业产值大幅提高,用电持续走高。1-9月,宁德市全社会用电量71.44亿千瓦时,增长43.3%。其中工业用电量45.28亿千瓦时,增长51.7%。

四是劳动力供应紧张。从第三季度全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专项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41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另据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全市有30.4%的企业劳动力需求比二季度增加。据统计,1-9月全市第二产业劳动报酬水平增长显著,其中制造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38235.4万元,同比增长38.6%,增幅比二季度扩大7.8个百分点;建筑业从业人员上半年劳动报酬24047.4万元,同比增长24.4%,用工成本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升幅最大的一项支出。

4、消费市场后劲乏力

近年来,宁德市虽然加大了经济的发展步伐,但与全省其他市相比,绝对额仍处于落后地位。1-9月,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71亿元,仅占全省的4.2%,排名全省末位。从增幅看,1-3季度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增速位于全省倒数第二。1-3季度,全市乡村实现消费零售额24.40亿元,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增长6.2%。近两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受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汽油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增长势头明显下滑。1-9月,全市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62亿元,增长14.5%,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40.2个百分点。

三、2012年宁德市经济发展形势预测及前景展望

尽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全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但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没有改变。

1、有利因素

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据测算,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8月份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9月份又回升0.3个百分点,达51.2%,预示我国经济回稳态势进一步增强。同时,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包括环三战略在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完善产业振兴规划、十项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宁德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条件。

二是全市农业生产稳定,工业增长有力。从生产角度看,农业方面预计后阶段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全年农业生产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工业方面以“百日冲刺会战”为动力,加快推进153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实施,部分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可望在4季度竣工投产;前9个月工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78.7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97.4%,意味着工业经济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如宁德新能源、霞浦吉阳太阳能、大京风力发电和鼎信镍合金项目等,不仅优化了工业内部结构,同时提升了工业增长质量。

三是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动力仍然较强。从投资需求看,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新增长区域、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和民生工程“五大战役”的启动实施,众多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加上国家对水利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全市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宁德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等拉动消费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的态势将延续。从出口需求看,全市出口市场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市场份额较低,欧美需求减弱对宁德市出口影响有限。

2、不利因素

一是国内外环境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国内外经济在短期内仍存在震荡波折的可能。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贸易保护加剧、金融风险潜存、慢复苏、低增长的阶段,这将对宁德市经济企稳向好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够稳固。虽然2011年宁德市整体经济延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必须看到,经济高速运行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还处于发展困难当中。出口下滑、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收支矛盾等问题尚难根本缓解。

展望2011年第四季度及2012年,宁德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依然较多。如果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充分发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挖掘生产潜力,及时有效破解难题,督促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就能够确保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及宁德市发展基础,2012年预计宁德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将继续保持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7%以上。

四、促进宁德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坚持用工业化谋划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村各类能人创办企业,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和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为能人办企业创造良好条件,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经营面,不断提高农民二、三产业收入。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向小城镇聚集,鼓励农民发展餐饮、商贸、乡村旅游、中介服务等二三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依托产业就近就地转移。

2、加大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投资对经济运行具有先导作用,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见效的手段。要努力扩大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推动项目建设和投资增长,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加强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引进全国性产业布局的重点项目,积极对接央企龙头项目。同时引进和推动外商及港澳台资项目,推进重点项目落实。要重点关注电机电器、电力等七大重点特色产业的生产供销、用工用电等情况,抓好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协调服务,尤其是蕉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二期、霞浦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二期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使其尽早投产。

3、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宁德市作为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科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承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源利用率的产业,释放结构调整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要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积极承接与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缓解要素制约,优化投资环境

资金相对短缺、土地供应紧张、基础薄弱、产业链不配套是当前制约宁德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增强资金筹措力度,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同时以向银行担保、推动上市融资、支持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发展等多种方式,保证项目融资渠道畅通。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大力推进土地二次开发,提高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利用水平。要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精心指导和帮助投资业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报、快批、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