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音乐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10-12 09:45:54

导语:在音乐教育的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教育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于一体的教育。李岚清同志曾说:“美育教育是贯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1〕音乐教育堪称心灵的净化剂,它通过培养人的审美观,继而对整个人产生全面影响,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具体到综合类大学的音乐教育,其教育成果的提高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综合类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美育的积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为了培养人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的形式将美传递给人们,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并逐步提高人们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指导大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从而感受乐曲中的欢愉、忧伤、激昂或感动,领悟每个音符所传递的情感,从而触碰到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的情感和意境,并最终在乐曲中得到美的享受。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将美的内容传播给大学生,使大学生接受并喜爱这一形式,并将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内化为个人的艺术修养,从而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审美习惯和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审美理念,并促成内心审美的和谐发展,甚至升华到洗礼心灵的功能境界。(二)音乐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视音乐为培养人们高尚道德品质以及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德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古至今,音乐一直被认为是提高道德素质及修养的有效途径,音乐的育人思想也长期被人们所提倡。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正处于逐渐成熟的时期,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极易被错误的思想观念所毒害。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犯罪现象的发生概率会随着音乐的健康程度发生波动,所以,加强美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认清美丑、是非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它典雅高贵、优美纯净,包含着歌颂美好、赞颂人生的内容。聆听高雅音乐可以提升品格、净化心灵。总而言之,在培养大学生品德方面,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

巴甫洛夫研究表明,人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分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功能,如果能够合理调整大脑的工作与休息,将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反之,将会严重阻碍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正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每周至少听一次音乐,我脑中那些已衰弱的部分就会保持它们的生命力;如果失去这些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及创造力。”〔2〕钱学森同志也曾说过,他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艺术家夫人。他认为:“只注意逻辑思维,就易犯了机械的、片面的毛病,导致缺乏整体的认识。”这些实例足以证明,音乐是保持生命和智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既可以发展大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自我认知、社交、创造思维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展大学生的各种潜能,又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功能,发挥其创造才能。

(四)音乐教育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人的内心感受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比如,愉快的心情可以积极改善和加强人体的活力;反之,憎恨、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则会使神经系统受到干扰和刺激,并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例如,欣赏作曲家冼星海所创作的《保卫黄河》时,伴随着惊心动魄的音响,听众一方面会为之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感同身受地使人格高尚起来。正像贝多芬所说:“音乐之于心灵,是比一切智慧和哲学还崇高的启示。”作曲家正是运用了这种对应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妙的音乐沁人心脾,实现了乐曲与精神的高度融合。

二、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综合类大学的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第一方面,从教育观念来看,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其中包含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认识,正是这样的认识也促使了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第二方面,从教育实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我国部分综合类大学通过设置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如音乐学院等负责学校的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第三方面,从教育对象来看,音乐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音乐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也持同样的意见,认为音乐对于逻辑思维主导的他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针对目前综合类大学的基本状况,应全面构建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例如,进行特殊的教学改革实验、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等。

三、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内容改革

我国高校的普通音乐教育长期处于教学专业化、技术化的误区,即利用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求大部分大学生,最终的考核评价也严格依照专业音乐教育进行。毫无疑问,这种做法促进了大学生整体音乐素质水平的提升。但在另一方面,“填鸭式”、强制式的教学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发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反感,进而影响普通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把握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部分综合类大学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和相应的课程构建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培养目标脱离市场需求、课程架构不协调等,都是构建音乐教育内容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鉴于音乐教育服务的对象有所差异,且音乐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创作与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本着以公选课为主、特别课为辅,普及与提高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公选课为例,它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因而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音乐素质水平不一的情况,通常可以开设“音乐入门”“怎样识简谱和五线谱”“中外音乐鉴赏”等课程,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音乐学分或选修一定数目的音乐基础类课程,强力助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那些具有艺术天分的大学生,可以开设不同门类的特别课或者跟随固定教师学习,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方式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不单单在于这些大学生可以为学校争得荣誉,更是因为这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榜样作用。站在某种角度看,这些大学生将会成为校园艺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与发起者,为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为他们的艺术天分负责,为他们提供一个升华和表现的平台,并针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将声乐、指挥、高难度乐器等内容加入到特别课的学习中去。

(二)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策略

1.课程内容安排更加广泛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广泛的,主要包括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音乐鉴赏与创作以及音乐文化三类。学习音乐,首先要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具备一定的音乐实操能力,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我国综合类大学普通大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偏低。据相关报道显示,超过60%的在校大学生缺乏对音乐基础理论的认知。时下,大学生普遍沉浸于流行音乐之中,对高雅音乐、传统音乐“听不懂、看不懂”,更不用说赏析其中的内涵。审美离不开必要的认知。马克思就曾说过:“对于辨不清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并不是他所能涉及的领域。”可能这句话略显偏激,但是确实表明了音乐基本素养的缺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行为。其次,音乐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它从人们长期的情感表达与内心吐露行为中演化而来,可以说,人的情感与心灵在音乐实践中得到了升华。正如托尔斯泰曾经在听到了《如歌的行板》,感受到了人民苦难的内心一样,若想充分地了解音乐,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实践基础。教师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安排一定的音乐实践内容,如音乐赏析、交流情感、共同创作等,能够使大学生在真实的艺术体验中领略音乐的细节与美,同时,具体的实践过程也会无形地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性格,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最后,音乐教育课程内容还应该包含艺术批评、艺术相关以及艺术史的研究。很多院校忽视了这一点,但是这一方面恰恰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音乐体系,促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所在。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在大学阶段弥补之前高等教育的遗憾,让大学生掌握基础音乐知识,这既是多元化社会面向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实际需求,也是高校出于完善、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课程内容组织趋于整体,更具综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行,人们愈加意识到音乐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技术化,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眼下的音乐课程内容组织上,应当淡化课程个体之间的界限,强化整体的关联性,这是未来综合类大学音乐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将几门具有明显或潜在关联的课程有机地联合起来,这种做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它能有效地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独立与重复。同时,大学生在综合教学中可能会接触到单一课程中难以发现的潜在问题,既增加了文化信息量的积累,大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以更加具有综合性的方式获得强化。根据上述观点,当下综合类大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可以考虑以一门课程为主体、关联课程内容为辅,如在进行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时,可以凭借乐理、歌唱、鉴赏、音乐史等音乐教育内容之间的一般规律,将审美对象的某一构成要素视为中心点,通过关联课程之间的整合学习,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完整的音乐艺术体系。综合类大学毕竟不是专业的艺术院校,且普通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兴趣接触音乐,因而综合性的音乐课程内容组织为大学生群体营造了一个广泛关联、整体的学习平台,在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思维、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课程内容植入更加多元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音乐教育体系。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一直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而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却长期处于从属地位,造成了传统音乐教育形式及文化不受重视的现状。为了传承优秀中国音乐文化,应当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音乐文化基础知识、中国民族音乐鉴赏及中国音乐展示等课程,这种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来说才是最全面、最合理的。再者,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是内容多元化的重要表现。音乐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人类所有的历史阶段,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文学、宗教、哲学等因素的影响,甚至与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涉及了这些领域,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构架才会是完整的。音乐教育绝对不仅局限于课堂之上,作为艺术,音乐有着传播和开放的天性。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系统地组织音乐节、歌手大赛等活动,一方面为整个校园营造了浓厚的音乐氛围,同时也给予了部分有兴趣、有天分的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深化了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字,二是数字,三是音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在综合类大学,音乐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相应的课程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及统一的课程标准。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的构建合理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思路仍需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观察、总结,充实这一构想,以期对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范晓荣 王俐茜 单位:中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意义;策略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的精神支持,美妙的音乐可以促进个性品质发展,陶冶情操。音乐对于渲染情感、陶冶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于幼儿园来说,音乐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一、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意义

1.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想象发展是从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多变的音乐节奏与丰富的内容,根据情境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在音乐的熏陶下,幼儿会对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不同的想象,如活泼动听的音乐《拔萝卜》,幼儿可以根据歌词与韵律想象着老太婆、小白兔等动物来帮忙拔萝卜,各种表情、各种肢体语言尽情地想象与展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玩游戏的愉快情景。

2.促进幼儿听觉、记忆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靠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去感知、去欣赏,通过音乐表达自我。如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中,让幼儿伴着节奏去倾听、去感受,记住小乌鸦是怎么对待妈妈的,怎么找食物喂妈妈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爱妈妈,学会感恩,还有利地提高幼儿听觉能力,并在记住歌词、旋律地同时,不断发展记忆力。

3.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如《稍息立正站好》,节奏活泼轻快,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学会了相应的秩序与规则,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自我规则意识的加强。不同的音乐旋律与歌词可以让幼儿勇敢、热情、礼貌、感恩、活泼、主动、大胆自信等等,极大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1.提高师资队伍教育质量

自2011年两会提出大力振兴幼儿教育事业开始,学前教育领域开始进行各种提升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学习培训,如,国培、顶岗置换、外出学习等,旨在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转变陈旧教育思想,获得先进教育理念,进而落实到教育工作上。因此,提高幼儿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除了开展音乐教学技能培训,还可以使幼儿教师接受在职教育,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音乐欣赏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

2.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目标

如小班音乐教学活动《小猫咪,你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摒弃死板的跟唱教学,先让幼儿认真聆听,聆听之后提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小猫咪在干什么,主人在说什么,让幼儿通过聆听、回答的方式加深印象,感受音乐里的故事情节,并请幼儿想象小猫咪是怎么捉老鼠的,主人是怎么找小猫咪的,请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整首歌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幼儿在情景表演中既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又很好地理解了儿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听到的东西。

3.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学龄前的幼儿,其认知、情感逐步发展,好奇心与探索欲极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因此音乐教育不能等同于语言文化教育,那是一种艺术教育,不能过多地涉及语言文字而忽视艺术的欣赏与感受,这样不利于幼儿通过音乐学习获得综合发展。如中班幼儿,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在小班的基础上逐渐增强,这时候教授关于团结合作有爱的歌曲,如《好朋友、行个礼》,幼儿通过音乐旋律与音乐内容,增强自己的礼貌意识,体验和小朋友合作玩耍的快乐,使中班幼儿通过音乐教学更加深刻地领会朋友之间的相亲相爱以及合作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设置还要在教学时间上有所探究。在教学时间设置上,也要根据幼儿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幼儿早上来到幼儿园,精力充沛,大脑清晰,这时候就适合设置文化课进行教学,诸如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教学。下午幼儿精力可能略低于上午,因此,设置音乐教学活动,使幼儿唱起来、动起来,寓游戏于教育,既能使幼儿缓解疲劳,又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用音乐表达自我,感受其中的魅力。如,在下午的教学活动中,给幼儿播放感染力强、旋律强,节奏快的歌曲,会让幼儿引起共鸣,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融入音乐氛围中,根据强劲的节奏带动自己的肢体,无形中创作出各种舞蹈动作,随歌起舞,随歌欢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幼儿音乐教学也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实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水平,除了提高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目标以及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以外,还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重视教师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学的主动性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真正提高音乐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

首先,由于师范类学校中的音乐教育的经费不足,加之很多音乐教师不是毕业于正规的师范类院校,使得现在社会中的音乐教师的专业性不高,基本功不扎实,对音乐教育教学的特点了解不深。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因为现代社会中对于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使得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缺乏上进心,不去深入研究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不能得出一套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案,对于孩子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再次是对老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在很多学校中,音乐教育并不受重视,所以他们并不会去花费很大的心思去根据地域和文化特点来对老师进行培训,开发符合本学校实际的音乐课程。这就使得音乐教师的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2学前音乐教育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2.1开发音乐游戏

由于儿童年龄小,对好多事物缺乏兴趣,所以在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孩子的兴趣,采用带有趣味性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和保持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前的学期教育中,我们采用游戏与音乐结合的方式,可以带动课堂的气氛,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学期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把学期的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从小就能体会我学习我成长的快乐。

2.2运用简单快捷的音乐类型入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需要转换一种思路,运用以前的简单而且美妙的音乐类型?童谣和音乐剧。童谣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音乐形式,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曲,童谣渐渐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很多孩子在跟开始学习时就接触到了那些非常绕口并对身心发展无益的流行歌曲,使得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骤减。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带有德育和美育因子的童谣找回来,让孩子们通过对童谣的学习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童年乐趣和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童谣来源于民间,它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和谐动听的韵律。

第4篇

关键词: 特殊音乐教育 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室 建设意义 建设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音乐治疗认识的不断提高,对特殊音乐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表明,特殊学校及社会机构,不仅注重特殊音乐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有音乐治疗学习的经历及成绩的优异,更注重对他们的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以培养特殊音乐教师和音乐治疗教师,即“双师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有效地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实务操作能力、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关乎我院“双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音乐教育专业特色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其中,音乐治疗教师的“摇篮”——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什么是音乐治疗室?简单说,音乐治疗室是以课程、课题或服务于社会而组建的实训室。一般来说,音乐治疗室指音乐治疗师为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的特殊场所,它也是为特殊需要者提供咨询、心理诊断、音乐治疗、个案管理、康复训练和疗效评估等服务的多功能室。而对特殊学校来说,音乐治疗室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治疗过程中具体环节、具体项目动手能力的配套训练和观摩教室。

一、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求

学科建设需要学科发展能力和学科发展支撑能力。根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属性对建设音乐治疗室的需求,音乐治疗室成为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学科属性对音乐治疗室建设的需求

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科建设支撑平台及相关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非常薄弱。这既可能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又可能与两大学科领域对研究支撑体系的要求不同有关。音乐教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汇流的结果,这就使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的专业学科属性表现在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与原音乐教育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使得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凸显出学科支撑平台——音乐治疗室建设的要求甚为急迫。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初国家教育部决定开始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验室(或重点研究基地)和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成为高等院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然,文科实验室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音乐治疗室是以课程、课题或服务于社会而组建的实训室,是具体环节、具体项目动手能力的配套训练场所,使其成为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服务于社会实体和窗口,使其促成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结构模式转变的“序曲”。

2.音乐治疗室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能力表现与其他学科一样,为知识创新,即学科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化与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学科前沿的求索与求证,学科体系的完备与新生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学科发展支撑能力体现在承载学科发展环境资源的构筑能力,即适合的治疗设备条件与经费支持的力度,学术梯队建设及结构优化,有效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等环境资源构筑支撑能力①。学科建设的整体能力只有在支撑体系不断坚实完善的基础上,其发展能力才能体现出来,学科发展才会表现出充足的动力。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就属后者,随着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及音乐与治疗的不断结合,使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属性在学科建设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出与普通音乐教育的不同,为了协调无限增长的学科发展要求与有限的学科发展支撑能力的关系,建设具有特色和创新发展能力的音乐教育,适应学科建设能力的增长,音乐治疗室的建设也就成为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音乐治疗室创建的意义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已成为我院培养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深远意义。

1.有助于提高对音乐治疗教学实践的认识

加强音乐治疗实践教学场所——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可改变以往音乐治疗学科的教学现状,增加教师和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从而增强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一方面,更好地让教师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对音乐治疗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推进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学生在音乐治疗教学实践中的参与和体验,可以克服教与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务操作能力。

2.有助于提高音乐治疗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有助于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锻炼的实际状况,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规避音乐治疗教学中,考核方式方法上采取单一理论笔试的现状,向实务操作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与理论笔试相结合的考试形态过渡。教师教学也由书本理论教学过渡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学科原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音乐治疗技术、音乐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训练有机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教与学融为一体,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学院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特殊学校和用人机构,希望招聘有音乐治疗实务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学生在音乐治疗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在音乐治疗室更好地进行音乐治疗的自我体验,而大学生的实践课题研究和对特殊需要者的实务操作,有助于增进学生与特殊需要者的接触和沟通,并将理论熟练运用于实务操作,对提高学生成熟的音乐治疗实务技术大有裨益。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本院教师的课题研究及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音乐治疗的全过程,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师也可以通过上述过程考查学生的实务能力和综合水平,从而完成对音乐治疗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在音乐治疗室对特殊儿童进行治疗服务,有助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可极大地缩短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使学生学习向就业进行“零过渡”。

4.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音乐治疗师资队伍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可以将先进的音乐治疗设备优势、经验优势和高校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工作中,我们根据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与部分特殊学校、社区和社区医院开展合作,教师可在这一平台上进行课题研究,不仅可提高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还可将国内外音乐治疗的专家请进来,使更多教师“零距离”地进修、观摩、交流、参与学术活动,促进教师学术视野和水平的提高,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养科研良好的反哺式科研教学模式,使学院音乐治疗师资队伍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音乐治疗室建设的途径

音乐治疗室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重视的工作,音乐治疗室能否有效开发和高效使用是不容忽略的问题。规范音乐治疗室的建设管理,重视音乐治疗室的利用,同时应该加大投入保障音乐治疗室的后续建设。

1.规范音乐治疗室的管理

规范音乐治疗室的建设和管理是充分发挥实训场所作用的重要保证。首先,加强有效管理。音乐治疗室建设和运作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实操内容的设定和教师教学、班级上课使用的衔接;教师课题研究与学生实践课题的使用安排与保障;专家讲座,实操观摩,等等,涉及面颇广,需要加强有效协调,形成管理与使用合理安排的工作机制。其次,制定和完善音乐治疗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师责任制度、器材管理与使用制度、运作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规范音乐治疗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音乐治疗室的运作水平。再次,专人专管的负责制度。对音乐治疗室的乐器管理、教室管理、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制定适合教学内容进展和音乐治疗室要求的实践教学实施办法和相关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实践环节的工作,通过教研室加强对实践教学音乐治疗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评估。

2.重视音乐治疗室的利用

音乐治疗实践教学是音乐治疗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成功的基地开发——音乐治疗室的建立。因此,必须与特殊学校、社区、老人院、福利院等建立请进来的合作关系,提高音乐治疗室的使用率。首先是将特殊需要者接来我校开展音乐治疗活动,通过音乐治疗的开展,对音乐治疗教师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从而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其次是通过对特殊需要者的音乐治疗,可帮助合作单位音乐治疗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在实务操作中学习和锻炼,掌握音乐治疗技术。最后是利用学生在治疗活动中的良好表现,与一些单位建立用人关系。同时,优秀学生在音乐治疗上做出的良好成绩对我院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通过合作单位的认同和宣传,增加其他用人单位对我院音乐教育毕业生的认同和接纳。

3.加大投入保障音乐治疗室的后续建设

音乐治疗室后续建设需要学院增加财物的投入,注重经费保障和师资队伍的培养。音乐治疗室虽已建成,由于一期经费的限制,有的治疗乐器还未购置,有的乐器只购置安装了一半,随着音乐教育(音乐治疗方向)专业的招生,课程计划的修订,音乐治疗室后续建设迫在眉睫,所需经费需要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有效保障到位,这是提升音乐治疗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另外保障和提高音乐治疗教学实践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注重培养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的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结合教学改革,把音乐治疗教学实践有计划地纳入教学改革,以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总之,创建音乐治疗室对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科研水平、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及就业率,扩大学院品牌和社会影响力等,都提供了场所和平台,也为音乐治疗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认识和探索音乐治疗室建设的意义与途径,成为众多教学改革和建设任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张志林等.支撑学科建设推动出版研究——关于出版传播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Vol111,13:46.

参考资料: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2.

[4]郭素华,庞文生,王锦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01).

第5篇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高校中展开音乐教育具有层次化的特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其程度以及内容都有较大的差异。将音乐教育融入到高校中终究是因为高校音乐教育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在浅层次上影响学生的某些认知,在深层次上将会导致学生世界观的转变。

(一)陶冶性情,提升品位

音乐本身具有韵律感,在高校校园环境内,音乐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兴趣爱好不同学生可能会欣赏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音乐成为学生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音乐在制作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标准,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韵律的走向都是按照创作人自己的思想进行演绎,听音乐的人将会对音乐产生一种想象, 在另一种情境中置换自己的心情, 长时间听音乐将会使听音乐的人形成一种品位。无论是专业性的音乐教育还是具有通识性特征的音乐教育,其目的不再是简单的教育学生听音乐,而是教育学生去感受音乐,接触更多的音乐知识,利用知识来思考所听音乐的构造,从而提高审美度。

(二)净化心灵,规训行为

音乐能够净化心灵,在于音乐将为人创造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帮助人驶离现在的状况,人为制造一个虚幻的空间。音乐教育则是要保证受教育者能够辨析音乐的质量、了解音乐的相关原理。学习的人可以从音乐中感悟到相关知识。音乐教育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更加专业。音乐教育其实质是关于美的教育,学生接受教育将能够获得美的熏陶,将能够自觉地净化心灵,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将产生新的概念,反映在行动中则是学生将会自觉地规训自己的行为。音乐教育从思想到行为都对人产生影响,这种潜在的影响可能是有时间差的,也就是说影响不会立即地出现在人的生活中,而是以一个渐进的过程来影响人。

(三)感悟智慧,提供动力

音乐教育是将音乐深层的含义释放出来以供学生学习, 学生能够在音乐教育中发掘更多的智慧。音乐的创作虽具有个人性,但是作为艺术它又具有普遍性。音乐能够调动人的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赋予人更多的积极性。将音乐作为一个学科门类进行学习是对音乐的重视,同时也将对促进音乐的发展,普及音乐最基本的知识,使得音乐能够为人所知。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将会遇到各种人生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某些人形成巨大的挑战,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特别是受到音乐的动力作用推动下将会积极地应对这些问题以及挑战,从而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

音乐教育管理是对音乐教育的保障,尽管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音乐教育只有在有秩序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而这种秩序性需要对音乐教育进行管理。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是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音乐教育中存在着硬件和软件资源,这些资源在组合上如果没有人为的管理参与可能就不会出现最优化的状态。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就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整合,将师资力量恰当地运用在需求量最大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从课程安排上有的放矢将一些重要课程设定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担任授课,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师资力量的分布可以合理化的安排课程。音乐教育管理是一个统筹协调的行为,在音乐教育中能够利用管理的杠杆作用,有计划引导资源的流向,如在教育活动中可以组织相关类型主题的活动,这些活动将吸引更多的学生以及教师参与,这就发挥了一个明显的引流作用。在高校内部,不同的高校拥有着不同的师资力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较好的学校拥有更多的师资资源,而稍微差一点的学校缺少这些资源,反映到音乐人才的培养上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虽然不能完全地将这种后果归结为音乐教育管理,但是教育管理确实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好的管理将发挥资源间协调互动的作用,最终推动课程的教育质量。

(二)维持教育秩序,推进音乐教育科学发展

音乐教育管理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适宜的学习环境, 保障学生在秩序化的教学中学到知识。就音乐教育管理的制度安排而言,制度是维持音乐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稳定性较强的文件,音乐教育将能够沿着固定的逻辑轨道进行运转。音乐教育管理表现在制度管理以及组织结构管理方面,两者形成软硬两种途径形塑音乐教育的模式。在音乐教育管理上结构化的安排能够实现分工合作,避免各种管理事物边界不清,相互扯皮的问题。在音乐教育管理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授课,而行政部门主要的职责是管理,两者是不相同的,但是事实上行政往往干预教学,音乐教育管理需要从学科发展的规律来纠正这种现象。教育管理要明确的界定管理对象的职责,在制度化中的保障下才能够实现对音乐教育的管理科学化。

(三)引导人才发展,促进音乐人才培养

音乐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而教育又需要在一个健全的稳定的环境中生长,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还是音乐教育管理。音乐教育管理对学科的宏观发展走向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资源的动员调取以及制度结构的保障,音乐教育管理引导整个学科的发展。学生接受高校的音乐教育管理,因此就有服从管理的义务,当资源实现交叉流动,学生跟随着资源进行流动,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实现着转变。所以说音乐教育管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才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但是学习的效果如何除了取决于自身以及资源的因素外还有受到环境的影响。音乐教育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高效的学习。音乐教育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教学安排和教学体系搭建,学生在其中受到教学安排的各种资源影响,人才培养方案影响着学生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结构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模式代表了高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管理思维方式决定了管理的效果以及人才的最终输出质量。

(四)更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虽然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 但是在执行管理功能的过程中会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改变策略。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管理作为机动性的策略将会改变管理的模式,实现在原有管理基础之上的新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的更新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能够给管理带来更大的便利性。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关系,管理模式是对复杂关系的真实性反映,它赢得了被管理者的认同,因此在管理中适合的管理模式将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音乐教育管理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种具有科层化的形式导向暗含压力倒逼的因素,因此在管理中不受欢迎,管理的效率自然不能得到提高。伴随着新的环境条件改变,更多的参与主体进入到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过程更加开放,同时管理也呈现扁平化,平等化趋势加强。

三、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管理开展路径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保证这种意义效果的持续性还需要能够加强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开展既可以从宏观上建构,又可以从微观上落实,主要是将最恰当的措施应用于实际的管理中,能够重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能够调动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激励机制

音乐教育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制度性的规定来实现对人的重视。相比于传统的音乐教育管理,自上而下单向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忽略了被管理者的主观愿望,因此音乐教育管理的期望值很难实现。在音乐教育管理中需要树立起新的管理模式,以新的管理理念注入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发挥。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要能够重视多元化的表达意见,能够从学生以及教师的实际需求中出发,实践管理为人服务的理念。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作用,围绕制度的变化,强调多元参与共同管理。制度引导人的管理行为,因此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要能够发挥出制度的激励作用,通过制度的激励引导实现管理目的。

(二)重视教学管理评估,改善教学管理效率

音乐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层意义只有在教学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意义才能够实现。而要保证教学管理的预期效果实现就需要能对教学管理进行评估。教学管理效果如何,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教学管理出现了问题,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必然会受到误导,因此只有加强教学管理评估,有效地控制教学管理的风险,才能够实现教学管理的预期效果。重视教学管理评估一方面是对相关问题的预防,另一方面也是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前提。教学管理评估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有关教学管理内容全面性诊断,采取措施完善教学管理。作为教学管理输出的意义需要教学管理输入相关的内容,改善教学管理。

(三)强化制度建设,更新管理模式

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来规范管理。制度是管理行为稳定化正当化的保障,将一切管理行为以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将使得管理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管理中制度化建设表现在对组织机构制度以及管理行为制度方面。组织机构制度是对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主体的相关规定性文件。而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这些规定的适应性条件就会变化。要实现对这些变化的有效应对就需要保持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制度的动态化,能够根据现实条件随时的改变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模式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只有将各种因素考虑到才能够实现对音乐教育的全面管理。

(四)丰富教育资源,破解音乐教育发展难题

高校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性,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整个音乐事业的发展都将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则是要保障音乐教育顺利的开展,因此就需要综合利用资源,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而要保证资源得到利用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当前的音乐教育发展中,一些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并不是很丰富,特别是在地方的高校,因为经济的原因以及高校本身的知名度综合实力等原因,很难得到国内国际专业前沿的理论指导,因此也就需要在音乐教育管理中能够提供相关的平台,引入资源发展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发展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要求将实践平台作为管理的另一维度给予重视。教育实践资源因为平台的问题未能达到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对教育平台的重视,丰富实践的内容以及途径才能够实现音乐教育管理的全面性。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资源配置

二十一世纪开创了一个知识教育的新时代,素质教育与知识经济相结合,知识经济是一种高度智力化的形态,知识创新就显得格外重要,创新成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尤其面对中小学教育,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创新思维研究,从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其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创造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乐趣,进行艺术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创新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中心,围绕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以课堂上教师“讲解”为主,以教师“讲”的水平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由此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音乐教育的作用。所以,改革旧的传统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是我们基于教学现状的提出的新课题。素质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搞发明创造,而是去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意识,从具体的尝试活动中,体验创新的快乐,这是过程不仅是学也是教的过程。音乐教学无需用“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只是存在于课堂的一个环节中,而是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的多个环节,甚至整个过程当中,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和独立思考。教师在教材选择时应多考虑教什么样的内容,学生要从中学到什么。一个有创造力的教师应该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就像导演处理剧本一样,是一种再创造。同样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从而打破教学思路的局限性,拓宽教学途径。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和要求,教师在这个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设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人格;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

因此,我们提出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互动,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研究与实施,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在体验中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展创造思维,提高创造能力,成为创新人才。一方面,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把素质教育作为终身的教育,拓宽知识视野。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要重视加强艺术实践,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艺术创造的乐趣。素质教育不仅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音乐教学也必须体现它的互动性,才能彰显素质教育的潜力,尤其是学校为素质的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巨大而自由的空间。

教师娴熟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素质研究长期关注并有浓厚的兴趣,就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与研究。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完备的学术与教学资料,正规的教学实验与培训场所,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和专家的专业指导,就能保证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资源配置,坚实的物质基础。

素质教育是合理的教学资源配置的基础。首先要建立互动音乐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平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出发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因此,建立互动型课堂教育模式,那就是要形成一个富有兴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音乐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培养自我发现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搜集分析有关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师生共同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性地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倡导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注重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敢于开拓创新,师生共同探求新颖的教与学的方法,把体验创新的意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行为,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体验创新的真正涵义;再次要培养自觉合作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课题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是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要促进理论创新,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适于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是建立严谨的治学体系。在研究过程要借鉴中小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吸取国内外及相关学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知识结构,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独立精神,是取得教育丰硕成果的前提。

针对素质教育Y源的调查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这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分析及对预后效果做长期的跟踪调查,都存在着某些欠缺,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这个习惯也会伴随学生一生,使学生在不断创新中体验求知的乐趣。这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以林等主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9.91

[3]赵洪海等编著.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音乐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49-01

21世纪的今天,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逐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素质和素养,同时也要有着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基地,其教育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音乐素养和人的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所谓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人的质量,同时质量主要是借助于相关的活动进而将整体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的反映出。一般而言,素养主要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等,素质在实际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后天的培养。而音乐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仅强调人对音乐整体感受力的培养,同时对于人的情感和音乐作品情感的共鸣也有着一定的强调作用。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其主要的特点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国人才的培养逐渐的从精英化逐渐的趋向于大众化。尤其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有着相对薄弱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上的主动性也有着一定的缺乏。

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技术性教育,在面对市场经济时尚以及社会诱惑的双重打击下,部分职业学院学生的实际管理的难度逐渐加大,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前提下,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从根本上认知到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部分职业院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度不足,不仅仅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直接忽视,同时甚至有些职业院校直接将音乐方面的课程取消,这一做法难以从根本上保证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难以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参与。

三、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常见的一种形式,直接关乎着我国社会基层人才市场的发展,同时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额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宗旨则是面向社会人才市场,进而培养基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而随着现代化社会分工的逐渐明确,人才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学生有着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同时也要有着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

音乐教育中的合唱艺术训练作为一门相对实用的艺术教育,通过多次的训练,将每个学生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以至于学生有着一定的团结合作的良好素养,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行为难免会逐渐的趋向于规范化的轨道中,以至于其音乐教育中的合唱队训练更加的而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潜在形式的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个人素养有着一定的培养,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服务于当前社会人才市场。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逐渐受到社会人才市场的极大关注,同时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有着一定的培养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并对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加以培养,拓宽了学生知识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极其有利的影响,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鑫宇.试论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的相互关联与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13.

[2]陈丽.论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科技视界,2013,33:282+314.

[3]杨晓华.职业教育中加强音乐教育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55-56.

第8篇

关键词:音乐 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254-02

一、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要使艺术教育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必须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拿音乐艺术来说,它把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古代《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古人尚知道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

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

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由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按照教育规律,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作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加强音乐教育,是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也是育人,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高教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加强音乐教育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小学和初高中学校的师资,他们所需要的教师,主要不是在某一学科和领域里高精尖的专业、专门人才(当然绝不是说不需要),而更多地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毕业生更能适应高中以下学校的现实需求。因此,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思路及对策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笔者认为,当前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是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三是改革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要改变单纯地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满足于课堂教学的老方法,以课堂教学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如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演唱比赛,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等。在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要以组织和参与社会、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为主,同时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使大部分学生音乐素质有较大提高,少部分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创作、欣赏、指挥等某一方面达到专业或准专业水平。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音乐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要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当前,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是师资力量不足,音乐教师队伍合格率低,且流失现象严重。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大音乐教育的比重,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小学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在岗音乐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合格率,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每年都选拔一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音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较大提高。三是利用利益机制和政策导向,使现有音乐师资力量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对音乐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住房、福利待遇等方面,同其他任课教师特别是主科任课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基础工作的另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改进音乐教材,如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除了继续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要适度增加作品欣赏、键盘练习以及单旋律创作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打下扎实的音乐功底。教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音乐教材、教法的研究,加大教学实验的力度,推广应用科研新成果,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唤起更多的人关心音乐艺术教育。

一是担负着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以对社会负责、对青少年负责的态度,多出好作品、精作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和输送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尤其要创作和推出大量的适合于广大青少年和人民大众演唱的歌曲。前几年新闻传媒就曾披露过在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上教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怪现象,这应该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一种悲哀。近几年来虽有所好转,但这种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对此,我们的广大音乐工作者应该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和“紧迫感”,尽快深入生活,繁荣创作,让积极向上的歌曲充满校园、充满社会。

二是要把高雅艺术、严肃音乐引入校园,引入青少年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邀请文艺团体和音乐工作者(包括专业音乐教师)经常深入学校,为学生表演优秀的作品,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中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是宣传、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面向青少年的各类影视节目和文化出版物的管理,严禁那些毒害社会、毒害人们灵魂的精神产品流向社会,更不能流向教育、教学领域。对文化市场的各类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要严厉打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收稿日期:2011-07-12

作者简介:赵丹(1988-),女,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Thinking of the music and art education

ZHAO Dan

(Music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uihua college,Suihua 150026,China)

第9篇

    [论文摘要]当今音乐教育在音乐技术化、音乐专业化教育等存在着多种倾向性现象,而审美性、艺术性的音乐教育严重丧失。情感性音乐教育被忽视,从而导致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中出现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诸如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

    一、音乐教育的情感性首先体现在教育者对音乐情感的正确认识上,这是实施情感性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但音乐内在的情感是通过形式来表现的,而音乐情感的形式表现必须以音乐知识的掌握、技术的训练为基础。问题在于,许多教育者过分崇尚技术,错误地把技术的训练放在首位,不了解情感机制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甚至否定了音乐的情感意义的存在,使音乐课堂变成了技术训练场,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主动体验。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对音乐本质的模糊认识,进而将情感因素排除在音乐之外。那么音乐情感是否存在?这是传统的音乐情感论美学与自律论美学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二者各执己见,无法达到妥协。对此,着名现象学哲学家罗曼·茵伽尔登(Roman Indergarden)提出独到见解,他中肯地指出音乐自律论者之所以否认了音乐情感意义的存在,是由于将“声音的”和“音乐的”这两个概念相混淆,把非声音因素的“情感品格”。当作非音乐成分来对待,因而拒绝承认它在音乐作品中的审美价值。茵伽尔登认为情感品格是“在音乐作品声音构成物自身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其非独立的因素”。即它在音乐作品本体构成中以非声音因素而存在,是属于音乐作品自身的一种特性,说它是什么音乐之外的东西,显然不能成立。

    从上可见,音乐的情感正是一种蕴含于音乐之中,而又由音乐表现出来的艺术化的情感。如果教育者脱离音乐情感而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这样从表面上看来可能会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可能使学生对音乐生来具有的敏感和乐趣削弱,甚至磨灭。这种缺失情感的音乐学习和教育,实际上根本违背了音乐作为人类艺术的本性,与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

    二、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体现在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的自然发生

    在音乐教育中,情感体验疏通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三者之间达到了情感的相通与交流,得以互相对话。音乐情感体验,即音乐的欣赏者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交流,获得对音乐的情感认知,既包括欣赏者对作品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的直觉体验,还包括对作品情感内蕴的理解。欣赏者对音乐情感意义的把握,需要在主客体的“视界融合”中去把握。其作用原理和特征是音响给人一种渗透力和张力,节奏与人内在心理节奏相呼应相协调,各种个性和风格的旋律在欣赏者和审美者脑海中形成相应的音乐记忆和沉淀,进而形成审美“心理图式”和音乐美感。

    三、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体现在对音乐情感体验的正确认识上

    由于情感的复杂性及音乐艺术特有的时间流动性等特性,有时人们会对“音乐情感”产生错误的认识,有可能陷入将音乐的情感固化为理性认识的客观对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仅仅视为一种客观的、被严格规定了的内容。这样,音乐审美活动变为了简单的--对应的理性认识活动,音乐作品的接受者与这样一种内容的关系被演绎成固化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情感意义也成为属于音乐作品的“唯一正确的”、“不容置疑或更改的”认识对象。事实上,音乐情感体验是一种音乐审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理性认识活动。音乐审美中的理解活动与科学思维中求知的理性认识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而且表现在活动的目的和结果上。情感并不是客体的物理属性,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以认识。

    四、音乐教育的情感性还体现在合理看待音乐情感体验的多样化方面

    许多教师在看待学生音乐情感体验中的多样性问题上仍有很大困惑:让他们自由体会,结果五花八门,甚至有些体验完全和作品本意相悖。让他们跟随教师引导来体会,结果一个个无精打采,体验趋于惊人的一致和呆板。那么面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现象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说它在何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对此,英国音乐学家柯克认为,不同的人可能由同一首乐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是,认为每一种反应都是合理的论点确实是不能成立的。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的听众都具有正确理解音乐的能力。也即音乐作品在情感性质上是有它的确定性的,在欣赏过程中如果出现情感性质上的不同体验,一般来说是不合理的,它或者是由于欣赏者对乐曲没有正确的音乐感所致,或者是由于欣赏者彼时彼地的心境的影响,把某些乐曲按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加以发挥或曲解所致。

    然而,该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因此,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在性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出现各种差异,这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正常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的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音乐的情感体验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这种主体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讲“重要的是每人对一个主题的表现特性有他自己的感觉,对整个乐曲也如此。如果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别指望每次再听时,它的意思会完全相同。因而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感受,带上他自己的主观色彩,在情感性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是可以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情感体验不完全一致的。

    音乐情感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即一致又完全不一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主客体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能充分发挥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自己平日所积累的情感经验,同时又能与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在基本性质上取得一致,使其情感体验在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得以充分展开。

    从以上分析可见,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这对广大音乐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实际上,这是个本不能算作要求的要求,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应具有情感性的,但我们却把它丢了,现在只是要求我们做到本应做好的事情而已。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和审美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本质就是人的情感与乐音在美的形象中的交融与互动。在音乐教育中,正是情感搭起了教师、学生与音乐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得三者得以畅通交流。在音乐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不可将音乐混同于其他科目,不能停留在音乐教育的技术层面,而一定要看到和抓住音乐的情感本质,我们一定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情感性音乐教育的早日回归。

    参考文献

    [1][美] 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8.

    [2][3] 罗曼菌伽尔登,杨光.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第五章)[M].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