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华医学教育

时间:2023-10-12 09:45:56

导语:在中华医学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摘要:基于新医改方案实施背景下,住院医师不断强化规范化培训工作,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临床技能,已成为了必然趋势。目前,在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医学史教育,加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熏陶,规范培训阶段医学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引导住院医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医学人文精神,对深化规范化培训内涵、提高规范化培训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立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角度,深入探究医学史教育培训作用、目标及方式,旨在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率,深化其内涵,指导其临床工作。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医学史教育

在国内医师继续教育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住院医师在进行规范化培训时,应重视医学教育史学习,通过医学史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定位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进而完善医患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现阶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加强医学史教育已成为了关键改革措施,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作用及方式,旨在指导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一、国内医学院中医学史教育缺失现状

现阶段,据有关调查发现,国内大约有33%的西医院设置了医学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医学教育史未被重视。目前,医学史教育仅为多数医院的选修课程,具有非限制性;而伴随着选修课程的不断增多,多数学生未选择这门课程。此外,于在校学习时期,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水平低下,知识掌握不全,难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另外,基于教学方式单板、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医学教育史教学工作不理想。由此可见,必须要加大医学教育史培训力度,住院医师于规范化培训时期重视该课程的开展,可深入其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育作用

目前,卫生部颁布了有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涵盖临床能力、专业外语、医德医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理论及政治思想等,其中实践技能培训已成为了规范化培训中的关键措施,而以全面提升住院医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保证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的医学史教育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医学史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已成为了连接人文科学与医学的桥梁,虽无法提供专业的知识技能,但可为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精神支持,具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便于理解现实与把握未来

哲学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而医学史作为不断总结前人检验教训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立足于历史角度,纵观医学的发展史,明确其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全面掌握医学发展中的失误与成功前提下,可不断总结经验,明确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超越历史,实现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对医学精神的理解,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医学史将所有的医学知识整合成一有机整体,其中既有战胜各类疾病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掌握医学发展的艰辛历史,理解每个为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伟人,进而领悟其中的奥秘,可加深对医学事业的感情,对职业道德准则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属于医学思想与精神的有机载体,其中注入了诸多献身于医学事业的伟人,他们的崇高的医学精神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能有效提高住院医师的思想觉悟,深入其思想意境,帮助其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准则。

3.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于专科培训中积极融入医学史教育,从各个专科实际疾病出发,深入分析其发病机制认识历史,并就现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剖析,可提高住院医师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推动作用。

4.掌握事件与人物的核心医学思想,树立批判精神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医学史的发展注入了前人的创新性思维与批判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医学史教育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与任务,同时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与任务所传递的医学思想进行系统学习,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树立批判精神,激发创新精神,深化自身内涵与品质。

5.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培养教、医、研能力

在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应用生动灵活的方式全面总结医学事业发展史,积极培养住院医师教、医、研能力。具体而言,就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可采用自主授课或自主学习等模式进行系统学习,全面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其文献检索能力;积极阅读相关的外语文献,可保证其外语水平;科学制作幻灯片,推行情景教学,可培养住院医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史教学方式

住院医师在接受医学史教育时,可采取教师授课的方式,详细讲解相关医学发展史,并剖析关键历史事件与任务,讲授各个专科疾病的发展史。待住院医师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问题为引导,指导其设计题目并积极寻找资料,经书写教案进行自主授课,同时融入专业探讨、专题展览等内容。此外,还可经问卷调查、座谈、考试等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估。考虑到医学史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故针对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而言,必须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其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强化医学史教育,是提升临床医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保证临床工作质量的关键手段,亦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应引起足够重视。在实践工作中,需全面分析医学史教育现状,把握其教育目标,领悟其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而不断转变教育方式,可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养,对推动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伟力,陈地龙,陈怡婷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1-45

[2]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3]施萍,何旖旎.导师负责制教学法在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3,33(10):1360-1362

[4]贾文妍,景惠荣,赵桂秋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4,35(9):80-83

[5]段链,陈红,路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4-26

[6]王美堂,瞿小英,梅冰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急诊临床能力培训和考核方法的探索[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471-472

[7]陈丽芬,王亚军,赵妍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52-455

[8]戴娟,蒋平.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81-182

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可以使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提高自我生命的价值,对医学生树立拯救生命的崇高理想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生命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将要承担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的工作,如何加强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当前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生命观是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就是教会医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医学生从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接受了大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品德的养成上和学业的精进上,不自觉的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下解读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对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贵生”的思想。教育医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

1.1医务工作者拯救生命的事业是建立在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基础是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以人类为核心的一切生命存在物的综合”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部生活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的自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生命的本源是“生”,“天地之大德日生”,“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1.2珍惜自我生命是医学生未来从事拯救生命事业的基础和前提。首先,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生命的最大特点是他的不可逆性“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吕坤

其次,医学生将来要承担的是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医学生就要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使自己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以应对未来艰苦的工作。最后,做为医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心理脆弱、无助、处于死亡恐惧中,外界任何一点触动都可能激起其生的希望或者受到死的威胁。医务工作者对待自我生命的态度以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病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医务工作者珍惜自我生命的情感必然能激发病人珍爱生命的欲望,所以,培养医学生珍惜自我的生命就是对病人生命的极大负责,也体现了医学拯救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培养医学生崇尚“仁爱”的思想,学会善待生命

2.1培养医学生仁爱的思想情怀,善待珍重病人的生命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仁的本义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孔子讲“仁者,爱人”,“唯仁人,为能爱人”《大学》。我国古代著名医者扁鹊指出“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要方·食治》),“医乃仁术”,医家应为“仁人之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推崇的仁爱思想与医学的最高宗旨仁爱救人,赤诚济世是相通的。

仁爱的思想对于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病人的身心处于痛苦甚至危机之中,既不能以自己的形象给医务人员以美的感受,也不能以提供某种利益来唤起医务人员的情感,作为“仁人之士”的医者,能做到“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下)就是大仁。病人把对自身生命与健康的希望都寄托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如果医务工作者无视病人的祈求和痛苦,那就是最大的不仁。因此,医学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大仁大爱的思想情感,“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行》,要用诚善的感情给予病人无限的关爱,把患者看做自己的亲人,把自己对亲人一样的爱给予病人,做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以一颗仁爱之“大慈侧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善待病人。医学生有了珍惜和善待病人生命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医乃生死所寄,治病人者首先应该爱人,不仅爱护、救治病人,还必须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散到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将来在医疗工作中,才能对患者一视同仁,普同一等,极端负责,才能真正做“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龚廷贤《医家十要》)。

2.2培养医学生博爱的思想情感,善待珍爱实验动物的生命

仁爱思想更高的要求是博爱,医学生不仅要善待病人的生命,而且要珍爱所有的生命特别是实验动物的生命。“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边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其他生命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把其他动物也包括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端在内。”医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医学实验。在医学实验中,有些学生对动物表现出冷漠甚至冷酷如:麻药还没打,兔子已经被辅助按压的助手按死,上课不听讲,做起实验全凭感觉,做完实验不管动物的死活随便抛弃的等。这就给我们医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珍爱动物的生命对于医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为了科学,我们不得不牺牲他们,所以,在医学院生理及药理实验教材的开始都写着:我们必须感谢那些为了人类文明,作出牺牲的动物。实验结束后,我们要以最快的方式,结束它们的生命,结束它们的痛苦。对于实验动物,人类最朴实仁爱之情远比那些深奥复杂的理论更加有力,医学生要用德性的光芒庇护生命,以尊敬之心对待动物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珍爱动物生命的论述,《孔子家语·论政》中有“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孟子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苟子也指出“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苟子·强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日“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朱熹亦日“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天,不覆巢,”(《朱子语类》卷十五);明代高攀龙曾告诫家人:“少杀生命,最可养心。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不知其刀俎之间,何等苦恼我却以日用口腹”(《药言》)等等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医学教育要培养的医学生要对生命、痛苦和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尊重和善待动物生命,关系到医学生的内心情感,触及人性深处的悲悯之心。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可以保存和涵养医学生的仁人善心,面对动物的不忍之心,正是他们将来做医生最可宝贵的道德情操。  另外,尊重遗体,尊重器官捐献的家属的意见,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待每一个遗体,认真做好尸体的保护和善后处理,做到情理兼顾,使死者家属感到关爱和慰藉,也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教育医学生“君子学道以爱人”。博学多识,提高生命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不仅要珍惜生命,还要让生命绽放异彩,让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在孔子看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是对生命的最大亵渎,“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仁而且智“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才能提高医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赤诚救世”,“仁爱救人”的抱负。《素问·著至教论>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告诫:“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明代徐春甫在说:“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他要求医生应该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做到即之在心,慧之于目,否则便会贻误病人,明确指出医术高超的重要性。为了施行仁术,医生不但要刻苦学习,而且要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中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病有六大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知病,失于不知药”等,这些论述都说明从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医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精勤不倦,博学多识为将来从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4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舍生取义”的高境界。教育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医学生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崇高理想。作为医学生,除了具有敬畏生命的意识,珍惜生命的理念,博学的知识外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首先,要教育医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生命的价值更为重要,“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于祸难之事……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的价值比万物有突出的优势,人之生命在世界万物中具有最高价值,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其他生命相比人有人伦道德“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人的生命价值的高贵之处就是能够追求崇高的理想,“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其次,医学生树立济命扶危、保卫人类生命和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是崇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佛教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礼记·中庸>日“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拯救生命的事业因其是“赞天地之化育”的伟业,才彰显出其崇高的价值。最后,“志不坚者,智不达”(《墨子>),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艰辛,具有很大风险性,疾病的侵袭,灾难的发生都要求医务工作者冲在最前面,只有树立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理想,才会在生存、利欲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以生死来做抉择时“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做到舍生取义,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绿色化学

化学科学的发展使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传统的化学工业主要注重反应的高选择性和高产率,往往忽视了原料的有效利用和反应完成后废物的处理等问题。因此,许多现有的化工过程,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却没有效利用资源,忽视了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保护环境和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绿色化学作为一门从源头上实现零污染的化学应运而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从科学观点看,绿色化学是化学科学基础内容的更新:从环境观点看,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经济观点看,它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让所用的化学物质和它的生产和转换过程与环境更加友好,它具有良好的现实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效益,是知识经济时代化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进行绿色化学的教育非常必要。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绿色化学教育

首先,化学中很多内容都与绿色化学有关,可事先把相关绿色化学知识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投影到银幕上,这样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形象生动。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自然理想。比如,在烃类章节教学中,可以简单讲述有关石油加工炼制过程及能源危机方面的知识,还可以介绍白色污染。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的称谓。

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的把课程资源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便以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在课堂上渗透绿色化学观,强化环境保护的重要

化学课堂是教学的阵地,也是向学生传送知识的好场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切入点,掌握好时机,及时渗透化学理念,使他们意识到,任何化学生产过程都与环境密切相关。例如:讲二氧化硫时,要向学生说明它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物,是造成酸雨的祸首。目前硫化矿冶炼厂、火力发电厂、生活燃煤是产生二氧化硫的主要污染源。讲到臭氧部分是,引入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发现及臭氧层空洞给人和生物带来的影响的内容。讲到缓冲溶液时,适当补充人体血液和土壤的缓冲体系,使学生意识到酸雨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对水质和土壤的危害。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列举、演示一些污染给人带来危害的典型实例并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环保重要性的同时,加深对提倡减少废物排放的绿色化学的涵义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既要发展,又要解决环境的问题,传统化学是不行的,只有绿色化学才符合这样的要求。

三.在课堂外,采用多种方式宣传绿色化学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了解绿色化学的最新进展;配合课堂教学,组织课外实验;实地参观调查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让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真正做到绿色无处不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充满生机,绿意盎然。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的理念的渗透

1.减少用量

例如;在检验so42-离子的实验中,学生往往一下子加入了较多的BaCl2溶液。假如在实验前向学生讲解钡类化合物中毒性最大是易溶于水的BaCl2,水中钡离子最大允许浓度为1.0mg/L,过量的氯化钡转入废液中会造成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让学生通过查表知道BaSO4是溶解度最小的不溶性盐,在1L水中仅容解1.05x10-5mol,只要加入少量的BaCl2溶液即可观察到明显的白色沉淀现象,这样既节约了试剂,又达到了实验目的,更重要的是净化了实验环境,增加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2.循环使用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过氧化氢氧化性的实验,传统实验Pb2++S2-=PbS黑色沉淀,PbS+4H2O2=PbSO4+4H2O,Pb2+是有毒金属,从绿色化学角度考虑应淘汰,将这个实验改为I-与H2O2反应则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棕红色,即可证明H2O2将I-氧化成I2,此实验现象明显,使用试剂种类少,且碘是可再生原料,符合绿色化学的原理。

3.回收利用

第4篇

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效率优先”的原则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以落实推进2011年八道江区的“教学十项工作”为中心,细化教学的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以校本教研、片区教研和课堂教学为载体,细化教学研究的主题、创新教学研究的模式、推进我校“问题教学研究”的进程,扎实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我校的办学声誉。

二、工作目标:

1.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2.夯实并细化教、科研工作,尤其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设立双周教研日,从而拉动科研的方向。

3.全面深入课堂,加强九年级平行推进的监控与管理。

4.改进八年级两级分化现象。

5.加强七年级学科的衔接和各班级均衡发展的管理。

6.加强学籍和档案的规范、科学管理。

7.科研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要加强计划性和有效性。

8.加强新、老三室的利用率与规范管理。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1、加大上学期修订的有关《备、教、批、考等常规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这些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2、夯实并加强集体备课的细化管理。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本学期设立单周集体备课日,并对集体备课制定出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加以具体的约束和奖惩要求。集体备课日的具体设置为:

每月单周周二至周五为集体备课日,备课的时间为两节课。

周二下午是语文组,负责人为陈平、赵光荣。

周三下午是数学组,负责人为王永发主任。

周四下午是英语组,负责人是单丽华主任。

周五下午是理化生組,负责人是王霞主任。

周二上午政史地組,负责人是杨福荣主任。

周三上午是体音美組,负责人是姜秀任。

上午的备课时间是三四节课,下午的备课时间是七八节课。

(二)、加强学科教学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质量监控与分析。

1、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本学期仍然要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调研,与教师一道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实施、反思、效率的“分子”的提高策略,使课堂教学向着集约、创新、高效的轨道不断运转。

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80节(含上课节数)。

2、为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各年级主任要调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参与教学管理的微观管理,把单元过关、章节检测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好月考工作。

七、八年级本学期搞好两次月考一次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九年级搞好3次月考工作。具体为:

七、八年级:第一次9月26、27日;第二次11月14、15日。

九年级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七八年级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同时纳入月考检测,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务处要组织好每次的检测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促进提高。

(三)、突出抓好九年级毕业班的平行推进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确保在1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提升我校在河口片的办学声誉。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课堂授课质量的监控。

主管教学领导和主管九年级领导在现今上级部门对延长课时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严控情况下,我校应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深入九年级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与教师一道研究九年级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教学校长本学期九年级听、评课不少于30节;负责年部教学的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教导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

2.加强边缘生的潜力挖掘。

①树立边缘生的信心;②加强对边缘生的学法指导;③挖掘边缘生的非智力因素;④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⑤抓家校结合。总之挖掘各种潜力提高边缘生的成绩。

3.加练习题的精选控制。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对习题要精心筛选或设计,力争同学科的练习题是学科教师共同协商的成果。

4.九年级本学期进行三次月考:第一次9月27日;第二次11月15日;第三次12月27日。

每次月考要及时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为下段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改进措施。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意识;自然规律

近些年来,随着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更多的教育方式与理念融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而生命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从生命价值、意义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一、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化学是针对物质基础展开研究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物质的视角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解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意识观念上,教师必须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干扰,这种观念将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生理生命,从化学物质的复合体等角度来强调“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生命,并与宇宙时间与空间进行比较。在这种生命观念中,人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一般没有实际的价值,易导致学生形成漠视生命的错误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危害社会的稳定性。同时,学生在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影响下,还容易形成消极的情绪,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极易酿成悲剧。

为了避免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形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得其对自然与生命产生一种热爱与敬畏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物质发展变化的经历与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伟大,自然而然地萌生敬畏之意。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通过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之中,认识生物能量的来源,认识到自然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把握自然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与正确意识理念的传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从探索的角度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种化学实验,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不能脱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化学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并举出多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其次,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环境友好意识。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结合生活中废液处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与化学相关的调查,例如空气质量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三、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素质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化学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融入了较强生命意识与知识的化学课外书籍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书写观后感来增强学生对书籍与影视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情景体验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等。

化学是一门与生命、物质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不能缺少生命教育的渗透,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其与初中化学知识的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建伟,刘银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浅析[J].新课程(上),2013(07):168.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学科涉及高考和会考两次统考,学校领导、家长、学生对此都十分重视。作为教师来说,既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化学素质,又要重点培养一批有志于化学专业的人才。在这样双重任务的要求下,化学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化学素质。对于高中化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紧扣新教材

传统的化学教材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但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科的抽象知识上,要求学习者像科学家那样思维和工作,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也割裂了学科间的综合。因此,化学教材应以化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而这恰恰就是新教材所体现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教材在实验方面也进行了强化: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数目均有所增加,对实验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和评价,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但如此,新教材还强化了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的联系,大量介绍了当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多处提出了环境和环境保护问题。这些都为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

二、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

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转贴于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周密地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好机会。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上的实验,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书后的家庭小实验,也可以做自创性实验(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自己设计的实验)。如条件许可,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机会。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要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可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应开放实验室,鼓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还可安排一些家庭实验,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就会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叫学生去做,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7篇

一、以课程标准为突破口,认清课程标准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要求较低,初中仅要求学生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高中则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学习化学技能,体验化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化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要求“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对过程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以实验实践为例,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知识衔接为突破口,加强教学要素的整体衔接

高中化学较之初中化学,在知识内容、结构、深广度诸方面具有更高的层次,追求逻辑的严密和系统的完整。初高中相联系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初中介绍,高中深化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高中阶段实施教学时,可以先复习初中知识作为新课的引人,做好铺垫,再深入探讨,以达到高中的教学要求。

①氧化还原反应:初中课标只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观点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至少还要用两个循环才能达到要求。由于职高《化学》中降低了化学方程式配平的要求,对学生不了解的较复杂的反应(如变价元素超过两种)不要求判断产物及配平,故不宜做过深的拓展。

②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初中课标修订为“只要求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及结构示意图的涵义”,高中要求用结构示意图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规律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③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初中不要求判断、不写电子式,共价化合物基本没介绍。高中要求掌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学习化学键时应有针对性地讲授。

④电解质的电离:初中对电离过程虽有讲述但不作要求;高中在离子反应及强、弱电解质方面,实际上是初中教学内容的继续、深化和发展。

⑤酸:初中介绍酸的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腐蚀性和酸性,高中深化酸的强氧化性;盐酸在初中只是做了解其具有酸的通性和个性,高中将继续学习还原性及氯化氢的制法。

⑥复分解反应:是初中教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重点学习内容之一;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高中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点内深化和拓展。

⑦氧化物:初中只要求了解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而在高中教学中要知道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及分别和碱或酸的反应,且增加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⑧燃烧。初中教材中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在高中教材中,利用C12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的性质,介绍了Na、cu、H2、P在C12里燃烧的反应,得出燃烧新概念: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燃烧。这将大大地扩大了燃烧的范围和燃烧的条件,从而也给灭火原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初中教材狭隘的“燃烧”概念得到了升华,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

2.初中不学,高中要用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初中多为选学,部分生源较差的学校一般将其列为不学内容或选学内容,需把这部分知识补上。例:①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在初中化学中作了简单介绍,高中需掌握并理解Na2CO,和NaHCO,相互转变的知识。②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是高中教材反应热的必备基础。在化学反应类型的复习中除按(a)基本类型(b)氧的得失(化合价的升降)划分外,还应重视从能最变化角度划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三、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

(1)联想思维方法。由联想出发,运用思维从相关、相似、相反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外推、内联、发散等的思维方法。联想的方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重要的、也是最具科学特点的思维方法。借助联想思维方法,能使纷繁无序的知识变得有序,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既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联想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关系联想也称为纵向联想,是通过知识内在联系及相互依存关系,增加知识系统化的联想。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通过它们的性质、用途和制法之间的逐一联想思维。类比联想:例如由NaCI+AgNO=AgCl+NaNO联想到KCl与AgNO,的反应;从CaCO受热分解类比到MgCO的受热分解等。对立联想:例如,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溶解与结晶等概念的学习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对立联想,使学生能看到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特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立统一、辩证唯物的世界观。从属联想:例如纯净物、化合物和单质,电解质与酸、碱、盐。

(2)比较与归纳的思维方法。许多概念、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相似或相关,在学习中容易混淆,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些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能使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如

四大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的比较与归纳。

(3)演绎与类推思维法。演绎法就是将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事例中的推理方法。这种表述的方式容易掌握,而且一经掌握,学习的思维就更具有逻辑性,同时所学规律性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例如,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氢化物越稳定,Si、P、S、C1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SiH、PH、H2S、HC的稳定性逐渐增强。类推法主要应用于同类或相关类的物质中,由一种物质的性质或制法等知识,推及相似或同类的物质之中。如,由CL的性质可推及Br、I的性质,由Na的性质可推测K、Rb的性质。除以上思维方法外,还有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也应加强培养。

2.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1)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即观察描述――个性概括――作用意义――联想归纳。例如,Cl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对Cl进行观察和描述后,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个性概括,要求学生概括的字数越少越好。最后精炼为Cl黄绿、刺激性、有毒、微溶。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作用意义,并进行联想:利用黄绿色识别氯气,联想到气体的鉴别;从氯气的毒性联想到气体的收集和尾气处理的重要性,并联想到其它有毒气体等。

(2)学习化学性质的方法:实验探索――归纳性质――理论解释――作用意义――联想归纳。以钠与水反应为例。实验探索:钠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归纳性质:钠具有强还原性。作用意义:应用于金属钠的保存、鉴别。联想归纳:联想到其它活泼金属,如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钾、钙等。

(3)学习化学概念的方法:分析――内涵外延――作用意义――联想。如同位素的概念。分析:同一相同,位一位置,素元素,即指在周期表中处于相同位置的元素。内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外延:原子。作用意义:主要在于应用元素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计算。联想: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从同位素的外延联想到原子的概念,从形式特征联想到同素异形体等。联想比较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学习化学实验的方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操作――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侧重,性质实验侧重于方法、现象、结论;而制备实验则侧重于原理、装置、操作等。在这些学习的环节中,都可以进行联想学习,由这个实验或实验的某个方面联想到相关、相似的实验或实验的某个方面。

四、以教学评价为突破口。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顺序过程,既不可跨越必要的阶段,更不能停滞不前。同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一个顺序过程,教师要根据课标对学生在化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达到的水平进行全面、正确的考核,更应该考虑到其阶段性、有效性以及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纸笔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评价方法,必须要注重题目难度及测试要求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感到一些学生虽“储备”了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化学知识,但在需要时却难以及时准确地“提取”。学生的能力并不仅仅是解题能力,更不是将一些常见习题用若干遍重复的形式来熟练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阅读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传授

有这样一个句子“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很多学生无法正确理解此句话的意思。大部分学生理解为:“当泥土开始呼吸时,老师就在旁边观看。”这是因为这句话涉及到《圣经》中的一个典故。大家知道,基督教对英美文化的影响甚深,英语中有许多涉及到《圣经》的典故,当学生遇到这类典故时,往往不知所云。此句话的正确解释是“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人类才得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这个句子中,用clay比喻学生,用breathe比喻教师培养学生,似泥土般的学生们开始有了生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译训练,掌握了语言、词汇、语法规则就能够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year?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的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又如英美人在接受别人的邀请时说“I’d love to,thank you.”,谢绝时说“I’d love to,but...”,然后说明不能接受的原因。而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在接受别人邀请前常说一些表示礼貌的客套话,如太麻烦了,不好意思等(That’s too much trouble.You are too hospitable.),英美人会误解成你认为他的邀请缺乏诚意。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例如:“面临死亡”,英语为at death’s door;“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龙”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神物,有着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因此成为帝王的象征,我们也都骄傲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但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龙”却是鄂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够喷烟吐火的凶残动物,是“邪恶”的象征,一般没有褒义,也很少用来形容人。又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却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狗在这些句子中都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难怪有人将汉语中“走狗”一词译成英文的“running dog”,不但没有引起英文读者的反感,反倒使他们觉得“走狗”(running dog)惹人喜爱。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英美文化中表示谦虚的方式与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对别人给自己的赞扬,英美人往往欣然受之,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则并非如此直率,对待别人的赞扬不用“谢谢”,而用惯用的谦词“哪里,还差得远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你。”等);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西方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忽略了文化意识。此外,还要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培养其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走出学习外语就是学习语言、语法、词汇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刘双.文化因素在词汇理解中的作用.外语学刊,1995,4.

第9篇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思想。2006年,该组织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对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阐述,并从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对跨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这一文件还明确指出跨文化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新增加的学校课程,它的理念应该融入学校的教育体制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国际化趋势日益显著,大学英语教学遇到了空前的挑战。大批毕业生就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跨文化交际需求,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极为欠缺。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部在2017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一.跨文化教育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

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外语教学中,经常发现由于学生缺乏对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的了解,在交际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张占一把文化差异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差异和交际文化差异,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交际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递。吕必松也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是隐含的,本族语者往往习而不察,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的规律。

随着国内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外语教学所承担的跨文化教育的重任日益凸显。因此,跨文化教育绝不能定位成外语语言教学的附属品,它应该融入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才能促进外语教学社会人文目标的实现,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总之,跨文化教育目标体现了外语教学的人文性,应该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启示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承载者,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研究者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分析来看,不同教材中虽然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涉及某种文化或跨文化的内容,但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相差甚远。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以现行的一些大学英语教材为蓝本,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教材主题可以包括天文地理、自然生态、科技探索等,包含大量生动有趣、文化气息浓厚的素材。学生通过阅读和视听,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欣赏到了纯正的英语和美语发音,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和风土人情,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时,应该注意提炼相关的文化学习项目。提炼文化学习项目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相关性,即文化学习项目必须与课文内容相关,不能为了文化而教文化;另一个原则是实用性,即文化学习项目应该在与本族语者交往的过程中非常实用,能够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主动了解外国文化,并且对中外文化的区别有自己的正确理解,使学生能够信服,也可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跨文化教育重点是教师的指导和对课堂进程的合理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文化鉴赏和分析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不断强化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心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感进行正确引В使学生可以自主对不同文化进行正确评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教育模式的策略分析能力,将英语教学课堂内容丰富化,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跨文化教育,不断增加英语教育跨文化课题的解决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认知,将文化教育融入各个教学内容之中,经常启发学生去对比反思,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英语教学策略,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三.结语

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大学外语教学要将语言、文化、交际等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开展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如果不对外语教学的这一优势加以重视和研究,也很难取得现实的教学效果。我国跨文化教育应在借鉴欧美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究,确定符合国情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材料,研讨教学方法,开展教师培训,从而将跨文化教育理念落实到大学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