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45:57
导语:在物联网技能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4-0181-03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信息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联网行业如雨后春笋,成为新型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一支主力军,造成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人才严重缺乏。如今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专业,主要为物联网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为推动科技发展打造物联网精英。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尚未形成高等院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物联网企业通过招聘,但很难招到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意识到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毕业生没有动手能力,也无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就业率非常低。那么高校物联网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效果,和物联网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守旧与落后,缺少专业与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如今,大多数高校物联网工程类专业还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实验室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大受到限制,最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产生很大的影响,无法适合物联网企业的需求。针对物联网企业招人难以及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看出很多高校的高等教育与企业实际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鉴于此,本人针对此问题,以我校为例,依托校企合作,进行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培养出“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专业人才,既有利于为物联网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也拓宽了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物联网专业建设
物联网专业经过多年建设,现已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之一,建有“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以及“中央财政支持楼宇智能化专业实训基地”等。另外,学校还拥有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现代物联网实验实训中心”和“软件实训中心”是我院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实验实训中心,并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该中心引进了目前社会上先进的物联网设备(福建新大陆产品),及教学用软件(青岛东信科技产品),从而做到了“学生在校所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与社会使用同步”,开创了教学(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就业零距离的教学模式。目前物联网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主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发展物联网技术还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物联网技术企业严重缺乏产品技术支持,产品技术维护维修等一线岗位应用型人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网络设备的使用量逐年增多,社会急需大量的网络设备维护人员以及物联网方向的技术人员,这为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为适应市场需求,我院抓住此契机,在2011年,物联网专业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开始招生,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旨在培养物联网应用及其设备维护方向技术人才。
2.1前期调研等情况
我校物联网专业先后派出三批骨干教师赴南京、无锡、北京进行物联网行业情况的学习和调研,并参加中国物联网行业协会举办的会议。并且在2012年12月,由专业带头人带队,先后去无锡贝浮特通信有限公司考察,就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等问题达成合作意向,随后赴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和南京邮电大学参观物联网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学习并交流经验,为我校与相关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合作共建实验室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实验室建设
在已建设的实验室中,其中包含网络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楼宇智能化实验室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一些实验室,其中网络实验室能实现网络系统的仿真、设计,为物联网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演示平台,提高动手能力与设计能力;软件实验室与物联网实验室为我校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专为我院开设物联网方向提供服务,学生在此实验室可开展物联网设备的维护及优化实习实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另外,目前已具备的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等也为现有专业包括后期物联网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以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楼宇智能化实训基地为平台。2012年以来,经过与多个物联网相关公司的反复沟通和深入交流,现已就共建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合作就业等达成共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框架协议。同时,合作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其中有已有物联网以及相关公司已决定在2015届毕业生中招收学员进行培训,并在我校开始开班授课,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为该公司物联网技术储备人才,并计划在以后每届接收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约几十人左右。
2.3师资队伍
目前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方向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爱岗敬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共五十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十几人。物联网技术作为综合型专业方向可整合我系师资资源进行课程教育。2013年,先后派出多批教师去多家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与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挂职锻炼,物联网专业教育的核心团队已初步形成。同时,结合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合作关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物联网一些专业课程教育,这也符合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建立“校企互聘互管”的制度,一线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承担企业的项目与产品的研发以及社会服务项目,必须到学校科研处签订相关的协议备案,作为后期晋升高一级职称评审以及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教师的奖励制度、考核制度与评聘制度等。物联网方向的设立将为地方及周边省市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合肥市及安徽省物联网人才需求,而且可以覆盖长三角经济圈甚至全国乃至全球。
3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建设
全力发挥物联网行业(中国物联网行业协会)、物联网企业(多家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优势,同时,将学校的人才输出、技能培训、研发、技术服务等功能充分挖掘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共赢局面,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学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机制,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本科四年制和高职三年制两类,三年制是在四年制的基础之上,缩减部分公共课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下面以本科四年制为例,重点讲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四年制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其中3年在校集中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工程基础知识三方面的知识、锻炼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培养综合素质。另外,累计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并做毕业设计,重点培养、锻炼和应用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能力。前四学期“重基础”,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强化数理基础模块和注重专业基础模块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第五、六学期开始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一方面使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专业实习等环节,将物联网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专业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第七、八学期“强工程”,学生利用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实训、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通过上述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
3.3校企合作,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改革
要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归根结底要在课程中去落实,要在教材中去落实,要在教学过程中去落实。根据我校物联网专业教师于2014年去南京参加全国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发现,很多高校的物联网专业的都没有一个合适的课程体系,体系的建立没有依据;针对这种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我校以课程项目开发与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教学内涵的建设。在进行物联网行业市场需求调研时,组织企业的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进行多方位的课程项目的开发。以工作就业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的设置,以职业能力发展、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出发点编写课程内容,以物联网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完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原则,另外,学生一边完成教学项目一边构建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其职业能力。最后让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进入相关物联网企业各项目组,进行项目训练,实地锻炼。
3.4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实训基地。而物联网设备的投入非常大,仅仅依靠学校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物联网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种重要的解决办法。我院物联网专业与广州粤嵌、福建新大陆等多家物联网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物联网实验室,在该实验室,学生可完成初步技能训练、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特殊训练等功能。
3.5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制定了相关措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相关途径往“双师型”教师转型,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物联网方向的师资队伍由本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另外,学校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法,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工作规范等相关文件;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出谋划策。
4总结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能否深入、长效的开展,要依据良好的合作机制与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各种平台为基础,不断创新,与外部企业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引进多家大型物联网企业加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共建,通过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等多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以企业产品发展设计实训项目,充分显示实训基地的应用功能,积极培养“卓越物联网工程师”,大力发展各项教学的内涵建设,最终打造出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模式,并向其他专业辐射,实现与物联网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轨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秋华.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8).
[2]李如平.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32):7267-7270.
[3]张雷霆.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9).
[4]李如平,张玉荣,吴房胜.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5):15-18.
[5]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
[6]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南京大学,2012.
[7]邵玉斌,龙华,刘增力,等.通信工程教学实践环节中仿真技术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20).
[8]褚丽莉.新形势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25-127.
[9]李俊杰.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侨大学,2009.
[10]黄忠国,彭熙,贺建民,等.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2).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社区教育;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8-002
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逐步试点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被应用在社区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关于社区教育的概述
1.社区教育的含义
所谓社区教育,就是指政府组织或者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针对社区全体居民进行的以增进公民素质、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建立正义、公平、平等、互相关怀的社会为宗旨的社会教育。
2.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公德教育;二是家庭生活教育;三是时事政治教育;四是民主思想教育;五是文化科学教育;六是生命健康教育。
3.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点是社区教育具有连续性、社会适应性及教育手段多样性的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是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基本学习的需要,其中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与基本的学习内容。
第三点是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外来人口、失业人口的教育需求,在调整待业者的心理、增强待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对外来人口与失业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点是社区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在推进普通教育的普及与进步、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1.微博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技术具有互动性、便捷性、开放型、群聚性、及时性及自由性等特点被人们所熟识并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微博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社区教育体系的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快速传播信息的特征,将学校的有关通知与学生的家庭作业通过微博;同时学生的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脑与手机关注教师的微博获得这些有效信息,还可以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减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费用,提高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效率。
微博对于群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针对性,因此,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微博建立一些微群。比如说,“英语天地”、“数学天地”、“政治天地”等微群,这样信息的就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微群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
微博方便社区教育系统中学校的有关信息的,比如说学校教务处的各种通知与文件、教师的运行情况、图书馆的新书信息、学术交流与讲座的信息等都可以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
2.即时通信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即时通讯技术是互联网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百度Hi、MSN、QQ、UC,它可以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服务支撑。比如说,可以通过QQ、飞信等即时工具建立QQ群或者飞信群,方便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在线咨询学生的现实状况。
3.物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所谓物联网,就是互联网、传感网及移动通信网三者之间有机融合,属于互联网技术的范畴。物联网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比如说物联网可以用在社区教育体系中校内智能建筑、师生健康、交通管理与车辆管理及学生生活服务等。在社区学校内部有安全问题的地方安置红外传感器或者摄像头,同时给学生每人一个RFID卡,学生入校与离校期间,学生家长就会收到一条短信,上面会标明学生进入学校与离开学校的时间。
物联网也可以应用在社区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图书管理与教学设备的管理。比如说RFID卡是学生在校的一卡通,学生可以利用它到图书馆借书、还书,并且在借书还书的过程中,通过RFID卡在计算机上的提示,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图书的各项信息,方便图书的借阅,节省学生的时间。同时,RFID卡也可以帮助学校及时掌握教学设备的使用状况,如发现有损毁状况,可以及时地进行维修。
三、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
1.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社区教育资源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潜在资源,二是显性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存在于社区之内的成员之间、学校内及企业内。比如说,社区内的学校可以为社区内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平稳的学校文化与环境;社区内的医院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心理咨询、医疗保健等教育资源。但这些教育资源只是单纯地为某一个社区服务,没有向外扩展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社区教育资源的短缺。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使得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与相邻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其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得到显性化,使得更多的社区成员可以共享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社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方便社区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激励更多的社区成员自觉学习,热爱学习。
2.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了社区教育的有效管理
互联网技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征,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社区教育系统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管理由最初的单一化平面管理过渡到现在的网络化、立体化管理。社区教育不再是以前的单一性管理模式,对每一项管理内容都安排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而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培训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并纳入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来,简化社区教育管理的流程,提高社区教育管理的效率。
3.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学习与交流的方式得到了改善
社区具有连接性与交互性的特征,社区教育的目的是维持社区内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的交互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说,过去社区教育的方式包括电视教学、面授、函授或者小组座谈、自我座谈等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教育进行交互的层面比较浅,效果差。互联网的介入,为社区教育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区成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帮助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之前搭建了一个平衡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且改善了社区教育的外部环境,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来勇.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
[2]胡小军,郝邵华.推进网络化时代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经过两年的调研与初步合作,我系与安居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双方签订了共建“安居宝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按照双方签订的建设方案,我系物联网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每年在第四学期公司介入共同培养,开设相关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第五学期到公司生产见习。该公司主要以社区安防技术研发为核心,集楼宇对讲、智能家居、云停车场、云监控、安防专用线缆等为一体,充分利用技术关联的优势,开发出智慧社区相配套的系列产品,成为国内配套最齐全的社区安防及智能家居系统集成供应商。
根据顶岗实习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采取企业生产与学生教育教学相结合: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中相关产品生产制作、产品检测、物联网工程方案设计与投标、智能停车场产品工程安装与调试、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下面将从建设思路、内涵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们校企产教融合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验。
1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
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统一,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结合办学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实训基地企业参与,企业共同制定建设方案,共同制定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经过两年的努力,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多样,管理科学创新,设备配置合理,反映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主流的,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培训为一体的物联网技术实践基地。建设时,兼顾我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建成既能满足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训要求,又能符合我院其他相近专业的学生实训要求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同时,酝酿对其他高校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以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及与其他高校的资源整合。
2 校外实践基地内涵建设
(1)探索并初步构建“认知+专业+顶岗”实践教学体系和“产教融合、资源共享”的企业实习机制。
由于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训条件普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加强与合作企业联系,将部分校内难以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转移到对口的合作企业开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广东安居宝公司合作建立了校级“安居宝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践教育中心”和“广东安居宝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学习载体,把“安居宝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的“物联网系统需求分析”、“物联网系统方案撰写”、“系统硬件设备采购”、“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安装、调试”、“物联网应用系统维护”和“物联网应用系统推广”等多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中,使学生在各个车间课堂中实现多岗位轮换。
(2)构建“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通过调研引入权威企业岗位标准,螺旋上升渐进式设计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标准》。
(3)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网络课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遴选开展5门优质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并在专业和与行业企业推广应用。
3 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抓住“创新强校工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物联网应用技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建设的双重契机,按照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价标准,建设一支由来自学院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专业实践技能熟练、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的“示范性”和“技能型”的复合要求。学院把兼职教师培养纳入学院教师培养规划,开展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交流活动,制定《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兼职教师结对互助合作管理办法》等办法,促进专兼教师“一帮一”双向互助,有计划地培养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兼职教师校园行活动,增强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支持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和制定课程标准;保障兼职教师待遇,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普通话、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使他们取得教师资格证,建设期内培养3-5名兼职老师。完善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与服务实施办法,制定《校企岗位互换交流实施细则》、《教师工学结合绩效考核办法》等实施细则,有效导入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体系,激发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专任教师“下得企业”。
“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校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和企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实践基地”既要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又要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和参加实践的机会。
(1)建立校企实践指导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发展机制。学校专业教师通过“实践基地”平台,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直接⒂肫笠倒芾怼⒖蒲小⒂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融入教学过程中。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实践基地”平台,指导学生的具体实践工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践教学工作能力。
(2) 建立校企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的职业兴趣,提高他们对教育工作的认识,解决工作态度和认识倾向问题。学院与对口企业签订岗位协议书,企业选派符合学院兼职教师资格, 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按照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支付工作报酬。
(3)“一师双岗”打造教、做双优的基地教师队伍要求和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与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能力相关的技术岗位上“锻炼”,每期实践“锻炼”时间应累计不少于一个月,每五年必须累计不少于5个月。这样即可使专任教师获得了企业一线实践经验,又可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同时,依托骨干校建设中的“校企联络工作站”等机制,要求基地的兼职教师必须有承担校内一门以上理论或实践课程的教学经历,以便合理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方式。
(4) “教产结合”提升基地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基地教师充分发挥教学和项目研发中的经验和智力等多重优势,主动服务于行业、企业乃至区域产业经济经发展和建设。包括:开展企业员工岗前、职后、转岗培训;进行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举办科技讲座等,进一步提升基地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5)通过二年建设,使“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人数在现有基地上增加20%,培养2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指导教师,提升整体队伍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勇于担当的师资队伍。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专业层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和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螺旋循环机制,形成行企校共建专业、校企合作育人、专业建设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格局。
项目来源:1.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2.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隋秀梅等.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3期;
2.庞福等.浅谈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教.2015年7月;
3.黄冠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关键词】物联网;实践教学;创新实践;综合实验室
1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发展,加快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作为物联网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院校,更要积极推进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探索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培养方式与思路,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不断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我国物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合格与优秀的物联网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物联网创新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如何创造性地开展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成为各高校积极研究的热点。其中,建设以物联网项目开发与实践为导向的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平台,集中物联网相关专业的优势设备和技术并高度融合,打通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做出综合性设计性的项目,以培养复合型的物联网创新实践技术人才,逐渐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做法。本文结合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分析了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行高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建设与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探讨了高素质综合性物联网创新研究与工程实践人才的合理培养方法与建议。
2物联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复合型专业,涉及学科与专业知识较复杂,目前许多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正处在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探索阶段,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实践教学定位不清楚、实践教学师资与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综合性实验场所与设备短缺等问题。
2.1定位不清楚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或对物联网认识的不足,对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不清楚,不了解企业对物联网工程实践人才的实际需求,重理论讲解,轻实验实践,导致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2.2实践教学师资与经验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设备场所不足、工作繁琐不受重视、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或与企业需求脱节等方面的原因,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实验实践类教学的难题。尤其是对于物联网专业,由于物联网项目跨专业较分散,能指导物联网综合实验实训的综合型教师更是紧缺。实验实践项目大多是各专业方向的传统基础项目的简单叠加,开设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不能与时俱进,与实际物联网项目开发相脱离,实践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2.3缺乏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物联网专业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网络、软件等多个专业内容。大部分高校物联网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室都是独立设置,相互割裂的,涉及多个课程的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践类实验课程太少或者是几个课程的简单拼凑,缺乏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践项目,使得物联网专业学生对物联网缺乏整体的认识,对个人今后想要从事的专业方向拿捏不准,不利于高素质综合性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2.4综合性实验场所与设备短缺
物联网专业综合性或设计性实践实验课程与活动要依托专门的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才能正常开展,然而大多高校的物联网综合性实验室只是相关专业方向实验室场所与设备的简单拼凑,缺少专门的场所与综合型的物联网实验与开发平台,难以开展物联网综合开发与设计项目的实验实践活动,使得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型的物联网科技创新与实践人才更加困难。
3物联网实践教学的建议
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上的种种不足总结起来就是教学软件和硬件平台的问题。面对物联网飞速发展和社会对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要立足高校自身现实,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
3.1明确物联网实践教学的目的
物联网专业工程实践性很强,要充分认识到物联网实践教学是整个物联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中之重。高校要认真调研企业对物联网工程实践人才的需求,产学研融合,使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物联网项目综合开发与创新创业能力。
3.2建设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大多数高校的物联网教研室的教师是从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网络、软件等已有专业教师组成的,面对物联网涉及学科的复杂性和物联网技术高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要积极完善物联网教师培训与引进机制,保持物联网教师队伍的知识与能力的先进性。加强师资培训,保证物联网专业的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物联网最新技术动态;调研企业实际需求,与企业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积极聘任企业专家授课,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培训体制。
3.3搭建物联网创新型实践教育平台
搭建物联网创新型实践教育培养平台,是进行物联网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3.3.1建设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建设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配置综合型集成化的物联网实验与开发平台,向学生开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为物联网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科技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专业社团活动等提供良好的开发实践环境和条件。3.3.2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辅助,来保证物联网综合创新实验室的安全高效地开放运行,更好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服务。
3.4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要以企业级的实际物联网项目设计开发为导向,力求贴近实际,在完成基础教学实践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建立物联网项目综合实践类实验课程,提高学生项目实践能力。如图1所示,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包括:基础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科技创新比赛与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方式,由基础实验实训技能的培养到综合项目设计的引导,由简单到复杂,由认知到创新,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3.5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为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高校可以设置物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学分,设置对应的奖学金或优惠政策,用来激励物联网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学以致用,带动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为物联网行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实践人才。
4结语
本文反思了高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明确物联网实践教学的目的,建设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搭建物联网创新实践教育培养平台,完善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以期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物联网专业培养体系,不断提高物联网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水准。基金项目:潍坊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RKX023)资助。
作者:昌厚峰 张宝华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宽带 发展 建设
近几年,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宽带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宽带技术创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宽带业务的社会需求旺盛,宽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宽带建设存在的问题仍比较明显:宽带普及率仍然较低,城乡发展不均衡,低速端口的保有量较大,高带宽套餐实装用户占比低,住宅小区宽带建设不规范,基站站址获取困难等。为贯彻落实“宽带中国”国家战略,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健康发展,宽带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实施。
一、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全面覆盖
1、加大城区宽带网络提速改造力度。采用FTTH技术进行提速改造,积极采用10GPON技术,提升网络容量和接入带宽能力;增加光缆路由,扩大接入网络覆盖范围;加快部署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和下一代互联网。2、加强乡镇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宽带设备向乡镇和行政村下沉,加快农村地区光缆扩容和线路改造,扩大乡镇和行政村接入网络覆盖范围。因地制宜采用光纤、铜线、同轴电缆、3G/LTE、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网络向自然村延伸。3、加快城域网络优化升级。推进宽带网络骨干层面扁平化,骨干层面积极部署100G传输平台,城域网加快部署40G传输平台;提升网络智能化和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实现网络资源灵活、动态、高效调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光纤向用户端延伸。4、实现无线宽带网的全面覆盖。推进无线宽带网向架构扁平化、接入手段多样化、承载分组化、传输高速化方向发展,优化3G/4G网络覆盖质量;完善重要公共区域WLAN热点覆盖,重点加强LTE网络部署,促进3G、WLAN及LTE协同发展。5、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工作。积极开展IPv6试点工作,统筹推动互联网由IPv4向IPv6 平滑演进。鼓励电信运营商进行IPv6试点建设,积极推进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
二、促进宽带用户普及,推进宽带普遍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1、加速农村宽带普及。在农村地区开展上网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居民使用宽带的能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在使用宽带的过程中获益,在农村地区形成会用宽带、爱用宽带的新局面,努力实现宽带的普遍服务。2、促进用户向高带宽宽带产品的迁移。电信运营商采取“提速不提价”方式,提升高带宽产品用户比例;鼓励运营商探索新思路、提供新服务,引导用户向高带宽应用过渡;设置合理的资费和有吸引力的套餐,增加高带宽产品用户的黏性。3、促进2G移动用户向3G/LTE用户迁移。电信运营商通过更加丰富的应用和合理的套餐资费,培育用户使用移动宽带的习惯,促进2G用户向3G/LTE用户的迁移。
三、拓展宽带应用,以应用促宽带普及
1、拓展“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等应用。未来三年,应当是宽带应用的拓展阶段和完善提升阶段。首先要完成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应用建设,再逐步完善各类应用的建设,建成统一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同时以“无线城市”为依托,深化行业信息化应用和物联网应用,大力推进智慧产业的升级、发展及规模化。2、积极探索云计算、电子商务和大数据应用。一是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云服务模式在电子政务、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食品溯源领域开展试点。二是推进物联网在市政管理、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构筑运营级物联网系统平台。三是以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为引领带动,推动环保、医疗、教育、交通、公共管理等关键领域的大数据整合与集成应用。3、政府做表率,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城市基础数据库”,政府率先打破信息壁垒,实施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为消除信息孤岛做出表率,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释放发展活力。
四、宽带发展政策保障措施
目前宽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瓶颈,既有市场因素,也需通过政策保障来破解僵局。1、确定宽带网络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地位,将宽带网络纳入各级城乡规划。2、出台光纤到户建设保障措施,全面落实光纤到户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3、出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规定》,保障通信基础设施安全和通信畅通;4、为宽带普遍服务提供资金扶持,重点推动农村地区宽带发展;5、开放市政公共设施,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为宽带建设提供通行便利;6、推动宽带市场开放竞争,引导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合约,营造良好发展秩序。
参 考 文 献
[1]孙天浩.《我国宽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J] 通讯世界 2014;
[2]王得忠.《城乡宽带发展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 [J]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 2014;
本刊精选了其中的一些效果显著的探索,以期为各地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实践中提供借鉴和参考。
高科技温室培育“智慧花朵”
大顺国际花卉股份有限公司30万平方米的温室,集成了覆盖高档花卉生产全产业链的农业物联网体系,现代信息化技术、设备应用到了种苗种植、成品花分级、物流运输等花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温室引进了两条种苗自动种植流水线,由基质粉碎机、基质搅拌机、基质填充机、打孔机、移动种植平台、自动计数和存储平台组成。种植时,流水线可按照设定好的颗粒大小、营养配比、基质填充量完成基质的自动配置、填充和打孔,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种植平台两侧,将种苗放入花盆打孔处即完成了花卉种苗的种植,相比传统人工种植方式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
公司从荷兰引进了priva温室环控系统,并对引进的系统进行了改进创新,形成了适用于自身需求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包括信息采集端、传输网络、控制中心和调控设备端。信息采集端的传感器和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地自动采集温室内外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向、风速、降雨等在内的数据和图像信息。控制中心接收到信息后,对数据、图像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传输网络向调控设备端发出相应的调控命令。终端调控设备接收到调控命令后,开启相应的调控设备,实现了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自动调控。
在水肥灌溉环节,公司自主开发了潮汐式灌溉技术,获得多项与之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在一期30万平方米温室中建成了覆盖25万平方米花卉种植区域的潮汐式灌溉系统。228个基质湿度传感器均匀分布在温室各个区域的花盆基质中,实时采集基质水分信息并将其发送到智能监控系统的数据统计分析设备上,经数据统计分析设备、技术人员和远程专家系统综合分析后,确定灌溉时间、灌溉成分及灌溉量,通过传输网络将命令传送到灌溉系统中,实施灌溉。
在产品分级、物流运输环节,公司从荷兰HAWE公司引进了一条自动分级系统、一套自动物流运输系统和10条自动包装流水线,花卉达到可销售状态后,工作人员只需在计算机的分级系统中输入分级标准,自动分级系统就实现成品花的自动分级。完成分级后的成品花被移动到物流运输系统的存储块上后,自动物流运输系统就会将该存储块移动到相应的位置。
公司通过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能、增产提效。相比传统种植方式年节电75.1万度,折合60.7万元;年节约水量20万立方米,折合157万元;劳动力成本下降了77%;产品优质率达到了98%,销售收入较过去增加40%以上。
电商平台助力农户“种对卖好”
景徽联合社采用“互联网+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组织农产品销售,将农业电商化,把农产品产、加、销以及农技推广、为农服务整合为一体。依托景徽联合社的150多家农民合作社在安徽全省10万多亩的农业生产基地资源,自营标准化加工分拣中心及专业高效的冷链配送能力,实现由菜园子直接到餐桌,减少农产品交易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确保让广大消费者吃到放心菜。
合作社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把若干个社区连锁体验店连接形成数字化社区连锁运营网络服务平台,搭建B2C模式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平台,与景徽菜篮子生鲜电商平台互动,通过线上电商商城和线下电管家两个平台的O2O(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引流、体验)运作形成闭环的生态系统。平台通过线上带动线下销售,线下推广线上品牌,打造线下基地、社区电管家和线上生鲜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生鲜基地观光自采、配送、销售、连锁、社区服务一体化的产业链,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社区生活互联网服务平台,构建出一个智慧社区居民生活生态圈。并搭载电子商务社区物流配送、宅送等多项社区服务,推动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直供、质量追溯、建设社区终端网点、缩短流通环节,来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安全、平价、便利、综合服务等问题,农民关心的“菜贱伤农、农民卖难”的三农问题。通过线下菜店到网上开店的平台模式,一方面解决生鲜类货源问题。另一方面,将减少因配送及人为因素产生的耗损问题。在生鲜品类的流程设计中,平台提供离消费者最近的自提点(菜店)。消费者在完成网上购买行为后,只需在营业时间内到店自取(或店面送货)。生鲜品类的整个流程不存在长距离配送。
景徽物联网还建立了溯源平台,通过运用核心的物联网、自动传感器、网络视频传输等技术建立二维码溯源系统,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相关数据自动采集。广大消费者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网络等设备登陆景徽菜篮子或景徽物联网溯源平台,点击模块或扫描产品标签信息就可以查看所购买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企业介绍、产品介绍、农事详情、采收、加工、物流等溯源信息。企业会员一方面可以通过景徽物联网溯源平台进行精细化生产管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徽菜篮子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及品牌效益。
此外,系统将通过消费者日常购买产品的频次、种类、访问页面、页面停留时间、到店自取人物性征统计、购买问题反馈等,形成用户数据分析基础信息,从而为消费者推荐适宜商品。基于消费者信息数据,为会员提供免费体检。根据消费者的体验信息,制定合理的营养膳食,形成专属化、个性化的定制业务。
信息平台让畜牧管理高效规范
昌吉州处于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是自治区重要的农牧业大州。近年来,为了提升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和畜牧企业竞争力,昌吉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等信息技术,建立了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畜牧信息化建设提速升级。
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的一套为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综合管理信息应用平台。自2009年启动建设以来,昌吉州畜牧兽医局着重从人才队伍建设入手,注重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人才,招聘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信息平台建设及维护工作,同时采取集训、调训、轮训和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方式,将部署在乡镇的信息平台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了理论和技能培训,培养出了一批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信息化人才,为全州整体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同时,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和服务,采用自动识别与物联网技术,大型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和J2EE技术等方法,为农业部大力主抓的全国联网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监管,以及商务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主抓的全国“放心肉”、“放心奶”工程,提供统一的畜牧业安全溯源监管信息的平台,实现畜牧业的动态实时监管、数据统计分析、科学决策、预警及风险控制、法律宣传、技术推广、专家咨询等科学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
该平台由总系统应用平台、数据中心、指挥中心、五个业务管理子系统组成,是一套针对新疆畜牧业的现代化、网络化、综合化信息管理系统。总系统应用平台是汇集畜牧业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包括集中显示、统一登录、数据交换、参数设置以及其他子系统应用接入等功能。数据中心为畜牧业的各个环节提供数据共享,可与农业部追溯体系中央数据库、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进行数据通讯。指挥中心采用电子大屏幕、电子地图等技术,为危机处理、集中指挥调度提供一个网络可视化、信息集中的处理中心。五个业务子系统包括指挥系统、畜牧子系统、兽医子系统、奶业系统和草原生态管理子系统。截至目前,各子系统运行正常,己在昌吉州七县市全面运行。
畜牧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发挥了信息化的即时优势,有效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发挥了信息化的整合优势,使畜牧、兽医、草原、奶业监管子系统能够快速完成基础数据采集。发挥了信息化的互动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检疫工作效率。同时,建立起满足畜牧业工作需要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实现了业务管理信息化、信息服务规范化。
12316实现为农信息服务“聚变”
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隶属于北京市农业局,主要承担本市农业系统服务热线(12316)的相关工作,向社会公众提供农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和综合信息等咨询服务,接受农业方面的投诉举报;承担本市农业宣传方面的事务性工作。
通过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多年的积累和运行,全市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郊区特色产业、农业专家队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以及农业语音信息服务、郊区信息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具有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工作体系优势。通过北京12316农业服务热线使市和区县两级的各自优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形成资源与措施的合力,以一条热线联接十个区县服务京郊百万农民,达到为农信息服务“聚变”的效果,以信息化促进北京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全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服务热线建设模式,通过各级农口部门的共同合作,联合共建了全市统一的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开通的12316电话短号码,填补了北京市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短电话号码的空白,有效解决现有农业系统公益服务号码分散和形式不统一的问题,为有效开展农资投诉举报或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蔗糖产业 专业人才 协同育人 院校联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31-02
糖是食品行业的主要原料之一,蔗糖是广西糖的主要来源。广西糖蔗种植面积和糖产量均超全国总量的60%。为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增强广西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结合广西糖业二次创业发展规划目标,分析广西糖料蔗生产、制糖生产产业人才现状,探索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与管理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广西糖料蔗区重点在桂南、桂西南、桂中和右江河谷,其中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等市是糖料蔗种植优势产区。从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了解到,2016―2017年度广西甘蔗种植总面积达1120万亩以上,甘蔗年产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年产糖量总达到570万吨左右,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6%和12%,甘蔗收购价格从2015年度每吨440元,上涨到2016年度每吨480元。其中优质“双高”糖料甘蔗基地约130万亩左右,亩单产甘蔗量7吨以上,甘蔗种植、采收、运输的全程机械化水平70%以上。由于广西甘蔗生产多年来是人力为主,甘蔗生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应用相对落后,甘蔗种植产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制糖生产各工序、污水治理和水循环技术有待提高,制糖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有待全面推行;甘蔗种植产业人员和制糖生产人员工资待遇低,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结构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联动机制发挥不够。这样导致制糖成本高、人才缺乏,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
(二)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广西糖产业稳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要求推进广西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糖料蔗种植、糖生产与市场管理职能集中统一到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统筹协调糖料蔗种植、工业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发展。广西到2020年基本实现产糖量达到1200万吨左右,综合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左右。广西 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基本建成;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提升,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逐步分离,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朗姆酒、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二、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蔗糖产业是集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于一体的蔗、糖、果、休闲食品产业。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求来源蔗糖产业研发、生产、产品、贸易、物流、文化、糖果、休闲食品生产各一线岗位。因此,广西蔗糖产业人才需要多样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本文重点从甘蔗种植、制糖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分析。
(一)甘蔗种植方面。甘蔗种植具体包括育种、种植、收购、运输;甘蔗种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平均单产量低、含糖量低、抗逆性、抗风险能力不强。广西实施糖料蔗良种选(繁)育重大工程,不嗤晟朴乓熘种蚀葱隆⑿缕分峙嘤和规模化选育三大技术,因此需要熟悉优秀育种、种植技术、种植农艺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到2020年,广西规划实现500万亩糖料蔗基地全程机械化生产,其余蔗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因此甘蔗种植生产需要了解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如平果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给甘蔗种植大户讲解甘蔗种植、甘蔗中耕培土、施料盖膜等相关技术知识,同时,现场操作演示甘蔗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培土作业,一次可完成松碎土、除草、培土,还可进行施肥作业等,这样要求技术人员熟悉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和甘蔗生产机械相关技术知识。因此,需要加大甘蔗种植生产农艺师和机械师培养,加大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甘蔗种植农艺技术、了解蔗机械化的一体化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类型少,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广西对甘蔗种植中耕除草、培土、施肥、采收环节采用补贴费用给农户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自动化。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创新农具设备自动化、智能化力度,组织研制适合广西甘蔗种植生产机械化农具。实行甘蔗种植产业政策支持、技术政策支持和人才政策支持联动,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生产技能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聚集和创新。如在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深耕深松、种苗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蔗叶还田等环节的产品可追溯管理、对糖料蔗种植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和综合指数监测,共构建糖料蔗种植信息服务平台,这样需要培养有先进种植技术、高效灌溉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二)制糖生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开始对制糖生产过程开展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技术改造。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在柳州、南宁、桂林等市布局制糖工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项目,主要推广制糖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机械控制装备及包装、码垛、装车、卸车机器人,推广推进糖业节能和清洁生产,这样都需要培养大批制糖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工业自动化人才,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
(三)市场管控方面。近年来,广西制糖企业推行ISO 2000认证,建立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建立糖业的线上营销体系,规范糖批发市场信息统一在广西糖网的,规范糖流通秩序。利用大数据服务扩大糖流通、糖现货市场价格引导。广西糖业二次创业规划要求: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广西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这样需要大批制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期货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多样性专业人才。
三、广西蔗糖产业中高人才协同培养创新
(一)建立区域间院校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广西现代化糖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广西糖业升级版,推动广西糖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广西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优势特色专业为核心,对接产业链和产业群。”因此,应围绕广西蔗糖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统筹布局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相适应的各类专业,形成蔗糖产业技能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机制。自治区糖业发展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广西糖业发展和体制改革时机,实施蔗糖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联动,为广西蔗糖研发、育种、种植、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统筹兼顾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制糖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加强广西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对接广西蔗糖产业链,明确广西蔗糖产业发展联盟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布局定位。创新广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合作,以“2+3+2”学制,服务广西蔗糖产业,分段培养蔗糖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统筹兼顾,完善广西蔗糖产业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减少专业布局设置重复,完善广西蔗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减少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等主要问题。如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培养蔗糖产业技能技术人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蔗糖产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西大学合作培养蔗糖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三)建立广西蔗糖产业发展院校联盟教学团队。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实现广西蔗糖产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应当实行专兼职教师结合。遴选兼职教师重点从熟悉广西蔗糖研发、生产、贸易、物流、文化领域的单位中选工程师或技师,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聘请承担教学任务。以蔗糖产业认知、企业文化、技术操作、技术创新、生产技改、市场管控,产品营销、大数据分析、设备维修保养、创新能力培养等项目作为校联盟教学团队实训项目,提升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聘请院校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每名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签订工作任务书,明确其为企业技术服务、科技开发服务、工培训教学内容;明确院校学生技能培训任务、实训基地建设等相应的任务及兼职报酬。
(四)建立广西蔗糖企业生产培训基地,校企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甘蔗研究所和广西农垦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等国内学校企业合作,共建院校联盟工作站。以蔗糖育种、种植、生产、贸易技术与管理技术为核心,培养一线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共同制定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实训室建设实行统筹规划,资源互补,实训有偿使用机制。如统筹规划广西甘蔗研究所建设蔗糖育种、种植实训,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制糖生产过程、工艺实训,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制糖生产检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训,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和广西大学建设制糖研发、技术创新、大数据服务实训。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Z].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
[3]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基金项目】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专项教学科研项目“广西蔗糖产业中高技术人才一体化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加强等挑战,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走一条综合性建设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本文提出以创意城市、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旨在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 智慧城市 创意城市 新型城市化
建设创意城市,占领城市竞争制高点
创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创意产业又称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文物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及电视、广播等行业。伦敦、纽约、东京、首尔等城市在世界上率先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意城市。创意产业正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主要目标之一。
发展创意产业是占领城市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城市里人口、知识、资本高度聚集,城市是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优势在于人的活力,它集中了各种有创造力、有才华的人,并且通过工业制造、金融体系、政策扶持、市场传播等配套体系,把人的创意转化成巨大的社会财富。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性产业,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对土地、资源有巨大需求,它能够不受城市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限制。因此,基于创造力的创意产业正符合了当今国际大都市之间激烈竞争的特性,是大城市特别是国际大都市真正拥有的比较优势,也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韩国为取得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探索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将韩国文化产业推入濒临破产的境地,迫使韩国政府必须重新思考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点。制定专门法律法规确立“文化立国”的国家方针,从国家意志高度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具体的实施规划和具体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支持。在政策侧面构建发展文化产业的法律支持及服务体系,制定法律法规保障文化产业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智能城市先行者
后危机时代,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世界各国纷纷聚焦于抢占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先导产业制高点,大力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经济振兴与社会转型。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先发国家和地区的极大关注,普遍把物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级层面的先导产业,韩国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U-Korea战略(“U”是英文ubiquitous的缩写,意为“无所不在”),结合韩国城市管理与建设,制定了U-City战略。我国在早期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在研发水平、技术标准、专利拥有方面具有优势,具备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能力。
(一)借鉴韩国U-City战略,促进城市管理信息化
针对以无线传感网络为标志的物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韩国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U-Korea战略。U-Korea战略的核心是“IT839”行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8项服务、3个基础设施、9项技术创新产品,在9项技术创新产品中,都引入了无线传感网的核心部件RFID/USN(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支撑物联网战略。建设U-City是U-Korea发展战略在韩国城市的具体实施。U-City是一个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围环境与无所不在技术(ubiquitous technology)集成起来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U-City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访问和应用城市元素。
在有条件的城市率先普及物联网体系建成智慧型城市,在城市设施管理、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生活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在城市设施管理方面,利用物联网,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掌握道路、停车场、地下管网等设施的运行状态,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在城市安全方面,利用红外摄像机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监测火灾时可以突破人类视野限制,提高火灾监测自动化水平,利用GIS可以对火灾发生地点进行定位,LCD大屏幕可以播放火灾现场情况,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火灾现场。在城市环境方面,U-环境系统可以自动给市民手机发送是否适宜户外运动的提示,市民还可以实时查询气象、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在城市交通方面,安装在路口的传感器可以感知路口车辆,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各路口的车辆数来决定红绿灯时间,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二)推进物联网产业化,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纵观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史,经济危机往往催生具有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兴产业。1857年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催生了电力、石油化工、内燃机等新兴技术和先导产业群;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世界工业体系发生了剧变,核能、航空航天、计算机、IT网络信息等产业迅猛发展,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正引发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催生着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融合了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产业。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已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浪潮。
物联网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大国博弈、赢得先导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美国2008年底由IBM向美国政府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的构想;2009年6月,欧盟ICHU物联网行动计划强调了RFID(射频识别)的广泛应用,并注重信息安全;2009年8月日本提出了I-Japan战略,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应用。
(三)设立物联网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突破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建设物联网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降低新兴产业研发风险与成本。产业创新支撑平台为产业提供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服务,加速先导技术在全行业的扩散,促进技术溢出;平台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开展产业技能培训服务,把高端的行业技能向全行业普及与推广。通过平台机制,耦合当前科技需求、研究和开发、产业化等“割裂”的创新链,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实现产业创新资源的共享,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牵引行业技术创新活动,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建设生态城市,树立新型城市风向标
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是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领低碳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水、二氧化碳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走向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水、二氧化碳、物质零排放。生态工业是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先导性工业模式,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Park)是生态工业的实践,是包含若干工业企业、农业、居民区等的一个区域系统。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工业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这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生态工业园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在园区内有着各种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生态工业园区与传统的废物交换项目的区别,也在于其不满足于资源、能源相互间一对一的简单循环,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区域总体的资源、能源增值。由此,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园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协调的,这种互动与协调又使得企业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结论
创意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城市发展与竞争也是创意产业的竞争。创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要将物联网产业化。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同时,也要加大对生态的保护力度,加快城市生态工业的建设,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等措施来保证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建设创意城市、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城市,是我国在当前环境下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创意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高成长性、高回报率但同时又具有高风险的产业,其最大特点是发展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技术更新快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因此,各地政府在建设创意城市时,在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尤其是投资时,必须对其可能带来的巨大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减少因盲目投资冲动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那些单纯依靠引进技术和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的“新兴产业”,对创意城市的建设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既没有实质的帮助,也没有经济意义。创意产业的发展先机需要靠科学把握发展客观规律,在科技创新动力和可持续研发能力(内因)及良好发展环境(外因)共同作用下,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夺取的。如果缺少这些条件,即使某一时刻拥有或引进了最先进技术,也会随着世界技术进步飞速发展而逐渐落伍,或被淘汰。
智慧城市既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延续,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智慧城市是一种看待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而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物联网体系的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提供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认识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其本质是以物联网为重要基础之一,以先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在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
生态城市作为新型城市的风向标,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生态城市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程度。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从而实现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2009
2.刘习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道路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9(6)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陈劲.绿色智慧城市(二) 绿色智慧城市的构想[J].信息化建设,2010(04)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程体系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工作、生活的巨大变化,社会也对大学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而计算机网络这一门作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也逐渐增加到理工科、经管类和文科等本科专业的培养课程体系之中。并且,在涉及到信息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也成为了一门核心课程。因此,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必然是不一样的。本文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对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2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现状
2.1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构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涉及到的网络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非以上专业学生的知识构架以及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的需求,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构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体系。
(1)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实训、网络工程、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计算机网络构架和部署、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
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包括经管类专业、航管类专业、交通类专业和机务类专业,目前就经管类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和电子商务课程,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实际操作能力。其他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课程还没有进行设置。
(3)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系列
研究生网络课程主要针对民航网络应用方向,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增加了民航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整个民航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应用开发能力。
2.2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不足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因此他们学习不到这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只针对民航计算机方向的研究生,包括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和民航计算机网络方向课程,而对其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还没有开设。常规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包含在每门课程之中,由于课时数量的限制,实验课时远远低于理论课时,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只能走马观花,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能得到足够的锻炼。
3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目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如互联网与消费电子创新融合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出现,都迫使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能力的新的需求,使得学生跟上时代,并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1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一是把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构架之中;二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其接受能力和需求能力,设置好各层次各专业方向上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研究生的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课程建设。
3.2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进
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按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进行设置后,还是不能满足其他没有开设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操作水平提高的要求,因此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公选课和计算机网络公共实验课。并且,因为社会对学生职业化需求,针对计算机专业方向,增加了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1)增加计算机网络全校公选课
计算机网络全校公选课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使计算机网络课程尽可能地覆盖到所有其他非计算机专业,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选修到这门课程。主要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一些具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案例。
(2)增加计算机网络公共实验课
计算机网络公共实验课主要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课程内容如,小型局域网络建设,常见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排除,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网站设计与构架,网页制作,远程网站管理,常用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等。
(3)增加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目前许多企业招聘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都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或者精通当前市场流行的某些网络软件开发工具。因此,增加计算机网络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硬件、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等方面进行实训项目操作,帮助学生加深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及应用领域的整体观念,增强就业竞争力。
4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和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因为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目的。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从共性的角度总结起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平台扩展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和改进。
4.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手段
通过网络授课,多媒体授课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并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秀教师的教育。
4.2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传授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并最大限度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再通过课程实验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基本的实践能力。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际应用才是重点,所以,实践教学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同时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课内项目训练、大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学生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实践练习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4.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特点和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闭卷笔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平时作业成绩督促和检查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情况,通过项目训练、大作业等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等等。最后学生得到的总成绩,是综合了上述各个方面的结果,基本上如实反映了学生的全面情况,并以考核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4增加师生交流平台
增加专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web交流论坛、手机短信等方式提供答疑、讨论,方便学生随时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使师生的交互、学生的协作更为方便。
5 结论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需求,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提出了课程体系设置的改进方向和教学改革方向,以期构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勇,任兴田,杨建红,方娟.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 (02).
[2]陈敏,谭爱平,徐恒.“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 (01).
[3]杨传健,葛浩.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