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时间:2023-10-12 16:11:07

导语:在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第1篇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为我们明确幼儿教师的胜任力特征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专业标准》包括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其中基本内容部分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基本维度、14个基本领域提出了62条基本要求。专业理念和师德维度主要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等4个领域提出20项基本要求。专业知识维度主要从教师需要具备的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等3个领域提出了15项基本要求。专业能力维度分别从教师应该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及反思与发展能力等7个领域提出37项基本要求。可以说,这14个领域62条的基本要求凸显了我们所强调的教师职业胜任力,尤其是对基准性胜任力有了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各院校对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应该依据胜任力特征进行,因为胜任力特征是衡量和判断教师申请者能否成为优秀教师的标准。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力抓手,我们需要根据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岗位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即每一种胜任力特征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课程模块组合的基础之上。

一、明确办学目标是构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前提

在构建基于胜任力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目标引领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有差异的。《规划纲要》(2012—2020)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累计需要幼儿教师220万,年均需求量在24万左右。这就要求各级各类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主要有五种模式:初中端口招生的三年制中专、初中端口招生的5年制大专、初中端口招生的三二分段、高中端口招生的大专和高中端口招生的本科。我们要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确立基本目标与梯度目标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3]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重任的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目标,再根据各级各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方面的梯度目标,梯度目标可以根据生源质量、培养时间、学校类型、培养目标的去向等因素确定。具体来说,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应该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单一目标,考虑到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都是初中端口招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其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特质。

中专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缓解农村幼儿教育的用人困难,为农村幼教事业培养“留得住、教得好”的幼教人才。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基本目标,同时兼顾培养保育员、家政服务人员等幼儿教育工作者。[4]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幼儿教师,从其生源质量和课程设置来说,应该注重提升质量,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方面提高要求,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情、智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高等师范学校的本科层次培养所面对的生源质量较好,学习的时间较长,所以应该强调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课程游戏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针对当前高师院校的本科生艺体技能差、教学实践欠缺等实际问题,应该加强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的联系,确定培养科研型、实践型的幼儿园教师。在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培养幼儿教师应该确立的梯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各级各类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院校都应该将培养合格的、具有胜任力的幼儿园教师作为首要和基本目标,在职前培养阶段围绕这个目标确立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构建以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胜任力为基本目标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普及发展学前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鉴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面临的幼儿教师需求猛增和有合格资质教师欠缺的双重压力,我们所讨论的胜任力不以优秀为起点,而是达到合格工作表现即为胜任。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我们认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胜任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理论和知识素养,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具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有关儿童保育与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二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技能,包括教学能力、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能力、幼儿园班级管理能力及结合幼儿特点因材施教的能力;三是对幼儿教师更加综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要求,如教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力、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教育服务意识与能力及对幼儿教师个人品质的要求等。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以未来准教师的胜任力特征为核心依据,在增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强化职业胜任力的要求,帮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幼儿阶段的价值和特殊性,理解“保教结合”的内涵,学会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进行科学的教育和保育,学会把教育寓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能够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中健康、快乐成长。在“儿童发展与学习”和“幼儿教育基础学习”领域,遵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保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根基,不用“学术型”要求学生,而是服务于教师胜任力的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幼儿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力、幼儿学习领域的掌握度、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力等教师胜任力。强调“必需+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内功,储备专业发展的后劲力量。采用“集中培训学习+循环渗透”的培训模式,将理论学习渗透于整个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胜任力中比较隐性的特征,但涉及未来幼儿教师的价值定位,涉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规范,能够体现出胜任教师的人格特征。所以该部分课程设置建议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进行,既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的规范性,又考虑到每个教师个体社会价值的独特性,而且通过社会服务的环节还能够让准幼儿教师体验对所属职业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

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职专;数学课改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探讨与改革中。自我2007年从事教师职业以来,我看到了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变化,社会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伴随着我的职业成长,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这7年中不断成长,我们在一年又一年的学习培训探讨研究中,得到了更多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获得了很多的更为实用的课改成果和经验。同时,作为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掌握了更多的职业教育的技能与方法。

在职业教育各专业中,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改革最早拉开序幕,也是探讨最久的一个,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这一门课程又该伴随着哪些相应的改革,这也是老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难题和讨论的热点。我们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作改革,教育者就应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

(1)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学生毕业后会成为幼儿教师,对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幼儿教育。在我们的职专阶段,必须教于他们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让他们有教育理论基础,将来成为幼儿教育家。

(2)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正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学生他们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会如何去教这些幼儿,用什么方式去教。

(3)《高等教育法》中规定了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这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幼儿园工作能力,还要有能适应幼儿园发展与变化的能力。

(4)对数学知识的要求: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其中,科学领域中的数学认知部分,目标1要求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2要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3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因此,要求幼师对生活中的形状、数、数字信息、规律排列事物及“量”“加”“减”及简单的几何体有更多更深的认知。

针对以上的幼师专业特性和要求,而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在在幼儿园从教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有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已在幼儿园稳定的工作,但园长也有反映过毕业生质量不高。我有对部分毕业生做过问卷调查。其中,有部分学生在园里工作认真积极,并且不断学习进一步深造,这些学生她们认为在职专的数学学习对于她们的幼师工作还是有用的上的,有很多的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工作一般,不懂得去思考在职专学习的数学到底是否对他们现在的工作有帮助,工作无忧患意识,不会了解政策在不断变化,幼师要求也不断在提高。

因此,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和现今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我们的数学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我自己在7年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的特点,过去在制定教学内容及备课时,我尽量把难度降低,删掉难度较大的题型及内容,适当添加初中的计算知识,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我也尝试过在平时的上课内容中添加一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模块和趣味数学题目,让学生上数学课不会太枯燥。例如,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与艺术的关系等内容。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也很感兴趣。在多次的尝试中,我也深知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改必须是长期坚持的事情,并非只是短期或是一时激起的热情,我们还应从下面这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改革。

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

过去,学生在学校学的和在单位用的完全是两回事,这直接致使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最后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我们的数学课程设置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1.1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与职专其他专业的特点差异较大,该专业学生在数学教学目标上,与其他专业也显然不同。因他们以后面对的是幼儿,数学课在教材、教学内容上应降低难度,不会使得学生学的数学与其他专业一致难度。但我认为难度可降低,基础的知识不可以删。即使是幼师,他们也必须掌握这些基础数学知识。

1.2按照实用性原则,数学课程也应专业化,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相结合。我们应根据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重新制定教材。可以趣味数学的形式加入到数学课程中,利用趣味数学,可实现课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化,培养学生具有全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运用基础知识巧妙、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适当的加入一些与幼儿园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数学课上,增加对更多的数学中的图形与数字的认识,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简单数学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1.3数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这样热门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还应为其他专业课服务。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叫学生如何去认识那些几何图形,可为美术专业课服务。

1.4平时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幼儿园数学活动示例,幼儿园数学上课教案及上课视频,优秀案例等,让学生进行评议。放一些以前学生在幼儿园开设数学公开课的案例视频,增加学生对园里数学课的认识和想象。使数学教材更具有具体性、实用、科学性。

1.5多补充一些数学史料、有趣的数学阅读材料,或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学名人轶事,自己讲名人的数学故事。一方面增进了他们对数学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1.6把课程与当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社会在发展,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应不断地关注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变化,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同时,多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幼儿园里对儿童的数学要求在哪个阶段。

2.教学方法上

2.1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大都是女生的这个特点,除了要将我们的课程设置的简单化以外,我们的数学老师在上课时,也应多注意上课的方法和技巧,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学习我们的数学,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由于幼儿的上课多以游戏的方式,我们的数学也可以适当的以一些游戏的方式涉入课堂。

2.2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注意与幼师专业特色相结合。在上课时,注意往教会学生如何教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幼儿园要如何教会幼儿学习数学。

2.3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如在立体几何部分,可让学生利用美术技能自己去动手做立体模型,再进行评选,更能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品质:

3.1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尤其需要创造意识。因此,在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数学教师可结合现在所学知识与幼儿数学课的内容,设一些竞赛题目,或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上台板演,并讲演,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2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经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幼儿教育的数学课中,这种发散思维训练题有很多。因此,我们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要求学生:用集合的思想创编一个物体分类的游戏教案;用比较的方法创编一个游戏教案,使幼儿能区分物体大小、长短、轻重等。在数学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展开想象。

3.3注重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逻辑思维的传授。在对学生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教会他们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他们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前提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必要的数学知识上,不能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仍要抓好基础知识,坚持基础文化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素养和品德素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因为未来的新时代的幼师们他们应具备有更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我们必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出思维敏捷,有创造力、思维活跃的智慧群体,才能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幼儿教师,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因此,要真正把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改落到实处,我们责任重大。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学习更多的信息与幼儿园变化要求,及时掌握国家幼儿园政策变化,从而及时反映给学生。

总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改进的还有很多,各方面还需不断完善,教材改革和教师教法改革都需要继续深入的进行。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对数学尤其是对数字的敏感性,让学生能把对数学中的图形、数字的兴趣放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为今后的幼师教育工作做各种准备。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 行动导向 实践探索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或者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教学模式创新,行动导向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是学习的行动者,老师在这个阶段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行动导向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它需要学生的配合,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行动导向要求老师在课堂之前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辩证等办法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通过行动理解相关的知识。在知识习得之后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演示的形式加深知识深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

行动导向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际问题,行动导向教学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在这个过程中会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比较生硬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三)行动导向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模式过多的将分数摆在首位。行动导向教学评价既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也对所学技能进行相关的评价,评价范围广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加入到评价的行业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加速学生的成长步伐。这种教学模式是灵活的,是学生易于接受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二、中专“幼儿心理学”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幼儿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中专“幼儿心理学”的开设对于培养合格的幼儿工作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幼儿心理学”的系统化学习可以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学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同时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十分有好处的。但是目前我国的“幼儿心理学”学习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很多概念难懂,也有的学生质疑“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下面我们对中专“幼儿心理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滞后

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教材是20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心理学》,这个教材对于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相对于幼教改革和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后。在这本教材中逻辑性很强,很多心理学知识点难以理解,这对于首次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同时这本教材没有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全方面的介绍,造成了一定的知识断层;同时这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多和教育学,卫生学交叉讲解,观点出现没有逻辑性和层次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利;此外这本教材也出现了教材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轻实践重理论,对儿童心理学的概念阐述较多,但是对幼儿心理活动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很难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中去。

(二)教学地位上老师地位偏重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居于主体地位,老师对课堂具有决定的掌控,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也都是注重老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在课堂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在考试前拼命背诵知识点,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一个高的分数,这并不利于指导他们今后的工作。

(三)教学评价方面

幼儿心理学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老师在评价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忽视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同时评价形式主要也是通过考试形式,这样会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心理。老师对学生在知识和兴趣方面的认识不清,因此造成评价结果有失公正。

三、中专“幼儿心理学”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优化结构体系

幼儿心理学是介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中专教育学的必修课程,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前期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分析,形成比较科学的心理规律,这些是幼儿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然后要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度,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最终能够解决实际中的相关心理问题。

(二)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中专幼儿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可以了解到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 居于主导,这一现象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十分不利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中专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这一对于学生集体合作能力有所提升,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教学与中专幼儿心理学结合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措施,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专幼儿心理学的深入开展可以促进中专幼儿心理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张莉敏,赵燕萍.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科技风. 2010(06).

[2]戴晓燕. 论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高校教师的挑战[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02)

第4篇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师;进修现状;调查分析

幼儿时期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的时期中,开展舞蹈教育不但能够发展幼儿的注意力,也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还能陶冶幼儿的品德和性格,也能够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技能。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幼儿教育领域中,幼儿舞蹈已经成了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幼儿成长和发育的重要教育手段。而我国幼儿舞蹈教师进修的实际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了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本文对幼儿舞蹈教师的进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一、幼儿舞蹈教师进修情况的调查

1、幼儿舞蹈教师素质的现状

提高幼儿教师舞蹈素质的关键是开展幼儿舞蹈教师进修。而目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幼儿园教师的舞蹈素质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各地的幼儿园中,一部分幼儿教师属于教师师范类学校毕业,经过学校系统的教育,具有较好的舞蹈技能。他们经过学校系统的教育能够简单的进行一些幼儿舞蹈的编创能力,同时也具有了扎实的舞蹈表现能力和基本功,能够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工作。其次,一部分属于非幼儿师范类学校毕业的舞蹈技能一般的幼儿教师中,虽然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经过了短期的培训,但是专业技能不全面,缺乏系统的训练,创编意识较差,专业技能不是很扎实,还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另外,一部分幼儿园教师由于年龄较大,不具备舞蹈技能,没有经过培训,从而不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这些因素会影响幼儿掌握舞蹈技术的能力,也达不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影响了幼儿舞蹈审美情趣。

2、幼儿舞蹈教师舞蹈进修培训的模式

舞蹈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在学习之后,培训者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进行联系,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技能培训是对培训者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培训者自身素质的目的。而幼儿教师舞蹈进修的模式大多是以短期集中的培训为主,这种短期集中的培训模式对于技能培训来说,是不可套用的。学员在短期的集中培训中,由于缺少实践练习,不可能快速的提高舞蹈能力,从而使幼儿舞蹈教师舞蹈进修成了空谈。其次,目前,一些舞蹈培训的教学内容虽然参插了一些幼儿舞蹈组合,但是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单一,多是以幼儿园舞蹈教材为主,要求幼儿教师通过培训能够掌握幼儿园教学中出现的舞蹈,主要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学员进修现买现卖,这对幼儿教师提高展业素质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幼儿教师艺术素质的提高。同时,在很多地区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而目前的进修内容恶化培训模式,很难改善幼儿教师舞蹈的整体素质,从而很难实现幼儿教师提高舞蹈能力的目的。[1]

二、增强幼儿舞蹈教师舞蹈进修的建议措施

1、改变传统的舞蹈培训模式,探讨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幼儿舞蹈教师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教龄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导致幼儿教师具有了不同层次的舞蹈水平和能力,这就造成了在培训类型上的多样化。因此,对于幼儿舞蹈教师的进修要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采用全天循环式的教学模式,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情况下,使参加人员可以自由支配进修的时间,从而得到很好的进修效果。同时,也可以采用多少红形式方法,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分层培训,通过拜师学艺和骨干示范等形式,提高舞蹈教师的舞蹈技能;开展现场教研,将教学有机的结合技能,运用分段集中面授的辅导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和一课三研的方式,园内进行培训,全方位的建立幼儿教师舞蹈培训模式。

2、增加舞蹈基础知识和创编理论的学习,拓展舞蹈培训的内容

在传统的舞蹈培训内容中,适当的增加舞蹈的创编理论学习,使学员充分的了解舞蹈身体运动的变化,适当的增加一些舞蹈的基础知识,使学员充分的了解舞蹈基本动作名称和要领,增强舞蹈基础知识和创编理论的学习,拓展舞蹈培训内容,使幼儿舞蹈教师能够充分的掌握幼儿舞蹈创编常用的手法等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员的理论基础,丰富学员地理论知识。同时,在我国舞蹈中,民族民间的舞蹈是一支奇葩,因此,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要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舞蹈表现风格特点,对于一些常见的民间舞,要掌握其舞蹈动律,掌握其舞蹈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舞蹈技能水平。[2]

3、提高幼儿舞蹈教师专业素质,增强幼儿舞蹈教师自身的素质

舞蹈教育能够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能够增强个人对艺术的参与能力。而没有艺术教育就没有完备的教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师通过舞蹈教育提高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增强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增加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从而满足对美的高层次追求。同时为了提高幼儿舞蹈教师对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对自己的欣赏感知,通过舞蹈的培训,从而达到美化身段和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从狭义上来说,舞蹈教育和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从广义上来说,舞蹈教育和幼儿教师素质教育的意义提高了幼儿舞蹈教师的综合素质,净化了幼儿舞蹈教师的心灵,升华了幼儿舞蹈教师的思想,因此,幼儿舞蹈教师进修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3】

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蓬勃发展的幼教事业中,幼儿舞蹈教师的进修是提高幼教事业的需要,为了全方位的开展幼儿教师舞蹈的进修,在以后的培训中,要采用“分层培训,灵活施教”的方式,对舞蹈教师进行多形式并行的培训模式,提高幼儿教师的舞蹈素质,从而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第5篇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基本情况

1.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科性太强

当前,各大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还是一味地按照严格的教学任务来进行,完全没有创新,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内容的设置还是依据传统的方式,基本都是以声乐课、键盘课以及乐理课程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音乐课被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够新颖,只是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声乐和弹奏的主要技巧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试的时候,重点看他们有没有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或者是否能够完美地演奏比较有难度的钢琴曲目。这些测试以及考查方式,根本就忽视了学生的教学能力,并没有考虑他们以后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实际来说,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这个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好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幼儿教师,并不是让学生一个个都成为歌手或者是钢琴家。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音乐教师没有这样的觉悟,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地追求学科性。

2. 使用的教材和实际教学情况不符合

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才刚刚发展起来,所以还没有体系很完整的教材,课程的要求以及教学大纲都存在很多类型,不够统一。一般来说,每一个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不同的,基本上是按照自己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安排,然而有一部分学校,他们选择的教材不合理,不论是在难度还是在跨度方面都难以符合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在进行教学时,很多教师基本上不会对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的顺序讲课,没有自己的教学流程,这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会有很多困难,前面的内容没有搞清楚,后面的也听不懂,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长时间发展,学生就会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产生厌倦的心理,慢慢地越来越不想学习,这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非常不利。

3. 教学没有专业针对性

在各个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力很强的幼儿教师。把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活动进行完美的结合,将能够利用的所有音乐知识合理地使用到对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是所有的幼教追求的目标。按照这个具体的标准,在高校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关注学生对谱子以及尔格德伴奏技能的掌握程度,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训练,培养音乐欣赏的基本能力。很长一段时间,学前教育这个专业都和社会有一点脱节,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学生没有好的机会进行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也不能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有很多的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讲解基本的理论音乐知识,基本上不会联系实际。从当前的幼儿园教学情况就可以看出,有很多教师都毕业于中职院校,他们没有很专业的教学能力并且心态也不好,没有对待专业的精神,热情很低,这些都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积极性,不重视自己的职业。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在对幼教进行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对他们职业技能和精神的培养,对于这个专业的基本特点也没有认真考虑,所以,学生既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必也很难找到工作。

4. 学习和就业脱节

由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都没有很好的理论基础知识,也不能够进行很好的实践,因此幼儿园在进行教师的选择时,通常会考虑基本知识,大多招聘的是专业性的音乐教师。正因为这样,那些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基本上从事的是与专业无关的教学活动,比如,语文或者数学等,涉及不到和音乐有关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在书本上找一首歌唱一下,或者是其他的节目表演,对于在学校学到的专业音乐知识,使用的并不多。这就能够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工作和自己学习的音乐知识没有很大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加入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整合能力所谓的情境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合理地将一些具有情绪色彩或者说是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置身场景之中,并产生一种共同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理机能有所发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有具体的情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加入符合场景的情境,学生就会提高关注度,因此也会喜欢学习课堂知识,积极地完成课堂上的任务,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变得轻松,教学效率会大大提升。在很多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都很有必要运用情境性的教学方式,这会使教学活动更有音乐的气氛,对于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也很有帮助,使他们的能力更强,教学活动更有效,打好扎实的音乐基础。

2.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在进行学生的培养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育,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很多理论都显示,当前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很多差异,而且每个学生的潜力都不相同。所以,音乐教师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每个学生的性格以及特点都要有基本的了解。在进行分层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做一些考查活动,先用一段时间进行实践,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看看他们喜欢的事物是什么,然后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首先要研究他们最近的状态,只有这样,分层教学才会有效果。除此之外,一定要使学生知道这个分层的真正含义,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千万不能让学生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将自己划分等级。面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分层的时候可以不公开,只有教师自己清楚就可以,学生没有必要了解。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能够都有所发展。

3. 划分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好,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所以在进行专业的学习时,通常很没有自信心,也不去主动学习。因为受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大多数的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新意,基本上都是以教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意识到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学到了知识。他们不知道,在学习里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但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生教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然后掌握专业知识。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很多知识都会不知道。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让他们可以合作进行学习,将学生作为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俗话说,团结起来力量大,一个人学习很难有大的进步,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不同的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不管是在性格方面还是在专业技能上,都能起到很好的优势互补作用,学生通过合作进一步培养技能,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拥有合作精神,整个班级的气氛会更加融洽,学生就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得以发挥。当前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也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这就是学前教育重要的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模式都要不断创新,特别是幼儿教育,对于小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要。

第6篇

关键词:杜达梅尔;“Elsistema”体系;大众音乐文化;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31-01

一、杜达梅尔的简介

杜达梅尔——一个来自南美洲的小伙子,出生于委内瑞拉,委内瑞拉国内为出身贫穷的儿童提供免费音乐教育。从3岁起即让他们接受循续渐进的古典音乐培训。杜达梅尔拉过小提琴,10岁开始学习指挥,后来成为委内瑞拉西蒙.玻利瓦尔国家青年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杜达梅尔本人是委内瑞拉被称作“Elsistema”这一全民参与音乐教育计划的成果。这不仅是个人的胜利,也是一个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胜利。

杜达梅尔及其乐团的成功完全有赖于委内瑞拉一套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叫做国家青年与儿童乐团体系政府基金。这套体系目前囊括委内瑞拉全国25万名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来自贫困地区。体系的创建人是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兼经济学家何塞·安东尼奥·阿布列。El Sistema体系在委内瑞拉全国有246个地区中心,被称为“nucleos”。2至18岁的孩童都能报名参加。委内瑞拉音乐教育体系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无所不包的度量。

二、“Elsistema”体系的教学形式

儿童从拿到乐器那一刻便开始在合奏团中演奏,老师在教授孩子们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教他们如何演奏音乐。教师们授予孩子们乐器,将他们分到不同乐曲的组别。孩子们每天接受2~3小时的训练,从一开始便演奏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 “Elsistema”体系的资金来源,目前的查韦政权走的是大众路线,同时也是El Sistema体系最为大气的资助方。政府不仅承担了该体系全部2900万美元的年度经费,更是从其他的基金中慷慨解囊,这一切都源于这个项目的定位,是社会福利和教育,而不是文化的上层建筑。政府并不是El Sistema唯一的资助方。乐团目前的驻地是“通过音乐社会服务中心”。

三、“杜达梅尔”现象给中国大众音乐文化带来的启示

注重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针对幼儿每一个年龄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能力特点去具体安排学习的内容,不能一味的拔高,把学习音乐的目的放在了攀比之上,那样只会让儿童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不同的对象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针对于青少年群体

(1)多看:看音乐方面的书,比如音乐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音乐家、音乐专栏作家、学者等撰写的音乐文化书籍,包括有关音乐的散文、评论,这些书籍以音乐为中心但不囿于音乐。(2)多听:聆听是我们欣赏和理解音乐的最主要的途径,如听唱片、音乐广播、音乐会……(3)多练:练习识谱、视唱、节奏和声,练习乐器的演奏等等。而对于青少年来说,音乐素养应该从现在抓起。对贫穷的孩子来说,加入乐队不仅意味着每天都可以正规地学习音乐,还意味着能够了解另一种文化。

(二)针对于婴幼儿群体

“音乐素养从娃娃抓起”,这是社会共同的呼吁。幼儿艺术活动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及文学。培养幼儿音乐方面的能力应注重对幼儿听觉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是我们现面临的一个新的论题。人的音乐细胞应该在婴幼儿时期就得到培养。在婴儿时期的孩子通过《摇篮曲》以及一些优美的、富有节奏感的乐曲,或多或少受到过音乐的感染。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要特别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由此大家把重任放在了幼儿教师身上。专家指出,幼儿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这是许多幼儿教育专家的共识。

(三)针对家长、学校群体

“音乐素养的教育重任还应该落到家长肩上”。这也是众多专家共同的声音。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学习、欣赏音乐的机会,如听音乐会,购置音乐声像带,掌握至少一种乐器的演奏技能。当然,这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为基础。

提升全国的音乐素养就应该目的明确,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的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课程体系;目的定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Piano Teaching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in HVE

LAI Shui-e

(School of Music,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

音乐对人类精神、情感、灵魂和品格素养产生的作用使音乐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尤其在幼儿时期,正是品格与审美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赋予孩子们丰富的情感和开朗的性格,为他们提供的是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发挥创造力的空间。钢琴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音乐素养和能力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及其钢琴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随着钢琴教学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分量的凸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的分量也越来越重。然而,这种需求所具有的学前教育特色和个性,使得传统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体系中钢琴教学部分的不足愈益显现。

首先,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还缺乏相对统一完整、符合本专业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这就造成了教学实践的随意性。同时由于教学定位的模糊不清使得钢琴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缺乏明晰的框架和规范的标准。在实际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评估手段的确立等等,都没有一个经过合理论证的规范的依据,而是由各校、各系甚至个别的教师来分别制定,随意性十分突出。例如在教材的选择上,有的使用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材,有的使用中师小教专业的钢琴教材,对实际教学都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但使得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课程体系,而且教学效果和培养出来学生的水准也参差不齐,从长远来看这无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还是对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其次,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对象在专业上往往较低,而钢琴教学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占据课时的比例又相对较少,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结构和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个体的差异也不断扩大。就钢琴基础而言,一部分学生仅在考前接受过突击训练,只会生硬地弹奏一两首应试曲目;更多的则是从未接触过钢琴,甚至对音乐基础知识也一无所知,对于钢琴教学来说基本是零起点;而在进校前就接受过较为正规的钢琴学习和训练的学生则是凤毛麟角。面对教学对象这样的实际情况,钢琴教师不得不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教学,再进入钢琴演奏技能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要将这么多零起点的学生培养为能够担当幼儿音乐教育任务的幼儿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宝贵的课时。然而,从目前的普遍状况来看,各个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能够分配给钢琴教学课程的时间基本为2-3个学年,每周只有1个课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弥补音乐基础和课堂教学的不足,但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又比较多,在时间上很难保证。这种低起点和少课时之间的矛盾给钢琴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钢琴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再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有着区别于一般钢琴教学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学前教育特殊的教学对象决定的。对于幼儿音乐教师来说,他们所要具备的并不是艰深的钢琴技巧和高超的演奏水准,而是在基本掌握钢琴演奏方法的同时兼具音乐基础理论、弹唱、编配甚至音乐创作等综合性的音乐素养。而且这些音乐素养必须融会贯通在幼教实践中才能得心应手,因为幼儿的音乐活动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各种音乐形式的综合。显然,这与一般的钢琴教学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将其他层次的钢琴教学的课程体系照搬过来必定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与体现,这无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课题。

面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客观上对研究和修整课程体系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人们应该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互动,来推进并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具有一定普适性和规范性、易于推广运用的课程体系,让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做到:学有所依,即为确定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整体方案提供直接的参考,为学前教育钢琴教师开展教学提供适当的依据;学有所成,即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钢琴教学的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钢琴的目标,促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评有所准,即为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效果提供具一定操作性的评价标准,纳入整个学前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加强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整个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水平、培养全能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具有十分直接的现实意义。

第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的定位及教学目的。

构建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十分迫切且至关重要的,它既要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真实情况,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地指导开展特色钢琴教学。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要有准确的课程定位和明晰的教学目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那么它的定位并不针对比赛型、技能型、专业型的钢琴演奏人才,而是能够熟练并综合运用钢琴以胜任幼儿音乐教育的人才。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来看,我们需要的是以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为基础、具有较强的弹唱和编配能力、具有根据幼儿的实际音域进行移调的伴奏能力、能熟练表现和运用幼儿音乐甚至进行简单编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教学理念和定位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因而我们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基础性、针对性的钢琴技巧训练,使幼儿歌曲的视奏、伴奏、和声编配、弹唱、移调等实用性技能得到重点训练和有效提高。

第二,选择符合本专业特点和实际的教学内容,注重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的选编。

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并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涵盖的要点包括: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多种风格的幼儿音乐曲目并熟悉现用的幼儿教材,掌握弹唱和即兴伴奏的技能,注重移调的练习,尝试幼儿音乐的编创等。教学内容的每一项要点都要有目的性地展开,并将所有教学内容有条不紊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完整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于低起点的学生来说,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是开始钢琴课程教学的第一步,它主要包括了对五线谱的认知,掌握音高、音值、速度、力度,认识节奏、节拍,准确把握音阶、旋律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区别调性、调式、和声织体等,这些是学习钢琴弹奏的理论基础。

(二)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钢琴弹奏正确的姿势、手型及指法,五指练习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可以音阶与琶音为基础来训练学生的手指弹奏技巧,音阶练习有助于旋律弹奏的连贯性和流畅性,琶音练习则有助于弹唱及伴奏的掌握和运用。教会学生连音、非连音、跳音等钢琴最基本的弹奏方法。适宜选用既能突出旋律的音乐形象感又能使演奏能力得到充分提高钢琴练习曲,如《拜厄钢琴基本教程》及《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等。这些练习曲很有代表性地涵盖了训练中经常遇到的、学生也必须明确掌握的手指技巧、旋律弹奏、伴奏特点、段落划分、调性变化、弹奏风格等知识点,教师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渐引入设计教学。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基础技能训练可以为掌握幼儿音乐曲目的弹奏、弹唱及伴奏等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提出的一点是,学生从弹奏练习曲开始就应该养成视谱弹奏的习惯,因为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恰恰需要教师具备的是现场视谱弹奏的能力,因而从弹奏练习曲开始教师就应该督促学生养成这个习惯。

(三)在钢琴乐曲的选择上,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弹奏较长、较大、甚至较难的乐曲,这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并不相符,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钢琴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以实用性训练为前提,所选用的乐曲一方面必须涵盖主要的演奏技巧、代表性音乐风格,另一方面也可选择今后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将会大量运用的符合幼儿审美及幼教功能的乐曲,甚至可以从现在普遍使用的幼儿教材中适当挑选。通过这些乐曲的训练,希望能使学生掌握多种风格的幼儿音乐曲目,熟悉现用的幼儿教材,这实际是将实践的因素提前引入到了教学中,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将会是大有裨益的。此外,由于我国各种版本的儿童歌曲绝大多数使用的都是简谱记谱法,因此培养学生简谱视奏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无论是钢琴基本演奏技能的培养还是钢琴乐曲的训练,最终都是为幼教实践做准备,掌握弹唱和即兴伴奏的技巧成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也是学生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应用性技能。因而弹唱和即兴伴奏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应该适当增加旋律分析、配置和声、伴奏音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趋势风格等方面的训练并相应的提高能力。在弹唱和伴奏曲目的选择上,应该考虑到多民族、世界性、典型性等因素,一些旋律性强、节奏特点明显、段落清晰、和声运用较为普遍、伴奏织体多样的作品就比较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习和掌握。

(五)在幼教实践中,由于幼儿个体差异较大,学生们会碰到不同性别和音域的孩子,要实现灵活运用钢琴展开教学,就必须根据不同孩子的音域特色来进行弹唱和伴奏。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同时注重移调的练习。在训练移调时可以经常在课堂中提问学生,使他们明确几种大小调分别有几个升降记号和升降在第几级音上,这种训练略显枯燥,但却是必须做到的基础性教学。

(六)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幼儿歌曲不但数量少、风格单一,而且大多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作品,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与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状况有着不小的距离,而新人新作却鲜有问世,传唱和产生良好的影响更是无从谈起。原因是现在的音乐创作者很少会关注幼儿歌曲这一领域,即便有所关注也因为幼儿歌曲特殊的受众而无法创作出适合幼儿特点的作品。其实这个问题值得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和学生思考,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无论从音乐技能还是对幼儿审美特点的熟识程度上来看,都是最适合的幼儿歌曲的编创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尝试着进行幼儿音乐的编创,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此来缓解幼儿音乐创作缺乏的现状。

此外,教材选择是许多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遇到的难题,因为好的教材对于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首先必须符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必须以基础性、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来指导教学。除了依靠一至两本专业音乐教材之外,还要选好、用好与主干教材相匹配的辅助教材,这有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与学生需求多花样之间的诸多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多为各校或教师自主选择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还缺乏规范、实用且得到实践检验和肯定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材。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们应该互相借鉴各自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不断总结经验,着眼于全国范围,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编创出一套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实际和学前教育学科特点的钢琴教材。

第三,运用多样灵活的钢琴教学形式,引导实践课程及早介入。

小组课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主要的钢琴教学形式。小组课虽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专门解决某一个学生的具体问题,但是它在讲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基本方法、解决初学阶段的共性问题时却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小组课的形式和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他人的一面镜子,使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不断提高,学会发现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小组授课虽有其节约课时和教学资源的优势,但是却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实行因材施教,然而在“一对一”授课形式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教师还是可以在小组课中融合个别指导的形式,发挥电钢琴交互式较强的集体教学优势,开展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从而深入观察和解决个别学生在演奏中存在的问题,在技术与艺术处理上有针对性地教学。

钢琴是一种表现的艺术,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最终将面对无数的孩子运用钢琴来展开教学。如何消除学生演奏的紧张、羞怯的心理,同时检验教与学的成果,定期举办小型的演奏会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形式。无论台上和台下的学生在互相观摩的过程中,都会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演奏上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除了演奏会之外,实践教学是学生更为全面地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一种形式。因而要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建立直接或间接的实践基地,亲入幼儿园观摩和实践。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介入幼儿园实践教学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如果可能在一年级就可以尽早介入,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步适应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氛围,同时尽早地认识到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尊重钢琴教学及演奏的特点,采用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第8篇

但幼儿舞蹈创编的实践性较强,加上教学课时较少,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向老师请教或通过电视录影进行模仿“制作”的阶段,自己却没有能力创编出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儿童律动或别具一格的舞蹈节目。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呢?我认为关键要在舞蹈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开展系统的实践活动。我是这样做的: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印象。这样的“印象”具有直接性、形象性和表面性的特点,往往能给人以“过目不忘”的强烈认识,所以说“创作源于生活”。

要想创编出一个优秀的幼儿舞蹈,我们要求学生必须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主动地去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实际动作水平,并通过跟孩子一起活动、游戏,了解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充满童真的舞蹈创编中去。如:在创编幼儿舞蹈《赶鸭》时,根据歌词意思,我设计了几个动作供学生参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创编动作与队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以小组为单位很认真地进行了编排。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动作虽然有点稚嫩,但却能在动作里表现出幼儿天真活泼的特点和鸭子摇摇摆摆的基本体态。我就是这样,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用舞蹈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体验幼儿生活,深入幼儿的心灵,从孩子们的喜闻乐见中、所想所做中取材,去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

同时,感性认识重在积累。所以幼儿舞创编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在一年级的基训课中就穿插幼儿舞的学习,给学生以初步的感性认识。我在教授把上、把下的各种组合时,都将儿童动作有意识地融合进去,并且贯穿基训课的始终。同时,我还积极启发学生平日多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情趣、游戏等等,让学生去观察幼儿,深入生活,加强感性认识,从而获得第一手的素材。

我相信:假如我们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尽可能的丰富,那么,学生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时,无异于为“渔”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水平提升到理性认识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所以幼儿舞蹈的创编,离不开幼儿舞创编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更好地进行创编。

教学中,由于舞蹈课的课时有限,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们上理论课、搞讲座、进行现场指导,使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指导作用。首先,我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幼儿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启迪幼儿真、善、美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必须要反映孩子们纯真、美好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幼儿舞创编者担负者陶冶新一代情操和性格的任务。其次,我会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幼儿舞创编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裁与音乐的选择;舞蹈动作的设计及所要遵循的规律;动作节奏的变化及同音乐变化的关系;舞蹈的结构;舞蹈队形的设计等。在传授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会请一两个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事先创编好的比较简单的幼儿舞。针对现场具体情况,我随即认真分析舞蹈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做合理修改,使学生直观地从正反两面去比较、理解和把握。最后,在将近结束时,我会放一些获奖的优秀幼儿舞蹈录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鉴赏,以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的认识水平都能较快地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掌握了必要的“渔”的技巧。

三、开展系统的实践活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终都得在实践中实现完美结合。舞蹈创编也一样,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充分的理性认识最终都要靠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得到提高。

在创编课上,我曾这样组织学生开展幼儿民族舞蹈的创编:首先,我让学生鉴赏一个具有蒙族风格的儿童舞蹈《我是草原小骑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随后,为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我向学生讲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自然概况,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的舞蹈要素――主要是通过腕、肩、骑马等动作来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趣;接着,理论联系实际,我组织学生马上学习蒙族舞蹈的手位、步法韵律组合,如“硬腕组合”、“肩组合”、“马步组合”等等。最后,我就安排任务:让学生分组创编幼儿民族舞蹈《小骑兵》。刚开始时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有的把舞蹈的组合动作东拼西凑,堆积起来,还有的让音乐歌词牵着走,为歌词配编动作,就象歌词的手势表演,丢掉了舞蹈的风格、节奏特点,有的成了无数动作的大拼盘,塞满音乐就算完成了创编……针对学生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我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并提出了加工改进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后,安排一定时间让每一组学生都进行全面表演,由教师进行讲评。分析: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是否有连续性和逻辑性;动作的设计是否与舞蹈音乐节奏及感情吻合;调度变化是否合理;舞蹈的开始和结束是否与舞蹈的构思一致;同时还要就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行讲评,使她们能够及时得到自己学习效果的反馈。

第9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善用已有理论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该专业学生缺乏学前教育研究的亲身经历。传统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偏重于传授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实践证明,如果教育者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把学前教育科研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改变并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情境,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前教育研究,学生的学前教育研究意识、研究热情、研究能力甚至专业素质就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以课题研究样例为参照,丰富学生科研直接经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和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两大部分。无论纵向的学前教育研究设计,还是横向的学前教育研究实施,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经验。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一经验。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直观感知,教师应结合学期备课为学生安排一些典型的学前教育研究样例。这些样例包括学前教育研究实施方案、学前教育研究报告等,还可以包括一些近年来学前教育改革创新的综合性案例。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结合备课设计使用有机搭配的三类样例,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的学前教育研究情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理论知识,边引导学生阅读样例,不仅能够直接充实学生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关注学前教育改革状况,追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良好习惯。

 

由于样例是一个研究设计或研究实施的整体,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中,实施样例教学的效果远优于教师的举例。只有在样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研究课题名称,什么是研究设计,什么是研究类型,什么是研究方法。

 

目前,许多教材也注重样例介绍,但教材上的样例始终需要授课教师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远为近,量学取材,灵活运用。为了提高样例的参照性,建议教师为学生布置样例时,针对每一章的内容,应至少安排两个不同类型方法运用的样例。每一样例都应完整体现该研究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初期,全班应使用统一的样例,待学生基本入门后可引导学生自己检索样例。

 

以随堂探究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技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的学前教育行为能力的养成。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技巧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散到每一堂课,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必然选择。

 

如结合学前教育研究理论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较为规范的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名称,然后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前教育理论及经验,自行选择一个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并准备课题论证;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示适合其学习参考的学前教育文献及其检索途径、方法,并安排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文献检索,完成书目登录、摘要、文献综述等检索工作;结合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理论的学习,教师督促学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自己选定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并进一步展开课题论证等等。选择并论证课题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些学生选择的课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随堂探究设计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进程,紧盯学生学前教育科研技能技巧养成这一目标,可以说,这样的练习触手可得。如“观察研究”章节中有许多观察记录表,教师从探究设计的角度,让学生完成填写并进行分析,空表格就会变成活教材,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设计,教学效果明显不同。

 

学生随堂探究设计学习,每一个环节持续1~2周,有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随堂任务,有的学生可能难以完成。如有的学生能够检索到相关文献,有的学生检索不到文献。检索到文献的学生可以考虑课题论证,检索不到文献的学生除了进一步检索文献外,就要求从选题的价值原则重新审查课题,以确定是进一步检索,还是重新选择课题。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起点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一方面,授课教师容易忽视或拔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高职生图书资料的检索使用意识和能力也不同于本科生,目前学生随堂探究设计这一学习方式被许多授课教师所忽视,直接导致《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显得枯燥。

 

以课外文献检索为动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科学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在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前教育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门具有实践基础的学科,才有可能真正促使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眼光考察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些事实或现象,特别是一些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实践;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方法分析评价周围幼儿园管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施;还可以用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的立场审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动态与举措。

 

本研究所指的文献检索可以分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两部分。《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可以丰富学生本学科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科研的兴趣爱好。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献检索,笔者把它叫做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这种检索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任务,但若从学前教育科研与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系出发来考虑,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更不应把它看成负担。只有学科的文献检索,而没有专业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肤浅与枯燥的状态;只有专业的文献检索,而没有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学生的学习又会处于盲目与混沌状态之中。拓展学生视野的文献检索是学前教育科研的肥沃土壤,《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文献检索是田间精耕细作,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学生既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又能形成发展保育教育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要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角度回顾学前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儿童事件” 、“幼儿故事” ;(2)结合文献检索理论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学前教育的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以及三次文献等,并加以交流;(3)结合观察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使用不同观察记录方法的文献,体会各种记录成果如何成为研究的素材;(4)结合实验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检索现当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与当前国家学前教育管理与改革的法律法规,等等。

 

拓展学生学前教育视野的文献检索,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领域选择课题,选择更典型的课题。这种文献检索贵在教师根据所授理论,或从理论延伸、或从方法使用、或从事业创新的视域为学生提供信息源,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益,保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以尊重幼儿为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前儿童的身高在90~110厘米左右,体重在13~18公斤左右,在传统文化中他们是“小孩儿”。而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他们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性正在形成中的人。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让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准确判断眼前儿童(个人或集体)身心发展水平及其表现,针对眼前儿童发展愿景,实施教育并评估教育效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更需要学生具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尊重学前儿童的道德情操。

 

应该说,陶冶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本身的特殊性,其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对教材中列举的许多样例进行具体探究操作,而且应有意识地对师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幼儿保育、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这些活动可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保证幼儿“跳一跳,摘桃子”地发展,帮助幼儿、幼儿教师及家长矫正幼儿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促进发展或问题解决的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选择课题、制定方案、搜集资料、撰写报告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能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幼儿的热爱与尊重。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深则爱之切”。《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有意引导学生接近幼儿,选择学前教育保育、教育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能够直接促进学生专业理想的形成与专业素质的提高。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情操,要求《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的教学要做到:(1)授课教师应坚持经常深入学生,做到师生经验共享;(2)重视实训教学,确保实训教学的开出率;(3)教会学生关注幼儿、亲近幼儿,学会与幼儿一起游戏;(4)对一些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系统强化训练、小单元训练、提前训练、提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