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02:32:21
导语:在课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复习课 课改 激励 展示
复习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使知识融会贯通。传统的复习课,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出一些典型例题讲解,亦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学生“自主复习”机会少,依赖性强,学习效率低下。而当前初中政治又是开卷考试,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只要“照搬”课本就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考试后发现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复习课更要改革。复习课改革正是课堂改革的延续和善后。课改后的复习课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复习,掌握复习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觉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复习课上,我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尝试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复习课。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前准备
1.提前布置,人人准备。
一般我提前一两天布置任务,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展示的内容,要求人人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这样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准备。实际上课前的准备就是一个自我查漏补缺的过程。有了充足的准备,课堂展示才会充分,才不会因仓促而流于形式。
2.提前列出复习纲要。
第一次尝试复习课改革时,应该给学生指明“方向”,也就是课堂上需要展示哪些内容。如果不列复习纲要,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漫无目的的复习既浪费时间,又降低复习效率。我给学生列出的复习纲要很简单:①知识网络。②重点知识。③谈体会。复习纲要在第一堂复习课时需列出,时间一长学生熟悉了复习“套路”后就不要再列出了。
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把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并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文明交往礼为先》这一节时,王晨同学构建了知识网络:
短短的34个字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本节重点知识,又搞清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当时我看到下面许多同学做起了笔记,看得出同学们很欣赏她构建的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部分就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哪?如何解决?可以举例子、讲故事、引用名言等,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效果。例如复习课上王琛同学在展示《交往讲艺术》强调要“学会倾听”时引用了狄斯里广为流传的名言:大自然赋予我们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这是否在暗示我们,上帝只希望我们讲出听到的一半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上帝希望的那样,多去倾听,这个世上也许会减少许多纷争。生动的名言让人记住了倾听的重要。同样他在展示“学会表达”时讲了一个幽默故事:有个人请客,看看约定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客人没来,心里很是着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喽!”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了几位客人,愈发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密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想让他们走的啊!”这个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样的复习既快乐又印象深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看到大家快乐的样子又多了一些自信。
谈收获环节其实就是起到“小结”的作用,用简单的话语概括出思想上的认识、感悟,以及今后如何做等。
二.课堂实践
1.每位学生展示内容以一小节(一个框题)为最佳。由于时间有限,也为了让更多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内容要少而精。以一小节内容来展示,不仅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还能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
2.以激励表扬为主。刚开始实行时,许多学生胆怯,不敢上台展示。这就需要老师多加鼓励。记得在151班上第一堂复习课时,我鼓励的话说了“一箩筐”,希望有人能主动上台,结果没有说动一个人。我只好“强迫”优秀学生郝新杰上台展示。他展示时有些扭扭捏捏、磕磕巴巴,表达也不是很准确,但为了鼓励后面的学生勇敢上台,我把他的小毛病都“忽略”了,抓住他的“亮点”大力表扬,夸他勇敢,像个真正的老师,勇于向同学们发问,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并带领同学们给他鼓掌。有了前边“榜样”的力量,后面的同学就不用“强迫”了,陆续争着上台展示了。
由于时间问题,每节课不可能人人上台展示,而对于在台下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也加以大力表扬,夸他们听课认真,回答正确。
3.台下学生“挑刺”补充。“挑刺”补充环节是我在实践中临时补充的一个环节。刚开始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无关紧要的小毛病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遇到一些“原则性”错误就不得不说了。要在过去我都会“亲自出马”纠错,那天一位学生展示完后,我灵机一动,对台下学生说:“你认为他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谁来给他挑挑刺呀?”结果许多学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并做了必要补充,还帮他纠正了一个错别字。增加了这个环节,我发现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4.展示采取“强迫”与“主动”相结合。对于一些一节课一次都没有主动发言及心不在焉的学生可以进行“强迫”法。课后同他们谈谈心,问问原因,问问他们有无做好准备,下节课主动上台怎么样。多关心多激励这些“不被关注”的学生,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无论展示前做的准备还是展示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而台上台下的交流展示更是一个相互探究提高的过程。这样的复习课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能力,更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A神魔啊杰
郑州市郑铁九小5年级3班 我的真名叫陈俊杰
课改,你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你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曾经让我们为之痴迷,为之倾倒。经过与你一年有余的相识相恋的历程和经过自己的冷静思考,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你表达:课改,爱你好难!
新课改的新理论先天不足!
新课改的新理念到底是什么?新在何处?也许是我太无知了,太浅薄了,我在研读各种课程文件、听取专家课改学术报告中也是没有感受出来,在各种是是而非的只言片语中,我感到无非 是杜威、加德纳、布鲁姆等一些外国人的构建主义、人本主义、合作学习等一些早已世人皆知的理论。对这些洋理论的照搬照抄,不经过消化,不经过吸收,不经过整合,拿来就用,好象只有他们几个专家看到过似的,讲起来头头是道,一脸的绝对真理。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伧促而就,用高理论、强理念来指导新课程,好象这些理论是他们在实践中检验过一样。新课程新理念不顾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顾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不顾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不顾我们自己的社会实际,这种拿来主义必将陷入更深的虚无主义,形式主义。
新课改的新理念一厢情愿!
对我们传统课程教学的尖锐批评和彻底的否定,是这个新课改新理念一厢情愿罢了。我们不否定传统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弊端(新课程的各种文件中早已明确了以前的东东是难偏旧繁难,很多东东是很过份的)。但是你新课改的新理念又是怎么样来处理这些关系的呢?这些专家又是用怎么样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把握这些关系的呢?到底哪些东东是难的?哪些东东是偏的?哪些东东是旧的呢?新课改中到底有没有难偏旧繁难的东东呢?在一线课改实验的教师眼中是很多的。我们知道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是不对,但是理想的评价方法制度在当今的中国又有多少可行性呢?我们知道过分强调知识,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是不对的。哪什么是合理的知识传授呢?哪怎么整合我们的学科呢?但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试问一下:现在的新课程中有没有难的?有没有偏的?有没有旧的?
新课改的新理念指代不明。
新课改对传统基础课程教育的尖锐批叛并彻底否定,那么如何合作?如何让学生探究?如何让学生自主?对这些问题为什么不提出一些更加切实而有效可行的方法措施来?而让我们瞎捉摸?不关注我们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轻视实践,低毁传统的优秀教学理念,不吸收,不继承,不消化,强制实行,把这种指代不明美其名日为新理念,用我们的可爱学生当作临床试验品。新课改的新理念指代不明,已引起了许多问题,当然现在都讲得很好听叫“困惑”。某些教师一反以往的教学,强调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想体现新课改新理念,结果课堂成了大杂烩,成了大拼盘,把数学课上成了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报告课,啼笑皆非,哭笑不得。君不见;现在一些教师似乎不愿也不敢讨论“训练”的问题了,表现在课堂上便是不论教学 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让学生小组讨论了,该训练的也不敢训练了,该讲也不讲了,往往生怕被别人冠以教学不新,理念不新的帽子。有时候,甚至离开课文进行所谓的“探究”,结果是有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却远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结果语文课上得很浮躁,长此下去,不出问题才怪了。
课改!没有你,我们为你而期盼!
课改!有了你!却爱你好难!
课改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我校新学期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课改教育理论学习,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学习内容: 1 、有关报刊杂志刊登的教改方面的理论、实践文章。 2 、专家讲座。 3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 三、学习方法: 1 、积极参加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在开学初安排好学习内容,并注意所学内容系统化。平时要注意留心有关报刊,做好必要的剪贴、摘录、复印等工作。要定期总结,加强学习理论的指导与检查,确保学习有实效。 2 、每次学习前,确立学习主题、学习篇目或具体的学习资料,组织学习后展开讨论研究。 3 、要利用课余时间自觉阅读教育方面的杂志、报刊,努力使学习课改方面理论成为每天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习时,要认真思考,大胆实践,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勤于总结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教科能力。 四、常规工作: 1 、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二次备课,每周四集体备课。 2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每位教师出两节研讨课。 3 、作业:以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为标准,内容科学合理,及时批改作业。 4 、学生评价:继续推行“记录袋式”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5 、家校联系:召开家长会,做好与家长沟通反馈工作
课改研究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几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物理课堂中,讲解光的性质时可以把彩虹为什么五颜六色引进来,讲运动学的时候可以把关于运动会的相关内容引进来,讲力学的时候可以把地球的一些引力引进来等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再进入教学。
四、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中去。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切实一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承担着怎么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云元不止是课堂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这就是新课程中的教师发展应关注的根本和核心。
五、新课程中的教学方法,趋于示范性、灵活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体验已有知识基础,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个每位教师可能都有所体会,你使用同样的教学流程在不同程度的班级,教学效果是明显不同的,有时自我感觉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学生没学到知识,老师的目标没为能有完成。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套用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边学习,边摸索,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加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化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关键词:农村新课改;问题;对策
没有广大农村课改的成功就没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况且,我国70%以上的学生在农村,扎实推进农村课改也是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如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农村课改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课改现存的问题
1.教育观念守旧
农村发展的滞后必然导致人们观念滞后,如根深蒂固的“以升学率论英雄”的观念、“望子成龙”的思想等,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新课改倡导的新理念发生碰撞。目前,农村教育主管部门、教科研机构中的部分领导对课改认识未真正到位,对一些重大或深层次问题重视不够。作为推行新课改的主体,农村学校领导及其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新课改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农村家长落后守旧的思想成了新课改的阻力,他们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无非就是让孩子通过上学跳出“农门”,因而他们仅仅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其他都无兴趣。
2.课改经费不足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不够,导致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农村学校无力添置课改所必需的教学设备、设施、资料信息等,教师的外出学习考察和培训更是无从谈起。
3.师资素能低微
(1)师资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即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偏多,中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少,青黄不接;学科结构失衡即教师中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少,尤其是外语、计算机和体、音、美师资奇缺;学历结构失衡即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特别是民转公教师极少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失衡即大多数农村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欠缺,其知识仅限于本学科或书本知识。
(2)教师专业素能参差不齐,不合格教师多。目前农村教师中还存在相当一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或临时代课教师,不少教师是民转公,基础差,底子薄,学习进修又不够,以致知识严重老化,缺少同化新课程的必要“知识链”,尤其是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差,从而给推进农村课改带来困难。
(3)教师负担重,压力大。农村教师大多为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常常是肩挑教学、家务、农活三副重担,而且还要应付一些毫无意义的重复性的形式化的检查评比,他们都在超负荷运转,以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和实践新课程。
(4)培训不到位,成效低。许多农村教师受经费等因素影响,接受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和比例少且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无法接受新信息,校本培训往往是杯水车薪。即使有幸参加培训,也因现在教师培训课程的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且脱离实践而使一些新课改专家的讲座很难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5)教研活动开展难。新课改要求建立新型“校本教研”制度和运行模式,但目前农村县级教科研机构人员不足,教研员年龄普遍偏大,对课改科研工作缺乏认识和实施经验,且习惯于传统的听课、检查、评优等,难以有效指导基层学校课改。正是由于缺乏科学家经常有效的指导以及对教师专业引领不到位,不少学校新课改教研氛围不浓,校内教研组织机构和教研活动大都流于形式。
4.课改环境缺欠
(1)办学条件差。大部分农村学校不仅校舍少而破旧,而且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挂图、音像资料和教学软件等也极其缺乏,尤其是多媒体设施等更是奇缺,办学条件的简陋及落后,给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2)人文环境恶劣。农村地域宽广,学校相对分散且规模参差不一,再加之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校际间交流少,又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的经常有效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力度小,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导致乡镇中心校学生爆满,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往返路程平均达7公里以上,这些无疑增加了课改难度;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教学形式多样化,但许多学校班额大、人数多,难以有效组织教学而严重影响新课改落实;因相当一部分家长成为城市“打工族”,致使“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必要的关爱和教育指导,最终导致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互动整合的设想难以实现;农村教师相对于城市教师接受新课改培训的内容和水平存在差距,农村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城市学生也相差甚远,从而影响新课改的成效;农村人文环境与新课标要求存在距离,新课标强调学生在主体地位及其实践活动,城市学生有机会参加社区各种有益活动而农村学生离校后则“不知所措”,无形中削弱了学校的教育力量。
(3)课程资源匮乏。各实验区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各出版部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的供应不足,教师对当地教学资源的无法开发利用,再加上校外课程资源不足,增加了教师挖掘开发课程资源的难度,致使课程资源匮乏而难以满足课改需求。而且,由于上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科学规范的规划指导,农村学校普遍重视国家课程,对校本课程了解、认识、研究不够,以致校本课程难以开发甚至于不开发,从而阻滞了农村学校课改的推进。另外,新课程编写的起点、教学要求、内容选择等都是以城市现实生活为背景并按城市学生设计的,课改教材起点高、城市化,不适应农村学校实际,农村师生较为生疏,如新课改数学教材中有互联网、证券知识等内容,而农村教师从未接触过,农村学生也不熟悉,很难理解。
(4)社会支持氛围淡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新课改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农村学校及其教师尽管也多形式、多渠道地向社会及家长进行了寻求支持的宣传,但都因政府的宣传不力而致社会、家庭对新课改关注不够,没有形成积极主动为新课改提供咨询和资源支持的社会氛围,学校课改只能是单边行动。
5.评价体系滞后
目前,农村学校功利主义严重,应试色彩浓厚,评价方式方法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是单一化的学习成绩评价,依然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唯一指标,特别是高考和中考成绩。评价方法仅仅集中于纸笔测试,致使教师的一切教学方式与手段都围绕着考试和分数展开,失去了原有的改革热情和创意等。而且,评价形式一刀切,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由于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机构目前对评价体系研究还不到位,只有笼统、模糊的理论框架,没有科学、可操作的具体规定,使农村学校面对新课改还难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而影响了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二、推进农村课改的思考
1.争取政府经费投入,改善农村课改条件
国家可以设立农村课改专项经费,也可从转移支付用于义务教育的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课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保障经费投入,所需各项经费应及时、足额划拨到位,以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为新课改实施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2.加大“智力扶持”力度,提升农村师资水平
要有计划地每年适当招收一些品学兼优的师范类毕业生补充进农村教师队伍,使其新陈代谢富有生机活力;应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促其树立课改新理念,并要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和压力;教育部门应多组织优秀教师下乡开展教研活动,传经送宝;建立并完善城市学校、高等院校和优质资源学校对口支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社会各界帮扶贫困地区学校的联谊制度,切实加强面向农村学校的助研、助训工作;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搞好教师培训,可积极推进校本研训制度,通过“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动,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在加强教师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学校校长培训的力度以及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社会各界可慷慨解囊赠送农村教师一些理论书籍,农村教师自己也要主动创造条件广泛阅读专家们的著作,用理论为课改导航。
3.突出农村特色,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
不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可以将教材分为城市版和农村版以切合农村实际。众所周知,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为新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资源,要广泛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根据本地区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积极参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农村教师要着眼“农”字并结合当地“三农”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4.加强课改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各宣传阵地的作用,加大课改宣传力度,广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与配合,为课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教科研部门都要面向农村到基层学校定点,教研员要与课改同行,与一线老师互动,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指导新课改,把农村课改不断引向深入。同时,教育内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工作,深入挖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课改创造条件以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5.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农村新课改
评价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验,也是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此,有关部门明确评价指标,紧贴农村师生实际,建立新的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对农村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导向作用。评价学校时,要淡化升学率,强化合格率,突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功力;评价教师时,要注重考评教师实践新课程、服务“三农”的理念及能力;考评学生时,不但要测评学生学业成绩,更要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技能。
一、课改的收获
1、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理念,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于是,曾在课堂中比较强势的我,努力改变在课堂中的主角身份。在生字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死记硬读,让孩子们在小黑板上书写难写或易错的字,在交流、汇报中记住字音,字形,且鼓励他们用自编的巧记方法来识字;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增添了如下环节:“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呢?”“令你最感动的部分在哪?”“你从中明白了什么?”等等;在练习题讲解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来当小老师讲解较为容易的题;此外,我采用多种奖励方法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写作业,背书,成绩进步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确高了不少,课堂变得活跃,热闹起来;孩子们背书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业也注意工整了;个别孩子的成绩有大幅度地提高了。
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一阶段的阅读数量作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带头捐书,和孩子们一起成立了小图书角。还选出了图书管理员,制定了管理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增长了一些课外见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鼓励摘抄优美词句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初涉课改的教师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 课改中凸显的问题
(一) 没有让学生彻底适应自己的主体地位
有一部分孩子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固定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因而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趋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
(二)语文素养还不够
我十分明白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懂得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却往往有心无力。反复思量,我的问题主要在于不能真正“放手”,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即老师说得太多,过于啰嗦。此外,在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过程中,我有时过于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只要学生开口说了,我都会给予鼓励。所以导致有的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来理解,提出的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耽误了教学时间。从而便会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情况。凡此种种说明,我的语文素养还不够,自身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
(三)学校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但在农村小学由于资金有限,本校又处于穷乡僻壤之中,既没有丰富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又没有开通网络。所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即使有两台计算机,学校一没网络,二也明令禁止学生使用。因此“电脑”,“上网”等词对这个山沟沟里的孩子们来说,完全是些陌生词。这些孩子从自己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中能找到什么呢?因此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那无疑是一句空话。我想利用网络增加教学信息量,给学生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也只能是“无米之炊”。
(四)教师之间缺少交流
由于本校师资力量缺乏,课改要求的集体编制导学案环节,根本就无法实行。因此,我们的课改缺少集体的交流﹑讨论。课改似乎只是一个人的事。
三、 课改的今后走向
1、把握好课堂讨论,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设计“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时,要明白有怎样的目的性: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想要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此外,面对孩子们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不能让孩子们“眉毛胡子一把抓” 。
2、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要建立在理解课文,品味课文语言之上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注意,抓重点语句来进行朗读训练。
3、写作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会注重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其次在平时说话中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再次对学生的习作要给予恰当的鼓励,不要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后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尤其是在每次游戏或活动之后,布置适当的小作文练笔。
实行课改后,我明白了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而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作者:郑红霞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不断进行着改革,新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改革中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首先,分数“指挥棒”的指向没有变。我们一直讲课程改革,一直提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改革了这么多年,究竟变了多少呢?没有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考试评价在起关键作用。没有好的学习成绩,孩子就不能进入重点初中读书;没有优异的成绩,不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习,没有优异的分数,大学的大门是不会向孩子敞开。所以,分数如此重要,我们课改推广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好,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再高,考试时考不出优异的成绩,什么都是白搭!
其次,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让教师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很多学校的校园墙壁上都写有这样的大字,很多学校的校长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教学成绩的好与坏,看什么?看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成绩不好,各项评优、评模的事与这个老师就无关!
第三,教师负担重,课改意识淡薄。以上两点是教师课改意识淡薄的原因,还有就是教师负担太重,没有课改的精力。我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对待工作也算是尽职尽责,但我真没有时间去认真学一学课改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去应用。也许你会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如果挤总会有的!”但我想请你看一看我的真实生活。我所在的学校平均一个班50个学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节课。上午的一节课下了,就开始批阅学生前一天晚上的作业(我们学校要求全批全改),这需要两节课的时间,然后还有学校安排的教研课(每周至少有两节),我得去听课,一方面我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向优秀教师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有检查,如果不去听课,要扣教研这方面的分数,这又是一节课,一中午就这样过完了。下午上完一节课,开始批阅孩子的写字作业、作文等,还要备好第二天要上的课,一个下午很紧张的就过去了。就这样,还有学校要检查的业务学习笔记没有写、法律学习笔记没有写、教师练字没有练、教学反思没有写。
【关键词】课改 困惑 课堂组织 词汇 语法 兴趣
2008年,我“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起初我有很多困惑,不知该如何应对,简单概括下有以下几点:
一、怎样转变教师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高中英语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展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年级组老师组织多次讨论,集体备课,力争做到少讲、精讲。但是有些老师习惯了以往的讲解模式,讲少了他们不放心,怕学生不会自主去发现问题,把握重难点,觉得会一而在,再而三地起到遗漏知识的推积作用,。老的教学模式很难改变,总觉得习惯了,心里更有数更踏实,从而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二、如何理清教材内容间的联系
新教材结构复杂,模块内部内容经常调整,尤其是有些语法知识比如说非谓语动词,在高一下学期早就开始了,但是不系统,全分开讲,不注重他们做各成分的联系与区别,怎样理清教材内容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衔接紧凑,是我们老师经常要考虑的问题,从而改变打破原有模式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
三、怎样处理大量的词汇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词汇量增大,有些甚至是以前大学六级的词汇。如何掌握好词汇,记牢和拓展它们的一次多义,突破词汇关,也是教学中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教材的词汇量大,内容有些并不是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兴趣不高,记不住,学不好,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在一节课的开始也许认真听讲,过了几分钟注意力就转移了。有些同学在开学时学习很认真,但过不了几天,就没兴趣了,放弃了。所以怎样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课改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找出对策,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积累,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从以下几方面抓起落实。
(一)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做到“老师导”,“学生演”,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导”,就是在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将以往的备课这一环节的备教案改为主要备导学案。然后学生根据导学案去预习、钻研教材,找出重要的知识点;一、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本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二、在语法方面,Reading的理解讲解中简单地介绍所涉及的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划起来多读甚至背诵培养语感。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三、坚持多用英语授课,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二)教材重组
对于我们发现教材内部内容联系不紧的情况,我们进行教材重组——将各单元的教材重新整理,重新排序,优化组合。
(三)进行学法指导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头痛的是记不住单词。虽然记忆单词有许多方法,但学生不一定就能有效地掌握,尤其是在他们的方法不科学的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到现在还在单词旁边注释中文来读。我们可以根据心理学中的记忆原理给学生加以指导,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短期记忆,什么是长期记忆,从而了解记忆规律。同时结合语音知识和语境去记忆。
1.高一年级开始重点解决音标及前后缀,让学生一看到字母就知道读音,看到音标就能大概写出可能地对应的字母,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单词的发音及拼写规律。
2.创设语境,多举例句造句,通过运用来记忆单词、短语,这样就更不容易混淆和遗忘。
课堂具体的组织操作,同时还得注意其他因素的作用及影响: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对稍落后的学生,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不管对错都要从各方面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即使是很错也要委婉地鼓励他让他意识到错误,面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听写不能出错,课后要多做提高题,要时刻记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课文前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平时我会找学生出来谈心,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还有最近所学知识的掌握度,难度等,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课改教会了我很多,我还要通过实践运用好这套教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吸纳其精髓。
【参考文献】
[1] 俞虹.《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转变》,文教资料.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的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已经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个人的生命发展,而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主要场所,如何把新课改理念真正渗透落实到课堂中,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推行课改进程中,必须把课堂教学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教师必须勇于探索,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一、务必明确一个根本目的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应当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年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
二、大力提倡两种课堂模式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现在仍然很有市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改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必须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提倡两种课堂模式;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
“填鸭式”的死读书,读死书已经成为过去。课改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提供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教师讲的不多,学生活动多,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交待了任务后,让学生自己谈,自己讨论。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没有各式各样繁重的家庭作业。教师只是当好顾问、参谋,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干预”。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三、力求做到“三多”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的行为,有可能会刺伤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三多”。
1、要求学生参与多。课堂上,我们教师只怕学生不理解,总是讲的很多。一节课45分钟,给学生活动时间能有10分钟就不错了。这种做法概括成一个字就是“灌”。这种观念必须打破,解决课堂教学容量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矛盾。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信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内课外活动。要相信有些知识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课内课外自学加以解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课堂才有充足的时间针对教学重难点展开活动。
2、赞扬学生进步多。成长需要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学生最需要老师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就能减少学生失败的灰心,增加学生成功的信心。看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应予赞扬。注意通过表扬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心,鼓励其不断进步。尤其成绩差点的同学,回答问题或上课表现不尽完美,甚至会经常出些错误。应尽量寻找其闪光点,捕捉进步之处,给予及时鼓励或巧妙地纠正错误。多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促成完善的结果的前提。
3、课堂上关注学生多。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说明了老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地关注全体学生。以往,教师的教主宰整个课堂,对学生缺乏研究,对于学生特点和深层情况的不明确制约着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关注,包含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遵守纪律情况,学习效果等各方面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到前排与后排一样关注,优等生与学困生一样关注。设计不同层次问题,采用不同方法分层次对待。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繁浩的工程,对于每个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将这一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2]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