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时间:2023-10-12 16:11:09

导语:在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采购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第1篇

一、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

自参加工作以来,为尽快适应会计工作岗位,我考入市电大金融会计班进行为期三年和学习,系统扎实地学习了金融、财务会计、财政、税务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又考入河南大学金融投资专业学习进修本科。通过学习,使我熟悉掌握了会计财务、支付结算、国库等专业知识,通晓《人民银行法》、《票据法》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会计财务制度,了解国内外会计工作现状、发展趋势和国际会计准则。任会计师期间,执笔起草了银行岗位职责、内控制度、业务操作规程、会计检查报告、整改措施、业务实施方案、业务系统需求书等30余份约25万字材料。工作期间,我撰写发表了《理论与实践》、〈〈金融会计》、“浅析帐户管理与信用信息相结合的模式与意义”《金融理论与实践》《跨世纪》“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多篇论文。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使自己的会计知识、工作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适应新形势的工作能力与日增强。

二、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力,切实防范和化解财务资金风险

(一)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入手,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担任会计财务科科长以来,严格贯彻执行上级行会计财务工作精神,组织全辖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执行各项财经法律、法规,不断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设。首先,从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着手,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抽调年轻人员充实到会计部门,优化会计队伍结构;利用会计人员年度继续教育、举办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律法规等各种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会计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严格要求,从财务凭证的要素,到财务账务处理、凭证装订等基础规范抓起,使全辖会计基础工作水平逐步得到规范和提高。

(二)强化内控建设,切实防范财务资金安全

我任会计财务科科长以来,始终把资金安全作为新形势下加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管理要求、财务审批程序、审批权限、日常费用的核算内容等进行规范;同时本着从严控制、规范管理、厉行节约的原则通过制订和完善财务核算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内部授权事项,促使财务资金报销流程制度化、规范化。结合辖区会计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机关财务费用支出管理补充办法》、《会计工作内控制度实施细则》及《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规范全辖的会计工作。通过建立会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事后监督情况通报制度等,强化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集中报账工作的指导,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财务费用集中报账制实施办法》,在辖内全面推行财务集中报账制度,准确核算各项费用支出,规范费用开支行为。实行财权、事权分离,建立和完善了费用审批程序,明确费用审批权限,严格控制费用开支,为确保财务制度的贯彻落实,建立层层把关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规范审批范围。在制度的约束下,消除了财务资金的风险隐患,确保财务资金安全。

(三)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为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辖内财务管理,修订各项内部管理办法,加强费用开支签报审批管理及合规性审查,调整和优化各项费用的支出结构。响应党委提出的“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号召,按照“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各项费用开支预算事先必须经过审批,大额开支必须经行长办公工集体研究,从而约束了费用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将人民银行“艰苦奋斗、勤俭建行”的财务工作方针落到实处。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一)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及时入账核算

担任会计财务科科长以来,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仅是会计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涉及到科技、后勤以及固定资产购置需求的各个部门,是一项需要全行动员的系统工程,会计财务部门作为固定资产综合管理部门,在做好固定资产价值核算、处置审批、信息反映等综合管理工作的同时,应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协调好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并将责任细化落实,突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规定,分类管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账簿相符。同时,加强完善资产入账管理制度操作,财务部门在付款时,要求财产管理部门及时对实物财产进行入库登记,会计部门登记账簿核算,确保账实相符。

(二)搞好清查工作,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完整

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规定,每年与内审部门配合财产管理部门进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编制报废、提前报废、盘盈、盘亏情况表,并向行长办公会提交清查报告,向上级行上报清查情况报告,并做好处置资产账务核算。

20**年,按照总行统一布置,组织全辖进行了一次全面固定资产清查。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分管会计财力部门、财产管理部门的副行长和纪律书记任副组长,会计、后勤、科技、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清查小组,并在会计财务部门设立了清查办公室,抽调20余名同志组成清查小组,制定了清查方案和清查计划。本次清查共调取清查登记簿记录1784条,核对实物1757件,登记工作底稿1757条,清查工作结束后,针对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报废等资产进行了处置;将未纳入账内核算的资产,无论资产来源,全部纳入账内核算;针对产权不清,无产权证资产,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办理产权手续,并在清查报告中积极向上级行反映,积极解决问题;针对清查中资产卡片不清、资产名称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积极进行改正。

通过每年清查工作和专项清查工作,确保了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加强和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由于管理规范,科室连续三年在上级行年度考评中获得固定资产管理先进集体。

三、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益

(一)完善采购制度,规范采购程序

为加强集中采购管理,先后制订了《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集中采购管理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集中采购操作规程》和《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集中采购评审人员库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加强对集中采购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从单位公开选聘了集中采购项目评审人员,规范了集中采购操作程序,规范了集中采购项目的评审工作,使集中采购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进一步提高了集中采购工作效率,提高了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廉政建设的发展。

(二)坚持“三公和效益”原则,集中采购的作用得到体现

近年来,我对集中采购工作加强管理,严格遵循“三公开”和效益的原则,坚持“阳光操作”,防止“暗箱操作”,防止了集中采购中腐败行为的发生。采购小组能够结合实际需求,对询价采购坚持货比三家,多方询价,在质量和价格之间进行平衡,集体确定供货厂商;对招标(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采购,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公开评标,评标结束后向管委会推荐成交供应商,由管委会确定中标人;对竞争性谈判采购,坚持多轮谈判,多次报价竞价,最后由谈判小组对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分别评分排序,向管委会推荐成交供应商,由管委会最终确定成交供应商。

(三)加大集中采购力度,提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益

第2篇

关键词:管道工程;管理体系;EPC承包模式;运行机制;常规模式

中图分类号:TE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29-02

EPC项目管理作为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管道工程管理及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管道工程管理中只是通过常规手段实施管控,依照管道工程内容形成管理制度,这种管理体系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道工程管理需求。而EPC项目管理模式可以从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及主持建设三方面实现管理细化,依照工程控制内容形成对应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管道工程管理体系发展的关键。

1 EPC承包管理模式的基础理论

常规模式中总承包商对管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设计,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控制。而在EPC承包管理模式中主要由三方共同完成,其投资方通过合同的方式完成对项目内容的整体把握,委托方依照合同内容及专业化项目管理规范对管道工程进度及质量实施对应控制,监理公司从合同内容出发实施对应工程监理。EPC承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内容,由业主完成各项工程控制,由PMT、PMC及EPC相互协调实施上述控制,通过EPC合同实现责任内容的明确。EPC承包管理模式实现了对业主管理到业主管理下专业管理公司负责的转变,形成了以专业管理公司为辅助环节的承包管理机制,对工程管理内容的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管理模式中,工程项目工作量能够大大减少,人员的工作效益可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已经成为工程管理优化的关键。与此同时,在该管理模式中项目工程部分风险能够从业主向承包商转移,项目风险能够得到本质上的控制,工程管理水平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2 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2.1 EPC承包管理模式组织内容

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模式中业主(即投资方)负责项目中的主体管理内容,完成管道工程项目的调查、筹资、融资及分析。该过程中业主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EPC中的项目系统管理进行细化,实现全过程高效控制及监督。监理公司要充分尊重业主意愿,要对EPC承包管理合同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由合同承包内容及专业监理知识出发形成对应监理结构,从而实现对承包商业务的分析及控制,实现管道工程管理效益的最大化。而EPC承包商要依照合同内容形成对应管道工程管理策略,从设计、采购、施工及分包商四方面出发进行对应规划设计,保证管理目标与投资效益目的一致性,提升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2.2 EPC承包管理模式运行控制

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设计、采购及施工衔接,设计管理控制,采购管理控制,施工管理控制四方面。在对该运行内容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人员要从上述四方面内容出发,对该内容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从根本上实现管道工程EPC承包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2.2.1 设计、采购及施工衔接:EPC承包管理模式对管道工程设计、采购及施工进行了对应衔接设置,可以将采购及施工内容全面融入到设计过程中,将PMT、PMC及EPC三者紧密融合,提升EPC承包运行机制的组织效益。该模式通过构建专业EPC衔接评价指标形成了全面的评价机制,由该评价数据对各项EPC承包运行交叉结构进行对应调整和设计,有效改善了专业及阶段的衔接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管道工程管理体系的实时交互质量。

2.2.2 设计管理控制:EPC承包管理模式中对管道工程设计进行了全面细化,依照专业化设计体制形成了对应设计结构。当前许多承包公司都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管道工程设计部,可以由该部门自主完成EPC承包设计任务,其整体工作效益大大提升。在该运行机制中设计部依照合同内容实施对应管道工程设计,形成初步设计图纸。与此同时,设计部还要依照承包运行体系衔接状况实施对应设计和调整,形成对应分包商管理结构,保证EPC承包运行机制顺利完成。

2.2.3 采购管理控制:EPC承包管理模式中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采购设计及制造控制两方面实现。该模式中的采购管理可以通过采购设备、采购材料等的分析对采购效益进行把握,降低EPC承包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浪费。EPC承包采购管理主要包括采买、催交和检验三部分,其核心为采购物质的成本分析及控制。

2.2.4 施工管理控制:EPC承包管理模式施工管理控制时要对其施工内容进行对应分析,要观察工程内容能否在要求工期内完成,从而保证管道工程准时交付。该管理模式将工程施工效益、施工项目和施工周期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化的周期控制体系,对管道工程控制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EPC承包管理模式中对总承包商和分承包商关系进行了对应处理,依照该关系实施施工承包控制,其关键环节把握好效益将大幅提升。

3 管道工程EPC承包运行机制的运用分析

EPC承包合同模式是当前我国管道工程EPC承包运行的核心,主要在地方燃气集团中运用。在上述集团企业中业主与总承包商先签订EPC承包管理合同,总承包商承包后对各项承包内容进行划分,依照划分内容工程要求及工程内容对各项分承包商进行选取,形成对应的EPC承包合同体系,其具体模式见图1:

图1 EPC承包合同体系具体模式

EPC总承包模式中承包公司依照管道工程状况实施对应分包设计控制,依照分包体系完成项目建设,形成PMT、PMC及EPC三者间工作的交叉,将项目系统有效对接起来。在该管道工程管理模式下,地方燃气集团对工程的控制效益明显提升。集团借助PMC组织,与PMC构建良好合作关系,通过PMC充分完成管道工程监督及决策控制,形成了间接的管理决策体系,大大提升了管道工程系统控制质量。随着管道工程EPC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石油集团也开始应用该EPC总承包项目合同模式,开始对汽油管道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依照该可能性及管道环境形成对应运行管理机制,实现理论内容与实际内容的统一。虽然EPC总承包运行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管道工程控制效益,但由于地方工程EPC承包运行系统内容较为复杂,承包商体系较为庞大,其总合同价格估算结果准确性并不理想。这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投资多元化造成的招标权限问题,造成招标合同风险上升。

4 结语

基于EPC承包运行机制的管道工程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升管道工程的控制效益,还可以改善管道工程的风险质量。在该体系构建时,人员要对EPC承包运行机制进行全面把握,要依照EPC承包运行机制内容对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完善,形成对应控制结构。人员要对EPC总承包模式进行细化,依照工程状况进行对应调整,从而保证控制内容与工程需求的一致性,从本质上加快管道工程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蔡琪锋.石油化工项目管理EPC承包模式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2.

[2] 成焕佳.石油长输管道工程项目PMC管理模式应用的风险评价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

[3] 池洪建.我国油气长输管道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探讨

[J].国际石油经济,2012,(11).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商品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merchandising curriculum, study significanc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and ordering, design of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of optimiza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rchandising; discuss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物流专业人才成为国内紧缺的专业人才之一,很多高校建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热门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中难免存在很多问题。做好物流,充分了解物流的作业对象是重要的基础,而针对物流作业对象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薄弱。李志英[1]对75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调研发现仅约32%开设《商品学》及《货物学》、《货品养护》等同类课程。《商品学》是一门传统而成熟的课程,部分高职院校将其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但由于《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不完全等同于物流的作业对象,物流专业教学中结合专业及区域经济的需要对课程内容作了删减。但受师资、教学条件、区域经济、专业的针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该课程仍存在很多问题[2]和争议[1]。为更好地满足物流专业的培养需求,探讨该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物流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商品学》课程的学习意义

《商品学》研究的内容远远超出物流专业的需要,但其以商品质量为中心,重点研究商品的质量、管理及养护等,能充分满足物流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丰富的《商品学》知识对专业核心课程起重要的支撑作用,并有助于将来的岗位迁移及指导日常生活。

1.1 对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商品学揭示商品质量的变化规律,为商品保质保量的流通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商品知识,增强了商品品种、质量和养护意识,并培养相关的商品管理及养护方法,为后续课程特别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1.2 指导日常生活并有利于职业岗位迁移

市场经济下,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商品。丰富的商品学基础知识,有利于鉴别商品质量的优劣、科学的选择商品、合理的指导消费、正确使用与养护商品,为适应更广泛的岗位如营销、采购、贸易等打下基础。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不能紧密联系专业需求,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

商品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又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相互交叉渗透,内容繁杂而广泛。教师单方面强调内容的系统、完整性,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内容多而广、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学生看不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2.2 教学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

受教学条件、学生的配合程度、教师的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授课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充分体现商品学知识的实用性及实践性,教学中很难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常意图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及课后的进一步复习和掌握,但往往收效甚微,学生只是疲于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 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序化

课程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在专业教学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取决于课程内容的合理选取及序化(见图1)。

3.1 以“必需、实用”为原则

商品品种繁多,《商品学》研究商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及其管理活动,内容以自然科学为主并涉及多门学科。在教学中只有紧密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并结合课时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选取学生能学会、将来用得上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3.2 采用倒推法,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序化

基于商品流通管理流程,选取紧密联系专业的两个必经环节:采购和储运。分析不同环节的岗位能力需求并依据选择序化课程内容。

4 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训练的目的,教学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体现模块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理实一体,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1 紧密联系生活及区域经济特色

《商品学》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物品的一些常识紧密联系。教学中尽可能选择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商品品种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特色进行知识拓展。在多次教学中发现,牛奶是学生常用且了解较多的商品。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设计选用有一定知名度的伊利牛奶作为载体,将理论知识围绕伊利牛奶展开,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生活化,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实训模块给学生充分的空间,结合自己的兴趣、区域经济特色选取商品品种进行深入的学习,为就业打基础。

4.2 模块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理实一体

教学内容共设计2个模块、2个项目、8个任务(如表1所示)。

基础理论模块7个任务:任务1是综合性调研项目,通过此任务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商品的多样性并总结出区域经济下企业经营商品的特点,为拓展实训模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就业需要选择商品品种奠定基础,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商品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任务2到任务7共6个任务以项目“伊利牛奶的流通管理”为载体,以解决牛奶的采购、储运等流通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为每一环节量身设计典型的可操作性的项目任务,提高学习内容的逻辑性,突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从而调动学生具体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实训模块1个任务:任务8,是综合拓展实训性任务,是商品分类基础上商品学知识的拓展;商品学内容繁杂,课程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就业需要选择商品,并参照项目――收集自己选择的商品相关知识,力争比较全面地了解并学以致用。

4.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灵活运用多媒体、实物、调查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案例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1 多媒体、实物、调查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商品,我们身边就有丰富的《商品学》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调查等多种手段,充分挖掘身边的案例、实物、网络及各类媒体等各种资源,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4.3.2 案例、小组讨论、任务驱动、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充分利用《商品学》课程紧密联系生活这一优势,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寻找案例,使学生能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对理论进行提炼和总结。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挑战性和兴趣。

5 考核评价方法的优化

考核评价是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好的评价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法的优化改革一直是各位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多主体参与、过程考核、等级制等多种方法在不断探索中被应用到各门课程的考核中。但受课程性质、教学条件,特别是操作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到可以复制的教学评价方法。《商品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基础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求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考核评价中坚持“严格的期末闭卷+灵活的平时计分”的方法进行(见图2)。通过闭卷考试驱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过程中的灵活计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真正做到以评促学。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改革应紧密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物流人才。根据有关物流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层次的不同,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分为四种类型:理论研究型、管理决策型、管理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1]。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应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其中基础能力是指学生在本科教育中对于物流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对物流相关设备及系统的规划、设计、操作、开发等实际能力;专业素质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所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因此,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基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系统结构。根据调研及分析,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1.1 基础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2]。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程类基础等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与经济、市场商务类、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第三年主要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运作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国际物流、采购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运输组织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第四年主要学习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物流经济地理、物流设施与设备、质量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方案设计与应用、物流金融、绿色物流等。

 

1.2 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学生还要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第一学年,有基础课程的课程实验;第二学年,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验及认识实习,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供应链系统模拟实验等;第三、四学年,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验,包括: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ERP系统模拟实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及相关学科竞赛等。参加科技竞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度,激发创新能力。

 

1.3 专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管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学习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3]。物流学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跨学科的特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经济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学校背景的一些“特殊”课程,如港口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数据库和计算机应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训、生产实习等,通过专业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2 完善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来构建,要根据物流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结构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方面,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专业性强,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教材。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把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分析讨论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习企业经营思维,巩固专业知识,激发想象力;安排校外实习时,组织学生到有关物流企业、商业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等进行参观、访谈或短期实习,让学生对物流管理有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2.3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符合物流管理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必要的课外知识,培养综合型物流人才。

 

3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卓越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从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第5篇

1物流金融课程的特点

随着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包含物流金融课程。物流金融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由多门学科交叉而成,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首先,物流金融将物流、金融两个服务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同时,也是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新型业务的操作在学科上需要物流与金融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既要熟知物流理论和具体操作流程,又必须掌握金融方面的融资理论与流程步骤。其次,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而智慧物流的应用将利于该业务的发展并降低其风险,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课程方面需与信息学科交叉。第三,物流金融业务涉及银行、物流企业、融资企业等各方利益,各方之间会签订俩俩合作协议,以明确各自职责,实现风险划分、权责统一,在该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物流企业在其中发挥了第三方中介的作用,承担着对货物实施监管,核实货物真假、出入库记录、安全保证等责任。这就决定了物流金融课程具有与法律、保险等学科交叉的特点。最后,在国民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的氛围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物流也越来越重视绿色环节,注重可持续发展,以此催生了绿色物流金融业务,这就要求教师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更新优化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

2物流金融课程建设过程

2.1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课程从物流金融定义、特点及核心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不同的物流金融模式下的涉及方及其流程,引入信息化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意义等交叉学科知识,介绍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并用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基于交叉学科的物流金融业务在企业的作用、流程过程、风险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基础业务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管理能力。课程目标如下:

2.1.1知识教学目标物流金融人才,一方面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职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的分析方法,操作与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即运输、仓储、配送、商品分拣等环节的信息系统,具备供应链管理等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还需具备物流金融学所涉及的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如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物联网、信息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目标有:①理解物流金融业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掌握物流金融的概念及涉及方;②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操作流程;③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④了解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等相关知识,理解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性;⑤了解风险控制、信息化在物流金融业务流程中的作用。

2.1.2能力培养目标物流金融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全局控制能力、沟通能力以外,同时还须具备专业化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能力,如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会分析、初步设计、实施物流金融理财方案,具有物流金融信息处理与系统操作优化的能力,具有资源优化配置、供应链金融整合优化的能力等。能力培养的目标有:①掌握信息化下物流金融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②能设计、组织实施和优化物流金融作业任务。③掌握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2.2课程建设内容物流金融是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如前所述,它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物流、信息、贸易、金融、保险、法律、环境等学科知识。所以物流金融课程的前期课程一般需要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前者有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法、保险学等,后者包含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物流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保险等。基于学科交叉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2.2.1物流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金融概念的界定,主要从其内涵、外延、特征及其功能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绿色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意义,物流金融的创新与趋势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掌握物流金融的概念、流程、参与主体及各环节的要点,了解物流信息化、绿色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的新趋向。

2.2.2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总体来讲,含物流结算模式和物流融资模式两大类,前者比如有代收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与承兑汇票业务等,后者有融通仓、海陆仓与物流授信等。在模式运作的流程中,结合信息化、绿色物流的作用,深入了解物流金融架构,如RFID、物联网、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流程和管理系统构架的影响。

2.2.3物流金融风险与监管物流金融行业风险种类各异,主要来源于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风险、商业银行风险和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等,利用案例分析探讨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处理与管理效果评估。了解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在仓储、安全监督、运输等节点实施智慧物流,来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2.2.4物流银行与物流保险物流银行是物流金融的一种重要模式和发展方向,国外物流银行发展得较为成熟,所以一方面介绍国外物流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启示,另一方面分析国内物流银行实践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探讨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掌握如何利用信息化,通过服务创新、提供增值服务,强化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关系。基于物流金融视角,探讨物流保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地位及其对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作用。

2.2.5应用案例利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以来发生的实际案例,了解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业务的发展方向,并熟悉中外运、中储物流等物流金融方案,及信息化背景下物流金融的解决方案。

3结论

第6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项目管理;企业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57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95- 02

1 前 言

近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提速,多家国企明确了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改革路线图,但如何在保持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有效推进企业健康发展是所有国有企业改革路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无疑,优化项目管理办法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促进手段。

在当今时代,大家对项目管理已不陌生,从广义的项目定义来讲,项目作为一种唯一性和独特性的社会活动而普遍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各类活动中,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现有的各种物质文化成果最初都是通过项目的方式实现的,因为现有各种运营所依靠的设施与条件最初都是靠项目活动建设或开发的,所以项目管理无时无刻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直到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将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送上月球,项目管理才逐渐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走进大众视野,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并产生广泛的认知度。

2 管理要素分析

传统意义的项目管理定义是指组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特定的目标,以此帮助组织提高计划、实施和控制各种活动的能力,同时也为组织提供合理使用自身人员和资源的方法;在管理方法上由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计划管理这九大管理因素构成(图1)。

以往国有企业在项目管理中偏重于计划管理(目标分解)、质量、时间、风险,但随着改革大潮的来临,国有企业的项目管理就要在原有的基础管理框架上加强如下几点:①计划管理。计划管理就是将项目目标进行逐级分解,在计划的时间节点上,对项目分解为逐个小目标,各个小目标都要有相应的计划安排,细化时间及质量要素,采用全体系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模式,确定里程碑,进行全程控制,以达到总目标的要求。②成本管理。在严格遵守质量和时间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开展成本管理,分析过程风险,采取措施以保证相关费用满足目标的要求。成本的管理是实现项目目标的基本要素,是国有企业体现社会责任前提下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除了囊括了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以外,还应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①创新。国有企业开展项目最大的价值体现就是创新,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其中创新可分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既包括发现、发明所获得的成果,又包括这些成果的应用的推广。项目的管理创新一方面是探索一种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有效的管理组织方式。另一方面,也包含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灵活的反应机制,使项目在复杂的系统运行中达到最佳的效果。② 知识成果。项目管理过程结束后形成的成果是指对项目所拥有的和所涉及到的资源或创造性资源,进行识别、定义与评价,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的对其他项目起到支撑作用。项目的成果最终归纳为知识成果,国有企业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其项目成果是知识成果密集群体,项目开发能力的提高,技能的提升,管理理念的变革,管理能力的创新都属于知识成果的范畴。③成果转化。国有企业承担的项目有别于以基础理论突破为主的基础科学研究,是以应用为主,项目本身是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众多创造性项目成果是否能用于生产中,是否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是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改革新时期国有企业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首要任务。

3 风险控制

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有可预见的也有不可预见的,它贯穿整个项目始终,存在于项目实施中的每个环节,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影响着项目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自项目开始对不同阶段及项目管理全要素开展风险量化分析,用于项目风险的预测和决策。

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项目风险管理流程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一般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三个部分。①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为了确定风险源。通过项目管理过程的分析,造成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标范围重复;二是验收评价体系不完整;三是环境变化;四是未能实现有效沟通,根据以上可预见的项目风险特点的分析,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组织可行性分析及专家论证;完善项目目标及分解目标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相关领域的情报跟踪;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等。②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识别风险事件并预测其对项目的影响。现阶段项目的风险评估主要是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并将其模糊量化,这种量化主要是判断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指数或权重。③风险对策。风险对策所关心的是风险事件的应对策略,这种应对策略是以项目的目标成功实现作为前提的,要遵循“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这四条基本原则,建立风险对策预案。

第7篇

关键词:密封件行业 核心竞争力 存在问题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72-02

一、引言

(一)机械密封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机械密封行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普通机械密封领域的技术及产品日趋成熟,大部分用领域已能替代进口产品,性能接近国外产品,但高端产品还处于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仅有少数具备一定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能力的国内企业如四川日机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丹东克隆等,发挥本土优势和服务优势,在高端市场同国外企业竞争。在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低端产品市场中的众多企业竞争激烈,其利润率较低。未来行业竞争将从主要以产品价格竞争逐渐进入产品研发、关键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二)核心竞争力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总的说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必然会围绕着以下四个特征来展开,这四个特征也是识别某项因素是否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1.价值性(Valuable)。价值=收益/成本,即企业获取并持续拥有这项因素的收益与成本之比必须大于1,否则企业得不偿失。收益成本之比越高,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也就越高。因此“价值”标准位列四个标准之首。

2.独特性(Unique)。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是解释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

3.难模仿性(Inimitable)。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模仿,至少在短期内难以模仿。

4.组织化(Organized)。核心竞争力不是组织拥有的某一单一要素、资源或者技术,而是多种能力相互整合而形成的组织化的系统能力。任何一项要素要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除了要具备前面的几个特征之外,还必须深度融入到企业的组织之中,通过与其它要素的系统整合来发挥作用。

二、密封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及存在问题

尽管近年来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机械密封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高端产品领域,几乎被美、日、德等强国所垄断。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本行业投入少、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等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内的密封件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造成的。根据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密封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发创新能力

密封件企业不仅要面临国内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也要面临国外高端市场的竞争,因此唯有在国家致力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际,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我国密封件企业研发创新能力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较少,全行业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力度弱,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尚不完整。多数企业产品技术源于仿制,缺乏创新。目前国产的多数产品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国外技术的产品,许多产品的性能指标已不能满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主机发展的需求,大部分高端产品过度依赖国外进口,自主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二)成本控制能力

“价值”标准位列四个标准之首,而价值=收益/成本,在激烈竞争形势下,密封件企业要想取得超额的收益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就将是竞争中能否胜出的关键。

目前很多密封件行业都上了ERP系统,但是由于ERP系统的实施并不是很完善,企业在很多情况下一味追求所谓的“零库存”,这对采购部门的工作造成了误导,导致其在采购实践上往往为了降低库存而降低库存,而忽视了成本问题。

同时,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不强,只注重原材料的成本控制,忽视间接费用的控制,也是我国密封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质量保证能力

质量是企业生存之道,对于密封件企业更是如此。核心竞争力的其中两个标准是独特性和难模仿性,质量是体现这两个标准的重要方面。日本的密封件产品之所以在国际竞争中能取得优势,除了具有领先的技术外,良好的质量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我国密封元件技术水平受原材料、配套件和关键工艺的制约,导致了产品内在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精度、性能、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关键工艺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推广应用,如柔性加工、仿真技术、虚拟技术等。同时我国的密封件企业往往只注重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并没有将此延伸到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导致顾此失彼,由于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功亏一篑。

三、密封件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加强成本控制能力,提升产品价值

1.加强采购管理环节。要着力加强采购部门的人员配置,以精益生产先进理论为指导,把现代企业的采购管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努力降低原材料涨价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并通过降低库存来减少资金占用和管理成本。

2.控制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在加强采购成本控制的同时,也应采取措施,减少制造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进行全方位成本控制。首先,公司财务部门和工艺部门可以一起制定比较合理的消耗定额,并使绝大部分制造费用的发生控制在定额之内,实行工厂到车间,再到班组和个人的层层考核,落实责任;其次,公司也可以通过精益生产的实施,达到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减少半成品和成品库存等目的,从而降低制造费用;第三,对各部门实行严格的定员管理,根据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计算定员数量,对各部门需要增加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批,达到严格控制费用的目的;第四,制定完善的工时定额标准,控制产品的工时消耗,通过降低工时消耗降低人工费用;第五,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降低资金的占用。

3.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经济指标,它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工作实绩。要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仅靠领导的成本意识是不够的,而必须充分调动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关心成本、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应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认识成本控制的意义,参与成本控制。只有全体员工都树立了全过程成本控制意识,并且灌输到各自的行动之中,全面成本控制才会有成效。

(二)完善质量管理,提升a品竞争力

1.明确质量管理工作对公司战略的重要性。以汽车密封件行业为例,汽车厂家相对于一般的农机、摩托车等客户更看重产品的质量,也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但前提是你的产品质量要过关。因此,抓好质量管理工作是公司实施产品竞争战略的需要,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公司的产品竞争战略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公司管理者在各种场合要灌输这种概念,把公司产品竞争战略和质量管理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质量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

2.加强相关部门的配合,真正把客户需求作为关注焦点。客户的需求决定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策略,重视客户的需求是推动质量体系建立和持续改善的原动力。密封件产品的客户主要是工业客户,而且客户需求的不只是单纯的密封件产品,还需要生产厂家提供装机指导和其它技术支持,因此与客户接触的不仅是公司的市场人员,技术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都会与客户发生业务关系。这三类人的工作应该互相配合,共同满足客户需求,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

3.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原材料和外协产品的质量对公司产品质量影响很大。一些密封件企业由于生产能力不足,部分产品需要外协,公司产品所需要的骨架、弹簧等配件也需要从外购买。为密封件公司供货的可能是周边的一些民营企业,而此类企业往往在质量管理上存在众多不完善之处,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把这些供应商的管理纳入到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对密封件公司提高质量管理工作很有必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降低了产品安全风险,防止缺陷产品的产生,提高了顾客满意度。

(三)提高产品设计能力,以创新求发展

1.针对重点市场和客户进行产品设计,提升公司的产品档次,优化公司的产品结构。密封件适用于很多领域,往往密封件公司也是同时生产多种密封件产品,因此要加强每一样密封件产品分析,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设计力度,提升产品的档次和优化产品的组织结构。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公司抓住某一产业高速增长的机会,摆脱与民营企业在低端产品市场竞争的不利局面,也有利于公司在与某些大企业集团进行业务往来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把握客户需求,同时积累技术实力,为以后进入高端产品市场做好准备。在具体进行产品设计时,可考虑进行部门细分,专门对设计人员的薪酬激励体系进行完善,从管理措施上保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另外也可考虑针对重点客户设立产品经理,专门负责对这些客户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支持,利于准确把握客户需求,随时解决客户问题。

2.提高产品设计水平,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对产品结构外观的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对客户的具体要求和产品的使用情况清楚了解,然后利用设计软件来设计产品结构和编制产品模具加工程序;材料配方的设计则是根据产品需要达到的性能来合理设计产品配方,进行试验验证后投入生产;生产工艺则是负责实现产品设计和材料设计的功能。一些公司产品设计人员基本上能做到及时、主动地与客户沟通,了解客户具体需求,而对生产环节的支持却明显不足,导致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脱节,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议技术部门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除了重视客户需求以外,还要加强对生产的技术服务工作,使产品的设计质量在制造环节得以很好地实现,降低质量成本。

参考文献:

[1] 崔功明.K密封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 张建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55-59

第8篇

[关键词]供需结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45-03

一、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人才需求也快速增加。

目前,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设置渐趋完善,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就福建省来说,目前福州大学、华大、集美等本科院校均设有本科物流专业,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高专、中职等院校则更多。但这些院校设置的物流专业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方面,企业与社会大量缺乏物流高级人才;另一方面,拥有物流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很乐观。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对社会物流行业发展和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合理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物流管理人才。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和建设,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而带来对物流人才巨大需求。从福建省物流交易网上的人才招聘情况来看,物流人才也是供不应求。如宏捷物流集团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苏宁电器是连锁经营企业,其物流是自营的,每个配送中心都急需物流人员。虽然物流企业每年都在各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但他们很多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毕业生进公司后,先经物流专家专门培训后方可上岗。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就业近几年表现较好,但也应看到,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物流企业需要既懂物流实际操作,又了解物流行业基本知识和情况,最好具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才。

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心态不好。一些毕业生仍将自己定位在国家干部这一陈旧观念上,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而企业对大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更注重的是其工作能力。如福耀玻璃所招的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至少下工厂基层锻炼三个月,这吓跑了一部分求职大学生。

2.综合素质不高。大部分物流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自我学习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此外,大学生有一定理论功底,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就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事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3.缺乏诚信。多数物流企业反映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合同期间觉得太累、太苦、没前途就单方面跳槽;不能静心工作,给企业带来很大困扰,也给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4.职业技能不足。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也不够,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的培养。现有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相关行业工作;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社会就业人员。这种状况最终造成很多毕业生捧着毕业书证却找不到工作。

(二)学校原因

高职院校教育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难以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情况调查

(一)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因为大二的学生学过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大三的学生学过了所有的专业课,所以选择对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调查问卷加以分析。

大二与大三学生对专业课设置的意见基本类同,普遍认为最实用的三门专业课的依次为:仓储配送管理(22.3%)、物流成本管理(11.7%)和运输管理(10.6%);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和国际物流与货代实务以9.6%的比例并列第四位;营销管理实务系统和物流设施与设备并列第五位;其他专业课的比例相差不大。

学生希望增设的专业课包括: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报关报检、货代、物流系统工程、物流企业运作实践等。

三、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加快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完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剔除陈旧、重复的教学内容,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知识成果。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的教学大纲不仅保证了教学的基本规范,同时使近年来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及时得到巩固。

2.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统一安排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实现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高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实施精品战略,促进主干课程的建设与当前的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相结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已于2009年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立项,并经验收通过;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也在2010年院级精品课程立项,已经验收通过;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于2011年申请院级精品课程立项,其他如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成本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正在往精品课程的方向前进。

(二)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校园网教学等;在实践中,教师针对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在操作实训时精讲多练;在理论教学时,注重最新信息的传输和思维引导。具体措施如下:

1.导入任务教学法。引入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并要求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可采取奖励措施,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或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或提出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都会给整个小组加奖励分,并且经常公布小组得分排行榜,从而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积极性。

2.以赛促学促教。物流专业每年有两大赛项:一个是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大赛。学生不仅能够将平常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化地应用到实训与比赛中,并且通过实训与比赛来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物流业的核心环节——储配作业不同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通过这类技能的实训与比赛展示学生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另一个是物流管理沙盘大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物流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仓储与库存管理能力、客户服务与订单处理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与物流成本控制能力等;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及整体运营的全局观、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战略分析规划能力与决策能力。在辅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带队出去比赛也加强了校际交流,扩大了视野。

3.完善教学设施,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应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改进教学手段,特别注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音像视听教学、模拟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较成熟专业(如电子商务)相关电子设施,现在已购买的物流软件和硬件在提高学生物流综合实践能力方面会发挥较大作用,并适当增添物流专业相关软硬件,在图书馆中增加物流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源。

(三)完善实践与实训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应注重“走出去,请进来”,校企合作,校企互动,在合作和互动中寻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机会和突破口。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实习机制,落实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基本原则;强化专业知识和能力学习,培养学生敬专业精神;体认教学实习内涵;拓展公共关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实习、实训既提供单项技能训练,也提供综合技术实践训练,如基本技能训练、高新技术训练、初步的项目训练等。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其中,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保持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1.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目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拥有模拟实验室2个:(1)物流软件实训室,拥有第三方物流软件、国际货代软件、运输管理软件、ERP供应链软件。(2)仓储配送实训室,该实训室软硬件配合使用,模拟仓储配送的实践情境。

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与多类型的物流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并根据企业对客户、内部职工培训的自身需要,校企共同建设培养基地;引入企业最新设备并建立更新机制,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确立组织保障——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正在完善仓储配送实训室的建设和筹划建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技术研发中心,预期达到以下效果: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专业设备进行增设和改造,从而形成一个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软硬件配套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体系,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开发的需要。

第9篇

[关键词] PBL模式;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4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96- 02

随着“教育兴国”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大众教育面临的是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时也必须要在对人才市场做出准确分析和预测后才能达到相对合理,对于经济管理类高职院校来说,除了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专门技术与方法,能在所学方向从事具体工作,还需要使学生对于企业的管理有足够的认知。“企业管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设的一门课程。讲好一门课,要求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且需要将这些理解转化为适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理论知识结构采用建构的方式导入学生的感性思维知识体系中。同时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中,解决课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笔者尝试了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一直具有广泛而积极的影响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并且针对几届的教学对象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获得了一些心得,愿与同道共享。

1 PBL概述

“基于问题的学习”一般是指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一些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其正式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种让学生面对情景性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去试图找到有意义的解答的教学策略”[1]。同时,PBL也是与当前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一种教学模式。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以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工程教育、商科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

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一般实施过程由问题激励、知识建构、综合运用、反思4阶段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问题激励、知识建构、综合运用三阶段之间存在内在有序性,但这种有序性并不排除各阶段之间重叠部分或循环。因为知识建构的反复性,复杂内容的理解需要通过各阶段之间不同的结合,几次循环才能达到,问题激励和知识建构可能交错进行,综合运用也可能创建新的知识建构。

2 PBL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2.1 分组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由5~8名学生组成的多个讨论小组为单位,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设计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教师还需要将小组长定下来,其他的角色由组长联合小组成员进行划分,如记录员、陈述者等。

2.2 问题激励

“企业管理”课程的前期需要大量的管理学理论,首先从理论角度入手讲解比较枯燥,但是理论部分又是不可缺少的,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采用PBL方法首先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在由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设计的情境问题是学生虚拟为企业决策者,如何选项目,选人员,产品的价格该如何制定,从哪些方面考虑相关因素对于此次决策的影响。结合PBL方法中问题设计的原则,这个对象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企业,这样,学生被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才能够实现自主学习。

2.3 知识建构

这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经验互相作用,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将课本中涉及到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其他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融汇在一起,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制订有效的具体方案。其中有关的新知识可以由教材、网上资源、现实企业调查中得来。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将企业管理的庞大知识系统分为各个模块进行PBL教学,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企业的组织、战略、市场预测与决策、技术开发、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九大模块。每个模块的知识均应包括旧知识经验和新知识经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承担辅助者、促进者、监控者的角色,适时转换话题,创造让参与者大胆共享思想的氛围,及时澄清问题,补充缺失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4 综合运用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了巩固和完善,已有认知结构中有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可以用于达到目标的新知识,根据这些新旧知识,学生设计自己选定企业的定价方案并且采用合适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指出通过自主学习学到的知识以及学习过程,教师或者学生团都会形成一定的质量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案和方案设计过程。

2.5 反思

方案完成以后,整个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并没有完全结束,而是进入到反思阶段。问题解决后的反思是PBL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不仅是学生要反省整个学习过程及其结果,教师同样如此。通过反思这一步,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终身学习所需的元认知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精炼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本课程中,教学双方可以采用报告和总结形式进行反思。

3 PBL模式的教学评价结果

一般而言,PBL的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① 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期末笔试;② 问卷调查,学生评价;③ 远期追踪考核。我们采用前两种评价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将采用传统教学法的2007级学生成绩和采用PBL教学法的2008、2009级学生成绩对照,发现采用PBL模式讲授的学生,其理论笔试成绩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另外,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调查95%左右的学生同意这一新型教学法,认为可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等等;约5%的学生不适应,原因主要是不习惯、没预习、不懂等。当然,对于学生未来的远期追踪考核还需进一步进行。

PBL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经久不忘,较传统的学习方法知识面更宽,懂得并学会运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正如Samford大学训练科学与运动医学系的邓纳韦(Dunawary)教授所言:PBL是令人满意的、富有挑战的、效果明显的、势不可挡的,换言之,不仅PBL的过程可以带给师生激动人心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事的记忆者变成了信息的分析者、评估者和组织者[2]。

4 PBL模式在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4.1 教师对于问题的设定经验不足,无现成教材

问题在PBL中是一个关键要素。相当程度上,问题的水平决定了PBL能不能成功,决定了学生能不能从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获得所期望的问题解决技能和知识。从问题性质上来说,强调其真实性、复杂性。从问题域上来说,强调涉及多个学科的问题。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视野水平等自身素质会影响到问题的选择,这些都需要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通过集体努力,形成适合的教材,才能使问题的设定达到一定的标准,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另外,PBL模式是从医学院校开始的,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尝试的更少,经验不足显得更为严重。

4.2 学生条件上的不足

国外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过程与我国差别较大。我国一般高中毕业升入高等院校,高中阶段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大学突然变为PBL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使其觉得无所适从,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会使一些自律性差、基础较差及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不能适应。因此,不能机械套用国外的PBL模式,这其中还存在着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

4.3 PBL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有很多矛盾,如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记笔记,偶尔师生相互交流。传统教学需要定时、定地点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考核形式比较固定等。因此需要将PBL教学和传统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较为困难,笔者尝试过几种形式,如:将传统的章节划分为模块进行教学,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安排中,采取先进行PBL中期成果展示、评价后进行另一模块教学的方法推进教学的进一步深入。

5 结 论

由于这种PBL教学试验不是全院所有学科一起开展的,而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那么,单门课程的教学就仍应该以知识为中心,只有如此才能符合整体教学目的要求,否则将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3]。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PBL教学的许多优点。尤其在案例分析中引入PBL教学手段,对于案例分析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通过引入PBL教学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得PBL教学的某些优点能够在单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主要参考文献

[1] 况湘玲. PBL方法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J]. 教学研究,2006(5):4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