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时间:2023-10-12 16:11:11

导语:在德育最基本的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素养,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实践教学能力的学前教师。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规模,然而,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变化较快,对学前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逐渐提高,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教学技能,还要多才多艺。而舞蹈作为最基本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学前教师必备的技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1.舞蹈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当

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课程时间安排不够妥当。舞蹈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反复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因此,学校需要安排大量的课程,但是现在有很多院校并没有合理地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

2.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系统的舞蹈教材

舞蹈教材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渠道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以及对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学习的理论基础,但是大多数学校对于教材的选择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教材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致使很多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上选择不用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由授课教师自由发挥,学生没有教材参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适用型社会人才。

3.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有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只是教授最基本的舞蹈知识,并没有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基于此,学生很难对舞蹈进行良好的编排,不能形成连贯的系统的学习体系。而在舞蹈的教学方式上,根本就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缺乏针对性。

4.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完善,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没有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进行完善的设置,忽视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很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大多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体,对于舞蹈教学方面还没有具体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这将导致舞蹈课程的安排出现很大的忽视问题,在课程安排上很随意,阻碍了舞蹈教学的质量,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教学环境。舞蹈教学是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课程,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特点,灵活地改变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肢体语言的表达,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感受舞蹈的形体美和神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舞蹈教材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现实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代幼儿心身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舞蹈教材,是学生学习舞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没有指定统一的、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材之前,教师应根据基础的或是民族舞蹈选择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幼儿舞蹈应该选择实践型的舞蹈,方便运用在幼儿教育上,教材舞蹈动作由浅入深,教学内容简单易懂,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专业特色和时代感,并配有DVD光盘,可操作性强,容易被幼儿接受,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3.合理地安排舞蹈教学的内容

首先,将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引入课堂中,发挥其传承优秀文化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其次,针对学习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反复进行巩固训练,增强基本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技能;最后,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在自主编排舞蹈的能力。

4.舞蹈教学中融合德育思想,重视舞蹈教学的作用

舞蹈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过程,是一门通过肢体语言变大情感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把思想品德与舞蹈教学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幼儿教育的教师,为教育成果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注重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首先体现在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注重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

三、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合学生的现状以及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研究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德育工作的系统性、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是通过“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教育性。

2.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现在的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正面的东西不传授,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传授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3.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第3篇

1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2要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

2.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实际感受内容来举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2.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2.3.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3.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3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思想品德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 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第4篇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德育自身,是指有关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这两方面自然是最基本的教育因素。但是,德育与其它几育相比较,其独立性要弱得多,光靠德育自身(如政治课和政治活动)而忽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因素,就不可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同时,德育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得看其它几育效果的好坏,其它几育的教育效果,直接反映出德育的教育效果。故笔者认为:广义而言,学校的所有老师都是德育教师,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德育课程,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应是德育活动,整个学校就是一所德育学校。如果我们把德育同其它几育割裂开来,或藐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功能,那么,德育工作是难以有大的成效的。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美育的德育功能以及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对于美育的德育功能的探讨,已不是什么新课题,许多人在这方面已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诸多的结论,如美育具有辅德功能,能陶情冶性、令人高尚,是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等等。遗憾的是:往往只是在谈到美育时,人们才想起美育的德育功能,而在谈到德育时,我们又很容易忘记美育也具有德育功能。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们是从美育的角度去谈美育具有德育功能,而不从德育的角度去谈美育的德育功能,美育的独立地位就很难得到保证,以致它只能被看成是德育的附庸而受到轻视,这样,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从实现了。我们认为:孤立地谈德育,孤立地谈美育的德育功能,而不考虑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德育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美育的德育功能也难以实现。为此,笔者提出“德美并重”的观点,并认为这将是一条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美学著作,它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对于礼乐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对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依《乐记》所见,礼与乐、德与美无论对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人的身心和谐、言行协调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反相成,缺一不可。从《乐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德美并重、德育美育化,乃是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妙所在。西方国家从古至今也莫不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德国古典美学家、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是:通过美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进而拯救整个社会。现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为技术学”更是与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反对灌输与过分的约束,反对与人为敌的清规戒律,注重暗示与心理感召,因而强调创造出一种舒适富有美感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行为能有效地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且又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与生产效率。

第5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德育;有效途径

幼儿德育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品德上的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在和周围大人、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学习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幼儿教师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1.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幼儿德育

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德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幼儿在平日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直接参与社会经验的机会,所以,对幼儿的德育应该穿插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德育的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常规和制度之中,通过一些生活训练,让幼儿严格遵循生活中的秩序,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秩序、诚实、勇敢、关心他人、不怕困难等优秀的生活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培养幼儿养成讲卫生、有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平日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

2.通过专门的德育活动实施幼儿德育

(1)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德育

幼儿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传统节日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与一些活动,如在3月12号的植树节,组织幼儿给小树浇水或让幼儿自己动手种小树苗,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珍惜树木、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在三八妇女节的活动中,教育幼儿要爱奶奶、爱妈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在教师节的时候可以教育幼儿尊重教师;国庆节的时候教育幼儿要岚祖国妈妈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中的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

(2)组织幼儿春游参观

幼儿教师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组织幼儿春游,参观名胜古迹,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祖国的雄伟壮观,在幼儿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组织领域活动中实施德育

领域教学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语言活动往往都是丰富的、吸引幼儿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活动,专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如给幼儿讲《三只蝴蝶》的故事,告诉幼儿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猜猜我有多爱你》,让小朋友明白妈妈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要爱妈妈;《三只小猪》的故事,告诉幼儿要勤劳勇敢,不能懒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小朋友明白要学会谦让有爱;音乐活动《国旗红红的》让小朋友明白了要爱祖国、爱国旗等。这些都是领域活动中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

3.运用游戏培养幼儿优秀的道德行为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活动,也是幼儿获得一些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而且,孩子都是特别喜欢参与游戏的,所以幼儿教师利用游戏进行道德教育是特别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主动地去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体验社会情感,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发展幼儿德育需注意的问题

1.尊重幼儿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是要先学会尊重幼儿,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和热爱,是幼儿接受德育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幼儿,了解、关心、体贴幼儿,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较好的环境。如果教师随意责骂、体罚幼儿,就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不仅危害幼儿目前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其长远健康人格的发展会有很消极的影响。

2.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

比如,在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时,可以先从培养幼儿身边的人和事物入手,由近到远,逐渐扩大范围。可以从对爸爸妈妈、家庭成员、老师小伙伴的爱,引导到对家乡、生活的爱,然后对祖国的爱才会形成。

3.直观形象,切忌说教、空谈

由于幼儿形象思维有限,幼儿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必须要形象、具体,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例如,通过给孩子讲拔萝卜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团结友爱,就比教师直接讲道理要有用得多。如幼儿打扫卫生时,教师表扬幼儿“你们真是热爱劳动呀”就会显得比较抽象,孩子也可能不太理解,如果教师说“你们把桌子擦得真干净,这样小朋友就不会弄脏衣服了”,这样就会比较生动具体,幼儿就会清楚地知道教师是在表扬我桌子擦得干净,增加幼儿自信心,从而使幼儿热爱劳动。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和专门的德育活动来开展德育,也可以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目的

1 提高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多年的德育评价实践表明,凡是列入考评指标内容的要求,通过考评,特别是一旦将考评的结果与奖惩政策相挂钩,学生都会无意识地向好的方面发展,这对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 消除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为学生的德育测评提供量化的指标体系。在设计和操作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时,学校要力求体现的重点是德育要求的具体化、可行为化和可操作化。既采用科目化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校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也采用活动化的方式,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贯穿于活动中,做到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

3 在整体意义上促进学生德育工作的发展。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建设,努力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化、可操作化和规范化,使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必定会引起学生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有助于学生管理人员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做更加细化、更加本位的工作,保证学校德育形成一个在明确的德育目标导向下,及时收集信息、研究德育动态、调节教育过程、导向德育目标实现这样一个良性科学循环,有助于学校德育在“实现要求――创造条件”的有机链上得以发展和提高。

二、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原则

1 注重引导和功能导向的原则。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所设定的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项目”有四个方面,即学校集体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参加公益劳动情况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2 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作用的原则。在设计和操作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时候,学校确定由学生保管和登录《测评手册》,教师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机制上确保了对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检查和督促。

3 注重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的原则。学校着重抓好两个工作环节。第一是制定《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测评手册》;第二是在具体的操作形式上,学校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教师工作与学生的努力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过程,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并由此建立目标、活动、管理与成效一体化的学生德育管理机制。

4 注重量化和可行为化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步骤上,学校采用先定内容指标,然后根据内容指标的特点设定内容指标的量化指标的方法。但无论是设定内容指标还是设定量化指标,都以“可行为化”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要求。

三、学生操行评定量化中应重视的问题

1 必须将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实施和操作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实施学生操行评定量化必须与对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

2 提高学生和学生管理人员对实施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意义的认识。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学生操行评定量化时,把设计、试点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量化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学生操行评定量化的意义的认识。

第7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德育;实效性;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43-02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明显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不清晰;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严重脱离实际;德育体系中各元素之间存在错位及孤立现象;德育的手段缺乏创新;有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一个没有激情、缺乏主动性的“收发器”角色,其教育能力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些因素影响着地方高校德育的实效。需要我们立足现实认真思考,寻求适合地方高校特点的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增强其实效性。

一、牢固树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观念

德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要不断更新德育观念。观念更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大德育”观念

德育是实现我们国家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要从学生成长规律等方面来进行整体的规划,使之能共同发展和协调建设。贯彻全面德育的理念,地方高校应明确学校各种岗位育人的职责,要有具体的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树立开放德育的观念

信息时代“虚拟大学”、“多媒体大学”已经出现,上网就是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要树立开放德育的观念,但要坚持正确的导向。

3树立人性化的德育观念

德育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不能压抑、强制学生,束缚其个性的发展需求。也要考虑到其接受和内心认同的问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多彩的个性,使之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4树立“生活—体验式”的德育观念

德育实际上就是生活,德育的根基就是鲜活的现实生活。离开了生活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地位就会降低,所以就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5树立动态德育观念

面对新时代和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现象,德育工作者要敢于面对和解决新的社会问题以及思想和心理问题,探索新的方式和方法,以期取得好的德育效果。应积极地关注德育的动态发展。

6树立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

针对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及道德水平的基础,将德育建设总目标进行分解,形成阶梯目标,以解决以往德育建设中存在的目标过于远大和太宽泛、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让目标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动力,最终通过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达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效果。

二、确定科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实效性体现德育工作的期望功能和实际功能的一致性。德育期望功能有时过高,也会导致德育工作定位不准。社会的多元化、多层次,使我们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与以前相比既相似又有了新的变化。地方高校就应该依照现有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德育内容。

1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内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政治常识、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教育,大力进行“三观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

2精神文明的教育

主要含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等内容,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新生一入学时,学校就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并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入手,大力加强其基础的精神文明的教育。

3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

地方高校德育要突出职业理想教育,只有树立了职业理想,才会懂得珍惜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并为将来自己立志所从事的职业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还要加强以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常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4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有益的方式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三观”,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生命教育不仅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而且要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对自己有较深的认识,帮助学生尊重和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丰富生命价值,从“种生命”向“类生命”过渡,从而达到个人和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和谐。

三、德育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的德育工作既要继承优秀的德育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又要结合实际不断改革,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模式,创新工作方法。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两课”的德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改变现在德育实效性差的局面,必须要解决“主旋律”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存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太紧密、教学的质量不高等问题。如果道德教育脱离了实际,那这种教育必然是不完整的和缺乏实效的。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道德知识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倡导“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价值辨析”、“道德反思”等多种教学方式,力求构建有完整心理要素参与的道德学习过程。要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并积极进行正面的引导,注重坚持疏导和灌输的有机结合,有表扬同时也有适当的批评,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正常的学习中去。

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优化学校育人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体精神风貌、人文气质的综合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大力加强校园风气的建设,通过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的体育、科技和文化等系列的活动,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各种校园媒体的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并通过其来丰富师生员工的精神生活。舆论导向的正确发挥能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这也是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2加强专业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渗透

加强其他专业教育中的道德教育的整合与渗透,将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渗透到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中。例如:通过汽车工业的大发展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培养其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通过高速公路大发展的事实教育培养学生看到国家的发展变迁,增强为家乡做贡献的道德情感;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不仅从技术层面讲,而且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讲,告知学生这个专业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通过专业教育中的道德渗透,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增强学生道德选择的自觉性。

3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管理

要大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成才,这也是自我教育的根本。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样才能使德育更有实效、更为扎实,并能形成长效的机制。地方高校要积极创新和构建德育工作的“五自”机制,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让学生在“五自”机制实施中,得到发展、锻练和成长。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道德存在于生活中,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感受教育,提升道德素养。要加强课堂德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道德伦理说教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德育途径就是实践。因此,要强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施,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发挥德育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促学习的功能。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

4注重全员育人,进行立体化、多层次综合教育

“三育人”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最基本、最广泛、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德育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所以,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师资队伍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德育工作体系,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德育功能,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职责和任务,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卓有成效的德育合力。在教书育人环节,重点解决好“师德和教学”的关系,教学为本,师德为先,把师德建设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服务育人环节,重点处理好“师德与服务”的关系,把“三个一切”落到实处,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管理育人环节,重点把握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将制度管理的原则性与实际工作中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制度教育和严格考评两个环节,突出人性化,把“要求学生做”变为“学生要求做”,改变学生在管理中的被动地位以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境因素的大力配合,要促进这三个因素的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使学生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夸美纽斯曾指出,“教育始于母亲膝”。家庭的德育素养、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是关系到学生德行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努力地发挥好社各种资源的德育优势,充分调动校外的德育辅导员们等重要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道德教育基地,努力让学生们投身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积极的熏陶,并能在基地中积极的成长,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做好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熊礼杭高校德育教育的人本化探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2]曾秀兰以人为本视野中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J].广东社会科学,2007(4).

[3]金祥林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高校德育实践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4]杜春梅,范树成当代西方国家德育人本化的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第8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各项能力培养情况的根本途径。这是一项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当方向性及数量上的资料饱和后,就可以做出精准分析及结果判定。因此,教学评价实际上就是建立在目标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衡量。而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中职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更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但是我国关于这项评价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借鉴外国经验,结合中职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化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一、我国构建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促进中职德育教学与法律制度的相互融合

法律制度是创建和谐社会,约束人们行为方式的理论依据。法律制度不仅能够反映一个时期内的社会价值理念,更能从现实情况出发,对人民利益做出最基本的保障及衡量。在中职教学中融入法律相关内容,对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大有裨益。这样,学生就能够认清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对自身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对社会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及总结,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法律制度之所以能够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惩罚性。法律制度是国家运用政治手段对不良行为进行制止的一种法律职能的发挥形式,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救济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法律制度进行了解及掌握,就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导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能够加深中职德育教学与法律制度的融合程度。

(二)德育教学在中职课堂上占据重要地位

中职德育教学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法律制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并站在法律及优良道德品质的角度上,重新认识世界,审视自身所处地位。目前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中,各个方面都处于转型之中,所产生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很多与社会现实不相符。再加上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西方的一些思想浪潮借此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多多少少会对我国的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始终保持活力与竞争优势,是中职德育教学的重点。中职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我提升平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使学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时肯定自我。因此,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三)德育教学效果影响课堂教学进度

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应当基于社会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勇于奉献的创新型人才。这虽然与本科院校的培养重点大不相同,但二者的培养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以德育教学为出发点,以对学生进行人格及品质教育为总体思路。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要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的实用性特点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会直接导致学生行为方式的发散受到制约。例如,当学生长期受到利己主义的不良影时,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教学进度就会相对迟缓。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德育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局限。

二、外国强调中职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及内容

(一)外国强调中职德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年轻的一代所具备的道德修养都来自学校德育教学效果带来的作用。换句话说,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直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西方国家对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较为重视,它们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与实践研究,对教学材料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教学机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这就为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夯实了基础。外国凸显中职德育教学效果就是为了达到高效培养学生性格及思想品质的目的,通过向学生导入健康观念,使学生树立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

(二)外国强调中职德育教学效果所涵盖的基本内容

外国中职德育教学的应用教材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多而复杂,教材主线以做好国家公民为根本进行延伸,并将法律制度及爱国情怀巧妙地融入教材中,从而使德育这一学科内容逐步趋于完善。外国强调的中职德育教学效果所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教材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即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是德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想使学生具备高品质的道德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更多地融入德育实践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德育实践教学进度及教学效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价值衡量。

三、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确认

目前,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已经能够区分选择,根据主体内容的完善程度可以分为分类模式与统一模式两种。分类模式即以中职学校的道德品质学科为依据,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效果评价,这样就形成了具体化的评价体系;统一模式是依托系统化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对不同学科进行评价,所以统一模式可以说是从整体出发进行细化评价的一种体系形式。分类模式应用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能够对德育教学效果进行个性化及精准性评价,而统一模式的功能优势则直接体现在操作简单、具有流程化特点上。针对中职德育教学效果选择评价模式,学校可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选取更贴近学校现实的模式体系,从而使评价效果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二)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组成因素的确定

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组成因素涵盖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学效果评价任务,它是由教师产生的直接影响及评价指标共同组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力的体现及带来的影响,都能够对评价体系的构建产生作用。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德育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地完成。其次,效果评价要点。在构建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将评价要点纳入重点考虑范畴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何种方式调动学生自主性也就成为教师应当解决的根本矛盾。然后应用强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交流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将评价要点与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新评价体系将侧重点放在了发生变化的评价指标上,也就是说它所制定的评价要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教师为主导所形成的评价要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学内容的确认上。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确认教学重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学习难点。其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强课堂趣味性,更能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突破学习误区及难点夯实基础,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

在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推进。其次,德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完成预期教学任务;教师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强;学生对教师教学讲解反应敏锐。再次,学生的课堂收获:学生学习兴趣及维持时间;德育知识的理解及识记;观念的认同及坚信;行为及习惯的改变;良好习惯的形成;道德素质的提升。最后,有趣:语言幽默风趣,内容新鲜,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途径

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不断优化中职德育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我国中职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吸取经验教训,以促进中职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理解和认可。其次,教学的导向以就业为主,中职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开展德育课程时,可以融入相关就业指导与职业道德培训等内容,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与时代接轨。

构建完善的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是目前所有学校共同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最大程度加快构建的进程。德育课程是一门十分复杂的人文类学科,既要应用科学的实践理论,又要结合严谨的法律制度。相信教师通过不断挖掘与开拓,一定会让中职德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更加实用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J].职业,2016(30):101-102.

第9篇

关键词: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道德教育;启示

裴斯泰洛齐作为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改善瑞士平民的教育现状,在教育的革新实验和理论探索方面贡献巨大。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应适应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客观现象和人的心理过程探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要素,并以此来组织课程与教学。据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要素教育”的理论。

一、裴斯泰洛奇的道德“要素教育”思想

“要素教育”主张找到教育领域内最基本的要素,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循序渐进地接受更复杂的学习内容,促进儿童和谐发展。裴斯泰洛奇认为德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爱的感情”。母亲哺育和抚爱婴儿,使婴儿感到愉快和满足,爱的情感得以萌生。儿童惊讶、恐惧和哭泣时,母亲给予保护和抚慰,信任的情感得以萌生。服从和爱,感激和信任交织在一起,就萌发了良心。从母亲开始,这种爱扩展到家人,进而扩展到邻里、社会和全人类,一个人的道德力量就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道德教育任务的实现方法上,裴斯泰洛齐认为,应首先重视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但二者应密切联系。他主张把学校的道德教育建立在类似家庭生活关系和亲子之情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都要以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爱心。重视道德说理和道德行为练习相结合,不能空谈也不能体罚,同时把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才能帮助儿童的道德发展。

裴斯泰洛齐用一生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用母爱感化着孤儿和学生,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孩子们。

二、当下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境

我国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改革更强调课程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影响。德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当下的道德教育却面临着许多困境。

(一)学校道德教育应试性强,教育性弱

当下中小学的开设的德育课程,小学阶段称作“思想品德”,中学阶段统称“思想政治”。课程定位理论性强、脱离生活的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表现的愈发明显。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其“政治”成分远远大于“思想教育”的部分。开发德育课程对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但德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以讲授为主,评价方式上考试为主,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的培养。我国当前的德育教材偏重理论讲解较多、社会实践较少,内容也较为陈旧,未能反映新时期的社会要求。整体看来,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试性强,教育性较弱。

(二)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遭到忽视

家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意义重大。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的言行举止都是儿童观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然而我们却发现,当下我国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家长往往将教育孩子的重任交给学校,认为通过高价花费择校,让学生进入好的“名校”,孩子就可以放心成长了。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无论智育还是德育,学校负责一切。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不重要,而是特别重要。对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影响道德的发展与再塑造。

(三)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的脱节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翼,只有朝着同一方向才能够产生德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单凭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学校教育是学生高效快速成长的途径之一,家庭教育则能给予学生来自亲人的温暖,使他们真切的体验到爱的存在,在被呵护下学会关怀和付出。没有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便会失去其本色。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脱节不仅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负面效应,而且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三、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启示

统观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重新理解和认识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有深刻的意义,我们能从中得到些许启示,应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危机。

(一)德育从家庭教育开始,从父母做起

裴斯泰洛齐的德育要素中,他十分强调母亲的作用。在著作中《林哈德与葛笃德》中,“葛笃德”作为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感化着子女。在她的教育下,子女们都乐善好施,心地善良。裴斯泰洛齐重视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将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模板。儿童出生伊始,父母就在孩子的面前树立起了各种示范。儿童会观察、模仿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些学习在儿童的成长中印象深刻而持久。父母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儿童产生道德影响,使德育溶于生活之中。因此,德育从家庭开始,从父母开始,要求儿童的父母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子女做出表率。

(二)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

当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表现出应试化倾向,教育性较弱。在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中,充斥着理性的教化,偏向认知领域。与之相反,裴斯泰洛齐将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归结为“儿童对母亲的爱”,侧重的是情感领域。相对规则和道理,儿童更容易接受情感体验和感悟。改革学校道德教育,从情感开始,儿童感受到真切的爱和温暖,才能更好地付出爱。我们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应注意将它与家庭道德教育相衔接。教师要向母亲一样给予学生以母爱般的情感,用母爱的精神去感化学生,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9.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93.

[3]王天一 夏之莲.外国教育史[M](上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