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时间:2023-10-12 16:11:14

导语: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晋商;激励制度;治理模式;启示

明朝中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的出现,以及明朝“开中制”的实行,为各地商帮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在这些商帮中,尤以晋商的最具代表,不仅持续时间长,历经明清及明国,前后近五百年。而且规模大,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晋商的身影,甚至一度走出国门,将业务往来拓展至亚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凭借一个地域的力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晋商独有且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治理模式是分不开的。当今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面临着转型难题,一些企业为了发展壮大,照搬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结果发现“水土不服”。这时我们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晋商的发展历程,从中找寻适合我们自己发展道路的企业管理经验。

一、晋商的激励制度

晋商的激励制度,今年来研究成果较丰硕,学者们一致认为晋商的创造性发明--身股制,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的确,身股制是晋商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晋商的发展历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身股制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狭人稠,且自古以来为游牧民族与农耕名族互通有无的重要集散地,民多经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社会上出现一批自由劳动者,他们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依附于有能力提供资本的东家身边,逐步形成东家与伙计的分工;到清朝中叶,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贸易往来量逐渐增多,所雇佣的伙计也愈来愈多,权利也需要不断下放。如何对雇佣的伙计实行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使他们为商号的发展尽心尽力越来越重要。此时,身股制便应运而生。身股制,全名顶身股制度,是晋商独创的一种利润分红制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员工持股十分相似。其做法是,在一家商号的股份构成中,除了东家因金钱投资所获得的“银股”外,掌柜与伙计可以根据自身对收益贡献的大小占据一定的“身股”,身股同银股一样享有分红的权利,且在商号亏损时,也不必为亏损负责。具体来看,晋商的商号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东家为商号的经营提供必需的资金,而不过问商号具体的经营事宜;伙计以及由伙计逐步晋升来的掌柜是商号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东家为商号的正常运转所注入的资金,以银股的形式分配给东家,掌柜与伙计的劳动报酬则以身股的形式分配。身股的分配,最少为1厘,最多为10厘(1股或1俸)。享有1股待遇的,通常限于商号里的总号掌柜,他们是东家最为信赖的高层业务处理者,一般在东家聘请时就将其所占的身股通过合约标明;其他的身股占有者,依据资历及功劳的大小其所占身股数目有所不同;对于商号最底层的伙计,若想取得身股,需要在较长的考察期内表现优异,才能由掌柜的向东家推荐。身股的红利,每个账期(3或4年)分一次。掌柜或伙计去世后,其家属还可以“故身股”的形式领取三个账期的分红。但分股的多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账期结束前要对所有持股的伙计进行一次考察,酌情增减其持有的身股数量。身股制的实行,是东家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使得商号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具有一致的经济利益,在年景好的时候,一账期每股身股可分的数千至上万两白银,这对于掌柜和伙计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得每一位经营者都把商号的收益与自己的表现紧密的联系起来,以至于出现这样的场景:在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一个伙计为牟取暴利,在待销售的油中掺假,不料被掌柜发现,掌柜立即用好油换下掺假的油。此即说明掌柜的以商号的名誉与利益为己任。

二、晋商的治理模式

激励制度只是外在的刺激员工的手段,还需要有合理的治理模式保驾护航,才能使员工有归属感。在晋商崛起的过程中,与激励制度相应的,还有一套完善而严格的治理制度。首先就是晋商实行的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治理方式,这点在前文已有提及。晋商实行的两权分离是比较彻底的,东家在提供资金后,对于商号的一切事宜均交由掌柜处理,连盈亏也不过问,甚至在人事安排上也由掌柜决定,如在乔家大德通票号的号规中就有这样一条规定:各联号不准东家举荐人位。两权分离以及身股制的实行,使得商号对于人才的作用是相当重视的,东家希望聘用到优秀的掌柜,掌柜希望雇佣到优秀的伙计,他们都关系到商号的前途命运,因而在人才选拔这一初始环节,就有许多人事制度来严格把关。首先在选人上,重视地缘关系而忽视血缘关系,用同乡人而不用亲人,用同乡人可增加员工之间的认同感及凝聚力,不用亲人避免了因亲情带来的管理上的混乱,这是晋商们选拔出优秀人才的基础;其次,晋商多奉儒,他们主张先义后利,这种理念也渗透到人才选拔的环节。东家在物色掌柜时,要多次考察,确定他德才兼备后才会签订合同形式聘用,合同对双方都有约束作用,东家要信任掌柜,掌柜要忠于东家。掌柜在挑选伙计时,要求伙计要形貌端正,最重要的是为人正直。这是晋商们选拔出优秀人才的保证;除此之外,晋商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实行学徒制,在选择学徒时非常严格,不仅要通过各项考核,还要有人担保,对于选中的学徒要进行各项能力的培训,诸如写字记账、说话办事等,培训期一般为三年,这三年期间,由商号承担学徒的日常生活费用,学徒不领工资且不能回家,三年期满后,根据学徒资质或招聘录用,或遣返辞退,商号雇佣的员工则按“学徒--师傅--掌柜”的顺序晋升,表现特别优异者可以破格提拔。这种方式是晋商能够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有了选贤任能的人事制度,还要有严格高效的规章制度对各层员工进行强有力的约束。晋商所开的各个商号均有号规,对内部员工的考核升迁、薪金休假、行为道德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渗透到商号各阶层、各分子事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不准挪用号内财物,不准赌博、不准吸食鸦片,甚至向掌柜和东家送礼也有明文规定。号规在实行方面,令行禁止,一视同仁,上至东家掌柜、下至伙计学徒,均赏罚分明。这位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启示

从晋商的兴起到其发展壮大,再到其逐渐衰落,晋商见证了五百余年的风云变换,历经五百余年的历史考验,我们不得不承认,晋商实行的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治理模式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的。即使时间过去了几个世纪,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我们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晋商施行的制度措施时,发现其中仍闪烁着许多智慧的光辉,对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提供了许多启示。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人才来引领,因而21世纪也是人才的世纪,故人才的引进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晋商的治理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面,过程是相当严格的,不仅要求有出众的能力,还要求有高尚的品行;对于选拔上来的人才,东家对其绝对信任,能做到人尽其才;在商号的号规方面,规章制度的实施是相当认真的,绝不搞特殊化。对于我们现代企业来说,首先,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要把品行优劣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这关系到企业的名誉。其次,人才引进后,要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放开手脚干事业。最后,企业的股东要制定合理细致的规章制度,保证赏罚分明,不因任何人的特殊地位搞特殊待遇。晋商的治理模式只是人才顺利引进与利用的内在保证,引进人才之后,要想人才不流失以及员工才能的充分发挥,还需有吸引力十足的激励制度。晋商实行的以身股制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切实有效,使得东家、掌柜、伙计具有相一致的利益关系,由此他们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如何正确认识股东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关系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不少企业所有者认为公司的收益应全部为股东所有,员工的报酬在支付给他们工资时就已结清。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人才的挽留。企业的股东如果分发一部分红利给员工,不但不会损伤股东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员工会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利润,因为员工持有一部分股份后,企业的收益就会关系到员工的收益,水涨船高,这样企业才能上下一致,股东员工勠力同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晋商的激励制度和治理模式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可以借鉴参考的地方,但是现代企业也不可全盘照搬晋商的治理经验,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晋商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使企业的收益与规模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卫聚贤.山西票号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2]田玉川.晋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范金明.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2006(05):105.

[4]牛海涛,胡义刚.晋商与徽商企业制度创新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01):27-28.

第2篇

【关键词】制浆造纸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

1不同时期下制浆造纸企业的设备管理

1.1计划经济时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工业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不大,设备技术水平不高,设备运行周期有待提升,设备维修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站在企业的角度,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以负责非标备件采购与小型技改项目建设管理的设备科,生产车间设备的设备管理与运行维护班组以设备主任负责制度为依据开展工作。公司并没有针对设备运行管理进行专门的管理部门的设置,生产车间的设备管理也比较分散。计划预修管理将设备维修分为三类,即大修、中修以及小修,推行的技术标准为“设备修理复杂系数”,这一时期的设备管理属于比较典型的定期计划预防维护。

1.2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制浆造纸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技术与设备,企业产能由此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在设备管理模式上,企业从计划预修制向预防维修制快速过渡,为了使设备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升,使设备运行更加高效,在公司层面,企业进行了装备部的设立,全面承担公司设备管理的行政与业务工作。

1.3产业升级、行业整合时期

随着制浆造纸产业迅猛发展,国内外市场的部分纸种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随着国家节能减排与环保方针的提出,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近年来,制浆造纸产业开始针对行业整合与转型升级采取相应的措施,浆纸产品盈利水平相对降低,制浆造纸企业从规模效益转变为品牌、质量效益型。企业产品盈利开始向“降本增效”、“增收节支”的方向发展,对设备的经济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设备管理基于预防维修制,对国外先进理念与模式进行学习借鉴,开始针对设备综合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与实施。

2制浆造纸企业设备管理实践的创新

2.1对设备检修组织管理的细化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实现设备检修组织的优化,促使检修工作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达到这一点,检修活动可以采用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式,对规范的检修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实施,对技术方案、安全控制方案的可靠性与合理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针对相关先进制度与管理模式进行建设与完善,在日常检修管理中加以运用,使设备检修质量更高,更加高效,为保障设备可靠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往制浆造纸企业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维修质量对维修人员个人素质与责任意识的依赖性过强,维修技术的延续也以“师徒结对”为主,这一模式使得维修项目中,不同的维修人员的维修结果有所不同。在维修体制的创新中,企业组织了相关工作人员,对设备检修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标准,维修工作朝着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设备检修全过程以规范为主,对于造纸行业现代检修管理而言,这一举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2.2以“减少浪费”为主题,开展设备精益管理工作

以“减少浪费”为主题的设备精益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的内容,企业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对浪费点进行查找,对“精益改善项目”进行申报,针对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法,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对员工潜力进行挖掘,对员工对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参与积极性加以激发,使基层班组凝聚力得到提升,实现拉动式管理的建立。员工从“精益改善项目”季度创效额的10%中获取奖励,如此一来,员工收入与工作积极性就得到有效提升,公司收益也得到有效保障。

2.3以TPM管理理念为导向,对点检管理进行深化

以TPM管理理念为导向,对班组设备管理进行强化,企业针对TPM管理对生产班组进行了系统性的轮训,从认识方面对其旧观念进行转变,以TPM精神为指导,将设备保养责任落实到使用人员身上,并由维保部门进行技术支持的提供。TPM活动的执行以生产班组为主体,并以其开展效果为指标,考核生产班组在设备管理绩效,为设备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在投入使用之前,企业进行操作规程建设,并将其下发至操作人员,在设备操作中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此外,在点检管理制度方面,企业进行“三位一体”与“五层防护线”的推行,对《设备点检标准》进行编写,对岗位操作人员日常点检任务予以明确,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现代大型制浆造纸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探索

3.1重新定位设备管理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领域都开始积极进行转型与升级。在以往,制浆造纸产业随着“新经济、新工业”的发展,如果不适应形势发展,就无法实现转型提质量,其生存与发展也难以得到实现。显而易见,传统设备管理的习惯就是以生产作为服务对象,这种做法显然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必须积极转变思路,以产品为服务对象,展开设备管理工作。传统企业内部具有非常细化的分工,生产系统与设备系统的自主性较强,二者之间缺乏配合,大多以设备运行与生产线的运转为主要任务。而现代先进企业部门之间就针对产品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同时也有相应的协作,以产品为服务对象,将维修目标定为最大化降低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费用,推动系统设备朝着综合效益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3.2优化设备管理模式

当前时代企业发展强调“以顾客、竞争与变革”为主导的理念,随着全球各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企业无法使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就无法取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现代企业管理应朝着高效、精简的方向发展,实现架构的扁平化。现代大型制浆造纸企业在设备管理模式的优化过程中,必须充分整合系统设备,对现有维修资源的配置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促使企业维修平台专业化得以实现,朝着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内部管理中,企业应围绕产品服务,着力于资产运营效率的提升,使单位产品的维修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要对员工待遇的提升予以重视,以产品为服务重点,实现全面生产维护设备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完善,以此提高用户的认可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在对外事业发展中,企业必须针对维修服务市场进行扩张,对新的效益增长点进行发展,不断改进并优化企业现有的维修系统。其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设备管理具有综合性与动态性,必须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监督。相关研究人员针对设备管理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对我国国情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建立设备管家体系”,并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设备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安排专业的设备管理部门承担设备管理工作,从管理、生产到服务所有环节,都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的参与,为组建设备管理体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3互联网时代下的现代设备资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该项技术逐渐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技术将创新、共享、合作等理念结合到一起,对于现代制浆造纸企业设备管理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垄断的局面,专业技术瓶颈也取得突破,企业运营的所有环节的资源配置信息与技术的透明度都得到提升,运转也更加流畅,各环节的衔接与集成得以实现,在系统汇总与加工之下,企业内外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充分提升,“信息孤岛”现象得以消除。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机交互”逐渐转变为“人人交互”,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也由此更加深入,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这一发展使得其经营与管理模式的优化受到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在企业设备备件管理上,推行ERP信息管理模块;由于现代制浆企业生产设备的备件种类繁多,价格昂贵,使备件库存量很大,不仅占用大量资金;另一方面由于设备改造更新,每年都会有一定量的备件报废,造成大量资金资源的浪费;而又常出现维修无备件和紧急采购状况。有些备件紧急采购不仅费用十分昂贵也加重企业的负担,有时还会影响安全生产。推进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可极大降低了备件储备和资金占用量,减低设备的管理费用使设备资产有效的发挥其效益,保证设备修理工作的按时完成,满足生产需求。在企业设备管理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无疑给现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使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具有更大的潜力与空间。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先进设备管理理念当中,对信息化技术加以充分利用,对企业资产管理信息EAM进行建设与发展,在不同的接口方式下,相关资源与设备的应用与集成得以实现,企业数字化平台的无缝对接也由此得到发展。设备系统以企业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依托,将设备不同管理模块信息与相关子系统信息的不对称性特点予以消除,不管是技术手段还是管理方法,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的建设都取得巨大的突破,对于设备综合管理的落实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制浆造纸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在未来设备资产综合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围绕产品服务展开研究与分析,提出有效的改进与调整方法,提高设备管理效率,为推动制浆造纸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卫平.现代制浆造纸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造纸,2003(3):29~30.

[2]杨振宇,李明荣,王杰,等.现代大型制浆造纸企业设备管理浅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5(8):46~48.

第3篇

关键词: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大规模定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样化和定制化产品取代了品种单一的标准化产品的需求,相应地,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和服务的制造企业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模式亦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和发展。对于许多行业的许多企业来说,品种单一的大规模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衰退。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生产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相继提出了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流程再造(BPR)、大规模定制(MC)等生产管理模式,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许多公司开始摆脱了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束缚,通过应用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获得巨大竞争优势。然而,我国企业在应用先进生产管理模式时却不尽如人意,有人说:“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有些企业运用了精益生产的看板手段,最终还是说“水土不服”,有人说:“大规模定制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等等,显示出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二、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趋势

(一)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基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规模生产在亨利?福特及其生产工程师们手中诞生,成为20世纪世界工业的主导生产模式,并推动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二战以后,日本学习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在流水生产的基础上创造了准时生产制,即JIT,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强大的竞争力,成就了日本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企业)的世界霸主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界及学界结合其国家的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需求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大量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应用中重新夺回其制造业的优势,并使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持续高速发展。

(二)世界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品相对匮乏,消费需求层次相对较低,竞争的焦点是高效率、低成本,管理模式强调高效、低耗和合格产品。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物资上的极大丰富,消费需求结构普遍向高层发展,管理技术开始向质量、服务和多样化发展,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以高质量和多品种满足消费需要为目标。到了90年代,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消费需求个性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任何一个制造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已无法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于是,管理模式向集成的方向发展,提出了SCM、ERP、AM、MC以及BPR等。

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时代,生产制造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追求自我价值和个性化,对于生产制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满足高质量、低成本的目标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速度。也就是说,先进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应该能够在尽可能保持大规模生产管理模式的高质量、高可靠性和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提高企业生产制造的品种适应性,市场快速响应性,实现成本更低、质量更高、个性化适应性更强的目的。

三、现代制造企业管理模式探索

从20世纪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与21世纪的发展趋势来看,管理模式所关注的焦点一是高效率和低成本,主要通过规模来实现;二是多样化与个性化,主要通过柔性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来实现。这是生产系统两个相悖的功能目标,在传统的生产系统中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如今必须统一到一个生产系统,即一个能使这两个相悖功能目标同步达到较高水平的生产管理系统,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在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大规模定制的哲理已被人们所接受,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大规模定制管理模式,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主流生产方式。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电子商务的逐渐普及,AM、ERP、MC等一些模式正在我国一些企业得到逐步应用和推广,但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我国制造企业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借鉴和创新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大规模定制的高效率、低成本和个性化生产是市场对企业的生产要求,也是企业生产运作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柔性的生产技术,如柔性制造技术(FMS),高级制造技术(AMT);另一方面,需要现代管理技术,如成组技术、并行工程,再造工程、准时化等进行管理创新;第三就是需要一个集成的管理系统或者一种管理模式,通过组织创新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全面集成企业内外部技术、组织、人员等优势资源。笔者针对现代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不同哲理和在生产运作中它们的作用和联系,提出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应综合运用其他先进模式进行管理创新以实现大规模定制,以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为手段,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C)、准时生产(JIT)、重组工程(Reengineering)、流程再造(BPR)和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以实现敏捷制造(AM)的虚拟企业或动态企业联盟为组织形式,以供应链管理为实现途径,以基于ERP的电子商务为生产运作平台,在internet\intranet支持下,以实现大规模定制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并非一蹴而就,而要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能力并根据我国制造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坚定的管理创新。这其中首先是组织创新,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按照经济和效率的原则,在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进行再造,使组织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精简而又高效率;另一方面是重视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ERP的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水平,在组织重组和集成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集成和共享;三是构建适合新型管理模式运行的供应链,提高对供应商的管理管理能力和获取顾客需求信息的能力;四是必须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完善管理体制,迅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五是提高人员素质,尊重人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六是必须建立适合新的管理模式运行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环境以适应转型的需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的灵魂,新型的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文化的创新和转变,就相当于一个人缺少了血肉和灵魂,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竞争优势。我认为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环境的成熟,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将迅速实现向以大规模定制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型,迅速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我国从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强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童利忠,基于先进运作模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1.2

第4篇

一、知识经济下的知识管理和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将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唯一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什么,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所以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处于战略性地位,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应该把它提升到战略角度来考虑。

(一)知识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管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比较有代表的有:“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E.Maise,1998)。总之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知识。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三个,如图1所示,它们分别是外化、内化和认知过程。

(1)外化:外化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中获取对企业现在和未来有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在用知识库储存起来,在用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找出其间隐含的联系和关系。(2)内化:指发现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相关的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知识的需求者根据这些知识再进行知识的创新,由此循环。(3)认知:认知是经由前几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对现代化企业来说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在企业内建立一种知识的积累、共享和传递的机制,来加强知识资源的管理外。还有以下几个直接的因素

人员流动特别是关键人员的流动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因此可能丧失一部分多年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方法;

员工相互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难以在短时间内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高客户对公司和品牌的忠诚度;

由于知识的不断产生,同时知识本身特别是一些专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员工有持续再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要求,迎接新的挑战;

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调整。

所以为了解决以上出现的情况,企业管理者引入知识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实现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储存,隐性知识集中在劳动者脑里。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社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实施良好知识管理的管理者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反应,明智地应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

二、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一)知识管理与企业知识库的建立

国外知识型企业大多十分重视组织和建设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经过分类编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存储和积累起来,成为企业知识共享和使用的必备基础结构,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企业知识资源的集散中心。而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企业知识库对知识进行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企业的知识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其中可以包括:(1)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人的工作实践和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是知识库的首选。(2)公司员工的各种经验和建议。员工解决各种难题的成功经验或方法建议,由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核,经筛选后存入知识库,并列出提供者姓名,以资鼓励其积极性。(3)公司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4)公司客户的全部信息。由此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的新动态和其对产品的偏好。(5)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这样可以为公司人员了解对手的动态提供一个平台。(6)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内容如此广泛而丰富的知识库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系统为全体员工提供快捷和方便的服务,公司员工可以使用该系统查询和获取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也可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交流和讨论各种问题。

企业知识库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有莫大的帮助,这主要有:(1)企业知识库乃是这些企业信息库或数据库发展出来的高级形式,它正在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推动难以“言传”、只能“意会”和“身教”的隐性经验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从而实现更多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共享。库藏也比一般信息库更广泛、更丰富。(2) 企业知识库的组建并发挥功能,正在加快和完善企业知识的采集和加工、积累和交流、共享和使用的有序过程。其中知识的分类、时事和新闻栏目的开设、生产方法的优选、成功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报道以及员工建议和客户知识的进入知识库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3) 企业知识库的文化环境乃是其成功组建和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状态乃是对知识库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企业艰苦创业和不断创业的文化氛围,员工积极进取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品格风范等,都成为企业知识库成功实践的文化支持和力量源泉。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渗透到 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在这我们可以把产品创新过程分为四部分,即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品创新想法实现的过程、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和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

(1)产生产品创新想法的过程:产生产品创新的冲动需要一定的动因。而对产品喘息的意识和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在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之前,知识的内化过程已经发生,也就是指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已经发生。并且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经验和与他人交流使产品得到创新。所以产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内化过程。

(2)产品创新想法的实现过程:怎样才能是这个产品创新的想法获得实现呢?最重要的让有关部门和人员能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这也是说要把这个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成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是字面的描述、原型、试验等等,并由整个组织的人员对其实现。这样,想法就能够一步步得到证实并最终成为一种基于产品的发明。

(3)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为成功实现产品商业化,首先要做的是要有一种整体方法将企业已有知识和伙伴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这些知识的结合对于最终开发一个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非常重要。其次,这些知识还需要跨越组织得到整合,因此也因能够实现和供应商、分销商、广告商等之间的知识交流, 进行市场研究、制定公司产品策略等,以使新产品的商品化能够得到有效的资源支撑,假如这种产品能被客户所接受而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将最终成为创新的产品,最终实现它的商业化过程。

(4)新产品知识的共享过程:在商业化后,总结出新产品的知识,并使这些知识继续提供给相关人员共享。这样,就可以为下一个产品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企业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

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对其进行管理,才能提高其利用效果,充分发挥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价值。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已经建立其以知识总监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为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其地位居于行政总监CEO和信息总监CIO之间,是公司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位,其主要任务是将知识资本化。具体职责应包括:首先,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其次,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以知识导向开展工作。通常,CKO此时会真切地感到来自组织多方面、多层次的挑战和压力。最后,为组织获得经济回报。CKO必须决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产生知识产品,以便帮助组织赚钱或者省钱。

(四)企业客户的知识管理

了解客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缺乏详细的客户资料。而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我们因该不遗余力的去了解客户的知识,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并提高他们对本企业的忠诚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比如说:

(1)在销售人员接触顾客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其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将汇总到企业知识库中,这些信息经过信息提炼与数据挖掘过程形成关于顾客的知识,比如“青年人喜欢休闲服饰”、“学生喜欢购买音像制品”……然后,该知识库根据顾客的信息归纳出该顾客的购买倾向,生成顾客知识,并由此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每次的个性化服务结果都会记入到顾客知识库中去。顾客知识库将尽量保持精简,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保持过旧的纪录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及时更新并使顾客信息系统化,这样就能及时更换掉数据垃圾,为顾客以后的服务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反映顾客需求的速度,缩短为顾客服务的时间,这样对客户的知识管理可以增加顾客服务的满意度。

(2)在对商、销售商的调查和反馈过程中,可以了解客户需求的最新动态。经过专门人员的处理和归纳可以使其系统化,并纳入企业的知识库中。这样为企业其他不太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了解客户和市场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使客户的知识得以共享。这样才能更好得发挥企业人员得主观能动性。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经济效益

成本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需要企业取得的销售收入进行补偿,成本的降低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效益的提高,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一切形态的企业,无论是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其他形态的企业,要成功都必须把成本

管理抓好,企业的成本问题已不仅是影响企业利润高低的

一个因素,而是一个关系到影响企业竞争力大小、生存发展潜力高低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获得比其他企业更多利润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现代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现定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战胜艰难困苦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在发展中,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是战胜对手的重要筹码,

因而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成本发生在企业各个生产经营全过程,它贯穿于

产品供、产、销的整个过程中,包括目标成本、设计成本的确定,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实际发生。目前对成本控制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成本控制涉及的控制内容不够全面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以“成本节省“为重点的成本控制,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同时我国许多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忽视供应和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难以将成本准确分配到各生产单元,生产成本的预算没有合理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导致油气生产成本难以有效控制。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而忽视了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的核算等。

(二)成本控制缺乏长远的、总体的成本控制战略立足点

对成本的动态变化认识不足, 缺乏市场观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概念狭隘,而且传统的管理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相关成本信息,淹没了大量的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多项活动中并未充分体现企业的长期利益,无法在企业经营整体上实现战略性改进。

(三)成本控制方法陈旧

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控制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成本控制方法还是很陈旧,缺乏前瞻性、预测性,揭示的内容不充分,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下对知识型企业的信息要求,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企业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控制转变为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反映不了各个环节的发生的后果关系,结果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二、加强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实际上,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前导性环节,产品成本构成中大部分在此阶段就确定,作为物料采购、零部件加工和产品装配等后期的产品生产等制造工序(实际制造成本)来说,其最大的可控度只能是提高效率及质量,减少损耗等加工成本(降低制造费用)。有一个观点是被普遍认同的,就是在企业生产开始之前就已有约束产品成本的、大多是无形的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并且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即产品研发和设计是制造、销售的源头,产品一旦完成研发,其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便已基本定性,设计分析不透、项目研究不清,将给投资者带来风险隐患、留下先天不足,无益于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成长。

项目决策项目的决策阶段非常重要,项目可行性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先天性地决定了企业成本水平,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兴衰成败。所以说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企业项目开发全过程成本控制的重点、关键环节,我们都要把心胸放开,把目光放远点,这才是企业控制成本的关键。

(二)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

生产成本亦称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等)、直接工资(员工的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对各种生产消耗和费用进行引导、限制及监督,

佼实际成本维持在预定的标准成本之内的一系列工作,是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在整个成本管理体系中起关键作用。

以舟山市大永润投资有限公司为例,通过从工艺优化、设备更新、强化考核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降耗目标。对工程建设流程进行技术整改。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促使企业消耗不断下降,比原工艺流程值下降16%。

(三)加强销售成本的控制

销售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增强企业实力,不断的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抓大放小、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最终完成成本控制目标,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紧盯市场目标,以成本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和以竞争为中心,通过使用独特的技术、将视野向前延伸到市场上各类产品的比价、需求趋势分析,以及服务策略,借助有利的原材料购进渠道或者利用规模经济的特性,让客户在享受最低投资成本的同时,得到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降低销售成本,并不是把商品的价格定得越低越好,也不是销售一些商品质量较差的商品才能获取最大的利润,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决定。在企业起步时期,为了挤进已有市场,企业应通过采取折扣、补贴等价格优惠手段,使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格,以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认可,销售逐月攀高的情况下,逐渐完成价格回归;对具有鲜明特性、透露当前市场购买愿望强烈的产品,就没有必要采用低价格战略,而应该以高价格来获取高额利润。

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走出传统低成本观念误区,落实生产各业务部门与业务岗位职责,做到层层把关、层层落实,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扎实有效地开展全方位目标成本管理,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福官.《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9,(09)

[2]杨公遂,崔 伟.《新商业环境下的成本控制》[J].齐鲁珠坛,2009,(01)

第6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和核心,财务管理状况的好坏,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其集团化、跨地区、分支机构多等特点,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涉及面广。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同时,财务管理部门本身为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人力物资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连续的基础资料。其次,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涉及到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

2.综合性强。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它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成本管理等等,这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经济管理活动。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之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每个环节和人、财、物各个要素,所以抓企业内部管理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通过价值管理来协调、促进、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灵敏度高。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投入资本实现保值增值所决定的。因为,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能以收抵支、到期偿债。企业要发展,必须扩大收入。收入增加意味着人、财、物相应增加,都将以资金流动的形式在企业财务上得到全面的反映,并对财务指标的完成发生重大影响。因此,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管理的中心。

二、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现代企业制度,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确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由投资者投资,由经营者经营管理,债权人、企业员工是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作为所有者,追求的是利润和财富最大化,作为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债务能否到期还本付息,有没有财务风险。作为企业员工,最关心的是当期的收入和企业长期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和财务状况最优化。

2.树立现代化的理财观念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在理财意识上进行转变,首先需要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有一个转变。具体包括:

(1)风险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合理投资。

(2)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商誉、信息等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

(3)现金流量观念。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现金流量的控制。

(4)利润最大化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利润最大化观念。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加强公司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公司利润的考核,确保公司利润目标的实现和公司利润最大化。

(5)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

3.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职能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管理,它要求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运用一些现代财务管理的手段,切实转变企业职能。

(1)预测职能

预测是财务管理的起点也是终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预测已经贯穿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前景预测、发展趋势预测、销售预测、利润预测、成本资金预测,已经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2)控制职能

财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也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手段。以利润控制为龙头,通过成本和费用控制、资金控制来实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就是根据财务预测,进行方案可行性研究,从而选出最优方案。财务决策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决策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它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4)分析风险预警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市场主体――企业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客观上存在蒙受经济损失,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可能。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分析预警功能。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

1.积极吸收西方财务管理的先进成果。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首创于西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也形成了以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财务预测、财务分析等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科学地、有选择地吸收西方财务管理方面的精华。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高领导和领导班子素质,从领导上予以保证。

领导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要真正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上给予保证。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主动向会计人员交任务压担子,把会计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其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积极作用。

3.以人为本提高全员素质,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为加强财务管理进行软件建设。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关键因素。健全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财务管理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参与,必须是使全体员工具有履行其财务职责的素质和能力。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由被动的管理者变成自觉地参与者。再一方面,财务人员必须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增强风险意识和管理意识,走出算帐、记帐、报帐的狭小圈子,投入到经营管理中进行过程管理。

4.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加强资金管理。

企业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状况的晴雨表。它贯穿了整个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 1)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现金净流量是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的主要指标,现金净流量的大小已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最直接的依据。

( 2)现金流量对筹资决策的影响。现金流量是影响企业筹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筹资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考虑资金使用效果,要进行筹资方案决策,就必须分析现金流量,自有现金流量决定着企业的筹资方式。

( 3)现金流动稳定性决定着企业的风险。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稳定性,即实际现金流量与预计现金流量的偏差,现金流量越稳定,企业经营风险越小。

( 4)现金流转管理水平的高低至今影响着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收益水平,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总之,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现金流量分析,可以为决策者选择最优投资方案、筹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

5.以控制成本为中心,加强成本管理。

(1)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包括合理确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品产销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开展价值工程活动,把产品的设计、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2)拓展成本考核范围,健全成本考核体系。财务部门在考核产品制造成本的同时,还要考核产品质量成本和责任成本。在考核有形成本时,还要注意产品的无形成本,建立健全成本考核体系。

(3)借鉴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的经验,开展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活动,以成本管理为中心,将资金投入效益好的产品。

6.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财务管理说到底是制度管理,不是人对人的管理。要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来制约,来规范,来保证。要建立指标考核机制,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建立目标成本控制制度,建立非生产性开支标准,存货和应收帐款管理制度,建立预测制度、决策制度、定期财务分析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

7.建立财务预测、决策的运行机制,加强财务计划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在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财务决策。财务决策管理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因此建立以财务预测为基础的财务决策机制,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测、决策能力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

8.建立财务状况预警系统,进行风险管理。

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完善调控手段,建立起对财务状况的前景预测、动态检测及预警机制,以便在财务状况发生警情之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保证财务预算的实施和管理计划的实现,从而通过财务评价指标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在财务决策上,要经过慎重的分析比较,以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风险意识要建立在竞争意识的基础上,在我国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强大压力下,我们更应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财务管理,防止财务危机的出现。

综上所述,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机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科学”的衡量标准。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基本规范的迫切需要。因此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必然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管理会计学(中南财经大学)朱海芳编注

[2]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教材)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杨树资编注)

第7篇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3)分权型。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都拥有财务副经理的头衔。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

就我国企业来说,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二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3.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2)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第8篇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环境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是于1995年,由原山西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按照《公司法》及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整体改制而成的二次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从而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

产权制度改革,其目的是实现产权明晰、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本结构优化,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运营机制和体制的科学性、有效性,使经营管理达到责、权、利的统一和落实。

改革的目的是发展,改革的重点在于祛除企业运行过程中不适应发展的环节和因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心地位的财务管理的改革则尤为关键。因为企业改革的任何一项举动必然引起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变革,必须以积极的、创新的思维去迎接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和企业体制机制的挑战。

二、回顾十年来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大战略进行,是实现管理科学和企业良性发展的保障

这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集团公司财审部多年被建设厅评为财务管理先进单位;2003年在全省“会计呼唤诚信”活动中被总公司及省企工委评为综合第一名;被财政厅评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先进单位。在2005年纪念《会计法》二十周年优秀财会单位和人员评选活动中,山西四建财审部被评为先进单位,总会计师及部长均被评为优秀个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省2003年――2004年度会计工作者评比活动中,总会计师被评为山西省杰出会计工作者(全省共20名)。在山西建工系统,山西四建的财务团队,无论从人员素质、工作业绩、管理模式还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应该说是一流的水平。这当然靠四建集团公司有一个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靠集团公司团结向上,锐意进取的成长环境;靠广大财会人员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建立健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资金运作体系

1.成立资金管理中心,统筹协调使用资金

(1)取消分公司的社会银行账户,要求所有的以山西四建名义签订合同的资金收付均通过中心办理。

(2)内部资金运作可通过中心内部银行票据办理。

(3)中心定位为单独核算的经营实体、金融机构、管理机构,负责内源性融资及外源性融资,管理担保及银行借款,向社会融资,掌控资金收付、杜绝体外循环,向内部单位贷款,利息及费用核算,执行集团公司投资政策及业务办理。

2.制定针对项目,尤其是外埠项目资金管理操作程序

用以监管资金的规范运行,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绝体外循环。

3.实行企业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启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

(1)集团公司本部:

一是实行总经理授权总会计师终极审批,支付原始凭证上至少有包括经办人在内的三人签审制度,重点控制的支出要包括主管领导在内的四人审批。

二是大额资金支付需集体决策,实行联批会审制度。

三是业务招待费实行由总经理“一支笔”审批制度。

(2)所属分公司经理受法人委托作为资金支配主体,对项目运作资金,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模式均要管住进口、控制出口。具体操作是:项目每笔收款必须进集团公司银行账户,由派出项目的财务人员办理,限制非财务人员接触货币资金的收付;杜绝项目管理人员私打白条,从业主方收款;杜绝项目人员从业主方直接支付任何款项(特殊情况报批集团公司同意);杜绝项目私购内部收据,私盖项目技术专用章收款,搞体外循环。

要求项目回款后,要在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进行一级支配,分公司留用部分在分公司与项目间进行二级支配。项目留用部分要列出支款计划,报分公司由分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评审确认后,分公司经理审批同意方可办理支付。

(3)所属子公司财务管理:

一是集团公司派出财务人员,负责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

二是子公司具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纳税登记,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是子公司法人代表独立审批制度。

四是子公司按月报送会计报表。

4.积极探索和启动网络银行收付、网上审批手段,财务信息联网,加大信息控制,提高效率

5.通过非货币易、债权债务整合、三角转账、债务重组等手段,充分实现内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规避财务风险,扩展融资空间,尝试资本运营

6.体会

(1)资金的积聚可以提高使用效率,节约资金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和资金流失。

(2)通过资金集中,达到资本聚合,一方面发挥了集团公司对内部单位金融支持的作用和调剂余款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配套集团公司投资中心的作用发挥,实现资本聚合,可以集中优势,做优势产业、规模较大的重点项目。

(3)可在市场开发和项目决策上有所作为。对成长型项目,善于抓住时机果断投入;对于风险较大,且无法规避的项目,勇于否决,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二)建立效益型成本管理体系

效益型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在推行项目管理模式背景下实行的制度。在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的推行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更趋于向上集中态势,其核心是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基于此,四建集团公司在两级管理总思路的统驭下,实施一级核算的构想。

集团公司定位在监控指导和服务上,分公司为集团公司派出的综合管理部门;而项目定位在成本中心,实施责、权、利下移,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实现项目与企业共赢,既要体现项目经理的责任,又要体现其权力和利益。而财务管理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其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工作高质量性。内部委派制应运而生。效益型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推行,要求在成本管理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为此,四建集团公司建立了七大体系,构建效益型成本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职责分明的岗位责任体系

明确规定成本管理责任主体是由核算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体的集团公司派出的分公司承担;而成本运营的责任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项目经理领导下的项目组织。

2.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1)岗位制度。

(2)预决策及评审制度。

(3)分析制度。

(4)考核制度。

(5)核算制度。

(6)反馈制度。

3.建立成本预决策体系

(1)投标决策评审。

(2)投标预算评审。

(3)合同评审。

(4)履约评审。

(5)投标预算与标后预算。

(6)标后预算及施工预算。

(7)工料分析与实际对比。

(8)压级压价与回收资金取舍。

(9)项目责任状的签订与项目班子公开竞标。

4.建立成本规划控制体系

(1)项目责任状签订后,根据总目标、项目管理大纲、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由项目经理组织分阶段成本实施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措施,以指导生产运营中的成本控制。

(2)指标分解到各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3)各责任人在生产运营中采取具体措施对成本实施控制。

5.建立成本核算分析体系

(1)由财务和预算从不同角度核算当期项目成本盈亏。具体到项目,则是由项目责任会计和项目核算员背靠背地分别核算同一施工项目的成本盈亏,在成本分析会前双方进行差异对比调整。

(2)按例按时由项目经理组织成本分析会,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作为考核兑现的依据。

6.建立成本反馈与检查体系

(1)基础资料反馈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2)成本核算结果向项目经理及管理部门的反馈。

(3)管控及考核部门的按时和突击检查。

7.建立成本责任考核体系

(1)在核算、分析基础上的责任考核与奖罚兑现。

(2)责任分解部门的明确性要求。

(3)考核的严格性。

(4)奖罚的真正实施。

(5)规定经营管理原因亏损的责任追究和岗位调整。

8.成本管理的效益原则

(1)关注管理成本。

(2)客观性原则。

(3)项目决策的风险平衡原则。

(4)效益第一原则。

9.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对成本管理和核算的新要求

(三)建立集约化资产管理体系

1.实物资产结构与分布状况分析

2.实物资产使用状况与更新状况分析

3.实施高效运作的内部资产管理系统

(1)计算机信息系统。

(2)资产管理制度。

4.科学的资产管理方式

(四)建立严密及时的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体系

在1998年――1999年主抓会计基础工作,使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会计基础工作验收达标为三级。近年来,又建立了会计基础工作考评制度,制定考评标准。通过内部培训、内部整改、内部检查评审及验收、组织召开专业研讨会,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下一步要组织社会专家来进行评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进一步促进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和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精干高效的财务团队,培育“四建财务人”品牌

1.财务机构设置

2.内部委派制

(1)全部财会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及人员的选用、任命、调整、考核、工资发放、费用负担全部在集团公司总部。

(2)选用、任命、调整、考核均与工资挂钩,选用、任命、调整运用八项指标打分考核;工资收入则通过11项指标打分考核。

(3)规定掌管现金人员不超过一年调整岗位;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工作时间超过五年的财务人员要在科与科、科与部之间进行轮岗;病事假3天以下,由科室负责人审批,报请假条,便于考勤;7日以上病事假,要经过财审部长审批,并办理会计交接。

(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逢会必讲职业道德要求,制定了《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财会人员纪律约束制度》,对职业纪律、劳动纪律、财经纪律等均做了明确要求。

(5)制订并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岗位分工、授权审批、限制接触、内部牵制方面的十二项经济业务均做了明确规定,其中把货币资金控制、存货控制、应收账款控制、投资、担保控制列为重点。

(6)创建学习型组织,努力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倡导学习,营造氛围。提出了“让夜晚的每个财务办公室都亮起来”的诫言。提出了学习的多视角、多方位性,即:“向书本学习,向师长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

二是表现出财务负责人的示范作用。近年来,集团公司财务人员共考取注册会计师5名,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3名,高级会计师8名(仅2005年一次通过5名)。这其中,财务负责人占了多数,从而带动了新加盟的大学/大专毕业生不断追求、不断上进的积极性。有的深造大学本科,有的考取会计师,有的在读MBA(现在读3名)。

三是鼓励学术研究和培训。其一,请大专院校教授及专家来公司讲课,派出财务人员接受培训和业务交流。其二,近年来,财务人员在省、市各级财会杂志、报纸、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其三,组织财务人员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的研究,有三项课题已通过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的鉴定,还有一项正在研究之中。

四是在笔者所领导的、由117名财务人员(含子公司11名派出人员)组成的团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31%,大专学历的占34%,中专学历的占35%;具有会计师职称的占44%,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占7%;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占3%。在山西建工集团成员企业中,优势明显,兄弟单位常来挖人,认为我们的人素质最高。

五是项目独立核算体系,派驻责任会计制度造就了一批财务负责人后备队伍。

六是倡导“四建财务人”的职业标准:崇德、敬业、勤学、严谨。

(六)未来的展望

1.财务管理主体多元化思想

财务管理不能拘泥于财务部门的管理,更不能拘泥于财务经理的管理、总会计师或CFO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是大财务管理,每一个员工均应为财务管理的主体。

2.财务预算的制度与执行

行业特点――无财务预算。

3.现代财务管理新方法,即: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如何实现自主创新的问题

(1)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信息传递。

(2)财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育。

4.新的市场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会人员提出了新思想、新素质、新要求

5.未来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财会管理人才的三个层次应该如下

(1)能进行财务分析决策的。

(2)能用财务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3)能运作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的财务总监级的。

6.规划职业生涯

不但要加强理论修养,更要加强财务管理实践,分步骤、有计划、主动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建议:熟练的账务处理能力要用3年的实践和培训;财务分析和运筹能力的培养则要用5年时间,教育员工要敢于突破自身工作性质中的封闭性。

三、困惑与不足

(一)应收账款不断攀升的无奈

(二)融资障碍大的尴尬

(三)管理沟通中的瓶颈

第9篇

摘要:因为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传统文化背景以及人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与中国的大不同,使得不加分析照搬西方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遇到重重困境,这不得不促使中国的企业家和学者寻找一条创新之路,即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和领导者提升自身修养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大道。

关键词:古代哲学;企业家价值观;管理艺术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深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这套哲学智慧造就了以维持两千多年之久的中华统一国家。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大多数也都是管理理论家,他们提出了众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包括个人的和领导的。

一、儒家的人生战略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人生管理思想是中国特色管理思想的主干,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当代管理领导者的管理方式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人生战略

第一,儒家理想人格主要是“圣人”和“君子”。“圣”主要对统治者而言,圣人是能实现大一统的重任,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人。而一般的士大夫和庶民百姓,则以贤为追求目标和行为规范,儒家常用“君子”来表达贤,其主要责任和理想在于精研六艺,修养品行,以其才德辅助圣人。

第二,理想人格必须具备的品质是仁爱精神。儒家把“仁”作为人的本质特征,其基本要求是爱人,不仅表达为对他人的尊重,更在于同他人在情感上的沟通,由仁出发,理想人格还应具备“义、礼、智”的品质。

第三,理想人格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儒家认为完美人格的特点在于通过身体力行而不断实现道德理想,也就是德性的外化,更注重德性的社会功能,要求有“仁德”圣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能够“修己安人”。

第四,理想人格应当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独立性和尊严。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2、自我管理手段

儒家自我管理之道也称为修身之道,可概括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人生成长之道。

1)立志――“志于道”

“志于道”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儒家主张早立志,立大志,反对自暴自弃。仁、义、礼、智四端人皆有,只是有的善于保持并不断发展,而成为“大丈夫”;有的则不善于保持,结果“未免为乡人也”;有的任其丧失,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2)修道――“据于德,依于仁”

第一,“反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三省吾身,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见不贤内省,择不善而自攻之,使个体需要服从社会和整体的需要,达到道德自觉。

第二,“慎独”。为帮助道德主体修养的完善,个人在独自居处无人看见时,也能自觉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的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第三,克欲,严己。修养心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克制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不能恰当驾驭自己的欲望,甚至顺欲,多欲,,则必会蒙蔽于物,使天性泯灭,善性丧失。

3)修学――“游于艺”

第一,要培养学习兴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强调应该把学习当做一件乐事,趣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才能获得一种完美的品格。

第二,持之以恒。学习要持之以恒,正如孔子说的要“学而不厌”,学习要没有止境,要没有满足。

第三,多方请教。要获得知识,就要不耻下问,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不论他的社会地位是什么,只要他有知识,就要虚心向他请教。

第四,追求博学,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儒家提倡“博学之”,就是要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不但要学习历史,还要学习“礼”、“诗”,学习音乐,研究各国的政治。

第五,慎思,明辨。在学习过程中,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即要周详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辨的辨别。

二、道家的人生战略管理思想

先秦诸子中的道家可以划分为两派,一派是黄老道家,以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者的相关著作为代表,这个学派的思想家主要关注治国问题;另一派是老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要关注人生问题。

1、人生战略

道家以圣人人格为人生理想人格,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完全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摒弃道德,崇尚自然,绝仁弃义。摒弃道德并不意味着不要道德,道家是道德至上,伦理至上的,其所鄙视的是传统不适合人性,造作的道德,其所尊崇的乃是道德的纯粹性,绝对性,超越性。

第二,绝学无忧。需要注意的是,绝学不是一般的反对知识文化,而旨在消除随知识文化而来的虚伪诈饰现象,弃智也不是要把人民导向愚昧,而旨在使人民恢复到纯朴厚实的自然状态。

第三,无为少言。老子指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是多言和有为所难企及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方符合自然之道。

2、自我管理之道

圣人人格的形成,犹如事物的变化发展由小到大,由易入难,是一个理想升华和人格完善的过程。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就是认识到世界的本来面貌是素净单纯。抱朴,就是保持人类实而不华,厚而不薄的原始天性。少私寡欲就是不好名,不好利,知足,进一步说,也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第二,清净无为。清净的效用,不仅是正,而是自正,不仅是正己,还是正天下。“无为自化”则是说通过无为的途径以达到无不为和自化的目的。

第三,为而不争,为而不有。“不争”并非纯粹的消极的坐以待毙,而是超越于人伦社会,不为矛盾斗争所限制,实现不争之争,是从利人利物出发的深层意义上的争。

第四,贵柔用弱。老子认为刚强是事物走向衰败和灭亡的根源,柔弱才是事物无穷生命力的象征力。老子认为天下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任何东西都抵挡不住它,因为任何事物都改变不了水的柔弱的本性和必胜的力量。

第五,虚怀若谷。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只能虚怀若谷,尊重人才,宽厚待人,才能把各种人才凝聚在自己身边,才能作大事。

第六,长生久视,死而不亡。按照老子的意思,人作为四大之一,可以通过摄生之法,追随道的运动,以达到与道体的契合,与道体为一,即从有限入无限,从相对入于绝对,从差异入于混沌,从暂时入于永恒。

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围绕理想人格的设计这个中心问题,竭力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儒家的道德型人生观,要求为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而从亲仁”。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凡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能够坚持以上操节,就是儒家所称誉的“圣贤”、“志士仁人”。儒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道德的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人生思想与儒家的人生思想相比较,在思想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那样积极,但是在精神追求上显得极为深沉、老成、世故。概括道家的人生境界或人生理想的话,这就是:无为而治,莫与人争,少私寡欲,洁身自好,返璞归真。可见,道家人生哲学是重境界,图个体自由放达的理想主义人生观 。

参考文献:

[1]张阳,周海烩,李信民.东方战略管理思想[M].2008.北京:科学出版社.

[2]成日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1999.北京: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