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时间:2023-10-12 16:11:14

导语: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干预外汇市场

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并通过外汇市场把危机传染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什么时候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到怎样的水平,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知道。美国是联合干预的倡导国家,干预确实能够把汇率调整到他们期望的汇率水平上。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事前无法知道美国等国家的汇率意图,只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其结果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遭遇很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相当多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美国等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之时,这些国家为了维持盯住汇率制度,将被迫付出昂贵的代价。

美元泛滥导致信用货币贬值

现在的货币体系,从本质上说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美国之外的国家就有强烈的对美贸易顺差的冲动,从而也刺激了美国大肆发行美元而牟利。美国还可以干或正在干的一个不利于其他国家的事情,就是通过国际收支的逆差向美国境外投放大量的美元。这些投放到美国境外的美元,一部分以美国国债或者其他种类的债券形式回流到美国,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沉淀在其他国家央行、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手中,作为国际清算手段在发挥作用。据统计,美国投放货币的总量,大约有3/4是在美国境外流动,只有1/4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交易的需求。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长期占有别国的商品和劳务。与此同时,按照信用货币的一般规则,信用货币长期的变化趋势是贬值的。大量美元流到美国之外以后,经过若干年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再从美国购买商品和劳务。经过贬值的美元再回流到美国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划算的。

传导通胀和价格波动

由于美国大量向境外通过国际收支投放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非常容易或轻而易举地把其通货膨胀传导到其他国家去。我们可以看到,美元的贬值就意味着这些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必须要以更多的本币投放,才能够购买到通货膨胀之前的商品和劳务。此外,美元的大起大落,总是经常地冲击新兴国家的物价水平,并导致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从长期来看,对物价水平而言,美元是传导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了减轻由于美元滥发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不少新兴国家的央行经常采取对冲交易,回收由于购买美元而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这不仅增加了央行的运行成本,也使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运用陷入被动的局面。

储备资产带来巨大风险

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清偿手段,又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储备手段。持有美元的这些国家,不可能持有大量的现金。因为现金是一种不生息的资产,它不能够给你带来收益,持有大量现金的行为是很愚蠢的。就像中国有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什么呢?其中,现金是很少量的一部分,其他形态的资产占很大一部分。大多数国家在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持有美国的债券类资产是最主要的,其中包括国债、公司债。比方说有很多国家持有美国国家的两房债券。所以两房一出问题,这些国家就非常紧张。据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我国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51%,即9613亿美元是美国债券,如果美国债券出问题,中国的外汇储备也难逃厄运。

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

最后一个方面,由于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资产,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原则下,要进行全球性的金融投资,美国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加之传统惯例,欧洲,主要是欧盟国家,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各种投资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所以美国金融一旦有问题,就非常容易影响欧洲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只要到美国去投资,一旦美国金融出现危机,这些金融机构都会被传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危机中,实际上遭受损失的银行都是有一定规模的,至少它的业务有一定的开放度。从中国的银行来说,像中国银行,它持有的美国各种债券总量是最大的,遭受的最直接损失也是最大的。

如果没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所决定的美元中心地位的话,纽约就不可能成为这个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其实,从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纽约真正提供的具有国际金融意义上的产品并不多。

第2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危机,汇率,人民币区域化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1976年1月,参与专门委员会的20个国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会议上签订达成《牙买加协议》,奠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一是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强调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储备地位。二是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制定和调整汇率,使浮动汇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总份额,扩大基金组织在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能力。

实际上,《牙买加协议》签订后,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汇率制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汇率政策也成为一些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别提款权并未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美元保持着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各国政府和交易商、投资者的选择,而不是像在布雷顿体系中一样作出明确规定的。从相关参与方享有对汇率制度、储备和结算货币等的自由选择权这一角度来说,“牙买加体系”可以概括为“无规则”的体系。实际上,随着欧元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从IMF对各国官方储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清晰反映,从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确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部分中,工业化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3%下降到68%,欧元储备比率从17%上升到23%,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0%下降到59%,欧元储备比率从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又一次重大冲击,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计量研究的结论认为,主导货币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其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会变化1.33个百分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下降无疑会对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产生影响。二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调整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三是危机使美国中长期通胀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稳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危机仍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向美元和欧元双极化演进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并不只是美国的危机,而是全球经济的危机。不仅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日本经济受打击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甚至先于美国进入了衰退。因而在这场危机中,欧元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资产,美元传统上作为危机资本避难所的角色没有改变。这也是近期美元对包括欧元在内的多数货币不贬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在与美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欧元区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欧元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尚未完全实现,跨境金融交易与服务的成本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收益率。这些都制约了外部投资者持有欧元资产。

第三,欧盟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也影响着欧元的吸引力。欧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低于美国,并面临着比美国严重得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欧元资产的长期收益率。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联合体,其政治一体化进程顺利与否也对其货币的国际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欧元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货币的转换常常滞后于经济实力的转换。长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使用单一货币的经济体规模接近美国,这也是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美元危机,但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如果持续出现问题,美元主导货币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替代的过程很漫长并往往伴随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

总体而言,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大经济体谁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重返正轨,谁就能够在主导货币的竞争中占有先机。

三、我国的对策--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一变化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通过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降低我国在对外贸易、储备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以保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适度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我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中国出现货币危机的风险,并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稳定,对提高国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参与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对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我国有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密切的贸易联系,对亚洲其他地区保持着较高的逆差。2007年中国进口总额的近40%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而且,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币值均总体稳定。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牙买加体系”所具有的“无规则”的特点和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的弊端,对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各类机制

第一,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逐步扩大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比重和范围。

第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账户某些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包括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用境外人民币支付我国出口商品货款等。

第四,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交换和统计监测的合作机制,加强对人民币非法和突发性流动的监测和控制。

2、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为了有效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将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一方面,作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过多年发展,其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监管制度都相对完备和规范,金融人才聚集,对于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这有利于帮助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强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战略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通过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能够将业已形成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流通纳入正规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不规范的流通方式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人民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第3篇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1976年1月,参与专门委员会的20个国家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的会议上签订达成《牙买加协议》,奠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基础,因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要点可以归纳如下:一是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强调特别提款权(SDR)的国际储备地位。二是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制定和调整汇率,使浮动汇率合法化。三是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的总份额,扩大基金组织在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能力。

实际上,《牙买加协议》签订后,国际货币体系并未完全按照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自由选择汇率制度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汇率制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汇率政策也成为一些国家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之一。另一方面,特别提款权并未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美元保持着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它既是全球范围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需要指出的是,美元在“牙买加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各国政府和交易商、投资者的选择,而不是像在布雷顿体系中一样作出明确规定的。从相关参与方享有对汇率制度、储备和结算货币等的自由选择权这一角度来说,“牙买加体系”可以概括为“无规则”的体系。实际上,随着欧元的推出以及欧洲央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呈上升趋势。这一变化从IMF对各国官方储备的统计数据中得到清晰反映,从2000年末到2008年第二季度末,在可明确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部分中,工业化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3%下降到68%,欧元储备比率从17%上升到23%,发展中国家的美元储备比率从70%下降到59%,欧元储备比率从19%上升到29%。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国际主导货币地位的影响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又一次重大冲击,这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是危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下降。计量研究的结论认为,主导货币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其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会变化1.33个百分点。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下降无疑会对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产生影响。二是美国金融体系的调整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三是危机使美国中长期通胀前景不利于美元的稳定。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危机仍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向美元和欧元双极化演进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并不只是美国的危机,而是全球经济的危机。不仅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欧盟、日本经济受打击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甚至先于美国进入了衰退。因而在这场危机中,欧元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并不高于美元资产,美元传统上作为危机资本避难所的角色没有改变。这也是近期美元对包括欧元在内的多数货币不贬反升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元区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在与美元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欧元区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与美国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欧元区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尚未完全实现,跨境金融交易与服务的成本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收益率。这些都制约了外部投资者持有欧元资产。

第三,欧盟发展中的一些长期问题也影响着欧元的吸引力。欧盟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要低于美国,并面临着比美国严重得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欧元资产的长期收益率。此外,欧盟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联合体,其政治一体化进程顺利与否也对其货币的国际影响有很强的关联,欧元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加。

第四,历史经验表明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货币的转换常常滞后于经济实力的转换。长期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使用单一货币的经济体规模接近美国,这也是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美元危机,但美元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的重要原因。美国经济如果持续出现问题,美元主导货币的地位是有可能被替代的。但从历史经验看,这种替代的过程很漫长并往往伴随着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

总体而言,当前金融危机对美元和欧元地位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两大经济体谁能够率先走出危机,实现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重返正轨,谁就能够在主导货币的竞争中占有先机。

三、我国的对策――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一)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一变化与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通过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降低我国在对外贸易、储备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以保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适度国际化对中国经济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我与周边地区贸易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使用,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降低中国出现货币危机的风险,并有利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稳定,对提高国民福利也有所助益。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能力参与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并在其中起到相对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人民币的信心。同时,我国有着与其他亚洲国家密切的贸易联系,对亚洲其他地区保持着较高的逆差。2007年中国进口总额的近40%是与亚洲国家的贸易。而且,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币值均总体稳定。实际上,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已经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在东南亚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牙买加体系”所具有的“无规则”的特点和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为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空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的弊端,对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各类机制

第一,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签订有关人民币流通的合作协议,逐步扩大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比重和范围。

第二,实行人民币在资本账户某些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包括尝试允许境外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允许用境外人民币支付我国出口商品货款等。

第四,与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交换和统计监测的合作机制,加强对人民币非法和突发性流动的监测和控制。

2、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为了有效促进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将香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一方面,作为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经过多年发展,其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及监管制度都相对完备和规范,金融人才聚集,对于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这有利于帮助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快发展,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另一方面,承接人民币离岸业务,加强与内地的经济金融联系,也有利于香港分享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3、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金融机构走出去、发展海外业务是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战略必然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通过金融机构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能够将业已形成的周边地区人民币流通纳入正规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不规范的流通方式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促进人民币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利于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4、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 改革

一、美元国际货币强权

当前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其中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货币体系失衡有一定的关联。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全球经济的波动幅度显著增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非对称性逐渐凸显,而此外主要有两种国家:一种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东亚国家,而另一种是包括一些OPEC国家在内的欧洲和拉美国家。

国际货币体系的这种中心―式形态使得国际金融的潜在风险逐渐积累于国家,国际货币领域处于一种严重的收益与风险失衡的状态。在日益加剧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之下,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处于的还是发达国家这些处于系统中心的国家,只要发生金融危机,整个国际货币体系都面临着被打破的风险。次贷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对全球各国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各国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信任降低,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危机最深层的根源在于一个不受约束的美元居于国际货币核心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国际货币体系失去平衡的表现

现在执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是依靠国家之间有效的金融协调合作来形成的,而是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和金融大国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承认。这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和运行没有稳固的基础,由此产生的无序状态又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以及全球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表现出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失衡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不能有效地制约大规模无序的国际资本流动。金融的自由化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追求,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扩大了资本自由流动的陷阱,从而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繁荣的假象,这使得脆弱的金融体系和如果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为一种牺牲品,即国际资本失衡的牺牲品。

2.当今国际资本市场迅速膨胀,而国际货币体系却缺乏有力和必要的国际防范措施和监管,银行业对于国际资本背后流动的一种支撑,也使得资本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杠杆执行行为和问题;加之金融衍生品快速发展,这使得喜欢和擅长、习惯于集中管理的监管制度更难操作,金融衍生工作不但不是一个避险的工具,反而成为一个高风险的投资工具。

3.以发展中国家为甚的世界各国,其实现在都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与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相互配合的国际资本市场对接的机制。新兴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收支的调节、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外汇的选择、储备和管理上都还不能适应这种国际资本流动与变化的节奏。

4.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单一储备货币的影响依然存在。因为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元的过度依赖,美元的过度扩张必然带来货币的不稳定性以及最终崩溃的可能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特里芬难题”最新形势下的一种表现。现行的货币体系虽然已经出现了货币储备多元化的趋势,但是仍然没有解决这么一个难题。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式的初步思考

由于全球经济政治和金融实力的版图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太大的根本的变化,所以改革方向相对而言比较现实的就只有局部的改良。总体目标应该是持续改革的推动,实现各种国家在金融事务以及国际货币中权力与义务的权衡和均衡;要坚持广泛参与的原则,实现各国在国际经济与金融规则制定过程中权力与义务的平等。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紧紧围绕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各国不同的组成部分,制定相应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最终去建立一个包容、公正、公平和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具体的改革方向应该从以下角度努力:

(1)改变当今汇率体系中对于美元过分依赖的现象,建立一个稳定的储备货币的汇率体系。根据目前实际的情况,应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建立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在内的各方均能接受的货币汇率稳定的协调机制;二是在其他相对而言比较弱势的货币之间,允许根据它们自身的情况,在可调节、浮动等之间选择。

(2)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和协调。注重协调各方经济关系,加强地区间在国际金融的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市场约束、国际金融内部控制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3)改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职能,使其能够担当整个体系的领导者和监督者之职位。同时注重增加IMF的基金份额,扩大其在资金上的实力阿赫援助的范围;同时增强IMF的信息检测和功能;恢复IMF对成员国国际收支逆差进行干预和援助的职能;要对IMF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经济绩效进行提高。

(4)加快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加强区域内协调和合作,同时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协调不同区域货币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这样有利于提高国际金融组织的管理效率。

(5)加强金融监管,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化。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的监管范围,实行全面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并公开披露有关信息,防范跨行业和跨境风险。与此同时,推行金融监管国际化,即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强化对评级运用和评级机构的监管,建立有效而及时的信息共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必然会涉及到金融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新的利益冲突,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道路不会十分顺利。这就要求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相关机构、通力合作,为建立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伏安,林杉(2009).《国际货币的历史、现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J],《金融研究》,第5期.

第5篇

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或运转的基轴是国际本位货币。所谓国际本位货币,是指在国际活动中,世界各个国家出于经济条件或政策上的考虑,用的形式将本国货币与之固定地联系起来,作为衡量本国货币价值的标准,以及国际交易的最终清偿手段。国际本位货币是在国际上占据中心货币地位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它首先必须能在世界上自由兑换;其次,还必须占据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能充当国际商品的价值尺度或价格标准,并成为各种货币汇率的中心。充当这种中心货币的曾经有贵金属——黄金,也有因、经济和现实原因形成的某些国家的纸币。

从上讲,能够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国际交易的最终清偿手段,应当具备如下条件或性质:

一是耐久性。具有的属性必须经久耐用,不因频繁的流通和岁月的流逝而丧失其重量或改变其质量,从而保证其所包含的价值量的稳定不变。

二是可分性。为保证贸易和借贷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各种不同面额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三是轻便性。货币的轻巧便携有利于各种经济交易的进行,较小的体积和较轻的重量但却可以包含较大的价值量,亦成为其一个特征。

四是同质性。货币由其发行国别和面值所产生的差别是客观的,但在质上却是相同的。即作为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它们本身都有价值,都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正如马克思所说那样:“耐久性、不变性、易于分割和重新合并,因较小的体积包含着较大的交换价值而便于运送这一切使得贵金属在较后阶段特别适于充当货币”。贵金属黄金、白银等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使之最成为国际本位货币的最佳选择。纵观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贵金属特别是黄金都充当着国际本位货币的职能。与之相应的是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该制度下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金量,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它们各自含金量的对比来决定的。这种以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率又称为铸币平价(mintparity),它是金本价(Gold parity)的一种表现形式。金本位制度下作为决定汇率的基础的铸币平价,是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求变化而引起的实际汇率波动的中心,其上下波动的幅度要受制于黄金输送点(GoldPoints)。这是因为金本位条件下黄金可以自由跨国输出或输入,当市场汇率与法定铸币平价之间的偏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有关国家不用外汇而改用输出黄金的办法来办理国际结算。决定黄金输送点的量的界限,是用于替代外汇直接用于国际支付的黄金的铸币平价加上(或减去)该笔黄金的运送费用(如包装费、运费、保险费和运送期的利息等)。

随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金本位制先后被以“黄金—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以美元为主体的多元纸币信用本位制所取代。建立在怀特方案基础之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方面,基本锁定了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外汇平价;另一方面,确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各国政府可将所持有的美元与美国政府兑换黄金。这种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其本质是一种以黄金为价值基础的固定汇率制度。与金本位制比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与贵金属黄金已无直接联系的纸币信用本位制条件下,国际本位货币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耐久性、可分性、轻便性、同质性的国际经济交易一般等价物”已经不被视作充要条件,国际经济交易的价值符号,则成了当代国际本位货币共同特征。

当代纸币信用本位制条件下,尽管各国特别是国际本位货币的发行国都持有相当数量的货币黄金,但货币的发行与相应的商品准备从理论上来讲已无必然的联系。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国际货币体系所确立的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货币黄金在世界国际储备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下降的变化。

黄金非货币化,以及各国货币的发行再不必与某种特定商品保持法定的比价关系,其结果是各国货币之间比价的客观依据也不复存在,这亦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国际货币体系浮动汇率机制产生和存在的温床。

二、国际本位货币的重新定位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急速发展的挑战,尤其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投机引发的货币金融危机及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一些深层次进一步暴露出来。人们往往自然将导致国际货币金融市场动荡的根源归咎于现行的纸币信用本位制,亦启发了对当代国际货币价值基础的思考。

纸币信用本位条件下的汇率决定与调整,要受制于众多的因素。究其性质和特点,可以从长期和短期角度考察。不同国家货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对比,是决定汇率的一个基本的长期因素。

在实行纸币流通制度的初期阶段,各个国家一般都规定过纸币的金平价。即纸币名义上或法律上所代表的含金量。在纸币实际代表的金量与国家规定的含金量一致的情况下,金平价无疑是决定不同货币汇率的价值基础。

然而随着纸币流通制度的演进,纸币的发行开始与黄金的准备及兑换相分离,黄金非货币化的纯粹纸币信用本位制条件下,货币作为价值的符号,其发行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其实质是由本国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组合为基础。不同国家的单位货币所实际代表的价值量对比,成为其汇率决定的基础。当然不同国家货币的价值量对比,主要是由其购买力相对地表现出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纸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可以较为合理地决定两国货币的汇率。

不同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状况,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另一个长期因素。一国货币的强弱,是以该国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为重要依托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状况等宏观经济指标构成了衡量这一大背景好坏的综合指标。

除了上述导致长期汇率波动的因素,作用或影响短期汇率波动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相对利率的高低;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政府或中央银行汇率政策和其它干预行为;心理预期因素及信息因素,等等。此外,国际上、军事等方面因素也会在短期内对汇率变动产生影响。

当然,纯粹的纸币信用本位制的存在,与现行以浮动汇率为主体的国际汇率机制,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国际经济学界关于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利弊的争议表明,尽管浮动汇率也有其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但倾向于汇率相对稳定的观点还是占据了优势。因为后者不仅更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健康发展,亦是经济全球化条件国际经济一体化向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的需要。

在实行纯粹的纸币信用本位制的同时,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离不开国际本位货币的重新确认。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行的以美元为主体,包括日元、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及后来的欧元)等在内的多元化国际本位货币,本质上仍是少数国家的信用货币。这种国际本位货币机制由于没有黄金作基础,其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发行国的情况。发行国相对经济实力的强弱变化,以及其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的倾向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该国货币的强弱和人们对该国际本位货币的信心,进而影响到国际汇率的稳定。应当承认,现行的以美元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本位货币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美元”本位下基础货币发行国与其它国家相互牵连,国际清偿手段不足的弊端,在某些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它并没有使“黄金—美元”本位制下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得到解决。相反,国际汇率的波动大为加剧,国际货币金融秩序更加混乱,各国间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尖锐。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摆脱国际本位货币对少数国家国别信用货币的依赖。这种新的各国货币的共同定值标准,应当是某种与 SDR相类似的由一个类似于IMF的国际组织发行和掌管的纯粹的货币符号。这种货币符号是由若干国家和国家集团(如欧盟)的通货所组成的“篮子”(Basket),或者说是由一个多种货币的复合体为依托。参与该“篮子”或复合体的货币,按各自国家GNP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大小,确定在该“篮子”或复合体中所占权数。当然,这种新的作为各国货币的共同定值标准的多种货币复合体,是与黄金脱离联系的,与之联系的只是“篮子”组成国的货币的购买力。所有其他国家的货币均与该篮子货币挂钩,与之保持某种形式的固定的或可调整的法定比价。

在国际经济领域,一切交换归根到底,实际上仍然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及服务的交换。由金本位制到与贵金属黄金不发生联系的纯纸币信用本位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本身并非必须是价值实体,更多地是被作为一种流通手段或价值符号而发挥作用。一篮子形式的国际货币符号所代表的价值,源于组成该货币篮子的可自由兑换的各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既然后者可以成为国际流通和支付的手段,那么前者类似职能的发挥也是顺理成章的。当然,这离不开一个由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较大的国家所共同认可的,组织较为健全的国际通货管理协调机构的存在。

三、国际本位货币重新确立的渐进性和过渡性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本位货币的重新定位,尽管是必要和理想的,但要最终成为现实,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经济的全球化及一体化作为一种趋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尚不能消除国家的界限和差别。世界经济领域里不同国家经济、和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仍在发挥着作用。脱离了对国别信用货币依赖的纯粹的国际本位货币的出现,与拥有高度统一权威的国际金融组织的运作一样,势必在较大程度上与许多主权国家的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不仅在当代南北的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中得以表露,更充分地反映在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盟,轻易是不愿意因此而放弃作为现行主要国际本位货币发行国所享有的铸币税好处及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特权。由此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本位货币的重新确立必然带有渐进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一方面,现行以美元为主体,包括欧元、日元和特别提款权(SDR)等在内的多元化国际本位货币体制,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仍将有其存在的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使脱离了对个别国家国别信用货币依赖的国际本位货币的运作早日成为现实,应是国际本位货币重新确立的发展方向。

首先,作为一种机制创新,新的国际货币本位机制的建立要考虑现实的基础和创新成本的高低。可以考虑从进一步扩大和改进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或职能人手,使之逐步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和国际清算的主要手段。要改变按份额分配特别提款权的原则,而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投资往来的需要,根据各国GNP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以及各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占世界贸易与投资的比重进行分配;并使特别提款权成为各国货币的共同定值标准,各国货币均与其挂钩,保持某种形式的固定的或可调整的法定比价。

其次,推动区域性国际货币合作,作为迈向新的世界单一本位货币和执行全球统一的货币管理体系的过渡。适宜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的现状,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区域性一体化经济圈,责无旁贷地将成为21世纪范围最为广泛、经济实力及影响最为强大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代表,并以既相互联系合作,又鼎足对峙的态势,把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矛盾的错综复杂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体化性质的经济集团内部,随着商品、劳务、资本与技术的跨国流动自由度的加大,为稳定成员国之间货币汇率,降低区域外其它国际货币波动的冲击,建立一体化区域内的本位货币及其特定汇率机制显得很有必要。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汇率机制(EBM)的成功经验表明,这种特定区域性国际本位货币单位,作为欧洲货币体系运转的基础,是由加入该货币体系各成员国货币按一定比重所构成的一篮子复合货币。它起着确定各成员国货币汇率的依据,成员国官方之间清算和信贷的手段,以及被用作欧盟的储备手段和进行汇率干预的手段的作用;并成为欧洲货币体系以区域内各国货币汇率实行可略有调整的准固定汇率,对外则实行区域货币“篮子”的联合浮动为主要特征的汇率机制 (ERM)得以在顺利运转的基础。尽管这种区域性货币联盟的实施,对该区域内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作刀一个方向,区域性货币政策的推动,不失为介于由传统国际本位货币走向未来的实现单一世界货币和世界中央银行管理体系的一种可行的过渡形式。当然,适于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差异,区域性货币合作方式可以采取不同的选择,如联系相对松散的货币区,或支付同盟等多种形式;在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达到较高程度时,再走向货币联盟,即实现区域内的单一货币,并建立区域性中央银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除此而外,还应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组织,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基金组织在监督协调成员国货币、汇率政策及全球性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发行和掌管新的国际本位货币的具有相当权威的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并作为未来统一的世界中央银行的前身或过渡。应给予发展家在基金组织中以平等地位参加重大事项讨论与决定的权力。参照战后建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及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所确定的多边国际贸易体制,积极探索并寻求逐步建立相应的适应于经济与金融全球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凯恩斯。货币论[M].第1、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美]C.C.Lodge.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的全球化趋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P.霍尔伍德等。国际货币与金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英]劳伦斯,S.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

[6]姜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南北经济关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第6篇

2015年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特别提款权(SDR)进行5年一次的审查,人民币加入SDR问题再次引起各方重视和关注。中国为什么需要推动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加入SDR到底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这成为人民币加入SDR的驱动因素。与此同时,人民币加入SDR也面临诸多阻碍。本文将着力分析人民币加入SDR的驱动因素以及现阶段人民币加入SDR面临的阻碍,并提出相关的应对之策。

一、引言

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立的一种超主权货币,主要是为了补充国际流动性资金和储备的不足,承担部分国际货币职能。人民币加入SDR将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达到新的高度,将标志着人民币与美元、日元、欧元、英镑共同跻身全球主要货币之列。人民币加入SDR即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全球战略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贸易地位和国际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人民币加入SDR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人民币加入SDR将有利中国对外资本扩张、确立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破除美元霸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同时也倒逼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开放。然而,人民币加入SDR也面临诸多阻碍。中国政府因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直未能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完全自由化,这不利人民币在全球被自由、广泛使用,成为人民币加入SDR的障碍。2015年,恰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特别提款权(SDR)进行5年一次的审查,中国应抓住这契机,推动人民币加入SDR。因此,研究探讨人民币加入SDR的驱动因素及面临的阻碍是非常有必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民币加入SDR的驱动因素

(一)人民币加入SDR是中国经济贸易地位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进出口国,进出贸易总量约占全球12%。与此同时,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也居世界前列。2014年中国吸引外资约1200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1400亿美元,仅次美、日,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依旧7%以上,远超发达国家。据亚洲开发银行《2015年发展展望》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中国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1. 2%,远高于美国的11. 8%和印度的9.6%。然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国际地位远落后于中国的经济贸易地位和中国国际利益。目前SDR篮子货币中的货币种类全部来自发达经济体,其重要性和代表性不能反映全球经济和贸易的真实情况。由于中国经济和贸易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人民币加入SDR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利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并将有利巩固中国经济贸易地位和国际利益。

(二)人民币加入SDR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和广泛使用

据渣打银行估计,目前有超过60家央行投资了人民币,更多的国家也正准备投身其中。不仅中国周边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投资人民币,就连发达国家也开始考虑人民币作为自己的储备货币。目前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储备货币,但近年来一直在下降,据IMF数据,相比2000年全球55%的储备货币是美元,截止2014年底美元在全球的外汇储备占比降至32%。由于中国与各国的贸易联系日渐密切,各国央行也更愿意增持更多人民币用于贸易,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14年底人民占全球支付货币的市场份额达到1. 5%,全球排名为第七。一旦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将得到极大改善。因为SDR本身就是IMF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人民币加入SDR,象征着人民币的地位得到肯定,意味着IMF成员国默认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将吸引全球更多国家投资、储备人民币,大大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全球对人民币需求和广泛使用。

(三)人民币加入SDR将促成人民币成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

据2014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所数据显示,全球81种大宗商品价格序列中,有76种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其他以欧元、日元或英镑计价和结算。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属和石油等大宗商品消费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经济规模仅次美国。美元作为全球主要的大宗商品定价和结算货币,对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垄断,使得中国企业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涨跌只能被动接受,极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尽管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和投资结算的情况一直在增多,但是还未用于设定包括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如果人民币加入SDR,将加速人民币进入大宗商品结算市场,提高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对于中国制造业稳定价格和降低成本有非常重要大的意义。

(四)人民币加入SDR将有利于中国海外投资,提高融资便利,降低借贷成本

人民币加入SDR将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而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融资便利。如果人民币成为了国际货币,中国企业就可以凭借自有资本或从本国金融机构的融资来解决其海外投资资金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降低中国企业的购汇成本和汇率风险。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企业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采购,避免兑换时间成本和汇率风险。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立(AIIB)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对资金的融资需求也不断增加。随着中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减少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将使人民币更加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这将有助于降低中国在海外的借贷成本,并为未来经常项目赤字融资提供额外的自由度,有助于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

(五)人民币加入SDR将倒逼中国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与开放

中国经济金融的成功转型将为人民币加入SDR提供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而人民币加入SDR也推动中国经济金融的深入改革。中国建设金融强国,需要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加入SDR是推动人民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建成经济金融强国是同一过程,人民币加入SDR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标志,也是金融强国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为了人民币加入SDR,中国必须向前推进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人民币加入SDR对于中国的金融开放也有重要促进作用。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之后,中国势必还将有更多金融开放措施推出,包括加快改革外汇管理制度,增加资本项下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等等。

(六)人民币加入SDR,有利于扩大SDR的代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SDR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解决黄金和美元两种储备资产不足的问题。但美国为维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地位,极力阻碍SDR成为国际储备资产,使得SDR的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009年以来,中国积极推动SDR作为超主权货币的推广,以此作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人民币加入SDR后,一方面,有助于提高SDR篮子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从而增强SDR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将有助于降低SDR汇率的波动性,从而提高其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减少储备货币波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SDR代表性和稳定性的提高将有利于SDR撬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此外,人民币加入SDR将改变由美欧垄断的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格局,促使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更加合理和平衡,促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发展。

三、现阶段人民币加入SDR面临的阻碍

(一)人民币广泛使用的程度与现有的SDR篮子货币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全球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与SDR篮子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相比,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交易、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过程中被使用的比重非常有限。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数据,2014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量人民币占比1.1%(全球排第九),美元占比43. 5%,欧元占比16. 7%,日元占比11. 5%,英镑占比5.9%;全球外汇储备人民币占比约0. 3%(全球排第八),美元占比61. 2%,欧元占比24. 6%,日元占比3.9%,英镑占比4.O%:全球结算货币人民占比1. 5%(全球排第七),美元占比38. 9%,欧元占比33.0%,日元占比2. 5%,英镑占比9.4%。显然,人民币的广泛使用程度与现有的SDR篮子货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与澳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也存在差距,此外,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也阻碍了人民币的可自由使用,而全球被自由、广泛使用是SDR篮子货币筛选的基本条件之一,这将成为人民币加入SDR的障碍。

(二)中国国内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成为人民币加入SDR的阻碍

从SDR篮子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发行国(或地区)的经验来看,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是该国货币加入SDR实现国际化的基础和保障。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达程度更多体现在该围金融市场化程度、金融的效率、吸引和平滑风险的能力、开放程度。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方向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总体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但与世界发达金融体系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缺陷。首先,中国金融体系存在比较大的政府垄断性,市场化程度和金融效率比较低。中国对民营资本的准入管制非常严格,甚至存在对民营资本的歧视,且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造成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不够充分,金融效率比较低。其次,中国金融体系吸收和平滑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中国金融体系的证券化程度不够,金融产品的规模和种类比较有限,造成金融结构的弹性非常低,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有效的运行。最后,中国金融体系开放程度不够。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制度性的障碍,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还不可以自由交换,外国企业还不能在中国市场上市,人民币的汇率并未完全开放,这些都会影响到中国金融在全球配置资源,同时又在全球分散风险的能力。由此,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也成为人民币加入SDR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障碍。

(三)中美政治博弈成为人民币加入SDR的阻碍

二战以后建立的布雷顿森里体系将美元取代了黄金成为了真正的世界货币的霸主,确立了美元全球金融霸权地位。虽然因为特里芬难题的存在以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是美元一直保持着世界最主要储备货币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货币与货币之间可能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零和博弈,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存在虽然有共同促进的一面,但是更多是矛盾和对立的,为了维持美元金融霸权地位,美国政府利用其强大的国际政治影响极力阻挠人民币的国际化,特别是美国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唯一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最大股东,这让美国阻碍人民币加入SDR变得更加容易。

四、人民币加入SDR的应对之策

(一)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更自由、更广泛的使用

首先,加速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从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义的7大类、40子项的资本项目来看,中国在借外债、非居民到中国来证券投资、国内居民到境外投资及这些项目下货币能否自由兑换4项下未能实现开放。若该4项能得到进一步开放,将有利于增加境外人民币投资的渠道,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为降低资本项日开放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冲击,可在上海、天津等臼贸区先行推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其次,发挥好货币互换协议和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作用。目前,中国与28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在香港、新加坡和伦敦设有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为推动人民币在全球更广泛的使用,可进一步扩大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范围,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设立更多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并建立更加有效的机制促使其落到实处,发挥更好的作用。最后,可利用中国主导的国际机构和区域战略推动人民币的使用。近年来,在中国的倡导下,亚投行、金砖开发银行相继成立,“一带一路”战略也得到亚洲沿线国家和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支持。中国可利用在亚投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人民币的使用。

(二)不断完善国内金融体系

首先,推进金融结构的市场化和证券化,进行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资产证券化率和金融市场产品层次。其次,为满足境外投资者保值和投资的需求,应进一步拓展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股票、人民币结算的保险产品等形式,实现人民币的汇率市场化,并有序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实现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上市,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使金融资源的配置链条超越国界。再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推动利润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平衡,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消除歧视,打破垄断,允许更多民营资本和互联网金融的参与竞争,以此打破金融政府性垄断,促进适当竞争,适度竞争,提高金融效率。最后,为应着力建设更加发达的金融市场,政府应制定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将为人民币加入SDR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市场支持和保障。

(三)积极争取IMF成员国的支持

人民币加入SDR不是—个纯粹的单边政策行为,而需要得到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尤其要得到IMF成员国的支持。因此,人民币加入SDR成为国际货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外交事件。对欧洲和发展中国家而言,G20关于IMF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已经有146个国家77. 07%投票权通过,如果争取到它们的支持,调整篮子货币的70%投票权要求就可能得到满足。由于美国在IFM拥有一票否决权,争取美国的支持尤为重要。为此,中国应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与美国交涉,促成美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中国应抓住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即BIT谈判)时机,应把人民币加入SDR做为谈判议程。由于IMF改革方案依然僵持在美国国会以及美国即将进入总统换届选举之际,美国做出让步,支持人民币加入SDR将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一直以来,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了诸多经济利益,同时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了诸多经济负面影响,甚至引发货币危机。对中国而言,发展一个“多级的”世界是中国的战略需要,美国只是其中一员,而不是霸权国。然而,破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首先要破除美元霸权地位,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货币体系。人民币加入SDR,将使人民币成为全球认可的储备货币的目标更加近了一步,将进一步撼动美元的霸权地位,有利发展一个多级世界。

参考文献:

[1]赵冉冉,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动机及路径[J],国际金融研究,2013(03):49-56.

[2]聂召、李明,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现状与实施路径[J],国际经济合作,2014( 11):89-95

[3]文馨,浅谈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美元、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5(3):50-52.

[4]李巍、朱红宇,货币伙伴外交与人民币崛起的战略支点国[J],外交评论.2015(1):27-54.

[5]吴晓求,中国金融的“三维”改革[J],资本市场,2014(1):8-10

[6]刘影,人民币加入SDR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4(1):34-40.

第7篇

根据将总部设在最大股东国家这一规定,IMF总部70年间一直设在持有IMF股份最多的美国华盛顿。

不过,据媒体报道,拉加德在伦敦政经学院演讲时就说,即使未来IMF将总部迁至北京,她也不会感到惊讶。对于美国,拉加德表示了不满。她批评美国在G20中,仍像个“局外人”。因为在其他重要股东均已批准IMF的份额改革计划时,只有美国仍在反对。

目前IMF成员国的份额已扩大1倍,因此IMF提出了将其中6%份额转移至新兴国家的改革方案,但因美国的反对迟迟未能通过。此改革方案一旦生效,中国在IMF内部的国家地位将升至第3位。对此拉加德表示,如果中国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IMF的影响力仍停留在过去的水平,这将违背IMF代表世界所有国家意见的设立目标。

在发达国家的掣肘下,出现了一种需求与供给无法匹配的无奈现象。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想投钱投不出去,而IMF想拿钱又拿不到。这种僵局,最终损害的是IMF本身,到时候,IMF都退化了,再多的份额有什么用。

简单来说,IMF的改革就是一场资金战,谁砸钱砸得多谁份额就大。但现在的问题症结在于,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愿意增资IMF,却不是无条件的;发达国家希望扩大IMF的资金来源,却不希望自身的地位与权力被削弱。

在整个IMF改革方案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中国。中国承诺向IMF增资430亿美元,在所有承诺增资的国家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德国。而按照IMF董执会在2010年12月通过的改革方案,在改革完成后,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最大新兴经济体在IMF的表决权份额将增加4.5%至14.3%,其中中国的份额将从原来的3.72%升至6.39%,成为IMF第三大成员国。

虽然IMF改革将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6%以上的份额已定,不过具体的份额转移方式却不得而知。“即使达成协议,各国之后如何落实和操作都有很大的难度,各成员国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博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表示。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1-06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当代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的第一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专题八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认识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事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本课作为专题八的开篇,我想应该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认识到它与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内在联系。

在设计本课时,我想讲清三大核心问题:

一是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二战的结束不但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为什么美国能够替代英国成为新的经济霸主?其他国家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是本课所要探讨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包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两大内容。在这两大体系中,美国是如何获得最大的权利,成为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美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是否存在妥协?如果存在,那相互妥协的表现又是什么?这是本课要探讨的第二个核心问题。

三是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通过以上两个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第三个问题是概括总结性问题,考察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思维程度。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存在哪些先进性?对美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对经济全球化又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这是本课所要探讨的第三个核心问题。

本课围绕这三大问题展开,从分析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入手,渐次分析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改变及影响。

过程设计

导入:

(出示幻灯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候选人拉加德、朱民、利普顿的照片)

问题1:展示在多媒体上的这三个人是当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热门人选。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谁吗?

他们分别是法国财政部长拉加德,中国前央行副行长朱民和美国前财政部长利普顿。究竟谁能够当选下一任总裁,结果会在6月30日揭晓,我们拭目以待。

问题2:如果我们让这三个人退回到60年前,二战刚刚结束以后,那大家猜测一下,哪一位会顺利当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呢?

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是美国人能够成功当选。可是从二战后一直到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的位置一直由欧洲人把持,比利时人、荷兰人、法国人都曾当选。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今天这节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当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选举这一热门事件,引出大家对总裁人选的猜测,带着疑问走进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问题3:既然学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概念。

(幻灯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概念。)

(意图:通过概念展示,让学生首先对这个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特点:第一,这个体系排除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只限于资本主义国家范围;第二,连接起这个体系的纽带是经济;第三,这个体系包含两大要素,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体系形成的背景、过程以及评价三个方面来学习本课内容。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

材料1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其中一项是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2 (幻灯片: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材料3

问题4:从这些材料中我们感受到美国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是什么呢?

细节: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她迫切想要成为一个金融大国,领导世界。1945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占到世界工业生产的60%,黄金储备占到了全世界的59%。美国的经济总量是英国的4.7倍,人均收入是英国的1.7倍。两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了英国所有的主要工业,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让英国政府在财政上破产,很快就不得不向美国借债度日,其首相丘吉尔曾一脸无奈地说:“即使我们卖掉了我们的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不能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随着经济实力的衰弱,英国不得不让出经济体系的领导地位。

(意图:问题4的设置,主要是解决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什么以美国为主导,为了解下一个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作铺垫。)

问题5:英国丧失了领导世界的实力,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否需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呢?

材料 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时,各国面对恶化的形势,转嫁危机,设置关税壁垒,从而引发了倾销战、关税战,使危机程度更加严重。各国以邻为壑的利己主义政策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日逐渐勾结并结成了法西斯联盟,走上了战争道路。

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使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成为必要。

(意图:问题5的设置,主要希望学生通过史料,了解二战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新的经济体系的建立,也并不是美国的一厢情愿,而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的迫切需要。问题4、5的提出,层层推进,解决“为什么战后需要建立和能够建立新的经济体系”这一问题。材料、图表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形象的感受,提高他们阅读史料的能力,强化“论从史出”这一观点。)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

(一)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展示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图片)

问题6: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并思考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否暗藏玄机。

细节:1944年7月,44个二战同盟国与国际组织的730名代表进入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这个小镇,其中就有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他们将在这里探讨如何建立战后的世界经济新格局。美国人选择开会的时间和地点可是颇费了一些心思。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使人们看到了打败法西斯指日可待,美国为盟军提供了强大的军事支持,国际地位继续提高。布雷顿森林是个风景优美的小镇,同时,这个地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各国代表到会后,从7月1日到19日,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从会议室里不时传来各种语言的陈词、质问和争辩。据一个当事秘书50年后的回忆,那时自己“每天简直要工作上28小时”。这是战后世界各大国关于金融权利的一次较量,主角是美国和英国。代表美国的是52岁的联邦财政部官员哈里・怀特,而代表英国的是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61岁的凯恩斯。谈判完全由他们两个人控制,他们决定整个谈判的主题和基调。他们都在追求本国利益,但也知道要想得到本国利益更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终于,在1945年12月,各代表国经过讨价还价,通过了意义重大的《布雷顿森林协议》。

(意图: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美国想要称霸世界的迫切。这样设置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夯实了基础知识,他们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一定记忆深刻。)

问题7:大家从书中找到《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内容。

细节:(边讲边展示幻灯片)该体系下各国间的贸易用美元来结算,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但是这些储备美元的国家会有一个担心,用商品换回来美元会不会贬值、导致财富缩水呢?为了维护美元的信用,美国政府同意别国政府以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即每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这样,美元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信任的国际货币,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从此美元也有了“美金”之称,可以成为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了。难怪当时美国财政部长福勒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美元和黄金之间的比价有了(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那别国货币和美元之间的比价是怎样的呢?实行固定汇率。这就是著名的“双挂钩一固定”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了。

问题8:从这个货币体系中我们当然看到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美国获得的巨大收获,那其他参会的国家有没有分得一杯羹,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呢?

细节:为了监督各国货币汇率和帮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复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得以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避免其他国家受其影响;为成员国提供有关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体系等。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世界银行则主要负责经济的复兴和发展,向各成员国提供发展经济的中长期贷款。

(幻灯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总部及标志)

我们了解了两个组织的宗旨,再来看看这两个机构的主要领导。

材料 2007年英美两国都推出世行行长候选人,英国推出了前首相布莱尔,美国总统布什推出了佐利克,尽管布莱尔名声大,呼声很高,结果可想而知,关键位置美国人可是绝不含糊。

问题9:美国为什么会拥有如此特权?

细节:因为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各国缴纳的股金,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呈正比。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认缴资金最多,所以理所当然的控制着世界银行的行长。

问题10:另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还是美国人把持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着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各国汇率是否稳定,所以总裁这个职位由欧洲人来担当,这也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美国与各国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客观上促进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意图:问题8、9、10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参会各国都是“无利不起早”,都有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相互斗争也相互妥协。但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向着制度化和健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这三个问题也解决了本课一开头提出的疑问。)

问题11:既然美国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起来了,要想让美元在世界流通起来需要靠什么呢?

贸易。于是美国着手建立世界贸易体系。

(意图:让学生了解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自然过渡到下一专题――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问题12:从课本中找到美国建立世界贸易体系的背景。

①二战后初期,由于西欧各国实力大减,国际经济萎缩,进而导致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③美国为扩大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问题13:1947年10月,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大家看,幻灯片右上角展示的标志就是今天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能说说你对这个标志的理解吗?

这个标志用多条彩色线条旋转成地球的轮廓,极具动感,象征世界各国的商业贸易互流互通。

(意图:不但增加学生兴趣,而且能够更形象地展示关贸总协定对贸易流通的巨大作用。)

问题14:通过材料来看看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是如何推动贸易的互流互通的。结合材料分析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什么?

材料 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问题15:你认为关贸总协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细节:第一,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经过八轮贸易谈判,各缔约方的关税均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发达国家加权平均关税从1947年的平均35%下降至4%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税率则降至12%左右。在第7、8轮谈判中对一些非关税措施的逐步取消达成协议。这对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际贸易规模从1950年的607亿美元,增加至1995年的43700亿美元。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第二,发展成为一套国际贸易政策体系,成为贸易的规则。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及其谈判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形成了一套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准则,这些成为各缔约方处理彼此间权利与义务的基本依据,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关贸总协定要求其缔约方在从事对外贸易和制定或修改其对外贸易政策措施,处理缔约方间经贸关系时,均需遵循基本原则和一系列协议。因此,成为各缔约方进行贸易的规则。

第三,缓和了缔约方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矛盾。关贸总协定及其一系列协议是各缔约方之间谈判相互妥协的产物,协议执行产生的贸易纠纷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方式解决,这对缓和或平息各缔约方的贸易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对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关贸总协定条款最初是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愿拟定的,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壮大和纷纷加入关贸总协定,也增加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所以,关贸总协定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提供了对话的场所,并为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其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意图:此问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通过简短的一则材料,从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入手,提高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

材料1 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韩国经济体制存在缺陷,要求韩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进行改革并接受监督,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条件。韩国政府接受了条件,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经济迅速恢复。

材料2 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问题16:大家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呢?

材料1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救助发生金融危机的韩国这件事情上起到积极作用,不但提供贷款,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韩国进行改革,促进了韩国经济今后的健康发展。材料2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们再来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3 美国财政部顾问怀特说:“只要美国反对,就不可能做出任何重大决定,基金组织实际上将至少不会成为反对美国的工具。”

材料4 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问题17:这两则材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该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两个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材料,让学生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和先进的制度,同时不排除对促进美国经济的巨大作用。)

问题18:本单元的专题是《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习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又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细节: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确立的关贸总协定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WTO,说明了二战后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对当今全球化的影响。但是二战后创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却由于各种因素在1976年崩溃了。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而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最终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引起了各国对货币合作的模式的反思。它的优点和缺陷,都为后来者借鉴。在美国倡导下建立起来的这套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仍在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直到2008年这套体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美国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给全球造成了数十万亿美元的损失,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格局。这场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变革的呼声和希望。随着全球化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也在不断地想象谁会像当年的美国一样主导世界,哪一国的货币会像当年的美元一样成为新体系的主宰,为稳定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贡献力量?所以,再次回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个体系开创了将金融和贸易连成了一个整体,才有今天经济全球化不可抵挡的趋势。

(幻灯片展示漫画)

(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最终目的是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的起步。漫画的使用既呼应了本节课讲的主要内容,同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设计之后的话

这节课是2011年6月河北省教科所举办的河北省新课程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做的一节全省公开课。教学设计大体是根据当时的授课实录整理而成。在教学过程和重新整理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怎样把经济学问题讲授得更加通俗易懂。经济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知识,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尤其紧密。比如本课所涉及的金融体系、贸易体系,以及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都需要更加透彻的讲解。在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问题上,所涉到的汇率、外汇储备等经济学名词,以及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等机制都可以用更形象的方式表达。

第二,在高中紧张学习的同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吸取知识,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如果没有时间广泛涉猎,那又何来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探究呢?以本课导入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三个热门人选,是新闻热点,可是当我提出问题后,学生一无所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他们可是文科生啊!文科生如果没有时间去关心时事,关心热点,就没有可能去探究社会热点问题,这不利于应对高考。

总之,研究性教学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日常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开拓思路,提高专业素养,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危机;困境

一、全球金融危机折射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迫切性

2007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先后经历了雷曼兄弟倒闭,华盛顿互助银行告急,美国国际集团(AIG)国有化,危机急剧恶化,并进一步演变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然而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监管机构发挥的作用却显得不尽如人意。一方面IMF未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成员国的国内金融体系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致使欧美等发达国家过度发展金融衍生产品、过度使用杠杆,以谋求资本利润的最大化,这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道德失控。另一方面,IMF在救助危机国家方面也少有作为,这主要源于IMF贷款资源的匮乏、贷款条件的僵硬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入侵,都阻碍了成员国向其寻求救助。此外,由于IMF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权利结构的失衡从而导致的IMF治理结构的失衡,也制约了其防范危机发生、遏制危机蔓延的能力。IMF在全球危机下的无能为力更多地折射出IMF改革的迫切性。要彻底改革IMF,必须在重新审视各国基金份额的配比、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一票否决权、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反应迅速、卓有成效的国际金融救援机制,担负起危机救助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公平的份额制及投票表决制

IMF的决策采用加权表决方式,每一成员国的投票权都是由250票的基本投票权与各国按照出资比例及份额计算公式得到的加权投票权所构成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的承担战后经济重建重任的IMF,采用加权表决方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各个成员国在经济实力、贡献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牙买加体系的更替,新兴市场国家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早期发达国家出资较多,拥有了超半数的投票权,进而对IMF实施了绝对的控制,这种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份额计算公式的不合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与之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份额。IMF决策机制的不公平还体现在投票表决方式上。目前IMF的表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多数表决方式,另一种是特别表决权表决方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后简称《协定》)规定:“IMF的重大政策决定(如份额的调整、特别提款权的分配、章程的修改等)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通过方可实施”。然而根据IMF2009年的资料显示,欧美这些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投票表决权比重超过60%,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采用哪一种表决方式,发达国家能够实质性地决定IMF的重大决策。而美国则更为特殊,其对于特别投票表决事项享有一票否决权。这种决策机制导致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IMF各事项的态度表达变得无足轻重,一项决议的命运实质上掌控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二)危机救助机制存在缺陷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MF的职能之一就是通过贷款方式的资金援助帮助受灾成员国控制危机。然而随着其运用贷款条件次数的增加,该危机救助机制越来越受到成员国的诟病。首先,贷款条件僵化。IMF在对成员国进行救助时缺乏对成员国国内经济状况与经济结构的具体分析,也未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审视其援助方案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在以往的救助中,IMF为了达到国际收支好转以及维持对外偿付的目的,都倾向于迫使受援国接受实施经济紧缩政策、减少财政赤字、抑制需求增长。这些措施将会带来短期内的经济萧条、失业上升甚至社会动荡。同时,IMF在经济危机中的政策指令也未能充分考虑各国金融危机的新特点。其次,贷款条件干预成员国经济。《协定》对使用基金普通资金的条件做出了规定,政府必须承诺在政策上做出某些改变以换取IMF的财政援助。但在实践中,发生危机的成员国往往只能被迫地接受IMF附加的一系列结构性政策条件。近年来,贷款条件不仅涉及一国宏观经济的改革与调整,甚至还涉及到一国的社会及文化政治领域。最后,贷款额度有限,不能有效发挥救助功能。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陷入危机的国家越来越多,IMF的资金短缺问题日益凸显。IMF的救济贷款主要来源于成员国缴纳的配额,而该配额与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重成正比,与资本流动量却远远不配比。

(三)监管机制不足

IMF在监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危机预警能力较差,目前IMF的援助主要在危机发生以后,只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并不能做到事前避免损失。其次是在政策监督职能上的两难,《协定》中赋予了IMF政策监督的职能,但协定并未对监督的程序及法律效力进行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政策监督职能往往是通过IMF与成员国之间进行协商完成的。这样的“软机制”也就导致了IMF的监督通常是以贷款条件的方式进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IMF也只有通过对成员国提供救助资金,才能实现其监督职能,因而对于非救助国则不具有强制力。

(四)监管机制、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能力不足

美国国际收支巨额逆差,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全球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而IMF不但对逆差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没有任何约束力,还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归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指出造成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采取本币低估等政策。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法律建议

(一)改革治理结构,完善决策机制

如前所述,IMF在决策机制上的改革应从份额分配和表决方式两方面入手。在份额分配方面,IMF应当按照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其份额与投票权。美国当前的份额与其经济比重基本相当,大幅让渡份额的可能性不大。而欧洲一些中小国家所持有的份额与其经济实力并不相当。但当前改革IMF决策机制的一个悖论是:改革决策机制也必须由现行的决策机制来决定。要让利益既得体出让其既得利益,可能性并不大。所以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让欧洲国家将自己分散的份额合并成欧元区国家与非欧元区欧洲国家两个大的份额,这样欧元区国家就可以获得与美国同样的一票否决权。合并之后欧洲国家还可以适度的让渡多余的份额。在表决方式方面,降低特别多数投票的门槛。可以通过采取双重多数的表决方式,即在某些重大决议的表决上,采用两种方式结合的共同表决。一种是传统的投票表决,另一种是每个国家只用基本投票权进行表决,然后将两种表决结果赋予一定的权重,加权平均后决定是否通过决议。这种改革方案可以兼顾基本投票权和各国认缴基金组织份额比例两方面的因素,从而有效地把决策权从持有大额投票权成员国手中转移到持有较少投票权成员国手中。2010年11月12日,二十国集团通过了首尔峰会宣言,确认了IMF的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在数值上有三个大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过6%的基金份额;二是新兴市场化国家中的金砖四国全部进入前十名;三是中国持有的份额从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3.65%升至6.07%。至此,中国的基金拥有份额跃居全球第三,将揭开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新篇章。

(二)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条件

IMF的贷款条件虽然受到了很多批评,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应当进行改革。相比较言,事后的贷款条件比事前贷款条件更合理。尽管某些受援国面临的危机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初始条件及经济结构千差万别,因此经济调整政策也要根据受援国国内状况量身制定,不能一成不变。另外,在一些涉及到国家范畴的调整政策方面,IMF应当充分尊重受援国的国家,加强沟通与协调,不能贸然强制执行。此外,在考察贷款发放的依据时,要多方面考量受援国的经济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贷款条件不应该由IMF和成员国的非正式协商来决定,而应该由受援国自己设定贷款条件,IMF执行董事会则履行审查这些条件的特定权力。除其他一些程序上的要求,条件应符合合理性的标准。若受援国提出的贷款条件达到合理性标准,IMF执行董事会则可以按照其条件对其发放贷款。但这仅仅是单方面的陈述,IMF要想做出全面、公平的判断,必须建立在更加客观、公证、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因此,给各成员国建立详细的经济金融档案非常有必要的,这使得基金组织可以亲自掌握第一手详尽的资料,更加有利于IMF考察借款国的真实状况、评估调整计划,也更加有助于该贷款条件的有效执行。针对贷款额度有限的问题,首先,可以向新兴市场国家增发特别提款权,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将新兴市场国家闲置的外汇储备聚集起来,而且可以增加新的经济增长体在IMF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这既符合现有的国际经济状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IMF现有结构的缺陷。其次,作为一个超国家的机构,IMF的融资能力不应仅局限于对于动员和催化官方机构,还需要催化其他私人资本参与到危机的救援中来。私人资本参与危机救援可能有双重效应,这就要求IMF一方面发挥国际金融市场中介和人的功能,尽可能地将债权人与债务人聚集到一起,对受援国原有债务进行重组;另一方面,提供更加合理可行的经济改革方案,进而让私人投资者重拾信心。2009年3月,IMF批准了对基金组织的贷款框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使基金组织针对所有借款人的贷款条件现代化,通过推出一个新的灵活信贷额度,实现既能保证拨付贷款的条件有所侧重,又能增强向低收入成员国提供短期融资和紧急融资的需要,从而保证救助效率,帮助发展中成员国更迅速地走出危机。

(三)强化监督机制,提高透明度

为保证基金组织与各成员国的有效合作,IMF有权对国际货币制度进行监督,主要是对成员国汇兑安排和储备资产政策合作义务的监督。与此同时,IMF的监督职能不能仅限于成员国的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当前形势下,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社会需要一套权威、高效的国际金融监管准则。因此IMF在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监测时,应加强与相关国际机构的合作,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最低要求的金融监管规则。IMF在发表监测结果方面也应当保持更大的独立性,使得监测结果对发达国家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同时,在《协定》中专设一条详细地列举出IMF的职能,并增加兜底条款,以适应发展国际金融活动对IMF的职能的需求。此外,IMF应当建立一个宏观审慎的监督框架,将其宏观监督职能扩展到对成员国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使得衡量金融风险的范围涵盖系统性金融风险,并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多边监督。

作者:李昱臻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探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蔺捷.金融危机背景下IMF贷款条件性改革.国际商务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