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11:19
导语:在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加强课堂问题的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般,课堂提问同样也要对准中心,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围绕教材内容,加强课堂问题的针对性。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以教材内容为中心,以完成教学要求为目标,把握好问题设计的指向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前应当充分地进行备课工作,掌握该章节知识教学中的教学重难点,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依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课堂提问。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三颗枸杞豆》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为“能概括作者转变的原因;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腻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针对性设计课堂提问“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这三颗富有深刻意义,催人奋进的枸杞豆征服了"我",但在之前"我"是什么样的人呢?之后又变成什么样的了?”“病中的三叔与"我"又有一段什么样的经历呢?这段经历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试找出文章中正面描写三叔的词语以及侧面描写三叔的语句。”
二、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以兴趣为主导设计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进行教学提问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去主动学习。然而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时,其问题的设计都过于单调,过于死板,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望而生“困”,根本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参与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较好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一定要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多引入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兴趣为主导设计课堂问题,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多一些宽容》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以兴趣为主导设计课堂问题“同学们,谁能说出几句有关宽容的名言或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也可补充。)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在生活中能宽容他人吗?请谈谈自己对宽容的理解”“怎样才能做到宽容?除文中指出的几点外,你还有自己的见解吗?”。
三、调动学生思维,加强课堂问题的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课堂提问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学生往往就会觉得索然无味,缺乏学习的激情。这样不但难以发挥出课堂提问的教学作用,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课堂提问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通过课堂提问锻炼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一过程中最为关键之处就在于课堂问题是否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度,既不能够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加强课堂问题的曲折性,将问题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加强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多收了五斗米》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灵活提问,“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四、打破传统模式限制,设计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一、活用材料,开阔教学视野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例。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教师可以引入杜甫《三吏》、《三别》以及《登高》等诗篇,通过比较阅读与鉴赏,让学生深入了解杜诗的韵味与语言特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等文章时,笔者特别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进行了图片赏析,让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敬佩与欣赏之情,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本单元课程的学习中;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则是围绕着中华民族各个传统节日进行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印象,笔者在单元课程开始前就引入古代文献、绘画作品以及纪录片材料,凭借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各个民族在节日上的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关注点,这让学生在学习单元课程时更能够身临其境。但是材料的活用不仅需要笔者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主性地探讨。因此,笔者在引入的同时,还注意灵活发问,例如在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时,笔者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耐心观察:以下节日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思考、分析的主动性,提高了材料运用的灵活性与渗透性。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其必须要认识到不同内容的教学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因此自身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禁锢,从而为高效利用传统文化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主动辨识,捕捉文化精髓
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但是可利用的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为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水平,教师必须要提升辨别能力,摒弃糟粕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即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观念等多个角度捕捉文化精髓。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为例,此次课程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诗歌在语言以及结构上的特点,借助诗歌来弘扬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孝文化。但《木兰诗》与其它诗词相比,其中的文言词语居多,这为学习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受到了严重打击。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意引入了传统孝文化,从道德观念、情感体验入手发掘这篇课文潜在的深意,让学生能够透过课文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在解释“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揭示了在逐渐消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将《木兰诗》中所蕴藏的“孝”更加直观、全面地呈现于课堂上,也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活突出。另外,《木兰诗》虽然歌颂了中国传统美德,但是从中也能看到中国传统制度等方面的弊端,为了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环境的认识,笔者亦从中国古代征战、国家征兵的实际历史情况入手,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也对文化、习俗产生的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利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应该灵活捕捉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困难。从学生的难处入手、从教学的重难点入手,积极鼓励学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传统文化利用的整体效果。
三、开展专题,促进文化渗透
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样也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为了实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教师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与规范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自、支配权,能够自行搜集传统文化材料,有效促进文化的全面渗透。
以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的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发生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了解,笔者特意开展了“举人的荣耀与悲哀”这一专题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与举人相关的资料。诸多学生都从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儒家文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通过ppt制作、微课录制等不同方式呈现了所搜集的素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变迁进行了总结、展望,在课堂上活灵活现地描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由来与发展。随后,笔者又开展了辩论赛,让学生围绕“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利弊”进行讨论,在争论中树立合理的史观,并对中国文化制度有一个理性深入的认识。最后,笔者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走上台来说出对话题活动的看法,从而为下次专题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铺垫。这次专题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不仅鼓励了较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从合作的角度入手,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使学生勇于自主理清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的发展脉络,从而能够进一步地了解范进的悲哀以及当时社会的悲哀,也对《范进中举》全文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虽然专题活动的开展能够打破课堂的拘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教师仍然需要把握活动开展的度,既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看法,同时还需要协助学生理性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动态性、发展性的眼光去为文化渗透融入更多的活力。
四、倡导阅读,提升文化认识
相对而言,中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情感体验水平以及文字功底还有待提高。为了加深中学生的文化认识,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这里的多读多看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强调“精”、“全”、“准”,即能够围绕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促使学生开展课外文本阅读,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笔者结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山海经》等中国传统优秀作品,从而为相关文言文、诗词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八年级阶段,笔者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杜甫的诗词,组织学生去详细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从而为本学期开展《桃花源记》、《杜甫诗三首》等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九年级阶段,笔者除了让学生阅读中国经典四大名著外,还让学生去主动探究中国的历史,从《史记》等作品中理清中国发展的整体历程,从而形成一种爱国情感。在一段时间之后,笔者会安排时间随机抽取学生在这段时期撰写的阅读读书笔记或者演讲稿,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与其他同学分享,提升文化阅读与学习价值。这种课外性的阅读不仅能够加强传统文化的互通与交流,也能促进思想的传播与互动,为创设和谐稳定、合作友爱的班级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但是,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不能过于强硬地要求学生去读书,而是通过游戏、竞赛等展示活动的举行,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阅读,更加主动地去领会与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倡导的目的,才能发挥课外阅读的积极作用,为语文教学提供全面的服务。
五、切入生活,凸显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空中楼阁,其不仅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因此,在促进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语文教学课堂的局限,勇于发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语文、文化之间的距离,为继承、发展文化,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意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特意从生活入手,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找文中熟悉的成语,很多学生通过阅读,直接说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峰回路转、水落石出、觥筹交错、山肴野蔌等成语。这些成语相对于比较晦涩的文言文在理解上更加直接、轻松,因此笔者让学生自己通过上下文内容以及实际生活解释各个成语的含义,并且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谁能够解释得更加生动、精准。其次,笔者再次组织活动:先对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语句、词汇进行了细致地讲解,随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与之类似的场景,拍摄成照片,让学生点出生活与文学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观察自己的周边,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在语句、词汇乃至深意上的认识。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借鉴文言文的叙事方式与描法对自己所观察的景物进行描述,提供机会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有效调动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全面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深度。这种突破性的传统文化渗入方式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避免学生被动地学习语文知识、理解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运用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与鼓励,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去发现、去运用,从而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更多鲜活的元素。
一、端正思想,渗透情感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变得比较随意,特别到九年级。随着科目的增加,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是无暇顾及。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整合学生已学到的语文知识?就需要学生和老师都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九年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因素。为此,在教学方面,我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不板着面孔授课。师生是“朋友型”的良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探究学习语文的良方良法,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广泛汲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信、友爱、坚强”的性格。
二、精讲少练,降低难度,自主学习
九年级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时期。在这一年里,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全面复习。题海战术,以考促学,可以找出不足,加强复习。学生的练习多了,有些问题就不易理解、接受、补充和巩固;做题难了消耗的时间精力太多,成效不是很显著。另外,学生水平不同,各种各样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学生。单纯讲题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试题的难度适中,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学生才会梳理思路,总结要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使他们有信心,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我们把知识教给学生,这些知识是死的,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比如:古诗文,文言文的理解记忆。综合复习时,还是花费课堂上的时间来整体复习,对记住的学生来讲,就没有任何意义;对没记住的学生来讲,也是难以一蹴而就就能掌握啊。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让学生自主去学,效率肯定高,收获一定大。
三、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九年级语文教学也许可以放弃一半以上的内容。一般说来,在教学中教师所放弃的,是学生已基本了解的或不必掌握的;教师所致力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并对学生当下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教师做出必要的放弃后,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教师需要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举一反三去复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摘 要: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人们加强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关注。中学语文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和教育事I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此,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深化改革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满足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是大纲教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这种生硬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为此,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
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2.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
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不懂得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而且需要教师改变原有完全遵从课本的教学模式,确定语文教学新思路,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实现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对《观沧海》的学习。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诗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有关观沧海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介绍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之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
诵,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教师跳出诗歌本身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境界,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领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并对照反省,思考自己的胸襟如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必要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课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入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害怕天黑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通过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思考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学生思考之后和周围的同学展开交流。在此之后,教师正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
3.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始注重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再别康桥》的学习中,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柳树”所代表的意向,通过合作交流丰富诗歌文化内涵。“柳”的谐音是“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杨柳代表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杨柳”在《再别康桥》中的应用,结合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作者和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的自主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此,在倡导语文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语文教育人员为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自由化语文课堂,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潘美君.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渤海大学,2015.
一、摆脱考试的束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考试中有古诗,教师就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考试中有阅读,教学中就有阅读题海战。学生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出现了高分低能、会考试不会用语文的现象。既然如此,彻底取消考试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实则不然,如果没有考试,教师的教学效果无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无从评价。考试不能取消,教学活动必须开展,为此,教师得从分数的“紧箍咒”中走出来。如何才能摆脱分数的束缚呢?
首先,转变观念,为语文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按传统做法,教师考核、晋级等都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拼命抓成绩。学生不会写就罚写,学生不背诵就罚多背,久而久之,教师压抑,学生也压抑,长期形成的“强制性”教学让教师思想僵化,学生也“呆若木鸡”,似乎除了考试还是考试,除了分数还是分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被丢在最阴暗的角落。其实,教学过程是发展的过程,教师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教学是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轻松、自主、自由的过程,它排斥强制性学习,因为强制性学习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因此,教师要想转变教学观念,必须树立“学生发展促进我发展”的理念,坚决放弃“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数”的想法。
其次,教师要充分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既然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发展的基础,那么,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在公开课和示范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是教师表现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对象。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幼时记趣》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用谈话(让学生说说童年的趣事)导入新课(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接着一个学生说,导入大约用去10分钟时间)。接下来,教师以幻灯片呈现文中的重点词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合作。然后,提出问题(1.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2.文中哪些句子是表现了童真童趣?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正在进行的时候,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教师匆忙布置抄写课文的作业,结束了课堂教学。
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新不新”、“旧不旧”的课堂教学,教师想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来组织课堂,但在时间上把握不当,多媒体的使用也是可有可无,作业设计显得古旧,抄写虽然是常见的作业方式,但在学生没有理解文章的情况下,留抄写课文的作业,有失科学。
二、教学方法一定要活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固守教材,要将教材用活。以苏教版中的“名著欣赏”为例,七年级上安排了《伊索寓言》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在教学中,教师无法让学生在一次课内了解原著全貌,因此只能在课堂上作启发式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不能以相关背景资料的背诵、作品章节的记忆、大致情节的了解等作为“硬性条件”,让学生背诵、记忆。相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作品的大纲,然后以读书会、辩论会、读书比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原著,待学生读完作品后,再进行系统总结。如此,学生不仅在读的过程中能对作品有大致了解,通过总结,也能把握住重难点,应对所谓的考试自然不在话下。
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可能。语文本来是应用性较强的科目,但在传统考试模式的限制下,“用语文”基本成了无法落实的口号。其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用语文”实际是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语文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长此下去,发展才有可能。“用语文”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学对联知识,则应该创作对联,学广告知识,则应该锻炼打广告,学小说知识,则不妨进行小说创作,学议论文知识,则不妨开展演讲比赛,学得多了,用得多了,语文学习会获得成就感,增长兴趣。比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重要的节日,引导学生设计主持人台词,并以情境教学法的方式来落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语文。
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是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课程。语文教学是富有情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要着眼于师生关系的构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此阶段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基础,让语文成为学生走上人生道路的良师益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以感情的投入为基础,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平等态度,会让学生感到压抑,降低教学效率。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心理因素是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学会取长补短,在不断学习中发展语文能力。对一天能掌握三个词语的学生不要用五个词语来要求,对仅能读通文章的同学不要向他们提出难度系数过高的问题。教师只有摘下“有色眼镜”,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学生学习才会更加主动,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闭门所造的车定会出门不合辙,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用起来”,语文学习才会更加有趣,学生也才会更有收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每年举行大型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语文学习中的口语交际、综合应用、写作等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文。另外,办班刊、校刊、班级博客、参加投稿等,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声构图,激情引形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而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巧妙恰当地呈现,就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如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一文,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让他们从甜美的山歌中去感悟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然后,我让学生用心聆听录音朗读,从听觉上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赏析课文的三个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金满斗会)时,我把预先准备好的有关云南歌会的画面,如歌唱环境,唱歌人的衣着服饰,歌唱时的热闹场面等配合音乐有序播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云南歌会,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激起了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又如诗歌《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是一首反应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2,学生对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3,播放有关黄河的画面并配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4,带着从音乐,图像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在他们读了课文后,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展现过去的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罗布泊,而另一组则展现现在已消逝的罗布泊,这里一片死寂,胡杨林成片死亡,枯木哭泣,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倍感凄凉。两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我顺势让学生思考:罗布泊过去是仙境,是绿洲,为何会变成一片死海,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学生们议论纷纷,而后又陷入了沉思,显然,这些形象的画面已经让他们感到痛心,这人为的悲剧又怎能不让他们深深的反省呢?从而真正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跨越时空,丰富想象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代,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得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境,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四、营造氛围,以听促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新理念;语文教学;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文化品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活”与“实”的问题。
――题记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活”与“实”呢?“活”也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满活力,兴趣浓厚,激情投入到语文学习探讨中,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行为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了。“实”也即语文课上得实实在在,双基得以夯实,三维目标得以落实,教师能因材施教,求真务实。一堂课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活”与“实”,避免“带着镣铐跳舞”,时不时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呢?凭借笔者近几年的新课改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现反思如下:
一、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语文学习无论知识怎样更新,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感同身受。为此,教育学生要多读、多记、多背、多练,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做到“四多”、“三到”,语文基本素养就会有较大提高。我们深信一点,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
二、求真务实,注重双基的训练与培养
无论教材如何改动,教改如何变更,基础教育阶段,双基不能丢。没基础没知识,谈何能力?没了过硬的双基,谈何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双基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可以说节节都不能丢,字词句训练要有布置有落实。学生只有这样“厚积”了,才能在课堂上“薄发”。
三、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武装下,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和考查目的,还试着探讨教材的重难点及疑点,并针对教材内容,深入调查学情,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设置切实可行的教法来进行教学。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而联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四、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特别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力图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小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体,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并非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上的发育。学习的知识有限,时间也有限,而要想有所作为,跟上瞬息变化的时代,就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未来。为此,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大胆创新。
六、注重兴趣教学,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我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激趣教学探索。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呢?下面结合我的两个教学案例谈一下:
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中的《爱莲说》这篇古文时。我先进行启发谈话:“大凡热爱生活的人都爱花,那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花呢?”“鲜花!”“兰花!”“荷花!”“牡丹花!”“月季花!”“桂花!”……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再适时追问:“那你爱它的什么呢?”于是,大家各抒己见,也多能围绕花的性情来谈。后来还上升到花的品格,讨论得好不热闹。这时,我又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我也爱花,我最欣赏兰花,它从不炫耀自己,它很幽静,总是默默地奉献着清香……”同学们都来劲了,根据自己的喜好,纷纷进行了仿句式的赏析。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彰显,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一阵过后,我又引领大家齐读课文后思考:“宋学家周敦颐又喜好什么花呢?”这样,很自然地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挖掘。再围绕课文深入学习文句及字词,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培养和落实。
【关键词】中学古代文学 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 教学情景
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大多是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与实习过程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懂得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高校师范生一走上中学讲台,却不知道该如何讲起。究其原因,应与师范院校教学的两个盲区有关:一是教学法中教师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学的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不够熟悉;二是相关科目的教师重视本科目知识点的讲析,对中学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也很陌生。正是这两个盲点,造成了高校师范生面对中学教材无所适从的困境。鉴于此,笔者以古代文学为例,探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在师范院校古代文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元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要素。所谓课堂教学情景就是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以教材、教学设备为辅助,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的课堂教学状况。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时,应该熟悉古代文学教学情景。要做到熟悉教学情景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日常教学中,要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提醒学生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教学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重点的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的篇目是为了佐证具体的知识点的,重在论证;中学的古代文学教学重在将古代语言翻译为现代汉语,同时渗透审美教育,还要对古文进行赏析。二是教学的对象不同: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有自学的能力;中学的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深,学习的依赖性相对较强。高校的古汉语教学教师要关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教学情景的差异,学生在日后走向中学课堂,具体面对中学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才会心中有数。
二、高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前要精选古文,教学时要设想中学古文教学情景,与中学的古文教学作好衔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创设中学教学情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选取中学课本与高校古代文学都讲到的古文名篇进行比较。这需要上做到三点:
一是根据古文名篇,提示学生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首先教师根据具体的古文,明确告诉学生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不同。首先是教材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选讲该名篇重在论证作家的作品思想与艺术风格;中学的古文名篇重在将古代语言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还要赏析古文,培养学生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想艺术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有一定古代文学功底,自学能力强,一般可以准确理解古文的语言,在教师的点拨下,完全能够消化和吸收相关的古文知识点;中学生接触古文名篇不多,对古文文意理解不透,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然而就中学生来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因此编者得考虑该篇被安排在中学语文的哪一册,关注此学段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教师根据古文的具体篇目,引导学生创设中学文言文教学情景。首先,明确该篇目的教学要求。这需要做到两点:明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能力的要求;明确该篇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次还要明确该篇目的体裁,根据体裁特点确定重、难点及选择教学方法。最后是根据该篇目所处的教学阶段,评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收能力。
教师在明确高校与中学教学的差异、中学教材要求、篇目体裁及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情景,采用切合中学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小石潭记》,高校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学课本都有,教师在讲析此文前,先明确此文在古代文学课中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的艺术特点,因此讲析该篇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艺术特点讲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古代文学的不同,并根据不同预设中学教学情景,并撰写教案:
第一步,引导学生查阅中学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由此看来,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应是在语言点的解读方面。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中学课文该篇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2]。由以上二点确定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采用串讲法疏通文义。串讲法是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先讲字,再将词,再讲句,最后讲文,如同丝线串珠般的理解文意。第三步,明确本文的体裁为游记散文,确定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按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分析该文的优美意境以及其后隐含的情感。第四步,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语言解读与游记散文的情感理解。本课在八年级下,就学生而言,自七年级接触文言文以来,已有三学期数十篇课堂内外文言文的积累。学生适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简单常见的字词、语法现象。
因此,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本文的常用字词、句式采用积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对较难的和初次遇到的知识点由教师讲解。由此确定基本的教案撰写思路: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为理解的文章的语言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为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二是明确授课思路:先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用串讲法疏通文义,教师讲析较难的语言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重点语句所描写的意境美及蕴含的作者的情感。随后可安排学生试讲,进一步感受古代文W在中学语文教学定的教学情景。
再如《观沧海》,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引用该诗是用来论证曹操诗歌苍劲悲凉的艺术风格;中学课本此诗的教学目的不同。新课标对古代诗词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 观沧海的教学目的要求:“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价”[3]很显然诗歌的重点在该篇的审美价值。因此应该在串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广阔雄壮的意境以及该意境下作者广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
当然,高校的古代文学课时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高校古代文学正常的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古文的教学情景,培养师范生中学古代文学教学能力,教师也只有平时多研究高校和中学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行有关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布置有关古文名篇, 使师范生根据中学教材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预设中学教学情景,撰写教案,作为平时作业以便教师指导,提高师范生对中学古代文学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态化教学 教学方式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01-01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意思就是说:培育植物需要先了解它们的特性,然后再给予施肥、浇水,这样植物才能健康成长,而工业生产线则是用模具铸造产品,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而已。教育教学就应该像培育植物一样,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性格、爱好,只有在合适的教育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因为受到升学压力的制约,教师总是片面地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文都被结构、语言特别、文章主旨等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们的想象力、好奇心以及创造力都难以得到发挥,语文课堂就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不喜欢语文阅读,写作也常常是无病。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生态化教学系统,真正地实现语文教学课堂的生态化。
1 教学方式生态化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语文教师要努力把从前的知识课堂转化为生命课堂,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让学生们在文化美与自然美的熏陶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应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语文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态化。
1.1情景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让教学知识得以升华,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知识,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2]。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曲《父亲》的歌词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当学生听着“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这些歌词时,语文教师在适时地进行点播:“当你听着这些朴实的语言,你想到了什么?你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朱自清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这样的情景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快递融入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主题内涵。
当然情景教学的创设,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启发性,把握好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
1.2课堂互动
课堂上的互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力,这里说的互动不限于传统课堂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置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交流与合作中来,形成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互动课堂,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这样,语文课堂就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心灵对话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一个平台表达自己的心声,享受成功的喜悦。
课堂互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传统教学中的设疑解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只是在设疑时,一定要巧妙,问题问得要到位,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重难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让他们模拟课本内容,再现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在讲《核舟记》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雕刻一件东西,这样就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在讲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课文,如《杨修之死》时,可以让学生编排课本剧;组织课堂竞赛等等,这些课堂互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生机。
1.3拓展学习渠道
我们提倡语文教学生态化,不仅仅是指教学课堂,还应该把教学活动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同时,各种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生活中的民俗民风,甚至大街上的广告标语、店铺的招牌等等都与语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的土壤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我们提倡的生态化教学法就是要建立一种师生平等、和谐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发展。
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化陈旧的教学观念,用自己的爱心去真正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动作和真诚的赞许,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学习气氛,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可以得以张扬,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态教学,除了上面提到的方法外,,还可以开展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这还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丰富完善。
参考文献: